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规模企业审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 要】近年来,在高速公路这一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在内部控制方面暴露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因而引起了有关人员的重视,不断采取有关措施来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加强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高速公路项目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内部控制的同时,高速公路也开展探求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措施,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在整体上提升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现状
1、对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认识不够
当前,高速公路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是公司化运作,特别是江浙一带很多是民营经营。在单位内部,多数领导都将财务和审计视为一家,缺乏应有重视。
2、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设置不够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高速公路各个管理处并未设置比较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而其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也并非专职,基本都是各个管理处财务人员来兼任。从而造成财务机构的负责人就成为了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的负责人,相关的内部审计工作只能对下级单位进行监督。
3、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
当前的市场大环境要求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应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而从高速公路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人员更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拥有全面的掌握财务、施工、工程技术以及收费管理等许多方面的知识。然而,在实际审计监督工作中,审计人员并没有全面掌握相关法律法规,通常只做到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从而导致难以适当运用好审计方法,或者运用的审计方法比较单一等现象的出现,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审计程序,无法抓住审计的重点,更无法准确找出问题的隐藏领域。
4、审计监督方法不恰当,不能符合交通事业的发展需求
因为缺乏具体的准则,因此审计方法局限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对于违纪违规事项的纠正,只可以产生事后的监督作用。在会计电算化广泛应用以及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一般差错的出现机会不断减少,若仍旧沿用旧的审计方法与思路,必将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新形势。
5、缺乏审计责任感
部分审计人员缺乏较强的审计责任感,因而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瞻前顾后,逐渐地淡化了自身职责,以为了追求任务的完成情况,而未顾及到审计的质量。
二、加强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措施
1、加强监督,提升关于内部审计的认识
高速公路单位只有强化了内部审计在经济上的监督作用,在问题的萌芽状态就将其解决掉,才可以提升相关负责人关于内审工作认识的程度。如果有关人员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监督,就可以将其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营造较好的内部审计监督的外部环境。
2、强化审计机构的建设,健全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关于审计组织体系及其管理方式,应与高速公路实际情况以及组织管理需要相结合,找到有效可行的审计组织体系以及管理方式,从而不断推动审计管理体制的创新,以建设内部的专职与兼职审计网络体系。同时,还应将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加到具体工作中,从而及时地发现并抓住管理过程中有关的热点、难点以及重点问题,以促进内部审计监督更好更准确地找准审计定位。
3、加强审计基础建设,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有序顺利地发展,必须要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不断改善人员的结构,并加强人员培训。事实表明,单纯的、旧的财务人员发生器难以满足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需求,因此应配备工程技术、法律、征费管理、以及计算机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审计人员也应积极参加到各种业务培训当中,以更新自己的审计理念,提升业务能力,拓宽视野,从而促进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进行,提升审计监督工作的质量。
4、抓紧审计重点,促进审计职能的全面履行
关于高速公路项目制度的建设,应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入手,加强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以及评价,并将其作为审计工作重点的确定基础,结合合理科学的审计方法,促进审计监督工作效率的提高。
5、制定合理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作为审计跟踪的核心,在审计监督质量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成为审计监督的一项主要依据。所以,制订审计实施方案过程中,应加以全面和周密的好驴,保证在内部审计机构规定的总体框架范围内按照确定的进程实施跟踪审计。审计实施方案需具备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及重点、审计实施时间、审计方式、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等要点,并作为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正式条款。
6、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改变以往事后审计方式,把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至工程实施前的项目可行性论证开始,并在实施过程中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同时可以指导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高速公路项目内部审计监督有效措施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但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因此,高速公路相关负责人应针对其内部审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来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现状,为高速公路的发展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志孝,牛秀敏,岳汉萍.试析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及防范策略[j].甘肃科技,2010;01
[2]胡汛.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劣势及风险规避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01
[3] 顾建荣.风险导向内部财务审计在小规模企业中具体应用[j].知识经济,2010;01
[4] 李永红.加强医院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0;02
论文提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在我国付诸实施无疑是审计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思路上有很大不同。本文回顾了审计模式的发展,分析了风险审计方法的特征、局限性以及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针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当采取的策略。
一、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
(一)账项导向审计模式。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最初始的审计方法,主要功能在于查错防弊,其技术方法主要是从审计期间会计事项所依据的相关会计原始凭证入手,追查到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文件的形成,验算其记账金额、核对账证、账账、账表。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仅适用于经济业务不很复杂的小规模企业。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融资、投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账项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就日益凸显,至20世纪初,这种模式就逐渐退出其主导地位,而代之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二)制度导向审计模式。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业主或企业管理层势必改变“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建立系统的分层、分工的科学管理制度,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内部控制系统,这就促使审计人员把注意力转移到与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上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这种审计模式,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认识基础上的重点审查。以大数定律和正态分布为基础的统计抽样也逐渐取代了单纯判断性和任意性的抽样。同时,这一模式由于着眼于对内部控制制度整体的了解与分析,还可以发现与某些内部控制相关的会计信息的系统性错误,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正因为如此,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从20世纪四十年代起就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方法。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型审计的产生,主要源自美国,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
其显著的特点是: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因为它着眼于全面的控制测试,而不是着眼于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即符合性测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是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二、风险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重心前移。风险导向审计最大的特点是将审计重心放在事前的风险评估上,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审计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分析性测试程序、审计测试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传统审计不能适应现代报表审计需要就在于其原有的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现在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二)更加注重外部审计证据。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导致风险评估程序显得至关重要,风险评估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风险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必要的是审计证据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更加客观、真实的外部证据。仅仅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内部证据来对风险进行评估,所得出来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所以,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证据时不应只采用内部证据,而应更努力地获得相关的外部审计证据来对风险进行评估。
(三)在各个阶段都利用审计风险模型作出决策。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在各个审计阶段,都分别以审计风险模型为主,分析评价各自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各项决策,从而能够全面控制审计风险。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中的审计风险模型是一维的,它只有一个决策目标——确定实质性测试所需的证据量,所涉及的风险层次和范围比较狭窄;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的审计风险模型是二维的,它既包含了不同的风险要素,而且在不同审计阶段给各风险要素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弥补传统风险基础审计的不足,缩小审计期望差距。但是,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还没有一套严密的风险导向审计体系。从目前看,运用现代风险基础审计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库的建设。注册会计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充分了解被审单位整体经营环境,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为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按照行业发展特点、客户经营环境、客户所处市场环境以及客户高层管理者的品行,由专业高层人员组织实施评价,定期把客户风险评价的结果向相关业务承接和实施部门通报,以便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衡量。目前,国内很多事务所对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数据积累不足,信息库的建设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二)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存在较大差距。在风险评估程序中,注册会计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客户及其环境,评估经营风险,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的能力。注册会计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也要掌握管理知识、行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等,还要熟练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对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目前,我国事务所90%以上的业务是审计业务和会计业务,没有经济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的背景。注册会计师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行业,不懂得管理、行业等方面的知识,不具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能力,这些都不利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为此,主管部门需要做大量的培训工作。事务所也可以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根据自己的客户情况、事务所的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员工培训。
四、我国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须首先从企业内外环境和经营战略入手,来分析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这就对注册会计师的分析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程实质上就是专业判断的过程,它提升了审计的技术含量。因此,注册会计师只有很好的运用专业判断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审计质量,避免形式审计。
(二)处理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从理论上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首先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重点关注领域,从而可以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但是在实务中,执行风险评估程序主要依赖于外部审计证据,而搜集外部证据又没有专门的、固定的途径,使得搜集外部证据的成本较大,有时甚至要高于因减少进一步审计测试所降低的成本而使得总成本增加。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成本的增加很难通过审计收费对其进行弥补,所以如何降低审计成本使审计效益大于审计成本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健全法律法规制度。所谓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就是针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形势,适时修改相应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现行的各种法规关于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因此应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毓圭.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来与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04.
