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理课论文

第1篇: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健美操课;女大学生;心理素质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学生处于学校与社会接轨的特殊阶段,他们即将面临工作的挑选、社会的考验或更高学历的深造,这无疑使他们的身体与心理承受了巨大压力。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中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休学或退学的主要原因,跳楼、自杀等极端现象时常见诸报端,这类情况多发生在女生身上。随着新时期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社会也赋予了女大学生更高的期望,如何帮助女大学生健康健全心理成为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在各大高校,健美操课作为深受女大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在我校开设十分普及。它在健身的同时又能健美、健心,具有多重功能。鉴于我校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十分有限的情况,本研究拟从一个方面充分调查我校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既健美操课对其的影响。为我校健美操课的发展及女生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大一、大二年级女大学生,年龄:20±2岁,人数:200人(公选150人,专选5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查阅了多篇有关于心理素质影响的学术论文及期刊,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了解了我国女大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健美操课程开展的现状,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视野。2.2.2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女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女大学生对于健美操课的直观感受,本次调查进行的时间为2015年11月第一次发放问卷,2016年2月第二次发放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94份,有效率97%。2.2.3数据统计法根据学生返回的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用工具excel整理数据。2.2.4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相关老师和参与调查的女大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健美操课对改善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使本次调查研究的可信度较大提高。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健美操课开展现状

3.1.1健美操课开设情况湖北工程学院作为一所综合类的高等院校,从我校的男女人数比例来看,再从健美操自身的功能及特点来看,它更适用于女生,所以这与我从专业老师那里了解到的选修健美操课的学生大多以女生为主的情况基本符合。从女学生选择健美操课的目的来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对健美操课学习兴趣的驱动;第二是增强体质,健美的同时减肥;第三是调节心理,培养意志品质。3.1.2健美操训练与比赛情况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推广便迅速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在高校发展较为普遍,也是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可以健身健体,还能调节心理、休闲娱乐,它特有的表演竞赛性更是成为女大学生热烈追捧的重要成因。调查过程中得知:健美操专选班有固定的训练时间,她们的训练时间为每周3次早操,每周3次专项课,每次1.5小时。如果有比赛,会在节假日及周末增加训练。3.1.3女大学生参与课余健美操锻炼的情况在被调查的女大学生中,36人会每天坚持健美操锻炼,占被调查人数的18%;偶尔在课余时间进行健美操锻炼的占48%;还有34%的女生从未参与其中(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健美操运动在我校被大多数女生接受并主动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3.1.4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课的动机从女生参与健美操课的动机可以看出,减肥健美是对女生参加健美操课影响最大的,占有29%的比例;爱美是每个女生的天性。影响学生选择健美操课的因素中,兴趣爱好占23%的较大比重。还有一部分女生希望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来调节心理(如表2所示)。虽然学生参与健美操课的动机不一样,但是可以看出健美操课在我校还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3.2女大学生对学习健美操课兴趣的结果分析

3.2.1健美操专选学生学习兴趣的结果分析从调查得知,大多数女生是出于对健美操的喜爱而选择了这门课。同时调查中体现出68%的人认为专业老师对她们选择健美操课的影响最大,可以看出对于健美操专选的学生来讲,老师的专业技能对她们是否选择这门课尤其重要。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5%的人在健美操课的学习过程中感觉心情愉悦畅快,有较少数学生感觉一般,心情没有明显起伏。3.2.2健美操公选学生学习兴趣的结果分析从调查得知,喜欢健美操课的占60%,是被调查人数的大多数,不喜欢的占40%,也占有较大的比例。26%的人认为专业老师对她们选择健美操课有较大影响,而74%的人选择健美操课是因为同学的影响,说明对于公选课的女生来说老师的专业素质并非特别重要,她们更加关注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健美操课的学习中是否感受过心情愉悦畅快,有57%的人持肯定态度,而将近一半的人认为心情一般,对自己没有太大影响。具体数据如下表:大多是被调查者都喜欢上健美操课并能从中获益。

3.3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结果分析

3.3.1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及精神压力的影响从表7可以看出,参加健美操课学习后93%的女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和精神压力有明显改善,只有7%的人认为变化不大。美国健康和人类服务中心的研究报告(1996)指出,体育活动对情绪状态有改善作用,会减少焦虑和抑郁程度。通过与被调查者的访谈发现,可能因为她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常常表现的很忧郁,还表现出不良情绪,又不知从何处发泄。健美操受广大女大学生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健美操音乐强有力的节奏和热情奔放的动作很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和动作中去,将其注意力从烦恼的事情上转移开,在锻炼过程中充满艺术享受的乐趣,有利于女大学生缓解精神压力,调节学习生活中的紧张情绪,从而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3.3.2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意志力和性格的影响健美操是一项高强度与高负荷的体育运动项目,一套动作大概4、5分钟,若成套动作完成下来会消耗学生极大体能,这就考验了学生的意志力,很多学生坚持一两分钟便已精疲力竭。下表是健美操对女大学生意志力和性格影响的调查结果。由上表可以看出,70%的女大学生认为参加健美操课学习后自身的意志力和性格明显增强并趋于完善,健美操中有很多复杂的上下肢配合动作,还对动作的幅度、力度都有一定要求,持续时间也较长,特别是持续一个小时的有氧健身操,需要承受一定程度的身体负荷和心理负荷,磨练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在强有力的音乐伴奏下,学生往往能忘却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耐力和意志力。30%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明显改善,在调查中不难发现,有少数女生因为自身体能和动作难度有过放弃坚持的想法。这里30%的人可能是因为没有坚持下来而得不到明显改善。3.3.3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自信心的影响经调查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81%的人认为参加健美操课学习后对自身自信心的培养有提高,健身健美操属于表演娱乐性质,当进行健美操某一动作的展示时获得良好的反响,会使表演者达到一个很满足的状态,自信心也随之形成。随着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力的提高,心理状态也更加稳定,在初步建立心理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完成高质量动作的过程中,使她们更加增强了信心,更勇于表现自我,肯定自我。如下表所示: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第12题(在健美操课的学习中,你是否因为动作的难度或音乐节奏的快慢有过挫折感)可以发现78%的女大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过挫折感。这就警醒我们不仅要看到完成高质量动作的健美操给我们带来的自信心的提高,更要重视因高难度动作给我们造成的挫折感,并努力克服,锻炼好过硬的心理素质。为了更大程度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教师应充分考虑在健美操课中强度、时间、频率等综合因素的控制,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想出更好的解决对策才能使我校更多的女大学生从中获益。3.3.4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90%的女大学生在参加健美操课学习后社会适应力有所增强,这表明健美操课对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有较大作用。通过与一些女生的访谈发现,她们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时常出现敌对与害怕心理,不愿与人深交。而健美操是一项团体运动项目,小到6人一组,大到12人一组,学生之间时常有着联系,这就自然而然的为女大学生提供了满往需要的机会和场所。使她们在团队协作中克服孤独感,逐渐产生对她人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进而学会以诚待人,互相帮助,扩大社交圈,从而提升社会适应力。3.3.5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的影响由上表可以看出,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有87%的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健美操课成绩的认定是小组考核的形式,有助于将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提高学生兴趣,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全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能动性,创造新的动作与队形,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团队精神。使团队协作和自我创新精神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进而对培养女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在我校,健美操课受到女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此次研究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改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得到了有效提高,自信心也得到了加强;第二,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第三,我校健美操课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特别是公选课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第四,学校领导对健美操课不重视,资金投入少,场地器材缺乏;第五,学生自身投入不够,对健美操课不太重视;第六,学校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重视,心理辅导工作流于形式。

