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医生论文范文

中国医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医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医生论文

第1篇:中国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生态和谐

一、圣杯与剑的隐喻

美国最著名的女权主义学者理安・艾勒斯提出圣杯与剑的隐喻,以此来说明男性统治女性的社会关系模式是当代所有世界性难题的根源。[1]对理安・艾勒斯的这种隐喻,可以从文化学的视角作进一步的引申与剖析。圣杯是有容内敛的女性象征,而剑则是外显进击的男性象征。两者的意义形成各自的整体意识:母性文化与父性文化。此二文化构成了人类文化之二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此起彼伏,各有千秋。

从历史的纵向看,中西文化都经历了两个相同的文化阶段: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但在这种文化演变过程中,中西方差异极大,从而导致了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及其在构建新的人类秩序中的不同作用。这种在历史纵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西文化差异,赋予二者截然不同的禀赋,圣杯与剑,是女性文化与男性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象征。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是一种剑的文化,具有男性的刚强勇毅及其易生的片面。

母系氏族文化与农业文明具有亲密的关系。西方文化在其早期阶段也曾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在农业稳定发展一两千年中,对富饶的河谷地区日益高效的开发不断的改善了那里居民的生活水平。人们种植小麦、大麦、豌豆、菠菜和其他豆科植物,饲养了除了马之外的现在在巴尔干半岛的各种家畜。”[2]这是地中海上的克利特岛上的农业文明状况,一种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文化。他们信奉女神,将女神的圣杯(子宫)视作万物的源泉。理安・艾勒斯对此评价说:“而且在克利特的神话形象――作为宇宙母亲的女神、人类、动物、植物、水和作为女神在大地上体现的天空中,我们发现了对我们和自然同一性的重视,这是一个今天同样重新提出的以保持生态平衡为先决条件的主题。”[1]P50古老的克利特文明,成了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和谐的象征,一种母性圣杯文化的典型。

公元前4300年到3000年,说印欧语或雅利安语的游牧部落“库尔甘人”三次入侵克利特,破坏了那里的原生母系农业文明而代之以剑的父系文化。这种转变成了一个历史转机,构建了西方剑的父系文化原型。

印欧人的入侵,改变了地中海北岸欧洲的农业文明的秩序,也可说是一种大的文化融合。在这次融合中,使游牧的“活”文化占了上峰,西方文化从此有了一种主客对立的二元危机意识。这种原型,成了古希腊文化的基因,而古希腊文化又成了西方文化的基础。

西方的这种开放的动的危机的文化意识,使他们将主客官区分开来这着成为西方理性特别是科学发达的前提。前苏格拉底属人理性是对这种二元的文化体系的演绎。但在这种演绎过程中,二者始终将人独立出来,而不是将之放在“天人合一”的模式中。这种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首先表现在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之中。这一时期的自然哲学,如泰勒斯、巴曼尼德、阿拉克萨戈拉、阿拉克萨美尼、德谟克利特等都对宇宙作了深入的观察与思考,构建了不同的宇宙论,但他们几乎都没有将“人”纳入到这种框架中去,仿佛人与物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亚里斯多德在前人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目的论”。他认为自然是人的奴仆,是“为人”而存在的。植物生长就是为了让动物吃,动物是为了让人吃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剑文化,虽然蕴涵着理性的因子,但也实属畸形。这为以后的文艺复兴的变态埋下了伏笔。

中世纪的神学目的论,也是将自然置于底层。上帝创造自然是为了养活人类,人类是上帝在地球上的使者,他们被创造就是为了替上帝统治大自然。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对理性与自由的呼唤与回归,人发现了自己的尊严、价值,也唤醒了沉睡的亚里斯多德式的为人的狂妄,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人是多么的伟大啊,宇宙精华,万物之灵!上帝开始颤栗了。这一时期所建立的整套理性主义意义体系几乎都打上了人之野性的烙印,这一点在科技领域体现的尤烈,从而为人类生态失衡种下了孽种。

这一畸形理性观,将人纳入世界的中心地位,包括科学在内的理性成为人类征服世界的工具。笛卡尔明确提出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强化了人、物分离的功能;康德认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理性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基础;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这种放纵人性的欲望,使西方的文明观成为畸形的,为科学技术对生态的破坏提供了基础。“造成我们今天这些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某些科学上的进步。这些进步基本上于本世纪初已获得。它们以一种传统机械论的方式归纳展示宇宙,并赋予人类一种驾驭大自然的能力。”[3]

与西方相比,中国文化则呈现了一种母性的特征,即是一种圣杯型的文化。中国这种文化的母性特征是基于中国农业文明社会渊源的,而且这种农业文明在历史发展中保持了惊人的连续性,所以使这种母性的文化得以孕育、发展、成熟。

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就很发达了。农业的稳定、有序及对生育的阐释,使中国的母系氏族时期的圣杯文化具有深刻的和谐内涵。而这种和谐思想是建立在对阴阳的二元对立统一基础上的。因此,阴阳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型。伏羲画八卦,神农(炎帝)作《连山易》,黄帝作《归藏易》,等都典型的体现了这种文化特征。周代的《周易》乃承其绪而行,是对上古母系氏族文化的总结同时为东周的文化分裂提供了胚胎。

东周的文化分裂中,道与儒是体现了《周易》文化精神的显学。就母性而言,道家是当之无愧的。如果说《周易》是对前代母性文化的总结,那么道家学派则是这种总结的总结,甚至可以说它的文化触角是直抵上古母系氏族文化的深处。“首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4]“生之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5]“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6]“道生之,德蓄之。”[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8]……可以说整个老子哲学就是关于“生”的哲学,一种典型的母性崇拜。

