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给予是快乐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给予别人帮助或是别人给予你帮助的事情,而且当你给予别人帮助之后,你会觉得自己很快乐。因为你帮助过别人,别人就会在内心感谢你,所以给予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一天下午,汪老师让我们写补充习题第二十二页,下课后,我把作业交给组长的时候,看见正在想问题的封影,于是,我就提示她这题的重点。封影很快也写出来了,之后,我们去操场玩耍,她很感谢我,我也很快乐,我们的友谊也更深了。
还记得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妈妈去逛超市。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老爷爷,他看上去行动不是很方便。当时他正要过马路,可是绿灯还有几秒就要变成红灯了,我连忙上前去扶他,在妈妈的帮助下,我们让老爷爷安全过了马路。老爷爷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啊,谢谢你了。”受到老爷爷的表扬,我一整天都沉浸在快乐中,高兴极了!
给予是令人快乐的,在给予别人帮助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笑容!
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四年级:刘佳琦
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六(3)班 陶颖秋
以前,我总以为,快乐就是整天玩呀玩的,可经历了那件事以后,我明白了快乐的真谛——给予。
那是在放学后,我和同行的朋友一起回家。“呜呜呜”突然,我看到一位低年级的同学在哭,我走上前去,发现地上满是碎玻璃片,我问:“怎么了,杯子打碎了吗?”他抽搐着说:“刚才,我被一块石子绊倒了,杯子就碎了。”说完继续呜呜呜地哭,只有失去了最最心爱的东西才会哭得那么伤心的,我仔细端详着地上的碎片,从碎片的质地和图案花纹来看,这是一只跟我的一模一样的杯子。可这只杯子已经跟随我好久了,是我的宝贝,我也舍不得给他,于是我安慰了他几句就离开了。
记得是7岁的时候,我突然心血来潮,想买一本小说看看。妈妈听了,二话没说,当天便带我到新华书店。
来到新华书店门口,妈妈给了我五十元,说:“儿子,你自己拿着钱买一本你喜欢的书,妈妈想到华联商场逛逛,待会儿逛完了再来找你。”我想说什么,但扭头一看,妈妈已经跑远了。我走进书店,里面五花八门的,好像全世界的书都有。突然,有一本书映入了我的眼帘——《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我看了看价格,19.5元!我连想都没有想一想,就冲向柜台,把这本书买下来了。收银台的阿姨找回我30.5元,我开心得蹦蹦跳跳来到了店门口。
忽然,有一个凹凸不平的东西在我的目光里突然出现,好像是块大石头,但定睛一瞧,是个乞丐。岁月的皱纹爬上了他的额头,眼里不时地穿出无助哀求的目光。在他的身旁,有一个小孩睡着了。他的前面,有一张写满了字的纸,上面写的是:
那个小孩子生来就有一个豁嘴。后来,经过大家的施舍,小孩的豁嘴外面已经治好了。但是,里面还有一个小沟。可是,由于要治外面的豁嘴,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所以,现在又要沿街乞讨。
我很同情他们,想给他们钱。可是,我手上没有钱啊——噢,我还有30.5元。我又陷如了沉思:如果不给吧,我好像太无情了;如果给吧,妈妈问起来也不好向她交代。给?不给?给?不给?……这两个想法在我的脑海里就像两个武士单打独斗起来。最终,我选择了给他20元钱。那老人连声道谢。顿时,一股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
正在这时,妈妈也来了,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那乞丐手里的钱,满意地笑了。
我整个人一下子垮掉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蓝天不再蓝,整个人看到的东西一下子变成了黑白色,为什么?语文七十,数学七十,英语一个大大的不及格,我真得垮掉了,这是第一次,第一次考这么差。
整节课我俯在桌子上,眼泪流过冰冷的脸颊,在袖子上消失了,但我可以感到袖子湿漉漉的。这时,我最好的朋友吴双,在老师出去那会儿,还是像小精灵似的跳到我身旁,“灵卉,放学我带你去一个地方。”说完,又像平时一样甜甜一笑。我轻轻动了动唇,也算给了她一个“完美”的回答,她不像平日一样死缠着我:“哑巴啊”地叫,而是也轻轻地说了声:“不见不散!”
到了下课……到了放学,吴双早早地整理好书包站在我身旁,等我慢悠悠地整理好书包,她轻轻拉起我的手,带着我慢慢地走出学校,走到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小山上,我懂得这条路,懂得这座山的名字,叫“厚山”至于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我就不清楚了。她在一块草地上坐下,小心翼翼,像会把小草坐疼似的。
我靠在她身边坐下了。我们都没开口,半晌,她说话了:“灵卉,你是个好学生……”
“这我知道!”我打断了她的话。
她并没有停下,而是说:“你觉得我学习好吗?”
