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测绘中级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精度概念;测绘误差;精度计算;逻辑
1. 精度概念问题
在测量仪器学科,精度乃精确度的概念,精确度乃精密度加之准确度。所谓精密度即多个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反映测量结果对被测物理量的分辨灵敏程度,是由测量误差的分布区间的大小来评价,其主要来源于随机误差;所谓准确度是指多个测量结果的整体性偏差程度,其主要来源于系统误差,其表述方式就是系统误差或示值有效位。
基于精度包含精密度和准确度双重概念的相对笼统属性,精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难以定量。譬如精度好精度差等。而定量也只能分别按精密度和准确度人为设限定量到分等级的程度,譬如精度甲级、乙级、丙级,S1级、S2级、S3级,J07级、J1级、J2级、J6级等等。也有按结果值的有效位进行精度等级分级的,譬如数字电压表(DVM)的3位半、4位半,A/D转换器的8bit、12bit、14bit等等。
但在测绘学科中,精度其实就是单纯的精密度的概念,是测量结果对其数学期望的离散程度的描述,不涉及真值,不包含准确度的概念,其表述方式就是标准差。
就是说,测绘学科中的精度实际只是测量成果的随机误差甚至是部分随机误差特性的描述,更多的是对测量过程的部分精度损失量的估计,根本不是对测量成果的绝对误差范围的描述!
正因为测绘学科的精度仅仅是测量结果对其数学期望的离散程度的描述,不涉及真值,所以才有了甚至降低测量分辨位反而可能实现更高精度的逻辑。譬如:将水准测量的原始读数将毫米位四舍五入到厘米位反而精度更“高”,将经纬仪的角度读数的秒位四舍五入到分位反而精度可能更“高”。生产中有人用S3级水准仪做沉降变形观测犯的就是这个错误。
显然,如果精度的评价过程涉及真值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逻辑悖论。这也是多少年来计量学和测绘学之间的矛盾焦点。正因为精度概念存在着不统一,测绘成果经常给非测绘专业人士造成巨大误解。
2. 综合精度问题
这里姑且撇开其他学科不谈,姑且精度概念就是精密度概念。那么现在又有一个问题名词叫综合精度,由于没有找到这一概念的明确定义,只是在诸多仪器精度表述中经常见到。
然而从这些综合精度指标的测试方法却看到的是:经纬仪的所谓综合精度实际是把经纬仪的轴系误差、度盘偏心误差等进行了抵偿剔除处理、对调焦误差等进行了回避处理后的残剩误差的离散程度的评价,其实质实主要是对度盘刻画不均匀误差的一个单项误差的评价。而测距仪的综合精度是对加乘常数误差、周期误差等进行了改正剔除处理后的残剩误差的离散程度的评价。这样把主要的误差进行剥离处理后的残剩部分或单项指标冠之以“综合”指标的做法再次为精度一词加重了混乱。
3. 精度计算方法问题
不仅精度的计算方法是要将许多主要误差进行剥离剔除处理、具有一定的自我安慰色彩,而且在精度的起算数据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加区别的问题。譬如:水准测量的一公里往返标准差这一精度概念被用做水准测量精度的评价依据其实就存在偷换概念色彩。
请注意,一公里往返标准差的直接原始起算数据是环路高程闭合差,而不是每一测量点的真误差!所以一公里往返标准差反映的是水准测量环路闭合差的离散特性,而不是水准测量点位误差的离散特性!拿环路闭合差的离散特性和测量点位误差进行直接关联或间接关联的做法实质就是把测量点位误差和环路闭合差进行了概念偷换。
最能证明水准测量点位误差的离散度和水准测量闭合差的离散度没有数学上的直接或间接关联的证据就是:(1)水准标尺的尺长比例改正误差(系统误差)对水准测量点位误差的影响是直接的,而它对水准环路闭合差却不产生影响;(2)测量参考起点本身的误差对每一个测量点的精度的影响是直接的,但它却也不影响环路闭合差;(3)仪器的分辨误差对每一测量点的精度的影响是直接的,但分辨误差足够大时却能导致闭合差为零。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以闭合差来评价精度,才有了甚至测量结果的精度反而比测量参考起点的“精度”更高的反逻辑,才有了“精度”越测越高的反逻辑,才有了经过绵延数千公里测量路径而“精度”丝毫不受损失。
这都是用于平差的统计起算原始数据不涉及真误差、不涉及真值的后果,是把测量过程的部分精度损失量偷换成测量结果的精度的后果。
实际上,测量成果的精度=测量参考源的精度+测量过程的精度损失量=测量参考源的精度+测量过程的系统误差损失量+测量过程的随机误差损失量。
所以一般的原理是:测量过程实际都是精度的损失过程,被测量的结果的精度不可能超过测量参考源的精度。
测量平差可以对测量结果的误差进行估计评价当然是无庸置疑的,但平差结果却因统计起算的原始数据不同而有着决然不同的含义:如果以真误差直接统计,则当然可以获得结果的总体误差评价;如果虽然以真误差为统计起算数据但却将系统误差模型纳入进行最小二乘平差,则获得的平差值将是测量结果的随机误差部分的评价;如果不以测量结果的真误差为统计起算数据,而以测量结果的组合值的真误差(譬如闭合差)为统计起算数据,则平差结果将可能只是测量过程的随机误差损失量的一部分的评价,因为测量结果的组合过程可能将结果中包含的许多误差进行了抵偿,这些被抵偿掉的误差当然不可能再在平差结果中反映出来。
许多测量仪器的工作过程,实际上也是进行了大量的多余观测,利用平差技术给出最佳估值的过程。
再回头看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的一公里往返标准差是以环路闭合差为统计起算的原始数据,闭合差是观测值经过加减运算后的组合值,至少不涉及水准尺的尺长比例改正误差,至少不包含起算参考点的本身的误差,所以其实质只是测量过程的随机误差的损失量的一种描述,仅仅是测量成果的精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这种精度损失量用来肯定测量成果是必要而不充分的,但用来否定测量成果则是充分的。
而水准测量的从海平面验潮站的水准原点向内陆延伸的测量过程实质是一个精度不断损失的过程,是误差的不断积累的过程,是精度的不断降低过程。这种存在误差递延累积的测量方法恰恰是触犯了测量的大忌(当然在GPS测量原理未诞生之前的确找不到更好的大跨度范围的高程测量方法,而且GPS高程和水准高程属于不同体系),其绵延几千公里以后的误差积累值将是巨大的,许多水准点资料中提交的其实是计算保留位而不是精度的有效位,这是应该向非测绘学科明示的。
4 综述
