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范文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大禹治水教学设计范文

一、 预设目标,导学引领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一学段阅读的叙述,在教学课文《大禹治水》前,我认真研读了文本,预设教学目标为: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认读文中20个生字,会写其中10个“一类字”。3. 背诵课文内容。4. 学习课文中运用数字的写法。学写小片段。教学目标确定后,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为高效完成学习目标,必须重视课前自主学习,我设计了一份导学单,作为同学们预习作业。

1. 按照拼音提示,放声朗读课文。我一共读了遍课文,最后我能读得。(可多选)A. 正确B. 流利C. 偶尔读错D. 错误较多E. 结结巴巴

2. 学习了课后生字,我认识了一个新的偏旁:,带有这个偏旁的字有:。田字格里的字我会写:,我还会组词:;横线格里的生字,通过查字典,我知道“没”的读音有:,“倒” 的读音有:。我还有不认识的字是:。

3. 读了课文,我知道大禹是。

4. 搜集跟大禹治水有关的资料,了解一下,读一读其他的传说故事。(可以请家长帮忙)我了解到:。我听到的传说故事有:。

课前,我把同学们的导学单收集起来进行分析,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65%的学生第2题完成较好;100%的学生完成了第3题,答案体现了开放性;25%的学生独立完成了第4题,其中70%的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完成,仅5%的学生没有完成。通过导学单的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明确,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自学时存在的问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重点内容。

二、 合作学习,互助评价

目前,我们的班级授课制多是大班教学,因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兼顾到所有学生,因材施教不能落到实处。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笔者试图采用学生互助的方式,解决大班教学的弊端。

1. 同桌互助,减少障碍。课始,在检测预习效果时,我引导学生同桌互助,解决障碍。如认读较难的生字词时,引导同桌互读互听,纠正字音;朗读课文时,让学生合作,一人读一个自然段,互相纠正错误,读通句子,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指导评价书写时,同桌互评互改,相互促进。

2. 小组合作,评价促进。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我们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劣互补的原则,把班级分成7个组,每组6人,组内成员有明确的分工,组长负责组织安排,协调员、读题员、记录员等。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以轮流互换。

在教学《大禹治水》第2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是:(1) 读一读,数一数,这段一共有几句话?(2)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禹治理洪水的决心?用笔画出来读一读。(3) 你记住了哪些句子?试着背给你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请他给你评价或建议。(4) 学了这段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可以说出来和同伴讨论一下。各小组成员根据问题指引,开始自学、讨论,教师行间巡视,针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从学生学习看,小组合作基本解决了前两个要求,第三个要求,大部分学生只能背诵部分句子,整段背诵有困难。第四个要求,有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解决。我及时捕捉课堂细节,根据学情适时调整教学设计。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和彼此协调。

3. 大班交流,解决难点。经过10分钟互助学习后,全班汇报交流,由各小组汇报本组已掌握的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其他同学补充。我及时提炼,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1) “察看”是什么意思?(2) 大禹真的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走遍了九座大山?为什么两个数字是一样的呢?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我的适当点拨指导下,同学们迎刃而解。

三、 适当迁移,有效提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把这作为语文课程的一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课文只是一个范例,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表达方式,着力解决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

如《大禹治水》课后有一个填空题: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很多教师往往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将括号补充完整,再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字体会到了什么。我觉得这还远远不够,这样学生只知道列数字的好处,却不会运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不必太高,但是练习写一段话,并用上几个数字,以增强表达效果还是很有必要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写话练习:小朋友们,这段话用了四个数字,让我们读懂了大禹这位伟大的英雄,为治水和家人分别了好久,连自己的儿子都没能顾及。今天,我们也试着写一段话,用上几个数字,好让人家读起来更明白。

10分钟安静书写,同学们的思维通过文字予以淋漓尽致地表达。经过自主修改、小组互改,他们的写话内容得到进一步完善。有学生写道:“我很喜欢读课外书。我的房间有一个大书橱,里面有200多本书,我喜欢读《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每天我最少读30分钟课外书。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讲两个故事给我听,我好开心。”