4.2建议

4.2.1加强师资力量和资金的投入在调查中发现,较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的投入存在着疑问。场地器材的缺乏和师资力量的薄弱是限制我校健美操课发展的直接原因,这也说明了学校对健美操课甚至是体育教育的不重视,没有过硬的师资力量与良好的场地器材,全校健美操的推广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学校应该正视这一点,加大对体育教育这一块的资金投入,修建合适的场地器材以供学生使用,发掘充足的优秀教师资源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以此保证我校健美操课的顺利发展以及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步提高。4.2.2加强学校健美操课的组织工作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健美操课在我校的开展对我院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呈优良态势。在健美操课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困扰较大多数学生的,就是大家会因为动作的难度和节奏的快慢而有挫折感,这便是因为我校健美操组织工作的薄弱。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多照顾后进者的感受,再加上合适的音乐,考虑学生整体的素质,逐步发展。4.2.3加强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重视健美操课程在调查过程中,有较少部分人选修健美操课并不是出于真正的兴趣爱好,而是为了两个学分。在意识上就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现如今,大学生体质令人担忧,能有一门课既能锻炼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又能培养心理素质,就要倡导在校生(特别是女大学生)重视健身意识的培养,珍惜已有的健美操课程,以己之力带动身边的同学都参加到健美操的锻炼中来。4.2.4加强学校对心理辅导工作的监督,重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心理辅导老师和心理辅导办公室,但这一工作流于形式,几乎没有学生知道心理辅导办公室的具置。在此情形下,学校应狠抓心理辅导这一块工作,加强对心理辅导工作的监督,从根本上重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让我校的女大学生以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社会上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汪云.《健身健美操对甘肃省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和自信心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2]姚杰.《健美操课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朱妹.《高中女生健美操选项课程内容模块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4]李孟璐.《高校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

[5]陈泉宇,徐振文,康华养.《健美操运动对独立学院女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的探析》[J].《运动》2012年第35期.

[6]张玉.《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及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7]田甜.《健美操课对我院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运动人体科学》2013年(第3卷)第26期.

第2篇: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育;教学策略

伴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革,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将面临更多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导致的困惑、矛盾和冲突,极其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紧迫,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深入探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笔者结合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切入点,不断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策略模式,从而通过体育教学的途径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提升。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生理机能,而且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生面对来自社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经常会出现学习困难、环境适应性不良、人际交往紧张、恋爱困惑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羞怯、闭锁、抑郁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更有甚者发展到轻生自杀的局面。根据部分高校新生入学心理测评结果统计显示,大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轻生念头、自信缺乏、怀疑自己有心理问题等方面的人数明显增多。同时,心理健康不良已经成为大学生辍学和退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严重影响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不足。在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直备受关注的是大学生的生理健康,重在培养和挖掘大学生生理素质方面,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目标作为体育课程的附属功能,体育课教学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强调运动技术水准,通过动作讲解和示范的模式开展简单的教学,忽视高校体育课对修心养性、锻炼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欠缺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体育课教学环节。

(2)大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认知偏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重视不足,在认知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认为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只是单纯修满学分的需要,不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即使是参加体育运动也是怕脏怕累怕吃苦、担心训练动作不标准被讥笑,宁愿留在教室、图书馆看书或宿舍上网娱乐,特别是部分女学生抗疲劳挫折的能力差,锻炼的积极性弱,经常寻找和编造借口逃课等。大学生忽视了体育锻炼.对减轻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的积极作用。通过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转移负面的情绪,达到并实现心情愉快、情

3.体育教学通过系列社会化活动训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以个体或群体形式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以相互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方式开展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容易形成特定的社会化环境氛围,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契机,为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篮球和足球比赛中讲究的集体协作和默契配合,能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深化。

4.体育教学通过促进运动中的自我体验,推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信心的树立。体育教学通过相关运动项目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正确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评价等,使自己对自我能力素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正确认知自我的基础上,才能不断修正自邑的认识和行为,主动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心理品质和能力素养,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自信心和提升自我效能感。

5.体育教学通过情绪调控方式方法的讲授,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通过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各种体育手段来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方法,如心理调节训练法、激励调节法、自我宣泄法等,让学生及时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来宣泄调控负面的情绪,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品质。  三、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切入点的高校体育教学策略的思考

1.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始终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始终坚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理念贯穿到体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体育运动不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塑造学生优良的综合素质,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体育教学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重点突出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塑造体育教师优良的心理品质,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体育教学技巧能力,而且要求体育教师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教师优良的心理品质使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成为可能,为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奠定了基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稳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提升教师的心理品质。相反,体育教师不健康的心理情绪将直接破坏课堂心理环境,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使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功能失去真正的内涵。

3.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在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方面: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要适应学生身心的特点,照顾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体育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同时,不断挖掘教学素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通过讲授、示范、讨论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通过设置游戏比赛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等。在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情境方面:可以事先布置好场地,精心设计器材安置方案,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情境感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愉快地投入到体育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心态,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

第3篇: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人格素质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由于在这一时期受到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影响,再加上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背景,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且这一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各高校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图解决这一问题。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很多不足。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欠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层次最高的社会亚群体,如果仅仅从生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处于18~23岁的青年应该是最有活力、最健康的群体。他们应该朝气蓬勃,有强烈好奇心,具有远大的理想。然而,从科学的健康观出发,特别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分析,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甚至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强迫、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明显地影响到一部分学生的智能素质、人格成长以及身体健康。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后期到成年人的转变阶段,大学生活将会使他们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转变,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当艰难和充满危机的特殊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在生理上逐渐发育成熟,身体的内分泌水平发生明显变化,身体的各项指标处于非常旺盛的状态,身体的内部平衡被打破了。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改变,大学生逐渐产生了种种不适应,诸如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与择业问题等这些问题均摆在了这些心理上还欠成熟的青年人面前。倘若对这些变化调适不当,就非常容易引发各种心理不适,甚至引发心理障碍或严重的心理疾病。目前,当代大学生心理上所面临的困惑已经引发了各种问题。许多大学生普遍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对周围事物丧失了基本的激情与好奇,整日沉迷于游戏、恋爱等。对现实漠不关心、道德沦丧、信仰丧失等现象更是普遍存在。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内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经历以及自我愿望等方面的因素。当代在校大学生主要是“80后”“90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实际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或自卑、自负而不愿与他人交往,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易于形成不完整的人格。内在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自身条件的不自信。在外在条件上,少数大学生因自身长相、身材等方面不太完美或身体患有疾病,而对自己不自信。在内在条件上,有少数大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封闭、固执多疑等,这些因素很容易使大学生在与同龄人的对比中造成心理负担。二是难以把握个人情感。大学生正值情感的敏感期,他们渴望与异性产生友谊甚至发展爱情,但由于他们身心发展程度不一,当来自情感的压力和矛盾不能及时排解,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精神类疾病和过激的行为。三是对人际交往力不从心。大学生对于自己言行的控制力有限,往往会因为一些琐事与身边的人发生矛盾或冲突,在自身无法妥善解决这些矛盾时,就会导致交往受阻,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焦虑。

