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核心论文范文

教育核心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核心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核心论文

第1篇:教育核心论文范文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值观认同又确确实实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人格形成、公民品质、精神饱满的必经之路。可是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什么要做得那么生硬呢?透过窦校长的课,我能够感受到清华附小在力图寻找一些途径,比如:阅读、动手操作、辩论、比较、探究等,将一些抽象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进行链接,在一步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来调动、牵引、凝聚共识,让孩子们自己感受价值观、体认价值观、表达价值观。这个过程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孩子是感到安全惬意的,而这,恰恰有利于儿童道德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的形成。

二、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共促学生素养发展

课程整合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如何解决分科与综合的问题。我曾与美国研究教学模式整合的有关专家进行过对话,了解到他们主要是将原有的学科变成知识领域,此外还有主题教学、主题大单元等整合方式。我们知道,每个学科有不同的性质和核心知识,也有不同的方法和相应的训练,现在进行学科整合后,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分科与综合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二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说课程整合,通常是指学校层面上进行整合,而一旦进入课堂,怎么做还得看教师。教学是高度情境化的,教师如果没有整合的知识基础,没有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呼应,那么整合在课堂上就很难完全实现。清华附小“1+X课程”打破了过于以学科为中心、以分科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学科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改变了碎片化、功利化的教学倾向,凸显了促进完整人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回避离开学生谈学科、离开学生谈教育、离开生活谈学科、离开真实的综合性活动谈智育、德育、美育的弊病。“1+X课程”既保留了传统分科教学的精华,当然是通过整合的方式,但同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整合,把教与学进行整合,把既有的资源与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原有国家课程分类整合,形成按领域组合的学校课程设置,整合为五大板块,即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了学生应当学什么、重点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戏剧课、创新实践课等整合形式,其效果十分明显。在教师层面,清华附小也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同一领域学科组的老师能根据本学科课程规划和学校课程设置计划,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处理教材,促进课程内容间的融合。每一个老师进入课堂后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用好学校研发的课程系列成果,通过《学科质量目标指南》让课程标准可视化,通过《乐学手册》让课堂目标可视化,通过“一单、一问、一练”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化,这样便很好地把握了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活泼泼的精神面貌,这让我觉得那就是孩子们本来该有的样态,是以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应有的样态。

三、教育改革没有唯一的价值尺度,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

第2篇:教育核心论文范文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教师教育理念的促进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教师教育理念中不仅会促使教师在思想上对教书育人产生深刻体悟,指导青少年积极向上,塑造乐观心态。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基础下,促使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新的理念调整旧有的教学行为,为打造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本领过硬的人才提供理论雏形,同时对教师本身而言也是教学水平提升和科研能力进步的一种表现,这一切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穿和引领。

2“.三层理论”建设与教师教育理念的联系。“三层理论”中的第一层理论民主与和谐和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密切相连。教师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要呈现民主之风与营造和谐的氛围。第二层理论中的自由平等与尊重学生息息相关,尊重学生的发展个性、发展自由。学生自身也要按照合理意愿去充分发展自己。第三层理论为敬业与友善,重点侧重于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师的敬业态度会感染学生。学生便以教师为榜样,教师对学生的友善态度会激励学生学习,此时,教师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双方和谐共生,三层理论环环相扣,若每层都做好,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加之在每个过程中适当的运用新的交流与学习形式,在不断创新下实现教师教育理念的持续性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教育理念的举措

1.创建民主和谐的氛围。一种氛围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学生和教师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需配合其引导,双方共同创建宽松的民主的交谈氛围。英国导师制倡导师生在知识的殿堂里自由发表见解,十八世纪的牛津、剑桥大学里,校园、草地、咖啡厅、茶馆随处可见师生就某一个问题畅谈的身影,师生间相互交流学术氛围浓厚,可见教师教育理念的塑造在源头上离不开民主与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最终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2.发展自由平等的精神。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道:“人生来自由而平等”。第一,教师和学生地位是平等的。人生来平等,无所谓权势,无所谓地位,无所谓高低,也就是人人大抵差不多无显著区别。教师是园丁,并非高高在上,要深入学习园地,辛勤的采摘花粉,学习知识,酿造香甜的蜂蜜供世人分享,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发挥更大的价值。第二,倡导实行“尊重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熟谙教育规律的基础下,于成熟的教学条件下发挥出来,去深入了解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全面的了解和评价学生,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尊重的教育”理念来更新现有的教师教育理念,培养出推动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合格的教师。

