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声乐艺术表现力辩证关系
中专学校声乐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5—17周岁,有些学过一点发声方法,有些一点也没学过。入学以后,经过一个时期的声乐技巧、技能训练,他们基本能唱一首完整的歌曲。但到了舞台演出和考试汇报时,却出现了声音“假、大、空”的现象。笔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探索出一套新型教学模式。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中专学校声乐教学对象分三类:一种是教师仅仅通过讲解示范、启发引导,马上就能领悟到声乐发声方法、唱好作品的学生。他们的演唱往往具有激情和表现力,声音也比较圆润、丰满、流畅、动听,表演自然。这类学生善于与教师配合和沟通,热情高、学知欲望强,课下完成作业也积极。另一类学生,教师虽然运用同样的上述教学手段和方法教他,而他却不能马上领悟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意图和目的,反应也不敏感、情绪也调动不起来。自然,他们的声音也就打不开,更谈不上悦耳动听和激情表演了。对待这类学生,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引导。通过形象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打开心灵的闸门,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调动“情商”。最终,使他们的声音和激情碰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三种学生,他们通过模仿造做出来声音,情感表达僵硬、声音气息不流畅贯通,自然,表演就更谈不上了。但他们学习热情很高、上进心强,急切地想表现自己。对待此类学生,在教学时,不应急于批评,更不能拿他们的缺点与其他好的学生来比较打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是给他们讲解清楚教学理念:无论多么高超的声乐技能和技法,都是为情感服务的,都是心灵在歌唱。只有明确了教学理念,他们的声音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打开,表演才能自然、流畅,情感表达才能恰到好处。
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在教师授课的同时,要超前地和学生一起研究和欣赏最近时期最红、最火、最受人们关注和喜爱的歌唱家、音乐会及歌手大奖赛。多看戴玉强、阎维文、、宋祖英等著名歌唱家的影像作品。分析、研究、总结他们的歌唱技巧、方法及成就;让学生明确只有用“心灵歌唱”,才能唱到人们的心里去,才能心心沟通,才能打动观众,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声音的技法与技巧。从而学生明确什么是“声情并茂”的演唱。再者,教学中还可利用歌剧《党的女儿》《江姐》《白毛女》等影像作品来启发和感化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歌唱和表演的关系。
三、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众所周知,15—17周岁的学生都尚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和生理都非常稚嫩且天性灵活好动。要在这个年龄段建立声乐的发声腔体,训练出良好的歌唱乐器相当困难。首先用“鼓励”的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对学生微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然后从“真”声挂“假”声到“混声”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开始时可用“哼鸣”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深呼吸支、头腔位置等。建立了声乐的歌唱通道后,就可运用哼鸣状态来带动汉语音韵的十三辙,进行扩张声音练习,用“春、夏、秋、冬、南、来、北、往、各、界、互、报、喜”代表汉语音韵十三辙训练头腔、咽腔共鸣和胸腔联合式呼吸,最后,带动全身心去歌唱。对于尚未度过“变声区”的学生就要利用学生自身的童声来训练。因为他们是童声,自然上高音就困难,教师可找一些音域相对适度的歌曲训练,避免拉伤声带,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变声区。如何解决男生的男高音问题呢?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男生唱到小字二组e2—f2(即“换声点”)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让男生从“w”母音拢着唱,闭口音开着唱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腔体扩张的感觉,找到声音的高位置,进而全身心地投入激情歌唱,忘记换声点“高”音的存在。这样就顺利地通过换声点,达到字、声、情、表、形统一,声音乐耳之目的。
四、声乐训练中的辩证关系
一位好的声乐教师会有很强的声音分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简单、灵活、有效地解决学生声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声音训练的角度看,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整体的歌唱,这要求教师的听觉是平衡的,思想方法是辩证的,看问题是客观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全面的。在训练中,如果过分强调声音的靠前和高位置而忽略了与他们成反向的声音垂直“拉伸”和气息的深度,就会失去歌唱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声音位置时,始终要注意与它反向的气息的运用;反过来,在提示气息放下来时,又要注意声音的高位置;提示声音靠前时,要注意声音的垂直状态;在提示喉咙打开时,要注意声音的集中或加强声带的张力;当强调吐字清楚时,要注意科学歌唱方法的运用等。此外,歌唱中的每一个字都要在科学唱法的共性之中,而科学唱法中的每一个字,又有它本身的个性体现;歌唱的姿势既要放松又要积极等。
声乐教师往往习惯用听觉效果来要求学生,这样会造成声音向单一或局部方向发展,失去歌唱的平衡,使声音无法控制,科学的歌唱状态也受到破坏。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时刻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正与反、上与下、前与后、大与小、宽与窄、声与字、开与闭、紧与松、横与竖、圆与亮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保持良好的、科学的歌唱状态。
