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教学设计模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设计模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设计模板

第1篇: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1.掌握调整幻灯片的顺序及删除幻灯片的一般方法;

2.2.掌握改变幻灯片背景的方法;

3.3.理解母版的作用,学会通过使用“幻灯片母版”调整整个演示文稿的风格,如:向每页幻灯片中添加标识型的文字或图标。

二.能力目标:

1.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2.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3.3.锻炼学生自主开发软件功能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1.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2.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精密性;

3.3.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幻灯片母版的使用;

二.难点:

1.1.给幻灯片设置脱离母版控制的背景;

2.2.幻灯片母版的使用。

教学模式:“自学质疑指导”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启发式、练习法、演示法。

教学媒体:信息技术网络教室、辅助教学软件。

课前准备:通过多媒体教学网,将“课前任务.chm”、“练习.ppt”、3个任务文件及“图标.jpg”传给每个学生。

教学过程:

一.一.复习导入

课前任务:

(1)(1)映射网络驱动器;

(2)(2)打开download文件夹中的“练习.ppt”;

(3)(3)在第1页幻灯片上围绕学校“体育节”设计宣传海报;

要求:版面布局合理、美观;文字简练,有号召力

(4)(4)存盘

学生活动:复习、实践,完成课前任务;教师活动:巡视、答疑;

教师提示:通过设计“体育节”宣传海报,希望帮助同学们回忆起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来学习演示文稿的编辑,主要内容请阅读演示文稿“练习.ppt”第二张幻灯片的内容。

二.二.新课

任务一

(1)(1)交换第1页与第2页幻灯片的次序;

(2)(2)删除第4页幻灯片。

学生活动:思考、实践,完成任务一;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

师生共同小结:明确至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明确几种常用视图及其转换。

教师质疑:展示一张学生设计制作的“体育节”宣传海报,给以肯定评价;同时提出:该页幻灯片的背景与内容不协调。

任务二

(1)为“体育节”宣传海报这页幻灯片,设计与内容更相配,且与其他页不同的背景;

(2)存盘。学生活动:思考、实践,完成任务二;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发现典型问题;

师生共同小结: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为“忽略母版的背景图形”。

教师提示:给幻灯片设置背景时,第一次提到了“母版”,其实它早就在帮我们了。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

任务三

将download文件夹中的“图标.jpg”,添加到“幻灯片母版”上;然后,观察各页幻灯片的变化情况。

学生活动:思考、实践,完成任务三;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

教师质疑:通过实践,我们看到“幻灯片母版”的变化会影响到各页幻灯片;请讨论,利用“母版”的这个作用,我们可以做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实践;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发现答案和典型作品。

师生共同小结:利用母版可以调整整个演示文稿的风格,如:

(1)(1)可以改变“幻灯片自动版式”中标题及文本的样式;

(2)(2)可以一次性向各页幻灯片中添加标志性图形和文字;

(3)(3)可以设计个人风格的模板

第2篇: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关键词:《木偶奇遇记》 班级读书会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引领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启发学生与作品人物对话、与自我对话、与身边人对话,从而认识自我的不完美、认识生活的艰辛,提升自我认知、实现自我转变;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成为学生提升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为学生心灵世界的明确航标。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指导学生读懂童话故事,感受童话故事神奇的魅力,体验阅读的快乐,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2.赏读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蕴含的人生哲理。

3.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童话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指导学生读懂童话故事,感受童话故事神奇的魅力,体验阅读的快乐,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2.赏读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品味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童话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本次教学版本:《木偶奇遇记》 [意大利]科洛迪/著,刘月樵/译,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1.教师引导

教师声情并茂地介绍故事的开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带领学生体验木偶匹诺曹的奇幻历险过程,走进情节跌宕起伏的童话世界中。

2.视频切入

利用便捷的网络平台,观看动画电影《木偶奇遇记》,给学生以视觉体验。

3.还原小说人物形象

按照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制作卡通人物,比一比看谁做的最有创意,然后集体筛选,分组表演小组喜欢的故事情节。

4.自制读书卡片

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写一写自己的读后感。比如:最喜欢的角色,最欣赏的语言,最深的感触,最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阅读《木偶奇遇记》整本书时需要一定时间的,首先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可以与家长联系,加强监督,亲子共读,小组合作等方式,保证阅读能够顺利完成。在读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适时地开展小活动,比如教师干预引导、观看视频、调动表演天性、做读书卡等等不断调动他们的热情,为后面的感悟作品作保障。)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1.开门见山,重温故事

同学们,最近我们一起阅读了《木偶奇遇记》这本著作,跟随着匹诺曹这个精灵体验了一把扣人心弦的冒险过程。他让我们为他开心,为他难过,为他惊恐、为他无奈,为他点赞……现在就请你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下整个故事的梗概吧。

2.作品简介,认识作者

(1)你们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哪些?学生简单介绍作者。

(2)教师出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做以补充,并简要介绍这本书的影响。

3.赏图识文,捕捉中心

(1)出示《木偶奇遇记》封面,了解主要人物。

(长鼻子的是木偶匹诺曹,另一位是他的好朋友罗密欧―“灯芯”,讲述的故事情节是他们正兴高采烈地一起前往“玩具城”。)

(2)出示文中的插图,概括精彩的故事情节,谁愿意来尝试呢?

(教师出示一张张相关图片,学生踊跃发言,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教师相机点拨、鼓励性点评)

4.小结

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故事情节,了解作者,欣赏童话小说封面与插图是阅读童话故事很重要的方法。图文对照,借助图片有利于我们读懂内容,记住内容,利用图片还能展开想象。

(设计意图:该环节带领学生直奔主题,通过学生复述回顾作品整体,了解故事主要内容;通过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影响力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欣赏插图有助于理解故事内容。以上三个小活动中均渗透着比较重要的阅读方法,这也是本次活动的教学重难点之一。)

二.深入品味,畅所欲言

1.评价主人公

通过前段时间的阅读,相信大家对故事内容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你喜欢主人公匹诺曹吗?为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各抒己见,不亦乐乎。

教师尊重学生意见,相机点评指导。

2、猜猜他是谁

老师自己在制作课件时忘记打出这些人物的名字了,你们能告诉我他们都是谁吗?

