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

留守儿童的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的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留守儿童的教育

第1篇: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班主任

留守儿童多处在“城乡结合部”,拿我校来讲,生源来自周边11个村组,全校有6个年级,13个班,班班都有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不好管教”也不是子虚乌有,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这个比喻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不是全无道理。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溺爱,过多纵容,使这部分孩子行为上完全不受约束,思想上的发展变化也无人问津。起初,我在班里“约法三章”,制定出一整套班纪班规: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事不该做,为什么?原本以为这样一来就能很快进入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到班集体中。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总有一小部分学生做不到。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认知达不到一定高度。在这样一个年龄段上,最需要有人从旁协助、指教,帮助他们认识不足,改正缺点,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在学校里老师会及时指导,在家庭中同样需要家长的监督。但因为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他们除了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外,还要忙于耕作,加之身体、年龄、文化程度方面因素的制约,根本顾不上太多。孩子生活单调:作业、电视,电视、作业,大点儿的还偷偷去网吧、游戏厅,置作业不顾,安全也成了一大隐患。在学校里老师监管,出了校门老师忧虑,总要想方设法保一方平安,责任重大,怎能视同儿戏?“安全”二字也就成了我们班主任的“口头禅”。这个时候,就得转变角色,把校外安全教育落实到人,以村组、左邻右舍为单位,指派专门负责安全的信息员和老师保持联系,每天放学前10分钟讲安全,和科任老师齐抓共管,次日上早操前清点班上的人数,看看有没有缺席,如果有就立刻和家长取得联系,询问学生未到校的原因后方可放心。

在详细掌握班级学生到校情况的基础上,具体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生活习惯、学习情况、心理活动等,并做细致记录。因为只有深入留守儿童中间,才能找到问题所在。比如,我们班一位成绩一向还不错的同学,有一段时间中午到校很迟,基本上每天都是她最后一个进教室,前脚进教室后脚铃就响了,有一次她还迟到了,但这位同学每天早上都能按时到校。于是,我就找她了解情况。原来,她每天中午要等爷爷奶奶吃完饭刷碗洗锅,而每天中午吃饭时间又比较晚,所以中午上学常常是争分夺秒。知道了这个情况后,我就从侧面了解了一下,在确定只是生活习惯,并没有其他问题后,主动与照顾她的爷爷沟通,商量把午饭时间稍微提前一点,并在班上表扬她是个能干的“小大人”,很快她就又能按时到校,学习劲头也比以前更足了。

在对学生衣食住行各方面无微不至照顾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主动找每个同学聊天,课下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一起讨论,平时不摆凶巴巴的面孔,不做冷面裁判员,而做热情欣赏者。像朋友一样和颜悦色相处,只要他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找我一起商量,他们也很愿意和我聊天。在聊天中我掌握了一手管用的材料,结合家访,这样便有了每个学生的详细资料,最后再加以分类整理。我把班上的留守儿童分为三大类:(1)过分外向型,特别调皮;(2)过分内向型,默不作声;(3)时而外向时而内向的学生。针对每一类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例如特别调皮的学生聪明、好动,爱大呼小叫,做鬼脸出洋相恶作剧,归根结底是期望引人注意,得到重视,这也是他们内心感到孤独,缺少关爱的一种表现;而默不作声者,或多或少有些胆小、自卑,这是他们缺乏安全感,将自己禁锢在内心世界――他们认为安全的范围,而对外界关上了门;第三类学生是最普遍的,这类学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时而外向时而内向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心情。一旦老师表扬了他,就开心一整天,自然活跃;如果老师批评了他,就会不高兴,没精打采像丢了魂似的。

首先,针对这三类学生的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第一类学生从言语、举止上多鼓励他们,爱表现的学生,多创设情境让他们自由发挥,表扬方式可以直接一些:“你今天真棒!”“虽然答错了,但你能思考这个问题并大胆发言,你很有勇气!”“你的表情太丰富了,以后一定是个表演艺术家!”等等,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肯定,但表扬后应对错误行为进行委婉地批评,绝不纵容;第二类学生,则从书面上多与他们沟通,因为过分直接却空洞的赞扬可能使他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反而受到伤害,适得其反。对待他们,更要多一些细心,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真诚。比如,我班一位同学,有次我布置作业时他走神了,结果交上来的生字作业多抄了一课,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知道你比别人多一份努力,一定会开出最美的花,收获最饱满的果实!”果然,在这以后,这位平日默不作声,成绩平平的学生,一跃成为班里进步最快的学生。赞美的语言谁都会讲,但是讲得好不好,就要看你的真诚有多少,你用的心思有多少。

