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教材范文

初中化学教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教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化学教材

第1篇:初中化学教材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主次不分

教材是平时教学、复习、备考的蓝本。结合近几年梅州市化学中考命题的趋势,我认为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随时回归教材,并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以及要不断完善和深化化学知识,还要特别注意知识的归纳整合。那么,在进行初中化学复习时怎样才能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呢?下面,我就结合教材内容和近几年的一些中考试题加以阐述,与同行们商榷。

一、紧扣教材注重“双基”抓落实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化学(下册)学到,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氯化铵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可以表示如下:

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加溶剂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不饱和溶液

对以上的教学内容,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应该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复习要求。

例:(2012年梅州市)下表是NaCl、NH4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2)20℃时,将40gNaCl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g。

(3)4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NH4Cl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填序号)。

①升高温度②加溶质NH4Cl③加水④恒温蒸发水

试题评析:该试题以教材中溶解度的知识为背景,考查了有关溶解度课题的3个知识点: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根据溶解度相关知识确定溶液质量;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答案:(1)NaCl(2)136(3)②④

教学启示: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并依据课程标准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将双基落实到位。

二、丰富教材注意归纳促提高

回归教材,并不等于是对教材进行简单意义上的重复,也不是说要完全拘泥于教材。我们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去丰富教材,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1、(2010年梅州市)“金银铜铁锡”俗称五金。在这五种金属中,有一种金属与其他四种金属的盐溶液都能发生反应,这种金属是

A.金B.铜C.铁D.锡

例2、(2008年梅州市)10.将X、Y两种金属片分别插人硫酸铜溶液中.X没有发生明显变化,Y表面析出金属铜。据此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是

A、Y>铜>XB、X>铜>YC、铜>Y>XD、Y>X>铜

例3、(2012年梅州市)现有银、铜、铁三种金属,某研究小组的同学为探究银、铜、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三个实验:I.将铁片浸入稀硫酸中;II.将银片浸入稀硫酸中;III.将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1)实验I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产生的气体可用的方法检验。

(2)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能完全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请你补充一个实验来达到实验目的(写出实验操作和现象)。根据以上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3)将银、铜、铁中的两种金属分别放入溶液中,即可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4)将铜片加热,铜片表面变黑。同学们设计如下实验证明此黑色物质是氧化铜。

试题评析:有关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应用的判断依据是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调;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氧化;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例1)可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判断依据3完成;(例2)通过判断依据3确定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但是(例3)就不同,除了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应用的3个判断依据进行了归纳,还重点考查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气体的检验、实验的设计等。

教学启示:教材中在学习金属化学性质时,通过实验归纳总结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要通过归纳总结,不断完善和丰富教材,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丰富教材不是纯粹的增加教材的知识点,而是通过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总之,在复习课中,我们要遵循“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是化学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每年化学中考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形。所以,我们在组织化学复习中要坚持以课标、考纲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在教材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宽和加深。

第2篇:初中化学教材范文

一、初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

1.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个转变是让化学老师在课程刚改革时感到无所适从的,因为,这个才是新教材最新的最大的转变――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教材在整个主线上强调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并具有时代的特点,让化学的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入到社会热点的布局中。打破老教材以理论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方式,更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理论进行诠释发展延伸。

2.概念更加规范和准确

随着化学科学近期不断的发展以及我国化学研究者地不断努力,新教材对于老教材的一些概念进行一定的修正,使定义能更加规范和更为准确地表达这个微观世界,更好地反映物质及其组成、结构的关系。如俗名化学量中,将原子量修改为相对原子质量,将式量修改为相对分子质量等。这些比老教材来讲,都更更贴近物质,更便于学生理解。

3.更加重视试验教学

新教材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试验的内容和形成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试验的探究性增强。新教材中增加了探究性试验的分量,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强化知识的吸收,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试验的趣味性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对化学的热情。新教材在课堂实验中引人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燃烧条件的探索、金属熔化温度的比较、粉尘爆炸、氢氧化钠的腐蚀性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与现实更加紧密结合。作为一门认知性学科,与社会和现实的结合是化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新教材的试验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更加直观认识到化学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二、如果在新教材背景下改进农村化学教学

