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业发展范文

旅游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旅游业发展范文

本规划时间段为**年至2010年,范围为**市行政区域。

一、**期间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机遇

(一)取得的成就。

**期间,是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期以及由国内旅游为主向国内国际旅游并重的转折期。2001年7月提出的以“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为主要内容的“旅游西进”战略成为当前我市五大发展战略之一。**期间,以“旅游西进”战略为统领,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旅游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旅游管理体制创新。2001年市政府机构改革,成立了市旅委,建立了旅游商贸系统。市旅委的成立,在全国旅游管理体制上是首创。市旅委作为一个带有协调管理职能的综合性部门,在旅游商贸系统中起到领头作用。新体制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旅游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困扰,从体制上基本理顺了工作关系,形成了发展大**、大旅游、大产业的合力。

“规划共绘”全面完成。**年,**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并完成了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为今后全市旅游发展和规划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期末,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和“两江两湖一山一河”(新安江、富春江,西湖、千岛湖,天目山,运河**段)为重点的“规划共绘”工作全面完成。

“交通共建”成就出色。以“一绕、三线、三连、四大接口”为骨架的市域“一小时半”交通圈基本形成。

国内游和入境游“两轮驱动”,观光、会展、休闲“三位一体”发展的大旅游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观光游继续稳步发展;以西湖博览会为龙头的商务会展业初具规模,成功举办了6届西博会,展览规模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年版)研究显示,**期间**会展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城市中名列第九位,竞争力排名列第五位;围绕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的目标,以召开**年世界休闲博览会为契机,与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相配套的休闲旅游功能进一步加强。

景区建设成就斐然。自**年开始,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分期完工,真正实现了“还湖于民”,基本形成了“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西湖新格局;**年,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公园首期建成并接待游客;**期间,野生动物世界、万松书院、大明山、山沟沟、龙门古镇、情人谷、九咆界等景区(点)相继建成并对游客开放。据估计,**期间,全市在景区建设上的资金投入累计超过100亿元。

旅游业态转型明显。休闲游广受游客亲睐,临安高山度假、建德新安江避暑、淳安千岛湖休闲各具特色;工农业旅游趋旺,桐庐、临安、富阳等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商业特色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商旅互动的局面开始形成;户外运动体验之旅逐渐兴起。

“市场共拓”成效显著。从**年开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从年400万元增加至年4000万元;我市承办的**年国内旅游交易会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以日、韩国际市场为重点的国际旅游促销力度显著加大,成效明显,2000年到**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从70.7万人次增加到151.4万人次。

旅游合作广泛深入。我市与众多国际、国内旅游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年邀请PATA组织(亚太旅游组织)来**进行旅游考察,为**国际旅游发展“把脉”;**年,PATA组织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了浙江大学亚太休闲研究中心;我市积极接轨长三角,筹建了长三角旅游高峰论坛;我市与上海、黄山合作打造“名城名湖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与苏州联手宣传“天堂之旅”。

旅游国际化战略开始实施。旅游产品国际化、促销国际化、服务国际化成为旅游工作的重点;开始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旅游发展由景区(点)建设向目的地建设转变;100个公共资源点转化为国际旅游产品;全市主要景区(点)、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等都完善了中、英、日、韩四语标志系统;实施了金旅一期工程,建成了包括五语种的**旅游网(),为国际游客了解**提供了网络平台;从**年开始,我市与美国普渡大学合作开展了旅游目的地管理人才培训。

旅游立法工作顺利完成。《**市旅游条例》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于**年1月1日起施行,为规范和促进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产业共兴”局面开始形成。**期间,入境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16.5%,**年达到151.4万人次;旅游创汇年均增长21.3%,**年达到7.6亿美元;国内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7.2%,**年达到326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6.3%,**年达到404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6.8%,**年达到465亿元人民币。截至**年年底,全市有4A级以上景区16个;星级饭店229家,其中五星级饭店9家,四星级饭店25家,仅**年一年就新增五星级饭店5家;全市已有旅行社338家,比2000年净增153家;**年,全市有10家国内旅行社、8家国际旅行社进入年度全国旅行社“双百强”,总数量分别位居全国城市第二和第三位;全市现有4个专业展览场馆,室内展览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可举办8000个国际标准展位的展览。“旅游西进”战略的实施为我市早日实现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面临的问题。

1.旅游目的地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需进一步提高全市旅游管理水平,通过完善相关旅游管理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净化旅游市场。

2.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观光游览业发展比较成熟并在国内领先,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业发展相对滞后,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性的文化项目相对较少,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3.旅游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在欧美等远程国际市场知名度偏低,国内旅游“一轮独大”,入境旅游相对滞后。国际性会展项目较少,缺乏按国际标准设计的会议场馆,承办国际会展项目所配套的软、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与国际化需要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旅游高端人才短缺,还不能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高质量旅游服务。

(三)**时期旅游发展的机遇。

1.三次重要的盛会。**年**举办世界休闲博览会、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都将为**旅游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2.经济将呈稳定增长态势。从**到**,我市人均GDP将从5000美元增加到8000美元,经济的稳定增长将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3.出入**的交通条件极大改善。**期间,沪杭城际铁路将开工建设,将加快**接轨上海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上海与**的同城效应将更加明显;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将动工,空港建设及国际航线的增多将给**旅游国际化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期间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的总目标,深化实施“旅游西进”和“旅游国际化”战略,以国际市场为重点,以特色文化为灵魂,以创新管理为支撑,以现代科技为突破,重点建设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会展商务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完善旅游产业布局,促进行业互动协调发展,努力完善旅游目的地的现代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旅游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到**期末,初步确立长三角休闲度假中心的地位,基本形成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的框架。

(二)主要战略。

1.推进旅游国际化。

在尽可能多地保留、发挥、创造具有**城市个性内涵的前提下,推进旅游产品国际化、营销国际化和服务国际化。

2.推进“旅游西进”。

深入实施“旅游西进”战略,继续整合以“三江四湖一山一河三址”(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西湖、千岛湖、湘湖、南湖,天目山,运河**段,南宋皇城遗址、良渚文化遗址、跨湖桥遗址)为重点的大**旅游资源,形成大**、大旅游、大发展格局,接轨上海,加快长三角一体化步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建设策略。

1.实现城市·文化·旅游一体化。

努力完善城市的现代综合服务功能,拓展体现**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表现形式,增强城市整体作为旅游目的地和综合吸引物的国际国内吸引力。

2.打造区域旅游中心地。

把**建设成为长三角休闲度假中心地和浙江省旅游中心城市。与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在资源共享、景区组合、客源互动、联合营销等方面进行合作,充分发挥旅游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与示范效应。

(四)具体目标。

**期间,全力促进旅游人次和收入的优化增长,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11%,2010年达到250万人次;旅游创汇年均增长15%,2010年超过15亿美元;国内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4.5%,2010年达到40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1%,2010年超过670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2010年达到810亿元人民币;到**期末,建成10个以上休闲基地,三星级以上饭店超过13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达到15至20家,引进合资或外资旅行社;**期间,年接待国际性会议和展览50次以上,会展业总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大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年的6.3%提高到2010年的8%左右。

三、区域与行业布局

(一)旅游空间布局及联动。

1.旅游空间布局。

(1)根据大**的旅游资源分布、交通及区位特点,在**期间,形成“一心·一轴·六区·五翼”的旅游空间格局。

“一心”即**的中心都市区特别是以西湖为核心的城市建成区,是整个**旅游圈的交通、信息、管理、服务、教育中心。“一轴”即“三江一湖(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旅游发展轴”,是**主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带。“六区”即西湖风景旅游区、大运河国际旅游区、湘湖旅游度假区、钱江观潮旅游区、千岛湖风景旅游度假区、天目山自然旅游区。“五翼”为杭沪、杭宁、杭甬、杭徽、杭金衢5个旅游合作翼。

(2)根据城镇的中心性、周边旅游吸引物的数量和品位、交通便捷程度及枢纽性,形成**市旅游城镇由高到低的一到三级旅游中心地体系。

一级旅游中心地为**市主城区,对应“一心”。二级旅游中心地共7个,包括:萧山区建成区、余杭区良渚镇、淳安县千岛湖镇以及临安、富阳、建德、桐庐县(市)城区。三级旅游中心地共16个,包括:西湖区转塘镇;余杭区塘栖镇、余杭镇、径山镇;萧山区临浦镇、义蓬镇、瓜沥镇;江干区下沙镇;滨江区建成区;临安市太湖源镇、龙岗镇;富阳市龙门镇;建德市大慈岩镇;桐庐县瑶琳镇;淳安县威坪镇、姜家镇。

**期末,将淳安、萧山等区、县(市)建成“旅游强区、县(市)”,将余杭径山、富阳龙门、临安太湖源、桐庐瑶琳等乡镇建成“旅游强镇”,建成西湖区梅家坞、上城埭、富阳白鹤村、桐庐畲乡山寨、建德渔村、临安白沙村、淳安上西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

2.区域联动发展。

(1)形成“一心·一轴·六区·五翼”间的联动。完善“一心”的旅游交通和服务中心功能,积极向周边地区进行辐射;沿“三江一湖旅游发展轴”构建包括沿江风景道和水上游憩线在内的水陆双游憩线,适度开发各种滨水、水上活动;“六区之间”相互串线,联动发展;“五翼”是对基本格局的延伸,在整个区域联动发展中起着翼向联合、区域互动的作用。借助市域“一小时半”交通圈的建成,纵观**与邻近城市或省市的区域空间关系,以**市区为核心,以沪杭、杭宁、杭甬、杭徽、杭金衢5条高速公路为依托,形成杭沪、杭宁、杭甬、杭徽、杭金衢5个旅游合作翼,从5个不同方向发展长三角区域城市伙伴与合作关系,在旅游产品开发、线路组合、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客源互动与市场共享。

(2)高度重视与上海的竞合关系。以接轨上海为主要目标,打破原有旅游壁垒与进入障碍,在景点门票、公交卡、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合作,在旅游等相关领域率先与上海实现“同城待遇”,逐步形成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实现与上海客源共享、优势互补,吸引大量上海商务游客来**观光旅游,加快**旅游国际化步伐。

