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香河县城内第四小学
曹加霜
一、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绘画日记的结构特点,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声音引发的“语、形、色”来描画记忆,完成日记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绘画日记的表现特点及创作方法,并应用到生活当中。
难点:激发学生的记忆和创造思维,引发学生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想象,完成日记的内容,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提问导入:“同学们都写过日记,日记能够记录当天发生的有兴趣的或感受最深的事情,那么,既然我们都会画画,为什么不能给日记配以简单的画面,使日记更直观、更形象呢?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下屏幕。”
(多媒体出示放大的文字日记和绘画日记的范图,让学生观察。)
2、教师提问:
①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前者只有文字,后者既有文字又有绘画)
②这些绘画是干什么用的?文字内容有哪些?(日期、天气等)
③哪种日记比较美观?(绘画日记)
3、教师小结:文字日记与绘画日记这两种方法的共性,也就是目的都是一样的,但绘画日记更直观、更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绘画日记。(多媒体出示课题——绘画日记)
师:那么,什么能帮助我们回忆起以前的内容呢?我们想一想,生活中除了少数寂静无声的场面,多数都是有声音相伴的,当我们听到某种声音时就会联想到以前看到或发生的事情,所以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听声音来回忆表现绘画日记的内容。(多媒体出示——听声音画记忆画)
(二)、展开:情趣教学,激发想象
1、教师播放小朋友唱歌的声音,提问:“说说是什么声音?使你联想到什么场面?”
(多媒体展示 :“听”字。)
2、教师出示一幅小朋友唱歌图,提问:“观察这幅作品,除了绘画部分以外,还有什么内容?”(还有文字部分)
(多媒体展示:绘画日记结构:1.绘画部分2.文字部分)
3、教师再次播放各种声音国歌声、笑声、哭泣声、雨声。学生认真聆听并展开想象。
(多媒体展示 :“想”字。)
4、师生共同讨论:当我们听到其它声音后你想到了什么?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想象好吗?
(多媒体展示 :“说”字。)
5、教师再次播放音乐并出示一些听到声音后学生想到的一些范图。激发学生想象,并对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进行表扬。
(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有声有画的情景,学生通过探索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记忆思维,突出本课的难点。)
6、学生再次讨论:
如何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和画面呢?
教师出示范图(唱歌图),让学生探索讨论,自主合作学习。
7、师:那么我们要如何来作画呢?
教师出示几例范图并出示绘画步骤:
(1)构思画稿(形象、匀称)
(2)涂上颜色(强调大胆,均匀,整洁)
(3)文字说明(日期、天气、事件、说明要概括,简单)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各绘画图,动画出示绘画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绘画过程,让学生迅速掌握绘画方法,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三)、深入:学生小组创作实践
1、按4人为一组分组合作绘画,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画得又快又好。(注意小组间各人的分工的要明细)
2、学生小组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对构思新颖的小组或个人提出表扬,并展示给同学学习,鼓励不足的学生。
3、学生创作时播放音乐,并用多媒体再次展示绘画步骤和一些学生作品供学生参考。
(四)、结束:情感升华
用彩墨画鱼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第八册第九课的内容,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课程,是一节集欣赏性创造性互动性于一体的课程,这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了解彩墨游戏的基础知识上的一个拓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体的效果,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作愿望。本课通过造型不一颜色各异的鱼,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彩墨画的形式进行结合教学,使学生对色彩的运用和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欣赏图片,教师演示画鱼过程,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学情分析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由于四年级学生已对彩墨画有一定的认识,对色彩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喜欢动手实践。《用彩墨画鱼》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学习来展示出小组的绘画作品,并对绘画作品进行介绍,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得有成就感。而乡村学生普遍美术基本功不足,美术知识薄弱,因此教学起来,难度较大,知识点教学需由浅入深,重在开发学生的兴趣和大胆创作,以鼓励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鱼的外部特征,尝试运用彩墨,以勾勒或晕染的方法表现鱼的色彩与形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欣赏、分析、体验的过程中,利用彩墨的方法表现出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鱼的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在愉快的创作过程中,感受彩墨画的独特之美,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分析鱼的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学习彩墨画鱼的方法,体会墨色变化,从中感受彩墨学习的乐趣。
难点:如何运用彩墨画的方法创作出生动的鱼。
五、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毛笔、羊毛刷、宣纸、中国画颜料、调色盘、洗笔筒、抹布。
学生:课本、宣纸、毛笔、羊毛刷、中国画颜料、调色盘、洗笔筒、抹布。
六、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激趣导入
1、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具,准备上课
2、视频激趣导入
3、出示课题:《用彩墨画鱼》
(二)情景设置,深入教学
1、了解鱼的身体结构
2、
了解鱼的及游动特点以及外形、色彩、花纹的特点。
(1)
出示视频:《美妙的海底世界》
(2)
出示图片
外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
色彩:对比色
花纹:斑点、网状、条纹
3、
欣赏画家作品
(1)韩美林作品
(2)吴冠中作品
4、
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勾线法、晕染法,并板书:勾线法
晕染法)
5、
欣赏学生作品
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6、
学生创作
内容:用彩墨的技法创作一幅“奇妙的海底世界”。
要求:用笔要大胆,注意墨色的变化;色彩要鲜艳、丰富;构图要完整。
7、
展示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
(2)学生自评、互评
(3)教师评价
8、
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已进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新阶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服务和服从于主体,都要充分调动主体自觉积极参与教育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展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需要特别强烈。”只有激活主体的内在原动力,最大化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才能逐渐形成主体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现代教育者认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地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地学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要着力培养他们求真、善思、好学的学习品质,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讨论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通过课堂上的多边多向交流,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促使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地获取,充分地发展,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内涵和要求。可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误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听名教师上课,能体会的就体会,能模仿的就模仿,然后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且美其名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一线的教师,对新课程到底有多大程度的了解,新课程的理念能不能内化为教师的思想,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一些流于形式、流于表面、轰轰烈烈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其表现为:
(一)撒大网捕小鱼――教师与教材对话的蜻蜓点水
近年来,语文课堂越来越讲究“读”与“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加之新课程又特别强调学生的感悟与自主学习。于是,在一些公开课上,一些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发生着根本的变革,无论是说明性的文章如《逛野生动物园》,还是情感类的文章如《雪儿》,开始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读:“同学们,把你们感兴趣(或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于是,学生就开始漫无目的地读,然后,就这一两句话发表着自已的观点。整节课就处于随意性的对话中,学生对课文没有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不抓住学科本质,学生无论怎样动,思维水平都不能上去,整体素质无法提高,更谈不上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二)明合作实独揽――学生合作控究的有名无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们便可以在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上看到学生的小组合作。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前后四人便开始忙活起来,至于怎样合作,如何分工,教师是否会评价与关注他们合作的质量,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事。老师关注的只是他们在合作中有无完成布置的任务,并且通过这种形式,向大家显示已经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了。江苏省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彭刚在《关于问题的问题》中提道:“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和研究课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和学习,显得非常稚嫩,非常不成熟,一些教师引导得不好,做不到位,课堂失控,给人乱糟糟的感觉,甚至给人留下故意作秀、过度表演的印象。”
(三)重预设淡生成――课堂的生成资源视若无睹
一位语文教师在上《给盲婆婆的蝈蝈》这篇课文时,精心设计了教案,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导下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对那些表现出色的学生奖了纸剪的红苹果与绿苹果。一个一直没有机会发言又没有得到苹果的学生在下面说着:“这苹果又不好吃,我才不稀罕呢!”立即引来了旁边同学的窃笑。此时,老师也听到了他的意见,却没有作出任何反应,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着教学。在有些课堂上,有些小组合作时团结、高效,有些小组合作时互相推诿。很多教师只注意了他们合作的成果,甚至只是叫已完成的小组来汇报一下结果就行了,很少关注学生是怎样进行合作的,以及在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进行评价与利用。新课程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组织教学。现代教育手段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它扩充并且延伸了教学内容;直观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教学情境,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于是,在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上,多媒体课件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有些教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既定的流程上来,对课堂上生成的各种教学、教育资源弃之不顾,使得原本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课堂教学、师生间和谐的人性化的关系被教师脑海中预设的程序所代替,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
二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播,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起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正是以此为基础的,指的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探究起来,自主进行学习呢?
(一)产生真实的问题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深有体会地说:“打开一切科学钥匙,都是毫无异议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作为让学生主动探究的突破口。其中最关键的是产生真实的问题。所谓真实的问题,就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而不是教材规定的问题,不是老师所决定的问题,更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在教学中,假如学生围绕教材规定的或老师提供的问题展开研究,他们内心往往缺乏那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意愿,学习则变得比较被动。因此,老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让他们自己决定要研究的问题,使他们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如在教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第一课时,我就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中。先询问学生:“在你的记忆中,母亲都为你做了些什么事情?”然后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我有感情地叙述,在恍如身临其境中,学生的情感得到调动、激发,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想,体会天下母亲对子女的拳拳之心。为了让学生自己决定要研究的问题,我引导:此时此刻,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思维活跃,问题自然产生,有的研究“为什么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有的研究“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是什么含义?有的研究“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母亲为什么要流泪”?然后,依据学生想研究的问题,根据自愿原则,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性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出来。
(二)提供操作的“市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动手操作并非手工劳动课、常识实验课的专利。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材料、操作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己的设想,运用材料,放手让他们搞一搞,试一试,从而经历真正的“自主探究”过程。
《詹天佑》一文中,有关修筑居庸关、八达岭和“人”字形线路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光借助图理解还有一定困难。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探究起来呢?我借鉴一些老师的做法,搬来一些沙子,让学生当小工程师。在学生充分读熟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把沙山分别当作居庸关八达岭和南口,来演示詹天佑的开凿过程,再现设计思路。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涨,或独自斟酌,或同桌探讨,不懂的再来个四人合作。在老师的导演下,在自主探究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开凿的方法,而且进一步体会到了詹天佑的才能和技术。
(三)开放学习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现代教育要求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即能够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因此,老师不能唯教材,而应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努力使自己的课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究拓展途径。
开放教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打破教材不能改动的神话,根据培养目的、需要,将教材内容适当增删、重组: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结尾没有写儿子的回信,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给父亲的一封信》。既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儿子对父亲的一片深情。二是加强与各学科间的联系。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策略,提倡并鼓励老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而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自组教材或自编教材,进行综合教学。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以和常识《认识方向》组合,《树叶画》可以和美术课《秋天的画》组合。由于探究内容、途径的多样化,学生的探究非常投入,一些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四)共建交流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