一、企业合同管理审计的涵义及其意义
企业合同管理审计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预防和降低经营、管理风险,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加及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对于包含合同管理审计的管理审计或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缺乏理论指导。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合同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因合同而起的纠纷或造成的损失屡见不鲜。因此,在我国开展合同管理审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同管理审计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是连接各经济主体、处理经济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和经济纽带,同时也是产生纠纷的根源。企业合同的顺利签订和履行,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企业合同管理既是一种为了取得经营效益的经济行为,也是一种保障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法律行为,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控制风险,增加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在企业内部进行合同管理审计,促进企业加强和改善合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合同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ⅡA)在《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中对内部审计作了重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其通过运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新定义表明内部审计是一项确认和咨询活动,是为增加组织价值和改进经营、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的,同时也表明内部审计已进入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新时代。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须积极开展合同管理审计,为增加企业价值服务。
二、企业合同管理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根据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要求、合同数量的多寡、内部审计机构资源等的不同,合同管理审计可以采取项目管理式审计和过程参与式审计两种模式。
(一)项目管理式审计项目管理式审计是有重点、有目的地将合同管理纳入年度审计计划,形成特定审计项目,并实施相应审计程序的审计模式。项目管理式审计主要审查合同的管理是否规范、有效,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合同管理机构或管理网络的审查。企业的合同管理应首先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或管理网络,审计时应着重审计企业合同管理机构或管理网络的设置是否合理;各机构之间的分工和职责是否明确,上下左右关系是否协调;组织最高领导层与合同管理机构及各个机构之间、各机构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充分;合同管理流转是否科学、有效;相互之间的控制是否有效;合同的履行是否受到定期检查等合同。二是管理人员素质的审查。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关系到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优劣,必须重视对合同管理人员素质的审查。首先应审查合同管理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其次应审查合同管理人员是否熟悉企业的内部运作流程和外部信息。此外,还应审查其是否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敏捷的洞察、分析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责任心等。三是合同管理制度的审查。首先审查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合同管理制度是否是根据企业实际而制定,包括:合同归口管理和分类专项管理制度、合同示范文本制度、合同授权委托制度、合同的审查制度或审计审签制度、合同的鉴证、公证制度、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合同台账制度、合同档案制度、市场调研制度、大件大宗企业采购(包括物资、服务、工程等)或资产处置的制度。在对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进行测试和评价后,还应对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四是合同执行结果和管理效果的审查。主要审查合同内容是否得到全面、严格地履行;审查有无合同违约、违约的原因及违约处理结果,如对方违约,是否及时组织索赔;如本方违约,责任人是否向分管领导提交书面报告,经审批后办理赔偿手续,并追究相关责任;协商不成的合同纠纷是否及时上报上级领导和法律部门,通过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解决合同纠纷。另外,还要审查合同管理效果是否达到合法、规范、效率、效益的要求。
(二)过程参与式审计过程参与式审计是由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所签合同进行审计审签,参与监督合同管理的部分重要过程,实现合同审计审签的日常化。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审“该不该签”,即对合同项目的可行性审查和效益性审查。应该检查合同项目是否列入年度计划,或经组织内有批准权的部门或领导批准;检查合同项目是否经过可行性研究或项目评估,其技术性、经济性是否达到了先进、合理;检查与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检查合同标的数量是否适当,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是否能满足对方的要求,或者合同标的数量是否能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需求;检查合同履行时间是否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能力或实际需要。二是审“跟谁签”和“以什么样的价格签”,即对合同签约主体的选择和合同价格选择的合理性、适当性进行的审查。首先,对合同经办部门是否进行市场调研,是否采用了一定的合理方式确定合同主体和合同价格进行审查。其次,应对合同签约主体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三是审“怎么签”,即对合同的形式、文本格式和合同条款进行审查。按照民法一般原则,合同属于不要式行为。审查时,首先注意合同形式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其次应审查合同文本的规范性。签订合同应当尽可能使用国家推行的示范文本,以保证合同条款的完备。对企业有特殊要求的,示范文本不能满足的,企业可以自行制定合同文本,但应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审批备案手续。对其他没有示范文本的,采用手写或微机打印的合同,要特别注意一式多份合同条款的一致性,防止被他人篡改内容,引起合同纠纷。在审查合同形式的合法性和文本格式的规范性后,要重点对合同条款的完备性进行审查。《合同法》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因此,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合同的性质,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合同条款进行认真审查,确定合同主要条款有无遗漏,各条款内容是否具体、明确、切实可行,避免因合同条款不全或过于简单、抽象、原则,给合同履行带来困难。
三、企业合同管理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合同管理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也存着以下方面的问题,为提高合同管理审计的效率应其予以重视。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 规模; 审计质量; 会计稳健性
一、引言
在西方审计市场,拥有较高品牌声誉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国际四大”)一直是人们所赞誉的高审计质量服务的提供者,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正因如此,国际四大不仅在西方审计市场上占据了大半江山,同时也获得了比非国际四大更高的审计收费溢价。这给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了相当大的竞争压力,导致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方面对国际四大的有意倾斜,使得拥有“官方背景”的国际四大在我国审计市场上获得了超然的地位,更加剧了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为了更好地应对来自国际四大的竞争威胁,在财政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积极倡导下,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普遍采取做强做大的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合并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随着2006年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第二次合并浪潮的掀起,越来越多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走上了规模化经营的道路。然而,究竟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后的规模经济效果如何,其审计质量是否得到了提高还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出结论。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和审计质量关系的角度,探讨国际四大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是否提供了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以及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做强做大战略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以期给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的竞争指明方向。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
DeAngelo(1981)在理论上证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和审计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他发现当被审计单位雇佣会计师事务所时,会计师事务所会产生巨大的启动成本,由此会获得具体客户的准租。准租作为机会主义行为的担保品,在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低审计质量的服务时就会受到损害,这就意味着以客户数量衡量的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减少,因此会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Balachandran等(1987)认为审计客户会根据可观察到的审计产出来支付审计费用,这就使得客户会根据审计报告的质量来支付审计费用。因此,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会获得更多的审计费用。Craswell(1995)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比非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而且获得的审计收费溢价主要是为了补偿因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而多付出的努力,并不是因为拥有较高的品牌声誉。Subramanyam(1996)通过检验不同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客户的可控性应计利润的差异,得出六大审计客户的可控性应计利润高于非六大审计客户的可控性应计利润这个结论。Lennox(1999)从声誉理论和深口袋理论的角度证明了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更高。Francis和Kriahnan(1999)认为与非六大相比,六大对审计客户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更大,这说明六大的审计质量高于非六大的审计质量。
(二)国内相关文献
原红旗和李海建(2003)以审计意见类型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研究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组织形式和出资方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在控制住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后,发现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大小和组织形式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并无明显区别,得出审计意见与规模和组织形式不显著相关的结论。漆江娜等(2004)发现规模较大、业绩较好的上市公司更加偏爱四大并愿意为其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同时,经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更低,这说明四大比非四大在中国审计市场提供了更高的审计质量。刘峰等(2007)以审计意见类型、可操控性应计和会计盈余持续性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都证实四大的审计质量并不显著高于非四大的审计质量。而采用会计稳健性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却是四大的审计质量比非四大还低。刘文军等(2010)以发生财务舞弊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这两个角度分析了国内十大和国内非十大提供审计质量的差异。研究发现,在专业胜任能力方面,国内十大弱于国内非十大,而在独立性方面,国内十大却强于国内非十大。郭照蕊(2011)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对四大与非四大在中国审计市场上提供审计服务的质量差异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四大在中国审计市场上并没有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有些年度,四大的审计质量甚至比非四大还低。
综上所述,国外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论证了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尤其是在实证方面,国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替代变量来衡量审计质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进行详细的划分,把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划分为国际四大、国内十大和国内非十大。考虑到国际四大相较于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所具有的声誉优势和官方背景等特殊之处,本文拟分别研究国际四大之间的审计质量差异和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审计质量差异。
三、研究假设
由于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拥有众多的审计客户,因此就会比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拥有更多的未来准租收入。而一旦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声誉就会受到损害并且会失去与客户相联系的准租收入(DeAngelo,1981)。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一般都会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国际四大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可以说是大所的代名词,在其进入中国审计市场的这些年来,凭借其良好的声誉、专业的服务和较大的规模一直受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的青睐。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国际四大的审计质量高于非国际四大的审计质量。