1.农村中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农村中学教师相对城市来说整体素质低一些,但经验也丰富,新教材实施以后,很多农村中学化学老师显得有点无所适从,从心理抵触改革。因此,农村中学老师要端正认识,转变思想和观念,充分认识到化学新课程改革趋势,不断为自己充电,努力在课堂教学和课余时间中实践、钻研、探索。除此之外,农村中学教师还要加强专业以外知识的学习,比如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等,掌握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自身从事教科研的能力。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强教学反思和同事间的相互讨论和学习,把学习、反思、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习和交流中进步,并不断反思,在交流中不断吸收其他老师的优点,逐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最后达到高效的教学。

2.发挥学生能动性,使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

教师要转变传统化学教学中的模式,从理论灌输转变为参与教学、开放教学,让学生成为化学学习中的主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扩大课堂教学民主性、开放性、灵活性、开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自身的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量形成讨论的氛围,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创建良好的交流、争辩环境,让学生在这个参与式教学中找到自信,享受到自身思考的成功和活动的魅力。教师从灌输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起到倡导、组织、演示、评价的作用,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进步。

3.加强学科交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现象很难用一种学科来进行解释,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的联系,对于化学学科来说,物理是与它关系最紧密的一个学科,这也就要求化学教师要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新教材很注重化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比如使用和开发新的能源中在介绍风力发电的性能和应用时结合了一些物理知识。在介绍二氧化碳用途时还提到了生物学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在介绍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时运用压强的知识做实验。把数学方程式计算大大应用于化学中,能把物理学中气体的体积与压强成反比、与温度成正比,气体的溶、沸点与温度的关系,包括电荷与电子的关系,以及温度与分子的运动速度等方面的知识用于化学教学中,不仅起到温故而知心的目的,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增加化学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发挥试验教学功能

化学的发展过程是化学试验的过程,没有试验就没有化学学科的发展,因此,化学离不开试验,教好、学好化学更离不开试验教学作用的发挥。通过化学实验,能够生动形象并直观地解释化学现象,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其次,试验教学还能够以其生动直观、现象新奇等特点激发、利用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形成严谨的作风,养成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优良品质。由此可见,试验课程的设计以及试验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当前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很重要方面。农村中学相对试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因此,化学老师在试验课的设计上要多花心思,尽量采取简易而有趣又经济的试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说明事物的本质,达到经济与效果的双赢结果。

三、结束语

由上可知,初中新教材的使用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如何转变观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教材学习的关键。农村初中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实现又经济又有效的教学方式,值得不断地探究。

参考文献

[1]张秋萍用好新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施初中化学新教材的几点思考课程改革2007,1:31―32

[2]赵林鹏农村教师怎样走进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师版)2006,3:19

[3]倪有东浅谈初中化学新教材中实验改革的特点及变化试验教学与仪器(综合版)2005,11:6―7.

[4]陈彦国,郑 婕实施素质教育共同走进新课程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4):112―115

第3篇:初中化学教材范文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教材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材多样化政策的推行,全国共用一套统编教材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原来的化学教学大纲逐步被化学课程标准取代,化学教材也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现在的“一标多本”。比较和分析不同版本初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有利于广大教师理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正确把握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尺度和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标准、选择教材的版本都有重要的意义。

我对我国现行初中化学教材进行研究,选取了国内有代表性的三年制初中化学教材作为范例,对五大教学主题在教材中的比重、教材的图表出现率和有效率、实验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教材组织呈现方式的利用率几个方面进行比较。选择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2版)》(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3版)》(以下简称“沪教版教材”)、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3版)》(以下简称“鲁教版教材”)。

一、教材的具体体系设置及特点

教材的体系包括单元主题内容及其编排顺序。三种教材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具体的编写体系上各有侧重,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编写方式。三种版本教材的目录体系见表1。从表1可见,五个主题在展开的过程中是根据“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安排的。

表1.三种化学教材编写体系与课程标准对比

注:内容标准主题依次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为:“科学探究”――A;“身边的化学物质”――B;“物质构成的奥秘”――C;“物质的化学变化”――D;“化学与社会发展”――E。其中“科学探究”主题融入各章内容之中,不做比较。

人教版教材采用“单元――课题”式的结构,单元数较多。每个单元都有几个相关的课题组成。

沪教版教材采用“章――节”式的结构,不论在理论概念上还是在实验操作上能够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合理梯度编写,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鲁教版教材采用“单元――节”式的结构,各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按照学生主动探究的活动过程进行设计。

三种教材的单元主题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社会生活情景相融合,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单元主题的编排顺序方面,三种教材都是从生活和身边的化学现象走进化学,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从而使化学走向社会。