(1)每次匹诺曹要离开家、禁不住诱惑、或者要走向一条即将犯错误的道路时,他基本都会出现警告匹诺曹说:“不听父母的话,任性地离开家的孩子是要吃苦头的……他们迟早要后悔莫及的。”(会说话的蟋蟀)

(2)一次次地包容匹诺曹的种种恶劣行为,倾其所有地疼爱着匹诺曹,最后为了寻找匹诺曹在海上被鲨鱼吞进腹中,靠一些蜡烛在鱼腹中照明,最后被匹诺曹救出来。(父亲杰佩托)

(3)在匹诺曹几次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救了他,匹诺曹还答应她要好好学习,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她告诉匹诺曹懒惰是一种最恶性的疾病,任何人都得劳动。(蓝头发仙女)

(4)他是匹诺曹的好朋友,可是他却将匹诺曹带入了歧途,最后变成驴子,过度劳累而死。(罗密欧―“灯芯”)

3.分析人物形象

认识了故事中的好多人物,他们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都有着自己不一样的生活,你从他们身上都学到了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你有什么启示?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1)匹诺曹:知错就改,最后完成了自己的完美的蜕变。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尤其是故事最后他很孝顺爸爸和仙女,吃苦耐劳。

(2)杰佩托:这是一位很慈祥的爸爸,对于匹诺曹的种种错误,并没有采取粗暴地方式解决,而是用无私的爱包容他,让他在遇到困难险境之时第一想到的是爸爸,爸爸给了他家的感觉,无限的温暖,所以匹诺曹有金币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爸爸,后来拼尽全力也要把爸爸从鲨鱼口中救出来。

(3)会说话的蟋蟀:一位忠诚的朋友,总是给匹诺曹真诚的警告。还有着宽容大度的胸怀,宽容别人对他的伤害。这很值得我学习。

(4)匹诺曹:他虽然很调皮,可是他的心地一点都不坏,他很单纯,愿意帮助别人,但他也嫉恶如仇,比如帮助农民捉住了黄鼠狼。

(5)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帮助别人也等于帮助了自己,做了好事总会有回报的。比如匹诺曹救了不会游泳的阿利多罗(狗),在他即将被渔民煎了吃的时候,是阿利多罗救了他一命。

(6)狐狸和猫:两个不劳而获的家伙,总是做一些坏事,最终也得到一个悲惨的结局。

……

4.小结

通过对人物形象、个性特点的探讨,学生基本能够清楚地说出他们的感受和评价。这也启示学生读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结合前后文细细品味,按照自身的体验,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才算得上会读书。

(设计意图:小说是围绕着主要人物展开的,深入品味生动的人物形象及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对于把握作品的整体有着极大的帮助。评价匹诺曹是一个辩证认识的过程,学生在坚持己见时又倾听了不同的声音。帮助老师环节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然后过渡到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品读上,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把自己读进去,将心比心地理解人物,满带真情实感。这是更深一层的读书方法的渗透。)

三.品词析句,学会积累

《木偶奇遇记》在语言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作品中的叙述和描写,流畅明快,通俗灵动,优美简练。而在人物对话上,也凸现出人物个性化的特征,常常是寥寥数笔,却也性情饱满。所以请大家拿起你的手中的笔,划出你最欣赏的片断,或最受启发的句子,大声地读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做上批注,然后跟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老师相机出示一部分:

A.我曾对你说过,不应养成坏习惯,在吃东西时,既不要吹毛求疵,也不要过分精细,亲爱的,谁都无法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什么事情。

B.大海风平浪静,水面光滑如油,月光洒下她全部的清辉,鲨鱼继续深沉地呼呼大睡,甚至一声大炮也别想把他震醒。

C.你要记住,那些只想由着自己的性子和按着自己方式做的孩子早晚要后悔的。

D.坏孩子变成好孩子的时候,他们就有能力使他们的家庭从内部焕然一新并充满微笑。

……

教师小结,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设计意图:亨利・梭罗有言:“多少人通过读一本书而使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告诉我们读一本好书会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新的色彩,指引我们更准确地奔向自己的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做摘录笔记、坚持做摘录笔记。积少成多,久而久之,变为自己的东西。)

四.拓展延伸,放飞想象

1.说一说

同学们,读了《木偶奇遇记》,你有没有发现你身上也有着匹诺曹的影子呢?他和你们同龄,有着和你们一样的心理:不爱好学习,调皮,有很大的好奇心,也曾经叛逆父母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情……有谁愿意向匹诺曹一样不避讳、不遮掩自己的缺点,敢于面对,勇于改正呢?谁来说一说自己的经历?

2.写一写

匹诺曹最后变成了一个好孩子,可是接下来的生活又会怎样呢?放飞你的想象,学着作者那非凡的想象力,尝试着为《木偶奇遇记》写一个续集吧?写一写,与同桌交流。

3.推荐阅读

《我要做好孩子》、《绿野仙踪》

第3篇: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电子线路板设计》课程是一种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主要用于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制电路板(PCB)设计、可编程逻辑器件((PLD)设计和电路信号仿真,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开设的必修课。在传统的教育和培训中,《电子线路板设计》课程通常分为两个环节:理论与上机,教学中老师起主导地位,学生被动的接收老师的知识,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为全面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其弊端,并倡导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项目教学孕育而生。

1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想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重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与引导作用。项目化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理论和职业技能,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子线路板”课程设计

项目的设置是“项目化教学”成功的关键。项目设计应依据教学目标,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既要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提升学生技能。

电子线路板设计采用项目化教学,每个项目设计成两个教学情境:原理图设计、印制电路板设计。每个项目都有重点,并且都是完整的电子线路板制作过程,学习者在完成不同项目的过程中,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protel99se软件,同时也学习了电子线路板的设计思路。(如表1)

3 教学点评

教学点评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的环节,每一个项目完成后,教师应及时要求学生总结项目重点、难点,列出项目中易出现的错误及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与演示,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4篇: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其基本教学理念中倡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要求英语教师从组织教学活动入手,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

因此,本节课主要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视听法、情景模拟、情感激励及任务型教学等相结合的方法,导入、练习、归纳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与疑问句,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交替进行,使学生认识到语言学习过程的多样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角色扮演,实践体验,合作与互助等学习方式,来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的过程,使枯燥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易于接受。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