(3)加强旅游中心地之间的联动。一级旅游中心地承担着整个**旅游圈的增长带动、交通枢纽、信息与服务、管理、扩散辐射的功能;二级旅游中心地承担着产业轴向延伸、资源横向交流的功能,同时为上下级旅游中心地起到“上传下达”的沟通作用;三级旅游中心地主要承担与周边地区接壤并进行衔接扩散的功能。

(二)旅游产业格局及联动。

1.观光游览业。

(1)提升景区规划和建设水平。根据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加强国际旅游产品的开发;推进西湖龙井茶文化村、伍公山景区建设;丰富净慈寺和灵隐景区文化内涵;建设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三期工程;逐步开发京杭大运河**段;恢复中山中路历史街区、南宋皇城遗址公园;扶持景区增加投入并进行错位和特色经营,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塑造区、县(市)中“两江一湖”、天目山、钱江观潮、双溪漂流、龙门古镇等旅游项目品牌。

(2)促进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的建设和宣传。新建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纪念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丝绸博物馆、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良渚文化遗址博物馆、西博会博物馆以及其它纪念馆、名人故居的“活化”改造,增加游客的互动参与性;扩大对各类展馆的旅游宣传,精心策划并参与组织各类宣传促销活动,吸引国际游客。

(3)开发城市风情观光和历史文化探游等旅游新产品。深化做好社会资源国际访问点工作,继续将包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社会文化、社会政治、市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具有明显吸引力的社会资源整合包装成旅游产品,吸引国际游客;以背街小巷整治为契机,将有条件、有内涵、有特色的街巷及其蕴含的典故与文化串珠成链,推出**街巷文化游;充分利用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打造2至3台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精品演出节目。

(4)推广和打造经典旅游线路。进一步营销“名城名湖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整合**西湖文化、上海都市旅游、苏州园林、黄山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营建若干条长三角区域核心旅游线;整合并推出“大**之旅”、“浙西风光精品之旅”等区域合作新线路。

2.会展商务业。

(1)完善会展场馆。按照网络化大都市格局,完善《**市会展中心布点规划》,进一步整合现有的场馆设施,优化场馆布局;坚决控制会展场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对规划中的新建场馆,要按国际先进标准建造,并充分考虑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的便利性,使之布局合理、专业性强、设施先进、发展余地大;倡导政府适度引导,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实现会展场馆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会展场馆配套设施建设,注重会展场馆与宾馆、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相关行业业态的协调,提高各类服务设施的集约化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会展中心的整体功能与作用;对已建的场馆,采取必要的引导、扶持措施,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周边环境,提高场馆利用率,形成功能完善、优势互补、配套齐全的会展区块。

(2)实施会展业“品牌特色”战略。继续办好西博会、茶博会,成功举办****世界休闲博览会,力求特、专、精、新,放大其品牌效应,打造精品级会展项目;充分借助上海国际门户作用和“世博会”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城市营销力度,以城市品牌化推动**会展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将会议业作为会展业的发展重点,争取举办更多的国内、国际性会议;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大型品牌会展项目。

(3)进一步完善会展业社会化运作机制。加快形成自求平衡、自主创新、自我发展、良性运作的会展市场体系,促进会展企业做大做强。

3.休闲度假业。

(1)以休博会为契机,积极打造休闲度假基地,推进“休闲之都”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功能;加快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千岛湖滨水旅游度假区、环湘湖旅游度假区、天目山旅游休闲区、大明山高山休闲度假区、南湖滨水休闲度假区、新安江避暑胜地、龙门山休闲度假区、大奇山休闲度假区和大清谷温泉度假区等项目建设,评选推出休闲基地。

(2)推进休闲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开发“艺术文化休闲”、“名校名企”、“市民宅居”、“特色市场购物”、“老年休闲健身”、“老街探幽访古”、“文化娱乐”等都市新兴旅游项目,促进传统观光旅游向人文旅游、休闲旅游转变。

(3)丰富夜间休闲内容。利用各种咖啡馆、茶楼、剧院、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休闲健身俱乐部等场所,适度发展夜间休闲项目,以满足中外旅游者夜间休闲娱乐的需求。

4.游憩商贸业。

(1)重点推进商业特色街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湖滨、清河坊、南山路、丝绸城、武林路、四季青、信义坊、梅家坞、延安路、解放路等商业特色街区建设,注重特色,提升档次,通过调整经营结构,实行错位经营,完善商业特色街区的购物、观光、休闲综合服务功能。

(2)全面带动商贸新兴业态的发展。结合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武林广场核心商圈、拱宸桥区域商业中心等商业区块发展规划,鼓励发展与旅游相适应的专营专卖店,适度建设集购物、休闲、娱乐、展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shoppingmall)。

(3)积极开发和挖掘特色商业内涵。充分利用传统特色商业,如楼外楼、胡庆余堂、都锦生、王星记等老字号,让旅游者在领略风味特色的同时,体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现代特色商业,如特色市场和特色商店,满足休闲旅游者购物的现实需求;鼓励和支持旅游购物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鼓励以丝绸、茶叶等为重点的具有地域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升级;尝试旅游商品定点退税制度;鼓励企业申请产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培育地方优势品牌和国家级强势品牌。

5.饭店和旅行社业。

(1)促进饭店业的健康发展。建设有**特色的品牌饭店集团,创建和引进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酒店品牌,实现酒店业的专业化和集团化运作;建立高中低档层次分明的饭店结构体系,推动豪华型和经济型饭店的互补、协调发展;鼓励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进驻**及西部区、县(市);积极推进温泉度假酒店、青年旅舍、健身旅馆、香斋旅馆等特色酒店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对青年旅舍、家庭旅馆、产/时权酒店等新型酒店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

(2)鼓励旅行社做大做强。营造加快旅行社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公平竞争;调整旅行社结构,优化旅行社布局,实现国际旅行社与国内旅行社的协调发展;积极引进国际旅行社进驻或在**开设分支机构,发展中外合资旅行社,大力扶持民营旅行社,鼓励有条件的旅行社在长三角其他城市设立分社;引导形成旅行社业的批发商、商体系;鼓励联合、适度兼并,促进旅行社业规范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以提高质量,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业务含金量,挖掘商务、会议市场的潜力;积极组织自驾车团队旅游和散客租车旅游。

6.产业联动发展。

(1)充分利用产业间的联动关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家乐”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带动农业、联动工业发展;以节兴旅,以旅促展,以展带旅,充分利用西博会、休博会、茶博会、钱江观潮节、森林博览会、千岛湖秀水节、新安江之夏旅游节、富春江山水节等平台,积极举办会议、展览,带动观光游、商务会展游和休闲游,同时促进商贸业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

(2)加强商旅互动。在旅游产品(线路)开发中,将景区(点)与休闲场所、特色购物街、商业老字号等有机结合,在丰富旅游产品的同时,发挥旅游产业的宣传造势作用,充分利用已有的销售渠道,宣传推销**的特色休闲场所与商业特色街区,同时促进商业“老字号”的保护与发展。

(3)实行管理机制与手段互动。旅游、商贸及文化管理部门携手,对于旅游商品的创新、名特产品的保护与培育、旅游景点商业网点的管理、特色街区的建设与经营管理、文化休闲场所的规范与管理等进行共同探讨,创建统一规范的管理与监督制度。

(4)实现区域联动,推进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一小时半”旅游圈、经济圈,增强**市区大旅游产业发展对各区、县(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步骤地梯度推进各区、县(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形成规划共绘、市场共拓、产业共兴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推进大**、大旅游、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重点打造建设六大品牌旅游区(大西湖、大运河、湘湖、千岛湖、天目山、钱江潮)、10个以上休闲基地(备选项目包括: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千岛湖滨水旅游度假区、环湘湖旅游度假区、天目山旅游休闲区、大明山高山休闲度假区、南湖滨水休闲度假区、新安江避暑胜地、龙门山休闲度假区、大奇山休闲度假区、大清谷温泉度假区等)、三大会展品牌(西博会、休博会、茶博会)。

积极培育五大潜力品牌,包括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新安江─富春江风景道、良渚文化遗址、旅游特色街(南山路、湖滨路、清河坊、梅家坞、北山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具体项目及建设内容如下表:

**市**时期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1

大西湖

①围绕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西湖RBD(游憩商务区)。

②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为契机,建设环西湖双游径系统,开发西湖怀旧旅游、夜西湖旅游、西湖历史文化之旅、浪漫爱情之旅等“新西湖旅游产品”。

③以环西湖优美环境和休闲设施为基础,打造环西湖旅游休闲区。

2

西溪国家

湿地公园

①提升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品位和知名度,争取将其列为国家林业局示范项目,每年举办一次湿地论坛。

②进一步拓宽经营思路,增加客流量。

③加强对二、三期开发方向、定位、功能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力争建成国内生态保护与旅游结合的典范和出色的生态教育基地。

④打造生态度假、休闲区。

3

大运河

①运河拱墅段建设:整修运河景观带沿线节点,建好青莎古镇;修复富义仓遗址;建设御码头、御碑亭;建好运河广场和运河博物馆;建设台州路商业步行特色街区;保护桥西历史街区与小河直街,整修老建筑,保留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功能置换,发展旅游业。

②运河武林段:建设西湖文化广场,营造武林商圈的商贸娱乐氛围;提升运河武林新港品位。

③完善运河观光巴士旅游线,开发运河水上旅游。

4

环湘湖

旅游度假区

①建设世界休闲博览园。

②建设湘湖旅游度假区。

③开发“世界浙商论坛”、“全国500强经济强县论坛”、“博鳌分会场”、“联合国人居大会年会”等系列论坛。

5

千岛湖

休闲旅游区

①适度高品位发展休闲度假酒店、游艇俱乐部、温泉度假村等休闲度假项目。

②完善游客码头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加强城市管理,提升滨水旅游度假区整体形象。

