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爱如茉莉教案范文

爱如茉莉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爱如茉莉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爱如茉莉教案

第1篇:爱如茉莉教案范文

连日来,记者走访黑龙江省哈尔滨、佳木斯、大庆等地,倾听张丽莉的亲人、同事、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熟悉她的人,讲述一件件她工作生活中的故事。

对亲人充满了爱

5月17日上午,记者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近的一个小宾馆,见到了张丽莉的公公婆婆。两位老人情绪比较好,他们得到消息,丽莉已睁开眼睛,手也能动了。

婆婆高晓馥说:“丽莉是个难得的好媳妇,我们处得比母女还亲。她不仅对我好,对全家的亲友都很好。”“你瞧瞧这是母亲节孩子发给我的短信。”高晓馥边说,边翻着手机,“丽莉每个母亲节都要给我一个惊喜。连教师节都要给我买东西,太孝顺了!”

公公李光军说:“丽莉是我们家的开心果,天天给我们快乐。最难忘的是每天晚上,全家人一起看电视时,她把腿翘在茶几上,抱着干果盒子给我们剥干果吃。如今再也看不到这场面了。”说到这,老人眼里噙满泪水。

“丽莉孝顺,大学毕业时许多南方的学校要录用她,她都不去。她妈妈走得早,她是为了陪我才回到佳木斯的。”张丽莉的父亲张爱东沉浸在悲痛之中。他和丽莉的爷爷都是教师,在他们的感染下,她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好教师。

“我天天去接她,就那天有事没接。”到现在,张丽莉的丈夫李梓烨还在埋怨自己。两人2007年相识,2009年结婚,一直很恩爱。李梓烨说:“丽莉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7点多到校,一直到晚上9点左右回家,再备课到半夜,特别要强。2010年年末,流产后没休息几天她又上班了,还说等带完这个毕业班再要孩子,只剩一个多月就中考了,没想到出了这事。”

像妈妈一样待学生

在佳木斯第十九中学,张丽莉工作的地方,学校领导解释:“张丽莉带的是毕业班,建议记者不要采访孩子,以免影响他们学习。”但学校提供了一些学生们写的与张老师相处的生活片段。

一位学生写道:张老师把我们班53名学生当作她的孩子。没做母亲的她,把这个角色诠释到了最美,让我们班这个大家庭充满了爱的温暖。同学生病了,她买营养品去看,落下的课找时间给补上;同学过生日,她在黑板写下祝福的话;夏天天热,她在地上洒水为同学们送来清凉;冬天天冷,她用电水壶烧水给同学们送来温暖;体育考试下大雨,她把自己的伞和衣服让给学生……

学生闫泽坤回忆说:“每次放学和张老师一起走出校门时,张老师都会拉起我和身边同学的手说:来,孩子,我们一起过马路,别着急,慢点。在老师的牵引下,我们走过了一个个路口,可是现在……”

学生闫泓佚写下的一件事更让人感动:“一个傍晚,班里有位同学生病了,丽莉老师带我们几个班干部去探望他。她和我们打车时,一辆自行车突然向我撞来,老师一把将我揽入怀中,车子剐坏了张老师的皮裤子,但她的第一反应是问我‘孩子你没事吧?’”

宋颐函同学回忆说:“我和焦研同学的作文一直都不太理想,心里很着急。一次下课,我们和张老师说了此事,张老师二话没说,跟我们约定,每周给我们留一个题目,单批单改,直到合格为止。有时候张老师给我写的评语比我写的作文字数都要多。”

学生张旭回忆:“我爸爸去世了,妈妈也没正式工作,还患有肾病综合征,家里比较困难。听说低保家庭好像可以减免学费,我就去班上找张老师问这件事。张老师知道后,每个月都给我一百元钱,从初一直到现在。张老师的收入其实也不高,每月只有1000多元。她能帮助我,我感激一生,我将来一定报答她。”

工作上是个“拼命三郎”

“她好学上进,像个‘拼命三郎’,备课、教案力求完美。”佳木斯第十九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张丽波介绍说,张丽莉是我们的教学能手,有的时候我都觉得已经无可挑剔了,可她还要反复改进。她知难而进,在学校和市里组织的各种教学大赛中始终名列前茅。她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她都看在心上,经常给学生购买小礼物鼓励他们。

同事王筱芊说:“从教5年来,丽莉用她全部的热情,点亮了从师之路。她一直向老教师虚心求教,听课成了她的一种习惯,事发当天,她还连续听课两节。听课一天一月也许简单,可她一听就是5年。”

第2篇:爱如茉莉教案范文

[关键字] 生命化课程 守护者 引导者 影响者 开发能力

日本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池田大作在《人间革命》一书中曾说过:“除了宗教之外,第二个带来人类革命的因素就是教育了。”池田认为教育就应该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要关注生命的完整性,要凸显生命的灵动性,要张扬生命的独特性。而生命化的教育就是要立足于个体生命,尊重个体生命及其生命的价值,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把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等体现出来,这就实现了生命化教育的本质,也是对教育的一种重新的解读和认识。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生命化教育承认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为生命的成长居教育的首位,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开启最终都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为了“立人”和对人生命的成全。[1]

