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

第1篇: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自我评价 体育教学

学生的自我评价已成为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能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自己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有助于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真正体现了评价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自我评价的概念和内容

自我评价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一切行为、所有伴随行为而发生的心理现象,如对体育知识传授的认知、体育态度、学习和锻炼的动机、兴趣、需要、情绪、意志,性格、能力,无不受到自我意识水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不但直接影响其行为,而且由于这种看法对其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而会对行为产生广泛的影响。自我评价是指人对照目标积极主动地在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阶段性评价,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程性评价的一个方面。在心理学中,自我评价属于自我意识中自我认知的一个方面,它既是自我认知的一种手段,又是是个体影响自我乃至影响发展的一种手段。自我评价包括人对自身外貌、能力、行为、品质和需要、动机与目的的分析、认识和所持的态度,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形式之一。个体通过自我评价能够对自我和个性发展进行主动的自觉的自我调控,促使自我和个性向理想的方向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有两个重要的区别,因此产生了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评价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特点。

1、即时性。

体育教学中学生一个技术动作做的怎么样,教师可立刻对学习效果做出评价,而教师的评价又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具有即时性。而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要到考试时才能知道,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滞后性。

2、表面化。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活动都展现在全体同学面前,体育教师及其他同学对某个学生的评价常常是直接而又公开的,这也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呈表面化特点并伴随有强烈的情感体验。

由于上述的两个特点。一方面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将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在成功的反馈中获得,增强学习的信心、强化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体育教学中即时而又表面的评价容易使一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感到自卑,学生身体形态的优劣在体育课上是最明显的,有些学生因身体形态的原因在同学面前做动作,会有意无意地造成学生的心理伤害,使学生逐渐害怕体育课,逃避体育课。

三、提高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1、确定评价的内容和维度

对学生学习体育课成绩的评定,主要内容包括体能类(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技能类、学习态度与行为以及合作精神与情意表现四个方面。根据体育教学对象间的关系,确定学生对学生、教师对学生、学生自我三个不同的基本维度进行评价,体能类和技能类占分值(60%),学习态度与合作精神占分值(40%),而评价维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占60%)主要通过对学生体能和技术评定,使教师了解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同时,控制整个评价活动,掌握主动权,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占20%),通过学生的互动与评定活动,引导学生相互关心、互相了解,主动观察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鼓励学生发扬协作、共进的学习风气,在互教互学中,使学生建立善于交流与沟通的人际交往意识,并在考核过程中,逐步掌握正确的评价技能,提高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自我评价(占20%):素质教育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设计综合评价时,除了考虑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外,还安排了学生的比例,目的就是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克服被动和盲目上体育课的消极学习态度,掌握客观自我评价的方法。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是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关注,学生评价应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采用观察、谈话、询问、讨论、提问、测试等方式进行,中小学体育课时有限,每位体育教师又要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要将学生的经常性的形成性的评价加以记载,尽可能地对所有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实施日常的形成性评价。

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需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定性评价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等,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简要加以描述,这是定性评价。但是定性评价工作量大,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定量评价比较标准,便于实施等优点,如根据需要和可能进行体育能力测试和体能水平测试,按照分项的权重进行分值计算,以获得各个评价项目的数据,并评出相应的等级或分值。

第2篇: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此研究目的是监测转型时期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时准确地把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特点、新动向,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为推动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的结构。本次调查采用2011年自编的《全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问卷。此问卷经过使用,课题组普遍感到问卷调查结果与最初假设和座谈的情况高度吻合,证明其信效度均可靠。全部定稿问卷包括99项测题,共分成思想政治、基本道德、心理健康、德育环境、热点问题等五个维度。心理健康维度主要从一般情绪状态、自我评价、人际交往、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考察。

调查对象与实施。本次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六省(江苏、山东、湖南、河北、四川、甘肃),涉及12个市和12个县的 80所中小学的四个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初二年级、高二年级),共10403名中小学生。为了保证取样的代表性,采用四阶段、有目的、分层、整群抽样。

调查结果的统计。采用SPSS for windows11.5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1.中小学生的一般情绪状态。

(1)总体心境。中小学生的总体心境主要通过学生生活得是否愉快来考察。当问中小学生“你生活得是否愉快”时,回答“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分别占47%和38.1%;“不太符合”和“不符合”的分别占11.5%和3.5%。这表明大多数中小学生生活得很愉快或比较愉快,有一成半的中小学生生活得不太愉快或不愉快。经卡方检验,中小学生生活得是否愉快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及城乡差异(P

(2)烦恼状况。虽然中小学生的总体心境是好的,但他们也有感到烦恼的问题。七成多的中小学生有烦恼(72.3%),没有烦恼的占中小学生近三成(27.7%)。中小学生感觉最烦恼的问题的排序是:学习紧张压力大(34.3%);父母期望值太高(18.8%);同学中没友谊(7.0%);各种课外学习班太多(4.7%);家庭气氛紧张(4.3%);家庭经济困难(3.3%)。主要还是集中在学习方面、与父母关系方面和交友方面的问题。经卡方检验,中小学生最烦恼的问题学段、年级、性别、城乡差异非常显著(P

2.中小学生的自我评价状况。

当问中小学生“你如何评价自己”时,回答“我真棒”的占26.2%,回答“我还行”的占67.2%,回答“我不行”的占6.6%。说明中小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绝大多数是适当的,但有不到一成的中小学生自我评价不高,对自己的自信心不强。经卡方检验,中小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明显的学段差异、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及城乡差异(P

3.中小学生的交往状况。

中小学生的交往情况从好朋友的数量以及交往方式两方面来考察。

(1)中小学生好朋友的数量。当问中小学生“你的知心朋友很少吗”时,回答“是”的占39.4% ,回答“否”的占60.6%。近四成的中小学生知心朋友很少,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经卡方检验,中小学生“好朋友的数量很少”具有学段差异、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P

