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1篇: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版权战略;传统文化产业;精神价值;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D99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150-03

收稿日期:2010-02-09

基金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08SFB2039)

作者简介:黎六娅(1982-),女,四川泸州人,知识产权研究所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知识产权法研究;汪虹(1966-),女,湖北武汉人,科技处副处长,硕士研究生,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一、版权战略中的传统文化产业

(一)对传统文化进行版权保护的基石――产权激励理论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特性的体现,又是现代科技与文化成果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学艺术的创新之“源” [1]。因此,应当承认和尊重传统文化的特殊价值,并进行多形式、多维度的保护和利用。 世界各国基于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都在努力从不同角度对其提供保护,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产权激励理论是古典经济学家用以论证公共产品保护合理性的主要理论基础,也是最主要的有关知识产权的经济学理论。“产权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表明,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传统文化的私法保护可以授予传统文化的权利主体以垄断性权利,有利于保存、发展、合理利用本群体、本部落的传统文化 [1]。拥有这样的垄断性产权,便能激励享有民族传统文化的部落、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版权保护的动力――传统文化产业的精神价值与商业价值

1.保护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首先,对传统文化实施版权保护是对民族文化权利的尊重。这种对精神价值认同的理论依据是“族格”理论。“族格理论”认为各个民族都有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权利,所谓族格就是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或在国际关系中),每个民族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族格,所以各民族无论大小强弱,无论其宗教、文化的差异,均享有天生的平等自由 [2]。从古代开始,中国各民族就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之下,从饮食起居、衣衫服饰、生产劳动、娱乐活动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着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即使是在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下,这样的文化创造活动依然在延续和更新。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特性表现为拥有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他们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2]。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的就在于实现民族平等和法律范围内的民族自由发展。尊重民族文化权利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体现,也是必然要求。其次,对传统文化实施版权保护是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一定地域内或世界范围内文化要素的数量庞大、文化类型的多种多样,构成了文化多样性 [3]。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用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西方经济学家斯蒂芬・玛格林指出:“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 [ 4]。“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生存根基,失去了文化身份和特殊性的族群,仅仅是‘人口’,根本谈不上是独立的民族。” [5]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基于对民族文化权利的尊重,中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共同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各具个性的华章,拥有这样的丰富宝藏,得益于在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内各民族的长期并存。所以,为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对传统文化作品给予版权保护在中国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

2.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传统文化的恰当开发和利用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版权视野内,对传统文化作品的商业开发如火如荼。例如,将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图形、标识用于对该区域旅游业的宣传,既能宣扬其瑰丽的区域和民族文化,更能为该区域、该民族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土著部落文化旅游”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实例,这种以土著部落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文化旅游在世界旅游市场拥有其独特的魅力。据统计,1993年2月和3月在澳大利亚的国外游客中,1/3到1/2的游客希望亲身领略和感受土著部落的传统文化,如观看他们的图腾、有关器物、手工艺品等。与此相似,在新西兰的Kaikouta地区,1987―1995年的文化游客从3 400人增加到188 000人!在美国,西南土著部落艺术家出售其土著艺术品和工艺品每年可以获利8亿美元 [6]。中国的民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标识作品与该区域、该民族旅游业的恰当结合,对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如虎添翼。

但不容忽视的是,“传统文化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的传播,可能导致对一国文化遗产的不适当利用。传统文化的任何商业上或者其他自然的滥用或者任何扭曲,是对一国文化和经济利益的损害。” [7] 一旦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卖点”出现大量的仿制品或者渐渐淡化“其价值将大打折扣”并渐趋消失 [6]!因此在版权战略视野中,传统文化作品的商业化过程需要版权保护这样的有力工具进行干预。

(三)版权战略中的任务详解

中国于2008年6月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第四部分“专项任务”之一的版权任务部分指出:支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作品的创作。对此可作如下理解:

1.战略立场:扶持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从时间维度上,中国所拥有的传统文化历史久远;从文化域限上,中国各民族文化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从地理区域上,中国幅员辽阔,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广阔。对这样一笔“深而广”的无形财富,认识到其商业性价值并为享有该文化的民族和国家所用,能够为享有者和使用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中国日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2.作品的标准:传统、民族特色、鲜明三项标准。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异,但真正进入版权战略保护视野的传统文化作品应当符合如下三个标准(严格程度递增):

首先,传统标准。“传统”是个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事物并非都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意义。传统文化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优胜劣汰”自然法则的筛淘。版权战略倡导的是优良的传统文化作品,即能体现该民族的先进文化与积极文化、具有美感的文化作品。如,云南丽江古城东巴文化中的“金色青蛙”文化标识,就是传承了纳西族的宗教文化,该民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认为其能救人于危难之时。纳西族保留至今最古老的民族舞蹈《勒巴舞》也源于金色青蛙的跳跃 [8]。纳西族自古流传下来的纳西福蛙文化向世人传递着该民族的信仰,具有积极的意义,符合版权战略的传统标准。

