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总会计师论文范文

总会计师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总会计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总会计师论文

第1篇:总会计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 会计盈余功用; 价值相关性; 盈余质量

一门学科的发展和演化,尤其是革命性的巨变,其直接的动因是研究者“设问方式”的改变。纵观会计学科的发展史,其“设问方式”大致经历了三次角度的转换:第一阶段,侧重于从“语法”(syntactical)角度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回答“怎么做会计”(how to do)的问题;第二阶段侧重于从“语义”(semantic)角度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回答“什么是最好的和应该采用的会计方法”(what to do)的问题;第三阶段侧重于从“语用”(pragmatic)角度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回答“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有什么用”(why to do)的问题。在此阶段,会计盈余功用理论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计价观(valuation perspective)、契约观(contract perspective)就是会计盈余功用理论的代表性观点。目前,会计盈余功用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研究

自1968年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1968)在《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发表“An Empirical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一文以来,实证研究范式就被广泛应用到会计学领域当中。目前有关会计盈余有用性的实证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上。Holthausen & Watts(2001)指出,虽然这些研究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是其所使用的模型都是相通的。从理论上看,“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根源于各种证券定价模型,而且,无论采用何种定价模型,最终都能转换成会计盈余和股票报酬率之间的关系模型。例如,信息观下的收益模型是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而计价观下的价格模型则是由现金股利折现模型演化而来的,如Ohlson模型就是在现金股利折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干净盈余”假设(clean surplus)推导出股票价值与净资产账面价值及未来盈余的关系。此后有关“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通用模型――证券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的。

最早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的文献仍然是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1968)的那篇经典文献。该文采用事项研究(event study)方法,将1957~1965年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261家上市公司按照盈余未预期增长分为“好消息”和“坏消息”两组,通过观察两组上市公司的市场反应发现在盈利公布前后一个时窗内,资本市场确实能对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做出反应。应当注意的是,Ball & Brown(1968)在进行研究时假设所有公司在收益与报酬率的关系是同质的,即不考虑样本公司的报酬/收益关系在横截面上的差异。同时他们也指出,在平均意义上市场未预期盈余对股票的非正常报酬率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通过统计技术的处理后,也许掩盖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市场是否会对某家公司的盈余“好消息”或“坏消息”比另一家公司报告的盈余“好消息”或“坏消息”反应更加强烈?Beaver、Clarke & Wright(1979)选取1965~1974年(NYSE)27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市场未预期盈余和股票超额报酬率进行回归(即收益回报模型)。研究表明,不同上市公司盈余的市场反应实际上是不同的,开创了盈余反应系数(ERC)研究的先河。此后,有关盈余反应系数的研究逐渐成为信息观下学者们进行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研究的主流方法,但也备受质疑。Lev(1989)研究发现,已有研究文献所得出的可决系数(R2)普遍偏低,短时窗(2~3天)收益回报模型的可决系数(R2)通常在2%-5%之间,长时窗(一个季度或不到两年))收益回报模型的可决系数(R2)也只有5%-7%。对于可决系数(R2)偏低的原因,学者们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非理,这显然有悖于资本市场有效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价格模型(Ohlson模型和Feltham-Ohlson模型)打开了股票估价的黑匣子,确立了会计盈余在决定股票内在价值中的直接作用,对从计价观视角进行会计盈余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产生了深远影响。Frankel & Lee(1998)采用不同国家的数据对价格模型进行检验后发现,绝大部分国家价格模型对股价的解释力度都超过了70%。此后,国内外学者尝试使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两种研究设计对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Francis & Schipper(1999)同时运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对1952~1994年间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价格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呈逐年递增趋势,而收益模型的回归结果则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Ely & Waymire(1999)对APB会计准则时代(1960~1973)和FASB会计准则时代(1974~1993)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支持了Francis & Schipper(1999)的观点。Lev & Zarowin(1999)的研究却得出了相悖的结论,他们发现无论使用收益模型还是价格模型,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均呈下降趋势,Lev & Zarowin(1999)将出现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归结为研究区间的不一致。

国内对于此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有,王跃堂、孙铮、陈世敏(2001)采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对1997年、1998年自愿执行三大减值准备政策和未执行三大减值准备政策的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从价格模型来看,三项减值准备政策的执行并没有改善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是从收益模型来看,这一政策的执行降低了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提高了每股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赵春光(2003)运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1995年至2001年经历了一个先升再降的过程,并且在1996年或1997年达到顶点。其中,每股收益和收益与净资产联合的价值相关性、当期盈余和当期盈余与盈余变化联合的价值相关性均存在上述趋势。可以发现,独立进行盈余质量价值相关性研究的文献非常之少。国内首次把盈余质量价值相关性从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中分离出来进行独立研究的文献是柳木华(2003)发表的《盈余质量的市场反应》一文。柳木华(2003)在借鉴Lev & Thiagarajan(1993)和Haw et al.(1998)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3类共8个基本信号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计量,并以此为基础对盈余质量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或者说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市场反应与基于财务报告基本信号的盈余质量计量正相关,即盈余质量高的样本组的盈余反应系数比盈余质量低的样本组的盈余反应系数大,并且盈余质量对未来一年的盈余变化具有显著预测力。

二、以价值相关性作为评价标准对会计准则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

以价值相关性作为评价标准对会计准则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准则下会计信息(主要是会计盈余)的作用,并为不同准则之间的比较甄选提供可量化的证据。Amir,Harris & Venuti(1993)选取在美国境内上市的来自20个国家的外国公司作为混合样本,他们分别采用事件研究、收益模型分析以及账面市值比分析三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与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相比,按照美国GAAP调节后的会计盈余和股东权益不仅在总体上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而且对调节数据进行分解后的一些项目也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Auer(1996)选取从瑞士会计准则改用欧洲准则(EC)和IAS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EC和IAS下的会计盈余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不过Eccher & Healy(2000)却得出了相反的研究结论,即本土会计准则优于国际会计准则。Eccher & Healy(2000)以同时发行AB股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比较CAS和IAS的有用性,研究发现在B股市场,IAS下与CAS下的会计盈余和应计项目具有相似的价值相关性,而在A股市场,CAS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更高。

