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陆漂移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地理;海陆变迁;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课程教学简述
作为一种验证真理的标准,探究活动也是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研究、调查与探索的过程。由此可知,探究式课程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认识与生活实际,对现行教材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表达、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探究式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应注意的是,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辅助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对事物现象的属性、原因、结果等进行探究与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
其次,严格来说,正确的教学步骤有助于引导学生沿着探究式轨道有序进行。具体来说,探究式教学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应注意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观察对象;(2)教师应适当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并作出假设或合理预测;(3)学生应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并自主制定设计与研究计划;(4)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设计数据测试假说;
(5)学生应通过对自己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判断假说是否成立;(6)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总结;(7)记录整个探究过程与结果;(8)通过总结反思和与他人的讨论,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应注意对相关地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学生在探究地理现象中获得全方位的提高。
三、高中系统探究式地理教学反思
1.合理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
就目前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依然占有很大的市场,部分教师依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没有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没有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应确保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辅助作用,及时纠正学生在探索性学习过程中的偏失,以实现地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讲解“海陆变迁”这一课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白陆地和海洋是不断运动变化的,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科学发展史,帮助学生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并通过火山、地震等一些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列举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欧洲荷兰有的陆地低于海平面、在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和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等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感悟地球上的海陆变迁,并让学生通过想象提出自己对海洋和陆地的看法。
2.适时提问,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
在讲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知识点时,教师应首先讲解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对大陆漂移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接着可以适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魏格纳‘大陆漂移说’是假想还是科学?请同学们用剪下的七大洲的轮廓图进行演示。”在问题提出后,所有学生都开始操作演示。有学生提出非洲与南美洲的古老地层可以拼合,有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大西洋是古大陆分离形成的,有学生发现太平洋是古大陆慢慢靠近形成的。并且根据收集的资料可知,海牛和鸵鸟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分布十分契合,而且在非洲与南美洲地层中发现了相同的古生物化石。最后通过演示总结,得出的结论是:“大陆漂移说”是科学的。
3.科学分组,使学生能够合作探究
作为一种适用于群体合作学习的模式,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分工合作来完成探究式活动,确保学生具有充分的自。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活动的引导者与辅助者,而不是旁观者。具体来讲,在分组时,为使学生能够实现共同努力与发展,教师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性别、智力水平和性格等;在设计探究主题时,应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科学的总结性概括与评价。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上,将其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系统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信念:通过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必将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地理的真谛,并在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恐龙灭绝的原因
1、气候变迁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
2、火山爆发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3、被子植物中毒说
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食肉动物将有毒的肉吃下后也被毒死了。
4、大陆漂移说
关键词:溯因推理;地球科学;皮尔士;汉森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最早对溯因推理做出过研究,后来的笛卡尔、莱布尼茨、惠威尔、康德都有过相关的讨论。将这种思维过程确立为推理方法的是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N. R. Hanson) 在《发现的模式》中,以经典粒子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推理过程为例, 进一步阐述了皮尔士的溯因推理过程。
一、 溯因推理的逻辑结构
溯因推理的推理过程既不同于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又不同于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也不同于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比推理,它是由个别现象推出深层本质,从结果倒推出原因,其结论是从后天的经验推导出的。在地球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常常需要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利用溯因推理的方式进行研究。