③实施千岛湖湖区观光旅游整合工程,对现有景点进行改造和提升,对湖区吃、购、行、游、娱等要素进行整合,对服务进行规范,对游览路线进行优化。

④建设具有浓郁渔乡风情的度假及候鸟观赏区。

⑤建设千岛湖会展中心。

6

天目山

休闲旅游区

①开发“天目山佛教之旅”旅游新产品。

②继续承办中国森林博览会等重要节庆活动。

③积极开发森林休闲、森林健身、森林考察、森林度假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7

大明山高山

休闲度假区

完善大明山(大明湖)高山度假村及其附属设施。

8

南湖滨水

休闲度假区

建设大型旅游休闲度假商住综合项目;利用南湖滞洪区湖面开发国际性的大型水上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9

新安江

避暑胜地

开发建设新安江电厂休闲区、新安江国际大酒店、**半岛山庄、新安江花园度假村、新安江后塘坞和小洋坞、富春江江南村国际休闲度假村、新安江西岸、乾潭胥溪生态度假区、绿荷塘楠林生态园、杨村桥绪塘等地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

10

龙门山

休闲度假区

建设度假别墅、休闲娱乐设施。

11

大奇山

休闲度假区

建设度假别墅、休闲娱乐设施。

12

大清谷

温泉度假区

①扩大规模、加强促销,力争建成**市优秀的拓展训练基地。

②挖掘和利用好温泉,完善度假设施,建设温泉度假区。

13

钱江潮

①进一步挖掘钱江观潮的历史文化底蕴。

②打造集观光、修学、休闲、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大型旅游区。

③开发钱江游船与钱江豪华游轮旅游项目,开展钱江夜游活动。

14

西博会

①坚持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将展示、交流、贸易、投资、研讨和旅游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②加强休会期间的会展招商、会展策划与会展营销能力,进一步拓展商务旅游,发展会展经济。

15

休博会

①加强政府宏观协调,确保休博会各项活动如期顺利举行,促进休闲旅游设施建设,打响**“东方休闲之都”品牌。

②积极争取定期举办休博会,并将总部落户**,推动**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

16

茶博会

提高茶博会项目策划水平,打响茶博会和**“中国茶都”品牌。

17

之江国家

旅游度假区

积极开发生态型、参与型等旅游新项目,以高层次的项目设施、高质量的景观环境和高水平的管理服务,把度假区建成度假、观光、娱乐、康体、会议等功能齐全的旅游新区。

18

新安江-富春江风景廊道

改建富春江游船码头,提升游船品质,改造沿江绿化景观,策划新安江滨水避暑胜地、富春江水上观光旅游、水上会议旅游、森林生态探险旅游、沿江风景道汽车(驾车)旅游等旅游产品。

19

良渚

文化遗址

建设良渚博物馆、考古遗址景观、生态保护区以及良渚文化研究中心和良渚遗址保护展示研究中心,形成集教学、科研、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基地。

20

旅游

特色街

继续挖掘南山路休闲文化街、湖滨旅游商贸街、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梅家坞茶文化村等旅游商贸特色街区(村落)的文化内涵,丰富街区(村落)的旅游活动内容;恢复中山中路历史街区。

四、旅游市场开发

(一)**期间市场开发工作思路。

以旅游西进战略为依托,以旅游国际化为抓手,以“东方休闲之都”为主打品牌,以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以延长逗留时间、提升旅游品质为重点,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在**期间较强的市场开发投入的基础上,逐年增加宣传促销的投入,创新宣传促销手段,提高宣传促销效率,实现国内旅游从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力争使国际旅游成为**旅游强有力的新增长点,促进全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旅游市场开发工作行动计划。

1.入境旅游市场开发。

(1)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的总体思路。巩固日本和韩国市场,稳定东南亚、港澳台等传统入境市场,重点拓展欧美主要客源国,即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市场以及澳大利亚市场,培育俄罗斯、印度及中东等地的新兴市场;整合**城区与五县(市)旅游产品,推出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特色专项路线;加强与国际国内重要旅游集团的合作,创新和提升旅游促销手段,开拓商贸投资和休闲度假客源,形成重心突出、渠道多元、客源稳定的旅游市场格局。

(2)入境旅游市场开发的主要策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策略;国际公关策略;媒体宣传策略;品牌拓展策略;航空、旅游联动策略;网络宣传策略;市场细分策略;市场信息与情报策略;区域合作与联动策略。

(3)主要目标市场。韩国市场:品牌─人间天堂,休闲之都;产品─山水类、宗教类、丝茶类、保健休闲类和韩国临时政府遗址等;措施─细分市场,加强合作,突出形象,扩大宣传。

日本市场:品牌─人间天堂,休闲之都;产品─文化类、宗教类、丝茶类、保健休闲类、体验类;措施─细分市场,加强合作,突出形象,扩大宣传。

欧洲市场:品牌─东方休闲之都、人间华贵天城;产品─历史类、文化类、民俗类、古镇古民居类、保健休闲类和市民体验类;措施─积极推进,重点促销。

北美市场:品牌─东方休闲之都,人间和谐天堂;产品─山水类、文化类、民俗类、探险类、体验类;措施─积极推进,重点促销。

台港澳等海外华人市场:品牌─休闲之都、人间天堂,“江南忆,最忆是**”;产品─山水类、历史类、文化类、丝茶类和现代生活类;措施─巩固基础,细分市场,全面推进。

东南亚市场:品牌─人间天堂,休闲之都;产品─山水类、宗教类、丝茶类、民俗类、保健休闲类、体验类;措施─巩固基础,细分市场,全面推进。

俄罗斯、中东、印度等其他市场:品牌─魅力中国、精彩**,**—中国的人间天堂;产品─山水类、文化类、保健休闲类、丝茶类、商务类等;措施─积极开拓,寻求突破。

2.国内旅游市场开发。

(1)国内旅游市场开发总体思路。整合并推出“大**”和“浙西风光精品旅游”等区域合作新产品、线路;强化宣传,积极促销,树立形象及品牌;调整结构,刺激消费,谋求国内旅游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战略重点为:重点开拓上海都市圈一二三级城市,京津都市圈和广州都市圈一、二级城市客源;开发福建与华中地区一级城市客源;培育国内其他地区的省会或中心城市客源市场。

(2)国内旅游市场开发的主要策略。媒体策略;政府公关策略;区域合作策略;企业主体策略;节庆造势策略。

(3)主要目标市场。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包括长三角中心、二级和三级城市及以下的区域为最重要的腹地市场圈。细分市场,营造家园概念,深入宣传促销。

珠三角地区:以广州为核心,覆盖珠三角地区。细分市场,突出山水文化休闲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

环渤海湾地区: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涵盖京津及冀北地区与山东半岛。细分市场,突出江南文化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

长江中上游地区:以长江为纽带,以发达的交通网络为通道,吸引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地的客源。

西南地区:突出具有差异性的文化特征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特征,吸引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客源。

西北与东北地区:作为重要的机会市场,选取当地重要的新闻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促销。

3.旅游节会活动。

(1)抓住休博会契机,做好做大做强休博会的旅游文章,使休博会成为**旅游增长的强劲动力。

(2)以西博会为抓手,把西博会培育成**旅游的黄金品牌。

(3)以茶博会为重点,培育**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

(4)加强对各区、县(市)大型节庆活动的指导,实现招商引资、商贸、旅游之间的良性互动。

五、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提升

(一)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

完成余杭、萧山区及各县(市)的旅游集散分中心建设,实现与**旅游集散中心的衔接联动;实现**旅游集散中心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主要城市(上海、南京等)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网运行;积极推进集散中心之间和旅游集散中心到景区(点)的旅游客运专线;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换乘方案和观光巴士营运网络,发挥**旅游集散中心的潜能。

(二)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全面完成**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及网络化布点,提供多语种服务。完善主中心(设在**旅游集散中心)、萧山国际机场、火车站、雷峰塔景区、吴山广场、西湖博物馆咨询点功能,新建灵隐、武林广场、东西南北客运站等咨询点,实现咨询中心的多语种服务和志愿者服务。**期间,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咨询中心的建设和完善。

(三)完善多语标识系统。

完善所有3A级以上景区(点)、主要商业特色街区、重要文化旅游区(点)、博物馆和重要名人故居、三星级以上宾馆等接待设施的多语标识系统。由交通、旅游、公安交警等部门统一协调,按国际标准规划设置大**区域的旅游交通指示牌,实现长三角旅游交通导引标志的统一化、规范化;采用多语种印制旅游宣传手册,并将旅游宣传资料投放延伸至星级宾馆以外的各种旅游窗口单位。

(四)完善旅游国际化的社会支持系统。

逐步完善金融货币兑换系统、公交(包括出租车)临时乘车卡售卖系统、游客医疗保障系统、文化演出外语同步翻译解说系统等方便国际游客自助旅游和休闲的具体功能。

提高外语交流环境,制订针对广大市民的英语培训计划,提高旅游服务接待人员的外语水平。

培养市民对**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认知度和好客度,使国际游客有宾至如归之感。

(五)推进信息化在旅游业的应用。

推进和完善“金旅工程”。以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名特商店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形成功能先进、资源共享、互连互通的网上旅游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逐步建立健康、诚信的网上交易和网上结算系统;运用现代技术,发挥互联网作用,运用多种方式开展网上营销。

(六)完善旅游经营、服务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全面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争创“青年文明号”等活动,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旅游经营和服务人才、会展策划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邀请国外旅游专家学者来杭讲学,更新企业家经营管理理念;培养外语服务人才,加强城市服务业包括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外语培训,特别是英语、日语、韩语的培训;建立导游基金,重点用于导游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尤其是优秀导游员的再提高和紧缺小语种导游人才的引进,以及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导游员的奖励等。

(七)促进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努力在全行业牢固树立服务质量第一的观念,促进诚信经营,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制定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目的地的规范服务标准,特别是一些新兴旅游业态的行业标准。强化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管理,规范景区景点的设施标准、服务质量,加强星级饭店评定工作,促进特色饭店的发展。加强和规范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执法队伍建设,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使游客的投诉得到及时处理。

六、新型旅游业态的推进和新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一)主要新型旅游业态及其推进。

1.全力推进休闲度假的快速发展。依托**丰富的休闲度假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以举办**年世界休闲博览会为契机,围绕“东方休闲之都”的品牌和大西湖、大运河、“两江一湖”等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以滨水型、城市型、乡村型、夜间型、生活文化型等为主题的休闲度假产品。

