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范文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

第1篇: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范文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优质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精选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精品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一教材解读:

《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我带领孩子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的教学思考也是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到雁惊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满”入手,感受雪大、环境恶劣,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

一、读通诗句: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二、品读诗句:了解诗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三、发挥想象,叙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二、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这六首《塞下曲》中的其中一首,第三首。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3遍),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正音:这首诗中,有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出示:单于、遁逃、欲将、轻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通过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所描述的一件事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你根据注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板书)

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解读“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五、叙写古诗。

1、诗读到这儿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买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是追到了单于呢还是没有追到?(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学生叙写并交流。

)

六、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5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交流交流。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二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带。

一、激趣引入

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板书课题、作者,理解题目。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指名读。

作出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吗?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

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

3、交流。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引”字总结联系上下文解释的新方法。

从“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

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

读出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生评价。

两个人对读。

师生对读。

四、全诗整合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

下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不过,需要大家的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五、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李广将军真不愧是“飞将军”,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三一, 教学 目标

二, 重点、难点 已混点

三,教 学准备 六、课 时安排 七、方 式、手 段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塞下曲》中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已混点:《塞下曲》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查找资料。 1 课时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四、教学过 程

第一课时 激情引入,解题质疑.一、激情引入,解题质疑.(预设 5 分) 1、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武艺,建 立了丰功伟绩。那么,你知道古代的那位将军,给大家介绍一下! 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 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从唐代诗人卢纶 笔下的古诗《塞下曲》中,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 2、课前交流搜集的有关西汉名将李广的资料。 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0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10 分) 1、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解题,简介作者及背景。 2、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小组内互读。纠正字音,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小队长检查词语。 (1).指读生字词,分析字词,理解词义。 读音重点:卢

纶 没 棱 词义重点:草惊风 夜引弓 平明 白羽等 (2)开火车读诗歌,达到熟读能够背诵的地步。 3、听老师范读,体会情感。 4、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写了西汉飞 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 深入探讨,挖掘主题。( 。(10 三、深入探讨,挖掘主题。(10 分)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自己总结一下 诗意。)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研讨。 A、说说诗句的意思。你认为每句诗中的关键词是谁?能起到什么作用? B、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将军力气大、勇武的诗句,谈一谈理解。 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10 四、把握情感,全班朗读。(10 分)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下面, 谁愿意做故事大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 生讲故事,教师鼓励要声情并茂。 师: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 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好不好? 师生合作。 迁移运用,内化积累( 五、迁移运用,内化积累(5 分)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飞将军李广现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特别想对他说 些什么呢? 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 师: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 齐读《塞下曲》! 引导发现,尝试创作。( 。(5 六、引导发现,尝试创作。(5 分) 同学们,喜欢这首古诗吗? 其实,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 6 首。今天我们学 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 5 首古诗中,还有第 3 首“月黑雁飞高”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 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们积累在采蜜集里,或者是办一张精美的手抄报,然后 一起来展览!

《塞下曲》借西汉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射箭的场面, 赞美了戍边名将的勇武。

板书设 计

《塞下曲》 唐代诗人 卢纶 汉代飞将军 李广

达标测 试

27 古诗二首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将军(jiāng jiàng)平明寻(xún sún)白羽 没(méi mò)在石棱中

第2篇: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范文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图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图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3)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我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景色非常美。诗中描绘了四个画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山有水色彩丰富、艳丽(媒体出示:b有近有远、视野开阔)画面静中有动、形象活泼(媒体出示:静中有动、形象活泼):黄鹂欢歌、白鹭直上青天,真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

(4)诵读:

过渡:为了开展这次赏诗会,我班同学编排了一些节目。瞧,大诗人李白、杜甫也来参加我们的赏诗会啦,大家欢迎。『 1

(四)诗人相会:

甲学生扮演杜甫、乙学生扮演李白相互品评古诗《静夜思》、《江畔独步寻花》

乙:李兄,你也来参加赏诗会?

甲:对、对、对,今天真是幸会啊!

