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

第1篇: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

1.地球运动规律与地理意义———地球概况、经纬线、经纬度、经纬网。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地图三要素。

3.大气运动与气候类型成因———了解气压的概念。

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了解主要自然带的特征与分布。

5.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与区位条件、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地形大势、资源状况、交通概况等等。但是,高中老师要注意,对初中地理内容的增加与补充,并不是单纯地重复,不是在高中课堂上把初中地理再讲一遍。如:在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和初中学习有很大区别。区域地理的多重应用与考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生较难掌握,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没能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涉及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在头脑中没有印象,更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将初中涉及的区域事实表象巧妙地引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结合。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其更快地适应未来高中学习

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教师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要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高中地理学习和初中地理学习完全是不一样的。如果依然沿用初中时上课跟随老师画一画课本,考试前背一背重点题目,这样的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建议学生可以向高二、高三的学生咨询一下,先听一听学长们的建议,高中地理课程绝对是有一定难度的,也就是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对待,积极思考,努力付出,才能有所收获。高中地理的综合性是比较强的,具有文理兼备的特征。必修一对学生的理科思维要求比较高,必修二又要求学生有文科知识储备,必修三则是对区域地理的联系十分密切。总之,要学好高中地理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地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这其中,对地图的识别与判读是非常重要的。从高中入学的第一天,所有的地理老师都应该向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地图是我们地理的一门特殊语言,如果连这个学科的“语言”你都看不懂,你怎么有可能把它学好呢?所以建议高中老师开学的第一周一定要安排课时,教会学生读地图、用地图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从第一课开始,就养成多看地图、地图多思考的习惯,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好基础。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学习,是要求学生要多动脑思考、多动手计算的;必修二则注重区位因素的分析与总结;必修三是必修一和二以及区域地理基础上的总结,用案例的方式教会学生分析典型问题的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着力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研究,倡导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2篇: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对分课堂;可行性;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3

1.高中地理采用“对分课堂”模式的可行性

(1)高中地理课堂存在和高校课堂相似的问题。“对分课堂”是针对高校课堂学生玩手机、上课不认真听讲等诸多问题提出的。以上这些问题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同样存在。“对分课堂”对高中地理课堂同样具有适用性。“对分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过分要求教师提高讲授技能水平的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但并不穷尽,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引发学生自主学习。

(2)新课改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2001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已经推进将近十六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摒弃。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开发者。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为“对分课堂”的实施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3)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讨论材料。高中地理采用“对分课堂”模式的关键在于对讨论材料、范围的选取。高中地理有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四个版本,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选择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纯理论要求降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弹性设计。人教版必修教材的创新之处是在每个单元后设立一个“问题探究”板块,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选择学生感兴趣,有一定思维价值和一定操作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

2.高中地理“对分课堂”实践设计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全书共包含四章内容、13节,每节45分钟。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分四节讲解,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由老师讲授第一节内容,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学习本节内容并思考课后案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下节课前以作业的形式提交。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前半节由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复习课本内容,交流学习体会并讨论上节课留下的作业,由小组代表总结观点并发言。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点评展示优秀作业。后半节教师讲授第二节内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自主归纳总结本节内容并完成课后案例“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下节课前以作业形式提交。以后各节课的模式都与第二节类似,上半节学生讨论上节课的内容及留下的作业,下半节教师讲授下一节内容。

3.结论

“对分课堂”提倡将课堂对半分开,讲授与讨论各占一半,但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可酌情调整其比例,但应把握“对分课堂”的主旨,将讲授和讨论在时间上分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最终转变为知识的交流者;使教师从有限的教授者转变为评价者,最终转变为组织引导者。

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必须做出调整。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作业成绩在期中、期末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可适当调整,试卷的考核内容也应增加开放性问题,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要充分利用成长记录袋、评价量表等,对高中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让评价变得更科学合理,使低要求者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即可达到考核标准,高要求者有更大的空间展示优异才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不等同于模式化教学和课堂教学流程的僵化。而是更合理地分配课堂教学,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应将“对分课堂”与其他教学模式有效结合,将它们灵活运用到课堂数学中。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