其次,民族文化特色。版权战略中的“民族”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nationality”而不是“ethnic group”,指我们中华民族;另一层是指“minority”,即中国55个少数民族,正如加拿大民族学家威尔・金里卡在其作品中所述:“这里我所说的少数民族是指聚居于某特殊区域,拥有自己的体制、文化和语言,且在归属于一个更大国家管辖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并运作着的群体。” [9]

任何文化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民族禀性,这种独特的民族特征是各民族对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认知世界的反映 [1]。一个民族之所以是这个民族而不是其他民族,根源在于其“民族特色”。“民族特色”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重要性不亚于个性特征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自己的个性,结果便是同化于他人、随波逐流;如果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消失湮没,民族有可能逐渐同化于其他民族而消亡,民族集体人格不复存在;如果一个民族核心的文化体系遭到破坏,这个民族完整的集体人格无疑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表现为民族身份的模糊、民族威信的下降、民族尊严的受损等[2]。版权战略强调“民族文化特色”标准,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关注该民族自古传承下来的文化,更着眼于该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因为“保持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体系对于本土居民和地方社区未来的福利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其知识和文化的活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0]。体现该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能成为传承和宣扬其文化的媒介,更能成为实现该文化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再次,鲜明性。“鲜明性”强调该作品的文化特性,该标准类似于注册商标必须具有鲜明的“可识别性”。历史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经历了时间的沉淀,成为了各民族自己的“识别码”。中国拥有56个民族,就拥有着五十六个识别码。

中国版权战略将那些烙着识别码的民族文化特色作品纳入版权战略中传统文化的保护范畴,强调各民族文化之间、各区域文化之间的“界限”,强调文化特征的绝对性,从而形成不同特征的地方文化 。只有能将该作品归入其所代表的文化,符合下列具体条件之一的作品,方能称之为具有“鲜明性”:对外,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例如,中国于2008年举办奥运会为世界呈上的一道文化大餐:奥运会轨道线北土城站贯穿奥林匹克公园,连接“鸟巢”、“水立方“等场馆的奥运轨道线的起点站地铁10号线的换乘站北土城站装饰一新,绝妙应用了民族传统文化符号青花瓷,获得了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该设计的实施应用大大提升世界对中国传统民族符号青花瓷的认知度 [8]。 对内,能代表特定区域文化、特定民族风俗文化。如重庆的“铜梁火龙”、前文所述的“纳西福蛙”,都体现着地方、民族独特的文化。

二、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版权战略

1.特殊版权模式。1990年颁布并于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和国务院于1997年5月20日制定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一并构成了中国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著作权保护机制。这样的保护机制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民间民族文化的日益多样,已不断暴露其不足之处:第一,《著作权法》鼓励对中华文化、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着眼于传统文化作品创造人、创作民族权益的保护,侧重的是对版权人精神利益的保护;而于2008年6月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版权战略的主旨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文化、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更强调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二者在主旨上的分歧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是精神价值还是经济价值);第二,中华文化、各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无限延续性对著作权保护时限具有挑战性。《著作权法》规定的作者著作权的短期时限,将严重束缚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由此可见,需要调整民族传统文化领域的著作权模式。《著作权法》设立著作权保护期限的立法宗旨是基于对著作权人的私人利益与知识共享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防止无限期保护著作权人的垄断性权利而导致知识独占。但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初衷本身就是为了凸显民族特色,对外,保护中国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对内,体现各民族文化个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对实行短期时效保护不利于实现文化的“民族特色”,因为期限终结后,民族传统文化作品(例如传统文化标识)将进入公有领域,建议对民族传统文化作品延长期限,并可借鉴《商标法》规定的“续展制度”,用可续期的制度来实现民族文化的无限延续。

2.扶持难以参与市场竞争的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并非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作品都具有经济价值――为所有者和使用人带来经济利益。虽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宗旨是为了实现产业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对于版权领域中“难以参与市场竞争的优秀文化作品”,特别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作品,依然是重视的对象。这需要从源头着手。可行的措施包括[1]:支持创作人及其后续创作人的创作;例如,提供创作金费、解决创作者生活福利问题 [2]。解决作品的出路问题,主动创造作品的流通链;例如提供专门的作品展示平台。

3.鼓励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传统文化”虽然是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古朴事物,但是与物质文化不同,传统文化①总是动态的,由于和实际的生活紧密相连,他总是不断发展的。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必须适应现代生活,才能保证生存下去 [11]。因此,版权战略鼓励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促进基于传统的创造性和创新,使之成为可持续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部分。② 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三、结语

版权战略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既是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古朴事物,拥有体现民族尊严和民族文化权利的精神价值,又是可以融入创新元素的文化产业,能够成为可持续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为享有该文化的民族、区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根据实际的需要,改变旧的著作权保护模式、扶持难以参与市场竞争的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鼓励传统文化产业创新,将是版权战略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措施。

参考文献:

[1]黄玉烨.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目标论纲[J].法商研究,2008,(1).

[2]马俊毅,席隆乾.论“族格”――试探民族平等与民族自治、民族自决的哲学基础[J].民族研究,2007,(1).

