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

师生关系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师生关系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师生关系调查报告

第1篇: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

我于****年**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

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1、教育价值观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着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本文出自课堂作文网kt250.com4、学习目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第2篇: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专转本;报考综合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57-02

一、调查问卷设计

本问卷针对该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整体体验、操作功能、流程设计、改进意见等方面,对220名调查对象进行了详细的网上问卷调查,共有10个客观题,2个主观题。参加问卷调查的对象中,有1名为省教育厅主管部门领导,7名为接收高校的招生教务相关部门领导或者老师,52名为高职校相关部门的领导或教师,160名为报考学生。

二、调查结果和结论

1.系统使用整体的满意度较高。在问到使用者对该管理系统整体体验如何,调查者中认为“好”和“较好”的达到了87.27%,仅有12.72%的认为一般。此问题在省教育厅和接收高校调查中,“好”和“较好”的比例达到100%,高职校中的调查者达到96.15%。在调查该系统界面设计情况时,有71.82%的调查者认为美观和很美观。有83.18%的调查者认为系统的可操作性强(包含很强、较强)。在系统稳定性的调查中,回答非常稳定和比较稳定的高达88.18%。这说明了该系统在各方面的使用者看来,无论是体验感、便利度、设计感,还是操作性、稳定性都处于较好的状态,整体满意度较高。

2.该系统在使用上完全能满足多方使用对象的需要。在问到“总体来讲,您认为该系统能否满足您的需要”时,33.64%的调查对象认为完全能满足他们的需要,48.18%的人则认为能满足,仅有16.36%的人认为基本满足。其中高校和高职校调查人员对此问题回答时,认为“完全满足”和“能满足”的占91.38%。在回答“系统与之前相比是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时,认为“很方便”和“较方便”平均达到了85%,排除报名考生数据外,接收高校认为“很方便”和“较方便”的达到100%,高职校的52名调查者中,仅有1人认为一般外,有98.08%的教师认为“很方便”或者“较方便”。

3.系统使用方对系统整体使用较熟悉,系统功能使用率不一。今年是系统正式使用的第一年,高校和高职校中有41.38%“非常清楚”操作功能和流程,39.66%的人员“很清楚”,18.96%的“大概了解”。作为系统直接使用方,对系统的操作流程和功能较熟悉。了解系统使用的途径按照从高到底排列为“省里集中培训(33.33%)、阅读使用手册(25.64%)、自行在使用中摸索(25.64%)、其他教师帮忙(13.68%)、其他(1.71%)”,说明省里集中培训对高校和高职校系统使用中的重要作用。整个环节中,系统各个功能环节使用情况的调查为,数据查询(94.83%)、报名审核环节(91.38%)、数据统计(84.48%)、打印准考证(39.66%)、公布成绩(22.41%)、安排考场(12.07%),说明系统各种功能使用时,基本功能或者必须的功能使用较多。在高校端调查时,安排考场、打印准考证和公布成绩三项功能,接收高校仅有两所学校使用。从这些调查数据中可见,该系统一般功能的使用率不高。