Unit3以“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为课题,谈论过去某一时刻正在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何在各项语言实践中正确使用过去进行时态是本单元的重、难点。本课是Unit3的第一课时,围绕着UFO到达时人物在做什么这一话题展开,主要通过听说形式让学生初步学习、应用过去进行时态,让学生能使用这一时态表述在过去某一时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或状态,从而为本单元接下来的语言教学打下基础。本课教学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贴近生活实际,易于引发学生使用目标语言进行简单的交际与交流。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观察图片、情景思维、俩俩对话,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掌握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和疑问句,学会描述过去正在发生的事情或状态,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现在进行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特别是对要用到的一些动词,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样便于教学内容的突破。教材选编了富有科普意义的UFO作为话题的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所以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应该能较为轻松地掌握。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大部分学生能认读、听懂、理解目标词汇和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和疑问句;90%的学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分层情境,两人或多人运用过去进行时态进行对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情境,采取小组合作互动的方法,开展对过去进行时态的学习,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 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创设新闻播报、抓凶手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学以致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并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在语言情境中使学生理解过去进行时态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学生会正确使用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和疑问句进行会话等语言交际行为。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歌曲欣赏 :“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

(一)学习目标

1. To be able to read, listen and understand the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 with the Past Progressive.

能够认读、听懂并理解过去进行时态的陈述句和疑问句。

2. To learn to talk about the past events by using the Past Progressive.

会用过去进行时态谈论过去正在发生的事件。

3. To be able to cooperate with your partners and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to solve the real problems..

能在小组内与同伴进行合作互助学习,并学以致用。

(二)新课导入

1. 图片导入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s this? (老师指着图中的UFO)

S: A UFO.

T: What’s the man doing?

S: He’s looking at the UFO\ standing...

T: Yesterday afternoon a UFO arrived on the earth. At that time a man was standing near it.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S1: I was doing my homework.

S2: I was cleaning my room. ….

T: Very good. This class we’ll learn “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First let’s look at some pictures of places.

设计意图:导入课题,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出示图片

bedroom, kitchen, bathroom, barber, barber shop, barber chair…(新词呈现)

T: What place is it? (依次指着图片,让学生猜什么地方)

S: It’s a bedroom…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通过各种图片资料把学生带入新课。

(三) 图片展示

出示图片:

T: Where was the girl when the UFO arrived? (老师指向图中人物a发问)

S: She was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老师依次提问人物b-f)

T: Now imagine you are one of the persons. Talk about what you wer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with your partner.

Pair Work:

A: Where were you when the UFO arrived?

B: I was in the front of the library.

(同学结组谈论1a图片中的人物当UFO到达时他们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练习目标词汇和句型“当什么时候某人在哪里”。

(四)猜一猜:

依次出示五张图片:T:What was she\ he doing at 9:00 yesterday morning\ …?

引导学生回答S: Was she\ he doing sth. ?

T: Yes, she was.\ No, she wasn’t. She was doing sth.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创设情境,呈现目标语言。

(五)A flash:“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T: What was h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复述)

S: He was…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flash,使学生能说出当UFO到达时flash中的人物分别正在做什么,练习由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

(六) 听录音,排顺序

这一环节旨在通过听力练习目标语言,培养学生捕捉关键词语的能力。

(七)Pairwork

What was he/ sh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He/ She/ was doing……..

设计意图:由学生结组谈论当UFO到达时图片中不同的人物活动,进一步练习目标语言。

(八)News Report

昨天晚上10点钟一个不明飞行物降落在我们学校,当时你正在哪里?在做什么?

A: Where were you when the UFO arrived?

B: I was in the barber shop.

A: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at time?

B: I was cutting hair.

(活动要求:可以小组内两两对话进行展示,也可由一人提问,轮流回答。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运用过去进行时进行交流和汇报,使学生熟练掌握重点句型。

(九) Activity: Catch the Killer

昨天夜里,一名男子被谋杀了。张警官对此事进行了调查。但是每名嫌疑人都能说出当时他在做什么。凶手到底是谁?请你来当“一分钟警官”。

(游戏规则:请每组扮演警官的同学在一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询问其它小组同学,那时他在哪里、在做什么?无法回答或回答不符合逻辑的同学即为“凶手”。完成任务最多的警官即为“最佳警官”。被抓到的“凶手”在课后要完成警官布置的额外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在游戏中再一次复习了重点句型。

(十) Group Work: A Lifestyle Survey

请学生调查组内的其它同学上周一晚上8点分别在做什么,然后由调查人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进一步使用目标句型进行交流,增进对彼此生活的了解,让学生懂得要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十一) Summary

小组合作归纳过去进行时的用法(过去进行时表示什么样的动作或状态,你认为常与哪些时间状语连用。)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加深他们对重点、难点的印象,让学生学会小结、反思,知道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十二)课堂即时性评价

每个小组准备一套题(每人一份),八个小组交换题目,当堂完成,由出题的小组对其进行现场评价。最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评出最佳出题小组,最佳完成小组,本课最佳合作小组、明星小组各一个,其余小组为希望小组。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十三)布置作业

以“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为题,写一写在昨天这些不同的时刻你和家人在哪里、在做什么,60词左右。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写作的形式使学生灵活地应用目标语言,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板书设计:Unit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T: Where was the girl when the UFO arrived?

