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外教育论文范文

中外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外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外教育论文

第1篇:中外教育论文范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因此,让同学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带动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假如学生对学习英语没有丝毫兴趣,就会产生厌学情绪,造成英语课堂死气沉沉,教师教课没人听讲,教师提问没人回答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利用语言艺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得到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情感体验。比如:在讲hometown家乡这一单元时,可以围绕家乡这个主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介绍和描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在学习friendship友谊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品艺术和歌曲表现艺术,诠释一下大家对于友谊的理解,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愉快的课堂学习中,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语言艺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具有情感性、幽默性、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艺术的运用

作为有声语言艺术对于初中英语教师的要求较高,其中包括:英语的发音准确性、吐字清晰性、语言表达的标准性和措辞的恰当性等,要求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较强的语言逻辑性和推理清晰性,要做到言之有理,层次分明。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运用以下几点语言艺术:

1.富有情感性的语言艺术的运用

英语教师的有声语言是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的手段之一。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感情沟通的桥梁,才能够拉近教师同学生间的距离,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从而使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情况。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具有情感性的语言艺术的运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愉快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运用语言艺术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障碍,分析问题原因,调整面对不良影响的心态,鼓励学生由点及面,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在英语课堂上,要分层次进行问题提问,及时得到同学的学习反馈,不偏向学习好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设定简单问题进行提问,使其能够正确回答出来,使学生具有成就感,要做到用真挚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没有心理压力,能够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使他们有一种归属感;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真正的体会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变化,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付诸于耐心,真正体会到他们内心深处是渴望进步的,要耐心的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教师只有真正的成为学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才能使教学氛围变得融洽轻松,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的参与到对英语学习的课堂中去。

如何提高教师的情感性语言艺术的运用,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首先要喜欢英语教学这项工作,其次热爱现有所教的学生,最后要对于教学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搜集大量与教学内容有关有趣资料融入情感教学之中;另外,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自己的语音语调,注重轻重缓急、快慢强弱、语调起伏和阴阳顿挫,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教学是富有内心情感的,从而达到师生共鸣的教学效果。

2.富有幽默性的语言艺术的运用

富有幽默性的语言艺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是语言艺术运用的最高要求,它对英语的教学起到最直接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使教师的幽默性语言艺术更好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寻找幽默因素,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幽默点、俏皮话和趣闻轶事,把这些幽默的因素穿教学中,诱发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第二,利用幽默语言艺术的穿插。在教学中为了解释某种语法情境,可以穿插一些国外幽默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使的教学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印象。

3.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艺术的运用

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多用些反问、设问和暗示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使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当同学找不正确答案时,要多用“Areyousure?”or”Really?”继续启发引导学生直至找到答案。通过给同学充足的思考时间,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注重肢体无声语言和道具无声语言艺术的运用

1.肢体无声语言艺术的运用

可以通过人的肢体语言表示出事物的具体形象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的肢体语言对于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适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即面部表情和动作手势,对于英语知识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内容的意义,且对于学生加深知识的印象也起到极大的作用。

肢体语言艺术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例如:在字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打手势或面部夸张的发音口形给学生们做示范,打个比方,在教字母V的时候,教师可以伸出手的食指和中指,摆出照相的POSE,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学生对于V这个字母形状上的印象;在做句型练习时,可以利用具体的动作进行示范,例如在做祈使句练习时“Openthebook,please.Closethewindow,please.教师就可以做打开书本,关闭窗户的动作示范。

因此,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利用各种肢体语言的无声示范,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印象,通过使用大量的动作肢体语言示范,去辅助英语教学,才会使原本枯燥、抽象、模糊的语言知识活跃、形象、具体起来。

2.道具无声语言艺术的运用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通过利用各种教学道具的无声语言使英语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形象的无声道具比有声语言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教师可以把单词卡、情境图片,或身边的具体东西,如粉笔、钥匙、手机、钱包及学生课桌上的一切学习用品作为教学道具。通过这些具体形象的道具,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语言艺术运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将多媒体等新型的语言艺术融入英语教学之中。例如:投影仪、幻灯机、语音室等都属于多媒体语言艺术。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知识的理解,增强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

比如在学习沃尔特.迪斯尼WaltDisney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英文版的迪斯尼动画片,生动立体形象的影像资料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接着教师引入课文的主题沃尔特。迪斯尼,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沃尔特。迪斯尼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对课文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了迪斯尼乐园的建造背景,同时深化了对知识的学习。如此一来,一堂生动形象的课堂,使同学的轻松愉快的对知识进行了掌握,同时也带动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第2篇:中外教育论文范文

1.1社会的发展进步导致人类生存能力下降

人类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尤其是在改造自然方面拥有了巨大的能力,这种进步的积极作用是给人类自身带来的优越舒适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消极作用是伴随着这一进步的人类野外生存能力的不断下降。人类利用现代化的经济和科技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当然无可非议,但是以目前人类的社会科技水平还远未达到完全抛弃在原始自然环境中生存本领的程度。因此,进行户外生存训练,可以提高人类的户外尤其是野外生存能力,当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不再束手无策,这也是开展户外生存训练的真正价值所在。

1.2户外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通过户外生存训练不仅可以增强身体体质,培养健康的体魄,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在户外严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的磨练,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朋友以及集体和团队的作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最大限度发掘自身的潜能的同时,还能学会集体成员的团结协作,这对于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提高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1.3大自然是重要的课堂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所有知识、技能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大自然。只有深入大自然,才能真正明白生存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4户外生存教育的自我拓展价值在户外生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许多户外生存的基本技能,还要去开拓心智和体力上的巨大潜能。例如,在户外生存训练中要去尝试一些挑战自己智力和体力极限的事情,通过这些挑战对于大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的培养与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2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户外生存教育的可行性

2.1开展野外生存教育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由于户外生存教育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实际,因此它不仅能调动大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而且特殊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户外生存教育的实施是在教师组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独立完成的,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2户外生存教育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对高校体育课缺乏兴趣,其原因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陈旧与大学生年龄特征之间的矛盾。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普遍富于冒险精神,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意义的项目,但是目前高校体育课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运动项目,并且体育课程资源集中在学校,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户外生存训练以其新颖的训练模式和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改变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状态和训练情绪,同时拓展训练形式多样也使体育教师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训练兴趣。因此户外生存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大学生普遍欢迎和支持。

3户外生存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

3.1有效性

户外生存训练以各种野外活动为载体,以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的形式进行包括身体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训练。因此,户外生存教育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户外生存的基本常识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充分展现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创造性。

3.2安全性

由于进行户外生存训练的自然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常常会面临许多不可预知的危险因素,如果不慎发生了人身伤害等意外事故,就会给户外生存课程的正常实施和教学效果实现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性。

3.3经济性

野外生存训练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无论资金来源于学校还是学生,在能够保证安全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应该尽量选择相对经济的训练项目。

4户外生存教育的校内课程

4.1户外生存的基本知识

在进行实践环节教学前,首先要以室内理论课的形式对户外生存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

4.2户外生存教育校内适应性训练的主要项目

4.2.1心理训练项目。心理训练主要采用负重越野的训练模式来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团结互助精神和坚韧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挑战解决问题。

4.2.2技能训练项目。因为在进行户外生存训练时需要长时间的停留在野外,并进行长距离复杂环境下的步行穿越训练,在参与者必须要具备辨别方向、阅读地图、搭建帐篷、寻找水源、攀爬技巧以及野外用火等基本技能。因此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技能进行校内适应性训练,对于顺利进行野外实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2.3体能训练项目。户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实施对参与的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体能素质要求,这些体能素质主要包括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协调性与平衡能力以及柔韧素质等。目前大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趋势明显,因此进行适当的体能性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5野外生存训练的组织与实施应该意事项

5.1制定合理的出行计划

为了保证户外生存训练的顺利实施,在进行野外生存活动之前,必须要制定出详细的出行计划,针对可以预见的突况做出详细的预案,切忌无计划盲目带队外出。在出发前要召开专题动员会,详细说明计划内容,并要求所有参与的师生根据出行计划做好各种准备。

5.2后勤保障

切实可靠的后勤保障是野外生存训练顺利进行的物质保证,因此必需要高度重视,充分准备。高校开展户外生存训练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包括经费保障、接送车辆、急救医生和必要的药品和简单的医疗用品配备等。

5.3环境保护教育

因为户外生存训练所去的目的地大都是景区或保护区,应该加强环保意识。因此出发前要教育学生在野外开展活动时注意环境保护,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带队教师或合作俱乐部的组织者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境对大学生展开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5.4要充分发挥带队教师的作用

带队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户外生存训练活动质量或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高校应该选择野外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因为户外生存训练是一个通过活动体验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的职责并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更为重要,鼓励学生以最好的方式完成任务,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6结语

第3篇:中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陶瓷装饰;新彩;创新

1 引 言

陶瓷装饰是为了点缀与美化陶瓷而采用的一种陶瓷生产与制作方法。可以说,从陶瓷产生之日起,陶瓷装饰就开始孕育并逐渐形成,成为陶瓷生产的重要工艺之一。

所谓新彩,就是陶瓷综合装饰及应用的产物,即集古彩、粉彩,以及珐琅彩瓷器的装饰于一身,并吸收了中国画、中国民间装饰,以及西方油画、水彩画等诸多画种的技法,进而与陶瓷工艺紧密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陶瓷装饰方法。它是中国陶瓷发展到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与互动的产物。

