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这也是课堂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那是秋风瑟瑟的秋日午后,我从书店回来,看见了行色匆匆的妈妈手夹着文包即将出门的妈妈.
妈妈没有系鞋带,我有些诧异,靠在门边;目送她离去.
妈妈走进大院中,正侍弄着花草的外婆叫住了她.
俯身,弯腰.外婆开始为妈妈系鞋带.夏天的风抚摸着妈妈的脸,掠过桂花树的树梢,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清香.
外婆的头发被吹的在妈妈的眼前飞舞,嘴边微微的露出了关爱,或许是美丽的光芒使外婆那双起茧的手变的红而润泽,在妈妈的鞋带中来回的穿梭.那天的秋,是幸福影子.那日的晚霞是见证的天使,在妈妈和外婆的脸颊上留下了一层璀璨的光辉.
妈妈低着头,像犯了错的小女孩,脸一下子变红了,微黄从半山要上洒下来,落在妈妈那红彤彤的脸颊,妈妈顿时像闪耀的明星,看着这一幕,我有一种说的羡慕与开心,仿佛自己就是妈妈,或者是外婆,恒久的不变在永远美丽的晚霞下记住这一幕.记住那穿过空气,跳过树梢的亲情.
我呆呆的看着,脸上露从未开心的表情,只是微微的抿笑,为这精彩的微笑,绽放笑容.
那精彩的瞬间很漫长,这时妈妈哭了,那眼泪透过朝霞,透过幸福,留在了外婆那厚厚的棉衣上.妈妈抽搐了一下脚,用手把年迈的外婆扶了起来."妈妈,您辛苦了,我为您来揉揉腿"母亲对外婆说."你不要去上班吗?我不想耽误你."外婆笑笑后便说到."妈妈,即使现在我被辞职了,即使现在公司有急事我也要帮您揉揉,因为我是您的女儿,因为我要为孩子做榜样,当个懂得回报,懂得感恩的人"妈妈说我这句话后,外婆也留了眼泪,那眼泪透过心,透过话,让人感动.外婆座在院子中的石板凳上,也许对于以往甚至对于昨天来讲,那石板凳还是冰的刺骨,凉的刺心,但对于此时此刻来讲,却是那么的温暖."妈妈,您觉得疼吗?再忍忍,我一定帮您揉的舒舒服服的....."
我难以忘记初一时拜访福利院的情景。我和妈妈决定周末准备一些玩具以及食品去看望福利院里的老人和孩子。我们与管理人员说明来意后,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便热情的带我和妈妈进去。
首先,我们去拜访福利院里的老人家。管理员阿姨介绍道,在福利院居住的老人一般是没有子女,没有亲人的老人。所以老人们缺少关爱,不过现在社会上的好心人越来越多,老人们便时时刻刻都能享受到关爱。我们随着管理人员的介绍进入了一个并不是很大的房间,里面有几位年过大半百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在悠闲的喝茶。几位老人见到我们后便激动万分,握紧我们的手,老泪纵横:“谢谢你啊,孩子。谢谢您们来探望我们这些老人。现在,我们有社会这个大家庭,再也不会感到孤单了。”我看着这几位老人家,心中想道:社会中的好心人越来越多,老人家们教导了我一个很好的知识,如果要让这个世道成为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就需要每一个人的爱心和同情心。这样,就会让社会各层的人都享受到美好的生活呀!我们和老人聊了一会天,放下我们准备好的礼物,便离开,向另一个房间(福利院中小孩的房间)走去。
推开门,并没有我想象中,淘气的小孩子顽皮时的吵闹声。原来,福利院里的孩子在安静的写字、看书、画画。他们的身边有一位老师,听说这个女老师是专门培育福利院里的儿童的。老师和蔼可亲,她告诉我们,这几个孩子是打小就被父母亲抛弃的,好心人把他们送到福利院。听到这时,我心酸极了:虽然他们身体上有小小的先天性残疾,可是作为父母的,为何能忍心把自己的孩子丢弃呢,何必让孩子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呢?孩子们见到了像我一样年龄较相仿的人,便蹦蹦跳跳的来到我们的面前,时不时打探着我。然后,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漂亮的文具,精美的图书递给他们时,它们还懂得礼貌的说一声谢谢姐姐。我十分感动,因为这些聪明懂事的孩子还可以得到教育,有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随着一声”坐下”的呵斥,我座在了医院门诊的病号座上,对面坐着一个高在且臃肿的男医生,那双不大的眼睛疲乏地转动着。
“怎么了?”他心不在焉地问,眼睛还盯着桌上的一本杂志。
“头痛还发烧。”我也有气无力地回答。
他还盯着杂志,好一会儿,他又张嘴了。
“想打针还是想吃药?”他用左手端起了桌旁的一杯茶,喝了一口,然后瞟了一眼门外问我。
“不需要再检查一下吗?”我半信半疑地问。
“检查?还检查什么?难道你不是感冒了?“他不耐烦地说。
我一时语塞,不知该说什么。
他拿起笔在病历上写了好一会,这时从门口走进两个身着笔挺西装、夹着公文包的人。他忙起身和他们一一握过手后,以是一阵寒暄,然后他们就去吃饭了。我等了好长时间,他们才回来。
“哎呀,这次真太感谢你们了。”他笑容满面的说。
“我们对你院的工作很满意。”其中一个人说。
“视察?他们并没有视察呀?”我暗自纳闷。
送走了那两人,他哼着小曲又回到座位上,喝了一口水,将病历撕下来。
“好了,去付钱拿药吧!”他舒了口气,又继续埋头看他的杂志。
付完钱我支药房拿药,几个女医生正在闲谈。
我把药单递过去,一个女医生接隹了,不情愿地说:“都七点了,还有完没完,还让不让人下班了。”旁边几个女医生也报怨着。
终于走出了医院,我长叹了一口气,感觉自己终于解脱了。
“白衣天使”,多么神圣的称呼,在此刻竟没有了一丝威严,而让人看到了“变脸”的把戏。
也许我们都认为只有学校能让人学到知识,才能学会做人的道理。其实,课堂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许在喧闹的在街上,也许在人群簇拥的公共汽车上,也许在一个我根本不在或根本大法想不到的角落当中。
这是一堂社会课,在这堂社会课上,我终于认识了“虚伪”,真正看穿了丑恶。这是一堂社会课,它让我的心混浊了许多,也变得明亮了许多。
平川中学七年级(5)班
关键词:作文教学;高效课堂;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一个最大的难题,也是困扰老师构建高效课堂的大难题。怎么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是语文老师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小学生刚刚开始写作文,对作文有一定的为难心理,做老师的要认真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写作兴趣,打造高效的作文教学课堂。
一、营造适合的写作氛围
