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情境范文

教学情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情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情境

第1篇:教学情境范文

一 、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徐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齐天大圣孙悟空对我说,他在蟠桃树上摘了8个仙桃,树上还剩几个仙桃呢?梦里的问题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第2篇:教学情境范文

关 键 词:情境 钢琴教学 创设 展示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场景中进行交融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目的是想通过用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灵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音乐教学从枯燥变为兴趣,从呆板变为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

新课标的教程改革,让我们对钢琴教学摆脱了以往枯燥的老一套传统教法:比如让学生先识谱,后唱谱,再教弹,最后检查评价。在各位老师的精心设计下,笔者所在的学院就音乐专业开始实施琴法教学情境教学模式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就是在钢琴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和讲授内容,教师在深刻理解作品和背景的同时,收集与其情境教学相关的资料,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教学的教育环境。目前,多媒体、录像、幻灯、图片等就是创造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以鲜活、直观、生动的视觉刺激,引发注意力,达到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渐入佳境,很快地完成既定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汤普森的钢琴曲《春之歌》时,让学生先自己想象,然后挂图播放录像片。伴随图片和《春之歌》的曼妙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飞翔的小鸟,翩翩起舞的蝴蝶,听到了潺潺的流水。这一切,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让人感到春的气息。这时,教师开始形象地弹奏,让学生很快进入意境,深深地陶醉在春天的景象里。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让教师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师生互动,课堂气氛也变得十分活跃。钢琴教学不再是枯燥的难题。

二、用语言带入情境

语言是音乐情境教学中常用、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善于运用生动、活泼、抑扬顿挫的语言艺术,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到音乐的世界里。因此,语言的过度设计要饱含激情,要连接恰巧、紧密,这样音乐情境教学才会更加引人入胜。

例如:在讲授贝多芬的钢琴曲《悲怆奏鸣曲》时,我们这样表达作者的创作语境:“《悲怆奏鸣曲》是大音乐家贝多芬28岁时的作品,那时的他正值青春年华,事业蒸蒸日上。可是,为什么他要创作如此刚坚和悲怆的音乐呢?原来,贝多芬这看似浮华的生活背后,他其实正磨砺在耳聋带来的悲痛和伤感之中,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生命的磨难和痛苦,他对命运发出抗争和呼喊,他的执著、坚定,完全倾浸在了这部作品之中。”“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升起的地方”,当引导学生投入到这种悲怆的情绪之中时,放响《悲怆奏鸣曲》,学生们静静地沉浸在音乐里。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聆听愿望,可以直观地增强对作品的领悟力,在很大程度上为琴法激情演奏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

三、联系生活展示情境

音乐的学习与创作离不开真实的生活体验。在音乐教学中,不拘泥教室内,让学生们走进自然,贴近生活的情境展示,对单调的琴法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摆脱对单调学习的厌烦心理,必须走出课堂,拥抱自然,去感知课外的真实的生活,感知音乐的存在。

例如,在讲授丁善德的钢琴曲《郊外去》时,我们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让他们感受习习的凉风,聆听树叶沙沙作响、欢快流淌的小溪,听小鸟放声歌唱。这些大自然的美妙乐章,这种对自然情境的深切感知,使他们很快地明白了拥有着的生活的美好,并较好地掌握了乐曲的奏法和演奏技巧。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四、通过表演表现情境

通过表演表现情境,即用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来表述作品的内容。比如一些具有较强表演性的曲目,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诵歌词,学唱歌曲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表演机会。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又能为表现曲目的情境营造一个很好的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第3篇:教学情境范文

关键词 美术教学;教学情境;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23-02

1 设计美术教学情境的意义

随着美术高考的不断发展,考试的模式也与以往不同了,各个学校都针对考试模式的变化,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修改甚至,在学与教的过程里,很多学校已经完全忽视了绘画本身的意义和理念,完全走到单一应试这一死胡同。华中一说:“应试教育的最大失误还不止是破坏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也破坏了学生美好的心灵,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清醒地意识到美术教学是美的教学,是艺术之路需要经过的过程。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积极运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感知觉意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享受到对其终身受益的审美教育。

