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经济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收入差距,消费需求
我国目前所呈现出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总体态势,根源在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所造成的居民消费能力的制约,即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明显低于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在正常条件下,消费需求数量变化首要的受制因素是收入水平。我国居民总体消费水平之所以偏低,主要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整体收入水平低下造成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水平在不断扩大(详见图1、图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
图1 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图(1978—2009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
图2 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1】图(1978—2009年)
可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就已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收入曲线都在迅速上升,但城镇居民收入曲线上升的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收入曲线上升的速度。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致经历了一个缩小-扩大-缩小-扩大的演变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的态势。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到1984年,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这时期,随着的推行和农产品收购价格几次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快较大的增加,其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经济论文,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高达2.57,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7倍。1978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到198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1.82,是1978-1984年期间最小的一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时期,我国改革的重点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而在农村,由于联产承包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量释放完毕,再加之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幅度大于农产品带来的农业贸易条件恶化、农业比较利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很快越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1985-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到1994年达到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86。
1995-1997年,城乡收入差距短期内缩小。缩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城镇中下岗职工增加,他们的收入减少所致。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86,到1997年缩小到2.47。1995-1997年期间,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差距仍然偏大,且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缩小的趋势。
1998年至今,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1998年的自然灾害和1999年城镇职工的普遍加薪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趋势的主要原因,且在这一时期由于教育、医疗、保障等各种福利方面的差距显露出来,进一步拉大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自1998年以来除了个别年份略有起伏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一路攀升,由1998年的2.51扩大到2001年的2.90,2007年更是上升到了3.33,为历年之最,2009年仍保持在3.33。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比较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收入阶层,也因此形成了城乡两种不同的消费阶层和消费市场,从而造成城乡居民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人均消费性支出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较
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相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也经过了缩小、扩大,短暂的缩小后进一步扩大的过程。图3表明,1978年,城乡消费水平比【2】是2.9,1983、1984、1985年缩小到2.2经济论文,1995年扩大到3.8,短暂的缩小后,1999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一直维持在3.6以上,2003年和2004年更是高达3.8。2009年,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为4021元,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为15025元,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3.7个农民的消费水平。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水平,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大约落后15年左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
图3 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比率图(1978—2009年)
2、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较
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都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199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85元,2008年增加到3661元,2008年比199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了3076元;199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79元,2008年增加到11243元,2008年比199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了9964元。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支出差距在扩大。1985年城镇消费支出是农村消费支出的2.3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此后,城乡之间的消费支出差距逐渐加大,到2008年城乡之间的支出比高达3.6,即目前我国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相当于3.6个农民的消费支出。“三个农民抵一个市民”是当前农村低消费的真实写照。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首先,城镇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比农村居民相对比例小,并随收入增加呈下降趋势,即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城镇居民的消费已从以食品类消费为主的生存性消费加速向质量型消费过渡。其次,衣着、家庭设备用品等的支出,在城市基本趋于饱和,但因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而未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当城镇居民消费向空调、摄像机、家用电脑等新一代高档耐用消费品转移的时候,农村居民的消费仍停留在以生存为主的消费水准上。再次,城镇居民用于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等的支出有增长趋势,城镇居民将来的消费热点将是住房、汽车、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及教育,但城市新消费热点产品在农村的消费量还相当少,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拥用量仅相当于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见表1)。
表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比 单位:%
指标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7年
2009年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食品
58.80
54.25
58.62
50.09
49.13
39.44
43.08
36.29
41.0
36.5
衣着
7.77
13.36
6.85
13.55
5.75
10.01
6.00
10.42
5.8
10.5
居住
17.34
6.98
13.91
8.02
15.47
11.31
17.80
9.83
20.2
10.0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5.29
10.14
5.23