小学生是最为感性的一群人,他们极其容易感动,教师要利用这个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使学生在适合的学习氛围中、适合的学习心境中开始作文的学习,这样做的学习效率就会很容易提高。学生大脑空空没有写作素材是普遍现象,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以抒发。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情境,教师的教学活动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教学的情境,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比如,上课开始,教师可以根据今天要讲的作文内容编一个小故事,模拟一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到一定的语境中,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是写作文必备的前提和条件。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前提,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教师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就可以构建高效的作文教学课堂。对于小学生要坚持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他们乐写、爱写、善写的作文兴趣。教师不要给学生制造压力,不要让学生怕写作文,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愿意表达,喜欢表达,善于表达。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撷取生活的新颖事件作为写作的素材。用一个有趣的开头、诙谐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也是构建高效作文课堂的措施和途径。
三、引导学生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本周五、六我参加了市进修校组织的初中、小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集中培训。虽然学习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也很辛苦,但是两天的学习却有许多收获。
第一天上午听了来自绵阳的张伟平老师的讲座《新课标的人文视角与语文素养的综合养成》。老师讲到了新时期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提到了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十年反思,二元对立的教学模式,师生对立,学生与文本对立,读与写的对立。在教学时,教师把教材肢解得支离破碎,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讲多悟少,听多练少;课堂表演大于“读书”;泛“个性”与泛“人文”。
自己从教以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一定要把新课程标准面面俱到,能够在课堂中落实一两个方面就不错了。语文课堂是培养孩子们语文素养的阵地,在这个阵地上要孩子们感受母语的无穷魅力与博大精深。在课堂中师生能产生共鸣,让生命灵动起来,让思想碰撞出火花,得到升华,让师生都感受到课堂的美好,感觉是一种享受,我认为这才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第二天上午听了江实语文教师陈宗茂的讲座《作文教学探讨》,也是大有收获的。陈老师讲的很具体,可操作性也很强,陈老师坚持让学生写周记、日记,最开始时陈老师要批改每个同学的,到后来慢慢放手,批改人数逐渐递减。因为确实没有那么多时间,陈老师把学生带上路,逐渐养成了写作的习惯,然后开始慢慢放手,这也是很智慧的。陈老师在讲座上也给我们展示了她许多学生的优秀作品。陈老师的作文评讲课也是一大亮点,她善于去发现孩子们作文中的好的句段,然后打出来,评讲作文时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这样被展示的同学看见自己的作品被老师和同学欣赏,一种被肯定的感受油然而生,就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就更愿意去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陈老师的这一方法也是非常可取的:学生每次不管是写了周记、日记、作文后,都要求孩子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段作上记号,最好写上理由。陈老师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积累和收集,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收集学生的作品。其实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也作了很多事情,就是没能及时记录下来,所以以后要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多记录下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教材;课堂氛围;学生习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新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我想,除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让这些小树苗长得茁壮、葱翠。
一、文道合一,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
具有良好人文态度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得到人文的涵养。
语文教材选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为学生学国语文,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和谐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材料。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材就通过《》等课文的学习,了解祖国的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可以学习林则徐的爱国精神;通过《徐悲鸿励志学画》《说勤奋》等课文的学习,体悟人生哲理,这些文章都能提供人文的精神大餐。
语文课堂上,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感悟主人翁的高尚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人生观。
二、团结合作,体现课堂的人文氛围