2.形成若干品牌事件旅游项目。围绕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专业会展中心城市和国际会议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着力发展综合性会展、节事会展与商务会议三类产品,重点打造休博会、西博会两大品牌,积极发展休闲、浪漫、幸福、女性、水滨、丝绸、茶叶、民俗、宋都、西湖、运河、艺术等为主题的**特色事件旅游。

3.推进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坚持“鼓励发展、积极引导、有序开发、规范管理、逐步完善”的原则,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突出差异性和地域特色。制订和落实乡村旅游规范,开展诚信文明服务,加强全面管理,把推进乡村旅游作为旅游特色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4.加快推进温泉度假旅游的开发。大力推进大清谷、千岛湖、临安湍口、余杭径山、建德寿昌等地的温泉开发和温泉度假地建设。加强温泉旅游服务人员培训。深化中国传统温泉疗养内涵,引进国外医学疗法。出台温泉旅游管理办法。

5.推进体验性旅游业态的发展。大力推进以倡导游客亲自参与、自身体验的各种体验性旅游方式。深入挖掘传统旅游产品内涵,增强游客参与度,体现产品特色。开发游客亲身参与的工业、农事、渔业等生产实践型旅游产品,开发各种类型的户外运动产品,设计溯溪、攀岩、滑翔、潜水、穿越、蹦极、骑车旅行、野营、探险等专题旅游线路。推动建立**户外运动协会,制订户外运动安全应急预案,规范对户外运动的管理。为适应散客自驾游方式的兴起,适度启动自助游房车宿营地的规划建设工作。

(二)高新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综合应用3S技术、环保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市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1.应用3S技术,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项相互独立而又密切关联的高新技术的统称。作为新兴的和快速发展的科技手段,我市应加快推进应用3S技术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更为细致的调查研究,推动3S技术在旅游规划行业中的深入应用。在重要风景旅游区试点构建内容生动、资料翔实的动态旅游信息系统,加强对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动态监测;制作高清晰的卫星影像旅游地图;为游客提供景区导航服务等。

2.应用环保技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倡议开展绿色生态旅游活动;采用绿色环保材料改造或新建景区、饭店等硬件设施;采取减震、隔音等手段降低游览区域噪声;大力推广应用以太阳能、电能、风能及水能等绿色能源为动力的设备;有效回收利用废弃物,促进游览区能源的循环使用;利用生物技术,对宾馆饭店等产生的污染进行防治;应用现代环保节水新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更为通达的网络体系。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为全市的旅游业构建更为通达的信息传递网络体系。建设移动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建立若干家规模较大的旅游网络公司;实现旅游电子商务的深度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包括所属区、县(市)的旅游电子政务;建立系统安全的旅游企业内网与外网;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实现网上虚拟旅游;整顿相关旅游网站,清除虚假信息,打击非法网络行为。

4.应用数字技术,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通过搜集整理全市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旅游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市旅游信息系统;在饭店、景区、商场、街道、餐饮、交通等行业推广使用先进的数字化产品;进一步推动和全面实现数字电视进入主要宾馆饭店。

七、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依法治旅。

组织宣传、实施《**市旅游条例》,并制订实施细则;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提高旅游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立旅游、公安、工商、物价、卫生、质监、税务、民族宗教、文化等多部门联合的执法机制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联合执法检查;积极探索专业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的新路子,共同推动旅游环境的综合改善和优化。

(二)完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自2001年“旅游西进”战略实施以来,我市已出台了扶持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鉴于目前旅游产业的概念内涵更为清晰,范畴更为广泛,应在原有扶持政策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制订或修订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三)优化与健全管理体制。

成立**市休闲产业发展协调小组,协调小组下设秘书处(设在市旅委),与市旅委内设休闲发展处合署办公;成立**市会展旅游协调小组,协调小组下设秘书处(设在市旅委),与市旅委内设会议会展处合署办公。鼓励组建各种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民间行业协会自治自律作用和监督咨询的职能。

(四)持续、稳定增加旅游投入。

加大重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旅游大项目建设。确保旅游财政投入(包括营销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年度预算逐年适度增长。建立休闲、会展业专项财政预算与政策性引导资金,积极鼓励休闲业与会展业的发展。多渠道、多元化筹措旅游发展资金,建立以财政预算为主、企业赞助为支持、协会与行业基金为补充的旅游发展投入机制。

(五)人才引进与开发。

培养或引进懂日语、韩语、马来语、泰语、德语等小语种的紧缺导游人才;会议会展策划、营销与管理人才;目的地或旅游区营销与产品策划人才;中层、基层服务的“蓝领”技师,如西餐厨师、调酒师等,并确保上述人才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依托高等院校和旅游培训机构、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境外教育培训机构等人才培养与开发的组织和工作机制,形成联合培养、互助合作、海外深造等多渠道的人才开发模式。

加强旅游企业与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培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官方权威认可的旅游人才蓝领技师培训学院与资格认证制度。

组建长三角旅游发展研究院,在政策、战略、产品建设、目的地营销与可持续管理等方面为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和**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打破行政与政策壁垒,跨地区引进和吸收人才,逐步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

(六)资源可持续利用。

重视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景区和重要旅游服务场所推行环境“四化”(洁化、绿化、亮化和序化),营造舒适的国际旅游环境。逐步推广市区及各景区(点)的公厕生态化改造,鼓励争创文明景区和绿色饭店。

依法严格保护各种地上、地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等城市保留地,促进生态环境改善,防止低档次重复建设,重要区域可设立旅游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以减少资源浪费。

对西湖、千岛湖、湘湖、天目山等重点旅游区,组织专家编制旅游容量人均规模指标的测算手册,实施最佳容量与极限容量控制措施。

(七)危机管理。

重点加强以下八类危机事件的管理和应急能力演练,建立危机信息及时公开制度,确保危机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力争将事件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我市可能面临的八类危机事件:沉船或溺水事件;气候异常现象,包括台风、海啸、连续性强烈暴雨天气等;类似SARS、禽流感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大型集贸市场、购物商场或中心、大型集会场所(如焰火表演)踩踏事件、文物保护单位等的火灾事件;夜间游览安全事件;大型游乐设施安全事件;航空、列车、旅行汽车等交通事故;山体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事件。

(八)统计数据支持与管理。

建立科学的统计数据支持体系(例如卫星账户),并加强数据分析、管理与信息共享,确保行业发展得到实时监控,并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作出正确的回应。

第2篇:旅游业发展范文

发展民俗旅游业是山区富民的必由之路

民俗旅游业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而昌平区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民 俗旅游的基础。昌平区位于京城西北35公里,属上风上水。地处温榆河冲击平原和军都山的 结合地带,北倚燕山西段支脉军都山,南俯北京小平原,三分之二为山区、半山区,形成了 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的天然资源,被称为北京的后花园。为发展山 区经济,增加农户收入,昌平区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于1997年做出决定:“在 有条件的山区,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以富裕一 桨傩铡薄?9 98年全区第一个民俗旅游度假村――长陵镇麻峪房子民俗旅游度假村正式开业。当年开业4 个月全村民俗旅游收入达46万元,收入最高户达3万~4万元,最低的也有3千~5千元。第一 个由全区倒数第二的贫困村发展为富裕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800元,达到现在的人均6 0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由原来的22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60多万元,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今年 7月北京市旅游局和市农委在当地举行了首次民俗村揭牌仪式,成为京郊民俗旅游的典范, 现已被京城多家媒体誉为“京郊民俗旅游第一村”。在经过短短的4年间,全区已发展成遍 及七个镇的38个民俗旅游度假村,近千家民俗旅游专业户,1万多张床位,成为全区旅游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民俗旅游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过去山区农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现在 民俗旅游村的农民以旅游接待为主产业。山上的几棵果树和山坡上的几分地已成为各家用以 丰富民俗餐的小基地,以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招待远方的客人,深受城里人喜欢。由于民俗旅 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各村的农副产品已供不应求,而且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也大大提高。如 :过去自家产的水果长得再好,一年也只能卖个2―3千元,现在开展了民俗旅游,家庭果园 成了采摘园,一年的水果不用自己摘,不出村就可以卖上7―8千元。由于全区民俗旅游发展 的红红火火,也带动了邻近村镇农副产品的发展。可以说,发展民俗旅游以来,不但推动了 本村经济的提高,也带动了周边村镇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条良性循环的旅游产品产业链。

二是扶贫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发展民俗旅游以后,山区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农民成为了“三个主体”。即:投资主体,据统计全区上半年发展民俗旅游总投资达2724万 元,其中集体投资为1090万元,农户投资163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9.9%,形成民俗旅游的 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全区涉及七个镇的38个民俗旅游度假村,占全区行政村的12.1%,占 山区半山区行政村的22.3%,拥有近千户农家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占山区半山区农户的23.8 %,直接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占山区半山区总人数的33%。2001年全区民俗旅游经营收入 达860万元,今年1―9月达918.7万元,同比增长55.8%,户均收入已达1.29万元,比去年同 期增长67.9%。这些成绩的取得已证明了山区在发展民俗旅游业中农民是自主经营的主体。 市场主体,开展民俗旅游工作以来,旅游农户即成为工商户,直接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并发 有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即是农村个体工商户的主体,也是农民进入市场的主体。在进入旅游 市场的同时,山区农民正逐步成为闯荡市场的勇者,为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开辟了一条 前景光明之路。

三是思想观念发生重大转变。首先是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重心转变了。村干部的考 虑更多的是村容、村貌和公共设施的改造,干的是本村民俗旅游工作的管理和宣传促销及周 边整体环境的整治。再说农户观念的转变,由原来的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到现在的主动 干,积极干。家家在改造住房,家家在添新房。现在有的户一次可同时接待游客吃住近40人 。家家有名片,就连门前种的葫芦上都刻满了联系电话和姓名。

四是从民俗村到文明村的转变。受到旅游特定环境和规范化标准的影响,村容村貌变得 整洁了,村风民俗变得文明了。为做好旅游接待工作,各村纷纷向政府职能部门提出各种培 训要求,从文明礼貌入手,到接待服务标准以及积极学习外语。通过开展民俗旅游,山区农 民向城里人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生了质 的变化。在38个民俗村中受到区委、区政府表彰的文明村就有四分之一。

