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孝顺父母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所谓“孝”,就是指孝顺父母。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存的权利,给了我们人生旅途上的第一次启蒙,是他们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成人,是他们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如果说我是一叶扁舟,那么,父母就是一片大海,没有他们的载托,我怎能远航?如果说我是一泓清泉,那么,父母就是一座高山,没有他们的孕育,我又怎么能涓涓流淌?
有人说:“父母便是无私的奉献,全部的给予。”是的,父母对我们倾注了无微不至的关爱,这爱就像紫燕为我们衔来春光,就如涓涓细流滋润我们的心田,就似绿荫为我们遮挡炎日……面对这样无私而伟大的爱,我们也只能用孝心去回报。
在我看来,要想让一个孩子学会孝敬父母,那么,父母首先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学会孝顺,《二十四孝》中提到的“乳姑不怠”的典故就是这样一个世代相传的孝顺父母的故事。也只有这样,孝文化才会被代代相传。当然,行孝也要讲究方法。早在很久以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对此提出了他的看法。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经常听孔子讲孝,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孝子。有一天,他随父亲到地里耕种,一不小心把一棵瓜秧铲断了,父亲见后拿起棍棒就打他。曾参想到老师的教导,就停下脚步,任由父亲的棍棒落到他身上。孔子听说后,非常生气,得知消息的曾参连忙向孔子解释,说自己正是听了老师的教导,才这样做的。于是,孔子语重心长地给他讲了舜帝的故事:舜的父亲是一个瞎子,脾气也不好,但舜非常孝顺他的父亲。当他父亲要使唤他时,他总是能出现在父亲的面前;当父亲想杀他时,他却总能想办法跑得远远的。舜这样做的结果是既没有使他的父亲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责,又没有丧失孝道。曾参猛然醒悟。所以,行孝亦有道。如果不讲究方法,就像是将一张白纸弄满污垢,甚至会贻笑大方。
“孝”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家庭的形成,父系家长制的确立,“孝”的观念逐渐形成和发展,孝文化就这样代代相传至今。
其实妈妈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就是打我电话叙叙家常。等我挂断电话,歉意地对大家笑笑,一边的大林却诚恳地看着我说:“小苑,你知道我为什么拉着你,故意让你留在包间打电话吗?”看我一脸茫然的样子,大林转头看着大家,动情地说道:“其实我们应该感谢小苑才是,我就是想借这个机会告诉大家,父母的电话,在任何时候对我们而言都弥足珍贵,我们宁可不聊天,不吃饭,也要认真接听父母打来的电话。”
大林在我们朋友圈里年龄最大,经历最多,平时我们有什么事情也喜欢听大林的,我们知道他说这番话,一定是有原因的。果然,大林一边吃饭一边告诉我们,前几年,他为了所谓的工作、事业、成功,好几年都难得回老家一趟看看父母,偶尔回去,也是住上一晚两晚就马上走了,那时他总觉得父母还有大把的时间留给自己,等自己事业有成,功成名就了,再好好孝顺父母也不迟。
然而,成功怎么会有尽头呢?就在大林有了车有了房,正在朝着更大的目标奋斗的时候,先是他的母亲突然脑溢血去世,猛然惊醒的大林怀着无比的愧疚加倍对父亲好,但父亲还是在两年之后,也因病永远离开了他。说到这里,我们分明看到眼泪在这位七尺男儿的眼眶里不停地打转,令所有人动容。最后,大林用我递给他的纸巾擦了擦眼睛,一脸诚恳地对我们说道:“兄弟们,你们一定要记得,对任何人来说,孝顺都不是义务而是机会。”
“孝顺不是义务而是机会”,这话说得多好啊。大林无疑是对这句话理解最为深刻的人,遗憾的是这样的理解来得有些晚,但是对于你,对于我,对于我们这些父母还健在的人来说,却一点都不晚。如果我们现在还在把孝顺父母看成是一种不得不承担的义务,一种能推就推的负担,那么听了大林的故事,就尽快改变这种想法吧。也许我们还有三十年、五十年的大把时光,但是生命的规律决定了我们日渐老去的父母,已经没有这么多时间等我们醒悟了。
“孝顺不是义务而是机会”,不但有大林这样幡然醒悟者的教训,而且还有人对此做了认真的计算来论证。有人曾经在网络公布过一个“算算我们还能陪伴父母多少天”的帖子,曾经引起了网友强烈的共鸣。按照计算,对于那些在外地求学、工作和生活的年轻人来说,一生除了婴幼儿期,只有短短2年半的时间可以陪在父母身边。
关键词:城区初中生;孝认知;家庭;学校;政府
1992年三峡工程兴建至今的20年,宜昌在支持重点工程的同时,实现了从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跨越发展。