要想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出生命化教育的本质,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发生命化的课程资源,有了生命化的课程资源,才能在生命化的教育过程中体现教师守护、引导和影响的作用,只有让这样的作用最大化、最优化,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和发展,才能提升个体生命的人生价值,成功实现生命化的教育。那么如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开发生命化的课程资源,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教师生命化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

一、关注生活世界,做学生生命的守护者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以认可和掘发人的自然天赋为前提,即是以生命为出发点为基础的。[2]这就要求教师强化生命意识,关注学生的个生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大多强调学生的学习应以间接经验为主,通过教师的传授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学生的生活世界自然就被了,学生被限制和束缚在书本世界之中,割裂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致使对学生个体生命的教育缺乏生机与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一名守护者,守护学生个体生命的生活世界不被破坏,守护他们的生活世界永远充满活力。

现如今的学生大部分都过着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对自己生活的世界都已经习以为常,缺乏观察和思考,这对他们的学习是不利的,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要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细节并发现它的生命教育价值,这样就能很容易地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自己的生活世界进而促进他们生命价值的体现。在这样的生命化课程中,教师必须要守护学生生命的生活世界,这种守护旨在保持学生生命生活世界的本色,做到生命化课程资源的开发。

笔者在执教《爱如茉莉》一课时,在教学完整篇课文后进行了总结:同学们说,故事中映子的爸爸妈妈的爱除了在医院里,还会在哪里呢?学生都说还会在他们今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小事中,更在他们的心坎里,这样的爱才会天长地久,就像茉莉的香,虽然不浓烈,可是那样的持久。接着我就引导学生么思考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真情与真爱,每个人对爱的感觉也许是不同的,爱,可能来自你与好朋友之间,你与同学之间,你与老师之间的,你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之间。仔细回想他们细微的表情,他们细小的动作,他们关切的语言,试着写一首诗歌,题目可以自拟,表达你对他们的爱。学生通过回忆生活当中爱的小细节创作出了一首首充满真情实感的小诗。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需要什么。要想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就需要把学生的生活世界和课堂上的书本世界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视角在生活世界中寻找与学科知识相联系的东西,真正做到学生生命的守护者。

二、转换教学视角,做学生生命的引导者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策略的支持,有效的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有好的教学策略。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对同一文本要有不一样的教学视角,所以教学视角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于同样的文本,选择不同的教学视角,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传统的教学视角偏离了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重视考试结果,是脱离生命化的教学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 学生在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同一文本转换教学的视角,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培养和挖掘学生个体生命的批判反思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内心情感体验等多个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润泽学生的个体生命。

在教学《钱学森》一课时,传统的教学策略就是通过品读课文,抓住重点的词句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情,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学的是不深入的,体会的爱国之情也是不深刻的。所以,我在设计这课教案的时候,利用钱学森回国时间广义和狭义上的不同展开教学。广义上钱学森回国的时间就是1949年到1955年5年时间,狭义上回国的时间就是文中第一自然段中写的“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15天时间,抓住这两个时间展开教学,让同学们在静思默想之后,说说这是怎样的5年,怎样的15天。在对这样的回国之路的时间感悟中,同学们对钱学森的爱国情感就有了更高的升华。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当时的钱学森在美国人眼中不同寻常的价值,而钱学森虽历经那么漫长的等待和折磨,却始终不改回国效力之志,从而体会到钱学森的拳拳爱国之心。

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下,教学策略应朝着关注生命, 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这样教学策略的转变,不仅体现出了教师对生命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是从学生生命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生命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这种生命化的课程资源中,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的课堂也能成为其探究知识、智慧发展、情意交融的殿堂,成为其生命价值、生命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于提升的快乐场所。

三、提高教育智慧,做学生生命的影响者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更要有教育智慧。所谓教育智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学习到的教育理论,积累的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育方法高度结合起来并进行教育创新的能力,它是个人化的,也是个性化的。教育智慧表现为教师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的影响生命、尊重生命、关注生命价值最大化体现的教育境界。

如何通过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影响学生的生命,影响学生生命价值的体现呢?最集中地体现就是在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上。通过教师教育智慧隐形的手段来影响学生,把他们的创造力、潜在动力诱导、激发出来。“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3]即要影响学生生命的主体意识, 影响他们自我生命发展的潜质,使学生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教育环境中,个体的生命力量能得到持续性的勃发。