一、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多――新课本容量大,有些章节内容过于庞大,课时不足,特别是必修一按四川省的开课计划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新教材的内容多以图片为主,文字材料很少,直观了许多,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而知识点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专业知识比较强,内容就很难说明。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要求2课时完成,无形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课时的安排就无法相符。而有一部分知识比较新,广大一线教师在理论上能够了解,却没有接触过。如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为大学教材的知识,教师也少有机会感受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讲到了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大部分基层教师没有接触过遥感图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特别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会导致他们逐渐丧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对策:课时自行调整压缩,地球运动部分知识花4~6课时,必修1第三章和第四章知识点则压缩时间;借助多媒体;用生活中的实物类比教学。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可用煮熟的鸡蛋,从鸡蛋的结构给学生展示;学习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图,可将四中遥感图片(GOOGLE地图)(图1)分发给学生学习交流。

问题二:难――教学内容难以把握,课本上没有涉及;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说明的知识,教材中出现是否要讲,程度如何把握?

课标要求的知识点要深到什么程度?是否按高考深度并拓展?考试难度怎么定?高考如何考地理?案例研究和课题研究是否必须开展?如何开展较好?课程进度能不能赶上?考试时是否涉及案例研究?在这次高中地理新课改中有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被删减掉了。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中把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对比图给去掉了。这个对比图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在平时上课时很难给学生讲解清楚,再把这个图去掉,学生就更理不清头绪。再者,现在的一些辅助资料和平时出现的题目中,有时候还会把这个问题作为重难点来考查。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对气候知识的介绍用P39~P40不到两页的内容,而气候是整个高中地理学的核心知识,也是高考的主干考点。这就需要教师补充大量关于气候的知识和资料。还有必修1第三章问题探究――研究利用南极冰川解决阿拉伯缺水问题;必修3第一章问题探究――新加坡,第五章问题探究――南水北调。

对策:严格按照四川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如进行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时,为了比较气压值的高低,需要跟学生及时补充初中物理有关气压的知识。而对于老教材中涉及的大气垂直分层,新课标不做要求,且教材中未涉及,可以不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问题三:缺――农村教育边缘化,课程资源缺乏,教学资源不能适应课改要求。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国家大力提倡的方式,也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地理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教师四两拨千斤,深入浅出地教学,让学生明白一些复杂的地理原理和地理事物动态的发展过程。如必修1关于气压带风带部分的知识、水循环、常见天气系统部分知识等。2013年泸州市优质课比赛,谢燕老师所讲的常见天气系统,就利用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了这一过程,效果显著。教师教学轻松,学生学习轻巧。而目前多媒体在我校没有普及,仅有2个多媒体教室,像泸州二中、泸化中学、天立中学等城区学校要求必修课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教师也配备笔记本电脑,可以及时在网络中找寻相关的教学资料。

对策:我校省级科研课题《农村中学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提倡教师多利用多媒体上课,抓住一切资源,采用视频教学等直观形象的手段。我校每年评选科研课题,地理组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并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问题四:灌――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为了赶进度,又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目前,班额较大是我省课改的一大阻力,上大课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而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对策:采用歌曲导入法教学,我校胡高洪老师开展了针对歌曲导入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科研课题研究。

开展学生活动。2011年11月13日,我校开展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泸县四中地理绘图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地理。我校校园网有本次活动的新闻及图片。

二、地理新课程改革中的反思

四川地理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没有回头路,改革过程中出现困惑、困难、问题、挫折在所难免;无论多么矛盾、多么艰辛、多么复杂,我们地理同仁要坚定信心,相信课改的初衷“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这点是绝对没错的。我们一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和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反思:

① 学:积极深造和培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习研究型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② 变:切实转变师生地位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第4篇: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图版地理教材;内容结构;图像系统;能力培养

济南市高中学段地理学科一直采用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组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经过教学实践,本套教材学科系统性较强,栏目形式多样,图文信息直观丰富,紧密围绕课程标准,使各部分内容相辅相成,形成完整体系,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补充地理学科知识和培养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一、内容结构优劣势