案例一:“沧海桑田”说
我国北宋沈括(公元1031-1095年),观测到太行山“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1,便做出了“此乃昔之海滨”的论断;之后的朱熹(公元1130-1200年),则提出“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为高,柔者却变为刚”2。他们都采用了溯因推理,其模式可表述为:
(1)山石之间发现有螺蚌壳(C)。
(2)如果这一带曾经是海 (A), 山上有螺蚌壳(C)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3)这一带以前曾经是海(C)。
在这一推理过程中,意外的事实:“山石间有螺蚌壳”被观察到,然后,提出了一个假说:“这一带曾经是海”,用以解释这一意外的事实。他们都正确的说明了地壳的构造运动现象及化石的成因。
在《发现的模式》一书中,汉森以开普勒发现行星椭圆形运动轨道的推理过程和伽利略关于重力加速度是一个常量的发现为例,阐述了皮尔士的溯因推理理论。然后以经典物理学中的引力定律和粒子物理学中的波粒二象性为例,将皮尔士的推理模式发展为更为复杂的逻辑结构。
案例二:大陆漂移假说
1915年魏格纳在其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大陆漂移学说。其溯因推理模式可归结如下:
(1)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 (P1)
大西洋两岸构造相互呼应 (P2)
相邻大陆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P3)
石炭纪——二叠纪时的冰川遗迹 (P4)
(2)如果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渐渐漂移开去,形成今天的地貌(H),那么P1、P2、P3、P4等就能被合理解释而变得不奇怪
(3)有充分理由去推敲大陆漂移假说(H),使得它能够成立
大陆漂移理论提出以后,地球物理学家们把其发展为更为全面的板块构造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关于地球演化史的观念。
从地球科学史的例证来看,溯因推理在提出科学假说上,比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更具创造性。
二、溯因推理的主客观条件
汉森在《发现的模式》第一章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设开普勒和第谷一起去看日出,他们在黎明的东方是否看见了相同的事物?我们都知道,第谷是托勒密和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的追随者,而他的后继者开普勒信奉的是哥白尼的“日心说”。那么,他们在黎明的东方看见了相同的事物吗?如果就生物反应来看,他们的视网膜确实纪录下了相同的太阳的影像。但就经验来说,第谷看到的是围绕地球转动的一颗火热的星体升起的景象,而与之相反,开普勒看到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动而产生的东升西落现象。
当沈括在高山上发现螺蚌壳时,他和山上的砍柴人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吗?当魏格纳观察地图时,他和大陆漂移说的反对者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吗?汉森说:“看是一种经验。”“是人而不是人的眼睛在看”。 “看”是一件‘渗透着理论’的事情。我们先前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积累沈括和魏格纳就无法提出正确的假说。这些假说的形成和地学研究的突破,与他们先前就具有的知识体系是分不开的。因此,溯因推理得以可能的条件之一,就是观察者必须具备提出假说所应有的知识储备。
“并不是伽利略的洞察力、牛顿的天才和爱因斯坦的想象力本身改变了我们关于存在什么的知识:他们所说的都是真实的事物。”3法国天文学家李希尔根据时钟的变快变慢,提出了地球形状是桔状的椭球体的假说;李四光从构造形变逆推地壳形变,创建了地质力学体系;潘钟祥采用溯因法逆向推理,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溯因推理的“被解释项”必须是观察或考察而得出的真实结论,也就是客观事实。只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才能进行溯因推理。因此,溯因推理得以可能的条件之二,是观察到的事物必须是真实的。
“一个范式的观察者,不是那种只能看普通观察者之所看,只能报告普通观察者之所报告的人,而是那种能在熟悉的对象中看见别人前所未见的东西的人。”4当全球地图绘制出来以后,为什么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是魏格纳而不是别人;当看到苹果落地时,为什么想到地心引力的会是牛顿。由此我们得出溯因推理得以可能的条件之三,是观察者必须具备比一般人更高的创造力。
三、溯因推理的特征
从溯因推理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来看,溯因推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溯因推理过程的创造性
事物的本质难以进行直接的经验性描述,对它的认识要依靠创造性猜想。地球科学家研究的地球历史是人类无法亲身体验的物质世界的历史,因此只能根据不完整的资料和现存的地质现象去思考、判断和重塑已经消失的地球历史,创造地球科学理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并不是纯心理学的猜测,而是根据大量观察现象所作的概括性描述,是一种经过创造性思维加工的逆推结果。潘钟祥在陆相地域发现了油田之后,经过大胆猜测,逆推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显然,没有进行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洞察现象背后的本质。
第二,溯因推理在科学发现中的依赖性
科学理论的创立过程中,溯因推理必须要与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皮尔士在谈到科学研究三个阶段所使用的三种不同的逻辑方法 时认为:首先发现和形成假说要通过溯因推理;然后通过演绎推理从假说中推导出可以进行验证的命题;最后用实验手段和归纳推理使假说成立。要证实溯因推理提出的假设正确与否就必须借助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甚至类比推理。
第三,溯因推理结论的非唯一性
溯因推理是“一果多因”的,具有可错性和猜测性。溯因推理过程是一种试错过程。地球科学的语言通常是“可能是”什么,而不是“是”什么。地球物理反演时地球物理场值观测范围的有限性,通常会造成地球物理反演的多解性;而地质构造事件的不可重复性,也通常使得地质构造的成因无法通过实验来检验。因此在地学研究过程中运用溯因推理时,其结果常常具有或然性。
四、结论
从亚里士多德到弗兰西斯·培根,从皮尔士到汉森,对人类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溯因推理以其独特的创造性不断推动着科学向前发展。而在具有“将今论古”传统的地球科学研究过程中,溯因推理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和重要性,这一方法将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
参考文献:
⑴ N.R.汉森著,邢新力、周沛译,《发现的模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⑵ 戴维·R·奥尔德罗伊德著,杨静一译,《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⑶ 刘盛佳,《地理学思想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
⑷ Lorenzo Magnani等主编,于祺明等译,《科学发现中的模型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⑸ 王子贤、王恒礼,《简明地质学史》,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 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2009
2 王星贤,黎靖德,《理学丛书: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
一、科学问题促成思维的深度
提出恰当的科学问题,是探究活动成功的保证。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已被科学教师加以重视并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例如,一位老师教学《一杯水的观察》:
师:如果让你研究水,你想准备研究什么问题呢?