3.持敬业友善的态度。现阶段的教师教育注重理论的培养和实践的运行,忽视了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的培养,殊不知教师职业态度的重要性,良好的职业态度利于职业的长远和有效发展。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负责传递社会“态度”,也被称为“社会责任感”。因此,将敬业友善的态度和这种情感要素植入到教师教育理念中很有必要。第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不为名利牵绊。第二要持有敬业乐业的态度。对待工作尤其是教育工作,要一丝不苟,教育事关民族发展大计,来不得半点马虎。第三,坚持友善待人的原则,无论何种学生,教师要心存大爱以博大的胸怀去对待,一视同仁,营造轻松的交谈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领社会各个领域的主要思潮,自然学校、教师、教师教育、教师教育理念也都毫不例外的践行这些价值观,对于它们本身长远发展的有效性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4.构建协同创新的机制。整个培育人才的过程是个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时时离不开创新、处处离不开创新,我们要将这种创新精神融入整个过程,进行协同创新,实现在过程中的协同创新。首先,进行体制上的创新。有的高校对新事物的出现比较敏感,及时把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能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刻意的制造形成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更新的舆论氛围和压力,催生新的激励制度。其次,在教师育人过程中体现着创新,包括寻找创新的民主和谐氛围,形成新型的自由平等观,更新敬业友善的态度与方式,将他们看做一个整体,在这三层理论中实现每个过程、每个阶段、每个步骤的创新,有机的衔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内部的协同创新。

三、结语

第3篇:教育核心论文范文

(一)辅导员考评体系的设计特点

考评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注意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完整性、高效性和可用性。考评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完整体系链的建立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展开。建模需要明确模型的主体对象、辅助对象、建模内容和子内容、建模方法,首先,确立考评的一级主项目,然后由主项目不断深化、细化生成多级子项目。其次,建模标准要符合实际,要基于建模对象的实际需求进行调研设计,模型成型后投入实践,由实践结果说话,并根据实践反馈调整相应参数,不断优化考评内容。最后,统计数据是考评中最为重要的信息,鉴于数据本身具有冗余性、复杂性的特点,单纯依靠传统的手工统计很容易造成较大程度的误差,同时也降低了评估结果运用的及时性,由此可以考虑结合现代技术作为支撑,以加快统计数据处理的速度,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率。现代软件同时还具有另一方面的优势,即统计结果人性化,可视性强,容易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考评体系的构建过程强调深度调研、细化设计,保证模型的完整性;强调实际、贴合实际,保证模型的科学性;强调回归实践、投入生产,保证模型的可用性。现代职业化考评体系设计的目的在于强调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树立高校辅导员的先进典范,促进辅导员良性竞争。考评机制的实施不仅要符合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而且要合乎辅导员的工作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奖惩分明,制度公开明确,不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以免降低考评规则的可行性。

(二)辅导员考评体系考评策略的选择

考评体系设计的关键在于考评策略的选择,合理有效的考评方法对高校辅导员教育工作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多种多样的考评策略可以对考评对象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评估,确保考评结果的公正性。

1.定量考评法

所谓定量考评法,是以数字为衡量标准,将考评内容数字化,所有被考评对象采用统一的考评标准,根据最终考评成绩高低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前面介绍的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模型结构,辅导员考评标准层次可以按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及其子能力、学生发展指导能力及其子能力两个方面进行量化。量化考评优于文字考评方法,但量化考评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考评标准设计的合理性。考评项目权重的分配要以项目的重要性为主要分配依据。为了提高数据的有效性,首先,考评建模之前宜采用调查问卷法,针对各项子能力的重要性排名进行调查,以便降低考评体系建立者主观臆造的可能性。其次,每一子项目的评定等级宜采用梯度递变的形式,等级变化数目要适宜,一般以4~6个为宜。等级过多,等级之间差异较小,增加了参评对象选择的困难程度;等级过少,每一等级的范围宽泛,准确程度降低,如表1中每一项目的评定等级均划分为5等级。最后,考评调查中,为了实现对考评对象360度全方位的考评,可以选择多个参评对象,如包括: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同事代表、所带学生群体代表等,并根据每一群体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程度的高低分配权重比例,

