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系统论文范文

系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系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系统论文

第1篇:系统论文范文

该控制系统主要由刀台控制器、刀台电机、内置编码器、电磁阀和接近开关等组成。刀台控制器采用的是意大利DUPLOMATIC公司生产的DDC4控制器,该控制器能驱动刀台电机旋转和定位,在车丝机上使用具有安装简易、功能强大的特点,还能通过RS232与电脑连接实现远程控制和诊断,其特性主要有:

(1)自动寻找最佳路径;(2)外部选择运转方向;(3)自动寻找参考点;(4)对位置代码进行奇偶检验;(5)高级诊断功能;(6)可选2种位置范围;(7)可选不同转动惯量;(8)维修时可降速运行;(9)可通过CNC或PC进行“安全”设定。DDC4控制器有多组不同的输入/输出信号,对应着不同的功能,主要包括有:a.输出到CNC的信号:LOCKED:刀台锁紧INDEXD:刀台到位(用于启动轴运行)ALBIT1,ALBIT2,ALBIT4:报警代码ALPOS1,ALPOS2,ALPOS4,ALPOS8,ALPOS16:次报警代码b.输出到电磁阀的信号:EVLOCK:锁紧阀EVULCK:解锁阀c.从CNC来的输入信号:PBIT01,PBIT02,PBIT04,PBIT08,(PBIT16):位置代码PARITY:对位置代码进行奇偶检验PSTART:启动刀台循环MODE01,MODE02,MODE03:选择运行模式SPDSEL:选择标准/维修速度d.从刀台来的输入信号:LOCKSW:刀台锁紧接近开关ULCKSW:刀台解锁接近开关(刀台允许运转)ZEROSW:刀台参考点接近开关(HOME点)MOTOVL:电机温度检测开关(常闭点)INPUT1:备用INPUT2:备用e.设定组态的输入信号:PTAB01,PTAB02:设定8/12个位置PTAB03:设定低/高转动惯量

2控制系统的运行模式

该系统通过CNC输出给控制器上MODE01,MODE02和MODE03的信号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运行模式,这三个信号由CNC的输出点Y3.5,Y3.6和Y3.7相对应来控制,该系统可选的模式有多种,具体如下所示。

2.1运行模式:急停/复位模式MODE01,MODE02和MODE03的信号为000时选择该模式,这种运行模式有两个作用,一是停止刀台的所有动作(急停),另一个是消除掉现有的所有报警(复位)。选定时间超过30ms后,该模式才能被控制器读取。选定或退出运行模式时不需要进行复位,但是,从一个运行模式转到另一个运行模式时可能会检测到一个短暂的急停信号。当从0#运行模式转换到其它运行模式时,报警将会清除,而且必须等待800ms后才能启动PSTART信号。

2.2运行模式:自动模式MODE01,MODE02和MODE03的信号为100、010、110时分别对应选择1、2、3#运行模式,这三种运行模式一般用于驱动刀台旋转,只有在选定好所需的位置代码并且给出启动信号后,刀台才会自动旋转到位,具体过程如下:(1)清除所有的报警;(2)通过MODE01,MODE02和MODE03选定自动模式;(3)选定位置代码,可通过手册选定查找;(4)在5s内启动PSTART信号(该信号保持ON状态不少于30ms),使刀台旋转。

2.3运行模式:点动模式MODE01,MODE02和MODE03的信号为001时选择该模式,在该模式下,刀台将按照选定的方向旋转一个位置,具体过程如下:

(1)清除所有的报警;(2)通过MODE01,MODE02和MODE03选定点动模式;(3)选定旋转方向(当PBIT01,PBIT02信号为10时,选择顺时针方向旋转;当PBIT01,PBIT02信号为01时,选择逆时针方向旋转);(4)在5s内启动PSTART信号(该信号保持ON状态不少于30ms),使刀台旋转。

2.4运行模式:服务模式MODE01,MODE02和MODE03的信号为101时选择该模式,在该模式下,刀台可以执行单个的指令,比如解锁指令、旋转指令、锁紧指令等,具体过程如下:(1)清除所有的报警;(2)通过MODE01,MODE02和MODE03选定服务模式;(3)选定需要执行的指令(当PBIT01,PBIT02,PBIT04,PBIT08,PARITY信号为00100时,执行刀台锁紧命令;当该组信号为00010时,执行刀台解锁命令;当该组信号为10001时,执行刀台顺时针旋转一位命令;当该组信号为01001时,执行刀台逆时针旋转一位命令;当该组信号为10000时,执行刀台顺时针持续旋转命令;当该组信号为01000时,执行刀台逆时针持续旋转命令);(4)在5s内启动PSTART信号(该信号保持ON状态不少于30ms),使刀台执行相应的指令。