生:我想研究水是从哪里来的,有时又到哪里去了?
生:我想知道什么动物怕水?
生:我想知道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
生:很多成语都用到水,还有说到知识,就把知识说成知识的海洋。我想知道为什么要用水来形容。
如果这时老师能适时地点拨,如何利用现有材料在课堂上进行探究,你觉得可以研究怎样的问题?学生思维就有了一定的深度,他们必然就会考虑,哪些问题太大,研究不了,哪些问题条件太苛刻,不便研究,通过不断的对比分析和排除,他们会很容易地发现适宜探究的科学性问题,同时,学生的思维又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猜想假设挑战思维的定势
猜想和假设(也可称假说)是对科学问题的一个假定性的解释,或者说是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个推测性的回答。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抑制了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形成思维定势。打破常规的思维,有独特的发现,是需要有一定的观察根据和理论准备的,否则就只能是猜测了。例如,最早提出“大陆漂移说”的魏格纳是一位气象学家,同时他对地球物理很感兴趣,于是,当他在一次住院期间多次看到墙上的世界地图上的轮廓时,他萌发了它们本来是合在一起的“泛大陆”想法,进而发表了《大陆漂移说》一书。
然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曾经的科学理论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推进甚至可以被,比如托勒密的“地心说”理论,现在我们都认为是错误的,但是其却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试图怀疑过,因为“地心说”理论确实能解释天体运行的一些现象。但是哥白尼就具有思维的批判性,他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并最终被证实。
三、制定计划训练思维的严密
制定计划是观察、实验活动开展的必要准备,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策略,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观察实验的正常开展,否则会导致科学探究无法进行,或者走向错误的方向。
例如,教学《摆的研究》时,在统计实验数据时却发现,同等条件各组测量的次数相差很大,即使是相同摆长、相同摆幅和相同摆锤的情况下,摆的快慢也有所不同,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才发现,问题出在摆的初始速度上,有些小组在操作时是让摆从一定角度一定高度自由下落摆动的,而有些小组在摆初始摆动时给予了一定的外力,摆的初始速度就不一致了,如此就影响了摆的快慢。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计划制定的严密性是何等重要,在小学阶段研究摆不涉及摆的初始速度这一概念,但是在制定实验计划时要考虑到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要在实验注意点中明确这一操作规范,要求在摆初始摆动时不得加以外力,让摆自由下落。
四、观察实验激发思维的独创
独创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创造性上。在实践中,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下面的每一道试题都是按某种规律排列的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请你仔细观察数列的排
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择出你认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并在答
题纸上将相应题号下面的选项涂黑。
1.1681256625()
A.1296B.1725C.1449D.4098
2.15312393()3
A.4B.5C.6D.7
3.311132931()
A.52B.53C.54D.55
4.061218()
A.22B.24C.32D.28
5.1/1001/503/1001/25()
A.1/20B.2/25c.3/50D.2/50
二、数字运算
6.有一块布,第一次用去全长的30%,第二次用去全长的÷,第一次用去的比第二次少2,
米。这块布全长()米。
A.17B.18C.19D.20
7.A车时速。为20公里,B车的时速比A车时速的1.8倍少5公里,B车时速是多少:
A.34B.31C.29D.30
8.绝对值为5的数减去10的值为
A.-5,-15B.5,-15C.-5,15D.5,10
9。从装满100克浓度为80%的盐水杯中倒出40克盐水倒人清水将杯倒满,这样反复三次
后,杯中盐水的浓度是:
A.17.28%B.28.8%C.11.52D.48%
10.一部影片在4个单位轮映,每一单位放映一场,有几种轮映次序?