4.对系统的主观意见建议分类提取。调查问卷中主观问题“您认为该系统还有哪些功能急需完善”的回答中,对所有答案进行梳理,合并同类意见,分不同使用对象将意见建议汇总提取如下:(1)报考学生意见建议。系统中增加发放录取通知书时间和单号的流程;增加网上交报名费的功能;报考专业希望可以直接下拉菜单选择;成绩公布是否可以短信通知;系统中增加来院线路安排;增加分数出来的进度和录取、录取通知书寄送的进度;最好有个窗口询问是否确定报名;各学校的通知、招生简章和各项情况系统可见;查看成绩希望更详细;各学校的成绩日期各有不同,但系统只有一个日期。(2)高职校意见建议。成绩和录取查询第一时间应该在该系统中公布,方便查询和统计;高职校要能查考生成绩、各科目分数;最好考生照片由考生个人来传;报名信息审核修改功能需完善;考生报名提交、审核等需要进一步加强,要让考试通过手机实时知道报考进度;学校管理员应有更高的权限;成绩查询最好有短信通知功能,这样就不用每天都去查询了;提供各校报名人数,录取人数的统计分析,方便今后报名有所选择;各校的录取分数线可以公布;照片输入时候容错性增强;能自行将不考试的学生删除;学生基础信息导入后,成功报名的学生最好有数据列表显示一个个学生的信息,而不是显示所有学生的照片;未录取考生,高校也需导入进来;相关高校能否及时公布成绩及录取情况,便于一线工作人员查询后作统计汇报;数据统计,可以按报考院校进行统计;希望加强职校与本科院校的联系,使得职校可以与本科院校实现无缝对接。(3)接收高校意见建议。增加收费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报名人数和实际参考人数的误差;准考证打印的时候,有批量打印功能;在系统里给高校一个权限,是学生打印准考证还是高校打印,如果高校打印,学生打印权限关闭。在今年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学生未缴费拿自己的打印准考证参加考试;在系统中,接收高校把成绩导入后能够有个预览功能,在预览功能下,考生无法看到预览信息,也便于高校核对,防止导入出现异常;多点高校的录取数据统计功能;加入高校的宣传资料及招生宣传链接;通信地址后面加上邮政编码一栏。

5.对报考流程的意见建议分类提取。调查问卷中主观问题“此次报名考试中,您认为还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回答中,对所有答案进行梳理,合并同类意见,分不同使用对象将意见建议汇总如下:(1)学生意见建议。成绩查询和录取查询应该统一安排,各个学校时间相差太大了;报名程序简化,数据同步及时,加快审核时间和出成绩的进度;可以网上确认信息,不用要交纸质材料了,很麻烦;考试缴费能更人性化一点,大老远去排队时间太长了;省里出报名的通知过晚。(2)高职校意见建议。能否在提交经报考学校审核后的学生获奖证书及考生报名信息电子文件的前提下,勿须再寄纸质稿;汇总表招生院校自行打印统计,邮寄比较麻烦;成绩和录取查询第一时间在该系统中公布,方便查询和统计;培训时应该在机房培训,在下面看不清大屏幕;增加考试成绩板块、院校整体录取情况统计便于比较;专业代码统一。(3)接收高校意见建议。应增加让生源学校将五年级所学专业及人数提前导入系统,并注明所属大类,方便录取学校能在限定所报专业类时参考;既然没有专业可以让学生服从,建议取消“是否服从其他专业选项”;生源校与招生校所掌握的高职阶段专业要求不一致,希望在后续报名中,生源校与招生校的“对报考者专科阶段所学专业”的专业目录一致;不需要寄报名表;可以利用系统整体宣传各个高校。

三、调查结果的思考和改进

1.系y完善。省“五年一贯制”专转本报考综合管理系统经过2016年的第一次使用,系统的设计思路、功能流程、用户体验,完全能满足省五年制转本工作的需要。经过调研,仍有许多功能使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增加系统缴费功能,增加部分使用人员的权限,增强信息互动的推送消息等服务功能,是否能增加各种统计信息的共享,等等。

2.报考优化。经过本次调研,对于使用网上报名后,报考流程优化完善,向省教育厅主管部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意见。如:全省是否可以提早启动五年制转本的报名工作,是否可以取消纸质材料的寄送工作,是否可以加强对系统各功能的使用率,是否可以从红头文件规定统一的报名、考试、公布成绩、录取的具体时间。

3.工作提升。由于启用了五年制转本报考综合管理系统,拉近了高职校、接收高校和省教育厅主管部门的距离,对于今后的五年制转本的工作研讨提供了平台和基础,有利于省教育厅主管部门了解全省的数据信息,尤其对于五年一贯制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提高了全省的相关工作的满意度。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系统的资金投入,开发完善系统的同时,保障系统稳定安全运行。

《江苏省“五年一贯制”专转本报考综合管理系统》是在全省职教体系工作满意度不断提升过程中的创新环节,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是根据调研的结果,对可以完善的功能流程、系统设计、稳定安全等进行分步骤开发升级,为今后全省五年一贯制专转本的相关工作做好系统支持。