乙:幸会,幸会。

甲:杜老弟,刚才同学们都在夸你写的诗呢!你看——(手指向媒体《绝句》一诗)

乙:哪里,哪里,还是李兄的诗令人赞不绝口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静夜思》

乙:诗句写得多好啊,寂静的夜晚,月光照射到床前,一片银白色,还以为是秋霜降落到床前,抬起头来,向天空中望去,看到碧空中一轮明月,不知不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这首诗勾起了多少身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呀!

甲:惭愧,惭愧,比起杜老弟的《江畔独步寻花》那就逊色罗!同学们,你们会背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甲:诗句描绘的意境是多么优美啊!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戏蝶飞舞、黄莺高歌、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真是妙笔生辉、栩栩如生啊!

乙:过奖了,过奖了,咱们还是下去吧,别耽误了同学们开赏诗会。

甲:好,好。

过渡:古代诗人斟字酌句,创作的诗篇独具匠心,古诗太美了,真不愧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真想诵读一番。我班---------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大家欢迎。

(五)诵古诗:

1.配乐朗诵《舟夜书所见》

a.-------同学独诵

b.-------同学解释古诗(喜爱这首诗的原因)

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静悄悄的,一盏渔灯在河面上闪现。那盏渔灯的光亮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上闪现。美极了!

c.齐声诵读

过渡: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诗(媒体出示:《游园不值》、《草》诗图及诗句)

2.配乐朗诵《游园不值》、《草》

过渡:古诗能诵,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学自编自演了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看——

(六)古诗小品剧:

1.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甲(解说):一天中午,姐弟俩正在家里吃午饭,小弟弟大口大口地吃着。

学生乙(弟弟):(动作:大口大口吃,胡乱地搅)呸!真难吃!

学生丙(姐姐):弟弟,你看,桌上、桌下、你的衣服上全是米饭。

乙:不用你管!(动作:用力横抹桌面、拍衣服、抖衣角)

甲:这时,爸爸走了过来。

学生丁(爸爸):孩子,这样吃饭太浪费粮食了,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俗话说“一粒粮食一滴汗。”要爱惜呀!

丙:爸爸,你说的对,我学过一首诗叫《锄禾》,让我讲给弟弟听一听。(操作电脑媒体出示:《锄禾》诗图及诗句)

丁:好。

丙:朗诵诗句。

乙:(动作:点头)

丁:你讲得真好。

乙:爸爸,我错了。

全班同学:齐唱《锄禾》

2.表演唱《锄禾》,学生伴奏。

过渡:同学们深深地被小品剧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们一起唱一下上学期所教的古诗《宿建德江》(媒体出示:《宿建德江》歌曲)

(七)唱古诗

1.古诗合唱《宿建德江》。

2.配唱《静夜思》。(媒体出示:《静夜思》歌词)

3.延伸:课外练唱《春晓》。

过渡:同学们,领悟诗的意境,唱得有腔有调,很有韵味,古诗确实太美了,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真所谓“诗中有画”呀。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喜爱的古诗,画古诗简笔画。

(八)画古诗:(播放音乐)

1.小组自由绘画自己喜爱的诗歌。

2.学生板演

3.学生作品实物投影,学生自评自析,他评他析。

(九)小结:(学生谈感受)

第3篇: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范文

摘 要: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拉分点。很多学生对此类题不知该如何作答。从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等方面进行方法指导,希望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歌;鉴赏能力;任务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高考中,古诗词赏析是必考题,而且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通过平时的教学,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感到鉴赏诗歌很困难,往往是读不懂诗,看不透题,答不对点,知识储备不足,那么,诗歌鉴赏自然就成了高考中的一个拉分点。那么,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看题目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窗户,而且在题目中一般交作的缘起、对象、时间、地点、背景以及诗歌类别等信息,从题目入手既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又能感知作者的情感。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就可以看出:大庾岭:交代地点。驿:驿站。说明诗人应该是在旅途,很有可能跟羁旅情怀有关。

二、看作者

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盛唐时期的作品多表现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而晚唐时期的作品多表现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而且,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诗风。例如,李白:身处盛唐,豪放飘逸;杜甫:遭逢乱世,沉郁顿挫;陆游、辛弃疾:家国多难,激荡强烈的爱国情怀。而且,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例如,大家所熟知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人生道路可以说以南渡为界,南渡之前,生活优裕,所以她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但是,南渡之后,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死去等一系列打击之后,生活孤苦,孤独无依,所以,她后期的作品充满了愁绪。所以,欣赏诗歌,一定要采用知人论世的手法看作者。