A.6B.12C.24D.48
11.某运动员跳高成绩为2.3米,跳远成绩是其跳高成绩2.5倍的80%,则跳远成绩是:
A,4.2米B.4.5米C.4.6米D.4.8米
12.办一次聚会准备邀请130个客人,预计平均每3个要花100块钱,则至少要有多少经
费?
A.4000B.4230C.4300D.4400
13.用绳子测量井深,把绳子三折后,井外多出4米,把绳子四折后,井外多出1米,问井有
几米深?
A.8B.16C.24D.32
14.计算(1-1/10)X(1-1/9)X(1-1/8)X……(1-1/2)的值:
A.1/20B.1/10c.1/30D.1/108000
15.一根绳子长40米,将它对折剪断;再对折剪断;第三次对折剪断,此时每根绳子长多
少米?
A.10B.5C.15D.20
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20题
多媒体(multimedia),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新名词,它将改变90年代的人类世界。多媒体,
是相对于单媒体而言的。以前的个人电脑只能处理文字和数字,这就是单媒体。现在,随着计
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发展,个人电脑不仅能处理文字和数字,而且还能处理图像、文本、音频、视
频等多种媒介,也就是说多媒体是将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和游戏机等技术融为一
体,形成电脑与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的操作环境。人机相互交流是多媒体与传统的媒体,如
电视、立体声音响最大的不同点。
由于多媒体技术是集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且采用比传统的连续信号
处理方式更为先进的数字记录和传输方式,可代替目前的多种家用电器,因此它的应用范围将
遍及人们生括的各个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场变革。
多媒体技术可使通信更加方便。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通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
不可少的活动。有了多媒体,人们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同自己的亲友、客户通话。
蹦者之间仅能闻其声、见其面,而且还可以把图像保存下来,大大缩短了时空的差异。对方
虽远在天边,但却给人以近在跟前的感觉,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多媒体技术还可大大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为日常生活提供极大的方便,人们不必分别购
置电视机、录像机、个人电脑、电话、收录机等家用电器,而只需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即可。它还
具有声像图书馆的功能,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阅读到各种图、声、文并茂的电子杂志。
16.多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点是:
A.多媒体传送信息快
B.多媒体可以传输图像
C.多媒体具有声像处理技术
D.可以实现人机相互交流
17.多媒体的发展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场变革,是因为:
A.它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
B.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办事效率
C.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D.它将多种家用电器功能集于一身
18.多媒体将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信技术融为一体,功能效率高,是因为:
A.它可以实现人机交流
B.它采用先进的数字记录和传输方式
C.它能一机多用
D.它不受任何信号干扰
19.多媒体使通信更加方便,它可以:
A.当电话使用
B.它有传真机的功能
巳它可以接受图像
D.它使通信双方能闻其声、见其面
20.有了多媒体,人们等于有了自己的声像图书馆,是因为:
A.它可以传送种种报刊杂志的消息
B.在多媒体上可以随时查找所需资料
C.它使人们在家中看到各种电子杂志
D.它可以储存各种书籍的信息
阅读下文,回答第21—25题
(一)诚实作为一种优良品质,在道德上历来是备受推崇的。但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常常
相互背离:当道德对诚实给予高度肯定的时候,它从政治或经济方面得到的回应有时恰好是否
定性的。伽利略捍卫、宣传“日心说”,塞尔维特提出“血液循环说”,都是诚实的表现,他们也因
了这种深刻的诚实而为当代和后世所景仰,但他们的诚实却动摇了上帝的地位从而得罪了教
会,因此在受人尊崇的同时,不是被烧死就是禁闭。对诚实的否定固然令人遗撼,但尚可从精
神上、道德上的肯定中得到弥补:诚实的人面对诚实给他带来的困境时,他可以从中引发出—
种做人的高贵感、豪迈感、庄严感,也可以自足、自愿、自我平衡。
(二)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对诚实的物质否定要文明得多、温和得多了,人们已不必
再担心因为说真话而衣食无着、走投无路。但诚实的人们却发现:当诚实在政治上已大体不成
问题的时候,在道德上却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庇护,金钱至上的观念正在大面积地蚕食着人们的
灵魂,金钱标准居然已成了不少人衡量一个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的重要标准,大把的票子不仅
可以将一个人塑造成能干人,而且会将他包装成高尚的人。至于他的金钱来历如何,一概无须
过问。人们只看目的和结果,而不在乎原因、和手段。这种实用主义的处世观、做人观,大大扩
展了社会道德的包容性,其重要表现就是现在的社会对吹牛、说谎等不诚实行为的宽容。相形
之下,诚实的人们为了保持自己的诚实所做的种种努力,就显得软弱无力,可怜无助了。面对
两种品格的大拼杀,“道德”不仅没有给挣扎中的诚实者助一臂之力,甚至将他们嘲弄一番:它
不是让不诚实者为他们的不诚实而内疚自责,却是让诚实者为他们竟然不能放弃自己的诚实
而自惭形秽。
(三)市场经济的发轫解放了人们曾经备受压抑的自然本性,而市场经济本身却没有也来
不及为人们自然本性的弘扬勾划一个界限,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诚实的堤坎以日甚
一日的速度被一段一段地冲决了。比如笔者有一个当教师的朋友,填写副教授申报表的“外语
水平”栏时,不按照统一口径填写“熟练阅读”,却据实写了“略知一二”,但“略知一二”却不符合
副教授的任职条件,所以他很轻松地就被淘汰,直到次年填了“熟练阅读”,才获取了副教授的
头衔。相对于大多数教授们的外语水平来讲,“略知一二”本来还是他的优势,但能否评上副教
授,主要并不在于你的外语程度怎么样,而在于你怎么说。至于那些经验材料、报告之类的公
文里有多少水份,人们早已不想去辨别。
(四)现在,物质产品生产领域和精神产品生产领域的“打假”活动声势正旺。但我总怀疑
这类活动能否取得什么大的成效。产品假不过是心灵假的一种外化和物化形态,心中缺少了
诚实,假冒伪劣产品能少了吗?
21.第(一)段阐述的中心论点是:
A.诚实作为一种优良品格,在道德上历来备受推崇
B.诚实的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相互背离
C.当道德对诚实给予肯定时,从政治或经济得到的回应有时恰好是否定的