第2篇:大禹治水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成;精彩;预设

课改使我们的课堂更生命化,更灵性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设计忠实的执行者,不再是布置“圈套”的“狩猎者”,严格照教案按步就搬,只能在课堂上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尴尬。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性的教学观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临场的尴尬,如果教师能够镇静排除、从容应对;对于始料的不及,能够因势利导、灵活处理好;教学就会真正散发着艺术的气息,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中精彩之处也会不断迭起!怎样跳出尴尬,又能衍生出精彩呢?

一、就地取材,灵活运用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口语交际课:借铅笔。我依然像往常一样引导学生看图、练习说话后,安排学生进行表演。先让学生同位表演(一个演要向别人借橡皮的小熊,一个演要把橡皮借出去的小猴),表演后互相评议。之后再找两名学生上台表演,表演的结果偏离了想象。一年级的学生天生牛犊不怕虎,上台表演有的是胆量,可是在表演时总是让人感觉说话内容简短,体会人物说话的表情和语气不到位,表演不真实等。

针对同学的表演,学生们或是议论纷纷,或是窃窃私语,或是皱眉思索……

真是没想到,这“唐突”的事件带来的竟是如此真实、自然而又精彩的表演!至今,我仍时时意犹未尽地回味着那次表演,真实的情境带给人的是轻松自如的表演和感受。

二、取舍得当,巧妙引导

这是一节阅读课:《大禹治水》

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句子,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是大禹的儿子,从来没见过自己的父亲,会对父亲说什么呢?。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了以上的问题后说:大禹其实也想自己的家人,只是他一心为了老百姓,才不顾小家而顾大家的。他的答案让我大吃一惊,这正是我下一步要问的问题,领悟的太快了吧,下面还有很多环节要进行,如:读出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大禹路过家门时会怎样想呢?然后再指导朗读。可现在怎么办呢?面对这早来的答案怎么处理呢?不能再按部就班了,改变教学思路吧。那就由果溯根,顺势引导学生说说大禹和儿子的想法,采用角色体验法进行父子对话,进而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接着引导学生读课文,学生读的很动情。

教学中面对始料未及的回答,教师如果简答评价一下,继续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虽然顺利地、行云流水般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节虚假的课、作秀的课。如果能顺着学生的想法机智生成,把生成当成下一步学习的资源,这样反而更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教学更具生命活力。

三、随机应变,机智生成

在一节公开课中,我让学生站起来读课文,经过一番引导鼓励后,举手学生依然甚少。怎么办?这些学生怎么在关键的时候掉了链子?真是出乎我的意料。面对着台下上百位听课教师,我的心里如同十五个吊桶打水。我的目光迅速地在教室里扫描,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突然之间我注意到有一个学生始终低着头,不敢举手。这一节课他一直保持沉默。叫不叫他来读呢?读不好怎么办?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让他起来读试试。果然不出所料,他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瞪着眼睛望着我,不言不语。我焦急地走到他跟前,轻轻地对他说:“试试看,只要你努力去读了,读不好也没关系。”他肯读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虽然读得结结巴巴,但毕竟还是读完了,没有冷场。他知道自己读得不好,所以一脸的不好意思。但是他今天当着一百多名教师和六十位同学的面,朗读了课文,这是多大的勇气!如果今后能主动举手发言就更好了。我们应该为他的大胆而鼓掌。那位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又是个意外的精彩,只有这非预设的生成才能给课堂带来这样的精彩!它也带给我更多更深的惊喜、思考与震撼!