二、三种教材主题的鲜明性的比较

根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五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成为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三种教材首先尊重五大主题的要求,从表1所列的内容数量多、内容全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但是在突出主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因此在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要求上要各有侧重。因为它们对学生各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课程中均成为单独的一个主题;第一个主题――科学探究具有通用的性能,其内容广泛渗透在其它几个主题之中。

为了对三种教材主题的鲜明性进行研究,根据表1,在三种化学新教材中,每一课节(三种教材的第一单元都属于“科学探究”主题,不做比较)都包含一到两个课标主题,我们把每一主题的总数除以该教材的总课节数(不包括第一单元),然后可以对所得数据做出直方图(图1)。

图1.教材课节所属课标主题相对数的统计对比

从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与所对应的教材课节的数目关系来看,人教版教材与鲁教版教材处理相似,各内容标准所含课节数基本相同,沪教版教材略有差异。三种教材都把重点放在了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上,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两大主题也占了较大的比重。

三、三种教材的结构特点

教材结构主要指教材中各栏目的组成。

教材栏目设置:

新教材设置了一系列的“栏目”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学习。

三种教材栏目设计的比较与分析:

栏目的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科书单一的、线性的教材结构,有利于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人教版教材和鲁教版教材总体栏目设置类似,与沪教版教材略有差异。沪教版教材有关活动探究、资料拓展的栏目设置与人教版教材、鲁教版教材基本相同;在有关课后总结的栏目中,人教版教材设置了“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鲁教版教材设置了“长话短说”,总结概括每节课的内容,沪教版教材只设置了“整理与归纳”作为单元内容的总结,不利于学生及时地掌握课堂主要内容,而鲁教版教材缺乏对单元知识总结的栏目,不利于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

四、对三种教材的思考和建议

从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可看出,三种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依照自己的实际,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注重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要求,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营造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

具体来说,人教版教材知识内容的选取与课程标准吻合度较高,教材内容和素材比较丰富,探究性体现得尤为突出,页面色彩搭配得当,排版简洁大方;沪教版教材习题较多,图表丰富,教材插图印制清晰,页面印刷精美;鲁教版教材栏目设置数量比较适中,布局合理,教材中有关理论、模型的插图丰富,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难度。

总得来说,教材应遵循多版本并存的原则,根据各地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编写不同的教材或是选用教材版本。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6。

[2]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6。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8。

第4篇:初中化学教材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材;例题;内容编排;内容呈现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9C0011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意义和价值

例题是指用来说明某一原理或规律,或在运用某一概念或定律时充当练习的问题[1]。例题通常有以下功能:巩固新知识;示范解题过程;揭示思想方法;实现育人功能等[2]。此外,也有研究者指出化学例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教给学生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规范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3]。然而,国内关于化学教材例题编写特点的研究比较少。鉴于教材例题的突出功能,研究化学教材的例题编写特点,对于提升化学教材编写质量和教材多样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都具有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简称A)[4]、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化学・九年级(试用本)》(简称B,供上海市使用)[5]、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简称C,面向全国)[6]、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简称D)[7]等4套教材,以及台湾南一书局出版的《自然与生活科技》(简称E)[8,9]。《自然与生活科技》这套教材是台湾初中使用的科学教材,共六册,其中涉及到化学内容的主要集中在第三、四册,台湾约1/3的学校使用这套教材。上述5套教材组成了本次比较研究的素材。

采用内容分析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10,11],从例题的数量、类型、分布三个角度进行比较。此外,考虑到例题是教材正文的组成部分,因此又从内容编排线索和内容呈现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内容编排线索是指对核心内容展开的一种线索分析。内容呈现方式即解题的思路与过程,题目的分析与解题过程的呈现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属于题目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

3 几种版本初中化学(科学)教材例题比较

3.1 数量、类型与分布

5个版本初中化学(科学)教材中的例题总数和类型如表1所示。分析可知,E教材中例题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他4套教材。大陆4套教材例题主要分布于“溶液有关计算”和“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B教材在“水”一节编排一个例题。E教材例题的分布更加广泛,涉及“认识物质世界”、“纯物质的奥秘”、“化学反应”、“酸碱盐”、“化学反应速率”等5个单元,只有“氧化还原”和“有机化合物”单元没有例题。

3.2 内容编排线索

教材中例题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为避免内容本身的干扰,本文选择5套教材共有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基本接近的内容主题“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进行比较,见表2。表中“1、2、3……”表示教材呈现阶段的环节序号。