(2)中小学生的交往方式。当问中小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我是否主动”时,回答“主动找别人聊天”的占74.5%,“别人找我说话我才说”的占21.5%,“我经常独来独往、不与人聊天”的占4.0%。经卡方检验,中小学生的交往方式在学段、年级、性别、城乡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P

4.中小学生的坚持性品质发展状况。

我们从坚持性来考察中小学生意志力发展的状况。中小学生的坚持性是通过遇到难题时的表现来考察的。当问中小学生“当你下决心做一件事情时,是否会因遇到困难而难以坚持到底”时,回答“经常这样”的占14.9%,回答“有时这样”的占56.7%,回答“从不这样”的占28.4%,有七成多的中小学生做事情遇到困难时能坚持到底,表现出较强的意志力。经卡方检验,中小学生的坚持性在学段、年级、性别、城乡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P

5.中小学生的独立性品质发展状况。

独立性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生的独立性是通过遇到难题时的表现来考察的。当问中小学生“当遇到一道很难的数学题时,你会怎样做”时,回答“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的占54.8%,回答“自己先想再问别人”的26.9%,回答“问老师同学”的占15%,“放弃不做”的占3.2%。近五成半的中小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有近两成的中小学生的独立性有待提高。经卡方检验,中小学生的独立性在学段、年级、性别、城乡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

四、讨论与分析

1.多数中小学生生活得很愉快或比较愉快,一成半的中小学生生活得不太愉快或不愉快;有七成多的中小学生有烦恼。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感烦恼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压力大、父母的期望值高和同学中没友谊。主要还是集中在学习方面、与父母关系和交友方面的问题。

调查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感觉生活的愉快度在降低,可能与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有关。学生“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中心工作仍然是“追求升学率”,所有的工作围绕升学进行,不断的加班加点、上课外辅导班、题海战术,不但使学生身心疲劳,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学生感觉生活得越来越不愉快,烦恼越来越多,农村的中小学生表现尤为明显。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及未来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比城市的学生有更多的烦恼。男生的烦恼多于女生,与他们的性别角色有关。因为男生未来在社会中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加上男生比女生更内向,因此他们考虑的事情会更多,烦恼自然也更多。

家长的素质与学生的烦恼有关。已有的调查表明,母亲文化程度越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学习压力越大,家庭气氛越紧张。有的家长往往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不但给子女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造成子女的心理问题。

2.近一成(6.6%)中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过低,应引起高度重视。

调查表明,中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年级、性别和城乡差异。初二学生、男学生和农村学生自我评价偏低。

初二学生的自我评价偏低,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初中学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此时的中学生处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看问题不全面,因此容易出现自我评价偏低的情况。由于男生目前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不如女生,因此得到的较多是负面评价,加上男生本身性格内向,加上父母对自己的数落,学习的自信心不强,自我评价偏低。农村学生无论家庭环境还是教学条件方面与城市学生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自卑、敏感,与人有疏离感,也容易出现自我评价偏低的情况。

3.有近五成的中小学生知心朋友很少;大多数的中小学生交往方式是积极主动的,三成多的学生交往比较被动,甚至不愿与人交往,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调查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交往越来越被动,女生较男生交往更积极,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交往更主动,并且差异非常显著。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与人交往越来越被动,可能与学生学习越来越紧张有关。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难度增大,学习科目增多,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上,加上日益临近的高考,这时的情绪处于紧张状态,因此与人交往越来越被动。男生交往被动可能与他的学习成绩有关。学习成绩不好,自我评价低,与人交往就消极被动。农村学生交往被动可能与他的个性特点有关,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及教学条件与城市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更容易自卑、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4.中小学生的坚持性亟待加强。

从调查结果可知,有一成半的中小学生做事情遇到困难时难以坚持到底。经卡方检验,中小学生的坚持性在城乡、年级、性别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来说,中学生的坚持性好于小学生,女生的坚持性好于男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坚持性在增强。这与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个性逐步健全有关,良好的意志品质也逐渐完善,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女生的坚持性好于男生,这与女生的性别特点有关。女生比男生具有更好的柔韧性,因此遇到困难时,容易坚持而不是半途而废。

5.四成半的中小学生的独立性有待提高。

第3篇: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在高校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进行中,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就当前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解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体育教学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调解;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件越来越多。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 25%,近年来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是关系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警官院校的学生处于大学生向警察过渡的时期,较一般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需要更强的心理素质,本文就警体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调解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

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阅读中国知网上近年来相关的论文与资料,总结当前研究的进展与存在问题,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2.2专家访谈法

就全国警体教学的专家进行访谈,咨询专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意见。

2.3问卷调查法

就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学生300名,其中男生200名,女生100名,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回收率98.3%,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99.3%。

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调查,从表1的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仅有11.6%的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非常了解,有16.4%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高达46.1%的学生一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25.9%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现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心理健康也成为人们关注的方面,如何引导大学生关注、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是今后高校教育要考虑的问题。

3.2警察院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作用分析

警察学校的学生较比一般高校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警察院校的学生专业课较多,学习压力大,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严格,学生训练非常艰苦,有很多学生常常处于焦虑当中。而体育教学可以很好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解,塑造健康的心理。由于体育课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通过体育课教学,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自身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紧张的心理,化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情绪,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团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缓解因学习产生的焦虑。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解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3.3警察院校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解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不足,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有48.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内容较少,有21.5%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心理辅导能力不足,有19.1%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内容落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由于警察院校与普通高校有着明显的区别,警察院校是为培养警察做人才储备,体育教学内容多是以格斗、散打这些实用性较强的项目为主,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而对学生心理辅导相对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

4结论与建议

4.1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了解较少,缺少心理方面的健康辅导。

4.2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3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4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体育课教学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调解方法,使学生可以及时的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解,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5对现行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体育教学要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体育教育要包含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提高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

4.6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体育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健全的心理素质,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理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师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衔华,全宏艳,蒋湘祁,蒋艳华,罗军,刘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效用的实证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2]陈东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及应对措施[J].文教资料,2010(24).