发展民俗旅游业需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第3篇:旅游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贵州旅游业 发展 对策研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贵州在2007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6262.89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人民币。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7%;相当于全省GDP的18%,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各项指标均居西部12省区之首。旅游正在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省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已开展经营或已进行规划的有477个旅游区(点),其中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全省旅游星级宾馆饭店数量达240家、旅行社达194家、旅游定点接待汽车810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余人。 

 

二、贵州旅游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 

贵州宏观管理部门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对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缺乏科学分析和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无规划开发、无序开发、低层次开发问题严重,致使贵州旅游资源的优化结构与整体优势较差。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首先要求观念的转变、体制的创新。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 

(二)旅游形象定位不明且宣传力度不够 

所谓旅游形象,就是指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正确地确定目的地产品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业的成功发展、带动旅游经济提升。许多著名的旅游国家或地区成功之处就在于其鲜明的旅游形象定位。贵州旅游业逐步认识到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性,所以自旅游事业开始起步,就尝试为贵州的旅游形象进行定位,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位,为旅游宣传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八十年代中期,贵州提出了探溶洞奇、观瀑布美、享民族情”的宣传口号,旅游定位是“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大家都说贵州的旅游资源比起云南、广西毫不失色,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广西俨然成为老大;“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第一春城”的口号撑起云南热火朝天的旅游事业。但贵州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打出具有特色的促销口号,许多景点还处在养在深闺屈a href=//shici.7139.com/265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词督锥巍?nbsp;

(三)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性 

众所周知,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壮美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但可惜的是贵州在发展旅游业,塑造旅游形象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忽视了深层次挖掘资源的文化性。这也是我们和旅游业发达省份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昆明举办的“世博园”、杨丽萍领衔主演的“印象·云南”把云南省的旅游文化产业介绍给了全世界。可提到贵州,游客却很难想到贵州代表性的旅游文化。

三、在新形势下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特色性,为把贵州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但贵州旅游业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产业优势,经济效益的获取也远未达到预想目标。因此,贵州旅游业在新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突破障碍,使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 

(一)强化旅游大管理意识 

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旅游的综合性 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 系。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 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

(二)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贵州多彩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第4篇:旅游业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目的地的各方面产生影响,旅游地文化变迁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它的发展方向关系到旅游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原因、表现形式,并提出了使旅游地文化能够良性变迁的方法,以期对我国的旅游接待地尤其是民族旅游地区提供一定的指导。

    文化变迁,是西方人类学理论学派提出的理论,起源于人类学家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外界文化接触的研究,是人类学家研究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于文化变迁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并应用到了旅游业上。随着旅游的发展,大量的游客涌入一些交通闭塞的旅游地,给当地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旅游者所带来的异文化冲击下,旅游地文化变迁从物质层面开始,逐渐渗透到精神和制度文化层面,最后促使整个旅游地民族文化趋同于现代化城市文化,导致许多传统文化遗失。而真正吸引游客眼球的往往就是这些即将消逝的民族文化,一旦完全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可能导致当地旅游业的萧条甚至停滞。因此,从文化变迁理论出发,研究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动因和策略选择,不仅是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需要,也是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文化变迁与旅游地文化变迁

    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变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文化内部的整合而出现的有别于过去的文化形态,表现在技术、工艺、食物、服装等方面,包括价值观、习惯和社会关系。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则常用“社会变迁”来指代非物质文化的变化,其中包括价值观、习俗、制度和社会行为。本文所指的文化变迁侧重于指较为明显的变迁——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下产生的文化变迁。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地文化变迁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旅游者涌入一个文化背景不同的旅游地,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在多种文化相遇、碰撞、交融和整合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势差的客观存在,使得客源地文化较多地“流向”目的地,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地影响旅游地文化,使得旅游地发展成为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文化形态。文化变迁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变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文化变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于暂时的文化变化,当暂时的文化变化逐步改变原有的文化形态,就产生了变迁。

    二、旅游地文化变迁动因分析

    在现代社会,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导致旅游地文化变迁的最主要动因:

    1.文化传播、交流中主客双方接触的不对等性

    一般情况下,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的接触是短暂且有限的。旅游者在一个接待地的逗留时间是短暂的,与当地居民实际接触的时间有可能更少。而且在十分有限的时间里,他们所接触到的多为旅游接待人员,双方分别扮演的是服务与被服务的角色,旅游者难以通过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但是对于旅游地居民来说,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游客而是旅游者群体,是长年累月地同文化反差很大的旅游者群体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所以说,尽管旅游文化传播和交流是双向的,但却是不平等的。旅游者给接待地带来的影响远比他们接受接待地的影响大的多。

    2.文化传播、交流中主客双方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性

    客观地说,区域间的文化传播无沦采取哪种传播形式,都是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向较后进的地区传播为主导的。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来自发达国家或地区游客所携带的强势文化的冲击,在文化交流融汇中更多地居于一种被动性的地位。比如,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一个在休闲,另一个则为这个有钱的休闲人忙碌;一个在台上表演,另一个则在台下欣赏、拍照、录像,双方形成一种明显的非对称性关系。由于经济上的不对称,使旅游活动变得不单单是旅游经历的买卖,还会给当地人带来金钱等观念的改变,从而使当地人改变自己去迎合游客,沦为“被旅游者”,影响到当地人的文化表述及文化认同,然后在不知不觉当中慢慢地发生文化变迁。

    3.文化传播、交流中旅游地文化相融区间的扩展

    任何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通常会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而排斥与本身文化价值观不相容的东西。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范围会较一般情况有很大的扩展。旅游地为了招徕游客,必须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于是违心地接受外来文化中某些与本土文化价值取向相悖的东西。有的学者将其称为“虚意接受”,即当地并不打算或不愿意接受外来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别是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抵触的部分,但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就会有意识地作出让步,甚至主动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接待地的“虚意接受”,最初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虚意接受”的东西便会逐渐扩散,潜移默化地使本土文化发生变迁。

    三、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具体表现

    文化的变迁是永恒的现象,有些在表面上,直接看得见,摸得着,而有些文化现象,是在深层发生变化的。一般说来,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而从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最后才是价值观。

    1.物质文化变迁。指那些外在化、具有明显的数量结构或物质形态的变化。直接由于旅游业发展而引起的生计方式、居住习俗、生活方式等的改变,都属于这一类变迁。例如,九寨沟以“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五绝闻名于世,其内原有居民以前主要以耕作、畜牧和传统的手工艺为生;1984年九寨沟对外开放,部分居民开始经营旅游业。至2002年,景区内居民都彻底停止了耕作和畜牧,基本都从事旅游经营或与旅游相关的工作。

    2.非物质文化变迁。指因旅游活动产生但无法观察到其直观的物质形态的变化。由于旅游的发展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旅游地居民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和生活方式,都属于非物质文化变迁的表现。例如,四川与云南交界的沪沽湖地区是摩梭人聚居地之一,其文化是植根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母系文化。改革开放后,摩梭人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游客,沪沽湖很快成为旅游胜地。外来不同文化形态人群与当地人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对摩梭母系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母系家庭小型化,妇女在家庭中的传统地位开始下降,出现固定专偶走婚,家庭管理实权开始由男性掌握等。

    四、旅游地文化良性变迁的策略选择

    众所周知,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文化变迁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使文化良性变迁,从而在保持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变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外在表现形式,扩充文化传承媒介的种类和数量,使传统文化得以永久延续。也可能使文化负态变迁,使其严重商品化、扭曲化,民族个性、民族精神被淡化,直到消失。但不管旅游地文化是向积极方向还是向消极方向变迁,文化变迁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唯有文化的合理变迁才能持续吸引旅游者的到访。综上分析,为了实现旅游地文化的合理变迁,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首先,加强旅游业的宏观管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在旅游业发展初期的规划、引导以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监管工作,规范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针对目前旅游市场上少数为谋求短期利益的生产者生产劣质文化产品、破坏传统文化、损害旅游者利益的行为,要积极进行监管查处工作,在旅游文化社区内部建立起传统文化自我建设长效机制,增强旅游地合理开发、生产及创新的自觉性。只有强化政府的宏观引导和管理职能,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发生消极文化变迁现象的旅游社区的引导监管力度,才能保证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强化本土文化,提高文化自觉性。一个民族没有“自我”的概念,就会在失去“自我”中被他文化同化,文化自觉缺失的民族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本民族的文化,这样,本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就无从谈起。当然,强化文化自觉,并不是主张文化中心主义,而排斥其他文化,关键在于与它文化接触、交流的时候,本民族成员如何实现文化自觉,取其精华,排其糟粕,真正做到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

    因此,要强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防止出现“客尊主卑”的思想和行为;并且要鼓励接待地居民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文化鉴别能力,以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先进的东西,抵制腐朽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

    再次,加强文化交流,实现文化补偿。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区域性决定了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种传统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互动,如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融,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交融。中国各民族文化内部交流、互动的同时,还广泛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如印度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域文化。正是由于中华内部各族文化和域外文化相互借取,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实现文化整合和创新,才缔造了有容乃大的中华文化,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要充分发挥文化交流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拓宽范围,疏通渠道,提高交流水平。加强民族文化发展的宣传工作,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来扩大民族文化精品的展现并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促进民族文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第5篇:旅游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宁德 旅游业 后发优势思考

近10年来,我国GDP的增长势头迅猛,尤其在2010年,我国GDP超过了38万亿元,提升到了世界第2位,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居民的消费将由实物消费转变为实物与服务消费并重,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旅游消费已进入大众时代。可以说,旅游业是一个有影响力的朝阳产业,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11年6月《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公布,其中,宁德市被列入海峡西岸东北翼旅游产业集群,同时还入选五大重点旅游增长极、四大精品旅游项目。这些规划将进一步加快宁德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宁德市旅游业发展的独特后发优势

