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细菌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军训;大学生;安全教育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近年来,尽管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整体而言,基础仍然薄弱。军训是大学生提升“三观”的重要途径,肩负着时代任务和历史背景,为大学生日后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1大学生军训现状分析
1.1部分学生体质较弱
一般而言,我国新入学的大学生体质普遍偏弱,面临着陌生的训练基地和教官的苛刻要求,非常容易出现生理、心理不适应的状况,如果不能有效调节,很容易适得其反,导致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发生。
1.2教师缺乏对学生军训的关注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训练情况和思想状况,并且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教育,一旦忽视,很容易导致学生军训期间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进而发生不安全事件。
1.3学生保障设施不完善
军训期间,应当为大学生配备良好的应急药品、训练场地以及救治工具等,构建安全保障体系,一旦保障设置疏漏,则不能够采取措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学生安全得不到保证。
2影响军训期间大学生安全的因素
2.1安全制度不完善
一个完善与否的军训安全制度,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军训质量,为此,构建学生军训安全制度十分必要,构建良好的军训安全制度有利于军训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锻炼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合作力与团结力。因此,高校各级领导阶层均要重视起来,而绝非将安全工作落实在口头强调和会议部署中,可操作性的指导匮乏,导致安全监督制度、安全教育制度等不完善。
2.2安全管理人员不重视
一般来说,军训安全管理人员涵盖班主任、辅导员、学校领导、教官、首长等,学生军训安全教育工作要求全体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然而,如果安全管理人员不重视,将会体现在安全预防工作不过关、不够了解学生身心状况、责任心不强、安全问题关注度不高、安全意识差等。
2.3军训机制不明确
若想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则必须协调好大学生物质保障、安全防范事故、军训思想政治工作、训练时间和内容、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工作。然而目前诸多高校依然停留在“纸上谈兵”,未曾落实到实处。
3军训期间大学生安全教育措施
3.1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前提是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环境保障体系、安全物资保障体系、安全监督和检查体系、安全管理体系等,确保大学生军训期间全方位的安全,各体系相互配合,发挥安全保障价值。
3.2开展安全教育课程
在大学生军训期间,可以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课堂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安全意识,将自卫防身理论和安全教育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当前大学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例如爆炸事故、重大刑事案件、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自然安全等,融入特殊格斗、擒拿、摔法、解脱、临场脱身、事先犯罪预防等内容,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提升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3情景模拟
基于案例、事件资料中汲取相关素材,模拟危险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并在情境模拟中运用所掌握的安全技能和知识,提高自身身体素质,降低学生未来面对危险场景的恐惧,减少事故危害,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情境模拟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挑战性,满足学生“冒险”心理,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3.4革新军训方式和内容
目前诸多高校所采取的军训方式和内容较为传统,已经不满足新时代军训的需求,为此,国家教育部门应当合理出台相关条例、法规,对大学生军训工作予以规范,革新学生军训内容,这不仅是提高军训质量的保证,更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需基础。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着极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将安全教育和军训方式、内容有效结合,真正实现大学生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
3.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军训开始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依然十分波动,为此,应当抓住这个时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有多重方式,例如展开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稳定学生的不安情绪,提高学生生活信心,更快的融入到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来,在打开学生“心门”的同时,隐性渗透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知识掌握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文艺汇演、拔河比赛、体育比赛等途径,宣传军训工作,开阔学生视野,在军训期间展现自我青春朝气,以饱满的精神和热情接受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4结束语
军训是大学生活的伊始,对于学生有着提高综合素质、磨练意志品质、强化组织纪律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军训育人价值,为大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兆军.大学生军训期间安全教育与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213-214.
[2]黄梅学.普通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高教学刊,2015(17):148-149.
关键词:桩基托换;差异沉降;有限元;附加内力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pile foundation underpinning method construction both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underground space will make between foundation settlement. Through the control of a three-story frame structure of the Ansys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column foot under the action of different settlement upper structure to generate additional internal force of law, for the similar engineering to provide analysis and control the uneven settlement basis.