国内学者基于同一市场对不同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相对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是想为我国进行会计国际协调有无必要提供实证证据,但结论并不一致,有些学者认为会计准则体系应当保持中国特色。如潘琰、陈凌云、林丽花(2003)研究发现,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盈余数据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提供的盈余数据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因而当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仍应考虑国情,不应当全盘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洪剑峭、皮建屏(2001)研究发现从会计收益和股票回报的关系来看,1994年至1999年间,国际会计准则下会计收益和股票回报的相关性并不比国内会计准则下会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高,经过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的调节数据也并没有为投资者带来增量信息。但是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我国走会计国际协调化的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王立彦、冯子敏、刘军霞(2002)在Amir et al.(1993)的基础上,研究了19家同时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的公司根据不同会计准则编制的两套报表的信息差异,结合市场回报率/会计盈余相关模型和市价与账面价值比分析模型对报表中的关键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两套报表之间的会计盈余数据调整值和股东权益数据调整值对股票市场年度平均回报率和市价与账面价值比存在显著影响,即这些调整值能够增加会计数据与市场回报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海外资本市场要求中国国内公司在其市场上市必须披露不同财务报表的合理性。此外,李晓强(2004)采用回报率模型(Return Model)和调整后的市值模型(Adjusted Market Value Model)所进行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遗憾的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仍然是以盈余数量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单独进行盈余质量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关系的文章并不多见。王建新(2005)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问题进行研究时,以是否提高盈余质量作为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标准。在文章中,王建新(2005)对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及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形式上基本实现协调的情况下,实现了一定程度实质上的盈余质量协调,或者说由于两种会计准则体系本身的原因导致的盈余质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还表明了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条件下,即使完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显著改善会计盈余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目前有关会计盈余有用性的实证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上。虽然这些研究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是其所使用的模型都是相通的。从理论上看,“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根源于各种证券定价模型,而且,无论采用何种定价模型,最终都能转换成会计盈余和股票报酬率之间的关系模型。例如,信息观下的收益模型是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而计价观下的价格模型则是由现金股利折现模型演化而来的,如Ohlson模型就是在现金股利折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干净盈余”假设(clean surplus)推导出股票价值与净资产账面价值及未来盈余的关系。虽然证券定价模型对检验会计盈余是否有用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完全以证券定价模型作为通用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会计盈余功用理论发展的桎梏,以致到现在我们对该理论的研究仍然无法找到新的突破口。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分析,笔者认为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不应仅局限于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还应当体现在会计盈余能否提高以及如何提高证券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上。基于此,笔者提出会计盈余功用理论的实证检验应当有两个分支:一是检验会计盈余在股票定价方面是否有用,其通用模型是证券定价模型;二是检验会计盈余在引导资本配置方面是否有用,其通用模型是资本配置效率模型。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跃堂,孙铮,陈世敏.会计改革和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1.7.

[2] 王建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及其效果研究――基于沪深AB股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5.6.

[3] 李晓强.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下的价值相关性比较――来自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值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4.7.

[4] 柳木华.盈余质量的市场反应[J].中国会计评论,2003.7.

[5] Holthausen,R.W. and R.L. Watts,2001,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1 No.1-3,pp:3-75.

[6] Ohlson,J. A.,1995,Earnings,Book Value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1,661-687;Feltham,G.A. & J.A.Ohlson.1995. 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on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1:689-731.

[7] Frankel,R.,Lee,C.,Accountingvaluation,market expectation,and cross-sectional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1998,25:283-319.

第2篇:总会计师论文范文

孙宝珩,男,1956年生,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和中国注册税务师非执业会员,会计学副教授,北京会计专修学院董事、兼职教授,北京总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现任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总会计师。

获奖理由

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改善财务状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孙宝珩实行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北京城乡建设集团财务管理注入了活力,推动了集团系统整体理财水平的全面提高。

孙宝珩同志于2001年经北京市委组织部公开招聘来到北京城乡建设集团任总会计师。近五年来,他兢兢业业,锐意进取,为提高集团的财务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集团的财务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孙宝珩来集团后,反复强调诚信意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细心梳理集团内部的债权债务,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有关不良担保、历史旧欠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同时,他利用一切机会向集团领导及二级公司领导讲授《会计法》、《税法》和阅读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重要性,给集团带来了重视财务管理的氛围和重视诚信的理念,使财务管理工作得到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为促进集团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努力改善财务状况、提高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2003年度集团的财务决算指标在北京市国资委进行的经营绩效综合评价中获得了第28名(属中上水平);2003年度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在市国资委系统获得了第3名(属优秀水平)。集团领导把2004年确定为集团的财务管理年,这在集团20多年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其次,努力改善理财环境,集团公司的信用等级和筹资规模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1年集团公司的信用等级是BBB级,筹资困难成为制约集团发展的瓶颈。孙宝珩来集团后,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努力改善财务状况的同时,大大推进了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他以互利双赢为前提,勤沟通,讲诚信,使集团公司的信用等级连年上升,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集团公司在2005年5月取得了AAA级信用等级证书,理财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为满足集团建安工程保函业务的需要奠定了基础,为集团生产经营业务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孙宝珩还成立了集团资金结算中心并运转良好,有效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二级公司及众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第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为加强对国有资本运作的有效监控,堵塞漏洞,防范和控制风险,孙宝珩主持制定和了一套完整的集团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包括:会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委派财务总监管理办法、贷款及担保管理办法、费用支出审批办法、财务审计暂行规定和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等。这套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加强集团系统的规范化管理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集团两个内部审计暂行规定的实施,集团的内审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孙宝珩大力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为集团主要领导了解下属单位实情和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各二级公司加强管理、规范经营。

第四,精心组织年度财务决算,充分展示企业形象。在每年初进行的上年度财务决算工作中,孙宝珩都带领财务管理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高标准、严要求、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集团2003年度和2004年度的财务决算工作分别被市财政局和市国资委评选为北京市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编制工作先进单位。集团2005年度的财务快报被北京市国资委评选为财务快报工作先进单位。

第3篇:总会计师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梁慧.基于云计算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J].财经界,2015(14).

[2]刘兵.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新模式的探索[J].机电兵船档案,2015(2).

[3]杨雯.云计算环境下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5(10).

[4]李善贵.浅谈基于云计算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J].中国总会计师,2015(2).

参考文献:

[1]曹钢.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7:395-396.

[2]刘清.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分析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04:260+258.

[3]杨瑞青.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企业研究,2012,16:64+68.

[4]樊林堉,何世鼎.浅析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对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16:225-226.

【参考文献】

[1]张爱民.中国公办和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J].新会计,2009(9):4-6.

[2]刘芳.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界限——基于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会计比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120.

[3]孙莹.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运作模式异同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2011(9):108-109.

[4]徐梅兰.美国公立和私立高校财务报告要求之比较[J].事业财会,2003(6):23-25.

参考文献:

[1]廖家生.管理会计:企业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工具[J].财务与会计,2015(01).

[2]智建成.分析企业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3(09).