2.5运行模式:安全模式MODE01,MODE02和MODE03的信号为111时选择该模式,在该模式下,刀台的标准动作将会改变,即使刀台存在某些故障,刀台也能运转,具体过程如下:(1)清除所有的报警;(2)通过MODE01,MODE02和MODE03选定安全模式;(3)选定需要执行的指令(当PBIT01,PBIT02,PBIT04,PBIT08,PARITY信号为10001时,回参考点;当该组信号为01001时,解锁接近开关无效;当该组信号为11000时,锁紧接近开关无效;当该组信号为00101时,设定当前位置为1号刀位,并且使参考点接近开关无效;当该组信号为10100时,刀台速度降低30%;当该组信号为01100时,电机内温度检测开关无效;当该组信号为11101时,强制最近一次报警的次报警代码输出为ON或OFF;当该组信号为00011时,强制为串行输出模式;当该组信号为10010时,强制状态输出点为ON或OFF;当该组信号为01010时,进行自动测试功能;当该组信号为11110时,复位到标准功能);(4)启动PSTART两次(间隔大约50ms)来激活所需的指令。

3系统的故障诊断

该控制系统能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诊断并且显示报警状态,报警信息由两位代码组成。主代码通过ALBIT1,ALBIT2,ALBIT4输出确定,可通过CNC的输入点X9.0,X9.1,X9.2查看,次代码通过AL-POSXX输出确定,可通过CNC的输入点X9.3~X9.7查看,通过这两位代码组成的报警号查找手册就可确定具体的故障点。

4结束语

第2篇:系统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增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认识。方法根据教材编排体例,分章节收集相关病理图片1630张,采用MicrosoftPowerPoint文件格式制成电子幻灯片,存储于计算机,让学生自主的点击文件,观察常见病症的形态学特征;并拍摄名老中医临证视频10例患者,动态记录其诊疗过程。结果提高了中医望诊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视觉在病理图片中得到客观训练。结论本系统对强化中医诊断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辅助意义。

1引言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研制方法

2.1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应用情况

3.1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讨论

4.1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结语

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研制,使传统的中医诊断学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信息量少的缺陷。既有利于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规范教学与考试,提高教学效果,对优化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资料更新的问题,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艾滋病等中医诊断未纳入的新型传染病,临床客观存在,古籍未有记载,是否也要纳入“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素材库?是个值得商榷与更新的问题。

第3篇:系统论文范文

预算控制模式是对预算控制系统的总体安排与基本要求,是预算控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只有采用适合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机构的预算控制模式,预算控制系统才能顺利运行、发挥作用。因此,在讨论如何建立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之前,分析研究预算控制模式很有必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角度,可以对预算控制模式进行分类。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意义及功能,适用于不同的企业条件与环境。这里主要讨论按照时序和目的两种标准来划分的预算控制模式:按照时序划分,有利于我们对预算控制整个流程的了解;按照目的划分,有利于我们根据企业发展状况进行选择,突出控制重点,提高控制工作效率。

(一)按照时序划分,有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

1、事前控制事前控制是指事先深入调查掌握准确信息,设定可行的预算目标,对预算执行情况作出的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前设计保护性措施,又称前馈控制、预先控制。事前控制是一种预先防范性机制,即将可能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而非问题发生之后的纠正与补救。预算编制、预算调整就是事前控制。

2、事中控制事中控制是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审批相关人员按照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进行逐级审批控制的过程,又称同期控制、过程控制。事中控制可以及时发现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的偏差,将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提高预算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有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企业在成本费用控制、资金和现金流量控制、资本投资控制等方面,都经常采用事中控制方法。

3.事后控制事后控制是指把预算执行结果及时与预算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并据以采取措施,纠正偏差,又称反馈控制。事后控制能为今后的事前控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积累经验。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都是相对的。较高层次或上一环节某些事项的事后控制,往往是下一层次、下一环节某些事项的事前或事中控制,所以,三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一般都是同时并存的,需要我们同等地关注与重视。

(二)按照目的和功能不同划分,有诊断型控制、信仰控制、控制和交互式控制根据西蒙的控制理论,组织的内部控制应包括四种相互配合和支持的形式,即诊断型控制、信仰控制、控制、和交互式控制。这种分类同样适用于预算控制。

1、诊断型控制系统诊断型控制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管理层随时监督工作的负担,确保企业重要经营目标的实现。在诊断型控制系统中,可以监控重要经营指标进展,将经营指标完成情况与事先确定的评估标准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研究制定应对措施,对工作进程进行调整与修改,使工作进度能不断接近目标。在实践中,诊断型控制系统大量采用了管理会计工作方法手段,如全面预算管理、标准成本管理等。

2、信仰控制系统信仰控制系统的目的是鼓励员工信奉企业核心价值,使员工明确价值观和目标,激励他们去创造新的机遇。一般而言,信仰控制系统是简明的、启示性的,充满了价值道德观念。在这个系统下,员工的注意力被企业的价值创造、企业的工作质量标准以及个人如何处理内外部关系所吸引。员工可以理解企业的目标和使命,也知道如何为实现企业目标做出贡献。信仰控制系统能够作为诊断控制系统的补充,为管理者扩大预算控制的范围与数量。

