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定位是原则与灵魂,而不是具体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四个方面的内容很系统、很全面、很丰富,但没有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其实,我们要认识到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区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主要在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原则与依据。这四方面内容并不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符合这四条要求。这四方面内容的阐述让我们明确了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1、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表达出社会主义的精髓。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形态,必然要有与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的内容。比如说,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个体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出发点是孤立的个人,个体性特征的价值观贯穿始终;而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建立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的基础上,更多地把个体作为一个整体中的有机组成,在这样的价值思维下实现个体的发展,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趋向。这些不同中最关键的、最根本的、最核心的东西,我们可以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它提升为价值层面的内容,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2、着眼于中国发展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当然要有中国特色,有中国意识,要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要能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中国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3、反映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是不能割断,也割不断的。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是这个社会、这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当然要烙上中华文化的精神印记,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中汲取精华。

4、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精英价值观,而是大众价值观;不是价值乌托邦,而是生存意义的支撑,是全体人民的价值导引。因而要有广泛的认同性与实践性。不能被社会大众实践的价值观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价值观即使理论上行得通,实际中也做不到,勉强而为只会名存实亡。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因为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功能定位不同,进入实践领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一定应该是简单、清晰、明了的,最好是“语录”,几句话、几个词。“语录”恰是理论生命力最强盛的标志,最有作为的标志,最发挥作用的标志。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有四个价值范畴应该能、也确实能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和谐、公正、仁爱、共享。

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状态。

和谐,这一范畴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其价值内蕴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谐,“和而不同”,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承认“不同”,充分肯定、尊重、保障社会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独立性,包含了“自由”、“平等”所应有的内容;但这不同又没有导致根本性的冲突与斗争,而是“和谐相处”,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更高层面上达到一种融洽、协调、有序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讲,“和谐”,是对自由与平等的超越,既包含了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又避免了抽象谈自由与平等而可能导致的社会失序。

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指向。

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石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承认并倡导共同的标准、共同的价值。这一标准是超越所有社会主体自发利益而又普照所有社会主体根本利益的价值评判,这就是公平正义,简称公正。公,一个社会大家庭的理想状态;正,一个社会大家庭的共同信念。而且,公正作为核心价值观,既有厚重的理想导引性,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在全社会引起共鸣。

仁爱: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诉求。

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情感,也是人类社会最可宝贵的情感。没有爱的社会是不可忍受的,任何社会都应该把爱作为核心的价值观。但是爱不是抽象的情感,爱中凝结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因而不同社会形态中的爱的形式与爱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资本主义个体主义基石的价值观决定了它的爱是“博爱”,而社会主义社会,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及社会中相关群体的关系,是一种“关系之爱”。爱有差等,向上爱父向下爱子,同样是爱,形式内涵截然不同。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进行创造性转换,用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合适的。更何况“仁者爱人”,社会主义的“仁爱”还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爱。

共享: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

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无论物质成果,还是精神成果,都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共享,都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进一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主人对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是社会主义的逻辑必然。所有制形态上的“公有”体现在分配形态上必然是“共享”。而且,“共享”作为核心价值,在当代中国有着鲜明的针对性,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核心价值观应处于价值的层面,是价值性的不是工具性的,因而,一些反映奋斗目标、发展主题、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等要求的具体内容不应该进入价值观层面。比如,“民主、法治、权利”等等内容,固然很重要,也是当代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加强的内容,但它们是价值观的实践展开;是次生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从核心价值观中把他们推导出来。把它们列入核心价值观,会发生价值观层次紊乱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它们也是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实践层面展开,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如此。

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至少面临着来自内外两个方面

的挑战。

第一,从中国社会内部看,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不确定性导致价值观塑造的复杂性。

价值观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纸上谈兵。价值观来源于社会形态的深层结构与运行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社会才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我们回顾价值观塑造的历史,就会发现有个规律。

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一般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社会形成前夕,这时由于大家共有一种理想,因而可以提出一种激发、鼓舞、理想色彩比较浓厚的价值观。这一阶段的价值观更多的是一种应然的价值观,应该如何如何。像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就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提出的。另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社会已经完全成熟定型后,可以提出与这-。定型社会完全吻合的价值观。像中国的忠孝价值观(忠于君主,重视家庭)就是一个成熟的农业封建帝国所需要的价值观,它适应并维护了那个社会。