“好!”我犹豫了一会儿,才模糊地吐出一个字。
“好!既然你说我成绩好,那你呢?在你坐头一把交椅时,我连前五名都不得攀不上,只是在你考到最差水平的时候,我发挥了最好水平,也不过如此。你说我成绩好,你的成绩不是比我好一百倍一亿倍了吗?”
“我很差劲!”我自言道。“那我更差劲了!”她略带气气鼓鼓地说道。
“不是,我……不,不……是,这……个,意思!”我语无伦次。
“那你保证,以后你考得再差,也不伤心了,”她又想了想说,“我才不生气。”
“我……答应你,行了吧!”
“这还差不多,”她抬起头望望天,又看看表,“时间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嗯!”
回到了家,我打开文具盒。发现了一个玲珑漂亮的小信封,我轻轻打开,从信封里飘出一张小纸条,我看后顿时眼泪汪汪。
纸条上写着:忘了烦恼,迎接新的一天。
快乐学习的过程是将学习知识、内在需求、生活经历统一的过程,只有促使学生了解所学习知识的趣味性,才可以促使其获取主动学习、深入探索的动力,因此快乐学习不止是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体验,而且包括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并将探索过程中所获取的快乐作为自身学习、生活幸福感提升的动力。不同的情感经历对学习效果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痛苦的学习体验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何采用适当措施促使快乐学习实现就变得非常重要。
1 学习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获得幸福”著名教育家乌什斯基曾这样说过,而在长期应试教育学习的影响下,无论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都不能有效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幸福值,再加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情感诱惑逐渐增加,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的快乐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导致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而就业困境也导致人们长期的心理压抑,对自我价值的过分贬低也导致其对社会、自我失去信心。而自我认识的失误也导致人们不能正确了解知识学习的目的,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建立正确的目标,从而丧失快乐学习的能力和动力。
2 快乐学习的实现方式
2.1 合理的教育引导
只有将知识的学习作为快乐情绪实现的途径,才可以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并在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对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学人员应主要采用更加合理的措施引导学习者提高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幸福值,为快乐学习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中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学习理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心理学从学习迁移、学习本质、学习动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提升[1],其可以为学生对学习的进一步理解提供借鉴,因此在快乐学习教育引导过程中教育者应注意引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促使自身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联结派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在外部因素作用下,学习者自身的情感反应,而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行为也对学习结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优良的学习成果可以促使学习者的成就感不断提升,因此优良的学习成果会被学习者进行保存,而对于失败的学习成果则会被学习者所摒弃。因此在教育引导过程中教育者应注意不同学习行为与学习成果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激励的学习措施,鼓励学习者进行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可以提供学习者感兴趣的活动提高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并注意降低批评、惩罚等降低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措施,而以鼓励为主的教育引导模式也可以促使教育引导氛围更加和谐,从而提高整个教育过程的效率。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者接收知识过程中的幸福值,可以借鉴认知派学习理论对学习者接收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加大关注力度,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对学习过程中幸福值的提升非常重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促使学习者对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共通性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式学习。这与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主进行辅导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活动的效率,首先教育者需要与学习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不同学习人们的知识学习特点,然后根据这一阶层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共性进行教育方案的策划,最后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采用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领会,促使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幸福值同步上升。
2.2 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
动力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周边的教育氛围对学习者的内在感官有一定的影响,学习环境会影响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行为的主观判断,从而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增加了学习者知识应用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也觉得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幸福感的丧失,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注意以学生为教学重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观、生活价值观,促使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各种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育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首先进行课程架构的设置,如根