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推广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广大林农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在林业建设过程中最关系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所以一切活动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他们不会对其他任何因素进行考虑,这样就会危害到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速度和推广程度。也大大降低了林农的推广基层林技术的积极性。这些问题会增加林农对政府下达命令的抗拒,使其不接受和完成上面下达的指令。所以基层林业站在推广技术过程中这个问题是十分严峻的。这对我国基层林业发展技术的推广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必须要起到足够的重视。
在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民的自身劳动意识和劳动力结构没有办法满足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要求。随着城镇建设速度的不断增减,现在很多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在农村务农而到城市中工作,这样就导致我国农村留守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儿童和老年人,这些人的劳动能力很差,这样会严重影响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老年人的体力很有限,有些老人甚至不能进行劳动,这样就很难落实基层林业的新技术。第二个是大部分老年人的思想观念都比较陈旧落后,对于新技术他们很难接受,即使有的接受了速度也很慢,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
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中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在推广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时,存在很多问题。除了在农村工作的劳动力日益老龄化之外,还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林业技术的推广。在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就要运用大量的研究经费,但是我国却没有投入大量资金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上,造成研究经费短缺,这样一些基层林业技术的研发工作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就存在惰性,不认真完成推广工作,认为下基层是很大的负担,很少有人愿意将技术的推广工作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完成,只把推广工作看成是一种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这样就不会把自己过多的精力用在推广工作上。这对我国林业技术的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我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队伍建设不完善。现在在我国普遍存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的作用没有更好发挥,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一些乡镇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从事非技术工作,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不能保证,专业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人员流出严重。全国乡站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60%左右,其中专业对口人员只有一半左右。此外,自我补偿能动性差工作能动性差。推广人员一般被动地听从领导安排,一些人不能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主动在生产中学习完善自己。科学研究能动性差,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技术在不断的进步,这就要求推广人员的知识也要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生产。目前有些推广工作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任务、被动地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在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各个有关的事业单位必须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合理的改变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使其真正应用到我国基层林业建设中。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适当的解决办法。
(1)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农民是基层林业建设的主要劳动者,他们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质量。所以要想推广基层林业技术就要从农民入手。这样在林业建设过程中真正运用全新的技术。对于这个政策来说,主要是为了提高农村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转变农民的观念,真正解决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此外,通过增加对农民的培训还可以不断地增强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这样农民就可以学习到更多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也能更好的接受外来的思想和知识。
(2)要构建完善的林业体系。对于该对策而言,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不断地改变现今国家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规则制度,让地方政府可以保障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另外,一个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使基层林业推广工作顺利的进行,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工作质量与可靠性。
当前,企业生产的农机大多数是有人操控的农机,而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农机上并没有安装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如GPS),操作辅助系统等数字化的系统并没有加装到农机。这就造成现在的农机技术与飞速发展的网络数字化技术严重脱节。公司的农机产品并不能满足当前新市场的要求,使企业的产品受到一定的市场冲击。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所以,抓住当前的机遇,进行农机信息化的相关技术研发,提高农机的信息化水平。当前,国家扶持农机的发展,对农机的技术要求更高,企业以往的农机技术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企业的战略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将工作的中心从农机基础技术的研发,要转移到农机信息化技术上来,加大农机信息化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投入。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对农机推广和对生产者的专业培训达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但这种推广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企业应当发展先进的农机联网技术,为农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柱,这样才能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真正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
2科技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有若干的组成部分,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遥远的感知技术。首先是感知技术,这之中就包涵GPS技术。GPS技术是一种定位技术,通过卫星对地面上的目标进行定位,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农机上运用GPS技术可以使农机实施对各个农机的位置和作业情况进行跟踪,以便农机可以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对农业生产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部署,使农机作业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农机整体的生产效率。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都是通过人工对农田进行相关的审查,对农田的作物生长状况、农田土壤水分生长环境、病虫害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但是这样的方法缺少及时性,而且人为因素对田地调查结果的影响较大。现在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对农田的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这样的监控数据不仅实施性强,对各项数据的检测也较为详细具体,可以检测到人工检测不到的项目,以便对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农机中加入这种技术可以更好的把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传感器可以进行更加精确的播种,灭害和预防,提高生产的效率。地理信息交互技术,这是农场的数据处理中心。其核心技术是将农机的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整个数字化系统进行实时的更新,以便管理者更好地对农机的信息进行掌控,对整个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科学调整。对于企业来说,要结合当前的市场需要,生产能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机技术之中。
