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第1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正式步入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对小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建立学习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均有着重要影响和意义。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虽然有限,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农村小学也在积极进行改革,力求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农村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

一、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显示,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但却天性好玩,对做游戏、听故事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且在参与这些活动时能保持相对较长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教学。

1.游戏教学

小学一年级学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从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学前期进入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要活动的学龄期的这一变化,教师利用游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例如,教师在教学生“数的组成与分解”时,可以借用小学生都较为熟知的“找朋友”游戏来教学。首先让参加游戏的小学生头戴数字卡,随后学生一边唱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一边相互找朋友,当教师发出“分”或者“合”其中任意一种口令(或某一数字)后,学生需按照口令要求找到与自己头饰上的数能合成或者分成教师口令中的数的另一人,组合正确就是一对好朋友。

2.儿歌教学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抽象思维尚未发育,记忆知识与其喜好、兴趣有较大联系。如果教师能把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于记忆,则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认识10以内的数字”时,教师可以编成儿歌:1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会听话,4像小旗迎风飘……如此一来,学生很快就学会了10以内的数字。

3.故事教学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因此借用故事进行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用白雪公主的故事来进行数学教学,教师可以设置几种情境:首先是白雪公主被巫婆带走了,要想救出白雪公主,需数出巫婆魔盒里装有几种图形以及每种图形的个数;其次是白雪公主虽被救出,但巫婆在其回家的路上设计了陷阱,需数出每种陷阱各有多少个才能安全回家;最后白雪公主安全到家了,很多动物前来祝贺,需数出动物的种类以及数量。

二、知识生活化

在很多人眼中,数学是抽象的,是枯燥乏味的,是难以理解的。殊不知数学也可以是生活化的。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时,尽可能地将其生活化,这样不仅能给学生直观的感知,还能改变学生对数学固有的认知,让其体验学习数学的轻松愉快。如在教“认识时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7点钟起床,洗漱吃早餐共用了20分钟,然后和妈妈一起出门,请问出门时是几点”等类似的问题。

三、借助工具,辅助教学

1.借助实物、教具

借助实物、教具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让知识变得更直观形象,易于小学生理解掌握。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小学生从家里带上自己喜爱的卡片、学习用具或者玩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识不同的图形,描述它们的特征,并对同类物品进行归类。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罗列出不同图形的事物。

2.借助多媒体

现阶段农村小学还不能完全实现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设施不完备,另一方面个别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技能有待加强。但多媒体教学是未来教育教学的必然方向。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把生动的动画、声音融为一体,为学生呈现一个生动、活泼、有生命力、直观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这一点也是利用了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总之,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尝试并总结经验,以期能使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周桂秀,杨勇.故事中的数学更有趣――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案例与反思[J].小学教学研究,2014,35(32).

[2]张钢涛.优化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6(7).

第2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数学课堂;开拓思维

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课堂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科魅力,点滴渗透使孩子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注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然走进一年级数学课堂。

一、把握“第一次”,从细节中端正态度

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跨进小学大门,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教师要注重挖掘开学第一次讲话,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把握各个工作细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机。无论是课堂的常规教育引导,还是处理突发事情都要体现关爱、理解、引导、教育,在细节中体现育人。要把握孩子的“第一次”:当孩子们第一次拿到崭新的作业本,要给孩子树立起严谨的作业意识,如在做“找朋友连线”题时,怎样用好尺子,把线画得又好又直;在“画点子”时,怎样画才能画得圆、画得整齐好看,大小合适;在数物体的个数时,怎样数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几个数字连在一起时要用“、”隔开,写序号时要在数字外面加圆圈……这些看似细小甚至琐碎的要求,却能让孩子肃然静下心来。做好了“第一次”,就在孩子们的心里深深地种下了认真、严谨的好习惯。

二、巧抓教材情境图,从主题中渗透德育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图文并茂,一张张精美的主题图内涵丰富、含义深刻,散发着浓浓的德育气息。巧妙利用情境图,充分挖掘情境图中的资源,将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养的好载体,值得我们去挖掘。很多情境图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在教学“比多少”一课时,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然后编一个故事。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编出了非常有趣的“小猪帮小兔一起造房子”的故事。教师适当点拨,如果没有小猪的帮忙会怎样呀?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

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很多例题、习题都以现实生活情境来配图,随时可以进行社会公德的渗透。如在教学“6、7的认识”时,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大扫除的情境,让学生在数数的同时展开对图上小朋友的讨论,使其深受爱劳动、爱清洁的教育。此外,教材中“数一数”“上下”“第几”“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我们的校园”等内容的情境图,正是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尊师爱生,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珍惜时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勤俭节约、合理使用零用钱等方面的最好佐证。