2 新彩是集中外陶瓷材料与相应技法于一身的陶瓷装饰的新思路

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早在“丝绸之路”开拓时代就开始了,从最初的物物交流到后来的产品贸易,再到技术交流与思想文化交流。在交流中双方文化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形成了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新彩就是在这种文化交流下的产物。19世纪末期,中国陶瓷装饰利用了西方在陶瓷生产与制作上先进技术和工艺,将传统陶瓷彩绘技术发展到新阶段。新彩是传统陶瓷工艺、中国画,以及西方油画等艺术文化相融合的既含有陶瓷工艺技术,又具有中国画内涵与精神,并吸收了西方艺术精粹的现代陶瓷装饰类型。

中国陶瓷装饰发展到明清之际,不论釉下彩,还是釉上彩都达到相当成熟的高度。作为釉下彩的青花,在明清时期已经发展到釉下和釉上紧密结合的高度。所谓斗彩,就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的结合。事实上,青花加彩,在明代成化时期就已经取得突出成就。青花加彩的装饰表现方法,实际上可分为斗彩和填彩两种。填彩的方法是先在胎上用“苏泥勃青”画出花纹轮廓,然后再花纹轮廓内填以彩色釉料。斗彩又称逗彩,其法是在胎上先用“苏泥勃青”青花釉料画出部分花纹,又在釉上与之相适应部位的加以彩绘,使青花和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装饰效果。“上下斗合,构成全体”,故名斗彩。有关斗彩的记述,最早见于康、雍年间的《南窑笔记》,“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由此可见,釉上彩在明清时期已经相当成熟了。

这种将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的陶瓷装饰方法是明清陶瓷装饰工艺的突破与取得的成就。此外,中外文化交流,也给陶瓷生产和装饰工艺带来新思维、新方法,促进了中国陶瓷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陶瓷装饰是在继承明代五彩技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陶瓷彩绘,俗称古彩,与雍正时期达到完善的粉彩,合成陶瓷装饰釉上彩绘之精华。它们在材料工艺和绘画工艺上都达到至臻至善的高度。古彩在清代又称为康青五彩,它是黑、蓝、黄、紫和绿及红彩的统称,并采用黑色的珠明料单线平涂,笔力健劲,色彩浓艳,又富有层次感,所以,又称硬彩。与硬彩相对应的,就是软彩。所谓软彩就是粉彩,它用玻璃白涂底,用渲染的方法表现,使画面颜色由深到浅,产生明暗浓淡变化,富有温润匀静之美,因此,称为软彩。不论硬彩,还是软彩,是为釉上彩,均属于二次烧成。与此同时,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影响到中国陶瓷生产的发展。18世纪的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中促进了陶瓷工业的迅速发展,其中,“釉上陶瓷颜料的制备也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即以氧化铁、铜、锰、锑、铬等矿物为原料,高温煅烧成各种色彩的熔块,再配以低温釉面附着剂(熔剂)研磨制备而成。”对于西方这种陶瓷釉上彩绘材料及其工艺的吸收,促进了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的发展与进步,它不仅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吸收陶瓷装饰并使之发展到新高度,而且,将西方造型艺术中的绘画,诸如油画和水彩吸收至陶瓷装饰之中,进而改变了陶瓷生产工艺上的不可预见性。以“此种低温釉上颜料发色稳定,绝大部分颜色都可互相调配,烧成前后颜料色相基本保持一致,因此,绘制时对画面的最终效果有预见性。”尽管如此,这种材料还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新彩,它属于外来的“洋彩”。这种“洋彩”被引入中国以后,在陶瓷装饰上从根本上改变面貌的是经过相对较长的实践摸索而实现的。正因为如此,新彩是中西陶瓷文化交流及合璧的结果。

新彩装饰是传统陶瓷装饰材料工艺与相应装饰技法的继承与发展,不仅如此,它主要吸收了西方近代陶瓷科学的积极成果并进行本土化的结果。

3 新彩是传统陶瓷装饰在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下发展的结果

在继承中国陶瓷装饰传统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中外广泛的艺术文化也随之进入新彩装饰领域,并使之出现了姹紫嫣红的局面。

首先,新彩是相对对于洋彩而言的,是洋彩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这正如现代陶瓷艺术家李磊颖所言,“景德镇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瓷用化工厂,专门生产洋彩颜料、金水及陶瓷贴花纸,从此结束了洋彩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并鉴于洋彩艺术表现形式的本土化,这个时期的洋彩也正式更名新彩”。当然,洋彩更名为新彩的中国本土化也不仅仅是就创办了自己的瓷用化工厂而如此简单。洋彩在中国本土化,实则是中国诸多文化因素,尤其是艺术要素注入的结果;它吸收了中国民间艺术的若干因素,诸如图案结构的方式,内容以及文化内涵等表达因素;它还广泛吸纳了中国画的题材、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与中国画的表现技法,诸如线描、晕染、皴法,以及虚实关系,乃至中国画的审美等等艺术因素;它是中国陶瓷传统技法的延续,吸收了陶瓷装饰中的古彩、粉彩等釉上彩绘的技法和相应的工艺技巧等等。总之,它伴随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中国陶瓷工艺技术的进步,并在“洋为中用”的过程中逐渐披上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陶瓷文化的外衣。

其次,新彩重在“彩”字上发展技术、技巧,并具有一套综合装饰方法。新彩因为其用料适宜,既能勾线,又能填加,还能彩绘,甚至是渲染,所以,新彩不仅在表现技法广泛吸收,而且在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借鉴上也同样具有游刃有余的独特创新性。从表面上看,新彩是简单的彩字的深化和演义,其实不然。新彩之所以“新”是因为它在陶瓷工艺制作上,综合利用了陶瓷装饰的传统工艺的技法,诸如古彩、粉彩的勾线法,与创造性地吸收了中国画晕染的效果。彩既可以彩出不同的色彩结合效果,又可以彩出不同层次的色阶变化效果;还在于新彩吸收中国画和中国传统图案并西方油画和水彩画的表现技法的综合,形成了自身独居特征“新”。正因为如此,新彩才真正成就了自己独特的装饰方法,并与传统陶瓷装饰相媲美。

再次,“新彩”是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的继承和发展,新彩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不仅将中国传统装饰因素更多地吸收到它的装饰领域,――从而表现了民间艺术文化内容,并具有喜闻乐见艺术形式,而且,将中国画的艺术成分吸收到它的装饰领域,在陶瓷装饰上更加广泛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审美精神。“新彩”从中国画中吸收的精到多样化的线描,以及靠彩所达到的晕染效果,既能表达中国工笔画严谨工致的技术干练,又能伸张中国写意画挥洒自如的人文胸意。从某种程度上讲,正因为新彩的出现与在釉上的广泛运用,促进中国陶瓷艺术审美与中国画艺术审美的紧密靠拢与相互渗透。

陶瓷文化的发展不仅是传统陶瓷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延续,更是对传统陶瓷文化内容和形式的继承,突破与创新。“新彩”装饰具有这种思维精神。“新彩”在形成过程中,广泛继承传统与吸收现代创造成果既表现在时间上跨越,又突出体现在地域上的纵横,它集东西方艺术表达之精华而富有创新特征及风格。由于新彩从时空上对优秀陶瓷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吸收,继承与发展。因此,新彩具有多元性的文化特征,并体现了多元性的人文精神。

因此,陶瓷文化的创新,不仅是陶瓷材料的创新,也是表现技法的创新,更是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新彩就是在陶瓷文化不断创新思维引领下的创造性成果。

最后,新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尤其重要的是它吸收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内容、形式,以及表现技法,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推进到一个更加多元化的高度。新彩的所谓洋彩说,就是中国陶瓷文化从利用舶来材料到利用舶来技术的转化,不仅如此,新彩在吸收舶来陶瓷材料工艺技术的同时,还吸收了西方油画、水彩画的表现技法,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以及艺术特色和艺术审美。在具体表达及其艺术效果上,新彩可以达到写实甚至超写实的程度,可以与当代摄影艺术效果相媲美。此外,新彩富有创新性的特征主要在艺术效果上,它同样可以表现出西方古典艺术的古典美,近代艺术的理性美,以及现代诸多艺术流派的风格和特征。这样,集中国传统陶瓷装饰与外来文化因素于一身的新彩,成为陶瓷装饰之族的新成员。

总而言之,新彩是在中西方陶瓷文化交流与互动中产生的,并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继承了陶瓷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又进行着突破与创新。正因为新彩的广收并蓄,所以,使得新彩具有多元性文化的艺术特征。

4 结 论

显而易见,从新彩装饰在中国的成功诞生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流,对于双方而言,皆是共赢的。中外文化交流不仅使中国的陶瓷文明传播到西方,而且,西方文明也影响到中国陶瓷的发展,尤其是近现代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陶瓷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中外教育论文范文

【英文摘要】Onthebasisoftheteacher-trainingeducationhistoryintheworld,thispaperanalysestheteacher-trainingapproachesadoptedinAsian,EuropeanandAmericanCountriesfromthreefundamentalaspectsoncomparativeeducationperspective,andinthispapertherearediscussedindetailsomerepresentativeviewsinteacher-trainingpractice.Meanwhile,thepaperalsogivessomeadviceonthereformofourteacher-trainingapproaches.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资/途径

teacher-trainingeducation/teachingpersonnel/approaches

【正文】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46(2000)02-0001-09

一作为历史发展链条

一个环节的师资培养途径之争

在当今据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出于知识和人才对于生产增值、社会财富、国力竞争、人类向着理性、民主和科学的进步所起的重大作用而对教育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同样,人们由于教育对于知识的正向增加和人才对于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师资质量及师资培养与培训也投入了比往昔多得多的关注。

如果从观念层面分析,这些关注有的源于知识经济的突然来临与师资培养和培训体制变革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如对师资质量的关心或焦虑及对师资质量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探讨等;有的源于师资对于人类文明进步所起的作用的认识或源于对目前我国师资培养和培训体制本身的不够完善,如对我国当前高师课程体系中人文性、师范性和学术性薄弱的探讨分析等;[1]有的源于对教师专业化理论和实践的不足、师范生师范性不够强而不少非师范生在教学中也能够脱颖而出的现实的认识,觉得综合大学培养的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可能成为好教师,那师范学校还有什么用呢?从而出现了“师范院校无用论”;另一种关注与之相对,出于对100年来、尤其是建国50年来我国师范学校所起的作用的认识,认为我国的师范学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师范院校无用论”是否会否定近百年来师范教育的成果?从而出现“师范体制不可废”论;有的源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学历的规定,认为既然依法中专学历为不合格学历,那么中师是否可升格,或并或废?