Keywords: pile foundation underpinning;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Finite element; Additional internal forces
中图分类号: TU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许多城市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建筑用地紧张,生存空间拥挤,交通堵塞严重。城市化给城市带来的城市综合症,急需增加城市的空间容量来予以解决,要解决这一矛盾,从某种程度上,向地下发展比向空中发展更有一定的优越性,所以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寻求向地下发展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基础托换技术就是在既有建筑物改造中占有重要地位。
采用基础托换的方法施工原有建筑物地下空间必须考虑托换沉降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被托换建筑物的自身变形已在托换前完全完成,托换过程对建筑物而言是一个二次变形,并且这一过程是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的。通过对数值分析方法进行模拟、并指导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和发展趋势。
2 Ansys有限元分析的过程
某三层3跨框架,最大跨度为7.5m,取其中一榀框架进行分析。
2.1建模过程
取其中一榀框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采用对称模型,选用“solid65”实体单元,该单元是专为混凝土等抗压能力远大于抗拉能力的非均匀材料开发的。通过定义构件关键点,生成框架的梁、柱等构件,用“add”布尔运算将框架的构件合成为体模型,最后,将框架划分单元,划分单元后的三层框架三维实体模型见图1。
图1 三层框架三维实体模型
2.2 加载过程
在桩基托换过程中,相邻桩基的差异沉降是框架产生附加内力的主要原因。可通过框架柱脚处的沉降差来模拟相邻桩基的沉降差异。框架柱脚处的沉降多呈中间柱脚沉降大,边柱沉降小的“盆式”沉降趋势。将边柱柱脚处的所有自由度“锁住”,将中柱柱脚处的竖向位移定义为0m(无沉降)、0.01m、0.02m、0.03m,以此来研究柱脚不均匀沉降对框架结构影响的规律。
楼面的面荷载转化为梁上的线荷载,在转化为四点集中荷载,为100kN,在定义材料时,按混凝土的密度2500KN/m3输入,定义荷载时输入重力加速度9.8。加载图示如图2示。
图2 三维实体模型加载图示
2.3分析结果
2.3.1中间柱脚无沉降
(1)中间柱脚无沉降位移时竖向位移等值线
中间柱脚无沉降位移,模型仅在自重荷载和活荷载作用下的竖向位移等值线见图3。
图3 无柱脚位移时竖向位移等值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柱脚位移仅在自重荷载和活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跨中部位表现出明显竖向下一,符合框架梁的受力特点。
(2)中间柱脚无沉降位移时第一主应力等值线,如图4式。
图4 无柱脚位移时第一主应力等值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柱脚位移时,框架梁应力比较大的部位在跨中和梁两端,梁柱节点处应力较大。
2.3.2中间柱脚沉降时的竖向位移等值线
中柱沉降0.01m时的竖向位移等值线如图5示。
图5 中柱柱脚沉降0.01m时的竖向位移等值线
中柱沉降0.01m时的第一主应力等值线如图6示。
图6 中柱柱脚沉降0.01m时的第一主应力等值线
中柱沉降0.02m时的竖向位移等值线如图7示。
图7 中柱柱脚沉降0.02m时的竖向位移等值线
中柱沉降0.03m时的竖向位移等值线如图8示。
中柱柱脚沉降0.03m时的竖向位移等值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柱柱脚沉降,造成了整个中柱和柱间框架梁出现明显竖向位移,边柱竖向位移不明显,而边柱和中柱间框架梁出现明显竖向位移的变化,即出现了明显的转角。
中间柱脚沉降会引起边柱支座位置上部和梁柱节点处应力明显增大;而且框架梁受柱脚沉降的影响自下而上是逐层减弱的。
3 结论
(1)从竖向位移等值线可以看出,当三跨框架中间柱脚沉降时,整个中柱和框架梁出现明显竖向位移,边柱竖向位移不明显,而边柱和中柱间框架梁出现明显竖向位移的变化,即出现了明显的转角。
(2)由于柱受力后的变形,似的框架梁受柱脚沉降的影响产生的竖向位移自下而上逐层减小。因此,底层框架梁是不均匀沉降产生附加应力最大的位置,应加强监控。
参考文献
[1]熊小刚,江见鲸.桩托换对上部结构影响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特种结构,2003,20(1):8-10
[2]董军,邓洪洲,马星等.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钢结构损坏的非线性全过程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0,33(2):101-105
[3]郝文化.ANSYS土木工程应用实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4]李权.ANSYS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5]彭乐芳,孙德新,袁大军等.地下托换技术[J].岩土工程界,2003,6(12):38-40
姓名:贾永政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4.01
职称:助理工程师
现工作单位:烟建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所在地: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47号
邮编:264003
姓名:王伟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2.10
职称:助理工程师
现工作单位:烟建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个人支出部分;教育经费支出部分;支出分析;解决方案
一、数据分析
这一数据反应了我国某些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是有些许问题却让我们值得思考。首先,从总体进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教育结构的特征,个人经费的支出,与市场关系不是特别大。工资通常是平稳上涨的情况。事业性教育经费的支出用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于整个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用于个人支出。其中有两组数据值得我们引起重视。一组数据是2011年个人支出比去年增长了16.7%,在整个年度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由2000年的39%上升到45%。究其原因可能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2011年我国北京已经成功获得奥运会的申办权,国家加大了公用部分的投入,在教育经费支出没有大的改变的同时,增加了部分的个人支出部分。这个方面或许有些许影响,但是可能影响并不明显。因为在奥运场馆的建设上,并不是大多数的场馆在大学校内。而且个人部分的支出并不是随着市场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第二,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王善迈的论文《2008北京市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预测》
