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房屋建设论文范文

房屋建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房屋建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房屋建设论文

第1篇:房屋建设论文范文

1.1阻止地表火和树冠火

以防火林带为例,通过一定密度和宽度,造成林下蔽荫,抑制杂草生长,并使冠下增湿降温,从而降低了燃烧性。通过修枝、清林或林带下栽种耐阴灌木,就可阻止地表火和树冠火。

1.2节省土地兼得收益

与防火线、生土带相比,生物工程防火可节省大量土地。在这些土地上可生产出木材、药材、果品、蔬菜或其他农产品。如广西扶绥县光西林场,在防火线上营造了木荷林带,17年生时蓄积已达38.2m3!hm-2,防火效果显著。营造油茶,5年可收茶籽;营造棕榈,5年可采棕片,10年进入盛产期,可连采数十年。

1.3保持水土增加肥力

生物工程防火使的防火线覆盖上林木或其他绿色植物。这样就减弱了地表径流,肥水留在林地,达到保水肥土之目的。据光西林场调查,营造林带10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59.8%,全氮含量增加了48.7%,全磷含量增加了35.4%,速效磷增加了1倍,速效钾增加了85%。

1.4节省劳力和资金

防火线、生土带需年年铲草、翻土,花费大量劳力和资金。生物工程防火劳力和资金投入少,且只集中至前期,以后的经营期又能收益。全过程比较,生物工程防火明显节省劳力和资金。

1.5与营林同步结合

生物工程防火的设计、营造,应与造林设计、营造同步。如造林前没有考虑防火阻隔系统或在天然林中,生物工程防火就与抚育、更新、林分改造等营林措施同步。整个营林过程中,尤其间伐、卫生伐和更新过程中,均可考虑与生物工程防火相结合。防火生物工程本身同样需要旨在提高阻火性能的系统经营措施。因此,防火生物工程与被保护林分的经营可以同步结合。

1.6实现林农结合

生物防火工程往往少不了果、药、茶、菜等农业经营的内容,尤其散居在山区林区的居民,缺少耕地,难以制止他们的毁林开荒,在防火线上进行林农复合经营,实属益林利农一举多得。林区居民寻求耕地与生物工程防火结合起来,可实现林农结合,取得经济、生态、社会多种效益。

2生物防火措施

利用防火生物工程就是在落叶松林区或新造林地进行人为干预,主要办法:一是调节林地和林分结构,减少林分的易燃程度,增加其难燃性,提高林地和林分的抗火性;二是在大片针叶林区营造阔叶树种形成天然的防火林带,阻隔和控制林火发生及蔓延。

2.1调节林分结构

在已造樟子松林内,间植、条植、带植,具有防火性、含水性大,并与针叶树混交生长良好,又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阔叶树种,如:胡桃楸、椴树、榆树、水曲柳、黄檗、槭树等。

2.2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

在造林的大片针叶林区,可根据地形、林龄、林权、行政区域,因地制宜规划设置,林带要尽量封闭成网络,宽以10~20m为宜。林带结构最好选择复层混交林,主要选择枝叶茂盛、生长迅速、郁闭大、含水率高、萌芽力强、含树脂和挥发性油类物质少的阔叶防火树种,如:水曲柳、胡桃楸、榆树、椴树等。通过营造设置生物防火带,可降低林分的燃烧性,提高林分自身抗火阻火能力,这种措施比开设防火隔离带省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大大提高森林抗火阻火性能。

3生物防火工程特点

3.1有效性

通过林分结构调节及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等森林培育措施,减少了林内易燃成分,保护地表水散失,提高了林分的抗火阻火能力,阔叶树种的引进,改变了森林环境,从而有效地减少林火的发生,阻隔或抑制林火蔓延。

3.2持久性

随生物防火树木的生长,郁密度逐渐增大,保水性能逐渐形式,结合科学的抚育措施,其防火作用明显提高,作用时间也可持续15~30年,是其他方法不可及的。

3.3经济性

选择具有经济价值的用材、药用的抗火、耐火树种。在保证防火作用的基础上,还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如:胡桃楸的果实可生产核桃乳,核桃乳对人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可防癌,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黄波罗皮可以提取小檗碱,是制消炎药物不可少的成分。另外生物防火不仅能减少由森林火灾造成的破坏,而且减少用于防火、扑火所需要的巨大投资。

3.4生态性

我国资源紧缺,特别是近几年森林资源匮乏,各地相继开展造林工程,同时实施生物防火工程造林,这对资源保护尤为重要,不但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还可有效减少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对森林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作用。

4生物防火工程保障措施

生物防火措施在已造林地适用,在未造林地也适用,只要按规划进行森林培育,就可以起到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森林火灾的重大作用。

4.1通过广泛宣传,提高造林户对生物防火工程的认识,推进生物防火工程的实施;

4.2规范植树造林规划设计,严格执行生物防火工程造林规划,提高森林的综合防御能力;

第2篇:房屋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性能化设计;处方式设计;消防设计;火灾模型

1前言

如果说纳米技术使新材料的研究起到了革命性飞跃,那么也可以说性能化设计方法将开创消防科技的新局面。

消防设计目前有两种设计思想,一种是传统的“处方式设计方法”,其基于场所类型进行设计考虑;另一种是“性能化设计方法”,它立足于危害分析及火灾假想,对于解决超越法规或现行法规无法解决的复杂建筑的消防设计具有很大意义。

由于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所以很快成为建筑防火的一种新理念,并将发展成为建筑防火技术领域里一个全球性发展潮流,受到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性能化消防设计的概念

性能化消防设计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由设计者根据建筑的各个不同空间条件、功能条件及其它相关条件,自由选择为达到消防安全目的而应采取的各种防火措施,并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该建筑物的总体防火安全设计方案,然后用已开发出的工程学方法,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得到最优化的防火设计方案,为建筑结构提供最合理的防火保护。

