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知识管理;技术创新;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20-02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知识的管理。忽视对技术知识的了解和管理,必然会影响到技术创新管理的成果和效果。如何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导入知识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的两个方面:知识管理是一种手段,用来规范和配置创新过程中获取、创造、传播和应用的理念、信息、数据和技术等知识;技术创新是一个行为,用来实现“知识”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的产品商业化的循环过程。创新的核心在于知识的规范与配置、增长与运用。因此,企业必须关注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1.知识管理有助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来源于知识,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表现形式,技术凭借知识管理而得到创新。对知识源进行合理分析与应用,就可以获得技术创造的多种解决方案,这种合理分析主要依赖于隐性知识而不是显性知识。
2.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共存。企业的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标志着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并存,作为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强有力的措施[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生存,这种共生需要宏观介质与微观介质与之匹配,培养共生的环境。
3.技术创新的过程实质是知识转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创新过程的实质就是信息和知识的转换过程,而知识管理就是对此转换过程的管理。从知识论角度来看,组织的自主技术创新实质上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创新活动,在此过程中不但会有新产品新工艺的出现,还能实现企业知识信息的共享整合及演进[2]。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
1.帮助技术创新人员筛选和甄别有价值的信息。在知识时代中,企业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获取的方式也极其方便。而正因如此,“信息错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会导致技术创新人员在做决策时受无用信息干扰,并陷入困境,降低创新人员做决策的速度,从而为企业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这时,知识管理的导入就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一现象。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管理,可以帮助技术创新人员筛选和甄别有价值的信息,使得海量无序的信息转换为浓缩优质的智力资源,满足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有效地减少创新人员在做决策中出现的失误。
2.提高企业知识利用效率,降低创新成本。通过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各种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及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示出来,提供给企业员工分享、吸收、利用,从而提高知识的利用率。知识的共享和应用可以避免重复开发,例如软件开发中的可重用模块、部件和工业领域内的标准件,工业标准、行业标准等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最终产品的可靠性和维护性,降低总的开发成本,提高开发速度[3]。
3.有效规避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现在许多企业已认识到,企业应该到客户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对知识的传播和收集,通过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沟通,企业可从市场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为技术创新做依据和参考,减少技术创新方案中不完整之处,以及可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来及时调整创新方案[4]。知识管理可以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减少技术创新成本,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避免项目失败的风险。
4.技术创新人员能从过去的技术创新项目中吸取经验教训。运用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将技术创新各个阶段的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将个人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以便使今后的技术创新人员能从过去的技术创新项目中吸取经验教训,熟悉技术创新环境,学习其他员工的经验。
三、建立技术创新中的知识管理机制
1.建立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组织形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知识库通过其特有的模式实现不同类型知识的流动以及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需求者有效使用知识提供可行知识库自身的存在,还需要与知识库运转机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规模及其创新的程度,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建立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时,可以选择以下组织结构形式:(1)学习型组织。(2)网络—层次型组织。(3)实体—虚拟知识社群。(4)虚拟团队。
2.运用知识管理控制技术创新风险。风险是指对系统未来不确定性预测的一种偏差。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不断开发新技术、产生新知识,并生产高技术知识含量产品的过程。由于外界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另外,对技术创新过程实施知识管理,也会对创新产生一定影响和改变,也将导致一些不确定性。为了确保导入流程顺利完成并且有成效,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管理技术和风险管理保障机制三部分。
3.基于知识管理的创新绩效追踪机制。在企业不同层面上,导入知识管理的成败,系统导入流程的正确与否约占关键因素的70%以上,技术仅占不到20%的关键因素[5]。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在导入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知识管理成效追踪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导入知识管理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兼顾人(People)、流程(Process)与技术(Technology),同时可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在知识管理导入前、后,进行量化诊断与绩效评估的体系。
在科技、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而知识作为核心资源,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真正地使企业在变化骤然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导入知识管理机制,无疑是一件明智且富有远见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杜跃平,周永红.论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共生环境[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
[2] 张子刚,周永红,刘开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能动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89-91.
[3] 谢荷锋,卢碧玲,肖斌.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3-48.
一、现代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内涵
在对企业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确保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有序的组织,设计严密的管理计划,能够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使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都严格执行企业管理层的相关决策,来达到确保企业各项事项有序推进的目的。除此之外,为确保计划与决策的有效实现,现代企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还包括企业信息的上传下达、企业间各部门的高效协调及配合。总而言之,现代企业的企业的管理工作是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工作,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的重要的过程,在管理工作中,不仅仅要提高企业决策的能力,而且还要推进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式,应该结合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结合的方式,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一般都是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的管理。
1.构建统一的信息部门
企业要想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实现管理,就必须建立信息部门,将企业的内部信息及时地反馈,而且要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企业实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需要专业的人才储备,所以,比较适合在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专业部门使用。
2.构建自身的维护管理部门
企业为了能够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就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的部门,在信息化管理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对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进行规划,而且要制定相关的采购和招标的方式。企业在对信息系统建设时可以采用外包的方式,能够实现对成本的节约,而且能够借助外包公司的人才优势。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能够适应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三、现代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1.管理理念有待创新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我国企业在技术上、文化理念上都吸取了不少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观念,没有按照现在市场发展的规律进行企业的管理,而且管理的方式比较落后,没有运用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导致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效率比较低下。如工作时间固化,缺乏弹性,处理企业事务时固守既定程序,缺乏随机应变处理事务的能力等,这些都极大地损伤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助涨了员工固守陈规的习惯,不利于现代企业管理。
2.管理制度规范化有待提升
当前,现代企业为了适应并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中占据一族之地,多数都采取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单位生产效率的手段来实现。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发展,使自身的规模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使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得到完善,但是,对企业工作的管理却没有予以重视,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而且不能按照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导致企业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不能按照基本的章程,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3.对自身管理问题认识存在缺陷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时候,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存在片面的认识,所以,企业要想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分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够突破发展的局限,使信息化管理能够顺利地实施。
4.企业还没有制定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目标
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客观地分析自身的情况,然后制定管理的战略目标,但是,企业在管理的时候不能够对自己的经营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在管理中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措施,这样就导致了企业在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的时候出现了举足不前的问题。
5.企业的内部信息产生的制约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管理层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得不到重视,很多企业的员工担心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增强后就会出现削减员工的问题,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顺利。
6.企业的资金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缓慢
尤其是在一些中小企业中,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信息化建设在中小企业中不能顺利实施。
四、现代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企业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效性,从而促进企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本文针对企业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
1.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
规范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离不开健全、完善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的保障。换言之,建立在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保障任何组织生存与发展必然之选。因此,要规范企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有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毋庸置疑。现代企业在扩大规模,追求规模经济的同时,相关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也要同步跟进更新,建立适合企业发展规模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办法,使企业员工有章可依,有规可循,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规范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