总之,情境图都是以学生平时易于接触的事物为对象,不失时机地抓住情境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挖掘一题多解,从交流中开拓思维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水平,往往要借助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及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来实现。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只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智力因素,结合一题多解的练习,是可以进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的。

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出示了一道思考题“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每一个学生都能想出一些拿法来,但要说出所有的拿法是困难的。因此,要求学生首先要认真审题,观察图中所给的条件。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同样的纸币一套,动手拿一拿,然后指导学生有序地拿和想。

在计算中也应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体现算法多样化。如:教学15-9时,有的学生会用“相加算减法”,因为9+6=15,所以15-9=6。有的学生会用“破十法”解题:因为15-10=5,5+1=6,所以15-9=6;还有的同学会用“平十法”计算:因为10-9=1,1+5=6,所以15-9=6。一年级计算教学的例题,基本都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身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这也是新课标提出尤为重要的一点。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与他人讨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了解存在着多种算法,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发散式地思考问题,同时通过比较不同的解法,找出最简单的解法。

四、利用生活素材,从体验中润泽心灵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活教材,也是进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培养的基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寻找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容,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

生活中的很多数据,本身就来自道德行为,用不着教师过多解释,学生就能感悟到做人的道理。比如学生认数,认的数较小时,可以让学生调查一星期中父母为自己盛饭几次,自己又为父母盛了几次饭等。认的数大了,可以收集一些家庭、家乡或者整个国家现在和过去经济建设方面的数据,在对比中体验今天生活的美好。结合孩子亲身经历过的,如互相帮助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用钱、捡拾垃圾保护环境等事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像这样的生活素材,教师应充分挖掘,使之成为学生社会主义价值核心培养的途径,发挥出更大的育人价值。

五、正视错误生成,从纠正中明辨是非

第3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论文摘 要]小学数学明确的告诉我们:数学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了数学,也就没有了生活。小学数学是如何告诉我们它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又是如何的重要呢?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如何从小开始培养呢?

有位科学家曾经说过:学习数学是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正如文学诱导人们地情感了解—样,数学则启发人们地想象与推理。既然数学那么有意义,为何还是那么多人不喜欢数学,那么怕数学呢?在我的任教生崖中,就经常听到学生的数学无用论,也许不仅学生如是说,不是也经常有^、说读小学比读大学的会赚钱吗?这种现象肯定存在的,但说小学生成为数学家的不多,成为科学家的也不多吧!数学是科学的大门钥匙,忽视数学必将伤害所有的知识,因为忽视数学的人是无法了解任何其他科学乃至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的。

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数学最高可以考出15吩,最低的只有10分,甚至是个位数,这难道是初中或高中才出现的问题吗?家长经常说的:我的小孩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好的,数学都有八九十分,可是越大,成绩就越差了!这是为什么?数学,越往高层次学,会越觉得与生活脱离越来越严重,学生之间数学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是正常的现象,可是,数学,如果对于学生来说,从小就开始产生距离,我想,这是不正常的。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习惯,而不应该产生距离,因为:小学数学是最接近生活的,难道差距从生活中就开始了吗?

小学数学具有的特点是其他学习阶段所没有的,这也就造成了小学数学是所有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成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开始

小学数学,是学生认识数学这门课的开始,如果开始就给学生不好的感觉,那么,他学起数学是会感到非常困难的。一年级数学,学生学会了看时间,学会了用直尺,学会了认识人民币,学会了图形的分类等等这些,而这些内容不正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吗?小学数学,成为了学生理解数学的开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就是从生活中升华来的,数学不是抽象的,那么他还会觉得数学没有用吗?除非他不食人间烟火。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很有意思,数学肯定也有意思,这就是学生对数学的第一印象,成为了数学兴趣培养的开始。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最大源泉

“既然数学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当然是要用到生活中去,为了生活得更好一些,是否要学好数学呢?”我们老师跟小学生讲数学是如何如何的重要,因为它要高考,学生听得懂吗?但如果你跟他说:我去商店买点食品,拿了100块钱去,结果我应该找回来多少呢?“这是数学问题!学生明白了:数学是隐藏在生活中,要自己去发现数学的。再问:幼儿园的小朋友知道口袋里会剩下多少钱吗?学生又知道了为什么我要学数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让学生从小就通过自己昕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兴趣就从这里开始。 转贴于