中图版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和编写教材。从结构来看,内容系统性较强,由正文、课题、案例研究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包含探究、阅读、学习指南、名词链接、讨论、活动、案例研究等小栏目,与其它三版本教材有很大不同,且中图版教材并没有设计章节导入语,而是用课题代替,在每节起始,都有一个问题探索,这是教材编写中一大创新点,教材呈现形式较为生动,以课题形式让学生了解本章节的内容、知识点。例如,必修二第一章的课题为“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引导学生从目标的设定到归纳总结,在完成课题过程中为掌握本章的人口迁移特点、人口增长方式做铺垫。

1.优势分析

从内容来看,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内容呈现与其它版本教材有所不同,中图版没有选择面面俱到地进行叙述,在讲述核心概念后以问题形式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既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也有利于教师授课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多角度扩展。例如,必修二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二节“工业区位”中,在我国的工业地域这一部分,通过阅读材料对辽中南工业区的形成因素进行讲解后,以思考题形式让学生探究我国其它的大型工业区,自主搜集、处理并获得知识,提高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存在问题

(1)案例时效性。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给地理教育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地理教科书经过多年的编订修改,并经受了教学实践的多年考验,一些案例比较经典。但由于时代的变迁,教材个别案例与时事热点脱节,无法做到因时制宜。例如,必修二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二节“工业区位”中影响工业区位因素部分,对于运输条件,教材以加拿大炼铝工业的分布作为典型案例,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加拿大的炼铝工业开始偏向于动力,是否依然划分为运输指向型还需进一步考究。

(2)内容全面性。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框架完整,引导学生从自然、人文以及区域三方面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个特点在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二体现较为突出,如必修二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球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从中图版和人教版关于农业部分内容的对比图(如图1)可看出,中图版教材按照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发展时间,将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这一点与人教版相比值得肯定,但教材在对三部分内容具体展开时,没有全面介绍七大农业地域类型,而是在七种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原始迁移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及现代混合农业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进行重点分析,但原始迁移农业和传统旱作谷物农业在生活以及考试中并不常见,特别是原始迁移农业内容较为简单,并且与现实生活分离,只存在极少数较为落后的地区,教材却用了大量笔墨进行描述。对于四种较为重要的现代农业地域类型只讲解一种,忽略对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以及乳畜业的讲解,教材也缺乏七种完整农业地域类型的归纳及对比,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觉杂乱,做题很容易混淆;另外在人教版中,农业部分作为单独一章进行学习,而中图版只是作为一节内容进行讲解,容易使学生忽视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

二、图像系统优劣势

1.优势分析

中图版教材中,图像类型,有地图、景观图、地理统计图及遥感影像,除此之外还加入了漫画这种活泼的元素,并且图片经过处理后更为精致美观、极富创意和新鲜感。利用图片这种感性材料,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使抽象问题更加具体,可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以必修二第二章为例,从表1可以看出照片所占比例最大,可以给学生更直观的体验,且有多处多图说明之处,充分运用各种类型统计图,使学生意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存在问题

(1)图像比例及科学性。从表1中可看出,卫星图、遥感图等所占比例过少,整个第二章43幅图中,只有1幅卫星图,对于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可适当增加一些GIS遥感图像,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增加学生对现代地理科技的学习尤为重要,也可为必修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出铺垫。对于第二章城市化部分内容,较为重点的城市化曲线以表格形式呈现,很多学生通过表格无法总结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变化规律,可在图文配合方面进一步改进。例如,第二节“城市化”,在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的表格后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自主根据表格画出曲线图,更有利于学生的过程性学习。

(2)图像指向准确性。图像中表示地理要素关系的箭头指向意义模糊,第二章图2-2-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的对比图(图2),将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迁移和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移民通过环形图方式进行对比,此图箭头起始位置不准确、均为同一颜色,且在两幅对比图中,将内城和贫民窟设为同一种颜色,容易导致学生困惑,相似情况还存在于图2-2-14的理想城市模型图中(图3),上班族人流、物流和休养人流的配色相同,并且箭头指向不清晰,起末位置的代表区域比较模糊,对上文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没有太大提示作用。