7.44
4.52
7.49
4.63
6.02
5.1
6.4
医疗保健
3.25
2.01
3.24
3.11
5.24
6.36
6.52
6.99
7.2
7.0
交通通信
1.44
1.20
2.58
5.18
5.58
8.54
10.19
13.58
10.1
13.7
教育文化
娱乐服务
5.37
11.12
7.81
9.36
11.18
13.40
9.48
13.29
8.5
12.0
其他商品
及服务
0.74
0.94
1.76
3.25
3.14
3.44
2.30
3.58
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这种新的管理理念是很有意义的,问题在于对绩效尚未形成评估体系标准,从而造成实际操作的难度。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不断探索,真正实现绩效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不是孤立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也不是单一的,就事论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不会奏效。应该从系统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观念出发,探索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要从加强预算管理为核心,改变不合时宜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办法,在不断推进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形成长效机制,达到对问题标本兼治的目的,最终实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目标同高校自身长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统一。
2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2.1重视预算管理,尽心编制预算
预算管理涉及预算、决算的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组织、指挥、细节、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实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要充分重视预算管理的每一个环节。①精心编制预算。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要努力使预算编制切合高校科研工作实际,同时要符合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做到笔笔经费安排得清清楚楚而又合情合理,做到细致入微,把一切可能包含的元素都尽列其中,编制一个科学、规范的具有较高质量的预算。②财务部门要参与预算编制。要改变由课题组单方面编制预算的做法,让财务部门参与预算编制,这对确保预算编制质量至关重要。③要探索课题组科研人员与财务部门人员协调工作的组织形式或彼此配合的工作机制,不单单为保证预算编制质量,也是为在预算管理的不同阶段的工作环节上保持密切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2.2进行动态的阶段性核算,及时发现问题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是执行预算的前提和根据。①充分认识执行预算的地位和作用。再好的预算,如果在执行预算阶段得不到认真执行和落实,预算等同虚设,而到了结账阶段就会问题成堆,工作起来困难重重。因此,要充分认识执行预算的这种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②严格规范经费支出。在遇有特殊情况需要超出预算规定的经费支出范围时,要由课题负责人与财务部门人员共同商讨解决办法,既要保证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又要保证预算的收支平衡。③分阶段进行核算。要按照科学研究规律并从具体课题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出发,由课题负责人与财务人员共同商定动态核算分几个阶段进行。这种阶段性核算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可以避免问题的堆积和拖延至决算阶段解决。
2.3遵纪守规把好结算关
课题项目通过结题验收,科研资金运动即到达终点,预算管理进入最后的结算阶段。(1)认真审核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坚守遵纪守规底线。要按照国家关于高校财务管理的规定和有关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意见要求,对科研经费的支出进行严肃的审核,坚决把好科研经费使用的最后监控关,不容许有违纪违规现象发生。(2)妥善解决疏漏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再好的预算管理也难免不出一点疏漏,这是因为客观情况是不断变化着的,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面对疏漏问题,课题负责人与财务部门人员,应以积极的、负责任的态度共同商讨补救措施,寻求在合理的前提下妥善解决疏漏问题,达到预算的收支平衡。(3)重点解决“结题不结账”问题。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出现“结题不结账”情况与现行制度安排有关。课题负责人在这种制度下有权单方面支配科研经费的结余部分,但怎样支配和在什么期限内支配并没有明确规定,这是造成财务人员因无据可依无法结账和课题负责人因不及时结账而挂账的根本原因。鉴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对现行高校科研经费结余由课题负责人支配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①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这里指以科研人员为本。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初衷在于鼓励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能为高校科研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因此,改革和完善这种制度要有利于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应该是一个原则。②将科研结余转化为后续科研资金。要根据课题负责人的不同科研情况,不搞一刀切,不求整体划一,把一定额度的科研结余经费转化为课题负责人的后续科研资金,鼓励他们继续为科研事业做贡献。真正把科研经费用在科研事业上。③将经费结余转化为奖金。应同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评估活动结合起来,把在课题主持、经费管理、成果效益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准的课题负责人作为工作模范,给予他们一定额度的科研结余经费作为奖金。
2.4探索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评估标准,提高经营使用效益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引入绩效理念,是为追求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即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科学或学术效益等,旨在使有限的科研经费在科研活动中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但衡量效益的大小,要有具体的评估标准和细化的指标,这需要艰苦的探索。下面只是从几个大的方面试图划定探索的方向和路径。①经济效益主要看课题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情况。一是看课题项目经费的使用是否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使笔笔项目支出达到科学合理和规范。二是看课题项目结题是否顺利通过验收并达到较高水平,对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项目,则要关注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②社会效益主要看课题项目成果的社会影响情况。一是首先可把成果出版单位或发表成果的期刊级别作参考;二是看著作印数多少,是否有再版,看论文是否有转载。三是看课题项目成果有无正面反馈信息或正面的肯定的书评。四是看党政决策部门领导的意见。如果是报送上级党政决策部门的对策研究报告类成果,要看有无领导的批示和具体评估或采纳意见。③科学效益或学术效益要看课题项目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意义或学术水平。一是看成果中的理论观点是否具有科学性,即是否正确揭示了研究对象的本质,提出准确的判断和经得起批评的观点。二是看成果是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即具有学术上的创新性,具体表现在是否填补了前人研究的空白或弥补了已有成果的不足,是否对学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三是对应用性对策研究成果要看是否提出新思路和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
3高效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建议
益民家具城目前尚属小微企业,经营者开办目的十分单纯,就是为了养家糊口,短期就能获利,梦想做强做大。但是经营者并没有接受过家具行业系统的培训,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缺乏营销理念,企业文化素质偏低,在营销时总是盲目跟风,缺乏创新和个性特色。目前,石拐新区仅有2家家具店,有的时候,经营者看到别人的实木家具好卖,就舍弃原来经营的产品而转向实木家具,营销思想摇摆不定,这导致家具市场不光产品同质化严重,甚至营销手段也出现雷同,其结果可想而知。
2解决问题的途径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政府需要转换姿态,实干兴区,从硬环境和软环境2个方面给予这样的小微企业指导。所谓硬环境就是指基建中为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的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经营场地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所谓软环境就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具体帮扶措施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2.1帮助小微企业拓宽融资的渠道,保证资金链不断裂政府需要鼓励金融部门,比如各类银行多推出助力小微企业成长的金融产品,另外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担保体系,制定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指导意见,建立再担保机制,能够形成上下一致的担保体系的建设,能够提高风险抵御能力,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水平,使更多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同时,政府还要抓紧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做好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收集中小企业和小企业的信贷机构或者信用记录,能够形成一个收集、评价、公布机制,使社会上更多机构,便利查询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使更多机构对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保障和调节。