第3篇: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年第12期刊发辽宁师范大学吕宪军副教授的文章:《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剂》。作者指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和总结,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想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剂,教师就要经常从以下方面出发多问几个问题。反思一:是否具有明确的教学理念?第一,是否拥有广博的知识。第二,是否认清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担当的角色。第三,是否关注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反思二:是否讲授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精选和组织好课程内容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第一,依据什么选择课程内容。第二,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第三,是否经常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度的加工、整合、调整和更新,做到课程内容常授常新。反思三:是否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多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如何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学生问“道“,教师传“道”,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相互欣赏,教学相长。学生期盼的正是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当然,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还体现在教师课下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注和关怀上,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沟通与交流上。

有效教学几种形态的教学动力

《课程·教材·教法》今年第1期刊发西北师范大学焦彩珍的《有效教学几种形态的动力问题探讨》,摘要如下:教学协作、教学交往与教学竞争是有效教学的几种形态,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动力。教学协作产生向心力,确保有效教学顺利进行,产生启智力,确保教学根本任务的完成;教学交往产生教学观念转变力,这是有效教学的思想前提,产生推动教学范式转型力与感染力、带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竞争产生压力、表现力和张力,形成更加合理的教学系统。

幼儿喜欢的教师的特征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今年第1、2期合刊刊发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中心幼儿园金钰等的对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显示:(1)幼儿喜欢性格温和的教师,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教师应常常面带微笑,说话和蔼可亲,多与幼儿近距离接触,如常和幼儿交流,抚摸幼儿,轻声地与幼儿说话等,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成长。(2)幼儿较为关注教师的外貌特征,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教师平日穿着打扮应大方美观,可以适当穿一些颜色鲜艳、搭配恰当的衣服,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和熏陶。(3)幼儿看重交往因素,教师应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游戏中,与幼儿一起商量规则,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像幼儿一样尽情游戏的教师更能得到他们的喜爱。(4)幼儿关注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教师应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幼儿更喜欢以感官、肢体动作作为技能学习的主要途径,如美工、舞蹈等。皮亚杰的观点也证明动作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心理、智力、思维都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适应客体,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有效引导幼儿健康发展。

儿童“被电视”有损语言能力

《新华社每日电讯》2011年11月1日发表黄敏的题为《被动看电视,有损儿童语言能力》的特稿。摘编如下:

不少父母知道看电视不利婴幼儿语言能力发育。美国儿科学会发表报告,认定家中开着电视,即便不让婴幼儿看,电视背景也有损宝宝语言能力发育,日后难以融入学校生活。报告认定,父母开着电视,带孩子的空隙看几眼,等于让婴幼儿被动看电视,减少了父母与孩子互动交流的时间,不利孩子语言能力的发育,给孩子日后适应学校生活增加了难度。

第4篇: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备课;师生关系;分层教学;实践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启蒙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然而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却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基于此,如何使教学在45分钟内获得最大的效益,就成为了思想品德教师积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精心备课,优化教学设计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思想品德课综合性、时代性很强,教师必须抓住其特点,精心备课,从而优化教学设计。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最重要。教师要在深入领会教材精神、意图的基础上,在认真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授课内容的“三维”目标,特别要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可操作性和切实性。而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容量、深度和广度要恰当;教学重点要明确,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教学难点也要明确,要设计好解决难点的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既要按知识的逻辑结构排列,又要按学生的认知次序来排列;精心设计练习的量和质,以及练习的方式方法。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间有效交往的基本原则应是平等和谐、相互尊重。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而良好的关系,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活动氛围,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转换角色,从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援助者。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倾注满腔爱心,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爱,从而延伸扩展为对所学知识和学习活动的热爱,进入“我要学”的佳境;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再次,教师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学生对问题的争辩,允许学生保留意见。对学生的心声,尽量做到多一些接纳少一点排斥;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要尽量做到多几分表扬少几分批评;对学生的引导,多一些激励少一些责备,从而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三、更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多年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其他文化课一样,采用“传知”和“育能”相结合的“智能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容易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成为应考型模式,背离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对于要将品德素养内化于学生心灵来说,不是最佳和最有效的。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质量,应变“智能型”教学模式为“知信行”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教材,掌握观点,明白道理――教师引导学生激疑、质疑、辨析、解疑,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基础上解除疑惑,坚定信念――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努力践行所学理论和行为规范,按照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规律的要求,使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统一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信念、行为等品德基本要素的和谐发展,从而收到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合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

