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论文范文

临床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论文

第1篇:临床论文范文

第一,医患关系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医患纠纷也在逐年上升,使实习生的动手机会大幅减少。而实习生操作技术的熟练性有待于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提高。增加实习医生的操作机会必然会增加事故的发生概率,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率增多。加之一些医患纠纷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使一部分患者对医院的实习医生不配合,甚至强烈排斥,有些则直接拒绝接受实习医生的服务,这是现实中存在的表现也最为突出的问题。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得不到实践性的锻炼,直接打击了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实践的热情。

第二,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随着科技型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带来的社会浮躁现象也愈加突出,人才的竞争方式也表现出了日趋多元化。同时,也使社会分配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当代的毕业生成了双向互为的自主选择体。医学生也不例外,在医学生面临这一人生抉择时,又要占用许许多多的实习时间,接纳的实习方(医院)也无心顾及对他们进行很重要的临床实习帮助。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亦是追求高学历,这又使得大部分学生把实习的时间用于考研或者参加各种辅导班,有的医学生私自离开实习医院,去寻求辅的创收经济,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与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这些又都是现实中存在的现象。

第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医学生从单纯的学校课堂到人员复杂的医院,其学习方式、所处环境以及接触的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在临床实习中欠缺学习方法、甚至不能很好得处理好人际关系,导致医学生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受到困惑。有的医学生基础不牢,加之面对当前复杂的医疗环境,不知所措,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这些极易犯错,又怕犯错的心理,最终致医学生对临床实践兴趣的降低。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因此医学生只有对临床实习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临床实习任务。

2思考与对策

面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医学生对临床实践的兴趣与缓释不安定的心理现象。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本来就是上级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古语有“恩师如父母”之称。我们应该像在学校一样尊重他们(带教老师)。一般情况下,学生上大学即离开父母,远在他乡求学,实习亦是如此,生活上我们亦可把他们当作我们的父辈们,相信已为人父人母的他们会在生活和学习上尽力尽力的帮助我们的。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感情产生共鸣,气氛就会相对轻松,也更有利于医学生的临床实习。2、勤于思考善于发问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非生而知之,知识是在辛苦付出日益月累中获得的。在临床实习中我们要养成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进行综合分析,实在不能解决时,可以向带教的老师请教,但千万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或者觉得问这样的问题好像很幼稚,其实老师也曾走过我们这个时代,他也是经历了这些才慢慢成熟起来的。还要值得指出的一点:毕竟实习不像在学校学习,学习环境变了,相应的学习方法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与改变。总之,有重点有目的学,把无限的理论结合有限的实践,只有这样效率才会提高,记忆也才会深刻。3积极构建和谐的医患互信体系

临床实习是一个实践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人际交往与互动的过程。对于一个实习医学生来说,和患者的沟通能力不但影响诊疗效果,更影响医学生的实习效率。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除了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扎实的医学理论及实践技能外,更重要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作为医学生,应该积极热情的与患者沟通,精心为患者诊治,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要尊重病人,为病人排忧解难,从而获得病人的信任与理解,使其心甘情愿地配合临床实践教学。带教的老师要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造接触病人的机会与条件,经常把医学生带到病床边,让医学生积极与病人及家属交谈,了解病人的文化社会背景、生存状态和心理素质。让医学生充分了解病人,让病人从心里接纳学生。通过积极沟通,改善医患关系,从而创造良好的实习氛围,医学生将有更多时间与病人接触,心理压力释放了,将有利于医学生更好的参与和投入到临床实习中去。

总之,每个医学生都要经历临床实习阶段,临床实习是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临床实习是学生向医生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下的医疗市场竞争体制也更加透明,只有适应变革的医疗环境,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医疗实习体制的新途径,才能在急剧变革的医疗环境中,用学到的医疗技能,靠其精湛而高超的医疗水平撑起一方天空。

第2篇:临床论文范文

在枕时,可在其下放置温水袋以最大限度发挥药枕的功效。③止血枕:药方为硃砂10g,侧柏叶、磁石各200g,荷花250g,具有清热活血与凉血止血的功效。在临床上多用于外伤出血、血灌瞳神与白睛溢血以及内外障病中各种出血症,如结膜下出血、玻璃体积血等,甚至是对中风昏迷的患者,该药枕同样具有一定的功效[5]。④散瘀枕:药方为没药、乳香各100g,当归、川芎200g,玫瑰花250g,具有理气解郁与活血化瘀的功效,且多用于临床表现为眼痛剧烈、云雾移睛或者是全身有瘀血情况的患者,效果比较明显[6]。⑤明目枕:药方为磁石、玫瑰花与百合花、侧柏叶各100g,200g,具有延年润容与清热安神以及开郁散滞的功效,临床多用于老年的双目干涩与头晕目眩等眼疾症状者[7]。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并分为了非常满意、较满意与不满意三个等级,而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较满意度。本次研究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临床眼疾症状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较高,非常满意的有61例,较满意36例,仅3例不满意,总满意率高达97%。

3讨论

第3篇:临床论文范文

1.学习理论。

临床课程改革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要以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为根本评价指标。行为主义学派像斯金纳和华生,认为除了遗传和成熟的有限作用外,学习(或训练)是获得行为的主要途径,任何学习甚至是最复杂的学习都可以分解和编制成为详细的行为目录,采取连续渐进法施教。学生是客体,是消极的接受者;老师定义知识,老师的角色和责任是传授并控制学生的知识获得。“好学生”至少在认知上是顺从的,并接受权威者提供的事实和价值观。持这种理念的教育者,不可避免的选择了讲授式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学科和器官系统课程的最重要的教学策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subject-basedcurriculummodel)将课程分为基础课(医学前期)、临床专业课(临床前期)、临床实习(临床期)的三段式,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互独立。器官系统课程模式(organ-system-basedcurriculummodel,OS-BCM)是按某一器官系统把相关的人体解剖、生理、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合并起来组织课程,消除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不连贯性。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有可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个学科讲授同一个主题也是不必要的重复;整合课程从心理学层面出发进行设计,有利于课程与学习条件的统一。认知主义学派像皮亚杰和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是个体在发展中的图式(认知结构)里积极的建构和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取决于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把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是学生建构过程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持这种理念的教育者,在教学中会选择发现式教学法,例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该方法以问题为中心,课程结构是动态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学生课前充分的准备,课上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一般病人的问题,老师给予最小的指导,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