2.外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观念因素等。在市场经济日趋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与此同时,物质、金钱的刺激给大学生带来了强烈的精神诱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以及父母本身的人格气质类型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心理。传统的学校教育理念,使高校过度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而忽略了他们心理素质的提高,这种教育指导思想势必会加剧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在心理上容易出现暂时的迷茫和困惑。外在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竞争压力大。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体制的变革,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竞争压力,美好理想与渺茫前途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内心的失落影响着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二是家庭压力大。对于“80后”或“90后”的独生子女来说,父母的期望既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也是他们的压力来源。同时,对于地域和家庭背景的差异,无疑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无法回避经济上的压力,他们不得不靠勤工俭学来维持生活,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明显地超过了其他同学,极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三是学习压力大。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是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文体、社交、组织、宣传等各方面,大学生活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原有的优越感不复存在,强烈的心理落差会使他们形成极端的自我否定。

三、提高人格素质是构建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中之重

对于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问题,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应是重中之重,这也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博大、高尚、健康的人格素质。

1.培养博大的人格。博大的人格包括一个人的价值观、信仰、理想以及观察世界与人生的特殊视角。首先,人格的哲学层面的建设,要解决人生终极归依的问题,它是人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和创造行为的精神动力。在生活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内核。另外,哲学层面的人格建设,要为主体提供与众不同的生存空间。哲学为人的创造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理性支撑。有哲学素养的人能真实地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自由,这样的人对于生活的要求就不仅仅是简单的适应,而是要创新构建;对于自我,不是沉湎消极现实,而是自我的超越。

2.培养高尚的人格。高尚的人格是指人格素质的道德层面。它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真诚、善良、正直、容忍、宽容等道德人格素质。在这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值得青年一代传承和发扬的,例如,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忠、孝、信、义”的人伦规范和“温、良、恭、俭、让”的行为方式,墨家提出的“兼相爱”的道德原则,以及中国广大劳动人民世代相承的勤劳俭朴、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正道直行、见义勇为等传统人格美德。道德人格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3.培养健康的人格。健康的人格是指人格素质的心理层面。它的主要功能是协调个体内部的关系,最终达到心理平衡和人格和谐。同时,健康的人格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体心理品质,包括认知品质、自我意识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交际品质等。

实践证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不仅仅是依靠心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依靠以育人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等同于拥有良好的人格素质,与其单纯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如究其根本,以构建良好的人格为出发点,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四、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目前,各高校都开始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普遍给大学生配备了专业心理教师,设立了学生心理服务部门。例如,盐城工学院党委学工部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内也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协会,各个二级学院设有分管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心理部,各个班级设有心理委员。此外,在每一学期都开展“5.25心理健康活动月”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每年新生入学的“大学第一课”系列主题教育中专门安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内容。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还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归到a类,大学四年跟踪了解;问题不大的学生归到b类,请辅导员关注;没有问题的学生归到c类。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认知体系、优秀的意志品质、健全的人格特征,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也离不开学生所参与的社会实践和良好校园环境的熏陶。

培养健康的心理需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通过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得正确的理念逐步内化为他们的认知体系,使得大学生能够学会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适应自我,学会调节和控制情感、自我矫正情感的偏移、有意识地磨炼意志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决不能仅靠说教,而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具体的情景和心理感受,在体验中产生或巩固正确的认知、锻炼意志品质、改变不良行为。因此,按照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标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

第4篇: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追殊调查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法:从2006年5月开始,以某军医大学一年级学员为对象,应用UPI,SCL-90,STAI表,每隔半年对其进行心理测试一直到实习前(2008年5月)。结果: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学员的UPI, SCL-90 . STAI分值均逐渐下降。结论:军医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心理水平不断徉到提高,呈“台阶式”上升.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军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校后,受到军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自身的锻炼,心理水平发生变化。本文尝试对其心理水平进行追踪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某军医大学2005级全体计划学员395名(整群抽样)。其中男学员323名,女学员72名。专业分布:护理25名、军医141名、海医55名、药学55名、麻30名、卫生事业管理37名和其他专业66名。平均年龄18. 45岁。

2.测试方法.使用UPI. SCL 90和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 2006年5月开始,每半年对2005级学员进行测试至实习前(2008年5月)。回收有效问卷381份,有效率为100%。

3.统计分析。使用SAS9. 1. 3软件。P

二、结果

1. UPI部分(UPI总分)。2005级总体在5个测试点上有差异。说明2005级学员总体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心理水平得到提高(表1),

2005级学员总体5个测试点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表2):(1)和(3),(4),(5);(2)和(4),(5);(3)和(4),(5)都有差异;其他任何两个测试点之间没有差异。从相邻的两个测试点来看,也只有(3)和(4)即2007年5月和2007年11月有差异。可见测试点(4)是有差异的转折点。说明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2005级学员心理间题明显减少,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尤其是在2007年11月。

2.SCL-90部分(总均分及十项因子分)。2005级学员总体比较,SCL-90总均分、十项因子分在5个观察点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总体上随着时间增加,SCL-90各项分值越来越小,2005级学员总体的心理水平逐步提高.

2005级学员总体5个测试点之间两两比较(表4),(1)和(2),(3)和(4)比较,除F7外,总均分、各项因子分值均有差异;(2)和(3)比较,总均分、各项因子分值均无差异;(4)和(5)比较,除F3外,其余各项比较均无差异。也就是说,2006年11月和2006年5月相比,2007年11月和2007年5月相比,2005级学员除恐怖外,其他心理问题均有所改善,心理水平得到提高,而2007年5月和2006年11月相比,2008年5月和2007年11月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3. STAI部分。由于焦虑是军医大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3J,本研究选择了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 2005级学员总体比较,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均有统计学意义(表5),说明焦虑水平逐步下降。

三、讨论

1.研究对象的选择。军医大学生前三年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后两年临床实习。由于实习点较分散,不便于进行心理教育和测量,故本研究从一年级追踪到三年级。由于人学后第一学期安排了新训文化课、军体课复试,加上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学员精神压力比较大,视心理测试为考试,各项谎分较高,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测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本研究观察点剔除了刚人校的第一个学期。每个学期也都选择在考试相对较少的中期(5月、11月),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第5篇: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大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及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众多要求,但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在为人处事方面常引起心理冲突,产生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凉因与对策。