2.创新企业管理理念,提升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
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容忽视。这意味着现代企业管理中,凡是都要讲究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调动员工积极性为出发点。因此,就需要现代企业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革新管理方法和模式,注重人的个性化,决策各种事项时都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企业的管理理念逐渐摆脱传统的硬性管理,逐步转向较为软性的管理模式,使员工在企业中获得一种强烈的归属与满足感,把企业当做“家庭”来对待,进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保障企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在有条不紊中逐步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效率。
3.企业应该强化信息意识,完善信息化的战略目标
在企业内部要强化信息化的建设,就要提高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企业应该更新自身的观念,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要完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更新,培养计算机技术人才,而且还要强化计算机管理技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对信息化建设有全面而科学的认识,应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养,定期培训,让他们学习信息化的知识,对那些新鲜的知识要不断地灌输给员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提高信息化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他们首先要起到带头的作用,这样才能够带动企业的员工去学习信息化的知识,使企业的员工都能够借助信息化的知识,强化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的效率。在企业中,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使管理的流程变得简单,而且企业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将内部的经营情况第一时间传达给决策人员,这样能够在生产时作出及时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4.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方法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建设,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网络,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办公的自动化。当企业的办公系统比较健全时,企业就可以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生产、经营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按照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逐步推进。现在,很多企业都是在运用计算机工作,但是,还是没有实现办公自动化,所以,企业应该在运用计算机的基础上,强化信息化的理念,从而能够推进信息化建设。
5.企业应该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适当的资金
现在,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资金的问题,所以,企业在发展时,应该合理分配资金,应该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利用资金,使资金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我国的企业中,中小企业还是比较多的,这类企业的资金比较紧张,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类风险,而且企业的资金流动是比较慢的,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周期比较长,不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所以,企业在经营中,不仅仅要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而且还要强化自身的软件建设。
6.企业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进行信息化的建设
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他们应该采取外包的形式促进自身的信息化的建设,而且,由于外包企业的信息化环境比较好,他们也能够得到最先进的信息化的信息,而且软件和硬件的渠道也是比较通畅的,中下企业可以采用外包的方式得到价格更加低廉的软件,而且外包企业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选择那些企业经常应用的软件进行设计,为企业提供便利。企业也可以派专业的人员与外包企业的人员共同研讨,研发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办公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还要更新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观念能够跟得上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比较
创新对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必须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其中最为关键就是技术创新。通过对国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活动,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相关借鉴。
一、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
美国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美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法律手段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作为一个高度发达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非常重视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保障。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制订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1980年美国颁布了《史蒂文森―怀德勒技术创新法》,要求国家实验室在进行技术合作、鼓励科技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在以后一系列的立法当中都体现了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美国于1953年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BA)是美国政府负责中小企业管理的专门机构,保护和促进美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小企业管理局下设“创新、研究与技术办公室”专门负责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增强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并为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成果商业化提供技术性帮助,重点管理和协调“小企业创新研究(SBIR)计划”、“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STTR)计划”的实施。在政府的支持下,美国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有了组织保证。为了鼓励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美国实行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其中主要实行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累进税制,专颁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务计划,规定中小企业可以享受6个月的纳税宽限期。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20世界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政策重点的转移,美国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以及民间团体纷纷开展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的开展。美国有世界最强大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其中的700多个国家实验室和名牌大学的科技力量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随着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已成为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一个新的业务范围。随着美国科技政策重点的转移,美国国家研究机构也在探索科技成果的商业性开发,但不鼓励在可以进行技术转移的情况下,研究机构创办专门从事技术服务公司。社会力量的参与中小企业的技术研究,有力的推动了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的创新意识强烈。创新意识是先导,促进创新活动的展开。美国的企业经营者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一般来说,美国中小企业经营者的企业家精神十分旺盛。尤其是高技术中小企业,其经营者一般来说既是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又是在某一领域具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企业一般是根据经营者技术专长而设立的。在需求结构、技术结构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他们善于思索,勇于创新,把技术看作企业生存的生命线,不断向新技术领域进军。
二、日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
在日本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按照日本的企业分类,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中小企业是注册资金3亿日元和员工300人以下的企业,批发业是注册资金1亿日元以下的企业,零售业是注册资金5000万日元和员工20人以下的企业。据日本2006年版《中小企业白皮书》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7%,吸纳就业人数占71.0%,中小企业创造的附加值占总附加值的57.70%。
政府服务体系的构建。为加快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进步增强竞争能力从1949年施行《中小企业组合法》开始旧本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与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一共制订了30多部中小企业法律法规的施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法制环境。采取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措施促使新技术在开发后以最快的速度向实际生产和商业化转化。为了有效的指导和扶持日本中小企业的技术尝新,日本政府在中央设立了隶属于通产省的中小企业厅,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商工科下设中小企业指导课和主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课。其职能主要是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联合开展经营诊断等。中央与地方管理服务机构通力合作,使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随时可以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另外相关民间团体,的设立丰富了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形成了充实的官民结合型扶持机构体系,对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企业家的对技术创新的重视。日本企业重视研发工作是有制度保障的。首先,日本的企业制度和产权结构决定了企业比较注重长远的发展。其次,日本政府研发负担率较低,企业被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再次,日本企业一开始就选择了“技术模仿”和“技术融合”的研发模式。这不是最先进的模式,却是最适合日本经济发展要求和中小企业经济企业的模式。这就是日本的中小企业能在逆境中创造辉煌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日本企业内的“岗位轮换制”和研究人员“螺旋上升道路”的存在,使企业各部门之间保持密切协作的关系,这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很重要的。
企业内部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日本非常重视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的完善,形成了“三大利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内工会制。终身雇佣制有利于保证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防止新技术因员工流动而被泄露的情况的发生,也有利于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实施技术创新,年功序列工资制建立了工资―功效相关机制,大大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企业内工会制度模糊了蓝领工人与白领工人的界限,有利于蓝领工人脱颖而出。
三、美、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践的启示
从美、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当中,应该认识到相关情况:选择符合国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企业技术创新路径是一国实现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但由于各国实际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的差异,所具有的技术经济基础不同,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亦不相同,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创新模式可以套用。即使是美国、日本等成功的国家,也不具有一个统一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都是各国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和实践的结果。
政府服务体系的完善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从美日中小企业技术的创新的经验来看,法律的制度保障、管理机构的服务保障,资金服务的后勤保障。必须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是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必须设立一个国家级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协调政府各部门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及其技术创新活动的法律政策和管理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必须建立健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及信用评价体系。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缺乏担保相关资金。