因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基础水平都会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发现学生学习的独创性,使不同资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预设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到。同时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堂提问工作,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让中等生来答,基础性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确保所有学生跳一跳都能摘要“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课堂提问的面越广越好,但教师不能为提问题而提问。

五、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明确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要求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规定为思想品德教师改进、丰富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无疑,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巩固、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教学“共同富裕”时,为把先富与共富关系讲深讲透,教师可尝试社会实践教学法,把一个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参观工厂,访问先富的私营企业主,调查农村走向共富的现状,然后各小组撰写参观访问记、调查报告,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这种方式既巩固深化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以上仅是笔者对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几点粗浅看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敢于创新,就一定能找到适合初中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而有效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鲍传伟.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8(02).

2.张勃.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J].新课程学习(下),2012(01).

第5篇: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职校数学 课题研究 思考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亲身体验为宗旨。这种学习方法有以下一些特征:自主性、广泛性、问题性、研究性、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协作性、综合性、 开放性等。

一、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研究性学习贯彻“自由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的原则,即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研究课题,由学生自主开展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要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中也将遇到自己不熟悉的、甚至从未见过的新问题,在心态方面,教师也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权威”,教师牵着学生走,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是“指导者”,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帮助学生选题,给学生以点拨引导、提供信息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关注,做好记录,并进行评价。

二、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研究探索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三、课题研究强调合作学习

1.学生与学生合作

课题研究小组以4~6人一组,在课题研究中大家分工合作,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共同切磋、相互争论、相互补充,能者为师,在争辩中激发思维的火花,在争辩中获得真理。每位学生在小组中均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智力特点,取长补短。

2.学生与教师合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向同学和老师学习,要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要发动学生始终全员参加。

3.教师与教师合作

无论是学生的调查报告、小论文还是教师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教学计划、教案,还是教学总结、教学评价、课题阶段性总结,都需要课题组内教师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仅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是很难完成的。

课题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中自己也得到了提高,即“教学相长”,它为全新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有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

四、课题研究是综合过程

课题研究有益于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课题研究是一个提高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三年来,笔者学校学生共撰写了500多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小论文、数学作文,其中收录在学生论文集中的就有94篇。学生们还制作了100多件立体几何模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生小论文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教科书中的课题研究题目如: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线性规则的实际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等,又有教科书以外的课题,如《铅球问题》,利用数学和物理知识独立地研究出推掷铅球的最佳角度是38°~42°,乃至推广到火炮上应用,实现“数字化炮兵之梦”,在实现我国国防现代化方面有重要意义。从《太阳伞的撑法》到《荡秋千的奥妙》,从《图论和染色问题》到《奇妙的纸带》,从《你了解足球吗?》到《一张纸可以重复对折多少次》……学生小论文题材广泛,异彩纷呈。

五、课题研究的评价

对学生课题研究的评价,应将重点放在同学们的参与程度和交流合作的态度上。先由学生自评、互评,然后任课教师给予点评。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来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绩。评价主要是正面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同时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六、课题研究的收获

第一,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数学要“做中学,研中学”,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数学素质。第三,课题组的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及课题研究、教学实践,转变了教育理念,推进了素质教育。同时,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得到了最佳结合与落实。老师们通过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一大批教科研

第6篇: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

一、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思想品德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明确规定“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即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我国长期以来引导学生将老师看做权威,让学生感觉老师是高高在上的,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将导致学生在畏惧老师的心理暗示下很难保持创新欲望。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淡化说教者的身份,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给学生构建真诚、宽松、愉悦的心理空间,营造平等、尊重、民主的创新氛围,坚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面鼓励和积极引导,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不求全责备,努力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知心朋友,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入自由驰骋的领域。