第5篇: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习观念;地理课堂;课堂有效教学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的数量(增至9门课)、容量增加了,在高考面前负担也加重了。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地理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

初中阶段地理课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初中地理已经纳入中考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地理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地理课仍然是不被老师、家长、学生重视的一门学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初期,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地理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地理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江西地理高考模块分别是:必修部分的必修一(自然地理模块)、必修二(人文地理模块)、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块);选修部分的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和选修六(环境保护)。必修一当中一些系统地理中非常重要的原理和规律一直贯穿在高中地理之中,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高一阶段地理教材的知识是基础,是重点,也是难点,又是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比重较大的部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高一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今后两学年的地理教学做准备。这种形态转型包括学习观念转型、考试观念转型、学习习惯转型、学习方法转型等。

1.学习观念转型

教师在高一第一节地理课上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把原先思维中基本概念,哪怕是一知半解的概念作为基础,让学生尝试接受高中系统地理模式,使其逐渐适应高一地理学习。教师从总体上向学生介绍高中地理教材的构成特点,使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什么,使学生对地理课重视起来。另外,详细介绍新高考方案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原来地理是副科转变为地理是高考科目,使其意识到高中阶段地理课除去必要的基础记忆之外,也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

2.考试观念转变

考试观念对现在学生和家长的影响很大,是否属于必测、必考的科目直接关系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要让学生了解到高中地理学科考试在文科中是必选科目,考试成绩能否达到B级以上直接影响其是否被本科学校录取。即使是理科同学,也必须要参加每年举行的学业水平测试,对于普通类考生,成绩需要达到C级以上。初中生进入高一之后,对地理科目的考试观念改变了,会促使其端正地理学习态度,加深对课程的认识。

3.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转型

初中地理的教课形式和应试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甚至于造成部分学生轻视课堂学习,只是把它作为“学科调味品”。有的地理课堂甚至于被其他科目占据,老师、学生只是在考前突击一下,因为在学生看来地理可以不看、不记、不理解,考试时在书本上找一找即可,使初中地理课出现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现象。

高中地理课要求学生重视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会思考、会探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学生不能只简单记忆知识点,问几道“我不会做的题目”,应该注重培养“老师为什么是这样呢?”“与我平时感觉怎么不同呢?”的思考方式。对于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课外“加餐”。

学习地理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如阅读相关书籍,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介获取知识,拓展知识面。

二、教师应该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高一地理课按照要求是每周2课时,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能够充分利用45分钟,发挥个人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教师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当前的考试要求。如:了解、理解《江西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说明》,把握每一课的要旨,使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重点、难点适宜。2.重视课堂,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可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上课一开始就以趣引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艺术表演,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教师可以培养自己独特的方式以吸引学生。如: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开端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做到事半功倍。3.适量的作业与测试。高一地理学科保证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课后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内容也可以丰富一些,如制作地理小报、自绘地理漫画等。以达到巩固知识,适应高考的目的。4.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自我反思,寻找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学后记可以让自己不断反思,总结,并不断改进。5.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开展“教师合作”。“教师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整体功能,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施教,实施教学过程的通力合作,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引导教师进行合作教学,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到一种“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通过“资源共享”使全组地理教师不断进步,共同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第6篇: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导言 教学手段 学以致用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诱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的主导因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怎样进行兴趣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教学的浓厚兴趣呢?

一、设计新颖的导言,引人入胜

新颖的导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和地表形态”一课时,教师可这样导入新课:煤、石油是动植物的遗体经过亿万年的物理化学过程沉积而形成的,可是在海底却为什么发现了大量的煤和石油?海洋生物是生长在海洋里的,但是经过考察发现在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地壳中有大量海洋生物的化石,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地壳运动造成了岩石圈和地表形态的有关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地理教学过程中。又如在讲授本单元的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一课时中的“洋流”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1492年,哥伦布从巴罗港出发,横渡大西洋,经历了37天的航行,到达了“新大陆”。此后哥伦布在1493年再次横渡大西洋到达新大陆――今天的美洲,只用了20天,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同样是横渡大西洋,为什么时间相差那么大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洋流的教学内容,那么前面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这样学生带着渴望知道答案的好奇心,带着问题思考和自主学习,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和交流学习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大大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在其中