2.教学策略。

发现式教学和讲授法孰优孰劣的争论已持续半个世纪,每一种教学策略各有优缺点。讲授式教学法,给学生提供直接的教学指导,有利于学生尽快熟悉学习领域,但学生作为听众消极接受,不利于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发现式教学法,例如,PBL在课程里大量使用,利于学生自己确认需要学习的概念,从可用的资源和问题解决中获取知识。但发现学习比指导性学习的效用和效率都小。当学生有考试压力时,教学模式上不可避免的选择灌输式的指导性教学。器官系统较之学科中心的优点体现在:消除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不连贯性;体现了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和完整性、课程安排循序渐进、方便教学实施与管理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际交往技能,有利于形成临床问题解决能力和从事医师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矫正以授课为基础的模式的不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教学模式在1993年举行的爱丁堡世界医学高峰会议上被列为推荐的课程模式,受到充分的肯定。“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教学策略相结合,可以实现发现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的优势互补。

3.教育理念。

教育的艺术是“一切人类艺术中最困难和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因为它是系统的人心工程。我们设置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成为医生的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事助人职业所必需的价值观和为实现和谐医患关系承担起自身的职责。我们秉承的教育理念是:授之以渔。授人所学之识,启人所识之用,学行并重。教学过程不是“你看,花园多美”的告知与传授,而是“你去看花园美不美,美在哪里”的启发与引导。教师不仅仅要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投射到学生身上,重点是自身修养和教学方式的培养。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育人。医学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如履薄冰,唯有以改革为动力,不断研究学生学习特点,探索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改革实践

在上述教育思想指引下,借鉴国内外的教学经验,辽宁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从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采用学业成绩和自愿原则相结合的办法,选拔60名同学(男生27名,平均年龄22.52)组成实验班进行临床阶段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在组织管理上,成立了专门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和器官系统教学组,每个器官系统教学组确定了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秘书,负责课程改革的协调和运行。任课教师均是高年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定期集体备课,讨论各系统有关知识衔接的问题。各教学组打破原有学科界限,以人体器官系统为线索,整合内外科的教学内容,合理删减,减少重复。在临床理论教学中,单独设置临床医学沟通学、全科医学概论、手术学、临床医学导论、临床技能、急诊医学、中医学、皮肤与结缔组织、口腔科学等课程,将15门临床核心课程(内科学、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医学影像学、介入放射学、精神病学、循证医学、核医学、肿瘤病学)按照人体器官系统整合为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血液与肿瘤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系统疾病等9门器官系统课程,教学总学时数由以前的952学时,减少到762个学时,减少幅度达19%。本着实用性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各系统教学组确定教学大纲,编制了专门的教材。自编的器官系统教材《高等医学院校器官系统教材》将作为规划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公开在全国发行。组织基础和临床教师编写了多个跨学科的临床病例,合理设置问题情景,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与“基于问题的学习”两种整合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PBL教学。在临床医学新模式课程的质量评估中,强调学生的阶段性评价,包括出勤、PBL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理论成绩、实习成绩等。实践证明,在临床阶段实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结合“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创了课堂教学新模式。事实证明,有间隔的重复促进了知识的记忆和保持。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高于其他单一的教学。器官系统的顺序和课程进程的细节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状况对课程进行适当地调整,以改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自身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整合课程里,学生在一个知识领域里学型的知识图景可能有困难,学生经常被大量的混杂的知识打败。因此,如何科学的安排知识点、找到整合的合适位置是临床课程模式改革的难点。

三、教学管理

第4篇:临床论文范文

由于腮腺MPT的多灶性、多病理及多时性类型特点,完善而细致的术前检查十分关键。依靠病史及症状可以对腮腺肿瘤进行初步的良恶性的鉴别,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腮腺MPT而言,了解肿瘤数量、部位、边界的情况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影像学手段如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获得更多信息以指导治疗方法十分有必要。

1.1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超声波在软组织中传播时,由于组织的密度和特性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回声,对软组织肿瘤和囊性的鉴别有帮助,通过连续多切面扫查腮腺,观测病变的大小、数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衰减特征,而且其能明确辨出淋巴结的皮质及髓质,区分淋巴结与肿瘤。另一方面费用低廉、安全无创、便于复查、动态追踪等优点在腮腺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B超对肿瘤还是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并且对深叶结构显示不够清晰。

1.2CT检查

CT对头颈部各种类型组织结构都有很好的显示能力,可确定肿块大小、数量、形态、边界等,诊断困难病例可通过造影,突出血管、肌肉等与肿物的关系,判断肿物的范围、大小及性质,并能及时发现周围动静脉的受压情况和肿块存在的关系。正常腮腺组织密度较低,低于肌肉,但是却比脂肪组织高,而肿瘤组织为实质性,密度高于腮腺。一般认为,圆形、界限清楚,多为良性;分叶状或不规则,但分界清,多见于有局部侵蚀性良性肿瘤和生长较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弥漫不规则,界限不清,多为恶性肿瘤。CT的问题主要在于单纯依靠CT片不能区别炎性肿块和肿瘤,无法直接显示出病变与面神经的关系等。