这些关注,或反映在教育系统之外,或体现在教育系统之内;或出现于教育理论界,或出现于教育实践界;或表现为会议上的激烈争辩,或表现为条分缕析和善意的批评。尽管形式和场合不一,反映的却是对当前我国师资质量或师资培养途径或体制的普遍关注。这些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压力”,构成了我国师资培养途径或体制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站在历史的维度上,如今的师范教育体制和师资培养途径之争并非新现象,而是历史发展链条的一个环节。在中国100多年近现代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中,类似的争辩至少发生过两次。[2]而这一次争辩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目前师范教育的现状及21世纪发展前景所作的思考,它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对我国师资培养途径的新要求,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是社会发展对师资培养途径变革的必然压力。

压力的积累可能会导致变革,时展要求中国师资培养体制进行变革,社会系统哪怕是一个子系统的变革都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当我们从理论上分析这些关于师资培养的观点或争论时,尽管我们发现这些观点或争论具有经验主义的部分合理性,但是其观点或争论本身所存在的悖论或非理性部分却也使这些观点或争论丧失了部分合理性,从而不能成为指导我国师资培养和培训改革和发展的“理论”。

“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也可以为良师”,从教育实践看,这是一个不错的命题,然而,这个命题一旦与“师范院校无用论”联系在一起,成为“师范院校无用论”的立论基础,就有“不理解”之嫌了。因为这个命题体现了“以实是代应是”的方法论的谬误,它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统计的意义。事实上,正如没进过大学校门的人可以为科学家、艺术家但不能以此作为论证高等教育无用的证据一样,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可以为良师也不能成为师范院校无用论的立论根据。就是师范院校体系确实可废,这个命题也应在立论根据之外。

与“师范院校无用论”一样,“师范院校无用论会否定我国师范教育成果”的担心也是缺乏理性的表现。事异时迁,沧海桑田,废退兴替,史海茫茫,多少辉煌不见!如果一种体制走到尽头,狂澜不可挽,担心是无济于事的,师范教育体制也不例外。然而,1996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基本稳定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基本稳定中师、师专、本科三个层次的师范教育结构。看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认识我国师范教育与师资培养途径,理性地分析人们对师资培养途径的关注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观点,释惑而流清,对我国师资培养体制的发展是及时而有益的。本文的下面两节将用比较教育的方法,结合在我国师范教育与师资培养和培训中产生的问题,借鉴国外师资培养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师资培养途径进行比较分析。

二以解决问题为宗旨的师资培养途径的比较研究

人们对于师资培养途径的关注大致可以概括为学术性和师范性、定向性和非定向性、职前师范教育和在职师范教育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在各国师资培养和培训实践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是师资培养体制研究的三个根本方面。下面对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比较。

1学术性和师范性

目前,国内学者对学术性和师范性这对矛盾尚有不同的意见,如史秋衡同志认为“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协调共存是高师教育的首要问题”[3],而杨汉清同志则认为学术性和师范性是师范教育发展中一个独特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4](P605)诸如这些并非对立的不同意见表达了这样一个学术观念:学术性和师范性在师范教育和师资培养中是不可回避的,对于师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师范教育300多年的发展史、中国师范教育100年的发展史已经充分表明,学术性和师范性是师资培养的两个基本范畴、一对基本矛盾,这两个范畴构成的这对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直接体现了师资的质量以及师范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学术性和师范性既是在师范教育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也是师范教育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对这两个范畴及其矛盾运动的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区别、体制差异等直接构成了师范教育的现存状态和发展链条。

体制和政策的差异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术性和师范性之间的矛盾运动,然而教育观点和理论研究的层次也会对这对矛盾构成重要影响,从而有可能会导致决策的不够科学。我国的教育理论界较多地重视了学术性和师范性相对立的方面,而对这两个范畴相统一的方面则关注不足。许多学者是从教师的“素质”角度来研究学术性和师范性这两大范畴的,然而无论是半综合性质的对教师素质的概括还是简单枚举式的素质列举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都有把学术性和师范性相割裂、相对立的危险或倾向,退一步讲,就是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理想状态的素质,这些相互对立、应该互不相容的理想状态下的素质如何体现为教师的学术性和师范性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又有许多学者认为:学术性和师范性体现在专业科目或课程设置比例上。从师范教育的一般发展来看,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比例的确反映了人们对学术性和师范性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师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程度。从师范教育特定的发展阶段来看,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比例体现社会需求的程度总是相对的。在某些教育理论影响下,专业科目或课程设置的比例可能会发生“钟摆”式运动,也可能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在一个既定的师范教育体制下,由于各种不同社会力量的结构性制约,专业科目或课程设置的结构变化的允许空间往往并不大,从而适应社会需求的变革缓慢,社会要求的师范性或学术性都不易在课程或专业科目设置的比例变化中得到迅速的、实质性的体现,因而“学术性和师范性体现在专业科目或课程设置的比例上”这一观念暴露出了其理论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师资培养体制改革的观念误区和钟摆状态。

1986年,美国的霍姆斯协会(theHolmesGroup)发表的《明天的教师》的调查报告在公众和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份报告也被誉为“美国80年代关于师范教育改革的最有影响的报告之一”[5]。曼宁(D.ThompsonManning)对几百年师范教育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以历史的教训来确定霍姆斯协会报告的历史地位,明确指出:如果美国拒绝霍姆斯协会的建议,那么美国教育改革的推动力还会依然如故[6]。从曼宁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世纪初美国就存在学术性和师范性之争。许多业界人士认为“学术”(人文艺术)比“技术”更重要,杜威(JohnDewey)极力协调二者的关系,也重视实践的教学;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琼为什么不会阅读》使美国人认识到基础教育的落后,故而在70年起了“回到基础”运动,然而美国的师范教育在此期间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7]重术轻学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80年代,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往日不受挑战的领先地位正在被全世界的竞争者赶上这一事实使美国深感危机,向平庸的教育开战、重建师资队伍成为美国80年代教育改革的强音,霍姆斯报告顺时应势,重视学术性、注意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平衡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过也有人认为霍姆斯协会的建议“可能会促进教师人文艺术即学术水平的提高,不过这种提高可能会是以牺牲专业的教育学院为代价的”。[6](P23)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和专业课程设置体制下,中国近期内很难指望专业科目和课程体系有较大比例的变化,学校既不能削弱师范教育科目来加强学术性科目,也不能削弱学术性科目来加强师范性,这既是体制的悖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认识产生的误区。如何在既定的当前体制下解开这个悖论、消除这个误区,对于我国师资培养质量的提高应该具有现实意义。

流行的理论观点认为师范教育是一个集学科专业(学术性)和教育专业(师范性)于一体的双专业师资培养体系,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高师课程体系中明显存在普通文化素质教育不足,其中人文素质教育尤其缺乏”、“我国高师教育对课程体系的师范性重视程度每况愈下”、“我国高师课程体系的师范性则严重不足”、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显得较空洞,不切实际”、学科专业课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面不够宽,学科专业设置仅与中小学课程相对应,毕业生只能教授一门课,而不了解相关的科目,不利于学生所学的知识间的整合与发展;二是专业课程不能充分反映最新科学成果”。[1](P53—55)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师范生在学科专业方面不如综合大学毕业生,在教育专业方面又构不成优势的状况。

这种现实状况促使我们思考:学术性和师范性是否就是学科专业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的划分?如果从哲学层面分析,“双专业师资培养系统”的观点其实和“通过专业科目或课程设置比例来体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观点具有逻辑的一致性,它们实质上体现的都是学术性和师范性相对立的哲学思想及其相应的实践成果。

看来,学术性和师范性这两个范畴本身也需要重新进行检讨了。学术性和师范性在师资培养系统中具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特性,实质上应是师资质量整合的统一体,我国过去的实践恰在统一性这方面注意不够。

教师具有相当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其教学生涯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需要具备的学科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怎样好也不过分”的领域。过去我们存在着把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理想化的倾向,其实,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学科专业与教师在教育内容上自觉不自觉地精益求精、学术造诣不断提高的要求不能混为一谈。我们不能拿科学家或这一领域专家的学术标准来要求教师的学术水平,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是衡量中小学教师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这一标准只有与师范性相联系才具有了师资质量的意义。由此分析,教师的学术性不是学科专业知识的学术性,而是与师范性相统一的学术性;教师的师范性也不是教育专业知识的师范性,而是在一定学科知识基础上的师范性。教师的学术性和师范性应是指教师具备能胜任某一阶段教学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相关学科基础,能够根据教学的真实环境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技术,在科学、准确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引导学生亲向科学、民主、文明的人类社会并为之而不断奋斗。