国际四大在进入中国审计市场的早期,一般都选择与财政部下属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这样国际四大在中国就有了官方色彩。在此之后,我国政府颁布了许多政策都有意向国际四大倾斜,比如: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的公司以及在证券市场上再筹资的公司都需要国际四大对其进行补充审计,基础性产业必须由国际四大进行审计等。虽然这些政策在近年已经被废除,但是所产生的影响却没有完全消失。这也就使得拥有官方背景的国际四大明显区别于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而且,在投资者眼中,国际四大和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品牌声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这种品牌声誉的差距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审计质量的非理性认识。因此,有必要剔除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来单独研究不同规模的国际四大的审计质量差异。根据财政部历年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2002—2010),普华永道一直稳居第一,可以说普华永道的审计质量高于国际四大所中其他三家的审计质量(王兵等,2011)。如果定义普华永道为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那么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H2:普华永道的审计质量高于国际四大所中其他三家的审计质量。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最近一次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是在财政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倡导下发生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和职业声誉,以期帮助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缩小与国际四大在业务执行和品牌声誉方面的差距。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的披露,在2007—2010年间进行合并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就有12家,而且在《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中,名列前茅的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几乎都是经过合并建立的。因此,这也支持大规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高于小规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这个论断。由于国际四大相较于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在所有权性质和品牌声誉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性,因此,本文拟剔除国际四大来单独研究我国不同规模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差异。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国内十大的审计质量高于国内非十大的审计质量。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8—2010年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剔除一部分样本,最终得出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是2008年1 417家;2009年1 429家;2010年1 447家,总共4 293家。其中,剔除的样本包括:
1.金融类企业;
2.2008—2010年各年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
3.ST或PT的上市公司;
4.财务数据异常或缺失的上市公司。
本文所使用的上市公司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部分需要补充的数据从巨潮资讯网和中国证监会网站得来。本文使用Excel软件和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
(二)模型的建立
会计师事务所一旦发生审计失败,就有可能被利益相关者。如果法院判决会计师事务所败诉,会计师事务所不仅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而且其品牌声誉也会受到极大的损害。为了避免审计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注册会计师必然会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更加小心并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还会强制地要求被审计单位采用稳健的会计政策,及时地确认“坏消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所以,经审计过的财务报告可以看作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结果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经审计过的财务报告的稳健性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服务的质量。而研究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就可以间接地转化为研究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稳健性程度的影响。
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三个假设,笔者借鉴刘峰和周福源(2007)的方法,在Ball and Shivakumar(2005)的模型中加入了会计师事务所类型这个哑变量,其表达式如下:
ACCit为因变量,表示i公司t年的应计项目除以t-1年的总资产,应计项目等于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产生净现金流量的差。BIG4、BIG1和BIG10为自变量,表示会计师事务所的类型。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为国际四大,BIG4为1,否则为0;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为普华永道,BIG1为1,否则为0;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为国内十大,BIG10为1,否则为0。CFOit为i公司t年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除以t-1年的总资产;DCFO为虚拟变量,若CFO小于0,DCFO=1,否则DCFO=0。CFO
×DCFO是交互项,如果存在会计稳健性,α5为正。CFO×DCFO×BIG4、CFO×DCFO×BIG1和CFO
×DCFO×BIG10是交互项,用于衡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客户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情况。根据本文的假说,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出于品牌声誉和诉讼风险等方面的考虑,会强制要求被审计单位及时地确认“坏消息”。因此,经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的财务报告的稳健性程度就越高。所以,预期α7为正。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在表1中,ACC的均值为-0.01375,中位数为-0.01934,二者比较接近,表明该变量的分布比较均匀。CFO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距较大,表明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该变量的均值和中位数都为正数,表明多数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都为正数,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较好。DCFO的均值为0.206382,表明大约有20.6%的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为负数。BIG4的均值为0.069182,表明在我国审计市场上,国际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的数量较少,仅占整个市场份额的6.92%。
在表2中,ACC的均值和中位数比较接近,而且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也较小,表明该变量的分布比较均匀。CFO的均值和中位数都为正数,表明由国际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多为正数,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较好。DCFO的均值为0.117845,表明大约有11.78%的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为负数。BIG1的均值为0.397306,表明在国际四大中由普华永道审计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和由其他三家总共审计的上市公司的数量相差不多。
在表3中,ACC的均值和中位数比较接近且都为负数,表明该变量的分布比较均匀。CFO的均值和中位数也比较接近但都为正数,表明由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多为正数,大多数的公司经营业绩良好。DCFO的均值为0.212963,表明大约有21.3%的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为负数。BIG10的均值为0.46021,表明由国内十大审计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和由国内非十大审计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差不多,国内十大的规模远大于国内非十大。
(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在表4中,CFO×DCFO与CFO的相关系数为0.882,超过了0.5,表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共线性问题,这可能是由于CFO×DCFO是由CFO和DCFO相乘得来的。同样,BIG4×CFO和BIG4的相关系数为0.675,CFO×DCFO×BIG4与BIG4×DCFO的相关系数为-0.707,都超过了0.5,可能也是上述原因造成的。
在表5中,ACC与CFO、DCFO、CFO×DCFO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5、0.534和-0.613,均超过了0.5,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共线性问题。CFO×DCFO与CFO、DCFO的相关系数都超过0.5,这可能是由于CFO×DCFO是由CFO和DCFO相乘得来的。CFO×DCFO
×BIG1与BIG1×DCFO之间的相关系数超过0.5可能也是由于上述原因。
在表6中,CFO×DCFO与CFO的相关系数为0.888,超过了0.5,表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较严重的共线性问题,这可能是由于CFO×DCFO是由CFO和DCFO相乘得来的。同样,BIG10×DCFO和DCFO的相关系数为0.617,CFO×DCFO×BIG10与BIG10×CFO的相关系数为0.67,都超过了0.5,可能也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它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结果
1.国际四大的回归分析结果
在表7中,模型(1)的拟合优度为0.289,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CFO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其数值为-0.549,表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应计项目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企业对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进行了及时的确认。CFO×DCFO的回归系数为0.396,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得到了更加及时的确认,也就是说“坏消息”比“好消息”得到了更加及时的确认,表明企业存在会计稳健性。BIG4×CFO的回归系数为0.06,但是却不显著,表明四大审计的公司没有对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进行及时的确认。CFO×DCFO×BIG4的回归系数为-1.134,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与“好消息”相比,国际四大审计的公司并没有对“坏消息”进行更加及时的确认,这说明国际四大审计的公司的会计盈余稳健性更低,国际四大并没有提高其审计的公司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由此可以判断,在中国审计市场上,具有较高品牌声誉的国际四大并没有提供比非四大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这与假设1的论断相反。
2.国际一大的回归分析结果
在表8中,模型(2)的拟合优度为0.574,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CFO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其数值为-0.465,表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应计项目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企业对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进行了及时的确认。CFO×DCFO的回归系数为0.715,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得到了更加及时的确认,也就是说“坏消息”比“好消息”得到了更加及时的确认,表明企业存在会计稳健性。BIG1×CFO的回归系数为-0.046,但是却并不显著,表明普华永道对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进行了及时的确认。CFO×DCFO×BIG1的回归系数为-0.266,但是却并不显著,这表明与“好消息”相比,普华永道审计的公司并没有对“坏消息”进行更加及时的确认,普华永道审计的公司的会计盈余稳健性比国际四大所中其他三家审计的公司的会计盈余稳健性更低,进而说明不同规模的国际四大所的审计质量之间并不存在差异,这与王兵等(2011)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表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并不是决定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该研究结果不支持假设2。
3.国内十大的回归分析结果
在表9中,模型(3)的拟合优度为0.283,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CFO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其数值为-0.632,表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应计项目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企业对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进行了及时的确认。CFO×DCFO的回归系数为0.472,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得到了更加及时的确认,也就是说“坏消息”比“好消息”得到了更加及时的确认,表明企业存在会计稳健性。BIG10×CFO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国内十大审计的公司没有对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进行及时的确认。CFO×DCFO×BIG10的回归系数为-0.111,并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与“好消息”相比,国内十大审计的公司并没有对“坏消息”进行更加及时的确认,国内十大审计的公司的会计盈余稳健性更低,进而说明国内十大的审计质量低于国内非十大的审计质量,这与假设3的论断相反。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本土大所并没有提供比本土小所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表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并不是决定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六、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以我国审计市场为研究样本,国际四大审计客户的会计盈余稳健性更低,国际四大的审计质量甚至比非国际四大还低。在剔除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而单独研究国际四大之间的审计质量差异时,普华永道的审计质量低于国际四大所中其他三家的审计质量。同时,在剔除国际四大而单独以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为研究样本时,国内十大并没有提供比国内非十大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综上所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并不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针对得出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国内投资者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国际四大的审计质量,减少和避免因国际四大的高品牌声誉而对其产生的盲目崇拜;其次,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整合内部资源,改善经营管理水平,以期真正提高审计质量;最后,我国应该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不足。由于审计质量不能直接衡量,本文就只能采用会计稳健性这个间接指标来衡量审计质量,而且使用会计稳健性衡量审计质量的科学性和由此得出结论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在对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划分上,本文将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划分为国内十大和国内非十大,这种划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有待检验。
【参考文献】
[1] De Angelo.Auditor Size and Auditor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1981(3):183-199.