在语文课堂上,倡导合作学习,能激活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善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我,在合作中体验到团队成功感,而不仅仅是个人。如:表演课本剧《九色鹿》,只有进行小组合作,才能完成表演。在活动过程中,大家互帮互助,献计献策。竞赛过程中,我始终不对他们进行个体评价,只评价团体成绩,用团体之间的竞争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这不仅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对学习内容有了全方位、多信息的认识,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在课堂上,老师的评价语言和态度也能体现人文关怀。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先指出学生的可取之处,再指出可改进之处,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关爱和温暖,这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并慢慢也会这样去做。
三、言为心声,倡导习作中的人文精神
在习作时,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作文中的“正能量”,发现孩子精神上的闪光点。如: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看到妈妈下班回来,给妈妈削了个苹果,切好片端给妈妈。”我就引导孩子发现其中的反哺之恩;有的学生写“两局(打羽毛球)下来了,我的汗水不禁流了下来。唉,妈妈的球真善变,但我认定目标,永不放弃,终于把妈妈比了下来。”学生也能领会精神上的坚忍不拔之美;有的孩子写道:“然后,我又使劲地跑,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我打了一个防守,又来了一个右转身,从张琦那抢到球……”这也是一种奋勇拼搏的精神!有的孩子在作文中表达对环境的忧虑,有的孩子表达对人们捕杀野生动物的愤慨……这些都是孩子的人文精神在闪光,都是值得肯定的,这也会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变得厚重起来。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04-01.
[2]雷玲.听名师讲课.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09-01.
《当下的力量》是埃克哈特·托利的著作,它教导我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可以把日常生活我们受的苦减到最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可以活得更好,过得更开心。我想这也是“活在当下”成为一种被许多人认可的生活方式的原因吧。
这种思想迁移到中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写在当下,写在课堂,学生是否可以写得更好,写得更开心呢?是否可以改变“谈文色变”的尴尬局面呢?这与我们有了灵感,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的话,很快灵感将化为乌有,或者逊色许多,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多管齐下,创设写的情境。
1、观察日记,将习作进行到底。
常言到: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无处不文章。这也是我们经常要求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用心体验生活,记录生命痕迹的指导思想。并且我们坚信常写常练,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但易位思考一下,如果让你来写日记,你将如何进行呢?观察日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需要刻意思考太多,又能写得真实有趣的平台。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在学完了《爬山虎的脚》一文后,我布置学生在家里浸泡黄豆、绿豆或者花生,每天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并及时地记录下来。学生们都兴味盎然地做起实验来,或长或短、或详细或简单地记录下自己每天的发现。既坚持写日记,又不觉得很烦。因为每天我都会让学生互相打听打听、介绍介绍自己的观察发现(新闻)。同时,在学校里我也和孩子们一起浸泡了一些花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们交流发现,不露痕迹地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学生乐此不疲。为本单元的写观察日记积累了素材,解决了无米可炊的难题。
2、巧抓契机,以笔代言为心声。
现代教学中,我们不仅注重教学过程的预设,更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课堂教学的巧妙生成,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在作文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机智还体现在巧抓契机上。
作文课开始了,一个同学气喘吁吁、匆匆忙忙地走到教室门口,小声地喊一声“报告”,你和蔼地让他进来,然后继续上课,完成你的教学任务。或者以此为契机,改弦易辙,写一写“上课铃响了”的小插曲,虽完不成预设的教学内容,但可能会更引起学生的兴趣,让“这边风景独好”。依此设想,学生在课间的游戏、打闹、别扭等小插曲都有可能被你请入课堂,登堂入室。如此,真是生活之中无处不文章了。
我就有类似的经历。
作文课上,我正引导孩子积累关于十二生肖的成语,教室里井然有序。突然,一颗石子打破了平静——一只大黄蜂飞进来了,“嗡嗡嗡”地飞舞着,好似一架小型的“轰炸机”,到处寻找目标。孩子们坐不住了,站的、躲的、叫的、笑的,搅成了一锅粥。习作氛围荡然无存,怎么办?是强制让孩子别理大黄蜂,让个别同学进行悄悄的革命,不小心将任由大黄蜂“宰割”,还是另起炉灶,用观察、描写来欢迎这位不速之客?我选择了后者。
于是,我让孩子们停下笔,专心观察“班外来客”。同时引导孩子们认识大黄蜂是想和大家交朋友,只要你不攻击它,哪怕是停在你身上,也是把你当成飞机场,或者想和你说说悄悄话。孩子们的情绪缓和了下来,真的用心观察这个小客人了。我不失时机地让孩子们拿起笔,运用作文材料的四根弦(眼看、耳听、手做、心想),写写教室里发生的这件事。其中,我先给孩子们一个开头,开门见山地直接点出要写的内容——“一只大黄蜂飞进来了”,引导孩子运用第一根弦——“眼看”说一句话,写下来,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习作上了。接着,我或者让孩子一根弦一根弦的往下写,做到条理清楚,或者巡视学生,将学生习作中精彩的句子与全班分享,形成我能比你写得更精彩的潜在动力,或者在学生接不下去的地方另辟蹊径,说一个总起句,让学生不断充实习作内容,同时尽量留有发挥的余地,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
在紧张、刺激、欢乐的气氛中,学生完成了习作。习作显得异彩纷呈,看题目就让人爱不释手:《教室里的神秘飞行者》、《黄蜂大闹四1班》、《“轰炸机”——大黄蜂》、《教室里的特殊客人》、《“战争”来了》、《教室里的“蜂”狂杀手》、《大黄蜂历险记》……
