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管理、培训工作做到细化、明确化、制度化
1、主要落实在班主任工作手册的使用、温馨教室、温馨寝室的建设、完善“嘉定一中德育学分”这三个方面,促使良好班风的形成,促进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温馨教室的考核等德育管理基本制度做到了公开、透明。
2、加强团学干部和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做好培训和考核工作。组织了学生检查队的培训、莲~山 课件各班宣传委员的培训、国旗班的培训、班长团支书的培训、行政助理团的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完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搭建舞台。在纪念129活动、对外交流活动等各级各类活动中,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提供机会,提供学生自我展示舞台,多方位、多角度的锻炼学生能力。
3、做好对班主任业务培训工作。开学初,请了德研室陆主任做了德育课题研究的辅导,通过班主任例会制度、校报校刊,交流班级管理的经验,组织了主题班会的展示听课活动,努力提高班主任业务素质。
二、落实“两纲”教育,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1、利用好每周一节的班会课,配合黑板报的宣传,提升班级德育教育的质量。根据年初制定的班会课、黑板报的计划,绝大部分的班主任能组织学生有效的开展教育活动,也有一部分班级根据本班实际情况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并且相互之间也进行了教案的交流。如精心组织xx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开学第一课我的梦•中国梦》的相关活动,高三组织的“祖国的未来 我的责任”的主题班会,高一年级做了“生活的准则”主题班会的校级展示活动。我们希望能够相互取长补短,教学的质量要提高,班会课的质量上也要有所提升。
2、社会实践活动是xx年的主题,在年初制定的实践方案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校内社会实践工作,校外具体落实“一班一基地”有关工作,完成了高一军训、国防教育、高二学农、高三社会考察、高一长兴、高二绍兴的素质教育活动。编制了《追寻历史放飞理想南京社会实践校本教材》,并在高三中具体实施,效果应该还是比较好的,在完成社会实践的同时也完成了高三的研究型课程。高二的班主任也编制了学农劳动的社会实践方案。此外还整理编写了《青年党校》、《校园讲解员》、《学生检查队》等社会实践校本教材。应该说成果颇丰。
刘丽华老师、赵志杰老师两位班主任以围绕世博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主题参加了xx年的班主任基本大赛,并且都作为区级候选人参加市级评比。
3、围绕世博,全面推进“两纲”教育。获得上海市三等奖的,由语文组吴晓燕老师设计的“世博一课”《一起去发现世博之美——作文的思维训练》,在区二纲研修联片范围内进行教学展示,做好“世博风尚好少年”以及“世博风尚好家庭”的评选工作,有6位学生获得了上海市的“世博风尚好少年”的荣誉称号。
4、丰富载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专家讲座、各种专题宣传日、各类展板、“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46个学生社团,“世博会”等国家大事这些活动载体,加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引导学生怀爱国之情、树报国之志,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情感。
5、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了空间。组织了“成长·成才”18岁成人仪式、“嘉懿之星系列评比活动”、“德尚风采人物”的评选活动、“秋季运动会”、“一二.九”主题集会、学生体育比赛等等。
6、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汉族班与新疆班结对活动,在汉族班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活动。学校每个党员与新疆班学生结对活动,高三学生的成人仪式,每一位结对的党员教师给新疆班的学生写下了发自肺腑的成人寄语,留下了殷切的希望。学校专门设立了课题《民族团结教育策略研究》的研究工作。
7、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外,每班的晨检员和知心委员、心理的主题班会及黑板报宣传等已经被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当做一项常规项目来做。本学期心理咨询室重新装修后开放,受到师生的欢迎,并且开设心理放松室,聘请兼职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保证了心理咨询工作的常规化。
三、温馨教室建设——注重深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1、围绕基础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管理,抓实常规工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加强岗位落实制度,强化责任意识。重视对学生仪表、自行车排放、迟到、班级内务、保洁区、眼保健操、课间跑、黑板报制作、寝室卫生和纪律等检查管理;对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考核;周五清校例行检查;对一刻钟劳动检查等,各项考核均纳入到温馨教室的评比之中。各班开展了文明自律的承诺活动。
2、营造特色班级文化氛围。在原有的班级口号、宣传橱窗、绿化角等基础上,为展现学生青春风采、蓬勃活力,全面展示各班级良好的精神风貌,培养广大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展示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设计能力,组织开展了班徽活动,作为温馨教室建设的一个项目。该项活动获得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支持,参与的面广量大,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班级集体意识,获得很好的效果。在秋季运动会上,各班亮出了自己班级的班徽,喊出了班级口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3、注重团队活动,培养班级凝聚力。运动会、“一二.九”主题集会、社会实践活动、本学期两次大的课间跑操展示评比(结合紧急疏散)等活动,需要组织纪律,需要创新思维,需要共同努力,由此从中体现出了每个班级的独特文化风格。
4、树立标兵,重视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各类奖学金的获得者、各类先进的表彰、班级干部的竞选等活动,为班级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四、其它工作
1、重视家委会工作。做好各班级的家长代表来校办公、调查,及时反馈有关信息。高三的成人仪式中,组织每一位家长给学生写了成人寄语,感动了每一位学生。参加了区优秀家委会及优秀家委会工作人员的评比。组织了家长对学校的收费、办学质量、满意度的调查活动,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成绩加以肯定。
2、做好全员德育的工作,发挥好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德育辅导员的作用。
3、做好对我校困难学生的帮困工作,完成了“两免一补”、佛教十方、颖奕助学、学杂费减免、素质教育活动减免、社会个人救助等活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和谐教育 环境 行走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习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省教育厅2008年颁布的《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意见(试行)》中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分别在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学期开设。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更有效的实施,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意识而设置的。其目标有:
1.培养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态度
包括:关心、参与和进取。关心,主要是使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能自觉地给予注意;参与,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每一个环节的参加者;进取,是关心和参与的延伸。
2.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
包括: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领导和被领导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指经亲身体验、亲自尝试而来的经验总结,是淡化了学科界限的综合知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三种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是其主要组织形式。各研究小组一般由3-6名学生组成,并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本校教师或校外人士为指导教师。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内容包括:(1)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军、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2)学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升旗仪式、成人仪式、读书节、辩论赛、主题教育活动等等。(3)学校社团活动。(4)外出参观、考察、调查、访问或学生干部培训、生存训练、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5)家庭活动,如孝敬父母、外出旅游等。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参加城市、街道、社区、学校内部等志愿性的义工服务。内容包括:(1)社区科技文化活动,如敬老爱幼服务、社区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社区文体活动。(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等。(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各类义卖活动,捐钱物给灾区或难民及身边的不幸者,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取得的成果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经过研究和摸索,我逐渐形成了开题课、方法指导课、结题课、展示课等几种成功的课型,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教师在进步,学生也提高了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为学生在大学以后的发展潜力做好了衔接。整个课程的开设实施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校领导尽一切可能满足了新课程上马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为激励学生用心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我校的天柱文学社,将学生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结集出版,目前已出版了3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用心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课题研究、项目活动设计的质量越来越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回顾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我对其进行探索和思考,只能说是一个开始,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这门课程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与新世纪教育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相一致的不争事实,使我看到了我们学校和谐教育环境下教育改革的希望,为我们的学生感到高兴。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意见》,2008。