三、看注释

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较难懂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环节,不可不看。

四、看意象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象,即形象;意,即意念、情感,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意象就是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形象。

读懂意象,即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品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的《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诗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孤独凄苦的主观精神。而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六、品用典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的《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七、抓修辞

在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的《咏柳》,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该通过课堂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见到诗歌,不是恐惧,而是用美的眼光去欣赏它,那学生的水平就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出现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第4篇: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想象 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无数辉煌的诗篇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古典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资源。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都是古诗词中的精品、具有经典性,不仅需要熟练背诵而且应在以后任何时候都能脱口而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是继承中华文化之大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良方,加强古诗词诵读,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得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诗意 感悟悟诗情 提练语感呢?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的几种方法为:一、熟读成诵法,诗词教学以诵读为主;二、想象入境法;三、背景联系法;四、归类扩充法。[1]

一、熟读成诵法,诗词教学以诵读为主

古人就早已认识到诵读对于体验诗歌情感的巨大作用。曾对他的儿子说:“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法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之一。首先,古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只有出声诵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学生不仅读通读对诗句,更要读出轻重音、停顿、语调、节奏,通过节奏或音调的变换感知诗文抑扬顿挫之美、形式之回环美、词句之整齐美、音韵和谐之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还有利于阅历肤浅的现代儿童对古诗词的理解;其次,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都是古诗词中的精品、具有经典性,不仅需要熟练背诵而且应在以后任何时候都能脱口而出,基于以上,在古诗词教学中,把诵读贯穿始终,且层层推进,要由”会读“到”读懂“再到“吟诵”,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会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情诗境。[2]

二、想象入境法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对于小学生品析古诗词意蕴同样有着非凡的作用。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诗中有画,读诗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如赏画;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 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 拨清波”开始,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学习自居易 的《忆江南》时,可以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想象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再如在学习送别诗时通过让学生联想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通过引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浮现出与诗歌意境相似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情感、通过启发学生在古诗词留给读者的非常广阔之空间中展开合理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边想,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既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也感受到古诗词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悠远、所表达情感的含蓄深长,从而激起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3]

三、背景联系法

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时会感觉到阅历肤浅 的现代儿童很难深刻理解古代诗人在特定情境中表达的情感和志趣,这时,联系诗人写作的背景对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就特别有效。比如在教学《独坐敬亭山》一首诗时,介绍背景,知道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了解了诗人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饱尝世态炎凉滋味,自然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孤独落寞之情。

四、归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学完一个阶段后,提醒学生给古诗归类,如写愁绪的,写理想的,写离别的,写四季的,写山水风光的等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我们往往发现,纵然在低年级的时候倒背如流得古诗文因低年级重诵读,乏记默,记忆痕迹不够深刻,加之缺乏适当的复习和应用,升上高年级,这些学过的纵然在低年级的时候倒背如流得古诗文却渐渐被淡忘。因此,老师们在教学古诗词当中,不妨知新温故,不断帮助学生复习相关内容的古诗词。可以以诗人为专题,比如学习《独坐敬亭山》,就先把李白的诗背一遍;可以以内容为专题,又如在学白的《赠汪伦》一首诗时让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还有哪些,比较这些送别诗词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使学生温故知新、也便于学生丰富积累古诗词。

总之,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宋英河. 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0年06期