在演绎“生”的意义时,道家将人纳入到大的宇宙中定位,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固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我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道家的“至德之世”的理想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和谐理想。

儒家虽重人伦,但人伦基于天伦。主宰其产生、发展、演变的理论基调亦为“天人合一”。《系辞传・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番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可见儒家是将人纳入到宇宙中来定位思考的。这一点在西汉初年的董子及宋明理学中表现尤盛。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生态和谐中的意义

近代以来地球生态惨遭破坏,其主要责任者在西方文化。其理性体系中的科学理性由于不当的文明价值引导而充当了环境的杀手。而中国的农业文明对环境的破坏是甚微的。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了世界总人口的20%,而温室气体排放却占了全球总排放的75%,而且这种排放已延续了100多年之久,致使他们对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贡献”达88%。[10]

痛定思痛,将环境问题归结于科技之后,还须从更深的层面来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正如[美]利奥・马克斯说:“尽管科学家和技术员的工作对于解决最紧迫的环境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难题自身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它们是典型的社会问题,其根植于文化倾向的长期的稳定的发祥地点。因此,如果我们不对它们的特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对它们的社会、文化、行为起源的恰当理解以及用于解决它们的制度结构结合起来,那么,环境问题的解决注定是很难的。”[10]

自产业革命以来,在科学技术的带领下,西方率先进入了所谓的现代,紧随着包括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近年来的后现代思潮正是对此诸多“现代问题”的回应。债有主,冤有头,一切危机其实质都是信仰的危机,文化的危机。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言:“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用不时兴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因此这种新生的稳定体系本身充满了空幻,而旧的信念不复存在了,如此局势将我们带回到虚无。由于既无过去又无将来,我们正面临着一团空白。”[11]

西方文化就生态危机而言,是因为其二元对立的模式所致,此模式使科技成为彰显人类欲望之剑,成为破坏生态的罪魁祸首。当他们把人放在自然之外时同时也是将人放在其敌对面,故当人有能力征服自然时,“人类中心主义”开始膨胀。人类中心主义将人放在世界之首,自然成为人的手段,科技充当突显这种手段的工具,而科技本身是把双刃剑,其意义是人赋予的,其价值是不确定的。近代以来的科技价值内涵具有巨大的缺陷。

面对全球的生态恐慌,为了全人类的利益,有必要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世界观,从而建立物我平等的“天人合一”的一元生态世界观,同时也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以道家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观念变革中具有巨大的意义,这一点,也为大量的西方学者所认同。

参考文献:

[1]理安・艾勒斯著,陈志民译.圣杯与剑――男女之间的战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2]M・吉姆巴斯塔.古代欧洲的女神和男神,公元前7000――3500年[M].学林出版社,199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21世纪生存的温哥华宣言.21世纪科学与文化:生存计划[C],1990.

[4]《老子》,四十二章.

[5]《老子》,二十七章.

[6]《老子》,二章.

[7]《老子》,五十一章.

[8]《老子》,四十章.

[9]《老子》,二十五章.

第2篇:中国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字卫生;医疗管理;数字技术

数字卫生,作为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卫生模式,已经在加拿大、新西兰、欧洲等多个西方国家开展了多年,但是在中国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所以目前,针对数字卫生在中国立足和发展的探讨和前沿性研究显得格外重要,现对于数字卫生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分析综述如下。

一、数字卫生概念

1.1数字卫生在国外的定义西方,较多的权威人士和权威机构认为数字卫生(ehealth)是一个集合了医学信息学,公共卫生并加以商业化的,通过网络和其它高科技来提高卫生服务和信息传递的新兴的领域。而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来说,数字卫生不仅是技术的发展,更是一种为提高卫生服务的本土化、区域化和全球化、网化的全球性思维方式,以及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改变。

1.2数字卫生在中国的定义数字卫生在中国的发展比较晚,且尚没有明确清晰的定义,但针对数字卫生的相关筹划准备已经紧张地开展起来。目前中国的数字卫生体系主要包括两大类,全人健康服务流程项目,和卫生标准制定及其应用标准项目。其中全人健康服务流程项目是以个体生命周期为出发点,涵盖了人生整个生命阶段,并且实现全人全程健康服务内容、流程、信息特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设计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健康管理和服务。而卫生标准制定及其应用标准项目是为了把国家卫生系统的各项标准统一化并且通过数字卫生平台运用到实际卫生健康服务中去。

二、数字卫生对解决当前卫生问题的可能性

中国现今医疗短缺,尤其是农村的医疗短缺问题和整体的医疗资源浪费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对比城市和农村的医疗条件,城市居民只需支付25%的强制的社会保险,而农村居民要支付80%的自愿形式的团体医疗资金,并且强调了虽然我国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RCMS),但是高昂的个人保险支付是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收入者所不能承受的。数字卫生对于解决当前的医疗资源短缺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一个重要的模块就是通过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将包括医院的各个机构、家庭、社区、办公和疾病预防机构之间实现安全、可靠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而且数字卫生体系相对有效的成本消耗和相对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可以明显提高预期的医疗服务成果,并且建立公众和政府之间的信任。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针对当前的卫生医疗问题特别是医疗资源使用的平等性寻找方法并进行解决,并且已经开展了社会医疗保险(CMS)、农村医疗救助系统(MAF)及医疗费用免除项目、提供基本公共医疗计划、及区域医疗资源使用计划和社区医疗服务。但是许多的医疗问题及其相关的解决办法及实施过程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立法、多部门合作、决策制定系统、及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监控的等相关问题。数字卫生所依托的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可有效的避免重复的检测,重复性的医嘱,和重复性的检查从而达到医疗成本的节约和医疗资源的节约;而且医生可以从电子健康记录系统中得到完整而详细的病人相关的医疗历史记录,从而可以避免重复的医嘱,进而把医疗资源有效的分配给其他的医疗需求者;通过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实际不需要医疗服务的医疗申请者的要求,从而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通过这个系统直接医疗服务提供者可以远程进入其所管辖的病人的资料和检测结果,从而降低病人的旅行和管理方面的费用。