2.2政府利用多种媒介帮助小微企业宣传产品或服务政府出面帮助小微企业和各类媒体打交道要容易很多,比如各大报纸、电视台、广播、网络,甚至微信平台等等。利用这些信息平台,政府要正面宣传企业发展历程,包括企业经营者,还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宣传帮助小微企业塑造形象,吸引更多的受众。政府要转变姿态,起到桥梁作用,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政府相关人员要从办公室走出来积极深入群众,向小微企业调研,宣传什么、怎么宣传都要和企业共同协商,找到小微企业所急所想,帮助小微企业的同时,就是为打造强区、强市做贡献。
2.3将家居园区融入到石拐新区附近的工业园区内工业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的主要载体。由政府提供场地,拓展了家具行业的发展空间,也集聚了购买家具的消费者。以园区为依托,创新园区招商引资方式,鼓励家具行业强强联合,解决非公小微企业小、散、弱问题,逐步实现产业集群化。所谓强强联合,在家具行业可以这样举例说明,比如做门的企业可以与做套房家具的企业实行联合,让消费者在买门时便可以享受到优惠的套房家具,反过来也可行,推出一系列的联合优惠政策,共同抢占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在了解家具行业其他产品线时,可试探性转型,不要盲目转入完全不了解的行业,避免走入转型迷区。
2.4要重视非公小微企业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将非公有小微企业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纳入整体人才发展规划,在政府奖励、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人才同等的政策待遇。内蒙古大约有50多万户的非公企业,非公企业已成为创造社会财富、增加就业岗位、扩大财政收入、推动城镇建设的有效途径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对非公企业社会保障服务工作,转变思想,强化服务意识,认真履职,并结合其他省区的经验,提出具体的措施与办法,切实为非公企业提供便捷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
2.5严格执行国家扶持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针对失地农民实行创业补贴制度,依据地方财政,对连续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给予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制定促进失地农民工在乡创业激励办法,全区、全市甚至全村每年评选一批创业先进典型,并给予表彰奖励。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科研项目在高校的管理模式及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备受关注。如何加强和推动高校科研项目规范管理,保证科研经费合理、合法、高效使用,从根本上形成制度约束和透明操作,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1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1预防腐败需强化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
近年来,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逐渐加大,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了长足发展,高校实验室涌现出了大量科研成果,培养出了大批科学研究骨干,高校科研人员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高校也一度反映出科研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和效率低的问题,科研经费在支出使用上的腐败现象露头,部分科研经费支出不能与被国人所期望的科研成果产出相匹配,没有相应的科研经费投入与使用过程监管,致使科研经费腐败有可乘之机。
1.2内部审计可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把关
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最终目的是规范高校的经济活动,为高校的发展保驾护航。在对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服务过程中,内部审计可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进行跟踪,随时了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及时提出整改方案,把违规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积极作用,以强化财务、项目、预算、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力度。
1.3科研经费管理实行相互制衡需要审计监督
科研经费就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费用,与科研无关的,不能挤占成本,必须避免部分科研经费流失于研究之外。但在现有的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过程中,还是受到各方利益牵制影响,监督仍不能到位,相互制衡机制不完善。内部审计应从监督制衡方面发挥积极的协调配合作用。
1.4内部审计能监督(规范)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行为
科研经费如何规范合理的使用,高校需结合国家现行政策与相关规定制定切合实际的内控制度,完善项目课题组、责任人、财务、资产、审计等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规范科研经费支出行为,严格审批手续,规避科研经费使用的随意性和违规性,防止专项资金不专户核算、科研经费被挪作他用及超预算支出等。及时启动以预防为主的内部审计,是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项目准确结题的重要保证
2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难点剖析
2.1科研项目类别繁多以及经费来源多元加大了内审难度
高校科研经费按财务核算科目分,主要有科研经费拨款﹙又称纵向科研经费﹚和科研事业收入﹙又称横向科研经费﹚。高校现有纵向科研项目主要包括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教育部科技三项费用项目等[1]。此外,还有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的科技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科研经费、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等。不同的科研类别其经费来源也不同,且有不同的管理、使用、核算要求,经费管理制度﹙办法﹚各有侧重点。如何正确判断科研经费使用合理、合规,达到有效监督,是内审人员对其管理尺度把握的挑战。
2.2科研经费管理可进一步细化
我国目前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办法,基本上是按项目类别建立的,办法之多,内容重叠,过于粗放,且更多强调的是指导性原则,缺乏细节流程和有效措施,各级主管部门及高校制定的管理办法由于依托部门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相互重叠甚至相抵触的环节。没有标准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供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有效地掌握运用。
2.3部分科研人员缺乏法律意识
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大多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科研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按照国家各级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制度﹙办法﹚和项目任务书﹙合同﹚要求,明确规定了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但是,部分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法律意识仍然淡薄,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拥有对课题经费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使用权,高校各科研管理职能部门为了提高科研积极性,也有不同程度上的认同。如不采取措施,掌握科研经费的教授群体可能沦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
2.4科研经费使用中的问题多发点
在高校内部审计中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问题。单位内控管理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未按要求进行专户核算,课题承担单位对合作单位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执行不到位。其二,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的问题。编制虚假预算骗取项目经费,虚报、冒领套取项目经费谋取私利,虚假发票、白条列支经费,截留、挪用、违规转拨经费,避开依托单位财务部门监管,未经批准擅自增加或变更“承担单位”“合作单位”,对项目进行“转包”“分包”,对外拨经费缺乏监管。其三,将项目经费用于与研发无关的支出。不经审核审批擅自调整项目经费预算,超预算、超范围、超标准列支项目经费。其四,大额支出审批程序不严格,手续不完备,项目支出相关附件不完整,部分费用列支依据不充分,大额支出现金结算,突击购买大额材料,会计资料信息不全,账证、账实不符,大量科研材料使用没有入账领用备查记录等问题。上述问题都需加强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规范化。
2.5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与支出控制主观性较强