关键词:声乐;艺术指导;声乐教学;应用
良好的声乐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们建立起更为优秀的艺术感知能力,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因此在现如今的高校教学中,对于声乐教学投入了广泛关注,为了使得学生们能够更高的学学习声乐知识,养成优秀的艺术感知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引入声乐艺术指导的教学模式,利用科学、合理的声乐艺术指导提升课堂上学生们的声乐学习效果。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声乐艺术指导。
一、结合作品相关背景,科学声乐艺术指导
教师在引入声乐艺术指导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兴趣以及声乐课堂的人文情感教学,声乐艺术指导这项工作除了要求教师们具有过硬的专业声乐教学水平以外,对教学者的文化底蕴也有着很严格的要求。教师们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针对音乐作品本身进行教学,往往会比较枯燥,因此教师们在为学生们教学一首新的音乐作品的时候应当进行作品相关资料的准备,在备课阶段就查找该音乐作品的创作者生平经历、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创作这首音乐作品的时候所赋予的情感等等给,在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给予学生们更多趣味性的声乐艺术指导,让学生们从多个方面进行音乐作品的了解,继而深入体会音乐作品,提升学习效果。声乐教学与数学、语文等等科目不懂,声乐相关知识的学习往往更侧重于对学生们的感悟能力的培养,而为了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音乐作品,在进行声乐艺术指导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们进行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们了解该音乐作品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境下所创作出来的,继而学生们在感悟的时候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将自己也置身于音乐作品所被创作出的那个背景下,更好地进行艺术感悟。另外,教师们通过对音乐作品蕴含情感的介绍,通过教师的声乐艺术指导,也能够使得学生们在演唱的时候多多注意自身情感的表达,从而将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比较饱满的表达出来。
二、把握音乐节奏声调,科学声乐艺术指导
声乐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对音乐节奏和声调的控制是学习的重点,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应当严格按照乐谱所标示出的节奏进行演唱,保证在演唱的过程中始终跟随伴奏,不出现忽快忽慢的情况,带给听众们美好的听觉盛宴。教师在为学生们进行声乐艺术指导的时候就需要着重培养学生们演唱过程中对于音乐节奏与声调的把握能力,在演唱中保持平稳的气息。在给予学生节奏声乐艺术指导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们也发挥主动地位,在与教师的合作中进行如何掌控节奏的技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与学生们共同打节奏,或者是利用节拍器等工具来帮助学生们发现自己音乐节奏错误的部分,从而加以改正。如果学生们出现音准把握不好的情,往往是由于学生们自身的乐感没有培养到位,以至于在学习音乐作品的时候不能够准确地确认其音调。因此,进行音准方面声乐艺术指导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们能够分辨各种不懂的音调,当学生们对于不同音调有所了解以后也能很容易地找到正确的音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重复记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们矫正音准,在课堂上,教师们可以为学生们重复播放所要学习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们在反复的播放中形成深刻的印象,继而在演唱的时候也能够根据记忆准确找到音调。
三、注重发声技巧指导,科学声乐艺术指导
在声乐演唱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发声技巧的指导,让学生们学会用最科学的方法进行演唱,这样既能保护学生们的嗓子又能使得学生们更好地进行声乐演唱。在学习声乐演唱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如何换气都有所疑惑,演唱中如果没有掌握换气技巧,就可能导致在演唱某一句间隔比较短的歌曲段落的时候,出现气息不稳、跟不上歌曲节奏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艺术指导的时候可以首先教学学生们正确的换气位置,让学生们找到最适合人体发声的部位,进而有技巧地进行换气。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演唱歌曲的时候,让学生们进行对歌词熟悉,帮助学生们进行歌词断句,指导学生们在演唱到特殊的歌词位置的时候进行换气,从而使得学生们更加明确换气时机,保证整个演唱过程学生们的气息更加平顺,掌握好换气规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给予学生们声乐艺术指导的时候,应当进行唱歌方法的纠正,让学生们明白科学的演唱技巧,从而在学习声乐演唱的时候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如今的声乐课堂上,教师们应当进行声乐艺术指导的融合,让学生们在学习声乐演唱的时候也能够多多注意各种发音技巧,并在学习声乐作品的时候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继而在演唱的时候能够带有丰富的情感,在演唱过程中与听众形成强烈的共鸣,优化声乐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菁菁.声乐艺术指导的职责、素质及培养[J].人民音乐,2016,08:105.