2.现场考评法

定量考评法的核心在于利用数字的精确性和可比性实现对辅导员工作能力的考量,但量化考评结果实际上会受到各项子能力权重分配合理性的约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性。此外,定量考评参评群体的选择将辅导员本身排除在外,完全是从辅导员之外的视角进行考虑,结果缺乏一定的公正性,现场考评法恰好可以弥补这种缺角。在定量考评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考评法,实现内外互补,丰富考评资料库。定量考评法中被考评者往往处于被动的位置,因此数据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现场考评法的目的除了针对定量考评中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验证之外,主考官还可以针对每个个体的特点进行积极引导,获取及时、鲜活的数据信息。现场考评法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可以提前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以问答的形式查看每位辅导员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主考官根据辅导员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翔实的记录;亦可以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模拟还原现场,如辅导员针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辅导或开展相关主题班会等,记录观察辅导员的应变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现场考评结果可以实行打分制或者等级制。打分制可以采取满分扣除制,即针对辅导员表现较差的项目从满分中进行减分,也可采取得分制,即针对每一模块相对于单项满分进行打分,所有模块的总得分为最后成绩。等级制是指对辅导员的考评结果不打具体分值,而是划分为几个等级,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考评结果的可靠性依赖于考评方法的选择。考评过程要避免考评策略选择单一化,要结合多种考评方法,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系统分析,最大限度地保证考评结果的客观可信,最大程度地发挥不同考评策略的长处,有效规避不同考评方法的局限。

(三)考评统计数据分析

选择合适的考评方法,详细设计考评流程,仅仅是构建考评体系的步骤之一,辅导员考评模型以辅导员对象及相关对象的评价和能力表现为输入,经过考评系统的运作,最终以大量统计数据为输出。考评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关键在于对输出数据的合理分析和处理,并根据汇总数据的特点对辅导员的能力发展状况进行深度剖析,达到辅导员考评体系设计的最终目标。选择不同的统计方法可以从侧面挖掘到不同的信息点,下面将介绍几种数据统计方法。

1.排序分析法

排序分析法是指将统计数据中所有辅导员的综合核心能力考评成绩及子能力考评成绩按照数据的大小特征进行前后排序,数据集中的每一组数据都与一个被考评对象(辅导员)相对应,数据排列顺序侧面反映相对应的辅导员核心能力的综合成绩或单项成绩的大小。排序分析法可以客观生动地反映所有参评个体之间核心能力横向的比较结果,计算个体之间的得分差值可以显示辅导员个体之间的水平差异大小。考评汇总数据需要进行初加工和再加工才能成为可用的统计数据信息。排序分析法要求计算每位参评辅导员的综合核心能力成绩及十二项子能力综合成绩,排序分析法通常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图表统计具有直观、生动、一目了然的优点。图表分析往往需要结合综合成绩排名及各项子能力排名进行联合分析,这样既可以获得所有被考评辅导员核心能力高低对比情况,也可以获取单项子能力对辅导员综合成绩的影响程度。展示辅导员个体A、B、C、D、E、F、G核心能力综合成绩排名,按照核心能力综合成绩高低的顺序,依次展示各位被考评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及学生发展指导能力的得分情况。据图分析可得,A整体得分较为平均,能力发展均衡;E、F、G得分较低,整体素质较差,需重点加强和培养;G得分率低,但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水平较高,侧面反映G辅导员的学生发展指导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数据经过分析和处理后,可以将所有被考评辅导员划分为3~5个等级栏,如记为A、B、C、D、E不等。等级划分可以按照总分由高递减的顺序,也可以将总分划分为几个等级,根据每位被考评辅导员的得分将其归属于不同的等级。上述成绩结果按等级划分。等级划分的好处在于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处于不同等级的参评辅导员采取不同的奖惩措施,并开展不同强弱力度的教育培训。