S: She was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T: What was he / sh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S: He/ She was……..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评价内容: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例如:提问、竞争、表演、游戏、调查等,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能够在情境中较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两种语言的差别。同时对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合作、创新和探究能力进行评价,这有益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评价的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

2. 针对本课所学语言点,由学生小组互相评价。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评价方法:

第5篇: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模板;模板设计;物理实验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也使物理教育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将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当中,用计算机来获取实验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等。于是各学校也迅速装备数字化实验系统(简称DIS),DIS生产商众多,虽然其功能大同小异,但是实际操作使用起来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模板的兼容性等,这些都制约着教师采用数字化实验灵活开展课堂教学。本文将积极探索DIS模板设计与物理实验的结合,以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功能。

一、iDisLab数字实验软件系统介绍

本文研究的数字化实验系统是由深圳市申议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iDisLab,具有收集、记录、保存、数据分析、从传感器获取的各种数据的功能。硬件主要部件是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以一系列传感器替代了传统的测量仪器。

iDisLab包括通用软件部分和专用软件部分。通用软件部分,师生可以利用预先设计好的模板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同时在此部分当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软件模板设计,如数据处理的内容、新增物理量分析等。简单容易上手的专用软件可以进行某个方面的专题实验探究,只需要几个按键就可以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极大地方便了课堂教学的需求。

二、模板设计方法研究

本部分以位移传感器为例,先来看一下软件启动后的界面:

启动iDisLab通用软件部分,在菜单栏中找到模板索引,进行相应的查找,没有找到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模板,于是进行相应的模板设计。我们先来打开位移通用实验模板,如下图: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模板设计完成图及变量设计展示

从软件界面上,可以看到大致有三个部分内容:点线图和统计模块、实验指导模块、实验报告模块。

上图中椭圆框中依次是添加的手工变量、自定义公式变量,在界面的左边显示了每次实验需要输入的小车的质量和拉力的大小,在下方可以看到三个最小化的对话框,分别是速度时间点线图和加速度时间点线图,这些图形的形成是在添加速度变量和加速度变量后,软件会生成对应的函数图形,而本次实验我们需要的就是小车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通过图像可以形象直观地看到,小车是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点线图不严格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加速度时间点线图也不严格是一条水平直线,说明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环境影响没有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以认为是匀加速度直线运动,这也说明了传感器的精确测量,这是一般实验器材办不到的。在这里得到a-M图像是一条曲线,我们并不能说明这条曲线是反比例函数,虽然软件可以用反比例函数进行拟合,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添加变量的方法得到1/M,画出a-1/M函数,既能兼容普通实验,又能通过计算机方便的进行检验,让学生明白课本当中为什么要画a-1/M函数。

数字化实验模板的设计不仅是实验工具的灵活演绎,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这是不断提升中学物理数字化实验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数字化实验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已越来越能体现新课改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先进的教育仪器和设备会被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只要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好新技术,定能使我们的课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伸缩,保证课堂正常、高质量的进行。这也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孕育着种子,我们期待有更好更人性的科技产品进入我们的课堂。

第6篇: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培训内容介绍

从研修方向来看,分为五个领域:课改理念、专业发展、课堂教学、专业技能、观摩考察。

从培训内容上来看,包括三个板块,其中第一个板块“课程教学理念与进展”,即通识课板块;第二个板块“学科教学研究与设计”,即信息技术学科板块;第三个板块“教师发展理解与行动”,即教学实践板块。

从培训形式上来看,包括专题报告、话题研讨、案例评析、上机实践、现场观摩和交流分享等研修方式。

培训的实施过程

1.“破冰活动”达到了“破冰”的效果

开班伊始,我们组织了一场“破冰活动”,意在创造机会让大家相互了解,培养集体意识、小组合作意识。在破冰活动的热烈氛围中,我们收获着友谊、收获着快乐,并将这种友谊和快乐延续在了后续的培训生活中。

为了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科特长,我们专门设计了学员分组的抽签程序,学员们在惊奇、兴奋的状态下进行了分组,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国培项目中的有益应用。

2.考核评价的落实

为了落实考核评价的相关要求,我们细化了各种评价的具体内容,有以个人为单位的考核评价,同时还有以组为单位的考核评价。例如,以“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讲座为内容,设计了专题性评价(专题检测),形式是随堂答卷;以“教育学理论与教学设计”讲座为内容,设计了专题性评价(专项作业),形式是按讲座要求完成一份教学设计;以集体备课、现场观摩、修改教学设计为主要操作步骤,设计了交流性评价(典型课例交流),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讨论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以12天培训生活的最深感触为内容,设计了交流性评价(学习心得分享),形式是以个人为单位提交文章等。

3.教学实践环节的管理和监测

在设计第三个板块“教师发展理解与行动”即教学实践板块时,为了使观摩不流于形式,使参训教师教学水平有真实可靠的提高,我们设置了四个操作环节,一是集体备课,以小组为单位备课,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二是现场观摩,以小组为单位,初步形成教学设计、教学问题并去学校观摩,由于每个小组都有观摩到与自己小组教学设计相同课的机会,所以都会发现自己小组教学设计存在的不足;三是教学设计的修改与完善,经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大家集中智慧,对初步形成的教学设计进行完善和修改;四是学员成果展示,即学员说课,通过说课的活动,将学员在教学实践板块的收获和问题展现出来,在教研员的具体指导下,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实践板块的学习中,两个培训班考察两所学校,观摩六节现场课,通过成体系的教学实践活动,学员参与培训的程度有所提高,并且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磨合、研讨,学员的教学技能得到了真实而有效的提高。

培训特色

1.统一授课教师课件的模板

课件模板的设计简洁、大方,色彩分明,有助于现场的投影效果。模板的构图中有学院的院徽,体现了学院承办的地位,也让参训教师时刻感受到国家级培训严肃的氛围。

铁力市第六中学的杨刚老师这样说:“学院理科部几位讲课老师的课件模板是统一的,为了更好地记录讲课内容,我们用自带的相机对课件进行了拍摄,回去后发现,课件模板上有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的院徽,当时我们非常感叹理科部老师的细心,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都做了精心设计。”

2.从实际出发的专业技能培训

考虑到农村学校机房环境的现状,我们结合教师的实际专业技能需求,为有效利用现有条件,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而设计安排了技能培训内容,并给参训教师提供上机操作的实践机会。例如,《Basic语言及其在Excel中的应用》一课讲解了很多涉及简单编程的实用,帮助大家熟练地运用Excel处理简单数据库。

考虑到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经常需要处理一些原始素材,其中图片素材的处理占了大部分工作量,所以特设置和安排了《数字化教学素材处理技术——图片处理》技能培训内容,主讲教师通过大量的典型实例来展现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的强大功能,并且通过上机操作,让大家实现自己的图片创意。