3、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目的是建立游戏的规则,明确员工必须避免的行为和危险。控制系统明确规定了哪些事不能做,除此之外员工可根据组织战略目标做任何正确的事。控制系统与信仰控制系统相对应。前者划定了企业员工的活动范围;后者则激发和指导员工去探索和发现,去追求企业的核心价值。两者配合得当,能引导预算控制正确的工作方向,确保企业在合理控制的前提下,还能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与活力,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4、交互式控制系统交互式控制系统使得管理者能够关注于战略决策的未知领域,在竞争条件变化时了解相应的威胁和机遇,并预先做出反应。在交互控制系统中,高层管理者定期亲自参与下属决策过程,在参与过程中直接产生的系统数据或信息,作为下一步决策或调整的依据。在环境迅速变化时,交互式控制系统不仅是执行预算的控制,也是调整预算的控制。因为管理者不仅在讨论分析中解决预算执行的问题,还能在反馈信息中发现机会,为调整制定新的预算提供依据。上述四种控制系统形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有机整体,在发挥全体员工的创造力和更新企业战略方面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以往人们都认为预算控制是一种诊断型控制,预算的主要作用是分配责任、按照预算执行结果评价业绩;但是近年来,为了适应越来越灵活多变的市场环境,预算控制逐渐演变为交互式控制,预算管理相关的各部门、各层级管理者不仅参与预算编制,而且还对预算执行、预算考核中的重大情况进行交流讨论,针对预算管理中的不足与问题共同进行决策、研究制定措施。

二、预算控制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1、预算制度体系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制度体系是保证预算控制成功的前提。结合企业实践来看,企业必须制订完整的预算规章与制度,作为开展预算工作的纲领与指南,来确保预算控制系统规范运行,其内容要覆盖预算工作全过程,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调整、预算控制以及预算考评等等。同时,为保障预算控制的顺利实施,还要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包括授权制度、合同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存货管理制度、受托报告制度等等。

2、设计预算组织体系完善的组织机构是预算控制有效实施的组织保证。建立一个完整的预算控制组织机构体系,不仅要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预算的决策机构,成立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履行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日常管理职责,还需要企业多个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包括财会部门一般担负预算管理工作,内部审计部门负责预算执行效果的检查,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对预算责任主体实施考核与评价等等。企业内部员工与员工之问、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难以避免,有时,各个预算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难免会对整体利益产生损害。因此,需要清晰界定组织中各层次、各部门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控制手段实现组织全面目标的顺利实现。

3、选择预算控制方法正确选择预算控制方法是建立预算控制系统的关键。企业预算控制方法是一个包括预算控制模式、程序及预算编制方法等三个方面在内的方法体系。预算控制模式选择要根据企业战略进行。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它对预算权责划分和预算的组织管理模式同样具有决定作用。因此,预算控制模式必须围绕企业战略来建立与实施。不同的企业,制订的企业战略不同,相对应的也要采取不同的预算控制模式,才能保证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预算编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定期预算法、滚动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弹性预算法、项目预算法等,这些方法都各有其特点、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因此,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必须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竞争战略、管理基础和要求,在众多的选项中确定最科学合理的编制方法。如企业内外环境相对稳定的企业适合选择定期预算法;而运营环境变化比较大,具有一定管理基础的企业,则选择滚动预算法编制预算比较合适。

4、建立预算控制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包括建立各种量化的控制标准,它是实施预算控制的依据。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信息系统,才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发现预算执行中产生的偏差,并及时调整改进,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信息系统还应包括信息反馈系统,以保证各种信息能及时传递和反馈,保证控制措施的及时落实。

第4篇:系统论文范文

Ajax是AsynchronousjavascriptandXML(以及DHTML等)的缩写。它由几种技术组合而成,包括:基于XHTML和CSS标准的表示;使用DocumentObjectModel进行动态显示和交互;使用XMLHttpRequest与服务器进行异步通信;使用javascript进行绑定。

传统的Web应用程序强制用户进入提交、等待、重新显示的模式,即用户的界面操作触发HTTP请求,服务器在接收到请求之后进行业务逻辑处理,比如保存数据,然后向客户端返回一个HTML页面。但服务器处理数据的时候,用户处于等待的状态,每一步操作都需要等待,使得Web用户界面在响应灵敏性方面大打折扣。而Ajax带给用户完全不同的浏览感受。传统的动态网页技术被隐藏到Ajax的后台。用户所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页面,不需要在提交页面后等待或者主动刷新网页。动态程序反馈的结果被直接无刷新地显示在这个页面上。因此利用Ajax开发的Web应用程序能够提供响应极其灵敏的Web用户界面,使得应用过程很自然,操作很流畅,并消除了页面刷新所带来的闪烁。

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系统设计

在用户登录进考试系统时,将登录时间按用户ID存入session变量中,以便对每个用户实现计时。

用户登录后,利用Ajax技术在后台实现计时功能,由javascript定时向服务器查询考试时间并实时显示在用户的WEB页面上。考试时间可在JSP的配置文件中给出,计时器到规定时间后如用户还未提交试卷,则由系统自动提交。

用户考试过程中,利用Ajax技术由JavaScr-ipt代码在后台为用户定时存盘,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再次进入考试系统时,可根据保存的信息在故障点处继续进行考试,原来考试的信息可以从服务器端一次性加载。