当代中国从社会发展阶段上来看,恰好不属于这两个时间段。而更像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过渡阶段,我们有很多问题没有阐述清楚,我们的社会状态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像指导的核心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仍然在不断探索中。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价值观困惑这一现象。

因此,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既不是价值反叛,也不是价值虚无,而是价值迷茫。而这一点更加危险。价值反叛不可怕,只要有明确的反对内容,就肯定会有潜台词的拥护内容,内容就在它的对立面或者至少离之不远;价值虚无也问题不大,不承认一切价值本身也就是一种价值的选撬而价值迷茫则不然,又希望有明确的价值规范,又不知道价值规范在哪里。纵使头脑中有些价值观的希冀(或者说叫理论上的主流价值观),又因为这些希望的价值观不会真正在实践中行得通而不敢当真。面对在社会实践中大行其道的价值观(庸俗价值观)却又有些不甘心、不接受。

这种困境就表明,我们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明确内涵及其社会性质明确归属等等这些问题。但这一工作尚任重道远。

第二,从外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看,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形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挑战。

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简明、清晰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深层理念是“自由、平等、博爱”,价值观的实践展开是“民主、法治、权利”。至少从形式上就给我们以直接的挑战。不管我们是否公开承认,当我们准备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就客观上把我们推向唯一的境地:必须面对资本主义价值观这一对手。

更严峻的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理论形态上的抽象性和资本主义社会在当今世界事实上的主导地位,使得西方价值观有成为普适价值的冲动,西方社会在推波助澜,我们社会也有些同志随波逐流。

其实,对于把西方价值观当作普适价值,我们的态度必须很明确。一方面,中国与西方社会是不同的,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乃至不同的地位实力,导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深刻的,这是客观的事实,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中国与西方毕竟同处于人类社会,不会没有共同的东西、共同的要求。但中西方社会之间的共同究竟是什么,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认识。简单地把在西方社会大行其道的东西当作“普适价值”强加于中国社会,既是一种无知的独断,也是一种狂妄的臆想。

第2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心理学;青年

在2014年5月4日北大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青年是国家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后备人才,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和内容对于促进青年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内化和践行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加强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与积极心理学

价值观作为推动并引导个体采取决定的原则、信念和标准,其取向是指处在与社会大环境交互作用的个体用所形成的稳定、综合和具有明显倾向性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来指导和推动其决策和行为的心理过程。随着当前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体制改革,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以及多元价值观念和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青年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对广大青年的价值观取向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高度概括了分别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指明了方向。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心理学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人性论,致力于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及促进它们发展的制度体系开展科学研究,主张从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出发,以塑造良好的个性等发展的观点来构建人类优势。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当一个社会处于稳定发展时期时,会特别注意个人和集体的良好品德、幸福、创新和高质量的生活等积极品质;而这些关注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繁荣富强,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和理念,与培育和践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诉求不谋而合。

二、积极心理学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分析

(一)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就是意识形态品性的认知,从价值观教育的心理接受角度来说,个体的态度至关重要。根据S.Rosenberg的态度理论,认知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是价值观形成的核心。通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理性认知过程,形成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知识和观念,这些已形成的认知水平、经验结构和思维方式,进一步影响青年对当前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的判断选择。积极心理学倡导个体积极情绪体验,认为积极情绪和体验能拓延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并构建和增强如体力、智力、社会协调等个体资源,同时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对个体未来起到进化性的决定作用。跨文化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情绪和体验的认知成分的影响受社会文化影响,除了主观幸福感外,Ryff&Keyers认为,个体的情绪幸福感(拥有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社会幸福感(社会接纳、社会实现、社会一致、社会整合)、心理幸福感(自我接纳、个人成长、自主、与他人有积极关系的结合)是衡量个体完全的心理健康标准。因此,加强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解决的是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认知,并在此过程中给予积极的情绪体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判定的思维习惯,赋予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结果导向。

(二)积极的人格特质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价值观的形成是个体化的过程,个体的价值观形成受生活经历不同的影响;另外,个体的价值观以自身需要和品质作为衡量的标准,来确定自己的价值目标体系。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的重点研究包括乐观、爱、美德、感恩等24种积极人格特质,Hillson和Marie对积极人格特质与消极人格特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积极人格特质存在正性的利己特质、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两个独立的维度。其中前者是指接受自我、悦纳自我、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具有人生目标、感觉到成功、感觉独立以及能够把握环境并应对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建立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同时,积极心理学重视需要作为教育的心理内驱力,主张尽可能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促进人的心理发展,进而引导、激发人的积极心理需要,使人拥有积极的理想和价值观,进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从价值观接受的基本规律出发,把握青年价值观接受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机制,重视他们的理性需要,培养和提高他们对价值观接受的活动能力,进一步形成个体乐观、智慧、勇气、社会责任感等积极心理品质,促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化领悟具有重要作用。

