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学论文范文

林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学论文

第1篇:林学论文范文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目前在风景园林专业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等方面各自都要有着独特的方式,但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如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提炼规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常在高年级的相关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因一个项目涉及的课程较多,目前在风景园林专业中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之外,其它课程很难实施。实践教学法需学生通过参加实际的规划设计或施工实践,但因条件限制,目前涉及的专业课程和学生的人数都非常有限。而情境教学法能通过多种手段如图片、视频、音乐和实物等媒介或通过动作演示和角色体验营造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因而对学生来说更直观,高、低年级学生都能适应。且营造情境的方式方法多样,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操作。所以情境教学法与其它的教学方法各有优势,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2风景园林专业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情境教学法的表现方法可通过音乐、图片、视频、实物、语言描述、动作扮演和设问等来表达,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风景园林的专业特点,从三方面来讨论情境教学法在风景园林专业的具体运用。

2.1模拟角色,创设体验情境使用模拟角色,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可以创造出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不由自主地去思索、去探究。角色模拟的方式多样,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岗位、某一类人或某一操作程序等。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模拟业主,体会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普通使用者,体会设计中的功能是否“以人为本”,而不是仅仅传递了设计者的爱好。总之,模拟角色不仅让学生收获体验的快乐,还能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协作,并能较快地融入社会。如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几个专题模块,有广场设计、庭园设计和公园设计等。一般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再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们通过设计训练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对设计具体内容一般不做规定,这样便于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但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还存在着甲方(项目给出方),而作为乙方(设计方)在设计过程中需与甲方沟通,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满足甲方的要求。所以可以在几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来进行角色模拟,创设体验情境。如在庭园设计作业中设计别墅的屋顶花园。在做设计之前,先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别墅的主人,并每人写一份项目委托书,将自己的要求与希望达到的效果写在任务书中。然后将全班同学的任务书打乱,再进行抽签,对抽到的任务书进行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期待其他同学将“自己”的花园做成怎样的效果,时常去看“乙方”的方案并与“乙方”交流;反之,作为设计者的“乙方”,同学们也能体会“甲方”的心情并乐意与“甲方”交流。任务书五花八门,设计方案多姿多彩。学生们也体会到了设计的过程不仅仅是设计构思的表达,还需要合作与沟通。

2.2利用实物、图片或视频等媒介,创设形象情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通过实物、图片或视频等媒介,创设的形象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的大学课堂,各式各样的图片和视频已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因而,利用实物、图片或视频等教学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实物、图片或视频的罗列。对资料要进行精心地选取、剪裁与制作,甚至可以利用电脑技术对一些大尺度或抽象的场景具像化,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园林工程中园路工程教学时,学生们对园路施工的全过程不甚了解。因为人们时常见到的都是修好的路,即使将学生们带到施工现场,看到的也只是施工的部分程序。因为园路的各层如路基、基层、结合层及面层的铺设并不是在几小时内就能完成的,甚至有些层铺完后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再铺设上一层,而学生们去现场跟踪施工全过程的概率又非常之低。那么可以将工人每一层的施工过程拍成视频,通过拼接,配上解说。而土方工程则可以制作动画演示把一座山头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时,土方是如何转移的。另外,实物对学生来说有一种无可言喻的亲切感,除了视觉以外,还能带给人触觉和嗅觉等不一样的体验。如在教授建筑材料时,火山岩、花岗岩和大理石等通过图片也能辨认,但通过触摸实物则对重量和质感等有更直接的认识。

2.3巧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教师通过巧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激起学生们对“未知”的好奇,让学生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设置问题的优劣是取得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对于大学生来说,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当然要避免“过犹不及”,太难的问题会带给学生以挫败感而失去学习兴趣。恰当地问题应当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学生们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如在园林工程概预算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结合一个项目的施工图,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做出预算表,因计算程序繁琐,各种材料价目表冗长,若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疲于应付甚至相互抄袭。通过巧设问题:“甲方因资金方面等原因,需要在已有500万元预算的基础上,通过置换部分名贵树林、大苗木或高档铺装材料(基本不改变园林观赏效果的基础上)将预算造价控制在420万~450万元,并做出新的预算书。”因解决问题的方式灵活多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探究教学情境,并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积极去探究哪些名贵树木可置换成观赏效果相当的普通树种,哪部分高档铺装材料可以用物廉价美的乡土材料代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地学会预算的程序与方法,还对材料的价格和特性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另外与相关其它课程也自然的联系了起来。