据社会发展及企业需求设置一些实用价值较高的课程类型,以便学生自由选择,从而提高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自主性;其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可以座谈会的方式组织学习者进行讨论,结合教育内容,确定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最后,可进一步完善教育反馈机制,如在教育过程中以实验课程为主降低理论测试在教育效果测试中的比重,同时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知识思考的督查,逐步提高知识实践在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更加动态灵活的教育检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对学习者进行归因训练[2],如努力归因、成功归因等,同时教师以更加平等、尊重的?B度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学生保持更加和谐、良好的关系,逐步提高对学习者生活、学习过程中的重视,及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或者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提高学习者在学习不同知识的适应能力,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积极的学习提供动力,促使学习者的学习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2.3 优化教育方式
知识接收过程中的幸福值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快乐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当代社会对物质的盲目追随导致精神世界的幸福值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如对于物质幸福应保持适量的兴趣,人类生活的幸福值应是在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良好结合。精神幸福主要是在健康体质的基础上,更加积极愉悦的生活态度及精神活动。同时教育者也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性的生活观念,以物质幸福为节点增加其对精神幸福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望。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风格对学习程度的差异有极大的影响,其是一种更加稳定、个性的信息处理措施。根据感知学生风格进行分析,学习者的区别导致其感知渠道也有相应的变化,如对学习资料的获取、学习渠道等,根据学习者的感知通道的区别主要可分为视觉型、活动型、听觉型等几种。而通过对学习者不同感知通道的了解分析,可逐步优化调整相应的教育方法,如对于听觉型学生,其在知识感知接收时倾向于语言、音乐等听力资料的获取,因此针对这种学生,教育者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更加形象生动的声音,并鼓励其在不了解相关知识时采用阅读的方法加深理解,提高听觉型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觉型学生对图片、外貌、景色等学习资料较感兴趣,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可将适当增加板书、批注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同时鼓励其在进行新知识学习时采用图表、提纲等工具,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系统的知识架构为视觉型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渠道;而对于活动型学生,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较倾向于更加具体的动手操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针对这类学生可增加实践教学的应用,如利用抄写、划线进行辅助教学等。现阶段,教育学习不止是对相应知识进行单纯的接收领会,而是在通过其在教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探索追逐了解多元化的幸福观,在教育过程中可以添加适当休闲娱乐的元素,主题会议、出版报、演讲比赛等[3],为学习者幸福值的提升提供更加多样、丰富的渠道。知识的学习目的也非常重要,为了学习、测试而学习并不是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将其与自身生活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进行良好的实际应用。
3 快乐学习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在快乐学习实现过程中,教育人员应注意以下要点:首先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快乐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学生快乐学习的过程,而对相应知识直观的兴趣也为快乐学习提供了动机,心理学认为,在教育学习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的兴趣,其主要分为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对学习产生的特殊兴趣、将知识与理想进行有效的联系等。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及对知识的兴趣是其快乐学习的基础,而学生对知识的长久兴趣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采用适当措施逐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的生理结构的变化对快乐学习有极大的影响,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大脑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可为知识学习的幸福值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人类大脑内部结构控制着产生兴趣、愉快等积极情绪的趋近系统及产生厌恶、恐惧等消极情绪的退缩系统,而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人们大脑内部产生的某种物质也可以推动快乐学习的进行,因此快乐学习不仅是人体的内在需求的直接反应,而且是大脑幸福感产生的源泉。
[关键词] 经济学快乐原则 人文价值 生产方式 理性选择
经济的发展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一般来说,发展比不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要更强。如果经济发展是由膨胀的“物欲”所主导,那么人们很难获得其所企盼的幸福感。在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工业化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技术理念会对传统文化具有冲击力和瓦解力,然而现代化道路并不是平坦的,甚至存在“人性的陷阱”。后现论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成社会繁荣,也可以造成社会崩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也可以使人们处于痛苦与困境中。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不应存在文化价值理性的缺位,社会需要一种正确的价值理性,能包容技术性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向人类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的社会管理方式。
一、幸福的当代问题