与“处方式”设计相比较,性能化设计方案更关注是否能够实现“保证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不受火灾烟气影响”这一“目的”,而不是拘泥于满足规范要求的最低排烟量。性能化的消防设计方案通过科学的论证,能够提供比之处方式的消防规范更为安全的设计表现效果,比较起来,性能化设计方案具有设计成本有效性,设计选择多样性及设计效果更为优化性的特点。

第3篇:房屋建设论文范文

我国早在1979年就颁发了《中国人民营房建筑面积标准》,这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军队各类营房建筑面积、规模等相关内容的综合标准,这一标准的颁发,对我军营房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确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部队编成和战斗力生成模式发生很大变化,例如武器装备加速了更新换代、官兵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提高、营房保障内容和范围不断拓展、保障功能和要求不断提升。同时在老标准颁布施行的这30年里,我国改革开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最快的时期,为军队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和1978年相比较增长了四倍。在这一时期,虽然军队后勤其他保障标准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保障官兵战备、训练、生活的基础性营房面积标准没有太大变化。尤其是武警院校,大部分建立的时间还不长,基础设施建设更是相对比较薄弱,一些教学保障性基础战备必需的营房项目,如信息化作战指挥教学设施用房、综合模拟训练教学设施用房等,缺乏基础性建设依据。同时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大一部分营房已经与武警院校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较大差距,不能适应现形势下的基本教学需求。这一实际现象也严重制约了军队复合型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成为影响武警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的主要因素。这方面我们与外国一些发达国家的军队营房建设有很多大差距,比如美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制定了一系列营房建设标准,来改善军方服役人员的生活条件和住宿条件,进而不断提高了军队整体战斗力。所以改变武警院校营房管理和建设条件已经成为武警部队加强力量储备、实现科技强军的迫切要求。

二、制约武警院校营房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原因

分析武警院校营房建设问题的主要成因,主要存在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从客观条件上分析,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令我国在信息化、科技化学习借鉴上缺乏交流平台,在我国建国后,国家从长期的战争中走出,全民致力于经济建设。由于建国初期经济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加上等因素,导致了国家在军事建设上缺乏资金投入,军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发达国家明显滞后。武警院校是随着武警部队建制后成立的武警部队人才培训机构,成立之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在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些力不从心。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院校营房建设等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与高速发展的武警部队信息化科技化建设越来越不适应。从主观条件上分析,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在武警院校基础设施建设上缺乏长远规划,将武警院校营房建设单独分割成独立的建设体系,没有将武警院校营房建设规划纳入到地方整体建设规划中来,这就直接导致了武警院校营房建设的发展不平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有些武警院校建设标准高于地方规划建设标准,而大部分武警院校营房建设标准远远低于地方规划建设标准。

三、关于新形势下武警院校营房现代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要切实解决新形势下武警院校营房建设的实际问题,使之完全能够适应新形势下武警部队的人才培训需求,真正成为武警部队人才培训与输送的保障,就必须积极探索新经济形势下武警院校营房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加紧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和“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执勤处突和反恐维稳能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和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的总体要求,对于武警院校来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而如何实现后勤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武警军事人才,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切实推进武警院校营房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进程,为培养人才创设优质环境,搭建科学有效的平台。

(一)统筹规划,科学调度

切实解决武警院校营房建设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功能不配套等问题,按照集中部署、集成建设、集约保障的要求,推动武警院校营房建设发展的战略转型,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技术手段实现武警院校营房建设资源的优化整合,统筹规划主导资源配置,科学确定经费投向投量、严格规范房地产管理、提高现有资源整合效益,把握国家政策扶持的有利契机,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军地配合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二)坚持原则,把握重点

武警院校营房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始终坚持军事优先、以人为本、注重创新、积极稳妥和讲求效益的原则,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建设现代营房的意见》要求,把握机遇用好政策。要将建设现代营房和建设军事一体化相结合,打破建制区域的控制瓶颈,以建设大型综合保障基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要将建设现代营房和运用社会化保障模式相结合,充分依托社会提供人财物等项支持,充分借鉴先进的地方企业管理经验,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要将建设现代营房和信息化保障相结合,将“功能完备、安全防护、信息智能”的建设目标作为武警院校营房现代化建设的理念,把握科技化、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

第4篇:房屋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性能化设计;处方式设计;消防设计;火灾模型

1前言

如果说纳米技术使新材料的研究起到了革命性飞跃,那么也可以说性能化设计方法将开创消防科技的新局面。

消防设计目前有两种设计思想,一种是传统的“处方式设计方法”,其基于场所类型进行设计考虑;另一种是“性能化设计方法”,它立足于危害分析及火灾假想,对于解决超越法规或现行法规无法解决的复杂建筑的消防设计具有很大意义。

由于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所以很快成为建筑防火的一种新理念,并将发展成为建筑防火技术领域里一个全球性发展潮流,受到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性能化消防设计的概念

性能化消防设计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由设计者根据建筑的各个不同空间条件、功能条件及其它相关条件,自由选择为达到消防安全目的而应采取的各种防火措施,并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该建筑物的总体防火安全设计方案,然后用已开发出的工程学方法,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得到最优化的防火设计方案,为建筑结构提供最合理的防火保护。

与“处方式”设计相比较,性能化设计方案更关注是否能够实现“保证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不受火灾烟气影响”这一“目的”,而不是拘泥于满足规范要求的最低排烟量。性能化的消防设计方案通过科学的论证,能够提供比之处方式的消防规范更为安全的设计表现效果,比较起来,性能化设计方案具有设计成本有效性,设计选择多样性及设计效果更为优化性的特点。