[3]周勇.浅谈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大众科技,2009(12).

[4]金勇,严红玲.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

[5]饶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J].文学教育(中),2010(09).

第4篇: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摘要】本文利用文献法对国内关于自尊和人际关系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了解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特点。对青少年自尊和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三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这三种关系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直接影响。而且自尊偏低的青少年会有不良的人际关系。关于青少年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提出建议策略,以便能提高自尊,改善青少年人际关系。

【关键词】青少年自尊人际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尊的研究不少,对于自尊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定义。Coppersmith1967年提出自尊是指个体对总结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是个体在对待自己的态度时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国外学者基本倾向于认为自尊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是对自我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国内学者也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张文新认为,自尊是指个体自我评价的结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魏运华认为:“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和体验。”从以上总结看,虽然概念不一致但是国内外学者基本上认为自尊是一种自我的评价,是一种情感体验。

青少年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对个体整个自我系统及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尊作为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情感、动机、社会适应,认知活动及品德等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它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按照Brenfenbrennerde发展生态学理论,青少年自尊的发展与他们所处的关键环境是分不开的,家庭中的父母、学校中的教师、同伴团体中的朋友等都会对他们有影响。即自尊的发展离不开人际关系的交往,而这些人际关系对自尊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对关于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此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提高自尊,促进青少年人际关系发展提供参考。

一、青少年不同人际关系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自尊作为人际关系的监控者。MarkR.Leary等认为,自尊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一个相对快地和自动地关于被别人接纳或排斥的反应的评价,即自尊是某个人的关于被接纳和排斥的社会关系质量的一个指示物。H.Sullivan在其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中认为,个体若得到重要人物(key-figures)的尊重、承认,他也就尊重自己、赋予自己以价值;若受到重要人物的否定、轻视,他也就否定、轻视自己。C.Cooley,G.Mead也持有相同观点。因此可以说,自尊不仅调节人际关系,使之更加和谐、融洽,而且自尊与人际关系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其中刘翠秀、韦耀波采用中学生自尊量表、人际关系量表,基于归因理论对中学生自尊、人际关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尊影响很大,另外他们认为自尊的归因倾向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影响较为稳定,自尊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好。

1.青少年自尊与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个性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成败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概念,自尊水平则反映了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载体感受程度。在诸多影响自尊因素中,家庭因素是形成个体差异的最初来源,其影响最大。国内外研究指出,在同情、支持与合理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其个性发展都较好,而那些来自专制、矛盾和冲突家庭的儿童一般都存在极较大的压力,处于低自尊水平,容易出现个性和行为的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发展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张文新、林崇德对895名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说明父母的教养技术、态度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的状况,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少年儿童发展。谢丹在对进城务工子女自尊发展的研究中发现,离开父母的年龄越小,子女的自尊总得分越低。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过早的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支持,未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儿童心理留下阴影,阻碍了自尊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少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尊发展的关键期,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自尊的发展。而亲子间知觉的相似性会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稳定、一致的支持,知觉的相似性越高,家庭越和谐,越有利于个体的积极适应。李彩娜等人通过Q相关技术加以考察了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也发现家庭成员知觉观点的低相似性不利于青少年自尊发展,因此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降低父母的控制的水平,会增加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的相似性程度,有助于青少年高自尊的形成。

而且已有研究证明,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自尊水平较高,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研究还发现,对父母婚姻幸福程度评价高的中学生自尊水平较高,这与俞国良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父母婚姻幸福的家庭气氛更和睦,亲子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使孩子形成对家庭、父母以及自己较积极的认识。

2.青少年自尊和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学校是青少年儿童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必将会影响青少年儿童自尊的发展。同伴关系作为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在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

研究发现,满意的同伴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个体在同伴中的社会领导性,对同伴的敏感独立性,都有助于个体自尊发展,而对于同伴的攻击破坏则阻碍自尊的发展。那些受同伴欢迎,并在同伴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地位”的儿童,其自尊水平相对较高;那些对同伴的失败和痛苦具有同情心,对同伴的成功和喜悦感到高兴的儿童,其自尊水平也较高;而那些对同伴具有攻击和破坏性的儿童,其自尊水平较低。同时,自尊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交类型。

Deborah等的研究模型表明自尊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Wilkin-son也发现,同伴关系通过影响自尊从而对青少年情绪产生影响。以往的研究结果说明同伴关系对自尊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赖建雄等人的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检验同伴关系对自尊的影响程度如何,研究发现同伴间的冲突自私行为主要对自尊良性发展起阻碍作用,而友爱互助主要起促进作用。随着中学生社会化加强,对同伴的接纳与认同的需求也在增加,与同伴的关系和在团体中的位置会影响到与自尊有关的情绪体验。同伴的尊重是影响中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另外朋友的肯定与支持、对朋友关系的满意度、朋友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家庭自尊、整体自尊、学业自尊和人及自尊有较高的相关。可见,良好的同伴关系利于自尊的发展,不好的同伴关系不利于自尊的发展。

3.师生关系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行为影响是显著的,其中教师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关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和青少年之间的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品行相关,而这些社会行为和品行的培养与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受教师信任、重视的学生,就与教师积极情感交流更多,社会交往能力更强,更富有自信。

魏运华采用量表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期望和参与都会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

还有研究证明,教师的肯定与支持、青少年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惩罚、教师提供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人际自尊、学业自尊和整体自尊有较高的相关。