人,是天生追求快乐的动物。但是,几千年贵族统治平民的形态,造就了一种贵族标准的审美观念,已经超出了快乐的实在需要。我们在《红楼梦》中读到一些离奇的食谱,是贵族们挖空心思的制造,显示身份,能吃平民们吃不了的精细。现在的豪华盛宴,走的大体也是这一路。同样,合适的时装,是工业与艺术的混血儿,现在的T型舞台,据说仅仅服装制作,就有花费几千万美元一台的,美女们装在金壳子里走,艳丽之极。说句挖苦的话,那顶多也只是学了点几百年前皇宫贵族的皮毛!可怕的是,这样的追求,并非停留在少数人的表演上,它已经像生命力顽强的病毒,深深潜伏在亿万人的心灵之中。这样一来,对为什么会出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虽然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但经济发展对幸福的贡献却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即最初的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较强,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所带来的幸福感反而降低了。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比发达国家的同龄人更乐观。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会自动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欲望和期待,而期待与现实情况的差距会降低幸福感。
当然,金钱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这并不是什么新的观点。18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边沁就提出,国家政策应当是实现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幸福问题得出的一个最初结论,来自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理查德・伊斯特林。他的结论就是,虽然富人通常比穷人更幸福,但一旦一个人越过了贫困线,那更多的收入带来的幸福感就没有开始时那么大了。
当下,这种人在现实关系中的压抑性满足,表明了当代文化中物欲流行的实践危机,正像杰姆逊教授在论述后现代文化的深度模式丧失时所指出的:“现在人们感到的不是过去那种可怕的孤独与焦虑,而是一种没有根,浮于表面的感觉,没有真实感。这种感觉可以变得很恐怖,但也可以很舒适。”[1](P190)正是由于感性与物欲的合谋,策划了一起又一起令大众觉得“很舒适”的生活享受事件,把感性与物欲的合作推向了空前“诗意”的地步, “审美化”的文化由于“感性主义”的实现而成为“形象”文化的存在。
另一方面,人口的过量增长,是人类劳动的一个无奈的成就。人们以能够劳动(就业)为快乐,以不能够劳动(失业)为痛苦,这是生活的无奈,也是社会发展的无奈。过度的劳动与就业竞争,绝非是人类理性的成就。那种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当作人类社会发展成就来宣传,多少是有些无知。[2](P17)中国由于城乡隔离政策与农村发展不够等原因,城市居民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民,并且城市有较多的工作和娱乐机会,进一步吸引了人们进入城市。不过,多一个人进城,不但增加拥挤与污染,而且降低了其他类似人们找到工作的或然率(当失业是一个问题时)。如果根据总外部成本向他们课税,以达致效率(城市人口不会太多),则可能会导致这些边际城市人口的收入过低,不但无法满足平等的条件(每个人收入的边际社会福祉价值相等),甚至可能会有饥饿等不人道的情况出现。[3](P3)
经济虚拟化,资产证券化以及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一方面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经济运行的程序高度复杂化。而这种复杂化的背后则隐藏着经济增长与人类生活的真正目标之间的新矛盾。例如,贫富悬殊、社会诚信、突发的安全生产危机、腐败、犯罪问题等。这些都是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持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与稳定必须考虑和研究的深层次问题。同时,从审美的感性层面上来完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实践是十分必要的。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美学话语的转型,不仅是学理上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它必须进入我们的文化批评进程。[4](P68)
二、追求幸福,必须彰显文化价值理性
追求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价值课题,对幸福的理解往往决定了人的现实生存原则,决定了生存实践的客观具体性。它通常表明人们在自身行为方面对文化方向的把握和对文化价值的具体阐述。
现代化的繁荣是对人的主体的中心地位确认和履行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而人类幸福与否的问题,将理性的权力话语直接引入到人类生活的进程中,再一次表达了人类理性之于价值规范的合法性。这里所谓“理性的权力话语”是与作为人的生存的普遍性――“人所达到的最高目的,就是一个自由人和理性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去展示和完善他所有的潜能。”[5](P200)然而,人的生存的普遍性与作为独立实体的个人生活之间经常性的冲突和矛盾,才造成了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常常与现实生活实践的困窘联系起来。可以说,人类迄今为止在幸福问题上的很多困惑,都无疑来自于这种感性方面的冲动性要求及其对理性话语权力的抵制,它构成了理性话语权力的“合法性危机”。
所谓合法性危机 ,指的是当某一理念和实践模式被社会认同后,再经过社会权威方式确定,就会形成一种惯性,直接威胁着系统重新的整合,从而危及原有的社会系统结构。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互动正有利于克服这种“合法性危机”。当人们满足自己了解“世界究竟是什么”的强烈愿望时,“他们惊奇发现世界的‘现实’,原来是由同一文化成员共同享有的某些观念所建构的。”[6](P16)但任何社会的共同认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社会认同是通过旨在维护系统的整合能力而间接确定下来的,在阶级结构基础上,这种社会认同往往是很脆弱的。”[7](P92) 人在社会生活中被结构化,而形成稳定的人格,不同的文化会磨铸出迥然不同的人格。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态度反应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对于成功,绝大多数美国人感到愉快和自豪,因为成功是他有能力的表现。而中国人对成功的体验则是愉快中夹杂着惧怕,因为鹤立鸡群意味着游离群体而构成孤立的威胁,这是中国人中庸哲学的文化价值的反映。文化是一种社会资源,文化反思恰恰具有一种克服“合法性危机”的力量。经济一体化伴随着文化一体化的冲突和交融,并不是文化链的断裂,也不是重建文化的篱笆,而是通过文化对话,找到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既能保持文化特质,也能促进文化交融的,并具有再生意义的价值模式。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人对现实的不满足、不自由的消退与自由、满足的生存诱惑的增长,随着人对于自身不断深入的认知而不断发展。因此,“幸福不仅是一种满足感,而且是一种实在的自由和满足。幸福包含了知识,它是理性动物的特权。”[8](P73)
就人类的个体实践活动而言,文化创造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争取实现个体实践的特殊利益和人类历史、文化的普遍性之间的融洽和睦,以个体生存自由的广泛化来最终完成人类普遍的幸福追求。因此,对于个体实践者来说,其理性原则和感性利益应当服从于这一价值维度。而市场经济是重价值的,是一种创造价值、交换价值、消费价值的实践活动,从本质上定义,它就是价值实践,文化的“意义”是它的轴心。重新审视原来物质生产方式理论,建构一种符合价值实践的“技术――经济――文化”融为一体的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应是经济学中快乐原则的理性选择。