1.3MRI检查

MRI其对软组织的病变显示性能优越,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和与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对肿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很有价值,特别适用于腮腺深叶肿瘤。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参数的应用可获得丰富的诊断资料,能够提供如下信息:是否存在实体肿瘤,肿瘤的数量、位置、范围,常见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各自特点,肿瘤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1.4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因其价廉、快速、安全、诊断准确率高而被广泛用于头颈部肿块的术前诊断。何悦、吕炳建等分别对腮腺区肿块患者进行细胞学检查,诊断准确率超过85%.定性诊断准确率超过90%,并且均未出现人们所担心的肿瘤针道种植和扩散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目前很多学者均建议FNAC列为常规检查,确定肿瘤性质,尽可能地对肿瘤进行鉴别,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2治疗方法良性

MPT手术治疗为首选方式。Franzen&Koegel主张切除全部或大部腮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复发率,但是其弊端在于手术创伤大,术后面部凹陷畸形明显,发生面瘫和Frey综合征的概率大。俞光岩等主张肿瘤包膜外切除术或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更适合于大多数WT,因为大多数的WT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同时多数淋巴结亦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即腮腺腺体后缘和胸锁乳突肌的前缘的交界处。在这些淋巴结的显微镜检查中,时有发现微腺瘤或肿瘤细胞占据,故应切除位于腮腺尾部边界淋巴结,以防复发。对于非WT的其他腮腺肿瘤,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腮腺肿瘤最为有效的手段,首次术式是否正确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此临床应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良恶性质确定手术术式和切除范围。对良性腮腺肿瘤,多数学者主张采用保全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肿瘤切除术,即位于浅叶则单纯切除浅叶,如位于深叶则须行全腺叶切除。由于良性腮腺肿瘤多为多形性腺瘤,一般包膜不完整,手术不彻底者容易复发。故行腮腺区域性切除、腺叶切除或腮腺全切除,可避免因残存或种植而引起的复发。目前,随着功能保留性外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对位于浅叶、直径不超过4.0cm的良性肿瘤,且其边界清楚者采用肿瘤+部分浅叶的区域性切除术,该术式创伤小,减少了面神经损伤和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且其复发率与传统术式相比并无明显的差异。但对体积较大以及源于深叶的肿瘤仍以传统术式为宜,以保证安全地切除边缘,防止复发。对于恶性腮腺肿瘤,则应尽可能采取腮腺全叶切除+术后放疗,如肿瘤已突破腺体被膜而出现局部广泛。浸润者则需行扩大切除术,扩大切除范围应依据术前影像资料和术中所见来决定,常常包括全腮腺、下颌深枝、颧弓和颧骨、耳廓及部分乳突等结构,以减少复发率,提高术后生存率。

3展望

第5篇:临床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8月至2012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42例MOGCT患者,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诊断证实。按照肿瘤病理分型包括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6例(38.1%)、未成熟畸胎瘤12例(28.6%)、无性细胞瘤6例(14.3%)、卵黄囊瘤4例(9.5%)、绒毛膜癌1例(2.4%)、胚胎癌1例(2.4%)、多胚胎癌1例、左侧卵巢成熟性畸胎瘤鳞状上皮癌变1例。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主要症状、体征、病理诊断、分期、手术方式、化疗方案及随访情况等。该研究得到四川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有生育要求的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仅行患侧附件切除术或患侧肿瘤切除术;无生育要求的根据肿瘤分期、组织学类型及转移瘤大小范围等行卵巢癌根治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全面探查盆腹腔,行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大网膜阑尾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肿瘤细胞减灭术则尽最大努力使残存瘤灶直径<2cm。

1.3静脉化疗方案

BEP方案:博来霉素15~30mg/d,5天方案中第1天(d1)及第3天(d3)静脉输注;依托泊苷100mg/m2•d,第1天至第5天(d1~d5)静脉输注;顺铂20mg/m2•d,d1~d5,28天为1个周期,共1~8个周期。不能耐受BEP方案的采用BVP方案:博来霉素15~30mg/d,d1~d3;长春新碱1.5mg/m2•d,d1;顺铂20mg/m2•d,d1~d5。含有滋养细胞成分的给予EMA-CO方案:依托泊苷100mg/m2•d,d1~d2;放线菌素D400μg/m2•d,d1~d2;甲氨蝶呤100mg/m2+200mg/m2,d1;长春新碱1mg/m2•d,d8;环磷酰胺600mg/m2•d,d8。

1.4随访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开始随访,生存期为患者开始治疗至死亡或最后随访的时间。失访患者生存期计算至末次随访日。随访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诊疗过程、生存状态、化疗毒副反应及生殖内分泌情况等。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Fisher''''sExactTest检验,全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

2结果

2.1临床特征

2.1.1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年龄6~52岁,中位发病年龄13.4岁,25岁以下患者占57.1%(24/42),26~35岁占33.3%(14/42),超过35岁患者约9.5%(4/42)。临床表现为腹痛(16例,38.1%)、下腹胀痛(23例,54.8%)及腹部包块(23例,54.8%)。以腹痛就诊的16例患者中2例出现卵巢囊肿蒂扭转;以腹胀就诊的23例患者,B超检查均发现有盆腔包块,其中有5例初诊时发现有腹水;此外有1例以发热就诊,2例体检时发现卵巢囊肿就诊。42例患者均予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包块最大约30cm×20cm×20cm,平均肿瘤直径为11.5cm。

2.1.2手术方式

初次手术,42例患者中有30例保留生育功能。

2.1.3FIGO分期

按FIGO手术病理分期(2000年),Ⅰ期18例(其中ⅠA期12例、ⅠB期2例、ⅠC期4例),Ⅱ期6例(其中ⅡB期2例,ⅡC期4例),Ⅲ期11例(其中ⅢB期1例,ⅢC期10例),Ⅳ期2例。Ⅰ期+Ⅱ期占57.1%(24/42)。此外,尚有5例为外院行单纯囊肿剥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恶性肿瘤于我院化疗,未行再次分期手术。

2.1.4化疗情况

42例患者中有6例(包括1例无性细胞瘤ⅠA期、3例未成熟畸胎瘤ⅠA期、1例卵黄囊瘤ⅠA期及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术后未补充化疗。31例患者接受BEP方案,3例因不能耐受BEP方案予BVP方案化疗,1例绒毛膜癌及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左侧卵巢卵黄囊瘤伴灶性滋养细胞分化)给予EMA-CO方案化疗。