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建立以音乐为中心的整体教学观念。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音乐是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从培养学生音乐内心听觉与音乐意象人手,在声乐教学实践中,通过长期刻苦的音乐艺术训练,融入练习者的创造性,并依靠练习者的情感、经历、修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不断促进声乐艺术的表现。技与艺,即声与情,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字和隋感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歌唱的人声是以人身的整体作为乐器从事歌唱的,绝非只靠嗓子、气息或共鸣就能单独完成。歌唱是全身心都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歌唱应成为诸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换言之,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声与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不论是专业歌唱者还是业余爱好者,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整体歌唱的意识,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达同时进行,使声、字、情成为一体,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同,嗓音也有差异,在声乐教学中整体训练尤为重要,它不仅包括歌唱呼吸的整体训练、歌唱语言处理,歌唱心理的训练等,更重要的还是歌唱的魂——音乐的训练。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的练习中,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含义。
二、有内涵的练声
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简言之,就是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环节,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调节各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服务。发声练多因为没有歌词的原因,被认为是没有情感内容的,属于纯粹技术练习,如单个音素、音节的发音练习,扩展音域的练习,提炼音质的练习等等。其实不然。即使是单个长音,假使我们用不同的情绪来表达,也将出现多种声音音色、音质的表达方式。在歌唱中“声和情”永远都是紧密联系的。例如:我们在心情愉快时发出的声音是甜润、温暖的,而板着脸孔则会发出冰冷、干涩的声音,即便符合练习要领,声音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的。发音正确基本方法的掌握,是为了利于更大程度地表情达意,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声音。愉快、温暖的发音应是歌唱时的最基本声音色调,它可以使声音柔和悦耳,声随情走,充分做到有声有情,情托声,声含情。
在声乐教学中,练声过程是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从枯燥的练声技能中摆脱出来,就需要运用音乐的魅力,发挥练声曲的作用。在练声前,首先要求学生在思想上作好准备,借助发声练习曲调的旋律,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愿望,抒发内心的情怀。例如:5432|1——这一短小的练声曲,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练声曲的旋律是对“彩虹”的描绘,提示学生用声音来描绘彩虹的形状,以及用“雨后见彩虹”的欣喜心情来进行发声练习。如此,简单枯燥的练声曲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学生会用愉快的心情去完成,最终达到练声目的。同时,在发声练习过程中,结合字声练习(带词练习)要求根据词意思维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三、“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更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及生命升华的展开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开其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在歌唱的诸多环节中,“情”是最重要的,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是声音的灵魂。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整的音乐效果”。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卡鲁索认为“歌唱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为了追求一种效果而作的技术挣扎。”他在歌唱时听从心灵的支配,超越技术对他的影响,他的感情是他歌唱中唯一的导师。北京曲艺界也有着“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的艺谚,要求演唱者以充沛的内在情感统领、调动声音,以显示情真意切、优美动人的双重艺术魅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歌唱的情感表达和歌唱的艺术表现上,会给课程的整个过程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歌唱前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诵歌词,酝酿感情,根据歌词的内容与情绪决定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字的喷口力度,形成自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把握歌唱内容所要求的总体形象,在脑海里形成“内心形象”,从内心视觉、听觉上感受音高、节奏、发音及内容表达的理想效果,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达情感,积极地投入歌唱——即“以情带声”的歌唱。它就好像讲故事时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这种忘掉技术、注重表达歌词内容的歌唱才能打动观众。例如在《节日欢歌》歌唱训练中,启发学生怀着激动兴奋的情绪,表现节日中欢快的气氛。学生在跳跃生动的音乐指引下,自然而然的就能运用光彩明亮、流畅生动的高位置声音来演唱,无须过多的声乐术语做解释。同样在教授歌曲《黄水谣》时,首先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以及音乐所要表现的三个截然不同的层面,力图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三种不同的情感,而后的演唱比单从声音技巧来训练、要求学生要有效果。如此的“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充分发挥了音乐的作用,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从复杂的歌唱技巧中解放出来,从中真正感受到所带来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歌唱的本质。