国外研究也表明,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孤独、退缩、不合群、攻击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疏远,影响其课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李勉媛研究发现,在校师生关系满意度总分及各因子与初中生自尊发展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师生关系满意度和初中生自尊发展状况之间可以相互以对方的因子来预测。而且学业成绩显著影响初中生自尊发展。反过来,学生的自尊水平也会影响其学业成绩。

4.三者的相互关系对自尊的影响

当前,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的关联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研究发现,父亲支持、母亲支持、同伴支持或老师支持与青少年的自尊或交往主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作为青少年主要的社会关系,对其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这三种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自尊继而会影响学业成绩和社会技能以及学生心理健康,从而会影响青少年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三种人际关系还是自尊的支持系统的三个方面,因此正确处理三种人际关系对引导学生向着高自尊发展有一定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能使青少年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更能引起高自尊,从而使他们能获得一定的尊重,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研究不足及思考

目前,国内关于自尊发展和相对研究总体比较系统,从幼儿到大学都有涉及,从自尊影响因素到支持系统对自尊的影响,另外,对于自尊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也有许多。而且关于自尊的特点、类型等都有一些研究综述。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方法单一。对自尊发展的研究大部分采用问卷法,几乎没有采用时间追踪观察的方法。(2)对关注贫困,问题行为少儿的自尊发展不足。

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多采用一些实验设计的方法对自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现在的内隐自尊研究还比较少,也可以加深对此研究的力度。研究自尊是为了更好的利于青少年发展,更好的促进他们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所以应该把对自尊的研究用于实践,应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来提高青少年自尊,从而减少不适应社会的行为。另外,可以更加深入从青少年的人际归因探讨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相互因果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低自尊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由于家庭或者个体的人格特质所造成的。个性和自尊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家庭因素则需要父母和谐的亲子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与同伴进行比较,才能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只有接近同伴,得到同伴的接纳,并与同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的自尊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自尊是一个长期内化的心理体验,进行短期的心理健康干预是没有显著效果的,这就需要家长、教师、同伴的全力支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Coopersmith,S.Theantecedentsofself-esteem.SanFrancisco:Freeman,1967.21-24.

[2]WangY,OllendickT.ACross-culturalanddevelopmentalanalysisofself-esteeminChineseandwesternchildren[J].ClinicalChildandFamilyPsychologyReview,2001,4(3):253-271.

[3]张文新.初中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1997,20(6):504-508.

[4]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12-16.

[5]CampbellJD,LavalleeFL,WhoAmI.Theroleofself-confusioninunderstandingthebehaviorofpeoplewithlowself-esteem.InR.F.Baumeister:Self-esteem—thepuzzleoflowself-regard.NewYork:PlenumPress,1993.

[6]Brofenbrenner,U.Theecologyofhumandevelopment:Experimentsbynatureanddesign.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9.58-67.

[7]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2,(2):82-85.

[8]刘翠秀,韦耀波.中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

[9]刘明.高中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研究.心理科学,1998,(3).

[10]赵冬梅,山口裕幸.大专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洋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1):67-71.

[11]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心理科学,1998,21(6):489-493.

[12]谢丹,卿丽蓉.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初中阶段自尊发展的初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2):77-80.

[13]CathyVanTuijl,SusanJ.T.Branje,JudithSemonDubas,Parent?offspringSimilarityinPersonalityandAdolescents’ProblemBehavior.EuropeanJournalofPersonality,2005,(19):51-68.

[14]李彩娜,邹泓,张春妹.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2006,29(6).

第5篇: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切入点;师爱;情趣;评价;活动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折射着教师的理性思考和对学生的关切程度、教育能力。着眼未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具体工作,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永恒的师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陶行知倡导“爱满天下”,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优秀的教师往往是学生生活中的知心人、教学中的合格者、思想上的导航员。他们的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用真情沐浴着学生心田,使学生感受到尊重、体验到自身的生存价值,从而充满信心逐步走向成功。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内心与成人一样存在着友谊、厌恶、感激、敬畏等人类永恒的情感,并希望被人理解或支持、渴望得到温暖和幸福,需要我们精心而又正确的引导。因此,作为塑造完美个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对学生情绪、情感合理调适的过程,应是唤醒学生追求人生价值的内在动机的创造性活动,而师爱就是教师获得成功的基础。拥有爱,才会拥有方法;拥有爱,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师爱是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具体体现,永恒的师爱将感化学生纯洁心灵,规范言行,学会关心,遵守社会公德。所以,师爱不仅仅是意识形态里的至高要求,更应是一种永存教师心中的、理智而又高尚的行为写照,以师爱为基础的心理教育才具有实效性。

二、情趣感染

情趣感染是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这里的“情”主要指教学激情,“趣”主要指内容和方法的吸引力与趣味性。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严肃、刻板,往往为学生预设“捷径”,不管接受可能与个性特征,学生的唯一权利便是认同。当前的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革教材,实质上是改造人),要求教师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寻找新课程对“自我”成长的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动作敏捷、信念增强;没有趣味的脑力劳动会产生厌倦,无创造性可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力充沛,语言生动,用深情的目光、手势等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任感。不能以教代学,应研究设计出与学生认知风格相匹配的方案,以多元化的思想、多渠道的操作方式,吸引学生走向探索前沿,使课堂中的信息串联、碰撞,让学生内心感到新奇与振奋。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科课程及其教学还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其它资源,只有潜心钻研,因材施教,使知识点呈现其文化内涵或应用价值,寓教于乐,才能使教师的学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的心理智慧。