2.2预后

截止2014年3月,随访时间25~9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2例失访。

2.2.12年生存率

随访2年,2例失访,1例死亡,无瘤生存24例,2年复发及带瘤生存15例。2年生存率97.5%(39/40),死亡者为1例Ⅳ期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2年生存率(93.8%)与其他类型肿瘤患者2年生存率(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年复发率37.5%(15/40),而在15例复发及带瘤生存患者中,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占66.7%(10/15),未成熟畸胎瘤、绒毛膜癌、卵黄囊瘤及胚胎癌各有1例,各占6.7%。

2.2.25年生存率

42例患者除2例失访外,40例中随访满5年者17例,死亡2例。5年总生存率88.2%(15/17)。Ⅰ~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100.0%)高于Ⅲ~Ⅳ期(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A期以上患者6例,2例Ⅳ期和ⅢC期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分别于术后18个月和26个月死于肿瘤进展或全身转移。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60.0%)低于其他类型肿瘤患者(1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死亡的患者均为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其肿瘤成分中均合并有卵黄囊瘤成分。

2.2.3生育功能影响

保留生育功能的30例患者中,1例失访,随访至今1例复发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12例复发患者二次手术有7例再次保留子宫及一侧附件,4例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及1例胚胎癌患者二次手术予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对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23例患者中有5例为,尚无月经来潮,18例青春期后患者化疗期间予曲普瑞林保护卵巢功能,化疗结束后3~6月复潮,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正常,复查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异常。

3讨论

3.1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

MOGCT好发于年轻女性甚至,主要包括卵黄囊瘤、未成熟畸胎瘤、无性细胞瘤、胚胎癌、原发性绒毛膜癌以及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在本研究中,患者年龄最小6岁,中位发病年龄13.4岁,35岁以上患者仅占9.5%。虽然MOGCT卵巢卵黄囊瘤可产生甲胎蛋白(AFP),含有绒毛膜癌成分的肿瘤能产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并以此作为肿瘤标志物作为病情监测的依据。在发病早期,因发病年龄小等因素,往往被忽视,待到有症状就诊时肿瘤多较大。在本组资料中最大肿瘤约30cm×20cm×20cm,平均肿物直径为11.5cm。故而我们认为应加强对青春期甚至青春前期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的关注,力争早诊断、早治疗。既往研究表明,MOGCT中除无性细胞瘤预后较好外,其他各类非无性细胞瘤恶性程度较高,其肿瘤成分中混合有卵黄囊成分可作为一个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混合性细胞肿瘤中卵黄囊瘤成分所占比例相对较高。Kojimahara等报道,33例卵黄囊瘤中,单纯型18例,混合型13例,25例予BEP方案化疗,5年生存率87%。在本组资料中,虽然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5年生存率(60.0%)与其他类型肿瘤(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我们发现2例死亡患者均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其肿瘤成分中都合并有卵黄囊瘤成分,且2年复发患者中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占66.7%。因此,我们认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预后相对较差。然而,目前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化疗,除了合并有特殊成分如绒毛膜癌,其化疗方案较为明确地选用EMA-CO(依托泊苷+放线菌素D+甲氨蝶呤+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针对滋养细胞肿瘤的化疗药物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外,其他仍然以BEP(博来霉素或平阳霉素+依托泊苷+顺铂)或BVP(博来霉素或平阳霉素+顺铂+长春新碱)为主,但其治疗效果远不如单纯生殖细胞肿瘤,故而对混合性MOGCT应给予个体化治疗,针对其肿瘤成分不同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Al-Jumaily等报道,1例12岁的混合有高度恶性肉瘤成分的生殖细胞肿瘤,其肿瘤成分合并有20%卵黄囊瘤、30%成熟畸胎瘤、40%胚胎性癌、5%绒毛膜癌及5%的肉瘤成分,在给予经腹盆腔包块切除+右侧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淋巴结取样术后,随病情调整化疗方案,总共给予了6疗程的BEP方案和4疗程VAC(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和环磷酰胺)方案化疗,患者获得了32个月的无瘤生存期。据报道,肿瘤病理分期、肿瘤大小及彻底的减瘤术也与MOGCT的预后密切相关,MOGCT的早期患者预后明显好于进展期,而残存瘤灶直径≤2cm者预后好于减瘤未彻底的患者。在本研究中,不同病理分期、肿瘤大小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否与研究中病例数较少等因素有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3.2手术治疗

MOGCT患者绝大多数未婚、未育。至20世纪70年代起,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已使大多数渴望生育的妇女经治疗后获得了妊娠。在本组资料中,42例患者中有30例保留生育功能,除1例复发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死亡以外,其余患者均存活。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与子宫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既往报道中,我们曾对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保守治疗后进行了追踪随访,有生育计划的20例患者中,13例患者有15次妊娠,9次足月分娩。本研究中,30例患者大多年幼,至随访结束尚未了解到有正常妊娠分娩的病例,目前所有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患者均在继续随访中。在Zanetta等的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169例MOGCT,尽管其中有58例患者病变范围超过卵巢,仍共有138例实行了保守手术,81例术后进行了辅助化疗,总存活率达到94%,保守手术与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患者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故而,多数学者认为,保留生育功能对MOGCT预后影响不明显。MOGCT的子宫和卵巢复发相对少见,即使肿瘤复发也多不累及子宫及对侧卵巢,切除对侧卵巢及子宫并不改善预后。年轻患者有生育需求,不论肿瘤期别,只要有正常卵巢组织存在,均可行保守手术治疗。