2.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指将某项或某几项核心能力项目的考评成绩转化为得分率,即被考评对象单项得分占单项总分的比例,实现所有参评辅导员之间核心能力横向比较的方法。比较分析法区别于排序分析法,排序分析法强调考评对象之间的排名次序;比较分析法强调考评对象个体的均衡发展程度及对象间的发展差异。不同的核心能力项目基础分的设定往往是不同的,为了更加直观地体现同一项目下所有参评辅导员之间的得分情况,可以首先计算每位参评对象的得分率,再进行横向比较。比较分析法可以利用数学统计图中柱状图的比较优势,实现参评辅导员之间横向比较分析。辅导员A、B、C整体发展较为均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学生发展指导能力得分率均在85%以上;F、G辅导员两项能力发展不协调:G辅导员学生发展指导能力较为薄弱,F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环节存在“缺腿”现象。比较分析法也可以只选择几项感兴趣的能力项目,分别按照公式转化为百分制形式,在图中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不同的比较项目,以矩形的长度差距区别特定项目的得分情况。比较分析法中,除了采用上面介绍的百分制比较之外,还可以采用差值法。所谓的差值法,实则是计算单项子能力的失分情况,即分别用单项考评项目的总分减掉每位参评辅导员的得分,得到每项能力的失分情况。这种方法既可以纵向比较特定辅导员某单项或某几项子能力的发展状况,也可以横向比较多个辅导员个体在特定项目的得分失分情况,结合横向比较差距和纵向比较得失的优势,比较分析法为学校学院领导班子提供了很好的信息素材,针对辅导员的能力弱项进行强化培训,鼓励强项继续保持发挥。

3.趋势预测法

数据统计的重点不仅在于对高校辅导员以往成绩的总结和分析,更重要的是利用已获取的资料对个体辅导员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促进辅导员综合全面的发展。趋势预测法是指对考评个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成绩进行对比展示,通过把握成绩变化的规律性,对考评者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趋势预测法突出对辅导员在职期间核心能力的动态监测和培养,科学直观地展现辅导员核心能力总体状态的变化趋势,对于预测辅导员能力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结语

第4篇:教育核心论文范文

孩子是一棵幼苗,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但是家长必须明白幼苗的自然生长规律,给予恰当的施肥浇水,幼苗才能茁壮成长。如果违背其发展规律,则会使幼苗不能健康成长。特别是教育中粗暴的打骂行为,更不是管教孩子的良方。虽说现在是个文明的社会,但是家庭暴力却屡见不鲜,这不但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还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孩子没有了自尊,如何能自爱呢?

一天早晨上班时,在校门口遇到了小远同学和他爸爸。平时活泼开朗、整天脸上带着笑容的她,此时却耷拉着脑袋,愁眉紧锁,显得很伤心。我走到她身边,拉着她的小手问:“今天怎么了?”她低着头没有回答,倒是他爸爸开口了:“昨天来不及检查她的作业,今天早晨一看,字写得一塌糊涂,作业本弄得脏兮兮的,被我打了一顿。”说完,他爸爸就气呼呼地钻进汽车里,扬长而去。只留下我和垂头丧气的孩子。

之后的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我打算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写字,也向家长展示一下孩子们的书写情况。小远跑到我身边,担心地问:“老师,要是等下我写得不好,我爸爸会不会又生气啊?”我摸着她的头说:“不会的,只要你认真书写了,你爸爸就不会生气了。”我真替孩子担心,她以后做什么事,首先想到的是爸爸会不会生气,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她还能专心地做好事情吗?

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梦想,所以时刻在关注着孩子的表现,当然也包括让孩子把字写端正、写漂亮,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可是采取的方法是不是有点简单极端呢?这一顿打,对孩子要造成多大的影响啊?这样只会出现两种后果:要么孩子会更加叛逆,要么会产生恐惧心理。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尊,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像朋友一样交流,学会耐心地倾听孩子,不要给孩子造成过大的距离感。简单的威吓与打骂,不是教育,只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离你希望的目标越来越远。

二、避免过高要求,帮助孩子“找回”自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作为家长的正常心理。然而,在自我的理想与孩子的现实之间,家长还需要正确权衡,适当妥协。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一心以自己心中的标准去要求、衡量自己的孩子。这些错位的期望往往妨碍了子女的自我发展,让孩子饱受挫败,没有成功感。许多父母将自己年少时没有实现的目标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能够实现,这往往使子女认为:爸妈爱我是因为我听话,为他们做事,让他们面子上有光,而非真正地爱我。

小怡同学表现一直很不错,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作业本上书写端正,学习成绩也很理想。可是,每次放学只要碰到孩子的妈妈,她就会当着孩子的面,十分紧张地问我:“我家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啊?是不是不理想啊?我整天都为孩子担心,每天都要督促,不督促她了,就开始粗心。急死人的!”