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是整个科研过程的重要环节,部分课题负责人在缺乏管理理念、财务知识的基础上,凭主观意识编制收支预算,使之不能准确地反映需求结构。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到课题经费,通常会夸大成本预算,经费来源部门也不能科学合理的判断预算编制的正确性[2]。预算管理与成本管理脱节,预算编制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在课题经费的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缺乏计划性、前紧后松,年底突击花钱、结题前突击购买设备等现象,导致经费整体支出不合理。这既不利于课题结题和今后的课题申报,也容易导致科研腐败的发生。由此可见,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2.6高校内部审计缺乏准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是科研主管部门和社会关注的重点,但从高校内部审计实际而言,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审计并没有摆在重要位置。一方面体现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还达不到有效正确评价水准;另一方面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审计需要对效益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效益性评价包括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技术效益的评价往往超出审计人员的专业范畴,怎么评价研究成果的实质性贡献和作用,评价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国际影响,审计人员似乎是难以做到的。科研人员的自我评价只能作为科研经费审计的参考内容,而不能作为审计依据。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空白,导致无法有效开展科研经费绩效内审工作。
3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对策探讨
3.1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系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要先行。财政部、教育部陆续制定了多项科研管理制度和办法,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建立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把各级部门与高校对科研经费的法规、制度、办法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于操作过程中,由制度制约经费开支,不让科研经费使用行为游离于法律制度之外,切实实行科研经费管理责任追究制。避免制度重叠繁索,注重管理办法可操作性,便于层层把关,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从而形成用制度管事的良性循环。
3.2加强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内部审计,完善成本管理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是严格科研经费预算和支出管理的监督环节,管理过程中既要有利于保证科研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也要有利于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还要强化预算执行的约束力,维护其严肃性[3]。首先从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入手,保证科研经费的各项开支按预算执行。其次是对科研经费收入的进账管理,不管是纵向课题经费,还是横向科研课题经费,都必须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按项目要求进行独立会计核算,专款专用,杜绝科研收入形成体外循环脱离学校监管。再是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体系,有效防止科研经费使用过程失控现象的发生。对财政拨款科研经费,必须完善经费使用规程,规范费用支出管理。最后是关注预算结构与科研活动无关的成本支出,通过对项目成本支出的监督,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性,杜绝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3.3重视科研经费使用的事前和事中跟踪审计
科研项目立项后,高校相关部门﹙科研、财务、审计﹚就应该开始对其进行关注,突出以防为主观念。通过认真阅读科研项目任务书,开始指导课题研究人员科学合理地编制经费预算,建立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全方位的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为事中跟踪审计打下基础。在项目研究经费支出过程中,督促科研人员从项目合同、经费预算内控到规范成本支出,层层跟踪把关,从源头上堵塞违规行为,严控与科研无关的费用列支。通过与财务数据联网,对重大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实时监控,对资金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提出合理建议,保证科研经费的支出安全,防范于未然。
3.4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宣传指导平台,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
在高校,科研人员对项目申请、技术攻关、科研任务比较熟悉,而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支出控制、成本核算、规范支出的具体做法相对陌生。于是,建立科研经费规范化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支出过程,合理使用科研经费,优化固定资产管理等宣传指导平台尤为重要。形成科研管理部门、课题组、财务部门、审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交流沟通平台,加强各方在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的密切联系。用面对面的咨询、交流、服务方式,使管理人员对科研经费预算、实际开支等情况得到即时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科研人员对研究过程和经费支出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找到答案和解决方案,共同关注经费管理薄弱环节,增强风险意识。真正让科研人员意识到离不开我们的服务,从而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
3.5转变工作思路,强化内部审计管理效能
努力提高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相结合开展科研审计业务。内部审计应注重以“管”为主,偏重对审计工作质的把控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服务效应。将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屡审屡犯”现象,实现审计整改闭环管理。同时,要以审计整改为契机,分析原因、举一反三,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深入研究从源头上解决审计查出问题的根本措施,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透明度和工作质量。
3.6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水平
现代风险导向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审计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具备管理理念,掌握信息化处理技能和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因此,大力培养审计人才,提升职业判断能力,提升错报、错判风险的分析能力,制定和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丰富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点及综合服务指导能力,使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同时要强化审计职业道德准则和法制意识,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运用审计软件建立科研项目数据库,以自身优势的知识集合高质量地服务于科研内部审计工作。
作者:李安娜 柳蓓丽 李晓 曹洁瑞 单位:东华大学
参考文献:
[1]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104−106.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需求经济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表明,世界经济减速将成为事实。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3.7%,比2007年放慢1.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长0.5%,放慢1.7个百分点;欧元区增长1.4%,放慢1.2个百分点;日本增长1.4%,放慢0.7个百分点。加上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美元持续贬值,汇市、股市、债市、期市及商品现货市场都受到冲击,对各国的经济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以上因素决定了我国出口形势比较严峻,出口增速减缓和贸易顺差的缩减将不可避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正在减弱,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消费和投资的拉动。在这一形势下,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就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由于奢侈品的需求潜力很大,因而,正确规范和引导奢侈品的消费,对于扩大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关于奢侈品的内涵
沃尔冈•拉茨勒在畅销书《奢侈带来富足》中这样定义奢侈:“奢侈是一种整体或部分地被各自的社会认为是奢华的生活方式,大多由产品或服务决定”。现在,奢侈品在国际上的概念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奢侈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人们消费奢侈品看中的往往是它的炫耀,觉得奢侈品是过度消费消耗的东西,以至于挥霍等。