此文诣在指出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从而理顺逻辑体系,促进跨学科交流,避免滥用成果的现象,避免形而上学的简单化思维。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 执行 问题 对策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对旧制度的变革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原有的医院会计制度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医疗体制改革发展需求,医院作为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制度改革急需快速进行。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完善医院会计管理制度,国家将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作为各项改革事业的重点之一。2009年我国就医院的会计工作征求改革建议,通过两年的意见整合与完善,2011年在部分医院进行试运行,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医院开始运行实施。新医院会计制度弥补了旧制度中资产、负债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等不足,对旧制度实施了极大的变革。
(一)以权责发生制为计量基础,重视成本核算
新医院会计制度要求改变以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结合并用的模式,采用以权责发生制为计量基础,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实现收入和费用的合理配比,降低医疗日常的运营成本,强化医院的成本核算与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取消修购基金计提,以固定资产的原值和累计折旧的差额确定固定资产的净值,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处理,真实、准确的反映医院资产的价值。将医疗、教育、科研进行合理划分,规范收支管理,将医疗、药品合并进行核算,不再进行费用分配,对药品等材料进行实际成本法核算。“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投资收益”等科目的设置体现了医院对外进行投资的内在需求,合理利用闲散资金,逐渐完善了医院成本核算体系。
(二)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新医院会计制度要求将医院的全部收支情况都纳入预算管理的内容,建立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双基础和双目标的新会计核算模式,维护医院财务核算与预算管理监督的科学性、完整性,消除了旧制度重核算、轻预算、不严谨的财务管理理念。增添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对国库集中收付款项进行改革,将财务信息与预算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医院规范运营。
(三)完善会计报告体系,进入报表审计制度
新医院会计制度完善会计报告体系,更改了旧制度中资产负债表、医疗收入费用总表和明细表有关事项和排列组合方式,并新增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等报告内容。此外,新医院会计制度还新增了报表审计制度,对年度财务报表进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出具准确的审计报告,真实、权威的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和医疗经济业务发展情况,对医院实行内外部全方位监督体系,及时进行财务信息对外披露机制,为医院财务管理决策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核算尚未完善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规模不断加大,医院资产的备用库存量逐渐增多,资产分布较广,高科技医疗设备居多,当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或设备使用频率降低时,固定资产的价值将会贬值,加上大型医疗设备的初始投资金额较大,成本回收期较长。随着医疗设备的快速发展,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存在大量的资产减值风险,如果不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就会虚增资产的市场价值。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报废和残值的处理方法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会出现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
(二)药品计价不完善
新医院会计制度规定药品在发出时采用个别计价法,但医院的药品存货品种较多,流转速度较快,价格变动较大,个别计价法很明显的不适合运用在对医院药品的管理上,无形中加大了医院库存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量,降低了会计处理效率。此外,药品差价收入的确认制度还需不断完善,新制度要求医院具备公益性的管理模式,对药品实行进价销售管理,但在实际销售的过程中,部分药品是进价销售的,但仍有一部分药品的销售价格是加成之后的价格,进价核算使得药品差价收入变得更为隐蔽。
(三)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相对滞后