三、幸福对文化生产方式的理性选择
文化生产方式是使文化从“反作用”模态到“结构”模态的转变,这一模态的转变强化了文化的社会参与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只看到了文化对生产方式的外在力,忽视了文化对生产方式的内在力。文化具有极强的贯穿力,当社会有了文化的对话,“人的一切活动,不管是内心的活动,还是外在的活动,都会产生质的变化。”[9](P4)传统的教科书把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劳动者界定为“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劳动者的心理状况 、情感、情商等较重要的文化因素,人是由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多重迭加而成的,文化总是对人的生物差异进行不断调整。人的生物生命只有一次,但是人的精神再生可以有无数次。文化通过文化人去作用其他生产要素时,不管是生产工具的设计和使用,还是对自然环境的采撷和利用,就会更容易采取一种人性化的“普世伦理”的态度,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产方式是以价值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任何政治经济都是一个权利系统,是需要有运用权力的政治技巧的。“文化型”社会管理仍离不开运用“权威”。社会权威资源分为权力型和非权力型的。权力型权威是与国家政治权力结合在一起的,带被迫性色彩的社会认同。非权力权威是利用非强制性权力建立起社会认同,如经济的杠杆作用,文化的价值影响等。的确,文化是价值的手段,文化全球化同样也可能存在文化双(多)边平等对话,制定出共同遵守的文化规则,这种规则应是粗线条的,而不可能是十分精确的“量化”标准。美国后现代学者杰姆逊认为“全球化的标准化或美国化意味着一种盲目性”。[10](P293)在现实中任何生产方式,任何主导性的社会秩序,任何主导性文化都不能完全包含所有人类实践、人类能力和人类意图。既要看到某一具体的文化主导的局限性,也要警惕和提防文化霸权主义的危机。可以预计,文化的冲突和交融最终会选择一种能保持不同文化和谐相处,又有旺盛生命力的社会活动方式。不要轻易怀疑文化生产方式的存在,毕竟文化生产方式已初露端倪,并带动了巨大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别无选择,以我们所具有的全部经济和政治意识及敏感性,掌握、缓和、规范其发展方向。”[11](P232)“文化型”管理实现非权力型管理,使政治权力对社会干预发生了从直接到间接的转变,更多的采取了与非权力方式相融合的方式。文化生产方式同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相比,它更具有精神价值性和创造性,其影响力也更持久。
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容易导致“边际生活”。“人类不像动物那样,他们缺乏对付危险状况的直觉应对技能,因此人类在危险来临的情况下,总是动用曾用于解决生存问题的文化工具。假如文化工具在全新的、根本不熟悉的新任务面前确实无能为力的话,人们就如一头被逼入绝境的困兽。”[12](P66)从而会导致一场严重的危机。此刻还有什么比得了对文化的引导需求更迫切,能比“以德治国”更具有力量的呢?因此,对现代化建设,对幸福的追求中,应该有与之适应的文化回应、文化理性、文化模式和文化生产方式。
文化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人文价值生产方式。它是突出“以人为本”。文化生产方式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①精神价值性,即文化具有对人有重塑和对物质世界的再造作用。以最小的对有形资产的消费争取获得最大的精神美满(幸福)。②主导性。文化生产方式对需求的萌生具有原创性作用,是建立在对人的生物性和对客观物质性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但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即据此而怀疑需求的客观物质性。在社会现实中看,物质商品的服务具有后置“满足性”,它表现为这种物质生产滞后的需要,因为供给生产是以假定需求为“蓝本”的,这样就铸定一种令供求关系难以适配的盲目性。要克服这一盲目性,就必须借助于新的经营方式,即文化经营,利用精神生产的媒介,如广告、企业文化、售后服务等形式,创造无形资产,引导新的需求和创造新的消费理念,享受幸福的生活。③可持续发展性。即文化生产方式不仅创造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创造超越经济价值的东西。文化是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约束机制,在文化“场”中,人与文化的关系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被文化所模化,被创造;另一方面,人又是文化的再创造者。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超过自己肉体上的有限范围,达到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并在人道主义的原则前提下,保持和发展自己的自由和独立的个性,通过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适度的、有节制的消费,保持人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④伦理道德性。人不仅为自然立“法”,而且也为自己立“法”。文化生产方式并不局限于物质生产,它给生产物质商品、精神商品和人的过程赋予了伦理道德的意义。不难看出,文化生产方式是一种立根于物质生产基础上,关注人、关怀人,兼顾社会,治“标”也治“本”的彻底性管理。
文化生产方式会随着“后现代化”革命的兴起而逐渐显化。后现论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文化生产方式,但是它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概括起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从以商品生产型经济为主转向以服务型经济为主。二是与经典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经济增长不同,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使个人幸福最大化,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的最优化。文化生产方式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应充分考虑这些变化。然而事实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它存在着如此多的“现代化的陷阱”。现代化在带来了极大的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理性的专制,人性的失落,精神的空虚,生态灾难等等“陷阱”。就连作为社会发展强大推动力的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发达国家的对不可再生资源膨胀消费,是不能移植到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的中国来的,本土生态资源破坏性消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仅有法律还是不够的,多元结构的发展更需要文化力量和道德精神。
“发展表明社会的一种转变,从传统的关系、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的对待健康和教育的方式和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方式的一种运动。”[13](P393)这样,我们的文化也需要理智地慢慢地有所转变。
参考文献:
[1] 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 陈惠雄.快乐原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 黄有光.社会福祉与经济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蔡炜.经济学快乐原则的美学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6).