在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统一的哲学原理的指导下,我们就不会再抱怨非师范毕业生也可为良师了,因为他们具有学科知识上的优势,师范性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弥补;我们也不必为课程比例难以在近期改变而束手无策了,在既定的课程体制下,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改变我们相对“空洞、不切实际”的师范性教育内容,在学科专业科目的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在学术性和师范性相联系的教学法中体现师范性和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在有限的教育专业教学中体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有机联系,体现真实教学情境下对师范性的要求,体现师范生为社会正义进步而努力的人文思想。

2定向型和非定向型

自从詹姆士·波特(JamesPorter)把通过师范学院培养师资称为“定向型师范教育”、把通过普通大学培养师资称为“非定向型师范教育”以来,定向型师范教育和非定向型师范教育就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界界定师范教育体制的描述性的学术语言。

如果按照“定向”和“非定向”的理论分析,亚太地区的师资培养体制可分为四类:一是定向型的师范教育体系,如朝鲜、新加坡、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新西兰等国;二是以定向型师范教育为主的国家,如中国、韩国、菲律宾、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三是以非定向型师范教育为主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有分不清楚是以定向型为主还是以非定向型师范教育为主的国家或地区,有研究把它们归于混合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参见曾红:《对亚太地区师范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硕士论文,1996年,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图书馆藏。)欧美各国基本是以非定向型师范教育为主的师范教育体制,[8]其中美国的师范教育在其1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着一个从中等师范学校提高为独立的高等师范学院(约80年),又从独立的师范学院发展成为综合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教育学院或教育研究生院(约40年或60年)的演变过程”,[9]如今美国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非定向型师范教育为主的国家。前苏联也在不断变革师范教育体制,80年代中期,前苏联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长还要求综合大学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学术力量,在发展高等师范教育中起关键作用”,[4]实质上是要加强非定向型的师范教育体系在前苏联师资培养体制中的重要作用。

在用“定向型”和“非定向型”理论分析各国的师范教育和师资培养体制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个理论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来自于世界各国先后出现的师资培养体制多样化的现实,这种现实已使我们很难判断许多国家是定向型还是非定向型的师范教育体制,我们只能说某某国家是以定向型为主的师范教育体制还是以非定向型为主的师范教育体制,有时以哪个为主也难以分辨,这样,定向型和非定向型理论在这个国家就再难以成为主流的学术理念了。其次,这种挑战来自于由于对师资培养体制多样化的绝对理解而产生的对师范教育体制的认识,比如有些学者提出“师范学校退出历史舞台是无法阻挡的潮流,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既然如此,科学地理解定向型和非定向型理论及其现实处境,正确认识作为这个理论的支柱之一的师范院校的发展问题,也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波特的定向型和非定向型理论不是规范意义的学术研究,而是经验主义的带有描述性质的“二分法”。它的贡献在于有利于对所界定的师资培养体制的优劣进行比较,从而为师范教育体制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框架,这种分析方式在它所处的时代具有实证的性质,是比较恰当的分析方式,但是随着师资培养体制的发展,情形发生了变化。一是由于各国师资培养体制的多样化,如原来非定向型师资培养体制的国家出现定向型师资培养途径,原来较定向型的师资培养体制的国家发展了非定向型师资培养途径,或在非定向型师资培养体制内部出现定向型师资培养途径,非定向型师资培养途径与中小学整合形成新的师资培训途径等等,原来较单纯的师资培养体制已发生了变化,混合型师资培养途径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削弱了以定向型或以非定向型界定某国师资培养体制的社会基础。二是由于招生体制的变化和终身学习(life—longlearning)思想的影响,定向型和非定向型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们之间的比较优势——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如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在定向型的师范院校学习教育专业课程,从而获得教育学硕士或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弥补自己师范性的不足;同样地,定向型师资培养系统的毕业生也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到综合大学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或教育水平,这就是说,在现代社会,定向型和非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它们之间的比较优势——也在削弱。

但这是否意味着定向型和非定向型理论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而成为一种过时的理论分析模式呢?似乎不能这样认为。定向型和非定向型理论所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削弱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是当今社会的现实,但“削弱”并不是消失。在如马尔代夫、老挝、缅甸和柬埔寨这些较为贫困落后的国家里,结构合理、层次完善的定向型的师资培养体制尚未形成,有些国家还长期接受国外的教育援助,国内师资培养不够规范,有些只是应急手段而不能称为“体制”,在这些国家里,师资培养现代化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在中国这个以定向型为主的国家里,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争论,但这些争论反映了在改革时期人们对师范院校的不同认识,有些认识难以形成决策的根据。就政策来讲,政府目前还是要坚持保持三级师范的独立设置地位。就是在被某些学者奉为师范教育圭臬的美国,定向型师资培养途径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一些私家协会、州、地方学区和联邦机构引导和支持了许许多多的非大学师资培养计划(non—universityprograms)如选择性证书计划、师范公司等,就是一些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的变式。

正因为如此,波特的理论仍然是师资培养体制分析的一种理论,在许多国家的师范教育实践中,它所界定的比较优势还相当程度地存在,因此它并未过时。但我们如果从师资培养质量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突然发现,定向型和非定向型作为师资培养体制分析的模式,它并不能涵盖如今多样化的师资培养途径,它只是师资培养体制分析的一种理论,不能无限扩大;同时,波特的理论也不是什么“言必称希腊,盛必比汉唐”的理论,师资培训的现展已经表明,它并不必然地与师资培养的质量相联系,它所反映的只是两种师资培养途径的差异,并不必然地标志师资的质量,良好的体制只是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而不能必然造成质量的提高,这方面同样不能扩大,不能把体制扩大到等同质量。

在科学地定位波特理论的同时,我们也无法忽略一个与这个理论有关系的另一个问题,即上文提到的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发展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一、“师范学校退出历史的舞台是无法阻挡的潮流,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说主要是以美国师范教育的历史发展而做出的趋势判断,其实,美国目前也只是以非定向型师范教育为主的多样化的师资培养途径,因此,此说似乎作为一种理论假设更恰当些;二、美国的师资培养体制是美国社会文化作用于师范教育的结果,其师资培养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但其师资培养体制则无法成为其他国家师范教育发展的样板,其师资培养体制也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三、各国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不同,师范教育发展也不可能有固定统一的模式,就是假如美国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不存在了,也难以就此推断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师范学校一定会消亡,例如,韩国中等学校的师资,已经由综合大学培养,但是其小学教师的培养却是由专门的教育大学承担的,全国11所教育大学(每个道1所)构成了颇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并显示出专门师范教育体系的勃勃活力;四、定向型的师资培养体制与非定向型师资培养体制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不具备完全的劣势,而且其体制也在不断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否定定向型的师资培养途径,在理论上欠充分、在实践上也还存在不现实的因素;五、中国的师范学校是在救变图存、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借鉴外国的师范教育而产生的,在其百年的发展史上,师范学校的存废问题也争论过多次,主张废师范学校的人甚至用了无理性的刻薄诟詈之语来攻击新生的师范学校,什么“师范学校成绩不甚佳妙,大可废止”、“高等师范学校实是大学及专门学校的赘疣,大可割去”、“师范教育不应另设专校,以免畸型发展之流弊”等等,[2](P7)如今师范院校无用论和消亡说一起,构成了对当今师范教育系统独立存在的合理性的极大冲击,也有可能会形成当今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之一;六、在1996年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作出的基本稳定独立的师范教育的决议是对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对师范院校无用论的驳斥,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目前尚适合我国的国情,近期内不会消亡,师范学校消亡论似乎过于超前。

3职前师范教育与在职师范教育

职前师范教育作为为想从事教师工作的社会公民而提供的职业准备教育并非是古已有之的师资培训途径。在17世纪以前欧洲漫长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从事世俗教育的学者还是从事宗教教育的圣职人员都是在知识或技能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学高为师,他们没什么任职资格规定,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育培训,他们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过是自己在知识接受和积累过程中耳濡目染的经验。中国古代闻道在先,学成则为师,在师法、家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古代知识分子,为师并不是他们最高的理想,为官从政才是他们最高的理想。然而,入仕不易,宦海不虞,于是他们进则入仕弃教,退则从教待仕,他们虽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却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培训,其教学法也大多建立在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这点与欧洲类似。

建立在受教育特权基础上的古代师资状况到了近代由于教育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得到了改变。近代社会的变革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教育的平民化对师资的要求、国家对教育方向的控制、教育理论的不断科学化等促成了近代师范学校的建立。后,中国在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西学东渐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救亡图存对新式人才的需要、国人对师资的需求及近邻日本的近代化示范等因素影响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新式师范学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的出现开辟了职前师资培养的途径,体现了教育平民化的现实,在师范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职前师范教育因此而生,受过规范的师范训练的师范生在世界近代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教师的任职资格也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因此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产生而起的重大历史作用就在于:它使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改变了,学高只是为师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学的技术及为师的伦理道德也逐渐成为教师任职资格中不可缺少的,教师职业本身因而包涵了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