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地理教具演示法、比较法、讨论交流法、程序教学法,等等,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认真研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总目标,吃透课本,深入了解所教班级的学生的不同个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筛选出适合本章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时,可通过“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方法,列出提纲,根据提纲用“比较法”归纳和整理教材内容,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然后通过合作学习运用“讨论交流法”,集思广益地通过互相交流和评价每个人所整理的内容,达到完善和提高,教师再通过“讲授法”先让优秀的同学上讲台叙述自己所列的内容和这样整理的依据,最后再加以总结和提高。这样,因材施教地穿插运用灵活多变的适宜学生的教学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而有趣,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直观性教学手段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可以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直观教学手段包括教材内容中的地图和漫画等,教师在黑板上的板图和版画,幻灯片、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地理挂图以其专用性、实用性和鲜明性等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掌握地理规律,形成正确的地理观点和概念,掌握地理技能。但由于地图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达地理内容,大多属于静态的,而对于动态的教学内容反映则不够,这时,现代信息教学手段的运用,就可以弥补地图的不足,有声有色有动态地表现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使地理教学如虎添翼。例如在教学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第一课“地球的宇宙环境”时,可以从宏观的角度为学生展示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对于人类来说是庞大的,但地球在浩瀚的茫茫宇宙中,不过是亿万个星星中的一颗,就像小小的尘粒,以自转和公转的形式,在太阳系和银河系中周而复始地运转了亿万年的地理知识;在学习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一节时,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为学生展示在学生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亲身经历到的地震、火山等由于地壳运动带来的灾难,以及跨越时空的限制,让学生足不出户地观察和了解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的时间段里洪涝、冰雪、干旱等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危害和损失的惨烈场面。

另外,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成语、民谚和诗句可以促使学生理解地理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让地理教学充满生机和乐趣。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的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引用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使学生明白地球自转一圈是其周长大约八万里,而在赤道线的自转速度最大,在赤道所能观察到的星座最多的地理知识。寓教于乐地引导学生掌握了地理知识。

三、在学以致用中拓展学生思维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来解决身边的问题,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完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后,就可以让学生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分析山东省为何在自然界中存在着“雪后寒”的现象。让学生联系刚学过的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到以下结论:1.大多数的降雪属于冷锋天气,冷锋过后气压上升、气温下降;2.新雪的反射率达到84―95%,所以太阳辐射绝大多数被反射到宇宙空间;3.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积雪在融化时需要吸引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学生理解了在我们的身边,虽然看起来简单的自然现象,却体现了众多的科学道理,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以新颖的导言导入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灵动课堂 高中地理 构建 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118

高中地理新课改的特征之一,就是改变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进入一种学习的状态中。而灵动课堂是指通过对动态资源的实施,使课堂教学更加灵动,既能将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同时还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教师应因势利导,在课堂上生发更多的创新因子,促进学生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一、铺垫背景知识,培养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的课本上的教学案例,基本都能很好地诠释地理的规律和原理。因此,在学习中,应注重活学活用,迁移典型的案例。学生在探究“为什么、怎么办”这种深层次的问题时,因为还不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所以缺乏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对案例进行一定区域地理知识的铺垫。而如果对区域背景知识过分强调,则可能对会剖析案例这一核心内容形成干扰。那么,应该投入多少的精力来铺垫区域背景知识呢?这一点是由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以及分析地理问题的深度所决定的。