第5篇:房屋建设论文范文

1、城市园林的功能

随着城市日趋工业化和现代化,随之而来的是工矿企业的“三废”污染严重地破坏了人居环境,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家和园林专家曾多次提出,将森林引入城市,让森林发挥其生态功能,以改善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园林的基本功能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范畴的城市园林绿化,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落实在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这一目标上。所谓身健康,就是城市园林绿化首先应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最有效的改善,从而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所谓心健康,就是城市园林绿化应该给人们美的视觉享受,并且通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使人们感受到城市色彩的丰富绚丽,品味到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与历史脉络,从而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满足。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它应充分发挥出两方面的功能:

1.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惟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要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包括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从而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但草坪的生态功能有限,只相当于森林的1/25.光靠草坪来改善生态,改善环境是不够的。相比起来,建设上有高大的乔木,中有低矮的灌木林,地面上是草本地被植物的森林,其生态和环境价值就要高得多。国际上以“城市之肺”来比喻森林对城市的作用。由城市森林构造的“肺部”吸纳的则是尘土、废气、噪音等污染物,呼出的是氧气和水分。这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城市园林绿化要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功能。

1.2美化市容,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城市园林绿化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从而使城市色彩更丰富,外观更美丽,并且通过不同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味。森林绿量是草坪的3倍。据测定,同样面积的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的森林,其植物绿量约为单一草坪的3倍,因而其生态效益也明显优于单一草坪。因此,为了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并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改善人居环境,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的绿化方式是最优选择模式。而森林则有良好的参与性能,人们可在森林中尽享鸟语花香、尽情休闲娱乐,使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地相处。美好的市容风貌不仅可以给人美的享受,令人心旷神怡,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并获得知识的启迪。美好的市容风貌还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有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成功的城市园林绿化在美化市容的同时还应充分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这是城市园林绿化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2、城市园林现状

2.1城市绿地结构趋向单一,缺乏生态学指导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较少见。尤其是在近年来全国大中城市兴起的草坪热,更是将这种单一性倾向推向了顶峰。另外,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将这些植物群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然地体现出城市绿色景观的地域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穿行于椰林夹道的城市街道,就会使人体验到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风韵;而徜佯在白桦掩映的林阴道上,便会使人感受到北方城市的风格。这种突出地理特征、凸现城市风貌、因地制宜而又经济实惠的绿化理念,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主导法则。但这一法规近些年来在名为“现代化”实则西洋化的城市园林绿化中被削弱甚至否定了。于是原产于韩国、后风行于欧美、现风靡于中国的韩国草草坪大片大片地在城市铺起来了,不论这个城市地处东西还是南北,也不管这个城市是干旱少雨还是多雨潮湿;而一些适合在热带沿海城市生长的植物如槟榔树、棕榈树、椰子树等等,也被广泛引种到大江南北的城市之中。在这样的园林绿化过程中,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消失了,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可见,这种结构趋向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影响了每个城市特有的魅力,不仅有害于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树立,而且也大大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从旅游经济的发展角度看,这种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也大大降低了旅游者对城市的兴趣,使他们将城市作为旅游的“站”而不是旅游的“点”,显然这对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2绿地生态效益重视不够,绿化体系亟待完善

城镇绿化中引进一些适宜的树种是非常必要的,但相比之下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和安全,因此这两者都应改受到重视。北方城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常绿树种资源有限,在冬季缺少绿色。因此许多城镇都非常注意常绿树种的引进。当然,从丰富景观的角度来说,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有些常绿树种引种进来后,许多都处于濒死边缘,不要说发挥生态效益,仅仅是维持生命。相反,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而且在冬季落叶阔叶增加光照,起到增温作用。目前许多城市在绿化建设中,热衷于引进外国植物及新品种,忽视乡土树种,尤其是建群种的应用。在植物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建设中,不重视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美化效果,导致城市森林景观单调,缺乏自然特性,生态效益低下,不能充分发挥单位面积上应有的森林生态效益。从全国城镇绿化的现状来看,除了城镇森林公园、城郊片林等原生绿地体现了多树种、多层次的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以外,在其余的大部分的绿化模式中,品种单一,抗逆性差,甚至是仅为造景而造景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类设计忽视了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于城市森林绿地建设自然化、生态化的趋势背道而驰。

2.3缺乏文化品味,难觅历史文脉

如同建筑不是建筑材料的堆砌而是建筑思想的体现,城市不是建筑的胡乱拼凑而是城市建设思想的物化一样,城市园林绿化也决非简单的植树、栽花、培草,也并非仅仅是从生态法则角度来种植好花草树木,而是一种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植树栽花培草活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的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建设之中,烘托出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从而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脉络,城市园林绿化必须充分考虑和运用这些文化背景。然而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都往往偏离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偏离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脉,或以西化的美学视觉来指导城市园林绿化,或举着“借鉴”的旗帜去抄袭模仿别人的成功之作,如欧美式草坪的全方位推广,模纹花坛的广泛流行等。结果使人们很难从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中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更难从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从而使城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3、树种选择配置

树木是构成森林最基本的组成要素,科学的选择城市森林树种是保证城市森林发挥多种功能的基础,也直接影响城市森林的经营和管理成本。

3.1发展各种高大的乔木树种

在我国城市绿化用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达到以较少的城市绿化建设用地获得较高生态效益的目的,必须发挥乔木树种占有空间大、寿命长、生态效益高的优势。比如德国城市森林树木达到12修剪6以下的侧枝,林冠下种植栎类、山毛榉等阔叶树种。我国的高大树木物种资源丰富,30~40的高大乔木树种很多,应该广泛加以利用。在高大乔木树种选择的过程中除了重视一些长寿命的基调树种以外,还要重视一些速生树种的使用,特别是在我国城市森林还比较落后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发展速生树种可以尽快形成森林环境。