在我们讨论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产生了重大历史作用的同时,我们也难以忘记师范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真实历史,忽略以下历史事实是不恰当的:一是由于教育学和心理学长期以来自身的局限性,教师的师范性具有而且只具有相对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相对缩短了学生对于教育规律认识的时间,毕业之前就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技能,这种师范性的相对作用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不断成为人们论证师范教育无用论的口实;二是长期以来,师范教育系统以培养基础教育的师资为目的,所授学科专业知识虽不高深,但能胜任教学工作,且终身有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教师无在职培训的动机,师范学校也无提供师资在职培训的体制;三是在师范学校产生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广大师范生担负的是扫盲和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由于师资严重缺乏,他们因受过相对良好的师范教育,在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方面均占优势,从而成为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四是由于传统社会的相对闭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缓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技术变化不大,教师本身的流动性也不大,社会缺乏在职进修的土壤。

这些真实的历史状况表明:在职前师范教育产生和存在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社会需要的不是师范毕业生的再教育,也不是师范学校提供继续教育,而是大量的师资准备教育即职前师范教育;师范教育存在的矛盾不是职前师范教育和在职师范教育之间的矛盾。而是社会所需要的师资不断增长与职前师范教育师资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至今仍然存在,如在亚太地区许多发展中国家,教师一方面十分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只限于职前师范教育,这就造成了师资缺乏和师资质量低下两方面的社会问题。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虽然也提到教师缺乏问题,但那是与发展中国家涵义不同的问题,发达国家的教师缺乏不是师资培养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职业的流动性和对教师在学术性上和师范性上较高任职资格造成的,即发达国家的教师缺乏不是由于职前师范教育不足而是由于在职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看来,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会极大地制约一国师范教育的层次和水平,我们不能忽略表面相同的概念所含的不同的社会含义,字面上的比较不利于相互借鉴和问题的解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对教育质量不断增长的强烈要求、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造成中小学教育内容的变革速度加快,一些新的教育理论的出现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等等已使一次性的职前师范教育不能满足教育革命性发展的需求,在职师范教育成为新时代对师范教育的要求。在这种时代的要求下,各国开始逐渐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英国70年代出现了概念化的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即INSET(In-ServiceEducationandTrainingofTeachers)一词,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还设有INSET系,在地方教育当局(LEA)的主持下,组成了以大学、教育学院、教师中心为主的全国性培训网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并把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与其薪水相联系,日本、美国等国也有类似的政策。法国将中学教师的在职学习写进了《继续教育法》,以法的形式予以确定。中国的《教师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接受培训的权利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因此而负有的法律责任。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职师范教育在世界各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在职师范教育形式。从提高教师的任职水平和任职资格的维度,有学者把世界范围内的在职师范教育分为四大类:补缺型、资格培训型(包括补偿学历型与学位进修型)、适应型(新任教师的入门教育和补充更新的适应性培训)和研究提高型。易长发同志认为中学新任教师入门教育大致有“新教师带引式”、“集中培训式”和“新教师研修式”三种形式,并把“以课程为基础的在职培训模式”分为“学位课程培训式”、“单科课程培训式”,把短期进修在职培训模式分为“老教师培训”、“备课培训”、“一般性培训”、“专题研究式”培训和“广播电视讲座式培训”,对以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方式和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职员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注:参见易长发:《外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例析》,《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米切尔(YoungMichael)则在现代化的分析框架中分析了英国80年代以来的师资教育改革,认为师范教育系统发生的对英国有作用也许具有世界意义的转变是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从以大学培训师资为中心转到以中小学为中心。[10]

在对国外这些多层次多类型的在职师范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时,我们发现形成以下认识是必要的:

一是在职师范教育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教育系统中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它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师资水平的不平衡,以及师资水平与社会相适应的矛盾运动。

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制约在职师范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如在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教师严重缺乏,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如提拔初中教师去教高中,招收中学毕业的学生为民办教师,这样补缺型和学历补偿型就成了这些国家在职师范教育的主体。在这些国家,在职师范教育计划有时无法落实,不少教师(包括“民办”、“代课”或正式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后就无暇再受到培训,在职师范教育虽要求强烈,无奈供量不足,从而影响了这些国家高水平的发展。而美国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较高,适应型在职培训和研究提高型的在职培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新任教师(beginningteacher)以资格培训型为主,补缺型的在职培训在美国不占重要地位。80年代以来,美国还进行了一项长达十几年师范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用以吸引并指导非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或有相关经验但没有正规教师资格的人成为教师,被称为“选择性教师证书”计划,[11]由于选择性教师证书计划的实施,许多州逐步取消了过去长年实施的“紧急教师证书”。

三是在职师范教育应以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为最终目的。在近半个世纪的在职师范教育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在职师范教育具有多重目标,但这多重目标必须与教师的学术性或师范性相应提高契合,才具有实实在在的社会意义,否则就有悖于在职师范教育的本质。在这里最需要避免的一种倾向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或培训对象的急功近利的态度和不切实际的决策及行为。在职师范教育必须符合自己的国情国力,必须以切实促进师资质量的适当提高为目的。

四是不同程度地促进在职师范教育的制度化和科学化。受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英国学者詹姆·波特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三阶段师范教育的构想:第一阶段是个人教育阶段,即高中生毕业后;在相应的大学或师范学院里学习的阶段;第二阶段称准备教育阶段,这是指任教后的试用阶段;第三阶段是在职教育阶段,也就是被录用为正式教师后的继续教育阶段。波特理论的一个重大理论价值就是他把师范教育看为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它启示我们促进在职师范教育的制度化和科学化就是要促进职前师范教育和在职师范教育的一体化;另外,建立在职进修的激励机制、严格教师的任职资格、规范教师的聘用、规范教师的实习试用期培训、提供有效的培训物质条件,建立在职师范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在职培训的科学研究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五是借鉴脑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成果,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加强教育专业的科学研究是职前师范教育和在职师范教育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支柱,既要加强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新的社会条件下教育理论的研究,又要加强在新时期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法和学法的研究,改变教育专业空洞不切实际的状况,使教学真正成为一门职业(teachingprofession)。

三作为21世纪我国师资培养途径改革建议的结论

1教师的职业化研究务求精进

从中外师范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欧洲无不学高为师,教师非职业化是一个事实,就是在今天,教师的非职业化仍有较大的市场,他们不承认教师的职业性质,不承认教学是一门专业,他们顽固地坚持“只要掌握了任教学科知识,人人都能做教师”[11](P62)(美国的一些人的观点)、“非师范学校毕业的人照样可为良师,师范无用”,对定向型师范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予以否定。

我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对这种观点予以驳斥,但我们也如坐针毡地面对着教师职业化不足(注:赵微同志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师范生的职业训练极为欠缺。”见《中国特殊教育》1998年第4期,第36页。)的现实,忧虑不安地关注着我国师范性严重缺失的状况。责人无过,闻过则喜,师范无用论的论调、教师非职业化的现实状况给了我们师范教育工作者重于九山的巨大压力,使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实事求是地审视我国师范教育的不足,理智地为改变这种不足作出建议。

我们当然可以把师范教育的不足归于历史、归于历史上教师非职业化的传统、归于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归于相关领域的不够成熟,但这种归因无益解决当今我国师范教育不足的现实。长期以来,教师肩负众多的社会使命,有着众多的神圣光环,他们应有哲学家的睿智、雄辩家的口才、书法家的功力……然而教师的神圣并没有提高他们的职业地位,人们好像只把他们看成是教书匠,他们似乎不具备医生、律师那样的专业知识,他们似乎不能融学术性和师范性于一门专业。

如此看来,如何促使教师的学术性和师范性有机地融合起来,使教学在人们眼里能成为一门专业,便成为摆在师范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教师职业化的研究既是一个跨世纪的课题,又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不断具有新的内涵的课题,其中似应包括加强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生命科学和脑科学的研究、以发展心理学为核心的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社会职业的比较研究等一系列的研究,这些研究所取得的系列成果将为教师的职业化做出理论贡献,为教师正名,为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的支柱。

目前,教师职业化研究已引起国内外有些学者的重视,在建构性学习、教师的专业地位、从心理学角度对教师素质研究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还很不充分,因此为了师范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职业化研究务求精进。

2定向型师范体制内部需改革

从对定向型师范教育和非定向型师范教育的比较研究中,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与非定向型师范教育相比,并没有比较的劣势,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在一国的存在也有其理论的根据,随着社会的发展,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也需要不断变革。

从体制设计角度分析,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大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综合大学或师范院校教育系本科生的出路问题。按照传统的体制设计,综合大学或师范院校教育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管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专业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体制设计出现了弱点,教育系本科毕业生缺乏系统的学术训练,缺乏学科专业的知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就业出现了很大困难。

二是师范生层次提高问题。我国的学历教育层次单一,以学术标准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师范生的学历提高,或者以牺牲师范性为代价,去报考综合大学的非师范专业,或者去报考教育专业,而又面临着知识结构不适应问题。美国的做法可作为借鉴。美国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学衔,如今在教育方面大约有120个学衔,如B.A/B.S,M.S./M.A,M.Ed./M.S.Ed./M.A.Ed.,M.A.T./M.T./M.S.T.等。

三是高师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问题。我国高师课程体系目前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业已暴露出多方面的不足,[1]亟需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也是一个重大课题,例如:如何改革高师院校学科专业科目的教学内容以使其既能体现该学科的基础体系又能反映该学科的现展成果?如何改革高师院校的教育专业课程以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发展教师的“临床能力”和“扩展能力”以及提高教师的学术素质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如何改革“两课”教学以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人文素质?等等。