[2] Balachandran,Ramarkrashnan.Atheory
of audit partnerships:auditor firm size and fe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7(25):111-126.
[3] Craswell A,Francis J,Taylor S.Auditor brand name reputations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s[J].Journal of Accoun
-tingand Economics,1995,20(3):297-323.
[4] Subramanyam K R.The Pricing of Discretionary Accrua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22):249-281.
[5] Lennox C S.Audit Quality and Auditor Size:An Evaluation of Reputation and Deep Pockets Hypotheses [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9,26(7):779-805.
[6] Francis.Accounting Accruals and Auditor Reporting Conservatism[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9(5):45-69.
[7] 原红旗,李海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审计质量与规模[J].审计研究,2003(1):32-27.
[8] 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J].审计研究,2004(3):38-44.
[9] 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J].会计研究,2007(3):79-88.
[10] 刘峰,谢斌,黄宇明.规模与审计质量:店大欺客与客大欺店[J].审计研究,2009(3):45-54.
[11] 刘文军,米莉,傅■轩.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来自财务舞弊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1):47—54.
[12] 郭照蕊.国际四大与高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J].审计研究,2011(1):98-107.
[13] 杨华军.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7(1):82-89.
【关键词】小微企业 免税背景 免税政策
前言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稳定就业、促进创新、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家也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来帮扶小微企业走出发展困境,实现发展壮大。2013年7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并暂不规定减免期限。这一免税政策将会使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享受切实减轻税收负担,为我国超过600万户的小微企业带来实惠。
一、小微企业免税背景概述
(一)小微企业的发展困境
1.融资难。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资信度不高、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很难从正规银行体系获得贷款。同时,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贷款给贷款额度小又分散的小微企业,因为这样会增加银行的成本。这样一来,不少小微企业为了维持生产经营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但民间借贷的利率较高,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这些因素都会使得原本就资金不足的小微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了。
2.成本高,利润减少。随着近几年来通货膨胀的不断上升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大大提升了小微企业的运营成本,加之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议价能力低,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从而使得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如果高成本问题得不到控制,就将导致大批小微企业面临倒闭。
3.税收负担重。目前,我国的小微企业除要缴纳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外,还需要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等税种,费包括教育附加费、水资源费等。据全国工商联的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面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仍有18个,有关的收费项目达到了69个大类。由此可见,小型微型企业的税费负担是很大的。此外,小微企业征税制度的不合理容易产生重复征税问题,也使得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大了。
4.人才匮乏,用工难。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实力不足,经济能力弱等原因,不能解决好人才保留、长期职业规划等问题,同时有些企业严格守法意识不强,难以履行好自身义务,在招聘人才时随意性大,容易引起劳资纠纷。而高级人才对薪酬要求较高,小微企业难以承受。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小微企业人才匮乏,用工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5.管理不规范。小微企业一般都是私营和个体经营企业,企业主的素质不高,由于企业成本和规模的限制,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管理决策时常随意变动,加上财务制度不健全、用人制度不规范,使得小微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问题。
(二)我国小微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回顾
为了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国家因而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的政策。特别是2011年以来,在本来原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政府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
二、小微企业免税政策的有利影响
(一)对小微企业内部的有利影响
1.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降低经营成本。税收负担重,经营成本高是小微企业面对的发展难题,免征两税能够直接减轻企业的税负,降低其运营成本,从而能增加小微企业的利润,使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去进行进一步发展。对于小本经营,只靠几万元资金维持运营的小微企业来说,一年能省下的几千元税费就显得比较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盈亏线上挣扎的企业,免税政策或许会使他们处于亏损的局面得以改变。
2.增强市场竞争力。小微企业通过减免两税,可以拥有更多的精力用于企业的扩张,同时也可以促进小微企业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壮大。
3.间接解决了融资难问题。迫于生存发展的压力,小微企业需要融资来进行发展,融资难问题一直都困扰着小微企业,相比于其他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贷款的成本更高,融资能力较弱。对小微企业免征两税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运作资金及可支配收入,从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压力。
4.促进小微企业从偷税漏税走向合法经营道路。由于小微企业所要承担的税收负担较重,从而迫使不少小微企业想尽办法来躲避税费,另外,繁琐的纳税程序与众多的征纳税目也容易使得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小微企业采取偷逃税款的行为来减轻企业负担。所以,对小微企业免征两税的政策不仅减轻了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也减少了相应的纳税程序,从而有利于帮助其向合法经营的方向改进。
5.节约纳税成本。在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时,小微企业需要拥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才能够准确计算应纳税额,又由于受到雇员数量以及纳税成本高的限制,再加上小微企业数量较多,因而,从总体上看,减免小微企业税收将会节约一大笔纳税成本。虽然在实行减免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后企业在程序上仍然要履行一定纳税申报手续,但与之前需要缴纳税款而言,纳税的成本要节约不少。
(二)免税后的外部有利影响
1.促进就业。据统计,在城乡地区,大约85%的就业岗位是由小微企业提供的,由此可见,小微企业在充分配置劳动力资源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另一方面,相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小型微型企业的管理成本低,灵活性强,容易吸收就业,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和保障民生。对小微企业减免税收,减轻其负担,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发展了从而又能够大大的缓解就业压力,发挥促进就业的作用。
2.激励创业。由于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灵活性强、创业成本低等一些特点,一直在创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小微企业是大企业的摇篮,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从小微企业逐步成长的经历,小微企业为锻炼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企业家精神提供了平台。可以说,小微企业的拼搏创新,为带动产业生产技术升级、促进实体经济结构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1]对小微企业免税,降低了创业的成本,将会极大的激励一些人去创业。
3.体现税收公平原则。税收的公平性原则对于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小微企业的税收政策缺乏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同等规模的小微企业,由于组织形式不同,却要承担不同的税负。第二,产业不同税种也就不同,税收负担的轻重也有所差别。现行税法规定,从事制造等行业缴纳增值税,纳税主体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税率分别为17%和30%。小微企业多数为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从事服务业缴纳营业税,适用税率按行业不同分3%~5%、5%~20%三种。因此,从税率上看,相对而言,同等规模的小微企业,缴纳营业税的服务业税收负担要比缴纳增值税的制造业重。[2]对小微企业免征了增值税和营业税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税收的公平性,以更好地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
4.节约征税成本。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类规模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税务部门日常税收征管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小微企业缴税数额不大,但花费税务部门的征税成本却不低。从日常税收征管角度看,税务部门要按月或按季受理小微企业的纳税申报,整理相关小微企业的纳税资料,适时检查或审计小微企业纳税是否属实。从征税收益与征税成本对比角度看,对小微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可以大大节约税务部门的征税成本。[3]
三、小微企业免税政策的弊端
(一)免税政策中存在尚未明确的细则
1.两万元是免征额还是起征点不明确。免税规定中只强调了是对月销售额不超过两万元的小微企业免征两税,但并未说明这两万元是起征点还是免征额。税法中都对起征点和免征额做了不同的规定,起征点与免征额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用。
2.核定征收的企业是否在免税范围之内不明确。对于核定征收的企业,在税收上就有一定的折免,是否还能享受免征两税的优惠没有明确规定。
(二)认定标准过于严格
符合免税政策规定的首先要是小型微型企业,又不能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标准混淆。其次,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这两项标准对于很多小微企业来说不易达到。工信部颁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分行业规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认定范围,不同行业的划分标准不同,这给企业在划型上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此外,按月销售额来免税的话,一些小微企业的月销售额会存在高于2万元的月份,那么就不能享受免税了。
(三)行业普及不均衡
这项免税政策并没有分行业制定免税标准,由于不同行业的成本、利润额度大小不一,月收入2万元的标准只适用于从事食品、小日用品贸易的小店。而对于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工业等行业的小型微型企业来说,2万元的免税标准过低,这些行业的小微企业根本享受不到免税政策,同是小微企业却不是都能得到免税的优惠,这样,免税政策行业普及不均衡问题就有违税收的公平原则,影响税制的正常运转。
(四)优惠力度过低
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免税标准在目前物价上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下显得过低,较低的免税力度难以帮扶更多的小微企业,也带来了行业普及不均衡问题,而对于能够享受免税的企业,通货膨胀的上升也会使其收益程度有所降低,2万元的优惠力度显得比较低,从而使得免税的优惠力度明显不够,而难以解决小微企业面临的现实困难也难以解决其实际需要,更无法促进小微企业的长远发展,免税政策的执行效果就不佳。
四、完善小微企业免税政策的建议
(一)完善免税政策细则
国家应出台更为详细的免税政策,完善小微企业免税政策。第一,明确2万元是属于起征点还是免征额,免税政策规定的是对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2万元的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免税,而非“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2万元的部分免税”,由此可见该2万元的额度,或许是更偏向于一项附条件的免税优惠,既不是免征点也不是免征额,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明确说明。第二,对于已经享有一定税收折免的核定征收企业,要明确其是否也享有这项免税优惠。
(二)拓宽认定标准
一方面,虽然2万元的免税优惠对于小微企业有一定的帮助,但实际作用不是很大,建议提高免税额度,最好是按年销售额免征,这样可以使那些收入不稳定,月销售额时多时少的企业也享受免税优惠。另一方面,享受免税优惠的增值税纳税人,只限于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中的小规模纳税人,如果一般纳税人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则仍需纳税,建议放宽免税企业的认定范围,对于销售额同小规模纳税人相同的一般纳税人也实行免税。
(三)分行业制定免税额度
免税政策没有分行业制定免税标准,会使得一部分行业的小微企业不能进行免税。国家应分行业对小微企业制定免税政策,具体可以根据《中小企业划型规定》中的不同行业划分不同的免税额度,如,对需要运作资金较大的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等制定较高的免税额度;对于运作资金较少的农、林、牧、副、渔业,餐饮业制定较低的免税额度。这样通过对具体行业制定具体的免税额度,可以扩大免税的范围,真正帮扶到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有利于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促进国家税制的正常运转。
(四)加大减税优惠力度
就目前情况来看,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再加上竞争日益激烈,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2万元的优惠力度还比较低,国家可酌情考虑加大免税的优惠力度,提高减免额度,进一步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同时,加大减免税优惠力度就可从另一个角度解决目前的免税政策行业普及不均衡问题。要统筹考虑小型微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现状、转型发展难度,以及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力度更大、惠及面更广、更切合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总之,国家对小微企业免征两税将会产生一系列的有利影响,但任何政策的制定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也要具有有一定的广泛性,才能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受益,才能真正做到,既大力支持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帮小微企业解决了资金难题,又,使百姓从中受益,也使国家最终受益,实现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燕.加快小微企业发展的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2013(1):35-41.