[3]陈洋.论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以文化多样性为视角[J].河北大学学报,2007,(1):7.

[4]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多元与冲突共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9.

[5]寇清杰.树立全球化时代的健康文化心态[J].南开大学学报,2001,(5).

[6]严永和.论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以人权为视角[J].学术论坛,2005,(2).

[7] UNESCO and WIPO ,Model Provisions for National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Expressions of Folklore Against Illicit Exploitation and Other Prejudicial Actions with Commentary ,WWW.wipo.gov.tw/cooperation/cooperation_4_3_12.asp.

[8]李芳.浅析中国民族传统符号在标识导向设计中的应用[J].广告大观,2009,(4).

[9]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M].邓红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0]朱瑾.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艺保护的战略性思考[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6,(11).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遗产部主任爱川纪子(NORIKOAIKAWA). 无形遗产:新的保护措施[EB/OL].中国民族文学网,省略.cn,日期:2006-07-13,访问日期:2009-06-26.

Copyright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Industry

LI Liu-ya,WANG Hong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第2篇: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六龙镇,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城东面12公里处,总面积78.77平方公里,全镇辖11个村,居住有汉、彝、苗、蒙古等11个民族,总人口29821人。煤炭和烤烟是六龙的主要经济支柱,经济作物以大豆、辣椒为主,出产地道天麻、竹荪等中药材。六龙有326国道、方沙路、杭瑞高速、黔大高速过境,交通便捷,物流顺畅,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省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是全市唯一的省级诗词之乡。

二、历史沿革

明建文六年,士大夫陈友德辞官回乡,水西政权慕其德、赏其能,重用为阿牧(总管),在陈友德的建议下,在今六龙“营上”修建兵屯驻军3万,修建石板街(取名增列东胜街),为今六龙雏形。明崇祯八年,更名为六龙。雍正年间,一皇亲国戚改谭姓来此居住,他们建宗祠,设义学,储义仓、成桥梁、造纺车以教乡邻。至乾隆年间,六龙成为四川至云南、贵阳盐道的必经之路,众多江西人到此栽种天麻、何首乌等中药材,成为商贸重镇。因省试发榜六龙人占了半榜而有“小荆州”美誉。

三、传统文化

(一)历史遗迹

数百年来,各民族儿女在六龙这片热土上生生不息,修建了期望文化繁荣的文峰塔、表彰谭姓家族养子成才的花牌坊、象征谭姓旺族的谭家祠堂、道观三宫殿、崇拜龙图腾的回龙寺、重视教育的文昌阁和万寿宫、重视交通的永贞古桥、显示经济繁荣的戏楼、为官有作为的三道朝门等古建筑;古碑有“爱慈父母”石碑、满文石碑等;传统民居有谭姓瓦房和余姓瓦房;古井有大大小小二十余口。

(二)民族风俗

六龙最早的民族是苗族,人数极少。水西政权在六龙驻军3万彝族人,但未留下任何痕迹。来自江西的汉人为最多,汉文化为主导,过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和习俗,特别是春节龙灯游艺最为热闹和讲究。龙灯制作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变化,造型上发生了变化,色彩上加入了民间农民画的技法,更加夸张,更加喜庆,更加隆重。六龙还有传统的手工技艺“龙凤马匙”(汤匙、木瓢、筷子、木碗等)。六龙人大多信仰佛教,口头传说有《凤凰传说》、《九层衙运输暗道传说》、《奢香岭》等。虽然汉文化占有绝对优势,但也保留了如反映彝族人民生活劳作色彩艳丽手法夸张的农民画。

(三)著作文集

著有篇帙浩繁的《大定志略》、《谭氏家训》、《醉月草堂吟》、《宋蛟诗文联辑录》、《俗语韵对》、《四书韵对》、《醉枫吟稿》、《巾帼从军赋》等。《大方楹联选集》有近五分之二稿件来源于六龙人作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六龙人编辑出版了《迎春诗稿》、《映山红》、《六龙文艺》、《六龙撷英》等诗词和文艺读物。进入新世纪,共出版发行了诗文集数十部:《聚云轩诗稿》、《诗词百首译注》、《新醉翁诗词集》、《四雨轩诗词集》、《素心雁字》等。2006年9月成立六龙诗社,创刊《六龙诗词》。2011年《大方诗词选》六龙作者占三分之一,诗词、楹联在六龙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高度重视,但由于财政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投入较为不足,制约了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挖掘、保护、研究与开发工作。

(二)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一批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我镇从事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人员不足,特别是具有一定业务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的文化专业人才缺乏。

(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大

我镇在相关媒体上对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搜集整理、保护工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大,特别是有关文化的保护法规和政策,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

(四)是认识水平不到位

不少干部群众尚未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毁灭性开发、破坏性建设的现象存在,一些传统文化因素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五)是无序开发现象存在

开发导向与价值出现了偏差,导致出现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杀鸡取卵式”开发,盲目跟风、乱开一气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六是没有凸显特色、立足优势。满足于模仿借鉴别人,而缺乏创新、平淡无奇;仅仅照抄照搬其他地方,而千镇一面、邯郸学步。要有自己独特的“卖点”这一方面亟待加强。