第2篇: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

一、做好开学阶段工作,是教师赢得学生信任的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但“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的开始,学生都会有新的希望,他们需要“新的开始”。作为老师,要给予学生新的期望,不以老观点来对待他们,让他们真的“重新开始”。例如,学生第一天到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给予类似“某某同学,你今天按时回校报名,进步喽”等鼓励性的话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关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给他们加油鼓劲;在学习方面,注重培养良好学风,同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过程的督促;以爱为基点,严抓纪律,并坚持不懈。开学阶段是班风形成的重要阶段,制定并严格执行校纪班规,能很好地扭转学生的情况,学生在良好氛围中学习和生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二、耐心教育,学生才能真正感到老师的关爱

学习生活是漫长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他们才能健康持续成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处在不断变化中,不确定因素时刻都在发生。也许是他们的成绩出现问题了,也许是他们的纪律问题出现危机,还是生活中发生了变化、家庭出现困难……今天是张三危机、明天就是李四问题;旷课的、吵闹的、打架的、反复无常的;不管是哪种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应该得到及时解决。所谓“教育要有持续性”,教师的爱也更要有持续性。老师要有耐心,从接受他们的第一天,就怀着爱心和耐心工作。要耐心关注学生的成长,耐心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耐心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事和人,耐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无论在任何时候或因任何原因出现状况,都能得到老师很好的引导和教育,从不耽误学习,阻碍健康成长。

三、转化“后进生”,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处在生理、心理大转变期间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不稳定性、叛逆性和可塑性强,好奇、冲动、自我意识严重、模仿性强等,导致他们常常惹出各种事情:迟到、早退、旷课并屡教不改;课堂开小差、吵闹不休甚至不听、不服从学校的教育;迷恋网吧、吸烟、喝酒甚至参与打架斗殴,无视学校纪律等等,这样的“后进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很多的学生很难联系父母到校共同引导和教育学生。转化他们,就等于扭转整个学校的风气。学校要重视并积极转化这些问题:

(1)全面了解“后进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要了解“后进生”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根据不同背景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2)学校要给予“后进生”家庭般的温暖

学生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来自父母的压力,远在他乡的父母能给予孩子的除了钱之外,其他少之又少。对于他们的这种家庭情感空白,对孩子心灵伤害是最大的。学校关注到这点,就可以让教师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平时深入到“后进生”中,有必要时到学生的家庭中去,主要是和他们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谈谈父母、伙伴、亲人,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学会理解和感恩;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开展结交友谊的班会,“一帮一”结对子互助活动,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人,学生在互助中亲自感受到他人的关爱和自身的价值所在,利于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悲感,

让心灵得到安慰和力量。

(3)及时给予“后进生”必要的帮助

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申请国家资助,不让孩子因为困难而影响学业;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找机会与他们交谈,让他们有机会排解内心苦闷,勇敢走出自我;对于家庭原因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要善于与监护人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让孩子在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关爱“后进生”要比关心优秀学生对整体学生的影响更重要,他们的进步往往会促进整个班级甚至学校的共同进步。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面对“后进生”,一味的批评教育是徒劳的,只有以爱为出发点,耐心做好引导教育工作,认真分析原因,给他们必要的时间和耐心,不放弃、不抛弃,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爱,才能悔过自新。

第3篇: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导致他们的心理、道德和学习等方面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心理健康和性格塑造是他们产生偏差的方面,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因为留守儿童缺少和家长交流的时间,导致他们和家长的关系很紧张,同时因为别的监护人并不能完全代替家长的职责,因此当留守儿童在获得成功或者面临挫折时,并不会向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的监护人倾诉,一般都是自己默默忍受。特点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并不会和监护人进行交谈,进而导致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向错误的发展方向,一般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性格内向、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产生过多交流,缺乏交流的自信心,并且缺乏学习兴趣。二是自尊心太强,对事物太过敏感。老师或者其他监护人对其教育时极易出现很强的抵触情绪。