三、数字卫生的实施方法

为了顺利的将数字卫生在中国进行实施,实施方法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如立法、多部门合作、决策制定系统、及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监控的等相关问题的解决是推进实施的重要步骤。政治层次、组织层次、和卫生层次的考虑对于研究数字卫生在实施过程中满意度最大化和最大化提高数字卫生的效力和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在政策政治层次,对于数字卫生的资金,传播和宣传及可持续性的支持,对数字卫生的评估和决策制定的影响,及在数字卫生实施过程中其它可以影响决策的相关资源的应用支持对于数字卫生的推广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于组织层次,知识体系的建立在数字卫生的决策中是非常重要的。新体制理论,社区实践理论,及专业理论是知识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根据上述三个理论的支持,中国的数字卫生事业可以在组织层面上建立一个多组织联合,知识资源和专业资源使用网络化共享的状态。在卫生层次方面,人际行为理论包括价值观、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的应用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人与社会、病人与患者的关系,从而避免因网络化而造成的问题,更加提高数字卫生在实施过程中的最优化。所以说这三个层次对于数字卫生事业在中国的建立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四、讨论

第3篇:中国医生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自我生命的价值,对医学生树立拯救生命的崇高理想有重要的作用。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医学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

仁爱思想更高的要求是博爱,医学生不仅要善待病人的生命,而且要珍爱所有的生命特别是实验动物的生命。“我的生命对于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边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想要其他生命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把其他动物也包括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在内。”医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医学实验。在医学实验中,有些学生对动物表现出冷漠甚至冷酷如:麻药还没打,兔子已经被辅助按压的助手按死,上课不听讲,做起实验全凭感觉,做完实验不管动物的死活随便抛弃的等。这就给我们医学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珍爱动物的生命对于医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了科学,我们不得不牺牲他们,所以,在医学院生理及药理实验教材的开始都写着:我们必须感谢那些为了人类文明,作出牺牲的动物。实验结束后,我们要以最快的方式,结束它们的生命,结束它们的痛苦。对于实验动物,人类最朴实仁爱之情远比那些深奥复杂的理论更加有力,医学生要用德性的光芒庇护生命,以尊敬之心对待动物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珍爱动物生命的论述,《孔子家语·论政》中有“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孟子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苟子也指出“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苟子·强国》)。古代名医孙思邈日“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朱熹亦日“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天,不覆巢,”(《朱子语类》卷十五);明代高攀龙曾告诫家人:“少杀生命,最可养心。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间,何等苦恼我却以日用口腹”(《药言》)等等这些思想告诫我们,医学教育要培养的医学生要对生命、痛苦和死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尊重和善待动物生命,关系到医学生的内心情感,触及人性深处的悲悯之心。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之情,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可以保存和涵养医学生的仁人善心,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正是他们将来做医生最可宝贵的道德情操。  另外,尊重遗体,尊重器官捐献的家属的意见,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每一个遗体,认真做好尸体的保护和善后处理,做到情理兼顾,使死者家属感到关爱和慰藉,也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3教育医学生“君子学道以爱人”。博学多识,提高生命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不仅要珍惜生命,还要让生命绽放异彩,让生命具有更高的价值,在孔子看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是对生命的最大亵渎,“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仁而且智“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才能提高医学生生命的价值,实现“赤诚救世”,“仁爱救人”的抱负。《素问·著至教论>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告诫:“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明代徐春甫在说:“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他要求医生应该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做到即之在心,慧之于目,否则便会贻误病人,明确指出医术高超的重要性。为了施行仁术,医生不但要刻苦学习,而且要有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中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病有六大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知病,失于不知药”等,这些论述都说明从医者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医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精勤不倦,博学多识为将来从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自己生命的价值。

4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舍生取义”的高境界。教育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作为医学生,除了具有敬畏生命的意识,珍惜生命的理念,博学的知识外还必须有崇高的理想。首先,要教育医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固然重要,但是人的生命的价值更为重要,“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于祸难之事……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的价值比万物有突出的优势,人之生命在世界万物中具有最高价值,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与其他生命相比人有人伦道德“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人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人的生命价值的高贵之处就是能够追求崇高的理想,“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其次,医学生树立济命扶危、保卫人类生命和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是崇高的。中国传统文化佛教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礼记·中庸>日“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拯救生命的事业因其是“赞天地之化育”的伟业,才彰显出其崇高的价值。最后,“志不坚者,智不达”(《墨子>),医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充满艰辛,具有很大风险性,疾病的侵袭,灾难的发生都要求医务工作者冲在最前面,只有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理想,才会在生存、利欲与理想信念发生冲突以生死来做抉择时“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做到舍生取义,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

第4篇:中国医生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格局出现新局面,这加速了沿海产业转移步伐。各地区应结合具体实际,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竞争力增强,本文针对中西部产业转移与承接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产业转移是指某个时期某个产业或者产业集群从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其本质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