2 设计美术情境教学

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一些名画带给人的美的感受和一些启迪和鼓舞。如赏析名画米勒的《晚钟》,首先通过多媒体大屏幕给学生展示这幅画,播放舒缓的音乐,给学生讲解这幅画:黄昏美丽的光线下,一对农民夫妇在默默祈祷,仿佛感到夕阳的温暖,依稀听到远方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这个时候,请学生描绘当时的想法和心情。有的学生说,农民和地平线联系在一起,像庄严神圣的十字架;有的说钟声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农民伫立的身影像雕塑……这些描述充分体现了学生已经进入这幅画的情境当中,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的学生的距离,画家把人物刻画得很详尽,却把景物虚化了一些,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像观赏者、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为了一体。

学生在欣赏这幅画的时候,充分体验到浓烈的宗教情感和圣洁的宗教气氛。如果作者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同时,学生也理解了,自己要加大练习绘画基本功,同时也要多读书,增加自己的修养,体验各种各样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3 通过网络和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情境的营造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美术是一门艺术,克乃夫说,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尴尬,每次绘画的时候,必先想物体结构、光影和色彩的布置,那么,美术教学究竟是复制还是创造?这个美术教学的切入点问题值得深思。美术既然是艺术,绘画语言就是可创造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自我绘画语言的意识,笔者认为这是美术教育者的思维原点。

美术教学的困难并非在于无法表达,而在于表达的欲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语言,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题目的美术作品中也会有完全不同的作品。

美术教学在创新精神的指导下,必须先张扬解放思维的大气、思维、语言、绘画手法,真正实现自己的表达和创作。

在一堂向日葵的写生课上,教师通过网络和多媒体,首先向学生展现向日葵生长的环境和开放时美丽形态的图片,再用幻灯片的形式给学生播放一些名画家所画的向日葵。经过这些欣赏的步骤,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大片阳光下的向日葵花海的图片,同时把这堂课需要写生的向日葵静物展现出来。展现画面的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学生通过之前的欣赏,已经完全把这束花想象成花海中的一束了,很多学生都在写生的过程中加入自己想象的因素。这节课的写生,学生都完成得相当轻松,相当有个性。

4 用兴趣引导积极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阶段的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造适合本节课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兴趣,学生开始学画,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有兴趣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练习、创作。兴趣可以贯穿在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

课前激趣引入 教学新课前,教师设置引人入胜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如在临摹的时候,有的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有的则启发学生发现疑问,促其探究;有的则运用学生好奇和争强好胜的特点,让学生比一比,谁画得又好又快;等等。如临摹齐白石老先生的《虾》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怎样观察这些小小的生物?又是怎样尝试把这些小东西在纸上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那么我们画时又该怎样去观察、想象,最终又该从哪里落笔?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的绘画期待,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开展创造了鲜活的空间。

课中激趣探究 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深究,学会欣赏,慢慢学会自己来表达、创作。如在创作课上,教师就要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讨论,结合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大胆下笔,使课堂创作的氛围达到。

课后激趣延伸 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绘画有浓厚的兴趣,同时喜欢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就会保持高涨的情绪,主动把课内知识向更深更广的课外延伸。如课堂内欣赏完梵高的作品后,学生非常感兴趣,会在课后主动去观察向日葵这一植物,尝试自己来画一些草图,在快乐地欣赏、学习、练习中体会人与植物、植物与大自然之间的深厚感情。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 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力创造这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启发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根据情境来进行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代的发展给美术教学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互联网的远程教学、创作交流、作品展示,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创作人的创作热情,而教者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保护好学生天生的绘画灵性,而后针对每个学生的现状,提出感兴趣的绘画方法和表现语言,同时促使学生无意创作,形成绘画写生习惯和自觉。

5 结语

综上所述,“世间万物得以生存和运作,皆有它之所以如此存在和运作的理的存在。明理是我们的学习可以快速进步少走弯路的保证”。在美术课堂中设置情境教学,不时对学生施以有意识、有益有效的影响,这种教学的形式也经常要有先进工具的辅佐,有了这些,才使美术教学春风化雨。

第4篇:教学情境范文

一、美读课文 感知情境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方法,其标志就是书声琅琅,叶圣陶先生把朗读称之为“美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美读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指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把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结合起来,实现言文合一,并能提高教学效果。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一味地分析讲解,把学生读书的时光全部占用了,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失误。

那么怎么指导学生朗读呢?