四、结束语
当然如果只重视情绪、心理等方面的训练,忽视肌肉的训练也是不对的。任何情绪、心理的变化都将通过肌肉等具体的变化体现出来。所以技术训练的本质就是通过肌肉等物质方面的训练实现情绪和心理的调整,达到提高技术能力的作用。声乐讲究的是用感情来奏响音乐,不是让“身理”技巧来表达感情。有些歌唱者凭着对音乐的酷爱,花大量的时间去努力学习发声技巧却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归其原因,就是离开了“歌”的本原——音乐。所以,无论歌者还是教育者都应本着音乐的根本来进行歌唱技能的提高和完善,真正体验歌唱的本质魅力。
一、音乐教学中声乐专业学生特点
1.思维比较活跃
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自主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都比较强,他们渴望获得成功,自我评价高,同时又非常关注社会评价,特别是领导和老师的评价。艺术是需要激情,需要灵感,需要超越自我,超越别人,只有这样,艺术才具有生命力,才可持续发展,所以音乐学中声乐专业学生活跃、无拘无束的特点必将带给他们在艺术创作的灵感。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注意改革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声乐教学规律,创新教育形式,让思维活跃的学生更容易接纳。
2. 文化知识相对薄弱
与其他专业相比较,音乐学中声乐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总体相对薄弱,由于他们在升学考试中,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客观上造成了自已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导致学生在知识上营养不良,认知结构不合理,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较差,这势必给学生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的舆论引导和日常教育中,要求学生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学习声乐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有较强的综合素养以及本学科的理论知识。
二、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曾经有位伟人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使人们想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接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声乐教学就不能最终取得成功。作为一名声乐课教师,要完成声乐教学任务,老师既要教会学生声乐理论知识、发声基本技巧,还要在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能力上下功夫。
1.音乐欣赏需要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文化素质高低和音乐知识多少与音乐欣赏水平的深浅度是成正比的。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涵。所以在选择欣赏内容时做到因人而异。
2.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含的客观感情相吻合的过程。所以学生在了解曲目背景的前提下要反复听一首曲目,学会听门道。
三、 情感的培养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它告诉人们: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情感的升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声乐认知与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业,它们共组成了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在声乐教学中,老师除了运用声乐技巧外,最重要的是用真实的情感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和情绪的感染。
关键词:音乐;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05-01
一、声乐教学的特点
声乐教学的总体特点是技术训练、艺术处理与情感表达能力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进行完整而全面的训练。声乐教学课程安排有限,因此在课堂教学上需要做到“少而精”,在全面、循序渐进的课程教学基础上,重点强调对“正确歌唱”核心技能的训练。
从声乐的生理机制上看,首先,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的呼吸是身体内部自然的深呼吸,持久深沉而平稳的呼吸是维持声带振动的不竭动力,是歌唱的前提;其次,声带的振动产生声源,声带需要适当的紧张度,其闭合不能过紧或无力,声带与气流的冲击配合运动而发出声音是正确歌唱的基础。声带振动引发腔体谐振被称为共鸣或共振,共鸣的扩大美化修饰了声音,这是美好歌唱的核心;第三,吐字是歌唱的灵魂。吐字离不开特定的语言,任何民族,要把歌唱好都需要把本民族的语言音发准、吐字清晰。
从声部声区的训练教学上看,以中声区为基础而进行的混合声区训练是“正确歌唱”的关键。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是人的自然声区的四个声部,有着各自不同的自然区域。不管是男是女,在进行以中声区为基础的混合声区训练时,都需要首先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即稳定的喉头位置。这是声乐训练中的难点也是训练的关键性问题。学生们的声乐训练,以“O”和“U”母音的过渡来获得混合声区的统一。
二、声乐教师需具备的素质
声乐教学要在声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声乐潜能,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还需要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这要求声乐教师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