为此,教师可采用对比分析法、主导因素法和模式描述法等,来铺垫背景知识。在人教版教材《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这一案例之前的教学内容中,并没有对相关的能源方面的知识进行介绍。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对能源的地位、分类这些相关的能源知识进行补充,以进行知识的铺垫。在对“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分析时,笔者将分析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和区域的资源状况这三个资源开发的原则有意识地提出来。其中,在对区域资源状况的分析上,重点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即开采条件、品质、种类、分布和储量方面进行考虑。通过这样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条理清晰地分析何种资源处于哪个地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二、剖析重点案例,捕捉创新信息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修2”“必修3”多数是采用案例教学,即通过一个完整的地理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完成地理规律的学习,并且能真正在应用中渗透,做到学以致用。案例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密切的,教学时就在挖掘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找到学习的思路。通过剖析重点案例,案例教学的重点其实就是“通过案例学方法”,“跳出案例找规律”。例如,在“能源资源的开发”这一课的学习中,教材首先凸显了山西能源开发的基本条件,包括环境特征、能源结构和地理区位。同时,对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及我国能源供需面临的五大挑战进行了分析。其次,从立足于自然资源整体性的视角,进一步分析了如何综合开发和利用区域能源。最后,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如何更好地治理和保护区域环境,以高度统一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教师引导学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思路进行归纳和总结。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对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对有利和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探寻,最后对具体的策略和发展战略进行确定。尽管每一个区域都有着差异性的地理环境,同时也有着不同的能源开发的内容。但不管是学习哪一个区域的“能源资源的开发”,都是有着大致的基本思路。教师通过剖析重点案例,捕捉创新信息,引导学生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的“能源资源的开发”内容进行学习。

三、采用灵动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活动”“阅读”“思考”,这些版块大量。存在于人教版教材中,可极大地提升学生对教材和内容的理解能力,若仅仅是采用简单的学习方法,则不仅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灵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学习时,处理“对山西省来说,输煤好还是输电好”这一活动时,笔者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将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开展小型辩论比赛,学生在具备一定观点的基础上,开展生生互动,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能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地理高考题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原则,强调对问题的分析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对学生实际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同时,整合教材中的思考题,将其设置成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一定的梯度。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既让学生既能学习的乐趣,又能对得思维的锻炼,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

四、提供畅想空间,生成精彩课堂

作为灵动课堂的有价值的资源,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观点中挖掘有价值的资源。面对学生的不同声音,教师的延迟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畅想空间,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出来,引发更加精彩的讨论,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轻松愉悦地学习。如在对人教版本《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的学习中,教师以身边的事实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其提供畅想的空间。学生分别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的角度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从而巩固并熟练掌握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会用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解决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实际问题。教师再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和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可持续发展具有广阔的问题范畴,特别是统一了发展观和环境观。学生可立足于教材内容,更好地理解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在生产力发展后,生产水平大大地提高,人们依靠土地赖以生存。而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逐渐淡化了对土地重要性的认识。一些学生认为不断上涨的房价,说明在人们思想意识中,土地的重要性。这种发散思维,为思辨课堂生成动态课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不断激发思维,以生成更加丰富的课堂动态资源,进而生成精彩课堂。

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是高中地理构建灵动课堂的前提。首先,应将学生的思维激活出来,最后对学生的创新信息进行捕捉,对学生的独到见解给予鼓励,通过不断的讨论,生成灵动课堂,从而获得教学效率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孙艳辉. 浅析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7期

[2]王晶. 研析新课改下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实践与研究[J]. 文教资料 2014年07期

[3]齐建锋. 浅谈高中地理创新教学[J]. 学周刊 2014年11期

第8篇: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稳固的发展,对于高中的地理教学来说,推崇将教学理念更加生活化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形势,可以传授课本上知识点的同时,更加的融入生活,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但是,纵观目前的发展形势,我国高中地理的教学工作正处于一个交替的时期,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新兴的教学方法之间进行系统的转换,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注入到地理教学中去。但是,在进行整体交替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阻碍发展性的问题,传统的理念不容改观,新进的方式不成熟等等,将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推上了一个地域性、资源型、方法性具有一定差异特点的局面。下文将详细的产生器差异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

1.1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先进的教学方法之间有很多相抵触的因素,十分明显的同时并深入的影响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推广的步伐。我国的教育事业遍布于全国各地,由于地域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这些方面在我国高中地理知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上体现的十分明显,城市中的学生,由于视野开阔,教学设备先进,教学理念及方法比较超前,在通过此方法对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上面比较容易接受,会加快地理生活化理念融入教学中的步伐。