3.2按照我国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选择常绿与阔叶树种

乔木树种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遮荫环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酷热漫长的夏季,冬季虽然比较冷,但阳光比较充足。因此,我国的城市森林建设在夏季能够遮荫降温,在冬季要透光增温。而现在许多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并没有这种考虑,偏爱使用常绿树种。有些常绿树种引种进来了,许多都处在濒死的边缘,几乎没有生态效益。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进化空气等生态效益,而且在冬季落叶增加光照,起到增温作用。因此,要根据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需求选择常绿与落叶树种。

3.3选择本地带野生或栽培的建群种

追求城市绿化的个性与特色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目标。地区之间因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的差异造成植物种类上的不同,乡土树种是表现城市园林特色的主要载体之一。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安全,它能够适应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抵抗病虫害,环境污染等干扰的能力强,尽快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结构和发挥多种生态功能,有利于减少养护成本。因此,乡土树种和地带性植被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的主体。建群种是森林植物群落中在群落外貌、土地利用、空间占用、数量等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树木种类。建群种可以是乡土树种,也可以是在引入地经过长期栽培,已适应引入地自然条件地的外来种。建群种无论是在对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增建群落的稳定性,还是展现当地森林植物群落外貌特征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

4.1配置原则

4.1.1整体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充分研究和借鉴城市所处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景观格局和特征特色,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

4.1.2生态优先的原则

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地植物群落;充分应用生态位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4.1.3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按照生态学原理,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搭配,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群落稳定发展,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关系,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4.1.4文化原则

在植物配置中坚持文化原则,可以使城市园林向充满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使不断演变起伏的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在城市园林中得到体现。在城市园林中把反应某种人文内涵、象征某种精神品格、代表着某个历史时期的植物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形成具有特色地城市园林景观。超级秘书网

4.2配置方法

4.2.1近自然式配置

所谓近自然式配置,一方面是指植物材料本身为近自然状态,尽量避免人工重度修剪和造型,另一方面是指在配置中要避免植物种类地单一、株行距地整齐划一以及苗木的规格的一致。在配置中,尽可能自然,通过不同物种、密度、不同规格的适应、竞争实现群落的共生与稳定。目前,城市森林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森林绿地的近自然配置应该大力提倡。首先要以地带性植被为样板进行模拟,选择合适的建群种;同时要减少对树木个体、群落的过渡人工干扰。上海在城市森林建设改造中采用宫协造林法来模拟地带性森林植被,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4.2.2融合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方法

充分吸收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模拟自然的方法,师法自然,经过艺术加工来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在充分发挥群落生态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彭振华城市林业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宋晓虹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与文化原则贵州农业科学2002,30(5):64~65

3严玲璋努力创造有利于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中国园林1999(1):1~7

4俞孔坚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第6篇:房屋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处理软地基地基特点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我国,长期以来,受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国情的影响,房屋建筑施工的地点大多都会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开战,这就造成了我国房屋施工地址条件复杂多变,很多时候就会遇见杂填土、泥炭土、软粘土、多年冻土、湿陷性黄土等多中性质特定的施工的房屋地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屋建造的增加,我过的城市规划规模越来越大,房屋实体高度不断增加、结构荷载日益增加,这就对房屋地基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对地基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房屋地基,是房屋建筑本身的基础,其质量、稳定性都关系着房屋主体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对于房屋地基的处理,最重要的是根绝房屋建筑工程结构的具体要求,同时结合当地施工的土体特点的实际属性,采取合理科学的施工技术和方法,人为提高建筑地基的承载力,强度,减少地基下沉,从而保证房屋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我国地质复杂,软地基的存在为部分地区的房屋建造带来了困难,即软地基。软地基的特点是承载力弱,不能够靠自然承载力来保证房屋的稳定性,所以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就必须采用一些办法来对软地基进行处理,从而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顺利和安全。

地基工程是房屋建造的关键,同样的地基工程也是施工技术中,难度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工期最长,投资也是最多的一部分工程,地基的安全决定房屋的安全,在安全意识加强的现在,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着地基安全和地基施工技术,这就要求我过的房屋施工单位必须要严格的按照工程的要求和质量规范来进行施工,从根本上保证房屋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软地基形成的原因

软地基的存在困扰着房屋建设工程,而软地基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软地基是由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冲填土或者其它高压缩性土层形成的地基,这样的地基在实际的演变的过程中是很少受到地址变动或者是地形变动的影响,同时也不会受到地震、重力等灾害的影响,也不会受到土壤化学作用的影响,是一种不良地基。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性差、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容易出现液化,沉降量也很大。由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地基问题,在软地基上施工要采取科学的一些措施来改进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达到房屋建设的要求,防止地基下沉。

地基特点

我国疆土广阔,地形地质多样,在实际的房屋施工中有着很多的特点:

1.复杂性。我国房屋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冻土、溶岩地质等广泛分布。与此同时,我国由于受到地震带的影响,地震频发,这样对于地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么复杂的地质现状,为我国房屋基底工程的建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地基勘察的难度也十分巨大。

2.严重性。很大程度上讲,建设工程制药投入使用,之后的地基质量问题都是没办法来二次休整和弥补的,而地基问题带来的问题远远大于地基工程建设投入的成本。一旦地基工程出现了问题,特别是质量问题,通常会引起地基不稳,建筑工程的整体都受到结构性破坏,这是房屋工程的致命毁灭性打击,也是重大的质量事故,会直接性危机住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地基承受着全部的重量,一旦局部出现问题,扩散的速度十分迅速,事故的放生大多是突发的,危害性和严重性都增加。

3.隐蔽性。房屋建筑本身的主体结构是十分复杂的工序衔接,房屋工程本身的施工特点是每一道工序都在不同程度上覆盖前一道工序,工序质量具有明显的隐蔽性,这也加强了工程安全监察的南多,因此也要加强隐蔽工程检查验收的强度。