(三)良好的社会环境促发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行为倾向

积极心理学指出,个体经验是由所处环境塑造同时又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个体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是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表现之一。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是与社会大环境交互作用形成决策和行为的心理过程,一方面,通过法律、社会舆论和教育管理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的把价值观灌输给每一名青年;另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社会风俗、社会心理对个体的影响,营造良好氛围,潜移默化的把社会价值观念传递给青年。积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年形成有责任感、职业道德、利他主义积极人格和积极品质,更进一步的促使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拓展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体系

学校和社会是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的主要教育阵地,要通过体系建设,形成合力,拓展价值观理论教育体系。教育者要充分结合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教育品性,重视将积极的认知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心理加工机制,积极创新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模式。学校教育要根据青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改革单向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开展互动小组讨论、案例探讨、情景分析等双向教育方式,引导青年主流价值选择,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水平。社会教育者和宣传者要充分重视和把握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的积极导向,做好舆论信息的监管,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增强价值观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信息资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知和事实认同。

(二)营造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体验环境

一方面,校园作为青年学习和生活的最主要场所,要努力创造优良的学风校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软硬件建设、营造和谐的人际交互关系,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功能;给予青年日常学习、生活、心理和就业等方面充分的指导和关心,促发青年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家庭环境,提升青年的主观幸福感和成长发展期待。其次,为青年营造公平公正、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搭建更加诚信励志、包容扶持的社会平台,激发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正能量,促进青年责任感、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和利他主义等积极的人格和品质的形成。

(三)拓展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辅导模式

青年良好的情绪、情感、意志是其认知和内化社会主义价值观重要的调节过程。学校和社会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结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开展相关主题的团体辅导和素质拓展等心理教育活动,运用群体动力学、人际交互作用、社会学习、能力提升等积极心理辅导方法,开发青年对未来的希望、乐观、韧性的积极人格特质力量,使青年真正认识自我,澄清自己价值观念,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意义。

(四)创新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互动平台

青年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要积极创新价值观自我教育互动平台,充分发挥青年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功能。一方面,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建设青年价值观自我教育的网页、微电影、微博、微信、QQ群等虚拟教育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我管理中心、社区志愿服务站等等实体教育平台,引导青年进行理性的思想、感受、情感表达和自我学习成长,激发自我成长的积极潜能,促进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从理论层次向社会心理层次和隐性认同的转化,主动自觉理解和接受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教育,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信念。

(五)丰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载体

积极人格特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既关系到青年个体层面的良好发展,也是青年与集体环境和社会之间的理想互动。通过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文体比赛、专业科技竞赛、三下乡、志愿者等活动,提供积极的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在实践过程了解社会、思考人生、感悟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自觉地运用社会的价值标准规范自身的行为,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

(注: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4BKZZA9;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项目编号:wym11077)

参考文献:

[1]储德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的双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4,(8):40-42.

[2]杨善江,陈光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与路径[J].教育探索,2014,(11):102-104.

第3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

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耻感教育。儒家思想的很多关于耻感教育的论述值得后人借鉴。《中庸》提出“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倡导人们拥有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的品质。孟子指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前提是知耻。道家同样重视耻感教育,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人要知足常乐,要以贪婪为耻。⑵西方文化中的耻感教育。尽管西方文化更侧重于罪文化,即通过内心的罪恶感来做善行,但西方文化中同样存在耻感文化。亚里士多德曾在《修辞术》中全面系统的探讨过“羞耻”这一概念,在他看来:羞耻是一种道德判断,通过羞耻感来判断是非、善恶。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舍勒认为“:只有面向‘耻感’这一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本事件本身,并对耻感给予确实的阐明,伦理学才能在客观与历史语境中获得对道德起源及其本质的真正认识,并对人自身的生存方式有所把握。”