D.对诚实的否定可以从精神上、道德上的肯定中得到弥补
22.第(二)段阐述的中心论点是:
A.当今社会,对诚实物质否定要文明得多、温和得多
B.当今社会,诚实在政治上大体不成问题时,在道德上却或多或少失去庇护
C.金钱至上的观念正大面积蚕食人们的灵魂,金钱已成为衡量人的重要标准
D.实用主义的处世观扩展了社会道德的包容性,对不诚实行为表现宽容
23.对“这种实用主义的处世观、做人观,大大扩展了社会道德的包容性”的实质阐释,准
确的一项是:
A.社会道德的标准被扭曲了,衡量一个人只看金钱和包装,不看品格和灵魂
B.社会道德的观念改变了,衡量一个人可以只看目的和结果,不看原因和手段
C.社会对吹牛、说谎等不诚实行为表现宽容
D.社会道德对诚实的人的自持和挣扎,不仅不助一臂之力,反而予以嘲弄
24.第(三)段作者列举某教师填写申请报表的事例,在文中是为了说明什么?下列阐释
准确的一项是:
A.社会对不诚实的行为表现了宽容
B.人们保持自己的诚实软弱无力,可怜无助,最终受到嘲弄
c.市场经济未能为诚实的张扬划定一个界限
D.现实无情地将这位教师的诚实的堤坎冲决了
25.对“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对诚实的物质否定要文明得多”一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说直话不必担心遭到火刑的下场
B.社会可以接受为了生活而不诚实
C.为了实话实说而丢失工作,失去教授头衔
D.小孩向妈妈撒谎要钱买玩具
阅读下文,回答第26—30题。
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的①板块——有陆地——⑤有海洋。作为
板块边界的活动的②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千米的大
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③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
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与裂谷
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的④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
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⑥成为碰撞带。随着
碰撞角度的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因剪切而形成断层,——⑦兼而有之。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
—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岛弧、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26.“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说:
A.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B.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漂移
C.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27.下列判断与文意相符合的一项是:
A.板块运动的形式有三种:碰撞、俯冲和裂谷
B.板块边界的碰撞或俯冲,和裂谷的情形相反
C.裂谷位于海洋中或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处
D.碰撞带和俯冲带位于大洋边缘或陆地之上
28.下列判断与文意不符合的一项是:
A.有一部分板块在海洋下面
B.裂谷都存在于板块边界处
C.所谓板块消之带亦即俯冲带
D.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都处在板块的活动构造带上
29.文中有四个助词“的”,不可以去掉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30.文中⑤—⑦处被去掉了三组关联词,请将正确的关联词填回原处。
A.不但…而且/只要…就/不是…就是
B.既…又/如果…才/不但…而且
直观教学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语文教学实践,就直观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来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借助“直观性”的讲,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直观性的“讲”,就是要凸现语言的趣味性、具体性、形象性和逻辑性,由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跃入高层,达到教学理想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可见,教师的“讲”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讲”追求直观,是教学艺术中关键的一环。故而,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加强语言直观性的运用,以达到丝丝入扣,撩动心弦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扩容、增效、激趣
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传授知识和育人的效果。如在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时,我先是向学生展示十几幅恐龙的图片,然后再通过动画片展示大陆漂移的全过程。虽然是短短几分钟的展示,但学生对在地球已灭绝6500万年的恐龙有了感观上的了解,同时也对较抽象的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运用直观演示法,提高学生的感性知识
演示法是通过教师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它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管理重要来源。例如在教学《核舟记》时,学生对船头三人和船尾的两人的特征、所在的位置容易混淆。于是我用flash演示法,学生看后就一目了然了。
四、运用参观法,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组织和指导学生到社会上的一定场所,直接观察实际事物或现象,以获得知识和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它能有效地使教学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所学到的知识,能扩大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教《爱莲说》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莲池去参观,这样学生对莲的外形特征就有了较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进而对莲的高洁品性有了理性的认识。
五、利用课本插图,帮助理解文本