3情境教学法需注意的事项

3.1资料库的建立相对于其它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适应面较广,操作程序也相对简单。但要取得良好的情境教学效果,仍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中建立完善的资料库必不可少。实物、图片要经过精心挑选并具代表性;视频的制作要能清晰地表述问题又有一定的艺术美感;设置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能不断引导学生学习直至解决问题。不同的课程要设置与其对应的资料库,并注意适时更新。

第2篇:林学论文范文

1医学工程人员工作职责

按照卫生部对透析管理的相关要求,20台以上透析机的血液净化室(中心)应至少配备1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为了保障临床血液透析治疗顺利的进行,应对透析室医学工程人员建立明确的工作职责。在透析治疗中,工程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保持通讯工具通畅,做到随叫随到。在设备使用前应例行安全程序检查,包括水处理系统的检查和质控工作及透析机开机自检,发现故障及时排除[6]。按医嘱为治疗患者提供相应的浓缩液,配合护士调整相应参数。患者治疗开始时医学工程人员应主动巡视、检查透析机的运转情况,并认真做好机器运转、维修及保养纪录。机器出现故障时应立即通知护士长,对患者治疗进行调整。透析结束后必须进行热消毒或化学消毒[7-8]。在日常工作中做好透析液配比、除气装置、超滤量、血泵及漏血检测等关键步骤、部件的维护,对设备的维护、调整和零部件的更换均需详细记录,以便维修时能快速查找出故障,及时修复并重新投入临床使用。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确保参数精准[9-10]。

2建立透析设备管理制度

制定规范化、制度化的透析设备管理制度包括透析设备档案管理、医学工程师岗位职责、血液透析设备使用及保养记录、水处理设备检测记录、血液透析设备维修记录以及血液透析设备消毒记录等,旨在提高血液透析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杜绝人为损坏,保证透析设备处于最佳状态。对在用血液透析设备建立详细档案,要求医学工程人员在规定时限及时录入各类日常维护以及设备故障事件信息。同时,应定时检查设备工作状态,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向主管部门提交分析报告,为设备维护、维修提供原始资料,对血液透析设备不良事件进行有效的监测,保障血液透析设备的安全使用[11-12]。

3加强血液透析设备维护保养

采取预防为主的主动维护是保证血液透析设备完好率关键性措施。血液透析设备需要专人管理,定期维护保养,按照厂商建议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进行电导度、温度和超滤值等参数的校准。对每台透析设备建立独立档案,跟踪记录安装、调校、维修及保养等数据信息以便管理。

4注重专业培训

目前,国内透析设备大多为进口设备,医学工程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熟练掌握透析机电子机械方面知识。应组织血液透析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进展专业讲座,采用不同形式对血液透析专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必须加强医学工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真正具备管理、保养、使用和维修能力。同时,医学工程师应定期对临床使用血液透析装置的医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规范操作,减少由于工程电气性错误操作导致的机器损坏[13-14]。

5结语

第3篇:林学论文范文

当前医学院校医学课程教学整合改革存在诸多问题:①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目前医学课程整合过程还存在着分散设计的问题,没有树立整体的课程整合理念。②医学课程整合的有效性问题。研究显示,与分科课程相比,整合课程改革中学生在标准测试中得分较高或与之持平,尚不能完全确定医学课程整合改革的绝对优势。③师资培养及教材建设的问题。传统分科教育的环境中,教师缺乏医学课程整合的理念。缺乏对整合课程的宏观认识也是课程整合改革前进的桎梏。同时,教材的问题也制约着课程整合的发展。

2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

2.1构建方法

2.1.1专家咨询,反复论证与各相关教研室主任、主管教学副主任和资深教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论证,多次与各相关教研室讨论课程内容设置,确定了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衔接情况,初步确立了模块内、模块间内容设置和衔接顺序,并拟定合适的病(案)例。

2.1.2开展PBL教学,建设病(案)例库派出骨干教师赴多所高校参加教学改革的学习和观摩。邀请专家开展PBL教学培训,定期开展PBL教学推介会、PBL教学及案例编写经验交流会,并编写了《PBL案例教师手册》及《PBL案例学员手册》。