考虑到信息技术学科在视频处理和音频处理上的技能需求,我们又增添了视频和音频处理专业技能课,全天在机房上课,保证学员有问题随时都可以解决,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很多老师对这样的计算机技能课都非常满意,他们的整体感受就是,这样的技能课在培训中是必不可少的,最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他们最需要培训、最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且也希望今后的培训能增加计算机技能课的比例,同时相应地增加上机操作的时间。

3.成体系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了使教学实践活动不只停留在形式上,我们设计了五个实践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员集体备课,以事先分好的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和准备,在达成共识后形成小组的教学设计;第二个环节考察学校、观摩信息技术课,增加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观摩课之间的对比;第三个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修改,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讨论,对初步形成的教学设计进行完善和修改;第四个环节是学员代表上现场课,一是给学员实践、展示的机会,二是可以检验自己小组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可行;第五个环节是参训教师说课,说课的同时,还开展了评课、互动等活动。

培训反思与建议

本次培训为我们的骨干教师搭建了学习、实践、展示的空间,通过专家及讲课教师与骨干教师现场面对面研究交流、现场答疑、提供一流上机操作环境、参观学校等多种灵活的形式,为学员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使骨干教师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优势资源并与他人分享,互动、研讨、交流、答疑等培训方式,充分地发挥了参训教师的主体作用,也极大地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反思之后,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学校的观摩还是应该分层次,即上位学校和同位学校都应该组织教师去观摩。这样设计和安排的目的是,既让参训教师观看到水平较高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况,从中领略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又让教师回归到与自己工作环境相当的课堂,看看其他人在同样的环境下是怎么做的,经过反思,会有操作层面的具体收获,实际上,这种收获对基层教师而言最实惠、最具操作性。

第7篇: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关键词:教案 教学设计单元包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是主体,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它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标志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新的发展阶段。

一、教案解读

1.教案的定义

教案是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上课的重要依据,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可分为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时仅指课时计划,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课时和教学目标、课的类型、课的进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作业题、师生活动设计)、教具等。

2.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1)教案所包含的内容。课题(本课名称);教学目的(称教学目标,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课型(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课时(属第几课时);教学重点(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教学过程(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作业处理(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板书设计(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教具(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2)教案编写的格式(请参照表1)

3.教案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课程计划机械地对上面的表格进行“填写”。教案的编写完全是为了教师的教,也就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发展及学习需要。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更难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还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使其成为一成不变的“播种机”。因此,就要对传统的教案进行“思考”、“反思”,保留精华,剔除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呼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学设计单元包就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体现。

二、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组成

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及内涵

余胜泉等认为“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学设计单元包(Instructional unit design package)是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包含了借助于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体实现的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多重教学活动支持的资源,主要由教学情境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育信息化推进和信息化教学普及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含义也在逐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设计单元包概念的发展,是以教学课件、学习资源、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和评价表等概念的发展为基础,以数字压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实条件。其主要内涵有:(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观念是大教学观、学习化课程观,基本立场是以人的学习为本,全面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规划的一种物化形态;3.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内容是涵盖教学目标情境化问题和丰富多样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构成包括支持学生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的辅材料,主体部分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5)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使用与发展要考虑借助各种媒体的形式予以实现,在信息化浪潮中,教学设计单元包要以多媒体网络为主流媒体;(6)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定义、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分析、具体的教学流程图。

(2)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专门为教学活动开展而设计的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或应用软件,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等的集合体。目前,人们通常用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多媒体编辑软件作为基本的技术平台来开发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在为学生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由教师自己制作,也可以是商品化软件,制作的软件不一定很精美,但一定要符合教学的需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具有教育性和科学性及较强的实用性。

(3)学生作品范例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品(包括作品的格式、评价量规,所使用的软件环境等)。学生作品一定是学习小组制作完成,教师在提供范例的同时要强调只是为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作品提供一个参考,对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作品给一个“模版”,要鼓励学生创新而不是“框”住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和体验完成作品的快乐,在做中学。

(4)学习资源是围绕教学开展收集和整理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教师收集到的供老师教学备课用的资源,还包括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资源、作品等。收集到的资源需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整理,便于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延长资源的生命力,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5)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根据学生主题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填写一些调查表、实验报告、记录单、活动评价表等。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这些学习记录表单的样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利用表单模板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本身,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任务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有些记录表单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

(6)活动过程评价量表,在教学活动展开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参与活动学生的观察评价、问卷调查等)、评价的对象(学习的差异、情感差异、信息处理能力差异等)、评价量表、评价数据、对评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一般在课堂教学展开中,包括对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主要是课堂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对小组的贡献、完成任务的情况、学习过程的态度与兴趣)、学生作品等进行评价的具体项目及标准,这些量表包括课堂观察表、学生互评表、自评表、教师评分表等。

三、教学设计单元包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采用山东淄博实验中学语文组周江老师完成的“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单元包,在《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上,这篇论文是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完成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以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框架问题(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为设计思路展开的。

1.“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及基本组成

“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的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以可视化的文件夹的形式存放各种资源的,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效能工具软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以“教师个人数字资源”文件夹(即为教学设计单元包)为核心,并分门别类地将各种文档或资源放入相应的文件夹类别中,其中子文件夹有:(1)版权信息;(2)图片声音(包括图片、声音、视频);(3)学生范例(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学生网站);(4)单元支持(包括评价工具、学生支持、教师支持、单元计划)。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设计单元包文件夹如下图。

2.“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内容的分析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教学设计单元包需要教师考虑教学当中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进行学科领域的设计(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要求);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具备对文学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深入社会调查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或书籍查找并筛选资料的能力、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能力、制作个人网页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编辑资料的能力、课程标准的研读、教学反思(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基于问题化的设计,提出有意义和有价值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层次建构。按照基于问题的设计思路,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参照表2。

(2)学习资源的设计和使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有教师支持材料、学生支持材料、学生作品资源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和学生网站、印刷资料(四本爱情小说)、辅助材料(电脑、影碟机、投影仪等)、网络资源、其他(莎士比亚全集、《霍乱时期的爱情》,光盘《魂断蓝桥》)、帮助学生完成问题或任务的各种评价工具(对演示文稿、对出版物、对网站或网页、其他评价)等。