2.刘启迪 论综合课程的绝对性与相对性[j].课程·教材·教法,1999,(6)。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一、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精心选取活动主题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跃跃欲试”,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学校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必经之地,是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我班开展了“我是小编辑”的综合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每组推荐出一名组长担任总编,其他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然后在总编的协调下,按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自拟栏目,自己写稿、编辑、排版、设计等,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完,力求做到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发挥创新潜能,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他们设计的手抄报整个版面中,还根据各自小报的特点,配上精美的图画,使手抄报展示出引人入胜的魅力。编辑手抄小报既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勇于动手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更陶冶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立足家庭生活,丰富实践内容
1.收看时事新闻。现代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的时代。学会收集、整理信息,可以使学生耳聪目明、头脑灵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在这方面得到锻炼,我要求学生在家里,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上等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信息,择其重要的两三条新闻,写在“每日信息”摘录本里。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活动中来,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
2.收集谚语农言。群众的语言是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谚语、歇后语、成语在劳动中被广泛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虚心地向自己的长辈学习,收集这些生动的语言。把“农”语收集到自己的摘录本上,下面是学生收集的一些本地农谚:“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运用到习作中去内化吸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的习作也富有淳朴的“农”味。
3.体验生产劳动。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结合学生家庭特点,要求学生多参与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例如,在学习《叶》专题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到茶园采集茶叶标本,利用学校实验室的显微镜观察叶形状和它的病害情况,再通过到图书室或上网等形式查阅、收集资料,对症下药,在茶农的帮助下到茶园实地预防病害,帮助茶农除草、施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传统的农活,同时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
1.建立劳动基地。为了更好地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提高实践教育的实效。我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十分重视校外劳动基地的建设。我班与淮河村蔬菜种植基地挂钩,建立了学农劳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基地参观、劳动,开展了《关于淮河村大棚蔬菜种植的研究》,写出研究报告。通过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大棚蔬菜种植的基本知识,学会了简单的蔬菜种植技术,使学生在活动中体味到了劳动的辛苦与喜悦。
2.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能力,是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校在淮河之畔,河面漂浮物较多,污染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查清原因,提出治理对策。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拟出调查提纲。其次,沿河进行观察、访问,并作好记录。再次,对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最后,交流调查结果。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归纳总结出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本次调查活动,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懂得让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养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交流思想和发现、安排和组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措施
现代农业的高水平建设既离不开日益创新的科学技术,又离不开素质过硬的农业科技人才。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优胜劣汰成为常态,作为农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 —— 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教育和就业各项制度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之时,农业院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农业人才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此之外,农业院校的毕业学生要能够对新形势有清楚的认知,对自身的知识构架有清晰的了解,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观,主动创业,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一、农科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1.对就业前景的认识
毕业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引导,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这对其求职与入职后的工作态度会产生稳定性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态度分为三类,一类是积极乐观的求职态度,这部分学生占整个毕业学生群体的 2 7.7%,他们对于自己的学历和工作能力比较有自信,认为自己能够找到一份适合的好工作。一类是消极悲观的求职态度,占到 25.1%,他们之中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专业过于冷门,不适应当今的市场环境。最后一类是模棱两可的态度,他们虽然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也没有持过于消极的态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将未来寄希望于客观因素。
2.对就业制度的了解
我国针对就业形势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从制度上对就业进行指导和规范。我国目前的就业制度包括三个方面,即劳动合同制度、就业准入制度、人事制度,具体的职业有相应的具体制度,当下我国的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也有自己的标准。因此毕业生应该时刻把握这一趋势,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要求,重点武装自己,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时也应该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亲友的影响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属性就是人类具有社会性,我们有自己的家人朋友,在不同的圈子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构建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受到亲朋好友的影响。其中,来自父母方面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毕业生自小生活在父母所给予的生活圈,父母的工作和家庭的和睦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生选择工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如果一个毕业生的家庭比较贫困,那么他在选择职位的时候就更容易选择和父母职业不同的岗位;相反,如果一个毕业生来自生活较为富裕的家庭,那么这个学生就对父母的职业认同并产生倾向性,从而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二是父母的经济支持和殷切希望。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求学多年期间,所花费的金钱数额巨大,尤其对家庭贫困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毕业生在选择职位时,出于对父母的感恩,会偏向于接受父母的建议。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会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受父母长辈的约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4.就业信息的获取
就业信息包括就业资料信息、就业培训与测评信息、就业规约信息以及用人单位信息等几方面。毕业生在获取资料时通常通过网络、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企业宣传单以及自己的生活圈来搜集。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就业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毕业生更倾向于了解用人单位的性质、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所拥有的实力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信息,他们认为对企业上述方面进行充分了解对于自己的职位选择是十分必要的,这个比例占到了 4 1.2%。另外,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工作的选择应该首先考虑物质的回报,认为人只有在满足了生理方面的需求之后才有能力去考虑精神的享受,因此他们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更加关注企业所开列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5.求职标准的改变