第3篇:大禹治水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距今

时间

(年)

发现

地点

所属

时代

生产

工具

经济

状况

社会生活

状况

社会组织

特点

历史

地位

元谋人

170万

云南

打制

石器

迄今为止

发现的我

国最早人

北京人

70~

20万

北京

周口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简单语言

集体劳动、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类

的典型代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顶洞人

1万8

北京

周口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针将

兽皮缝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缘组成固定集团、集体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开

半坡人

5千~

7千

陕西

西安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用麻织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妇人居主导地位共同劳动、消费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黄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结构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长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4、5

山东

泰安

陶器、玉器

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

父系氏族

公社时期

在黄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会

开始解体

原始

社会

解体

黄帝、炎帝、尧、舜、禹

4千

黄河

流域

部落联盟

及其战争

大禹治水

禅让制度阶级社会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

会的过渡

教学建议

易错概念

处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课文中,着重介绍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误将整个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阅读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以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特征。

扩展资料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

元谋人。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

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两次发现人类化石。丁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万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故名。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8,000年。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穿孔饰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贾兰坡:《中国在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处以上。典型的有:

第4篇:大禹治水教学设计范文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思维,探究,转变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求知,这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益。

近年来,县教育局推行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先学(自主探究)到教师后教(点拨)”,教学过程分为“读(学生预习)——议(学生讨论)——问(学生设计问题)——导(教师点拨)——练(学生训练强化)”五个环节,简称“先学后教”。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此教学方式固然科学有效,但在农村高中的推行却大打折扣:“议,问”这两个环节很难实施。基于农村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历史教学在教法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相违背的,因为课是讲给学生听的。基于此,笔者又试用了一种对话教学:师说生思——师问生答——生答师补——师评生思的一个过程。在师生之间,在生生之间进行对话,进行交流,甚至进行片段的非正式的讨论,而不必为了形式刻意地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此种对话教学对于农村的学生很适用,对提高课堂效益也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对课堂上教师用语提出很高要求,教师用语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益。本文欲从教学用语视角来谈谈历史教学的效益观,也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

HL霍林沃思提出的“典型的听众分类”。他把听众分为以下五个类型:⑴行人型;⑵讨论—被动型;⑶精选型;⑷一致型;⑸组织型。这种听众分类与目前流行的三种理论流派相似:一是行为主义理论;二 是认知主义理论;三是建构主义理论。综合上述两种分类,可以发现,教师奉行的课程理论不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不同,学生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和所掌握的思维方法必然也就完全不一样。“典型的听众分类”中的五种分类和三种理论流派并不存在递进的关系。理论上讲,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群体,应设计不同的方法。以下就“典型的听众分类”教学用语的运用分解如下:

一、课堂教学(教学演讲)的听众基本上属于一致型听众,同时兼有组织型听众的某些特点。从表面上看,这种类型的听众对教师来说似乎比较容易“对付”,而实际上,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在学习动力、自觉意识、自我约束力以及知识起点和接受能力上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而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实际上又带有讨论—被动型听众以及精选型听众甚至行人型听众的某些特征。这是需要教师特别加以注意的。首先,必须根据对学生的熟悉程度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用语;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随时注意学生听课时情绪的变化和状态的生成,借以随机调整自己的教学用语以使学生神入历史的课堂。

二、要使教学用语言简意赅,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⑴抓住教材内容的实质。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教材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否则,口语表达必然会重复、罗嗦,让学生接受多余的信息,无疑加重学生的听课负担,增加教学的无效性。因此,言简意赅的教学用语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的深度。

一般说来,教师抓教材内容的实质要经历两个阶段:①对教材内容各方面的体会较为零乱,还没有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②将各个方面的体会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明确教材内容的主次,去粗取精,把精要之处贯穿起来。教师在课堂上应把握教材内容的主旨,简明扼要地交待清楚,并把自己经过反复思考才理解透彻的地方作为难点,着重提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便是“少而精”。

言简意赅要求说话简单明了,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完全在于说得少,而在于说得精,这就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词,才能抓住教材的实质。