首先,朗读必须使用普通话。普通话越标准,越纯正,朗读效果越好。其次,朗读时要感情充沛,以声传情,要表达出文章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第三,运用形象思维,唤起自己内心视像,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第四,在朗读中准确的运用停顿,把文章内容读清楚,把意思和作者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为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还可运用范读、领读、轮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切实把语文教学的朗读抓好。

二、探究思路 进入情境

要进入文章的情境,必须遵循作者的思路。

思路是作者撰写文章的思维轨迹,行文的先后次序,感情流淌的线索,事物发展的进程,语言连缀的脉络,一言以敝之,古人称之为“意脉”。

怎样探究文章的思路进入情境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因此,要反复阅读课文,由句而段,由段而篇,“缘文寻路”。如果文章的思路是一条康庄大道,读者可以驰骋其上,看到光明的前途;如果是羊肠小道,曲径通幽,读者可以沿路而进,领略险峻风光;如果作者的思路另辟蹊径,读者举步探胜,可以得到崎崛的愉悦;如果作者匠心独运,乍看“山重水复疑无路”,但读者努力探索,与作者心心相印,峰回路转,将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条条道路通北京”,只要我们潜心“求之于本文”,一定会和作者的心灵相“感通”的。

三、品味语言 体会情境

汉语言具有特殊的美。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细细品尝课文言语的味道,从中体会出情境的美。常言道: “言为心声”,从不同个性风格的作者笔下生出来的文字,也一定会使读者品出不同的味儿:情味儿、意味儿、韵味儿。学生品出了个中滋味,就实现了言语美的再现。从而体会出课文的美。而美的语言韵酿着美的情境。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美文中的绝唱,且看他笔下的荷叶、荷花 :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将荷叶比作的裙,不仅形似,而且极具神韵和情致,犹如飘然于池塘月色中的一群美丽的仙女。叶烘托着花,‘袅娜’让人想象到他们的绰约多姿,也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温柔秀美 ;‘羞涩’使人窥探到他们的含蓄,似乎也能让你触摸到他们温热的脸颊。至于‘明珠’、‘星星’、‘缕缕清香’、‘渺茫的歌声’,更是让人从视觉、听觉上产生许多的联想和想象,领约到无比美妙与奇异的意境。” (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7―78页)欣赏着如此美丽的语言,自然会体会出美的情境。

四、设置疑问 深化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文本信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那么学生就会深深的融入到课堂情境中去,从而使教学丰富多彩。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可以从各个角度创设问题情境:

1、在文中看似矛盾处创设问题情境。如:《孔乙己》一文的文末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发问“文中没有交待孔乙已的死,那么孔乙已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学生各抒已见。最后,教师再次启发:“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学生便可水到渠成地认识到根源在于当时的科举制度。这样能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第5篇:教学情境范文

关键词:英语;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就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永远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方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造各种语言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表达的欲望,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不同情境所表达的信息和语言材料,使学生会探索、会学习,在情境学习中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

1.重情趣

俗话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创造幽默多样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学习生命的活力。

2.重参与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看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生活与学习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享受成功的舞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

3.重感悟

情境教学,强调学生自身的内心体验与感受,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设置一种带有问题性质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体验情感,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中,促进联想、灵感、智慧的迸发。

4.重实践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营造口语交际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英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尝试运用经验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二、情境教学的意义

1.降低教学难度,便于解决问题

情境教育通过再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尝试、去发现,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情境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强化了感受,使他们对教材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起共鸣,如临其境。

2.降低疲劳程度,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劲头

合适的教学情境能降低教学难度,因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能消耗相对小一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更有利于学生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注意力。

三、情境教学过程

1.以歌曲来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在课前通过热身练习以营造欢乐、愉快的英语学习气氛。如,配以适当的动作让学生唱一两首英文歌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情境中开展活动

教师利用恰当的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apple, pear, banana等新单词时,教师就用“闻一闻”或“摸一摸”的“Guessing Game(猜一猜)”游戏来引入教学,让新的知识自然呈现,学生在轻松中不知不觉参与了学习。

四、情境教学注意的问题

1.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老师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学生间的互相介绍时,可让一个学生扮演转学来的新同学,让其他同学向他表示欢迎、问候并询问些有关他的问题。如,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让这位学生一一回答。这些对话表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再现对话情境。

2.让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创造性学习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已有知识的过程中,以其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设计、别出心裁,真正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质量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可以让师生和谐地融合为一体,使学生学于其中,乐于其中,感于其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白小红.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吕梁高专学报,2002(3).