二、耻感教育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1.耻感教育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底线价值观教育底线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生存应具备的最基本价值观,就道德层次而言,属于最基本、最底层的道德标准,社会成员只有拥有底线价值观,才能够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理想。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与外界联系日益紧密,使价值观从一元化转向到多元化,这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另一方面,则容易引起价值观混乱。青少年的思想、心理还未充分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价值观多元化会给他们带来选择困扰,容易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失去自己的评判标准。而耻感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明辨是非,使得青少年自己的心中有杆秤,能够衡量以什么为耻,以什么为荣。底线价值观正确,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更能够理解与认同,因为青少年能够自主的意识到,这些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社会成员应该做到的,应该以做不到这些为耻。2.青少年耻感意识淡化,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不力当代青少年的耻感意识主流是正确的,他们能做到知耻明理,但仍然有部分青少年在耻感问题上不容乐观,最典型的问题是耻感意识淡化。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如下:(1)在爱国方面。漠视爱国这一理想信念,绝大部分青少年都懂得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是每个人的责任,但仍然有部分青少年认为爱国只是一句空话,太虚无缥缈,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不以爱国和国家富强为己任,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这种漠视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行为是可耻的。(2)在敬业方面。不能很好地理解职业道德,有些青少年认为自己还没有走向社会,职业道德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甚至对自己有害。“就目前的就业市场,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情况来看,作为职业人不只是要具备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3)在诚信方面。诚信危机在青少年当中同样不可避免的存在,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考试作弊,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本身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觉得别人作弊,自己不作弊就亏了。除了考试作弊还有其他不诚信的现象,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应该以这些行为为耻,诚信作为自古就被重视的一种道德要求,青少年应该以诚实守信为荣。(4)在友善方面。大部分青少年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能够做到与人为善,这也是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在待人接物上态度不那么友善,在不同意见面前不能够和心平气和,青少年应该为这些行为感到羞耻,应该与人为善。

三、加强耻感教育以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第4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

宝岛海南捷报传。

绿色崛起蓬勃展,

琼州大地换新颜。

十精神金光闪,

三中全会谱新篇。

中国梦逐步在实现,

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甲:各级领导亲临第一线,

乙:积极带头学习抢在前。

丙:二十四个字背千遍,

丁:十二项内容记心间。

合:十二项内容记心间。

甲:“富强”国家面貌大改变,

国民富裕经济繁荣起波澜。

乙:“民主”百姓参政携手创共建,

平等相处人人都有发言权。

丙:“文明”提高文化素质除掉旧观念,

科技创新突飞猛进夺冠闯难关。

丁:“和谐”兄弟姐妹团结奋进无杂念,

献计献策共建快乐大家园!

合:献计献策共建快乐大家园!

甲:“自由”解放思想拼命干,

大展宏图实现梦想著新篇。

乙:“平等”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

公平竞争互尊互爱万民欢。

丙:“公正”一视同仁没偏见,

政策透明心情舒畅无怨言。

丁:“法制”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

贪赃枉法违法乱纪必须一窝端。

合:对,贪赃枉法违法乱纪必须一窝端。

甲:“爱国”保卫领土热爱国家做贡献,

捍卫祖国彰显民族辉煌保尊严。

乙:“敬业”爱岗尽职专心致志要实干,

发奋图强刻苦钻研美名传。

丙:“诚信”注重名誉踏实做人金不换,

树立品牌热情服务赚大钱。

丁:“友善”真心相处结交宾朋靠情感,

尊老爱幼无私奉献善为先!

合:对,尊老爱幼无私奉献善为先!

甲: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分别介绍内容明确概括特别全。

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国家价值目标的层面;

合:国富民强经济收入成倍往上翻。

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层面;

合:安定团结社会进步百姓笑开颜。

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公民个人价值准则的层面。

合:提高素质改变作风增长价值观。

提高素质改变作风增长价值观!

甲:三个层面有亮点,

理念贯通情相连。

政治理想都实现,

社会导向做指南。

合:社会导向做指南!

乙:行为准则很全面,

价值目标抱成团。

三者愿望和追求,

充分体现价值观。

合:充分体现价值观!