二、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当前各地都在大力推进高效课堂,以提高教学效率。各类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核心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不管是什么教学模式,只要能达到这一要求,都可以灵活运用。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各地普遍使用的导学案教学,虽然可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它只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预设学习,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经常使用势必会使学生丧失敢问“为什么”的勇气。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状态,让学生在自学教材文本的情况下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这样做虽然教师难以驾驭课堂,会出现很多老师无法预设的问题,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只要在备课上多下工夫,在课堂上多引导、指导、总结,学生才会不断提高能力,提出的问题才会越来越有质量,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以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创新能力才可能拥有成长的土壤。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和设置问题,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思考。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对不良诱惑说不》中,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你的好朋友小刚原本成绩非常优秀,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但自从沉迷网络之后,成绩急剧下滑,和同学渐渐疏远。你应该怎样帮助小刚走出迷途,告别不良诱惑?将学生置身于此情景中,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探索,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使《对不良诱惑说不》的三维目标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得到实现,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积极思考中得到培养。另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还强调:善于开发和利用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及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便于联系社会实际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合作讨论的欲望,培养他们讨论问题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启发学生从各个方面审视、思考和剖析同一问题。当然,在课堂上要学生做出某种绝对的“新发现”是十分困难的,许多令他们欣喜若狂的“发现”往往是别人早已知晓的常识,但思想品德教师对此应该积极评价,只要这个“发现”相对于中学生的已知而言,是经过探究获得的就可以视为创新。

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像、电子网络等被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更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比如在讲述九年级《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有翔实的文字材料、精美的图片,还有形象的视频解说。学生通过这些不但了解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还体会到了智慧和创造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在实践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实践出真知,真知是一切创新的基础。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情境创设、社会调查、分组讨论、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查阅资料等课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教中学”转向“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受和思考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弥补思想品德课传统模式中的枯燥与乏味,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面对一些相对尖锐和复杂的问题,从问题的出现到探索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创新思维,这一过程正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和培养的过程。例如九年级第四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设计了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星期日就自己的社区、学校或者其他地方的环境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并且以书面形式写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包括现状描述、原因分析和提出建议。学生接到任务后,参与积极性特别高,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不乏一些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创新性建议。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并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知识,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比较,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充分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六、在激励中提高创新的自信心

第7篇: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

任务驱动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任务为驱动,以实例为导向,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具体的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任务,积极探究,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新知识和技能的建构。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应用写作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第一,在课堂中植入任务,使枯燥的应用写作理论讲授变得欢乐、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由传统课堂的教师讲、学生学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第三,不仅传授了应用写作知识,培养了应用写作技能,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经过多年改革探索,我院应用写作课程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任务设计三对接、任务实施四部曲、任务评价多主体”。

一.任务设计三对接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础,即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巧妙地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引导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学习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采用三对接原则精心设计应用写作任务,即对接学生生活、对接学生专业、对接学生未来职业。一是对接学生生活,设计任务时须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校外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应用文能服务自己的生活,如写作调查报告,设置的任务是在学院开设自行车租借行的调查报告、大学生手机使用习惯调查报告,使学生在任务实施中感受到应用写作技能的价值。二是对接学生专业,任务设计应本着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的原则,以引起学生的“专业”注意,使学生感受到应用写作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我院所有专业都属艺术设计类专业,如学习邀请函,设计的任务是为母校三十五周年校庆设计图文并茂的邀请函,这样的任务能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使学生乐意完成,达到巩固应用写作知识、掌握应用写作技巧的目的。三是对接学生未来职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也应体现这种思想,任务设计应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如学习合同,设置的任务是撰写产品设计(或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等)项目合同书,使学生在掌握写作知识、技能的同时,熟悉未来职业岗位任务。

“任务设计三对接”彰显了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精心设计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对其生活、学习及未来工作都有着重要影响,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学习。