试卷的形式可以采用一页一题的方式,也可采用一页多题的方式。用户在答题时,系统在后台为用户预先从服务器端读取下一段的试题,当用户需要下一段试题时,可以很快从客户端直接加载,而不需要用户等待服务器端的数据,实现无闪烁、无延迟的效果。

Ajax采用的是一种沙箱安全模型,Ajax代码(具体而言即XMLHttpRequest对象)只能对所在的同一个域发送请求,在本地机器上运行的代码只能对本地机器上的服务器端脚本发送请求。虽然上述功能的实现都是基于客户端脚本,对于用户来说是可见的,但是Ajax的沙箱安全模型保证了只有来自考试服务器端的客户端脚本才可以与服务器通信,同时服务器端也只接受有访问信息的客户端的请求(通过session等技术)。所以该改进方案保证了考试系统的准确性。

(二)系统的实现

1、XMLHttpRequest对象。目前主流浏览器均支持XMLHttpRequest对象,但不同的浏览器对该对象的声明各不相同,为了使得系统具有通用性,要对不同情况加以区分。本文将该功能直接写在xmlhttp.js文件中,具体实现请参考文献。XMLHttpRequest对象的各种方法和属性请参考MSXML5.0SDK或其他相关文档。

2、时间控制系统的实现。首先在服务器数据库的考生表中设置“答卷时间”字段,用于记录考生剩余考试时间。该字段值在考试过程中会以每分钟减一的频率被改写,并在半分钟之内回显给考生,当该字段值减为零或以下时系统自动交卷,结束考试。在计时器的设计上,以.NET系统自带的Timers.Timer组件为基础进行了自定义设计。在Global.asax文件中生成并启动自定义计时器,由调用者订阅其发出的一分钟一次的事件,并将自身注册为监听Global.timed的监听者。这样,Global.timed每次触发事件时,注册者相应函数内的时间更新功能就会被执行,从而达到考生表中“答卷时间”字段值每分钟自动减一的功能。由于NET中的Timers.Timer组件是基于服务器的,并为在多线程环境中用于辅助线程而设计的,服务器计时器可以在线程间移动来处理引发的Elapsed事件,这样就可以比Windows计时器更精确地按时引发事件。在客户端向服务器端请求时间时,要根据XMLHttpRequest对象的HTTP状态码来操作;在服务器端,必须将“Cache-Control”头设为“no-Cache”来保证每次取得的数据都不是从缓存中得到的。下面是计时器的一段示例代码。

客户端:

<scriptlanguage="javascript"src="xmlhttp.js"></script>

<scriptlanguage="javascript">

functionclockFun(){

varurl="TestTime.jsp";

xmlhttp.open

("get",url,true);//lxmlhttp对象在xmlhttp.js中声明;

xmlhttp.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指定服务器返回信息时客户端的处理程序

if(xmlhttp.readyState==4){

if(xmlhttp.status==200){//http的状态码

document.getElementById("clock").innerHTML=xmlhttp.responseText;}}}

xmlhttp.send(null);}//发送请求到http服务器

functiontimer(){//计时器

window.setInterval(''''clockFun()'''',1000);}

</script>

服务器端(TestTime.jsp)

Calendar

beginTestTime=CalendargetInstance();

beginTestTime.set(……);//省略号处为登录时间;

long

beginTime=beginTestTime.getTimeInMillis();

long

nowTime=Calendar.getInstance().

get''''TimeInMillis();//获取当前时间

response.setHeader("Cache-Control","no-cache");//数据不缓存

longhasTime=nowTime-beginTime;

//如用倒计时,此处要用总时长来减去此值;

response.getWriter().write((newLong(hasTime/60000)).toString}+":"+(newLong((hasTime%60000)/1000)).toString});//以文本方式返回时间response.getWriter().flush();

3、试卷的定时存盘和预读试卷数据的实现。这两种功能的实现也采用Ajax技术,只是由于请求的数据量比计时器的数据量大,所以请求时采用“POST”方法。同时要求数据以xml格式返回,在客户端利用DOM的强大功能来实现对数据的操作。用“POST”,方法请求数据时客户端要添加Request头,xmlhttp.setRequestHeader("Content-type","applicatior/x-www-form-urlencoded");服务器端以xml格式返回数据时要设置Response响应头response..setContentType("text/xml"};这样返回客户端的数据才能以xml格式返回。

(三)系统测试

该系统测试的客户端为InternetExplore6.0和FireFox1.0,服务器端为Windows2003和RedHatAS4+JDK1.5+Tomcat5.5.9,网络环境为服务器在教育网内,客户机在局域网内和远程电信网。系统在局域网内部和广域网上的测试均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5篇:系统论文范文

