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评职称专业技术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效果评价 高职 软件技术
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5-ZJXH-13224]阶段成果之一)
【分类号】TP391.44-4;TN929.5-4;G712.3
从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面来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与基于学科体系课程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为检验学生实际变化,课程目标达成程度、课程的应用效果是否是与课程设置的目标相一致,2012年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经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本为本文将从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角度,就如何有效地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进行研究。
一、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内涵
工作过程,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而获得工作成果进行的完整的工作进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开发,大致包括3个步骤,即软件行业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学习领域设计、课程学习情境(场景)设计。
二、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基本特征
1.评价过程常态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关注结果,更加关注过程,其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起来,且评价工作常态化,以促成课程的转变与发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即是学习情境设计,然后每一个学习情境又设计为一个一个项目及典型工作任务来实施教学,每一个项目通常按照六个步骤来组织教学,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每一个学习情境都包含评价环节,实现了评价工作的常态化,通过不断循环的教学评价,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能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2. 评价主体多元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改变了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情况。事实上,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中,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实训/综合实训、实习等学习任务,因此增加了来自企业和社会的评价主体,加上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督导专家的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及反思使得评价主体多元化,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改进课程开发及教学,最终使职业教育教学更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3.评价的多维度
课程实施是多维度的,仅仅用单一的指标去评价是不全面的,需要多个指标从不同维度进行评价,一方面针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构建一个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多种评价工具从不同角度来搜集课程评价资料;另一方面,建立适应不同评价主体、针对不同课程及任课教师的分类指标体系也十分重要。
三、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是评价主体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课程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高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必须考虑职业教育与职业活动之间的关系,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包括三个层次,各哟蔚钠兰勰谌菁爸副瓴煌,且评价内容及指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1.反应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和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反应评价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主要是采用教师听课、学生座谈、调查问卷、学生评教等方法。通过反应评价,可了解学生对课程爱不爱好、满不满意,从而为课程设计及实施的改进提供直接依据。
2.综合素质评价
在课程进行中和结束时认定学生是否在知识、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得到了提高,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学习之前和学习之后的知识、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对比来实现的。评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主要采用练习或作业、期末考试等方法;评价学生专业能力达到的水平,主要通过成果评价表或综合评价表等量化表来实现;评价学生职业素质等方面的状况,主要采用自评和团队互评等方法。
3.工作能力评价
为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和课程教学的目的,学生须将课程中学习的知识、训练出来的能力、培养的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工作能力评价是是在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岗位及就业后实施,目的是对学生具备的工作能力的评价。主要采用毕业生座谈、跟踪调查、问卷调查、项目组长(同事)评价等方法。工作能力评价阶段是教学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可分析出课程内容不适应实际工作要求的原因,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中,我们也在探索国内外通过第三方机构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移山.基于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J ]. 职业教育研究2011(7).
今年新疆计划招收13968名双语特岗教师,目前,面试工作已经结束,新招聘教师9月1日前将赴学校任教。自治区表示,对特岗教师和公办教师实行“同城同待遇”,即特岗教师与处于同一县域内的公办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据介绍,自治区将特岗计划与自治区人才储备编制计划合并执行,在县以上人员编制基础上核定5%的“人才储备编制”,专门用于下派到乡镇基层单位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的招聘。为给异地任教的特岗教师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将特岗教师住房也一并纳入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范畴。新疆在拨付特岗教师工资和绩效工资时均为一次性拨付一学年,在工资接续尚未到位时,自治区均要求各地州、县市先行垫支。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蒋夫尔)
江苏建数字化学习平台
日前,江苏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以下简称为“e学习”)试点学校申报答辩会在南京举行。江苏148所小学、初中、高中及幼儿园的负责人轮番上场,论证“e学习”试点工作方案。
此前,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e学习”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对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5个领域的改革,建成较为完备的“e学习”平台和丰富的“e学习”资源,提出“电子书包”的解决方案。
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马斌表示,答辩学校须在优化课程形态、更新教材呈现方式、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评价体系、实现数字化管理等五个方面陈述清楚自己的探索,其中重点在课程结构与组织实施方式的变更。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潘玉娇?吕玉婷?缪志聪)
全国中学语文教师与教材原文作者互动交流在庐山举行
8月18日,来自全国各地近500名中学语文教师与20余名中学语文教材原文作者齐集庐山,开展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据介绍,中学语文教师与教材原文作者面对面互动交流,在全国尚属首次,此举旨在为全国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推进语文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罗先友告诉记者,此次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作家、教科书编者、广大一线教师以及学生齐聚一堂,现场观摩特级教师解读经典作品,构成完整的文学对话、阅读对话、教学对话。