丙:设定制度防后患,

体现特色有。

歌颂事业做奉献,

长期奋斗不嫌烦。

合:长期奋斗不嫌烦。

丁:中华传统永不变,

文化精髓排在前。

吸取全部好经验,

文明成果看内涵。

合:文明成果看内涵。

甲:实践理论互转换,

乙:相互推动按时间。

丙:倡导鲜明新理念,

丁:兴国强民保平安。

合:兴国强民保平安。

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振兴中华发展新名片。

各族人民思想在转变,

科技腾飞跨越谱新篇。

华夏大地事业宏图展,

经济繁荣高涨春满园。

第5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

本论文系河北金融学院“红色梦之队”团队(团队成员:邢艳霞、王茜茜、周佳伟、刘美萱、张林栋、叶新茹、余珊、郭肖晨、郗梓辰、张琪强)社会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将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过大学生调研和实践宣讲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义,对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蕴。

【关键词】

十八届五中全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

党的十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定义方面,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明确提出“三个倡导”价值理念,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制度取向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定向导航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国家治理对公民个体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上述三个方面为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起到了定向导航的作用。

二、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助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中贯彻和传播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然途径。作为青年大学生,积极参加精神宣讲活动,既能极大的发展和锻炼学生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又能服务社会。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践行、培育和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有机融合,不断为青年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进而有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2.有利于全面塑造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质。

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为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多个方面对我国未来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科学发展需要科学理论指导的同时还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作为祖国新生力量的青年大学生有理由站出来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更快更强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当代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可以深化其对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要义理解,从总体上把握主题主线,紧扣时代脉搏,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目标。同时有利于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创新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大学生得以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不断修正自我方向,使其有能力承担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任。

三、以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助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路径

1.深入借助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精神宣讲等有效宣传平台。

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是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平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磨炼意志的有效方式,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选择合理并且有效的途径进行精神宣传,建立社会宣讲长效机制,把学校更好的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基地,在大学生群体广泛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活动,深入社会,为国家尽力;通过精神宣讲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及其他社会人员更多的了解党的精神,充分了解中国梦,更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更好培养扎实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人和未来接班人。

2.借助网络宣传平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为了进一步助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借助网络论坛、微信平台、微博网站等新兴媒体巩固和宣传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成果,创新实践和宣讲形式,提高实践和宣讲手段,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引导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网络宣传平台宣传引导的重点是青年学生,少年强则国强,引导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导向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才能从根本上升华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提高所有国民的精神素养。由此可见,网络宣传平台不可忽视。

3.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巩固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成果。

学校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摇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盘活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着重加强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在硬环境上,应当借助校园物质宣传设施,着力提高和宣传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的影响力和成果,借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力。在软环境建设上,应当着力同学优良的学风、校风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借以巩固和扩大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的重要成果,不断提高其育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第6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班级文化;寝室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回答的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大学班级是大学的最基层组织,大学班级建设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大学班级建设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 前班级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班级成员缺乏归属感,集体观念和团结意识弱|90后学生,社会活动经验不多,独立处理问题能力不强,个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个人意识强等,导致了班级管理难度大。

1.2 班级数量多,基数大,管理难度大

班级人数多,学生意见很难统一,导致班级活动开展难度和班主任管理难度的增加。

1.3 班级非主流群体增多,对班级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班级非主流群体主要有几种类型:不满学校和班级的管束,不介意违反纪律型;个人主义严重,对学校规定置之不理,消极避让型;对班级建设及学校活动不感兴趣,不反对,不参与型等。这在班级中造成很不稳定因素,但由于这部分人存在一些个人特长或号召力,对班级其他同学起着较大影响作用,对班级建设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1.4 班干队伍素质有待加强

班级班干的思想品质和工作能力素质良莠不齐,对班级建设造成了很大冲击。

1.5 班风学风建设需加大力度

学风是班风的核心。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尤其缺乏动力,多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学习目标与学习兴趣为班级学风、班风建设带来难度,抓好学风、班风是班级建设的重中之重。

2 班级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三观 ”存在偏差

当前的社会原因,学生们考进大学过程中,家庭大多事务都是由父母操办,不需亲自动手,学生也养成了思维与行动惰性,缺乏积极思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上市场经济与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对班级建设的热情度和统一度很难调动。

2.2 班级建设目标不明确,集体活动欠吸引力

有的班级建设中缺乏明确目标和定位,导致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杂乱无章,班级成员对集体活动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导致班级建设的长期性、统一性难以保持。

2.3 自由平等观念的发展,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社会越来越讲究人的自由和平等,使得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老师关心他们,又嫌老师管得太多太罗嗦;以前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听什么,现在老师提个要求学生有很多原因和道理。现在的常态是师生之间只有在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下才能取得一致意见,学生对班级和学校任务认可了才能去有效实行,这给班主任管理和班级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3 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建设