2.2网络物联技术
网络物联技术包涵各个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链接,使农机在农业生产情况可以快速的到达管理者手中,以便快速做出处理。通过这样的网络可以对农机的各个地方实现远程的生产操作,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此外,在整个系统中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处理系统,降低整个农机对人的依赖,真正达到自动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企业可以根据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机进行网络化的改造,使农机可以更方便的连接网络。也可以研发相应的网络技术对相关的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支持。
2.3精准化技术
精准化技术是建立在精准传感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就包括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整地技术等。这些都对现有的农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传感器方面要达到相应的要求,还要在现在的技术上进行改进,提高基础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准性,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生产的要求。精准技术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技术,要真正实现它,就要整合网络技术遥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对农田的情况进行把握,通过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生产安排,通过网络下发到各个生产单位。在农机上可以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对生产进行更精准的操作,但这种精准的操作也对农机的质量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在这方面对当前的农机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
3结语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形势;对策;长远性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1.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与农业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1.4以推广“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为中心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推广资源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和规范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4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2.5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3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
[2]赵映峰,易超峰,郝新远.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工作[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关键词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实施;安徽芜湖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42-02
1 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实施的成效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是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为重点,加强项目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项目区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1]。土地治理项目投资分四大类:一是水利及田间道路工程设施投资,一般占总投资的88.0%左右;二是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投资,一般占总投资的5.5%左右;三是林业措施投资,一般占总投资的3.0%左右;四是其他工作措施投资,一般占总投资的3.5%左右。作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受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委托,主要承担县域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项目的实施任务。自2006年以来,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在六郎、陶辛、方村、花桥和红杨5个镇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项目13项次,对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据调研综合分析,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加速新品种的应用推广
8年中,先后引进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新品种90余个,开展新品种展示566.7 hm2,根据全县大田生产用种统计,自2006年以来,全县95%以上粮油棉推广品种系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试验区筛选出来的。目前,芜湖县水稻品种每2~3年就能更换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率达96%;油菜良种覆盖率为100%,优质率达99%以上。
1.2 促进新技术的应用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核心示范区“皖南优质烟叶――杂交双晚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带动了该项技术在岗丘区的推广,2007―2013年,累计推广面积2 226.9 hm2,增收节支722.3万元,该项目荣获2012年芜湖县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引进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品种在项目区试种,带动全县超级稻生产面积逐年扩大,2006―2013年,累计推广超级稻面积3.62万hm2,平均产量达9 522 kg/hm2,实现增产868.5 kg/hm2,累计增收稻谷31 439.7 t,增效达8 172.8万元。通过在项目区示范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7―2013年,累计推广运用配方肥5.01万t,增效19 502万元,中心土肥站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粮油生产上的应用研究”获2010年度芜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心全力推进农机农艺结合,推广水稻机耕、机插、机防(植保)、机收等全程机械化技术,水稻机插年服务面积1 333.33 hm2,研制的“水稻机械化栽插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2013年度安徽省级科技成果奖。
1.3 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素质
农业科技推广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项目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这也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手段。2006年以来,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组织栽培、植保、土肥和农业环保专业站技术骨干,在5个镇13个项目区累计举办适用技术培训班396期,受训农民达38 282人次,分别超过计划任务的11.5%和6.9%。共接待咨询1.1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1.7万份。由于培训内容结合项目区示范作物特点,很有针对性,所以深受项目区农民的欢迎,有效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学种田素质。