中看出,教职工工资在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后逐年上涨。此外,一些政策性因素,如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变化,也会对生均事业费的变动产生影响。我们分析这可能与大量学生报考北京的大学有关。2001年北京申奥之后,北京的大学迎来了报考热,这很可能造成了整个学生的人数的增加,杜绝了部分考上而不去读的人员,可能使得整个北京地区的个人部分支出在增加。其次,在2005年当中,个人支出部分较去年相比有所增加,教育经费支出缺依然下降。这就是与2005年的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关系。中国2005年通货膨胀率为8%,2004年为3.9%。在2005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峰值,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这样就间接造成了上述情况的发生。再次,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对于教育经费的支出产生的影响。北京作为我国首都,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都在全国前列。湖南和广西在经济层面上来说都处于中级。那么我们从数据中不难看出经济发展对于各地区的教育经费还是有很大的影响。最后,中国政府的政策也基本反应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中,从2004年1月6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及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报告中也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做了部署。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在教育经费当中的投入一直基本维持在4%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是教育经费头人员必不可少的一个数据。伴随着我国GDP的不断变化,我国教育经费的变化也基本上没有脱离4%这个圈子。
二、解决方案
第一,个人经费的支出与人口,规模以及地方财政的补贴有直接的关系。首先应该控制经济的稳定,如果经济像2005年通货膨胀如此严重的时候,那教育经费的支出必然受到相关联的影响。第二,当地政策的导向应该逐渐倾向于教育方面,高等教育带来的人才效应是不容忽视的。第三,如果想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很明显的一点是要发展当地的经济情况。因为经济的基础将影响教育的规模,这就可以看出经济所带来的作用。第四,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如今,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一般都维持在4%的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动辄8%、9%比较起来,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还相距甚远。伴随着我国制度的规范,我国的教育经费的政策也会做出调整。第五,地方政策的拨款及专项的经费投入应该加大。地方的发展依靠经济,但是更离不开教育。如果社会与学校加强科研,人力等方面的合作,不但可以增加我国的科研实力和个人的福利情况,而且,对于地方经济方面的增长也会提供相应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国家统计局编辑.《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国家统计局编辑.《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 课堂教学 体会
一、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无论是传统教学或现代多媒体教学,教师永远是传授知识的使者。人们常用“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来形容教师为上好一节课所应具备的广博知识和丰富内涵。教师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善于按照教学任务和教学规律进行教学。通过他们的讲述、提问、演示、训练、指点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对相关知识予以理解、记忆和运用。这对于缺乏知识和能力的学生来说,只有借助教师的教导和帮助,才能以简捷有效的方式掌握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导。
病原生物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课程牵涉知识面广、内容多,同学们难以通过抽象思维转入形象思维。为更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需要有大量的图片资料。为此,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收集教学素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知识融合于课件中,内容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必须抓住三个环节
1.课前充分的准备
实际就是指备课。备课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备课不仅备学生主要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做详细的安排。每一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首先查看所授章节的教学大纲,然后书写教案。教案是教学的关键,是教学中的标尺和灵魂,围绕大纲写教案,它的书写基本上可以反应出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书写教案的每一章节前,我抓住“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这一特点,在理解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列出所授内容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并在教案首页中标出讲授方式、教学小结等,在课前就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板书设计、重点、难点的讲述做到心中有数。
2.教学中要得法
即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的精神,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促进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讲授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有机整合,它将提问、启发、灌输、辩论、讨论融为一体,改变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讨论,特别是采用以病例分析为背景的教学模式,使以上传统方法各自独立使用时,优点得到了扩展,不足得到了弥补,相得益彰,相互呼应。我院医学专业多,层次不同,各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也各不相同,根据这个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层次较低者,注意循序渐进,讲解内容不能过深,速度慢,讲解细,板书要清楚。对于层次较高者,要注意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上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的教学以及自学后的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吃力地听、拼命地记,老师在讲台上讲得飞沫四溅,少数学生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状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互动式教学。在课前准备教案和讲稿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分析的“兴奋点”,课中鼓励学生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病原生物学历来存在着记忆性内容多,推理性内容少;教材对各类病原微生物的叙述方式相似,讲多了易搞错搞乱,引起学生厌烦情绪的难题。在教学实践中除了注意语言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外,还要在找准学生兴趣的“切入点”上下功夫,努力把学生带入奥妙无穷的微生物世界。所以利用情境,好的提问方法就尤为重要了。例如:讲授细菌的生长繁殖这章之前先做个实验,将煮沸的肉汤倒入无菌的烧杯,冷却后置自然条件下让其表面受空气细菌污染,生长菌落;另将一份新鲜牛奶倒入无菌烧杯,也置于自然条件下让其变质。准备好以后,提前一周时间,将两烧杯带入教室,让学生观察肉汤和牛奶的改变,告诉学生存放一段时间的肉汤和牛奶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有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这时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存在于自然环境和正常人体的细菌?学生本来就对看不见的微生物世界充满好奇,这一问题的提出,激起学生极大的探索欲望。为了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必须查阅很多的相关资料,为了让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还可提出引导性问题。