鉴于以上问题,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建议:切实改革高师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的高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教育专业硕士点的建立为契机,建立多样化的教育学衔制度;慎重对待、积极促进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教育系改革,使教育系成为引领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心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化机构;改革师范院校科研体制和教学体制,促进科研体制和教学体制在提高院校办学质量基础上的整合统一;加强相关的教育研究,为改革准备理论基础和实践论证。

3建立终身教育性的师范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是20世纪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虽然世界各国教育实践与终身教育的要求还相差较远,然而许多国家把终身教育作为指导本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为了适应终身学习的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性的师范教育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所谓终身教育性的师范教育体系就是指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师范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把教师的培养、任用和在职培训结合成一个相互衔接的体系,这个体系使得教师能在职前师范教育结束后的教学生涯中的任何阶段,只要他需要,就可以接受在职的培训和提高。终身性的师范教育体系把职前师范教育和在职师范教育联接成一个连续的整体,重视教师的实习和试用期的培养和培训,把在职师范教育制度化,并把教师接受在职学习的主动动机与培训的物质条件结合起来,把在职师范教育看作是适应终身学习的社会的义务和为之所采取的行动。可以预见,终身教育性师范教育体系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体系,是当今师范教育革命性发展的方向。

发达国家为建立终身性师范教育体系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就。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理念、物质条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础教育体制、高等教育体制、师资水平等一系列方面距离终身性师范教育体系的建立还有相当大的差别。然而我们可以在终身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建立终身性师范教育体系为改革目标,根据我国的现实条件,促进包括职前师范教育和在职师范教育的内部改革以及职前师范教育和在职师范教育的一体化、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一体化在内的一系列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为适应21世纪终身学习化的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优秀的师资。

【参考文献】

[1]李盛兵.我国高师课程体系的缺失——人文性和师范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8,(5).

[2]王炳照.中国师资培养与师范教育——纪念中国师范教育100周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6).

[3]史秋衡.内地、香港高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比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3).55.

[4]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02.

[5]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116—117.

[6]D·ThompsonManning.HistoricallessonsforTeacherEducation[J].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Nov-Dec,1987.

[7]JulieD.RainerandEdithGuyton.DevelopingaConstructivistTeacherEducationProgram:ThePolicy-makingStage.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Vol.45,No.2.

[8]陈永明.师资培养教育的国际比较[J].外国教育资料.1998,(2).

[9]崔允huǒ@①.美国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经验与思想[J].外国教育资料.1998,(2).7.

[10]Y.Michael.Rethinkingteachereducationforaglobalfuture:LessonsfromtheEnglish.JournalofEducationforTeaching.Vol.24.Apr98.

[11]袁锐锷,王晓青.试评美国师范教育改革的一项实验[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3).

第5篇:中外教育论文范文

(一)激发汉语学习者兴趣实习所在班级的外国留学生是从不同的国家来到中国的,有的来自临近国家日本韩国,有的来自大洋彼岸美国加拿大。课余时间陪留学生练习口语会问一些为什么学习汉语的问题,学生们给的答案多数是因为喜欢中国,无论是喜欢中国还是别的原因,留学生都希望学好汉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有着教师的义务,还有传播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责任。通过中国的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比较,找到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一方面可以让留学生学习到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二)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深入学习汉语西方人关注隐私的态度要略高于中国人,我们需要理解哪些隐私方面是西方人非常具有保护意识的。对于个人隐私的界定,西方人常把年龄、是否结婚、工资、身体健康状况等看作是隐私,而中国人则没有那么多规定,很多老人被问及“您今年高寿了?”会很自豪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年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学好汉语这门语言就要理解中国文化,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深入学习汉语。

(三)克服文化差异,提高汉语水平到一个国家学习一门语言,要经历初学这门语言的新鲜感,之后会遇到挫折,进行调整,可能还要经历文化震荡“culture-shock”,在学习期间克服文化差异是学习这门语言的关键。通过找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并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克服这么差异,汉语水平才会逐渐提高。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引入文化因素

(一)启发性教学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家对“启发教学”都很重视,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理念。留学生对于学习汉语本身就有好奇的心理,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下学习中国文化,理解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二)对比教学高低情境文化的对比,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的国家,人们在交际时使用的语言负载的信息相对不是很多,跟多的需要周围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补充,可能跟多的信息存在于交际者的内心中,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语言中负载着大量的信息。如中国人请客吃饭后问客人“吃饱了吗?”,西方人可能会理解为吃的量是否足够,而中国人真正表达的意思是客人吃的是否好,吃的好不好,饭菜是否符合客人的胃口。教师通过给学生分析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让学习者真正认识到中国文化,提高汉语实际交际能力。

(三)循序渐进式教学《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发展特征“学不躐等”就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汉语知识是有逻辑的科学系统,学习者本身也有自己的认识规律,学习的过程也是遵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中国人讲究谦虚礼让的文化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者理解中国人“哪里,哪里”的内涵,而不会触犯中国人的文化禁忌。

三、结语

第6篇:中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干扰;对策

远程教育是现代电子信息传播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其网络化、通讯式的教学方式,双向性、实时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交互性、多媒体化的学习资源,开放性、无校园式的学习环境,将教育从时空中解放出来,极大的提高了教育效益,扩大了公众受教育的机会。但由于远程教育的教与学活动在时空上的分离,其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活动也产生了分离,教学已不是教与学直接的、持续的活动,而是同一活动过程的两个阶段,远程学习成为远程教学活动的一种延迟行为。因此远程学习中的干扰远远多于传统教学意义上的学习干扰。

没有高质量的学习,时空的优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只有首先弄清远程学习中干扰因素,才能够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排除各种干扰,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远程学习中的干扰因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是面对面的,师生之间可以及时沟通,相互提醒,不管干扰来自师生哪个方面,都可以作出及时处理,以使干扰降低到最低水平。但在远程教学中,干扰来源复杂,强度较大,加之缺乏必要和及时的反馈,这些干扰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远程学习中干扰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教材和网络资源的因素

远程教学是开放式的,由于教与学之间,特别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直接见面,因此,教材和网络资源就成为传递知识的重要渠道,成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教材和网络资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远程教学中,无论是文字教材还是网上视频,都对远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其主要表现为:

(1)教材不适合成人学习。目前使用的教材多数是沿用在校生所用的教材,适合网上学习的专用教材很少,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的教材更是寥寥无几。这给学员的学习尤其是通过网上学习后的巩固和消化带来了许多困难。

(2)缺乏配套的学习指导书。特别是理科课程的学习,教师网上授课后,学员需要做练习巩固学习的内容,需要有关自学指导书、习题集等。

(3)缺乏必要的网上资源。课程学习结束后,远程学员希望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网上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但目前我们使用的大部分课程的网上资源,基本上是文本教材的电子化,智能化程度不高。

(4)部分课程制作质量不高。由于目前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对课程的进度要求比较紧,部分课程制作质量不高,画面不够清晰,解说声音前后不一致。

2.来自教学管理上的因素

远程学习不能够简单的理解为学员的独立学习,应该是教学管理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统一。学员学习的同时依靠整个远程教育组织,并从这个组织中获得智力、方法和精神上的支持。因此,教学管理对远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其主要表现为:

(1)学员集中学习中的相互干扰。远程学习,由于其开放性,即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由于设备和条件的限制,各校外学习中心基本上是根据远程教学计划的安排,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组织学员集中学习。但由于部分学员工学矛盾突出,集中学习的时间不能够保障,造成他们学习的课程与全程听课学员课程的脱节,形成学员集中学习中的相互干扰,为远程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部分校外学习中心执行有关规章制度不力造成的干扰。我们知道,远程教育是通过校外学习中心认真落实教学的全过程,来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的。在远程学习中,校外学习中心组织的集中学习、自学和完成作业是远程学习中的最基本环节。但由于部分校外学习中心出于对经济效益等方面原因的考虑,对学员的考勤、作业督查不力,要求不严,造成有关规定落实流于形式,对远程学习造成了干扰。

3.来自教师的因素

总书记在《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远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肩负着教书的职责,还肩负着培养远程学员的自学能力与指导学员学习方法的育人职责。因此,远程学习中,教师的因素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行为也对远程学习的干扰很大,主要表现为:

(1)部分主讲教师的教学缺乏吸引力。由于讲课的教师是处在摄像机前讲课,眼前没有学生,部分教师的形象以及谈吐举止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教师口音南腔北调,照本宣科所产生的单调乏味,有形或无形造成了一些干扰。

(2)兼职辅导教师指导质量不高。在远程教学中,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对主讲教师的选择和安排一般都比较重视,而校外学习中心安排的辅导教师大部分为兼职教师,很多辅导教师都是利用其教学空闲时间参加远程教学辅导工作,时间和精力都不具备,辅导教师的教学质量不高,会造成一些干扰。

4.来自教学环境的因素

(1)视频节目播出的效果不好。由于各校外学习中心的教学设备不同,播放的部分课程效果不好,存在图象模糊、声音不清晰等现象,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干扰。

(2)学习环境不够理想。有的校外学习中心自己条件不够具备,采取租用中小学的教室和设备的方式开展教学,形成对远程学习的干扰。

(3)部分校外学习中心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一些校外学习中心管理人员,不积极学习和掌握远程教育所必须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对教学过程中的设备故障和计算机软件故障、网络故障处理不及时,会造成对远程学习的干扰。

5.来自学员自身的因素

(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力。远程教育的学员大多是成人,学习的功利性强。但远程学习既要靠自觉,又要靠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然而,现在有不少学员学习动力不足,畏难情绪严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成对远程学习的干扰。