3.3化疗及卵巢功能保护

MOGCT对化疗药物高度敏感,目前化疗方案首选以博来霉素为基础的BEP方案或BVP方案,另外还有VAC及VAC/EI(VP-16,异环磷酰胺)等针对特殊类型的二线方案。BEP及BVP方案作为MOGCT目前最为有效的一线化疗方案,化疗毒副反应相对较小。在本研究中42例患者中,30例接受BEP方案化疗,3例因不能耐受BEP方案,予BVP方案化疗,1例绒毛膜癌及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左卵巢卵黄囊瘤伴灶性滋养细胞分化)给予EMA-CO方案化疗。本组资料42例患者2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5%及88.3%,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是因博来霉素、多柔比星类和长春新碱等有终生剂量,且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如顺铂的肾毒性,博来霉素和平阳霉素的肺纤维化,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的心脏毒性等问题,对于年幼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及晚期复发已达终生剂量的MOGCT患者,更理想的化疗方案尚待进一步探讨完善。化疗药物对性腺及生殖功能的副反应常表现为卵巢功能早衰、闭经。部分患者化疗结束后2~3个月恢复正常月经及生殖功能,但也可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对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年轻患者,化疗期间应考虑保护患者的卵巢功能,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Gn-RHa可耗尽垂体促性腺细胞上的GnRH受体,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或直接阻断卵巢雌、孕激素的合成,使卵巢在化疗期间处于静息状态,从而起到保护卵巢的作用。有正常月经来潮的患者在化疗期间予曲普瑞林保护卵巢功能,化疗后均恢复正常月经。本研究中,18例保留生育功能的青春期后患者化疗期间予曲普瑞林保护卵巢功能,化疗结束后3~6个月复潮,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正常,复查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异常。

4.总结

第6篇:临床论文范文

我院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疗机构,由1000张床位的新院区、800张床位的老院区、150张床位的眼科医院、300张床位的区域性医疗急救中心和有300张床位并实行二级标准收费、药房托管药品零利润销售的综合性分院组成。医院将临床药学室单独建科,现有2名主任药师和15名具有硕士学历的年轻药师承担全院5个院区临床药学工作。工作内容为原卫生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要求药学部门开展的临床药师工作试点、临床药学服务、临床药物利用监测评价、处方点评和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等除了药品采购、保管和药房调配以外的药学服务工作。

2临床药学实践模式与探索

2.1药师培养专科化,临床实践专业化

临床药师在选定的内科范围中先对专科药物治疗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定向培养。主要包括每天由固定专科副高职称医师带教,参与查房、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针对专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重点学习掌握临床专科疾病诊疗指南及进展,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药历书写,及时了解临床医护人员在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医药专业人员互相学习交流,药师的专科临床用药知识与技能迅速成长。经1年的学习,除继续在该专科深入学习实践外,另对所负责各院区的与其专业相近的外科系统进行临床用药监测、评价和干预。例如:神经内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神经外科,负责处方点评监测网日常工作;呼吸内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胸外科、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麻醉科等,并负责麻醉临床应用监测及处方专项点评工作;血液肿瘤内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骨科、微创外科,并负责抗癌药、糖皮质激素和血液蛋白类辅助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专项处方点评;内分泌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心血管内科、老年病科、皮肤科、中医科、康复科,并负责全院ADR监测报告以及中药注射液等其他高风险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专项处方点评;消化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胃肠血管外科、肝胆外科,并负责抗菌药物监测网日常工作;肾内科临床药师负责联系泌尿外科并协助ADR监测报告工作。临床药师参与国家处方点评监测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工作,及时掌握全国及我院临床合理用药各项评价指标,实现医院合理用药评价的高标准。通过负责相关监测工作,工作领域由专科向专业扩展,工作范围由总院向分院扩展,并覆盖全院5个院区,实现了全院合理用药评价标准统一,药学服务从专科走向专业化,促进了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的提高。

2.2临床药师日常工作量化管理

临床药师日常工作包括:(1)每周在病房与医护人员访谈、访视患者,并对所负责科室出入院患者进行用药安全教育和咨询服务。特别是重点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药学追踪服务、门诊处方和住院处方点评、典型教学药历与专项处方点评、药品使用动态分析报告等工作,上述工作均规定了量化考核指标。(2)每周1次参与所在科室的科主任大查房,掌握新入院和需要提供药学服务的重点患者的情况。每周至少药学查房2次。对新入院患者针对用药风险和依从性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3)每周需主动与所负责科室的不同级别医护人员访谈不少于5人次,重点收集对药品供应、质量和疗效的意见与建议,针对性地提供药物信息咨询服务。(4)与医护人员讨论药物治疗方案,协助报告药品不良反应。(5)对使用化疗药物、胰岛素、中药注射液等高危药品和使用麻醉、遇光热不稳定、易变色变质的特殊药品以及每日联合用药品种>5种的患者进行重点访视,积极干预不合理用药现象。(6)每月至少完成3篇针对专科疾病药物治疗的典型药历的书写,分析临床治疗过程,总结药物治疗效果,评价用药合理性,积累专科药物治疗经验。

2.3临床药学服务与参与医疗质量综合目标管理一体化

我院建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医保控费和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管理的联动机制,详细制定了合理用药监测内容、考核细则和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流程。临床药学室作为医务处所属部门,重点评价不合理用药现象,重点监测药品的临床无指征用药、超说明书适应证用药、违反禁忌证用药、违反规定联合用药、无指征联合用药、重复用药、不适当使用小规格制剂增加患者费用、擅自改变给药途径和其他不合理用药等,并将不合理用药考核与医保控费指标相结合纳入医院综合目标管理。医院合理用药联合办公室为临床药师配备了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PASS.PHARMAs-sist),临床药师每天查房后利用电子病历质控系统查阅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并利用该系统对各自负责的临床科室进行处方点评。每周在科室业务学习时针对典型用药问题或病历进行交流讨论,提出干预措施,并由上级药师负责沟通和干预。科主任每月对临床药师监测发现的临床用药问题集中进行点评后通报全院。