另外,在部分教学中,还利用一些名人死于此种传染病开始讲解,取得良好的“名人效应”。如:家喻户晓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被结核病夺去生命的。在讲解结核分枝杆菌时,我们以“致命的美丽”为题,配以林黛玉的玉照和曹雪芹对林的描写:“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时如弱柳扶风。”使学生对结核这种疾病的基本症状有了认识,并提出“为什么结核分枝杆菌会在林黛玉体内长期存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还可顺便比较“健康美”和“病态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正确认识。同时还可制作助记图表来浓缩精华,使教材变薄但又不遗漏知识点,去粗取精、去繁就简。帮助学生对比地记忆。
3.授课后进行归纳总结
在每一次课堂教学、章节、单元课后进行归纳总结,不但可以总结每节课所讲授的大体内容,并且可以突出本节课题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增强学生对该次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增强单元或章节知识的严谨性、连贯性和整体性。
三、课堂教学的连续――课后辅导,开展第二课堂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导学案;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09-0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桥梁课。其由病原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两部分,其中病原生物学又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病原生物学部分内容繁杂,知识零散,免疫学部分又较抽象,很难理解。而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无法满足护理专业的需要。本课程结合现代临床护理理念,对整体课程进行改革,突显服务宗旨。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1.改革内容
我院护理专业采用的是"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由我院基础医学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的教师担任各班理论课教学任务。
1.1 理论课程内容改革。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的免疫学基础部分免疫学基础历来被认为枯燥、抽象、难学,加之学时有限,进一步加深了课程的难度。我院以培养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选择严格遵循实用、够用原则,加强了与护理专业跨学科及同行间的集体备课,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强化一些和护理专业相关性高的章节的课时,如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等;删减某些与护理专业关系不大的章节,如MHC、免疫学诊断及免疫学治疗等,体现工学结合;对于细菌学总论、病毒概述、寄生虫概述、及常见病原生物内容的讲授严格遵照课程标准执行。重点讲解近几年流行比较广泛、引起社会关注较高的病原生物,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埃博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一些通过接种疫苗等方法可以或已经得到有效预防的病毒,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百日咳鲍特菌,在教学过程中可酌情安排为自学内容,删减了一些与护理专业关联性不是很强的内容,如病原生物的变异机制、致病机制等。
1.2 实验课程内容改革。实验课程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总共进行 6次实验,8项实验项目。其中病原生物学部分包含两个综合性的实验,其中实验一为培养基的制备,物理、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细菌生长现象观察、显微镜的使用和保养、细菌基本形态观察、革兰染色法及药物敏感试验;实验二为各班小组分别通过细菌的沉降实验,观测学院不同地方的细菌含量,并书写论文。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掌握实验室无菌操作技术,提高生物安全意识,防治医院内感染。
1.3 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导学案结合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导学案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及评价的案卷于一体。用导学案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授课方式则将讲授模式和讨论模式相结合,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各占一半,以避免教师独角戏,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让大学课堂焕发出青春活力。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如讲授者、评价者以及点评者,相应的学生角色分别为知识的接受者、发现者、交流者;这种相互交流的模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教学方法改革。我们主要采取医学教育中较为成熟的PBL教学法,将学习设置到临床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临床情景中的问题,并且知识点隐含于问题背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先由教师提出抛出情景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带着问题学习、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上讲台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这样就增进了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加深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1.5 考核方式改革。我们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结果的考核形式,将考勤、随堂检测、情景演练、提问、实验报告纳入考核体系,大大加强过程性考核比例,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而理论考核则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为参考,体现了考核的实用性及职业性。技能考试则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主,强调无菌技术、无菌操作,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考核方式更促进学生自主、创新的发展,体现我院培养理念。