第4篇:总会计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 财务治理; 财务转型; 组织变革; 财务共享中心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1-0111-04

长期以来,大学的财务组织架构是按照行政体制设计的,学校财务管理的改革,无论是在体制、内容还是组织形式上,都难以革新。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大学“去行政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这也为大学财务组织变革提供了外部环境。同时,随着现代大学治理制度的逐步建立,学校的财务治理也提上了议事日程,财务管理无论在空间、时间和效率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也就需要对财务组织的角色重新定位和会计功能的再认识。显然,大学财务转型也是大势所趋,相应的财务组织变革也是理所当然。

一、财务治理:财务组织“二元责任”的平衡

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建立一个能够产生足够信任的治理制度。对高等学校而言,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治理结构显得更为必要。高校财务内部治理结构需要处理好“核心”利益相关者问题、“两权”合力问题、财务“分层”治理问题以及财务“三权”分配问题。而大学财务组织是财务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是实施财务治理的组织基础,是履行管理职能的重要组织结构安排。因而,大学财务治理更加强调财务组织的监督责任和管理责任之间的平衡。

(一)目标愿景:重新定位大学财务组织目标

大学治理制度要求建立科学的财务治理结构,需要重新定位财务组织的目标愿景,进而重构财务组织的流程和结构。那么,大学的财务组织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组织呢?这就需要从财务治理理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现代大学财务组织的几个问题:

1.大学财务组织的任务是什么?传统意义上,大学财务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收入、编制预算、会计核算,即“筹钱、分钱、花钱”,也就是突出会计流程控制任务。显然,这与现代大学的法人主体和法人产权地位不相匹配。现代大学制度将赋予大学更多的资源配置权力,同时将进一步强化大学的财务责任。大学财务组织不再是政府出纳角色的延伸,而是需要维系更多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学财务组织除了传统职能以外,还需要承担财务治理功能即协调相关者利益关系的任务,也需要突出会计信息高附加值任务即财务价值信息增值目标,进而更加有效地控制成本支出,追求资源绩效。

2.大学财务组织的服务对象是谁?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财务组织服务对象可分为外部对象和内部对象,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债权人、内部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可见,大学财务组织服务对象也就是各利益相关者。当然,各利益群体所需的会计信息是不一样的,利益冲突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就需要财务组织进行协调管理。

3.什么对大学财务组织最重要?大学财务组织的终极目标就是助力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大学财务组织的使命就是帮助大学实现这个目标,为大学功能的实现合理配置资源,提供条件支撑和保障。可见,大学的财务组织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处理组织,而是一个决策支持者,一个绩效管理的指导者,一个成本控制的分析者,一个学校战略实现的助手。

可知,大学财务组织的愿景是财务组织要从会计信息数据的提供者转变为会计知识的提供者,能够帮助学校“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也就是大学财务组织要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维系者和学校事业发展的决策参与者、参谋者。

(二)财务困境:财务组织监督与管理服务平衡

在委托理论下,大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必须完善财务治理结构,以维系利益相关者的核心利益。在财务治理体系下,大学的财务组织承担着“双重责任”。从宏观层面上讲,大学的财务组织是代表政府执行相关财经政策,是财务治理重要的组织结构安排,在财务治理方面表现为监督大学的责任。另一方面,大学财务组织在微观层面上是大学的重要管理服务机构,在财务管理方面表现为服务于大学管理层,体现为更多的管理受托责任。

那么,大学财务组织如何才能既履行好政府赋予的监控责任,又可以有效地为大学管理层服务呢?这个问题可能就是大学财务组织面临的财务困境。显然,这两大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以传统的会计职能为主线,强调监控责任,而后者是以财务职能为主线,强调决策相关责任。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下,比较有效的措施就是追求大学财务组织监督与管理服务责任之间的平衡,重新对大学财务组织架构进行现状分析,以实现大学财务组织的转型升级。

二、财务转型:组织结构现状与转型路径

目前,很多大学的现行财务组织结构与大学财务治理所需要的财务组织架构并不匹配,还存在诸多缺陷。这就会使利益相关者对组织制度安排产生不信任危机,从而成为诱发利益相关者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这就需要财务组织的转型。

(一)大学财务组织状况和面临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四川地方高校财务机构设置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地方高校财务组织结构设置的基本状况是:学校都设置了一级财务机构,配置了财务部门负责人2人的占64.71%,3人的占17.65%,4人的占17.64%。财务组织内设架构大致是:设置了综合科的占58.82%,计划管理科的占88.24%,会计核算科占100%,收费管理科占68.82%,资金结算中心占58.82%,财务稽核中心占17.65%,另外还有的设置了基建财务科、后勤财务科、产业财务科等内设机构①。通过分析比较数据,挖掘内在的因素及其运行机理,可以推理得知地方大学财务组织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财务职业经理人缺乏:总会计师制度未有效实施

大学需要进一步优化财务内部治理结构,而总会计师制度的引入将是完善大学财务治理的有效工具。大学利益相关者需要财务组织监督管理层财务执行的过程和行为,而这个监督责任就落在总会计师身上。总会计师的监督责任就是大学财务的治理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总会计师首要角色是监察官,其治理责任要大于其履行的其他管理责任。但是从相关数据分析来看,大多数地方高校没有真正建立起总会计师制度。不过,各地方主管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建立总会计师制度,还有的大学章程里面也明确规定了要实施总会计师的财务治理体系。

2.财务机构任务机械化:直线型的任务驱动架构缺乏活力

高校财务治理结构是实施财务治理的组织基础,是确保正确处理高等学校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组织结构安排,而大学财务组织架构是财务治理体系中相对重要的组织制度。可是,从目前调查的地方高校数据来看,大多数高校的财务机构设置基本上是任务驱动型的,是建立在简单专业分工基础上的部门化。从调查统计的几十所高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也是以会计核算、预算管理、收费管理、资金结算、会计辅助工作为主线的专业分工来设置相应的财务组织架构。虽然各学校直线型财务结构的名称各异,比如管理预算的机构设置有:预决算管理中心、计划科、综合财务管理科、预算管理科等,但从财务机构的职责来分析,基本上都是简单的任务驱动型的组织设计。这些简单职能化的组织设计缺乏相互协作和活力,目的只是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需求,对相关者利益的服务也是任务型的,无法有效地提供各利益相关者真正需要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

3.财务组织责任失衡:财务角色与财务组织职能偏好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应该建立起参与决策的多边治理体系,而大学财务需要从核算型财务的泥潭中脱离出来,转向实现支持与控制、运作与规划的财务功能,满足财务治理的要求。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财务组织架构设计基本上是“事务型”的,实现的是简单的“标准化”“流水线”的组织制度,完成的是“低价值”的财务工作,没有较好地提供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大学财务组织职能也是失衡的,其基本工作责任是以政府经费管理和会计流程为主,其主题是会计控制,没有较好地提升会计信息的价值,难以为管理决策服务。而且多数大学财务组织也是偏好满足关键利益相关者即政府的会计信息需求,而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责任。