第5篇: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范文

一、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诗歌教学不宜采用开门见山的教学方式,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普遍对于诗歌的兴趣不大,教师如果在上课开始就直接进入诗歌的理解教学阶段,学生会觉得十分枯燥无聊,难以接受。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个“过渡期”,让学生在“过渡期”就对诗歌产生学习的愿望。所谓“过渡期”就是教师结合课外各种资料对将要教授的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相关故事或者典故与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最好是以故事的形式来开展这个环节,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与诗歌相关的文学知识,还为学生深入学习该首诗做了铺垫,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因为对相关故事感兴趣而产生对诗歌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苏教版7年级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次北固山下》的教学中,教师先对诗歌《次北固山下》的作者王湾做相关介绍:王湾是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却偏爱江南春水,常常往来于吴楚间,《次北固山下》是诗人最有名的作品。教师在介绍诗歌作品时可以刻意地突出该诗歌的文学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接着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虽然王湾喜欢江南的春色和美景,但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面对江南美景和孤独的小舟,思乡的情感就油然而生了,同学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分析之后,可以体会出来。教师在这个“过渡期”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设置悬念,比如教师可以这样问“王湾的诗歌通常是以赞美江南美景为主,但是这首诗歌却有着淡淡的愁绪,同学们知道诗人的这种愁绪是什么吗?”这样的提问为理解设置了悬念。

二、为学生营造诗歌的意境

许多学生之所以对一首诗歌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领略其思想之美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创造相应的氛围,营造与诗歌相应的情境来让学生酝酿情感,产生代入感。所以,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的第二步就是创造合适贴切的意境。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创造意境。教师可以利用绘画联想展示的方式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即教师让学生将诗句所描写的景物在脑海中一一想象出来连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尤其是古代诗歌,诗人多数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十分注重环境的描写。

例如在古代诗歌《过故人庄》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诗中描绘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场景,安宁平静的小山村被矮小连绵起伏的小山包围着,周围是青翠一片,随处可见的绿油油的树木,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小村庄外,诗人走在山村小路上怡然自得的享受着大自然的静谧美好。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营造诗歌的意境,烘托气氛。

比如在学习诗词《水调歌头》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同名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同时,产生对诗词的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情感。特别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应该配上较为古典的音乐,通过我国古代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才能与古诗词较好地契合。比如二胡演奏的名曲《二泉映月》就能营造一种悠远而宁静的诗歌意境。

三、深入发掘诗歌的内涵

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内涵是诗歌的精华部分。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时,要重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诗歌情感的大致方向,查找并总结相关资料,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诗歌是一种艺术性的东西,作者在作品中很少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人的情感是等着读者自己发掘的。因此这就使得诗歌的学习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细节,发挥主观能动性,揣摩诗人的意图。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6篇: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范文

关键词:情感:诵读: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50-0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做诗的首要要求,“意与境二字而已”,“有境界自成高格”。“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境”是“意”的载体,二者水融,互为依托。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正是这样情景交融的语言珍品,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徜徉在诗词所营造的意境里,去感受美,亲近美,提升心灵,发展智慧。所以,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入境的路径在哪里呢?

一、激感,披文入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发展。”而古诗文离学生的生活年代遥远,要怎样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与诗文产生情感共鸣呢?教师可以从题入手,巧妙简介背景,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当时诗人所处的那种环境。可以娓娓讲述一个有关小故事,激发学习欲望,顺情而学。教师也可以深情范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顺情而读。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堪称极品的送别诗,教学时采用对比方法,先让学生从课题入手,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再结合课件(地理位置图),简介时代背景:李白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他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绪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情是平和的,惆怅与不舍是知己不能长相聚。李白踮起脚来,望啊,望啊!他高声诵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送元二使安西》当时阳关以西是无尽的荒漠和频繁的战乱,元二还要经历三千多公里长途跋涉,骑马去要走整整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安西。王维送别好友元二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送别元二时王维除了友情难离,还会平添一份担忧,一种生死离别的伤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感情琼浆。不仅是依依惜别的情谊,更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无微不至的体贴,前路珍重的祝愿。两首送别诗,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画面,不一样的情感,但相同的是朋友间真挚的爱。此时学生读的欲望被老师深情叙说点燃,不经意地带入诗境,学生情不自禁地诵读起两首送别诗,体会起诗情画意来。经过教师简介背景,把学生带进诗境,学生学起来才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若犹己出。

