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贾母的性格特点范文

贾母的性格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贾母的性格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贾母的性格特点

第1篇:贾母的性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刘姥姥 形象 荣国府 圆滑世故 天赋 意义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刘姥姥只是一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的小人物,但作者却将其塑造成为一个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并在她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济穷扶困”的救世思想,赋予了“藏精于拙”的形象。刘姥姥不仅是一个结构性人物,而且是一个寓有深意的典型形象,实在是一个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尽管刘姥姥在整部《红楼梦》中所占篇幅不多,但其复杂的形象特征及其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使其在整部《红楼梦》970多人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刘姥姥的形象分析

        刘姥姥有着鲜明的形象特征,既有作为中国普通老百姓身上低俗的一面,更有老百姓乐观进取、善良、有恩必报的美好品德,作者以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展现了她丰富而又生动的形象特征。

        一进荣国府,是在真正困难时。这位农村老妪代替她堂堂七尺的女婿狗儿,敢于为一家人的生存而斗争,积极寻找对策并付诸行动,初步展现了一个面对生活上的困难迎难而上、积极进取、有责任心的农村女性形象。

        二进入荣国府,是刘姥姥为报恩,却也巧合地认识了贾母,自此有了“两宴大观园”,“醉卧怡红院”等精彩片段。这一系列过程一方面体现了她藏精于拙、圆滑世故、插科打诨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她头脑灵活、风趣爽快、善于逢迎又不失质朴的普通百姓本色。         三进荣国府,是刘姥姥谨记滴水之恩毅然接受凤姐的嘱托,救出了王熙凤被狼舅奸兄卖作使唤女人的女儿巧姐儿,展示了刘姥姥为人外朴实而内精明,又有侠义之风,彰显了她性格中善良、诚信、侠义和有恩必报的美好品质。

        二、二进荣国府,畅游大观园前后的喜剧情景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是带着自家的瓜果菜蔬来感谢贾府上次的帮助的,目的单纯,体现了她作为中国普通老百姓与生俱来的善良的忠厚本色和感恩精神。而就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正赶上贾母要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于是刘姥姥在贾府留了下来。初见贾母刘姥姥道了句:“请老寿星安。”如此称呼正迎合了富贵人家渴望长寿的心理,刘姥姥深谙此道,称贾母“老寿星”,赢得了贾母的欢心,表现了刘姥姥聪明机智的性格特点。在史太君宴大观园时,刘姥姥甘做“女篾片”,深谙大观园众人心理,并投其所好,在饭桌上以幽默风趣的乡土俚语和出人预料的可笑举止,引发了一幅经典群笑图,博得了贾府上下的喜欢。刘姥姥以自己最率真的语言和行为博得了贾府诸人酣畅淋漓的一笑,与人快乐于己快乐,展示了她性格中乐观向上的一面。“刘姥姥为迎合贾母等人的心理而做出了许多滑稽可笑的行为,体现的是乡下老妪最本真的一面,她有着高超的交际本领和表演天赋以及敏捷的思维反应能力。”此语乃是对刘姥姥性格恰到好处的总结。

第2篇:贾母的性格特点范文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人物众多,除林黛玉外,王熙凤和贾宝玉是作者最着力刻画,表现最具风采的中心人物。之所以如此,关键是由两个人物在全书中的中心地位决定的。这必然要求作者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特殊塑造手法。为达此目的,作者除采用了在情节直线延伸发展中让人物陡然出场,以引起读者注意这种出场方式外,也利用了线索人物――林黛玉对这两位人物认识的不同心理历程来展示形象。既避免了两个人物的出场方式相近,而使情节显得雷同,又防止割断线索。当然,这两个人物在塑造上的差别是多方面的,如王熙凤更多采用了烘托陪衬,而贾宝玉的出场就显得直接得多。

我们先来看王熙凤的出场。写王熙凤的出场是在林黛玉拜见贾母及众人后谈论黛玉的病情和吃药时,作者故意不道出此人物的身份姓名,使得她的出黾雀挥谙肪缧裕同时带有一定的迷惑性,特别是在林黛玉的内心产生极大的纳罕。“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这张张狂狂的来者,实在是“放诞无礼”。正是有这种纳罕,才显示出王熙凤人物的特殊性。作者没有只字的说明,完全让人物在自我表演中展现性格特点,足见作者技艺之高妙。