2.2整合方案结合国际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国家执业医师和军事医学考试大纲,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临床医学专业共开设18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后设6个课程模块,分别为基础医学总论、正常人体形态学、器官系统、细胞与分子基础、免疫与感染性疾病、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模块。调整前总学时101时,其中理论课655学时,实践课364学时。经过调整,总学时862学时,共精减157学时,精减比例为15%;理论课精减177学时,所占比例由原64%精减至55%;同时增加了76学时的PBL教学。2.2.1“基础医学总论”课程模块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课程的总论内容整合形成。总学时为61学时,其中理论58学时、PBL教学3学时。

2.2.2“正常人体形态学”课程模块由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2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231学时,调整后总学时为215学时,其中理论7时、实践130学时、PBL教学6学时,共精减16学时(精减比例为7%)。

2.2.3“器官系统”课程模块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4门课程的各论部分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326学时,调整后总学时为246学时,其中理论101学时、实验42学时、PBL教学31学时、考试8学时,共精简80学时(精简比例为25%)。

2.2.4“细胞与分子基础”课程模块由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5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212学时,调整后为177学时,其中理论110学时、实践52学时、PBL教学15学时。共精减35学时(精减比例为17%)。同时将发育生物学(20学时)增设为选修课。

2.2.5“免疫与感染基础”课程模块由医学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病理学6门课程整合形成。该模块原课程总学时为190学时,调整后总学时为164学时,其中理论108学时、实验32学时、PBL教学24学时,共精简26学时(精简比例为14%)。

2.2.6“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由教学实验中心、药理学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4个单位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重点对原实验内容进行整合,提高设计性实验学时比例。该模块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验52学时。

2.3整合效果

2.3.1师生反馈满意率高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座谈等形式,针对机制改革及运行情况,对学员和教员展开调査。教员中,88.3%对课程整合“非常赞成”,91.2%认为“按需组建教学组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利于课程整合,对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98.5%认为教学基本要求评价和精品课教员评审对提高教学积极性与教学质量“促进作用很强”;学员中,91.6%感到课程整合后“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强”,96.6%对学校外聘名家讲座和讲课表示“热烈欢迎,希望进一步加强”,88.7%认为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对培养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90.2%对实验室开放度“表示满意”。此外,师生对整合后的网络信息资源满意度分别为91.7%和90.8%。

2.3.2教员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渐进机制的建立应用,对教员提高教学积极性、主动关心教学、研究教学、提高教学、争当名师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效果。

2.3.3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通过课程整合、资源共享和教学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学员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技能训练更加扎实,开展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普遍高涨,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在校生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军队科研项目1200多人次,独立完成课外科研项128项,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超过6分(CancerRe-search);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与一等奖、全国医学院校临床技能竞赛优秀奖、全国医学院校首届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等奖、全国靑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奖励100多人次。

2.4方案的特点与其他院校正在进行的课程整合相比,本课程整合方案有如下的特点:

2.4.1以卫勤保障为着眼,突出军事特色以卫勤需求为牵引,突出军事特色。根据战场卫勤保障需求,突出军事医学特色,针对现代战创伤向多因素、多途径、多处伤发展的特点,强调人体的整体观,按照“模块化、整体化、实用化”的思路,打破学科壁垒,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线,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医学特色课程内容体系。在组织学生早期接触实践的安排中,利用暑假组织学员下部队当兵锻炼,通过与部队战士“五同”(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学习、同生活),使学员体验部队生活,增进对基层部队卫生工作的认识,牢固树立为军服务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军人意识,提高军事素质,培养优良作风和适应能力。

2.4.2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创新水平着眼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医学人文素质,在前期精简了157个学时,初步缓解了学员的学习压力基础上,开展“三早活动”,即从一年级开始早期接触临床,通过开展讲座、深入医院、开展主题日活动等帮助学员了解职业要求,增强了学员对医疗工作的感性认识和培养学员维护健康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从二年级开始早期接触科研,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增强学员创新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利用寒暑假组织学员开始早期接触实践,寒暑假组织“感触医疗”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社会实践报告会,增强学员对社会医疗问题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