(二)大学财务组织结构转型路径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贯穿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迫切需要财务发挥其应有功能。大学财务转型也是势在必行,以期望在大学管理和财务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这就必然要求大学的财务组织架构进行必要的调整。

1.功能转变:财务组织角色的重新定位

大学财务转型将赋予会计更多的功能,将由会计核算型转为管理决策型、战略绩效型。大学的财务管理也需要由经验型转变为规则型,事务型转变为管控型(主动),专业型转变为综合型,财务报告型转变为综合绩效型,分散型转变为集中型,事后型转变为即时型,实际型转变为虚拟型。可见,大学财务转型将更加趋向于由会计核算、报表与控制转变为决策支持功能,在财务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转型后的大学财务部门还是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的战略助手,而不仅仅是一个“账房先生”和“管理参谋”。

2.契约规则:组织结构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制度

转型后的大学财务部门是核心管理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组织结构设计将是利益相关者重点关注的部分,是实现共同治理的有效手段。利益相关者期望各方利益都能实现最大化,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这就需要对财务组织架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利益相关者希望在机构设置上大力推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对可以标准化的会计核算及报表等业务,可以通过各利益相关者达成的契约规则运行,确保各方利益的均衡。而涉及规划与控制、决策与支持等会计功能则需要相应的财务机构去实现,以便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实现财务治理。

3.转型路径:财务流程再造与业务流程融合

转型后的大学财务组织需要建立面向利益相关者的大学财务组织,按照“分离与融合”“信息价值链”原则对财务流程进行再造,重新梳理财务业务流程,聚焦财务活动高价值信息链领域,以构筑完成各财务功能的组织架构。这就是大学财务组织结构的转型路径。大学财务组织之所以存在,原因在于能够实现合规和绩效的职能,提供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既能满足治理监控的需要,也能够提供管理绩效的信息。然而,会计流程产生的信息所具有的价值含量是不同的,对大学功能实现的贡献度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从信息价值链的角度看大学的财务活动,其中会计核算活动主要是事后的会计信息处理,起监督功能,而计划、预算和预测、资源绩效等活动则有助于绩效管理,节约组织的交易成本,从而具有更高的信息价值含量。那么,大学的财务活动如何创造高价值的信息含量呢?可以肯定的是大学财务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业务的融合将是提升财务信息高附加值的源泉,是实现大学财务组织愿景的最佳途径。

三、流程变革:业财融合提升财务信息价值

大学财务组织愿景决定了财务组织要成为什么样的组织,迫切需要财务组织的战略转型升级,也决定了财务流程的变革方向,进而对传统的财务组织架构提出了挑战。加之,转型后的大学财务组织不仅仅是管家角色,更是学校相关者利益关系的维护者和事业发展的战略助手,那么财务组织不再是独立的职能部门,而可以定位为业务的最佳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才能够融合业务信息,发展绩效会计,以更好地实现财务组织的目标,并且可以预测的是大学财务将是业务财务。当前提到的“业财融合”,是指财务要走进业务,业务要紧跟财务,并进行实时的业务反馈和信息传递。

(一)价值分离:聚焦高价值信息链财务流程

大学的财务活动长期受到受托责任目标的束缚,会计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收费、会计核算、资金结算、会计报告等,而这些是一般的事务型会计活动,主要提供事后监控型的信息产品,其决策管理信息价值含量不高。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下,大学的法人地位和法人产权将得到进一步的明确,也将赋予大学更多的资源配置权利。那么,大学的财务组织当然是聚焦高信息价值含量的财务活动,比如:预算管理、资源配置、成本控制、资源外取能力分析、战略分析、内部客户服务中心能力、利益相关者协调能力等。显然,实现这些职能,在财务机构设置方面需要树立信息价值理念,以设置相应的财务机构来从事高信息价值链的财务活动。

(二)流程管理:交易性财务工作契约化

大学财务流程活动是可以分类管理的,一般事务型的会计活动可以标准化、流程化和契约规则化。这里将大学的收费活动、会计核算、资金结算等视为交易性财务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交易性的财务工作作为行业化流程的一部分,它不是深层次财务,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契约规则运作,可以视为一个流程。那么,大学财务机构设置可以将这部分业务流程予以标准化、流程化,按照利益相关者的契约规则运行,并且可以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职能融合,建立一体化的教育财务客户服务中心,避免多职能分离,实现团队融合管理。当然,也可以将这部分业务外包,实行财务交付管理,节约财务交易成本。

(三)融合模式:财务团队参与业务服务

在财务活动流程分离为交易性财务和非交易性财务工作后,大学财务工作的主要方面是聚焦高信息价值的财务活动,这就需要与业务活动的融合,以实现财务的内在价值。大学财务可以定位为学校业务最佳的合作伙伴。转型后财务工作的重点应从过去主要被动地为政府提供会计信息服务转变为主导性地适应大学财务治理的需要,变过去事后的经济业务核算为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服务,亦即把学校管理会计在业务层面的运用植入学校的议事日程,使学校的管控工作落实到具体业务层面。大学的财务机构可以实行团队管理模式,将财务的重心下移,实现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大学财务可以向每个学院指定财务经理进行客户服务,参与业务管理,实现会计价值的最大化;也可以派遣职业会计经理入驻科研团队,参与科研计划预算的管理等。总之,大学财务不再是履行事后监督职能,而更多的是融合业务的全过程管理,真正地实现财务支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功能。

四、财务共享中心:大学财务组织结构变革的现实选择

大学财务管理转型势在必行,转型后的大学财务组织必定面临变革。大学财务职能和流程的再造,为财务组织的变革指明了方向。大学财务组织建构在财务流程的基础之上,应该是流程化、集中化、共享化、虚拟化和扁平化的组织。而且大数据时代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换的成本,提高了组织间交易的效率。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财务组织创新要求共享服务,而共享服务也是大学财务组织的发展趋势。

(一)内部客户服务中心:财务游戏规则的改变者

大学财务如何实现“业财融合”,提升财务信息价值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的财务组织是条件支撑保障中心,单一的信息难以提升财务信息的价值含量。那么,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融合就相当重要,而实现这种融合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并且大学的财务运行也符合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行条件,能够实现会计集约运营,将收费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结算等低附加值的作业趋于集中,将重复性的业务按照相同的契约规则批量处理,进而可以巩固财务会计的基础。大学可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处理标准化的业务,收集绩效评价所需的基础信息,进而为其他财务职能的实现提供数据。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大学财务的内部客户服务中心,它依托信息技术,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进一步的“去职能化”,从而优化组织结构,缓解组织的“边界摩擦”,减少“内耗”,降低财务组织的交易成本。