(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交通优势

首先,宁德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夏雨热同期,秋冬光温互利,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是一个适合旅游的圣地。其次,宁德市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的陆源地带,与台湾隔海相望,西连武夷山脉,南接省会福州直奔闽南金山角,北承浙南直达长三角。又加之宁德市将依托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以及温福、温厦等高速铁路,以海滨度假、都是观光等为主导功能形成了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区。

(二)独特的品牌优势为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2007年宁德市推出了“闽东北亲水游”的旅游品牌,随后2010年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又申报成功,这将为宁德市旅游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和领域。 “十二五”时期,宁德市将依托世界地质公园,“闽东北亲水游”等品牌优势,整合太姥山、白水洋、白云山、鲤鱼溪、三都澳等旅游景区,加快旅游开发步伐,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完善旅游基础和旅游接待设施,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扩大闽东北亲水游知名度,培育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品牌。这些都为宁德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后发优势逐渐突显

随着宁德进入“高铁时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又加上国庆、春节、五一长假游、双休日等假期游的增加,给人们提供了更多旅游的时间和机会。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十一五”时期,我国旅游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我国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贡献超过10%。与此同时,从《2010年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来看:2010年宁德市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为681.08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18.7%;旅游总收入50.52亿元,增长19.9%。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80.74万人次,增长18.7%;国内旅游收入50.39亿元,增长19.8%;接待入境旅游人数0.34万人次,增长8.7%;旅游外汇收入0.02亿美元,增长51.7%。可见,宁德市旅游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后发优势逐渐突显,因此,我们宁德更应乘势而上,抓住大好时机,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加大旅游开发建设的力度。

二、宁德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大,投入不足

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力度不大,在旅游宣传方面的投入不足,外界对宁德市的旅游产品形象和旅游品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有许多潜在的客源市场还未打开,当前来宁德旅游的游客,多是以商务旅游的散客为主,团队业务的较少,对于不同的客源客体,不同的市场群体没有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没有注重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景区融合于宣传当中。

(二)交通设施滞后,不配套

其一,虽然宁德市已进入“高铁时代”,但是有些旅游景点到市区到火车站的旅游巴士专线还尚未开通,现代高速铁路运输给旅游业的带动还未能充分体现。其二,宁德市所辖的有些县(市、区)的一些旅游景区的公路还是由民间筹集资金投入建设,这种民间资金的聚集量是有限的,筹多少只能算多少,对整个景区的旅游设施的建设改善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这种依赖单纯的民间资金,对于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来说,想要取得突破性的实质进展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使旅游设施建设的周期拉长,阻碍了加快景区建设的前进步伐。

(三)行业水平不高且不平衡

宁德的旅游业从总体上看起步较晚,近年来,发展比较快,但总体水平不高且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大的旅游格局还未形成,各县(市、区)的旅游独立自成一体,如福鼎搞自己的太姥山,屏南搞自己的白水洋,相互之间缺少了必要的不同地方的文化对接。有些开发的旅游点(区)规模不大,档次不是很高,基本上处于粗放型的经营,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的旅游配套设施相对滞后,有的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存在“瓶颈”问题,接待能力较差。

(四)周边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宁德市已在2010年10月3日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的称号,但在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之前,我国已经拥有20多个世界级地质公园。其次,由于宁德的旅游业起步较晚,不管是在省内还是省外的旅游景区无论是从历史文化底蕴基础设施,还是行业发展水平上来说都比我们发展得好,经验比我们丰富。这对于我们发展旅游业来说,既是潜在的危机又是挑战,对我市的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

三、宁德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

在信息快速传播、旅游业蓬勃发展、地区间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运用各种形式的宣传来扩大旅游景区的知名度是至关重要的。这主要是要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多渠道、多形式的旅游宣传促销。如:向游客发放旅游宣传手册、导游图,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等相关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建立客源地旅游营销网络,制作相关的旅游景区(点)的官方网站,设置网页的虚拟景区浏览、电子旅游线路简介等。发挥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如《神秘的白水洋》、《鸳鸯溪,我的温柔之乡》、《海上仙都太姥山》以及电影《爱在廊桥》、《为你而来》等的推介作用来提升宁德旅游的知名度。还可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不同的旅游门票价格,如进行分类: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男生与女生;文静与活泼等,也可有团购票价、月票、季票、周票等,形式可以不同多样,以供选择,对老年人或困难群体的票价可适当低些。价格的高低定位也是吸引客源的因素之一。

(二)规划先行,整合资源,引导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针对旅游景区(点)的特色,《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炼出了11个旅游品牌,突出“海峡旅游”主题,宁德市的“地质奇观,亲水闽东”这一旅游品牌列入其中。为了更好地丰富和完善福建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和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宁德是主要景点也将优化升级,完善四大旅游精品。重点推进太姥山、白水洋、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精品;以三都澳等地的滨海旅游开发,打造滨海旅游精品;挖掘畲文化茶文化等开发文化旅游精品;以柏柱洋、棠口等丰富的闽东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精品。

(三)提高行业水平,发展壮大旅游格局

提高旅游行业的发展水平,发展大旅游格局,旅游的配套服务的整合和提升是关键。餐饮业方面:要向游客推出我们地方宁德特色小吃,类型要多样。住宿业方面:要提高旅游接待硬件档次,加快建设星级酒店的步伐,对中、小型宾馆进行资源整合,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经营理念以提高旅游的接待能力与档次。交通方面: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旅游专用公路建设。人才建设方面:针对目前宁德旅游现状,要重点引进具有旅游景区管理、项目开发经验的旅游管理高端人才,强化旅游队伍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此外,还要求做到景区(点)与景区(点)之间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建立旅游共同市场,把各景区(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大旅游圈。

(四)突出主题,发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和“闽东北亲水游”的品牌效应

发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和“闽东北亲水游”的品牌效应,可推出休闲游、假日游、商务游、会展游等,主动融入“海峡旅游”,打造世界地质公园知名旅游品牌。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为契机,组建市旅游开发公司,整合和保护旅游资源,推进环三都澳海岛旅游资源开发、大型城市主题公园等项目建设,抓好向白水洋、太姥山5A级景区和鲤鱼溪、九龙

、白云山4A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台港澳的旅游协作和线路对接,打造旅游线路。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我市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争取到2015年,全市境内外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倍以上。

(五)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不断拓展旅游市场

宁德市物产丰富,如:畲族银饰、剪纸、竹编、贝雕和软木画叶腊石加工精制而成印章和工艺品等,这些都是上好的旅游纪念品。地方小吃也是宁德的一大特色,如穆阳烤肉、苏堤线面、太子参、银耳、各类特色蔬果等。但由于景区(点)内的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多样性,因此宁德市应立足特色,开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品,实行本土化战略把物产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可以把闽东的历史名人、传说故事融合到旅游产品中,打造以各种故事为主题的系列产品来提升现有旅游产品的质量,拓展市场。

(六)把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旅游业蒸蒸日上的今天,要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与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要使二者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必须做到,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旅游问题。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根据旅游环境承载力状况和旅游者数量及分布状况进行科学调度,建立预防、预警机制。还要通过系统的信息接收、处理网络,及时监测各景区(点)的旅游接待能力、环境生态变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变化,准确及时地放映出环境承载力的现状,为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总之,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环三跨越崛起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应该要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来弥补不足之处。要从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高行业水平,发展壮大旅游格局、发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和“闽东北亲水游”的品牌效应等方面入手,做大、做强、做活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环三跨越崛起注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郑巧星.宁德市纳入东北翼旅游业集群[N]. 闽东日报,2011-7-7.

[2]2010年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 闽东日报,2011-3-17.

[3]崔鹏.2010年我国跃居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N]. 人民日报,2011-4-10.

第6篇:旅游业发展范文

一、进一步提高加快旅游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地理区位优势明显。随着广梧高速公路的开通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全面拓展,发展旅游业市场广阔、潜力巨大。自设市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旅游者的消费环境,旅游企业的经营环境,社会资金的投资环境日趋成熟。我市已具备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条件。

加快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是建设山区经济强市的重要途径,对于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我市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凸现城市特色;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脱贫奔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县(市、区)、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共同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旅游业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建设文化强市结合起来,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按照政府指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发展旅游业。到年,使我市旅游业的接待总人数、社会旅游总收入、旅游创汇跃居全省山区市前列,为建设山区经济强市作出积极贡献。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合力。

1、加强领导和部门协调。各级政府要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协调管理职能。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发改、交通、科技、财政、税务、国土、文化、建设、规划、环保、劳动保障、农业、宗教、经贸等部门要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拥有旅游资源的部门或单位,要从发展我市旅游业的大局出发,打破行业界限,多与旅游部门沟通协商,尽快把这些资源开发利用好,为振兴我市旅游业作贡献。公安、工商、物价、卫生、安全监督、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要加强旅游安全、价格、市场秩序、食品卫生、饭店餐饮、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宣传和推介旅游,在全市营造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大对旅游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旅游扶贫工作,制定措施,狠抓落实。每年要积极向上争取旅游扶贫资金和旅游景点建设资金的支持,并将省、市的旅游扶贫资金和景点建设资金用于景区建设,坚决查处各种违规占用旅游扶贫资金和景点建设资金的行为。同时,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的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旅游市场促销、旅游发展规划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解决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干部职工的编制、工资和办公经费。有关部门要切实减轻旅游企业负担,坚决取消各种违规收费项目,使旅游企业有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抓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引导旅游业向高层次开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要发展,规划要先行”。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奇山秀水、峰林洞穴、六祖文化、温泉文化、石艺文化、历史古迹、自然生态等构成了我市发展旅游的优势。如何结合我市旅游发展现状,把这些资源科学地、合理地整合,打造成旅游精品,构筑起的大旅游网络,对旅游规划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不仅要求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更要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规划工作,财政部门要把规划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旅游发展规划要由具有相应资格的单位承担,并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按规定程序报批。同时,要加强旅游项目管理,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点)等旅游项目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其立项应先征求旅游部门意见,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其向高层次开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市及各县(市、区)务必在年底前完成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对1—2个重点景区进行详细规划。

(三)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深挖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