实际上,林黛玉认识此人的过程也是对此人“解谜”的过程。就在林黛玉欲知其人系谁的迷惑中,作者又偏偏描述出其令人羡慕的头饰、服饰、容貌。这样全方位地述其美中有威,威中含诈的狡性,给人深刻的印象。然而绝不止于此,作者仍未满足林黛玉的迷糊心理,继而写贾母的笑骂:“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突出王熙凤“辣”的特点,同时再一次显示此人在贾母心中的位置。通过林黛玉由惊疑到欲知,但不得知,而又无法知,多方观察之后才除去迷雾这样一个心路历程来完成对人物的刻画展现。这样,用林黛玉惊奇的心理加以烘托,用他人的恭肃严整来加以反衬,凤姐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也显示出了她在老祖宗面前受宠有权的特殊地位,使王熙凤这个人物清晰而生动地展示给读者。

然而比较起来,贾宝玉的出场使林黛玉的心理认知更增加了直接明了突变的色彩,造成其内心的极大反差。而正是这种反差,更表现出人物的传奇性。

写贾宝玉的出场,是他“庙里还愿”回来,黛玉在贾母处吃过饭后谈论读书时。作者让贾宝玉出场前,先写王夫人的话,同时,林黛玉又想起早前母亲的话,她这个“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使林黛玉对贾宝玉产生出了偏见,认为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以致“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作者正是先给林黛玉造成一个错觉,先“抑”。至于宝玉出场时,作者直接描述其人,而不像王熙凤那样迷迷惑惑。对于王熙凤,作者主要叙述其人物情态特征,而对贾宝玉不仅如此,更着力刻画其思想意识深层次的东西,也正是林黛玉想见前的一“抑”,才更体现出贾宝玉出场时对林黛玉心灵的震撼,才能出现其内心深处认识的巨大转变。对贾宝玉的出场,作者没有更多的曲笔,这也便于林黛玉的观察。

作者之所以对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表现重点不同,也是因为贾宝玉出场,作者不仅要刻画人物,还要为全书故事发展做好铺垫。因而黛玉一见面便觉:“好生奇怪,倒像在哪儿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产生了亲切感。一见如故,一见钟情。因为眼前人物正是理想中之人。在这种前后强烈的反差中,两次宝玉肖像描写,将人物生活全貌展示出来,细腻,泼墨如云,行云如水,人物如真,又配以似贬实褒的两首《西江月》,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这种欲赞还讽、寓褒于贬的别致手法,不仅生动准确地刻画出宝玉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而且更加丰富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态风韵,浪漫妙笔更富于理想色彩,难怪黛玉如痴如醉。同时,与前文作者对王熙凤刻画所用的寓贬于褒的艺术手法相互映照,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第3篇:贾母的性格特点范文

一、肖像镜头

1.林黛玉:

作者最钟爱、读者最钟爱的人物,到底什么样?整部《红楼梦》读下来,感觉作者就是故意让读者隔着烟去感知黛玉的袅娜柔媚、脉脉含情,隔着纱去领略黛玉的超尘脱俗、空灵清纯。而这种虚笔写意,正是为了突出其美不仅仅在外貌,更在于她灵秀、孤傲的“才女”气质,且看作者呈现的肖像镜头:

远景镜头:初见贾母后,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年貌虽小”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在于表现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怯弱”的先天身体不足引得众人关心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在于表现其“自然的风流态度”。让人对黛玉自内而外透露出的清纯自然、灵秀脱俗的独特气质,有了初步的感知。

近景镜头:“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又笑着赞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王熙凤本身就是个大美人,见过世面,见多识广,但见到这个妹妹后竟然要吃惊地“细细打谅”,一显黛玉的不俗;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出自一个王侯世家的少奶奶之口,二显黛玉的美貌;“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夸赞黛玉气派高贵,三显黛玉的神韵。

特写镜头:宝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虽有“一身之病”,又“泪光”,又“”,但“胜西子三分”;更有清丽淡雅的“罥烟眉”,脉脉多情的“含情目”,“如姣花”、“ 似弱柳”般楚楚可怜,风姿婀娜。读者看到的,跟宝玉感觉到的一样,这是“一个神仙似的妹妹”。

2.王熙凤:

相比之下,其外貌就清晰明朗得多。清代认为妇女服饰之美,在于“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清·李渔)。而王熙凤却反其道而行,首饰珠宝唯恐不能全部堆在身上,如此盛装丽服,恰恰显示她美艳外表下面的贪婪、俗气与空虚。