数学重要,小学数学更重要,那么应该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我认为要把握下面两点:

三、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开始

我外孙读小学一年级,一般来说,即使是门外汉,教一下小学生做数学是不存在问题的,可是,我却发现:我这个高中数学老师教不了小学数学!更不敢乱教他们方法来解决他们的数学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不同。

我外孙学习整数的加减法时,不知道为什么,总是用手指头数。也许是刚开始,老师从数小棒棒开始,从数手指头开始,于是,小朋友学会了“手指头”的加减,让他做“”这个题目的时候,他从20开始数,19、18……,而且每数一个,手指头就加一个,一直到手指头达到6个为止,我想,等他大一点,让他算”这一类问题的时候,手指头数得过来吗?有的老师会说:我们后面也教竖式计算的。是的,可是你原来教过我们用手指头啊!小学可以说是整个学校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他们接受一种思想很快,一旦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再想改变很难。

四、小学数学教学,概念教学不能模糊不清

前面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但是也不能背离了数学教学的严谨性,不能让概念性的问题模凌两可。

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姓的认知的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起到,尖角在前小于,开口在前是赶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准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但是,在让学生学习图形的归类时,小学生对于平面和立体这两个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我们要慎重的选择讲解的词语,使得学生明白“球与圆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一样,每次我教我外孙图形分类,总是问他:你确定球是圆形的吗?他是毫不犹豫的说:“是的,老师说的。”我相信:老师不会这么讲,但是是什么问题使得学生认为球就是圆呢?应该值得我们老师好好思考一下:不能让定义不清不楚,一定要明明白白,但是如何讲解呢?老师是要好好商榷一下的。

小学数学教学对我们整个数学教学的影响非常深刻,不是每个人都能教小学数学,但是,教小学数学的老师一定要把握以上几点,包括平时在对小朋友的课后作业辅导时,家长不能乱加数学知识给学生,毕竟,家长的数学是生活的,而学校数学是生活升华之后的数学,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教育从小开始,兴趣从小开始培养,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充满创造性,充满乐趣的。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108-01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则是他们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如果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从而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注意力往往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稳定性,而且兴趣的持久性比较差。作为准教师,我发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对某些活动即便有兴趣,如果形式过于单一,不了解小学生兴趣发展的特点,往往事倍功半,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利用儿童兴趣发展的特点,实施有效教学,这是每一位小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务必精心设计,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法,培养与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其中,广泛采用画画的技巧,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激发孩子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兴奋点。比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七章第二单元“6、7、8、9的分与合”的教学活动,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讲到的5以内数的分与合的时候,学生都是借助于教具摆放,学生用实物来做题虽然慢些,但还是理解的,但讲到6、7、8、9这些数的分与合的时候,学生对用教具的摆放已经没有兴趣了,桌子上摆满了学具,孩子们之间相互拿着玩,我费了很大劲,学生们还是提不起兴趣,我苦思冥想,决定改变思路,采用自己较为擅长的“绘画”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我让他们一边做题一边画画,用他们喜欢的颜色,画他们喜欢的图形。例如讲6的分与合的时候,首先要让他们知道按照规律来分,即6可以分成1和( ),2和( ),3和( ),4和( ),5和( ),6和( )。掌握好规律以后,就让他们先做6可以分成1和( ),如有个孩子喜欢苹果,就让他先画6个苹果,这样画好以后,把左边的一个留下来,其他的都圈起来,圈住几个苹果,就在( )里填几。有个孩子喜欢香蕉,就让这个同学画6个香蕉,这个同学就要把6分成2和( ),留下两个把其他的都圈起来,这样圈起来几个香蕉,就在( )里填几。课堂上,同学们都在在画着自己喜欢的图形,涂着自己喜欢的颜色,在这样的涂涂画画中学生就把知识点掌握了,学生学的开心,我也教的轻松,这一堂课,终于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结束了。

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入反思,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难长时间把精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中,往往刚开始上课时,孩子们尚能保持兴奋,随着时间的延续,孩子们的注意力就无法集中到课堂教学中,便开始彼此讲话、做小动作或者东张西望。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改变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想法设法收拢孩子们的注意力,重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