根据我市资源优势,以“禅文化”和“石文化”为重点,深入挖掘我市的六祖文化、温泉文化、洞穴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古建筑文化,实施我市旅游精品战略。城区要以加快发展蟠龙洞为主的洞穴旅游和石材加工流通基地的石文化旅游,以市场运作的手段加快对蟠龙洞景区的招商引资,扩大和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南山森林公园建设步伐和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罗定市要以龙湾山水自然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为突破口,切实加快罗镜历史文化旅游区、连州仙境茶园农业生态旅游区、萍塘—华石观光游览区的开发建设;新兴县要以六祖文化和温泉文化为切入点,着力开发与龙山景区相配套的新亮点,全面提高景区品位和接待能力。加快发展水台温泉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郁南县要以连滩、大湾古民居和西江民俗文化风情游为重点,加快对大王山森林公园和神仙滩景区的开发力度以及南江文化的发掘,开发无核黄皮等农业生态观光游;云安县要以西江黄金水道游和卧龙湖度假旅游为重点,与毗邻的县(市、区)景点整合新的旅游线路。各县(市、区)要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措施,不断完善县域旅游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快通往旅游区(点)的道路建设。同时,积极争创广东旅游强县(特色县、资源县),加快景区(点)的评A和修学旅行工作。

(四)运用市场化手段,扩大开放,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

1、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利用外资、民资开发旅游景点和兴办旅游项目,引进珠三角、港澳地区的资金,加快我市重点景区及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使我市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国有旅游企业改制步伐,大力发展民营旅游企业。鼓励旅行社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强饭店业结构调整,推动饭店业专业化、集约化和多样化发展,市区和各县(市)要发展1—2家四星级以上饭店,以提高我市旅游和商务接待水平。加强星级饭店评定工作,推进饭店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2、加强“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旅游合作。抢抓CEPA先机,提升粤港澳旅游合作水平。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利益分享的双赢原则,积极推动和建立“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旅游协作机制,建立旅游区域无障碍合作。围绕“东渐西联”的新格局,培育区域旅游品牌,构筑旅游新网络。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旅游优化组合、线路推介、旅行社等业务的合作,全面提升区域内旅游服务质量和效益,从而拓宽我市区域发展空间,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行业管理和业务培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1、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认真整顿旅游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整治无牌无证非法经营旅游业务;打击欺骗和“宰客”等丑恶行为;强化旅游安全管理,防止各类旅游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各县(市)旅游部门要建立和健全游客投诉、紧急救援、旅游咨询、散客服务等旅游服务机制,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和完善城市旅游功能。

第7篇:旅游业发展范文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但是,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具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一、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观念滞后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西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西部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西部旅游业目前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部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

西部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二)体制创新不足

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要求微观和宏观的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制度创新,扭转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目前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缓慢。

在企业制度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现代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仍大量发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建国5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内铁路营业里程平均每平方公里0.013公里,低于湖北、河南等中部相邻省份,贯通南北的干线铁路还没有打通,一些铁路长期处于超饱和状态。陕西公路网不完善,全省公路密度只有21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密度比东部少13公里。西安与周边城市,如太原、武汉、重庆、成都、银川等之间的公路交通大通道还未形成。全省高等级公路只有332公里,二级公路2469公里,全国排名24位,上述状况严重制约了陕西实现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而西部其它一些省份的情况甚至更差,如甘肃敦煌这一世界知名的景点就囚交通小便而使旅游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四)产品结构单一化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西部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1999年,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际旅游的总收入为13.589亿美元,仅占当年全国国际旅游收入的9.6%,只相当于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的41%,北京市的54%。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克服上述4个主要障碍,克服这些障碍,并非一蹴而就。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在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作用的过高预期,避免因为盲目地“上项目”、“辅摊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旅游业发展在西部中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依靠优惠政策,依托国际市场,迅速得到了发展,因此,旅游业是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为此,应当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探索西部旅游业市场化发展特殊路径,综合运用政府职能及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市场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旅游业在西部的快速发展。

地区间的不协调性是包括东部和西部在内的全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因此,西部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与东部的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开发和利用中实现与东部的互动式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和全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西部落后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造成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呈现功能性紊乱,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13%,间接和潜在损失则更大。旅游产业曾普遍被当作一种“无烟工业”,但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仅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不仅危及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对开发对象的选择,开发程度的控制及开发过程的监督,以防止旅游开发中出现对象错位和程度失控现象。

(二)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1.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我国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然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同时,旅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化与集中化也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同步方能取得目标效果。

2.进一步打破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的旧体制,建立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

旅游业是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构成的综合性产业,要实现高效持续的协调发展必须有赖于一个高效的管理部门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其进行整体规划、规范、指导和控制。这就要求管理部门承担相应的职责,改变管理职能扭曲的现实状况。

在资源配置方面,旅游产业发展要提高可持续性、均衡性和集中度,就要求打破行业、地区的限制,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互补和产业间及地区间优化配置。这在各级政府主宰资源配置权的前提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政府退出资源配置者的地位是整个旅游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的前提。

在产业管理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加,旅游经济管理应走出以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为基本特征的传统部门管理模式,过渡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中。西部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行政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来保证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所以,我们所强调的加强旅游产业管理,既非政府主管部门的“无为而治”,也非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而是政府部门应当行使自身应有的产业管理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实现旅游产业发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一是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西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二是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社会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三是向外资进入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为此,西部资本市场的建设、金融工具的创新(如发行西部旅游建设债券、西部旅游企业债券、西部旅游建设投资基金等)和融资方式的改进(如采用BOT等方式)等是首先应采取的举措。

(四)突出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

第8篇:旅游业发展范文

(一)劣势(Weakness)分析

1.旅游业产业链短,仅停留在观光层面,深度开发不够。目前,五大连池旅游业主要集中于“游、住”上,结构十分单一,利润空间有限,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对相关行业拉动效应发挥不足。五大连池没有一家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缺乏能够代表五大连池生态旅游特色、便于携带、制作精美的旅游商品。2.景点整合、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的整体优势没有得以完全发挥。五大连池旅游产业,主要是对资源的直接和简单利用,现有旅游产品基本为初级产品,多数停留在简单观光和疗养方面,对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和创新不足,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不够。休闲度假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未形成明显优势,旅游缺乏文化内涵,品位不高。3.交通瓶颈严重制约发展。五大连池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距离省会哈尔滨距离较远,交通工具仅有汽车直达,相对其他景区还是缺少优势。没有机场和铁路,不能为其带来高端客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五大连池旅游业的发展。4.旅游配套设施不足。五大连池的旅游业配套设施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承载量、消费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旅游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住宿、饮食、娱乐、卫生等配套服务落后,无法全部满足游客需求,致使回头客下降,一些高端游客流失。5.企业竞争力不高。五大连池旅游景区企业缺乏高起点、大手笔、大集团、大运营的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特色不显、服务不周、管理水平滞后、品牌意识差、市场竞争力低等问题。6.人力资源匮乏。由于五大连池区位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才引进难度大,旅游专业人才紧缺,尤其是中、高级旅游策划、开发和管理人才极为匮乏,影响了整体旅游服务质量。

(二)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政策机遇。2009年以来,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意见,日益凸显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014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做好不同需求游客的线路、景区等不同层级的旅游产品组合。这都为五大连池的旅游业带来快速发展机遇。2.国际机遇(俄罗斯游人数量持续上升)。中俄两国合作态势一直较好,五大连池旅游区具有得天独厚发展两国旅游的优势。随着两国关系的升温,往来游客人数也在日益增多,这将为景区的发展提供国际机遇。据专业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旅游人次125万,其中俄罗斯人数达到了30万。(四)威胁(Threat)分析1.旅游市场竞争激烈。近年来,各地掀起了旅游开发热潮,随着旅游产品不断推出,可供游客选择的目的地和范围越来越大。这势必加剧了旅游资源地之间的竞争,而五大连池旅游业开发起步晚,景区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接待能力低,影响力的宣传包装和有效的市场开拓还有待于提高,这都制约了五大连池旅游业的发展。2.旅游产品供需矛盾突出。目前,休闲度假旅游将是我国主要的方式,客观上需要相应的休闲度假产品和配套设施来匹配市场需求。虽然五大连池具有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天然条件,但目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这种市场的转型将使五大连池旅游产品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产品供需矛盾将日益严峻。综上所述,五大连池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因素,显著大于威胁因素,优势因素与劣势因素同在,既具有较强的优势,面临着巨大的机会,也受到劣势的限制,适合采取SO增长型战略(见五大连池旅游业发展SWOT战略选择分析),充分强化优势,利用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设法克服劣势,使五大连池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二、五大连池旅游产业发展中金融支持问题分析

五大连池旅游产业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但目前金融支持五大连池旅游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扶持政策亟待健全,融资渠道有限

对于五大连池旅游企业来说,市场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面临基础设施资金需求大、服务档次不高、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弱、品牌不亮等问题。五大连池旅游产业在发展中,相关的扶持政策还比较欠缺,规划不足,配套政策不到位,缺乏可操作性。

(二)市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致使金融支持动力不足

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市域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在农业上,大部分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水平偏低,农业规模效益较差。其次,企业普遍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等问题突出,自身积累能力较弱,经营效益相对较差。

(三)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制约小微企业融资规模

五大连池地处我国最北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东北与南方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多不足,经济总量不大,存贷款规模也相对较小。虽然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业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就整体发展趋势来看还远远不够。一是县级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除了可以发放部分小额贷款外,基层行基本上丧失信贷自。二是金融信贷准入门槛过高,大部分企业难以达到银行的认定标准,且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锁,金融支持力度与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度明显不相符。

(四)旅游产业发展不充分,诚信风险较大,削弱金融支持意愿

近年来五大连池市积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但是相关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使整个社会对诚信的认知度还不强,加之,行政部门、司法部门打击各项金融违法案件力度不够,征信系统不健全,社会信用风险较大,金融机构放贷谨慎,削弱了金融支持企业发展的意愿。

(五)金融服务覆盖面较窄,金融服务手段单一

五大连池市共有8家金融机构,82个营业网点,在资金汇划结算服务上,有网络服务面广、电子程度较高、较便捷等优势,但信贷服务仍然是受到业务品种单一、利率过高、市场占有份额少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当前五大连池旅游区金融服务覆盖狭窄、金融机构单一、金融手段单一的被动局面。