我国大部分实力不强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都相对比较滞后,现有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和其他医疗信息软件还无法完全跟进目前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很多医院还不具备科学、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医院各个部门需要的管理软件不同,在各部门数据衔接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数据的收集和录入存在工作量较大、问题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
(四)医疗纠纷事件会计处理不明确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知识和患者法律知识得到广泛普及,社会大众越来越注重个人身体健康问题,病患对医疗设施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医患矛盾不断加剧,医疗纠纷和医疗赔偿事件不断出现,使得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不断提高。但是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医疗纠纷事件的会计处理方法没有明确、清晰的规定,医疗赔偿的具体细则仍不健全,医疗赔偿费用的核算工作盲目、含糊不清,没有达到医院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的执行标准。
三、有效执行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对策
(一)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医院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严格控制固定资产的成本管理,规范管理环节和程序,对大型的医疗设备应实行单项设备核算,并及时做好跟踪档案管理工作,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固定资产盘点清查,确保账实相符,做好资产成本效益分析,掌握资产使用管理情况。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定期对医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及时掌握并记录固定资产因设备更新、损坏或市场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资产减值,会计人员要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借助软件系统对医院固定资产实行多点式动态管理,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增加财政补助,实行药品零差价
对于医院药品的计价核算管理可以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进行,通过HIS系统实行繁多的药品计价管理,减轻了相关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及时、客观的反映医院药品的收发存情况,提高会计处理效率。政府对医院药品应适当增加财政补助,加大医疗保障基金支付,缓解医院资金周转不畅通的问题。转换以药补医的理念,杜绝药品加成计价行为,不断完善药品收入比例,可以以医院科室的不同制定药品收入比例标准,并将医院药品的收入情况作为量化考核管理的依据之一,加大各科室领导的监督力度,深化医疗价格体系改革制度。
(三)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要不断提升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水平,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增强各级政府的主导意识,建立统一的医院经济活动信息管理系统,避免重复大量投资,出现信息孤岛等不良现象,促进医院资金、医疗业务和信息的一体化管理与集成运作模式。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体系,结合医院实际运营情况选择适用的软件核算管理模块,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维修、升级管理,确保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准确。及时提取有效的会计信息资料,注重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方案,加强各部门、各科室数据信息接口有效嵌入,实现信息系统实时共享,确保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预提医疗纠纷事故赔偿金
我国医院的医疗纠纷事故发生频率较多,严重影响了医患之间的关系,政府和医院应不断加强医疗知识的普及力度,医患之间应相互理解,从根本上解决医疗纠纷事故。对于医疗纠纷事故风险应进行预提准备,明确医疗赔偿费用的核算制度,及时分散财务风险,医院可通过“预计负债”科目,科学的分析每项医疗纠纷事故存在的风险程度,通过计提比例核定赔偿金额,做好医疗纠纷事故赔偿金的预提工作。
四、总结
我国新医院会计制度在修订时借鉴了国内外非营利组织成熟的会计经营,推动了医院发展的步伐,但新制度的实施还存在不足之处,急需解决和完善,因此应不断地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建立属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形势的会计制度,规范医院会计制度和管理办法,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快速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惠小凤.在公立医院新会计制度执行中的几点体会[J].会计师,2014,(8):76-77.
[2]张绍军,王树芹,陈丽珠.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贯彻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卫生经济,2013,(4):88-90.