二、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脱节,父母身教与言教相矛盾

(一)与幼儿园联系少,家庭教育封闭。通过调查发现,老师缺少和家长的沟通,家长也不会主动的和老师交流,询问孩子的在园状况,部分家长觉得:“孩子上了学就需要老师开展教育,他们的成长是老师需要考虑的。”因此,由于老师和家长缺少相互沟通,导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缺少相互作用,导致家庭教育的优势不能得到体现。(二)社会关注不够,支持资源缺乏。实际上每个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都产生了同样的现象,就是缺少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如今有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已引起重视,但缺乏解决这种不良现象的有效手段。同时新闻媒体也很少开展有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关注。(三)父母身教与言教脱节。父母的文化程度和思想素质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此外,父母对生活和金钱的观念对儿童的成长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生活乐观、自信的父母会让儿童受益匪浅,但是缺少乐观态度的父母就会导致儿童缺乏自信心,进而在遇到困难时不敢勇于面对。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非常先进,但是却没有得到严格的实施。

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不过农民工对家庭教育并没有准确的认识。因为他们缺少回家的机会,导致和孩子缺乏交流,进而让两者之间产生紧张的关系;并且部分家长的教育办法不合理,他们觉得把钱寄回家,孩子能够吃饱穿好就可以了,但是却缺少对孩子成长的关心,不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因为很多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在教育孩子时一般使用下面几种不恰当的办法:(1)孩子就是小皇帝和小公主,不培养孩子自主动手能力,孩子的需求必须要满足,对他们太过溺爱,纵容他们做的一切事情。(2)家长说的话永远都是正确的,孩子必须要听家长的话,对于孩子的活动、学习过于干涉,导致孩子并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3)假如孩子做了错事,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实施家暴,他们觉得这种办法是对的,但是却不知道已经伤害了孩子的心灵。(4)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不予关注,让他们有很多的空间和时间来开展自己喜欢做的事。上面所述的几种教育办法都是不合理的,不能对孩子的发展带来有利的帮助,严重的会导致孩子产生多种心理问题或者抵触情绪。

四、解决方案

(一)从长远来看彻底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办法。如果想要解决这一不良现象,就需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就业、医疗、教育等制度的限制,加强城乡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农村的飞速发展。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或许还会存在很长的时间,它需要在我国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不过目前需要考虑的是能够使用什么办法来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我国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颁布对农民工有利的政策,让他们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让他们的孩子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教育机会;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给与一定的照顾,让他们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城市需要考虑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加大城市学校的建校规模,进而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二)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状况。并且能够和学生家长互留联系方式,加强和学生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并且要让家长主动的和学生开展交流,让他们对孩子的思想变化有一定的了解,进而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主要办法如下:1.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很多农村学校的住宿环境很差,因此政府部门需要提升对农村学校住宿条件的投资力度,逐渐改善其住宿条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下健康发展,进而能够代替家庭教育的部分作用。2.农村学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需要开设心理课程。老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还需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变化,特别是留守儿童,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学校需要增设心理课,招聘心理老师,指引留守儿童愉快的度过童年,进而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4篇: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实现他们的淘金梦。我国农村地区,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问题,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探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非凡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据本人对我校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25%。就拿我所带的现在这个初中一年级的班来说,全班41名同学,有十个是父母都在大城市打工的留守儿童。这还没有包括父母两人有一方外出的,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这些留守儿童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60%,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还有的一些住在叔叔伯伯家,而往往这些亲戚已经有自己的子女了,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家里能得到的关爱是非常有限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还将呈上升趋势。众所周知,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长期以来,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孤僻。

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2、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新问题较多,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比如说,在我所带的班级里的罗鑫同学是让很多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他的父母离婚了了并且都还在外面打工,每个月父母两方都给很多零用钱,他想买什么父母总是由于愧疚无条件的满足他,这样导致他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按照他的要求来做,以他为中心,稍微不符合他的意思就采取非常极端的办法(武力、言语威胁、逃学等)来解决。每次父母打电话关心他学习,他也是极不耐烦,只是想着开口要钱。

4、安全隐患较多,极易受到伤害。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平安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平安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平安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平安隐患无处不在。比如说,有的孩子住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农活本来就繁忙,再加上本来也上了年纪体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时时关注孩子去哪儿呢,在做什么。在我校老师家访中,张森同学的爷爷奶奶反映,孩子很调皮,下河洗澡,爬上大树等等危险的行为经常都有,他们也管不听。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1. 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而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家长们的重视或认识不足。有些家长无耐地说:没办法呀,家里只有一亩多的田地,租田地种又赚不了几个钱,不出去打工连生活保障都没有,只能放在家里给老人管教了。甚至有的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只知道每月寄生活费回来,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一无所知,最终变成了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还是拿罗鑫同学来说,在有一次他犯错后,我找他谈话,说到他们家的情况,他眼圈都红了。他的有一句话我特别影响深刻,“父母给了我很多零花钱,但是我始终觉得缺少些什么东西”,他说完我就从他的表情上体会到了,他缺少的是安全感,是父母实实在在的关心。其实,无论多么独立的孩子还是很需要父母在身边关爱的,还是很依赖父母的。