3、游戏引路,趣字当头更轻松。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形式,在游戏中他们能学得快乐,学得轻松。作文教学也不例外。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厦门有博饼的习俗。在作文课中引入博饼,学生都举双手赞成,这时,习作这种附加条件对他们而言,也不过是小菜一碟,学生很乐意接受。博饼开始前,我引导学生去发现本小组及其他组所准备的礼品,尽情发出声音,并适时组织学生写下来,在写好就能博饼的美好预期中,学生能很快按要求写出来。接着,让学生放松身心,投入博饼大战,教师再适时到各小组引导学生观察博饼者和等待者的表情、动作,采访他们博饼时的心理,为举行习作做准备。因事前有要求学生不能买太多,所以博饼结束得较快,学生就能根据刚才的所做所想进行习作,从而写出富有真实感的作文来。
类似的游戏作文还有好多,如“桌面拔河”“看我七十二变”“豆子过河”……都能让我们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4、关注新闻,及时记录有素材。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高度爆炸的时代。让学生多关心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形式,进行综合实践,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如在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及时地引导学生关注、记录每天发生的灾情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事迹,胜于老师谆谆不倦地教诲学生“要爱国,要为自己是中国人自豪”。更有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开学第一课”、60周年国庆庆典活动等,都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写作素材。
二、想方设法,教给写的方法。
1、巧用作文材料的“四根弦”。
笔者曾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那里,接触到了“作文材料的四根弦”这样的指导写作法,深受启发,并极力推崇。无论是记事、写人、描写一处景物,还是想象作文,无一能离开眼、耳、口、鼻、手、心这几方面的参与,只有调动诸多种感官的同时参与,有意识地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作文内容才会丰富多彩。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都尽量地指导学生从“眼看、耳听、手做、心想”这四方面入手,丰富习作内容。
如上文提到的观察日记,课堂上写“观察中的发现”时,学生因为老师有意识地引导,明确地要求,将观察中的发现写得兴味盎然。
2、妙用描写的四件宝。
一、注重写作激情的引导
激情是写作的动力。激情决定了学生能否进行写作,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摸索到了一些学习的诀窍,如果能把它写下来并坚持这么做的话,一定大又长进。要培养一种写作意识,或者说写作的激情。只有立足于现实,立足于生活,才可能产生出锦绣文章来。一切作家之所以要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除了可以积累素材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感受生活的脉搏,让生活去碰撞,激发自己的写作激情。
二、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
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这也是积累的重要方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许多喜欢读课外书的的学生作文好,就是由于课外知识丰富所以才能做到下笔成文。深入生活,决不当旁观者,多留心观察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多积累。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用心发现才会有所收获。教师可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看展览、听报告、参观等拓展视野;学生读报、剪报,留心观察生活。
三、注重教材语言的积累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四、注重写作技巧的运用
写作要讲究技巧,讲究方法,有意识的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才能把文章装扮的花枝招展引人注目。我仍然喜欢在教学时,分析到写作技巧,然后要求学生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创作。例如教授《散步》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按照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回忆生活中的点滴片段写一段话,如有的学生完成的很好,抓住了父亲一次不经意的回头写出了浓浓的爱意。学习《口技》文章介绍口技人的本领和听众的反应采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就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写一个感人的情节。
五、培养读书兴趣,勤写生活日记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教学;写作才能
作文是高层次的语言积累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快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初中生巧用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作文专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习的时机。
一、情感交融寻找灵感炼
梁启超先生说过:“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可见情感在语言学习训练的过程中极其重要。新课标也强调: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通过教学给学生留下情感、语言和形象。笔者发现课堂教学中情感的合理调控,对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尤为重要。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调控情感呢?