每个国家或地区在选择产业转移和承接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和交易效率比较优势所共同组成的综合比较优势,而避免选择有综合比较劣势的产业。当这些比较优势之间有冲突时,选择何种产业应该由该国从事该产业的外生比较劣势是否超过其内生比较优势或交易效率中的比较优势而定。总之,产业转移和承接都应当以综合比较优势原则为准则。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转移和承接是同步进行的。

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机遇

产业转移是指某个时期某个产业或者产业集群从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但本质上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格局出现了新的局面,加速了沿海产业转移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地域上的有利条件,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和发展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近3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承接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香港的大部分轻纺、玩具、钟表、消费电子、小家电等轻工和传统加工业的转移;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的电子、通讯、计算机产业的低端加工和装配的大规模转移;第三次是从2002年开始直到现在还在进行中的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以制造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产业的转移。目前我国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80%左右的加工工业,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导的国际产业形成了加速向东部地区转移的新态势。但随着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再加上近年来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腾笼换鸟”成为必然,我国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从总体上看,东部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明显占优势。

当前东部地区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一些产业已经出现明显转移趋势。各地要抓住东部地区“腾笼换鸟”这一有利时机,增强开放合作意识,营造招商引资良好环境,以更积极的姿态、更有效的措施,抢占先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吸引大批东部产业进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空间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园区、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协作配套建设相对滞后,集聚能力不强,同时基础设施运转水平不高,设施共享率低,综合功能有待充分发挥;园区存量土地不足,不能满足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制约了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一些在谈招商项目因用地原因而撤销,一些签约项目因土地未交付或园区配套跟不上至今尚未开工建设;园区、产业园的运作机制还不科学,规模、档次较低,与现代企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导致开发进程缓慢。

融资渠道不畅。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较多,尚未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资金实力弱,资信普遍不高,信用担保体系又不健全,融资普遍困难。融资渠道不畅,影响中西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业建设滞后。中西部地区生产业组织层次低、规模小。如现代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过程各个环节仍处于独立、分割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物流设施落后,物流运输、仓储的现代化水平较低,物流企业数量少,专业化操作程度低,服务质量和功能远远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同时,信息化建设滞后,企业运用信息网络资源,提高生产和管理技术,开拓市场能力等方面还亟待提高。这对中西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将带来不利影响。

软环境建设仍较薄弱。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各级服务经济主体的意识有所增强,但全社会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还不够浓,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专业技术人才不够多,科技创新体系、产业政策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一)要切实加强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领导

主动加强与东部地区的沟通联系,密切双方合作,积极选派干部到东部地区挂职锻炼,在人才引进、技术融入、市场接轨等方面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交流合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出台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高效运作机制。同时,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税收、用地、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二)要选准与东部地区的产业承接点

准确把握东部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认真分析研究引进什么产业、如何引进等问题,有效推进双方产业对接,增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利用综合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利用区位优势承接市场在外产业转移。利用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利用资源优势承接精深加工产业转移并利用资源换取新产业到地区发展。注重引进和发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的带动作用。要从随意性的招商布点向科学合理布局转变。

(三)构建融资服务体系

要努力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积极吸纳外部资本,充分激活民间资本。要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创新风险投资基金。金融机构要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抵押物种类,并适当提高现有资产抵押率,对成长型企业要扩大授信范围,增加授信额度,在授信范围内简化贷款手续和贷款担保手续,促进成长型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四)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及信息服务业,有助于降低产品的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产业转移提供快捷方便的通道。一是要依托交通和专业市场的优势,努力推动运输、邮政、货运等企业向现代物流服务企业转型,提升服务水平。建设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设施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尤其是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推动传统仓储、运输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的整合,并建立规范有序的物流服务市场。二是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作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企业融入国际国内竞争市场。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8)

2.胡俊文.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变化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4(5)

第5篇:中国医生论文范文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cn11-5603/r 

国际刊号:issn1673-9701 

邮发代号:80-611 

办刊宗旨 

    杂志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服务性”的办刊方针;以“传递医疗科技资讯、报道医生临床进展、展示医生科研成果、交流医生工作经验”为宗旨。杂志所刊发的论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全国各级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广大临床医生和乡村医生及医学院校师生工作、学习的参考和交流的园地。 

主要栏目

第6篇:中国医生论文范文

@飞象网项立刚:高铁涨价,非常清楚看出,混合所有制最后的结局,就是消费者为资本家买单,为什么那些具有垄断资源的服务行业,经济学家一直呼吁要让民营资本进去,因为这钱好抢。只有国有企业才能承担社会责任,坚持不涨价。

@王里小窝:铁道部改制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火车票涨价一倍。

@andy小木:当初大吵大闹在网上一通喷铁道部,好了铁道部没了,本来亏损国家可以兜底,现在市场化了改成铁道总公司了,国企必然要盈利啊!涨价是肯定的!喷的还是那群人,真是够了。

@喜马拉雅影像―玉玺:发现慢车越来越少,而且都是不太适合出行的时段,取而代之的是价格越来越高的动车和高铁,我认为铁路部门这盘棋下得太绝了,温水煮青蛙了!铁路已经不再是最廉价的交通工具了。

信息时代,读手机可以替代读书吗?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是许多人的节日,各类书单、读书法、读书活动等全都井喷出来,尤其是出版社和书商,早就谋划好在这一天“搞搞新意思”。巧合的是,世界读书日与莎翁出生、去世的纪念日正好是同一天。四百多年前,莎翁恐怕想不到,读书,居然会成为一个节日,更想不到,有一种名叫手机的东西占领了人们的时间,以至于有人提问:信息时代,读手机也是读,为什么还要读书?是啊,读手机和读书难道不一样吗?读手机难道不可以替代读书吗?