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同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具备完善的服务体系。首先要倡导创新观念,为创新提供舆论导向的作用;其次,应加大的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为创新提供资金的保障,还应构建相关的激励体系,能够吸引创新型人才的到来,留住相关的人才,为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参 考 文 献
[1]陆道生,王慧敏.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孙学敏:中小企业营销问题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策
我国经济经过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必须关注经济质量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切实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的转变,就必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在这3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实力大大增强,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最具活力的省区。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在广东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促进广东国民经济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地方财政税收、优化产业结构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广东能否保持优势再上新台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尤为关键。
一、广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1.有利条件。近几年广东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对这些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也大大加强,除了成立中小企业局,省政府还重点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等四类民营企业发展。截至2010年5月,组建的34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内的中小企业,3年来出口创汇总额达到150多亿美元,新增利税累计1232亿元;联盟总共申请专利11万件,其中获得专利1.5万件;攻克产业关键技术572项;建立了公共服务平台107个,建立联盟运作实体2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个。(1)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一是瞄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前沿,与国家有关部门共建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二是以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成立了“广东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重点支持了一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2)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仅2009年,全国就有180多家大学跟广东进行产学研合作,合作项目6000多个。(3)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广东中小企业与广东省产学研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合作,分别在佛山、中山等市举办中小企业服务日暨产学研对接活动,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平台和机制。(4)中小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充分利用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平台,加强中小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加强中小企业省际区域合作。
2.存在的问题。尽管广东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有许多优势条件,但是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1)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据广东省中小企业局与广东省社科院联合编制的《2011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上半年,抽查的333家企业融资需求总额为5188.6万元,已获融资3397.0万元,融资缺口达1791.6万元;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调查显示,被抽查的382家中小企业中有67%存在资金缺口,42.7%的资金状况与2010年同期相比趋紧。而与此同时,融资却相当困难。(2)技术中介机构不健全、不完善。目前广东省的科技中介机构一是类型多样,但市场意识不强;二是规模偏小,协作机制和综合服务力较差;三是缺乏高素质人才。(3)创新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R&D占销售额的比重过低;二是科技研发投入总体规模偏小;三是风险投资不发达。此外,还存在着技术创新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4)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与核心技术欠缺的矛盾。作为全国出口大省,统计显示,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主要依赖进口,70%的制造业仍属中低技术和传统产业,不少企业和产品是贴牌生产,加工贸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5)缺乏优秀的人才。目前,广东技术人才状况不论从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都亟待进一步优化、提升。比如东莞本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好土壤,产业基础优势明显,配套完善,已形成多个产业集群,例如厚街家具、虎门服装、大朗毛织、长安五金模具等等,这些传统产业资源,是支撑东莞电子商务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但由于缺乏电子商务人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的东莞本地电子商务产业至今未能形成有代表性的第三方平台和网商。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淘宝网上却有30%的商品来自东莞。
二、广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策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1)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20多个工业化国家,拥有的发明专利占世界总量的99%。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提高R&D投入水平,加强研发力度,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掌握核心技术。(2)建立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机制。一是成立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基金,健全风险投资运作体系,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和发展资金;二是建立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机制;三是在政策性银行中开辟技术创新专向贷款计划,吸引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3)利用税收杠杆鼓励捐资技术创新。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捐赠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开发经费,按规定在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2.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广东省与教育部、科技部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开展服务推广日暨产学研对接活动,建立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技术交流合作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中小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加快技术创新载体建设。(1)建好高新技术创业园。科技创业园能够为企业提供低租金的厂房以及市场开拓、管理咨询、企业资金担保等方面的服务,可大大降低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风险,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连接科技成果和产业化的纽带,科技创业园还将培养出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对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2)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速建立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域性、专业体系,建设好一批国家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按照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原则,将政府管理的部分职能向服务中心转移,使政府和中介机构各司其责,同时,有关部门要对中介组织加强监督,使其规范运作。
4.完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1)借鉴美国的政府采购支持制度。在美国硅谷创业初期,其企业的订单有1/4来自政府,我国各级政府也可借鉴美国的政府采购支持制度,凡是国内中小企业能够生产的产品应优先列入政府采购名录,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2)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设面向全社会的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平台和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使我国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通过共享先进的研发、试验、检测设备,方便、快捷地检索和利用科技、知识产权以及市场信息,降低研发成本,缩短新产品的研制和上市周期。实施中小企业集群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开展中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专项,全面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在企业层面的实施落实。(3)不断完善政策措施,营造中小企业公平发展环境。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把中小企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工作协调机制,依法保护中小企业投资者的财产权、知识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名誉、人身等合法权益。(4)改革现行技术创新财税金融政策,解决融资难题。通过采取拨款和贷款贴息为主、税收减免为辅的政策措施,重点支持和全方位推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励企业创新,为高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5.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提高待遇吸引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允许技术创新者以专利项目和技术入股,实现期权激励与现实激励相结合;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潜能。
参 考 文 献
[1]袁惠容等.广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及对策建议[J].新经济.2006(7)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本质上是创新发展,知识产权就是将创新的成果以权利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其在法律上受到保护。在全球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必须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上升至战略高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占据相当比例的高新企业,其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唇齿相依。
(一)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关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目前理论界还未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从字面含义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包含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子概念,也有学者认为是概念内涵中“量”和“质”的两个面,本文即从此角度出发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进行分析。所谓中小企业(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是指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企业资产、经营范围、员工数量等规模上都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的具体概念取决于其认定标准,由于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认定标准难以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得到迅速成长和发展,无论是工业总产值还是税收比重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均高于大型企业。我国对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也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调整,目前认定的国家标准为2011年国家工信部、统计局、发改委和财政部四部门联合出台实施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该规定第四条对我国十五大类行业的划型标准做了明确详细的规定。技术创新之于高新技术企业,是其发展的基础和灵魂。高性能技术企业,简言之就是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研发,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与经营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1]25高新技术企业相对其他企业类型,有其特殊性,一旦被认定,便享有一般企业不具备的政策优势,故其认定标准和要求也较之一般企业更高。现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依据为2008年颁布实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九大类领域技术划定为高新技术范畴。综上所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含义可概括为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科技人才为主体,在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拥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并在此基础上从事相关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的规模较小的经济实体。
(二)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