3.1 以生为本,强化民主管理

首先明确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服务同学,为同学成长成才与发展提供平台和帮助。培育班级核心价值观的中心是以班级学生为本,方法是强化班级管理民主化,内容是尽量满足班级成员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使班级成员树立班级是我家园,班级事务是我自己的事情的观念。在班级做出整体决策时要认真吸取每位同学的建议,最后以民主表决方式形成的最终决定要符合大多数同学的想法。使每个班级成员的建议得到充分尊重,提高其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例如要大家共同制定班级班规,修改和定稿时要广泛听取同学建议,形成初稿后,召开班级全体会议,进行审议修改。最后是无记名投票表决,超过全班2/3的同学赞成就视为通过,否则从新修订表决,不能仓促盲目行事。

3.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文化建设

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学生,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班级文化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灵活多样的方式。班主任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渗透到班级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现在我们大一学生每天要晚自习,几个小时的时间没这么多的作业可做,比较枯燥,可以每天抽出40分钟时间组织班级活动,成为“晚间第一课”,如组织时事政策新闻等的讨论宣讲,可以使学生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通过组织班级主题演讲比赛,选个大家感兴趣的题目来交流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风采,同时又有利于培养职业素养;通过班级读书会、头脑风暴会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思想交锋的平台,鼓励班级百花齐放的文化状态,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也为参与学校的各类比赛作准备;也可以每天观看一点纪录片或者有意义的电影,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波澜壮阔,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制定每个月的晚自习活动计划,全班分好组,3-4个人一组,布置好每组要组织活动的时间,各组自选主题,学生自己组织和开展,班主任监督把关或选择典型主题来参与,这样增进感情,增强主观能动性和组织能力,营造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友善的文化氛围。大二的学生可以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来开展。辅以定期的班级校外活动,如骑单车行、徒步沿江风光带、职教城,公园义扫、寝室楼栋周边义扫,学民共建活动等,从我们思政课举办过这些学生实践的效果来看,学生内心渴望有这样要求他们走出寝室、放下手机与他人交流合作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的机会,班主任和班干部要多为大家创造这种机会。对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进友情,增强认识能力、培养高尚人格、积极奉献社会有很大功效,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干部队伍建设

在班级建设中,能否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班级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要想在班级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班级领导机制。因此,辅导员和班干部应当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和谐班级,培育班级文化结合起来,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远规划;辅导员多对班干部谈心和指导,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班级建设的工作方法,为其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班干部应当分工明确,定期总结和汇报,按时完成和落实班级班级各项工作,及时排解各个环节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真正抓出实效!

3.4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评价机制

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每周班会,对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创新等思想政治素质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重点点评和表扬,鼓励学生劳动和创新,树立学习、活动和实践典型,并在综合测评、评优评奖等方面予以体现,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以核心的主流的价值观引导班级,精神激励和民主激励结合,精神激励满足优秀学生的精神需要;民主激励,让优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位有为,发挥更大的作用。

3.5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级网络化建设

网络已势不可挡地成为了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班级QQ能及时传达班级信息,但有着不利于保存的劣势。利用某个专职班干部的个人世界大学城空间建立一个班级自己的网页,将班级活动、班级中的典型、班级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每一个重要片断记录下来,将来毕业聚会或者当我们都老了时来看,这是多么有凝聚力有意义的事。也能促进大学生自主地接受教育,实现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还可以设立答疑板块,请专门人员定期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班级可以设立专门的有一定信息能力的班干部管理舆情,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掌握校园动态,所有班级成员都是舆情收集员,引导网上舆论,建立网上家园,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灵敏准确的网上预警机制,为广大学生搭建起一个全新思想交流又可以长久纪念的平台。

3.6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宿舍建设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的增长点。班级可以充分利用学生集中统一住宿的有利条件,建立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抓好学生宿舍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班级各类学生组织的作用,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在宿舍管理中的带头作用,形成党员宿舍,干部宿舍等有组织性和号召力的班级战斗堡垒,通过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来带动班级宿舍良性发展。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动,如宿舍清洁美化大赛、文化展览,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适应环境能力,有利于同学间相互了解和调整,无形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和劳动光荣意识,这也为同学们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进而促进班级和谐,对班级宿舍可以像我们工会评选标兵岗一样,发展每个寝室的特色文化,打造如学习之家、书法之家、文体之家创新之家等文化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真正把学生宿舍建成温馨和谐、整洁有序的学生之家,促使了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充分发挥学生宿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泽,李璐雨.大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建设模式探析[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1(03).