(一)声乐教师需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好的老师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任何教学成果的关键因素。所以,声乐教师要刻苦专研、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首先,声乐教师自身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知识,要对歌唱艺术在总体上有所把握,熟练掌握正确的唱法。因为只有在老师对唱法技能技巧很熟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让学生学会知识。其次,声乐教师需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即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老师靠听觉去把关了。因此,声乐教师具有敏锐的听觉去辨别学生的发声,以及演唱时的音准、音色、节奏、气息等情况,并及时纠正学生的发声。
(二)声乐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
声乐教师具备了示范歌唱的能力才可以将“言传”与“身教”有机结合起来,让其教学更令学生信服,更具魅力。示范能力则需要声乐教师具备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教师好的范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在聆听范唱过程中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以及领悟到教师对歌曲的理解,观察到教室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三)声乐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
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等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需要丰富的情感体验、科学的发声技巧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所以,一名声乐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语言修养、音乐理论修养和艺术美学修养。
三、良好的声乐教学方法
(一)在声乐教学上注意艺术处理与情感表达能力的结合
在教学中,声乐作为充满情感色彩的艺术不能孤立地训练声音技巧。实际上,创造者的每一个作品,都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以及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在声乐教学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声乐教学具有的合作性,不仅需要教师拥有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合理的教学结构,还需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声乐教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他们歌唱动机是否正确,培养其浓厚的兴趣和对于声乐艺术真挚的情感。在教学上,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真正把学生引导到声乐艺术中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学习中去。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性格特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交流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们相互信任,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声乐艺术,帮助他们尽可能正确、规范、完美地去表现声乐艺术。
一、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技巧教学中的作用
(一)在声乐气息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呼吸在声乐表演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因此掌握呼吸技巧是歌唱者的基本功之一。只有自然的呼吸状态下,演唱者才能具有准确地生理音准。因此,在声乐表演中,必须将呼吸的节奏与音乐同步。而作为主线旋律表达的声乐钢琴伴奏最能够起到这方面的引导作用。通过前奏、间奏等伴奏,能够提供给演唱者呼吸节奏的基准,在同步中形成对该曲目的呼吸反射。
(二)在声乐技巧训练中的指导作用
声乐教学中一些特殊的演唱技巧,比如花腔等美声唱法,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而钢琴伴奏中也有许多技巧能够与这些声乐技巧搭配,使其能够起到很好地指导作用。比如在美声的花腔技巧的训练中,断音、快速音阶、笑音、泣音等技法的训练中,钢琴伴奏可以通过左右手不同的按键技法,以跳音、震音等引导演唱者在技巧上的变化节点。
(三)在语言技巧训练中的指导作用
在声乐艺术中,语言的理解与掌握是非常重要的。一首歌曲,如果歌唱者自身对其述说的内容,表达的情感都不了解的话,可以说肯定是没有什么感染力的。但是,涉及语言,则又必然联系到其文化背景。以常见的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外语歌曲来说,其民族性与地方性的语言风格差异,不仅仅是音准、音调等方面,甚至还包括连音方式、鼻音共鸣等。钢琴伴奏则比其他的管弦器乐在这方面更能起到引导与配合的效果。
二、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表演教学中的作用
(一)在语句表达与情绪表达中的指导作用
在表演中,情绪与情境的表达,是声乐演唱感染力与艺术美感之所在。在舞台表演中,演唱往往是整场表演的主线与。而现场表演的,可以说是不可能直接就能够一下子就达到的,必须要有足够的情绪调动与情境的铺垫。钢琴艺术指导首先在前奏中进行情境的铺衬,利用其音色与表现力,仿佛如述说一般,向听众展开一副诗篇的开头。声乐演唱者在这个过程中,也在进行自身的情感的调动与准备。当演唱开始后,钢琴伴奏就会在适当地时候出动琴弦也触动演唱者与听众的心弦,更是会在演唱的中,以钢琴自身的表现力进行强有力的映衬。
(二)临场心理调控能力训练的指导作用
对于声乐表演者而言,现场往往就是一个独唱的战场。任何一位演唱者在面对初面对广阔的舞台、灯光和台下的视线时,都有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舞台上其他伴唱、伴舞者所不能体会的。因此,能够临场调节好心理压力,出色地进行声乐演唱的发挥,有时甚至比声乐天赋还要重要。钢琴伴奏一者利用前奏等吸引开场注意力,分担压力;二者能够提前引导、托腔保调。
三、钢琴艺术指导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
(一)提高声乐学生与其他表演者的合作能力
在声乐教学中,进行声乐学习的学生们往往专注于曲目演唱本身,而忽视了声乐表演事实上不仅是以声乐演唱者为主,更是有其他伴奏、伴舞等综合表演艺术的配合。因此,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声乐演唱的熟练技巧,掌握声乐语言、语句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临场表现与控场能力,还需要具备与其他表演者同台默契配合的能力。而通过学习钢琴艺术指导,能够使声乐学生提高与其他表演者配合的协作能力。
(二)让学生换个角度发现自身的缺点