[2]王桂英.当前我国小微企业税收政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3(5):114-115.
[3]任寿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更需要税收优惠长效机制[J].证券时报.2013(8):1-2.
摘要:以“彤彤屋”网店偷税为例,在分析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征管的影响下,探讨了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原则,最后提出了建立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设想。
关键词:电子商务;彤彤屋;税收征管
1案例简介
数以万计的网络小店里,“彤彤屋”曾不过是沧海一粟毫不起眼,现在这个廉价婴儿用品网店却让众多卖家如雷贯耳。网店主人2007年因“彤彤屋”偷税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两年,并由此成为我国网店偷税第一案的主角。
按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计算,截至2007年6月,我国网民人口总数已高达1.62亿,仅次于美国,其中约有25.5%的网民使用网络购物。淘宝网截至2007年3月,淘宝网的会员数已达到3510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10万人,其中新增企业用户仅2000多家,即绝大多数新增用户是个人。淘宝网2007年第一季度的网络总成交额则已超过惊人的70亿元,如果按照国家对商业性小规模纳税人核定的4%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缴而未缴的税额近3亿元。仅“彤彤屋”一案中,上海市税务部门核定的税款少缴额就约11万元。
2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征管的影响
2.1传统的常设机构标准难以适用
传统上以营业场所标准、人标准或活动实现地标准来判断是否属于设立常设机构,电子商务对这三种标准都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如果一国管辖权范围内拥有一个服务器,但没有实际的营业场所,是否也构成常设机构;电子商务环境中,国际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是否构成非独立地位人;在一国范围内拥有、控制、维持一台服务器,是否构成常设机构等。世界上各国和经济组织对上述问题存在很大争议。除“彤彤屋”等设在我国境内的相关网店,其业务活动范围在国内的部分尚可以划分为国内常设机构,可以直接行使税务管辖权,而设在国外的无定义,且我国相关税法并无这方面的明确规定。
2.2电子商务的所得性质难以划分
现行各国税法对有形商品的销售、劳务的提供、无形资产和商品的使用都作了区分,制定了不同的课税规定。如果严格按照我国税法规定,个人网上开店至少涉及两个方面的税种,除了按照小规模纳税人4%的税率缴纳增值税外,个人取得相应收入后还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虽然不少交易网站的服务条款里也都注明了缴税提醒,比如eBay、易趣网“用户应按照国家的税收规定,向相关部门缴纳税款”;淘宝网“用户因进行交易、获取有偿服务或接触淘宝网服务器而发生的所有应纳税赋,以及一切硬件、软件、服务及其他方面的费用均由用户负责支付”等。但上述提醒基本上停留在字面含义,并无实质性的操作意义,基本上没有主动自行纳税申报意识。
2.3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征管失控、税收流失严重、网上贸易发展迅速,出现了税收征管的真空和缺位,使本应征收的税款白白流失。由于在互联网上企业可以直接进行交易,而不必通过中介机构,又使传统的代扣代缴税款无法进行。
税务处理混乱。税务机关对网上知识产权的销售活动及有偿咨询束手无策,许多贸易对象均被转化为“数字化资讯”在国际互联网中传送,使得税务机关很难确定一项收入所得为销售所得、劳务所得还是特许权使用费。由于所得的分类直接关系到税务处理,上述问题导致了税务处理的混乱。
稽查难度加大。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订购、支付甚至数字化产品的交付都可通过网络进行,无纸化程度越来越高,订单、买卖双方的合同、作为销售凭证的各种票据都以电子形式存在。电子凭证可被轻易修改而不留任何线索,导致传统的凭证追踪审计失去基础。电子商务还可以轻易改变营业地点,其流动性与隐蔽性,对税收征管造成极大的压力。
3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原则
3.1税收中性原则
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遵循税收中性原则,已成为对电子商务征税的基本共识。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其实际意义是税收的实施不应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延缓或阻碍作用。从促进技术进步和降低交易费用等方面来看,电子商务和传统交易方式相比具有较大优势,代表着未来商贸方式,应该给予支持,至少不要对它课征什么新税。“彤彤屋”个案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税法解释,需要缴纳增值税和附加税费、个人所得税,一旦严格执行税法,预计“彤彤屋”经营者最终收益不多,经营者也无经营积极性。
3.2财政收入原则
基本含义是: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都必须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亦即保证国家各方面支出的需要。电子商务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必须遵循财政收入原则,要与国家的整体税收制度相协调和配合,保证国家开支的需要。就电子商务而言,财政收入,原则有两重要求:第一是通过对电子商务的征税与其他产业的征税共同构成的税收收入能充分满足一定时期的公共支出的需要;第二个要求是对电子商务征税要有弹性,要使税收弹性大于或等于1,从而保证财政收入能与日益增加的国民收入同步增长。
3.3尽量利用既有税收法规原则
从实质上看,电子商务和传统交易方式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为了避免对经济活动的扭曲,税收中性应是最重要的电子商务征税原则。网络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要对现有的财政税收政策做根本性改革,而是尽可能让网络经济适应已有的财政税收政策,将现有的税收法律法规延伸至网络经济。“彤彤屋”税案适用了我国增值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
4完善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设想
4.1界定电子商务环境下“常设机构”的概念
常设机构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传统商务是在物理空间进行的,电子商务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环境——电子空间。物理空间是有形的,有距离、有国界的存在;电子空间是虚拟的,距离已不重要,国界已被打破。网站本身不能构成常设机构,网站的物理依托是服务器,服务器是硬件,是有形的,它具备了构成常设机构的物理条件。因此,如果企业拥有一个网站(服务器),并通过该网站(服务器)从事与其核心业务工作有关而非准备性、辅的活动,那么该网站(服务器)就应该被看作是常设机构,应该视为一个纳税主体,对它取得的各项营业收入征流转税,营业利润征收所得税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对于各种网店,也可以参考税收征管法律条款,超过一定规模的网店督促建账监制,实行查账征收,对于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小店采取核定征收方法。
4.2完善现行法律,补充有关针对电子商务的税收条款
考虑到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是先进技术的纯进口国,为维护国家利益,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应坚持居民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并重的原则。尽管从短期来看,无须对电子商务征收新税,但从长远来看,必须研究制定相关的电子商务税收专门法规,在不增加新的税种基础上,明确网络交易的性质、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等。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修订我国税法,在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法等条例中补充增加对电子商务征税的相关条款。
4.3加大税收征管科研投入力度
从硬件、软件和人才上改善监控条件,提高硬件的先进程度和软件的智能程度,大力培养既懂税收业务知识又懂电子商务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要提高稽查人员通过操作财务软件查看企业财务报表的水平。建立备案、核算、代扣代缴等税收征管制度,开发交易自动实时跟踪征税软件等专业软件,利用高科技技术来鉴定网上交易,审计追踪电子商务活动流程,简化纳税登记、申报和纳税程序,对电子商务实行有效税收征管。
4.4建立符合电子商务要求的税收征管体系
一是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税务部门要尽早实现与国际互联网全面连接和在网上与银行、海关、网上商业用户的连接,对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实现真正的网上监控与稽查,并加强与各国税务当局的网上合作,防止税收流失,打击偷逃税。二是积极推行电子商务税收登记制度。纳税人在办理上网交易手续之后,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电子商务的税收登记,取得一个专门的税务登记号,税务机关应对纳税人申报有关网上交易事项进行严格审核,逐一登记,并通过税务登记对纳税人进行管理,要求所有上网单位都向税务机关申报网址、电子邮箱号码等上网资料,公司的税务登记号码必须展示在其网站上。三是总结税务部门已建设和运行的以增值税发票计算机交叉稽核、防伪税控、税控收款机为主要内容的“金税工程”的经验,针对电子商务的技术特征,开发、设计、制定监控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软件、标准,为今后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管做好技术储备。四是从支付体系入手,解决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管问题,杜绝税源流失,紧紧围绕银行资金结算这一关键环节展开税务稽查。
5结语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 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2005年起,我国农业在加入WTO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已基本结束,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市场风险日益加大。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及市场化程度更是不断提高,贸易格局逐步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讲述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相关发展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农产品发展策略,旨在推动中国农产品国际化的步伐。
一、 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理论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并获取比较利益,是自由贸易理论学派的一贯主张。
(二)绿色贸易理论
绿色贸易是指在贸易中预防和制止由于贸易活动而威胁人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对人民的身体健康的损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形式。广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分国内绿色贸易和国际绿色贸易。狭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就是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在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初级产品占了较大比重,而这些产品的技术标准很难达到国际要求的水平,许多国家处于保护其国内市场的考虑便以此为借口处处设置障碍,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对的机遇性环境因素
我国与世界的贸易关系呈良性互动局面。首先,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一直保持快速“双增长”,2001年到2011年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4. 9%,进口平均增长速度为23. 0% 。其次,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业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使我国农业保持了比较健康的发展态势,粮食连年增产,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也均居世界首位。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利用好世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历史机遇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性环境因素
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复杂。首先,区域贸易一体化在带来贸易创造的同时,也带来贸易转移;其次,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势力不强,跨国涉农产业巨头正在加紧登陆我国;第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首先,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具有农户数量多、生产规模小、合作化程度低等特点,大量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在发展生产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使得“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对接;其次,我国入世承诺的关税水平以及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有限;第三,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三、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问题
(一)农产品缺乏品牌
品牌本身也代表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同时品牌也意味着良好的信誉,信誉就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品牌可以带来的效应是贸易中不可忽视的必争利益。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缺少知名品牌,这使得我国的一些优质的产品无法在交易中获得最优的价格。