2.4药物利用监测信息化,处方点评靶向化

医院临床合理用药软件针对医师处方或医嘱发生的潜在药物不良相互作用,以蓝、黄、红、黑灯给予不同级别的警示。医院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实现了医院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合理用药的程序化预判,对抗菌药物、国家基本药物的临床使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药品费用、消耗量等使用动态进行监测评价等。临床药师利用软件定期分析不合理处方的发生频率,进行处方、医嘱全样本监测和评价,对科室药物进行利用分析,对医院每个临床科室和医师个人的合理用药各项指标实现精细化管理。针对药占比>4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频度>40、抗菌药物使用率>60%以及Ⅰ类切口手术病历抗菌药物使用>30%的科室进行重点检查,检查抗菌药物的选择是否合理规范、用药是否有病原学检查依据、医师处方是否超权限、用药指征是否明确、用药疗程是否合理等;另将药品销量动态超常预警系统发现的浮动率>30%的药品以及销售金额排名前50位或排名出现异常变化的药品作为重点监测对象,重点监测临床使用适应证、用法用量是否超说明书用药等现象。发现问题时可以进一步按科室、医嘱、诊断和入出院日期等的检索功能,针对具体超常使用药品、问题频发科室和普遍发生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项点评,提高处方点评的靶向性。

3临床药学工作成效

近5年来,我院每月诊疗人数超过13万,出院人数超过6千人次。临床药师除参与日常查房、会诊和咨询服务外,每月人均评价病历>400份,通过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点评通报等形式干预不规范或不合理用药100多次,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与用药安全。

3.1合理用药监测数据质量可靠,用药金额明显下降

我院为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处方点评监测网和国家合理用药监测网的首批成员单位,每月有大量的药品使用和临床病例资料需要提取、评价、整理和上报。同时需根据监测网反馈的各种用药监测信息,及时分析医院药物利用的宏观趋势,比较我院与全国同级同类医院用药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制订干预方案。据国家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年度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我院合理用药监测数据综合评定为优。据国家监测网反馈数据分析,与2012年相比,2013年我院药品使用总金额年增加19.1%,远低于本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监测点医院水平,详见表1;2012年,我院药品使用总金额占本区监测点医院使用总金额的28.56%,2013年下降为24.46%,中西药均明显呈现下降趋势。

3.2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成效初显

抗菌药物监测网处方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我院门诊处方平均用药1.93种、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2.75%、抗菌药物的总金额占处方总金额为8.31%,就诊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为31.38%;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45下降到41。全院抗菌药物病历微生物标本送检率达30.2%;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也明显下降,尤以眼科医院最为明显,其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90%下降至10%以下。3.3ADR监测报告数量和质量提升我院规模扩张多院区结构形成早在2011年底,因此选取5年时间内医院ADR,对其上报质量及数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上报ADR271份,较2012年增长33.58%;其中严重ADR报告13份,说明书未记载的新的、一般的ADR11份,报告数量较2012年同期增长38%,详见图1。

4讨论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医药分家、药品零利润销售等呼声此起彼伏,临床药学发展尽管表面红红火火,但在各级医疗机构的现实地位和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在医院快速发展过程中,医院信息系统已基本涵盖了医院的整个业务流程,但业内人士也提出,加强医院信息系统的内涵建设已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与此同时,国内药学学者认为临床药学必须突出医药结合和临床实践这两个特点。临床工作者及相关管理部门都需要积极为临床药学工作创造合理氛围。因此,在有限的药学人力资源下,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做好临床药学工作,便成为医院药学人员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内涵建设的最佳选择。近年来,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先后在全国建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合理用药监测网、处方点评监测网等强化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的监测管理体系,也为医院临床药学工作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研究表明,国家抗菌药物监测网对各医院获取客观、科学的数据资料,促进全国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共享系统的临床用药安全及药物相关医疗损害信息,可以宏观掌握合理用药的干预目标和力度。借助参与此番工作,不但提升临床药师对不合理用药实施干预并切实提高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水平,让患者受益,且ADR监测报告可以发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作用。医院作为药品使用场所,临床药师开展ADR监测工作,具有天然优势且责无旁贷。《卫生部等级医院评审标准》规定三级医疗机构要实行临床药师制,配备至少5名专职临床药师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但目前国内临床药学工作模式和工作重点多有争议,也有学者提出为了确保药学服务实施的结果并保证其质量,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我科根据医院特点制订临床药师评价考核办法和标准,使临床药师临床培养专科化,药学实践能力提升专业化。通过业务交流制度化和常态化、每周访谈医护人员定量化、访视患者重点化、点评不合理用药靶向化和ADR监测报告自觉化,快速提升了药师自身临床实践专业技能。临床药师除每周固定时间参与临床专科工作外,同时负责相关外科系统合理用药监测评价及不同的药学监测网工作,实现工作领域由临床专科向药物治疗专业扩展。事实证明,通过临床药师们的努力工作,医院临床合理用药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7篇:临床论文范文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心肌梗死、改善生存、减轻症状和缺血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首先考虑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还应积极处理各种危险因素。

众多基础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活心丹具有扩张冠状动脉、保护血管内皮、抑制炎症、稳定易损斑块等血管保护特有的促进血管新生作用。活心丹在冠心病治疗中,一方面通过快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而迅速改善心绞痛症状;另一方面通过保护血管和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而发挥改善心肌缺血的中长期作用,同时延缓冠心病的发展,减少远期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

1耗氧量增加时的预防

对于已有冠状动脉硬化的患者,预防性使用活心丹可有效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运动试验发现活心丹能提高运动耐量[1]。活心丹治疗后,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显示运动至ST段压低时间、运动至心绞痛发作时间。总运动时间明显延长,而运动终点至ST段回复时间缩短。

活心丹预防性使用与其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有关,活心丹通过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管壁炎症起到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动物试验发现:预先服用活心丹一段时间,结扎猪冠状动脉形成心肌梗死后,梗死面积比未服药的对照组小。因此,预防性使用活心丹能够提高心肌耐氧能力,减少心绞痛的发生,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危险事件发生。