一个阶段过后,我发现孩子在课堂上不够自信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没有以前高了,作业也开始粗心了。期末考试结束后,家长立马给我打电话,我告诉她孩子语文、数学都是优秀时,她一定要问扣了几分。我说孩子语文满分,很不错。数学错了两题。她妈妈一听错了两题,就又开始担心了,一个劲地问:“怎么会这么差呀?老师,有没有哪里可以补课的呀?我想让我家孩子去补习。”我说:“你家孩子挺不错的,不用补课。”她妈妈说:“不好,不是满分就不好啊!”

上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分严苛,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这给孩子心理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此苛求成绩,让孩子时时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会使孩子找不到成长的方向,找不到真正的“自我”。严重的话,会使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从而很可能导致学习上的焦虑,甚至出现精神上的障碍。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成长中的幼苗,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规律,违背规律的拔苗助长、苛求完美,都可能适得其反。家长只有了解孩子,熟悉孩子,帮助孩子准确地定位自我,做“跳一跳可摘桃子”的可为之事,这样,孩子才能有永葆向上的动力!

第5篇:教育核心论文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下,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极大地抑制了个性的发展,谈不上教育的创新性。创新能力是新时代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当前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做了相应的整合,极力主张教学的创新性。小学语文是创新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抓起。

一、让学生得到自由的发展

传统语文教学方法重视对知识的传授,教师时时处处都控制着学生,学生的个性被淹没了,得不到自由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和学生活动交流的平台,创设教学情境,师生多动脑、多疑问、多发现,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并借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如教师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此外,教师应主张课外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学生见识的作用,而且教师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促使学生形成阅读能力,达到创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且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以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二、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特别是识字教学,极大地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在教学

过程中没有自主性,更说不上创新性。当前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凭经验办事,不墨守成规,敢于抛弃旧我、力求创新。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好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创新教育。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各种客观条件,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把课堂作为自己活动的平台,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觉得自己是在参与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被动学习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师生双向互动、积极配合,探索出教与学的新认识、新方法,从而很好地创新。

三、搞好课堂,促使学生创新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课型的创新,其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选择切实可行的课型。找准切入点,即在语文教学中找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是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按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让学生相对自由、自主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学习。其次是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刺激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枯燥乏味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创新。

四、注重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情感智慧

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但忽视了孩子视野的开拓,忽视了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符合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性质。教学过程不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是老师与学生焕发生命光彩,作为生命延续的一个过程。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除了掌握和培养扎实的语文知识、能力外,还应有对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情感的体验,师生、生生间思想的沟通和交流,涉猎语文之外的知识以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语文课堂,在关注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情感智慧的课堂,一个能开拓学生观察视野的课堂,一个能让学生体验社会角色的课堂,一个学生历练交往本领的课堂。

五、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善于创造课堂良好的气氛,是教学艺术性的一种突出表现。教师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敢于自我批评;教师对学生态度和蔼,作风民主,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能给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维,人人争先发言,敢于争辩,从而能形成活跃的学习气氛。教学节奏指课堂上教学中各个环节内容及其安排和衔接所形成的“节拍”。紧凑的教学节奏,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安排合理的教学节奏。

第6篇:教育核心论文范文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缺乏创新意识,而教学规划中也缺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另一方面让学生死记硬背,最后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课程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让不堪重负的高中学生雪上加霜。面对众多学习科目,语文教学中的内容相对应该是容易理解和学习的。但多数调查中显示,高中语文教学不被学生重视。从教学模式上分析,一方面其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颇显枯燥,而语文教师并没有应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安排。另一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学生会认为语文教学相对缺少实用价值,认为只要背下来老师要求的文章就能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所以很多学生对于语文课程重视不足。

二、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性和实用性分析

1.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性

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性而言,是需要语文教师结合教材,进行内容上的整合与拓展,将语文教学打造成具有丰富内涵而且生动形象的课程。只有创新的教学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从教学模式上,传统教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语文教师要寻找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改革。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善,才能配合创新内容的使用。