2.改革成效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师生的交流增多,在课堂授课、批阅课后作业、辅导答疑的过程中,都能够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改进。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其思维能力,加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且更贴近临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此种教学方式也相应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少部分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我们还需,积极的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端增.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4(1):75-77
[2] 刘娜娜.高职护理专业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18):76-78
[3] 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0(1):72-73
微生物细胞通过分子和群体在生态代谢下,会产生不规律的变化和生态的变异。核酸物质的变化,微生物的病变,这些物质都会造成遗传细胞的不同,形成微生物细胞的变异,为了有效的控制这种状微生物的实验内容包括细菌的培养、环境中细菌的检查、药敏实验、细菌结构观察等方面。况,可利用DNA物质进行控制变异现象,降低有害物质的滋生。
一、利用多种渠道完善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可以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像微生物实验过程因教学需要会运用相关的仪器进行辅助教学,像一些大的仪器会花费很大的金额,所以一般情况下学习提供大型仪器数量较少,作为教师教学开展的工具,学生们就需要围在仪器周围观察,这就对教学质量和实验观察的效果造成了制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间对微生物研究的兴趣。合理的运用投影仪,可以将影像投射到墙面或电脑中,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清晰的进行观察,也方便了教师的操作和课程开展的教育性目的。利用正确和错误的操作,引导学生的判断能力,并能够分析问题原因,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通过实践验证问题,巩固学生的已有知识概念。强化教师通过问题找到学生操作步骤和技术方面的不足,及时进行记录,更好的完善教学内容。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微生物理论学习中的实验内容,虽然不是主要的教学,但作为帮助学生辅助实践微生物体系的学习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在实验活动作为略等的教学内容,缩短课时或是直接略过,这些都来自于教师的基本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微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微生物教学内容是通过实践验证的学习内容,单靠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能有效的得以提高在思想、判断、认知等方面的技能。教师要认真准备教案,提前进行备课,实验室内的工作人员也要严格的进行监察的工作,监察内容为仪器调试、试剂和配制等内容,确保仪器和设备的严谨性,保证实验的数据准确。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教学之前必须要提前做实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验证的同时,帮助教师找到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实验内容或步骤的整改,保证实验效果和,实验教学有效的开展。
三、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体积微小,微生物显示为食品、环境、医药等内容中。像一些有益的细胞一般在人体肠道中,就可以多吃一些相关的食品,如可以每天补充益酸菌、酸奶、奶酪等。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效率,挖掘出有益的微生物细胞。
1.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每次教学活动后要对学生教学中的表现,和实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评价内容作为对微生物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评估和整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施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考试的评估标准,不能完全根据成绩来评判学生的整体教学发展水平。要通过理论知识学习的掌握,学生在微生物实验中的表现和验证的结果,学习过程中是否提炼出好的学习方法,是否有创新意识、探索研究的精神都可以列为微生物教学考试的内容中。综合性的评估标准,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得以发展,保证教师可以不运用单一的方式根据试卷内容进行评价,避免抄袭呈现出学生最真实的水平,帮助教师根据学生个环节的问题,有效的找到措施去解决,从而更好的保证微生物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2.开放实验室
受时间限制,实验教学内容一般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会影响实验内容的研究质量,造成实验内容不能完成。微生物的实验和化学实验不同于微生物实验内容有些是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像细菌的培养就需要几天才能看到结果。可以通过设定小组的方式,有效的提高实验的质量。建立微生物开放性的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参与教学实验中,鼓励学生进行对微生物大胆的分析、解决和创新。
3.改善教学方法
微生物的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教学内容要明确重难点,有针对性的对中点内容进行讲解或指导。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避免集体实验或观察别人实验工程中造成学生的理解混淆。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也是对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微生物实验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内容进行结合,确保视听感官传播能够直观清晰的显示出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元化的技术方法开展微生物实验教学活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陕西省 农村小学 学校体育 现状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农村小学体育新课标认识的问卷调查显示,农村学校存在着重视智育轻视体育、体育教师短缺、体育经费短缺等现象,必须予以重视和改进。
一、农村小学新课改后体育活动现状
农村小学体育指导思想的重视程度在被调查的45所小学中,体育教师认为学校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视智育轻视体育的现象。
对15所村小学进行了调查,每个学校发120份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是,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对15所乡小学进行调查,每个学校发120份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是,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1小时,。对15所镇小学进行调查,每个学校发120份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是,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到1小时。