1.2对于教育事业所涉及到的教育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分配,最终为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推广中遇到了阻碍,使其在运用范围中受到局限,得到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我国的经济发展整体区域稳定,但是其中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在进行教育资源配备上面形成了明显的差别,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学质量及师资配备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并且所处环境的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产生难易区别。在进行地理教学中,这种教育资源的根本差异显现出来的效果十分的显而易见,对偏远山区来说,地理教学生活化将很难实施,主要因为教师人员的缺失,地理模型的配备,课程安排不科学等因素造成的。

1.3教育工作的主要体现方式是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其根本的原因不外乎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中地理生活化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综合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将高中的地理生活化教学进行推广、结合、分析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多的问题。将对于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初衷造成影响,使其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有序的发展。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因素影响莫过于,面对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推广中,教学理念不具备完整性,使用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大多数用到的方法也是依据传统的教学理念而演变而成的,其发挥的效用不足以适应如今形势下的教育改革体质,因此,对于高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来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对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法进行简单剖析

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来说,融入生活化的理念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能调节课堂上的气氛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掌握课本上知识点的同时,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便于清楚牢记。下面对于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几种方法体现来着重阐述。

2.1地理作为高中课程的一门重要学科,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地图作为专题的课程设计与实际的生活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的传授,培养学生对于地图的学习、认识、看懂的能力水平。地图是地理课程的主要围绕点,整个课程的设计将是以其为中心展开的,也是地理教学中比较难的重点部分。因此,采用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式将为地图的教学提供便利的条件,给学生到来简单、高效的学习方法。下文将对于具体的课程要求进行举例阐述。高中地理的必修课程中有一节是关于我国季风气候区图的讲解,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将会有以下的步骤:首先,在进行知识的传授前,教师要提前进行备课安排:教书根据书本上进行总结性的将我国的季风气候的分类进行清晰,根据学生生活所处的区域或者学校的具体区域等环境来进行季风气候区的认识,并结合实际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通过对我国的不同地方的地理特征的不同,可以区分出各个季风区。组织学生感受所处环境或者生活周边的的气候特点进行阐述,从而让学生明了在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中,各个区域季风气候都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将同学们的发言与老师的补充作为问题的总结,从而完成整节课程的教授。其次,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工作要有具体安排: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该对于书本上关于季风区的分类,分类标准,所涉及到的区域特点等结合地图册进行详细的讲述。然后针对班级里的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进行提问,对其家乡的气候、降水等特点进行阐述,根据此自然特点,找出所处的季风气候区。然后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小组内学生来对于家乡的气候条件进行阐述,根据课本所讲述的区分季风气候区的特点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其所处哪个季风气候区。此种方法可加深同学们对于各季风气候区的特点印象,方便记忆。老师做最后的总结,对本节课讲述的知识点进行复述,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最后,将进行教学方式的总结,通过此种生活化方式,可以使学生对于复杂的地图信息的理解能力增强,提高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的高效性。

2.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高中地理知识生活化,使知识变得更加易懂的同时,也增加了实际知识点的操作能力,使整个地理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素质化。在高中地理课作为一门最贴近生活的课程,其中大部分知识点都来源与生活,因此,在地理知识学习中,融入生活,会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简便。下面将根据具体的地理实例进行生活化方法的分析。高中地理的必修课程中有一节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将会有以下的方法:教师可在上一节课中对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知识进行讲解,并将知识点以笔记的形式记录,并留出生活化操作记录空间,并在下节课前安排学生在室外利用影子测量太阳的实际高度角,之后,结合当时所处季节,记录当时的季节、气候等要素,在对太阳高度角计算后得出太阳此时直射维度,从而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对高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地理知识点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3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3.1地理教学的现状要求地理教学生活化。传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教育问题是全国人民所十分重视的问题,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统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基本没有太大的联系,这样就是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大部分的教师目的比较明确,为了应付高考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讲学习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点的归纳运用以及阶梯技巧分析等方面上,放弃了对于课本本身的生活元素的找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难与生活相融合,将学习的目的偏离了生活的轨道,把具有生命力的课程讲述的枯燥无味,这种教育方式肯定都会被取代,因为生活的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生活中的感悟在课本及教学中不能领悟到的,地理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区使学生融入生活,才能更好的发挥地理教学的作用,让学生真正的在生活中得到锻炼。