(2)缺乏计算机等设备。很多学员,非常想通过远程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但由于单位和个人没有计算机等设备,加之单位地处边远乡镇,上网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不能够经常在单位或家庭学习有关课程。

(3)工学矛盾和经济负担重。远程教育的学员,很多既是单位的骨干,也是家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较重。加之目前各地学校没有切实实施"素质教育",部分单位节假日和寒暑假补课现象严重,造成学员的工学矛盾异常突出。

二、校外学习中心的基本对策

干扰是客观存在的,是多方面的。但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是传递教学内容,实现远程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对学生支持服务的重要手段,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营造教书育人的环境的重要渠道。校外学习中心有义务和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干扰,确保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要求,以保证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分析以上远程学习中的干扰,我们会发现,校外学习中心的作用在远程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提升学员学习动机层次,加强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提高管理和辅导人员素质,克服干扰,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从内、外二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提升远程学员学习的动机层次,另一方面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学习是主动的吸收和积极的反应,而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成人学习者,如果缺乏学习的动机,不但效果差,而且时间不会长久。

一般而言,参加远程学习的学员多数是为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弥补工作中的知识不足、为了追求自身价值来学习的,这种动机是内在的,受内在动力的驱使,是高层次的。但也有少数人是为了获取文凭或证书,为了得到提升或晋级,显然这种动机是外在的,浅层次的。校外学习中心要利用各种时机,通过外部刺激,引发远程学习者不断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把远程学习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作为学习的主动力,把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教育提升远程学员的学习动机层次,增强学员学习的抗干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管理,尽量减少外在的干扰因素。严格执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制度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减少外在的干扰因素,是提高远程学习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校外学习中心应该做到的以下几点:

(1)加强入学教育关。利用新学员入学的机会,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组织学习有关远程教育学籍管理等规章制度,逐步提高他们对远程教育的认识,努力使学员自觉按照有关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

(2)做好集中教学的组织和考勤。由于目前绝大多数学员不具备个体学习的条件,根据校外学习中心的职责规定,积极承担试点高校下达的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工作,科学的制定集中学习安排,切实落实试点高校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课时的完成。管理人员要做好集中学习期间的考勤工作,提高学员的出勤率。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远程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在组织集中学习的同时,要努力加强校外学习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开展远程教育的设备标准,建设好远程学习的机房和多媒体教室,为广大学员提供良好的网上学习的环境。要开放网络教室,安排专业辅导人员,为学员提供答疑、习题课等,弥补网上教学的不足。在学员比较集中并且有条件上网的单位或学校,通过校外学习中心与单位领导联系,为学员提供学习的服务支持。

(4)强化学员作业管理。严格执行远程教育关于作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学员作业的收交与登记、反馈工作。对迟交作业的要进行催交。通过强化作业管理,提高远程学员学习的信心。

(5)建立一只相对稳定的辅导教师队伍。对于辅导教师,要聘任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高,学员满意的教师担任。要积极争取校外学习中心所在单位的支持,将远程教学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列入该教师总工作量中,从而使辅导教师工作得到肯定,使其能安心教学。

(6)严格考试纪律,端正考风。远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远程教育学院在教学实践中,除常规考试形式外,还开展了网上考试、课程考查、论文考查等,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考试既是全面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下转第26页)(上接第30页)也是保证培养人才规格的有效手段。因此只有严格考试纪律,端正考风,才能切实杜绝远程学习中的各种干扰,提高学习质量。

第7篇:中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创业人才的培养亦称为创业教育,我国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在近年来大力促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力求使毕业生具备生存能力、竞争能力,既可寻找合适的岗位就业,又能在求之不得或为了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机会时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也是把高校中的技术和知识更好地转化成社会资产的有效途径。

一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业人才的培养兴起于美国,而且美国目前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完善,其他发达国家多从美国奉行“拿来主义”拓展本国的创业教育体系。

1.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1947年~1970年):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MylesMace教授为MBA学生开设了一门课程——新创企业管理,这被公认为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一门课程,也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萌芽。但因为美国当时正处于大工业时期,中小企业则不断减少,因此,创业教育尚缺乏成长土壤。

(2)起步阶段(1970年~1990年):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减缓,从1969年到1976年,大量新兴中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社会81.5%的新就业机会。特别是1980年以后,美国超过95%的财富都是由变革中新兴的中小企业创造的。在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冲击与影响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受到关注,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创业教育课程。

(3)发展阶段(1990年~2000年):这一阶段,创业教育在高校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SBA(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调查显示,1998年已有1400多所大学在本科生中开设了创业或小企业管理课程。

(4)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走向成熟,主要表现在创业教育评估体系日趋完善,这增强了高校的竞争意识,也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2.师资建设

美国创业教育师资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实践经验丰富。同时,高校还十分注重吸收社会各界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采取短期讲学方式参与大学创业教育项目。企业家的参与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现实案例,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3.管理体制

美国高校多将创业学专业纳入商学院管理,并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中心,也有少数院校将其归入研究生院管理,只在研究生层次开设课程。创业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实施创业教育课程计划、研究计划以及外延拓展计划。课程计划一般分为公选课程、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研究计划主要包括主办研讨会议、出版期刊著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外延拓展计划一般包括建立孵化器、科技园、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校友联合会等。

4.以斯坦福大学为例

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应该说是在创业活动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1967年,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首次开设了一门创业教育课程,随后便不断拓展完善创业教育领域。1996年,斯坦福商学院成立了创业研究中心。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到来,还一度成立了电子商务和商业中心。现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拥有社会创新中心、全球商业和经济中心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研究组织。

二国内高等学校自主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发展历程

(1)高校自主探索阶段(1997年~2002年4月):普遍认为,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端。这一阶段中,许多高校进行了自发性探索。

(2)创业教育试点阶段(2002年4月至今):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引导其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这一阶段是创业教育在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5年来,试点院校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2.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在面向毕业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了创业教育内容,这一类以更新学生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为主要目的;二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大学生,以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课程内容注重创业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开拓精神,帮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需求为主要目的。

3.培养模式

以试点院校为主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形成了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模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会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2)以增长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为重点的创业教育,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及咨询服务,其代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学校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专门负责与学生创业有关的事务。学校还设立了300万元创业基金,对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

(3)综合式的创业教育,即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和技术咨询。如上海交通大学以“三个基点”(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和“三个转变”(专才向通才的转变、教学向教育的转变、传授向学习的转变)为指导思想,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

4.师资建设

开展试点工作之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主要集中在商学院,由于缺乏通畅渠道和有效机制激励这些教师在全校范围授课,因此创业教育普及率不高。试点工作开展后,很多青年教师受到鼓舞,参与到创业教育中来。2003年开始,教育部开展了常规性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活动,目前已培养了数百名创业教育骨干教师。这些教师积极摸索和传播创业教育理念与方法,促进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开设。

三中外高校自主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通过比较可知,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起步早,且发展迅速,目前已设有创业学专业并可授予学位,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层面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的成功经验对于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深入认识创业教育重要意义

美国创业教育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并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我国高校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应将其仅仅作为就业教育的补充,而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自觉预测变化并积极应对变化的能力和素质为价值取向。

2.加强对创业人才培养理论研究

现有的系统理论论述比较薄弱,加之对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总结不够,导致理论研究不能够充分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的融合

由于美国多数高校已将创业学作为专业或研究方向,因此其创业教育已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如百森商学院设有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外延拓展计划。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结构,主要由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等模块组成。这种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保证了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通常情况下,大学生所创之“业”是与其所受到的专业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因此,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因此高校要注重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创业教育系统。

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有着强劲的内生动力和成长空间,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理论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理论框架与教育教学体系,以后发优势实现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杰弗里·蒂蒙斯(JeffryA.Timmons)著.战略与商业机会(周伟民、田颖枝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动因及特点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3)

第8篇:中外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大学外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分成不同的种类。当前外语课堂提问中存在不少问题,根据有效提问的标准,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教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策略之一,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近年来语言学家在外语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input)、输出(output)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在教师课堂话语中,提问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胡青球等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开始上课的头30分钟内,平均每位教师提出的问题高达61个。因此,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是极有必要的。

1. 课堂提问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外语课堂提问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形式分类,可分为yes/no问题、选择性问题、wh-问题(who,what,which,when,where)和how/why问题;根据内容分类,可分为信息性问题(wh-问题一般属于此类)、理解性问题(如why问题)、应用性问题(即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情景)、分析性问题(要求回答者分析、解释问题)和评价性问题(要求回答者对人物、事件等做出评价);根据答案的伸缩性分类,可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display/ referential questions);根据问题的难度分类,可分为浅层问题和深层问题(low-level questions/ high-level questions)。

2. 当前外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2.1 展示性问题多于参考性问题

外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大部分所提的问题是展示性问题,教师在提问之前自己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学生的调查问卷也证实了这一点。Richards和Rodgers(2001)提出从交流的观点来看,语言具有四个特点:语言是用来表达意思的体系;其主要功能是用于交流的;语言自身的结构也应体现出这一点;语言中的基本单位不仅要符合语法结构,还属于日常谈话中交流部分的范畴。因此,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说者(speaker)和听者(listener)之间用于交流观点和思想的。wh-问题和yes/no问题课本上有现成的答案,参考性问题则无明确的答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对材料进行深层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知识范围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较为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提问由于学生所需投入的程度较多,能够激发学生回答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大参考性问题的比重。