[5]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6] 爱德华・斯图尔特.美国文化模式[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7]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马尔库塞.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10] 陈永国.文化的政治阐释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 罗伯特・耐尔・海尔布伦纳,莱斯特・瑟罗.经济学的秘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一、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体育课程的轻视。近年来,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强调学生的认知学习,造成了领导、教师及学生对于体育、音乐等课程的轻视,甚至根本不开设这些课程,即使开设了,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素质教育根本没有得到认真而广泛地推广。许多学校只注重参加高考的体育生和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的训练,却忽视了广大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然而,没有强健的体魄就不可能做好其他事情,这种轻视体育课程的现状急需改变。
2.内容单调,组织形式单一。一些老师在课前备课不充分,准备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组织形式一成不变,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3.“放羊式”教学普遍存在。在一些学校体育课教学过程就是集合―解散―集合,这种“放羊式”的教学使得体育课教学锻炼效率极为低下,大部分学生解散后不是回班就是在校园内转悠,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
二、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的途径分析
快乐体育是指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快乐体育既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又强健了学生的体魄。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非常必要。那么如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呢?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游戏开展快乐体育教学。众所周知,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在体育课堂中融入各种符合学生年龄、生理特点的新颖游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
2.教师要参与到快乐体育教学中。教师在体育课中不光是讲解者、示范者和指挥者,还应是参与者。在一些体育游戏或教学比赛中,教师应身体力行,参与其中,与学生同乐。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其锻炼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3.把竞争与合作机制引入快乐体育教学中。由于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在教学中进行分组比赛,各组学生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把街舞和轮滑等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街舞、轮滑等新兴的体育项目具有时尚性和新颖性,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采用多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随机抽取89所市、市县级重点中学的140位体育教师,260所普通中学的260位体育教师,320所农村中学320位体育教师。本研究发放问卷1360份,收回有效问卷1250份,有效回收率为95.1%,并采用了统计分析技术。在做好问卷调查的同时,我大量的走访了省、市、县有关单位和体育工作者,同时还专访了郑大体育学院及河南省教育厅体卫处、教学研究室等有关权威单位;另外我还查阅了有关的体育教改的资料和文章。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用统计分析法把影响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规划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进行。确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来分析新课标实施的标准及如何保证新课标实施的条件。综合前南斯拉夫教学论学者鲍良克和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教育理论,配合实现这一目标的系统结构由物质结构、人员结构、管理结构等。在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子系统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并不断的相互作用。学校体育教育与智力教育是一样的,是一个系统的层次结构体系,每个体系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系的每个部分都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所以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均衡性和衔接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充分的、合理的把握好每一个系统结构的关系并作合理安排,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为了正确实施新课程标准,多快好省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使系统的运转正常,对系统中的各个结构进行认真的现状研究,对于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很重要。
(一)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物质基础结构
由于我省属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还很落后,尤其是贫困山区的中小学不能够在体育设施上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在目前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保证和提供相对较好的物质条件,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本文主要对各级中学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条件、经费投入等情况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重点学校完全能保证场地的28.1%、基本保证的:40%、完全能保证器材的:7.7%、基本保证的:32.9%,普通学校完全能保证场地的:36.3%、基本保证的:48%、完全能保证器材的34%:
对照1989年11月8日原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印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通知;1990年3月12日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对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的具体标准的置化要求,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重点学校场地、器材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及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基本能保证教学需要。而普通学校、农村学校由于缺少经费无论场地还是器材均不能保证教学需要。农村学校两方面物质基础更薄弱,70%的被调查者认为场地根本不能保证教学,58%的认为器材也根本不能保证教学。调查还表明,当地政府对于体育教育有不同的侧重面,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农村中学相比,场地器材都具有明显优势。
(二)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师及人员结构
调查表明,河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学历结构基本合理,大专以上学历80%,其合格率在70%左右;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力军。但有些农村地区的体育专职老师还很缺乏,大部分是兼职教师。大部分毕业生不愿到偏远地区任教,主要是这些地方工资较低,条件落后。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师待遇的提高,这种状况正在逐渐转变;目前我省已经有40%农村学校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从职称结构上看,重点学校的职称大都在中教一级、普通学校教师职称集中在一、二级上,由于农村教师大都是兼职教师农村学校教师职称偏低,其原因多数反映认为学历起点低给职称评定带来很大影响。我们调查中学体育教师对待工作态度时发现,大部分教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但也有少数教师事业心不强,并且以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见多。通过访问调查了解到,这部分教师不热爱本职工作的主要原因,有的是嫌工作条件不理想,便得过且过;有的是嫌待遇底,在外面兼职;有的是上下级或同事关系不协调,持不配合的消极态度等。这些均不利于我们的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同时也说明我们在对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着差距。
对中学各年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情况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及进一步跟踪调查。从中可见,各学龄段学生绝大部分喜欢上体育课,但随着学龄的增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热情度有着下降的趋势。在对大部分学生问卷调查时发现不喜欢上体育课有几个主要原因:场地器材少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活动不方便,课堂组织单调、枯燥,整齐划一的组织形式限制了同学们活动的自由;课堂内容不能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调查中发现: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老师事业心较强,普通学校的较差。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超过76%,无所谓的14%,不喜欢的10%。对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重点学校是最好的,其次是普通学校,最差的是农村学校。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初、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本的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健康知识包括“体育锻炼的意义”、“体育锻炼对生理系统的影响”、“怎样科学锻炼身体”、“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运动处方“等,体育知识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项目的基础知识,调查显示,城市重点学校的学生对这两方面知识的了解明显好于农村学生。
根据《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通知精神,调查发现,河南省大部分中学班级学生人数严重超员,平均每班达到76人,有的班级学生人数甚至超过100人。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调,给体育课的组织到来了很大的困难;老师的辅导根本无法有效地进行,学生也不能充分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习自己喜爱的运动,致使上课效率、效果不好。
普通学校、农村学校班级人数相对较少,但师生比例结构同样失调严重,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兼职情况明显,其兼职有两种情况,即专职体育教师兼教其他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师兼教体育课,而两种情况的兼教都把体育课放在次要地位。
(三)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管理结构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体育教学管理是按照体育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为此,我们对教师制订教学文件情况,实施课程标准情况,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学质量情况等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体育教师在制订教学文件方面还存在有一定问题,虽然平均91%的体育教师制订有课时计划,而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平均分别占7%、40%、3%。但大部分老师不是按照教学计划去上课的,并且上课的随意性比较大。尤其是农村的学校甚至没有教材,40%的老师是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上课的内容。农村中学46%的老师没有接受过新课标培训,不了解新课标的内容。
另外,不同的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相比而言,重点学校明显好于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有些学校的主管领导认为体育课上不上无所谓。40%的受访老师的课被其它主要的学科占用过,尤其是快要期末考试时体育课大部分早早的都被停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教育教学管理者对体育课质量监督的力度不够,80%的学校体育课不参与学校正常的教学评比。
三、建议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加强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老师的培训,帮助教师尽快理清新的教育观念;灌输快乐体育的思想意识,让体育课变为同学们乐学、爱学的一门功课。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树立服务意识,真正的为学校体育发展服务。学校领导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资力度,逐步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使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口号落到实处。体育教师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要改变观念,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体育锻炼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改革体育课堂组织形式,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是多样的、灵活的、学生乐于接受的。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李以章.系统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论文摘要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中如何对待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依然是改革的一个焦点,一些学者把快乐体育简单的理解成淡化运动技术的游戏,针对这种观点做出了一些见解,快乐体育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目标其中之一也要实现运动技能的传授,从而为培养体育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终身体育”而服务。因此,应该在新时代体育课程改革后虽不能夸大运动技能的作用,也不应该忽略运动技能在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中的作用。