战略,可被认为是具有统筹全局的系统性的策略和谋划。关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义,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所谓知识产权战略是权利人利用知识产权而取得竞争优势的策略和一系列措施”[2],这是从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的权利运用角度所作的界定。也有观点认为,“知识产权战略,是指战略制定主体通过加快推进与己相关的知识产权各项工作,促进自身总体目标实现的总体谋划”[3]5,这是从管理层面所作的解析。还有学者侧重功能目的性,将知识产权战略概括为利益主体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免受竞争对手的侵犯而利用相关制度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4]178上述观点均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在特征。本文认为,可从三个不同视角对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进行解读,即从静态理论角度,它是阐释知识产权制度在社会诸领域运行的一般规律的范畴;从动态运行角度,它是由规划、执行和评估等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从权利属性角度,它具有超越于私权的特质,而具有能影响国家整体目标和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全局性和根本性,故而有对其进行战略考量的必要。[5]5综上所述,知识产权战略是利益主体为实现其长远规划目标、谋求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下,运用知识产权而采取的根本性策略和进行的全局性谋划。
(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特征
1.全局性与长远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在知识产权制度的指引下,通过对当前及未来一定时间内的经济形势、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宏观动态的把握,基于对自身及同行竞争主体的经济实力、科技能力、知识创新和人才状况等有基本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制定的,指引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原则和方案,该原则和方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企业发展和总体目标实现发挥总体谋划和指导作用。
2.法律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战略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运行和实施必然置于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框架之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智力成果必须经过国家知识产权部门依法确认才能成为其权利,并由此免受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的侵害。故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具有法律性,受到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约束,同时也得益于制度的保障。
3.动态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总体规划,在企业内部统一执行,并作为企业应对外部竞争、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策略,具有动态性与可执行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固然具有一般战略的宏观性与指导性,但它绝非静态不变,战略的实施与运用是其存在的灵魂,它的具体措施和策略影响着企业知识产权从无到有,再到转化应用及权益最大化的整个过程。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式的分类与选择
鉴于不同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式进行划分。本文从商业运作方式以及技术发展阶段两个角度,分别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式类型进行分析,为中小高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一)从商业运作方式,分为进攻型战略、防御型战略及攻防结合型战略
1.进攻型战略
进攻型战略模式表现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运用采取充分主动性,对内表现为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对外进行知识产权的转化应用以及由此创造的利益最大化。此类战略模式主要适合自主创新能力强,在市场竞争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或垄断地位的企业,如少数大型企业集团。知识产权独占(排他/一般)许可或转让,知识产权投资入股、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等战略是进攻型战略模式在具体实施中的重要类型。
2.防御型战略
防御型战略模式与进攻型模式相对应,对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研发上相对趋于保守,主要表现为模仿创新和排他使用。实施防御型战略的企业通常在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人才资源等方面比较匮乏,较少进行原始创新,以我国众多中小企业最为常见。此类知识产权战略模式在技术创新上以模仿和追随领先技术为特点,在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上通过绕开和回避大型企业集团构筑的知识产权壁垒,以避免因知识产权侵权而产生的诉讼风险和争讼费用。
3.攻防结合型战略
所谓攻防结合型战略,是将进攻型战略和防御型战略结合使用的模式类型。一方面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一般都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在细分市场领域内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这些技术一般又不能占据行业内的核心技术地位,不能与大型企业全面抗衡。故而,攻防结合型战略必然成为我国大部分中小高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首选。
(二)依企业技术发展阶段,分为技术领先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追随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1.技术领先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技术领先型企业指的是“以主动开发具有领先性的先导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基础技术为目标,力图凭借领先的技术占领市场和控制市场,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6]6的技术创新型企业。技术领先型企业通常具有强大的研发力量和较深厚的技术储备,在人才、市场及科研力量等生产要素方面都具有领先于行业的特点。这类企业一般以跨国公司、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以及部分在细分市场占优势、技术成熟度较高的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技术领先型企业在知识产权运作实践中,通常以进攻型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因其着重于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较一般企业而言面临着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市场开拓、竞争对手联合抵制等一系列风险,以及为此支出的高额成本。因此技术领先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知识产权实际运用与风险防御机制的建立等。
2.技术追随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技术追随型企业是在技术创新特征上与技术领先型企业相对的企业类型,它是指企业在对现有领先技术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领先技术及其市场化产品的空白和缺陷进行改进和完善,以实现对领先技术的追赶,从而在市场中获取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技术追随型企业又可理解为技术模仿型企业,二者在创新的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即均不以追求率先发明新技术、开辟新市场为目标,而是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模仿,是一种学习性创新和模仿式创新。技术追随型企业与技术领先型企业相比,无论是从人才、资金、技术、研发实力,还是从企业战略选择、发展规划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一般缺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能力和实力,我国众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都是此种类型。技术追随型企业在知识产权实践中通常以防御型或攻防结合型战略为指导,既可弥补企业在自主研发能力上的先天缺陷,还能避免高额的技术研发投入和风险。因此,技术追随型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模式的构建更多地侧重于对现有技术利用和对他方知识产权的获取和利用,以及在知识产权的实施过程中对可能的侵权风险的防范等方面。[7]上述两种类型划分实际上是从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出发,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分类来源和选择依据进行阐释,由此总结出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时,要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特点,能够助推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战略类型。
三、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的因素考量
鉴于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结合其当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等诸因素,在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需谨慎思考和衡量。
(一)确立明确的战略原则和目标中小高新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类型,有其特殊的成长环境。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受制于资金和人才两大短板
,薄弱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欠缺独立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依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但另一方面又具有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高度创新灵活性和信息反馈能力,在敢于承担风险方面比大型企业更具优势。为此,我国中小高新企业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布局考量中应首先明确确定把握市场和政策、重视合作和共赢等基本原则,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良性循环发展为总体目标,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同时适应市场的知识产权战略。
(二)认清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环境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重要砝码。但由于不同的区域范围、时间阶段和行业领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存在差异,都会直接影响战略模式的选择,因此,事先了解和掌握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从国际形势看,当前发达国家无不通过知识产权相关制度来推进本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以强化对本国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这使我国企业面临着国际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和贸易进攻的严峻形势。在国内,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规定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水平较高的国家。该纲要不仅在国家高度确立了知识产权的战略地位,同时为全国范围内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了指南和制度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环境。总之,在国内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背景下,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要审时度势、紧抓机遇,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建设.
(三)依据企业发展阶段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其特点和需求会有所不同,具体实施的知识产权战略也应有区别。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起步期,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和风险承受能力都较弱,知识产权策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预防和避免陷入同行企业的恶性竞争,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其次要通过外部技术的吸收和引进,积蓄创新要素和研发力量。此阶段宜采取较为保守的知识产权战略,如技术追随型战略。在成长后期及成熟期,企业要转变战略目标,以加强自主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抓手,形成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总之,我国中小高新企业应依据各个发展时期的技术定位、市场定位和产业定位,统筹各方因素,以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视角对知识产权战略进行规划,制定合乎理性、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方案。
(四)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知识产权战略
市场的瞬息万变及技术创新的特点决定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不是经久不变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需与其他各部门相互协调、有效沟通、信息共享,密切掌握市场最新动态和变化发展趋势,及时得到市场信息反馈,在分析预测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和适时调整切合市场需求的知识产权战略,才能在执行的过程中不背离市场规律而得以有效落实,也才能成为企业的强大动力与支撑,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难点;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3-0031-03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占据我国企业总数99.8%的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创造GDP、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而且也是推进技术创新的活跃力量。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而复杂的竞争局面,为拓展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将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中小企业的定义主要参照三项指标:从业雇佣人数、企业资产量、在一定时段(通常为一年)的经营收入。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和划分标准基本上都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的。一般来说,中型企业是指企业规模在100人至1000人之间,同时年营业额在1亿元至5亿元之间;而小型企业是指企业规模在100人以下,同时年营业额在1亿元以下。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从而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它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市场的占有率的提高及在消费者心目中地位的上升都至关重要[1]。技术创新往往是技术上采用一种新发明的结果,它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旨在得到一种新的或有某种改善或改进的产品,这里的产品不仅仅包括一般消费品,也包括设备、原材料及软件等;而工艺创新是设计并采用某种新的加工方法,包括改进和革新原有工艺条件、状况等。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