1.4 科技示范成效显著
科技示范项目是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投资重点。2006年以来,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13个项目区累计开展了优质水稻新品种高产群体优化质量栽培,超级水稻超高产栽培,优质油菜、小麦新品种高产栽培,优质棉花新品种高产栽培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计48项内容示范,总计示范面积5 237.7 hm2,累计投入项目资金251.0万元,据调研统计共增收节支为1 351.3万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00∶5.38,实现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成功转化目标。
1.5 提高农技人员为农服务水平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农技推广队伍。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资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技推广资金(新种子、肥料、农药、植保器械购置)的不足,使得一批先进的实用技术在项目区得以运用展示和推广[2]。8年来,先后引进先进实用技术7项,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中心技术人员获省级科技成果1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县级科技进步奖3项,2人获县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称号,中心“芜湖县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研究推广创建团队”荣获芜湖县首批“533”产业创新团队称号,中心技术人员撰写的学术论文有34篇在省部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60%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独立编写项目论证书,承担项目实施和撰写实施工作总结,并具备承上启下接纳培训后备人才的能力,提高了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整体水平。
2 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
2.1 认真抓好初步设计工作
根据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有关文件总体要求,结合项目区实际,组织专业公司认真编写《××镇土地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并报上级批复实施。
2.2 开展项目调研
根据省、市农业综合开发局对芜湖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的核批内容,组织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再次深入到项目规划区开展调研,在核批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细化编写《××镇土地治理项目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实施计划书》,同时成立项目实施管理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将《项目实施计划书》上报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待批实施。
2.3 签订《项目实施合同书》
经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同意,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局、项目区镇人民政府和县农技推广中心三方签订《项目实施合同书》,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将项目措施概况、项目实施主要内容、年度计划进度、验收考核指标和财政资金使用预算在合同中进行明确。
2.4 严格监督实施和资金管理
县农业综合开发局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对县农技推广中心承担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在开展科技培训,种子、农药和肥料询价采购和发放,以及平时技术指导时,县农业综合开发局、有关镇政府都派人全程参加并监督实施,确保项目计划内容能全部实施到位[3-4]。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农办〔2006〕13号《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费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县农业综合开发局严格按批准的项目计划,所有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专款专用,因而从未发生项目资金挪用和截留情况。
2.5 做好项目总结
县农业综合开发局督促县农技推广中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收集有关图像和文字资料,并做到完成一个示范项目自验一个项目,在项目实施结束时,项目实施技术指导组及时编撰《项目实施资料汇编》。在国家和省、市对芜湖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验收前,县农业综合开发局会同项目区镇人民政府联合撰写《项目验收汇报材料》,并邀请县电视台结合平时采访报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内容,摄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DVD光盘进行声像动态汇报,此举受到上级验收组领导肯定。
3 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及科技推广资金比重过小。据芜湖县8年来统计,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投资在整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资金中所占比重仅占5.5%左右,因此严重制约了项目区良种良法配套及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二是成果转化资金不足。省、市二级农业综合开发局对县级实施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的农技人员在继续教育及科技成果引进转化方面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各地市之间交流少,外地市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得不到及时宣传和推广。三是资金运转困难。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资金大多用在物化技术投入上,由于实行报账制,所有物化投入,如农药、种子和肥料均由实施单位先垫付,待物资发放到位后才按程序报账付款,加大了实施单位资金运转难度。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对种植业的服务功能不强。
4 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实施建议
4.1 提高项目资金投入比重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建设标准,探索监管维护机制。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施成效,建议将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资金投资比重由5.5%提高到10%~12%。
4.2 加大培训和交流力度
省、市二级农业综合开发局要组织基层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实施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学习和借鉴外地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实施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
4.3 向实施单位预拨资金
为减轻项目实施单位资金运转困难,可考虑先拨付一定比例资金到项目实施单位,待正式报账后再扣除的做法。
4.4 鼓励成果转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对引进农业科研成果给予资金支持,对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将农业科研成果进行成功转化并取得显著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5]。
4.5 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
在农业及科技推广项目实施中,根据项目区实际,扶持成立一些协会,如粮油种植协会、棉花生产协会、植保社会化服务协会、产业化协会等,构建“协会+农户+企业”的平台,开展统一良种、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订单和统一加工的“五统一”措施,全面提升项目区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6-7]。
5 参考文献
[1] 唐宗阳.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9):359-360,363.
[2] 刘建.南通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06(6):11-14.
[3] 张志强.芜湖县农业综合开发的效果、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3):44-45,29.
[4] 刘建,王军.新农村建设中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工作的几点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7(5):44-46.