通过对内容编排线索的比较可见,除B教材外,其余4套编制例题的线索是:引入课题得出“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例题练习。归纳起来就是先通过实际案例引出化学反应定量计算,然后通过分析得出“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这一结论,结合已经得出的结论解决例题,并通过与例题类似的练习,强化化学方程式计算。总体来说,按照这种思路呈现例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较完整和流畅,教师和学生容易接受。

B教材例题内容编排的线索是: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结合CO与O2反应说明结论例题。这种编织线索认为“有关化学反应计算”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一部分,因而将其编制在同一个知识点下。即首先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然后应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将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计算集中编排,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同时符号、计算编排的相对集中,可能会导致学习困难。

在教材例题编排时将符号学习与计算学习分开,可以达到分散难度的目的。可以考虑在例题后设计栏目作为练习,有助于及时检测和促进学生反思。

3.3 内容的呈现方式

例题的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指的就是解题的思路与过程,属于题目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从题目分析、解题过程对5套教材“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溶液有关计算”例题进行分析,见表3。

通过对内容呈现方式的梳理,可以发现题目分析和解题过程方面的三种处理方式:①题目分析和解题过程在编排上各成体系,但又相互对应。比如A教材中的例题: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题目分析和解题过程略)?例题的分析在左侧,解题过程在右。二者是一个相互独立的体系,但同时每一个步骤又互相对应。②题目分析和解题过程相互渗透,这样的呈现方式比较多见,即并没有将题目分析单独拿出来,而是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着题目的分析、原理的呈现等。③只有解题过程。例题的作用之一是示范性,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参与整个解题过程,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题目分析要准确到位,解题过程需清晰明了,二者均不可或缺。

4 分析与启示

4.1 适当增加例题数量和类型、扩大分布范围

与E教材相比,其余4套化学教材的例题量较少,且分布范围狭窄。因此,大陆化学教材例题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分布可以更广泛一些,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领会方法,发展能力。

从例题类型上来说,E教材例题不仅包含了计算题,还包含了简答题,而大陆各版本教材只涉及化学计算题。其实,例题的类型仅仅限于化学计算题和简答似乎也显得过于单调,增加一些新类型,对于教材多样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都具有现实意义。

4.2 例题后编排练习,增强学生的反思和理解

通过对编织线索的梳理,可以发现各版本教材都会在例题之后编制练习(“B版”除外)。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适当的练习增进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此外,它还可以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还能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因此,教科书中例题之后可以考虑编排练习,及时增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理解。

4.3 增强例题的示范性,实现题目分析和解题过程相互对应

例题需要展示完整的解题步骤及其思维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领悟到例题的精髓,引导学生达到“举一反三”。例题是紧跟着新知识出现的,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新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方法论。因此,例题一定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步骤,题目分析要清楚明了,帮助学生形成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致谢:本文研究素材之一《自然与生活科技》由《台湾化学教学》专栏编辑,台湾师范大学钟建坪博士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3]余润,毕华林.中学化学教材中例题的功能及设计分析[J].山东教育,2010,(32):48~49.

[2]吴立宝,秦华.例谈中学数学教材例题的功能[J].教学与管理,2013,(2):53~55.

[4]姚子鹏等.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化学・九年级(试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王晶等.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王祖浩等.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7]毕华林等.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

[8][9]郭重吉等.自然与生活科技(三)(四)[M].台南:南一书局,2011.

第5篇:初中化学教材范文

一、教材的新特点

(一)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改变了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倾向,对概念的定义不再过于强调严密性

例如,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氯气可以在氢气中燃烧,这些例子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对化学知识了解不多,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燃烧现象几乎都是在空气中发生,并且都是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因此他们还处于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学时教师对这些内容的教学不能要求过高,不能过于强调严密性。教材将“燃烧”的概念定义为: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学生在理解“燃烧”这个概念时,只要知道燃烧所需的3个条件即可:一是可燃物;二是有氧气或者空气;三是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其他的并不要求进一步深入了解。同样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也比较简单,即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新课标只要求学生知道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提供氧气的物质具有氧化性,能够夺取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即可,并没有像以前那样要求学生从电子得失的角度来理解相关概念。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参与探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化学教材新增加了“活动与探究”学习内容32个,“调查及研究”学习内容13个,“讨论”这一学习内容从旧版本的14个增加至35个,“家庭实验”这一学习内容由旧版本的9个增加至10个。“探究活动”“讨论与交流”“调查研究”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而“学生实验活动”等板块,则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改变过去只注重化学知识而脱离社会实际的倾向,将化学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同时融入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观,体现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化学教材增加了如下内容:1.在航天、潜水、电焊时氧气所起的供给呼吸和助燃作用;2.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加油站等易燃易爆物品的防爆防燃知识;3.现代汽车、轮船和航天所使用的合金材料的用途及其发展前景;4.纯羊毛与合成纤维的鉴别实验等。这些学习内容都是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明白学好化学对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注重学生的认知差异,改变了过去学习内容“一刀切”的模式,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事实上,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学生,而应当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在教学内容上也可以有一定的差异。在这方面,化学教材在内容设计上也具有一定的弹性,如编入了4个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氢气的性质及用途;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物质的分类。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进行探究学习。