二、利用直观场景,促情入境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这诗词中的“画”就是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就等于与诗人晤面,开始进行“对话”了。这“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因此,教材中每首古诗词都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图,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必须充分利用。学习古诗就是要引领学生看到诗人所体验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也可以教师自己制作精当的课件及其他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如低年级学生学习《登鹳雀楼》中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就设计:同学们没有见过黄河水是怎样流入大海的吧,想去看看吗?学生大声说:“想!”于是播放课件:黄河水汹涌奔腾,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号子奔腾不息地涌入大海的怀抱。学生看得认真,不时发出惊叹声。随后学生读起诗句声音有力洪亮。在老师的鼓励下,越读越有气势。然后引导学生对黄河说:“你真――”。不必多余的解说与灌输,有声有色的画面一下就把学生引到了黄河岸边,孩子的眼前是黄河,脑中是黄河,口中更是黄河。进入诗境,水到渠成。又如《牧童》一诗,展示了一幅牧童晚归休憩图。“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首先诗句就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引导学生诵读想象场景。再借助课件: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中,牧童吹着笛,由远而近,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学生很快就从课件上的“声、色、画、乐”捕捉到一个“铺”字,这个字写出了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平缓舒服的感觉。“弄”字更显出牧童活泼可爱、悠然自乐的情趣。“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吃饱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他会做什么?想什么?或者他什么也不想就睡着了。让学生放开想象的翅膀,感受牧童安然恬静的生活。透过诗,也看到诗人对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真所谓触景生情,自然进入诗境。

三、唤起生活体验,悟出诗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挖掘和利用。古往今来,人们的思想情感、喜怒哀乐都是相通的。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更应该充分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找到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入点,去感受诗情画意。如教《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学生没有亲临过庐山,很难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姿态各有不同的感受,于是,我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家乡有名的金铙山:从正面看是多座山峰,从侧看觉得是一座山峰:遥望是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看却是一座或几座山峰;仰望是大大小小的山峰犹如白云之上;俯视却是悬崖峭壁。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情不自禁地吟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如:学生从春天到过的油菜花地感受到了“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美好情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农村的孩子知道: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能看见月光在树间穿行,能听到山泉在岩石间流淌。所以,诵读起这样的诗,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中国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往往通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含蓄表达。而这些“景”和“物”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化为“美的画面和意境”。因此,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古诗词情境资源,进入诗词意境也就顺其自然了。

四、紧扣“诗眼”,感受诗魂

语言凝练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瑰宝,唐代的贾岛有首题为《题诗后》的诗里有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因此读一首诗词,仅在读中浮现整体的画面是不够的,还得紧扣诗词的词句,进入诗词的境中之“境”。古诗词中“诗眼”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重点词语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也避免了繁琐的逐字逐句串讲。在诗词教学中紧紧扣住“诗眼”和学生一道驻足欣赏,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诗魂。由此,引导学生再一次展开想象去细细品味。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用一个“好”字赞美“雨”,真是“春雨贵如油”。这是一场及时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好在悄无声息地“潜入”,好在“润物”。学生从这个“好”字赏析出诗人不仅赞美了这场春雨,更赞美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高尚人格。“好”成了这首诗的“诗眼”。抓住了“诗眼”,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说的“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综上所述,诗词中的意境是多么重要的。它好似一座深宅大院,诵读中想象整首诗词的意境,此进入第一境;在品味推敲词句时想象意境,这又深入一境。这样,学生就较为真切地感受到诗情从意境中走来。

参考文献:

[1]张颖.鉴赏古典文学之美 提升审美能力[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05).

[2]宁兴安.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探微[J].教育,2010,(08).

[3]李晓芳.浅议古典诗词教学的审美性[J].教学与管理,2010,(21).

第7篇: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作为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然而实际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现状显得沉闷而单调乏味,教学方法单一,重记忆轻朗读,重背诵轻品味,优秀的古诗词往往被教学得“面目可憎”。学生对古诗词兴趣不高,只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甚至产生反感厌恶心里。教师教学也很头疼,常常忙于检查背诵、默写、改错的循环,其结果就是师生学习古诗词陷入“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尴尬状况。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摸索和总结借鉴了一些古诗词教学方法,供同仁参考。