(信息来源:新华网?作者:高皓亮)
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启动
为热烈庆祝第28个教师节,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由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启动,今年的主题是“我的老师”。
第三届“感念师恩”活动采取网络、电视、报纸、手机报等媒体相配合,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与者可以在9月11日前,登录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教育部门户网站、果实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活动专题网页,以及教育部新闻办在新浪网开通的专项活动官方微博“微言大义话教育”、在腾讯网开通的教师节活动官方微博“感念师恩”页面,分享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小故事或感悟心得,表达对老师的祝福,也可以上传与老师的合影、撰写微小说、拍摄微电影。活动结束后,活动组委会将对参与网站推荐的优秀微博、图片、视频进行抽奖,确定50名获奖者,给予奖励。
此外,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将开设专题节目和专栏,集中刊播社会各界人士的祝福短语,并深入挖掘师生之间的感人故事。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疆评职称向县以下一线倾斜
记者日前获悉,新疆新一轮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把学术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业绩贡献作为职称评审的核心要素,按照“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要求,改变职称评价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外语的倾向,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据悉,此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全区教育系统受益颇多。
对正高和副高职称的评定,新疆规定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的限制,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办、随时受理,直接申报认定。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 教师队伍 教师建设 教师队伍发展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和教学特点决定的,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大力兴办职业教育,特别是培养工作一线的技能与管理人才的需要,对职业院校的实践性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为适应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培养越来越显得迫切和必要,如何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很多教育机构和部门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技术工人短缺的调研报告》中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在4%以下,而企业对技术操作和技术管理的需求量却在14%以上,供求之间的较大差距,尤其是高瑞技术产业操作技工和技术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责无旁待的使命,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事技术管理以及进行全面技术产业升级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更是需要全面提升,而进行创新改革的前提就是大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的水平,特别是教师实践运用能力水平,即所谓迫切需要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既能进行当今世界先进制造,服务及其他行业的理论知识水平,又能够进行全面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具体开拓创新综合实践的设计、操作和运用开发能力的“实践型”教师人才,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新能力的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只能夸夸其谈不能亲身实践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
二、 “双师型”教师的涵义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专多能,专、兼并蓄的教师。是在教师与工程师或技师双重或多重方面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方面“多才性”的教师。既有教师任职资格,又有技术资格证书,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从能力与素质双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是“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裕实的文化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能够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二是“双师型”教师还必须具备强劲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拓展潜质。具有行业职业道德、较为丰厚的市场经济学识、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实习、参与企业、行业的管理,带领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
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研究部门已经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做过全面的考查研究,对“双师型”职教教师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有关的政策文件也已明确提出了“双师型”职教教师建设的目标,但绝大部分都是从数量上作了规定,而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还没有达成一致,而在培养质量上缺乏一定的标准,甚至于在职前培养中,各个学校也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实施培养方案,由于认识不统一,导致各个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大不相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双师型”缺少科学的培养方法
虽然近年来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很多,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过程中,对“双师型”教师有各种各样的规定与解释。但是这些研究仅仅停留在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素质、标淮等静态的描述与研究上,而对“双师型”职教教师的成长规律、形成机制、发展阶段、心理基础等却研究甚少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不是一劳永逸,也是应该实行终身培养,依靠长期培养培训以及教师个人的努力,不断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2、“双师型”教师来源比较单一,缺乏强势的吸引机制
对于这部分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难度还是相当大的,更需要花大力气,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践,在企业中顶实习,在企业中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且具有一定的企业交往能力后再走上讲台,在担当老师的岗位上应不断了解企业变化,掌握专业前沿技术,与相企业进行相关课题的合作,使得专业教学沿着职业能力的动向前行。
3、缺少“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
虽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专业化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对“双师型’,教师认识的不统一,权威标难的缺失,“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也无从谈起,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能被称为是“双师型”教师,内学校领导说了算,由上级的文件规定说了算。而且由于政出多门,不同的评估、统计、检查评比体系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也是各有不同,把职业院校与教师指挥得团团转。为了应付这些政策,教师一会儿要去考证,一会儿要去考职业技能,一会儿又要去评职称.疲于应付,也使我们很难了解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真实状况,影响了师资队伍的良性建设,也给“双师型”教师的政策规划与制定带来了障碍。
4、缺少“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