@王蒙:读书是不能替代的,不能用上网替代,不能用看DVD替代,不能用敲键盘替代,甚至也不能用手机和电子书来替代。正是最普通的纸质书,表达了思想的魅力,表达了思想的安宁,表达了思想的专注,表达了思想的一贯。

@媒体人赵清源:手机所读的内容多属碎片化信息。真正的精神涵养,需要深度阅读。唯其如此,今天的人才会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相遇,倾听甚至与他们交谈。这是灵魂与灵魂的交流,只有深入进去的人,才能感受到。手机阅读,永远没有这个机会,最多会有一些谈资而已。因为,灵魂不会碎片化。

@境自在书店:只要是好书,用什么形式读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读、要思考、要行动,而且是正确的。

524名中国医生论文造假:医生为何容易学术不端

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日前发表撤稿声明,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宣布撤回107篇发表于2012年至2015年的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107篇论文全部和中国研究机构有关,有125家之多,这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盗恐最。

@快乐常青2011:作为署名作者的各位医生,论文评审造假,无论其中缘由是什么,你们都是主要责任人。体制环境的逼迫可以作为你辩解的缘由,但丝毫不能掩饰你们的过错。

第7篇:中国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内分泌;美国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07-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在校研究生数量上已经赶上甚至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但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笔者参考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等美国医学院校对研究生的培养,认为美国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方式对我国内分泌学研究生的培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招生

目前我国各大医学院校招生方式为全国统考,研究生招生时加学校各自复试(面试),且大多以笔试成绩为主,很少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等非学习能力。从美国医学生招生来看,首先要经历四年本科学习后才能进入医学院,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考察:①大学本科成绩单;②医学院入学考试的成绩(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MCAT);③两封以上的教授推荐信或专家推荐信(包括对学生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从事研究生学习的能力的评价)、人学申请书(阐明学习目的、个人兴趣、未来计划)、个人简历以及社会活动证明等。申请人须将这些材料按规定日期报送美国医学院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AAMC)下属的American Medical College Application Service(AMCAS),待审核通过,各个医学院分别向申请人发放申请资料,在这一阶段,每个学校会有不同的问题及小论文要求递交。最后,顺利通过医学院审核的人会被邀请参加医院实地面试。由于美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所以在录取新生的时候会特别欢迎有特长的学生。如果学生在申请时注明自己有一技之长,如擅长钢琴,大学曾是校运动对成员或大学期间担任过学校干部表现出一定的领导才能,都会在录取过程中加分。综上所述,美国医学院录取是一个全面、复杂的综合考核体系,这个体系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被录取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医疗及医生这个职业的成熟认识及相对完善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式

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有两种类型:科研型和临床型。对于科研型研究生,我国多采取师徒模式培养,即导师和研究生按“一比一”或“一比二”的配比进行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学生入学后基本都跟随导师,手把手或者“一对一”地培养,但由于有些导师事务繁多,无法保证经常性和学生交流,即使有交流,教学模式单一,常常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束缚学生的活动范围,同时也使得导师权利与义务被放大。对于临床型研究生,目前国内很多医学院校将其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范畴,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临床医学研究生三年时间一直在临床轮转,和导师接触很少,属于“放养”,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学生很少接触到临床科研设计和研究,毕业时具有相当于住院医生的临床能力,却不具备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展临床科研的能力。

反观美国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美国导师团队人数多,研究生不再由导师单独管理,此外导师队伍中每个人的职能不同,能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规范化的培养。例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第二年末会成立由导师牵头成立论文指导委员(Dissertation Advisory Committee,DAC),负责研究论文的指导。除导师外,DAC至少还要有另外三名成员,包括不少于一名非本系的导师,其主要职责是组织资格笔试和口试,判断候选人是否具有继续进修的资格,论文选题及指导,提供关键评估,研究目标的扩展与修正,论文答辩及补考资格的确定等。导师团通常与学生每年会面一次,根据研究需要增加会面次数。此外,如果论文导师和学生出现分歧,DAC会扮演第三方进行仲裁。

丰富多样的课程学习有助于提高内分泌专业的临床技能与科研实践能力。就以梅奥医学中心对内分泌研究生培养为例,第一年临床和科研型的研究生都需参加一些必修课程,主要有:①内分泌的门诊见习,其内容涉及代谢、甲状腺、骨、垂体-性腺-肾上腺(PGA)、生殖内分泌和儿科内分泌的学习;②内分泌相关的辅助科室见习,如内分泌的影像技术和内分泌检测中心(Endocrine Testing Center)的学习;③其他科室的见习,如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Diabetes Unit / Insulin Pump Clinic)、医院营养咨询站、伤口护理部门、内分泌/糖尿病咨询中心的见习等;④选修课,梅奥医学中心提供内分泌专业的研究生选修课的选择有有高血压、肾结石、心血管等。第二年,临床和科研型的研究生都会参加有关科研的课程学习。不同的是第三年,科研型的研究生依旧在实验室做研究,而临床型的研究生需返回临床,课程会在大一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如增设了内分泌高血压和移植代谢(Transplant Metabolic Clinic)等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