在就业之后,还有一个问题是工作的稳定性,这要从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来衡量。如果在就业当中,毕业生发现实际的工作条件与自己所设想的环境有很大的差距,那么他们会不会从降低自己的预期目标和标准的角度来适应目前已经从事的工作呢?调查表明,大概会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会在工作后进行反思并且拿出实际行动努力适应环境,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争取做出一番成就来。
6.就业中遇到的问题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有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初入社会,人脉稀薄,如果在同等的就业机会下,用人单位选择自己的机会就会很渺茫。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在搜集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信息时,会遇到很多阻力,获取到的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少之又少,而花费在搜集资料方面的精力却很大。还有部分外来求学的学生,面对有些企业出于现实考虑和经济成本偏向于招收本地区的毕业生时,受到的就业歧视比较明显。另外,还有一部分企业仍然存在性别歧视,这是很多女大学生会遇到的情况。有相关数据表明,在学历、工作能力同等条件下,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比男同学低,这成了企业招聘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二、促进农科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就业政策的完善
首先,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将就业信息置于统一平台。例如,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都采取了通过统一平台信息的方式,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全面性。根据这两个考试平台的经验,其他性质的岗位在招聘时,也应该采取如上方式,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就业信息获取不公平、无效性的问题。其次,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毕业生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如设立“大学生创业贷款”、税收优惠等。毕业生所在学校也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部分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并且有自己的打算和实施计划,有的甚至在上学期间就已经付诸实践。因此,国家在扶持学生创业的政策上应该加大资金以及智力方面的投入,减少他们的创业成本,缩短行政审批手续,帮助尽快落实帮扶项目。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还能激发他们的潜力。
2.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
高等院校是农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来源,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踏板,是指引学生就业的基地,对毕业生的就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其他学科,这是因为农业的产业关联度比其他产业高。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一条联系密切的产业链,从融资到种植到饲料再到加工等环节衔接紧密,关联度很高。在其他产业中这样的关联度是不具备的,例如在工业中,建筑、纺织和机械是无法形成很高的关联度的。因此,高校在对农业人才的培养上应加大投入力度。在农村,大部分农民都具备种植、养殖和对农机设备的操作等能力,实践性较强。但是在高校中,由于学生的专业划分过于精细,综合程度不高,导致学生在面对具体的实践操作时往往捉襟见肘,从而导致学生在就业时遇到重重困难。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生专业课的改革,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3.用人单位用人观的改变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耕种不再只是简单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农业科技广泛应用于农业产业中,对于农业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用人单位应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判断,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非重点农业高校和农业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但是在现实招聘中,农业类毕业生就业明显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歧视,这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依旧停留在认知中的农业等于简单耕种的传统观念的缘故。出于这方面的原因,农业高校纷纷更换校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智力支持,更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现在的农业高校针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对学生不仅从理论研究上加以培养而且从实践能力上加以训练,以保证他们在能力水平上不逊于其他学校和专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对所有毕业生一视同仁。
4.亲友、家庭的支持
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家庭背景是其重要的参考标准和力量源泉,他们受到直系亲属特别是父母亲的影响很大。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家庭条件优越的毕业生的父母,其社会资源和人脉能够帮助孩子在同等情况下更容易获得自己理想的岗位,能给他们提供丰厚的资金及信息支持。另外,一个家庭的思想观念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就业观念起到引导作用。但需注意的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应该化为学生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压力,父母如果引导得当,那么子女会努力为实现父母的深切期望而奋斗。父母也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及时了解社会的动态,了解农业发展现代化的趋势,从根本上转变轻农歧农的观念,不再用传统观念教导子女,从而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职业,而不是将自己的观念硬加于孩子身上。
5.毕业生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毕业生是就业大军的主体,除了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政策扶持和保障外,毕业生应该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不仅要将学校安排的理论课程及实践锻炼做好,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现实情况及早做出合理的前景规划,并且培养自己的乐观心态。首先,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制定适合自己的规划。很多毕业生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往哪里走,没有目标。因此大学生应该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他们的帮助来对自身的能力、爱好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更明确的认知。其次,加强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深处象牙塔中多年,独立性较强,但缺乏相应的团队意识,与社会脱轨,对于社会实践的经验不足,过于理想化。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很多用人单位出于现实考虑更倾向于招聘社会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懂得团队配合的毕业生和技术人员。因此,农业高校的毕业生更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而且能够弥补自己知识体系的漏洞,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三、小结
在当下的社会中,家庭亲属甚至农业毕业生自己仍存在着“脱农”的观念,认为从事农业工作是最辛苦回报却最低的行业,希望能够在大城市中找到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既体面又能保证物质生活的无虑,这也是导致农业技术人才市场供求脱节的原因之一。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出现了许多新的职位,毕业生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毕业生还应该自主创业,利用自己的所长来为地方建设和自身发展创造财富。
参考文献:
[1]蔡秀娟.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
[2]魏琳.高校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途径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陈光.农业院校“三段式”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
[4]袁涛,顾明华,李正文.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
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我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高峰,这在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说明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而在农业经济领域,这一问题也十分突出,农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农业经济发展用人需求背离,农科院校育人模式不健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农科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其就业竞争力也就无从保证。在此情况下,强化对农科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的研究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