第6篇:教学情境范文

关键词: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46-01

我们在化学的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化学教师创设教学情境重在塑造学习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推动课堂有效教学。本文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就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略陈浅见。

一、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兴趣

化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初中化学作为启蒙阶段,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巩固化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演示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化学实验,创设化学实验情境,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实验现象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的化学物质的性质、现象或者是解决某些化学问题。

.二、创设直观情境,帮助理解

现代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录音、投影、幻灯、视频、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把化学中的微观结构、不易实现的实验、不易观察的实验现象等以生动的动画、图片、文字以及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展现在屏幕上,实现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形象地理解教材,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应用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教师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用具体的生活实例、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学习了金属的相关知识之后设计以下的相关情境:①北方一些公交车一到冬天,乘务员就会在把手上系上一块绒布,为什么呢?②目前我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中的五角硬币首次采用了钢芯镀铜合金,该合金的性质与流通的一元硬币的材料性质相似。请你推测用来制造五角硬币的钢芯镀铜合金应具有什么性质?③现在很多家庭装修,都将室内原有的铁制水管改成优质塑料复合的开泰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④易拉罐由铝制变成钢制,其目的是什么呢?由于情境的创设贴近了生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亲切自然。同时,这些问题体现了知识信息的多样化,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化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此时的同学们求知欲望强烈,进一步体现了教育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理念。

再如:在教学“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课时,创设如下情境:假设你是一名科普工作者,你正要建一个为初中学生介绍关于自然界中水的科普网站,你打算扮演什么角色?并提供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化学家:(1)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有什么性质?(2)水是如何净化的?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3)水又是如何被污染的?生物学家:(1)水对生物有哪些生理作用?(2)当湖泊被污染时会发生什么?(3)被污染的水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的?地理学家:(1)哪里有水?(2)淡水资源是如何分布的?社会学家:(1)为了治理水污染,我们投入了多少资金?(2)记录一周内你的家庭和你的学校的用水情况,绘制一张你家的用水统计表。课后,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水厂考察水资源情况,日常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情况以及水质污染情况和防治措施。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将新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起实质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四、创设问题情境,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设“疑”立“障”,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第7篇:教学情境范文

一、巧妙设问,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主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所以,教师不但要注意发挥化学教学情境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的重要作用,而且要注重“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主动的发展”。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看似无意的问题的提出,就会吸引众多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科学思考与探索活动,沿着知识的阶梯拾级而上。例如,在教“氯气的性质”一节时,教师可以用“你会闻气体的气味吗”这样的开场白创设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情境。学生听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会是一愣,会觉得教师的问题有些故弄玄虚。学生心里会想:“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呼吸,这不就是在闻空气的气味吗。”面对学生的不以为然,教师接下来就可以向学生抛出第二个问题:“我们怎样去闻Cl2的气味?”由于空气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着,但对于本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Cl2的性质”来说,学生是未知的,因此,教师的一系列发问,就可以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对下面要学的教学内容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Cl2性质的实验和科学探究中去。因此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入积极主动学习的最佳教学状态之中,对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贴近学生生活,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现在的初中学生信息量比较大,知识面比较广泛,对于自己身边和社会中发生的一些问题都非常关注。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营造宽松积极的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的特定化学教学情境下,由抽象的知识面转化成学生可逐步接受的具体知识点,更好地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地掌握化学知识,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进而理解化学科学知识,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化学科学知识与技术、化学科学知识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的感受和体验,切身体会到化学科学知识对促进我们人类社会进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

因此,教师在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时,要紧密联系所教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自己的生活时时处处都息息相关。