(1)以情带情,即以良好的情景带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情景是通过生活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内心产生体验和情感,产生强烈表达欲望的教学手段。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形要似,情要真,意要远,这样才能带学生进入情景之中,打开情感之门。感性上升到理性,是认知的普遍规律,所以形似才能神往。
诗歌鉴赏,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因为缺少方法,很多学生无从下手,鉴赏的角度不能向中心思想倾斜。虽然点到了典型的词语,却又不能明白诗歌中叙事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思路很偏颇。另外,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尽管课件做得很朴素,还是有很多学生只顾看画面,而忘记了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丰富了课堂教学,却忽视了学生思维,实在得不偿失。教学过程中,应从背景入手,解释为辅,诵读为主,鉴赏为最终目的,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调动起来,诵读水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环节的时间分配也要合理。
(2)以情激情。叶老说过:“入境始于情,句句悟其神。”教师对学生、对教材的真挚情感,是使学生情感深化、语言内化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智慧和美好心灵的钥匙,也是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的指挥棒,所以教师要合理地调控情感、正确地运用情感。
教师是如导演。一名好的导演不仅要选出好的剧本、出色的演员,更重要的是对戏的深入理解、对角色的情感剖析。只有置身于戏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把握情感。所以要激活课堂气氛,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首先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把自己置身于环境之中,激起自己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3)以情控情。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这是世间真理。教学情感的投入和激发也应保持一定的度。只有合理、适度地运用情感,才能使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如果教者在一节课上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情绪、亢奋的状态,置学生于风急浪高之处,容易使学生精神紧张、疲劳不堪。但教者情绪低落、泛泛而谈,语调平直无奇、语速缓若荡舟,学生必定昏昏欲睡,更觉得索然无味,兴趣荡然。所以教师应学会情感调控,创设轻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以己之情,动彼之情,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借助情感的准确切入,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二、思维发散中寻找素材炼
语言作为一种声音的、光波的、运动的刺激物,是思维的发动者,又是思维过程的凭借和物质外壳,还是表达和思想交流的工具,是和思维密不可分的。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时进行续写或寄语等练习。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我们可以布置任务:“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形,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进行续写”。在教学《窗》时,也可以发散练习:“‘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说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这位病人以后会怎么样呢?”然后再将学生的续写与原文的结局进行比较,看看哪个更好,引导学生多维思考。
不难看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博览、作文,三者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语文素质定能得到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勤写读后感。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如教《滴水穿石的启示》《山谷中的谜底》等文章后,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在教学《读书要有计划》后,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制订自己的读书计划。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方式多种多样,内容也丰富多彩。我们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练笔机会,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日积月累,学生的潜能、个性、才情就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培养、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不断地提升,写作才能就会不断提高,这也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方茂芝,方来明.作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3(6).
[2]刘桃妹,王文章.初中作文教学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用功夫
[J].江西教育,2012(9).
[3]李文,李水娟,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J].广西教育,
2009(Z2).
[4]赵国兵,赵小林.关于语文作文教学的若干思考[J].雁北师范
学院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