(二)组织结构变革:高端信息价值链的组织架构设想

传统的大学财务组织结构是职能式、任务型的财务组织形式。未来,为了实现核心业务转型,打破信息壁垒,要向共享中心这种组织形式进行转型,将一些事务型的财务工作通过信息技术条件进行高效快速的处理,从而节约时间和精力,让高端财务人员参与学校战略目标的制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决策数据。

学校财务组织是以财务共享中心为基础架构,建立契约制度建设中心、资源配置中心、财务运营分析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内部管控中心。其中契约制度建设中心主要履行的职能是以大学治理、相关者利益诉求以及契约关系为基础,对财务治理的基本契约制度进行管理,也是财务共享标准化、流程化的设计机构。资源配置中心主要履行的职能是学校资源外取、资源分配、投资决策、资源绩效指标的设计等。财务运营分析中心主要履行的职能是教育成本控制和分析、流动资源运营管理、资金运转分析等。客户服务中心主要履行的职能是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协调、柔性团队业务融合管理、校内客户关系维护、信息处理报送等。内部管控中心主要履行的职能是条件保障服务、会计后勤服务、协调监管运行服务,财务治理效果评估等。

总之,财务工作价值分离管理和业务伙伴合作模式可以让整个大学财务部门解决跨职能工作的难题,进而大幅提升财务工作的信息价值。当然,大学财务组织的变革也存在信息沟通不畅、财务人员转型、变革管理、信息技术条件支撑等问题。不过,这些问题是财务转型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可以进行协调的,而且,大学财务组织结构转型后财务组织的首要任务并不会改变,反而使达成这些任务的手段发生了变化。

【参考文献】

[1] 张育强.会计行业变革:共享集约运营及未来路径探析――基于企业集团的看法[J].会计之友,2014(30):27-30.

[2] 何瑛.基于云计算的企业集团财务流程再造的路径与方向[J].管理世界,2013(4):182-183.

[3] 陈峰,宋玮.基于管理型财务模式的高校财务组织机构设置研究[J].会计之友,2013(2):106-108.

第5篇:总会计师论文范文

[摘要]中国证监会在2007年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中,江苏省上市公司披露了审计委员会很多问题,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质量。为了规范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运作,笔者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审计委员会运作的对策。

[关键词]江苏省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反思;对策

一、江苏省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存在的问题

2007年,江苏省证监局贯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各上市公司在网上披露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的整改报告》。江苏省境内确认上市公司为117家。其中1家已依法注销。2008年7月后上市的两家未披露《关于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的整改报告》,因此最后确认研究江苏省审计委员会运作的上市公司为114家。

(一)江苏省未设审计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未正常运作的上市公司较多

在江苏省境内A股上市的114家公司中,未设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为37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32.5%。具体见附表1。

在江苏省境内A股上市的114家公司中,审计委员会未正常运作的上市公司为33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28.9%。这里提到的“未正常运作”,是指“工作未独立展开”,“尚未正式运作”,“无实质性运作”,“运作没有正常化”,“尚未召开过会议”等。具体见附表2。

在江苏省境内A股上市的114家公司中,未设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为37家,审计委员会未正常运作的上市公司为33家,共70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61.4%。具体见附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江苏省境内A股上市未设审计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未正常运作的上市公司中,2003年占92.3%,1997年占91.6%。2006年占80%,1993年占75%,2004年占66.7%,2005年占66.7%,2008年占66.7%,1999年占62.5%,1998年占50%,2001年占50%,2007年占50%,2000年占375%。1996年占36.4%,2002年占33.3%,1994年占20%,1995年占0%。

(二)江苏省审计委员会设置不规范问题不少

1公司财务总监(总会计师)担任审计委员会成员

从我们收集的资料分析,公司财务总监(总会计师)担任审计委员会成员共18家上市公司,占整个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15.8%。

应该指出,华西村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作了改正,该公司《第三届第二十一次董事会决议公告》和《第四届第一次董事会决议公告》都披露了财务总监为审计委员会成员,但在2009年3月9日的《第四届第九次董事会决议公告》中审议通过《关于调整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人选的议案》。议案修正为:“鉴于XXX先生为公司财务总监,不适合兼任公司审计委员会委员,现将审计委会员成员调整为YYY担任。”可惜其他17家还未调整。

2审计委员会成员中的独立董事无财会专业人士

从我们收集的资料分析,审计委员会成员中的独立董事。无财会专业人士的共有5家上市公司,占整个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4.39%。

3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未占多数

从我们收集的资料分析,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未占多数的共有8家上市公司,占整个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7.02%。所幸的是在8家上市公司中已有3家在江苏证监局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得到调整,其中两家在2008年,1家在2009年。

4大学在职的主要校级领导担任独立董事,有的还是审计委员会成员

从我们收集的资料分析,大学在职的主要校级领导共有6位在上市公司担任独立董事,占整个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5.26%。

2004年9月30日,教育部党组的《关于部直属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六不准”规定的通知》第五条规定:“主要领导不准担任社会上经营性实体的独立董事。”“以上规定,其他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参照执行。”江苏境内最著名的两位主要校级领导在《通知》后相继辞去了独立董事职务。

5独立董事超期履职,审计委员会不及时更新

某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中披露,两位独立董事分别从2000年9月和2001年6月担任,上述两位独立董事到2009年换届,明显超过证监会规定的六年任期,其中2001年6月担任的独立董事为审计委员会成员。

(三)江苏省审计委员会运作不规范问题很多

前面已涉及到,在江苏省境内A股上市的114家公司中,审计委员会未正常运作的上市公司为33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28.9%。此外还有:

1外部审计机构不是由审计委员会而是由财务总监提议聘任

某上市公司2008年5月9日的《2007年度股东大会会议资料》披露:“XXX总监作如下报告:董事会续聘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为本公司审计机构的议案。”同时,在《2007年度股东大会会议资料》显示:“XXX,2004年至今任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2审计委员会与会计师事务所的沟通由公司财务总监负责协调

某上市公司2009年4月10日的《第六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决议公告》显示,通过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议事规则》修改事项是:原第十五条:“公司财务负责人负责协调审计委员会与会计师事务所的沟通事宜。”修改为“第十五条公司财务总监负责协调审计委员会与会计师事务所的沟通事宜。”

3未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委员会与之如何沟通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未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共有20家上市公司,占整个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17.5%。

4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机构合设,或由财务总监领导而非审计委员会领导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机构合设,或由财务总监领导的共有7家上市公司,占整个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6.14%。

5未成立审计委员会却审计委员会的履职情况汇总报告

据某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的履职情况汇总报告”项目中披露,该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于2008年3月5日向董事会提交了“关于江苏公证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对公司2007年度审计工作的总结报告。”而该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决议公告》显示,在2008年4月17日召开的第四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才成立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

此外,该《公告》还显示:“本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于2008年4月17日以通讯方式召开,”但接下来又披露“同时经新当选的各委员会委员的现场讨论,选举产生了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暨召集人。”这里,究竟是“通讯方式”还是“现场讨论”?