例如,在教学“西部盐湖‘探宝’――食盐和纯碱”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在我们连云港人的日常生活中,食盐和纯碱有哪些用途。这两样东西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的热情很高,纷纷参与讨论:食盐是炒菜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而纯碱可以用来和面。有的学生还进行补充:我们连云港地区的食盐是从海水中提取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两样东西不仅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还可以作为化工原料用于工业生产,而在西部,我们熟悉的食盐和纯碱就地取材于盐湖中。我们国家正在搞西部大开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西部盐湖去“探宝”吧!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着手,一步步引导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从化学的角度讨论和研究为什么要开发盐湖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化学实验,为学生讲述与化学有关的历史事件,以实物模型或图片以及多媒体课件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创设化学教学情境。如在“酸雨的危害”一节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看电视或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上网搜索,讨论酸雨给人们生活可能带来哪些影响。让学生控诉“酸雨的危害”,然后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室里亲自动手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真实地看到酸雨对植物生长的不良影响。在烧杯A和烧杯B的底部分别铺上少量泥土,在每只烧杯中小心地栽下相同数量的幼苗。在烧杯A中喷洒少量河水,在烧杯B中喷洒少量通过实验得到的SO2水溶液(自制的酸雨)。三到五天后,再让学生对比观察喷洒河水的幼苗和喷洒了酸雨的幼苗的不同的生长状况。学生通过鲜明的对比,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酸雨对于植物生长的危害情况。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所创设的具有鲜明对比的教学情境,生动而又直观,学生印象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只是平铺直叙为学生描述一番,学生只会学完就忘,得不到真正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第8篇:教学情境范文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爱学,才能以最大限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鸡兔36共有100只足,问鸡兔各多少?

分析:设笼中鸡为x只,兔为y只,由于每只鸡有2只足,每只兔有四只足。因此,笼中的鸡共有2x只足,笼中的兔共有4y只足。列方程组即可解决问题。

解:依题意可列二元一次方程组x+y=36

2x+4y=100

解得x=22y=14

答:笼中有鸡22只,兔14只。

此例属于数学趣题,此趣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明白数学原来与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创设情境除了可创设数学趣题外,还可以是游戏,趣味性较强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等。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性较强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情境创设应注重勤设疑,用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深刻说明了设疑与思考问题的紧密联系,只有"设疑",学生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以疑激情,使学生处于想解决问题,但靠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矛盾中,跃跃欲试。

案例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新课引入过程中,创设这样的情境:(师)"请第四排第三列的同学站起",(同学站起后),(师)"这是用几个数说明了他的位置?同学们能说一下自己在教室的座位位置吗?"学生根据设疑,认识到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发现现实世界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直观形成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为建立坐标系打下基础。然后,进一步设疑:在现实生活中,用某一对数来确定某一个位置的现象还有吗?通过创设这一设疑情境,把学生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习有了主动性、积极性。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的应用就在眼前,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意识。

创设设疑情境,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都可以设疑。这样,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时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开动脑筋,创造的灵感和顿悟不断产生,尝试探寻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了知识,提高好能力。

三、情境创设注重认知冲突,借以引起学生内在需要

情境的设计必须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基点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根据新学知识,方法特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个包含新知识、新方法或新思维的新问题情境,学生运用旧知识、旧方法、习惯思维于新问题情境时便会产生认知冲突,由此产生疑问和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教师展开教学,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3: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1)x^2-5x+6=0

(2)x^2-7x+8=0

学生在做第(1)题时利用因式分解法很快求得了答案,(x-2)(x-3)=0得x=2或x=3并很有成就感,但在做第(2)题时,再用此方法却行不通,因而束手无策。此时,认知冲突已被引发,学生有了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学习了公式法以后,我们就能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而悬念的设置,无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情境创设注重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动手实践与其他数学学习方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融合能够营造一种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为理解数学知识做好准备,为发现数学原理提供帮助,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数学有着直接的和重要作用的经验,以及情感性的支持。

案例4:等腰三角形性质

在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让学生做出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的纸片,每个同学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尽可能多地写出结论。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写出了如下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即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即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即AD为顶角平分线。

本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的实验之中,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理解。总之,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情境,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

五、情境创设宜注重开放性,以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5:求直线的方程

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________,求直线AB的方程.(需要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补充的条件形形.例如:

①|AB|=;

②若O为原点,∠AOB=90°;

③AB中点的纵坐标为6;

④AB过抛物线的焦点F.