二.任务实施四部曲

任务实施是任务驱动教学的主体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是解决一个个实际写作任务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我院应用写作课程的任务实施过程一般可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一是创设情境、导入任务。教学情境是教师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依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创设符合教学对象特征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情境的引发下,使学生明确本堂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如学习应聘书,上课伊始,即展示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抛出撰写任务:“华天大酒店因工作需要,需招聘大堂经理、公关助理、餐饮、客房部领班、服务员、保安员数名。35岁的下岗女工王晓彤前往应聘,她认为自己有如下优势:在原单位担任过保卫干事,熟悉保安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女性善于察言观色,第六感觉特棒,非常细心;受过专门训练,学过擒拿格斗的基本技巧,而且还业余学过柔道;体格健壮等。王晓彤应聘哪个岗位最为合适?为了确保应聘成功,她该如何写作应聘书呢?”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自觉接受学习任务。

二是分析任务、明确问题。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分析任务是该模式的激活阶段,即学生根据教师导入的学习任务,积极发掘和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理顺任务中隐含的问题,提出完成任务的各种假设,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要通过新知识的学习才能解决,而这往往正是该堂课要解决的学习要点。分析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梳理完成任务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尚不具备的知识、能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正是任务驱动学习的关键所在。

三是学习理论、效仿范例。针对任务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采用教师讲述或学生自学然后分组陈述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新知。就应用写作课程而言,需学习的新知包括相关文种的理论知识和例文。写文章离不开借鉴模仿,在把握文种特点、格式要求、写作技巧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范文,用心去“悟”,归纳范文观点提炼、总体思路、结构设计、材料运用等方面的特色,发现规律,掌握精髓,为完成撰写任务奠定基础。

四是学以致用、完成任务。即运用新的知识、例文完成上课时布置的应用写作任务,实现知识的迁移,真正做到学做一体。一般来说,简单的任务,如通知、邀请函等以个人形式课堂完成,较复杂的任务如调查报告等是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讨论,形成写作提纲,小组课余完成,第二次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展示。

三.任务评价多主体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总会满心期待着教师等的评价,而且,学生完成了任务并不等于完成了知识技能的构建,因此,教师须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炼,使学生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针对传统教学仅由应用写作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主体单一性局限,我们将应用专业教师、学生也纳入评价的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任务完成情况。

第8篇: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

据统计,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实验教材为例,和原教材相比,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新教材加大了“活动”的力度。上、下册“活动”栏目近九十处,并且“活动”内容的功能已经从简单的复习巩固本节课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这就使得我们的地理知识从原有的单一文字和图表传授,变成有一大块时间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消化。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题目中畅游知识的海洋。那么,作为一名一线的地理教师,该如何正确把握新课程地理“活动”的原则,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呢?本人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开放性原则

所谓的开放性原则就是摈弃传统的“老师说的就是标准答案”说法,鼓励学生:“大家说的只要言之有理,就是答案”,“这些问题,回答时有差错是正常的、回答出来就是超常的”。我们要允许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答案,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活动题目和活动方式。②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这种赞扬方式有“很好!”“你真了不起!”“有新意!”等。③对学生不太恰当的回答,也要给予尊重,决不能全盘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学生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因此教师应该放手,大胆地把“活动”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新教材、新课改下的“活动”栏目大幅度增加,就是要为学生尽可能多地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实践证明,人脑的创新潜能是无穷无尽的,如果经常把“活动”时间留给学生,你会惊奇地发现――学生敢于说话了,敢于提出问题了,甚至敢于提出和教师意见不同的见解了,敢于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了。

3.“活动”形式多样化原则

对“活动”内容的处理,要求形式多样,以便于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利用这个舞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尽情施展创造才能,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活动”方式导演得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在设计“活动”方式时,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的内容要点和特点量体裁衣,选择不同方式。根据本人教学积累,我认为“活动”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①学生演示和表演法。如学习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时,“地球的自转”活动题1、2和“地球的公转”活动题1、2适于采用此方法。②课堂讨论法。如学习第九章第一节“美国”时,针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世界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及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展开讨论。③课外调查法。如学习第三章第一节“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时,我就请学生调查当地近一个星期的空气质量,并写出调查报告。④动手制作法。如在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时,让学生分组根据活动要求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学习本章第三节时,让学生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等。⑤同类事物比较法。如在学习第八章第二节“欧洲西部的气候”时,让学生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4.人―地关系和谐原则