受传统教育影响,无论临床还是科研型研究生教育,我国在教学方式上依然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现已成为欧美高校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以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体,通过讨论一教学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尤其在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方面,美国将PBL教学方法发挥的淋漓尽致。在美国,医学研究生入学后1~2年多在临床实习,第2年开始如果学生有兴趣就可以参加导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导师鼓励学生阅读大量文献,在了解知识背景和本学科最新进展后,会要求研究生在开题之前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向导师组成员“展示、推销”自己的研究计划。如遇到与本研究领域相关的讲座,导师要求研究生必须主动提出问题,而研究生们也常常作为讲者登台,向大家阐述自己的研究计划、实验进展,甚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接受听众的提问甚至“诘难”,经过反复多次的锻炼,逐渐培养出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主动拓展科研思维的有独立思考的研究者。

内分泌科临床教学亦是难点,很多内分泌疾病由于发病率低,同时缺乏典型的临床病例或表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笔者在耶鲁大学期间,就参加了研究生、住院医师和教授一起参与的关于高血压低血钾的PBL病例讨论,根据一例典型病例,教授设计了几块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些问题,需要课前做大量的文献阅读,讨论时每个人都要发言,没有人会偷懒,要完成一些任务还必须要学生间充分的协作,一个PBL的病例下来,学生们都会各有收获且促进了友谊。而目前我国临床型研究生教学方式除了课堂教学外,临床教学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训练,很多时候每天跟着不同的带教老师查房,病历文书书写,缺乏独立临床思维,这种情况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能记住很复杂分散的知识点,但是不会形成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思路,独立处理病人时仍然举步维艰。

四、考核毕业

国内目前研究生的成绩考核形式比较单一,多数高校会在第二年举行一次中期考核,且主要以考察内容和记忆为主,显然这样的考核标准既无益于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综合素质考察的教学需求。毕业要求上,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只是硬性的论文指标和论文答辩会展示,对实验研究没有阶段性考核,对论文答辩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质疑式和淘汰式”考核。我国研究生教学年制年制一般为3年,且没有延迟毕业的规定,其中不乏三年内未出论文或实验结果的研究生为了毕业而铤而走险,弄虚作假。考核标准的缺陷势必导致部分研究生失去刻苦钻研的动力,以应付的态度完成学业,以取得文凭为学习的唯一目的。

美国目前的研究生考核制度比较多样,主要考试型式有课堂小考、阶段考、期中考和期末考;考试方式有笔试和面试;考试内容有理论考、实践考和综合考等,根据考试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在总成绩占不同比例。对于最后的论文答辩也是相当严格的,学委会重点考查其学术性,并不以是否发了几篇文章和指导教授的知名度为评判依据,只要认为对科学问题研究得不充分或不够准确就不能毕业,延期毕业的学生比比皆是。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美国的医学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资助,即使延期,仍然不用为生活担心,这使得学生能够潜心做学问,真正做出有价值的结果,顺利通过毕业答辩的研究生在该领域往往就已初成专家了,这些都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丰富多样的考核形式更能测出一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管。

高素质的内分泌学研究生是我国内分泌事业的后备军,希望能通过借鉴美国在内分泌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上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良性发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促进我国内分泌学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发达国家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2,(00).

[2]段建红,张舒,胡三觉.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及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04).

[3]胡宁.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6,(1),

[4]徐凌霄,孙静,周煜东,周天华.美国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5).

第8篇:中国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普通外科、面临挑战、外科医生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70-02

引言:

普外科发展到今天,学科方面有一定的挑战,但是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同样是挑战重重。外科医生不但要面对繁忙的临床工作,还要对患者的生命负起全部责任;面对不断更新的医疗器械、治疗方案要不断进行潜心研究才能够对其略知一二。加之我国现在医疗体制尚不健全,很多医生还面临着民事的纠纷,尤其是普外科医生。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新世纪摆在普外科医生面前的压力与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医生要剖析疾病的客观现象,也要剖析自己,只有这样,面对较大的压力与挑战时才能够从容不迫。

1普外科医生的特征

在普外科工作的医生,经常遇到的都是需要进行手术的病症,病情一般比较严重。需要医生尽快作出诊断和提出治疗方案:外科工作强度大.且有较大的风险、医生所承受的精神压力较大。扎在系那是生活中表现为性格开朗、直率、豪放;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观能力、判断能力较强;遇事果断、自信、干净利落、雷厉风行:善于及时总结经验。但是恰恰是这些性格特征使得医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有事会导致不好的结果产生,如有时过分依赖自己的经验而容易轻率或武断地作出决断:重视手术、轻视理论现象较普遍:大多数外科医生思维定势较强.遇到特殊情况难以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对于已作出诊断的疾病.外科医生尤其是低年资的外科医生.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不敢否定或过分依赖于原有诊断。

2普外科医生面临的主要挑战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不断发展的新兴阶段。当然普外科也不例外,与前几年相比,现在普外科遇到的病人、病情都已不在一样,更重要的是患者对于医生的要求更高。所以,作为普外科医生就一定要去学习很多新的技术,将有新的课题需要去研究、新的问题需要去解决。作为普外科医生,应抓住机遇,迎接新的挑战,以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病人的需求。

2.1普外科的压力大于其他科室

如上所述,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医疗实践的高风险性。要求外科医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即要勇于为病人承担责任和风险,还要有很强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在精神压力上,普外科医生要比其他科室的医生更大些。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体制并不健全,存在外科医生收红包的情况,这对于普外科医生来说,是一种无言的伤害。人们时不时的就会戴着有色眼镜看这样的医生,这给普外科医生在心理上也带来一定的压力。最后是经济上的压力,随着普外科领域社会化、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该学科在医学环境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为使普外科在经营范围内有一席之地,医院与医院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医生与医生之间自然地参与了激烈的医疗市场竟争。甚至有的私立医院为了吸引病人,高薪聘请知名医生坐诊,使得基层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大大浪费,导致医疗事业畸形发展。而基层公立医院福利待遇一般,有限的医疗资源,残酷的竞争,也给普外科医生在经济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2.2医学模式的改变同样是一种挑战