特写镜头:众人敛声屏气之中,王熙凤一路吵嚷而来,苗条的身材,丹凤眼,柳叶眉,粉面丹唇,标致已极。头上“金丝八宝,五凤挂珠”;项上“赤金盘螭璎珞”;裙边“豆绿宫绦,玫瑰佩”;身上“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珠光宝气、花团锦簇。从上到下,从衣饰的质地、款式到色彩花纹,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煞费苦心。若不如此,怎能显得出她是出自富贵无极的公侯之家,怎能撑得起荣国公府的高贵门面,又怎能透露得出荣国公府管家奶奶的威势?但是,“三角眼”滴溜乱转,“吊梢眉”上下蠕动,“粉面”含威不露,“丹唇”未启先笑,却出卖了她的刁钻、狡黠和精于世故。

二、连续动作镜头

1.林黛玉:

镜头一:弃舟登岸后,向着荣国府一路行来,画外音:“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显示出黛玉从今以后要寄人篱下,须谨小慎微,更表现出她的自卑、无奈而又自尊、好强的心理。

镜头二:初见贾母,被一把搂入怀中大哭,“黛玉也哭个不住”。等“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 黛玉又补行拜见礼,同时又“一一拜见过”舅母和嫂子;待三个姊妹来了,“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凤姐的笑声后院响起,黛玉心下想“这样放s诞无礼”?见面后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很慎重,外祖母能开玩笑叫“凤辣子”,自己却不能随便叫,等众姊妹告知后,“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显示出有良好的教养而又处处留心在意,处处小心谨慎。

2.王熙凤:

第4篇:贾母的性格特点范文

从小说元素“人物”“人物关系”和“叙述者”角度分析建构解读路径。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叙事作品阅读经验,即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及鲜明个性,特别是王熙凤精于算计、见风使舵的个性。

2.建构新的小说阅读经验,即从“人物关系”的角度进一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初步接触“叙述者”这一小说要素,学习从叙述者的话语中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语言、神态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从人物关系中思考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谈“绰号”的问题

1.看课件,了解老师姓什么,谈老师的绰号。(点明:关系好的人之间可以称呼绰号,如果一般关系的人物之间直接称呼绰号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2.由绰号引入“凤辣子”,学生自由谈对《红楼梦》中人物的了解。

3.教师简介《红楼梦》,提示学生《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今天,就是要走进大观园,见识其中的人物。

【设计意图:谈绰号,是因为本文的重点人物王熙凤,被称为“凤辣子”。谈绰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个绰号背后暗示的意思以及体会贾母与王熙凤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1.整理人物信息。贾母是谁?(贾母是谁的母亲?她与贾宝玉是什么关系?她在大观园中的地位如何?通过补充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

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也能从人物的位置关系和神态表情看出贾母的地位。

2.板书展示贾母、林黛玉和王熙凤三人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个图示有利于学生从人物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深刻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从言行中了解人物的个性,但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为是基于具体人物关系与情境中的言行。因此,了解人物关系,对于理解小说中的人物的个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谈对王熙凤的第一印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文中对王熙凤的描写。

2.说说王熙凤给人留下怎样的第一印象,交流讨论。教师将学生交流中的要点写在黑板上,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是外貌上“华丽妖娆”: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

(1)试读这一段话。

(2)跟老师读一遍本段话,明确:我们可能搞不明白这一段描写中的实际事物到底是什么样子,可是却能强烈地感觉到这个人身上穿得很不一般,谈谈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二是在待人接物上“热情体贴”: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1)练读这一段话,交流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王熙凤个性上有什么特点。

(2)进一步理解王熙凤语言中的“话外之音”。把王熙凤语言中的“话外之音”补充到句子后面。

补充句子: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我。

3.从总体上讲讲王熙凤

是一个怎样的人。(估计学生都从正面来评价王熙凤。)

【设计意图:本节设计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学生自读理解,从文字表面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真实地展现学生原始的小说解读水平。只有以学生的自主解读作为基础,才有可能引领学生走向更深的理解。】

四、“叙述者”对王熙凤的评价

1.我们要深入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仅仅停留于文字是不够的,需要深入字里行间,去发现一些蛛丝马迹。那么,王熙凤究竟是不是大家理解的这样的人呢?出示: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1)这段话中哪一个字让你感觉到评价很不一样?(“威”字)

(2)你能从课文中读出王熙凤的“威”来吗?