1.加强内控制度审计,促使科研经费依法管理。首先要做好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的审计,看是否包含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当中存在问题的相关解决原则和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本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2.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规范经费使用行为。认真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加大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约束力度,严格控制经费的开支范围与标准,有利于防止滥用科研经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重点有:学校财务部门是否统一管理科研经费,杜绝科研经费脱离学校监管形成经费使用体外循环等现象;经费报销是否符合规定,票据是否合法真实,签字是否齐全;各项支出是否严格按合同要求,专款专用;项目管理费、劳务费、人员经费开支是否超出规定比例开支。
1 农科大学生就业紧张原因分析
1.1 客观原因分析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招生规模逐年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提高,截至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高达699万,相比2012年的680万增加了19万人。而在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的情况下,社会岗位数量增速却逐年放缓,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而农科大学生就业难也早已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化发展速度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都成为农科大学生就业紧张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出于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社会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制约,农业密集型产业发展速度放缓,农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明显降低;2)农业产业结构升的优化与升级较慢,处于对外贸易能力、生产加工技术、行业管理水平的制约,农业行业对精英人才的吸纳能力明显降低;3)农业产业经营岗位不足,“低门槛”岗位十分普遍,大量低学历劳动力占据农业就业岗位导致农科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
1.2 主观原因分析
农科大学生就业紧张与大学生自身就业择业观念和专业素质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造成农科大学生就业紧张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农科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据了解,多数农科专业大学生来自农村,选择农科专业与学费较低存在一定的联系,且普遍对大学教育的回报期望偏高,对择业的认识存在误区。多数农科毕业生期望通过就业留在城市,因而积极报考和应聘各种城市党政机关、大型企业、科研部门岗位,而不愿回到乡镇应聘中小型民营企业相关岗位。此外,许多农科大学生将国家公务员视为理想的就业选择,积极报考国家公务员,近年来我国公务员考试报考总人数逐年增多,但存在部分岗位竞争白热化,部分岗位报考人数达不到计划要求的问题,而这些乏人问津的岗位多为基层岗位,条件艰苦,就业地点较为偏远落后,恰恰是最需要农科专业人才的岗位;2)农科大学生择业技能不强。由于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未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因而其学习的针对性与主动性较差,导致将就业技能偏低,竞争力较差,且缺乏应聘的心理准备和必要技巧,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依赖父母社会关系、遇到挫折选择逃避的情况十分普遍;3)农科大学生择业目标不明确。虽然目前农科院校招生形势看好,但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甚至贫困地区,专业学费较低成为其报考农科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之许多农村大学生熟悉农业生产却期望走出农村“学农而不爱农”,使得农科大学生报考与学习该专业的动机较为复杂,不能在进入校园后及时树立合理的择业目标,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与择业过程中盲目从众,一味想要留在大众城市,缺乏深入基层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容易放弃与专业有关的岗位而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2 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2.1 提升农科大学生知识结构科学性
要提升农科大学生知识结构科学性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农科人才的需求现状确立农科大学生培养目标,既要确保农科大学生具备丰富的农科专业知识,又要使其具备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将其定位为符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每个农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优化自身专业结构,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拓宽农科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其思维广度与深度,增强农科大学生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性和适用性;2)强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及时更新高校农科专业教材内容,强化农科专业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适时开展农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对此,农科院校应结合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时淘汰教材乃至课程体系中陈旧、落后的内容,及时增添新的科技信息与理论成果。此外,现代农业科技所涉及的科技领域越来越宽,农科院校应顺应这一趋势,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农业经济管理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教育,进一步优化升农科学生知识结构。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在未来岗位上的适应能力与操作水平,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类课程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2.2 提升农科大学生综合就业素质
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的内在素质是使农科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根本保障,也是农科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为了有效提升农科大学生综合就业素质,农科院校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思想道德是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对此农科院校应对在校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与干预,通过开展思想教育讲座、国情教育、人文课程教育等方式促使其形成健康、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健康向上的态度面对择业与就业;2)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农科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对此农科院校应从优化课程结构、开展校园活动、培育校园文化等途径全面开展现代科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先进文化教育等,使学生具备全面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3)综合能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提升农科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根本手段,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能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社会实践等体验式活动能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团活动能提升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等。
2.3 优化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期间,青年人的职业兴趣、价值取向逐渐趋于稳定,在此阶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确定其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及提升其学习的针对性与主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农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是层层递进,逐渐加深的,其教育过程应分如下几个步骤:1)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农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发展目标应视个人职业兴趣、社会环境、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等因素而定,对此农科院校应组织相关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将自身兴趣爱好、预期目标与未来职业发展目标进行匹配,以及如何结合自身职业意向进行社会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进而帮助其确立可行的短期学习目标与长期职业发展目标;2)确立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应引导农科大学生认识农科专业的就业前景、社会需求情况和职业发展形势,转变其“学农不爱农”、“学农无出路”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职业目标和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3)自我设计,就业选择。农科大学生在进行择业时首先要认识市场需求,了解该专业主要从业方向、主要用人单位及近年来的专业就业情况,对此农科院校应提供准确的相关数据和资料供学生进行了解,并帮助他们客观分析就业形势,提出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设计,找到自身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按照相关用人岗位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专业学习计划和能力提升计划。