三、金融支持“自然资源型”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建设政策扶持体系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改善旅游环境和相关设施,进一步健全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收费、税收、出口奖励政策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要不断加强对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业务指导,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特点的信贷政策,鼓励银行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升利率差别化定价水平。三是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研究构建由人民银行牵头、政府、各家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以及开发旅游、矿泉、养生等重点企业参加的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二)拓宽完善融资渠道

一是要坚持“引进来”。加大对国内其他省份的资金引进力度,为地域特色旅游业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积极吸引外商投资。二是坚持“走出去”。要支持五大连池本土的旅游文化品牌项目,做大做好,推进旅游服务品牌建设,建立旅游服务品牌培育机制,创建旅游城市标准化管理运行新模式。走出省门、国门,扩大五大连池风貌和特色的影响力,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寻求更多的合作项目和资金来源。三是要集中优势资源。对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引导。四是要正确引导和帮扶。对有条件的旅游企业,鼓励其利用新型支付工具筹集资金。五是促进合作。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和旅游企业的合作,支持旅游产业发展。

(三)推动创新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信贷支持方式

一方面,针对旅游城市经济特点,创新特色金融产品。大力开发具备市场适用性、体现功能创新性的信贷产品。另一方面,加快制定落实相关信贷优惠政策。

(四)建立科学的信贷机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一是积极贯彻国家政策,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国家、省相关规定,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其灵活的放贷及管理形式,可使民间资本流入金融市场,又可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加强信贷创新。金融机构要适应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急、频、小的特点,适时推出相应的金融创新产品,以缓解资金趋紧对中小企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三是加大对金融环境治理力度,营造诚信氛围。积极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通过行政、法律、道德等手段,规范社会信用行为,增强政府、企业、个人的信用意识,为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平衡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五)进一步推广应用现代支付工具

第9篇:旅游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张家口;旅游业;旅游资源;区位优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164-02

张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跨东经113度50分至116度30分,北纬39度30分至42度10分,南北最大距离近300公里,东西最大距离大约228公里,总面积36 873平方公里。

一、张家口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地形地貌奇特,自然风光秀美

张家口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完好,蓝天、白云、清水、绿地兼具,地形地貌齐全。坝上高原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300米~1500米。这里地势平坦,地域辽阔,气候凉爽,水草丰茂,历来为观光避暑度假之胜地。

1.草原广阔,崇山峻岭,资源丰富。草场面积150多万亩,尤以草地中的山地草甸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每年夏秋之季,草高数尺,繁花似锦,馨香阵阵,碧草无限,雁叫鸟鸣,游客可尽情领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是距离京津最近的坝上草原。分布于坝下山区的山地灌木草丛类草场380万亩,其构成造成的植被和植被群体,给人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享受。分布于坝下山区的天然原始森林和次森林200多万亩,平均森林覆盖率约在30%~50%以上,重点区域高达85%以上,是距京津最近的拥有原始森林的地区。

2.境内有永定河、潮白河、滦河、大清河和内陆河等五大水系贯通。各类水库100多座,淡水水域24万亩,还有地热资源18处,现已开发赤诚温泉、怀来温泉和阳原温泉等。被誉为“关外第一泉”的赤诚温泉,海拔942米,平均气温5.7度,在全国2500多处较大温泉中,地质学家将其列为第二位,有总泉、眼泉、胃泉、平泉、气管炎泉和冷泉等,内含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3.从天而降的大沙漠――天漠。天漠位于京城脚下的怀来县小南辛堡,占地约50亩的两座“大沙龙”壮观、洁净、诱人,两沙之间还有1300多亩的沙滩草场。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给人们提供了观赏沙漠风光,体验沙漠生存的理想去处。多年来,北京及全国各地游客常到此旅游。你可以划沙、戏沙、越野行军、集训打靶;可以埋沙沐浴、骑马、野炊;也可以支帐野营露宿。

(二)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荟萃

张家口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千年始祖遗址。四五千年以前发生在涿鹿的黄帝、蚩尤之战,黄帝,炎帝之战,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文明的产生。她有轩辕黄帝城、黄帝泉、轩辕湖、蚩尤寨、蚩尤泉、三祖纪念堂等景观组成,为游人提供了中华民族人文三祖黄帝、蚩尤、炎帝在这里生息战斗的生动历史,在全国具有垄断优势。以泥河湾命名的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地层、泥河湾古生物群等,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研究二百万年到三百万年前古地层、古生物、古人类、古地理及新构造运系等学科的著名地区。

(三)民俗风情淳朴,特殊资源众多

张家口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资源条件以及革命老区的遗存,造就了众多特殊的旅游资源。农副产品丰富,如宣化葡萄、赤诚崇礼山野菜、蔚县大杏扁、柴沟堡熏肉系列制品等。工艺美术品精湛,如蔚县剪纸、康保玉雕、宣化景泰蓝等。革命纪念地集中,如怀来新保安战役纪念馆、英雄纪念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等。民俗风情淳朴,如狩猎、蒙式摔跤、赛马、射箭、蒙古族歌舞等。

(四)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张家口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市区交界处,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张库大道”上的陆路商埠之美誉。京包、丰沙、大秦铁路和4条国道、14条省道、25条县级以及700多条乡级公路并网交错,四通八达;京张、京大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大大缩短了张家口与京津等地的时空距离。京津等周边地区也将成为张家口市旅游资源市场的主体。特别是毗邻京津,距北京178公里,距天津320公里,是沿海发达地区经过北京向西北经济辐射的第一站,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二、张家口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保守。在张家口有不少地方,从领导到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至今还不到位,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也常常是道义上的支持多于实际的行动,旅游从业人员主动开发市场、发现市场的观念淡薄,导致了张家口旅游市场的单一狭小。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思想保守陈旧,缺乏创新意识,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

2.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一是旅游景点单一,多偏重传统的观光性和相对枯燥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忽视参与性、消闲娱乐性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二是张家口地区的景点在文化开发上下的功夫不够,在景点设置、旅游产品的推销上单纯模仿东部的情况普遍,没有突出景点的特色和优势;三是旅游商品尤其是纪念品的开发不够,地方特色食品、地方工艺品等存在较大的问题。

3.旅游宣传不力。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对外宣传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张家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张家口对外宣传力度明显不足。张家口有许多旅游资源具有原始、奇特、神秘、鲜明的特色,这些旅游资源都是当代人最感兴趣的资源特别是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但是由于对外宣传不力,众多旅游者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这些资源的优势,反而由于一些原因认为张家口是一个荒凉、贫穷和遥远的地方。

4.经济基础薄弱,旅游设施与服务质量亟待提高。张家口地区经济文化落后,贫困人口众多,开发资金严重缺乏,旅游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数量少、档次低。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差,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亟待提高。这些因素都是影响旅游者来此度假观光的重要因素,要想发展旅游业必须解决旅游者的居住生活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打造一个舒适的内部环境。

三、张家口发展旅游业的建议

(一)利用区位优势,扩大旅游市场

张家口是北京的近邻,与北京接壤,离北京178公里,坐火车是两个半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市区,其中有一些旅游资源就在北京的周边比如怀来县,开车或坐车是一个小时的路程,这为北京游客来此观光度假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张家口历来与北京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在地缘、人缘、经济社会方面关系密切。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的举办,为张家口的旅游市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带动作用。张家口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继续扩大北京市场,继续在北京每年定期举办张家口旅游文化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人来张家口旅游观光。要想吸引更多的人来此观光度假,必须重点建设张家口的基础

设施,使张家口成为北京的“后花园”。

(二)利用自身旅游资源,建立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1.“坝上夏季爽天下”天然旅游品牌诱人。以坝上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依托,突出夏季蓝天、白云、清水、绿草、森林之凉爽、清馨、舒适的特点,建成京津地区最佳消夏避暑、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包括张北、沽源、尚义、康保草原旅游项目和崇礼森林、赤诚温泉、蔚县飞狐峪――空中草原及容辰庄园农业旅游项目。

2.“崇礼滑雪名天下”正成为世界著名滑雪旅游胜地。以崇礼良好的地形条件、区位优势和独特的雪域资源为依托,突出滑天然雪、享自然情、走进林海雪原特色,按照申办“全东会”、“亚冬会”、“冬奥会”目标,加快崇礼国家级滑雪基地建设,使崇礼成为中国第一、亚洲前列、世界著名的滑雪旅游胜地,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滑雪。

3.“军事旅游冠天下”成为红色旅游著名胜地。以本市丰富的军事工事、人防工程为依托,突出军事旅游独特的诱人魅力和张家口历来为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的特点,深刻挖掘古代、近代、现代著名的长城、城堡、烽火台、战场、战役等遗存,使其成为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三)积极拓宽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地的文化品位

张家口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和教育意义的旅游资源,应积极发掘它们的内涵,吸引不同层次的旅游者来此旅游,扩大旅游市场。同时也要加大维护和修复许多旧的濒临湮没的名胜古迹,让他们重新焕发青春。如从春秋战国到明朝各个朝代的古长城,全长1250公里,闻名遐迩的长城要隘大镜门连接着关内和关外;坐落在下花园境内的鸡鸣山,曾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宗教名山等等,这些历经沧桑的古迹都是前辈为我们所留下的宝贵财产,它们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加大开发和保护力度,积极发现和挖掘其隐含的文化意义,为后人提供一个学习历史、理解历史、尊重历史的地方,使他们能真正的了解我们这个国家。

(四)提高全市居民的文化素质

一个城市的居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这个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当外地游客来到这个城市时,首先接触的是从事旅游行业的各种人员。每个行业的人都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形象,当让游客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满意而来满意而归的时候,那么游客就享受到最大的乐趣,他将带着最大的满足感回到属于他的地方,并向他的周围环境进行无偿的宣传,提高本市的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从而使本市旅游市场越做越大。相反,如果本市市民素质普遍较低,那么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将遇到无形的阻力,阻挡本市的全面发展。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外出旅游所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市民的素质,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让他们为我们城市进行宣传,这样做将比我们进行广告宣传效果好得多,并且也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因此,必须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让每一个市民都知道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代表他自己,让他知道他的行为是代表这个城市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