一、做好导引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孩子对诗歌产生兴趣,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基本着眼点。1.做好作者简介、诗歌写作背景简介工作,突出重点、把握亮点吸引学生,如在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这首诗时,介绍陆游六十年作万首诗,学生发出惊叹,借此师生共同吟诵学过的陆诗名句,教师再补充介绍“陆游一生戎马倥偬驱敌卫国,文武双全,我们学好他一首诗是不是很好做到?学生纷纷表示同意。由此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古代的“诗”和“歌”是连系在一起的,诗是心灵的歌唱,是情感的自由渲泄,古人悲欢离合,总要吟诗以歌,至今也有许多诗词传唱不衰。如在学习坡《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先播放王菲演唱的这首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下一节课前,让学生来唱这首词,学生感情非常投入,唱出了词中的豪迈与良好的祝愿。实践证明,如果能让学生高歌一曲,用歌唱来替代重复的诵读,比抽查背诵效果好得多。

二、情境诵读 美感享受

任何时候,诵读都是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基础。古诗词语言精练、韵律优美,意境深远,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诵读领会诗词的语言美,对诗词大意有了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们不再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体会古人“一唱三叹”之妙。可见,在诵读中用艺术手段创设意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悟情会意 诗为心声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至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我国历代的诗人很善于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来表现自己的内心复杂丰富委婉曲折的情感。我们要深入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着的作家的思想感情,同时对我们民族文化精神也有了更深入的体悟,我们自身也在不知不觉中更多地秉承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秀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羊”以大气的笔墨展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展现了奇险壮美的三峡景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江南……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塞北江南,无不展示了祖国山川之广袤壮美,蕴含了作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古为今用――文采飞扬

在古诗词教学中应使学生领悟到,学习古诗并不是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学习古诗词,不仅是为了继承,还可以发扬,在现代学习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充分展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如恰当应用与口语表达和写作中,可以提升文化素养、增加文采。温总理在记者会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恰到好处地引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行百里者半九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等诗词古训,最近在讲话中引用到“雄关漫道真如铁”“长风破浪会有时”以显示复兴中华民族的信心和力量。文雅精妙的表达表现了他们良好的文化修养与人文修养,令人叹服。

我们还开展了《走进古典诗词》的语文综合活动和文化作文写作等一系列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指导学生分类积累古诗词,如按季节积累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句、积累描写山水的名句、写月的诗句、思乡的诗句、体现爱国情怀的名句……在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及再现意境等增添文采。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对古诗词学习的认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和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并由厌烦畏惧变为乐于积累恰当运用,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写作能力,使学生感到获益匪浅。

“腹有诗书气自华”。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学习古诗文是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内在修养的必修课。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有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我们要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不断地探索和寻求,用古典诗词的文化大餐把学生培养成博通古今,有较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邓四野.怎样教好初中语文古诗词[J].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05.

[2]魏韬,张希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J].时代文学,2008,23.

第8篇: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范文

例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了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后,为了让学生对鲁迅有深刻的认识,就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布置《我心目中的鲁迅》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请教别人,读有关写鲁迅的和鲁迅著的书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几天后,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大胆自由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及理由。这不仅使学生在心目中树立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鲁迅形象,而且引导学生多渠道地学习语言。

±?:《气象学家竺可桢》

学了《气象学家竺可桢》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凭借课文为竺可桢举办一次事迹展览。合作提纲可以这样列:“展览内容分几部分?每部分的标题怎么定?该选择哪些典型事例?怎么编排?展览名叫什么?”这样的作业,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应用性,它源于课文,跟课文紧密相连又高于课文,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语文实践能力。

例3:《春》

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谚语、古诗、文章、成语等,再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春之美。学习课文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的诗句,看看在大自然中摄下的活动照、风光照。学了课文后,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吟春颂春,“音乐能手”选择唱歌,“语言能手”选择配乐朗诵,“绘画能手”选择画图,“写作能手”选择作诗……学生在这样开放的作业中,自主参与,不仅丰富了春的知识,又使学生个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开发。

例4:《桂林山水》

学习《桂林山水》,看了桂林风光录像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荡舟在漓江上,面对如此秀美的风光,你最想做些什么?假如你是一名画家,假如你是一名歌手,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假如你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假如……能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学生闭上眼睛很快地入情入境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学韩愈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也水到渠成。然后,再引导学生课外搜集、阅读、背诵有关歌颂祖国名山大川的篇章,进而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吸收与积累。

例5:《笋芽儿》

学习“笋芽儿钻出地面来了,她睁开眼睛一看,哎呀,地面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桃花笑红了脸,柳枝摇着绿色的长辨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这一段时,先理解省略号的作用:表示列举的省略。然后,请学生结合古诗80首,结合课文插图,补充省略号内容:“笋芽儿还看到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这样,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例6:《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

学了《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要求学生对故事中的文物说几句话,可以对文中的小战士说,也可以对说,或者对老乡说。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文内涵,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第9篇: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古诗; 学习精读;古典诗词;指导策略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古诗词学习呢?