近十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根据樊富氓等人对清华大学916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70.1%的学生对压力缺乏正确认识。a7范存欣等人在暨南大学1026名大学生作了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有42.83%的大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6.22%的在校学生存在各种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中有24.21%的学生存在病态人格问题。川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广泛性呈越来越大的趋势。“马加爵案”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极端表现。大学生成长阶段是人生的特殊、迷惘期,正进人成年人的社会角色,但对社会、家庭而言,因其经济不独立,实际仍是“未成年人”,又面临学业、就业、学费等心理压力,及人际关系、爱情等成长的烦恼和困惑,容易角色错位,导致心理冲突,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危及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不可等闲视之。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

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处于新旧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更迭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竞争意识逐渐加强,生活、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这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调整造成大学生心理的不平衡:个人对众多可供选择的生活目标难以兼顾的矛盾心理加剧,了内心冲突;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不良而出现的种种困惑、迷惘、不安和紧张在明显增加……以上种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所指出的:“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改变。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二)家庭因素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都与家庭环境有关。父母离异或不和、亲人病故、家庭主要成员不良行为的直接教唆和间接暗示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外,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也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过分地保护和溺爱会导致子女依赖、胆怯、任性、骄横等心理倾向;过分严厉则会使子女产生消极、畏缩和迷惘的个性特征。但人在童年、少年的成长经历对个体的人格特点有很大的影响,有家庭事件对子女的影响是终生挥之不去的。因此,家庭环境也成为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之一。

(三)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生理病变、身体发育状况等。根据材料已知:轻微的神经障碍可能与先天遗传和生长的内部环境有较大关系。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个人的容貌、身材、生理缺陷等也是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诱因。心理因素归根结底是环境和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一经形成,又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偏差而爱钻牛角,受到挫折后一撅不振,自暴自弃,对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长期郁闷而产生心理疾病;有些则由于自己缺乏自制力、情绪易冲动或忧郁而产生心理问题。而且现在的青少年生理成熟的年龄普遍提早,而同时社会对人们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一来,人们的求学阶段也越来越长,从而出现了所谓“社会成熟后延现象”。当代大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就是这种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而这种不平衡也是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学校生活因素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同于中学,大学强调自学和独立思考,有许多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这完全不同于中学时老师包办一切的学习情况.因而也就增加了学习上的困难。作为大学生,要独立处理一切生活琐事,协调人际关系等,这都是摆在不少学生面前的突出困难。在高才云集的大学校园,中学时代的优越感被成为芸芸众生的普通学生的感受所代替。“我不是尖子生了”、“我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我怎么变得如此笨”等等此类意识引起很痛苦的失落感。有些学生因所学专业不理想而丧失学习兴趣,觉得前途无望。不少大学生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而出现心理障碍。教育部2003年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没有硬性规定,《纲要》在许多地方并没有得到落实。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其带来诸多不良影响,而且心理障碍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因此,要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将其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不断检查,反省自己,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同时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注、意培养锻炼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自己的“免疫力”,自觉主动地培养、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平时主动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或尽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扩大交往范围,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增强对周围同学的了解,同时也让其‘他同学了解接受自己,以便得到各方面的有力支持。已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相信自己心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心理疾病是可以治好的。

(二)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主要负责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工作,设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开展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国心理卫生工作尚未普及,心理咨询工作起步较晚,专职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人员还很少。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个环节还比较薄弱,应多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弥补其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为学生服务。但是,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种偏见或忌讳.认为进了心理咨询的门就意味着自己是不健康的人,会被指手划脚。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咨询部门应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丰富载体,有效利用QQ,E一mail、博客等网络工具,进行咨询或交流,这样可以避免面谈时向老师暴露个人隐私的尴尬,学生更乐于真心的反映个人心理问题。事实上,心理咨询并不是心理不正常者的专利,这也说明了学校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工作的力度不够。 为了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大学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川同时可以通过广播、讲座、发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另外,在新生人校时,要通过运用心理量表测量,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在实际生活中予以有效的解决,也有益于大学生形成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自我锻炼能力。

(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环境具有认识和调节心境、育才及娱乐的功能,对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为了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学校应加强环境的美化和管理。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包括校舍、校园景点、运动场地、甚至教室的墙壁、桌椅的色彩都应认真考虑、精心设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能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品味到宁静恬淡的情趣,有利于学生的心理调节。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校园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至关重要‘校园的文化环境是指学校精神、制度等,它应该有乐观和谐的气氛、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气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学生信心。

(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国家统一分配毕业生的政策不复存在,这就使得双向选择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毕业生之间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职场上的择业困难,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在辛苦四年后,找到的工作待遇甚至还不如没上过大学的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心理极度失衡;有些毕业生因在竞争中失利而长时间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变得自卑、忧郁、烦躁;还有些毕业生因面临着个人理想与家庭意愿、事业与爱情、就业与深造等方面的两难选择而焦虑困惑,一筹莫展;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也是避免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

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相比英、德等西方国家来说,还有很大差距。它仅限于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形势分析和教给毕业生一些求职技巧。川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等,而不是仅在毕业班才开设就业指导课。通过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客观的评价自我,扬长避短,以便找一个满意的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根据社会需求,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生涯观。川这样可以使学生避免就业时的盲巨性和·无准备性,增强他们的择业自信心,从而避免一些毕业生因就业产生心理问题的现象。

第6篇: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0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4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也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能力已纳入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考评的重要标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媒介。构建科学合理、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举足轻重。

一、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性认知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他们在社会认知、角色转换、人际交往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马加爵案、药家鑫案、林森浩案等的接连发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而高校所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统计和高校频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也不断给教育工作者带来警示和深思。党和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给予了诸多的关心关注。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提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高校“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等。2011年5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又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要使大学生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真正受到教育、得到启发。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无疑对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为宗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完善健全人格,激发个人内在潜能,提升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二、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现状诉求

(一)课程定位需进一步明晰

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在高校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毕竟此项工作的整体推进的时间尚短,仍有部分高校还没有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足够的重视。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视为上级布置的任务开设即可,而没有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进行细致论证。而在具体操作层面,教师资源短缺,以德育系列或者行政系列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课程课时设置较少,针对性差,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照本宣科,缺乏体验性和互动性,教学效果不明显等情况仍然存在。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从教师数量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职教师比例不高,兼职教师中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学习背景和培训经历;从教师的人格特质角度讲,担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自身必须人格完善且心理状态健康向上,但个别教师存在心理素质较差或者个性存在缺陷等问题;从教师队伍的培训管理分析,许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重视不足,以致教师在继续深造、技术培训、交流学习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这些原因都导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三)课程考核评价环节尚不完善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目前国内高校大部分是以试卷或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倒逼了任课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授方法等环节的设置上发生导向性误区,也使学生更加关注考试成绩,而忽略课程原本对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调节能力和心理技能应用的掌握。现实情况往往上演这样的一幕,在大学生参与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束之日,也是告别关注心理健康之时,他们存在紧张焦虑情绪,却无法应用知识进行消化调节,走出阴影;他们出现矛盾困惑,却不能利用技能妥善处理,直面挑战。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框架上由原理课程、健康课程和活动课程相互依附,在细节层面又与校园文化、课程设计、专兼职教师队伍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因素息息相关。