笔者在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这课时,先总揽全文,建构起全课的总话题:这到底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呢?然后再教学课文的重点段落6、7自然段时是也是通过一个大问题来引领,那就是:“在作者想象这株柳的生长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它的神奇?”通过这一问题来进一步深刻品读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挖掘,拓展了青海高原的资料,有效开发课外的教学资源,让孩子的感悟更加深切。本环节的教学是文章的重点,特别是第七段的教学更是浓墨重彩。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文本内容的想象延伸深化、文本情感的诵读内化、语文文字的积累运用,各种语文活动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内涵,提升着学生的语文素养。纷繁的语文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更纳入了总话题统领下的教学板块内,使学生对这株柳树的“神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育是对学生既有自然天赋的诱导,是为了让学生生命中的潜在可能实现现实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在这样的课堂上就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生命灵动的生命化,教师的教育智慧影响着学生生命的发展,给予了学生生命智慧的启迪,引导学生领悟生命本质、体味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进而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学习中更加自主,更加主动地要求发展。

的生命价值观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生命价值观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就不仅意味着教师要自觉地意识到学生生命的主体性,更意味着教师要在开发生命化课程方面创造性地守护、引导、影响学生生命的发展,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唤醒学生生命自我发展的内在意识和内部动力。

体现生命价值的生命化教育是我们的追求,它不只是一种价值诉求,更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有具体的体现。所以在这中间,教师对生命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现实而重要的一步。它要求教师要充满生命气息,守护学生个体生命的生活世界,转换教学视角更好地引导学生个体生命的挖掘,提高自身的教育智慧影响学生个体生命的价值体现,能够提高学生个体生命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人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2.

第3篇:爱如茉莉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 学法 生活 检测 研究 脱节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中小学教学衔接的文章,对中学老师的苦恼深表理解,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存在着一些脱节现象,令人深思。

一、教法与学法的脱节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双边活动,是一对共同体,二者之间,毫无疑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知识储备、教案设计、教学状态以及课堂应变等一切活动都应该以“学”为中心,并为之服务,为之奠基。课堂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天地,绝不应该是教师展示个人智慧的舞台。

然而,这一人尽皆知的目标归属,在语文课堂却落实得不尽如人意。我听课时有记录师生活动时间的习惯:徐老师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师生各占22分钟和18分钟;王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师生各占24分钟和16分钟;周老师执教《爱如茉莉》,师生各占19分钟和21分钟……以上列举的还是常态课,遇到公开课,教师的活动时间所占比重更大——用华彩的语言渲染情绪,用连珠炮般的提问博取紧凑,用多种的电教设备期望高效,用大量的板书彰显教路……“配角”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悉数耍了一番,不停地“填”和“灌”,忙得不亦乐乎,“主角”沦为旁观者,沦为听众,落得头脑清闲,只需眼耳相随,何谈自悟和习得呢?

无声无息中,鲜花在悄悄开放,麦穗在静静拔节,所需要的只是春风的吹拂。教师何不做那春风,不再为教法而殚精竭虑,而是致力于“导”学,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落个轻松而高效呢?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白杨》,第一节课围绕重难点精心点拨后,极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第二节课花了20多分钟让学生畅写理解和感受,教师只做巡视指点,这样的课堂,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辅学法,融听说读写于一炉,值得品鉴。

二、教学与生活的脱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来源于生活,也是服务于生活的基本工具。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认为:“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是:不是把语文教材单纯地还原为课堂表演和情景再现,而是要建立起大语文观,注重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提高生命质量。其实,静下心来想想,在学生一生的生活经历中,尤其是参加工作、融入社会以后,读写固然重要,听说更具实际价值,更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一个专注聆听的人,传递出自身的涵养,对他人的尊重;一个侃侃而谈的人,不仅彰显出自信,还能有效地与他人沟通,架起合作的桥梁。现在的小学毕业生甚至高中毕业生,在与他人的口语交际中,羞于表达、词不达意、不知所云等现象比比皆是。听朋友说过一个极端的事例,他们学校新招的一名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在打电话之前,总是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在小纸条上,起初以为朋友在编故事,待确认后,不禁哑然——想想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脱节,又不禁怅然。

三、教学与检测的脱节

检测作为一种甄别、评价、调整的手段,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被各国广泛采用。这里所说的,是依据教材进行的教学内容与检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令教师茫然。

正常情况下,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及区分度要大致相当,要覆盖教学基本要求,防止题目偏易或偏难。一份高质量的试卷,不仅能检测出教与学的效果,便于师生调整,还能提振师生的信心。遗憾的是,有些试卷的命题未能很好地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的内容,造成教学与检测的脱节。有一份三年级下学期的期末检测卷,让学生给短文中的一段话加标点符号,这与新课标中关于中年段“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的要求相比,显然是加大了难度。还有一份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试卷,作文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美景,虽然与新课标中关于中年级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不相抵触,但学生年龄小,缺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和有序表达的能力,普遍感到为难。这样的试卷,考不出教学的真实水平,还令师生无所适从。

四、教学与研究的脱节

教研的目的无非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既是研究的起点,也是研究的归宿。目前存在的两种倾向,造成了教学与研究的脱节:一是在和谐的大背景下,研究与否对绩效工资影响不大,加上畏难心理,导致教师的研究积极性下降;二是贪图功名,不切实际地申报高层次的教科研项目,或成为“烂尾”,或草草收场,高耗低效。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