(3)学生自读,思考:从哪里感受到王熙凤之威呢?

(4)交流:

①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全体站立体验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点明与“放诞无礼”形成鲜明对比。)

②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找出说明其威风的词语)

③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我 。(再次补充,填上表现王熙凤“威风”的“潜台词”,你会发现,这一次填入的词与刚才形成鲜明的对比。)

2.小结:这个人物在贾府中是一个“八面威风”的人物。

【设计意图:本节设计从“叙述者”视角打破了学生自主解读时形成的观念,在教学上构成了“认知冲突”,使之成为了一次宝贵的教学机遇,有利于深入理解王熙凤这个人物,更有利于学生学会从“叙述者”的角度来解读小说。】

五、“威风”从何而来

1.在这贾府之中,王熙凤凭什么可以有这样的威风?利用已有的人物关系图体会,在贾府中要有威风,必须与贾府中地位最高者有亲密的关系。

2.通过表情朗读体会贾母与“凤辣子”关系之亲密。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贾母用绰号来介绍王熙凤,可见,贾母对王熙凤喜爱有加。)

【设计意图:本节设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人物的个性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环境、人物关系的影响。因此,本环节利用课始建立的人物关系图进一步理解了王熙凤“威风”从何而来的问题。】

六、“凤辣子”的另一面

1.现在你觉得王熙凤是真正的“热情体贴”吗?你能不能再从刚才的言行中发现这“热情体贴”中的虚情假意呢?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口气提那么多问题,居然没有一个要林黛玉回答的,可见是一种虚情假意。

2.再次利用人物关系图明确,她的热情只有一个目的:讨好贾母。

3.出示: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1)分析人物的表情。(笑――以帕拭泪――忙转悲为喜――又忙携黛玉之手)

(2)分析言外之意。

第5篇:贾母的性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提问有效性 提问方法 原则

1.引言

课堂提问是任课老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途径,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便成为高中语文老师追求的教学目标。另外,通过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特点,因此,教学提问方法和目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语文提问必须立足课堂教学特点和新课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质。

2.趣味提问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教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其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求学欲望,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意识。对比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这种方式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情绪,导致错过重要的知识点。因此,进行课堂提问时,任课老师要选择创新的、富有趣味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提问是课堂的扩展环节,容易出现脱离课堂等状况,因此提问时要注意掌控课堂节奏,做到以下几点:

2.1提出符合学生心理的问题

提出符合学生心理,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因此,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任课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知识点掌握能力,巧妙设计课堂提问环节。

2.2问题难度适中

课堂提问是一门技术活,课堂时间有限,语文老师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选取典型进行提问,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具备一定的坡度、深度和广度,以迎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容易导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获取智能,增强知识点的驾驭能力。

3.发散提问

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前提是发散性思维,语文老师在课堂中提出发散性问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思维方式理解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是发散性思维也有一定的弊端,在答题讨论过程中如果语文老师的驾驭不当,就容易导致课堂持续紊乱。因此,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驾驭能力,使学生的思路始终围绕课堂。如讲授《鸿门宴》这一课程时,课堂在课堂讲授完成后提出问题:“项羽为什么不在席间杀死刘邦?”此时学生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说出不同意见,部分现实意识观较强的同学会说:当时刘邦已经表示臣服于项羽,如若杀了刘邦,则不利于取信联合抗秦的诸侯国;部分传统学生认为:项羽是妇人之仁,犹豫不决,这个观点是最直观的,因此也是最多学生提出的;部分学生认为项羽有君子之度,虚怀若谷,但是狂妄自大,没把刘邦放在眼里,没有当成竞争对手,这是导致项羽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类似这样的发散性提问摆脱了传统单一的答案,学生自由发挥,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辩证,有效训练了辩证思维能力。

4.启发提问

孔子曾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问题并非多多益善,选题要具备典型,因此,要选取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如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可以根据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反思其中人物的价值观和性格特点。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贾宝玉和贾母在提问林黛玉‘读何书’的时候,对贾母只说了‘只念了《四书》’,而在贾宝玉提问的时候却说了‘不曾读,只上了一年,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何前后回答不一致?”作者这样安排是何意图?由此引申出相关启发性回答,例如:贾母是传统的封建老太太,她的价值观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林黛玉为了迎合贾母的喜好,做出这样的回答。宝玉与黛玉是同龄人,容易沟通,黛玉那样回答是情理之中,这反映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步步为营的谨慎心态。在此类启发式提问下,学生可以在问题中发现问题,提高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5.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5.1提问应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基础

课堂提问至关重要,要提出一些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方式,避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只要没有逻辑上的错误,就是值得肯定的。

5.2有针对性提问

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结合课堂难点和重点。发问时要心中有数,合理利用不同方式、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既要表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5.3注意提问技巧

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契机、提问语气、提问质量等有很大关系。

6.结语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可以帮助语文老师迅速获得教学反馈,完成教学任务。提问有效性的强弱直接关系整个学科的教学成功与否,因此,具有至关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总之,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缪柳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J].考试周刊,2011.24.