(一)完善课程设置,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核心建设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适应学生发展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的一门课程,这就需要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既要注意对共性问题的探索,又要尊重不同年级、不同群体进行个性需求的研究。总体来讲,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随着年级的变化而不同。如大学新生与毕业年级学生表现的心理问题往往截然不同。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切忌搞大锅饭,要在设计共性知识脉络的同时,将每学期的课程内容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独特心理特点相结合,有所专攻,有所侧重。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主导者可以针具不同主题,引导和帮助参与者创建相应的环境活动,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体验感,使同学们在群体互动中主动感知问题,收获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心理测量仪器和工具的有效运用,提升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根据对应章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标准测量表的填写,使同学们在自填、自评、自测中,从对量表的感性认知,逐渐转化到对知识的理性掌握。这不但能够满足学生自我探索的愿望和兴趣,也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优势,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优雅舒心的环境往往能够使人的情绪得到舒缓,心情感到愉悦。大学生将在一所校园中度过四年宝贵的青春岁月。如果他所处的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完备,校园景观怡人,管理制度有序,校园处处散发着年轻的朝气,处处彰显着古朴的大学书香亦或是现代的科技之美,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宁静与雅致的环境之中,感受着青春向上的气息,可以有效调节大学生的负面情绪,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人。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要经常走近学生,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以他们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不论是活动的内容设计,还是活动的载体搭建,都要尽可能照顾到参与学生的心理感受,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活动真正做到让大学生喜闻乐见。在活动的氛围营造上,我们要积极创建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环境,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有所作为,收获喜悦,也使校园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以积极向上的宣传舆论内容鼓舞人。正面积极的宣传能够起到激励大众、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强大向心力。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第二课堂的建设中,高校应筑牢宣传舆论阵地,充分利用校园BBS、校报、广播电台以及宣传橱窗等校内宣传资源和途径,如开设心理知识专栏,邀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教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宣传普及,广泛传播青春正能量。

第7篇: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范进中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From Fanjin Approval 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U Qing-yu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

【Abstract】Fan Jing actually occur in the feudal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modern soci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still similar phenomenon, and frequent accidental, emerge in endlessly, the creeping cause social panic. How to objective reality is put forward in view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specific effective improve education method to prevent fan jing polite in disguised forms in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 life tragedy, is our education workers and the common responsibi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Key words】Fan jing approval; College student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1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因素

1.1 环境改变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儒林外史》中,秀才范进中举因突然中举而突然癫狂,对于大学一年级学生,环境的突然改变导致心理不健康也显而易见[1]。从上幼儿园开始,一个人突然离开父母家庭很容易引起情绪激动,儿童的反应就是大哭大闹,死活不依,赖学赖课。从动物心理学的角度,刚出生的小动物哪怕是小鱼小虾小猫小狗,都有依赖父母的心理习惯。养兔专业户都知道,到了小兔断奶的时候,决不能把小兔搬出兔窝,否则小兔就会着急上火暴跳而死。解决的方法是这样:把母兔搬出兔窝,让小兔待在兔窝里,减少小兔的情绪激动,安全渡过小兔断奶期。

中学期间中学生都住在自己家里,一个中学生一个房间,自己的床铺自己安排,座北朝南还是座东朝西全由自己作主,而大学生活是集体宿舍,学校指定,大学生睡不着觉很正常,相互陌生的大学生都是离窝的小兔,相互依偎相互照顾。小兔现象人人都有,但是个体差异不同,心理不健康状态的持续时间,有的大学生可能会持续一年以上,也有的大学生三五天也就过去了。同班同学、同宿舍同学还有相处是否融洽问题,有的同学生活习惯性格情绪志向合得来,也有的同学某些方面甚至全部方面都合不来。如果合得来,同学们集体心理健康;如果合不来,同学们集体心理不健康。

1.2 脱离家庭监护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当代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改革开放使国家和人民生活富裕家庭优越,大学生家庭对子女呵护备至,视若掌上明珠。过度的家庭优越地位在上学后突然消失,家庭的监护变成学校、社会、大学生的相互监护,习惯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改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冷暖不至,会使大学生很不适应。脱离家庭温暖的大学生并非感觉不到家庭温暖,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是:从来他都是被社会所爱的人,接受来自家庭和他所熟悉环境的爱,现在他的社会角色改变为他还需要爱社会,关心社会,并承担监护社会的权利和义务。社会角色的突然倒置有可能产生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1.3 新同学不合作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大学生宿舍和军营一样,有统一的作息时间,由于人口密度增加导致大学生矛盾纠纷密度增加,即便在课堂上和教室里也一样,学校纪律的遵守维护以及矛盾纠纷的行政处理必然会增加大学生不合作情绪,造成心理阴影,产生心理疾病[2]。集体生活的团结需要冲突双方中的某一方作出退却、妥协、让步,长期的退却、妥协、让步会使大学生产生低人一等的不健康情绪,胜利者愈胜利,失败者愈失败,胜利者的骄傲与失败者的沮丧同样构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1.4 学习成绩超乎预想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比较而言,学习成绩较高的同学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的健康,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同学更多的尝试到了失败的滋味,想要学习成绩翻身很不容易,继续维持失败则会遭到家庭和学校双重压力,学习成绩由多种前提条件所综合决定,各种前提条件又互为因果关系并此消彼长,鹞子翻身学习逆转的可能性不多,着急和焦虑是这部分同学普遍的心理不健康因素。

1.5 财产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大学生的家庭富裕程度不同,生活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很可能导致同宿舍低收入家庭同学的心理不健康。高收入大学生衣着华丽打扮入时,而低收入大学生衣着寒酸囊中羞涩[3]。由于学校和宿舍是人口高度密集区域,特别的直线近距离贫富差异对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影响特别大。

1.6 政治地位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政治地位的高低开始影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程度。大学生行政职务、入团、入党、评先进、选三好学生、获国家奖学金等等各种政治利益接踵而来,荣誉往往集中于10%的优秀学生,90%的学生通常一无所获处于下风。分配不公最能引起海啸和山崩。

1.7 其他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

有大学生恋爱因素、家庭离异父母单亲因素、大学生身体健康因素、痴迷网络因素、暴力因素、情绪因素、卫生因素、体质因素、人格因素等。

2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后果

范进中举的后果是欢喜过度神经错乱,引起从家属亲人到街坊邻居衙役报子一系列社会混乱。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同样会造成各种类型的一系列社会混乱。(1)精神疾病:包括抑郁、沉默、苦闷、惆怅、哭泣、悲伤、愤怒、抽搐、癫狂等。(2)违纪:包括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网络痴迷、卫生不达标、深夜不归、迟到早退、旷课缺席、上课打瞌睡、逃避自习、不做作业、不做实验、不参加开会、不交党费团费、非法同居、窥视他人、代做作业、代人考试、代人点到、发生争吵、酗酒等。(3)违法:包括自杀、自残、吸毒、违反治安管理、未婚怀孕、斗殴、传销等。(4)犯罪:包括杀人、投毒、爆炸、恐吓、威胁、破坏、捣乱、、泄露试题、盗窃、抢劫、诈骗、造谣、诽谤、诬陷、抵赖等。