2.4 健全农科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农科大学生尚未深入社会,对就业形势与市场情况了解不足,容易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产生各种困惑,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农科院校有义务建立一套完善、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向大学生提供及时、科学、有效的就业咨询、指导与帮助。在完善农科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时应注意这几个问题:1)提升就业指导专业性。农科院校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就业指导与服务队伍,通过专业课程、网络服务、电话与短信服务、团体辅导与个性化指导等多种途径向学生提供更及时可靠、更专业的就业咨询与指导;2)就业指导全程化。农科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应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包括对大学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教育、中高年级的针对性专业教育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与应聘技巧培训教育等等;3)提升就业指导针对性。农科大学生的就业尤其独特的社会条件、行业背景,因而在实施就业指导师时,应充分结合专业特点,提升农科大学生的服务基层意识、市场竞争意识,使其形成明确的、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农科院校应尽快认清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造成农科大学生就业紧张的客观原因与主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全面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本文的研究,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应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就业素质、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四个方面入手。对此农科院校应以积极的态度,审时度势,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帮助农科大学生走出择业与就业的困境,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黄立洪、李钧、曾婉霞,等.我国农科类专业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意愿调查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694-697
[2] 高强、左永强、赵伟,等.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心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51-52
[3] 马博林、褚宝良、冯程伟.如何引导农科大学生参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经济.2010(10):95-96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以政治业务学习为主,提高了教师的师德修养。
本学期,我们利用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认真组织开展政治业务学习,同时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教师基本道德规范”,努力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工作氛围。针对个别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开展了全校性的师德反思,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进行了深刻的反省,统一了认识,规范了行为,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师德修养。
2、以班主任月例会、网络班主任论坛为平台,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让一批优秀的班主任尽快地成长为县、校级的优秀班主任。一学期来,我们组织召开了四次班主任工作例会,各班主任围绕会议主题,结合班级工作的实际情况,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有效提高了班级工作的实效。
3、实施专业发展规划,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一,开学初,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固城中心小学“20xx年度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方案”,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组织教师参加中心校第二届骨干教师评选。经过学校大力宣传,我校共有26位教师踊跃报名参加了这次评选,最终评选出赵新跃、赵善进、李裕亮、孔学农等21位校级骨干教师。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有县级骨干教师6人,校级骨干教师21人。
第三,鼓励教师建立教育博客,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本学期,我校已有二十几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博客,其中赵幸龙老师的博客点击量很高,在南京市数学教师博客群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保障学生和谐发展。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这些很容易困扰和影响学生。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时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1、将德育工作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本学期,我们根据中心校少先队总部的工作计划和各月份的具体安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坚持做好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小灵通广播台、橱窗等及时补充信息,为学生成长铺平道路。一学期来,少先队组织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绿色环保”等主题教育活动,“奥运知识伴我成长”知识竞赛、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等,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及时组织了“情系灾区献爱心”全校师生捐款活动。
2、各班主任根据学校安排,精心组织周晨会课,落实专题教育,抓好常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了学生的养成教育,增强了学生的道德体验。
三、优化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既有教的常规,又有学的常规。通过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提高教科研活动的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1、坚持做好课程计划检查和教学五认真工作自查,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本学期教导处共进行了7次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绝大部分教师能严格按课表上课,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师生双边活动和谐,教学效果较好,但少数教师执行课程计划的意识比较淡薄,课堂教学松散,教学秩序较乱,教学活动低效,不能保质保量地上好一节课。
第二,教导处在各位教师五认真工作自查的基础上,组织各教研组长进行复查,本学期共进行了3次五认真检查。检查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备课、改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备课中自主、创新的成分太少,借鉴、模仿的成分太多;作业的管理有待加强,同一年级各班级之间、同一班级各学生之间的作业水平差距较大。
2、继续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第一,坚持做好校级公开课教学活动。学期初,教导处制定了公开课教学活动安排表,各教研组根据安排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公开课教学,同时学校领导参与、监督,并对活动进行点评。本学期,我校共开展公开课教学45节,其中语文18节,数学14节,英语4节,音乐2节,美术2节,体育1节,科学1节,信息技术1节,综合实践2节。每一次公开课教学,无论是执教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深入反思、交流评议,在这样的活动中,既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又增进了同年级组教师之间的感情。
第二,各教研组根据学科教学实际,开展了一些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如,语文组积极推进课外阅读,要求二到六年级教师必须有8课时的课外阅读教学设计,其中有一整本书的推荐、指导、交流教学设计,从实际操作中提升了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水平。数学组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备好课”的主题研究活动,县学科带头人赵幸龙老师在会上作了《知识的活化和生命化》的讲座,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案例的支撑,深入浅出、生动具体,对老师们今后的备课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重视教科研工作,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科研。
本学期,我们围绕中心校“构建绿色课堂,促进自主发展”的总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把教育科研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起来,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了课题研究。目前,我校共有市级个人课题5项、县规划课题1项、县级个人课题4项。很多教师注重在日常教学中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积极参与优秀论文、案例的评比,在省、市、县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颇多。
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素质。
1、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业务竞赛。本学期,在县第二届“以课改理念看课堂”课堂教学展示大赛中,我校胡秀珠、侯仁平老师分别获得二等奖。在高淳县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胡秀珠老师荣获美术学科一等奖,孔育新老师获信息技术三等奖。
2、认真选拔,精心辅导,组织学生参加“语文传统六项赛”镇、县两级比赛。我校孔维祯等29位同学分别获镇一、二、三等奖;在县赛中,孔雅文、刘佳萍等5位同学获得县二、三等奖。
3、积极推进课外阅读,在固城中心小学“读书节”活动中,我校推荐了5个“书香班级”、7个“读书小明星”,其中邓纪雯同学上报南京市参加评选,被评为南京市首届百名“读书小明星”。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在镇第二届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评比活动、镇小学生电脑打字比赛、全镇小学生电子小报制作比赛、“我与奥运同行,阳光伴我成长”书画比赛、高淳县第二届小学生卡拉ok比赛,均有多人获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回首走过的路,有收获、也有困惑,有成绩、也有不足。当我们的记忆逐渐消退的时候,有一些画面、有一些场景却逐渐清晰,值得我们再次回味:
开学第一天,赵新跃校长、戴松本老师带领学生破除坚冰、扫除积雪,为全校师生开辟道路、清洁校园;
陈爱萍、王萍、孔三梅老师连续奋战一个星期,一个动作重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地教学集体舞;