五、思考与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

把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加大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需经费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保护开发的积极性,参与传承和开发民间文化资源。

(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专业队伍

培养一批热爱民族文化工作,热心投身于文化工作,具有较强理论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重视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研究、运用和推广。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把古镇建设的成果和旅游开发的特色(不同性或独特的卖点)宣传出去、推出去。

(四)是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极端重要性

从加强文化凝聚力和重构文化产业的大局出发,调动民间参与文化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丰富多样的、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环境。

(五)是合理开发科学规划利用文化遗产

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市场,实现文化的振兴价值,注重因地制宜,立足发挥特色,开发与保护并重,有效保护与继承开发相结合,注重可持续开发。

(六)是大力扶持民间艺术和民间特色产品

特别是手工艺生产企业走向市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与开发文化产业,走劳动密集型旅游产品开发道路。

作者简介:

第3篇: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文化空间”。按照这一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有关的文化空间。

二、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提出之后,社会各界纷纷把注意力投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化过程中地方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在全球化面前,地方的人们开始认识、理解本土文化,并且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所谓“文化自觉”,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这种文化的自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直接推动力。

在全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配合社会各界为打造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球重视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大背景下,开始把民族文化的保护纳入重要工作的范畴。相继出台有关法规、办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目标和方针,并对如何建立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做了重要阐述。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我国全面启动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搜集、记录、整理工作。在普查的基础上,形成普查报告、保护项目清单,建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地图等。

在做好资源普查工作的同时,我国也注重从法律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管理、利用、保障措施及法律责任非常有利。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整体队伍不健全,专业类人才紧缺

我国各级文化部门大多数尚未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机构的设置落后于工作的开展。原有的专业人才队伍或老化,或流失,到目前为止已荡然无存,现有人员岗位不定、业务不专、质量难以保证。

(二)经费资金不足,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经费资金不足是长期制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最大瓶颈,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更是极度匮缺,使该项工作启动难、开展难、深入难。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意识在群众心目中越来越强,没有一定的经济力量做支撑,群众难以配合工作。

(三)认识不充分,缺乏力度

第4篇: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陶瓷雕塑作为一项传统行业艺术,一直备受人们关注。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艺和质地各不相同,其中蕴涵了丰富的艺术元素,这也是现代陶瓷雕塑应吸取的精华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保护保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发

展思路。

关键词: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存在问题;发展思路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留下了很多文化产品,陶瓷雕塑就是其中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后人对其传承并弘扬发展。然而,目前来看人们常常为了当地经济发展而对传统文化进行过度改造,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将现代经济发展的因素过多地融入其中,这非常不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历史价值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支撑,加强对其保护力度。陶瓷雕塑是我国传统文化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本文就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思路进行浅谈。

一、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陶瓷雕塑传承的外界环境不断恶化

传统的历史文化产品是我国悠久历史发展的记录与印证,现代社会人们过分的追求物质生活,对文化产品的重视也多是源自于其背后所具有的经济效益,很多传统文化产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已逐渐消失,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和过度盲目改造导致的,使传统文化产品本来的韵味消失殆尽。陶瓷雕塑是我国一门传统的艺术学科,其中蕴涵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是无数先人智慧的结晶,但受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冲击,陶瓷雕塑传承的格局已经被打破,植入了更多的商业元素,使其本质发生改变。

(二)陶瓷雕塑艺术品制作传承断代

陶瓷雕塑手工艺术品是当时历史年代艺术思想凝结而成的,和时代的发展融合异常艰难,这就要求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淘洗”。但是当时的手工艺人们忽视了制作技术的重要性,手工作坊是家庭生产模式,技术传播范围狭窄,导致了手工家庭的陶瓷雕塑艺术品虽然有着深远的历史,蕴藏着宝贵的历史文化,却文化水平有限、不懂手工制作技术重要性的传承人认为是“没价值”的破烂东西,而在生产制作中,忽视了传统技术的传承,导致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制作工艺在今天断代失传,使我国陶瓷雕塑艺术品的保护工作陷入了困境。

(三)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机制不完善

从思想层面来说,对陶瓷雕塑艺术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强大的思想意识,撑不起健全的保护机制,没有完善的保护发展机制,导致了保护工作异常艰难,众多种类的陶瓷艺术品被损坏,甚至是消失,这是艺术品保护工作中遇到的最为现实和严重的问题。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加强对所在地区陶瓷艺术品保护的重视,正确认识它们的文化价值,做到千古文化在今天的有效传承。