第9篇:教学情境范文

一、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材内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人生态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符合认知规律。

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提高,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这就是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认知活动,只有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才能达到理解和认同,实现从现实生活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符合现实生活理性认识的飞跃。古人说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表明客观事物环境会激发人的主观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促进认知和表达,达到“身临而人境”、“体验而晓理”、“感受而动情”。

2.情境教学法符合青少年认识心理特点。

心理学表明,“轻松、愉快、乐观、良好的处境、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记忆,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紧扣学生心弦,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新的学习动力,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那样:“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3.情境教学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从教育理论上讲,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有切身的体验,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参与体验或合作来构建知识,人的发展是外部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情境开展教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从新课程理念来讲,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课堂情境创设的策略

1.设计“趣味”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告诉我们:“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尤其是感性认识强的初中生,趣味性便显得格外重要。思想品德教材本身并不都具有趣味性,需要通过教学的趣味性来弥补教材的缺失,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自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师通过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教学手段,采用故事、演讲、游戏、实物演示、小品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充满趣味、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如在讲述中央重视“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时,我发现城市里的孩子对农村状况了解得不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一些边远山村仍比较贫困落后,他们年轻劳动力大多进城打工,造成了农村生产劳动出现了一种奇特现象,人们比拟为“1007现状”和“6038部队”。我要学生猜想这种比拟究竟是什么意思?课堂上学生七嘴八舌,始终未答到点子上。在学生的期盼中我告诉他们,“1007现状”即一根扁担、两只桶、一把锄头的生产方式;“6038部队”指老人、妇女留守种田。这种教学方式,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进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2.创设“情感”情境,渲染气氛,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思想品德课就不会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心灵的雨露和阳光。找准学生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方面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借助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才能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引起认识的共鸣和发展。如讲“孝敬父母”内容前,我先让学生倾听一首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然后又和学生一起吟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学生立刻感受到了深厚的母爱,母子之间的融融亲情,激起了对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渴求。又如,学习“创造生命的价值”这一内容,教师播放了《千手观音》的视频,学生置身于那优雅动人的舞姿、美轮美奂的造型中,感官和心灵受到洗礼和震撼。当老师提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时,学生的情感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中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

3.再现“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指出教育不能失去与生活的联系。品德教育来自于生活,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要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思考,激活思维。如讲到“学会自我保护”时,我先让学生进入这样的生活情景:放暑假了,你独自一人在家,突然外面传来了敲门声,你会怎么做呢?学生马上活跃起来,有的答:“父母不在家,我装着听不见敲门声。”有的同学说:“先从猫眼看看是谁再说。”还有同学提醒:“不认识的人绝对不能开门。”学生各抒己见,认识到在生活中,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再如,学习“合理消费”内容时,我让学生讲讲他们是怎样过生日的。此问一出,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接着我要学生分析自己过的生日属于哪种消费,怎样做才算是合理消费。这样,课堂面向学生生活,又通过在生活情景中体验和感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水到渠成的功效。

4.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南宋理学家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启发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设置一些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寻找答案,解决悬念。思想品德课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的是教师对理论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发现与探究,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记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结合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思维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情境,就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讲“努力做一个维权的消费者”这一内容,我给学生展示这样的案例:酷爱运动的陶陶自己到超市买了双运动鞋,谁想到刚穿两天,鞋就开裂了。陶陶拿着超市的小票,要求退换。超市负责人以鞋已穿脏为由,不给退换,陶陶失望极了。由此设计了几个问题:陶陶可能会采取哪些方式处理这件事?这些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你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问题一出,学生发挥想像,认真思考,参与讨论。他们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出合理的结论: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忍气吞声不行,用违法方式解决也不行。只有进行协商、调解或者诉之法律,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打击不法商家的侵权行为。课堂设计以问生疑,以问促思,以问激情,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5.运用“激励”情境,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