(二)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低
由于我国农产品结构不优、市场结构较单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受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的落后、农业经营成本的高涨、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下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低下。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严重威胁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特定目的,已将其演变为一种技术壁垒,以此来限制外国农产品的进入。商务部最新调查显示,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四)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直出现逆差。2003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大幅超过出口增长,2004年仍保持逆差状态,逆差额为46.4亿美元,2005年逆差额有所减少,为11.4亿美元,2006年为58亿美元,2007年为43.7亿美元,2008 年扩大到181.1亿美元,截至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扩大为341.2亿美元。
四、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原因分析
(一)资源制约
从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来看,农业人均资源贫乏,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统计,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4.8亩,中国人只有1.3亩,少3.5亩。在我国16亿多亩的农田中,七成左右的耕地都是靠天吃饭,这说明,我国农业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将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二)农业科技不发达
农业科技进步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中所发挥的作用正日益加大,没有科技进步,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就会遭到削弱。在农业科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明显,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为60%~80%,在中国仅为30%~40%。近几年,我国许多农产品良种研究投入不足,推广乏力,导致农产品品质提高缓慢,市场份额逐步缩小。
(三)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弱化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在农业国内支持措施的适用上,WTO 贸易规则规定的“绿箱”措施共有11 类,而我国目前仅使用了6类,还有5类没有启用。同时对农民培训的支出力度不够,仅占一般政府服务的2.1%,导致农民的人力资本匮乏,失去了以农业补贴政策措施给农民直接提供激励约束机制的机会。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弱化,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产业内无序竞争的影响
高新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研发、推广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低廉的生产成本。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广大出口企业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往往不惜成本,竞相压低出口商品价格。无序竞争的恶果, 一方面使本国农产品出口价格持续下跌,出口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另一方面也是诱发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的重要原因。
五、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一)实施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1.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
产品采用国际质量标准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了8项无公害农产品国家标准;农业部颁布了137项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另外,农业部计划以每年500项的速度制定农业行业标准,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我国应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研究国际农业标准和有关国家的农业标准、技术法规主要内容,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并转化成出口推荐标准,消除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实现与国际接轨。
2.实施IS0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
IS0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包括环境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评估和环境行为评价等若干方面,是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和审计等各项目管理之中的自愿性标准。实施环境标志是对一种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保控制,从而使产品从原料生产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是企业突破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
(二)加快产业升级,构建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
1.国内农产品产业升级
练好内功、加大科技投入是我国农产品企业国际化的基础。所有从事传统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农产品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力量。企业只有加强科技投入,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开发安全有效、有特色的高技术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和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才能缔造出品牌,走向国际主流市场。
2.构建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
面对国内农产品行业混乱、重复建设严重的现象,整顿国内农产品产业秩序、构建分工明细、优势互补的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市场产业价值链的角度,联合农产品生产所需原料的上游农资公司,和下游的以这些农产品多原料的生产厂商,以及农户三方构建一条产业价值链。这种模式可以使下游厂商的产品更加富有竞争力,上游农药种子公司提高销量,解决农户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使农户收入稳定,实现三方共赢。
(三)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加强交流与合作,减少贸易摩擦
近年来,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上所产生的贸易摩擦呈上升趋势且处理效果一般,经常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减少贸易摩擦是中国农产品贸易中急待改善的问题。我国应成立贸易争端预警机制,减少突发事件对正常的双边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或者可以在两国之间建立贸易促进磋商机制,各方成员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通过定期对话,了解两国贸易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向政府及相关社会机构提出政策建议,以减少两国间不必要的贸易摩擦。
本文研究的互联网企业主要是指互联网服务或产品的提供商,主要包含门户网站、电子商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网络云盘等。随着阿里巴巴、京东、聚美、唯品会等网上购物平台的出现,网易、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的普及,可以说互联网企业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如虎添翼,突飞猛进。可以说这个时代就是互联网的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
同样地,互联网也为我们的生活加上了一对翅膀,帮助我们做事越来越便捷。从2000 年起,我国网民从2250 万巨幅增长到如今的6.88 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也达到了50.3%,这意味着互联网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同时也让人对互联网的商业空间充满想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去十年,中国出现了大大小小数百家互联网公司,它们踏上了纳斯达克创业板市场,为世界展示了一幕幕的中国现象。
但是在互联网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我国对于有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起步较晚,互联网企业又有企业本身资产结构等的特殊性,与传统企业有一定差别,因此互联网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多更复杂,这给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冲击。因此在互联网企业快速增加的同时,有一大批的互联网企业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昙花一现。中国互联网的竞争也从全面竞争过渡到细分领域的竞争,市场竞争手段也从产品线的扩张转移到核心业务与企业价值的提升。互联网企业的普遍特征是固定资产比重低,有形资产大大少于无形资产,呈现出低资产结构特征。
互联网企业的最初发展很难拿到银行的贷款来进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它们基本由风险投资获取效益,再借此进行技术的研究、人才的培养招纳和产品的研究创新。
故而我们发现对财务风险的管理控制研究势在必行,互联网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高风险促使企业必须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并且有效分析衡量各种风险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在内部通过各种渠道、在每一步中减轻、消除各种风险带来的影响,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责和价值所在。
二、文献分析
历史文献中,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的贡献繁多,但是对于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却非常少。所以以下文献基本上都是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侯宇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状况导致实现的收益减少或者损失。何国武提出财务风险原因具体有五个:一是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二是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三是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失误,四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五是企业本身财务管理不当导致财务杠杆运用不合理,资产结构不符合企业性质。
陈一博在他的文章中比较了各种贴现法、市盈率法、市净率法等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并且探讨了这些方法均适合哪类行业。经过多方面比较,他构建了二维估值模型来解决企业价值评估难的问题。Changanti,Mahajansharma研究了美国零售公司的破产案例,他们提出董事会规模越大,则企业财务风险则越小的看法,因为大规模的董事会比小规模的董事会能更对管理层行为进行控制。Tully发表了《EVA:创造财富的关键》,他提出经济附加值法(EVA)使用于企业的价值评估。1991 年思腾思特咨询公司将经济附加值法(EVA)引入了他们的企业价值评估系统。
经济附加值法(EVA)能够有效计算公司的资本收益减去资本成本之差,这为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国际化,并且生活的节奏也随之加快,互联网市场欣欣向荣,互联网企业不管大大小小也都出现在市场上,但同时也导致了互联网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防范或者降低财务风险以提升企业价值,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也成为每个企业要面对和重视的问题。
(一)互联网企业主要财务风险及内容
我国学者怯来法在他的博士论文《现代公司理财与财务风险研究》中认为风险是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间内,时间的可能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这和C.Arthur Williams在他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中有类似的定义,即风险是在给定情况和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
与他们对风险定义有区别的还有西南财经大学彭少兵在《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中以不确定性作为中心的风险是事件不确定性所引起的,由于对未来结果予以期望所带来的无法实现期望结果的可能性。前者属于狭隘定义,而笔者更偏向于彭少兵的广义定义观点。因为如果一个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全部使用股权资本,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存在任何财务风险,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