二、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思路

(一)营造良好的传承陶瓷雕塑艺术品的舆论氛围

艺术品的创作最重要的思想便是创作性思维。这就要求今天的传承者们在创作陶瓷雕塑艺术品时,不仅仅要基于传统的制作工艺,更要发挥创作性思维,将陶瓷雕塑艺术品创新发展,这样才能做到有效传承。陶瓷雕塑艺术品不仅是当时历史时期文化的凝结,同时不同地区的艺术品也蕴藏着当地的文化传统,在当今的传承过程中,大量的陶瓷雕塑艺术品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求而改变得面目全非,这不仅仅不利于文化的传承,更加会制约商业的长期发展。这就要求当地将目光放长远,在创作性发展艺术品的同时,分一部分资金用于传统经典艺术品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建立艺术节等等相关的第三产业,延长商业线,吸引文化投资。这样共赢的举措,既能够保证当地陶瓷雕塑艺术的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又能够为当地带来文化影响力,从而增加了经济效益,建立共赢模式。

(二)加强陶瓷雕塑艺术品保护和传承发展

各地陶瓷雕塑艺术品的保护工作上,政府部门要起到牵头作用,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提供帮助,加强对传统工艺制作人的保护力度,完善保o体系。聘请专业人员,将这些代表文化遗产的陶瓷雕塑艺术品进行有效保护。注重特色性和区域性,将特色陶瓷雕塑艺术品保存下来,收集带有当地特色文化及本土知识的艺术品,使得文化精髓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流传。同时保持创新性,在传统的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制作风格上,融合加入当代的时代元素,丰富艺术品的文化内容。只有将保护工作落实到位,才能将当地的悠久历史文化发扬光大,使优秀的艺术品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语

总之,我国的陶瓷雕塑艺术想要得到多样化的发展,必须以吸收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髓为基础,将创新性思维融入其中,追求艺术的真谛,这是陶瓷雕塑艺术创作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第5篇: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传承;创新

现代社会在进步,人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早已不是钻木取火的那个时代,中国社会这样繁荣富强离不开人类的进步。据实践经验表现,民族前进的动力是人民素质的提升,同样也影响这民族的素质,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素质现代化。一个民族的现代化不只是有车水马龙的现代化设施,更是有坚不可摧的内在精神,以人为根本的,用人的理想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以及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民族素质的现代化是用文化的现代化积累起来的,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国教育者的文化能力,学习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才能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更为稳定繁荣,所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必须言传身教的一门必须课。

一、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学无一不是为完善道德、人格、社会而提出的理论观点。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对知识层面的拓展,也是对人格素质的培养,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在注重道德素质的同时又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

(一)大学生虽然对学习传统文化的肯定,但是获得知识的认知程度不高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成长在一个相对稳定和物质丰富的时代,不存在温饱问题,所以更多倾向于思想方面的成长。他们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取代了所有的思维模式,孔孟逐步淡出整个认知里,传统文化也在观念中逐渐被淡化。但是,总体上大学生还是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一项关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及影响力的调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数据显示,认为认知程度“很高”的有14.1%;认为“一般”的最多,有30%;而认为“很低”的只有6%。在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时,选择“比较大”的比例是最多的;对大学生普遍认为有必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方面的结果显示,其中,认为“十分必要”的占41%,位居第一位,认为“有必要”的占39%,位居第二位;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关系的认识方面的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选择“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并行不悖”的有42.7%,位居第一位,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会保持自身的内涵,与全球化的发展并不矛盾。所以通过以上数据表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对@方面的未来很看好的。

(二)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堂,但效果不尽人意

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方式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但是课堂时间短不能顾及到每一个人,造成知识获得的比较匮乏,尤其是中学时代。我们认为,这与中学教育有很大关系。在中学时代,学生必修关于历史之类的不外乎是语文和历史,对于传承中国精深的文化是不够的,但是作为课堂教育应该是足够的,这就是对于孩子们的感兴趣程度和好学能力,现在学习的途径很多种,尤其是通过互联网和课外书之类的,面对应试教育,孩子们把经历放在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上,时间上也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欠缺。有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选择“课外辅导”的比例很高,这可能与现行的考试制度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学生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用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的学习中,还会请家教老师进行课外辅导,但对历史课等其它课程的学习却是忽视的。从而对历史文化方面有很多的不足,对于传统文化知道的只是皮毛而已,没有深入其中的有趣。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没有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

对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不感兴趣或者完全没兴趣只有11.5%,所以感兴趣的人占有很大部分,这就对于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和历史性的教育有一个很坚实的基础。但是如何提起大学生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更是将这种兴趣化作动力,从而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作为教育者不只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有责任去传承古老精深的中华文化。虽然现在没有隋唐时代的礼仪道德那样严格,但是这是我们血液里留下的基因,中国传统的礼仪道德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创新,不是一味传承,也不可丢失。

三、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建议

(一)传统文化和历史教育的形式急需调改

我国教育形式一直延续考试制,成绩成为学习的目的,从而目前我国的历史教育显得不是很突出,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教育,据调查社会文化氛围薄弱是因为历史文化积累不够,所以历史教育的匮乏成为重要的原因,而目前历史教育的现状是:学校书面上的历史教育谈得多,社会现实历史教育谈得少;中小学历史教育谈得多,大学及更高层面的历史教育谈得少。针对目前这种现状需要加快历史教育改革的步伐,推动大众化的历史教育。将枯燥的历史内容结合社会现实的内容,尽量多显示一些比较有生动性的史实,把课堂生动起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贴切实际,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特点和时代要求,教学者多利用现代技术和历史实物教学材料,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丰富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推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育的认可度,并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变形式只为了更好的传承和接受。