(五)改变了枯燥乏味的版面模式,在版面设计上力求新颖活泼

在教材版式设计方面,教材以单元课题的形式突出主题,增加了插图、图表。以图表文,使化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而以图代文,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突破学习难点。

例如,呈现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时,教材采用了不同颜色的圆圈分别表示原子和分子,让学生根据不同颜色的圆圈区分原子和分子,这样就把原本抽象的微观概念转化成为形象的事物,体现了原子与分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再如,在讲述“原子形成离子并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这一内容时,教材采用了以图表文、以图代文的表现方式:钠原子踢掉它自身的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而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恰巧氯原子也要变成离子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于是它便接住了钠原子丢掉的那个电子,最终二者形成了相对稳定结构。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原子变成离子而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过程,十分生动形象,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一内容。

又如,以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为例,教材采用“卡通人物分别站在天秤两端”的形式,说明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卡通人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等来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遵守客观事实,也可以通过观察天秤两端是否平衡来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事实证明,教材的改变受到了师生的欢迎,达到了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建议

教学犹如乐队演奏,乐队拥有优秀的指挥,选择了好的乐曲,如果没有演奏家们对乐队指挥的认同以及对乐曲的理解,就不可能演奏出华美的乐章。同样,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只有对新课标和化学教材有着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达成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将教与学的位置摆正,教学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从属地位,是教学的组织者、观察者、引导者和帮扶者。教学时,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教师要改变教学行为,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变“学生积极配合”为“积极配合学生”,变“授鱼”为“授渔”,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真正变革。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能够提高学生“四种能力”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自学能力以“吸取―组织―分析―运用”作为运行机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获取的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相结合,对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而解决新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上,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效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认真阅读、细心观察、专心倾听、积极讨论、动手实验、梳理提高。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某一章节某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在预习后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完成相应的作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设置具体路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更是思维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包括对化学实验过程的观察,对物质结构图形、模型的观察,对自然、科学、生产、生活等现象的观察以及对观察结果进行初步加工的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对某一具体的实验进行预测推理,带着问题观察实验过程。学生观察演示实验过程,有利于快速理解化学知识,而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提示,学生往往会被新奇的实验现象所吸引,出现观察无目标的情况,从而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操作时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如观察哪些现象,如何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化学语言描述出来,并尽量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观察的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三,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包括采取正确的实验方法完成化学实验的能力、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能力、初步处理实验中安全问题的能力、识别典型实验装置图的能力以及根据实验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简单地说,就是能动手操作的就不要进行模拟演示,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到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通常会边做实验边讨论,此时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即可,如果实验成功了,学生就会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果实验失败了,学生也能够从中总结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总之,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是提高实验能力的最佳途径。

第四,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诸种能力的核心,它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针对性、适应性)、思维的严密性(科学性、精确性、逻辑性、深刻性)、思维的整体性(广阔性、综合性)、思维的创造性等。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细微处入手,如剖析实验过程、梳理习题的解答思路、演绎推理化学基本原理。其实,每一个思考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载体。比如,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内容,教师可以通过4个对比实验来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即:给4朵石蕊干花分别喷上醋酸、水,放入CO2,喷水后放入CO2,让学生观察喷了醋酸和喷水后放入CO2的干花变红的过程,并分析讨论是什么让干花变红了,从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开拓思维。

初中化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化学现象和自然世界,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学的目标,而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后仍能“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则是化学教师应有的追求。因此,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新课标,吃透教材,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第6篇:初中化学教材范文