一、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医院缺乏相应意识
医院在管理上要想取得较快的发展,必须先要解决意识缺乏的问题。医院会计内部控制是医院在进行内部管理一项较为重要的环节,但是由于我国的医院常年来经营方式的问题导致医院的内部管理不够。医院中的工作人员资金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将医院的资金运用得当,大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内部管理对医院发展的优势,因此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资金意识与管理意识,将医院资金运用到正确的道路上,有效的促进医院管理的发展。
(二)专业人才的稀缺
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但是在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工程的建设中,缺乏专业的人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内部工程的建设中缺乏大量的专业型技术人才导致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设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医院内部的问题,由于医院内部的工作人员意识薄弱,导致自我控制能力低下,职业认知感弱。医院的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设主要是通过电脑进行操作从而实现对管理的加强,由于科技的不断加强,传统的管理方式不再适用于现今的医院管理,医院管理更多的引用了科技的管理方法,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大,人才缺乏的弊端日益显现。此外医院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够,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容易导致机密文件的泄露,对医院的发展不利。
(三)缺乏健全的控制体系
传统的医院内部管理系统由于没有与科技相结合,因此操作过程十分的繁琐复杂,不易掌握,从而导致医院的内部管理效率低下且错误频出,大多数的医院在管理中未将责任分配制度进行完善,导致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责任落实不到位,在后期责任问询上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此外医院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医院在后期的管理上出现各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医院的内部管理。
(四)人员素质低
随着近几年会计内部控制的发展,由于会计的工资较高,导致大量的人员涌入该行业,大多数的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技能,实践能力较弱,导致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设中出现问题却又得不到更好的解决。
二、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
为促进医院会计内部控制更好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医院内部的管理,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意识,只有加强医院工作人员的意识,员工的工作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医院会计内部控制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加强医院的内部管理不仅要从员工做起,医院的领导也需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对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视,加强对资金的投入,实现科学的管理,促进医院会计内部控制更好的发展。
(二)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人员
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工程建设技术复杂,工程难度大,因此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但是我国目前的技术人员较少,导致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建设的不完善,因此必须要培养大量技术人员投入工作中去。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此专业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医院也需要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增强现有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从而能更好的促进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发展,更好的为医院服务。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随着国家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开始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去,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便利,因此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也需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跟随时展的步伐。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医院工作的开展带去了极大的便利,档案整理与保存、机密文件的整理等工作都变得十分简单。依据医院当前得发展创新管理系统,加强硬件设施,实现更好的私密功能。因此医院只有加强信息化建设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符合现今社会对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
(四)充分发挥审计功能
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审计部门的审计人?T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参与医院的各个项目建设,审计人员需要对医院各个部门进行审计,出现问题需要及时上报,不能有所隐瞒,对发现的错误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为避免更大问题的发生。此外医院还需要建立对会计部门的监督工作,完善医院的管理,促使其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理性,公共政策,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创新
对知识分子来说,合理的事物是这种制度的最佳功能,是这一制度延缓了灾害的发生,而不过问该制度在其总体中实际上是否是非理性中的最佳状态。……知识社会学为无家可归的知识分子安排了说教的场所,在那里,知识分子能够学到忘却自己的本领。[①]——特奥多尔·W·阿多诺
一、问题提出
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主义带着人们美好的幻想一直主宰着这个世界。“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其实并没有让多少人清醒过来,科学家的乐观主义也并未因为人文学家们的悲天悯人而有所消减;相反,技术进步与日益增长的财富迷惑了人们的双眼,并衍生为各个学科中的理性主义倾向。在此影响之下,正统经济学家们将“经济增长”变成了“不可动摇,不可否定的信念”[②];而近代以来的概念法学实质上就是这种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在法学领域里的产物[③].在这些表象背后尤为深刻的是,“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像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正在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统治着我们,我们甚至还茫然不觉。这就是法兰克福学派[④](Frankfurt School)为我们描绘出的工业社会的一幅可怕景象。而今天,这种景象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表现为各种社会问题:“生态的破坏、战争的威胁、社会秩序的急剧转变、人们思想和意识上的不安,在在都显示知识增长并非一个可以无限膨胀的气球。”[⑤]于是,我们的耳边又再次地响起了美国学者梅多斯(Donella H. Meadows)等人早就警告过我们的话:“增长的极限”![⑥]但这一次,似乎不单单是资源的有限性问题。由于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以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为借口的各种形式的国家干预政策出台;而在各种政策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唯一有可能被忽视的只是个人自由。由是,曾经被人们世代珍视的个人自由,如今只能在技术理性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地残存在人们的生活中,甚至大有被淹没的危险。[⑦]因此,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就是试图在人们追求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道路中,寻找一条实现个人自由与发展的途经。