(二)改变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良风气

一种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时间的改良,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而保存下来就不能离开人民大众这片广阔的土壤,在下形成的文化环境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传承的最重要因素。要想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实现社会文化现代化,必须要把文明一起抓起来,共同发展,历史方面将会是精神文明重要的一部分,历史感知、知识以及祖先的智慧都是我们学习传承的主要内容。作为教育者,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担当,责无旁贷的将民族文化传承给未来,不忘我们民族的过去,创新现在,传承未来。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华民族能几千年生存发展没有中断而在今天又能复兴的重要原因,要培养国民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就必须加强历史教育。文化不仅仅是体现在每位公民身上的素质,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轻视传统文化,势必难以培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使公众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风气。

(三)注重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

传统文化虽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保护是作为传承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单凭我们自己的力量可能不够,这就需要政府部门采取一些手段来协助,从制度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还有助于增强公民和政府部门的责任感,能够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我国有着人口大国之称,各领域人才也层出不穷,却对自然科学成果和人文科学方面不要重视,尤其对人文知R普及贡献有些欠缺,缺乏认可和奖励,严重打击挫伤了许多人文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形成。所以可以考虑设立传统文化普及成果的专项基金以资奖励,并且将这方面与其他学术研究类同等面对,使更多人承认并认可这项研究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从事这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在民间的生存状态,给予民间文化艺术表演者以物质上的保障,同时通过适度市场化的运作使他们获得一定回报。物质生活提高了,将有助于他们安心坚守这块阵地并吸引新生力量的加入,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身处信息爆炸时代,但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也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对知识层面的拓展,也是对人格素质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将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张思等.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认知情况的思考[J].华章,2014.

第6篇: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民俗文化;当代;价值;思考

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造成了有力的冲击和影响,民俗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一点点的缩小,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只有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保持认识,才能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指明合理的方向。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别,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但其也有一些稳定的特征。一般民俗都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变异性、转承性、规范性等特征。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国民族的根本。民俗习惯的不断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理工了重要保证。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不断的受社会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社会的需求。民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有着影响,民俗文化是社会团结的重要根源,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民俗文化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民俗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包括民间的传说、戏曲、娱乐、技能、信仰、价值观等不同的内容,民俗具有丰富性,并且在传统的民间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只有弘扬民俗文化,才能延续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认同感。在民间,各种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各种优秀的文化,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历史信息链。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独特的精神,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启迪。民俗文化中承载着具有浓重色彩的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有力的传承。民俗文化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俗文化具有维系的功能,可以使我国不同民族之间保持良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民俗活动,各种民俗活动的进行,可以让人们寄托民族情感,并且对生活和心理进行调剂。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传统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我国民俗文化现阶段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推广,从而保证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我国目前民俗文化存在着变迁与消失的现象,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消失和变迁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需要对其中变化存在的负面效应进行重视和解决。在民俗文化的变迁当中,传统文化价值存在着严重的流失情况。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包括有形的和无形两种流失的方面。传统文化无形流失的方面主要体现在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中国传统节日逐渐的被忽视,传统节日淡化,外来节日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传统文化价值流失的有形方面体现上,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动不断的减少甚至消失,年轻人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使得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落寞。另外,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建立了很多的开发模式,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对于民俗文化价值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首先,对于民俗文化缺乏有力的保护,并且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立法不足,民俗文化存在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很多保护措施的滞后性使得民俗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保护。其次,民俗文化过分的受商业操作的影响,很多人在追求利益的同事,过分的利用民俗文化作为经济来源的措施,对民俗文化的长期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危害。最后,民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同化、破坏、伪造等现象。很多地区为了创造经济效益,模仿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并且采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影响了我国社会安定的发展。

民俗文化现阶段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各地区必须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才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对民俗文化的立法等手段,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法律基础。在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上,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库,避免出现人才断层,民俗文化失传的现象。另外,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尊重民俗文化的内涵,禁止对民俗文化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严谨各种基于民俗文化上的模仿、伪造等不良活动的开展。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事,需要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重点的保护,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在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上,要提高其各种行为的规范性与合法性,从而保证相关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民俗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重大,只有充分的发展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才可以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加强相关立法,使得保护民俗文化的行为有法可依,促进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明,徐载娟,景成,王铁环,刘景慧.托口古镇民俗文化调研报告[J].怀化学院学报,2010(04)