2. 隔代教育或上代教育的不足。

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有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的,物质上也满足不了多少,仅仅能保证吃穿。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而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则称为上代教育。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而且他们有的已经有子女了,大部分的爱都倾注在亲生儿女身上,对寄养在家的留守儿童只能说是供吃供穿,嘘寒问暖也都可能没做到,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3.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往往只有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才来想办法补救,提前没有做好预防工作。而在平时的教育中,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只要不触犯校纪校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完成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就算了。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各个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是片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有的干脆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就是尽到了监护的责任。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老师在对待留守儿童时应该更加有耐心,多与他们谈心,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把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及时反映给他的父母或是监护人。

2. 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中国有句古话:“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我们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如果老师再不适时进行引导,留守儿童很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在初期防微杜渐,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如我班有位留守男生常和一些品行不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他们留长头发、拉帮结派、甚至早恋。在课余时间也不会主动学习,总是和他们在一起混着玩。可见,关心留守儿童,他们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3. 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比较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老师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我班有一名留守男生平时总是一副什么事都无所谓的态度,对班级也不是很关心,但是在有一次班干部选举中同学们都选他为纪律委员。自那以后,他明显的发生了很大转变,担任纪律委员让他发现了自己的长处,让他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所以,在班级各项事情上更有积极性了,有时甚至会主动提出自己对班级建设的建议。

4. 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往往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管教不力,一种教育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真正明白你是站在他的角度在替他着想,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第5篇: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

数量庞大、分布广泛、普遍存在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领域和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如果不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那就是将在心理和生理上形成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制约;如果不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那么全面发展、社会转型和经济建设都将沦为空话。应该从教育资源、教育体系的丰富、调整和优化等方面入手,重视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作用和价值,主动进行系统调整、策略优化和组织建设将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之中,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全面成长提供基础、操作层面上的支撑。

2关注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价值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文件,以政府意见的方式强调了进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执行国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精神,要进行系统而完整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变革,加大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力度,在情感、教育和发展上为农村留守儿童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着教育公平、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的大目标。

2.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

农村之所以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的原因之一就是交通闭塞和环境封闭,相对不足的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在大面积分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实际面前显得更加苍白和无力。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在农村资源丰富和经济情况较好的区域建立起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将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系统和组织上的集中,一方面可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将分散的教育和社会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集体生活、深化交往提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水平,在更高的层面上体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

2.2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体系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和相关人员结成监管关系的实际,应该建立学校为主体的责任体系,要定期考核监管人和监管单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辅导、帮助和教育,真正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在情感、生理发展上的要求和需要,对于监管水平高的个人和单位要予以适当奖励,反之要给予警告和处罚,真正使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的受益者,在提升监管体系功能性和生命力的同时,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和关爱。

2.3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当前农村的中心地区逐渐形成了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托管中心,政府和学校要把握这一社会新生事务的新动态和新趋势,要建立规范和管理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的政策、规范和措施,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责任和义务,真正将教育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作文托管中心的第一目标和要务,通过对托管中心的系统管理和科学引导使其能够发挥出专业组织的优势,将宝贵的资源、资金真正应用到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之中。

2.4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家长全面沟通的桥梁

儿童少年在成长中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关爱,这样才能满足儿童在心理上的需求和需要。而农村留守儿童和家长存在客观上的地理阻隔,这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和家长难于及时沟通和交流,长此以往会造成对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智力、思想发展的伤害。教师和学校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设备搭建起农村留守儿童和家长全面沟通和及时联系的桥梁,以微信群、微博等现代化方式建立起农村留守儿童、教师和家长之间联络的新平台,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取得的成就要及时宣传,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沟通,这样会拉近农村留守儿童和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和学校也能更好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在浓烈的亲情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不断发展的教育目标。

2.5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

学校应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在校园内外积极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和比赛,消除农村留守儿童因课余活动而产生的寂寞、孤独、无聊等消极情绪,通过夏令营、读书比赛、作文大赛、文艺表演等个体或团地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使农村留守儿童获得系统锻炼和不断发展可能的同时,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丰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形式的同时,提升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性,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目中建立起良好发展的诉求和心愿。