2.4.3以整合内容为核心,突出整合特点整合方案从学时的压缩到课程的设置,从教师的培训到教材的更新,处处体现整合的特点,着力打破常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将有内在联系的部分进行有机整合,整合覆盖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考核总结等各个方面。整合的彻底性避免了实施过程中产生矛盾,使得教师与整合后的教学方式相适应,教材与整合后的教学内容相适应,考核与整合后的学习内容相适应。突出整合特点,保证了方案的顺利实施。

2.5方案改进编制更加详细的效果评价量表,对课程整合效果进行完整评价,找出漏洞和缺陷。通过三方面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教员-学员-教管人员”、“三位一体”的角度分析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实际效果,找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同时,有针对性开展师资培训,进一步强化整合后教学的师资队伍,深入做好课程整合配套教材的选编工作,提高课堂授课质量。

3总结

第4篇:林学论文范文

而同时,林纾为使译作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他在翻译过程中适时迎合主流意识形态、考虑国人的心理接受程度,对原著内容进行删减或改编。在《黑奴吁天录》的《例言》中,林纾曾写道:“是书言教门事孔多,悉经魏君节去原文稍烦琐者,本以取便观者”。因此,在不影响情节叙述的前提下,他将书中原著作者抒发宗教情怀、宣扬宗教力量的大篇幅有关基督教义的描写大量删去,以剔除宗教局限性对作品思想意义的影响。此外,为迎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将大量细致的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删减或缩译以突出作品的故事情节。例如,《块肉余生述》开篇第一章原著作者关于医生的127个词的大段描写,被林纾仅以“医生平惋不杵人,亦不叱狗”11个字一笔概括,堪称经典。同时,为顺应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的价值理念,林纾还将很多原著的书名加以中国化转译,例如,将英国作家哈葛德的《蒙特祖马的女儿》(Montezuma’sDaughter)译为《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将大畏克司蒂穆雷的TheMartyredFool译为《双孝子喋血酬恩记》、将狄更斯的《老古玩店》(TheOldCuriosityShop)译为《孝女耐儿传》、将Dr.JohnsonandHisFather译为《孝子悔过》等。

第二,林纾还采用异化策略,在坚持使用古文笔体翻译西文小说以挽救古文逐渐衰亡命运的同时,积极改良章回体等文言叙事传统,借鉴西方文学元素,介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西方文学的创作手法,以通过“以彼新理,助我行文”赋予古文更加丰富的价值和表现力,另外,在译作的序跋或注释中将中西文学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开启了中西文学比较之先河,为革新我国传统文学观念、改良创作方法注入新的活力。被誉为“桐城古文殿军”的林纾,坚定地站在维护古文的立场上,与等白话文运动倡导者唇枪舌剑,力挽古文颓势。林纾曾指出:“予颇自恨不知西文,恃朋友口述,而于西人文章妙处,尤不能曲绘其状。故于讲舍中敦喻诸生,极力策勉其态肆于西学,以彼新理,助我行文,则异日学界中,定更有光明之一日。”

而同时,林纾又在译文中将传统古文予以改良。钱钟书曾评价道:“林纾译书所用文体是他心目中认为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它虽然保留若干‘古文’成分,但比‘古文’自由得多;在词汇和句法上规矩不严密,收容量很宽大。”林纾摒除传统古代传统小说章回体的叙事模式,尝试采用西文小说惯用的第一人称叙事,例如,在《巴黎茶花女遗事》中以“余”开篇,直译出作者小仲马直接通过第一人称讲述主人公茶花女马克格尼尔的故事。另外,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小说末尾和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代表作《鱼雁抉微》中,林纾忠实地译出原著中的日记和书信,开创我国现代日记体和书信体小说的先河。

林纾也被誉为“中西文学比较第一人”,在其译作的序跋中往往将中西文学作家、作品进行比较,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例如,他在《孝女耐儿传》序中将狄更斯的小说与我国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红楼梦》进行比较时,曾谈道:“中国说部,登峰造极者,无若《石头记》。叙人间富贵,感人情盛衰,用笔缜密,着色繁丽,制局精严,观止矣……终竟雅多俗寡,人意不专属于是。若迭更司者,则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使观者或笑或怒,一时颠倒,至于不能自己,则文心之邃曲,宁可及耶?”对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更加深刻、真实地反映社会矛盾、直面社会黑暗的创作手法予以充分肯定,也因此对推动我国传统文学观念的革新、促进小说的现代化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5篇:林学论文范文