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忽略学生的体育锻炼,片面追求升学率;他们认为学校体育只有增强学生体质一种功能的观念,忽略了体育教育的根本。体育教育不但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户外的运动阳光可以使人心情得到放松。晒太阳能够帮助人体获得维生素D,这也是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它可以帮助人体摄取和吸收钙、磷,使小朋友的骨骼长得健壮结实。对软骨病、佝偻病有预防作用。晒太阳能够预防皮肤病。皮肤适当的接受紫外线的照射,可以有效杀除皮肤上的细菌,增加皮肤的抵抗力,晒太阳还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细胞活力。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能力。日光在调解人体生命节律以及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晒太阳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调节中枢神经,从而使人体感到舒展而舒适。阳光中的紫外线还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红血球,提高造血功能,从而防止贫血。所以经常的户外运动,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对他们的身体、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校体育课教学管理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一直不被重视,加上农村进城人数的增加,学生的减少,领导对农村体育的不重视,使农村体育教师短缺。体育教师的感觉是体育课可有可无,学生也认为体育是副课。老师上体育课的时候学生不重视,使体育老师难以组织,所以体育课就变成了自由活动时间,对80名教师作了调查,其中村小学体育教师20名,100%不写教案。乡小学体育教师调查30名,98%不写教案。对30名在镇上教体育课的老师作了调查,有94%的教师不写教案。因地方偏远,加上对体育课的不重视,学校的体育教师,没有机会了解新课改的内容,导致教师对新课改有误区。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只注重学生运动兴趣和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激发,因为体育学习动机才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技能的基础。这反映了农村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内部动机的培养,只是被动地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严重束缚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一问题也违背了新课标的宗旨。
体育突出校本课程开发中传统体育项目的设置。体育学习领域目标五(社会适应目标)对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通过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更快了解社会发展趋向和体育发展动态,丰富自身的体育知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并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据调查可知,93%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学校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大影响,并认为体育传统项目的设置有利于本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继承我国优良体育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转贴于
虽然小学生对体育课表现出较高的喜爱程度和兴趣,但并不表明他们对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是满意的。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可度并不高,小学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渴望与需求。大多数学生表达了这样的希望,即体育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运动水平,理论知识丰富,讲解通俗易懂,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组织能力强,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育课应具有趣味性、娱乐性且带有一定的竞争性。
三、体育经费的来源
体育经费由上级拨款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9.62%,由勤工俭学所得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1.92%,由社会资助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1.92%,自筹资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86.54%。由此看出,绝大多数学校的体育经费是靠学校自筹资金来解决的。但学校自筹的资金往往捉襟见肘,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各校应广开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来辅助体育经费的来源。
从调查结果来看,38.46%的学校每年都有体育经费投入,7.69%的学校每两年投入一次体育经费,偶尔投入体育经费的学校占44.23%,无体育经费投入的学校占9.62%。
体育经费不能保证和无体育经费的学校占54.83%。原因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忽视体育教学。认为在学校经费本来就紧张的情况下,应把有限的钱用到刀刃“即其它学科”上。陕西省各小学体育教学经费投入较少。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陕西省总体经济状况较落后,另一方面,各小学对体育教学的普遍不重视也是重要原因。据调查,许多小学的体育资料室的建设由于没有经费而一直搁浅,许多场地、器材、设备也因经费缺乏而几年甚至十几年无法维修、更换和添置。这严重影响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四、结语
尽管陕西省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于新课标持赞同、积极的态度,但对于新课标的重要意义和核心理念认识不足,其教育思想、教学方式、知识结构都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新课标的发展要求。另外还有部分学校对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到新课标顺利实施的步伐,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了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本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有着重要意义,已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认可,但教材的选编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峰.秦巴山区中小学校体育的现状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微生物学理论课程沿用我院选用沈萍和陈向东主编的《微生物学》第二版教材,该教材共15章内容,用48学时来完成教材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面面俱到,只能是走马观花,会出现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听不懂的现象。为此,将教材内容整合缩减为12章,重点介绍1~7章基础微生物学的内容。突出微生物的构造和代谢,注重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内容的介绍,强调微生物研究无菌技术的重要性。在组织教案时注重与先修课程的内容衔接,对先修课程已经介绍的知识,在课堂上不再重复介绍。如在介绍微生物第八章微生物遗传的内容时,遗传学课程已介绍过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证明基因突变的非对应性“变量、涂布、影印”三个实验等内容,则以问题的方式和课外自学的方式复习,不在课堂讲授,把有限的学时用在基础部分。