2.6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必须要建立在真正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基础之上,由于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的关爱一直停留在较低、较差的水平上,严重制约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应该以学校和教师牵头主动接触社会,充分利用好社会力量和资源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水平。学校要将农村留守儿童的状态和信息公开在社会和公众面前,组建农村留守儿童和“临时家长”的新型关系,满足农村留守儿童亲情上的要求,更有效地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

第6篇: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

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堪忧,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于父母长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乏呵护与陪伴,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大多由家中长辈监护,“隔代抚养”易造成非正常成长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

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心理问题;人格塑造

2015年6月9日,贵州毕节一个家庭的4个留守儿童集体服毒自尽的事情,震惊了所有人,4个孩子中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正是天真无邪、青春烂漫的年纪,却戛然而止,只留给世人无尽悲伤。2012年,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被发现死于毕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据警方调查,5个小孩系躲进垃圾箱避寒时一氧化碳中毒身亡,5个死亡的男孩均在10岁左右,最大的约13岁,最小的约7岁。真是令人感到无限惋惜和痛心。此类案件屡见不鲜,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令人堪忧。2015年全国两会上,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关注其教育及心理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成为两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张静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建议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关爱服务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权益,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关心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需要从学校教育、人格塑造、心理疏导、素质培养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更好的融入集体、适应社会。

1当前留守儿童的现状

由于诸多原因限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尤为迅猛,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地区偏僻,生产力较为落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家庭收入,改变生存现状纷纷外出务工,由于户籍限制及经济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大多留守儿童由此产生,由家中老人代为看管。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进城务工劳动力约为1.3亿,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人,在全部的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28.29%。该数据呈逐年递增趋势,留守儿童规模不断扩大。留守儿童据其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分为“母亲外出”,“父亲外出”,“父母亲均外出”三种情况类型。对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数量分布情况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共计2032名学生(占全部学生95.4%)。从总体上看,“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614人(占30.2%)、“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131人(占6.4%)、“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377人(占18.6%),三类留守儿童的总数量为1121人(占55.2%)。数据显示充分让社会感受到压力,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他们的教育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父母纷纷外出务工,留守的孩子由谁监护和看管?谁来承担起“启蒙教育”的职责呢?孩子的心理情感缺失和精神空虚将由谁弥补?对74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有230名是托付祖辈照管,占38.7%;有23名托付亲朋好友照管,占29.7%;有344名是由母亲在照管,占43.2%;由127名是由父亲照管,占18.1%。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看,父母未能承担监护教育职责,“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凸显,导致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多方面缺失,不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长,不能较好的适应集体。

2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事关其成长成才,是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奠基石,亦是一项长远目标,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然而仍不完善,亟待解决。就完成家庭作业这一项展开调查,对比结果显示,在非留守儿童中,40.3%做作业0.5小时,35.8%做作业0.5~1小时,12.6%做作业1~2小时;在留守儿童中,33.1%做作业0.5小时,40%做作业0.5~1小时,14.6%做作业1~2小时。留守儿童每天做作业的时间略多于非留守儿童,而学习教育质量却无明显提高。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在家长监督方面处于劣势,没有家长作为很好的向导,他们也许会成长的更加艰难,作业无人辅导,疑惑在家无法解答甚至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才能达到相同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教育,家长引导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留守儿童学校大多位于偏远农村和小城镇,师资力量短缺,教学物资匮乏,尚未健全寄宿制,无法客观地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进行科学引导,教学效果质量便停滞不前,效果不佳。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儿童而言,家庭引导对其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教育效果对认知水平、行为方式也有明显的影响,相互作用,紧密相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习兴趣需要从小培养,父母的向导作用尤为关键,缺失了父母的引导,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作用不言而喻。父母亲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才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失去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亲引导他们认知世界,待人接物,对待问题,在这方面启蒙教育缺失将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不良影响,日后孩子容易以自己为中心,变得自私自利,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多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任课老师同时扮演学业教育和心理辅导员,无奈关注不够,还是易于引起留守儿童心理偏失。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过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一个孤儿周某家中,出现了不曾预料到的情形,也略微挫败我们的自信心。周某听说我们来了,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拼命地躲。他一直攥紧拳头,低着头,反抗着我们的关心。掏出一颗糖,给他剥好,却被他扔到路边草丛。我们很想帮他,却连最基本的沟通都做不到,没想到他的心理竟会抵触到这般,他的奶奶77岁了,聊到周某的父母,她哭得很伤心,谈及周某,她说:“这孩子很内向,话很少,不愿多说。”据邻居透露,周某从不跟其他小孩玩耍,见人也不打招呼。也许,周某的心理状况是现在贵州乃至全国的留守儿童或孤儿心理状态的一个缩影,负能量与心理缺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很难想象这一批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及心理会怎样,他们不屑于沟通和表达自己,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如果社会上的人或事不遵从他们的内心了,他们会怎样处理,会不会很极端……虽然事态尚未发展到如此严重,但至少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3嵌入“关怀因子”破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2015年,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加强管理和服务。全国妇联2013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郑惠强指出,因为缺乏父母陪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内心孤僻、教育缺失等问题,导致很大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甚至有的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并且情况还有恶化的趋势。长期以来,造成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其根本原因是父母未能引导,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家长理应以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作为先决条件,国家政府重视与关怀,才能使得问题更为明朗化,得以切实解决。