3.教学过程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认知工具的使用、学习情境的设计等)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教学单元包的核心思想和具体内容,例如,利用教师演示文稿,提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介绍单元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初步讨论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明确研究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分小组自主研究,通过对所选择的爱情故事的“故事背景、爱的开始、爱的进行式、爱的阻力、爱的结局”这五个方面对爱情故事进行分析);分小组进行研究(分头搜集资料,集体讨论,分析整理资料,资源共享);要求学生制作演示文稿;组织一场辩论等,这些都是教学单元包的内容,要一一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四、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教案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以及对教材的重新组织;而教学设计单元包侧重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除了教学设计方案,还要包括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过程实施方案、学习资源、评价量表、实验报告模板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材料。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深层次建构的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高效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从教案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

1.教案与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比较(参照表3)

2.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学生作品规范、范例、教学课件、评价量规、教学支撑材料、参考资源、单元实施方案;(2)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3)学习资源查找与设计;(4)教学过程设计;(5)学生作品范例设计;(6)评价量规设计;(7)单元实施方案设计;(8)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

3.教学设计单元包对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单元包被认为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师“领会”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吃透”教学设计单元包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设计进而实施教学设计单元包,并在实施前、中、后三阶段对教学设计单元包进行反思和修正,对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教学设计单元包中蕴含着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单元包体现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精髓,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过程蕴含着新教育思想,其中主要体现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余胜泉教授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教师通过设计“教学单元包”来强化自己对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运用,在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同时,又可以通过新理论进一步促进教学实践,如此反复信息化设计能力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余胜泉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尤其是建构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这表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模块是问题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课程问题来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问题意识”,通过从“教案”设计到“教学设计单元包”设计的“训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案例(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和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介绍,相信广大教师对于教学方案的编写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不再只是把传递系统的知识作为方案设计的惟一目标,不再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设计,而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问题”的设计(任务驱动)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真正的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既教给了学生基本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同样,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五、结语

教案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它严重束缚了教师的创造能力,更不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出现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工具”,教师从传统教案编写上升到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促进了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严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周江.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电化教育研究,2003(4).

第8篇: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视频公开课”、“混合学习”、“BYOD”(让每一个学生自带信息设备来上课)(李卢一等,2012)等教育创新项目的发展而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热捧的议题。目前对微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微课概念的梳理、应用前景展望、开发流程与设计模式等方面,而对微课教学设计及其理论指导的研究较少。2014年,胡铁生依托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平台,面向来自全国的参赛教师实施了一项在线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微课制作过程中有84.63%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比例远高于选择“微课教学主题”(65.19%)、“教师教学活动实施”(53.1%)、“制作微教学课件”(44.97%)、“视频拍摄或录制”(33.97%)及“后期编辑优化”(32.83%)等。同时,调查也表明:有34%的教师认为在制作微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困难是“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还有28.27%的教师认为微课的教学设计创意不够。(胡铁生等,2014)由此可见,微课教学设计是一项既重要又困难的工作,传统的基于单元或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法和策略已经不适合于微课教学设计。当众多的教师纷纷投入到微课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中,并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微课教学产品时,其研究成果丰富了微型学习的数字化资源,为变革课堂结构和学习模式提供了有利支持。但从微课的教学设计来看,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设计中过分追求内容的呈现形式,以及基于媒体技术的漂亮包装或界面,却没有充分重视“教学”的要素,错将传递信息当作教学,忽视了用先进的教学原理指导微课的教学设计,因而导致微课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应用效果。

二、五星教学原理与微课

五星教学原理是各种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大致都赞同的一种处方性的教学设计原理。其核心包括:(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原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向学习者示证新知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尝试应用新知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Merrill,2002)五星教学模式的结构如图1所示,图的内层反映出五星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应遵循“聚焦解决问题”,再贯穿“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融会贯通”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循环圈,而图的外层则反映出由“结构指导辅导反思”构成的又一循环圈。这两个循环圈凸显出梅瑞尔的五星教学模式不仅关注教学过程,同时更关注学习过程,它强调教师的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发展的要求。五星教学原理的实质就是具体的教学任务(如教事实、概念、程序或原理等)应被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各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接着再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只有达到了这样的要求,才是符合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心理发展要求的优质高效的教学。对于微课来说,余胜泉认为“微课虽小,应五脏俱全”,它应包括内容、活动、服务和评价反思等过程。(余胜泉,2013)如何设计微课,使微课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效的教学,五星教学模式给予了明确的启示。即应以“问题”为核心来设计开发微课,使得每一个微课中基本都包括激活旧知(引导入门)、示证新知(教会理解)、尝试应用(辅导操练)、总结归纳(知识提炼)、融会贯通(考察应用)等教学环节。微课的设计开发者首先要针对每个微课对应的知识点提炼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吸引学习者投入学习的关键,也是微课设计制作的前提。而对于学习者通过微课的学习能否达到融会贯通,以及实现知识的迁移则是衡量微课优劣的标尺。要保证微课教学的有效性,就需使其中的教学设计真正符合教学规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最终使微课成为真正具有教学功能的有效教学产品。五星教学原理是各种有效教学的处方,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学设计理念的肯定和实证研究的支持,应用五星教学模式将有助于确保教学产品的教学效能,因此本文尝试用梅瑞尔的五星教学原理来指导微课的教学设计。

三、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教学对象(特定学习者)的特征,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最终支持学习者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系统活动。教学设计以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为宗旨,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钟晓流等,2012)微课教学过程的设计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一方面,要保证在尽量简短的时间内,将知识点讲授得完整、清晰、易于理解;另一方面,要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引发学生积极深入思考;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调动起来,让学生可持续地主动学习。这些都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马秀芳,2013)五星教学原理认为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以“聚焦解决问题”为教学宗旨来开展教学。五星教学原理指导下的微课教学设计应明确以下内容:

1.聚焦什么样的问题

笔者认为,微课的使用价值体现在它的教学性上,即微课是用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没有教学问题就不要去开发制作微课。以问题为中心(或以完整的教学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这也是五星教学原理的核心思想。让教学内容直指具体问题,在面对教学任务或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告知学习者在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后能够做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进而引起他们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微课设计者要把创设问题作为设计的重点,使问题成为推动学习者去思考和探究的纽带,成为其他教学环节顺利开展的中心和保证。面向完整任务的教学问题应至少包括三部分的内容:(1)输入——解决问题所需的已知条件;(2)目标——解决问题的预期结果或问题要求;(3)解决方法——利用所给条件达到目标的各项活动。(王良辉,2010)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与微课选题之间的关系,要保证“问题”解决所需的所有知识技能包含在微课的整个教学任务序列中。“问题”不宜过大,也不要过小。当“问题”过大时,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依赖本微课中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用到其他相关的知识技能。例如,在对“数据结构”课程中“队列的应用”进行微课设计时,如果将问题聚焦在“停车场管理问题”上就太大了,因为解决此问题不仅要用到“队列的知识”,而且还要用到“栈的知识”。如果“栈的知识”是放到“队列的知识”之后学习的话,那么学习者在学习这一微课内容后将无法真正解决“停车场管理问题”。这将极大地挫伤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望。“问题”太小则意味着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技能不能覆盖微课中主要的知识点,微课中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围绕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展开,这也违背了五星教学原理中“聚焦解决问题”的宗旨。

2.明确教学内容的结构

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明确教学内容的结构,才能确定微课中的教学组织。而一个教学主题的内容往往可以用一系列的知识对象来表征,这一系列的知识对象可称为一个“教学任务系列”。其中“知识对象”是一个包含教学所需的“信息呈现”和“细节刻画”(InformationandPortrayals)的框架。(Merrill,1998)微课中微视频播放的顺序虽然是线性的过程,但是教学过程却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微课设计者要明确微课要完成哪些教学内容,实现哪些教学目标。另外,因为具体的教学过程会因学习者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微课设计者在设计微课时要分解教学问题,形成教学任务系列,确定任务系列的顺序或包含关系,然后再确定如何通过建立任务系列之间的链接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任意跳转。

3.确定教学问题用微课实现的可行性

这关系到教学设计中的策略问题。微课虽小,但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它既包含由浅入深、由抽象变直观、化繁为简的数字化教学内容,又包含学生应如何与教学内容互动、与师生互动以及如何得到教师的解答和支持等学习服务。这些看似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环节,但实现起来却并不简单。我们通常使用的教学策略有利用多媒体(如图片、动画、视频)直观地组织和呈现教学信息,通过创设模拟情境(如游戏等)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过链接改变教学过程的组织,等等。作为微课的设计者在编写教学设计稿本时一定要考虑这些教学策略是否适合用微课来实现,更要深思它们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微课制作的“技术”问题,只有将这些教学策略的实现方法确定下来之后,才能着手做教学设计方案。要做好微课的设计开发,除了考虑以上三方面的主要内容外,还需考虑微课的测试评价等内容。微课设计开发的完整流程如图2所示。其中,教学设计是微课开发制作的重点内容,下文针对教学设计的有关内容做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四、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模式

学习是知识建构和意义生成的过程,要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就要依据教学任务的性质和学习者的特点来选择教学策略。五星教学原理是一种将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它主要探讨如何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习。本文在五星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尝试提出一种如图3所示的微课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在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者特征分析后,在教学过程中以“聚焦解决问题”为核心,围绕“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总结归纳”、“融会贯通”5个教学环节展开,共同服务于“聚焦解决问题”这一核心任务,并形成一个教师示教循环圈。最后的教学评价也是微课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是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的依据。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由于微课主要用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微课教学评价应更多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等方面进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从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学习后的测试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的是“过程”,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结果”,微课的教学评价应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教师示教循环圈中各个环节教学设计的要点如下:

1.激活旧知

激活旧知旨在激活学习者先前的知识和经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为解决新问题奠定基础。在这一环节,教师要至少设计两方面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先行设问”或“图示描绘”策略来刺激和指引学习者回忆旧知识,设问和描绘时要避免只是对知识的简单“回忆”;另一方面要提供一些经验来引导学习者将旧知识向当前学习内容过渡,这些经验充当的是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作用,所以越直观、越具体就越有利于新知识的建构。(石娟等,2011)

2.示证新知

示证新知是微课内容的主体。在这一环节,教师要至少考虑三方面的内容设计:第一方面是新知内容的组织和展示方式的设计。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同的教学内容又需要与其相匹配的呈现方式。梅瑞尔将学习内容分为概念、程序、过程和行为四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的类型,确定了各自的展示方式:(1)对于概念,应提供其正例和反例;(2)对于程序,应展示其递进逻辑;(3)对于过程,应尽量直观形象地展示其步骤;(4)对于行为,应直接展示其示范样例。(石娟等,2011)第二方面是媒体的选用设计。教师要根据微课所展示的内容类型合理选用媒体,以达到增进学习的目的。需要谨记的是,媒体的展示形式绝不是“多多益善”,因为并不是媒体的多样性决定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诚如梅瑞尔所言,决定学习者学习热情的是学习本身所带来的成就感,因此在媒体选用时要特别注意其“适用性”和“统一性”。第三方面是学习指导的设计。教师在展示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要适时提供学习指导,例如,在介绍重难点时要考虑是否使用特写镜头、是否插入相关媒体素材、是否采用“暂停”给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等方式来引导学习者更好地关注相关内容信息,从而强化对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3.尝试应用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借助适当的指导性练习或测验,一方面及时判断学习者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习者从尝试应用中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加深对新知更正确和透彻的理解。教师在设计相关练习或测验题时,一定要保证内容与新知的“关联性”,以及题干问题描述的“简洁性”,做到“一针见血”。同时,教师要把控练习题的难易程度,做到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并能预知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因此而设计一定的指导和反馈机制,使学习者能体会到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从扶到放、扶放适度”的有效过程。常用的指导机制是设置一个链接,方便学生查看教师对此习题的正确解析过程。常用的反馈机制是,当学习者给出错误答案时可及时弹出一个“信息框”,提示学习者解题错在何处并给出相应的指点。

4.总结归纳

知识的习得过程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对新知给予不同的表征后,就要对不同表征方式进行比较、归纳,使形象化的知识通过归纳总结而转化为学习者现有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在总结归纳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对知识概括“精准”,避免仅是对前面知识的简单“重述”。