初中语文课本中,编者为增强直观教学因素,各册都编选有一定数量的插图。这些经编者精心选编的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思考想象能力及观察审美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七年级下册的鲁迅先生的《社戏》,扉页彩图中有一幅“社戏”的图画,可以利用此图来让学生回想自己小时候看戏剧的过程及当时的心情,然后再让学生从文章和插图中找出与自己看戏的经历相同或相异的地方,从而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六、借助挂图,提高教学效果
挂图是语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具有形象、逼真、便于学生理解等特点。挂图能启迪学生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地获取新知,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挂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我就把课文中的插图拿去放大,做成挂图,当讲解到该新闻的主体部分(中、西、东三路军的进军情况)时,就借助挂图来讲解,学生对三路军的进军情况就易于理解了。
总之,这些直观教学法的运用,可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直观教学法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感性认识,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直观教学法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直观教学,是促进学生迅速感知教材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大胆而合理地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打铁还需自身硬。”地理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对于一名地理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只具备一定程度上的课堂教学能力、板书技巧、语言表达能力、版图技能等,只要用心教学,认真负责,虽然也可以让学生在历次考试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但是却在无形中由于教学深度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很可能导致学生在升入大学后由于缺乏独特的思维而导致成绩平平,对学生长期的发展是不利的。而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以上能力,还需要拥有一定的人文与理工、生物知识,这样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为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条件。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气旋、反气旋知识时,教给学生判断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的现象,教师用地理知识来给学生解释现象的话,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免会感到疑惑,特别是对于文科生,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彻底弄懂,而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学科中电磁学部分经常用到的左右手定则来讲解的话,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多端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在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想象能力与直觉能力
就地理学科而言,想象能力是指在学生的头脑中把原来的地理表象加工成新的地理表象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学习的内容在空间范围上比较大,很多现象是无法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来得出结论,只能靠学生的想象来得出正确的推论。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及时给学生提供想象素材,诱发学生创造想象。例如我在讲授“热力循环平面图”和“大气水平运动平面图”的时候,为了引导学生将这一地理现象的两个不同侧面的角度结合在一起,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大气运动原理立体图”,学生可以根据图片通过空间的想象,将大气运动的原理由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图形,这样可以加快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步伐,让学生得出独特的见解。在地理学习中,直觉能力是指学生根据他们先前学到的有限的地理知识,调动出他们以往的经验,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做出判断的一种思维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在地理考试中,常常会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幅图片,学生看到后根据问题提示可以判断出考的是哪一个知识点,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见过这幅图,无从下笔。高度重视学生直觉能力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找到解决这样题目的办法。例如我曾给学生一幅图片,让学生来判断这个地区是哪个地区,学生们知道我在考查他们哪一节的知识点,但是他们却无从下笔,我以这幅图为例,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的维度、比例尺以及地形特征等,根据先前学过的知识来推测。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结合图片特征进行观察、分析与对比,可以很快地推测出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想象能力与直觉能力可以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对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结合实际;地理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思维要求很高的课程,尤其是在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上,从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出发,对地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等多方面着手,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1简述学生地理学习中思维缺乏的主要表现
1.1思维广度整体不够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对一般地理知识的理解,没有形成整体的思维模式,造成思维短路等现象,尤其是缺乏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地理知识的能力,造成对地理问题分析上的片面、孤立等,有的只停留在概念的掌握上,没有全面的知识联系。譬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等等就没有深入的理解。