3.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首先,要重视、支持、引导留守儿童帮扶事业。以贵州省为例,目前在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新建了800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其中毕节市270个、遵义市95个、威宁县80个、六盘水市80个、黔南州76个、安顺市50个、黔西南州45个、黔东南州42个、铜仁市36个、贵阳市21个、贵安新区3个、仁怀市2个。通过这些措施将解决留守儿童的基本居住问题,此外,贵州省教育厅对建成并运行良好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按每个2万元标准进行奖补,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留守儿童帮扶事业。其次,搭建情感交流的桥梁,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沟通机制。例如,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开展“三关”工程活动,通过开通亲情电话、亲情视频、设立亲情邮箱,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沟通桥梁,使得留守儿童与家长亲密沟通,缩小情感差距,培养亲情,使留守儿童弥补情感缺失。

3.2健全法制,落实保障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也将视角投向了这群特殊的孩子,在今年全国“两会”,郑惠强提交了题为《关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若干建议》的提案。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体系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保障。目前,关于我国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的针对性、综合性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切实有效保障留守儿童根本利益。与此同时,理应着手加快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地方相关条例的修订。有效保障相关条款的实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权益、人身权益和财产安全,维护其最大利益。

3.3社会参与,奉献爱心了解到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生活状况堪忧,社会爱心团体自发组织公益活动,奉献爱心,传递温暖,仅在贵州省遵义市,就有很多这样的爱心团体,各种志愿活动开展频繁。笔者和自己的一些同学也加入志愿者行列,尽绵薄之力关心留守儿童,走访偏远山区贫困家庭,奔赴贫困小学支教,引领他们积极健康面对生活。留守儿童心里缺失总是存在的,通过社会爱心人士自发组成爱心团体和自愿服务队,汇聚成大大的爱心,关注关爱留守儿童。

3.3.1爱心基金会的成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贵州省遵义市首个以留守儿童为资助对象的基金会成立当天,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小学、娄山关中学及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分别获得10万元资助金。遵义市聚银爱心慈善基金会负责人陈建华称,该基金会以学校或村寨为单位,用于教育投入和基础条件的改善。

3.3.2社会志愿者奉献爱心,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志愿者们自发组织来到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为留守儿童们在家门口举办一次特殊夏令营活动。“兔子舞”、“气球接力”、“巧贴鼻子”……龙潭小学的部分老师、12名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志愿者们还以绘画、音乐、自然科学、安全等主题,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多方面兴趣,缓解内心孤独。

3.3.3立足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2015年10月3日我们自发组织志愿服务,在国庆期间留校,开展“国庆送温暖———定点帮扶”活动。清晨,我们买好生活物资、学习用品,前往遵义市新蒲镇中桥村留守儿童周某三姊妹家中,他们最大的10岁,小的才8岁,三姊妹因爸爸患有痴呆,妈妈弃家远走,全靠爷爷奶奶抚养,家住砖厂房,破败不堪。我们将从市区买回的蔬菜、米、油等做成午饭供她们一家人享用。我们还给孩子们进行作业辅导,心理疏导,陪伴他们玩耍。

3.3.4走访家庭,送去温暖。2014年12月,我们曾到遵义市新浦镇贫困单亲家庭罗丹家中,她是一名刚进高中的留守儿童,她从小受到别人帮助,在大爱中长大,心里缺失得到及时弥补,整个人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教育及心理上,她感恩于大家的帮助。