制定新的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也不可避免地要审视这个问题。[⑧]因为产业技术政策以往一直都是建立在促进技术改造和经济增长的信念之下,是一国政府谋求社会发展的一种措施或者策略;同时,产业技术政策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如何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的问题。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的一个分支。一般来说,国家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区域政策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政策。[⑨]
狭义地理解产业政策,认为它主要指国家针对产业结构状况而制定的政策。例如,有人认为,产业政策是针对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和目标的设想,同时规定各个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实现这些设想的政策措施。[⑩]但国内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主要在宽泛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术语。本文中,我们也采取一种较为宽泛的理解,将国家产业政策表述为:国家为了实现某种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以特定的产业指向为基础,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外贸及外汇等调控手段的政策体系(或政策群)。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是经济学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11]在中国官方文献中,该词最早出现在198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之中,但实际上自7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政府便开始广泛推行与实施产业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江小涓研究员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政府重视并制定了较多的产业政策:第一,中国经济增长始终受到结构失衡问题的制约,因而调整结构长期是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二,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计划体制和市场机制都不足以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调整失衡了的产业结构;第三,战后后起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如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成功经验,使得中国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对产业政策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抱有较高的希望值;第四,产业政策是一种弹性很大的政府干预方式,它为主张政府指令性计划直接干预和主张市场机制中政府对经济的间接调控的两种意见,都提供了可以接受的方式。在这四个方面的因素中,存在着两种理论观念,即“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和“后起国家需要赶超型发展”(也即常常提到的“跨越式发展”)。正是这两种理论观,为中国在转型时期推行许许多多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12]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数控加工;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80-02
职业院校实行“2+1”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促进学生向职业人过渡。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被压缩,其专业课程的学时也随之删减。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职业技能,尤其是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目标,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被压缩,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必须进行优化设计,突出职业技能,尤其是职业核心技能培养,以保证学生所完成学业的质量不降低。同时保证学生在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之后,不必再占用学时进行培训,就能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通过比照国家职业标准的数控机床操作工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的技能鉴定要求,结合学校就业部门对省内外的机加工企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我们将数控加工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为三个层次:对应中级及以下职业技能鉴定的为基础层次,对应高级工职业鉴定的为提高层次,对应技师及以上等级职业鉴定的为综合层次。也就是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瓜”,将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里,通过“顺瓜摸藤”设置专业课程(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数控加工专业的各层次教学目标如下:
基础层次(中级工)的教学目标 基础层次的目标是学生能运用G、M、S、F、T及直线、圆弧插补等指令完成不太复杂的工件加工。专业课教学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难度相近、结构不同的机械零件加工任务,组织各个小组讨论该任务的要点。例如,完成此任务用到的知识点,应遵循的操作规程,零件加工精度的保证措施,加工工艺路线如何制定,选用的刀具、夹具及进给速度、切削量等等。通过讨论、互动形式,引导学生寻求最佳工艺方案,理解掌握数控加工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级考核的要求。
提高层次(高级工)的教学目标 数控加工高级工层次的教学是在基础教学之上,将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多样化、综合化,以满足学生运用数控技术完成中等以上复杂程度零件加工的能力培养要求。可以采用经过教学加工的生产实际项目作为教学任务,着重培养学生的工艺设计能力、工具书运用、查阅资料能力、分析实际问题及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等。
综合层次(技师)的教学目标 预备技师班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除了能完成复杂零件的加工,还要能对来样加工进行产品测绘、图纸设计、工艺设计,并操作数控机床完成加工与质量检测。这个层次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使用资料、制定方案、完成加工、检测及总结,并撰写专业论文的过程。包括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数控相关知识,了解数控加工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前沿加工技术,以蓄积创新能力。
对于学时减少后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则是通过整合、梳理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再归类形成课题或模块来开展教学,以解决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表1为整合后的数控加工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的内容。