(1)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临床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的科学。(2)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笔者认为中医药理论指导是核心,是灵魂;脱离中医药理论指导一切都无从谈起。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使中药在体内发挥最大效用,以确保临床合理、有效与安全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都是合理用药的内容,所以定义中合理用药4字足够了,如果要强调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中药临床药学的作用或工作内容。合理用药是中药临床药学的根本目的和目标。为避免内容重复可以这样定义: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合理使用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有人认为中药临床药学是临床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的称是中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本人倾向于后者,既名为中药临床药学,则应重视中医药理论指导,具有独立的研究框架,讲究理、法、方、药,辨证施治,主要研究中药的合理用药问题;中药与西药虽同属疾病预防、治疗的武器,均存在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使用的问题,但其应用指导的理论体系不同,如果把中药临床药学作为临床药学的一个分支,沿用西医药理论或诊疗要求来求证中药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在逻辑上说不通;容易给人误导,导致研究走入死胡同。

2中药临床药学的特点:

从古至今,几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都是人们不断探索中药临床药学的过程,人们从事中药活动究其根本都是为了中药的合理使用,广义讲都归为中药临床药学的范畴。由于中药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其研究工作较为复杂,难度较大,目前真正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均与实际工作的要求和人们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2.1中药临床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如果不遵守此原则,就会犯大错误。以历史悠久,使用广泛的人参为例。各高校《中药学》教材都把人参归入补虚药中的补气药。要正确认识和使用人参就应读懂《神农本草经》,就应参悟仲景立方之法。本经记载,人参主补五脏,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人参主补五脏,以五脏属阴也。仲景《伤寒论》中,用人参的小柴胡汤、炙甘草汤等15个方中,皆因汗、吐、下之后,亡其津液,取其甘寒以救阴也。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用人参。人参生上党山谷,背阳向阴,其质柔润多液,置于日中一晒便变色,证明其为阴药无疑。栽培者也用北坡之地用棚遮阴方能成功。人参应为补阴药,并非补虚药中的补气药,应用人参产生的很多不良反应多数是由使用不当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反以人参为害。应该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人参,中药临床药学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中药,如果脱离中医药理论指导使用人参就会导致很多不良反应发生。2.2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明确提出“以患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发展方向。中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由于认识不统一,方向不明确,行业和医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人才缺乏,经费投入少,发展极为缓慢。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刻苦钻研中医药理论,使用每味中药得心应手,所有问题迎刃而解。2.3在质量保证、辨证立法准确、选药得当、组方合理的前提下,用量的适当与否决定疗效。古代医家对于药物用量十分谨慎,并根据在临床用药中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常用中药的起始剂量和最大用药量,在现行药典、地方标准和教科书中也规定了常用中药的一日用量。但部分医家总有自己的看法,认为规定用量限制了中医用药的灵活化裁,许多病症不用重剂不能疗重病,有用200g黄芪治重症肌无力,用黄连100g治糖尿病者;有的认为当代人耐药性强,强调现在药品质量不好;认为现行的中药常用剂量,仅从保障用药的安全性考虑,且受传统思想影响及条件所限,大多数中药及处方量的量效关系,未经过严谨的试验研究与大样本的验证,多以个人经验或个案经过归纳而载于文献中,对指导临床用药有局限性,故对典籍、教科书提出质疑。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在没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遵循药典。2.4患者个体差异与用药依从性:患者个体禀赋不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和耐受性也不同。且人有男、女、老、幼不同。故用药后的疗效或副反应则不完全一样。加之,有的患者不按医嘱用药,或随意加大、减少剂量,或不按疗程用药,或不按规定服用方法使用等时有发生。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以处方为准。

3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

第6篇:林学论文范文

1.1角色多、工作重

临床医生同时承担着医疗、科研、教学三项重要任务,而这三项角色中,首先定位是临床医生,其次才可能是研究人员和教师,在此种繁重的医疗任务下,临床教师因精力被多方面的工作所牵扯,难免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1.2重科研、轻教学

在医疗行业中,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是衡量一个业务单位及科技人才的重要标志。难免会出现医务人员的精力向科研工作倾斜的现象。而这一倾斜,导致教学活动被排在“医教研”的末位,最不受重视。