2.2 提问没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

这表现在问题的设计过于随意,不合理,没有一定的梯度,有些问题太简单,只要求学生回答有50%猜测机会的yes/no问题,没有刺激性,结果不但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反而会影响其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2.3 给学生留出的等待时间不科学

等待时间(wait-time)指发问和答复之间的间隔,其长短会影响回答的质量和学生对问题的态度。教师的提问应使学生能够做出相关的、完整的回答。如果等待时间过短,如少于1秒钟,学生就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来理解问题和组织自己的答案,回答的质量很难保证。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教师等不及学生回答,常常自问自答;或者这个学生没有回答出来,马上转到下一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挫伤了其自尊心,也丧失了语言锻炼的机会。如果等待时间适当的延长,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回答的质量肯定会有所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话语的积极性也就增强了。另一方面,如果等待的时间过长,如30秒以上,提问对学生的刺激性就会减弱,也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 有效课堂提问的建议

针对外语课堂话语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使我们的提问是真正有效的。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Penny Ur (1996:230)提出了有效提问的六条标准:清楚(clarity)、具有学习价值(learning value)、能激发兴趣(interest)、刺激参与(availability)、具拓展作用(extension)和适当的教师反馈(teacher reaction)。

据此,提出以下课堂有效提问的具体建议。

3.1 丰富课堂提问的类型,适当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比重

课堂提问中,一定量的展示性问题或wh-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可以借此掌握所学材料中现成的语句,教师借此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是,仅仅这些问题无法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不能提高他们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外语交流的能力。在语言习得活动中,理解输入虽然是语言习得的重要的成分,"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一直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真正的语言交际"。 因此,教师应适当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数量,多问学生一些how/why问题。

3.2 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性,避免无的放失

提问不是为提问而提问,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中提出不同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难度适宜,达到提问的目的。问题必须有不同的难易梯度,必须适合学生语言能力,必须和学生有关,必须确保能够运用常识做出回答。为此,教师应该简化自己的问题语言,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词汇,多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完善时,及时调整自己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提问、反问等手段帮助和诱导学生找到完善的答案。因此,在准备问题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事先确定好提问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提问内容,预测学生做出不恰当回答或拒绝回答时自己该如何反应。

3.3 给学生留出适当的等待时间

The Center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University of Delware 研究者们认为教师的提问应留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一般以3到5秒为宜。时间不可太短,否则学生没有充足的反应时间。等待时间延长了,可以减少回答问题不充分、回答人数太少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教师所给予的等待时间也应有所区别。比如,yes/no问题的等待时间应该是最少的,信息性的问题的等待时间要少于理解性的问题和分析、评价性的问题的等待时间;浅层问题的等待时间要少于深层问题的等待时间。

课堂提问对于课堂外语教学和学生外语习得具有重要的意义。外语教师应该不断研究课堂提问的各种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提问水平。

参考文献

[1] Jo McDonough, Christopher Shaw. 英语教学中的教材和方法:教师手册(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西方语言学原版影印系列丛书oII)

第9篇:中外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从分析文化及文化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观念内涵着手,探讨如何有效地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我国加入WTO,全国一体化及资讯时代的到来,社会上迫切需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纵观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学习英语的人数庞大,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感兴趣,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及精力是相当多的,学生在各种英语等级或水平考试中也屡获佳绩;但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繁。这确实值得外语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下面试从外语教学中必然涉及到的“文化能力及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重要影响因素的概念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如何有效地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关于文化能力及文化

“文化能力”是近几年外语界频繁使用的新术语。人们通常所指的文化能力就是对文化知识,特别是交际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对目标语文化和母语文化间的差异的对比和识别能力。这类文化知识掌握得越多,那么文化能力也就越强。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应该对礼仪习俗、风土人情、典故逸闻、词语表征、时事政治等表示出较大的兴趣,这就是“文化”。正如有的人类学家所说,文化是一种近似(approximation),一种倾向(tendency),一种抽象(abstraction)。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善解是需要时间的,是要经过反复接触、体察、对比、探究、反思、感悟、归纳、积累的。诚然,了解和学习异域文化并非等同灌输和崇拜异域文化,而是欣赏和尊重优秀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树立文化平等观,加强文化传播和文化交融的主动意识,这是学习外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总体而言,一个国家或民族具有一个宏观意义上的特征性文化,如我们常说的浪漫的法国人、保守的英国人、严谨的德国人、奔放的西班牙人、散漫的意大利人、爱酒的俄国人等,尽管比较随意,但他们的文化特征,从中可见一斑。

通俗而言,文化无处不在,文化随处可见。然而,仅有极少数的文化内容是显性的,大部分的文化是隐形的,犹如巨大的冰山,只有顶端一小部分露出海面。因此,在外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并提示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隐形文化部分,学生还可利用其生活、工作阅历、想象力、相关资料等来品味教学内容中隐藏着的文化差异所在,并在教师的知道中去印证、核对其理解是否正确。

2 关于交际能力

最早提出“交际能力”的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人类学家Dell Hymes。他给“交际能力”下的定义是一种“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内容”的能力。交际能力涉及四个特性:(1)语法性(possibility),相当于语言能力;(2)可行性(feasibility),即可接受的程度;(3)得体性(appropriateness),语言要符合即时场景,恰到好处;(4)现实性(performance),的确是实际生活中使用的语言。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交际能力是集语法、心理、社会文化和词语概率等要素的综合能力。

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意味着必须学习和掌握它的基本要素(词汇、语音、语法)和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在社会生活中,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促进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和沟通是现代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在教授外语的同时,必须实施文化能力的培养,即在目标语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和对照异同点的方法,有意识地导入相关目标语的文化知识、背景材料、语境特征、语用规划、思维图式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语学习。这种文化能力也有人称之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或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顺畅、得体、有效的交际的能力)。

在一种语言材料中,字、词、句、篇章以及语言思维的模式、言辞表达的语法规则、逻辑推理的惯常形式等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发生的同时文化教育也发生了。因此,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必须平行共进,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当然,非语言交际能力(nonverb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也应视作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包括手势、身势、眼神、表情、体距、体触、服饰、打扮、沉默、时空观念等。其中,体态语(body language)是最重要的。值得一提的还有副语言(paralanguage),亦称伴随语言,包括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某些在会话中发出的非语言的声音。下面以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交际能力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2.1 词语案例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人们经常与水打交道,而中国人在亚洲大陆繁衍生息,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在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转贴于

2.2 语法案例

汉语注重语义表达,而英语则讲究文法的正确。基于这种差异,让西方人去写出想中国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这样通篇没有动词的诗词很困难,而中国人也往往注意不到“I get up early every day.”和“I got up early today.”中因时间不同而需要使用不同的动词形式。

2.3 思维案例

“If you ever think he is lazy,think again.”如直译为“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再想一想吧。”按照汉语思维习惯与原文相符,但由于忽略了在特定环境下英语习惯表达的特点,而没有将原文的意思完全翻译出来。应译为“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那你就错了。”

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面对的最大难点,所以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性,指导学生尽力避免以本族语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和解释西方文化现象,学会用英语思维去构建句式,最终使学生自觉地顺应英语语句结构,从而用英语思维。

3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能力,也是一种现代社会理念在多元化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可视作微观层面上的一种世界观、哲学观、文化观和社会观。众所周知,美国既是一个移民国家,又在海外不断扩张,移民、驻外人员和军队都需要了解和适应当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跨文化交际学应运而生。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政府机构、情报机构和军队首先对涉外人员实施跨文化交际培训,后来又逐渐演变成大学里的正式课程。随着各领域国际化进程的急速推进,跨文化交际培训和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人们也逐渐注重强化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大学也开始教授这类课程,它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也可视作宏观语言学,有些专家称之为文化语言学,它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在国内,很多学生爱学英语,却无视、漠视、轻视英语赖于存活的英语文化。从跨文化交际学视点看,就是缺乏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a lack of sensitivity to and aware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脱离语言文化来学或教语言是学不到或教不到语言精髓的,也是违背语言的自然属性:跨文化交际为了跨文化交际。

要做到语言得体,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由于缺乏文化能力而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失当或失体的例证不胜枚举。如restroom这个英语单词仅从表层去理解,是“休息室”的意思,但在美国英语中就指“厕所”。在公共建筑物里,休息场所应用lobby或lounge。

一种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存在方式。它的表面凝聚着历史,深层积淀为文化(中国语言里复杂细腻的“堂”“表”亲之别源于亲情裙带观念;英语中涉及“牛”,ox,bull,cow,calf,buffalo,cattle,beef,veal,butter,milk,cheese等,从中可见牛在西方人生存环境中的地位。)可见,外语能力不等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外语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进行跨文化因素导入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融合法: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可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讲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2)注解法: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知识文化加以注释,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特定含义的注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如历史性的课文内容要补充一定的时间、地点、政治背景等的内容。

(3)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成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4)比较法: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国家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对比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本民族的习俗。

(5)专门讲解法:当讲到历史剧、文学小说、等作品时,对其中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进行专门的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事件发生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其中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6)文化讲座法:定期、限时、有的放矢地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比如第一阶段开设“英国概况”,第二阶段开设“美国概况”。每门课都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专题组成。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系统列出用于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写和观察能力。

(7)利用图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或具体操作。如“Throwing the sledge”(链子球),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可以对此运动得到更直观的认识,配合对游戏规则及历史渊源的讲解,学生便可对其文化环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而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只有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注重文化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在外语教学中适时导入跨文化的内容,就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有利于避免脱离实际的机械的死记硬背,符合与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从而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