2.高中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针对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在高中教学中普遍存在以应对高考而进行的教学训练,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笔试能力非常强。但是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而进行的课程安排。通过语文教学的实际课程安排,应当培养出学生对于词语的J识,对于文章的理解,也要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以及现代问欣赏水平,还有议论文写作能力等。所以,语文教学是具有非常实用价值的基础学科。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从这一方向入手,与教材紧密联系,做出相应的结合与拓展。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增强语文教学中的实用性。从发展学生表达能力上进行引导,培养其写作能力。

三、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性与实用性结合的方式

1.深化教学内容,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新课标下要求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展现,在课堂教学中滔滔不绝,而学生听得一知半解。这是教学角色的错位,教师没有重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在课堂中进行相互讨论,然后在分小组进行协商总结遇到的一系列模糊性问题,然后向教师提出。而这时高中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达者,而是答疑解惑的思维引导者。多数课堂案例中显示,语文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是较为容易进行预习的学科,而学生通过预习然后再学习,最后再进行复习。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会比语文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好很多。而课堂内学生间相互讨论和切磋能够进发出新的问题,很多时候更容易挖掘语文教学中的难度和重点。这样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同时也兼顾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价值,所以是语文教学中应当创新和广泛推荐的教学模式。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发结合方式

很多语文课堂中已经开始研究情景教学的方式,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而情景教学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教学规划本文以古文教学中《短歌行》课程为例。在教学课程开始之初,采用教学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曹操在当时历史背景中的思想格局和诗人情怀。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7为开篇让学生进入相应的文学情怀中,感受作者当时的心理情绪。通过这样的组合方式新颖的展现出古文学习的背景和历史氛围,在实际教学规划上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接下来的古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历史人物,让学生在相对的角色背景下感受不同的心理环节,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古文中的内涵。而且语文教师也可以适当引入,对杜康酒的介绍,从历史人文角度中,让学生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对古文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古文教学的质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氛围,也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中,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模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真实性和实用性的有效结合。

第7篇:教育核心论文范文

其实,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但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需的,问题的关键是整合必须有效。

要实现整合的有效,就要摆正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扎实有效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训练,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并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而现代信息技术再先进,只能定位于“辅助教学”,它只能服从并服务于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所谓“服从”就是语文教学中介入信息技术必须“完全必要”“非常及时”,如果没有“必要”,再好的课件,再精彩的画面,再动听的音乐都必须“拒之课外”;所谓服务,就是信息技术的介入,必须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理解语言——你不行,我行

语文教学,理解语言是第一位的,只有理解了语言,才能实现对文学家描写的自然、社会生活画面的还原,才能体悟到蕴涵在语言文字中间的丰富美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道是,义不见,形从何来?形不见,情从何来?理解语言,方法多多,如查阅工具书、讲解、分析、比较、演绎推理……但有些词句,不管用什么方法,效果都很不理想,不能见效,这时,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呈现语言形象,学生就会产生大彻大悟的神奇效果,教学的效率也因此而大增。《燕子》一文中“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一般电线的量词用“根”,这里为什么用“痕”?查字典曰“痕迹”,查词典曰“物体留下的印儿”。学生能理解吗?不能!能讲清楚吗?不能!此刻,屏幕呈现远处的电线画面让学生观察,哇——细细的,淡淡的,模模糊糊的,多像蚯蚓爬过后留下的印痕啦!《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果真是长得高,看得远吗?能讲清楚吗?能让学生信服吗?不能。此刻,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将画面上长在山顶的小松树移到长在山下的大松树旁边,嗬!小松树与大松树相比,如一颗小草而已,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了感叹。《做一片美的树叶》中,“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大树怎么像云呀?讲得明白吗?不能,此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将近在眼前的枝干粗壮,叶子繁密的绿树一下子推到天地相接的地方,哇,多像天边的彩云呀!《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有什么好喜欢的?学生纳闷,教师能解释清楚吗?不能。此刻,屏幕展示小儿卧剥莲蓬的动画,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呈现于眼前,啊!多么天真烂漫的孩子呀!这些教例,就是在教师没有办法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情况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语言的形象,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语言文字,激发了学习兴趣,感受到了语言背后的情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二、积累语言——你不能,我能