高频通信系统是工作在2-29.9999Mz的频率范围内的,在排除CRJ-200飞机的高频故障时有一些技巧,系统上电时能听到短暂的调谐声,在RTU上调节一个高频频率瞬间按压PTT能够听到1000Hz的调谐声,调谐周期大约在1-3秒钟。如果该频率已经调谐过,再次按压PTT时调谐声的时间会变得非常短,大约为30ms,这个时间太短不容易听出来。高频耦合器具有频率存储功能,耦合器的存储空间被划分为很多个站点,每次调谐完频率后耦合器将回到起点,等待下一次的调谐指令。耦合器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可能由于耦合器的某个调谐站点出现故障而导致高频系统在某个工作频率时通信不正常,如果某个频率点出现故障,按压PTT后会出现调谐音,连续输出不会中断。在实际的运行中,机组也反映过此类问题。研究高频收发机和高频耦合器的工作原理目的就是,根据故障现象来大致判断是高频收发机的故障还是高频耦合器的故障。然而对于高频收发机,其主要的工作过程是频率合成,变频以及功率放大,对高频通信的话音质量和通信距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高频收发机是由多个模块所组成的,其中包括处理器模块,射频/中频模块,频率合成器,频率基准器,电源/音频模块和功率放大器,其中处理器模块控制着收/发单元的所有功能,由于模块性能的下降将导致高频通信出现通话效果不佳或者出现不能完成语音的接收和发射。在高频收发机组件内还有一个静噪电路,这个电路在排故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静噪电路对高频收发机有自检的作用,特别是在对故障判断很困难时,关闭静噪电路去听噪音背景声,这样可以对高频收发机的自身工作性能进行判断,这也是一种排除相关故障件的方法。

在排故过程中应该还注意这样一些问题,在安装高频收发机和高频耦合器时应该特别注意收发机和耦合器之间两根同轴电缆的链接线,这两跟线很容易接反而造成高频通信系统不工作。高频收发机和高频耦合器安装在后设备舱内,具置如图2。

这种部件的布局可以说是CRJ-200飞机设计上的缺陷,因为在这个区域范围内邻近APU,一号、二号液压系统,滑油散热系统,空调系统的ACM,这些系统都会出现滑油和液压油的渗漏,长时间必然对该区域的安装部件存在油污染的情况,高频收发机和高频耦合器之间有同轴电缆的连接,还有波导管等部件,长时间机器表面被大量的油污所覆盖,这将会影响到机器的散热,降低了机器本身的使用寿命。同轴电缆的接头处也覆盖了大量的油污,长时间慢慢渗透进入接头内,在实践工作中也碰到拆装高频收发机和高频耦合器时,发现同轴电缆接头内有少量的油污,这将导致高频收发机和高频耦合器信号传输出现衰减。这要求在安装机器时对接头的连接要特别注意。

对于CRJ-200飞机的高频故障还可以根据FIM23-12-00来进行排故,但是要根据FIM来进行排故的话,在MDC(维护诊断计算机)的当前状态页必须出现和高频相关的故障信息才能依据FIM进行排故,这也是CRJ-200飞机在FIM设计上存在的缺陷。在实际工作中大量的有关高频的故障出现时,MDC的当前状态页是没有任何信息出现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束手无策,失去排故得方向了?如果有相关的信息,利用FIM是可以很方便地解决问题的,但是在没有相关的信息指引时,就只能应用上面笔者所总结的一些思路和经验来进行排故,也就是说在故障现象很模糊的情况下,运用高频收发机和高频耦合器的工作原理和自身特点来进行排故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快速确认故障点及时排除故障。

2总结

第6篇:系统论文范文

一些传统的调制技术对于超高速移动产生的多普勒频移有较大的容忍度。然而、未来空-空通信网中宽带传输(包括高清图像和高清视频)是必然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从宽带传输的需求看,OFDM在超高速通信系统中仍然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调制技术,尽管它对频偏比较敏感。因此对于超高速移动宽带通信系统,本文仍然以OFDM调制为研究对象。OFDM传输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为了消除码间串扰和载波间干扰,OFDM系统根据DFT的循环移位性质,采用循环前缀序列替代空白的保护间隔,如图2所示,即将每个待发送的时域符号的最后Ng个数据复制到符号的起始位置(发送的数据的长度从N变为Ng+N)。(4)式中第1项为FFT变换后的有用信号,可以看到其幅度和相位都包含了相对频偏和信道信息。由于频偏的存在和信道的影响,接收序列存在子载波间干扰(式中第2项)。

2基于循环前缀的短时频偏估计

由上述分析可知,频偏的存在和信道的影响会使得接收序列Y(k)不等于发送序列X(k),同时会产生子载波间的干扰。因此必须在FFT处理前进行频偏和信道的估计与补偿。本文利用循环前缀进行短时频偏估计,即在一个FFT数据帧内进行估计。该方法比利用导频的频偏估计具有更好的实时性,更适合于高速和超高速移动场景。在频偏估计中还需考虑多径传输问题。多径信道的时延会导致上一个数据符号“污染”下一个数据符号的循环前缀。假定等效基带信号的最大多径时延为L,即循环前缀的前L个数据中有多径干扰。为了降低频偏估计误差,实际计算时(11)式修正为。