[5] 王成文.提高综合产能 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基础支撑――关于我省粮食安全的几点思考[J].陕西发展和改革,2013(1):11-13.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科技专家;绩效评价
一、绩效评价设计的原则
农村科技推广中科技专家的绩效评价不同于一般的科研人员,不能仅限于科技专家出版的专著、发表的科研论文、获得的专利等理论成果,重点应包括科技专家在基层农村推广中的实际贡献和技术需求
主体的满意程度。在构建科技专家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公平原则
同一个农技推广体系应包括不同层次的科技专家,各层次的科技专家在推广中从事的工作也不相同。因此,对不同层次的人员不能用相同的分值去考核他们完成任务的优劣,应客观地反映科技专家所
做的实际贡献,以此作为按劳取酬和择优淘劣的客观依据。
2.稳定性原则
绩效考核标准在科技专家的农技推广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经过一定程序制订出考核标准后,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而不宜频繁调整,以便于科技专家参照执行。如果科技专家的总分增加,则表明他的科研推广业绩上升;反之,则其科研推广业绩下降。
3.回应性原则
回应性原则即满足特定社会群体的需要,在本研究中则是满足农技推广过程中农民的对先进生产力以及增加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需要。因此,科技专家的工作必须有针对性,深入到基层,形成推广工作与成果之间的利益反馈机制,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以上三个原则是在构建指标体系目标的指导下,对指标的设计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原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构建起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农技推广软环境
农技推广软环境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外部条件的总称,包括技术培训、技术水平和推广方法三个方面。(1)技术培训。技术培训是农技推广中科技专家通过成果方法示范、技术培训班、广播电视和科技活动等方式使农民获取知识技术,采用一定的折算方法,综合考察科技专家在农技推广一年中的工作量。在该指标下设立如下四项三级指标: 培训时间X1-l;培训种类X1-2;推广受益对象数量X1-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幅度X1-4。(2)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对科技专家研究成果质量的鉴定,采用一定的折算方法,可把它分为三项三级指标:知识产权X2-1;成熟度X2-2;风险度X2-3;经济需求度X2-4。①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科技专家的最重要的产出,也是申请了专利保护的科研成果,可通过一定的折算方法,加权计算各种类型和水平的专利数。②成熟度。评价推广技术的成熟度的不可控因素较多,难度较大。本研究采用技术效率评定法,测算技术对效益贡献程度的大小。③风险度。风险度是农民在接受农技推广过程中,受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程度。④经济需求度。经济需求度是通过农民及市场对技术需求的反馈来引导先进科技的研究开发。(3)推广方法。推广方法是科技专家采用农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向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将科研理论转为生产力。在该指标下设立如下三项三级指标:推广方法种类X3-1;农民对科技推广机制满意度X3-2;农民对推广技术吸纳度X3-3。
注:对于无法用具体数值表示的项目,我们引入模糊数学的方法,把主观判断不确定性用具有区间概念的模糊数加以描述,最后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综合评估。
2.农技推广的现实力
它是指科技专家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实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从而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可具体划分成以下两项二级指标:推广效率、经济效益等方面。(1)推广效率。它反映了农业科技推广资源的利用程度及推广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有利于监督推广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配置。构成农业科技推广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两项三级指标:推广指数X4-1;平均推广速度X4-2。其中:①推广指数。该指标可较全面地反映成果推广状况,可表示为:,推广率=(实际转化成果数×正常转化周期)/(研究成果数×实际转化周期)×100%,推广度=实际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100%。
②平均推广速度。该指标是评价推广效率的指标,平均推广速度=推广度/成果使用年限。(2)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指农民在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等同时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和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实现增产增收。在该指标下设立如下四项三级指标:产量增减值X5-1;农业新增产值X5-2;降低成本额X5-3;节省劳动时间X5-4。
3.农技推广的后续性
农业生产技术具有地区性、季节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农技推广的后续性是农民积极参与新技术、新品种的重要参考依据,由农技推广的可持续性这个二级指标体现。它是指农技推广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农业生态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构成推广的可持续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推广手段与方式的可持续性评价X6-1;推广结果的可持续性评价X6-2等。
三、评价方法
1.不同量纲的指标归一化处理
由于上述指标表现为多个特征的综合,而每个指标只能表达一个特征,因此,既不能用一个特征指标去表达科技实力或运行绩效的全部含义,也不能把所有不同质的指标直接进行运算。我们采用线性比例归一化的方法,即将指标进行“功效转换”,实施“无量纲化”,保持指标间相对比较的分值大小,除去指标的具体含义。这样,通过测评指标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
因考虑到指标的权重和尊重客观规律,采用最大值转换模型较为合理,其转换公式为:
其中,CTij―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等效值;Cij―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测算值; Coma―在评价区间第j项指标最大测算值。考虑到各评价对象在规模上的差异大,为了保证计算精度,我们将计算结果扩大1000倍。
2.指标权重赋值
权重系数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见表1)。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渊,陆玉梅,梅强.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9:185-187.
[2]李友华,丛丹阳,韦恒.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特点及其绩效的评价方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2:39-41.
[3]涂小东,肖洪安.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8:38-40.