一、前言
中国进入世纪之交,体育课程发生了重要变化,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中如何对待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依然是改革的一个焦点,特别是在新课标不再规定具体教学内容后,很多学者提倡以愉悦身心为目的快乐体育教学的模式,每每谈及新课标和讨论新课标的实验时认为快乐体育教学就是游戏教学。这给第一线的体育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干扰,让学生学什么运动技能和让学生学多少运动技能问题似乎比以往更受到关注,也面临着更多的困惑。
二、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
体育课程是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体育课程目标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目标的总要求,确定的指导各级、各类、各地区学校进行体育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准则。
其中首要的体育教育目标就是: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可见运动技能是不能被其它所替换的.提倡快乐模块学习,就是为了使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从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三、运动技术教学在体育课中的作用
(一)运动技术本来是锻炼身体的方法
首先,身体锻炼需要科学的进行。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大都离不开运动技术,技巧性较强的锻炼方法,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容易激发起运动兴趣,所带来的锻炼效果比较好,对增进身体健康的价值也比较大。当今的体育课之所以传授学生必要的运动技术,正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次,运动中掌握必要的安全保护技术能够使学生学会规避危险和安全救助等方法,这些也都属于体育教学中要传授的运动技术的范畴,是增进健康的另一手段。
(二)合理的运动技术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增进健康的过程
运动技术学习既是一个身心活动的程,更是一个生理过程,这个生理过程就有生物性改造的作用和效果。通过运动技术学习和掌握,又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素质,改善学生的生理机能,提高学生种适应能力,最后达到为增进健康服务。
四、快乐体育
(一)“快乐体育”的定义
快乐体育是指注重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竞争和成功喜悦的体育,快乐体育不是把运动的快乐作为手断,而是把运动的乐趣作为目的、作为内容的体育,在终身体育目标下培养出一生中都热爱体育运动,能够自发自主的参加体育运动的新人。
(二)“快乐体育”的基本特征
在每节体育课中要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和能力,创造出让他们能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的条件,这就需要每个学生有一个合理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由“在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上体验运动的乐趣”向“学习新的技术和战术,在更高的水平上体验更深刻的乐趣”发展的教学过程,即“目标学习”的教学过程。
(三)“快乐体育”决不是简单的“汗加乐”,决不是单纯的体育游戏
“快乐体育”绝不是简单的“汗加乐”,也绝不是让学生自由活动,什么都不学的“放羊课”, “更不是不学习运动技术的”的自由课。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终身体育者,并不是降低目标和放纵了学生。而是要在体育课中学会一到两项运动技术用于锻炼身体。
五、快乐体育与运动技术教学
(一)在运动技术教学中体验运动乐趣
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今后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应更明确地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我们认为运动技术教学与体验运动乐趣更加紧密的结合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目标上更加紧密地结合
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具有多种功能,其目标也具有多种指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竞技体育日趋专门化,也随着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技术教学,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就历史地被凸现了出来。因此,“体育与快乐”和“体育为健康”的真实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2.在教学内容上更加紧密地结合
“快乐体育”这样一个新名称的出现,本身就预示着课程内容的某种更新,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更将要求出现一些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与运动技术教学和身体锻炼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如对运动与营养、运动伤害的防病、拓展训练与心理训练中的一些有效手段;传统养生理论与民族传统健身等内容,加以利用和开发,就可以充实体育教学内容。
3.在实施中运用快乐教学模式传授运动技能
快乐体育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实现运动技能的传授,引导出体育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终身体育”。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要盲目的只看到表面的意思,应该在实施中运用上好一堂体育课。
(二)快乐体育与运动技能并不相互排斥
从目标上讲,掌握运动技能是体育学科的本业,是主业,教不好、教不会运动技能,体育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就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身体活动,失去了课的价值和地位。因此,运动趣技能不但要教,还要教好。快乐体育的目标其中之一也要实现运动技能的传授。
六、结论
1.体育课程改革后不应该忽略运动技能传授。
2.快乐体育与运动技能的传授并不相互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