关键词:新教材 科学使用 对策

1.引言

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但教材编写者考虑的是整体,不可能把使用教材的每一个班、每一个学生都加以考虑,这就要求使用教材的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地使用新教材,并根据现代教育理念,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备教材也备学生,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本人在教学中尝试调查研究初中化学教学中新教材的使用情况,探讨科学使用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解决的方法,了解新教材是如何影响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等,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找到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好地、科学地有效使用教材的方法,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2.科学使用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与

讨论

2.1教师自身问题

身在教学的第一线,我个人感觉到,教师在科学使用新教材中存在着教育观念转变的不彻底,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不充分的问题。部分教师对课改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教材更换的层面上。对新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不能很好地把握,对新课标中关于化学知识的教学要求认识不清,出现新教材、老教法的情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方法比获得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化学新课程标准就是主张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作为教师,必须要了解课改的目的才能科学有效地用好新教材。

2.2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的是受教师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教材中的内容比较简单,老师根据课本内容更深入讲解才比较接近中考,所以对教材的使用带着明显的“应试”倾向。对于学生存在的这样的问题,我们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笔者认为在新教材的使用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贯彻落实课改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更新学习的方法,做到有效、高效。如科学探究活动的学习方法就很符合课改的精神,科学探究活动也叫研究性学习活动,或称科学实践课,它应该是在老师指导下、以科学探究为基础的学习,而不是以传递已有信息为基础的学习。它包括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根据现有条件制定计划、进行科学实验、收集详细证据、提出解释与结论、进行反思与评价、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学习学科探究的方法,让学习能收到实效。探究学习是新课标中化学课程的重要教学和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提高

学习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2.3课时问题

新教材内容知识丰富,与生活密切联系,探究性实验较多,需要进行资料查询、社会调查、课外小实验等,以现有的课时设置要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点困难。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探究实验,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的探究等。

2.4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不仅要在课堂中进行,有些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上、工厂中进行实地调查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是社会能够提供的教学资源很有限,特别是化工厂这方面的教学资源更是匮乏,在教学中我们只能讲纯理论知识,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也只能是一知半解。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里的化学,社会上与化学有关的事件,要把眼光伸出课本之外,老师更要努力争取取得校方及社会的支持来加以解决,如把学生带出去参观考察等。

2.5评价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尽管我们使用的是新教材,但对于学生的评价,还是以传统的笔试(也就是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手段,忽视了对学生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一些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只以笔试作为唯一评价,要辅之以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科学使用新教材中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化学新教材在实际的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科学地使用上都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如教师和学生都普遍存在把教材当作是学习知识应对考试的依据等问题。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化学新教材的科学使用是必要的。化学新教材的科学使用对于新课标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教学和教师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基于调查与教学实践,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地使用新教材应做到以下几点。

3.1科学使用新教材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要建立新的教材观。新的教材观包括以下内容:教材是“材料”。在新的课程理念里,教材不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惟一依据”,它只是一种主要材料,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材料”。教材也是“学材”。教材虽然是师生共用的,但它主要是学生用的,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教材是“媒介”。教材应该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媒介。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不再把教材当作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对象,而应把教材看作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

3.2科学使用新教材需要教师努力钻研新教材

对新教材的钻研重点是要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所谓整合教材就是指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使教材有利于创新教学和符合当前的教育教学理念,使用时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易懂,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材的整合包括为了使教材中的知识点方便于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做相应的变动;努力挖掘资源、素材开展探究活动;应用教材中的习题拓展学生的知识等方面。

3.3科学使用新教材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科学使用新教材需要我们正确地看待探究式教学。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有很多,但不能将探究神化或是泛化。不要将探究神化,是指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可以在探究的环节、开放度等方面有不一样的处理,也不需要每个内容、每节课都要探究,如果分组进行实验的条件不允许,学生可以参与探究的过程。不要将探究泛化,是指探究活动绝不等于将教师做实验简单地改为学生做实验,也不等同于简单而直接的小组讨论。实践证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是随着探究活动的经历不断发展和提高(以及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化积累)的。所以我们应发展性地面对探究式教学,不断提高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水平。

3.4科学使用新教材需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科学使用新教材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教学及时地进行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反思。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要反思教材本身存在的问题:如教材中某些内容的编排顺序问题(前面对教材的钻研中已讨论);

教材中没有安排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课时,而直接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实验的操作,对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兴趣很浓却存在困难;教材中没学就用概念、术语。在对问题进行反思之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不会死教教材,而是活用教材。教师不应该被教材束缚,教师应该且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教学环境,这包括学校的设施、学生的水平等,对教材灵活地使用、扩展、调序,甚至做必要的删减,以适应自己教学的需要。