农村科技推广中科技专家的绩效评价不同于一般的科研人员,不能仅限于科技专家出版的专著、发表的科研论文、获得的专利等理论成果,重点应包括科技专家在基层农村推广中的实际贡献和技术需求
主体的满意程度。在构建科技专家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公平原则
同一个农技推广体系应包括不同层次的科技专家,各层次的科技专家在推广中从事的工作也不相同。因此,对不同层次的人员不能用相同的分值去考核他们完成任务的优劣,应客观地反映科技专家所
做的实际贡献,以此作为按劳取酬和择优淘劣的客观依据。
2.稳定性原则
绩效考核标准在科技专家的农技推广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经过一定程序制订出考核标准后,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而不宜频繁调整,以便于科技专家参照执行。如果科技专家的总分增加,则表明他的科研推广业绩上升;反之,则其科研推广业绩下降。
3.回应性原则
回应性原则即满足特定社会群体的需要,在本研究中则是满足农技推广过程中农民的对先进生产力以及增加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需要。因此,科技专家的工作必须有针对性,深入到基层,形成推广工作与成果之间的利益反馈机制,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以上三个原则是在构建指标体系目标的指导下,对指标的设计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原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构建起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农技推广软环境
农技推广软环境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外部条件的总称,包括技术培训、技术水平和推广方法三个方面。(1)技术培训。技术培训是农技推广中科技专家通过成果方法示范、技术培训班、广播电视和科技活动等方式使农民获取知识技术,采用一定的折算方法,综合考察科技专家在农技推广一年中的工作量。在该指标下设立如下四项三级指标:培训时间X1-l;培训种类X1-2;推广受益对象数量X1-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幅度X1-4。(2)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对科技专家研究成果质量的鉴定,采用一定的折算方法,可把它分为三项三级指标:知识产权X2-1;成熟度X2-2;风险度X2-3;经济需求度X2-4。①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科技专家的最重要的产出,也是申请了专利保护的科研成果,可通过一定的折算方法,加权计算各种类型和水平的专利数。②成熟度。评价推广技术的成熟度的不可控因素较多,难度较大。本研究采用技术效率评定法,测算技术对效益贡献程度的大小。③风险度。风险度是农民在接受农技推广过程中,受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程度。④经济需求度。经济需求度是通过农民及市场对技术需求的反馈来引导先进科技的研究开发。(3)推广方法。推广方法是科技专家采用农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向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将科研理论转为生产力。在该指标下设立如下三项三级指标:推广方法种类X3-1;农民对科技推广机制满意度X3-2;农民对推广技术吸纳度X3-3。
注:对于无法用具体数值表示的项目,我们引入模糊数学的方法,把主观判断不确定性用具有区间概念的模糊数加以描述,最后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综合评估。2.农技推广的现实力
它是指科技专家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实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从而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可具体划分成以下两项二级指标:推广效率、经济效益等方面。(1)推广效率。它反映了农业科技推广资源的利用程度及推广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有利于监督推广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配置。构成农业科技推广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两项三级指标:推广指数X4-1;平均推广速度X4-2。其中:①推广指数。该指标可较全面地反映成果推广状况,可表示为:,推广率=(实际转化成果数×正常转化周期)/(研究成果数×实际转化周期)×100%,推广度=实际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100%。
②平均推广速度。该指标是评价推广效率的指标,平均推广速度=推广度/成果使用年限。(2)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指农民在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等同时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和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实现增产增收。在该指标下设立如下四项三级指标:产量增减值X5-1;农业新增产值X5-2;降低成本额X5-3;节省劳动时间X5-4。
3.农技推广的后续性
农业生产技术具有地区性、季节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农技推广的后续性是农民积极参与新技术、新品种的重要参考依据,由农技推广的可持续性这个二级指标体现。它是指农技推广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农业生态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构成推广的可持续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推广手段与方式的可持续性评价X6-1;推广结果的可持续性评价X6-2等。
三、评价方法
1.不同量纲的指标归一化处理
由于上述指标表现为多个特征的综合,而每个指标只能表达一个特征,因此,既不能用一个特征指标去表达科技实力或运行绩效的全部含义,也不能把所有不同质的指标直接进行运算。我们采用线性比例归一化的方法,即将指标进行“功效转换”,实施“无量纲化”,保持指标间相对比较的分值大小,除去指标的具体含义。这样,通过测评指标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
因考虑到指标的权重和尊重客观规律,采用最大值转换模型较为合理,其转换公式为:
其中,CTij—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等效值;Cij—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测算值;Coma—在评价区间第j项指标最大测算值。考虑到各评价对象在规模上的差异大,为了保证计算精度,我们将计算结果扩大1000倍。
2.指标权重赋值
权重系数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
参考文献:
[1]张渊,陆玉梅,梅强.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9:185-187.