1.3付出与收入不匹配

有着较高学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经历长时间的备课、试讲,将临床技能手把手教给学生,但却仍然拿着传统的课时补贴,和作为临床医生或科研工作者的奖励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不仅让认真备课、上课的临床带教教师寒心,也使其丧失临床带教的主动性。

2激励措施

(1)降低临床带教医师医疗工作强度。医生医、教、研工作的繁重,相关临床科室可以适当调整其临床工作量,如减少其主管床位数量、减少门诊次数等,但同时保证足够的临床资源供教学使用。只有其他工作的负担减轻了,才会有更多时间投入临床带教工作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2)改革医院临床医师带教氛围,广泛开展教学活动,制定多样激励机制。可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鼓励广大临床医师带教的积极性。如:优秀临床带教教师评选、临床教师床边技能大赛、实习医师技能操作大比武等。

(3)改善教师薪金制度。目前高校薪酬是以职称为依据的,教学工作量所占比重较少。对教学和科研分别进行报酬,改变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增加高校教师教学补贴,使教学职称与工资待遇相挂钩,而不仅仅限于微薄的课时费。

3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1)加大医学教育的投入,加快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造原有的教学场地,更新教学设备和设施,使相对不足的医学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高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2)合理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强调早期接触临床,突出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学分制。多运用体格检查、病情分析等实际性的临床技能考核。

(3)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临床水平,早临床、多临床,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开设“早期接触临床”课程,让学生早点进入医院学习和实践。改变学生以往的“观察者”的身份,训练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强化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提升操作能力。

(4)改进教学方法。多用启发式、CBL和PBL等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第7篇:林学论文范文

急诊临床诊疗实践过程可分五步:一是,患者急诊就医时根据自身经验和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极其发病机制发现问题,并如何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二是,通过医学检索学知识搜索临床发现的相关问题文献,通过文献以此获得解决急诊临床实践中问题得科学依据。三是,对文献进行评价。

二、循证医学在急诊医学实践中对急诊医疗人才的培养

注重在职急诊医师医疗各学科的能力全面培养,并能掌握一项高、尖、专的专项技术并灵活掌握循证医学思维在临床中结合经验;加强对本科、硕士循证医学思维和急诊医疗技术的学习,做好临床实践中的带教工作;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加强技能熟练度,定期讲座接受急诊及循证医学的最新前沿动态和技术推广,组织讨论会,对循证医学思维在急诊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解决问题,相互传授经验等;社区医生应掌握医学文献检索知识,为基层急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保障。

三、循证医学思维在急诊医学诊疗实践中的局限性

循证医学是一种较以往依赖临床经验医学更适合于临床医疗实践的科学决策方法,其要点是将已经发表的文献作为基础指导获得科学的证据应用到具体的急诊临床诊疗问题之中。然而,由于一些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和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应用循证医学思维诊疗就突显了其局限性。急诊医学应努力改善用作讨论医疗基础证据的质量,在获取最佳临床证据的同时灵活处理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因为急诊科的诊疗工作的自身特点为病情急、家属情绪急、这样就要求了急诊的诊疗速度要快,而循证医学是以文献为基础获得科学依据的诊疗思维,这就要求了在急诊临床实践工作以外需要大量阅读文献并结合科学依据做好总结汇总工作。当然,在急诊医疗实践中循证医学的应用还有待逐步完善。

四、结语

第8篇:林学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治疗心动过速患者84例,将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观察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在48—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6岁;病程在7天—3年之间,平均病程11.6个月;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24例;年龄在47—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3岁;病程在10天—3.2年之间,平均病程12.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4>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1.2治疗方法

将研究的84例患者的治疗方法及过程进行详细记录,整个治疗过程遵循,急性发作期使用西药对患者心率进行控制,待稳定后按照分组进行相关治疗。

1.2.1观察组治疗

本组42例患者均采用桂枝甘草汤结合中医辨证进行治疗,基础方剂:桂枝12g,炙甘草10g。随证加减:①12例患者症见心悸,心烦,汗出,少气乏力,面色不荣,伴有精神恍惚,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心神不宁。基础方加大枣12枚,五味子9g,人参6g,茯苓12g,白术6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党参12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连用7日一个疗程;②15例患者症见口苦,口干咽燥,食少纳差,舌红,苔黄,脉弦细。中医辨证:肝气郁结,相火内扰。基础方加党参15g,黄芪15g,生地10g,黄连12g,柏子仁10g,柴胡10g,郁金15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连用7日一个疗程;③9例患者症见心悸,心烦,气短,口苦,舌红,苔黄略腻,脉数。中医辨证:湿热内扰,气血不足。基础方加苦参9g,人参6g,黄连12g,枳实4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连用7日一个疗程;④6例患者症见心悸,胆怯易惊,汗出,手足凉,舌淡,苔薄,脉沉数。中医诊断:心气不足,脾肾阳虚,基础方加白芍12g,生姜10g,附子9g,大枣12枚,龙骨10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连用7日一个疗程。根据患者病情连用2-3个疗程。