来自病人(家属)的意愿、社会价值要求与医学原则的矛盾等,使得外科医生在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根治性手术的规范化程度、疑难重病例的治疗勇气上,以及对出现的并发症和非理想后果的解决等,都提出了新的问题。甚至会令外科医生感到十分棘手和困惑。仅依此还不够,因为一个外科医生智慧与技能的发掘,以及处理问题的本领和艺术,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2.3多元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终身挑战

首先,对于普外科医生需要拥有终身的学习能力,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往往超过30年甚至更长,毕业后开始工作只是医学教育的开端,要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坚持终生学习,才能做一名好医生。在具备学习能力后还应该培养自己的接受能力、表达能力、感知力。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必须学会医患沟通的技巧。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对患者的问题有很好的感知力,只简单几问就能抓住要点。此外,要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医生要积极吸收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用于临床实际.把握疾病产生过程的基本规律.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有的放矢。另外,必须要有体现全科医学的能力,掌握医学的多方面知识和技能,要重视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和经济环境,不仅要治疗患者眼前的疾病,还要考虑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回归社会的问题。

2.4达到医生的最高境界更是一种挑战

在职业道德上,恪守医德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唐代孙思邈就曾有名句写到“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另外,所谓“医者父母心”,作为医生以人性的关爱、宽容的理解、艺术的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并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与医护关系。在团队合作中,上级对下级应正确领导,下级应对上级充分信任,相互理解、完成多人的合作。

总之作为普外科医生要达到最高境界应遵循“学――终生地去学,多方面地去学。干――作风踏实.深入其中。思――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进――谦虚谨慎,不断进取。”的思想,这对于普外科医生甚至所有医生来说都是一生的挑战。

3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普外科医生所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但是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无论面对多大的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普外科医生都应直面挑战,迎难而上。

参考文献

[1]万江华.靳风烁高学历青年外科医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期刊论文]-现代医药卫生2008,24(9)

第9篇:中国医生论文范文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优化乙肝治疗方案真实评价治疗效果刘士敬,朱倩

最佳疗效的保证杨晓帆,宫剑滨,江时森,陈锐华

应用Markov模型进行临床决策分析的思考孙晓花,刘爱忠

2型糖尿病医疗后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论杨土保,孙振球

妇科内分泌疾病诊疗的从优选择王林,辛晓燕,郭照江

关于肿瘤专科诊疗最优化与过度医疗李刚,梁红娟,郭照江,闵婕,张,苏勤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研究伦理”培训班现在开始报名

食管癌内镜技术最优化原则的思考李健,易会兴,王立东

“向癌症宣战”计划的经验教训李吉学,李燕杰,王立东

结核病的再燃和控制新策略王爽,郭晓明,邱淑文,刘凤芝

现代医学人文回归的学术性与现实性赵美娟

论护理学是医学中人文精神的主要承载者马翠云

医院门诊计算机就医流程中的人文思考谷颖成

现代医学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与临床医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李宏宇,梁斌,李荣祝

心、脑科学与医学人道主义价值观兰礼吉

循证医学对医学不确定性的影响曹晓曼,刘秦

循证医学发展对临床医学科研人员的启示谢峻,陈大军,王琳

关于一稿两投问题的声明

正确理解和应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段登志,段呈玉,滕毅山,张琼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医学适宜技术的推广罗海彦,胡长林

“零缺陷”与医疗纠纷的防范朱少铭,周娟

纳米细菌与冠心病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尹倪,陈胜喜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考王新华,刘恒,龚晓会

慢性心力衰竭与β受体阻滞剂任延平,吕卓人

视网膜手术的发展与思考杨咏梅,吴欣怡

近视眼治疗史的回顾与思考王华,刘双珍

胰肾联合移植的伦理透视陈新华,郑树森,施卫星

生殖细胞基因增强技术的伦理争议与对策姜力骏

肤纹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张海国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哲学思考肖毅,张东华,刘文励

现代移植医学与再生医学的差异和互补高昱,高铭仁

法制环境下的现代医学——一个必须面对的新问题王琼书,李灵杰,宋华

新的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对医疗行业的影响及医疗行业的对策温宇英,丁乾

社会实践在卫生法教学中的应用翁开源

中医要有自己的金标准彭坚,吴兴旺

中医药研究的“复杂性”辨析——兼谈证候研究的思路程伟

中医学的传统优势与现展的思考丁建中,张六通

试析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贾林祥

从对人性的关注看心理疗法的整合趋势杨文辉,姚树桥,贺达仁

新形势下的危机干预:2001年“9.11”事件后的新泽西MaureenM.Underwood,JohnKalafat,辛晶

也谈手术速度刘泉开

模棱两可的“准生命”——一把并不好使的剃刀樊嘉禄,刘燕

数字化医院下的科研管理刘树雷;

提高医药伦理审查质量、促进生物医药科技发展许嘉齐;

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伦理委员会SOP解读沈铭贤;胡庆澧;丘祥兴;

临床研究中的受试者权益保障面临的挑战茅益民;

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伦理问题金丕焕;

北京地区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现状的调查分析吴晓瑞;李义庭;赵学志;罗艳侠;