[2]李友华,丛丹阳,韦恒.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特点及其绩效的评价方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2:39-41.
一、考核对象
参加年度为农服务工作考核的农技大师。
二、考核内容
以科技信息、工作业绩、科研成果为主要内容,采用百分制考核开展竞赛活动。
(一)科技信息服务(35分)。
1.农情热线(10分)。以农情热线答复数量与答复效率为标准计分。答复数量最多的得3分,其余人员得分以此标准推算。效率分按照个人平均答复时间计算,答复时间最短的为2分,其余人员以此标准推算。
2.网上科技信息(7分)。包括新优品种、病虫情报、当前农事、信息联播等栏目,数量最多的得7分,其余人员得分以此标准推算。
3.农民信箱信息(10分)。农民信箱“最新农情”、“市场行情”、“农技110”等栏目,数量最多的得5分,其余人员得分以此标准推算。向本产业服务对象群体发送为农服务信件(要求保存信件内容),数量最多的得5分,其余人员得分以此标准推算。(如农技师没有群发权限,可由农业信息中心)。
4.农民培训(8分)。讲授农民实用技术,全年农民参加培训最多的得5分,其余人员得分以此标准推算。每次培训农民20人以上作为计数标准。(签到单需由培训人员与当地相关领导签字)。
(二)工作业绩(55分)。
1.指导完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任务(20分)。所负责联系的示范基地当年实际投资按计划任务全面完成并出形象的得25分,未按投资计划完成任务的按比例实行倒扣分。
2.做好基地农产品直销专柜落实工作(25分)。所负责联系的城中市场基地农产品直销专柜经营正常、产品质量稳定,不发生因经营和质量投诉事件的得25分,发生一起投诉并经查属实的酌情扣分,生产季节直销专柜连续三天没有基地农产品上柜的扣除0.5分。没有基地农产品直销专柜落实任务的农技大师相应增加其它两项工作业绩分。
3.无公害农产品申报和品牌培育(10分)。帮助企业、大户通过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争取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获得最多的得5分,其余人员得分以此标准推算。
(三)科研成果(10分)。
1.(5分)。在省级以上刊物中发表学术论文最多的得5分,其余人员得分以此标准推算。
2.报刊电台发表稿件(5分)。在市内报纸和电台发表为农科技服务稿件,被录用数量最多的得5分,其余人员得分以此标准推算。
3.科研创优(加分项目)。获得本年度国家级科技进步、农技推广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加30分,20分,10分;省级分别加10分、8分、6分;绍兴市级分别加8分、6分、4分;*市级分别加6分、4分、2分,项目参与人员减半加分。本产业工作获得上级表彰被评为先进个人的,按相应的级别一等奖减半加分。
三、考核奖励办法
1.年终农技大师考核总分达到70分以上的,由市政府聘任为2010年度农技大师;考核总分达不到70分的取消农技大师评选资格。
2.对年度考核评为农技大师的奖励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经费2万元,主要用于农业基地科技推广及农产品营销,由农技大师提出具体项目补助方案,报市审核拨付。
四、其他
1.农技大师要按要求参与大地春色节目制作,每周一次更新农业在线网信息台信息,并通过农民信箱发送给服务对象,全年不完成任务的,取消农技大师评选资格。
2.各部门和各单位要积极鼓励农技大师参加为农服务活动。农技大师开展为农服务活动成绩,作为其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农技体制改革中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3.考核办公室负责将考核结果通报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
[论文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经济增长;投资
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农业生产也逐渐趋于集约型增长,这与以往的粗放型增长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这一改变使得农业企业以及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更形成一种多元化的需求模式,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技术推广人员都仅仅拥有较为单一的知识结构,无法使企业承受较大的市场压力。由于农业企业的高层领导普遍拥有较多的专业知识技能而十分缺少高素质的基层员工,这使得企业内部呈现出技术不均衡状态,从而减缓了企业的经济发展速度。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的经济现状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背景
我国的农业推广投资呈现持续性增长,由上世纪90年代的每年30多亿逐步增加到2009年200余亿元。在2010年,投资增长呈现出突然性的剧增。总体来看,推广投资的年增速较大。尽管我国对于农业在推广方面的投资增长速度比在科研方面的投资增长速度高,但相较于财政总支出,我国政府在农业推广方面的投资力度仍待加强。
(二)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强度
农业科研方面的投资与农业生产GDP的比例称之为农业推广投资强度。农业推广的投资强度从1996年-2010年的十五年间增长了86%,每年平均增长5.7%。农业推广投资十五年间增加388%,每年平均增长25.9%。由于GDP的增长十分迅速,十五年间尽管推广投资增加了388%,投资强度仅增加86%。农业GDP在这十五年间累计增长达到了161%,平均每年增加11%。而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累计仅增长7.6%,平均每年增长1.2%。政府对于农业的推广投资较农业科研的投资而言,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绝对量都相对强度较大。尽管政府在这一领域的推广投资强度逐年都在增高,但其在我国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却逐年减少。十五年间这一比例下降了0.2左右。这些数字都说明尽管政府的财政能力正在逐渐增加,但在农业推广方面的投资并非随之增加。正是由于政府在财政方面对于农业推广并没有给予大力支持,使得很多与之相关的推广机构很难进行推广工作,更有甚者已经不能正常进行工作了。在政府投资范围内,许多受财政支持较多的地区尚且仍可勉强对工人发出工资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但推广项目的经费仍然十分少,维持科研十分艰难;财政支持较为薄弱的地区,甚至连工人工资都无法承担,可以进行实验项目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投资方式