三、科学公平的评价

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水平,多数情况下是以他人或群体对自己的评价为标准而进行自我认同的。因此我们极力推行的在集体中的激励性评价,取得了可喜成就。然而,评价不当所产生的消极结果在学生身上的延续性还未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比如,对学生的随即表现的评价是经常性的,我们却以学生的不成熟性为由,总是板着面孔去说教、论理,让学生感到压抑,缺乏生命活力。频繁表扬自己眼中的好学生,忽略其不足,滋生了他们的骄傲情绪,导致承受能力差;被冷落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学生则往往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抑制了自身素质中的闪光点,导致偏激行为多。这说明对学生进行评价必须理性分析。第一,评价要全面,做到智力与非智力、课内与课外、自主与合作、过程与结果等相统一,突出人文气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第二,评价要公平。在学生中间,好动者与文静者、思维敏捷者与迟缓者等千差万别,我们要用心去观察、去判断,以“帮助各类学生建立自信”为出发点,绝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第三,评价要及时。现在的学生受家庭“中心地位”思想的影响,凡事大多“自己第一”,甚至“得寸进尺”,很少顾及他人和集体;他们兴趣广泛,但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易受社会不良因素侵蚀。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心理非常重要。如果评价间隔时间过长或“轻描淡写”,学生会出现新的心理偏差,教育就可能失去契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的诊断、导向、强化中进行。所以,心理教育要立足过程,开展跟踪性评价以促进学生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四、开展生动具体的活动

以人为本、主体互动,是教育改革的全新境界。多样化的活动能使每个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发展,如他们在“才艺展示” 时产生敬仰、欢欣之情,获得心理平衡,树立自尊自强观念;“感恩父母” 、“值周班长”、“手拉手”活动中培养责任心,破除自私心理,提高判断、调节、适应及合作能力;“勤工俭学”、“星级评选”中树立劳动观念、进取意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切身体验中提高心理认知水平。另外,心理教育应该达到心灵的震动和感悟,使学生去反思自己,进而去改变自己的言行,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做好准备。所以,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具有长远效益,很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名人名言、赏名画名曲、看优秀影片、学习心理卫生常识、积极与他人沟通、总结经验教训等。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要鼓励学生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解剖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育心”的伟大工程。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及优良素质形成的基本规律,积极热情地引导学生感知与体验,把立足点放在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行涛,郭东歧. 新世纪教师素养.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

[2] 李百珍. 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

第6篇: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时代;成长档案;建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23-01

1.理论阐述

主要是通过建立每个学生的《大学时代》成长档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记录或图片记录)记载初入大学的梦想、计划,成长目标的设计、人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政治追求、学业目标、技能掌握、课外活动等每一个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和每一个重要阶段的宝贵瞬间,从而对自己大学的发展方向进行及时的修正,以激发内驱力,促进潜能开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通过学生的记录,能及时发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与其沟通,对其做出指导,促使学生仔细审视自己,不断完善目标计划,理智地拨正人生航标。

2.研究背景与现状

90后的这一代大学生,由于生长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思维方式和思想发生发展显现出新的特点和不同,印上了自身鲜明的印记。既有视野比较开阔、社会实践参与度比较高的优势,又有头脑灵活,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可塑性也很强的可贵特点,对于辅导员老师来说,这是开展工作的良好基础和氛围。但是,这一代大学生被世人普遍认为自控能力较差、自私自利,既有内心空虚、缺乏信仰的一面,又有伤春悲秋、"我的世界我做主,我的地盘我说话"的一面。一旦个人成长目标缺失,将会导致在大学期间学习、生活失去动力,给毕业、学位和就业等带来负面影响,难以健康成长成才。如何能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引领和科学的方式方法,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以期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引起重视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案例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视野,结合日常工作实践,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期实现培养目标。

3.研究策略

3.1 工作思路。关注学生的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和实现人生目标并设计简便实用的载体,配套相应的机制,找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抓手,记录每个人的《大学时代》。通过学生的记录,辅导员能及时发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与其沟通,对其做出指导,促使学生良好健康的成长。辅之成立"共同成长小组",实现学生的互帮互助,互相激励的作用,这样尽管学生多、班级多,但是让每个共同成长小组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小组织,小组织聚合在一起,整个班级的工作也就轻松许多。

3.2 研究基础。自推出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生自我规划意识稳步提升。仅在大一下学期,80%的学生对大学的目标有了初步定位,申请入党、参加活动、报考职业资格证等各种技能考试的人数比例显著提高。(2)学风引导成效显著,在共同成长小组的互帮互助下,同学们团结、上进、积极、初步实现了共同成长的效果。(3)学生集体意识、团体荣誉感、对参加活动积极性显著提高。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

3.3 研究内容。 《大学时代》的建立,是具有现实保存价值的,能反映一个大学生求学成长、学习生活历程的文献、图片等多种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内容设计包括三个方面:

3.3.1 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生源地、所学专业、特长爱好;

3.3.2 大学时代规划:(1)政治方面,有无计划入党;(2)学历方面,有无考研、二学位、自考或专升本计;(3)专业技能方面:英语考级计划;普通话考级计划;计算机考级计划,教师资格证,驾照,其他各种有用的职业资格证;(4)获奖评优方面: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院级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5)社会实践方面,组织或参与实践情况,个人总结,实践单位评价等;(6)文化素质方面:包括发表的文章,学术论文,毕业设计,参加省内外各种知识竞赛、比赛;(7)参与文体活动方面,包括活动内容,参与情况,心得等;(8)学期、学年的文化课成绩:已经取得的成绩、有待提高的成绩、下一阶段的努力目标;

3.3.3 评价系列:(1)辅导员评价;(2)学生自我评价,每学期一次,由学生个人根据自己一学期学习生活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要求写出自己的优缺点、存在问题,需要调整的计划。(3)共同成长小组评价。每半学期一次,对每位成员一段时间来学习、工作、生活等进行全方位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写出评语。 4.职业规划:将来准备从事何种职业,如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村官、士官、教师、公务员、企业、公司、自主创业等。

4.经验与启示

4.1 《大学时代》成长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成长目标、进一步完善自我,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因此,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应当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通过各项活动和制度,服务于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以此为抓手,逐步解决学生个人成长目标模糊和缺失问题,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完善。