4.多发性。近年来,受地基设计和使用不当造成房屋倒塌现象时有发生,损失十分严重,危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5.困难性。地基工程的特点是在地下,具有十分隐蔽的特点,事故处理时候施工操作难度大,而且地基基础承载的负荷高,采取的措施也必然会影响到建筑物上层的结构性能,所以后期处理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地基技术

总体来说,房屋建筑在选择施工的地基技术时候,就要综合的考虑,建筑地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建筑物本身对地基的具体要求等这些因素,同时还要结合建筑物的结构和基础形式,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和施工条件等都要好好的考虑,最终经过科学合理的技术和经济指标的分析后,再开始施工,采取最优的方案。

在房屋建筑工程过程中对地基进行处理的时候,必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加强部分需要部位的硬度和承受力,以此来增加房屋对地基不稳的适应能力。除此之外,对已经确认的地基施工方法也要继续进行需要的测试,为房屋地基施工提供科学的依据。地基完成后,必须符合建筑地基变形度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时时监控沉降问题,保证顺利施工。

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换填垫层方法,这个方法主要用于千层面的软地基和地面不均匀的地基。这样可以加速土层的排水,减少沉降,提高地基承载。

2、砂石桩法,这样的方法主要针对密集松散的砂石、粉土、粘性土、杂填土等地基的,此法能提高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降低压缩性,对于液化地基作用大。

3、振冲法分加填料和不加填料两种。加填料的通常称为振冲碎石桩法。振冲法适用于处理砂土、粉土、粉质粘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

4、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

5、高压喷射注浆法主要是在一些淤泥、淤泥质土和粉土等地基中使用。在这类地基中大粒块石多,植物根茎和有机质多因此要充分的检验地基的适应性。

6、预压法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饱和粘性土地基。

7、夯实水泥土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素填土、杂填土、粘性土等地基。这样的处理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成本较低,施工时间段,造价较为容易控制。

8、石灰桩法主要应用于一些处于饱和状态的淤泥、淤泥质土以及杂填土等地基,在地下水以上的土层,可以通过减少生石灰的使用量,增加混合料的含水量提高桩身的强度,最终达到提高地基的承载力的目的。

软地基技术

软弱地基的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为:换填垫层法、预压法、挤密法、深层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灌浆法、强夯法、加筋法等。六.结束语

房屋地基工程是房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具体的房屋建造过程中必须保证其质量,保证房屋的整体结构质量和房屋的使用过程安全性。在现代建筑房屋和地基施工中,必须要综合考虑,地质水文,具体环境等实际情况,采用研究合理的地基施工方法和技术,改善地基与房屋工程的强度和刚度,加强地基的稳定性,保证房屋安全,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宋国华房屋基础工程的时间探讨[期刊论文]民营科技2011(03).

[2]周荣娟浅议房屋建筑软土地基施工技术[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11(11).

[3]叶书麟,叶观宝地基处理与托换技术[期刊论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7篇:房屋建设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0 引言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分布及其组合特征进行评价和研究的过程,其结果可反映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劣势,诊断土地利用合理与否[1],因此具有极高的重要性。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影像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并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科技论文格式,对该校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本研究所使用软件为浙大数维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Walkfield信息化测绘系统2008版。所有数据若无特殊说明,皆为Walkfield的处理数据核心期刊。

1基于影像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

1.1影像配准和定位

利用Universal MapsDownloader软件,从Google Map下载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最大分辨率影像图,由228幅256*256像素的分幅图合成,分辨率为3072*4864像素。[①]UniversalMaps Downloader软件提供每幅分幅图的经纬度坐标,查询计算得到影像图的经纬度坐标。新建JZKZD(纠正控制点)层,使用“点输入”和“点测量”功能,输入影像图的经纬度坐标。将图像经纬度坐标转化为国家80坐标系,得到影像图的四角坐标。新建SGSJ(栅格数据)层,在该图层添加影像图科技论文格式,采用多点法中的三点仿射坐标转换进行图像定位,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1.2数字化

1.2.1建立图层

参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除JZKZD、SGSJ层外,在工程中建立ZJ(注记)、FW(房屋)、DLJX(地类界线)、DLTB(地类图斑)、XZJX(行政界线)和图廓层,共8个图层。

FW层建筑物用途分为:教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学楼区、后勤用房、科研实验用房、文体用房、医疗卫生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商服用房、风景旅游用房,共10类。DLTB层按照《国标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标准),根据浙江大学紫金港土地利用现状选取林地、草地、住宿餐饮用地、住宅用地、科教用地、医卫慈善用地、文体娱乐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空闲地和沼泽地14个分类核心期刊。

1.2.2利用影像图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分层数字化

(1)XZJX层数字化

根据浙江大学基本建设处公布的东区效果图[②],确定行政界线层。[③]

(2)DLJX层数字化

地类界线的绘制遵循以下原则:①地类界线以线状地物边界为参照绘制;②地类的划分遵循先粗后细的原则,先绘制容易区分的道路、河流等边界,然后绘制建筑物边线科技论文格式,最后划分建筑群内的空地;③主干道的人行道归并到交通运输用地,房屋边线及草地、林地边线作为交通运输用地边线的参照;④其余地类根据影像图和实地情况自然划分。

地类界线的画法采用“捕捉”、“Shift”借线、“剪断线”、“裁短”、“延长”等方法,提高准确度。绘制完成后,需进行后续两步处理:“悬挂点处理”,将未闭合的界线自动闭合,防止无法生成图斑;“圆弧折线化”,在walkfield中,圆弧构成的图斑无法计算面积,因此必须先将地类界线里所有的圆弧折线化。

(3)FW层数字化

根据房屋边界绘制建筑物边界,适当采用地物编辑中的“过点平移”、“距离平移”、“旋转”、“平移旋转”、“镜像”等高级功能科技论文格式,提高绘制效率和精度。另外,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对建筑物直接构面,建筑物边界不超过地类界线;②注意根据影像图的实际投影情况,对房屋进行屋檐修正,并进行房屋直角化平差,或直接用直角线绘制建筑物边界;③利用建筑物边界构面时碰到的有“洞”的面状地物,可利用“擦除”功能;④构面完成后,进行实地调查,查清建筑物名称、用途、层数、结构等数据,进行FW层的属性赋值。占地面积以每个面信息窗显示的面积为根据。