教学进度、教学要求的细化设计
一体化教学是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一体化教学模式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学时缩减后,一体化教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良好的课堂教学质量控制是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对数控加工专业中相同层次教学目标的课题(模块)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作了统一、细化的设计,既帮助教学督导部门对一体化课堂教学进行较为科学、易操作的检查与评估,又方便学生将课上教师所教的内容与细化设计后的教学大纲一一对照后向教师及时、准确地反馈课堂教学信息,从受教者角度促使教师进行适时调整或采取补救措施,双管齐下,形成了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动态、有效控制,让课堂教学时间的效益最大化。表2是经细化设计的《加工中心高级工技能训练》课的孔类工件的编程加工(FANUC-0i系统)模块教学大纲。
教学方法的任务化设计
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任务化设计,既符合应用型技术人才教育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也满足在学时缩减的新情况下技能培养高效率的需要。它是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从单一到综合的一系列“加工任务”来体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学习资源,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理解、掌握数控加工技术。由于学生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效率自然明显提高。不同专业课程教学的任务设计要求是不相同的。如数控加工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设计遵循的是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以数控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应知的数控加工知识和应会的操作技能为依据;第二,在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的同时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自主创新;第三,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操作性好并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多元化。表3为三个等级对比的数控加工中心综合实训模块教学任务设计之一。
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实用化设计
数控理论知识点涉及内容很多,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数控原理、金属切削原理、机床夹具设计、公差与配合、PLC技术等学科。对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实用化设计,就是以职业鉴定应知为依据来设计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应知是本职业本等级活动所要求的必备知识,对应学时的缩减,就要避免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内在关联性的学科化倾向,以“实用、够用”为理论内容的取舍原则,减少课程中的原理、概念、法则部分,增加数控加工方法、要点与技巧等内容,变旧教学内容的难、窄、旧为浅、宽、新。如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对学生手工画图和机械测绘提出较高要求,而企业中数控加工人员需要的是较强的识图能力,少有画图的要求。对应教学内容就侧重零件图的识读,并且将基本偏差与公差等级的查表方法、公差配合的标注方法、金属材料的机械与工艺特性等在读图过程中一并讲解,一举多得,事半功倍。实用化设计下的理论知识学习,是从应用的角度学习专业理论,在理解基础上掌握。免去了死记硬背的僵化记忆,不仅能提高学生专业分析能力,夯实学生职业发展基础,而且也获得了较高的职业技能鉴定应知考试的合格率。
基于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的数控加工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学时,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且还能防止课堂教学,尤其是技能实训课堂教学出现定位不明、随意性大的不良现象,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保障了专业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含金量。
参考文献:
[1]周虹.数控机床操作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宁秋平.职业资格鉴定与职业专业教学一体化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
[5]南海.论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J].职教论坛,2005(12).
关键词:技师学院 预备技师培养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改革 按就业导向细化专业设置
技师学院如何在四年时间内完成企业传统技师培养所需的十几年成长过程,这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每个技师学院的领导和教师面前。为此,笔者所在的邢台技师学院成立了学院学术委员会,研究怎样有效地用好在校时间、完成培养规模、确保教学质量,探索新型技师培养工作模式,形成较为明确的教学改革创新思想。学院为缩短预备技师培养过程,培养紧缺技能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定位
技师学院定位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能够培养既具有综合职业素质,掌握某一职业的基础理论,又具有熟练的专门职业技能,既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又能进行技术改革和技术创新的高级工与预备技师。技师学院要坚持这个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培养目标不动摇,引导学生一心一意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取得技师学院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高级工或预备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在制定技师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时,必须确定企业员工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实训课程和在各个学年段的教育教学定位、规范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必须坚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二、教学模式改革
1.技师(高职)教育特色
通过院校途径培养适应时展趋势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紧迫需求,关键是转变办学观念、改革办学模式、创新办学思路,构建符合技师自身发展规律的办学特色。
特色一:针对性与适应性关系。高职教育的针对性是指它的培养目标直接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这就决定了它的课程开发,必须先要通过对企业专家访谈,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后,得出若干项培养能力目标与要求,确定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以课程设计引导,各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课程内容设置要使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面向职业岗位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在强调针对性的同时,高职教育还必须强调其适应性,即学生对职业的适应面和对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由于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所以对于专业技术理论知识面学习范围要宽,对于专业技能培养要强调复合、智能。针对性和适应性二者皆要有度,必须将岗位的针对性与行业的适应性有机结合。