而广义的财务风险定义从企业理财活动的全过程延伸到整体,又从各个财务活动中延伸到企业处理财务费关系中所遇到的风险,因此广义的财务风险更符合现实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以及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互联网企业的财务风险由于财务结构、资产结构等与传统企业不同,互联网企业资产负债率低,流动速动比率高,固定资产占比低,以流动负债为主,长期借款较少。
同时互联网企业单笔交易额小,相比起成本而言,费用占比较高,研发和推广及员工薪酬占了主要部分。一般传统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45%%适宜,但通过各互联网公司年报报表得出的数据,互联网公司在成熟时期存在大量的流动资金,负债可以为零,这在一般传统企业中很难实现,因此互联网企业所面对的财务风险也不同,以下是互联网公司主要面临的企业财务风险:
1.筹资风险。初期的互联网公司固定资产比重远远低于传统公司,并且很难取得银行的贷款,因此只能通过风险投资获取收益来进行发展,但是风险投资的资金需要来自于股东,这方面的筹资就成为了第一步难题。而之所以能从风险投资下手,是因为风险投资能以较低的资金获取较高比重股票。但是当企业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之后,就会面临着抢夺控制权的危机。
2.投资风险。互联网公司竞争激烈之程度堪比当初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战中战败的速度,新浪微博流行的迅速使得新浪成为当时行业的佼佼者,但是前有巨额投资不能回收,后有腾讯微信的挤压追赶,使之不再是一枝独秀。由此可见互联网企业的竞争程度要求企业的投资风险要很小,回收资金要迅速。避免投资风险可以采取多团队同时开发的措施以及更新盈利模式来迅速回收资金。
3.盈利模式风险。盈利模式影响着投资风险,但是盈利模式不是轻易更新就能迅速回收资金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包括:前端收费、后端收费和佣金服务三大块。盈利模式本身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并且如果没有及时的从旧的盈利模式更新到新的盈利模式,那么旧的盈利模式很快的就会被新的盈利模式击败。例如,阿里巴巴推行支付宝就直接击败了Ebay,从而制造出了巨大的利润,使之一度成为产业的佼佼者,并且一直遥遥领先。
4.环境风险。由于互联网是崭新的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刚开始的条框匮乏,被一步一步加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意味着互联网要不停的施展对策以应对,之前的漏洞利用可能就变成了违法,因此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风险。因此互联网企业在迅速发展经营的同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即将到来的相关制度来进行过度。
(二)互联网企业的财务特征
由于互联网企业本身的特征,因此要对互联网公司的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来提升其企业价值首先要对互联网企业行业的财务特征进行分析。因为互联网公司是一个非传统新兴行业,和一般传统工业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的模式大相径庭,因此它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是大不相同的。
首先它的财务结构属于资产负债率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高的情况。初期的互联网公司依靠风投获取收益来发展,风投资金主要来源于权益资金。发展中的互联网公司现金流充足,货币资金占比高而负债低。由上可见互联网公司即为资产负债率低以及流动、速动比率高;第二,互联网公司资产结构属于轻资产,人才和技术是互联网公司最大的资产;第三,互联网公司的收入数额较小但数量很大,有形产品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销售,如天猫、淘宝。无形产品,像点卡、游戏充值、网络服务等第三方软件的购买均用友庞大的消费者群体;第四,由于互联网企业最大的财产是人才和技术,因此人工成本费用就是一个主要的费用支出部分。而传统企业中成本主要是商品的制造成本;第五,由于互联网企业技术更新快,所以新产品更新层出不穷,所以互联网企业的产品周期非常短;最后,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是不断变化的。
其中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靠刊登广告在自己网站上盈利,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靠线上销售实物商品来盈利,还有游戏、视频网站会员收费等符合盈利模式来实现盈利。互联网企业在如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开展筹资活动需要面临政治、经济、法律、市场等各方面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的可控性较低,但是若能采用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抓住合适的时机,就可以规避一部分的风险以此促进传统企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合理运用负债不仅能够不占用企业投资所带来的利润,并且其产生的利息还能进行减税,但是对比权益投资,负债具有使企业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增加,使得腾讯公司在无形中筹资风险增加的弊端,这需要深圳是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通过科学合理的金融工具组合来分散风险,使未来现金流稳定增长,同时使企业的信用评级提高以获得更低的贷款利率。第三,投资活动作为互联网企业最为主要的盈利手段之一,所谓利润越高风险越大,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多个投资项目组合来对项目之间的盈亏进行互补,减少某一项目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将风险分散降到最低的同时享受较高的收益,增加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加快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思路
第一,应该建立财务预警体系,以此来防范、预警和监控财务风险,还能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责,使各个单位分工明确,定期召开分析会议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反思,以此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二,应该建立审计机构和制度,设立审计委员会和明确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第三,要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腾讯公司常常突发奇想就开发出一个新的试用产品,虽说是试用产品但是也需要人力和物力,在其他产品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还分散了人力和技术,有可能会超出预算使得资金链紧张从而产生财务危机,因此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在流程的主要环节强化内控。
第四,完善应收账款风险控制,再造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流程。
第五,加强筹资风险管理,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组合方式以及制定合理的风险政策,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加强筹资风险的控制。
第六,加强投资项目分析按惯例,采取风险回避、风险转移等措施有效管理项目资金链。
第七,建设财务风险制度文化,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第八,在筹资、投资方面要细化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全面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使企业能够提前预知风险,并且通过购买保险,签订有关合同的方式来转移损失。做好财务预算,合理分配企业的资金,例如要准备好足够的资金以按时还款,不对企业信用起到损害作用。
第九,整合资源,在前端收费、后端收费及佣金服务等三大块做好系统的划分,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及时回收资金,对现在的盈利模式加以改进并且开发新的盈利模式。
论文关键词: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对策
随着贵州经济的高速发展,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成为贵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同时,由于自身以及外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贵州民营科技企业持续稳健增长的“瓶颈”。如何解决好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
一、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来源总的来说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企业不断的将自己的储蓄(留存盈利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长期以来融资的主要渠道。内源融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业主自身投资和企业自身盈余。据调查显示,显示有90%的企业初始资金来源于共同创业的成员、家庭成员或者朋友。而且企业规模越小,业主投入所占比重越大。外源融资是指不同的资金持有者之间资金的流通,具体到企业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对企业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集中性的特点。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企业只有依靠外源融资来获取所需资金,外源融资分为两类: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现阶段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融资的问题
直接融资是资金盈余部门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资金短缺部门的有价证券,资金直接从盈余部门流向短缺部门而不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融资方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主要有发行股票和债券。企业进入股票市场一直受到所有制形式限制。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看,满足这些条件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其中支柱行业中的骨干企业。据2006年统计报告显示,贵阳上市公司11家,上市公司总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21位,是全国上市公司最少的地区之一,数量仅占沪深两市挂牌公司总数的0..72%。到2006年底,所有上市公司股票市价总量只占沪深股票市场市价总值的0.44%,上市数量偏少,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全国,在全国上市公司中仍然处于落后地位。过高的“门槛”将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排斥在证券市场筹资的行列之外。而且企业如果要上市或者公开发行债券,必须接受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批,柜台交易是不允许存在的。并且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还要求提供通过审计机关严格审查的财务记录等,因此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要想从资本市场上筹集到资金是相当困难的。目前我市的实际融资情况是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不足10%,90%的资金需求来自银行贷款。在直接融资结构中,企业上市等股权融资占90%以上,债券融资不到10%。这样的融资结构是很不合理的。
这使得在正常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绝大多数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的中长期投资只能依靠非正式的、小规模的集资或者股权融资取得,此类融资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使投资缺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融资方式的单一加剧了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的难度,也成为了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所在。
(二)间接融资的问题
间接融资指资金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的流动,是通过金融机构充当信用媒介实现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主要有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信用社贷款和非金融机构贷款。商业银行贷款是大部分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政策性银行贷款偏向于政府扶持性项目和国有大企业,信用社贷款和非金融机构贷款所提供的资金也只是少部分。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尤其对于大量规模较小、自身实力较弱的中小民营科技企业很难在银行借贷到资金。从贵州现有的贷款结构来看,贵州小企业约有40多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70%以上,是推动贵阳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力军。然而,80%以上的小企业面临资金紧缺,融资难的问题,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量的比例不到20%。贵州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相比得到的金融支持较少。主要原因有:
1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对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条件和管理要求严格,商业银行对增量贷款普遍要求投向AA级以上的资质的企业,而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很难获得AA级以上的资信评级。甚至一部分银行规定,对县域以下的民营中小型企业不予贷款,并将民营企业锁定为贷款退出企业。