4.2 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激发其参与热情。《大学时代》的实施主体为学生,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决定了该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长期有效性。因此,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通过引导沟通,创新多种模式,挖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对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当每一个主体都能够自觉地进行有效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必将是有效的,也是富有成果的。

5.待探讨的问题

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如何建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调动学生的自律性、积极性、上进心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大学时代》成长档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开平;;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J];档案与建设;2006年01期

[2] 彭移风;;当前高校建立心理档案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兰台世界;2006年18期

[3] 魏明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宋焕敏;;关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3期

第7篇: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摘要:认识自我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是高职心理健康课的重要任务,在自我意识单元的教学设计中,要首先引发学生对自我意识问题的重视,然后安排好教学活动和教学步骤,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心理的成长。

关键词 :高职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 教学设计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我以及自己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的全部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认识自我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是评价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是健康人格的标志,是自我和谐发展的前提。高职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会悦纳自我和更好地发展自我对高职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由于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按目前人才评价标准来看,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评价较低,高职学生生源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原因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建立自信心是高职学生的重要一课。这样,高职心理健康课如何做好自我意识单元的教学设计就显得意义重大了。以下笔者从三个方面探讨高职心理健康课自我意识单元的教学设计。

一、要引起学生对自我意识相关问题的重视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务必设计好问题,引发学生重视。比如,在课程开始部分,首先让学生思考、分享认识自我的途径,帮助学生总结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别人比较、与自己比较等方式认识自己,还可以从别人的评价中、从个人的成就中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途径越多,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越全面、深入。接着让学生回答20个“我是谁”,并由此分析物质我、社会我、精神我,让学生总结对自己的认识是否全面、准确、深入,这时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的一些问题往往就暴露出来,学生会意识到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高度重视。

二、安排好自我意识相关内容的教学步骤

由于自我意识及相关问题非常重要,而要获得学习成效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课时安排必须充分,以3次课为宜。第一次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意识的内涵和认识自我的途径,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觉察自我,更全面、准确、深入地认识自我。第二次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发现并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自己独特性的因素。第三次课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关注自己的正向信息,从而培养自信心。通过3次课,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思考如何更好地发展自己,帮助学生更自信地面对生活。

三、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

1.第一次课

安排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我是谁”,可以先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展示自己,以此引出自我意识的概念。接着,让学生写出20个“我是谁”,帮助学生理清物质的我、社会的我、精神的我,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分析怎样使对自我的认识全面、准确、深入,同时发现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个活动“立体我”,可以首先由学生收集来自不同的人对自己评价,然后帮助学生学习扩大公众我与开发潜在我。

2.第二次课

安排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我是独特的”,可以先让学生填写包括自己各方面特性的表格,让学生小组内比较,引导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接着,让学生完成气质测验,并进行解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的独特性。第二个活动“这是我的”,可以由学生拿任何一件自己的物品,说说对这一物品满意的方面和不满意的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尽管我们对自己的物品会有所不满,但物品是一个整体,我们无法只留下对它满意之处而剥离对它的不满之处,对于自己也是一样,自己也是一个整体,有优点、有缺点、有优势、有劣势,我们必须接受全部的自己,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地调整和完善自己。

3.第三次课

安排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理想的我”,由学生对比理想的自己与现实的自己,引导学生发现有些部分是经过努力可以改变的,有些部分是很难改变的,改变可改变的部分,接纳不可改变的部分,关注自己的正向感受。这里可以安排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发现关注正向感受的积极作用。第二个活动“我有我优势”,可以先给出“人类个人优势标准”,使学生对优势有更全面、具体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三个优势,再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课程到此还应深入一步,由自我意象实验引出发掘自己优势的意义,并让学生感受认识自己优势后的自信,从而真正欣赏自己。课程最后以歌曲《我真的很不错》进一步加强课程的效果。

四、小结

第8篇: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自信心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追求成功和个性的张扬与现实的残酷无情的矛盾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同样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由于各种自我认识和态度的差异,大学生们对四年的大学生活及未来发展的自信度有很大的差距。作为大学生最为亲密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过程中发现,同学们由于各种原因,自信心方面差别很大,许多存在心理障碍的同学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一个充满自信,冷静对待困难和乐观面对未来的人,通常积极乐观,身心健康,不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和问题。分析学生自信心方面的问题,相应提出自信心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尽快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树立自信心,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大学生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和原因

具体而言,大学生们自信心不足的产生与以下心态相关。

一是心存不甘,不勇敢面对现实。这重点表现在新生身上,历经寒窗苦读,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理想总是很美好的,有较高的期盼也很正常,但是现实与理想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对比,对于很多高考失意,本来有可能考取更好高校的同学来说,总会觉得失落,觉得理想中的象牙塔不是这样的,从而产生失落情绪,自我否定,自卑感油然而生,自我意识缺失,进而对前途感到迷茫和黯淡,对人生和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心理负担加重,各种心理问题应运而生。近两年来,这类学生为数不少,及时发现,进行心理舒缓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缺乏交往技巧,人际关系紧张。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宿舍氛围,容易形成快乐一起分享,痛苦一起分担的相互帮助的气氛,人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容易产生自我重要的感觉。然而,许多同学来到学校,与老师、同学及舍友的关系处理不当,不融洽,产生被大家孤立和抛弃的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总想着跟自己有共同背景的人交往,如跟老乡交往,不愿意主动融入其他集体,自我封闭,信心不足。

三是不敢尝试,消极谦让。许多同学生性被动和内敛,对很多表现自我的机会消极谦让,总是把机会让给别人,貌似清高,其实这一次次的放弃,无形中磨灭了他们的自信,没有尝试,就不会取得成绩和获得成功,就不会有自我的肯定,总觉得别人行,自己不行,自信难以树立。