3.3.5携爱赴教,向阳花开。我们志愿者主要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偏远小学开展支教活动,中桥小学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0%,一对一帮扶、课堂辅导、道德讲堂、史剧表演、安全知识讲座、爱心助学、艺体殿堂、爱心募捐、文艺汇演都是我们开展的主要项目,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多方面才能,加强其学习文化素质修养,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在假期,我们还自发组织到遵义市新蒲小学,为学生们开展少年宫项目,其中主要包括:古筝、绘画、舞蹈、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希望能为该校留守儿童带去欢乐,陪伴他们成长。各级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增添多一份乐趣,让他们少一份孤独。

3.4家庭尽责,学校温暖

3.4.1学校注重教育,加强管理。学校应当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和日常学习、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学校还应该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学校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艺活动,多开展户外活动,亲近自然,接触社会,释放压力,充实业余生活,填补精神空虚,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与家长共同努力疏导留守儿童,使他们得到充分关爱。

3.4.2家长尽职尽责,履行义务。长期以来,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更多的是从社会环境、政府责任、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其实,造成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关爱的缺失而导致孩子情感的残缺,家长应引起重视,承担责任,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多与孩子沟通,纠正孩子的错误心理和行为,尽职尽责,才能促进孩子成长成才,走向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亦菲.拨开留守儿童心灵的“迷雾”[N].光明日报,2015-07-04.

[2]王达梅,魏满霞,李秀河,等.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以广东省罗定市为例[J].教育导刊,2015(4):52-56.

[3]谢红.浅谈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视界,2012(10):109-111.

[4]马灿.共青团助力留守儿童增权的路径研究—以某团委支持下的自组织行动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2):53-57.

[5]胡颖.贵州新建800个留守儿童之家覆盖9个市州年底前建成[N].贵阳晚报,2014-04-03.

[6]李春玉,陶齐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5):116-119.

第7篇: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亲情;道德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农村青壮年大量涌入城镇,将孩子留给亲戚、家里长辈或者夫妻一方抚养、照顾,让孩子长期处于一种亲情缺失的状态中,长此以往孩子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表现在外便是道德观不正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等。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首先存在的便是安全问题。在农村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均由家里的老人,也即爷爷奶奶照顾、抚养,老一辈人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抚养、监护的责任。其他的事情那就是学校应该处理的了,遇到节假日,孩子便无人监管,极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其次,长辈文化水平低,不能在学习上更好地辅导孩子,留在家里的父亲或者母亲平时需要田间务农、做家务等活儿,无法分心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的学习状况不甚理想,甚至可能会留级。这与当初父母外出务工想要孩子生活得更好、学习得更好的愿望相反。此外,孩子容易出现人格与心理问题。一出现困难就一蹶不振、自控力差。据相关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问题。孩子长期缺失亲情,在经历孤寂、悲愤、忧郁、失败、进步等情形时没有可以信赖的长辈倾诉,不能得到正确的指导,只能自己处理,久而久之,他们容易在心理、性格上走极端。自暴自弃,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自尊心过强、自卑封闭、容易对长辈和老师的批评产生逆反心理、没有上进心、缺乏自信心等等,都是留守儿童容易产生的心理与性格问题。再次,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通常年龄较小,正处于心理成长、形成人格的关键时期,将孩子托付给亲戚照顾,亲戚认为不是自己的孩子不便多管,托付给老人照顾,长辈文化水平低,教师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故此,留守儿童极容易在行为习惯上出现品行不端的现象。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

1.学校教育

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做好学校教育,对促进九年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是链接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纽带与桥梁。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学校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校内,应该向校外生活延伸。对处于这一阶段的留守儿童来说,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还不够完善,学校有义务帮助他们健康发展。班级可以开展以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生活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并注意导引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象,尊重并理解父母,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生活观。针对一些有心理障碍、品德行为不端正的留守儿童,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咨询与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尽快走出人生的误区。对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学校要加大家访力度,就以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采取电子邮件、电话告知等方式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

学校虽然是孩子成长、接受知识、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的主阵地,看似对孩子的影响超过了家庭教育,但心理学家指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大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尤为重要,起着主导作用。一个人的性格、心理早在他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这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家庭教育。如果可能,父母在外出务工时,尽量将孩子带到城镇,让孩子在双亲的庇佑下健康成长。如果条件不允许,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迫于生活,不得不双方都外出务工,那么,必须慎重考虑监护人。确保监护委托人在品德思想、经济、身体状况方面均能够承担监护与教育责任。如果监护人自身年老体弱或者品行不端,那对孩子来说,这种委托就是一种伤害。此外,父母双方应该经常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多关心留在老家的孩子的近况,及时与监护人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情况,并将自己外出打工的辛苦、背井离乡的痛苦、不断奋斗努力向上的事迹讲给孩子听,与孩子加强沟通,增进感情。让孩子知道,父母外出不是撇下他们不管,而是为了让他们以后有一个更好的生长环境。从这一方面来讲,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孩子也更加容易理解父母,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3.社会教育