声乐演唱是一项技巧与情感需要同时贯注的艺术,声乐学习者在进行训练时,往往全神投入,在演唱结束之后,即使声乐教师指点出不足之处,在纠正与改进上有时也存在一定难度。这是因为,情感与技巧的惯性往往形成了反射。在这种时候,需要冷静下来,从旁观的角度,通过直观地对比,才能有所进步。钢琴艺术指导教学,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旁观的参与角色。学生在给同学的演唱进行钢琴伴奏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同一个作品他人不同的演绎,以及自己是如何的配合,这双重角度的参与,能够快速得到提高。
四、结语
课后练习要与课堂教学保持同步
声乐教学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因为每位学生的声乐基础、声音条件与悟性等都有差异,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都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与教学进程,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那么,在课后自学时,学生也应该做到与课堂教学同步,上课练什么,课后就练什么,老师要求自己怎么练,课后就怎么练,只有课堂、课后相互配合,才能更快的进步与提高。(一)放平心态,稳步前进在实际的课后自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练唱的,尤其是一些声乐初学者,他们厌烦于这些枯燥、乏味的基本练习,所以在听到一些学哥、学姐或者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同学在练唱一些旋律优美地“大歌”时,非常之羡慕,也跃跃欲试,偷偷练唱起来,殊不知这样超能力的练唱,不仅不能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反而还会给发声器官带来压力,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发声毛病,甚至损伤声带。因此,学生一定要立足实际,端正思想,不可好高骛远,也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只有脚踏实地、稳步前进,才能建立扎实的演唱功底。(二)要保证课后练习的有效性课后练习也要讲求效率,只有有效练习才能促进技能的提高。所以,在课后自学时,学生不能盲目练唱,首先要明确每次课后练习的目标是什么,再按照课堂上老师的要求用心去练,练习中碰到问题要善于用脑,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就先记下,下次带回课堂请教老师。总之,只有心、脑、手、耳积极配合,才能保证课后练习的质量。
课后练习要及时,并坚持每天练唱
声乐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要想尽快理解与掌握课堂知识,学生就要做到及时复习,并且还要坚持每天练唱,才能实现巩固记忆和灵活运用的目的。(一)要学过即习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复习与巩固,慢慢就会遗忘。人的遗忘规律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所以,每次声乐课结束后,学生都要及早去复习。因为刚上完声乐课,学生对课堂的细节、要求和声音感觉都非常清晰,如果将还在自己脑袋里的新鲜知识及早回笼一遍,就可起到加深和巩固记忆的效果,而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再去复习,那练习的效率就会明显降低。因此,课后练习一定要及时,要在遗忘阶段开始之前就开始复习,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学而时习之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想获得娴熟的技艺,就需要反复的练习。声乐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歌唱习惯的过程,也就是从歌唱的不自然——自然,再从自然——自如,最后能够随心所欲的驾驭自己的歌唱运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而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地练唱,才能够慢慢得以实现。所以,养成每天练唱的习惯,是熟练和巩固技能的有效手段。别是喉咙(的控制一般难以让人驾驭,发声器官开始接受训练时,是不易让人把持的,各部位的协调配合。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41-01
一、声乐教学模式多元化与分级教学管理结合的教学探索
声乐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声乐理论与声乐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为完成声乐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具体可操作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组织形式。声乐教学模式多元化,即采用声乐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以及一定量的声乐表演课和声乐艺术实践相结合,以声乐个别课和小组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管理上配合分级教学管理,这样才能体现声乐教学的最大效率和教学成果。声乐个别课,是以“一对一”形式来进行的声乐技能训练,可以充分体现声乐教学的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的特点。通过个别课能够充分顾及到学生的声音特点和艺术个性的发展,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个人声乐技巧和表演水平。
声乐小组课,就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同时面对两个以上学生的声乐教学。声乐小组课的授课比较灵活,也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小组课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可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声乐技能训练为主的小组课,可以集体练声、单独指导唱歌或者互相对比练声、单独指导唱歌等多种形式展开声乐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歌唱共性的掌握和训练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声乐技能上的共性要求、对学生歌唱内容、歌曲处理以及纠正错误发声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现场观摩教学的机会,对于提高学生演唱水平以及今后从事教学都大有裨益。二是以排练、观摩、教学实践活动为主的小组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应侧重于声乐教学实践和声乐检查,通过排练(重唱、小组唱、表演唱)、观摩等教学实践来达到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声乐表演、组织和创编能力。声乐集体课,是以班级或年级为授课单位的教学模式,包括理论大课、合唱教学课以及声乐表演理论课、声乐作品欣赏课等。它是根据高师音教专业培养音乐师资的需要,以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疑难问题,拓宽学生在声乐教学理论上的知识面,并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为目的。