二、探索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是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过程几乎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显然,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开设对象他们已先修了大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课程,对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积累的特点,教学中,在每章节开篇讲授时,将该章节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对学生提示,以问题的方式提出知识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带着问题浏览教材和在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并让学生上讲台陈述对所提问题理解、与同学讨论的结果,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点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如在介绍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的内容时,根据第三章内容和知识点设计了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细菌的一般(基本)构造与特殊构造及功能,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构造的异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革兰氏染色结果等几个问题;根据第四章的内容设计了微生物需要吃什么(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有什么嗜好(营养类型),如何给微生物做饭(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是怎样吃东西的(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浏览教材,左右邻桌相互讨论,最后由学生来陈述问题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表述,进行归纳提炼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构建了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式讨论教学法,改变课堂教师一言堂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高为主要目标,得到学生的赞同和积极响应,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学生在教学中多次上讲台锻炼,有利于学生早日成才。
三、小结与讨论
【关键词】生物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 策略与方法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主阵地,如何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是每一位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以下就本人的教学工作实际并结合他人的教学经验,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研究教材、审视教材,增强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我们要尊重教材,但绝不意味教师要迷信教材,受缚于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了解远没有一线老师清楚。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自信地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以适应学生的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结合本人教学工作的实际举以下两个实例。
实例一: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①关于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这部分内容时,编者并没有考虑到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并未学习过化学键的有关知识。因此,若按教材中介绍的方式进行讲述,学生根本弄不懂该处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参照苏教版教材中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首先向学生介绍化学键(共价键)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氨基酸究竟是怎样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经过我对教材内容的这一番“篡改”处理后,学生很轻松地接受了这部分知识,使这一难点被成功突破。
实例二:进行“光合作用过程”教学时,对于暗反应过程的介绍,课本把暗反应整个过程分为二个步骤:(1)CO2的固定;(2)C3的还原、糖的生成和C5。编者这样处理的目的是想降低难度、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殊不知,这样处理后,反而使学生并不清楚暗反应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暗反应过程还原为原有的三个步骤:(1)CO2的固定;(2)C3的还原;(3)C3的去向。经过这样增简为繁的科学处理后,学生真正清楚了暗反应中每一步所发生的变化。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对于教材内容的处理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要符合科学性的原则;二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的改造才是成功的、合理的。
二 重视对教学资料中图表的解读,增强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生物教材都有大量的图表信息。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具体地说,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有效地、准确地抓取图表的相关信息。
1.细品精析,从图形本身解读隐含信息
图形中图的形状、大小、位置、颜色;图中的箭头以及曲线图中起点、终点、折点、交点;图形的走势等,这些都可能是题目中的一些有用的信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对图形本身信息的识别能力,把隐藏在图形中的信息解读出来。
实例:下图是从一种二倍体生物体内获得的某个细胞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时的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
染色体,8个DNA分子;
B.这种生物体内所含的多糖是
糖原;
C.此细胞是减数分裂的后期示
意图;
D.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纺锤体
和赤道板。
分析图示:对于此图,从纵向上看,原来属于同一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单体已经分离,因而可判断是细胞分裂后期图;再从横向上看,有大小、形态相似的染色体,即有同源染色体的存在。据此可判断此图为有丝分裂的后期图,故选A。