3.2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切感。因为将地理教学的社会意义和生活意义紧密的联合在一起,所以,地理教学的内同更多是源自生活的同时高于生活,它是对于各种自然现象进行探索、发现、揭秘的过程。如果想要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对于地理进行探索及学习,就必须让地理融入到生活中去,使地理和生活达到一个平衡点,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学习地理,使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多动手,提高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引发更深层次的地理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枯燥的数学内容转变为容易理解的生活问题,及时的了解国内外的信息,真正的做到教学与社会协调发展,使学生掌握知识也可以与时俱进,唤醒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和探索精神。

3.3地理教学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的进步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需要我国公民具有创造性思维、团队意识、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等,这就需要教书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自然变化、社会动态等,使其能够在生活中学会死来、用于探知、勤于动手。地理学科是社会学科及自然学科的边界学科,综合性质较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走进生活,提高精神愉悦性。

4结论

第9篇:高中地理必修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高中地理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65-01

探究式教学即探究引导教学模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所积极提倡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它主要靠教师提问,激发学生自主思维能动性,探究问题、研究并掌握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培养学习兴趣及总结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及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一)课程改革与地理基础素质教育的目的

新的地理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而相对应的我国高中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较高素质的学生,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高中地理是高中学习任务中一门综合文理特点的必修课,包括了自然、人文、经济等多方面内容,亦有不少抽象的原理与规律,实用与实践性非常强。

(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能在探究过程中对新知识从初步认识到总结再到自主应用,能从主动的探究问题一步一步到自主解决问题。从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中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认知、自主总结知识,从而达到对地理知识的深层理解。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其信心

在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还给学生,只是通过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分析、怀疑或者自由讨论,从中集结多种答案或是答案的多重解释,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感悟课程内容,过程中不断打破、构建自身的地理知识系统,激发学生思维能动性与渴求真知的意识。在得到教师对学生自身总结的知识的认可时亦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加强对学习的更深兴趣。

3.重视实践,益于创新

在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在教师引导性的启发下,学生独立自主构建学习过程,质疑、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提出、解决问题无疑不是最好的检验既往知识的实践过程。这其中包含了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复习、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大胆发散猜想、独立思考分析。不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组成的学习小组都有很大的益处,不仅有效整理了已学知识的思维脉络还能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锻炼培养创新思维。

二、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

(一)引导性提问引发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这点运用的很频繁,每当有新的知识被带入时都会提几个标志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研究思考。有了问题就有了目标继而有了思考方向。

(二)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提出问题与假设

教师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情景实例描述,发出质疑之声后,大多会留给学生大段的自主思考与自由讨论的时间。这期间学生集各种观点于一体,讨论总结出相对合理的解答。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感性认识亦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验证假设,解决问题

学生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毕竟是零散的,属于猜测性感性结论,所以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指正,从新梳理知识脉络分析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是对学生自主思维的正确校正与知识网的正确构建。

(四)教师总结及评价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知识重点、理清知识脉络,使学生对地理知识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从教师总结的答案中整理出新的学习思路与方法。教师再通过对学生答案的分析对学生思路给予鼓励或正确的指导,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信心、优化学习方案构建正确思考思路的目的。

三、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建议

(一)高中地理学生由于个人能力、知识水平的不同,学生们在进行自主探究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学生的思考思路,尽可能多的收集同学的不同思路作为课题实例予以指导评价。

(二)地理探究式教学不应只光着重于表面的形式化,着重提问探究而忽略知识的整体性与知识的具体应用。

(三)关于营造探究式地理课堂氛围,需要学校、教师、同学的共同努力。学校为实践课提供基本物资,教师加强科学培训,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四、结语

地理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学科,在高中教育中是极其基础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新鲜的理念,但做到这点需要学校、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实践与理论要相结合,灵活的运用探究式教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思维,完善知识网络,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