3仿真结果与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频偏信道联合估计的算法性能,采用Matlab软件构建超高速移动OFDM系统通信平台,结合典型城市信道的实际传输条件设计了如下仿真无线信道仿真参数:高速OFDM系统共有256个子载波,系统采用16QAM调制,采用块状导频结构,循环前缀CP=64。信道多径数为5,各径时延在0~12μs均匀分布,各径功率(τi)按e-τi/τmax衰减,其中τi为第i路径时延。本文中均方根时延τrms取为4μs。

3.1频偏估计误差影响实验为了验证多普勒频偏估计误差对于传统信道估计算法的性能影响,设计验证实验,设置系统信噪比SNR-dB=20dB,系统频偏为800Hz,多普勒频偏估计误差从0Hz每次增加20Hz一直到200Hz,观察各个多普勒频偏对信道估计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图3所示使用传统的LS算法和LMMSE算法进行信道估计,在多普勒频偏误差为0Hz时,信道估计误码率较小,估计性能好。随着多普勒频偏估计误差增加,信道估计性能急剧恶化,在多普勒频偏为200Hz时,2种信道估计算法误码率都在0.07左右,此时信道估计的误码率已经不能满足信道估计的误码率要求。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多普勒频偏对信道估计性能影响较大,在多普勒频偏较大时,传统的信道估计的误码率较大,估计性能不能满足实际传输需求。通过该实验可知较小的多普勒频偏估计误差对OFDM系统产生较大的性能恶化,本文设计的实时频偏可以实际估计频偏变化,大大提高频偏估计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3.2频偏估计算法性能验证为了验证基于循环前缀的频偏估计性能,进行了Moose算法、SC算法和本文的频偏估计的对比实验,设置系统的归一化频偏为0.1时3种算法的频偏估计均方误差(LMMSE)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Moose算法的频偏估计性能最好,本文算法和性能较好的SC算法性能差异不明显。本文算法是盲估计算法,利用循环前缀的冗余信息,相比于SC算法、Moose算法,不需要训练序列,降低了系统的数据利用率,且能够和传统信道估计的算法相结合,不需要改变信道估计的导频序列,综上本文的算法性能较好。但本文算法是基于循环前缀的,故对循环前缀的数量有要求,本文循环前缀长度是数据符号长度的1/4。上述实验过程验证了多普勒频偏对于信道估计的影响,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本文设计的频偏估计算法具有较好的估计性能。

4结束语

第7篇:系统论文范文

城市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表现形式即为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的推进,必将促进我国现代化水平、城市管理水平和国家信息化水平,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数字城市综合利用3S、网络、多媒体和虚拟仿真等技术实现对城市地理、自然环境、规划建设和管理等的动态监测、智能化管理和辅助决策等功能。数字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工作,建立和完善数据资源的高效共享机制,其中,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是其战略基础,表现形式为各种比例尺的线划数据、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等,地理空间数据库丰富的基础资源和更新能力为数字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该系统研究基于数字许昌地理空间框架平台进行构建,当前,该市的数据平台已采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NewMap软件构建完成,所有公共数据以网络服务形式向各个部门提供,行业内部保密数据则由对应部门独立存储。

2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该系统是数字城市框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市的公共地理数据由市级信息中心统一管理,并通过NewMapServer为地图服务,以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模式,通过专门授权供各个职能部门作为地理底图调用。水利行业内部数据采用空间数据引擎ArcSde和SQLServer数据库存储,由局信息中心管理,在部门局域网范围内以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C/S)模式共享。为了保证数据安全,需要对空间数据建立相应的版本控制及多用户并发访问、更新机制,同时,考虑到功能模块的独立性和后续扩展性,系统采用组件式开发思想,将部分模块封装为类库,并采用动态链接库形式调用。系统选用通用的面向对象工具VisualStudio2010作为开发平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分别采用ArcGIS空间数据引擎和SQLServer2008存储,系统专业平台选用ESRI公司的开发组件ArcGISEngine。

3数据库建设

3.1空间数据库建设

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水利设施数据和监测数据等。

(1)基础地理数据:包括1:50000航拍图、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交通、线/面状水系和注记等。其中航拍图、交通和注记以金字塔切片形式存储,并以网络地图服务WMS形式提供。

(2)水利设施数据:包括大坝、水库、测井、灌溉井、堤防、河渠和渡槽等,这些属于行业内部数据,需要由专门人员管理,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3)监测数据:包括收集到的地下水位、水质、变形、洪灾、用水量等数据,这些数据与具体的水利设施密切相关,需要设置关联字段以便后续调用。

3.2属性数据库建设

属性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空间数据的描述性信息或附加信息,可通过索引与空间数据保持一致并联动检索,另一类是文本性的统计资料,如日照、降雨量、气温等信息,可用于统计汇总。

4系统功能实现

围绕水利资源普查管理和业务特点,系统主要分为6大功能模块,分别是:数据管理、可视化浏览、水利设施管理、地下水位监测和分析、洪水淹没预测和水文分析,其中水利设施管理、地下水位监测和分析、洪水淹没预测为系统核心功能,其他功能作为辅助。