例如,“捷达”和“奔驰”轿车都是代步工具,在代步方面没有价格所显示的那样大的差异,差别在于他们代表的意义不同。“奔驰”的符号价值在于成功、财富和身价。在西方经济学中根据需求收入弹性将消费品分成了必需品与奢侈品两大类,把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即需求的增长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的消费品称为奢侈品,另一类则称为必需品。在我国的传统概念里,奢侈品消费几乎等同于贪欲、挥霍、浪费。
其实,从经济意义上来看,奢侈品消费实质上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本身并无褒贬之分;从社会意义上来看,奢侈品消费是一种个人品位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奢侈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内涵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理念的演变,许多昨天的奢侈品已经变成今天的必需品,而今天的许多奢侈品也会变成明天的必需品。例如,在13、14世纪,糖和香料是奢侈品,但在当今社会它们却成为普通的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内涵的变化反映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当前更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奢侈品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奢侈品的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奢侈品更新周期短且对市场的刺激效果显著
作为奢侈品的商品,除了具有商品本身固有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一种炫耀,即显示消费者身份和地位的功能,所以,奢侈品应当是引领时尚的前卫商品。这一特点决定了奢侈品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而具有较短的更新周期。
以服装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的功能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都市人追求时尚,展现自我,服装的发展渐渐淡化了它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功能,其装饰和炫耀功能似乎已成为服装的灵魂。例如高档的时装,面料考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作为普通服装的基本功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失去,但作为高档时装的炫耀不久就会减弱,奢侈品的消费者更看重其装饰和炫耀功能,因而会随着流行趋势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在消费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很难想像一成不变的款式和风格能立足于激烈竞争的服装市场上。有市场眼光的厂家总是紧追流行趋势,不断推出个性化的款式,开发风格迥异的服装,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求个性的需求。一面是厂家层出不穷的新款推出,一面是消费者为追求时尚而不断膨胀的时装需求,这造就了服装市场供销两旺的局面,从而极大地刺激了市场销售额。
2008年,尽管雪灾、地震、股市泡沫破裂、经济衰退预期不断打击着消费者的信心,但纺织服装国内零售2008年1-9月却持续维持25%以上的高增长,屡超市场预期,直到2008年10月行业零售增速才出现放缓,显示了服装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是需求仍然不足,2008年1-9月,行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增速维持小步上升态势,纺织品与服装的库存金额却分别同比大幅上升了33.10%和25.09%,显示行业产需矛盾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刺激需求。
除时装外,其他奢侈品消费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对市场有显著的刺激效果。据报道,上海顶级私人物品展集中展示了顶级名车、游艇、私人飞机、珠宝名表、名酒以及各类豪宅别墅、高尔夫俱乐部、私人会所等。据统计,顶级私人物品展3天一共接待了超过7000位富豪,成交量达2亿元人民币。
(二)奢侈品需求潜力大且能充分吸纳购买力
奢侈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这就是说,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的增长就会更快。奢侈品不像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小的必需品那样,受所谓消费饱和的约束,即使收入水平提高,人们也不可能较大地增加消费。例如,对于食盐这种商品,即使人们收入提高了,人们也不会因此而增加消费。奢侈品消费就不同了,以旅游为例,当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还不敢奢望旅游,一旦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就会增加这种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可以从普通旅游变为豪华旅游,从国内旅游转向国外旅游,国外甚至已经开发了太空旅游项目,所消费的资金可想而知。可见,奢侈品消费的需求潜力是很大的。能够充分吸纳新增的购买力。
目前,由于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结构不尽合理,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07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我国2007年的基尼系数达到0.458,已进合国规定的收入差距过大的范围,为数不多的高收入者拥有大部分的居民储蓄。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越高其边际消费倾向越小,因此,高收入者的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消费,大部分收入沉淀下来,这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开发质量好、价值高、品牌响、炫耀功能强的奢侈品,以刺激高收入者的消费欲望,吸纳他们充裕的购买力。将沉淀的资金通过消费引入市场,转化为生产资金。
汽车领域的世界十大奢侈品牌:法拉利、福特、大众、宝马、莲花、宾利、凯迪拉克、菲亚特、奥迪、劳斯莱斯,大部分已进入我国的高端汽车市场,正在充分吸纳富豪们的购买力。我国每年的奢侈品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并以年20%的速度增长。正在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世界顶级生活体验中国峰会”,“上海国际品味生活展”纷纷亮相中国,世界顶级品牌纷纷在中国选址开店。美国高盛公司关于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研究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9%。法国精品企业联盟“科尔贝委员会”预言,中国将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在这种形势下,应当致力于打造本土的奢侈品品牌,比如被国内外同行誉为“中国第一裁缝”的永正裁缝、高档的红木家具、在中国历史上与皇家相关的贡品如南京云锦等,都蕴藏着丰富的奢侈品品牌的生长基因,很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奢侈品品牌的符号,使我国的奢侈品市场被本土奢侈品占有,提高奢侈品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奢侈品消费能够催生新的服务项目并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奢侈品消费首先催生的是商业广告。在许多情况下,奢侈品消费具有炫耀性动机,是一种“显眼的消费”、“装门面的消费”、“摆阔气的消费”,显富、炫富比使用商品更重要,因而要求商品或服务除了具有较高的质量以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要广为人知,甚至人所共知。这就要借助商业广告的力量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通过在重要媒体的黄金时段反复地广告宣传,将“某商品是名贵商品”的概念植入消费者的意识中,使社会公众形成共识,公认某商品是名牌商品,从而使该种商品具有了显富、炫富功能。这种运作模式便催生并极大地刺激了商业广告的发展,为广告商提供了大量的业务,也使自己的产品具有了更高的附加值,同时也为有此需求的消费者造就了可据以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名牌商品,从刺激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种积极有作为的措施。许多名酒、名车、名牌服装等名牌产品都离不开商业广告的宣传。如果没有奢侈品消费对名牌效应的追求,也就失去了催生商业广告的土壤。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电视行业广告总额是450亿,央视广告收入为110亿。足见打造奢侈品品牌对商业广告的贡献。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种需要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正是如何使稀缺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这种需要最初总是表现为对奢侈品的追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又会产生新的奢侈品需要,再度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步的。由于人的需要层次不断地提高,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消费需求热点,休闲娱乐便是其中之一。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转向文化精神的消费与追求,更多的时间和钱财用于休闲和娱乐,文化娱乐业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最具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时,文化娱乐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将会明显地提高,我国已进入文化娱乐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均年收入超过3000美元,消费就会出现“脱物化”的倾向,人们开始出现普遍的文化娱乐和旅游动机,费用的投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休闲娱乐方式需要的不断创新,使得许多高新技术,甚至当代科技的前沿都被广泛应用于娱乐项目和游乐园的设计当中,这势必会进一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又例如体育健身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满足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体育健身业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也将成为今后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此外,奢侈品消费还极大地带动了服装、住房、汽车、家装、保健、旅游、信息等行业的发展,引发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过度和畸形的奢侈品消费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助长人们的炫富攀比心理,误导社会价值取向;资源配置可能偏离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大量的奢侈品被富人无节制的挥霍,扶贫工程所需资源却得不到满足;纯粹“装门面”、“摆阔气”的奢侈品消费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应当正确规范和引导奢侈品消费,使之真正成为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销售,市场