第6篇:总会计师论文范文

实施企业新财会制度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导向确保新财会制度的顺利实施。

实施新财会制度首先要核实调整国家资本金的入帐价值,有利于勘察设计单位公平竞争。并根据新财会制度的原则要求制定相应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和内部会计制度,规危内部财务活动,加强成本核算,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勘察设计单位实施企业新财会制度,根本上改变了勘察设计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模式,对其改企建制和对外开放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财会制度、勘察设计、注意问题及对策

[论  文]: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规范勘察设计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财政部先后颁发了与国际接轨的勘察设计企业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于96年元月l日全面实施。由于对新制度的认识、理解和存在财会人员业务素质的差异,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既有执行中的,也有制度本身不完善而引发的。现结合工作与学习的体会,对实施企业新财会制度中应注意的一些共性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实施勘察设计企业新财会制度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导向

勘察设计单位长期在事业管理体下运行,执行预算会计制度,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有较大差距。目前,勘察设计单位还没有改企建制,基本还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执行新企业财会制度,改企滞后没有配套措施,具有超前胜;产生一些与实际不相适应的问题。新旧制度、新旧体制、新旧观念交替过程中的冲击十分激烈。勘察设计单位一般没有设总会计师,矛盾反映在财会部门,使得执行新企业财会制度有一定的阻力。

在上述情况下,需要思想政治工作配合,贯穿其间。通过正确的导向,帮助领导干部和财会人员对企业新财会制度强理解和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换脑筋,克服计划经济的财务管理模式在思想观念中形成的思维走势,逐步确定企业新财会制度的新观念。通过正确的导向,使领导干部和职工自觉配合财会部门执行企业新财会制度,确保企业新财会制度顺利实施。

二、应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和内部会计制度

大中型勘察设计单位应设总会计师。总会计师要根据财政部《关于工交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指导意见》,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的特点以及内部管理的需要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并组织实施。在执行企业新财会制度的现在,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尤为重要。

我院制定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己于95年2月经我院职代会讨论通过运行,又结合企业新财会制度的有关规定修改完善。这是我院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内部财条活动,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我院还统一制定以会计科目为主要内容的内部会计制度。一级科目按《勘察设计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二级和三级科目根据分类原则、经营管理及编制报表的需要制定。财会人员入手一册。执行前先组织财会人员学习,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使之能正确使用。以规范会计核算,使核算工作有章可循,避免处理业务中的随意性,方便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会计科目全面、直观地展示本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和范围,有利于各岗位财会人员全面掌握业务。

此外,勘察设计单位应制定和逐步完善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报表体系。以保证领导决策的需要,增强单位的经济应变能力和预测能力。

三、建立资本金制度后必须核实调整国家资本金

资本金是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资本金制度是国家围绕资本金筹集、管理以及所有者的责权利等方面所作的法律规范。

勘察设计单位设立时一般都有一定的国拨资金,其中用于固定资金部分按当时购建各种固定资产的原值入帐。实施企业新财会制度后,将原固定资产基金转作国家资本金,未对原有固定资产基金按现值进行调整。形成各单位实收资本中的国家资本金与现值严重背离。加之,有的勘察设计单位很少进行清产核资,调入、调出、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不及时进行帐务处理,使转换后企业的国家资本金与现值严重不实。在以上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资本制度,势必弱化其应起的作用。这是新制度实施首先暴露出来的问题。勘察设计单位应当全面进行清产核资,,核实现有国家资本金的入帐价值。以保证企业新财会制度执行后资本金应起的作用,也有利于勘察设计单位公平竞争。

95年下半年,我院对固定资产进行了全面清理。按新制定规定重新划分固定资产标准,逐台(项)建立明细卡片,做到了帐卡物相符。根据院的实际情况分别进行管理,按部门配备固定资产实物责任人,做好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工作。

目前,我院还有待于按市场价格重估、核实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调整国家资本金。

四、必须按企业新财会制度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新制度改革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分类方法,适当提高了折旧水平。并规定了折旧年限的弹胜区间。勘察设计单位应在国家规定的弹胜区间内选定适合本单位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确需变更,应在变更前报主管财政机关批准。

95年下半年,我院清理固定资产后,按经济性质进行分类。分为建筑物、电算设备、通讯设备、勘察专用设备、运输设备、其他设备六类。其他设备又分为办公用具、声像设备、机械动力设备、晒图复印设备四个小类。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平均年限法。在新制度规定的弹性区间内根据院的承受能力确定折旧年限为:房屋40年。电算设备8年、通讯设备7年、勘察专用设备10年、运输设备10年、其他设备6年。

净残值率确定为4%。

我院在清理固定资产、建立明细卡片的同时,按规定逐台补提了折旧。

现在,按季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计提折旧,列入使用部门成本。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单位为避免按新制度计提折旧加大亏损,可能以行业特点为由不按新制度要求核算固定资产折旧。人为地把折旧当成调增利润或减少亏损的手段,使单位经营成果在新制度执行后趋于不真实。这种随意性是制度不允许的。

五、实施企业新财会制度要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反映企业管理工作质量、管理水平和领导水平。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勘察设计单位领导必须切实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加强成本管理。

执行企业新财会制度影响利润的因素有:

1.改革资金管理办法。按规定原在专用基金中列支的奖金等项目改在成本中列支,减少利润。

2.改革固定资产折旧。缩短折旧年限,折旧额增加,减少利润。

3.改革长期负债核算办法。将长期负债发生的利息和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引起利润减少。

4.改革坏帐处理办法。允许在年终按应收帐款余额的一定比例(3—5%)计提坏帐准备金,当期利润相应减少。

5.实行资本保全制度。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不能冲减资本金,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将才相应减少利润。

综上所述,实施企业新财会制度将会使盈利单位利润减少,微刊单位潜亏暴露,亏损单位亏损增加。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成本降低措施,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年终将有不少勘察设计单位出现亏损或严重亏损。

目前,勘察设计单位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有:

l.成本观念淡化。对降低成本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利润的来源。

2.核算制度不全。没有严密的成本管理制度、成本核算体系及考核办法。

3.成本贡任不明。成本没有明确的责任界限,没有降低成本的考核指标,职工的收入没有与成本挂钩。

4.损失浪费现象严重。

以上是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也是勘察设计单位管理的薄弱环节。采取措施改善,是当务之急。建议措施如下:

1.增强全员成本意识。勘察设计单位全员职工都要关心成本,为降低成本尽心尽力、献计献策。发扬节约一个铜板的风气,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在抓收入的同时,抓好以成本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经济核算,把工作重点放在健全原始记录、降低成本上来。