我国在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大部分都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被大众认为是准公共物品,所以在成本方面,作为这一成果的市场需求方的农业科技推广单位以及农民难以承担;我国的农业生产普遍具有生产规模较小、产业化进程缓慢、生产的比较利益较低等特点,并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大型企业的依托,私人企业也不大愿意投资于农业科技。这些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推广必须要去依赖政府在这一领域的投资。
二、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
(一)农业科研体制发展中的问题
开拓农业新技术十分重要的途径即为科研,我国的科研项目的导向大部分都是由政府进行引导,追求更多的是科研成果。在整个科研进程中,无论是科研选题还是项目成功申报,以及之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不断追求所谓的高、精、尖。从而更加使得很多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推广时根本不可行。另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是开拓新的农业技术。这就要求机构在选择培训行政人员时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使得行政管理到位,停止出现这一系列不良循环。
(二)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体强度不够
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农业技术推广还主要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投入。而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依然占据较小比例,投资总额也很低。在财政支农总支出中,这一比例仅占10%。
(三)农业技术推广存在一定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农业生产也逐渐趋于集约型增长,这与以往的粗放型增长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这一改变使得农业企业以及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形成一种多元化的需求模式,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技术推广人员都仅仅拥有较为单一的知识结构,无法使企业承受较大的市场压力。由于农业企业的高层领导普遍拥有较多的专业知识技能而十分缺少高素质的基层员工,这使得企业内部呈现出技术不均衡状态,从而减缓了企业的经济发展速度。
(四)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脱节
农业技术的最大客户就是农户和农业企业,由于一些原因,致使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不高,进而影响到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首先,纯农业是大多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农户用于新技术的资金储备不足;其次,农户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严重制约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最后,农村在信息传递方面比较单一,在获取信息方面滞后,不能同步科技创新发展。除此之外,农业的科技创新不能很好应用于生产,也是很关键的问题。部分地区的农业经营规模比较小,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也要加以考虑。例如:日本的农业生产,在规模很小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应用的农业技术很高,主要原因是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与实际情况结合紧密,做符合实际的农业科技创新。
三、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经济增长促进的建议
通过上述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经济中的现状和作用分析,表明我国农业经济的技术推广总投资量呈现一个增加的趋势,但由于政府的财政强度并没有跟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总体上仍然表现为推广技术总投资量的不足。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函数分析,研究表明长期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投入
1.落实2012年最新修改的《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使政府财政对于农业推广得投资形成一种长期的配合模式。各县市政府部门应在预算范围内对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并不断按规定持续增长该资金,不断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强度。2.各县市政府部门应该对款项的落实进行监督,保证每一笔款项都用于实处,并定期对其进行评审考核,保证资金得以有效利用。3.作为促进农业不断进步的基础的农村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之后以农村信用社为重点而不断扩建,但是仍然不具备完整的金融支持体系,仍须政府不断进行探索完善。4.实现推广的主要途径是成立相应的农村基金委员会,不断发展农村合作委员会,使农村合作基金组织不断规范。除此之外应不断加强农业保险在广大农村的应用程度。5.对于款项资金的使用要更具科学合理性,在实践中要不断去调节农业推广费用的投入结构,合理调整项目费及事业费的比重,以及在事业活动中业务活动费用同人员费用的比例,保证推广工作有序顺利进行。
(二)依靠投资来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政府应该推行更为合理的农业科研机制,在机构中设置专门的独立监督小组和领导小组,两个部门在运营过程中相互促进并互相监督。2.在项目评定过程中聘请一些专家来对其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决策分析,按照相关规定来对其进行评估,界定项目是否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3.应将科研活动紧跟市场需要,使得科研成果应主要在农业技术方面有新的突破,即不断让科研机构转型。
(三)构建多样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营模式