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大量吸收、积累语言,才能夯实语文基础,写作表达时才能“笔泻千里”,这是不争的事实。基于此,苏教版小学语文十分注重语言积累,让学生大量背诵文本中的精彩语段甚至整篇文章。背诵,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当堂背诵,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怎样提高背诵的效率呢?许多语文教师想了不少办法,如分句群背诵、师生接背、看图背诵等,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还是有枯燥乏味之感。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变着法儿让学生背诵,学生便会想背、乐背,背诵的效率就会大增。如背诵《春笋》第一自然段,屏幕呈现语段,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去掉部分文字,变成:一声( ),唤醒了( )。它们冲破了( ),掀翻了( ),一个一个从( )冒出来。一会儿又变成:( )春雷,

( )春笋。它们( )泥土,( )石块,( )从地里( )。一会儿有变成:一声春雷( )。它们( ),( ),( )。从心理学的角度,这样的背诵学生感到十分有趣,非常愿意背。从记忆规律的角度,这样的背诵由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降低了背诵的难度,设置了背诵的坡度,提高了背诵的效率。从方法的角度,学生在学习并掌握抓住关键词语背诵的方法。显而易见,这样一举三得的方法唯有借助于信息技术才能实现。

三、运用语言——你不成,我成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母语的主要途径是实践,听和读是吸收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实践活动;说和写是语言运用的过程,当然也是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使用迁移方法、进行说写训练是语文课堂司空见惯的事情。显然,迁移的仅仅是某种表达方法而已,更重要的是表达的内容。教学《槐乡五月》一文中“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儿”。有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槐花美及其语言美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作者的方法,用“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说说其他槐花的美丽姿态,结果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也不会说。另一位教师则运用课件,屏幕呈现二十多种千姿百态的槐花图,教室里沸腾起来:哇——那么多姿多彩的槐花呀!学生凝视槐花图,抓住每一种槐花的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语言表达的欲望空前高涨:有的槐花一串一串的,就像是我们小朋友爱吃的棉花糖;有的槐花圆圆的,绿绿的,就像一个个大西瓜;有的槐花簇拥着,像洁白的绒球,有的槐花大大的,就像一只只大鸭梨……同样的目的,效果有天壤之别,道理很简单,虽说要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但是,就小学生而言,真的有多少人在观察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呢?在记忆仓库里,没有槐花的表象,你叫他们怎样运用语言去描绘他们呢?后者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呈现了槐花图,学生由槐花的不同姿态联想到与之相似的事物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精彩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此生成。

四、激感——你棒,我更棒

教学有情,有情教学,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崇高境界,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受到美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同样道理,情感教育方法也很多,文本中悟情,教师的激情,语言的煽情等,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必要时,介入媒体,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爱如茉莉》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的真爱,其中爸爸在病房里坐在凳子上,紧握着妈妈的手睡觉的场面最令人感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此刻,教师借助于媒体,呈现“陪病”的情境,播放舒缓的轻音乐,配上深情的朗读,所有学生都沉浸在美好、甜蜜、幸福的境界之中,经受了一次真爱的洗礼,那份感动实在无法言喻。这真是,你棒,我更棒!这,就是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而这服务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第8篇:教育核心论文范文

在多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是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一些中职院校中,教师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执教理念,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培养出具备更强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我国的经济体制一直在改进,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也一直不断提高。所以,教师应及时改善和创新原有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不断强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2.完善原有的教学体系理念

中职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强调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为主,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违背了这一理念,这些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跟普通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体系一样,并没有突出学习技能的重要性。因此,在中职院校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提升,不断地完善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结合学生们未来有可能从事的职业的实际需求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及进行课外实践训练,不断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技能

中职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拥有较强实践能力以及拥有过硬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核心内容和要点,尽可能融入一些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操作性、活动性的教学中理解课文,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如在《风景谈》一文的教学中,此文是茅盾先生描写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生活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优秀散文。因此教师以三个实践性课堂活动为主来讲解这篇文章。①课前要求学生以“延安知多少”为主题找寻资料,一方面补充了学生缺乏的历史知识,还可以为更好地理解文章思想打基础。②要求学生读文章,对课文的整体意思以及重点部分有所认识后,将学生分成6个组,分别对文章描述的六处风景通过想象画成素描,并要求他们为自己的画起一个与题意相关的名字。③进行拓展训练。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出现的一些成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找到的成语,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讲一段比较有意思的话或者是根据成语编写一个小故事。