2心肌缺血无症状的治疗

检查技术发现,某些冠心病虽有心肌缺血,但无临床症状或有心绞痛症状,每日又有多次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称为隐性冠心病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心源性猝死者中,约有1/4生前无任何冠心病症状,钙离子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可使心肌缺血减少,但需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2]。

活心丹能降低心率和收缩压,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可使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ST段压低次数、持续总时间均减少>50%,并对各种早搏亦有较好疗效。

3对各种类型的心绞痛能起到缓解作用

活心丹是独有运动平板试验依据的中成药物,能快速缓解心绞痛的症状,改善心电图表现,其起效时间与硝酸酯类药物接近,缓解临床症状能在短时间内起效,有88.3%的患者5min内缓解。并且,无硝酸酯类常见的头痛、血压降低、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在很多硝酸酯类药物禁忌的情况下仍可使用。临床可见,活心丹治疗后,冠心病患者的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活心丹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已被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影像学的评价证实。

4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防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存在易损斑块,其脂质核心大、纤维帽较薄,平滑肌细胞少见而多炎性细胞浸润,因而易于破裂,继而发生痉挛、出血和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冠脉完全或部分阻塞,心肌供氧量突然减少,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3]。活心丹能抑制炎症介质、减轻血管炎症反应、稳定易损斑块、减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恶性心血管事件。

5心肌梗死恢复期的治疗

动物实验已证明,活心丹能增加心肌缺血区血流灌注,升高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还可增加血浆前列环素浓度,从而减少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面积,并能够抑制心室重构及改善梗死后的左室重构,降低心衰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延缓心力衰竭的表现,另外,活心丹还能减少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的再发生,及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使得缺血心肌得到重新建立的侧支循环血供,对改善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防发挥重要作用。

6介入治疗后,预防再狭窄

介入治疗过程中,导管及球囊对血管内膜的损伤会造成血管胶原、平滑肌等的增生,损伤部位微小血栓形成,进而可能引起治疗部位的血管再狭窄。

作者研究发现,活心丹对损伤血管的胶原增生具有抑制作用。在建立了猪髂动脉硬化模型后,使用球囊拉伤动脉内膜,事先服用活心丹试验组的血清Ⅰ型胶原浓度降低,Ⅰ型胶原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1),动脉管腔狭窄和管壁增厚程度较未服用活心丹组轻(P<0.01),活心丹配合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使用,能够减少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发生,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支架部位内皮化,减少胶原和平滑肌增生有关。

介入治疗后使用活心丹的意义还在于有效保护其他节段血管抑制动脉硬化斑块的进展,减少再次需要介入治疗的比例。

作者对857例患者进行荟萃分析,显示活心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及安全性高,在目前西药和介入及外科治疗的效果均不太令人满意的情况下,活心丹单独应用或与西药联合应用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是一种有前景的选择。因此建议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服用活心丹2粒/次,3次/d,持续6个月至1年以上,同时配合抗血小板凝集的西药联合使用,以期改善心绞痛发作的时间及症状,延缓冠心病、心绞痛的发展和减少远期危险事件的发生。作者对活心丹长期用药的临床安全性和耐受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强化治疗组连续服用活心丹6个月至1年以上,2粒/次,3次/d,胸痛时舌下含服1~2粒,单日允许最大剂量10粒。结果显示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患者可良好耐受,胸痛发作时舌下含服活心丹后症状均能得到缓解。

活心丹通过扩张冠脉,保护内皮稳定脂质斑块和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从造成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多种途径发挥作用,遏止和延缓了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减少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随着活心丹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将拓展出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PrabhuSD,chandrasekarB,murrayDR,etal.Beta-adrenergicblockadeindevelopingheartfailure:effectsonmyocardialinflammatorycytokines,nitricoxideandvemodeling.circulation,2000,101:2103~2109.

第8篇:临床论文范文

管理部门组成及职能我院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工作由医学工程部门负责。临床试验中心由中心办公室、研究者组成的专业技术组、质量控制组、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和中心器械库房组成。组织结构。

1.1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办公室组成及职能

(1)组成:临床实验中心主任由医学工程处副处长担任,另设副主任1名,负责运行和管理该中心所有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相关内容,对中心进行全面管理;具体日常管理工作由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办公室负责,办公室人员由医院管理、临床医学、循证医学、医疗器械专业人员等组成,分别对人员、项目承接审核、质量控制、医疗器械(包括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管理、档案、资料、财务等工作进行协调管理。

(2)职能:①制定并不断完善机构的各种管理制度、标准操作规程、技术性文件等;②对外洽谈医疗器械试验工作,对临床试验相关资源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接受该临床试验;③负责各专业科室试验设施、抢救设备的统筹调配,并与各专业技术组协调沟通,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④对临床试验的各项任务,在试验前、中、后各阶段均按照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检查及监督;⑤妥善保存临床试验记录和基本文件;⑥组织院内专业人员培训,开展临床研究咨询及交流;⑦临床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时,中心办公室和研究者立即对受试者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及时报告伦理委员会、通报申办者;⑧监督各专业科室完成日常任务,迎接资质认定、复核评审及相关的检查。

1.2专业技术组组成及职能

(1)组成:为了保证临床试验申报的专业科室达到资质认定水平,中心办公室对申报的专业科室的发展状况和人员配备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最终决定将肝胆外科、骨科等11个在自治区处于领先水平的重点学科作为专业技术小组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工作。

(2)职能:①试验开始前,配合申办者向伦理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按规定递交相关材料;②确保足够数量的受试者进入临床试验,并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内,合规和安全地完成试验;③负责招募受试者,与受试者或其家属、监护人、法定人谈话,告知可能的受益和已知的、可预见的风险及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签订《知情同意书》;④确保将临床实验中任何观察与发现均正确完整地予以记录,并认真填写病历报告等。