虽然说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来讲,影响最大,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环境,但社会生活也同样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只是因缺乏指导、沟通因素,受到生活环境的约束而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可能性更高一点。故此,社会应该调动各方面力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留守儿童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的情况。而随之而来的留守儿童教育也向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社会、学校、家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齐心协力共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姜汉沛.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J].科教导刊:下旬,2015(1):144-145.

第8篇: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致使一部分孩子在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蒙上了孤独自卑的阴影。如何教育管理好他们,规范他们的行为,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我校将留守儿童思想教育问题作为学校重大课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首先建立起《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档案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二是留守儿童思想、学习、纪律、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优缺点;三是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四是管理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其次是制定《留守儿童管理制度》,要求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组织学习并掌握管理制度,使留守儿童有一个明确的行为准则。最后是组建“留守儿童之家”活动阵地。阵地有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学校要将有责任心、有爱心的教师作为重要资源,聘请他们担任心理辅导老师,从多方面掌握学生情况,不定时与需要心理疏导的留守儿童谈心,尽可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留守儿童自立能力

    我们无法改变这样的现实——让他们的父母不再离开孩子。但有的家长尚且在孩子身边,他的孩子照样问题重重。这说明什么?说明许多家长不懂教育,在孩子身边就只管吃管住,逼问成绩,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从不考虑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何在。而当家长外出务工,孩子更是信马由缰,长期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必将导致其养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关心班集体,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厌学逃学等不良习惯像毒瘤般疯长。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形形的诱惑,极易走上邪路,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他们明辨是非能力和独立处事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增加防拐教育、法制教育,避免伤害和被伤害等方面的人身安全教育。

第9篇: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

一、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1.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往往由自己的公婆或外公外婆或其他H人看护,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文化觉悟不高,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只要你在山区农村工作三两年,就会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往往因为他们的监护人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让留守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而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往往是监护人关心不足,认为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不注意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不好的行为习惯

农村的很多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主要归结为留守儿童往往不听从年迈的监护人的劝导,认为自己的公婆不能理解自己,更有甚者,不但不听从长辈的教育还顶撞自己的长辈。大部分留守儿童宁愿与自己的朋友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玩乐,也不愿意听从长辈的教导,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不听从管教、违反校规的现象,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逃课上网、结伙闹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3.情感教育的不足

目前,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父爱、母爱的缺失。在山村农村从事教育的人不难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难以感觉到幸福,并且会产生负面情绪,加之农村德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渐渐变得自卑,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加之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此外,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不能与人和睦相处,并对别的小伙伴存在敌意。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归结为学校教育的不完善,无法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留守儿童不良习惯已经形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袖手旁观,放任自流,让这种不良习惯蔓延,而应该多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1.教师要为留守儿童多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

首先,教师可根据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在客观上为留守儿童创造交往的机会。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有的留守儿童爱说、好动、浮躁;有的留守儿童内向、不爱说话、对人冷淡。教师可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特点,科学安排留守儿童的座位,使不爱交往的留守儿童在热情、善于交往的同学的影响下学会交往。其次,教师可在游戏活动中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与人交往的机会,使留守儿童的交往面得到新的扩展。

2.家校要密切配合,共同创设温馨的成长环境

由于亲情的缺失,要培养留守儿童正常的交往能力,需要教师、家长密切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创设正常交往的环境。建立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学习就成了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农村学校一般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许多留守儿童有了心理问题也无处倾诉。所以,学校应建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上的正确引导,让其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爱,最终促进其思想、心理的健康成长。

3.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作用

学校尽量实施学生寄宿制度,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留守儿童白天在学校有老师的监管,下午放学后离开学校,本该由父母管教的时段,但现在却是空缺的,极易出现问题。如果实行寄宿制,让学生24小时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由学校集中监管,这既监管了孩子的学习,又照顾了孩子的生活,同时又保障了孩子的安全,避免了很多问题的发生。建立留守儿童的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分类登记备案,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不但随时能与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联系,并且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总之,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学会正常交往是每个人的基本素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留守儿童人格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政府共同解决。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人格教育,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全人格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