3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危害

3.1 对家庭的危害

大学生是家庭的未来希望,许多人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虽然这是一种错误的社会观点,但这是人们普遍的价值观。在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时代,一个独生子女家长比外国十个孩子家长的子女私有观强烈一百倍。跟范进中举一样,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对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打击,尤以对家庭的打击最大。

3.2 对学校的危害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学校中普遍现象,只是事件大小程度不同,虽然各大学都设有辅导员制度和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值班制度以及心理健康危机紧急处理机制,但对事件本身只是事中干预和事后处理,严重的大学生心理不健康会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人人心理恐慌,尤其是血淋淋的事件,至少使人恐慌半年。

3.3 对班级的危害

同一个班级的老师同学,相互负有心理不健康问题监管责任,客观上是心理不健康事件产生的外部环境,主观上与事件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牵连。调查事件前因后果会消耗大量教学时间,班级里人人自危,可能会恐慌一年。

3.4 对宿舍的危害

轻度的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危害会时时干扰宿舍安宁,而严重心理不健康危害会影响到每一个同宿舍的同学达半年至一年,举一个例子,某宿舍一个女同学与所有的同宿舍同学没有共同语言,所有的同学要求老师把她调走,但老师却要求大家关心照顾这位很有性格的女同学,大家的要求不但没有得到批准,反而增加了大家的负担。

3.5 对社会的危害

有统计数字说明大学生自杀的案件已经达到几万起,差不多的大学都有这个问题。大学生杀人案件也是经常见于报端。每一起案件触目惊心,对社会心理是一个破坏,引起社会恐慌。

4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预防

4.1 超前预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国大学生入学率会逐年上升,社会知识层次逐年提高,大学生人口比例进一步加大。上了高中几乎都上大学,进了高中就是准大学生。现在的高中课程里,早已增加了过去大学里才有的一部分课程,例如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学、高等化学、高等生物学、高等文学等等。高中教学业已准大学化,从高中一年级起实行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预防正当其时,因为高中学生已经开始具备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某些前置原因,现在的超前预防教育不仅可以解决高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4],而且超前三年对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预防教育,可以大幅度降低三年后大学生心理不健康风险,化大风险为小风险,化小风险为微风险。

4.2 加强体育锻炼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可以用加强体育锻炼的方法预防。清华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学习气氛很浓,学习任务很重。学校规定每年都要测试三千米长跑成绩,不合格不准毕业。为了完成这个铁指标,同学们每天坚持长跑,有一个胖胖的同学一年跑下来居然C了四十斤。强壮的身体,超强的学习,浓厚的学习风气,哪里还有什么不健康的心理。

4.3 轮流担任大学生干部

大学生干部轮流担任,可以让所有的大学生有机会平均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理解同学心理,学会关心每一个同学,学会从不同角度处理问题,同时学会被别人关心和帮助[5]。从理论上说,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既然是形成于大学生群体,当然就有可能消灭于大学生群体。为了增加大学生之间的集体温暖和管理互动,不妨增加所有的大学生干部名额和品种,人人都有职务,人人都有任务,人人轮换担任,人人都有机会,把大学生不健康心理彻底消灭于它的产生之前。

4.4 用丰富的课外活动时间充分填补课外无聊时间

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充分满足,由大学生干部自己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学校怎样支持这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呢?非常简单,就是给予加分,给予鼓励[6],而且加分的方法老师绝不过问,完全由同学们自己商量着分配,尽最大可能实行最大民主,尽最大可能消灭利益分配的不公平。让所有的大学生同学都觉得公平合理心平气爽,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根本就没有产生的可能。这种方法早在80年前延安就用过,非常管用,那个大学的名称叫作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5 结语和展望

从范进中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古代讨论到现代,从现在讨论到将来,范进中举其实本来不是问题,但中举以后就有了问题,古代解决范进中举问题用的是张屠夫简单粗暴的几巴掌,吴敬梓在这里很讲究心理学,试想:假如换个其他人也上去简单粗暴的几巴掌行不行?答案是肯定不行,其科学意义就在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来源于大学生群体,其关键在于人间的冷暖,就像小兔一直生活在兔妈妈身边是不会产生心理问题一样。如果大学生就像生活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里一样感到人间的温暖,他们就不会产生大学生心理问题,他们就会成长成熟,成为有正常人格的人,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本文特意推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范进中举问题,由范进自己家里的人商量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大学生群体自己商量解决。从哲学意义上,这就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参考文献】

[1][5]刘晓明,杨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认知训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162.

[2][4]简鸿飞,刘康胜,肖祥红,等.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64,272.

第8篇: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和环境变化因素出发,系统研究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这些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干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按照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症下药,提出了调适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相应措施,培养大学生解决心理障碍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近年来在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中,约有1/3是由于心理障碍引起,因失眠、失恋、担心失业等因素造成心理问题而就医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大学校园的自残、自杀、他杀等犯罪现象日趋严重。例如,2005年6月25日,一起令人震惊的血案发生在北京大学,北大医学部预防医学2002级学生安然向同班同学崔一平砍下80余刀,致使崔一平死亡;2006年2月20日至3月1日10天内,华南农业大学连续四名学生自杀身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生理发育、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与前途理想的变化,导致大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精神压力加剧,心理障碍、心理困惑等问题的严重存在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各方关注的时候了。本文就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影响因素

据报导,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存在两个规律: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状况从简单走向复杂;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障碍呈上升趋向。基于人与人之间特殊的生活环境,心理环境和生理环境,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形成原因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 1认知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属于高智商群体,他们对社会和生活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并且由于学习上的优越性,他们的言行在家里和社会上都能得到一定的尊重,然而他们由于自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加上他们在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引起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上的偏差,喜欢将各种问题进行绝对化考虑,偏执地认为自己的各种想法完全正确,但当事物发展方向和自己思考的不一致(或者完全相反)时,就认为自己与社会格格不人,从而糟蹋自己或孤芳自赏或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等障碍,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干扰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心理调节系统的正常发展。

1. 2环境变迁的影响。学习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对大学新生而言,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理想中的大学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中学阶段,听老师讲述的大学是充满活力、生机蓬勃,只要考上大学,毕业后就不愁找不到工作,而上大学后,通过与高年纪学生的接触,感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高中阶段一样存在着压力,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学习进度快,而且毕业就业时实行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灵活,且受市场供需关系的调节,毕业生价值悬殊,学历层次不同收人差异很大,名牌大学和一般院校以及学科特色的强弱、专业的冷热、综合素质的高低都将在实际收人上有较大差距,这些就需要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技术才华、思想情操和敬业精神,对于专业不够热的,还需要选修一些别的专业的课程,考虑到这些因素,有些新生就会产生学习焦虑症,还有些学生看到自己所学专业不是热门专业,情绪波动较大,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或对热门专业的学生产生妒忌、猜疑和敌视的心态,甚至采取了不够理性的行为。

(2)学习方式的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在中学阶段,由于有升学的压力,老师管的非常紧,学校也要进行“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学习属于“压迫式学习”,学习环境非常紧张;到大学后,没有了升学压力,老师的管理也比较松散,虽然也有考试,最多也只有期中和期末考试两次,并且考试的范围也基本上在老师的授课范围之内,只要把上课笔记弄懂了,就可以过关,平时学习只有靠自觉了。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使得大学新生学习上一下子就放松了警惕,学习上也得过且过起来,从而导致第一学期都可以过关,第二学期开始有补考,大二开始大面积补考,最后只要听说考试就头疼,导致“考试恐惧症”。