[2]吕红艳.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民俗生态旅游[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第7篇: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多元文化格局 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历代的文化所传承下来的,是几千年来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文明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逝的危险,一些鲜有人关注的民居、传统工艺甚至已经逐渐消失、消亡。传统文化正面临怎样的现状?未来的发展之路如何走?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析,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并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民族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探究。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胜枚举,从古至今,历朝历代也积淀下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并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汉字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自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汉字一直被历朝历代所沿用,甚至在外族入关的元、清两朝,都没能让蒙古文、满文取代汉字。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连接一个民族的纽带,它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发展和增强民族自信心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历若干年的积累和蜕变所产生的一种文明产物。这些文明是现代化社会加速发展的助力器,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发展,需要有建立在经济、政治制度之上的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就缺乏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根基和方向指引。一个国家要想走向繁荣,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就必须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一个民族缺少了民族精神,就意味着失去了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困难面前就会经不起考验,最终走上民族没落的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传统文化理论上的遗失。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后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存在于这个国家的每个民族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最怕的就是没有根深蒂固的信仰做支撑,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将会变成一盘散沙。在经历了和这两次文化重创之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反思,并逐渐找回了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当下最重要的文化改革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任何国家的繁荣富强无不是从文化强国做起的,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搞好对外发展,才能使国家屹立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近几年,中国的传统文化频频被窃取,许多我国传承多年的节日习俗却被其他国家申请为文化遗产。2005年,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件显示出了我国对于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做的不够到位,有些文化甚至走向消亡。虽然搞好现代化建设和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很重要,但是有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不应该被抛弃。如今,世界各大强国都已经打起了文化牌,利用文化便利来渗透到其他国家国民的生活中,试图改变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实现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我们应该保护并发扬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不够完善。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其中也难免有一些落后、腐朽的部分存在,这部分传统文化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然会遭到淘汰,只有符合新时展道路的文化价值体系才能被时代所认可,得到弘扬和发展,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没能得到大力的弘扬和发展,归因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够完善。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建设需要走面向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得到不断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完善和弘扬。

多元文化格局下传统文化的发展策略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上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做起:第一,要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例如我国传承多年的风俗习惯、经典文学、文化古迹、科技发明等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先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经典,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仍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第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摒除腐朽的、过时的。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缤纷多彩,将这些传统文化有选择性地传承下去,文化强国的建设将指日可待。

中西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全盘否定和完全拒绝西方文化是不明智也是不现实的。对于西方文化中值得学习的部分,我们应该积极吸纳和接受,使中西方文化得到融合发展。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中,应坚决抵制两种思想观念:第一,完全、绝对地将西方文化拒之门外,不注重吸收国外文化的先进部分,这样会导致我国的文化发展固步自封,失去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机会;第二,崇洋,不加选择和考虑地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认为只要是国外的就是先进的,这种观念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中西文化融合发展,以中为主,以西为辅,在大力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选择性地吸收西方文化中先进的部分。

结合时代特色完善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各国文化也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弘扬中国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发展理念,既不完全抵制西方文化,又不崇洋、摒弃传统文化。通过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利用政府扶持政策,努力完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中既包含许多先进的思想、创新的发明、丰富的文学等,但也存在一些老旧腐朽的思想和落后的文明。对待传统文化,当代人需要选择性地吸收和传承,在多元化的格局下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为此,国家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体系,将传统文化融入民族精神,从而使传统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桂北古民居美术创作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5YJC7601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组、李心峰:《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艺术百家》,2012年第3期。

②杨丽丽:《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中国梦的实现》,《学理论》,2015年第1期。

③吕霞云:《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科技信息》,2014年第4期。

第8篇: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传播途径;民族文化

在我国对待传统文化的不良态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加任何的区分就对传统文化全盘接受;另一种是虚无性质的,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跟不上时代,需要淘汰。这两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都是存在问题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评判性地去继承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作用及意义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是其发展的基础,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魅力,从教材来看传统文化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能够保证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得到有效的弘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是高中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及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学科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化继承及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及文化知识,同时还能够增加其民族文化的积淀,但是当前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渗透却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出现了严重的阻断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名篇及古诗文内容都增加了,这使得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渠道得到了有效的拓宽,但是书本上的传统文化的内容还是有限的,而且在教学中出现的唯成绩论导致很多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似乎形同虚设,学习知识变成了应付考试,使得传统文化的弘扬及传承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2.传统文化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导致渗透效果不理想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外国的文化入侵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影响非常大,学生在外国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忽视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使得语文学习偏离了应有的轨道。

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缺乏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误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认识生僻字、背诵考试重点知识、掌握答题技巧及虚词等,而很少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在语文教学中提高文化素养。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和学生都缺少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缺少文化保护的自觉性,没有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所蕴含的精神。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认为高中语文教学要想真正地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就需要从下面几点来进行。

1.深入地挖掘高中语文教材资源,为传统文化渗透夯实资源基础

例如,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内容的安排是有逻辑性的,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显示出传统文化当中所蕴含的价值,所以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将其中的文化元素充分地挖掘出来,做到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在提升学生知识素养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在《师说》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中古人的勤劳刻苦、尊师重教的思想传授给学生。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通过互联网去搜索与这篇课程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将资源的搜集任务布置给学生,然后在课上大家进行共享,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2.在课堂上营造出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

例如,在《归园田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下载名家朗读这篇文章的视频,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这样就能够营造出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学生就能边听边跟着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古人的自然及淳朴,然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当中,体会到古人的归隐心态。