改变由上至下的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应用中逐渐立足于市场,保证对农户需求的满足,形成由下至上的新型推广模式。逐渐开始以政府投资的农业技术推广为主干,各类型的合作社和协会为辅助的内外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可以在农业部门及农业院校中设立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促进对新技术的推广。对于相关农业企业的投资开发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有效利用农业合作社来使其发挥相应作用,提高农业技术的传播速度。要加强对于民间资本的合理利用,增加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提供的贷款,不断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投资模式。
(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在“科教兴农”过程中,必须使农业的生产和科技创新脱节问题得到解决,然后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改变,把相关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完善,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推广机制,让技术落实到基层,并积极的参与交流和指导。主动把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农业科技推广和相关资金的站点,每年按时按点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并成立农业技术指导的专家小组。积极地把科研成果推广到农业当中,建立专门的科技园区,并且把成果具体化,在现场给予农民指导,让农民逐步的学习,并应用于实践。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农业高校的学生下基层,积极主动地到乡镇农科站工作,并给予奖励,用来鼓励。农科站要把推广员的素质提高,结合农科教企和产学研一体化。让农机人员深入村里进行指导服务,形成示范的科技园区,让涉农的企业有专业的服务组织,在需要时给予积极的农业技术指导,让高新的农业技术有效地得到实施和推广,让农户和涉农企业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对接”是把学校专业教师直接派到县(市、区)、驻在村,实现学校与地方对接,科技与产业对接,教师与示范户对接。实施“三对接”是农职院校发挥传统专业的办学优势,集中人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培养和锻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专业教师可借此机会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贡献体现在农民增收上,实现自身价值;也是学校实现科学发展,增强在当地经济中的辐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的重要途径。教师服务“三农”的能力在实战中得到长足发展。
一、对接县市,规划产业发展
学校和有关县(市、区)“一对一”的校地挂钩,帮助解决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为对接县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服务,每个产业建立1个科技示范基地,通过零距离科技服务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进“一县一业”发展,使本区域内的八所农职院校对接县市的主导产业规模扩大了15%左右。教师在开展调研论证,结合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与地方农业部门共同制定高效农业规模化等产业发展规划,为农业产业升级描绘蓝图。在帮助县(市、区)制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教师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二、对接产业,培育“一村一品”
驻村教师充分利用“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平台,开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技术攻关,切实加强种子种苗引种繁育,着力建设科技示范基地,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如在丰县建造国内首家苹果避雨栽培棚,在高邮市围绕全面提升有机稻米、扬州鹅及罗氏沼虾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的目标,着力构建“公司+产业协会+农户”等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制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的科技推广方案,大力开展“订单种养”或“合同生产”。在滨海县推进“良种工程”,实施以苏牧1号白鹅、苏姜黑猪为主的种源引进推广工程,促进两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一村一品”建设。“一村一品”培育,也加速了院校和教师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对接农户,引领农民增收
即教师与村“一对一”对接。农职院校教师作为对接乡镇的科技特派员,驻村担任科技村长,全面开展驻村入户科技服务,为所在村、示范基地和农户排忧解难,从田头到市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成了当地农民心中科技入户的“活名片”,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深受当地政府和群众欢迎。
驻村教师通过现场指导、集中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服务,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技术指导到位。采用“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方法,指导示范户采用高产高效新品种和高效生态安全新技术。把主推技术与常规技术集成优化,新技术与实用技术配套组装,在示范户中全面推广,提高了技术应用的综合效应,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二是技术培训到位。建立“驻村教师――核心示范户――辐射带动户――广大农户”的多级式科技推广网络,根据不同特色村、不同农时季节、不同种植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户培训相结合,通过举办培训班、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信息、发放品种简介和技术讲座资料、农林信息资料等形式,使种植户了解、掌握、应用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三是培育新品牌、开拓市场到位。根据当地实际,帮助成立相关产品生产营销合作组织,辅导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