4.结束语

笔者认为在现行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使用新教材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建议多开展科学使用新教材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转变教学观念,把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种教学重视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结论。掌握知识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知识的学习过程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149

3.王磊等.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24

第7篇:初中化学教材范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标新教材 新课程改革

一、新教材模块与目标的更新。

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新颖,设置了“实验与探究”、“问题与讨论”、“调查与研究”、“家庭与实验”、拓展性课题等相关资料。通过诸多角度的呈现,使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能源、环境、技术、生活、社会等问题。懂得运用化学方法预防并治理环境污染,并在面临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够做出科学、理智的决策。以前的教学大纲重点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教材知识体系完整、系统性强,便于学生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学习和研究该物质,却不利于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旧教材的编写只突出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而新教材的结构、特点,从根本上克服了这一弊病,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充分突出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大篇幅设置了“活动与探究”栏目。几乎所有化学原理都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得出结论,从而形成了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授受式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地理解、记忆转变为对知识进行主动构建。它尊重不同的知识水平和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知识形成和获取过程中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让他们相互讨论、争辩、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最关键的就是实验的正确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因此,新教材在一开始就设置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蜡烛从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及燃着时及熄灭后出现的现象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允许学生对自己不懂或难以解决的现象讨论、质疑。新教材还通过开放的化学实验实现“过程与方法”的教育。例如,在活动与探究“实验室里制CO2的研究与实践”中,教材让学生通过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所应考虑的因素,结合CO2的制取原理及性质设计制取CO2装置,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教材再给出十多种可供设计制取CO2装置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使用,还可另选择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代用品。最后通过讨论,选择一套最佳装置制取CO2。这种主张学生自主设计,独立思考开放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善于创设学习情境。

恰当的情境创设会使学生瞬间进入高效学习状态,新教材大幅采用图片展示,事件描述、实验引入,化学史实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科技的应用等形式创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序言一开始就连续提出几个生活中最常见的几个化学问题:“怎样才能使天空变得更蓝?河水变得更清澈?物品变得更丰富?如何发明新的药物?”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投其所好提出他们或许想要一件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衣服。可以调节温度,穿上它,冬暖夏凉,……如此一来把学生兴趣全都激发了,激发了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并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在无限遐想和美好憧憬中不知不觉走进了化学世界,从而轻松实现了序言的教学目标。

四、渗透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新教材时时处处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材中加入化学发展史、化学家事迹、地理环境等文化类资料,使得化学知识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孤立的,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生命体,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构建化学知识网。如在序言部分用图片展示了“越王勾践青铜剑”、“唐代蜡染屏风”、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等。展示了我国悠久的化学发展史,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自豪感。在生活中常见的“盐”这一课题中,资料显示了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先生成功研发侯氏制碱法的事迹,使学生懂得将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可以抵制“金钱至上”的不良社会风气在青少年中的滋生蔓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教材的这一举措避免了过去理工科重智育而轻德育的误区,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德才兼备。

五、以“绿色化学”理念为教育宗旨,树立对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第8篇:初中化学教材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质量;成才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它不仅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也为学生今后工作、在工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因此,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对学生成才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的一切,将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注入式教学、题海战术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虽然学习化学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不少,但收效甚微。新课改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努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用学习效率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做好哪些工作,促进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呢?

一、合理使用化学教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死教书、教死书,做教材的奴隶。教师将教材上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所有教材上的知识,就觉得任务完成了,放心了。而新课程教学只是把教材当作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灵活地使用教材,不能死教书,做教书匠。新教材的编写符合了适用性与科学性原则,尤其突出了科学探究方面的内容,但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这些编委也不可能全部知道,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自己学生的特点,灵活地使用新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

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不是指教师随意地将教材上的前后内容进行对调,如果很随意地对调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可能使学生造成学习上的混乱。因此,每一节课先讲什么,后学什么,某些重要的内容是安排一节课学习,还是多安排几节课学习,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后再做决定的。如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起始阶段,可以适当地安排几个元素符号,先让学生记忆一下是很可取的,否则,到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书写的时候,因学生的记忆量太大而影响到教学的进度与质量。

合理地使用教材还表现在教学手段上,有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好,那么,在开展科学探究实验的时候,学生能人手一份器材,而某些学校的教学条件还待改善之中,要开展科学探究,实验室里的器材一时还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此时,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自制器材,然后用自己做的器材进行科学探究。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化学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认识到生活是离不开化学的。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化学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改要求化学教学回归到生产、生活中去,由生活走向化学,再由化学走向社会,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碳酸盐性质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问问学生如何除去热水瓶里的水垢?