当前,国际分工正呈现出由垂直转向水平的新特点,一个国家或地区已不再一味地追求完整地占领一个产业,而是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尽力抢占一个产业的高技术和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同时把相对低端的技术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给或主动转移给其他国家或地区,从而形成新的分工体系,即水平型的国际分工。随着国际产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大量的国际产业资本、生产能力和先进技术逐渐转移并聚集到我国,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世界性的加工制造业集群区,而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科技含量较高的高端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从而使我国这个“世界工厂”逐步呈现向高科技中心转变的趋势。在此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中小企业的合作伙伴也不再局限于国内周边地区的同行业,而是为数众多的国外或外地区的现代化企业。这些企业拥有先进技术、先进产品和先进工艺,通过技术联盟,国内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次级的国际生产与技术研发基地。
中小企业人员少、规模小,并且一般没有独立的研发机构,一般是通过技术引进方式,或者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共同开发等方式进行技术创新[2]。在投资项目选择上,中小企业一般着眼于现在而非将来,选择投资小、见效快的技术创新。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中中小企业大量涌现,由于生存和发展的紧迫性,决定了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大量的实践表明,众多的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最初都是来自中小企业,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应变能力强、思想束缚少于大企业的特点,往往在技术创新中表现出比大企业更高的效率。因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始终扮演着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力量的角色,成为推动我国科研事业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技术创新是决定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动力。尤其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经济一体化这样的大趋势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创新就会落后,不创新就会被淘汰,能否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就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虽然中小企业机制灵活的特点决定了其创新的高效率,但是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却面临了很多的问题与挑战。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中小企业往往资金不足,所以必须进行融资。对于企业来讲,融资有内源和外源渠道两种,内源渠道就是通过企业本身的资本积累,外源渠道就是通过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和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首先,生产的产品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企业的利润偏低;其次,一些中小企业资本积累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少,所以仅仅靠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和资本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外源性的资金加以补充。目前,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中小企业要从外源性渠道获得资金也比较困难。从银行信贷来讲,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银行的主体利益得到强化,已逐渐成为一个自负盈亏的企业,有了自担贷款损失的压力,必须保证所贷出的资金和利息可以安全及时地收回;而在中小企业方面,一是难以向银行提供真实的财务报表,使银行无法判断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二是自身信用差,拖欠银行还款现象严重,这两方面都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任度,使得中小企业银行贷款较为困难[3]。
(二)中小企业激励机制不完善
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职能大多不够完善,因此激励机制往往缺乏有效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激励手段单一,更多的是采用短期物质激励,忽视精神层面的激励,这容易导致员工只是暂时受到激励,不能保持长久性;二是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有的甚至没有绩效考核体系,单凭管理者的印象来确定人员的绩效,进而确定工资级别,其工资和奖金往往和实际绩效关联不大;三是缺乏系统的业务或技术培训,企业管理者注重员工产出,而忽视员工学习方面的投入;四是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难以找到归属感,导致企业人员流动大等等;五是在激励员工技术创新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上激励机制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企业员工的技术创新积极性,阻碍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人才
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由于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人才,因此,是否具备创新人才成为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由于受传统就职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优秀的技术人才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工作,同时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差、工资水平低、研发资金短缺、社会地位及其发展都不及大型企业,使得他们很难引进人才。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科技人员70%都集中在高校、科研院以及大型企业等,而在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比重却非常小。
(四)中小企业缺乏信息获取渠道
信息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及时掌握准确、可靠的科技信息,才能了解和洞察国内外同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和方向,作出及时、快速的反应。我国提供科技信息的中介行业还没有得到发展,信息中介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然而中小企业如果自己投入资金建设一套获取信息的渠道,成本又太高,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因此,目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不能及时获得企业相关的技术创新信息,尤其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如果缺乏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不能寻找创新机会,更不能保证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前景。
三、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措施
中小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需要采取信任及更开明的态度,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地发挥出来。为此,中小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措施,来有效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根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中小企业可灵活应用短期物质、长期物质及精神或内在层面激励相结合的措施。
短期物质激励是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相对成熟的部分,主要是要让员工体会到自己绩效反映在薪酬上的变化。短期物质激励可以针对员工的绩效及不同偏好制定一个“菜单”,包括金钱、家庭支持计划、带薪休假、医疗保健等多种方式的不同组合,供员工“自助选择”。长期物质激励即股票期权计划,美国普遍推行ESO(经理股票期权)和ESOP(员工持股计划),是一个值得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上积极探索的方向。股票期权计划把管理者、技术员工的利益和股东利益及企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使委托人和人的目标一致,从而最大化降低委托成本,并在长期利润的驱使下进行持续的创新[4]。
除物质激励外,对员工(尤其是技术型或专业型的人才)更需要采取精神层面或内在层面的激励,即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提供更有更有挑战性的职位工作,提升工作纵向负责的深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树立为企业学习榜样对象或者颁发荣誉证书等,满足员工内在层面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而激发出创新积极性。
(二)塑造全员参与创新的企业文化
进入21世纪,面对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中小企业仅依靠企业家个人或部分专家的创新活动很难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效满足顾客的全方位需求,全员参与创新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要使全体员工尤其是专业人才把技术创新作为自己的潜意识行动,必须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促使员工积极思考、不断改进工作的氛围,形成一种企业文化。要提倡勇于冒险及创新的文化,形成“奖励成功,宽容失败”的体制。对创新成功者要及时给予承认,并加以奖赏;对没有获得成功的创新者,不能冷落他们,对他们同样要给予鼓励、支持,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员工创新的顾虑。像美国的3M公司始终鼓励其员工的创新活动,对创新成功的员工,公司会毫不吝啬地给予英雄般的款待,动用各种措施给予表彰。即使创新失败或因试验付出代价,只要是为了改进工作,则不会由其负责,仍鼓励并支持其继续努力。反之.谁要是在公司任职三年内提不出任何改进工作的意见和行动,则在公司裁员时将成为首选对象,这便是3M公司久盛不衰的奥秘。
(三)采用产学研合作方式
当前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从技术到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独立自主开展R&D活动已经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要求,内部研发也不再是获取技术的惟一来源,开放式创新逐渐得到认同并被广泛采用,有效地从外部获得技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在此环境下,中小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的“产学研方式”得到政府部门的政策倾斜及企业的重视。中小企业有灵活的机制,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有可投入的项目资金,有应用新技术的欲望,这便为科研院所提供了用武之地;作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院所在技术前沿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表明,企业邀请院校或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这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市场需求和生产实践,从而更好地确立研究课题及专业技术发挥;对企业而言,好处也是很明显的,能够快速提升企业的科研实力,并产生效益。作为中小企业应用产学研方式的一个例子――厦门德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先是联合厦门大学承接省科技厅重大专项――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研究,然后又联合厦门理工学院组建厦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方通过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课题。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厦门德茂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产品的完善与应用,并产生了预期效益,实践证明了产学研模式的可取性。
(四)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指导和培训,尽快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融资渠道,努力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中小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不足,技术和资金相对薄弱。对此,国家应逐步建立全方位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专门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性、全国性信息网,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以及有关金融投资、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的信息与服务[5]。融资环境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国家可制定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融资资助计划,并逐步建立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以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资金的需要。另外,从国际通行做法看,风险投资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广泛的技术进步,可以用于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这样一种机制是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持久活力,而不是向企业注射短效的“兴奋剂”,我国可以谨慎地研究加以试用。目前,国家也从信贷方面给予中小企业以更多的融资保证,如各商业银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等。这些解除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措施,必将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8,(10):10-11.
[2]杨 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吴菊梅.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点思考[J].民营科技,2008,(6):25-26.
[4]陆 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6):35-36.
[5]杨 静,孙玉娟.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五大途径[J].江苏商论,2008,(4):116-117.