[2]郑伟.大学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2013(27).

[3]廖元新,胡邦宁,涂冰,甘雨,柏晓武.试析新时期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1).

第7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十报告以12个词、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全体中国人的价值目标,更是青年学生的价值导引。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当代中职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技术劳动的主力,他们的价值观正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准确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中职学生价值观现状及特点

1.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讲求实际,重视个人价值,忽略社会价值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少中职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主张个人权利,不能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个人权利的内涵。凡是自己不能获得利益或者不能满足自己利益需求的事,就不愿意干,凡事都先主张权利,却极力回避责任义务,不愿承担责任或者是推卸责任。

2.理想、道德价值取向弱化,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占上风

不少中职学生理想价值取向基本趋近于无,真正为社会利益、职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淡泊。他们更关心自己的物质利益,找工作的标准“不是是否适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不是“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主要看薪酬的高低、工作的轻松与否,这往往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道德价值取向也逐步弱化,对自己有利的事就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对别人有危害的事往往也去做,而不是判断这件事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3.价值观念盲从、模糊

价值认知摇摆不定,今天了解日本的价值文化,认为要学日本,明天认识了美国的价值文化,又认定要学习美国,社会上流行韩国思潮就一窝蜂地认定韩国的价值观念是最好的。没有稳定的价值追求,明确的价值目标,价值观需要引导和培育。

二、加强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1.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对学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他们极易受到外来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且还有强烈的逆反心理,认为外来的就是好的,不允许他们做的,他们一定要去尝试,引导宣传他们做的,反而不信任。所以,对中职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紧迫和必要。

2.中等职业学校需要良好的校风、学风,正确的价值观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基础,也是培育良好思想道德基础且有力牵引,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学校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价值观和道德相互联系,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价值观,是人类社会所倡导的,而和道德相背离的价值观,为人类所不容许,要受到人类社会的谴责和限制。纵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建立在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基础上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将有力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的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促使学校健康发展。

3.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应对西方价值观念冲击的迫切需要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借助于科技和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优势地位,利用网络上的种种便利倾销其文化产品,宣扬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对青年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不可否认,西方价值观中好的东西我们要学习,但西方价值观念中有许多不符合中国国情,甚至是糟粕的东西,这些误导着广大青年学生成长。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的正确引领下,才能抵御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各项事业朝着符合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前进。

三、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方法与实践

1.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德育课堂始终是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德育课堂教学中,做到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材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不露痕迹,不生搬硬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知、可信、可接受,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入学生内心。

2.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

职中学生理论学习能力不强,要开展多样化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将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心信念,体现职业教育“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3.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德育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统一

任何价值观念最终都将表现为人的活动行为,将价值观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从小事着手,树立明确的价值标准,长此以往,养成良好习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学生头脑中,实现知行统一。

4.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营造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当前全社会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好局面下,与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积极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的作用,要求家长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展现积极向上的言行给学生,发挥表率示范作用;与社区、政府配合,积极参加社区、政府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5.创先争优,树立榜样,激励青年学生健康向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创设人人争先的氛围,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人物树为典型,这样的榜样来自学生身边,有积极的示范作用,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染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向明,李清泉,李景治.十精神解读,2012(11).

第8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

(一)建立网络教育平台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接触的新事物多而快,新媒体传播的普及更加强了这种90后大学生足不出校园就可知晓天下事的能力。由原先的QQ、博客,到现在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的运用,大大加速了地球村的发展速度。人们常说:“新媒体传播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青年大学生只要动一动手指,就可以收发一手信息,传播正能量。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作为青年大学生,首先得端正价值观,运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根据目前的状况,加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学文化机制的创建