声乐表演课,也是声乐集体教学的形式之一,声乐表演课由表演基础理论、重唱、合唱、歌剧排练、形体和舞蹈等课程组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声乐艺术实践(活动)课,是声乐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目的在于通过艺术实践检验教学效果,并改进教学,使学生的声乐技巧不断巩固和完善。同时,通过声乐艺术实践,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声乐教学分级动态管理,就是把本专科的声乐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在低年级(本专科的一、二年级)是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在高年级(本科三、四年级,专科的三年级)为选修课程学习阶段。低年级为《声乐基础》,属专业必修课,高年级为《声乐》,属专业选修课。作为基础课程阶段,以小组课、集体理论课为主,个别课为辅。集体课主要是声乐基础理论课,把有关歌唱呼吸、发声、共鸣等共性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介绍;并开设普通话、意大利语音等声乐语言课程,解决学生歌唱中语言方面的障碍。至于声乐技能课则是以小组课为主,特别突出的学生可以安排个别课;小组课可以“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一对四”等多种模式进行,主要以入学和期末考试的专业成绩来划分,并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变动一次)。85分以上“一对一”授课;80-84分“一对二”授课;75-79分“一对三”授课;74分以下“一对四”授课。这样的分级动态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选修阶段的声乐学习,应以个别课、小组课为主,集体课为辅。集体课主要是声乐教育和教学理论、声乐表演理论以及重唱、合唱的理论和排练。声乐技能课主要是“一对一”的个别课和“一对二”的小组课。个别课是针对声音条件突出,声乐演唱具有一定水平的主修声乐的学生,少数特别突出,考试在90分以上的同学,可以一周开设两节声乐课,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声乐理论知识,提高歌唱的技能技巧,并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歌曲,并具备初步的声乐教学能力。而“一对二”小组授课的主要是针对有选修声乐意愿且声乐成绩相对突出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声乐训练,努力使其在声乐理论知识、教学理论和声乐文化等诸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选修阶段的小组课和集体课还应该安排一定量的课时进行重唱、合唱、排练等艺术实践的课程。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和舞台艺术实践的能力。
二、声乐教学方法的探索
讲解分析法,主要要求声乐教师用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发声训练或作品的音乐形象进行描述,启发学生调动用于歌唱的所有器官的机能去塑造适合作品要求的声音形象。在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声乐教学时,有时要运用讲解和朗读歌词等多种手段来启发学生。讲解主要是针对歌唱的方法,声乐的疑难技巧、错误发声、模糊概念以及作品的音乐表达方式等要求进行正确的剖析和论证。
形象直观法,主要是通过声乐教师形象直观地对正确声音的范唱以及对学生错误发声的模仿比较,使学生更明确地从视觉、听觉体验上分辨出声音的对与错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忌教师一句、学生一句的“模唱”式的教学,而应该边范唱、边讲解、边听辨、边思考,要让学生知道对的声音对在什么地方,错的声音错在什么地方,这样才会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以动辅唱法,主要就是在声乐教学中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体态动作配合讲解和范唱,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领会要求和方法。例如:学生漏气发声、唱歌,教师可以用两指并拢,提示学生声带闭合挡气;
启发诱导法,主要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开动学生的脑筋,去思考发声和演唱上的问题,使其明确概念,领会并塑造音乐的形象。
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在声乐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声乐教学中要认识到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将情感培养落到实处。一个完美的歌唱艺术作品不仅需要高超的发声技巧,更需要将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做好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声乐教学水平提高与否的关键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由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入手,详细的阐述了如何在声乐教学中进行学生情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借鉴作用。
关键字:
情感;声乐教学;重要性
一、引言
音乐是一种情感体验的直接表达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直接感知音乐中所要表达思想情感。作为演唱者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发声技巧的学习和锻炼来生动的表现出作品的感情,让听众能够产生共鸣,达到审美的效果。当前,许多声乐教学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情感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仅仅是将一些声乐技巧作为教学的核心。演唱好一首歌曲,声乐演唱技巧固然不可缺,但是如果忽视了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情感感染的艺术效果。
二、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加强声乐的表现力
什么是表现力?它主要是指在完成某一工作中,展现自身特点与优点的能力。对于声乐的表现力而言,主要是指表演过程中将作品中的情感传递给听众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指演唱者表达声乐作品的能力。因此,情感培养有助于加强声乐的表现力。