On the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M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Zhang Chaohui
(Xiamen Data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361008, China)
关键词:“汽车工程机械”;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厦门市
中图分类号:F426.471
文章标识码:A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企业作为最重要的经济组织,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取代的。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而要想维持这种竞争优势,最根本的是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研究课题,涉足该领域的不同专业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发现研究者们都注意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甚少关注造成这种改变的深层次原因。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复杂的活动,是经济与社会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因此造成某种改变既有经济的因素,又有政治、社会、文化的因素(非经济因素)。本文以厦门汽车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入手,通过对技术创新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调查和分析,剖析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状况,并以厦工重工为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提高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为丰富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提供案例。
为获取真实、全面的信息和得到企业的支持与配合,研究小组在厦门市集美区经济贸易发展局的帮助下进行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其中问卷的内容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技人才资源结构、产学研合作、专利品牌建设、企业制度管理、企业文化氛围和政府政策措施等。填写问卷的对象设定为对企业技术创新相关问题有一定了解的企业高层、财务和技术人员。问卷调查一共选择了20家样本企业,回收了8家。为减少误差,结合企业深度访谈,修正问卷样本的信息误差。总的来说,本文的分析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及企业深度访谈。
1 厦门市重点产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状况
1.1 技术创新经济因素
1.1.1 企业R&D投入
根据国际上经验性的研究结论:当R&D经费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小于1%时,企业难于生存;占2%可以勉强维持;占5%以上才有竞争力,将R&D投入强度划分为三个等级:高强度、中强度、低强度。通过调查厦门市“汽车工程机械”企业的销售收入、R&D经费等,计算出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统计企业研发R&D投入强度在高、中、低三个等级上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厦门汽车工程机械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在高、中、低三个等级上均有所分布,并非所有的企业R&D投入强度都高于2%,或低于1%(表1)。这反映出厦门“汽车工程机械”企业的研发投入经验不同于国际经验,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应根据其具体研发组织形态合理选择,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必须采用高强度的研发投入。
1.1.2 企业科技人才资源结构
企业科技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提高企业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是指企业科技人才在企业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影响企业科技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素质总和。从调查中得知,75%以上的企业员工规模都达到了千人左右,只有少数企业在300人以下,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1.7%-16%不等,研发人员学历不高,主要集中在本科以及专科范围内(图1)。多数企业反映招工时劳动力大多是非厦门本地人员,研发与技术人员招收困难;厦门本科学生就业观念不强,眼高手低,定位不明确,稳定性也不高。此外,也有企业认为招工,尤其是研发技术人员难的原因之一是厦门工业不如江浙沪一带发达,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
1.1.3 企业产学研合作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知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知识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产学研合作实质上就是一种以知识流动为特征的企业创新活动,其目的是降低创新成本,形成双方的互利效应,体现各方在各自领域内具有的优势,而进入另一领域时则表现出弱势,只有通过互相合作方可扬长避短,降低成本,形成规模效应。从调查中发现,政府在这方面缺乏鼓励政策措施,企业也缺乏合作意识,只有一半的企业有参与产学研活动,即使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平均每个企业与不到一所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合作形式主要是共享研发机构或实验设备等。究其原因在于:厦门地区高校不多,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院校更少;企业不熟悉高校科研情况,沟通、交流渠道匮乏;政府鼓励产学研合作意识不高,企业缺乏政府支持;企业产学研合作资金有限。
1.1.4 企业专利品牌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企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厦门经济的发展。企业生存发展的竞争突出地集中在专利技术与品牌之争。专利的拥有量及价值,成为考察一个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专利品牌建设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意义极为突出。在调查的企业中,厦门厦工重工有限公司的专利数最多,达到10项,其次是金龙汽车车身有8项,日上车轮集团和厦晖橡胶各7项,宏发电子汽车有限公司4项。其余企业均没有形成具有自己品牌特色的专利,他们或实行专利购买战略,或是实行专利合作和利用战略。由此可见,厦门企业存在着专利品牌建设不成熟、品牌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2 技术创新非经济因素
企业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多维系统,它的运行受制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多方面因素。除了经济因素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非经济因素中,企业制度管理因素是基础性因素;政府因素起到扶持、导控和服务的作用;企业文化因素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1.2.1 企业制度管理
创新型企业良好的制度管理能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相互交流,创造各种跨部门活动的机会,消除部门隔阂,增加跨部门合作、沟通的渠道。一方面,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是技术创新的支撑和保障。企业技术创新要持续进行,必须建立鼓励探索、允许失败的保障制度;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也是建立良好企业制度管理的源泉和动力。技术创新的持续进行往往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随着技术创新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现有制度成为阻碍进一步技术创新的因素,为迫切需要实现技术创新的连续进行而推进制度管理创新。
调查发现,在制度创新管理手段上,龙头企业更倾向于创造企业员工学习的机会和渠道,而不是片面的采取薪资、利益方面的激励制度。统计数据显示,虽然55%的企业认为奖励机制有利于创新,企业也愿意为创新工作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利益保障,但76%以上的企业更赞赏并实施了员工学习培训制度,为企业员工创造学习机会渠道。受访企业高层也表示企业领导者应积极推广其他企业成功的培训经验。由此可见,在制度创新管理机制上,企业鼓励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企业内部学习向心力的形成尤为重要。
1.2.2 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它的重要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企业文化并不是直接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但却是影响技术创新实践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文化影响员工价值,培育创新主体;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相融合,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
问卷调查结果有力地支撑了以上结论,42%的企业可以容忍创新的失败,只有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才可以创造企业代表自身名片的品牌,品牌效应不可估量,它甚至关乎整个企业的形象;37%的企业给予员工工作的自主性以及时间的自由度,为员工提供尽可能有利的创新条件和环境;21%的企业领导者支持创新冒险,甚至可以为了创新改革企业相关制度。
1.2.3政府政策行为
Shih-Chang Hung认为,在一个全球化和日益复杂化的社会,既没有万能的市场也没有万能的企业,政府在集聚资源、组织生产规则等技术创新相关的活动中扮演着领导角色。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积极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从问卷的回馈资料中可看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政府职能主要表现在:(1)战略引导。提供经济发展的宏观基础结构;合理制定R&D投入方案;引导和推荐产学研合作多模式转变。(2)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知识产权政策、财政税收政策、产业调整政策以及激励奖励政策。(3)服务平台。提供各种公共产业和服务网络共享;为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的集聚创造条件;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等(图2)。