(4)DLTB层数字化

利用DLJX层科技论文格式,采用“选中线索自动构面”,在DLTB层生成图斑,并根据影像图和实地调研数据划分地类核心期刊。图斑间要求无缝隙、无重叠,因此所有图斑生成后,需进行“剖分检查”。根据生成的剖分检查层逐处修改,直至无错误。其中面积为0.000000的狭缝,原因在于相邻图斑的交界线结点数量不一致或位置不一致,此时可用顶点编辑查看,然后相应增加结点。最后进行属性赋值。图斑面积以每个图斑信息窗显示的面积为根据。

1.3地图制作

在图廓层分别画内图廓、外图廓、图例、比例尺等,插入指北针和各地类占地面积比例图科技论文格式,并注明图名。制作图例时,画一矩形面后利用 “阵列”功能生成多个矩形面,填色时在图廓层可编的状态下,选中DLTB相应地物,利用“设置为当前式样”功能,在图廓层生成相应式样并进行填色。最后生成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核心期刊。

2浙大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土地利用分类状况分析

根据walkfield软件结果(表1),浙大紫金港校区总占地面积为1703783.25m2,其中,科教用地和空闲地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18.72%和17.86%科技论文格式,其次是住宅用地、文体娱乐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大约在10%左右。占地面积较小的土地类型为医疗慈善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分别占总面积的0.18%、0.07%和0.05%。具体来说,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土地利用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类种类丰富,共涉及《国标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调)中的8种一级类和9种二级类。地类的分布相对均衡,有57.14%的地类占地面积比例在8-19%之间,占地比例最大的科教用地也仅占总面积的18.72%。

(2)空闲地所占比例相对偏高,土地闲置程度严重。全校范围内共有304255.20m2的空闲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7.86%。主要原因在于本影像图摄于2007年,新校区的建设还在进行当中科技论文格式,如目前在建的生命科学学院院楼、体育馆和西部研究中心等在当时的影像图均未体现,使得空闲地的比例过高。

(3)湿地面积较大,利用价值特殊核心期刊。校区内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沼泽地分别占总面积的8.56%和3.18%,包括原始生态沼泽地和有“小西湖”美称的启真湖。紫金港校区毗邻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著名生态保护区“西溪湿地”,从整理规划上看,该校区可能会被纳入到大西溪湿地生态保护区的范围之内,因此其生态用地价值特殊,值得深入关注和保护。

表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分类状况

 

一级类

二级类

面积(m2)

百分比(%)

总计

03 林地

 

  145158.99

8.52

8.52

04草地

  141840.16

8.33

8.33

05商服用地

052住宿餐饮用地

25620.91

1.50

1.50

07住宅用地

  205092.48

12.04

12.04

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083科教用地

318966.11

18.72

30.81

084医卫慈善用地

3072.38

0.18

085文体娱乐用地

181975.73

10.68

086公共设施用地

1170.95

0.07

087公园与绿地

18947.53

1.11

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860.45

0.05

10交通运输用地

  156888.17

9.21

9.21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45805.93

8.56

8.56

12其它用地

121空闲地

304255.20

17.86

21.03

125沼泽地

54128.24

3.18

总计

  1703783.25

第8篇:房屋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房屋拆迁;政府行为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地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房屋拆迁成为城市化加速发展突出的社会现象。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旧城市改造时期,由于城市房屋拆迁的相关制度的缺失,城市房屋拆迁中暴力强拆和拆迁上访的事件不断地出现,在拆迁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角色错位、僭越公职等一系列深层的问题,这种行为不仅损害群众的利益,而且影响政府的形象。城市房屋的拆迁与拆迁中政府行为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也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城市房屋拆迁涉及公权对私权进行干预的本质决定了它始终是一个多方主体之利益博弈的过程(郑玮炜,2007)。它实质是对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争夺(刘祖赋,2006)。房屋拆迁主体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相互之间不能就各自利益进行协商,形成许多拆迁矛盾,甚至引发强烈的冲突。对于多数拆迁户来说,利益集团是争利的合适方式(邱雯雯,2009)。本文以“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为例”,结合具体的案例,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政府在城市拆迁中表现的行为,总结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较为具体、可行的对策与意见,以期对政府的城市房屋拆迁工作有所帮助。

二、剖析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中政府行为

(一)简要概述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

2010年9月,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凤岗镇因强拆而引发的9.10自焚事件震惊全国。在自焚事件中,3人重伤,其中1人不治身亡。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99年,“钟家”向政府买下了宜黄县桥头村福泉岗一块荒地,建起了3层小楼,小楼拥有合法手续。2002年12月,宜黄县与浙江恒昌集团签订合同,前者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后者投资8亿元,整体开发河东新区。大规模的征地拆迁,从宜黄河东岸,逐渐逼向钟家所在的福泉岗。2007年,宜黄县政府兴建河东新区客运站,按照城市建设的整体设计方案,钟家的这个地块被划进了新城区最核心地带,将成为进入客运站广场的通道。钟家人坦言,如果补偿合理他们愿意搬迁,但政府提出的补偿条件与钟家的预期相差甚远且补偿方式根本不合理,钟家拒绝了政府的补偿安置方案。9月10日,警察、城管大概40多人来到钟家,借有人举报钟家有汽油为由,要进屋检查汽油,与钟家发生冲突而引发自焚事件。事后,包括书记县长在内8名官员受到处分,但是宜黄强拆自焚问责处分没有警醒当地官员去尊重人的生命和权力,就在抚州的问责决定公布以后,依然发生了抢夺自焚者尸体、限制家属人身自由等情况。