陈顺保老师虽然年龄比较大,但他的体育课上的十分认真负责,经常看到他一边吹着口哨,一边带领学生慢跑;
赵善进、李裕亮、邓新财等一批老师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身影,忙碌着、耕耘着、奉献着;
孔学农老师在科学课下课后,蹲下身子,与同学们长时间地交流讨论,指导学生参加科学观察日记的评比;
李萍老师参加县英语学科抽测,白天上8节课,晚上去医院挂水,第二天又坚持到校上课;
陈宣刚、赵幸龙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熠熠生辉的课堂教学;
确立1个目标:创办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我们的教育面临着“让教育适合学生还是让学生适合教育”这一中外教育界争论不休的两难问题。大港一中在教育实践中确立的“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办学理念则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一办学理念的内涵是:教育要适合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者所开展的一切工作,所进行的一切研究,都要紧紧围绕立足学生自我发展这一办学理念,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进行理性思考;通过多种形式,拓展多种渠道,“让学生学会做人”的任务一刻不能丢,“将学生送入优质高校”的目标一刻不能放松,“树立名牌意识、凸显‘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办学特色”一刻不能忘,让“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特色成为长期不懈的追求,并成为学校的办学使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生命的成长,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大港一中在德育、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自主健体”的体育模式、“自我选择”的校本课程体系,提升了“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特色。
夯实2个基点:硬件建设与内涵提升
硬件建设
大港一中坚持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方针,正确处理学校的现实条件与科学发展的关系。近几年来,学校紧紧抓住新校舍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本着环境生态化、氛围人文化、技术网络化、功能多元化的理念,在区政府和教育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指导下,高标准绿化美化校园环境,高水平建设各实验室和功能教室,高水准改善办公和学习条件,校园硬件达到全市一流水平。
内涵提升
大港一中追求的学校文化特质是―――深广的价值追求:它不能被简单模仿,它是历史积淀形成的学校精神和核心价值;集聚的名师效应:人们向往名校是因为仰慕名师,校以师名、名师带动群体骨干;鲜明的个性特征: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是追求学校核心价值的形象特征。学校一贯的目标是―――办学目标:“创名牌、出特色、求卓越”;办学方略:“以人为本、从严治校”。学校工作遵循的原则是―――“坚持‘精细工作、持续改善’的工作要求(标准要高、要求要严、安排要细、过程要实、持之以恒),坚持‘造就名师、培养群体骨干’的队伍建设战略,坚守‘一个也不放弃’的学生教育理念,坚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课堂教学特征,坚挺‘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教学特色”。
实施3项策略:队伍建设、学生发展、精细管理
大港一中的教育者认为,学校之间的竞争既是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竞争,也是办学特色的竞争。优秀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优秀的教师群体。为此,大港一中坚持以人为本,靠名师创名校,靠学生立名校,靠管理出质量,靠改革增效益,寻求学校发展的新突破。
以队伍建设创名牌
学校把“造就名师、培养群体骨干”作为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了使全体教师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的教师,学校引导教师做到“四个一”,即:培养一种精神―――敬业爱生;建立一种观念―――改革创新;锻炼一种能力―――教育科研;养成一种习惯―――终身学习。
坚持教师第一观念。学校制定了“靠师德锤炼、靠专业提高、靠科研引领、靠政策激励”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坚持师德建设不动摇。学校坚持讲师德、议师德、评师德,通过每年举行高三年级教师工作汇报会、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
坚持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一是课堂教学研究常态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各种研究课活动:新教师汇报课、3~5年教龄教师竞赛课、6~8年教龄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观摩课、高三年级教师研究课等。二是校本教研模式化。学校注重校本教研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形成学科教研“备、说、议、讲、评”的教研模式。三是课题研究特色化。围绕“立足学生自我发展”课题,确立各学科科研课题。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每年召开大港一中教科研大会,聘请天津市知名专家、学者作相关报告和点评,编写学校论文集和教学案例集。学校每位骨干教师都在著书立说,都在承担课题研究。
靠学生发展出特色
形成主体教育的文化氛围。学校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升旗演讲鼓舞人心,周末论坛有声有色,研究性学习成效显著,学校的教育环境、教育秩序、教育活动处处体现学生的意志和兴趣。
形成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学生树立高品位学习观,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参与状态、互动状态,形成积极的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着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空。如语文学科的“大语文”教学,理、化、生学科的探究式教学,数学学科的开放式教学,英语学科的网络教学,体育学科的分项教学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之路。
形成自我管理的德育模式。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学生自我管理的德育特色,突出基础道德教育和提高学习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两个重点,注重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凸显“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特色。丰富课外活动,优化育人环境。定期开办知识竞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等,每年11月、12月,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设有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文学类等十几个展示项目。多彩的课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展示了学生的个人才华,打造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拓宽实践渠道,完善道德品质。每年4月、6月,学校分别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开展集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寒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多年来,学校与交管局开展共建活动,学生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宣传交通法规。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社区共建活动。每年3月,“爱心社”的学生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用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
构建学校生态课程体系。该校实施的生态课程,是指依据生态学理念,缔结课程内部各学科之间的生态关系,优化课程的生态环境,搭建合理的课程结构,通过发挥课程生态功能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效益。生态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特色化―――实施“3+2”大语文教学,即用3课时完成教科书学习,2课时以文学社为单位开展活动;英语视听情景教学,即着力开发视听资源,及时把最新颖、最有趣、最热门的视听材料提供给学生;“4+1”数学开放式教学,即以4课时完成教科书学习,用1课时组织开放性问题研讨;体育选项课教学,即学生自愿报名选择感兴趣的健体项目。校本课程模块化―――开展主题自我教育系列活动,把每周国旗下讲话、班会课、党团活动课、周讲评和周末论坛、校园广播“一中之声”、年级辩论等活动有效组合,使之主题化、系列化;艺体自我发展系列活动,即以艺术节和体育节为载体,搭建学生展示、交流、学习的舞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自我完善教育系列活动,即以科技周、重要纪念日、国内外时事等为契机,举办专题讲座和沙龙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习惯,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本化―――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坚持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落实学生全员参与和“走班式”管理,保障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扎实开展军训、学农等各项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精神;积极开展社区共建活动,使学生在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关注社会的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加强环境教育,构建生态校园。作为国家级绿色学校,多年来,大港一中始终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学校开始实施国际生态学校项目,并于2011年2月获得国际生态学校项目绿旗荣誉,成为全国首批获此荣誉的学校。国际生态学校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全校师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了学校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水平,改善了学校和周边社区的环境。
重精细管理求卓越
倡导精细工作。引导教师对教育工作要善于“小题大做、慢工细做”,特别突出精细的课堂教学管理,坚持高标准抓教师备课、认认真真抓校本教研、实实在在抓教学反思、仔仔细细抓教学分析、坚持不懈抓学生培养、坚定不移抓教学质量。
区未成年人工作指挥部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9年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强力攻坚之年,也是全面达标,提升创建水平的冲锋之年。为高效实现这一目标,未成年人指挥部根据《崇明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三年工作规划(2018—2020)》(崇委发〔2017〕31号)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未成年人工作指挥部三年规划(2018—2020)》中的目标任务,依照年初制订的2019年工作计划,在区创城办的正确领导下,上半年我们扎实推进、如期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深刻总结反思,分析失分原因,研究对策措施。