特色二: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首先要强调突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这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方面。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就是,专业实践教学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必须要具有独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必须占整个教学课时的50%左右。其次要以创造性智能、技能教学为主,其技能培养的核心是变通性能力培养,因此必须强调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支撑。
特色三:自主开发新课程体系。课程是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的载体,因此技师学院要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其核心是开发新的课程体系。要创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根据技师学院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国家高级工、技师的职业标准,其课程体系由企业员工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所构成。其中企业员工素质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达到国民职业素质的要求;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实训(教学实训和顶岗实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相关多工种的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达到高级工与技师的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特色四:注重技师综合素质培养。把企业先进管理理念与日常学习过程融合,无论是理论课程设计还是实训课程设计,都是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在工作过程中,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员工意识和工作态度,让学生懂得企业发展的动力及目标,明白合格员工应具备的素质,知道自己的责任及如何在企业顺利成长。这样做有利于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稳定就业,深受企业欢迎。
2.预备技师教学模式的探索
学院招收的学员是高中毕业生,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自学能力。学院通过两条线教学,满足预备技师岗位的需求。
以数控预备技师为例,理论教学以课程设计为主导,专业基础课为辅助,将知识形成一个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数控预备技师前三年(50%时间)内做7~8个课程设计,主要有:(1)机械制图课程,通过做减速器的测绘、画装配图的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图样与产品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图样是企业技术人员之间进行技术交流的语言,掌握制图知识能够准确表达自己修配或技术革新的思路;(2)机械设计课程,通过做减速器课程设计,学生可以了解产品设计的过程和步骤,学会综合运用机械知识,为今后技术创新奠定基础;(3)液压技术、气动技术、电动机控制课程,通过进行液电控制的简单液压系统和气电控制的简单回路设计,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化设备就是在液压或电的控制下实现机械动作的,认识到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是学习数控机床的液电、气电控制部分原理和维修的基础;(4)机械制造工艺课程,通过做一个中等以上复杂工件工艺文件编制的综合作业,让学生体会在平时实训课训练中,如何运用工艺理论指导实训中的技能训练,提高工件加工精度;(5)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在具有普通车床实习的基础上,对零件进行编程,并在仿真软件上进行模拟,以利于掌握PLC控制数控机床的电路设计及维修技能等等。
我们通过贯穿于理论教学中这一系列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获得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制定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和绘图能力,总结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巩固和完善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有关工程设计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规范,有利于锻炼他们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在实训课教学中,一个专业要经过相近的多工种实训,不同专业通过相应层次的模块训练,将工艺知识渗透其中,达到相应级别的综合技能。数控预备技师前三年(50%时间)内,在校实训课教学需经钳工6模块实训,可达到中级技能;普车课程经6模块训练,可达中级技能水平;数车课程经4模块,可达中级技能水平,高级在中级基础上再需增加4模块实训;数控加工中心需经10模块实习,可达初级工水平。经过不同工种的实训教学,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基本技能,再到企业顶岗实训半年,学生会具备一定程度的实际技能,对进一步提高解决复合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按就业导向细化专业设置
技师学院是地方性院校,必须面向当地市场,面向企业办学,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根据各行业职业岗位群的多样性,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方向性及培养技能的专业性,且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每一专业领域采用“大专业+突出单一技能”模式。由于本地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家长就业观念又比较陈旧,不愿让孩子远离家乡,而如果一年毕业的数控预备技师操作工太多,就很难满足学生在当地就业的需求,不仅会造成人才浪费,而且会给学院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最后一年,我们根据就业需求细化为数控编程工艺、数控机床维护和维修、模具设计、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机电设计与联调技术等单一技能进行培养,再到所需企业实习锻炼。经过这样化整为零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成为数控技师这个大专业里,突出单一技能的行家里手。这样,既容易就业,又实现了与企业对接,而且深受企业欢迎,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口碑好。
三、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在探索技师培养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如能解决好如下问题,技师培养工作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一是缺少适用于技师应用理论教学的教材;二是设备只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缺少能实现与实际生产对接的实训设备与工具;三是缺乏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学生可选课题较少;四是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教学工作的“双师(理论课教师+工程师,实践课教师+技师)”专业教师,制约着灵活教学方式的开展,限制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解决措施
学院正在采取以下措施尽快完善培养模式:一是经常组织现有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甚至派老师到就业基地生产第一线工作学习,使其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二是组织有经验教师编写符合学院教学的教材,深入到企业寻找一个适于培养技师的能力和技能的综合项目,与第一线的老技师接触,搜集他们工作中的小技巧、经验,充实到技师培养教材中,促使学生技能快速提高,丰富他们的阅历,使其早日成为合格技师;三是通过国家政策扶持从企业引进一批双师型人才担任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四是把企业引进校园,实现实训课教学真实工作化,即学习、工作一体化,在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实训设备的作用;五是把企业的精品意识和规范管理引入预备技师培养过程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才培养,房地产,估价,工作过程