(二)宜黄城市房屋拆迁事件中政府的行为

首先,政府的职能越位,过度干预城市房屋拆迁。宜黄县城市房屋拆迁中,政府既充当城市的经营者,又充当城市房屋拆迁的推动者、调解者、裁决者、监督者与参与者。宜黄县政府以土地的使用权引商投资,从而解决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推动城市建设的进程。在钟家房屋拆迁的过程中,它既充当拆迁的协商者,又充当拆迁的调解者与裁决者,协调多次,双方无法就拆迁补偿未达成一致,最终宜黄县政府主管城建的副县,率领宜黄县房管局、拆迁办、公安局、城管大队等部门来到钟家住宅点,准备强拆。

其次,政府赢利行为。在宜黄县拆迁的过程中,当地政府直接介入城市的拆迁进程中。为了推动拆迁的工作顺利进行,政府部门配合开发商,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动拆迁的工作,进而引发强拆事件。政府的这种行为旨在谋求自己短期的政绩,以求晋升的机会。同时在拆迁的过程中可以赚取一些“灰色”的收入。

最后,政府的决策的随意性。宜黄政府在房屋拆迁的过程中,不遵循拆迁的程序,给被拆迁人的补偿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政府部门提出的补偿条件并没有成文的文件,而且补偿数量由政府决定。对钟家房屋实施拆迁的过程中,政府并没有依照拆迁的程序进行。当地政府部门充当拆迁人直接参与钟家协商,当与钟家就房屋补偿问题协商不成后,直接实施强拆。

(三)宜黄城市拆迁事件中政府行为错位的原因

1、宜黄县政府城市房屋拆迁的理念错误

宜黄县政府以土地的使用权换取解决城市发展的资金,在城市房屋拆迁的过程中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配合开发商的拆迁。这实质是政府经营城市的一种理念,这种理念本身是错误的。“经营”属于市场的行为,经营的主体应该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政府应该是市场的管理者,行使市场管理的权利,而不应该滥用行政权经营城市。宜黄县政府经营城市的这种行为不仅违背宜黄县的城市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2、宜黄县城市房屋强拆自焚事件是理性化趋势下政府角色的扭曲

理性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行动越来越具有目的性。在宜黄县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投资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土地成为政府招商引资的一种手段,也成为城市化推进的资金的重要来源渠道。开发商用大量的资金来交换政府土地的使用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资源和利益。政府以土地的使用权获得资金来推进城市化的进程,进而获得各种利益与晋升的机会。开发商是理性化的经济人,他们运用手中的资金换取土地开发的机会,其目的在于追求城市开发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地方政府欠考虑被拆迁人的利益,因而在城市房屋拆迁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发矛盾和冲突。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也是地方政府官员追求政绩和利益的结果。

3、拆迁制度的失范与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社会失范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由于分工的增长而引起社会结构剧烈改组,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又没有及时跟上,致使社会调节发生故障,无法维持人们之间的联系,不能有效地控制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状态。宜黄县城市房屋拆迁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一套成文而合理的补偿制度,政府提出的补偿条件并没有文件可依,补偿的标准是政府拟定的。在拆迁的过程中,也没有相关的制度约束政府的拆迁中的行为。究其原因,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我国社会急剧转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先前制定的城市房屋拆迁标准和与其相关的补偿制度更不上市场的变化。加上现行的城市房屋拆迁制度与相关的法律之间有许多冲突之处,因此在城市房屋拆迁的过程中,现行的城市拆迁制度不能有效地控制地方政府和拆迁人的行为。

宜黄城市拆迁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社会监督机制,加上与城市房屋拆迁相关的制度的失范,宜黄县政府官员利用制度缺失的空隙权力寻租。在宜黄县城市建设中,当地政府利用政府权威把城市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开发商,从而解决城市建设中的资金问题;在与被拆迁人的协调中,政府利用公权和老百姓对《城市拆迁管理条例》的不知情,私自提出房屋拆迁不成文的补偿条件;在拆迁中,当地政府既充当拆迁工作的组织部门,又充当拆迁工作的实践操作者;在自焚事件后,宜黄县政府组织钟家上访、政府“抢尸”、钟家五兄妹“被软禁”等一系列的事情。

三、规范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越职行为的对策

为了确保城市房屋拆迁在政府的监督与指导下顺利地进行,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层次规范政府在城市拆迁中的行为:

(一)政府自身的层面

政府应该明确城市拆迁的目的,坚持正确的拆迁指导原则。首先明确拆迁目的、规范拆迁行为。城市房屋拆迁大多属于商业性拆迁,它属于市场行为,政府应该把它让渡与市场,支持城市房屋拆迁走市场化的道路,坚决杜绝以公益性拆迁的名义进行商业性拆迁,坚持政府在城市拆迁过程中去商业化原则。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在城市房屋拆迁的过程中制定并维护城市规划的政策,对违反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行为给予惩罚,协调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监督拆迁人合法、合理地拆迁,保障城市房屋拆迁的顺利进行;其次坚持正确的城市房屋拆迁指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政府应该站在被拆迁人的立场上,考虑被拆迁户的利益,从而减少拆迁中的冲突。

(二)制度层面

一项合理城市房屋拆迁制度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制度。在城市拆迁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了解群众的真正的需求,使政府制定的政策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反映民间的所求和满足民间的需求,通过沟通来协调和平衡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城市拆迁制度。政府在制定城市房屋拆迁之时,借鉴国外有关拆迁成功的经验,国外土地征收的过程中,政府对土地征收的程序、公共利益、补偿制度有严格的规定,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因此政府在制定房屋拆迁制度时,结合当地的实践情况,同时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经验,使得城市房屋拆迁制度更加公平、合理与可行。

(三)社会层面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在社会舆论导向和监督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也成为政府和民间沟通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在城市拆迁制度实施过程中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大众传媒宣传城市拆迁制度,使得民间对城市拆迁制度有系统的了解,了解自己在城市拆迁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对新的城市拆迁制度的宣传来增加政策实施的透明度,使得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能够自觉地执行新的拆迁政策,同时发挥道德调节的作用,有效地规范政府行为。

参考文献:

[1]李怀 城市拆迁的利益冲突:一个社会学解析[J] 西北民族研究 2005年第3期.