3月21日,中国文明网同步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2018年度测评结果以及2018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年度测评结果。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总分为91.58,在24个直辖市提名城区中排名第9(上海参评区排名第3)。面对这样的成绩,指挥部从领导到工作人员,深感焦虑与不安。于是,我们第一时间认认真真围坐一起,逐项看失分指标,失分多少,分析可能的失分原因。4月11日,在区创城办的安排之下,未成年人指挥部分管领导以及工作人员一起参与了2018年度测评工作总结分析会议。会上,我们提出了一些疑惑与不解,也抛出了一些我们的想法与意见,得到了专家与领导的指点与认同。之后,未成年人指挥部分别于4月3日和4月24日,组织、召开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牵头单位分管领导、联络员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各相关条线工作人员会议。会上,分管领导陆琴副局长对2019年度工作作了动员和部署,副指挥长姚李超局长对2018年度崇明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成绩作了通报,对每一项失分多少、失分的可能原因作了详细的剖析和说明,同时对与会人员如何精准对标、精益求精做好2019年度未思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寄于了极大的希望。
二、加强沟通联络,搜集资料信息,凝聚创建合力。
未成年人工作面广量大,牵涉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中所列的指标内容,指挥部将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局、民政局、区文旅局、区政法委、区妇联、区文化执法大队等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而责任部门更是不计其数。指挥部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做好牵头联络、协调沟通、指导服务工作。为此,2019年年初,我们在2018年人员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一一确认各乡镇、各委办局、各中小幼以及直属单位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基本信息。对于各乡镇、各单位、各部门在2018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温馨提示。同时,对于2019年度重点工作,作了明确要求与布置。对于各单位、各部门的来电来访,咨询提问,指挥部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尽其所能作出解答、提供服务,为各单位、各乡镇、各学校对标创建、优质创建,从头跃上创建轨道,缩短创建进程提供了有益帮助。
三、围绕指标体系,组织多彩活动,厚实人生根基。
1.围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上半年,联合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团委、妇联、关工等部门,从未成年人年龄实际、身心特点出发,分学段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活动。4月2日,“缅怀革命先烈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2019年崇明区中小学“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启动仪式在东门小学隆重举行,自此,拉开了全区未成年人线上线下“我们的节日”——清明祭英烈活动序幕。4月26日,“垃圾分类新时尚 生态文明我践行——2019年崇明区中小学生主题升旗仪式”在明珠小学举行。为迎接建国70周年,5月5日、6日,在区教育学院分别举行了中小学“我为祖国点赞”读书征文演讲比赛活动。另外还有学农、学军活动、纪念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活动、龙腾端午等主题活动……2019年度崇明区“新时代好少年”推荐评选、命名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所有活动的开展,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机会。
2.多措并举,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厚植“三观”根基。
指挥部办公室联合教育学院教研室、德研室,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管理育人功能,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效性。上半年组织了“六育人”案例征集评比活动,目前正在遴选一批优秀案例报送参加市级评比,并正在打造一批“三进”品牌项目,加以推广传学。年初开始,组建专家团队,将中小学区本教材《向着阳光奔跑——崇明区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进行修改完善,目前已进入交付印刷阶段。各中小学也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引导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24字入脑入心入行为。
3.创新载体,持续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携手宣传、教育、体育、文旅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经典诵读和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活动。做大做强“区域整体推进‘走近中华经典’”市级项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校一品”建设。5月28日,“激扬少年情 放飞强国梦”——崇明区学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龙腾端午”传统节日主题教育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全区各中小学依托社区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活动载体,传承优秀文化,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将非遗文化在校园内演绎。
4.温暖陪伴、呵护心灵,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崇明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唯一点位,为使中心在检查测评中少失分,指挥部办公室加强与中心日常联系,经常去中心巡查,察看内外环境,检查宣传氛围,提出细节问题,帮助修整完善。为促使中心最大程度服务于家乡未成年人,2019年年初 ,中心又招募了4名心理咨询师,扩充志愿者队伍。4月20日下午,中心组织了“放飞心灵,快乐迎考”考前公益咨询活动,15名心理咨询师、6名学生志愿者参与了本次活动,接待家长、学生80多人次,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5月24日,“我的国 我的家 我的心‘晴’故事——2019崇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展示研讨活动在西门小学举行。此次活动为全区中小学开展心育活动提供了示范与借鉴,对于各中小学进一步组织好心育活动,呵护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引进资源、送教村居、服务学校,提升本区家长家教技能与水平。
为不断提升本区家长的家教技能与水平,2019年年初,由教育局出资,购买苏州智慧科技教育有限公司开发的家长慕课平台资源,在29所市、区家庭教育示范校中首先推行,让每个家长可以随时随地进入慕课平台,观看视屏,学习先进的教子理念,掌握易学易操作的教子技能。3月起,指挥部又与区妇联、教育局联手启动家庭教育社区行、校园行项目,我们精选讲师、优化课程,为全区所有乡镇共配送75场专题讲座,为中小幼共配送108场专题讲座,形成“全区联动、上下互动、每月一动、每周一送”的家庭教育工作态势。
四、严格督查标准,加强服务指导,限期整改落实。
4月中下旬,指挥部办公室联合教育局创城办,制定督查方案,组织督查人员,下发督查标准,决定对全区中小幼、直属单位2019年度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进行全方位督查。我们分8个督查组,每个组从带队领导到项目督查人员共8人。4月30日上午,我们借助教育学院,召开全体督查人员会议,对于督查的意义、本次督查的任务、要求,督查人员的职责、需要反馈的材料等都作了详细而明确的布置。会上,对于督查的内容指标,也再一次作了解读培训。5月6日——10日,分8个组赴全区中小幼、直属单位,精准对标,进行了地毯式督查,并听取了学校领导的汇报。对于查出的问题,当场进行了沟通反馈,开出了问题清单,要求限期整改,上交整改照片和报告。目前正着手暑期乡镇督查前期准备工作。
以上是指挥部上半年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一点成效。当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1、主动与牵头单位、乡镇委办局包括教育系统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联系还不够。在指导能力、指导水平、沟通服务等方面,与优质高效还存在一定差距。
2、工作的主动性、周密性有待提高。如召开一个会议、组织一项活动、安排一次督查,从方案到具体细节,要思虑周全、反复斟酌推敲,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活动结束,应及早向区创城办呈报简讯、推送微信,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3、调查研究、分析对比、跟踪落实等工作还需抓紧抓实。要对2018、2019两年的督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于去年、今年两年督查均存在一定问题的单位和部门,要进行调查研究,找准问题根源,要定期不定期地回头看、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对于变化大、进步快的单位和部门,也要加以分析,给予表彰,达到鞭策落后,表扬先进的目的。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完善指标体系,组建专家团队,做好乡镇督查。
指挥部将依托文明办,携手宣传部、教育局、文旅局、民政局、文化执法大队等牵头单位,制定督查方案、完善督查指标、组建督查队伍、培训督查人员,力争在八月底之前,对全区所有乡镇进行全面督查,弘扬亮点突出、品牌鲜明、工作扎实、成绩优异乡镇的先进经验,鞭策得过且过、问题不断、措施不力、敷衍失责的乡镇。
二、调动多方力量,精心设计谋划,做好暑期工作。
1、精心编制学生暑期活动指导手册,制定学生暑期工作计划。
2、多层面召开学生暑期工作会议,布置落实暑期工作。
3、携手团区委做好学生“爱心暑托班”相关工作。
4、联合崇明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做好学生假期工作指导、督查、评优表彰等工作。
5、指导区域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站、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等部门,做好暑期学生活动接待、指导、评价工作。
三、严格评选程序,搭建展示平台,选树优秀典型。
2019年4月初,区文明办、教育局、团区委、区妇联、区关工委五部门联合发文,启动2019年度崇明区“新时代好少年”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日前,各单位正在乡镇评选、学校评选的基础上,将符合标准的优秀少年推荐到区级层面参加评选。下半年,我们将组建专家团队,对全区报送的几百名学生的书面纸质材料进行分类评选,评出“十佳百优”新时代好少年候选人名单,然后进行公示,对于最终进入“十佳”候选人的二十多名优秀少年,将进行现场才艺展示、专家面试提问,最终评选出“十佳”新时代好少年。9月底,将隆重表彰区级“十佳百优”新时代好少年,并将他们的优秀事迹制作成宣传海报和宣传小册子,下发各乡镇和中小学,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四、联合相关部门,摸清人员底数,做好帮扶工作。