伦理委员会继续培训项目和质量管理伍蓉;刘海涛;邹和建;

农村地区PLWHA心理支持项目研究江启成;方桂霞;李佳;李珅;

农村艾滋病人心理支持典型案例分析方桂霞;江启成;杨善发;

HIV母婴传播防治中的现存问题和对策高艳纳;王红红;

河南省农村地区艾滋病卫生服务系统反应性分析魏俊涛;朱伟;吴昊;赵晓媛;张传排;

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认识根源李振良;李肖峰;

论医疗行为中的职业冷漠与人文关怀许小凤;惠礽华;

论新戒毒模式的人文内涵罗涛;郝伟;邓奇坚;

我国公立医院治理机制改革模式及效果研究赵明;马进;

我国公立医院产权改革探析王小丽;

我国医院公益性淡化的表现及其成因分析孔祥金;李贞玉;

各国医疗鉴定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邱实;邓世雄;

论对患者自主决策权的限制蔡昱;

略论禅与心理治疗相关的几个主题朱浩;朱蕾;

禅宗牧牛图对现代心理治疗技术的启示程志立;张其成;

基于正念禅修的心理疗法述评余青云;张海钟;

中药药性理论的哲学诠析王磊;彭劲松;杨云松;

关于耳穴的认识过程边慧;周文琪;

浅淡《周易》与《黄帝内经》中的象数思维高立珍;孟彪;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析何颖;

创新、奉献精神与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黄正接;罗琪;张亚强;胡咏晖;

现代医学发展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影响王炜;张艳萍;朱虹;

临床医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范式研究王彬;郭启勇;周文颖;

助产士与中国近代的分娩卫生赵婧;

论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的崛起杨晶鑫;

人是目的——《医学与哲学》杂志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医学人文的合作与实践兰礼吉;李琰;

《医学与哲学》引领我们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王洪奇;

追寻心理问题的社会根源——评《社会角色与心理健康》胡志海;

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与运作——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刘闵;

第九次亚洲生命伦理学大会论文摘要选译(Ⅲ)王延光;冯超;

医学整合:增进国民健康的必由之路——在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尹力;

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医学整合——在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讲话吴启迪;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医学发展高峰论坛北京共识

“医学发展高峰论坛”新闻稿

中国人口健康转型与医学整合饶克勤;

中国医改进程中的慢性病预防控制杨功焕;

医学整合:我国医改目标实现的关键李立明;

医学整合的境界、胸怀和志气陆广莘;

论医疗实践中的人文关怀凌锋;

论医学的人本体及其文化内核耿拔群;范群;

语义结构理论与临床推理邓云龙;袁道瑞;杨帆;潘辰;田勇泉;

抗原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胡涛;刘希伟;付强;张海霞;

论医患沟通中医生的语言沟通技能谢保群;

基于语料库的医生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研究杨石乔;

社会学视角下的“医学迈向社会”周业勤;

和谐医患关系中医生的言语礼貌策略分析宋振芹;

一项创新性微创手术的伦理争议黄瑾;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中的伦理学思考周晓军;李雪梅;

肺结核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杨健;刘颖;宋文质;

性病诊治中医疗告知的伦理学因素探讨蒋明华;

抑郁症:一种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刘歌;赵山明;

抑郁自我图式研究范式进展陈聪;

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的概念及诊断陆晓花;张宁;

辩证行为疗法的回顾与前瞻舒姝;刘将;

临床医师成才规律的调查与分析袁蕙芸;李享;周莹;程华丰;范关荣;

判例教学法对我国卫生法教学改革的重塑与推进峗怡;贺加;

人体形态学教学中的哲学思维——以组织胚胎学为例胡军;宫琳琳;王效军;宋阳;杨佩满;

通向斯德哥尔摩的“七彩拼图”——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成功法则田文泽;

RNA酶的发现与启示翁屹;刘锐;

卫生法学论文状况研究报告——《医学与哲学》对卫生法学学科发展的独特贡献姜柏生;任元鹏;

《医学与哲学》载我学海泛舟三十年高也陶;

挚友师长同行事业命运与共——情寄《医学与哲学》30年庆徐维廉;

第九次亚洲生命伦理学大会论文摘要选译(Ⅰ)冯超;

众多媒体关注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高度评价会议丰硕成果杨阳;

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期盼更多的学术大师在纪念《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30周年暨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冯长根;

聚焦医学理念关注现实为繁荣医学与人文贡献力量在纪念《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30周年暨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3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杜治政;

在东西方交流与合作中促进医学创新在纪念《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30周年暨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彭瑞聪;

为病人提供适度和可及的技术服务在纪念《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30周年暨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大一;

一定给予《医学与哲学》更多的支持在纪念《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30周年暨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唐建武;

中国医学哲学30年刘虹;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医学整合与伦理重构——祝贺《医学与哲学》创刊三十周年范瑞平;

三十而立,走向成熟——一本杂志倡导着与医学有关的另一种生活程伟;

写在《医学与哲学》办刊30周年之际李中琳;

干细胞研究与应用中伦理问题的再调查:结果与建议丘祥兴;胡庆澧;沈铭贤;田一飞;王一飞;

2010年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及中美生命伦理学暑期研讨班通知

中国临床遗传学检测的伦理问题陈瑛;钱吉;李红;

论家系遗传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王利红;陈晓阳;杨同卫;

“柔性支架”——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危机曲玉波;

“关系就医”现象的调查与分析屈英和;田毅鹏;周同梅;

医疗团队视角下新型医护关系的构建于红典;夏保京;谢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