校园是一个纯净而神圣的殿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宁静致远的人文精神家园,首先得加强校园景观、物质文化建设,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其次得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的建设承载着一所高校、一个地方的神韵,在树立精神文化、精神理念的前提下,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物质景观的建设:校歌、校训、校徽、绿化、景观、书画等等,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要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素质教育,也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方面面,包括国家层面的、社会层面的、个人社会准则层面的。比如举办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以“自由•平等”为主题的师生谈心活动,或者是举办以“和谐•文明”为主题的寝室文化评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感情,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创建,丰富了90后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三)树立典范,夯实理论研究基础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不能松懈,这种理论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还需要融入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大家都知道,对于课堂的灌输式教学,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早已乏味,课堂上的抬头率并不高。这并不是说理论教育不重要了,理论教育是基础,只有理论扎实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发挥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在做理论教育的时候能够改变原先的灌输式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可以通过课堂上的互动、课下的实践进行,可以从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选取鲜活的实例,进行分析评价。比如:通过树立典范,寻找这一素材,作为我们理论课研究的基础,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我们身边入手,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最美妈妈”、道德模范等等。

(四)落实社会实践网络的构建、文化的创建、理论的夯实

最终还得落到实处,没有实践的理论都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作为90后大学生,他们必将走出校门,运用自己的所学做出一番成就,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呢?90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力,但是缺乏动手和沟通协调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运用自身所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让核心价值观流于形式,成为说教的工具。投入社会实践,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参加集体学习培训以及党员的集体生活,参加社区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知行统一。在积极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传承了我们国家的优良风尚,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了自我的思想道德境界。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第9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

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教育是我国各大院校的重点建设方向。文以载道,语文教学自古就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担负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价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本文以大学语文教学为契合点详细探讨了在课堂教学、读写训练以及社会实践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开拓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课堂教学;读写训练;社会实践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要有一定的价值观念,这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生力军,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对其进行价值观念的教育是我国各大高等院校的重点建设方向。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提高其明辨是非、抵御诱惑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稳定。语文教学自古就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担负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价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本文以大学语文教学为契合点,详细探讨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开拓新的教学思路。

一、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当前,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能够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但是,家庭教育观念不科学、学校教育机制不健全以及新传媒时代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不良社会风气在学校蔓延。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保持正确的立场、观点,确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这也是构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大学生民族凝聚力,能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树立崇高理想,在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指引下更好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语文课程设计的基本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道德教育切记生搬硬套、强硬灌输,这样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艺术教育比单纯机械化的道德灌输,更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这种独特的使人的心灵得以艺术化、得以“自由舒展”的感化力量是十分巨大的,文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语文课堂该如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呢?首先,在语文课本中选择一些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的诗歌、散文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赏读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及苏轼的《赤壁赋》等。其次,在文章讲解之前,教师在对作者进行简介的过程中,可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者的生平经历、奋斗过程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产生强烈的冲击,不仅能使学生对作者的才华产生敬佩之情,还能激起学生在精神上达到与作者相接近的想法,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例如,教师在讲授《鸿门宴》的时候,可以拓展性地介绍司马迁的生平,通过他忍辱负重、坚持不懈地完成《史记》的过程,来鼓励学生持之以恒,迎难而上。再如,在讲解宋词的时候,对于爱国诗人陆游、辛弃疾等词人的生平经历可以多延伸一些;结合诗人的生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去鉴赏诗文,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爱国情操,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次,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有描写伟大人物的壮举,也有描写小人物的坚韧,他们的生命中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都具备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从榜样的身上汲取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领域。

2.在课内外阅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语文课本中选择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思想领域有深远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阅读得到的认同感,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以榜样为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克服自身的弱点向榜样靠拢。通过大量的阅读,许多的优秀品质,如诚实善良、坚韧不拔、爱国敬业、乐于助人等,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种子,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另外,对于一些文辞优美、文质俱佳的经典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次诵读比单次阅读更能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3.在写作训练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写作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表达,因此,作文最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好的作文不是闭门造车,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外面的世界,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勇敢地表达自我,说真话,讲真事,放飞心灵,倾吐真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表达方法、遣词造句,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4.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想强化课堂教学和读写训练的成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中,就必须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给学生创造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例如,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让他们身临其境般感受烈士在战火纷纷的年代如何坚守内心的信念,保留心中那份赤子之情、爱国之情。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境调查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语言交流的能力,还能锻炼其组织协调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而杜绝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语文教学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不仅教书还要育人。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部分,通过对文本中文化、艺术、生命和情感的深刻体验,借助语言文字的魅力,传达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深刻体验,从而达到唤醒灵魂、提升思想的目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作者:孙敏敏 党巍 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参考文献:

[1]宓小香.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12(12):29-30.

[2]陈玲玲,高淑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教学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语文建设,2013(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