教学中引导学生重锤敲打,使其中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总之,抓住教材内容的实质,讲得集中,讲得紧凑,引起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启发学生围绕教材的实质去听讲,即使说得稍长些,也不是违反言简意赅的原则的。恰恰相反,如果离开教材内容的中心,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即使话语不多,那也是一种多余的信息。

⑵力求避免无意义的重复。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或者对知识重点、难点重复讲解说明,或者对关键句加以重复,这种重复起到强调重点或加深记忆的作用,这是必要的重复。

另一种重复是毫无必要的重复,这往往造成教学用语的堆砌、繁冗和臃肿,成为用语的累赘。毫无意义的重复有两种常见的情况,一是相同词句的重复;二是使用不同的语句重复表现一个相同的意思。

⑶剔除口语杂质。

教师用语中的口语杂质主要是指滥用语气词以及使用口头禅。

综上所述是笔者教学过程中的不成熟的想法与点滴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就是历史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教学过程与环节的思想和行为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和判断,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以寻找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确实,如果有人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那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几十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几十次重复而已。可见,反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故反思之。

参考书目:1、《中学历史教学法》,

于友西, 高等教育出版社。

2、《走进高中新课改》,

朱 煜,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师口语学》,

第5篇:大禹治水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字】初中历史;新课程;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含义是指:以合作思想作为核心灵魂,依照数人一组的标准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进行教学和指导,小组的组员之间亦要互相讨论和帮助,以共同学习和完成任务。它不仅是新课改的新要求,也是历史教学中的新课题。据此,本文对这新的教学模式做出初步的探究,以期填补相关研究空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它迎合了新课程历史学科发展要求。历史新课程强调历史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是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传统课堂上的模式通常是这样的:教师扮演“讲述者”,单一地向学生灌输、演讲和传授;学生扮演“倾听者”,被动地接受、倾听和理解,这样的模式动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则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第二,它体现了学生的自身价值。“合作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和受教育权的主体,而不是教育工作的“附属品”。另外,“合作学习”有利于加强师生平等交流,打破沉默严肃的课堂氛围,营造轻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学习的自信心。

二、初中历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案例

1.教学分析。本文选取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作为实践活动案例的素材。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秦汉昌盛的宗教文化、雕塑艺术和史书,重点包括两个:一是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二是司马迁和史记。本课的难点是宗教文化的影响和意义,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2.教学设计。依照“合作学习”的模式,先把全班学生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三个小组,并分别选出各组的组长两名。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学生按照要求做好预习工作,各组成员分工搜集资料并通过内部讨论制作能用于课堂展示的资料成果。课堂上,先由教师导入新课。然后,由三个小组依次展示课前资料搜集的成果和学习成果,进行教学活动。第一小组以展示PPT的方式对佛教的传入,以及道教的起源进行介绍,并以组员互动的方式引出一系列问题,供全班进行讨论。比如,佛教和道教的主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封建统治者提倡和扶持佛教与道教?佛教和道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有哪些?等等。学生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对上述问题的讨论进行总结,并进一步讲述宗教对我国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对我国宗教文化的深层领悟和理解。第二小组首先派出两名组员,以讲相声的方式将司马迁及其创作《史记》的故事向全班娓娓道来;接着其他组员依据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分别轮流讲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史记》当中所记载的人物事迹,比如大禹治水、屈原投江、陈胜吴广反抗暴秦……让一个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最后由教师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历史地位做出全面总结。第三小组首先播放秦兵马俑的纪录片,将秦兵马俑的实况活灵活现于课堂上;接着,采用知识问答竞赛形式向全班提问关于秦兵马俑的问题,让同学们抢答,答对的由教师作记录并给该同学所在小组加分,三个小组都要参与活动。这样不但能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使同学们在游戏和欢笑中对知识有更深入的记忆和理解。