(3)角色的转换带来的不适应:在高中阶段,能考上大学的学生(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学习佼佼者,老师都特别关爱他们,同学们都围在他们周围,奉承他们,到大学后,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是各个学校的尖子生,学习上的优越感一下子都没有了,并且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成为班上的尖子生,从而会产生猜疑、压抑的心理障碍。据报道,某高校的一名女生就由于这种学习上的角色转换的不适应,而产生极度的精神压抑症,最后不得不退学。

1.3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同外部世界联系的第一个环节,是个人社会化的最初组织,而家长是人生道路上最早的启蒙老师,家长的心理状态、个性品质、学识水平、社会态度、教子方式、家庭稳定程度以及经济状况等,对大学生的心理有着直接的影响。

有些家庭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管得太死,不给子女自由的空间,超出了孩子的个性能力,让孩子成天在一种高度压力下生活;有些家庭由于家长的学识修养、人文素质、文化道德水平不高,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专制,处理问题粗暴简单、武断暴躁;有些家庭由于父母离异、家庭解体对孩子采取不管不理的态度,对他们的性格形成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好,对子女过于溺爱、迁就和放纵,坐视不管,放任自流,没有尽到家长应有的责任;还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拮据,特别是从农村和贫困边远地区来的学生,高额的学费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且生活费还常常没有着落,使得他们产生心理负担、苦闷抑郁,没有信心和勇气去和身边的同学交往;这些家庭中不良的因素,都会使大学生形成冷漠无情、孤僻消沉、心烦焦虑、骄横狂妄,甚至敌对逆反、易怒狂惹等心理障碍。

1.4生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机能已发育成熟,已有朦胧的性意识,加上周围环境和生活阅历的变化,渴望谈一场快速的、轰轰烈烈的爱情并对之希冀甚高,调查表明,大学生中谈恋爱的人,一年级约为巧%,二年级约为25 %,三年级约为40%.四年级约为65 %。有的学生在进校一个月内就确定了意中人,然后就去追求。但由于对恋爱缺乏深刻认识,与异性之间的交往缺乏理性,喜欢仅凭外表一见钟情,不能做长远考虑,彼此间缺乏深入了解,经济上自顾不暇,双方都存在变化发展的可能性、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等众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经常出现失恋,有些大学生对失恋心里准备不足,面对爱神丘比特的刺伤,失恋后所引发的不良效应,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有些甚至出现自残等变态行为,调查显示,失恋在所有造成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约占30%;还有些大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自身德才学识不高,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搞多角恋爱,从而产生纷争、冲突,产生不良后果,甚至酿成了悲剧,给身心带来了极大的摧残。

1.5网络因素的影响。网络是廉价而又便捷的学习方式、通讯方式和娱乐方式。网络世界大量的信息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开拓了人们的眼界,是个有利有效的学习工具,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信息良秀不齐,宝藏与垃圾共存,精华与糟粕同在,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垃圾信息成为干扰学生的“噪音”,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妨碍了人们对知识的正常吸收,再加上网络交流的快速性、隐蔽性和虚拟性,可以让人肆意发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很容易使人产生网络依赖性。

从进入大学开始,大学生开始独立生活,由于对新的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或学习生活上的压力,或对网络空间新鲜事物的迷恋,加上他们已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使得他们更容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求安慰,而他们的心里素质不强,自制能力较弱的特点,可能使他们棍淆网络与学习、网络与生活的关系,沉迷在网络游戏中,难以自拔,由此也产生了或轻或重的网络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是“网虫”的中坚力量,也是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对策

大学阶段是种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就业及感情诸多方面的压力,会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克服这些心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调节,从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心里障碍的调适对策。 2. 1建立多层次的心理保障体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救助必须有一定的组织保证,要使心理救助行之有效,首先必须建立起上下通畅,便于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的多层次的心理保健网络。学校应成立以院领导牵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建立一个由学生心理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组成的三级心理保健网络:(1)学生心理协会。由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训一批心理卫生骨干,充当心理保健员和学生咨询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同学中的问题,并介绍、推荐有问题同学去寻求专业帮助。(2)院系心理辅导员。对院、系层次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部工作人员甚至课任老师等,进行专题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学会区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并具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3)心理咨询中心: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与救助,以帮助那些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2. 2从新生人学教育着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新生刚进人大学,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会产生陌生、紧张和不适应等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做好新生人学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报告、座谈等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同,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作好思想准备。如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以便新生更快适应新环境、消除陌生感和紧张心理,更好地投人到学习生活中。同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 3进行实证性调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跟踪时代变化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要关注不同学生群体(如贫困生群体,新生群体等)的心理发展与行为特征,针对性地开展实证性调查与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起大学生心理档案。大学生心理档案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建立起来的档案材料,主要包括个体学习与生活的部分背景材料、心理发展变化特点简介、心理咨询记录、心理测验结果等。利用大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全面客观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同学,可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注意跟踪了解、交谈,适时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另外,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学生常见心理障碍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学生各种常见心理障碍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促进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2.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人教学计划。目前,不少高校俄思想道德修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创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体系,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显得非常紧迫。开设心理健康系列教育课程,采取必修、选修或讲座的形式对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大学生心理意识的引导和人格教育,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进行自我调试,保持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以保护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和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知结构为主要内容,以问卷、座谈、测试、分析等为手段,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偏异情况以及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和要求,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 5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辅导。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羞于面对面与人交流,因此,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以全面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让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倾述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

(1)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心理咨询辅导。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举办不同主题的专题讲座以提高大学生的抗应激反应,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专题讲座主要是由心理辅导中心实施,授课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内容包括新生适应、大学生恋爱、职业发展规划和由招生就业处实施的就业应聘辅导等,新生适应形式的主要包括大学生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等问题;大学生恋爱问题的专题讲座主要是提高大学生恋爱的道德意识,包括明确选择对象的道德准则、提高忠诚高尚的责任感和加强为对方承担恋爱过程的道德义务;职业发展规划专题讲座是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进行的提高知己、知彼、抉择与行动能力为内容的讲座。而就业应聘辅导专题讲座是针对大学高年级学生开展的应聘知识和技能为内容的讲座。通过这些形式的专题讲座,促使关心同一问题的大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效地缓解或排除其心理障碍。

(2)利用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网络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虚拟性的特点在心理咨询辅导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缓解大学生的紧张心理,释放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各种不良隋绪,如利用网络媒体开设网络心理学常识、心理卫生保健常识及心理素质培养的综合课程或系列讲座,积极探索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也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网站,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布告、个别或团体网上即时文字交谈的方式,在为当事人保密的情况下,在平等与轻松的咨访关系的氛围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同时,还便于双方的思考分析,咨询信息的存储和典型案例的查询。