2 技术创新案例分析一以厦工重工为例
厦工重工有限公司(原厦门厦工集团有限公司)是1995年12月组建的国有独资企业,主要经营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制造、销售、钢结构工程制作与安装等。公司资产总额在100亿以上,厦门本地职工人数上千人,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厦工重工设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现研发方向主要为专用汽车系列环卫车辆以及矿用自卸车、工程钢结构产品。近三年,厦工自主研发投入分别是689万、751万、857万,其中,技术引进费用相应为40万、57万以及38万;技术引进再消化费用为13万、17万和21万;2009年技术创新总投入占年销售总额的比例在1%5%之间。企业拥有专职研发人员116人,其中留学归国1人,博士1人,硕士9人,本科79人,专科26人,专职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重达到30%以上。
调查显示:与厦工有科技项目合作的高校、科研院所共3家,其合作形式均是共同实施科研项目;平均每年产学研合作的投入资金占总科技投入的比例在5%左右。这样规模的研发投入在厦门甚至在福建省内都是少见的。除此之外,厦工重工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总额的50%以上,企业未来规划增加研发投入比例在20%30%之间。可见,厦工重工现今的成绩和规模都离不开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研发投入,调查数据也充分说明厦门厦工重工有限公司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企业大环境的促进和制约,访谈结果表明:厦工重工的管理层高度重视员工的创造能力,企业内部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科技管理制度,并设有专门的员工培训机构,定时定期对员工进行能力、知识的进修工作,积极为员工打通学习、沟通的渠道,支持员工工作自主,鼓励研发小组创新和变革,容忍创新失败。同时,也寄希望于厦门政府给予支持帮助,实质要求有: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提供财税优惠政策;根据需求设立国家或地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帮助引进相关产业,促进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引进科技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人才。除此之外,企业也建议政府创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但是,厦工重工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不尽如人意,厦工重工高层表示,企业在技术创新工作进程中遇到了各种阻碍,除了基本的资金财务、市场压力、政府扶持力度、经济危机问题外,科技人才的缺乏、创新能力的不足以及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问题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前三大困境。在硬实力上,厦工重工占有优势,但是厦门大环境并没有增强企业的软实力,不够发达的厦门工业在产业配套、科技人才、政府政策上都出现了一定的断层现象。
3 结语
3.1 研究结论
(1)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更多的是由企业本身原因造成的,企业可以控制;除了企业制度管理外,非经济因素则更受社会、市场和政府的影响,企业参与其中,但无法控制。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共同影响着企业的技术创新,二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2)在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因素中,企业科技人才投入因素是最重要的,人才投入及技术创新结果的影响远高于研发资金等的投入。技术型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传统企业靠物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参与竞争,而技术型企业要靠知识和技术,要靠不断的技术创新,而这些都离不开大量持续的科技人才投入。
(3)在非经济因素中,企业制度管理因素是企业创新的基础性因素;政府因素对企业创新起到扶持、导控和服务的作用;企业文化因素对企业创新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它们之间没有孰轻孰重的比较,这些因素的合力或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动力,或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阻力,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平衡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政策建议
(1)加强对自主研发的资金投入。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R&D经费投入平均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5%左右,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3%-5%,高新技术产业更是高达10%。可见,加大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将企业销售收入中更多的资金用到技术创新上来,将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量达到或超过企业销售收入的3%是非常必要的。
(2)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互利共赢、务实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实施企业专利战略。企业要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必须完善学习和激励机制。在宏观上要保证合作的科研成果获得资金上的资助;微观上要改变激励方式,要改变目前重视短期激励,忽视长期激励的激励状况,鼓励更多的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采取学习机会为主、产权激励为辅的形式。此外,企业还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划和管理。企业要加快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要加紧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目标,把技术创新作为实现企业长远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建立健全的研发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将R&D活动放到企业战略高度上来进行规划和组织。
SeaMicro技术优势
SeaMicro的技术能够为大型数据中心和云环境带来很大优势。根据IDC的报告,到2015年云数据中心预计将成为服务器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细分市场。英特尔也预计,未来4到5年,基于低功耗处理器的微服务器将占整个服务器市场份额的8%~10%。
AMD公司产品营销主管John Fruehe表示,AMD此次收购主要感兴趣的是SeaMicro连接处理器核心、内存、存储及I/O的超级计算架构技术。AMD将继续为现有的SeaMicro客户服务,并且不计划进军服务器市场,与原始设备制造商(OEMs)竞争,但业界普遍认为此次收购将使AMD获得低功耗服务器的相关设计经验与技术能力。ARM公司北方区销售经理徐亚涛表示:“此次收购说明AMD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低功耗服务器的战略意义。”
SeaMicro的技术优势在于拥有自主结构的ASIC,是以高速且低反应时间连接CPU、内存和存储器的主要组件。这种设计将微服务器带入新的发展方向。利用其最初低功率、低能力CPU的构想,传统上工作负载不需要较高的CPU能力,SeaMicro将能源和空间节约理念带入需要较高性能服务器的数据中心市场,可使数据中心能源和空间利用最小化。
数据中心低功耗需求
从规模和范围上看,数据中心在过去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包括计算需求、计算能力、运行的经济性等。大规模的横向扩展取代了纵向扩展,通过分布式算法组成一个大而强的系统正在成为IT基础设施架构的重要方向。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按需获取计算资源,将业务应用运行在云环境中,如何兼顾弹性化的计算需求与能源效率正逐渐成为数据中心运营商、云服务商等关注的议题。
数据中心领域的创新是驱动服务器架构转向低功耗、高可扩展性方向的重要动因。Amazon负责数据中心的副总裁James Hamilton曾经表示,在最近5年内数据中心领域的技术创新超过了过去15年创新的总和,这主要得益于云计算和超大规模互联网应用的驱动。
实际上,服务器芯片厂商已经看到了低功耗服务器的市场前景。早在2009年,英特尔就提出了微服务器的概念,这正是基于云数据中心对低功耗服务器的需求这一趋势判断的。此次AMD收购SeaMicro,无疑将为低功耗服务器市场的竞争带来更多惊喜和变数。
布局微服务器市场
综观微服务器市场,目前能够拿出实际产品的厂商屈指可数,SeaMicro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惠普推出了名为“Redstone”的ARM架构服务器,计划通过实际测试以及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构筑一完整的生态系统。
现在,AMD在企业级市场上与Intel完全不处在一个量级上,微服务器的兴起是一个重要的市场机会。AMD此次收购SeaMicro寻找到了企业级市场的一个突破口,为未来的产品路线图、战略布局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最新的报道称,在AMD收购SeaMicro之前,英特尔曾有机会收购这家公司,但最终选择了放弃。英特尔数据中心芯片业务主管Diane Bryant表示:“SeaMicro的技术并没有给英特尔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我们选择了放弃。”但这并不意味着英特尔会无视低功耗服务器这一细分市场。
事实上,英特尔针对高密度微服务器市场采用的是“Sandy Bridge”Xeon芯片和Atom处理器的产品组合,并计划于今年第二季度新款Atom处理器,其中代号为“Centerton”的处理器将专门面向微服务器应用。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创新体系 知识产权