(1)电子地图:主要包含各类GIS图形操作功能,如地图的无级缩放和漫游显示,能够使用户快速以各种比例尺浏览城市的各类水利资源;标注的动态显示,可根据参考比例动态显示各类地图的名称信息,以增加可读性和视觉效果;关键字查询,根据输入的查询关键字从所有图层中过滤符合条件的图形;精确查询,根据设定的图层属性字段值精确查找特定要素;数据编辑,高级管理员可修改ArcSDE中的空间数据及SQL中的属性数据,一经修改,所有用户均可见。

(2)水利基础信息管理:水利基础信息包括历年气温、降水、日照、洪水灾害、各河流水质、地下水位线和城市农村用水量等数据,该模块整理编辑已有数据,并可根据时间段进行报表统计输出,对于新增数据,经检查确认后入库。该类数据以属性记录为主,为了确保与已有空间数据联动,可设置关键字,以期实现空间和属性的互查及符号化动态显示。该功能使当前繁琐厚重的纸质资料电子化,系统化。

(3)水利设施管理:该模块将城市已有的大中型水库、大坝、渡槽、灌溉井、测井、放水洞和溢洪道等集中管理,通过属性链接可直观查看已有设施的各类信息,如分布、库容、坝型、防渗类型、有效灌溉面积、对下游影响、水位和水质等资料,并能实现对各类信息的更新和统计。针对当前水系分布特点和灌溉井分布不均的问题,根据已有灌溉设施计算灌溉保证率,在不能达标区域,结合河网密度,采用叠加最优法科学布置新的灌溉井,以实现位置最优,总体灌溉面积最大。

(4)地下水监测:地下水监测是直接获得地下水水质、水量动态变化的唯一方法而被广泛采用。地下水监测主要针对已有测井历年的采集数据,经克里金插值后转换为地下水位线进行。该功能可按照时间段进行横向或纵向对比,进而分析地下水位变化的趋势和原因,为科学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系统可自动计算插值后的水位线和监测值之间的差值,若该值超过一定阈值,则自动推算可能存在误差的测井及其记录,以便修正更新。另外,系统也可根据已有测井分布及监测数据,从减少插值误差的角度计算新测井的布设位置。

(5)水文分析:水文分析是数字高程DEM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水流方向、汇集量累积、水流长度、河网提取、等高线提取、流域盆地计算等几个部分,系统根据研究区的DEM数据,经洼地填充后,计算水流方向和汇流累积量,以模拟水流过程,然后叠加上已有的行政区划数据,分析洪水可能经过的区域和淹没深度,为后期的防洪抢险、溃坝分析和河道改扩建等工作提供有益的技术支持。

(6)洪水淹没分析:洪水淹没分析是损失评估的重要环节,系统利用ArcScene建立工作区的三维模型,基于无源淹没分析法模拟洪水的固定抬升和匀速抬升,并计算某时刻的淹没面积、库容和水深,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行政区划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洪水淹没范围和影响,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5结束语

第8篇:系统论文范文

1.1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化平台建设的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城市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型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日趋复杂化,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自我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不仅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要保证工程质量,体现施工企业的优良服务,如此庞杂的项目想要全方位的做好各项工作,就需要工程项目管理向着更加高效精确的方向发展。信息沟通的程度决定了工程项目管理的高度,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信息是庞杂巨大的,不仅数量多,类型多样,而且信息之间的交换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此一来,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所以为了建设更加高效快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就需要施工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政府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项目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该项目的资金投入比例也逐年增加。政府的指导作用促进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项目管理平台的研究中。

1.2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化平台建设的研究意义

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是当今建筑行业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在提高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后,工作效率较之前的传统管理模式有了明显的提高。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根本就是构建一个合理有序的信息网络,使项目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通过这个信息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日常管理[2]。有些建筑行业的佼佼者,已经开发了适应本企业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1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思路

该课题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参考一些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已有的理论基础,分析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具体分类,最终构建项目信息管理的集成网络。研究伊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是大量查阅国内外有关工程项目管理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对不同层次种类的信息分门别类,设计出科学系统的整体框架。对信息化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最后根据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设计最科学有效的工程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则是验证理论的有效途径,对验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不断改进,以期构建更加合理适用的信息管理系统。

2.2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方法

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与效果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每个研究阶段都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阶段,采用最多的就是文献分析方法,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中涉及的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基础。在项目集成框架构建阶段,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方法论。在最后实际开发验证阶段,则是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项目管理软件的安装和实际应用、项目共享效果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完善。

3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3.1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要参考“需求指引、技术推动”的指导原则,从建筑施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对系统的整体性、交互性、可操作性等进行实际的设计规划。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就要求设计者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各个管理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方式,全程控制工程管理的各个子项目。交互性是指人机交互的程度,用户能否从信息系统中获取需要的信息,以及系统能否对用户的信息及时反馈就是系统交互性的判定标准。对于信息系统的可操作性原则就是指信息系统能否及时应对施工过程的不断变化并提供新的技术支持,促进突发问题的解决和管理的科学性。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与用户之间信息交换的主要方式就是用户界面,所以用户界面的设计是否简单易操作,是否符合用户的差异性标准就是信息系统的主要评价因素。用户界面一般需要包括信息的输入控制、多窗口协同控制等功能。在进行界面设计时考虑到用户的实际体验,就要避免界面的杂乱无序,种类太过繁多等问题,种类太多不仅会增加用户的信息处理负担,还会由于信息处理太过频繁而导致错误频率增加。最后,考虑到不同用户的特殊需求,还要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交互界面,达到项目管理方式的个体差异性。