[2]徐志远 论房屋拆迁中政府的角色[J]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2007.10.

第9篇:房屋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 城市建设 房屋拆迁 补偿标准

一、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的现状

1.补偿标准与房产行情存在差距,导致被拆迁人拆后就无房可住。2001年年6月6日国务院颁布《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拆迁货币补偿的金额要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等房屋拆迁补偿。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导致市场物价飞速上涨,拆迁户得到的拆迁补偿金根本无法购买到同样地段和同样面积的房屋,对于低收入弱势群体、家庭经济条件差以及生活困难的拆迁户来说,拆后面临无家可归的境地,被拆迁人之间产生心理上的比较和不平衡感,最终导致矛盾的产生和激化。

2.依法拆迁时间要求与货币补偿存在脱节。拆迁工作是一项社会活动,涉及多种法律关系,具有很强的时间性、政策性和计划性,拆迁工作的每一步都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但有时,一些城市拆迁资金没有到位不能动拆,资金到位以后又硬性规定拆迁时间,从而导致拆迁部门没有时间完成法定审批程序以及公告、拆迁、安置等各项工作。时间太仓促,拆迁户难以接受,因而使拆迁过程中矛盾激化,情绪对立,造成,阻碍拆迁进度,酿成拆迁悲剧。

3.相关部门及开发商对困难和问题预计不充分。部分拆迁单位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对拆迁政策认识不彻底,在老百姓心目当中形象不佳;在拆迁过程中,拆迁实施人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被拆迁方“活埋”在屋里者有之,被拆迁方打伤打残乃至打死者有之,因房屋被野蛮强拆卧轨自杀或上调自杀者有之,类似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刺激我们行将麻木的神经,让人觉得无聊无奈乃至无望。

二、城市房屋拆迁存在的问题

1.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不完善,协调力度较弱。拆迁工作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工商、公安、房地产商、供电、供水、广播电视、及政府相关部门等多方面环节,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圆满完成拆迁工作。当前,大多数人片面认为拆迁工作只是规划局、土地局的事情。因此,很难有效的实现相关部门协调和联合开展拆迁工作。

2.相关政策不健全,导致纠纷加剧。随着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现在法规、法规政策的透明度也不断得到提高,拆迁户对拆迁工作或对经济补偿不满意,一旦开发商不能够解决,他们就上访政府部门。而随着房价的不断刷新着上涨记录及拆迁工作相关配套措施缺失,房屋拆迁最低补偿标准、搬迁补助费标准、临时安置补助费标准还是停留在原有水平,也是阻碍了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

3.有关部门和拆迁人,对有关困难和问题预计不足。拆迁前对有关问题准备不充足、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对拆迁户的调查分析不充分,未能完全做到心中有数,未能充分掌握被拆居民的主流民意,有的放矢;安置房源准备不足,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拆迁安置方案征求意见不充分,宣传解释发动工作不广泛不细致,加重了拆迁居民的误解和疑虑。

三、提高房屋拆迁工作质量的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协调机制。在拆迁过程中,领导要高度重视,本着“和谐拆迁,平安拆迁”的原则,坚持做到秉公办事,不偏不袒,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以第一时间、第一力度、第一精力提高工作效能,不分昼夜,不厌其烦,热情服务,排忧解难,为拆迁奠好基、铺好路。笔者建议成立城市拆迁建设指挥部,主要起综合协调作用,沟通上下、联系左右的纽带,是服务基层、联系群众的桥梁。拆迁建设指挥部同时要建立以单位为成员的协调小组,如规划、监察、民政、财政、国土、建委、统计等职能单位的主要负责通知参加,实行现场会办制,为实行““和谐拆迁,平安拆迁”工作扫清思想障碍。

2.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拆迁政策。首先要认真学习借鉴外省拆迁的成功经验,及时调整思路,研究对策,努力完善拆迁政策体系,针对拆迁户自身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实施方案;其次政府要根据群众需要建设不同档次的廉租房、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商品房,尽量避免拆迁过程中的矛盾及冲突,切实为困难家庭及弱势低收入人群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坚定不移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和群众观点,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好群众利益,拆迁建设工作得到顺利实施才能又好又快顺利开展。

3.加强监管,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健全管理规范化的相关制度。全面实行岗位责任制,落实限时办理、接待、投诉举报处理、监督检查等各项措施,推行拆迁管理工作人员挂牌上岗。其次要实现房屋拆迁管理信息化。建立拆迁统计报表制度,及时、准确填报各项统计数据。最后要建立健全拆迁档案管理制度。以完善的档案收集、登记、保管、利用等管理制度为保障,形成健全的拆迁项目管理档案、拆迁行政裁决档案、拆迁行政处罚档案、拆迁单位管理档案等拆迁档案。

4.提高宣传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宣传教育部门、新闻媒体等要加大拆迁工作宣传力度,舆论监督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从而使市民了拆迁工作,支持拆迁工作;对拆迁工作中存在的个别违法行为,个别开发商的野蛮拆迁、暴力拆迁行为,可以采取向上报送情况与向下通报情况相结合,公开报道与内部联系的方式,确保拆迁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总结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日益加快,房屋拆迁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活动,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拆迁法律、法规,废止违法行为,使人民生活安居和谐。

参考文献:

[1]李炼军.从城市房屋公益拆迁到商业拆迁:法律的缺位及其完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3):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