一般老师只需通过校内评审即可晋升“讲师”,而担任实验指导的助理工程师必须通过有一定难度的国家统一考试才可晋升为“工程师”;在职称评审中,没有体现“双师型”教师优势的评审条件,对“双师型”教师也没有诸如破格等优惠措施,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没有将职业教育的性质、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出相应的评审办法,这不仅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也误导了职教教师队伍的建设,大部分教师只热衷于学历提高与,而无心成为“双师型”教师。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国家对高职教育事业的支持性干预、宏观讽节及政策导向,将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对学校、企业、社会、政府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都予以明确。高职院校还要根据自身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校情况的、系统的规章制度,包括“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将“双师型”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地位与待遇、聘用与解雇、考核与奖惩以及引进与培养等以制度形式予以规范,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 一是将现有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校每年可以利用假期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企业的生产建设一线,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专业实践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一些接触生产实际,了解企业经营运、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良好机会,使他们既能强化自身的理论知识,又能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增强专业技能。教师回到学校后,在教学中能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高校进修、出国访问,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三是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要办好实习工厂,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参加实验、实训,参与新实验、新项目的开发,参与新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从生产实践中为学生寻找综合性实践课题,为教师逐步实现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转变搭建平台,是教师的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力度 由于“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造诣较深的教师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激励力度,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出国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同时也便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根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出立的职称评审标准,制定独立的考核办法,把技能考核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适当调整学术标准,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
4.4 拓宽“双师型”师资引进渠道 要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把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具有工程硕士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结构。同时,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把兼职教师作为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有计划地聘请与本校专业相关企业的、具有相关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能够熟练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还可以吸收一些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达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目的。
五、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法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可以有以下方式,仅供参考。
培训与取证。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拓展培训网络(如校内培训、校企合作培训、高校深造、师资培养基地培训、出国研修等等),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教学能力培训、教材建设与课程开发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其教育水平和执教能力。
联合开发。高职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创新师资培训新领域,
社会聘用。根据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从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正式聘任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社会名家、高级技术人员、技师或能工巧匠,或通过与企业合建实验室、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等方式,由企业有关专家到学校充当“兼职教师”。
挂职锻炼。为了培养企业用得上、下到去、留得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学院应该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有计划地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企业和行业一线挂职锻炼。
顶岗实习。高职教育的师资多数是从高校引进的,对从事职业教育他们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实践经验,甚至不了解生产一线的运行的情况,“必须、够用”的教学理念,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最好的办法就是有计划地让青年教师到企业和行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改造创新等。
校企合作。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体现职业教育质量、特色、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重要支撑,有利于“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以老带新。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定期对新教师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实训的培训指导,提高新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每年选派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以上的老教师指导1-2名新教师,从制度上保障了对新教师的培养,也让青年教师从迈入高职学院的第一天起就明白,高职教育的教师做什么?怎么做?在老导师指导下,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成长。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集聚一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努力打造一只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适应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王旭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转
[2]梁东宪.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2007年出版.
[3]孙东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特点).2007年5月11日中国教育网.
[4]夏昌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转
[5]詹先明.“双师型”教师发展论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5
[6] 朱方来 实施“一专多能”工程,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 2006年第一期
[7] 杜吉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版 第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