1.2思维定势相对严重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容易形成定势,造成对地理知识的条理性不强,对知识点的形成没有具体的、形象的理解,造成思考地理现象以及解决一些地理问题的时候,出现思维定势的问题。譬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这些主要是受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能力不强,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解,造成知识的运用不活。
2探讨地理教学中结合实际提升学生地理思维的方式
2.1生活化的场景引导
在地理知识的掌握上,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日常地理现象中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打破定式思维的误区。可以采用启发式的诱导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知识的思维形成举一反三的良好思维方式。譬如,在教学“大陆漂移”知识点,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将生活中出现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现象融合进来,让学生思考:大陆为什么会飘移?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从而具体的引导学生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能起到更好的教学和思维训练效果。
2.2创设实际问题引导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结合学生对新事物、新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内心想要探究的想法,采用不同的地理思维方式,通过形象思维、聚散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的引导教学,教师将更多的现实生活实际放到教学之中。譬如,讲南北方习俗时, 教师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平时所见所闻来设计课堂解决问题,通过对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耕作制度、饮食结构、住房建设、名优特产、名胜古迹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有趣的引导, 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中的南船北马、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尖北平、南敞北封等词语都有一定的思维应用。
2.3 引入热点话题激活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热点包括能源、环境、空间、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问题引入到教学之中,通过多热点问题的教学,让学生融入地理知识与思维能力,并渗透地理研究的相关方法,将知识渗透到每一个领域,形成思维分析的具体性,及时性和合理性,更好的发挥学生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譬如,针对一些自然灾害如美国飓风灾害,红海沉船事件,禽流感等,南方雪灾等,并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评价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热点的背景、过程、发展的趋势引起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在文化艺术、建筑交通、宗教哲学等许多领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经济意识、环境意识、交往能力等,提升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
3 总结
通过联系实际进行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创新教学的手段,可以解决学生思维运用不强、解决地理问题不够等现象,避免学生走入地理思维的误区,并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全面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联系实际进行地理思维的引导,更好的发挥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提升地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世权;结合实际 提升学习地理思维能力;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1期
[2]马绍玲;灵活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第01期
关键词:地理思维 欠缺表现 解决对策
许多学生认为地理很难,特别是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两部分。学不好这两部分的内容,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形成地理学不好的一个共同认识,其实是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学习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地理知识掌握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的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造成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却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在地理学习中,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二、提升地理思维能力的对策
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原有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促进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对支持这种学说的依据不太清楚,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漂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漂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就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要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