2.加强必要的基础工作。首先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实行定额管理,严格计量验收和物资收发领退制度以及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保证成本核算的统一性和真实性。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价格和必要的修订工作制度。

3.改进成本核算方法。财会制度改革,指出勘察设计单位应按项目进行成本核算,这是勘察设计企业成本核算的方向。勘察设计单位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选择适合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及成本核算方法。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应按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分别归集。

4.实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据有关标准,对实际发生的生产经费进行严格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把各项耗费限制在预先确定范围之内的一项管理工作。”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对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核算和分析的全过程。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1)制定费用限额。在上年费用实际平均水平的基础上,考虑当年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变化,以及节约的潜力,采用平均先进水平,制定先进合理的费用定额。费用定额可以按单项制定,也可以归类制定,或两者结合制定。

我院对机关职能部门制定有办公费、差旅费、文印费、业务招待费等单项费用定额。

(2)编制费用讨戈。编制费用计划,由院财会部门组织,各职能处室、设计所、分院以费用定额为基础,根据生产计划,考虑节约费用的要求编制。经院财会部门会审、平衡后,汇编成全院按季分月的成本费用计划,经院务会讨论,主管财务院长批准后下达执行。

(3)实行定额管理,严格费用开支。各职能处室、设计所、分院,根据落实的费用指标实行定额管理,按费用定额严格控制开支,月份(或季度内费用支出数额不能超过定额。

建立审批制度。费用开支应分级确定审批权限,按费用计划发生的费用,经相应权限领导批准、审核无误后才准予报销。

第7篇:总会计师论文范文

2004年我校专升本以来,会计学专业提出了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打造出一大批“A型会计人才”。即我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Adaptability),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Adventure)、 应用型(Applicability)的高级(Advanced)会计师(Acc-

ountant)。“A型会计师”培养模式为刚升本的会计学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2005年财政部启动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以及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息,我国急需大量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端会计人才。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个性张扬,突出自我,针对会计教育环境的变化,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和完善。在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之际,笔者对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市的会计专业人才供需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组织相关专业负责人到杭州、上海、深圳、重庆、成都等著名高校进行专业调研,并邀请财务总监、总会计师、会计学者等共同组成专业改革咨询委员会,提出了新环境下会计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在保留吸收“A型人才”模式中素质、能力培养特色的同时,又增加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且具备“国际化视野”两大特色,从而使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成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具有“国际化视野”、 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 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的卓越会计师(Excellent Account-

ants)。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以不断完善,培育“卓越会计师”会计专业人才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构建

(一)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及规格 根据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宁波经济外向型发展趋势以及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对于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精通外语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善于张扬自我的特点,我校确立了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应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的卓越会计师。在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业务规格就是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精通外语具有系统的会计、信息、运筹、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与分析、财务管理与投资理财、审计与税收筹划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工程素质的应用开发型的会计管理人才。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本专业将打造出一批卓越会计师,即个性鲜明,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的卓越会计师。使本专业成为宁波会计师的“摇篮”。

(二)卓越会计师的涵义 一个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才能极大的激发创造力,才能高超出众,而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要求学生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同时又能适应多变的经济社会需求,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其具体内涵如下:(1)培养的是国际化会计人才。会计师不仅要精于会计实务,而且要科学认识会计实务的理论基础。不仅要精通外语,而且要熟悉国际惯例。毕业生经过一段不长的实践,能胜任各种行业和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能满足各种行业和企业单位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需要。(2)培养的人才要适应性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更要培养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学会根据客观现实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决新的问题。(3)“应用型”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会计实践,学生将很难准确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难以胜任会计工作。会计应用型人才强调“高素质、强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4)具备了上述专业功底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自然就有了将来成为会计职业界的高素质人才的潜质。在四年本科教育中针对每个学生不同兴趣爱好提供四个可选择的专业方向,为学生塑造自我、发展个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培养的毕业生既能潜心从小事做起,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又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为将自身打造成卓越会计师有意识地努力和准备,永不放弃,直至到达金字塔塔尖,成为会计职业界的佼佼者。

(三)卓越会计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卓越会计师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素质是通过“五类知识融合,校企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路径实现的。该人才培养路径是指通过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将卓越所需的“自然人身心素质”、“社会人综合素质”、“职业人道德素质”、“会计人专业素质”和“职场人可持续发展素质”五个方面的知识有机地加以融合,并通过实践环节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与企业进行有机的契合,在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既可以引进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企业界最新的发展动态,也可以将满足企业现实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输送出去。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实现从社会需求出发,最终接受社会检验的循环。

三、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第8篇:总会计师论文范文

及其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2013064)研究成果

摘要:为推动高校内涵发展,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本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卓越人才培养标准有通用、行业和学校三个层次,高校应根据内外部环境制定适合于自身的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浙江工商大学结合自身历史发展与环境特点,提出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了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并构建了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体系。

关键词:管理型 卓越会计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为推动高校质量内涵建设,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改变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教育部2010年启动了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批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试点高校,标志着我国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始。

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人才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为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全面而深层次的结合,达到培养卓越人才的目的。时至今日,教育部卓越人才计划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关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卓越人才计划涉及甚少,财会专业作为商科中应用性最强的专业,建设卓越会计人才计划有着迫切的社会需求,本文将参考现有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创新性地提出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界定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并构建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体系,本文将对地方高校如何培养富有特色的卓越会计人才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一、“卓越会计人才”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卓越会计人才计划尽管尚未实施,但是不少高校已经着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探索工作,也有部分论文对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

(一)卓越会计人才实践探索。上海外贸学院将大一的基础课程、大二的ACCA课程与大四出国“3+1”项目相结合,构建了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124”模式以及“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三层递进的课程目标模式体系。长沙理工大学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以“校企”联合教学为特色,集“课程改革、企业实践、双师指导”于一体。其中课程改革实施“班―组”互补的课堂教学,每4位学生为一组,实行“双导师制”,突出学生的个性;“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强调实践资料的真实性与实务导师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宁波工程学院的“寻找明日CFO――宁波市大学生财务案例分析大赛”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一个用人单位与高校零距离交流接触的平台。云南财经大学卓越会计师班则强调国际化能力培养,与ACCA项目联系在一起。

(二)现有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总结。目前关于卓越人才与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高校因地制宜设计卓越会计人才计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一是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以能力为导向,以校企联合为主要方式,应注重以会计知识与理论为基础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二是各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与内外部环境特点设计富有特色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卓越人才素质的构建需要设计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的培养标准,每个层次的培养标准又分为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三个层次。三是“卓越人才计划”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性变革,需要从一种全方位、系统性视角去设计教材、案例、实习实践、教学方法等。

二、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

卓越会计人才是卓越人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以提升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方式,在全面达到国家通用人才培养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校会计学科的内外部环境及优势,设计具有本校特色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路径。浙江工商大学根据五年来建设国家级“管理型财会人才”创新实验区的经验,提出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构想。