4.强化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9篇:教育核心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科程 高中语文 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逼课程的深层,尖锐地反映出语文新课程的本质要求与课程主导、课程管理之间的核心问题,凸显出语文课程积淀已久的内在危机。对此,我们要予以认真分析和辩证处理。

一、辩证地认识、处理课堂形式之新颖与课堂内涵之深度。

伴随着学习者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其新颖活泼的学习方式自然替代了传统指令型课程中教师陈旧的讲授教学,即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形式特征的群言堂刷新了以教师意志为主宰的一言堂。然而,如果这种“刷新”仅仅是停留在作为课程物质载体的课堂组织和活动样式上,如果仅仅停留在以一种新鲜的感性活动样式更替另一种乏味的旧有活动样式上,那么,这种所谓的改革只是在课程平面上花样翻新而少有实质性意义。不幸,部分事实正是如此。诸如课堂教学只是滞留在文本的浅层甚至与文本原意错位,而教师误导下的学生参与依然甚有广度、形式踊跃,直到课堂终端既看不到教师精彩的点拨或有机的升华,也看不到学生思维的闪光或言语的出彩,甚至部分教师有意识用声乐光色来掩饰这种苍白的感官教学,从既往的教条主义教学滑落到现在的技术主义教学。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致命伤,文本自身所包蕴的深沉意蕴与师生浅层解读这两者之间、课堂活动形式的踊跃与语文课内涵单薄这两者之间,落差十分悬殊。因此,语文教师要确立新的课程质量观,通过课堂的特定组织形式和活动样式来达成学生学习质量最优化。凭借优美文本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言语能力,是语文课程的价值目标,至于课堂组织形式和活动样式的选择应当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价值目标的实现。

二、辩证地认识、处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自觉引导。

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强,按理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方面更易见成效。但是,如果教师淡化了“引导”意识,“放手”学习就会异化为“放任”学习,即使是课堂上的生成过程也未必能实现优化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从实验区学校现状来看,语文教师往往有两种“过忧”。第一是过多担忧“师说”,惟恐被人讥为封闭课文、包办学堂。其实,对课文适时适度的解说完全是教师职责内的正常教学行为——当然,这里“说”的前提是教师对课文精心体认和对学生的真诚倾听。第二是过多担忧“师评”,特别是有意避免对学生引领性的评议,惟恐被讥为用“预设”压制“生成”。其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自觉引导并非截然对立,否则教师将会丧失“导学”之功能。语文课无疑应是各方学生欢乐轻松、洋溢生命活力的学堂,语文教师的使命就在于有步骤、上品位地精心“导学”。

当学习者在文本世界及其丛生的问题中曲折穿行后,教师要力拔视点、挺出高度,让学生视野敞亮、心怀澄澈,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或是课尾揭示文本题旨,给予学生咀嚼回味;或是标示未尽问题,留待学生攀高觅远;或是激扬生命才情,给学生心灵酣畅洗礼;或是挥洒教学智慧,为学生开启思维新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如妙笔可以生花启智,好课亦应流韵绵远。教师自觉的导课艺术,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添加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转化为其可持续学习的后劲。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教师的引导可谓功德无量。

三、辩证地认识、处理专家培训的一统化与师本教研的个性化。

教育部提出了“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方针。而笔者认为,这种细微的渐进式冶化,只有通过以任教学校为基地、以自己课堂为载体的“师本”教研,才能渐次实现。所谓师本教研,是语文教师以课例为对象、以课题为载体、以教学评论为引领的新教学研究范式,倡导并落实好该教研模式旨在促使教师主体切实深刻地融入到语文新课程中去,并走向特色化和个性化的创意发展。

师本教研的价值观在于:凸显语文教师在把握新课程规范性基础上的个性化价值,在开放自由的课程空间中获得个性化成长。师本教研的资源观在于:教师将自身日常的教学经历及其感悟视为重要的研究资源,有意识地予以开发和利用。具有上述特征的师本教研能够有效弥补新课程一统化师训方式的缺陷,在实施中宜注重下述操作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