下半年,将依托未保中心数据库殊学生相关信息,携手民政局、区妇联、青保中心、小英工作站等单位,建立针对困难家庭未成年人的救护保障机制,确保困难家庭、随迁子女能够正常生活、就学。要依托市级、区级结对助学活动做好特困儿童、重点帮教对象的帮扶工作,确保区域范围内无因生活困难而辍学的现象。同时,借助区未保中心、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的力量,全方位做好特殊未成年人的关心关爱工作。加强对特殊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困境学生、孤残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的关心关爱,尤其要对困难留守儿童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帮扶,力争形成区域层面工作特色亮点。
五、加强网吧管理,优化周边环境,净化学生成长空间。
未成年人指挥部将携手区文化执法大队,进一步建立对网吧、电子游戏场所的长效管理和专项整治制度。充分利用网吧管理志愿者队伍,突出重点领域,持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确保区域范围内无黑网吧存在,无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电子游戏场所等现象发生。坚持日常巡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充分发挥三级联动,加强市场检查和监管,以此不断规范有证网吧的经营行为。同时将进一步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教育局安全中心的职能与作用,加大学校周边环境综合管理治理力度,对学校周边环境开展经常性的全覆盖排查,对存在的问题,会同综治、城管等有关部门开展监管执法、集中专项整治,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及时掌握学校及周边环境的动态情况。督促学校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每日巡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相关部门,学校及周边安全隐患实行每月零报告制度;三是敦促乡镇派出所制订的“一校一方案”必须落到实处,确保学校周边交通秩序井然有序,无违法违规经营的各类场所、无“黑校车”、“黑出租”揽客营运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校园周边交通标志、标识及有关设施,切实加强校车管理,确保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文明。
我校(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秉承“生活为源,生命为本”的教育追求,一直把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致力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我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好地生活,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最为重要。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健康,也正是我校“生活为源,生命为本”价值观引领下的健康教育新模式,体现出我校的办学思想与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责任感。
一、心育常态化与团体化
学生的健康不仅包括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包括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调节、正常的情绪状态和情绪调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优秀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等。我们希望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独立的能力、创新的精神与完善的人格。为此,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我校特色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以心理咨询室为载体、心理健康辅导课为平台、多种宣传活动为途径,把心理健康教育推,向常态化、团体化、活动化的层面:
(一)高标准建设心理咨询室,让心育常态化。我校的心理咨询室包括“师生聊天室”、“心理阅览室”、“沙盘游戏室”、“团体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工作期初有具体的计划,期末有工作总结,平时定期组织召开各班心理信息员会议、咨询师案例讨论会,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师生聊天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在各班级和校园橱窗中醒目张贴开放时间表。每周一至周五中午12:30-13:30,下午17:30-18:30开放,接待来访的学生,帮助个别学生面对和处理心理困惑。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严格遵守《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规程》,并按心理咨询专业需求做好情况记录及资料保存。
为拓宽学生参与心理咨询的渠道。学校积极开创了多种辅导形式。①开通电话咨询。公布“师生聊天室”电话号码,学生可以在电话中及时和老师对话,或预约面询。②开创网络平台。建立并公布电子邮箱,且在校园网专门开辟了“心灵氧吧”,向师生和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和电子信箱与心理老师沟通。也可以通过浏览校园网的内容提高自我认识,主动进行自我疏导。③开设咨询信箱。“师生聊天室”门口安置了小信箱,学生可以把心事、烦恼、困惑和问题都写在信里投入信箱,咨询老师们将――认真回复。帮助学生排忧解扰。这些辅导形式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又能避免师生面对面的尴尬,同时解决了部分学生没有时间面询的问题,解除了同学们的心理顾虑,增加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进行团体化辅导。学校在初一、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课,使学生能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得到系统、科学的训练。由专职心理教师进行班级团体辅导,内容涉及认识自我、学习与考试辅导、人际交往、情绪调节、价值观澄清等方面。以角色扮演、情景体验、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心理陈述等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成长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面临的发展任务与挑战,努力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培养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交往、善于合作、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和品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关注和参与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生活目标,养成健全的人格。
二、健康教育活动化。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良好是健康的重要标志。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新生入学全部参加军训,磨炼意志品质。高一学生学农,干农活、吃农家饭、走访农户、与农民零距离接触,了解社会。每年全校学生都参加春游、秋游,接触自然。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夏令营,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组织海外休学旅行,每年暑期都有几百名学生赴海外参观游览,培养了国际视野,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策划组织健康教育活动,以学校、家庭为平台,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在橱窗展出“心灵空间”,更新校园网“心灵氧吧”,校报教师版、学生版分别开辟心理健康专栏,校“守望者之声”广播台开设心理健康专题。(二)把每年的5月第四个星期定为我校的“‘珍爱自我・关爱他人’心理健康宣传周”。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图书展销、心理影片展播、心理游戏、心理测试等活动,宣传并解读心理学知识、心理保健常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三)针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定期对各个年级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如为初一、初二年级开设“青春期心理保健专题讲座”,为初三、高三年级开设“考前心理调适讲座”,邀请专家为高二年级开设“超越自我”、“调节考前焦虑,积极迎考”讲座等。(四)关注学生家长和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家长会与教师会议中也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在讲座中向新生家长汇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讲解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在毕业班教师会议上提出考前班级心理辅导建议,在毕业班学生家长会上开设“家有考生”专题,邀请陶老师热线心理专家团来校做广场咨询,在家长会与全体教师会议上公布“亲子关系调查”与“我最喜欢和最不喜欢老师说的一句话”的调查结果,为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工作给出指导。(五)开展亲子沟通系列活动。家庭是心灵的港湾。父母是学生的首席心理咨询师。健康的心理从温馨的家庭开始。我校开展了“一封家书”、国庆特别作业、母亲节父亲节的祝福、家庭运动会等活动,拉近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受到家长们的欢迎。譬如,每年的国庆长假期间,初一年级的全体学生都将体验“一天孕妇”。以与自己出生时相同重量的负重物(如大米、黄豆、砂袋之类)绑在腹部,带着它度过24小时。通过换位体验,学生更能理解母亲与家人;通过活动,学生与家人多了一份交流沟通的机会。
三、健康教育课程化
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仅靠几位心理专业教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通过校内学习、专家讲座、市区级培训等方式,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学习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组织一百多名班主任、生活老师参加专业的“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通过学习。使教职工明确了・自身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责任。并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结合心育知识对学生的健康行为进行引导。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非常密切,但两者又有所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学生经常犯的一些错误,不是思想道德的问题,多数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教育中如果只是强调外部的社会化的要求而不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其自我发展形成人格特征的话,往往收效甚微。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德育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