现代社会,处处讲究“和谐”。社会稳定要和谐、师生关系要和谐,而我们地理学科所指的人―地和谐,其中“人”指人类,“地”指地理环境,即人类要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当师生在“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时,作为教师,应该持续不断地引导学生;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反过来人类活动也将改变自然环境,只有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和谐发展,才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八年级上册《地形复杂多样》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人―地和谐关系。

第9篇:师生关系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心理氛围 有效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课程的具体目标,这要求教师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关注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这些都要以日常每一堂生物课的有效教学为基础。据此,笔者结合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就营造和谐心理氛围,创建生物有效课堂作了持续的探索与实践。

一、营造和谐心理氛围的内涵

心理氛围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气氛。《中国教育大辞典》对课堂心理氛围的解释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课堂心理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益、人格发展及社会化进程。研究表明,积极、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心理氛围能促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心智活动的展开和心理表象的建构,这时学生精力旺盛集中,思路开阔深刻,思维敏捷主动,联想丰富活跃,记忆积极有效。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智慧地营造生物课堂和谐的心理氛围,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二、创建生物有效课堂的内涵

有效课堂就是有显著教学效益的课堂,即师生双方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分别获得专业教育水平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新课改视角下的生物有效课堂是以建构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课堂,也是以营造和谐心理氛围、构建融洽师生关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基础的和谐教学课堂。生物有效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用教师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师生对话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在师生协同合作中提高综合素养,在师生智慧碰撞中促进共同发展。

三、营造和谐心理氛围,创建生物有效课堂的策略

1.营造和谐氛围,让课堂灵动有效

营造平等、民主、宽容、和谐的心理氛围,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活跃而有序,灵动而有效。实践证明,精心设计导入情境是营造和谐心理氛围的有效策略,它能使师生展现智慧,给教学增加动力,让互动增添主动,使课堂增强生命活力。它还能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融会贯通,以师生的情感体验生成融洽的课堂心理气氛。例如,在学习“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时,笔者设计的导入情境是:先通过多媒体演示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于1993年在苏丹拍摄的照片,再告诉学生因照片作者亲眼目睹了饥饿的惨状,在心理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痛,于是,在照片获奖后的三个月,他选择了自杀。这告诉我们,解决温饱问题是个人乃至国家的头等大事。在生物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完全可以运用生物科学与技术来解决全球面临的粮食危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育种方面的知识。在此导入情境中,震慑人心的照片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师生真切感受到粮食危机的存在,从而自觉内化爱惜粮食的情感,激起学好育种知识,报效国家的正能量。

可见,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需求,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与学生的心理合作。教师还要更多地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与学生一起以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实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

2.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

融洽的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师热爱、了解、包容学生,用个人魅力去感化学生;学生尊重、理解、信任教师,用积极参与来配合教师。这种尊师爱生、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可促进师生智慧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形成一种和谐、宽松、愉悦、自由的课堂心理氛围。在这种平等、民主、信任、互尊的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就不会畏惧教师权威,迷信书本知识,就会消除心理障碍,敢于质疑问难,形成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学风。例如,在探究果酒、果醋、酸奶的制作时,笔者是这样和学生坦诚相见的:“果酒、果醋、酸奶我们平时都在享用,但关于它们是怎样制作的,我也只是在书本中、在生活里了解到一些,我知道的可能还不及你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探究、互相学习。”就在这种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下,开始了富有情趣的探究活动,也真是在这种师生互相包容的氛围中,学生能勇跃提出种种问题。

学生缺乏质疑能力,除了不会质疑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敢质疑。这一方面是受长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生心理因素所致。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与学生平等相处,如果教师能与学生一起互动交流,一起分担困难,一起体验成功,学生肯定就会敢于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