2.发散迁移,找到各图形间的联系信息
图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题目中同时呈现两个或多个图形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图形进行比较,从中筛选、择拣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以利于最终解决问题。
实例:将一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如下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分析图示:首先分析乙图,据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可知: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过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根的生长,将该信息迁移应用于甲图,可判断出P所在的曲线为根上的,再根据乙图中根部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结合甲图中P点处在较高的生长素浓度下,最后确定P点最可能是d点。
收获感悟:当遇到题中有多个图形或表格时,不要孤立地去分析每个图,而是要把多个图表联系起来,综合分析,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再把信息迁移到相应的图形上加以运用。
三 积极主动地收集学情信息,不断优化教学方案,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反馈的方式,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信息反馈的方式多样,可用座谈式,也可用信息调查表的方式。座谈式可选择班级中优、中、差三类学生的代表与老师面对面交流,以了解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还存在疑惑、不清之处。这种方式可在每节课后进行操作。信息调查表的方式更适于在一章内容结束后,教师把本章所有知识点列出来,印发给学生,理解清楚的打“√”,尚有疑惑处打“?”。这样做可使教师在一章内容结束后,及时利用复习课进行查缺补漏,不至于对后续知识的学习造成影响。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说说我是如何通过学情信息反馈来调整教学方案的。
实例一:在学习必修(3)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节内容时,我们知道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都有一个去向,就是被分解者利用,最终散失掉。在教材及许多资料中,都说成是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掉的。我在教学中也未注意,自然地也是按照这种说法向学生介绍的。在课后与学生的座谈过程中,有学生就这一点提出质疑,因为按照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是发生在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供能的过程,而动植物遗体被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利用的过程先是在细胞外进行,然后小分子有机物进入分解者细胞内才可通过呼吸作用被分解者利用。因此,该学生认为这部分能量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散失的(既包括胞外分解,又包括胞内的呼吸作用)。我听后,认为学生的分析有道理,为慎重起见,我认真查阅了《微生物学》、《生态学》等有关书籍,确认了学生说法是正确的。于是,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及时予以纠正。这件事情,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反馈的重要性,也深刻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实例二:在学完人教版必修(1)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后,因为这一章知识难点多,且是学习必修(2)的基础,因此,为了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本章结束后,我及时设计印发了一张学情信息调查表,调查表中把本章所有知识点全部罗列上,待反馈表收上来后,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较好,但是后来做本章测试题时,却发现学生的情况并不乐观。这是什么原因呢?经反复思考,我认识到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知识的运用之间缺少一座桥梁,这座桥梁需要老师帮助搭设。于是,我用一节课的时间专门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又结合几道典型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结果使学生对知识的利用能力得到了提升,遇到有关问题时,不再茫然无措,而是能用正确的方法解决。
以上实例都深刻地说明了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是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一大重要推动力。
四 尝试使用导学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近年来,不少地方特别是苏南很多学校开始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导学案。这种模式以其特有的新颖性、实用性、高效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人从上学期也开始尝试着利用此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现就导学案的本义、导学案的基本环节以及使用导学案的体会略作阐述。
1.导学案的构成
第一,教案:传统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
第二,学案:学案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侧重于学习内容的设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会学。
第三,导学案:所谓导学案,就是指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文本运用方式。导学案的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
2.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的基本环节是:导思、导学、导练。
第一,导思:“导思”是指在导学案中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要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以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第二,导学:导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及学生自学中提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的讲解要注意精炼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教师的讲解不必面面俱到,但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思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导练:训练题的设计要精致、简练,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
3.使用导学案的体会
实行导学案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成学习的主人,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是一种值得尝试、推广应用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