2、银行对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的“歧视”,贵州中小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规模小、持续经营能力弱,并且信用级别不高,是银行认为借钱给贵州中小民营科技企业风险大,使银行处于自身的安全性不敢向其贷款。目前中国暂时还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中小银行,使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3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手续复杂,成本高,时间长,非万不得已不愿向银行借钱。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力高度集中,这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时效性强的特点不相适应。一方面,银行贷款手续繁琐、审批周期长,另一方面,企业急用资金用于生产,两者矛盾比较突出。
4、银行与企业之间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双方在信息上的了解和掌握不对称,导致企业和银行在贷款上出现差距。
二、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自身局限性
(1)缺乏管理。贵州民营科技企业没有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信用不高,信息不透明。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许多贵州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较低;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
(2)财务信息失真。据调查表显示,80%以上的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的会计报表不真实或者没有会计报表。由于贵州民营科企业的属于非国有企业,在现行的体制下,外部很难以得到企业的信息,并且很多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确实存在信息部透明,致使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从而使得贵州民营企业信用相对低下,从而导致了所谓的“歧视”现象。
(3)产权关系不明晰。在成立初期,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是以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家庭成员或合伙人之间一般很难以正式的书面形式对企业的产权进行划分界定。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的出资者往往把自己直接参与经济管理作为投资收益和进行利益分配的唯一手段,不善于运用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正式的契约关系来约束或协调企业的利益分配,不利益企业今后的发展。
(4)人才资源的思想观念落后。目前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存在相当数量的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没有长远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战略,人才选聘没有市场机制,结构单一,选拔不畅,没有真正用好所有的人才,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目标不明,发展步伐减缓,发展规模层次难以健康拓展,发展理念难以及时提升。
(5)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弱。民营科技企业大多集中在机电、家电、建材等行业,而在通信制造、通信软件、环保、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少,尤其是从事高科技产业的比重小。随着竞争的加剧,如果不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将很难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2、金融机构制约发展
(1)银行贷款体制不利于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上,最广泛、最直接的融资方式就是银行商业贷款。国有商业银行现在建立了集中统一的授信管理体制,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基层银行往往只有贷款实施权,而没有决策权。又因为民营科技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增多,时间长,使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成本加大,这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时效性强的特点不相适应。致使许多民意科技企业只好放弃了在国有银行贷款。
(2)贷款“歧视”现象。商业银行贷款行为出现了贷款向国有企业一边倒的倾向,有的地方长期以来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足其贷款总额的十分之一。因为部分商业银行过度强调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执行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而民营科技企业本身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从而出现了贷款过程中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的问题,导致商业银行缺乏向民营科技企业提供贷款的服务热情,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歧视”,导致了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偏爱”。
(3)缺乏相对完善的信用风险评估与信用担保体制。从全国民营中小企业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因为无法落实担保而发生的拒贷高达50%以上之多。主要原因就是:一是全社会现在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二是贵州民营企业担保信用机构数量少且不够完善,因而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要做成一笔贷款,落实担保机构很不容易。
(4)金融机构缺乏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扶持。中央银行频繁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使得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因为准备金率上调而压制信贷规模,加之贷款基准利率也多次上调,这使得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门槛”和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贷款难问题更加突出。急需形成完整的支持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
3、社会因素阻碍发展
(1)直接融资渠道处于缺位状态。国家处于风险分散考虑,塑造的以股票市场为核心的证券市场,期望给国有企业提供一种新的融资渠道。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科技企业事实上却被排斥于直接融资的行列之外。
(2)缺乏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由于我国一直没有制定有关扶持各类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与法律法规以及具体为中小民营科技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系统性法规的相关文件,使得贵州政府在扶持贵州民营科技融资与发展上无法可依,阻碍了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进程。
三、解决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提高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自身建设
要提高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自身建设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加企业自身的建设:一是加快家族制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转变,逐步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提高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水平,完善企业财务制度。是解决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所在。而对于现在贵州省民营科技企业的家族特色——任人唯亲,家族成员占据重要管理岗位,决策上独断专行的状况,改为走产权主体多元化的道路,按照现在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制改造,解除家族制对其发展的束缚,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引入优秀的管理人才,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中至关重要环节,且企业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民营科技企业应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解决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资料不完整等问题,形成完备的财务管理体系,为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贵州民营企业家应不断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及现代化管理知识学习,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三是不断创新。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创造条件引入风险投资,提高企业的效益。风险投资是一种金融与科技型相结合的权益性投资方式,将成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大提供便捷的渠道和充足的资金。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利用风险投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2、拓宽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1)拓宽直接融资的渠道可以借鉴德美日等发达国家,通过建立政策性机构和政府性金融机构两种途径搭建中小企业的融资框架,为民营科技企业进行多元化的融资选择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安排。鉴于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小的问题,应该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其次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改变现有的大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设计的金融产品的现状。要积极对待股权融资、项目融资、上市融资、债券融资等融资。创造条件积极支持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消除市场准入歧视,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引导和协调民间资本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业板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采用租赁的方式解决民营科技企业更新设备的资金问题。(2)拓宽间接融资渠道以地方银行为支柱,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了巨大的小型金融服务市场,迫切需要社会地位与之对等的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中小金融机构以优质高效、管理层次少、成本低等优势,主要从事金融零售业务,正好适应民营科技企业的运行特点和融资需求,能更好地为贵州民营科技企业提供适合企业自身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其次,推进金融机构体系创新,应在金融领域放松管制,促进金融深化,培育产权明晰的中小银行,发展多样化、分工合作的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是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拥有为贵州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优势,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金融机构与贵州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策问题。
3、建立健全民营经济信贷担保体系,促使担保功能的正常运行
贵州民营科技企业没有合适的贷款担保制度,是其难以取得贷款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民营经济担保体系是解决民营经济贷款难的重要环节。首先对于小额贷款,可以以企业自身的资产和项目作抵押担保,并逐步尝试使民营经济自身形成相对完备的贷款制度;其次为进一步保证民营经济的融资顺利进行,可以尝试建立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其担保基金的启动资金采取“政府支持、社会资助、多元募集、滚动发展”的办法对民营企业融资进行担保;最后是对一些私营企业的贷款,可以尝试探索数户联保的方式,促成企业联合,这样既可以使企业之间相互担作为担保者,或者设立企业联合担保基金,使企业融资有强大的后台。
4、政府部门为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制定制度
调整国有商业银行面向民营企业的信贷政策,发挥其对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设立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加快建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开拓其他融资渠道,其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消除民营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的歧视性待遇,积极为民营企业在二板市场上市创造条件,发展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解决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切实解决贵州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保持贵州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并且要加大对这一问题的调查力度,争取早日制定出科学而实用的解决方案,才能是企业更近一步的发展,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1 徐忠平《中国民营经济融资的困境与出路》[J] .专家视点,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