四是不懂得规划,缺乏目标的指引,学习生活动力不足。目标是方向,是希望,更是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人生目标,没有阶段性的目标,自己该往哪去,总体方向都把握不住,就必然会消极怠慢,得过且过,不会有达到目标的喜悦,也不会有取得进步的兴奋。

二、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根据以上的表现,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高校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大学生成熟的自我意识。个体能否真实地、客观地认识自我、对待自我,是衡量其自我意识成熟与否的基本标准。对有些自我评价太低及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意识存在严重偏差的同学,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劣势,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平台,关注他们的表现,一旦有值得肯定的表现就给予中肯的赞赏,增强他们对自身优势的认同,不断增强自信。

其次,鼓励积极表现自我,自觉行动,从行动中获得自信。积极的心态,自觉的行动,是个体获得成绩的前提,没有成功的喜悦就不可能获得对自我的肯定,自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点滴的成功和成绩所促成的,对于那些不爱表现、安静低调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采取例如做一件自己可以做成的小事、热情帮助别人,以及在每门课程上要求自己主动回答问题一次等行动,不断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增强自我重要的感觉,进而获得进一步积极行动的动力和更加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

再次,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努力获得他人对自我的肯定。他人对自我的关注,对自我表现的肯定也是增强自信心的重要方面,人人都有获得他人关注的需求,而要得到他人的高度关注,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是重要影响因素,为此,针对有些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同学,可以多指导帮助他们获得友情,学会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同学老师的关注和期望,积极地悦纳自己。

最后,打造社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服务和奉献中培养自信。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最热衷的活动,原因很大程度应该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追求自我价值,有强烈欲望的大学生来说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当个体深深感受到通过自己对他人的服务和奉献,使得他人的处境和状况得到显著改观的时候,就会大大地获得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体验,对自己的价值就会有较高的评价,也会产生一种不断争取自我能力提高和自我进步的动力,而充实忙碌的人生就不会有太多的闲暇去彷徨和忧虑,内心也就不可能空虚和失落,心理平衡感就会增强。

根据学生工作实践,我认为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成熟的自我意识、自我肯定,即不自信所引起的,不自信,不懂得树立自信是诸多心理失衡大学生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信,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鼓励自我表现、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及打造社会实践平台等途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在实践中取得成绩,增强自信,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积家主编.陈俊副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志峰.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塑造.思想教育研究,2005,(3).

第9篇: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自卑是个体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某些原因引起的自我轻视和自我怀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看不起自己,从而导致自信心缺乏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的心理状态。虽然自卑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但高职高专学生由于高考失利、学习能力欠缺、对学校及专业的不满和对就业前景的担忧等因素更容易陷入自卑这一心理状态,导致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和较低的成就期望,往往导致在某一事件失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作出普遍性、不合理的否定和歪曲评价,长期持续以至产生一种严重的自我失败感,阻碍了自身各方面潜能的正常发挥和能力提升,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生活幸福感,影响了学习、生活和自我成长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针对高职学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采取切实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途径来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促进其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是从事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值得深入研探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多元文化主义是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思想之后产生的影响心理学的第四股重要思潮[1]。其理论主张重视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结构,主张承认差异,尊重多元,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将个人与文化分离的现实,从多元的角度看待当事人的问题,采用有弹性的和多样化的方法,使求助者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同时多元文化咨询理论强调辅导的情境导向,重视文化变量的影响,参照当事人的文化背景解释其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依据文化差异调整辅导和治疗方法,使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传统的以问题或疾病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了以文化为中心。其意义在于,它促使人们正视传统西方心理学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和受实证主义科学观和方法论影响形成的偏重研究客观性和一般规律,而忽视心理与行为的文化历史属性的多样性,有利于理解和挖掘不发达社会和弱势群体中心理咨询方法和途径,克服文化偏差[2]。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针对自卑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采用人格特征差异及培养、压力应对、焦虑干预以及心理分析等方法进行调适,基本上沿袭了西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论规范上,对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较为忽视,特别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自卑心理批判性借鉴西方体系的基础上整合多元文化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很欠缺[3]。此外,目前针对自卑心理的咨询和调适方法多采用量化的、还原论的、因果决定论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基本上沿袭了西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的价值规范和科学主义方法论,忽略了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片面追求研究的实证效度。许多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导致心理健康领域的文化迟钝和理论发展的局限,而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论关注对象和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差异,强调要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文化,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采用多样化的途径有效整合各种咨询治疗方法以更好地帮助来访者,也更有利于提升来访者的自信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积极整合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念探索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自卑心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是非常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同时,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必选课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因此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多元文化咨询理念,本着“尊重、鼓励、理解、成长”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对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一) 研究内容

本课题在调查分析我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特点和普遍问题,选取克服学生自卑心理的提高和改善作为本研究的重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吸收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念,通过教学实验干预,结合心理测量和统计分析方法,来验证常规教学方法和以多元文化咨询理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影响。希望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能有效克服和改善学生自卑心理的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念的心理健康教学方法和模式,帮助高职学生树立乐观自信、自我悦纳的良好心态,克服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及其消极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成就动机的形成,进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研究假设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能更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乐观自信、自我悦纳的良好心态,有助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 研究步骤

(一)前测及分组

课题组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量表选择和教学素材准备等前期工作基础上,从我校一年级2011级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班级中进行实验对象分组教学安排。具体操作是从在我校一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两个实验班(105人)、两个对照班(123人),对所选取班级进行“自卑心理诊断量表”测试,通过前测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在自卑水平上得分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然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干预对照研究, 实验设计采取实验组、控制组后测随机分组设计。

(二)实验实施阶段

实验干预时间为一个学期,约4个月。其中,对控制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讲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方法,对实验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实验组班级的具体操作和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教学中引入关于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论视角和价值取向,注重从西方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等方面拓宽学生思维和文化视野,避免形成单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评价模式,学会关注本土的、多元文化的心理健康评价方法和积极的自我认知思维模式。