3.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包括了业主项目管理系统、采购系统、工程监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各个子系统。下面以采购系统为例进行实际分析。采购部门主管在接到新的采购任务之后,将具体的采购任务分配到各个采购业务员。采购业务员在分析采购任务是否可以直接执行后,对可以直接采购的任务,直接进入采购流程。根据不同的采购方式应当进入不同的采购流程,如果是招标方式的设备采购,就应当指示招标业务员来执行具体的招标工作,最后才能进入采购合同签订流程。询报价类的设备采购与招标采购流程不同,它需要按照询报价标准业务的具体流程进行。这些采购项目进行过程中,系统会自动生成计划费用和实际费用的对比图以及实际执行进度,这为采购人员及时管理采购流程提供了详细的依据。

4结语

第9篇:系统论文范文

为了推动保税区内我国的物流管理企业先进程度,在原有技术水平上创立新型的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1.1系统框架设计

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包含四个重要部分,包括物流管理信息系系统、物流监控系统、物流网站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在此基础上利用WebServices技术,对所有物流数据进行汇编与技术化处理,从而实现终端数据的贡献,并实现不同用户数据之间的交换,实现跨平台数据传输服务。

1.2系统结构分析

1.2.1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在C/S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其主要对象是物流总部与各分支部分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实现信息交互。它是物流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系统结构的指挥中心。该系统的目的在于是将不同结构部分内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技术化处理,包括数据信息进行初步的采集,利用不同的传输渠道实现信息流转,最终完成数据的变更,从而将有效数据公布出来,它是物流公司给管理层进行整体性统计与指挥的系统结构。该信息系统内部包含下设的子系统,是在总系统下对不同物流信息进行管理的系统。可以完成对物流信息的初步的统计,并针对不同的物流信息进行规划与收集,从而完成数据的入库、出库等,根据不同的物流信息安排车辆运输,实现对车辆的调度与派送,同时,在此系统结构内部还配置了相应的客户跟踪系统,实现对货物的跟踪,为财务部提供可供就算的业务量。

1.2.2物流网站物流网站是建立在B/S模式基础基础之上的,它是整体物流公司的门户,主要功能在你与实现对外宣传,承载了交流信息,并利用浏览器实现在数据平台上将相关数据进行交互处理,从而保证个人、企业与客户之间信息交互与透明。物理网站可以建立在Web服务器之上,并利用互联网与局域网,将不同客户的信息与物流信息传输到中央数据处理中心上,这样就可以完成对物流信息的贡献,从而为客户提供在线提交功能。同时,利用互联网门户为个人提供相应的功能,并对实时更新物流新闻。

1.2.3物流监控系统物流监控系统是借助C/S模式建立的,它配置GPS卫星系统,将物流数据信息传输到卫星设备上,在通过专用数据传输渠道数据发射到车载GPS独立设备上,从而实现对物流的追踪,并配合物流监控调度中心对物流信息进行现实性监控,调度中心是建立在GPS服务器以及Map服务器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系统。在运载车辆上配置GPS移动设备,将物流信息间断性传输到GPS服务器上,并通过代码分析,实现车辆的定位,在利用专业的信息传输渠道,将实际信息传输到MAP服务器上,借助GIS空间分析系统,制定最合理的配送线路。物流中央信息处理中心根据物流信息与实际运载路线状况分析最合理的运输路线,设计最佳合理配置方案。

1.2.4数据交换平台根据物流空间的本身体质,与不同物流业务的需求,建立Web环境下的物流空间信息系统多层体系框架结构,是一种整体性的数据交换平台与数据交换模式,最终实现不同物流信息在数据系统内部,利用不同的物流信息传输渠道来完成数据交互,它是一种规范性的XML文档。数据交换平台是建立在总系统之下的单独运行系统部件,它嵌入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服务器之间,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完成对不同物流单号的确认与委托。信息被搜集进入数据库后上传至数据服务其中,可以利用数据交换平台与Web服务器进行简单的数据交换,主要表现在用户在线信息的传输与浏览。该系统主要利用C/S以及B/S模式,并实现二者的相互结合建构起信息交流框架,其设计是通过WebService技术实现的,通过对不同数据进行处理与收集,完成数据的传输,并在信息凭条内部将不同的信息进行内部与外部的相互传输,在信息平台内,完成不同的数据的传输,相比利用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其效率更高,准确性更好,并具有内部保密性。在该系统内部,不同的数据之间的交换都需要建立在不同的网点之上,即利用不同网点对区域内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并配合使用外部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因此,网点主要功能在在于将不同的物流信息进行汇编,其处理的数据资料庞大,因此,目前内部有一定程度的因访问量巨大而造成数据传输缓慢的问题。

2结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