自从加入世贸以来,中国的市场面向了全球发展。特别的啤酒是市场型产业,需要的就是靠近市场,酒店业和旅游业也有一定的共同之处,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从发展消费向享受消费发展,就像一些大户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开始了假期旅游的奖励,那样肯定要找酒店;还有的就是到外地观察的一些领导或企业家都是安排在酒店里面住。特别的现在开放社会,一些家庭出动或一些情侣度蜜月都是到一些酒店住宿。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大部分的人到外地玩时也要考虑到花费,想现在的一些小单位或家庭住酒店时,一般都是选择一些经济型酒店,因为那样的酒店环境可以,消费也还可以接受。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想到一些大酒店—四星级,五星级,等等。但那些毕竟是小数人。特别的由于今年来的物价上涨,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经济型的酒店就更是受到旅客的欢迎。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一、旺盛需求引爆经济型酒店消费热点
1、经济酒店为什么成为首选,如何在金融危机下一支独秀
在金融危机之下,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市场竞争更加剧烈,就业更加严峻,相信大家都不想丢掉自己的那份工作,即使那个工作赚不了多少钱。为适应这种经济,很多人都会采取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或减少或廉价购买一些价格便宜的东西代替一些价格昂贵的消费品。在这种经济的冲击下,对于需要住酒店的一些人群来说,经济型酒店则成为了首选。成为金融危机下的一枝独秀。
2、从市场上的需求反映经济型酒店
经调查:近年来经济型饭店平均房价上涨,特别是2008年比2007年上涨了20%,平均出租率微降0.4%,为82%,由于奥运会的影响,酒店的热点区域出现在北京。但是2008-2009来,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地区的高星级酒店出租率大幅度下降,相反的一些经济型的酒店出租率有了提高,达4-5%。在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虽然近年来年经济型饭店的出租率微幅下降,但82%的平均出租率仍然远远高于同时期星级饭店60%左右的平均出租率水平。这就证明了经济型酒店始终比那些高星级酒店更受顾客欢迎,由于一些企业家考虑到价格始终影响着顾客的选择,更适应市场的发展。
3.“多”与“乱”宏观现象分析
一些地区还出现了旅馆,但是始终比不上经济型的酒店。据调查显示调查对于酒店经济性的理解,只有16.0%的消费者是看中价格低廉;而有56.4%的消费者看重的,是在安全、卫生的条件下的价格适中;另外还有27.4%的消费者看重的,是一定品味下的性价比高。在安全卫生的条件下,顾客选取的是价格,所以一些旅馆始终不能占据经济型酒店的位置。综合来说,经济型酒店并不是说价格低廉,而应该是价格适中,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另外的是,经济型酒店的设施不能是一流,但也可以说是相当好,比起那些旅馆更是不能再说了。当然价格的确是顾客考虑的的核心。特别是在现在的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一些收入水平不高的人们更是考虑到金钱问题。所以对于酒店行业来说,经济型酒店成为了现代消费者的消费热点。从现在由于酒店业越来越多,经济型酒店到底能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当然要对经济型酒店进行品牌经营。
二、消费的动机与原因
1、消费群体透视
从现在的消费观念来看,住在经济型酒店的大部分是集体社团、旅客、和一些家庭成员。因为在金融危机下,大部分的企业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到经济型酒店的都是一些中小型公司的团友和大家庭成员。
(1).探亲型;就是说一些到外面工作的人回到故乡探望亲人,由于家里的设备不好或没有地方安排给他们住,这里他们想到的就是经济型酒店,当然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差,设施不完善,连多一间客房已没有,那些亲人只能安置在经济型酒店。笔者在这里有个亲身经历。笔者有个外地的堂叔,做了一些小生意,当他回来探望我们时,我们没有什么可以招待他,同时生活条件简陋,没有空的房间腾出来给他休息,那时,他便到经济型的酒店租了间房子住,白天的时候就来我家,晚上又回到酒店里住宿。
(2).聚会型;现在一些聚会可以说是非常热潮,就算出去工作的人,一听见聚会都赶回来参加,毕竟都是很久没见的同学朋友,还有的就是毕业生,在分开前,一般都搞一次聚会,当然经济酒店是首选。
(3).视察型,特别的有一些领导来某个单位参观时,一般安排在经济酒店,一方面表现出领导的廉洁,另一方面酒店的条件还可以,领导住了不会感到不适。
(4).社团型,一些搞社团旅游或搞社团活动的,大部分都是到经济酒店
从上面种种的条件可以看出经济酒店更说广大顾客青睐;显然,这正是经济型酒店所显现的性价比特征,是在合理而低廉的价格下所追求并且正在积极实现的特征。
2、产生动机原因
(1).消费观念的转变;因为现在人的追求都是考虑到精神上的享受,所以一些酒店业的设施条件,服务态度,还有住宿环境是大多数人考虑的问题,不用说是什么大老板,想现在的年轻人,每逢搞什么聚会时都是到经济型的酒店。笔者想再这里举个例子,像现在的肯德基,麦当劳,价格相对的比较高,但是在全球市场上仍然是所向无敌,当然品牌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环境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一些人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环境聚餐,大部分都是到店里吃东西,这就是顾客的心理,人们的追究。
(2).金融危机的影响;因为近年来的价格波动很大,还有的就是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严重,一些企业和一些小型公司相应的倒闭,股市大跌,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失业公民,就连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也是个难题,相应的酒店业的出租率下降,但是现在社会还是少不了精神享受的人们,一些人总是要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有一些中型企业或大型企业,他们都是想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大多数都是采取了旅游奖励,同时也可以放松,在这里,经济型的酒店就是首先考虑的,从上面已经知道现在的酒店业,在出租率方面经济型的酒店业比高星级的不知高出多少。另外毕业生的聚会和领导的视察都是到经济酒店落脚。当我们问到别人时,“为什么不选择大型酒店或旅馆?”,“大型酒店,像一些五星级的酒店,他们的收费超高,虽然很舒适,但是我们并不需要那么浪费,而那些旅馆的条件太差了,服务的态度也不好,设施比起那些酒店差很远,我们来度假的而不是来受罪的。”
(3).经济型的酒店可以满足人群的各种不同的需求。
现在经济型酒店大部分都是一些青少年和一些公司单位的人群,现在精神生活的提高,旅游业迅速的发展,特别的一些节假日,不同的人群就有着他们不同的度假方式,在现代的社会条件很认识下,旅游业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更由于于市场的相关性发展,旅游业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在此,也由于经济型酒店的各种不同类型,从而满足了人群的不同需求。
A.环境良好,空气清新,酒店内部环境安静,价格一些星级酒店优惠这些都符合一些中收入工人的需求;特别考虑到的是家庭单位;
B.网络技术好,而且可以享受会员服务,所在地段交通方便;这样符合一些单位或社团的选择。
C.连锁经营,服务更加规范化、高效率,服务态度好,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
(4).大众旅游的兴起;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着酒业的发展,由于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兴起,并且国家旅游政策的鼓励,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快。特别的,想现在的五一长假和一些公司鼓励政策,大部分的人们逐渐趋向精神的享受。
三、消费者入住信息获取渠道调查
消费者对经济型酒店的理解,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如果选其主要关注点再分析,那么可以看出,正是消费者对经济型酒店的诸多判断决定了他们对经济型酒店的选择(即认知科学的“决策”)。为此我们的又再次询问了被调查者对经济型酒店认知的渠道。
大部分的人们都是因为亲友的介绍和网络知道酒店的信息。而在广告电视方面的媒体传播却是很低,从图表上看来,
1.企业要加大电视盒广告,机场,车站方面的宣传;
2.因为亲友的介绍,所以增加会员的优惠
3.提高质量管理,强化酒店的声誉
既然经济酒店受到更多的青睐,那该如何提高经济酒店的业绩:
首先先弄明白哪些因素决定广大顾客的选择:
据调查:每个地方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大部分考虑到的都是环境和金钱方面的问题;当然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像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因为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那是,北京的酒店出租率在中国排在首位,有点人想用高价租房都没房租,这里是重大事件影响消费,当然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又是一个高峰,还有的就是南宁的商务发达,一些经济型酒店在南宁得到迅速的发展,当然这里指的消费群定位多指向商务人士。广西官方把酒店的目标消费群归纳为时尚商务人士,因为商务人员出差比较多,对经济型酒店有较多了解,那样在一定的条件下促进者酒店业的发展;除了这样的因素还有的就是会员优惠,一些会员可以享受8折或更低的优惠。“汉庭快捷”南宁朝阳广场店驻店总经理陈艺玲认为,经济型酒店其实是相对的经济,其目标受众应该是理智型消费者。作为全国连锁店,其消费客群更多的依靠全国的广大会员,同时也表明了连锁经营的优势。随着广大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会有更多人选择经济型酒店。
四、消费后评价分析
通过上面图表分析,比较满意和一般的占大部分,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经济型酒店得到迅速发展得益于“经济”、”“环境”特别是金融危机下的市场。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调整。经济型酒店的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型酒店不“经济”已成为业内外共同的感受。由于受到房地产市场价格节节攀高和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人对外游大大减少,从而经济型酒店的营业额也相对的减少,虽然说,经济型的酒店比高星级的酒店受到广大顾客的欢迎,但是也在节节下降,占据经济型酒店核心成本的物业租赁费大幅上涨,对比三年前物业成本已上涨100%以上。一个中等规模经济型酒店过去的运营经费超过200万元,今天翻倍到500万元以上。经济型酒店高速扩张,经济酒店哪里能承受那么大的变动,从而会使酒店资源过剩,同时还面临人力资源、标准化服务、管理系统等一系列困难的挑战。
对于将近一半的受访群体对目前生活状态的最大的追求是舒适,其次是稳定、自然、充实、独立、休闲与放松。对于这样的需求,经济型酒店是足够可以给与的。在对消费者的调查后,我们可以总结出经济型酒店给与消费者的是经济实惠,生活干净,平稳的感觉。住在这种经济型酒店的环境是一般平淡,可以让人接受的状态。而对于未来,更多的受访群体渴望“成功”,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有近一半受访对象希望未来的生活是富裕的、受人尊重的和休闲放松的。因而笔者认为为了更大更好的吸引更多消费者,经济型的酒店需要作出一些决策来改变现在的状态,从而吸入更多的消费者消费。对于改变修好的动向,笔者有几点意见:
1.加大顾客的方便;调查结果显示,顾客除了普遍要求免费宽带上网,要求机票、火车票订票服务外,还有很多事需要烦心的,比如外出吃饭或处理一些事;还有一些公司需要对打印、复印、传真和商务会客厅的需求较高;所以笔者想在经济型酒店设置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提供一些方便。
2.改善条件;因为一些顾客住宿时最重要的就是想拥有一个好的条件,所以酒店一般建立在交通方便的地区,还有房间提供好的网咯、电视、空调。最重要的是主要卫生。还有就是服务态度要好,那样可以给顾客留下好的印象。
3。会员制度;很多时候顾客总是考虑到金钱问题,如果经济酒店能提供VIP卡打折的制度,那样一些老顾客会经常前来,会员是现在很多企业都采取的,比如一些鞋业或服装业都采取会员政策,会员们想到可以打折,一般多想优惠的道路办事。
4、是适时地政策;这里考虑到的就是变通,比如说南宁的商务发达,在这里当然是商务的人员是首先考虑的对象,酒店尽量的提供更多关于商务人员需求的资料或设施,用此来吸引上午人员前来。特别的药洞察市场,紧跟着旅游业发展。
5、加大宣传,酒店要搞好当然离不开媒体的传播,利用媒体提高酒店的知名度,想现在的一些大型企业,,就算它的产品不是第一,但是由于它的品牌好,一些公司就是打着品牌的称号和它合作。另外,酒店业要诚信,毕竟是长期的企业,如果为了某些贪小便宜的事丧失诚信,那么将是拿砖头砸自己的脚。
6、多和客户沟通;毕竟酒店业以顾客为上帝的宗旨开设的,所以酒店多点从顾客那里得到自己的不足,从调研开始一直到项目上线全程需要反复沟通、确认逻辑细节,定大的流程和模块,不要什么都听,什么都做,客户是善变的,要敏捷开发,螺旋式的开发
句子之间,除了内容的连贯以外,还要注意语气的呼应。语句之间缺乏条理性,主要是思维逻辑方面的问题,语气的前后呼应,则主要在于语言技巧。在经济论文写作中,加强语气的呼应,使上下文衔接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恰当运用衔接性的语言。衔接性的语言,以连词为主,还包括某些代词(这里、这样、那样等)、副词(显然、诚然、其实、同时等)和某些固定词组(实践证明、显而易见、由此看来、总而言之等),此外,还有一些承接性的习惯用语,如“在这里”、“所谓……是指……”、“这就是说”之类。这些词语许多就是复句中所用的关联词语,也有一些是只用在句群之间的。衔接性语言具有两种功能:其一是表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是使语句前后衔接。因此,缺少了必要的衔接性语言,语气就不连贯。例如下面这段话:“作为经营和运用货币信用杠杆的职能机构,①要适应市场经济对信用高度集中的要求。②要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灵活运用信用,人民银行应在这两方面发挥其调节作用和纽带作用。③不论社会制度如何,货币信用的高度统一集中,已成为当代一切国家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信用活动都已为该国中央银行加以有效的驾驭。我国社会主义银行当然更应如此。”这段话的意思是清楚的,句子的排列顺序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读起来却不大通畅,总觉得疙里疙瘩。如果我们在①、②和③处分别添上“既”、“又”和“事实上”,读起来就通畅多了。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并不一定都要用关联词语来体现,不用关联词语而让读者去体会这种关系的叫做“意合”。在口头表达中,意合的现象比较多,书面表达就比较少,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可以用意合方式的却过多地使用了关联词,也会影响语气的通畅。第二,利用代词称呼。为了在语气上呼应,除了运用衔接性词语外,还可以利用代词作呼应。因为代词和它先前所代的词语有一种自然呼应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读到代词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把它和前面的所称代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文气衔接,上下贯通。请看下面这段话:“在银根放松时,由于贷款利率偏低,加之软约束又没有得到硬化,企业进入资金市场的热情往往并不高,它们通过种种手段最终常常能得到贷款。这显然不利于资金市场的发展。”这段话里用了“它们”、“这”等代词。通过这些代词的前后呼应,使我们读起来觉得既流畅又简捷,连贯感也非常强。如果把这些代词统统换成它们所指代的词语,行文会显得口罗嗦,自然语气的连贯就更谈不上了。代词除了称代的作用外,还起着关联词语的作用。在所有的代词中,“那么”、“这样”的衔接作用更为明显,写作的时候,它们往往是我们行文的助手。
二、应避免语言穿插过多,回复过大的现象
要想经济论文的语言通畅,就要使论述的各要点之间保持连续性。有的人喜欢说绕圈子话,从一点扯开,说了半天才回到本题上来,这样的语言当然是不会连贯的。例如下面一段话:“所谓‘另一种汇价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从非贸易收汇来看,一些人主要认为,非贸易收入外汇后,一部分换成人民币,另一部分换成外汇券,而这些外汇券在黑市上兑换人民币,黑市交易在目前情况下还不能够完全取缔,但是国家曾明文规定,外汇券兑换外币必须凭外币兑换外汇券的‘兑换证明’,与国家规定的汇价不一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且不谈黑市交易的法律性质问题,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外汇券的购买力高于同等额度的人民币的购买力,使用外汇券能够买到较为便宜的商品和劳务。”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却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这样当然令读者感到吃力。在论证中,先“退一步说”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穿插过多,回复太大,阐述同一论题的语句之间的间隔过远,就会造成上下文的脱节。上段话中前一部分画横线的语句应该移到下文适当的地方,后边画横线的可以删去,也可以用括号括起来。只有这样,文章的脉络才清楚,语言才连贯。经济论文的上下文之间应该有明确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如若受到破坏,语言的连贯性也随之受到破坏。上面那段话多少反映了口头表达时即兴思维的特点。口头表达时对语言衔接的要求比较低,而且带有即兴的性质,说话人往往爱从一点生发开去,绕了一大圈才回到本题。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自己说话的习惯来写作,就很容易出现这类毛病。
论文关键词:植入广告,服饰景观,生活方式
大众传媒首先是通过电视广告的形式来塑造消费意识的,而电视广告又是以文字、图像等符号形式来作用于受众,影响消费者的。按照法国哲学家罗兰·巴尔特的观点,大众传媒是将商品的含义升华为一种“神话”,即人们会将商品等物的含义神圣化,进而产生信赖的感觉,这个过程是商品—符号—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转换过程。电视广告的叙事方式是将具体的商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中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某种商品营造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暗示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意义——消费某种商品,你就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这一消费过程便实现了从简单的物质消费到精神价值追求的转化。
电视综艺节目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主阵地,当前又处于空前繁荣的燎原之势,必然成为广告商们争相投放的市场,而真人秀的节目形态较好地还原现实场景,贴近实际生活,节目内容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是最适合植入广告的综艺节目类型。尤其是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接收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做植入广告。
如浙江卫视大型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中植入广告产品品类覆盖电商、数码、服装、汽车等多个领域,植入形式多样,注重冠名商、特约伙伴等企业植入权益在节目内容中的深度融合。在第一期节目中,共有35个品牌参与了合作,累计植入广告曝光341次,累计时长874秒。明星们喝着RIO鸡尾酒、秀特步跑鞋、身穿海澜之家服饰,这些品牌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
2 营造视觉景观 引领消费潮流