1.2.2对照组治疗

本组42例患者根据临床诊断结果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联合使用西药治疗:①利血平:口服给药,0.25mg/次,每日2-3次;②心得安:口服给药,10mg/次,每日3次;③异搏定:口服异搏定80mg/次,每日3次。急性患者可配合适量的镇静剂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疗程,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

1.3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法进行统计,P<0.05时具有显著差异性。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显效2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0.5%,较对照组有效率83.3%有明显优势。在不良反应、复发率、患者满意率等方面观察组均有明显优势,经统计学分析P=0.042<0.05,具有显著差异性;

3讨论

桂枝甘草汤源自《伤寒论》,方中:甘草甘平;桂枝辛甘温,桂枝气薄升浮,能温经通脉,二者通用可以温通阳气,温振阳气。达到补助心阳,升阳化气,扶阳补中的治疗功效。是中医治疗心脏疾病的常用方剂。现代研究证实,桂枝的有效成分桂皮醛有中枢性及末梢性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增强血液循环;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各种黄酮及甘草糖苷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应激和抗病能力。桂枝甘草汤具有抗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及治疗心动过速的功效。通过临床应用证实桂枝甘草汤加减治疗心动过速具有显著的疗效。

第9篇:林学论文范文

虽然目前乡镇医院药师学历均处于大专以上,但是了解的多是中西药基础知识,以实验室研究为主,包括药物配伍、制备及剂型等方面。对于临床用药知识,一些新进药师可能缺乏了解,解决临床方面的问题,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

2开展适宜的临床药学工作

2.1协调医师结合患者临床情况制定合理给药方案:在乡镇医院就诊的患者多为当地人,所以可根据当地地域、风俗及习性等,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乡镇医院接诊的多是一些常见病,病因简单,治疗诊断较为方便。所以在确定患者的给药方案前,可先对患者的基本临床情况进行了解,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是否会对药物治疗造成影响,并与患者及其临床医生进行详细的沟通,从而制定符合患者实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2.2确保患者用药安全:药剂师需要对患者的利益所在予以明确,并承担起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对患者使用药物的情况进行追踪和监督,以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意外,防止药源性问题发生,及时发现和解决药源性问题,减少药源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降低治疗费用[2]。乡镇医院的药学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是进行用药方案的设计、审查处方、进行药品发放与配置,可以说药学工作人员需要承担起对患者用药全程监督的工作责任。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相对较少,便于及时沟通与交流,药学工作人员对于患者临床不良反应、治疗效果等信息可及时了解,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处理。

2.3临床药学工作的宣传和交流:乡镇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药学进行宣传交流,因为乡镇医院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有限,药学知识面较为狭窄,掌握的知识可能比较落后不能及时跟上更新的药学知识和理论,对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了解不足,或者对药源性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临床治疗时在药品的选择和配置上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药学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面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让药师重视药物的配制工作,有效减少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避免发生药源性疾病[3]。

3乡镇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措施

3.1给予高度重视:现阶段临床药学工作的重点已经从“药品为中心”转到“患者为中心”上来,这要求乡镇医院的管理人员对临床药学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在提高临床药学工作水平的同时保障患者的利益。确立临床药学工作方针,给予临床药学工作人力、物力的支持,制定规章制度,比如对处方的审查和点评制度、药师及时跟进临床治疗制度、用药中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同时对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明确,并进行考核,确保临床药学工作的合理运转。

3.2对工作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培训:目前乡镇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重点并不是购买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而是对药学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在对药学工作人员培训的同时也要对跨专业的知识进行培训,以求药学工作人员能及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做到把握和判断,并能避免在配制药品过程中发生不合理现象,影响治疗效果[4]。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