第6篇:贾母的性格特点范文

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德育情感的培养

 多年来,语文教学常常涉及到“写了什么”、“怎样写的”等问题。这本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知力、赏析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我们总习惯于训练学生进行简单判断、抽象概括和空下结论,而忽略了教给学生如何去咀嚼、品味、感悟文章蕴涵的内在美,让学生获得一种审美的情趣。新教材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过性,形成健全人格”。也就是说,课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德育目标的培养是相互相成、不可分割的。

 如鉴赏《滕王阁序》这篇佳作时,德育目标的培养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让学生理解王勃“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的至德至孝的儒家思想;二是让学生了解南昌市的人文地理概貌,滕王阁因人因文而闻名天下并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情况,清楚古今联系及滕王国的价值。李密《陈情表》的魅力,就在于情感的真挚:李密自幼丧父,母亲适人,“祖孙二人,更相为命”。而时下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处境实在悲惨,李密在这个时候提出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在情理之中。连高高在上的“至尊天子”晋武帝都被打动了,我们的学生会无动于衷?《报任安书》则要求我们的学生能正确对待自身所受的屈辱,要象司马迁那样,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完成自己的理想;《阿q正传》揭示了人的劣根性,学生在完成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人格“自轻自贱”的解剖后,会给以后人格的自我发展予以补充和借鉴;《我若为王》批判了国民的奴性意识,引导我们的学生自强自立;《剃光头发微》揭示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强权意识余毒之深,鼓励我们的学生要有一种“大路不平旁人踩”的主人翁精神;而“祥林嫂”和“水生嫂”两个女性的对比,也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既能毁掉“祥林嫂”这样有顽强生命的人,也能把“水生嫂”这样的家庭妇女培养成坚强的革命战士,那么,“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他们就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和生活。

 二、新教材督促教师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力争一专多能,轻松地传授多学科的知识

 当今的学习科目分得越来越细,并且出现了学科边缘化的现象,有的学科划归那一家都说得通。如:《教育心理学》《物理化学》《天体物理》《美学》《文献学》《古代星象》《太空生物学》《周易研究》等等。他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但懂得本专业,还要对其他的非专业学科有相当的涉猎,才能胜任。就拿我们的高考来说吧,要求考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有的题型要求学生同时用各科知识综合才能解答。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讲到先秦散文,你不知道庄子的逍遥游属于哲学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不知道荀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是古典的朴素唯心主义思想,不知道孟子的“人性本善”跟荀子的“人性本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儒家思想,不知道韩非的法家思想是秦的强国之本,你怎样对比分析“诸子百家”?不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不懂得“商鞅变法”“齐王纳谏”的政治方略,不懂得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你怎么能把散文的历史背景讲好?讲到唐诗宋词,你不懂“一骑红尘妃子笑”里的旅途艰辛,不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里的政治时局与作者的无奈,谈何上课?不懂得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天文知识,怎么讲《孔雀东南飞》里的“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怎么讲《滕王阁序》里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不先去了解有关“黑洞”的物理常识,怎么讲《宇宙的未来》?

 三、新教材要求学生从现实的角度去解读课文

 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与历史局限。”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要求,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情节:

 师:我们把悲剧人物杜十娘拉进我们的现实生活来思考:杜十娘能否不死,如果你是杜十娘,会沉宝投江吗?

 生甲:我如果是杜十娘,我不会傻到像她那样沉宝投江,人的生命毕竟只有一次。我可以象电视剧《鹿鼎记》中韦小宝的母亲描述的远大志向那么做:选取一块最繁华的地方,开一个最大最大的妓院,自己当老板。

 师:这种选择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但是我们要了解一下杜十娘的身世:杜十娘是苦难人家的孩子,因生计所迫才被家里从小卖进妓院。从杜十娘所表现的善良和同情弱者的性格来看,她还愿意再去坑害象她一样的良家女子吗?