(一)初读诗文 多读多背,增加知识积累

诗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每句诗的读音,反复读,直至背诵。背诵词义,现代文和古诗词在意义上往往相差甚远,小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词语注释,有了更多的积累以便其他诗词的学习。

通过学习诗词,可以扩充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使他们更好的了解过去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的体验作者的情怀。古诗词的语言和语言习惯,是我们在现实生活里很难学到的,多读多背诵古诗文名篇,有利于积累起更多有用的语言材料,从而形成基本的诗词语言习惯,促进学生掌握文言。学生的想象力,窒息学生的创造力,弱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精读诗文,了解诗意注重诗词学习的过程,把握诗文学习方法

精读古诗,进一步了解古诗的大意,不能正确理解大意,学生学起来就很空洞,所以了解大意是学古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容易理解的古诗词课本都会有注释,老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这些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大意。而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遇到不懂得地方,借助古汉语词典先在小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进行组外解决,最后还解决不了的地方,课堂上提出来,师生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可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我们教学不必要求字字疏通,句句领会,避免学生以后学习古诗就是逐字逐句翻译,成了翻译机了。在教学时,我们要开发创设各种情境,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古今联系,使古诗文的教学呈现一方新天地。

每一首诗词都是诗人呕心沥血之作,他们的形成是诗人的思考过程以及思想的结晶。我国流传下来的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深入到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当中去,从而能更好的了解和体验作者的真实情感。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中,老师要介绍诗人及诗词创作背景,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介绍诗人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诗人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诗人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古之圣人是古典文化的创始者,在这些名人、贤士的作品中无不透射着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生活感悟,继承民族传统,弘扬先人文化,使经典释文的诵读渗透人文情怀,才能使学生对于经典诗文的诵读、赏悟怀揣着一种深深的向往。诗是情感、情思与情绪的产物,诗与其他文体相比更能充分的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通过朗读古诗词,学生的心灵得到滋润,理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通过对古诗词的讲解和阅读,把带有浓厚的历史,人文的史例带进小学课堂,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与电视等其他传播方式获得的信息比较。古典诗词可以使小学生与诗人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学习古诗的同时,体会使人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情操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养成一种对待人生的积极正确态度。

纵观历史,热忱满怀致力于祖国命运的诗人数不胜数,诵读他们心底流淌的诗,无疑是在与高尚的心灵交流,年轻的心定会热血沸腾,油然而生爱国热情,所以学习古诗词对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尤其是爱国主义热情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让学生学会感受学会欣赏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脱离单纯课本教学的枯燥,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教学《悯农》,学习“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时候,可以搭配一幅老人在烈日下辛苦劳作,汗流浃背的图片,这样就形象的展示,不用老师多家讲解,学生轻轻松松就能理解了诗意了。而学习这首诗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感受,使学生对照自己日常的生活习惯,教育学生珍惜粮食,勤节约,继承传统优良美德。

(五)营造氛围,让学生会感受美

诗歌讲究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传统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二者的融合。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咏柳》一诗时,展现这样一幅美景:明媚的阳光下,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随着微风轻轻地舞动。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情景中身心舒畅、融情入景,自然体会到作者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柳枝”和“绿丝绦”的相似之处,可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片段:千万条柔韧的柳枝轻轻飘动着,渐渐幻化成碧绿的丝带,飞舞的绿丝带又渐渐还原成碧绿的柳枝……借助美的形象,使学生充分获得美的享受,

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参考文献:

[1]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五步骤[J]. 姚玉霞. 甘肃教育. 2015(19)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