(3)通过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辅导。通过个体心理咨询的方式发现大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总结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再通过以班级或同类学生为单元的团体,以专题咨询讨论的互动辅导方式,让团体成员围绕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如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孤独感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第9篇:大学生心理课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障碍 学业不良 调查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在校大学生的构成成分逐渐多样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业不良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学业不良的状况及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在校大学生的构成成分逐渐多样化。同时,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业不良问题日益突出,深入调查这类问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教学质量,促进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心理阵碍与学鸿不民的界定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指心理疾病的一些症状,二指程度轻微的心理失调。本文所论的心理障碍主要指轻微的心理失调,也包括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的表现。国内用以筛查高危人群的工具很多,《精神卫生自评量表》是一个比较通用的量表,测试结果较为可靠。“’本文中运用1-5级记分,以总均分1. 5分作为有无障碍的标准,以因子分超过3分作为判断较严重心理障碍的标准。

学业不良是指在学习上存在困难,成绩落后,属多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智力落后、感官损失造成的学习问题不同,学业不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加以改变。学业不良的界定有不同的方法,通用的方法是根据学业成绩与其智力潜能的差异,当这种差异达到一定程度,就推断其为学习不良。fz7本文对大学生学业不良的界定仍以百分制的及格率作为判断指标。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属于一个高智商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传统上以及格作为学生掌握相关专业课程的指标,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方法。

(二)侧去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对某高校O1级1206名学生进行《精神卫生自评量表})的团体测验,其中男生822人,女生374人,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包完成。学业不良的数据来源于某高校2001-2002学年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

个案调查:主要对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个案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个别访谈:对学业不良的学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其学业不良的原因。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拓

调查显示,有不同程度心理不适和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为40. 3%,其中,中等偏重的比例为7%。他们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情况见表1.

(二)不两耳体大争生心组健康状况的比段

这次调查中,我们特别关注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了不同性别、城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与未参加社团活动的群体,申请助学贷款与未申请助学贷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见表2,

该结果显示:①男女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敌对因子和恐怖因子上,男女生表现不同。男生在敌对情绪、思想和行为上的表现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恐怖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在偏执倾向上,男生的得分也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心理障碍与性格差异有关。②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总体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上,农村同学的得分明显高于城市同学,说明生存环境对某些心理障碍的产生会有影响。③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④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⑤参与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从未参与过社团活动的人群,特别是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上,前者的得分明显低于后者。⑧申请助学贷款与未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个别因子如人际关系敏感上,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高于未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

(三)个贵研究的贻果:主要问翅与诱因

从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一学期150份咨询个案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耍心理问题及诱发原因,结果见表3。

大学生学业不民的待况

1.不及格率民办学院高于公办学院,分别是43. 06%和23. 6%;理工科高于文科,分别是27. 86%和20. 38%;低年级高于高年级,以经管院为例,一年级32, 3996,二年13. 30%,三年级22. 05% o

2.补考课程相对集中,文科补考集中在数学、计算机等科目上,理工科补考集中在工程数学、英语等课程上.

3.存在重视专业证书学习,忽视系统课程学习的现象。各种专业证书被认为是将来求职的通行证,许多同学花钱到社会上参加各种证书学习班,对本专业课程投入较少。

4.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招生规模扩大后,学生的构成复杂化,有些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吃力,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5.学习困难学生往往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Scl-90的测试结果显示,有中等程度以上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为12. 8%,大学生的一般比例是7%。

(五)大学生学婆不民的原固

通过对学业不良大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造成大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不想学;不会学;学不会;没时间学.

1.“不想学”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兴趣缺乏、动力不足是大学生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长期的应试教育不断强化了学习的功利色彩,学习只是为了上大学,为了找工作,而忽略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导致很多大学生只关心考试成绩而不关心学习的内容和价值。学习没有动力自然也没有乐趣可言,这当然就很难取得好成绩。二是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就目前而言,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对新学科新技术的整合能力有限,有些专业的课程几十年一贯制,远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于是,花钱考“证”就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无奈的选择。三是考研学生主动放弃本专业的学习,近几年由于社会对人才层次需求的变化,考研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选择,特别是一些不太热门的专业,甚至会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考研。考研是一次新的人生定位,许多大学生选择与原来专业不同的专业和方向,投入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有些人因此放弃了原先课程的学习。

2.“不会学”主要是教与学的方法问题。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缺少衔接,中学里老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学会是目标。大学里学生跟着老师的进度走,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与学生缺少沟通。许多学生不适应,学习缺少主动性,他们想学好,也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这些同学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心理困扰。某些课程的不及格率较高与这些课程相对较难有关,也同教与学的方法有关。

3.“学不会”是指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和难度。这次调查发现,民办学院的学生不及格率较高,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这些学生的基础较差是最主要的原因。

4.“没时间学”是指一些上网、游戏成瘾者、忙于打工者、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的学生,他们不能保证学习时间,是造成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

三、讨论:出路与对策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学业不良问题是多种负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大学生自身个性的缺陷、生活和学习能力的不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及心理支持系统的不健全等。要从根本上解抉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学业不良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必须各方统一思想,齐抓共管。

(一)解决学业不良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材配备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缩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提高系统的专业教育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这是吸引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的首要条件。目前,专业设置过专、过细,适应面窄,课程内容老化、更新速度慢的问题比较突出,教育滞后现象严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水平。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量逐年增加,大批新教师充实到了教学一线,在注重教学规模的同时,教学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监督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要鼓励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将教学水平与教师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低年级基础课教师要做好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针对成人的教学方法,要解决好大班教学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要研究解决多校区多层次办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学生角度讲,要倡导自主性学习、研究型学习,要努力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再次,要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高校激励学生学习的措施主要表现在每年一度的奖学金制上,按照“抓住两头,带动中间”的原则,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以奖励,给差生以督促及相应的处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目前的奖励制度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即可以激励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而对那些一般的基础较差的同学的鞭策作用很小。

另外,要加强学风与考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在这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一些民办二级学院,须通过目标引导、制度管理,榜样带动等各项措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考风建设要加强考试纪律的宣传和监督。最近几年,大学生中请人代考,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作弊的问题比较突出,既破坏了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又助长了某些学生的投机心理。严肃考试纪律不仅是态度的问题,还涉及技术问题,各高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和心理调适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从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应付压力、挫折和环境变化的能力,帮助他们顺利成长。要加强心理健康的宜传和普及工作,利用课堂、课外活动及各种宣传媒体,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关注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会简单的自我调适及帮助他人的方法,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避免极端事件的出现。

其次,要优化教育环境,尽量减少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负面刺激。要提高学校各级部门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服务对象,一切工作都应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解决好经济效益与服务质量的问题,服务质量、水平和学生需要的关系问题。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在学生学习、工作及社会活动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倡导团队精神,解决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问题,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及竟争的后果,减少竟争的负面影响.

再次,要完善和巩固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同学在心理问题出现时不去主动寻求帮助,对获得帮助没有足够的信心,这会使处在危机中的同学备感孤独和无奈,加重心理负担。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密切与家人的联系,要创造条件、制造机会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亲情和友情可以使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和困境时获得精神支持,增强自信心。

(三)高校应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为有心理障碍和学业不良的同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