三、关于“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的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讲述的是文化史,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进行讲述、思考、讨论,培养学习兴趣,发挥个性和才能。上课之前,教师把学生按照个人研究兴趣等标准划分为三个小组,由组长负责任务的分配,各成员负责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三个小组分别向全班作课前学习成果的展示,并充当课堂主角进行演讲,形式多种多样,有相声、故事会、PPT演示、视频播放、知识问答竞赛,等等。教师则成为配角,适时给予引导和总结。这一过程既强调学生的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又充分调动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活跃和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拉近与历史知识的距离,更深入地感受历史、体会历史。这次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搜集、总结和研究,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思考。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如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取得“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指导学生实践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平衡。1.“合作学习”案例的现实效果。通过开展上述“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可以总结出“合作学习”的现实效果:第一,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并且活动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第二,它能够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扭转教师单调授课、学生死板听课的旧模式,使教师放下传统的绝对权威而退居为课堂的配角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也极大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第三,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与合作的乐趣,增强成就感;第四,它能够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在组员之间的互动合作中,形成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第五,它有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教师放下绝对权威的架子,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发挥空间,让学生大胆抒发己见、展现自我,促进学生在互动中激发思维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2“.合作学习”案例存在的问题。上述实践活动案例进行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课堂时间安排上不足,课堂上仅限于活动成果的展现,而诸如资料收集等大部分的学习过程和活动仍然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一点体现了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欠缺的;第二,课外学习部分需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但当今许多学校的初中学生课业比较繁重,课余时间很少,恐怕难以完成课前准备的任务,尤其是对于住校学生来说,只有双休日的时间才能到校外开展社会调查,致使课外学习开展的难度增加;第三,各组成员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存在差异,由组内个别能力强或对课题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负责整个小组全部工作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样不但会使某些组员滋生懒惰和依赖心理,更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

四、实现“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总结

第一,合理分组。实现“合作学习”,首先应当懂得如何合理进行分组。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特长、兴趣、性格、智力思维等各方面因素,按照每组一定的人数(通常为4至8人)进行,组员之间要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比如性别、个性、成绩、特长等方面的差异,甚至还可以把学生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方面的差异也纳入分组考虑的范围。这样,才能使每个组员在相互搭配、相互补充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有效避免个别能力强的组员包揽全部工作、个别能力弱的组员坐享其成的现象发生。第二,明确任务。比如前述的教学案例当中,第二组除了两位演技好的成员负责以富含趣味的相声形式介绍司马迁及《史记》以外,其他的成员也要依照自己的兴趣去收集、准备和讲述一个史记里的人物事迹故事。这样,通过组内合理分工,使每个组员都应有自己的明确任务,确保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杜绝发生个别组员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第三,把握确定活动形式和内容的时机。比如,当教师谈论秦兵马俑的历史意义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秦代雕塑艺术的宝库,代表了秦代雕塑领域的最高水平。有的学生则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始皇剥削人民的残暴证据,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血与汗浇筑而成的封建皇权统治的象征。教师此时可以不发表任何意见和评价,按照学生各自的观点分为正反两组,让他们课后进行资料收集和准备,下节课以辩论会的形式对该问题进行讨论。第四,合理把握课堂时间的分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不要草草结束。因此,课堂时间不充足,等于剥削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通常课堂讨论的时间应为5~10分钟,而其他的活动则应依照具体情况来做出安排。第五,重视有效引导。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当合理的合作者、指导者、引导者,以平等交流的形式参与到学生活动当中。应当注重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小组如何分配任务;指导小组如何合作;指导小组如何交流和讨论;协调组内分歧,等等。当个别学生出现学习和合作的态度问题时,应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对该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无论是课前准备阶段还是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或难题时,教师都应当及时予以帮助和引导。第六,重视课堂评价。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以及结尾处,教师应当把握时机适当给出合理评价,评价的方面应当包括“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参与程度、活动开展的态度和活跃程度、活动内容水平,等等。评价时应当注意要激励和肯定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共同合作和共同进步的意义,鼓励他们今后更积极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还要对团结、有团队精神的小组,以及有合作精神、热心帮助同伴的组员给予及时的表扬。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