2、注重团体心理辅导和小组角色互动,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学会交流、分享和领悟,充分感受到“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ld quo;文化中的自我”,学会调适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的冲突,保持心理的和谐和平衡。

3、根据高职课程的特点,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倡导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独特多样、突出差异个性的教学活动创设,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4、引入心理情景剧,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式教学,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强调真实性、情景性、切合性,采用角色扮演的情景剧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进来。同时鼓励引入大学生身边的故事和根据不同经历和文化背景所做的创作,调动同学们发现独特的经验和不同层面的自我,以此增强自我接纳、提高自信。

5、注重学生潜能和才干的发现和挖掘,通过成就故事、小组任务驱动等活动促进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展示自己的才干,提高自我效能感,克服自卑心理。

6、引入元认知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意识的整合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监控和自我发展能力。

7、引入心理拓展训练,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勇敢自信面对未来,抛弃自卑心态。

(三)后测及统计分析

学期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班、对照班同学进行AMS“成就动机量表”和FIS“自卑感量表”的测试,根据后测结果,比较分析实验组、控制组学生在自卑水平和成就动机方面的变化和差异,使用Spss16.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四、 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对照组和实验组自卑和成就动机量表后测差异比较

将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自卑感量表”和 “成就动机量表”的后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中“成就动机量表”根据题目内容划分为“追求成功”(1-15题)和“回避失败”(16-30题)两个纬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教学干预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自卑感方面后测得分明显降低,和对照组学生具有显著差异;在成就动机量表得分上,实验组在“追求成功” 纬度的后测得分较对照组学生显著上升,在“回避失败”纬度的后测得分较对照组学生明显下降,显示在在成就动机量表的两个纬度上实验组较对照组都具有明显提高,并达到极其显著的差异。

(二)实验组、对照组全体学生自卑感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纬度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自卑感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纬度都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相关,说明“追求成功”纬度得分的提高和“避免失败”纬度得分的降低是影响学生自卑感得分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结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入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成就动机和自信心,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五、 分析与总结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干预实验,采用注重多元文化咨询理念的教学方法较以课题教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法更有效地改善和克服了学生的自卑心理,显著地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达到了预期研究假设。同时,通过整个教学实验过程的实施,我们也获得了许多经验、收获和感悟,分析总结如下:

(一)注重引入有关心理健康概念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取向,培养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和评价标准,能避免学生形成单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评价模式,也有利于启发同学们从不同视角发现自我并悦纳自我。如教学过程中,在介绍介绍西方心理理论的同时关照中西文化的差别,使学生逐步树立多元文化的评价标准和思考方式,介绍西方心理理论的同时关照中西文化的差别,使学生逐步树立多元文化的评价标准和思考方式。如在人格内容的教学中,通过介绍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美国三个印地安人部落由于不同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人格特征的经典案例,使同学们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另外,在量表测试教学中向同学们介绍了西方文化背景下制定的心理测量量表的文化效度问题,如我国学者用改编后的MMPI量表对中国人的测量发现在情绪性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中国人的平均值高于西方人,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崇尚内隐矜持、他制他律取向,而这样的行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正常”的[4],以此启发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不要轻易给自己帖上自卑或“心理问题”的刻板标签。

(二)教学中注重情景创设和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材料、电影片段等形式创设呈现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出发,给出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通过感受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并在任务解决中逐渐接近目标,体验到成功,通过学习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的积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如在进行“自我效能感”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就利用多媒体视频引入了一个关于小白鼠“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学实验,同时在关键的三个地方设计情景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就把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分解为几个较为简单的知识,逐层推进,逐步深入,让学生有一种“ 拾级而上”的感觉,最后学生最后一步步推导出正确结论时,突然会有豁然开朗的欣喜,哦,原来其中的奥妙是这样,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自卑心理、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5]。

(三)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将“教、学、做”有机融合,能有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互动活动、小组任务和心理训练项目,在方法上,注重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多元文化视角,注重营造开放、互动、鼓励、分享和愉悦的教学氛围。如教学中通过组织成就故事、小组海报、心理情景剧、兴趣岛探究、团体心理辅导、课堂辩论赛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挖掘 自身潜能、展示自身才干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和自我的独特之处,树立自我悦纳、自尊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接纳和鼓励的氛围也很重要,能帮助同学有效地克服退缩、害怕失败的自卑心理,大胆参与、积极展示,培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促进了知识理论向能力的迁移。

(四)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优秀的中外心理励志教学素材和影视作品,特别注意发掘和利用本土优秀历史故事、名人事迹和传统文学艺术作品,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塑造文明高雅的心理情趣和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学中挖掘整合本土化资源、促进西方心理学的本土化。同时使学生学会欣赏和接纳不同文化和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我们在介绍音乐放松疗法时就引入了“平湖秋月”、 “翠湖春晓”等中国古典名曲的鉴赏;在讲授创新思维时,引入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司马光砸缸救人”等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概念;在讲述自我认知和人生规划部分内容时,引入了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功人士的人生故事,使心理学中关注个体的自我意识的概念和人生意义、社会价值有机融合。这些尝试也为如何在合理吸取西方心理咨询理念的同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六、 结语

多元文化咨询理论是随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已在全球心理咨询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拓展了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和理论,既有利于非西方社会批判性借鉴西方文化的咨询经验,也有利于认识和挖掘不同文化传统的、本土的、民俗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治疗方法[6],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历史悠久的国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民情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的建构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借鉴和引入多元文化咨询理论对高职高专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对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的工作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还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共同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学华,郑涌等 文化与心理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6,5(10);

[2]孙东方,常永才 民族心理学研究中文化偏差的克服:向文化人类学借鉴 [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4(2);

[3]姬兴涛,郭金兰等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3;

[4]李涛,杨寿 论多元咨询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J]咸宁学院学报,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