三、加强规范性教学

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而且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在提高之中,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规范性教学。比如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式,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包括配平、标注生成物的状态以及反应条件等。在解计算题的时候,要格式规范,并写上必要的文字说明,所写的文字说明要求语言精练、准确。

四、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如果学生对化学学习有兴趣,就会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要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有趣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序言学习的时候,可以演示一个玻璃棒点酒精灯的小实验:先用玻璃棒的一端蘸一些浓H2SO4,然后再蘸一下高锰酸钾的粉末,这样就能用蘸过的那头玻璃棒接触酒精灯了,此时,学生会看到酒精灯立即被点燃起来,而且,这个玻璃棒能连续点燃多盏酒精灯,像表演魔术一样!

五、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再包办学生的学习,而是要改变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起到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因为教学生会学习远比学会重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这对于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是很关键的。比如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教学资料;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实验;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的现象;如何归纳、整理化学知识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进行习题训练的时候,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抓住题眼,不要被很多情境的叙述扰乱了对题目的理解。现在的化学习题有很多的情境题,很多学生被题中的情境所迷惑,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抓住题眼。

六、及时做好教学反思

教师在每一节后,都应该及时地总结,找到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如何改进的构思,以便复习课或者今后上课再用,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利用教学反思中,教师会不断地完善、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能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的追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教学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努力向教学策略要质量,进而使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第9篇:初中化学教材范文

一、“顾后”处理

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而且要放眼于教材后面乃至高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1.疑点适当后置。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相对较弱,因此有些问题难以一下子说清道明。对于其中某些疑难点的突破可暂时搁一搁,待时机成熟再加以解决。如“分子”概念中“一种”两字的理解,在学习“分子”时不妨放一放,待“原子”概念建立理解之后再作深化。学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不大容易讲清变浑的原因,如将该问题安排在学习悬浊液、溶液之后去解决,那就容易多了。

2.方法及时介绍。及时介绍研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能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裨益。当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接触到化学实验时,教师就可以把实验观察的方法介绍给学生:首先观察反应物的色态,然后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最后观察生成物的色态。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而且对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习惯的养成也极为有利。总结铁的物理性质时,可教给学生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方法――从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性、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方面去了解,为高中化学中其他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从方法上作了铺垫。

3.知识预先渗透。与疑难点适当后置相反,后面教材中的难点也可以适当前移,把与后面教学难点相关的知识预先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加以渗透。如从绪言课开始,在某些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中有意渗透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能达到分散“化学式书写”这一难点的目的。又如1至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只要求作一般了解,而对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则可稍作加深:让他们分析课本上1至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排列的规律,为将来学习元素周期表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求精神。

4.不留知识空白。对于教材中的13个家庭小实验,教师必须鼓励并指导学生动手做,以丰富活动课程内容(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初中化学素质教育开辟“第二战场”。

二、“瞻前”处理

瞻前,是指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除了要着眼于该部分教材,放眼于后面的教材外,还要回过头去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

1.释疑性“瞻前”。教材中的化学知识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是处理教材时进行释疑性“瞻前”的根本保证。学习“分子”概念时,“一种”两字的含义不容易讲透。原子概念建立之后,学生懂得了某些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此时理解“一种”含义的时机已经成熟:既然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这个角度看,分子能原子也能,那么分子只能说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又如,学生学习化学不久,就接触了“溶解”一词,但在较长的时间内还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学习了“溶液”知识之后,可及时“瞻前”,使学生懂得:溶解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释疑性“瞻前”,常常能让学生茅塞顿开,给学生带来溢于言表的心理愉悦。

2.辨析性“瞻前”。辨析性“瞻前”是一种集可能性、必要性于一体的处理教材的方法。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学习“元素”时,将其与“原子”比较;学习“氧化反应”时,将其与“化合反应”比较;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将其与“氧气的性质”比较等等。

3.串联性“瞻前”。介绍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时,回过头稍加追溯,就能发现它与前面的两个知识点――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宏观特征有“瓜葛”。三点串联好后,知识点间的递进关系也就显露了出来:化学变化的宏观特征是生成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原因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通常是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等方式来实现的。串联性“瞻前”处理得好,能给学生创造出一种“山越攀越高,路越走越险”的良好向上的心境,使学生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为他们增添学好化学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