(一)管理型财会人才。管理型财会人才是浙江工商大学的财会人才培养特色,2007年学校获得“管理型财会人才”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学校的财会专业具有悠久办学历史,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流动站三位一体的学科平台,面向外国留学生的全英文授课会计专业本科班,五项国家级教育质量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十二五”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及国家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和二十余项省级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学校还拥有中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中心(中国会计学会设立)。

所谓管理型财会人才是与核算操作型财会人才相对应的。在我国1 200万会计人员中,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核算操作型”财会人员占多数,而能胜任企业资金管理、会计管理、税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等管理工作的“专业管理型”财会人员较少,能适应企业综合、全面管理的“综合管理型”财会人才就更少。因此,学校提出了培养管理型财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管理型财会人才是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通晓国际惯例,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财会专门人才,具有未来成为企业管理团队中财会专家的潜力。为培养管理型财会人才,我校实施了“646”模式,构建了与管理型财会人才对应的六大胜任能力框架(宏观形势理解能力、会计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制度设计能力、战略执行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财会工作组织能力),以及围绕六大能力培养的四大培养体系(知识优化体系、能力强化体系、协同培养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六大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工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工程、会计教育国际化工程、信息化会计教学平台建设工程、财务总监进校园工程、学生“第二课堂”工程)。

(二)从管理型财会人才到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基于对卓越人才计划的研究和对财会人才未来能力与素质的把握,我校提出要在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建设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我校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系统掌握宏观经济理论、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会计理论与方法,具有宽厚的理论功底、国际化的视野、开阔的战略思维、扎实的会计专业技能,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不断进取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财会专门人才。

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是我校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在管理型财会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与通用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我校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管理型特征,即我校将定位为未来CFO的摇篮。我校提出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管理型”特色,有着较为充分的现实环境与条件的支持:

1.我校聘请的实务导师都在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担任财会领导岗位。目前我校实务导师已颇具规模,总数已达到30余人。而且,由于我校财会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拥有十分丰富的校友资源,同时,浙江省经济发达,有近300家上市公司,实务导师库潜在资源较为充裕。

2.我校开展财务总监进校园活动已有多年历史,近五年累计有四十余位财务总监进校园、进课堂。财务总监还深度参与我校财会本科生教学工作,如教材编写、学生成绩评价等。

3.我校进行“管理型财会人才”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已逾五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型财会人才的培养经验。

三、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我校以雄厚的财会教学改革力量与科研力量为基础,利用与浙江省财政厅、审计厅、省会计学会、省总会计师协会的良好关系,利用MPACC(会计专业硕士)、MAUD(审计专业硕士)、现有的会计实务导师资源以及丰富的校友资源,构建全方位政、企、校联合协同培养体系。以校外实务导师团队构建为引领,进行教学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的建设,进而全面推进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具体培养路径框架如图1所示。

(一)协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以构建实务导师团队为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起到引领作用,它是其他系列教学改革项目的基础。我校拟聘请36位左右的财会类本科生实务导师,每个三、四年级班级配备2-3名实务导师。实务导师的工作任务包括:(1)实务导师进课堂,与学校教师共同组织课堂教学;(2)实务导师给本科生做财务会计实务讲座;(3)担任本科生班的成长导师,通过参加本科生班会,帮助学生完成人生职业规划。

(二)协同推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学校优先聘请拥有实务导师的企业或单位作为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在实习时能得到学校指导教师和实务导师的共同指导,学生在实务导师指导下选择与企业实务相关的应用性研究课题,在实务导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

(三)协同推进培养方案优化。学校安排实务导师参与的财会教学改革研讨会,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将第四学年的课程全部改成实践类课程,由实务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在培养方案设计上,适当增加财会课程的实践课时比重,增加财会实务课程;为提升学生国际化能力,学校安排了国内本科生与外国留学生的全英文课程学分互认,使本科生有机会与国外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全面提升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四)协同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实务导师与学校财会课程负责人共同编写以上市公司真实业务为基础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实务教材;编写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案例;建设完善课程BB系统。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将记账业务引入学校会计实验,在实务导师指导下完成账务处理、报表制作与纳税申报过程,使学生熟悉在真实业务环境下的财务会计业务。

(五)协同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根据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的要求,由课程主持人、课程组教师与实务导师对现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讨论,重新确定教学的重点、教学的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财务会计实践相衔接,同时将实务导师进课堂在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引入实务导师之后,课程教学将由学校教师与实务导师共同完成,广泛应用基于真实业务的案例教学将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同时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增强学生互动环节的设计,开展启发式、设问式的教学方法,推进课程考试方式的变革。

(六)以项目为载体,协同推进课外教学改革。通过省会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牵头,由学校教师与实务导师一起指导学生进行面向实务的课题调研与研究,引导学生结合毕业论文的选题在实务中寻找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课题,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ACCA组织的就业力大比拼、IMA和CMA组织的管理会计案例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浙江省财会信息化大赛等竞赛,提升学生在国际化情景下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庆石,刘伟.卓越人才的内涵与素质标准构建[N].光明日报,2012-10-16.

2.崔茵.卓越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1):98-99.

作者简介:

第9篇:总会计师论文范文

自去年以来,在组织和领导的关心下,在同志们的大力帮助下,我走上了总会计师兼党组秘书的工作岗位。新的岗位对我自身提出新的要求,在工作中我紧紧围绕“学习、实践、自律”的工作思路,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我修养,较好地完成了领导和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

一、把学习当责任,在学习中提高自己

一是向书本学习。不仅在工作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政策法规,还坚持做好学习笔记,联系个人思想,写好心得体会,把学习与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政治素质;二是向实践学习。在工作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学习新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向身边人学习。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周围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我很多的帮助,在此给予衷心的谢意。一年来的时间里,我从周围的领导和同志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使我很快地进入角色、适应角色,适应当前的工作。但我感觉到自己目前还是停留在学习表面的东西,深层次的东西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挖掘。

二、把实践当契机,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一是深入实践,强化知识认知。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充分认识到,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掌握知识的真谛,才能学有所用。作为党组秘书,综合文稿书写是一项重点工作,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公文写作技巧,留心他人写作之所长,并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将所学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使综合文稿写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是勇于实践,实现工作目标。无论是全市系统史志工作还是从事综合文稿撰写以及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我都一一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和工作计划,通过研究新情况、积累新经验、创造新成绩。一年来,我所从事的史志工作被省局评为先进单位,所撰写的××工商行政管理志被评为全省系统优秀志书;所撰写的综合文稿多次被省局和有关单位评为优秀论文。应该说,通过对工作目标的实践和把握,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三、把自律当追求,在自律中严格要求自己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