 生乙:我会先择携宝单独离开,然后找机会报复孙、李二人。让他们得到惩治。

 生丙:携宝离开,然后找一个地方投诉孙、李二人。

 生丁:携宝离开,另找一个诚实可靠之人托付终身。

 生戊:携宝单独离开,然后找一个清净之地过隐居生活。

 师:以上同学的回答有一个共同点:珍异生命,不会象杜十娘那样随便糟蹋自己,这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但是你们所说的生存方式有些还值得讨论一下:报复,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出钱买黑帮组织,他们不抢财抢色那才怪;投诉,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人被当作玩物,遭遗弃是常便饭,没人会买你的帐,后面两位同学的说法比较现实;找块清净之地隐居下来,另找一个诚实可靠之人托付终身,然后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资历助弱势群体。小日子过得也还是悠然自得的。

 ……

 小说的阅读与鉴赏,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把典型人物放进现实生活去思考,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自身的经验,立足于现实,充分地再现小说中典人物的生活环境,揣摩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形象,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新教材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

 新教材要求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已不是“填鸭”。而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也会不满足于已有的教材,他们认为以往的语文教材是封闭式的,连贯性差,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新教材的要求应该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我拿这一思路用在《宝玉挨打》的教学中,效果还不错。

 《宝玉挨打》位于高三第六册第三单元,本单元四篇幅文章都选自《红楼梦》,要求学生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体会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但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高三下学期的主要任务是高考,学生早就丢在了九霄云外。怎样笛动学生鉴赏小说的积极性呢?我思考了好一阵子,于是特地租借了《红楼梦》的电视剧光碟,在上课时把《宝玉挨打》选取段放给学生看,学生的那股认真劲,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碟片看了二十分种,接下的是二十分种的激烈讨论。

 讨论之一:

 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挨打”这件事中的主要人物心理。

 生甲:贾政是一种狠铁不成刚的心理,又怕忠顺王府找他的麻烦,所以要狠狠地教训。贾母疼爱孙子,认为教育儿子是应该的,但不能用这种蛮狠毒打的方阖。

 生乙:宝钗认为老子教职工训儿子是应当的,但又关心心疼遭打的宝玉,所以假借送药来规劝。戴玉是出自内心的真情,所以悄悄地来,“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生丙:王夫人也责怪宝玉,觉得他该打,但不该打这么重。这毕竟是他的心肝宝贝。王熙凤最会逢场作戏,她做的一切都是给老太太和王夫人看的,根本不关心宝玉的死活。

 师:还有两个人物也不能少,他们就是贾环和袭人。他们对宝玉怎么样?

 生丁:贾环年纪虽小,但在母亲赵姨娘的熏陶下,处心积虑的要致宝玉于死地,是一个阴险小人。

 生戊:袭人虽说是丫鬟,但她认可了宝玉就是她的终身依靠,又加上贾母的许诺,她是一心为主。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到,我来综合一下大家的意见。

 (板书)

 围绕“挨打”这件事所表现出的“众生相”:

 贾政——怕忠顺王府,听信谗言——痛打

 贾母——至高无一的统治者——痛惜

 王夫人——维护自身利益的母亲——哀痛

 王熙凤——公于心计,精明能干的管家少奶奶——干练

 宝钗——志同道合的知音——关心

 贾环——处心积虑,夺嫡除玉的庶出小人——阴险

 袭人——护主求终身的奴才——痴情

 小说鉴赏方法之一:从分析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入手。

 诗论之二:

 师: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是人物的矛盾冲突;本文有哪些矛盾冲突?

 生甲:贾母与贾政的冲突;贾政与宝玉的冲突;贾政与王夫人的冲突;贾环与宝玉的冲突。

 生乙:还有王夫人与金钏的冲突;薛蟠与宝玉的冲突。

 师:这些矛盾冲突没有主次之分吗?

 生丙:有主次之分,贾政与宝玉的冲突,贾环与宝玉的冲突是主要矛盾;其余的都属于次要矛盾。

 师:分析得很对,由此可知同学们是真正走进了课本。

 (板书)

 主要矛盾:贾政——宝玉        贾环——宝玉

 次要矛盾:贾母——贾政见         贾政——王夫人

           王夫人——金钏         薛蟠——宝玉

 小说鉴赏方法之二:从分析主要人物的矛冲突入手。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