渗透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作用、意义重大,高中生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教师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但是纵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从营造课堂气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两个角度去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

第9篇: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摘 要:中国传统图案资源极为丰富,这些图形随着历史的更迭不断地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一脉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体现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气质与艺术精神:将传统图形转化为现代符号语言并完美的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是顺应当代设计艺术创新发展趋势的体现。

关键词:传统图案 艺术体系 室内设计 创新

一、“传统装饰图案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1)研究的科学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图案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图形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改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息,是几千年来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气质与艺术精神。将传统图形符号等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并完美的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当中,是顺应当代设计艺术创新发展趋势的体现。在我国目前室内设计领域中,受新思想新设计的撞击和影响,保护和发展以及继承传统的地域性的文化研究,更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总结其意义为以下两点:

a.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

每一个人都有文化归属,民族成就感。所以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师的作品也都是来源于生活,在现代化的基础上,挖掘历史,认识传统,找到促进现代室内设计新的发展道路,建立传统文化图案的现代化转变与创新,并将之呈现于室内设计中,耳濡目染。

b.提高室内设计的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已渐渐认识到文化、品味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除了应用与天花板造型还有各种木作雕刻,更直接的就是应用与各类壁纸、瓷砖、地板等等当中。设计师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图案提炼、加工、抽象、变形、重新组合,慢慢形成一种既有传统东方美,还有西方瑰丽美的现代室内设计。

(2)应用前景

现代室内设计形式自由,尤其是创新设计和具有内涵的设计。在这些众多的设计当中,设计者充分认识到装饰图案的重要性,再不是一味的追求室内豪华的家具、艺术品等陈设,而是慢慢向文化空间形象过渡。通过图案在室内空间的应用、光影的改变、人与自然的结合,创造具有个性且具有表现力的空间形象,这样就形成了静动结合的空间节奏。在未来的生活当中,个性、品味、自然缺一不可。尤其是每天能身临其境,既陶冶了精神生活,也满足了物质所需。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动态

图案在国外的应用也是历史悠久的,罗马式的建筑,它的室内空间及装饰风格是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哥特式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室内空间风格更应用广泛。现代欧式设计风格不仅仅运用哥特式的迷幻风格,还继承了巴洛克风格中豪华多变的圆形视觉效果,并且加入洛可可风格中唯美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尤其是古典风格中更透漏一种高贵的身份,不同的豪华图案也现实了人的文化修养。所以现代欧式风格包括北欧、西欧、北美等多以典雅、豪华为主,另外加入各种清新自然生活的环境,风格不同风格。

(2)国内研究动态

在国内,图案来源于社会生活,也是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的反应。原始社会彩陶图案多以鱼纹为主,商周时期的青铜图案多以保护社会的的兽面纹,战国时期漆器上则以几何体和动物的形态结合,在秦汉时期的耕种、杂技等;宋代的瓷器、织锦、刺绣、缂丝上多以享受生活的细腻写实图案为主。元代雕漆、织金锦、釉里红瓷器等图案,明清时期青花瓷上的图案也跃然出现。当然还有剪纸、刺绣、蓝印花布等图案,尤其是少数民族图案中的地毯图案、蜡染图案、纺织图案、刺绣图案等,它们在艺术上都各具特色。在中式建筑中,天花板、门、窗棱、柱子上满满都是这些图案。

三、传统装饰图案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室内设计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各种设计及其他相关室内设计被“欧式风”所吸引。但在现今,人们可以轻易的发现,中国的设计中增添了一种新的元素―中国传统图案。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并且有着各种美丽图案的国家,其各种美丽渐渐也吸引了不少建筑设计师的注意。传统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适当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室内的外在存在意义,也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更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通过对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分类、文化内涵及意义的研究。具体到传统装饰图案的点、线、面的分析和总结, 并结合在现代室内设计的具体应用。总结归纳出传统装饰图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使室内设计更具有创新的时代特征。

a.突出地方特色,传承民族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地方民族特色丰富。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民族文化风情,以此作为设计素材。在室内设计中主要以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格为切入点。使“新中式”风格室内装饰更加具有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性。另外运用现代的审美观点和表现手法,改良传统图案,且引入室内设计当中,包括室内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无论是造型还是颜色等,都会有创新的引人注目的室内设计特点。

b.在设计装修中引用异类图案

应用于房屋建筑装修设计中的异类图案主要是指不同于人物图案、动物图案及植物图案等的其他类型图案。@类图案在一般的建筑设计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自然天气类图案,如云图案、风图案、雨图案。

c.继承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文化内涵

在室内设计作品中将中国传统纹样与西方设计形式相结合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打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对不同时代的文化进行借鉴和改造,从而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有地域文化背景的国家,本课题在挖掘艺术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传统图案进行提取应用与创新。这样既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也提高室内设计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玖红 传统装饰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分析 [J] 中国包装 2015,(5)

[2] 于云飞,刘珍,余山枫 抽象艺术品在现代家居空间装饰中的流行 [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5)

[3] 刘静,张萍 传统装饰图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手法 [J] 大众文艺 20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