虽然顶岗实习只是初为人师,但这份经历却让我永生难忘,这也让我越来越感受到新课改对当前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表现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基本功。二是表现在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跨学科综合教学的素质和能力,尤其在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类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务必深入实际,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开设小学跨学科教学课程,只有这样,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方能真正体现适应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三是表现在师范类高校教材教法课程的实践性与灵活性。目前,高校教材教法类课程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模拟课堂实训活动中,但真实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相对薄弱,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模拟实践能力与真实课堂实践能力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另外,学科教学法类的课程教学实施,应该聘请一定数量的小学一线教师与大学教师共同协作实施课堂教学,真正体现高校课程的实用性与适用性,实现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深度合作、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5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x)班有xx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 ,位置 ,1— 5的认识和加减法, 认识 图形(一) ,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 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 教学的指导思想

1、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

五、 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10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 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 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 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 、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六、 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二】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x)班xx人、一(x)班xx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三】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及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工作。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没有形成,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要两面都要俱到。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第6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首先,教师要对“引导者”有正确的认识。

《标准》中的理念强调过程,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这与传统的数学课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不同的,这种数学学习过程,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既然学生是主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应当是一个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要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的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是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的、但未经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体验以及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相关联。教师的角色因此要作出相应的转换。“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人格的升华等等。

其次,教师要善于有层次性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索数学思想、形成教学方法。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形成了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顺序,它可以表现为多样化的问题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自然联结和转换,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系统。教师有必要在探索的过程中,把知识分解成多个有层次的要素,使学生的探索具有层次性。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活动课《统计》的学习指导中,要达到“让学生了解统计图表、了解统计在日常中的应用,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这样的学习目的,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强调“学生自己的发现”,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中发现”。可以这样做:

(1)创设情境:(事例是统计的对象)今天我们班要开一个班会,想买一些西瓜、香蕉、苹果、梨。不知道同学们爱吃什么,请一部分同学作代表进行选择。请选上的同学把自己爱吃的水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引导进入情境。

(2)进行归类:(这是统计主要思想基础)黑板上这些杂乱的图片能看出哪一种水果多吗?如果不能或一下不能看出,应该怎样摆?――引导把统计对象归类,归类是统计的第一步。当学生把四种水果分门别类摆好后,就容易看出多与少了。

(3)进行比较:(这是统计的本质)有没有能够看出或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或少?可以怎样摆,能够一眼看出?――引导学生把对象放在同一起点上,这是比较的一般方法,也是统计图的主要要素。此时如果把这四种水果一个对一个摆好,就很容易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了。――这是对应的思想在统计图中的应用。其实,到此为止,一个简单的统计图就算完成了,此时可以恰到时宜地指出“这种图形叫统计图”。

(4)了解统计图的应用与制作统计图的要点(这是本课的主要知识与技能目标)。从统计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此时学生可以轻松看出哪种水果多或少,这种水果比那种水果多或少几个。从这个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决定我们的班会怎么买水果了吗?――引导统计图的作用之一在于帮助人们了解事物之间的比较,并指导人们的行为。此时教师再可以引导:为什么能够轻松地看出多与少及相差数?为什么统计图能够清楚地反映这些信息呢?统计图主要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重新对刚才统计的过程进行反思回顾,认识制作统计图要注意的地方。这样的引导过程,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统计的作用及制作的方法,而且觉得轻松,有趣。接下去如果再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其它事物进行统计,本课的教学效果将是非常好的。

再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向课外转移,发现并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变得宽泛,从生活中学习、思考。由于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他就会去猜想,就会去验证,就会去推理,就会与人去交流,使他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生命力、有创造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数学教学与学习变得宽泛与更有效。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抽象概念,得出抽象的知识之后,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的本质,而且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应用例子很多。

(1)学习了数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找一找学校里有多少什么事物,并说给同学或老师听一听。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的认识加强,加深数与物的对应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身边的数。

(2)在学习了加法或减法的认识之后,找一找周围可以用加法或减法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并把你所找的内容说给别人听。这样可以加深对加、减法的意义的认识,更可以发现周围可以用加法或减法表示的数学问题,说给别人听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3)在学习了各种应用题之后,找一找身边的同类应用题,并把它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并解答。

(4)在学习了平均分之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并尝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5)在学习了统计之后,说一说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当教师长时间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往课外引导,学生也会自觉地养成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的习惯,进而形成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及良好地数学学习方法。

最后,要力图通过数学学习的引导,赋予数学学习者健康的品性人格。

要树立在《标准》的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整体观,教学过程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每一节课、每一个课堂的活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选择合理的学习指导方法。在实施学习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进行设计、实施与反思。要时时提醒自已:以往是怎么教的,通常是怎么教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什么地位,它是否符合《标准》的理念,等等。学习与学习指导方式是多样化的,《标准》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改变以往以接受式学习的单一的学习模式,满足学生不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