1.3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组成及职能

(1)组成:包括医学工程处应急调配中心人员、各相关科室责任工程师、项目研究者等。能够积极有效地预防或及时控制和处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受试者可能出现的各种损害和突发事件。

(2)职能:①保障突发事件中医用设备于完好待用状态;②应急医用设备的安装、调试和验收;③应急医用设备的维修与技术指导;④统计汇总医用设备状态、使用情况等信息。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和不良事件的管理工作和参加人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2伦理委员会组成及职能伦理委员会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

从不同角度保护受试者,二者既是协作关系又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

(1)组成:独立的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由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8名委员参加,委员中有医学专业人员,法律工作者,医疗器械专家及1名临床试验机构以外的代表。

(2)职责:①审议试验方案及相关文件,提供公众保证,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健康和权益;②建立工作秩序并履行职责,遵守政府管理部门要求;③监督临床试验项目是否按照已批准的临床试验方案进行实施和操作;④试验完成后的全部有关记录至少保留5年。

3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

(1)中心办公室:现有中心办公室、档案室、质控室、器械库房各1间。配备了办公桌、电脑、电话、传真机、会议桌、文件柜、储藏架等,并指派专人管理。

(2)专业技术组: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待室是研究者和受试者讨论临床试验相关问题的重要场所,考虑空间私密性,各临床专业组从实际情况出发,将科室内的小会议室改造成受试者接待室,配备了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所需的设施,还配置了心电图机、呼吸机等抢救设施及与各专业相符合的急救药物,并指派各科室器械护士为试验器械管理员。

4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制度与标准操作规程的建设

我院中心办公室成立了管理制度、设计规范、标准操作规程编写小组,实际工作由中心办公室负责统一管理。涵盖了准备实施到总结报告过程的各个环节。根据每项试验活动的不同特点与性质,制订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工作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运行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用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人员培训制度》等。根据现行规定制定相关的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OP),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急救预案和急救、质量控制管理、资料保存和档案管理、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处理等不同方面建立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操作规程。

5人员培训医院通过各种途径

有针对性地为相关人员创造培训条件,同时,制定完备的培训制度及长、短期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机构人员、专业科室、伦理委员会及相关辅助科室人员参加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既注重人员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循环教育,又注重实施操作过程的专业技术培训,采取考试考核的方式检查培训效果,从而保证每个临床实验参与者都能正确执行有关规程。

6临床试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我院建立了专业科室、项目质控员和中心办公室的三级质量保障体系明确了各级质量控制人员的资质要求和工作内容,同时,配合申办者选派监查员的监查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与核查,将质量控制工作贯穿于临床试验全过程。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部门制定完整并符合相关要求的质控计划,对试验前、试验中、试验后的医疗器械均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同时对部门质量管理人员的数量、专业知识与经验、工作态度、持续改进等进行质量管理。

7我院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现承接项目

我院现承接了RHQ系列椎间融合器、可吸收性外科缝线、负压伤口敷料3个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分别在骨脊柱科、肝胆外科、甲乳疝血管外科进行,对试验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评价。从计划安排、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中国临床试验病例报告表(CRF)的填写到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都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目前进展顺利。

8结束语

第9篇:临床论文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5月进行血液细胞检验的54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0例,女24例,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35.6±3.1)岁。54例的血型情况如下:O型11例,AB型19例,A型14例,B型10例。

1.2方法血液细胞检验样本均来源于静脉血,检验指标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及血红蛋白(HGB)。(1)采集好血液检验样本后采用EDTA-K2抗凝剂以1∶5000及1∶10000两种比例进行稀释,其中1∶10000为检验中严格规定的稀释比,稀释后摇匀并进行检验。(2)将获取的54份血液样本分为20等份,其中10份放置于4~8℃的低温环境下,另外10份放置于室温环境下,室温为20~22℃。在采集好样本之后的0.5h、4.0h进行检验。

1.3观察指标对不同稀释比例下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进行观察,并分析室温及低温条件下存放血液样本对细胞检验结果的影响。

1.4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差异检验方法为t检验,如P<0.05,则说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

2结果

按照不同的比例对血液检验样本进行稀释后,发现样本中WBC、RBC、PLT、HGB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存放条件下的相同时间段检验血液样本后发现,样本中WBC、RBC、PLT、HGB水平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稀释比例及不同存放条件下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分别见表1、表2。

3讨论

由于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控制血液检验质量,则应注重研究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2]。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样本稀释比。由于直接采集的血液样本由血浆与血细胞组成,在血细胞计数分析方面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利用分析仪对样本进行检验之前必须完成稀释工作。如在稀释的过程中没有控制好抗凝剂配制比例,将会影响到检验质量。目前血常规检查中规定,如在细胞检验时采用的试剂量管为2.0ml,则稀释比应为1∶10000,如稀释比大于或小于1∶10000,均会影响到检验质量。有研究指出,如稀释比例较高,将会引起样本中的细胞数过少,而当稀释比较低时会导致样本中的细胞出现重合缺损状况,这两种情况均会造成检验结果出现误差[3]。在本文中采用了1∶10000及1∶5000两种比例稀释血液样本,进行检验后发现不同稀释比例下血液WBC、RBC、PLT及HGB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发现稀释比例会影响检验质量,与目前所得出的结论相符。为了有效管理血液细胞的临床检验质量,则应对稀释比进行严格控制。(2)样本存放条件。如将血液检验样本放置于室温条件下,则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血液样本中的细胞形态会不断发生改变,必然会影响到检验质量[4]。本文在采集样本0.5h及4.0h后对存放于室温条件下的血液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再次证实了以上观点。此外,如将血液样本存放于低温环境下,细胞形态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对存放时间相同而存放条件不同的样本进行检验时,检验结果会出现明显的差异,与本文所得的结论一致。有研究指出,当环境温度为18~22℃时,所得到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较为准确,所以为了提高血液检验质量,则应在采集样本后及时在室温环境下完成检验工作,尽量缩短血液样本的存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