一、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之课堂前移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早在2008就已经开始进行。资产评估专业以房地产评估为主,经市场调查获知,资产评估的专业技术性强、实用性强,企业需要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要求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较好的综合素质。
我专业积极探索培养接近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得到广西国联房地产评估公司的大力支技,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由我院专业老师定期为企业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由企业提供根据自身用人标准及需求,参与我院教学计划修订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共同开展教学工作,为我院提供课堂教学前移点和安排实践活动。同时委派房地产估价行业资深人士到学院授课。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前移教学活动,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克服种种困难做好了市调查报告,经反复修改,最终完成了合格的估价报告。某些学生说“理论知识不扎实在估价行业里行不通”,在此学生心灵上感悟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某些学生说“能完成实践任务真愉快”,在此学生心灵上体会到克服困难的喜悦和成就感。还有一些同学举得实践过程太短还不够,学到的东西远远不足,还想多做一些,主动要求利用业余时间为估价师做全面市场调查,希望在学校也能像在公司一样,进行实践操作。在公司上课学习和实践操作比地学校老师在课堂上多次强度效果更好,该班的学习风气向着利好的方向发展。
基于本次06级学生的课堂前移所获得的收获以及学生的反馈,我们再次进行了教学改革。
二、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之项目导向教学法
开展科研活动,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资产评估专业中的应用,在对资产评估行业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资源,整合专业课程,打破学科体系,以项目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全面系统化进行教学改革,制定切实可行详细方案,现正稳步实施,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过程如下。
1、建立校内实验室。在校内实验室开展模拟实践项目操作,分三个层次进行实践教学,由浅入深地设计各阶段的实践项目。
(1)初级阶段实践项目:市场调查及学习房地产概念完成实地勘察任务。该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能力,加强建立学生方位感,同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迈开步伐,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精神。旨在加强学生个人能力提高或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教育。使学生具备资产评估行业执业人员的某些基本职业素质和技能。为下一步进行资产评估项目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2)中级阶段实践项目:三大估价方法的学习与应用。该阶段的培养目标:根据实践项目的特点,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调查,对房地产的权益、实物、区位进行描述分析,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掌握各种估价方法技术思路与测算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核心职业技能。
(3)高级阶段实践项目:房地产估价规范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撰写三份完整估价报告,对同一估价项目运用两种方法进行估价。该阶段的培养目标:估价声明、估价假设限制条件、估价结果报告、估价技术报告及附件各部分写作要素的掌握。具有市场背景分析宏观微观因素分析、最高最佳使用分析、估价方法选用分析及价值定义分析等综合能力。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全面扩充知识,开拓视野,拓宽思路。
2、建立校外课堂前移教学点。先行导入参加资产评估公司活动,参观工作场景。由企业高层管理介绍公司结构设置,介绍行业发展历,现状需求,未来发展方向,执业要求。与资产评估资深人员进行交流,以资深专业成功人士为鲜活榜样,感悟职业人品,加强职业道德的学习、吸取他人的工作经验,激励学生树立信心,明确人生目标,驱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实践总结。进行市场调查和实地勘察工作十分辛苦,学生经验不足和调查的方法不对或不成熟经常碰墙,所收集的资料信息不全面,刚开始同学们都觉得压力太大,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不断调整心态,经反反复复的修正错误和补充完善不足,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变得成熟,最终完成对完成了市场调查工作,积累了社会经验,总体质量较好。
07、08级资产评估专业同学们在完成所有专业知识之后开始进行市场调查工作,经整理分析形成了调查报告和共享信息资源,为房地产估价项目的操作奠定了基础,然后运用三种估价方法分别进行三个估价项目的实务操作,按照估价行业规范要求完成了三份完整的估价报告,同学们感觉到理论与实践有很大的差距,经过实践之后才能真正理解理论知识,才能变成有价值的东西,同学们在此阶段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下学期即将开始的顶岗实习更增加了自信心。
三、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之工作过程系统化
“行动导向”理论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学者针对传统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提出的。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以教学中由师生共同决定的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通过主动和整体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统一。学生可从多种可能的行为方式中选择自己的方式,在行动前可对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预测并通过有计划的行动,有意识、有母的的去影响行动的后果。可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具有先进性,因此,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教学开展。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实现学生与社会的无缝接轨。将三年的教学时间如此分配:在初步系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一年),以一年的时间,通过学院专业教师和行业评估师的共同教学、培训,培养出能进行房地产中介(估价、营销、策划、经纪、咨询、测绘)操作的高技能应用型毕业生。
(一)实施步骤
1、学院成立“房地产中介工作过程学与教研究室”,作为校企结合、专业与行业结合的平台,研究所选聘院内专业教师和行业内估价师作为研究人员。
2、以研究所的名义,与企业或行业(桂林市估价师专家委员会)密切合作,制定出对我院房地产评估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
3、在校内,设立实验室。由校内专业教师和特聘行业估价师用一年的时间(大学一年级)完成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配以相应的模拟实践环节,见习或实习。
4、在校外,与评估机构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进行工作过程学习,估价师作为“师傅”带领学生“徒弟”在具体岗位上进行实际业务操作,按工作爷在各项中介业务岗位上学习工作任务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并进行考核。
5、校外学习阶段,主要的技能、工作技巧和工作方法由行业估价师传授,学校专业教师负责不定期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从中发现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并给予解答,考核的结果以研究所例会的形式反馈给指导估价师,做为下一阶段培训内容调整的依据之一。学生的考核结果作为对指导估价师培训工作的评估依据并作为培训经费下拨的依据之一。
6、学生结束工作过程学习后,论文应由指导估价师和专业老师共同评判。
(二)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