2、有助于准确把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声乐风格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民族间的地域环境不同,其生活习惯以及语言、文化背景都不同,在声乐风格上也各有不同。可以说不同的音色与音调都有着民族代表性,因此,在表演不同民族作品时必须事先对民族情感有所了解与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较好的声乐演唱技巧完美的表演作品[1]。
3、有助于准确表达不同声乐作品的审美情趣
审美是通过人来实施的,但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即使是对待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审美。人的审美情趣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变化不断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也受到不同声乐作品的影响而不断的发生变化。人们对于声乐作品的审美,其感情基调是基础,通过情感来发展个人对作品的审美[1,2]。
三、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声乐艺术中的灵魂,应当将情感培养充分的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从认识上提升重视度,从教学上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与锻炼,大大的提升自身的情感表现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引起听众的共鸣与艺术情感。
1、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图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
首先,一切音乐作品的表演和学习都应当以充分了解作品为开端和基础,利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对作品的创作者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每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及时代特色。所以,作为声乐的学习者和音乐作品的表演人员来说必须对音乐作品的创造背景有一个深入而系统的了解,能够充分理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作品表现时更能够真实的表现作品情感[3]。
2、准确地把握艺术作品的情感基调
通常情况下,一个音乐作品有着自己的情感风格与基调,想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首先就应当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基调,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的挖掘。如何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习者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和锻炼,在平时中多下功夫。使得学习者能够在前期工作中就能够辨析清楚每一个艺术作品是赞颂还是欢快,又或是庄严雄伟还是哀婉伤感等等。想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学习者们能够对作品的背景及艺术特点有充分了解,还需要他们通过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来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只有这样表演者在表演中能够更富目的性,将主体与内容做到较好的融合。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是整个作品的一种情感走势,只有对感情基调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够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才能够在表演中更准确的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生动而形象的表现出作品的思想情感[4]。
3、声乐教学工作者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培养
一个成功的声乐教育者应当注重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变化,通过观察发现他们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交流方式。从情感上与学生展开真诚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彼此的艺术审美相通性,同时也能够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随后,声乐教师将情感培养不断深化在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然而然的接受情感培养,不仅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充分运用舞台实践这一重要的情感培养途径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自然缺少不了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而舞台则是实践的主要途径。在声乐教学中,舞台实践是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也是一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授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舞台实践机会并不常有,对于表演者及声乐学习者来说更是十分珍贵。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首先要做到表演能够感动自己,随后才能将作品中所饱含的情感传递给听众,从而形成表演者与听众间的情感沟通,达到拉近彼此心灵的目的[4,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感的培养对于任何形式的表演都十分重要,尤其在声乐教学中其占据着核心地位。作为声乐教学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情感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培养,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情感的自我表达能力。
作者:刘乘麟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青茹.声乐教程.[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
[2]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
[3]王跃平.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注重情感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2012,11(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