5.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既是强化学习者进一步熟练和灵活运用新知识的阶段,也是激发学习者持续巩固和迁移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因微课时间短,所以持续巩固和迁移往往与课后的应用联系在一起,且在微课结束时进行。微课结束时的内容一般包括布置作业和课后思考,作业或思考的选题最好是适当变化了原情境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应有利于测试学习者综合应用新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微课教学设计应用模板

根据上述微课教学设计模式,为了能为微课设计开发者在编写脚本时提供稳定的结构框架,让其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微课教学设计的思路、内容、活动及评价等的有效设计上,笔者依托浙江省首届课程改革项目的研究和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参赛实践经验,尝试总结出如表1所示的微课教学设计应用模板,旨在为微课设计开发者提供一些借鉴,特别是为微课团队化的协作开发工作提供一些设计规范参考。

五、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实践

笔者选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数据结构”中的“队列的应用”知识点,利用上述微课制作流程和教学设计应用模板制作成一门微课。该微课作品参加了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浙江省赛区二等奖。该微课的教学设计内容详见表2。

六、结束语

第9篇: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关键词 电子白板;交互;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14-02

1 引言

相对于黑板而言,电子白板不仅呈现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教师、学生、资源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而这种交互是电子白板的独特之处和核心竞争力,是区别于以往任何教学设备的优势所在。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囿于传统习惯或对新事物的成见,仅在电子白板上播放幻灯片,把电子白板当作投影来用,忽略了它的交互性,这无疑是资源的浪费。

课堂交互是保证课堂效率的重要要素,对电子白板环境下教学交互行为的深入分析,正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更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交互的目的是教学信息在教与学之间的双向流动,它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与白板的互动以及学生与白板的互动[1]。本文以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例,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如何发挥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以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 学生和电子白板的交互

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必须将学生的活动放在首位。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学资源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通过观看来获取信息,但是在电子白板环境下,学生可以直接操作教学资源,全面调动手、口、脑,激发了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在白板上直接书写 通过白板工具“笔”的使用,学生可以完成上台示范、标注重点、连线搭配等教学活动。如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可以直接用“铅笔”工具将作者和其作品连线,也可以直接在白板上书写自己的答案。这时白板主要是作为一种呈现手段,相比投影只能用鼠标操作的特点,白板更具开放性,学生可以任意修改所呈现的内容,操作更主动更方便。而PowerPoint等软件都是事先做好的直线型课件,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修改是比较麻烦的[2]。

在白板上操作对象 电子白板不仅可以像黑板一样供使用者在上面随意书写,而且可以直接对对象进行拖动、克隆、删除、组合、锁定、缩放、旋转等操作[3]。如安徽省铜陵实验小学赵永康老师在讲“搭配的学问”过程中(本案例选自第二届SMART杯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就使用了白板软件Notebook中的无限克隆功能:让学生在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之间进行任意搭配(图1),从而发现总结出搭配的规律――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崭新的媒体,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非常好,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使用白板工具进行实践 在白板软件Notebook中,带有很多数字化学科教学工具,如圆规、量角器、直尺等,以方便师生的使用。如在“确定圆的条件”一课中,学生通过使用“圆规”工具画出经过A点的圆(图2),可以明确得出结论:一个点不能确定一个圆。(本案例选自第三届SMART杯无锡现场课,教师:温秀智。)这样的设计将“黑板+圆规+投影”结合起来,减少了屏幕切换,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传统模式,不仅让学生去想,而且让学生去做,实现“从做中学”。

在白板上回答问题 电子白板软件还提供了很多生成性工具,如活动模板中的选择模板、匹配模板、分类模板等,这些工具可以直接生产题目,学生在操作这些题目的时候,白板能随机给出题目,自动辨别对错,给出评价。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教师上课也变得更灵活更多样化。如在学习计算机的硬件设备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分类模板,让学生将设备图片分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如果分类正确,则图片顺利被吸入漩涡,反之则不能(图3)。这一设计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家争先恐后想要到白板前一试身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些工具是交互白板在技术集成和资源整合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是白板相对于其他信息技术装备独有价值的体现[4]。

在白板上进行小组竞赛等游戏 结合电子白板独有的小工具如电子记分牌、倒计时、随机生成器等,教师可以设计出许多别出心裁的小游戏,如比比哪个小组回答的问题多、哪个小组找到的生字词多,从而创建出互动、开放的数字化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课堂反应来看,这也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项目之一。

3 教师和电子白板的交互

学生与电子白板的交互说到底仍然是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技术只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工具,离开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再高明的技术也仅仅是一种摆设。而要实现师生之间轻松自然的交互,教师就得在课前多花精力进行教学设计,只有准备充分,设计用心,教学才有灵性,才有创新,课上的交互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凸显出来[5]。

课前预设 要实现学生与电子白板的顺利交互,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对白板课件进行准备。如要实现白板课件对学生操作的即时评价,教师就必须在制作课件时提前设置正确答案(图4);要实现预想的课堂效果,很多资源都需要暂时被隐藏,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予以实现,可以是动画,可以是屏幕遮罩,也可以是颜色屏蔽;等等。在一个调查统计中,针对“你认为使用电子白板教学,备课过程和以前相比如何”这一问题,75%的教师认为时间增加了一些,25%的教师认为时间增加了很多。可见使用电子白板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2],这也印证了教学设计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课中引导 电子白板在一定程度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可以直接操作教学资源,教师更多地以提问者、引导者、评价者的身份出现。如在课堂上使用“魔术笔”“聚光灯”“放大镜”等特殊效果,引导学生注意重点;在播放视频过程或者使用其他第三方软件如PPT时,教师利用白板可以随时暂停的功能,直接在视频或PPT上进行批注;在学生上台示范后,教师可以直接在白板上进行修改,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记住知识[1]。

课后反馈 Notebook软件的页面记录功能可以记录屏幕上的每一个操作,实现对课堂的回放,有助于教师进行课后的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皮亚杰说:“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上的。”他要求学生“高度活动手指”,把活动实施于教学全过程。交互式电子白板无疑顺应了这一理论,提供了师生交互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新颖的教学策略[6]。

参考文献

[1]孙倩.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教学课例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刘江岩.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3]李新兰.白板教学条件下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管理[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4]丁兴富,蒋国珍.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5(5):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