自从英国弗里曼l987年第一次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各国和地区就开始不断探索如何提升社会整体的创新能力。伴随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各界对于各种推进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措施及有关事件日益关注。然而,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是一谈到知识产权,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那些规模较大,已具有突出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能力的企业身上,而对数量上占绝对多数,分布广泛的中小企业却少有提及。实际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就占到了全国的55%以上,在6l项战后对工业发展起重大推进作用的发明中,中小企业取得的成果更是占到了73.8%,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有约65%的专利由中小企业创造。“而且,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协会公布的数据,至2009年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上述数据足以说明,中小企业在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绝非少数大企业所能替代。再者,就社会发展过程而言,总是不可避免也不可或缺地存在着大量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规模虽小,但“小的是美好的”,在创新方面也有着大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何推动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意义重大;而且当前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于尚为发展中经济体的我国而言,倘若调整得法,“危机”未尝不可以变为产业机构优化和技术水平提升的“契机”。以下将就此展开论述,以供决策之参考。
一、中小企业创新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创新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一)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欠缺 创新的基础除了技术能力外,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至关重要。诸如微软、IBM、高通这样的创新巨擎不仅技术能力杰出,对各种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也十分强势。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存在不足:首先是信息的来源渠道有限,没有大公司那样强的社会组织能力,也难以为之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这导致多数中小企业在创新的方向上凭感觉或者为了减少成本将有限的创造力集中在如何复制和模仿大企业的产品上,完全放弃了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挖掘。这于社会而言,导致创新精神的整体缺失,于中小企业自身而言,带来发展方向的错位,营利时间短,不具长期竞争力也就成了必然。其次是信息处理能力欠缺。对于专业的技术革新而言,不断地积累各种信息并分析,从中提取出符合公司现阶段发展需要的有价值信息是贯穿创新过程始终的。然而,在实践中却常常发现中小企业的技术信息管理混乱,研发、试制随意进行,创新成果的质量不过硬。
(二)人才缺乏 高质量的创新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中小企业创新面临的另一棘手问题就是无法招揽或留住优秀的人才。首先,由于规模、经济实力、工作条件等方面因素,很难招揽到核心技术人员。在有的行业,有的企业甚至连这样的人才的基本信息都难以知晓,只能在市场上买回产品通过极初级的仿制,省却某些核心功能或部件,以低价推出,再搭正牌产品的便车推向市场。显然,这种模式下企业永远是踩着别人的“影子”走,不确定性很强,很难实现长期发展。其次,由于目前无形资产的估价、技术成果归属等法律问题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的不规范性进一步加剧了技术拥有者对有关风险的担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技术人才加入中小企业的障碍。最后,部分中小企业也试图重金揽才,但由于对自身需求判断失误,在人才录用标准、考核乃至培训上存在较多问题,导致并不能招到真正合适的人才,或是人才价值发挥周期过短,适应不了技术的快速变化。
(三)技术成果商业化经验欠缺 有些中小企业在自身领域内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但却缺乏知识产权知识和商业化经验,对一些具有广阔前景的技术处理方式不当,导致自身赢利机会丧失。如对于商业化的形式、技术成果的包装、和合作伙伴的谈判、相关技术信息的披露等,经验不足导致缺乏详细而周全的考虑,致使商业化失败,创新难以可持续化。
(四)缺乏知识产权事务经验,综合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欠缺 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有时也会成为大公司觊觎的对象,但企业自身缺乏知识产权事务处理经验:面对大企业的竞争,防御能力弱,更谈不上主动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策略安排。比如在软件、工艺美术品领域,中小企业的创新常常别具一格。面对规模、资金和销售能力等都远超于自身的强劲对手,有的明显构成商业秘密的信息,企业保密意识欠缺,也未考虑到部分转化为专利的可能性,随意公开或任由外部人接触。大企业在有关创意或初级产品基础上,凭借自身的研发能力,很快就能做出更好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使小企业的创新前功尽弃。主动的策略安排方面,很多小企业的创新成果市场周期相对较短,此种情况下,运用恰当的知识产权组合,比如不同种类的专利之间,以及专利和商标之间的合理搭配,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进攻方面,国内鲜有类似NTP那样可以靠专利诉讼维持生计的小企业,更少见小企业问的专利池、专利联盟的构建。
(五)资金支持缺位 资金缺乏也是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各级政府都已颁布一些政策,通过间接调控给予中小企业发展一定的支持。然而,在实践中,相关措施的实施并未达至预期的效果。由于规模小、资产少、资信度低,且缺乏必要的担保和抵押,银行贷款时常遭遇阻碍,而民间融资成本又高,稍有问题即带来资金链的断裂,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如何为它们提供稳定的创新资金支持亟待解决。
二、对策与建议
上述问题反映了中小企业创新的主要矛盾:在规模、资金、人力资源均有所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如何促成创新活动的维持和继续?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建设值得考虑。
(一)知识产权创造方面
l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前面己提及,中小企业时常因为信息缺乏,如无法获取可靠的相关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等,对技术走向以及自身可能实现的突破环节认识不清。除了中小企业自身要重视和提高能力外,应尽快建立政府及协会外部扶持体系。例如,江苏、浙江等地知识产权部门建立了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各种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但是目前仍存在不足。比如,公共服务平台上信息的专业性不够强。各种媒体信的简单叠加并无太强的指导意义。又如,信息分类也过于粗线条,特别是钊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并不多,反而不如很多非公共服务网络。但是,那些网络住住要缴纳较高金额的会员费才能获取到较高含金量的调查报告,而多数中小企业很难为一份尚不确定是否能有借鉴意义的资料付费。基于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政府应在此方面有所作为。建议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在信息的专业性、分类方面有所提升,开辟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另外,可以在知识产权纠纷相对较多的行业,中小企业集中的区域,比如生产、售卖电子消费品的工业区、电子城,加工、销售服装的工厂、服装城|殳立基层知识产权工作站,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关知识产权问题的咨询和帮助。而且,如能将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通过扶持使其沿着正常有序健康的轨道发展,则会大大减少知识产权侵权事件的发生。
2.人才帮扶。对于中小企业创新中遭遇的人问题,需从更宏观的人才使用方式上考虑。对于寻找合适人才,考虑到中小企业业务的特点,高端人才,除了少数企业外,大部分并不需要或者并不需长期使用,可通过租赁、合作等市场运作方式以解决。
这就需要大力培育各种定位不同的猎头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通过奖励、补贴等政策予以鼓励。政府还可以定期组织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招聘会、展览会、推荐会等推动人才向中小企业合理流动。另外,大量中端人才以及~般技术人员的聘用、培训和提高也可以通过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以及和研究院所、学校间的合作解决。
对于技术入股中存在的估价问题、技术成果归属问题则需通过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解决。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可通过合同范本的制定、推广、行政和司法调解制度的实施、中介机构的有效监管等减少上述问题给中小企业创新带来的障碍。
3.资金扶助。目前各级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方面实施的资金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在中央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科目,建立有关创新基金、专项补助资金,以及专门针对小企业的税收优惠等。然而,在实践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一是政府扶植的资金有限,满足不了十分广大的中小企业的需求;二是即便是这有限的扶助资金也存在发放不到位的情况,中小企业由于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却不得不寻求其它资金筹借渠道,合法的不合法的民间借贷活跃。对于第一种情形,建议培育并鼓励众多的基金公司、担保公司给予中小企业创新专项支持,同时降低中小企业上市的条件,通过加强监管减少风险,为其融资拓宽渠道。对于第二种情形,建议政府部门除了通过政策调控提供资金支持外,鼓励银行进行合理的创新,设立针对中小企业的多种形式的贷款,比如接受联保的贷款、政府采购过桥贷款等,通过加强审批时及审批后的管理,降低贷款风险。
(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1.建立知识产权法律援助制度。根据前述分析,中小企业自身缺乏知识产权事务经验,更无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一些复杂的甚至有可能是跨境的知识产权诉讼。对此,司法部门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提供法律援助,百则将助长一些大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使得知识产权垄断愈加严重,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更不利于整个社会良好竞争秩序的形成。可以在重点区域、基层没立知识产权工作站的基础上,通过与司法部门、律师会等的联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此方面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