电视综艺节目还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服饰穿着营造视觉景观,引领消费潮流,如今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可谓精益求精,力求达到影院效果,提高受众的心里卷入程度和参与度。因此,电视综艺节目在影视服饰上也是精心设计,匠心独具,在荧屏上构筑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引领了消费时尚,同时也参与了节目的叙事,成为节目中一个独特的叙事和表意的元素。
如《奔跑吧,兄弟》中跑男成员们身着纯色超人T恤,黑色紧身裤,时尚跑鞋、墨镜等服饰在线上热销,成为消费者的热门之选。另外根据每期节目的主题和叙事特点节目组还专门为主持人和嘉宾设计了款式多样,经济论文风格迥异的服装,参与节目的叙事,以诠释和表达不同的节目主题。如第二季第四期中,节目组刮起了20世纪80年代的复古风,蛤蟆镜、花衬衫和尖头皮鞋,邓超不仅身着浮夸喇叭裤,而且现场大飚霹雳舞,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80年代的街头,勾起了观众心中无限的回忆。节目将消费文化巧妙植入节目文本中,紧跟时代潮流,暗示了2015春夏时尚趋势。
3 掀起奔跑旋风 诱导生活方式
电视综艺节目在传播消费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对受众的巨大影响尤其体现在对受众生活方式的消费诱导上,所谓生活方式的消费,是指总体的消费或者是配套的消费,作为引导消费的大众传媒不断提出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来吸引大众,这种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塑造出全新的社会时尚形象,从而对受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会不自觉的开始接受新的消费观念,效仿电视中消费行为。
如《奔跑吧,兄弟》第二季节目中,《奔跑吧,兄弟》联合新浪微博开展了“奔跑2015”阳光跑道公益健行计划,通过每周完成指定20万千米的奔跑里程来推动“奔跑2015”阳光跑道公益计划,募集资金为贫困学校修建基础设施。这一活动更是得到了网友们的积极回应,参与人次破亿,全民为爱奔跑260万千米,节目所掀起的奔跑旋风席卷全国,诱导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 结束语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这股兴起于西方世界的消费主义文化风潮在电视的面纱下正席卷全球,通过议程设置和文本建构推行欧美的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电视综艺节目形形的视觉冲击和广告轰炸下,电视构造了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拟态环境,这种符号现实与客观现实存在巨大差距,受众在无形之中被涵化,掉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
因此,受众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建立健全理解电视信息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正确对待电视信息的冲击和影响,对电视传播的消费文化做出反思性乃至对抗性的解读,以此来规避电视传播的消费主义文化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M].3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论文关键词: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制造业,CGE模型
一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进一步改变了全球资源配置的方式,使得世界经济竞争出现了许多新形式和新内容,东盟①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结果,他是东亚地区为实现本区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联合起来在本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的形式,这是东亚自身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东盟作为中国重要的邻居,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自然非同一般。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交往实践,努力发展与东盟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东盟国家快速发展的经济,将进一步拉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在1997年的前30年里,东盟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2%,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东盟各国采取积极措施,经济步入复苏。2000-2004年东盟经济整体的年均增长率恢复至5.0%,至2006年东盟GDP达到5.8%的增长率,东盟10国GDP总额已达10643.69亿美元,外贸总额14426.57亿美元,占GDP的135.5%。无论从其经济规模还是从其贸易规模来看,东盟已相当于一个经济大国。其次,东盟是一个拥有10个国家经济论文,5.67亿人口的地区组织,可以成为中国理想的销售地,也是中国最具希望的经济合作伙伴;东盟国家大量的华人华侨对中国的投资,不仅可以为我国提供大量的资本,还可以为我国引进大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再次,东盟国家可以成为中国急需的资源供应地。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对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东盟国家不仅自身拥有丰富的木材、橡胶等战略物资,而且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论文服务。中国海上石油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东盟国家的支持与合作。所以,中国小康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与东盟国家在能源方面的配合;另外,东盟国家与我国的地缘优势,有利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动我国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现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正在加紧推进,谈判的主要目标是在2010年以前建立起包括中国13亿人口和东盟5亿人口在内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是我国经济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保障。由于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所以本文的分析集中在制造业方面,着重分析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二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实基础
中国和东盟都是发展中或新兴的工业园,国际贸易是中国和东盟的长期对外策略和战略目标。国际贸易对于中国和东盟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双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双方进行产业竞争以增进本国贸易额的同时,产业间的互补性也进一步增强了各自的国际竞争地位。
(一)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情况
从贸易总量上看,双边贸易持续稳定增长。1975年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陆续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和投资保护协定,相互给与最惠国待遇,到1988年双方贸易额年平均增长18.8%。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和东盟各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以平均24.98%的增长速度稳步攀升。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3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仅88.64亿美元,到1997年达到226.51亿美元,比1994年翻了一番。1997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在历史上第一次突破200亿美元,此后几年双边贸易额基本稳定在200~300亿美元之间。2000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家的双边贸易大幅度攀升,全年贸易总额达323.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47.41%,2002年双方贸易总额突破400亿美元,10年间,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总额增长了4倍。2005年双方贸易额更是达到了1133.94亿美元,同年,中国成为东盟的第四大进出口国,东盟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中国和东盟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见表2)。
表1①1999-2005年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项目
年份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金额
增长(%)
金额
增长(%)
金额
增长(%)
1993
88.64
——
45.28
——
43.36
——
1994
110.63
24.81
53.04
17.14
57.59
32.82
1995
133.31
20.50
62.01
16.91
71.30
23.81
1996
166.92
25.21
74.74
20.53
92.18
29.28
1997
226.51
35.70
91.68
22.67
134.83
46.27
1998
204.15
-9.87
92.03
0.38
112.12
-16.84
1999
219.23
7.39
95.91
4.22
123.32
9.99
2000
323.16
47.41
141.79
47.84
181.37
47.07
2001
319.15
-1.24
145.16
2.38
173.99
-4.07
2002
427.6
33.98
195.48
51.94
232.12
33.41
2003
553.16
29.36
270.44
38.35
282.72
21.80
2004
818.58
47.98
386.47
42.90
432.11
52.84
2005
1133.94
38.52
522.58
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