与宜昌市区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劳务移民的快速膨胀。宜昌城区的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一,城区初中生的家长相当一部分为葛洲坝集团、清江能源公司、稻花香集团、宜化集团等员工,他们工作地点遍布世界各地,常年在外,家长与初中生聚少离多。其二,宜昌快速发展,给宜昌市民及初中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宜昌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大量的旅游者进出宜昌,作为原住民,宜昌市民的内心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些心理会影响着市民的生活,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教育。
初中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所以在初中阶段开展孝文化的传播,孝认知的教育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是人生最好的阶段。
一、初中生孝认知目前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针对宜昌市八中、葛洲坝六中、金东方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89份,有效问卷982份,问卷主要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初中生对孝的直接观点来判断和发现初中生是否具备孝认知。经过梳理发现,初中生孝认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一部分初中生错误地认为孝敬父母是成人后应该面对的事情。
在982份调查问卷中,23%的学生认为不孝顺父母的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社会压力大,没时间孝顺父母;34%的学生从小就被父母惯坏了,不知道怎么孝顺父母;38%的学生现在不孝顺父母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6%的学生主观上就是不想孝顺照顾父母。27%的初中生认为“尽孝”是使家长吃好穿好住好;72%的初中生认为“尽孝”是好好学习,为家长争气,这其中不难看出初中生认为孝敬父母是成人后的事情。
2、一部分初中生无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
在调查中,有26%的学生认为孝顺与人的道德品质无关;在父母不高兴的时候,73%的学生会逗父母开心,25%的初中生选择“不惹他们”,2%的人选择漠不关心;面对好吃的食物,15%的学生会选择自己先吃;学校和家长“学习至上”的教导不绝于耳,没有或很少关于孝道知识的教育。
在与初中生面对面交流中,一部分初中生直接告诉作者,学习是他们的首要而唯一的任务,他们从来不考虑为父母分担家务、关心父母,有的学生与父母大声争吵甚至意欲动手,有的学生夜不归宿而不告知父母。
3、大部分初中生缺乏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相关知识。
在982份调查问卷中,有6%的初中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35%的初中生偶尔会在节日里为父母送上祝福,60%经常会在在特殊的节日里为父母送上祝福,5%的则选择“不会”;39%的初中生偶尔会帮父母做家务,51%的学生经常帮家长做家务,2%的学生在家长的指示之下做家务,2%的学生从来不帮做家务;54%的初中生烦躁父母的唠叨,但是能理解父母的唠叨,7%的学生称习惯了,无所谓,39%的则表示完全能理解;在跟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候,51%的初中生参考了父母的意见后还是会坚持自己的想法,4%开始听父母的意见最后做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想法。
二、宜昌初中生孝认知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
1、“分数惟一”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是初中生孝认知缺乏的直接原因。
宜昌城区“小升初”和中考考试俱侧重语文,语数外各科120分值,思想品德考试100分,“小升初”的思想品德考试是开卷,有的学校也不安排这科考试,而中考是统一考试,无论是“小升初”,还是中考,其试卷主要考察时政和公共规则,进行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共道德教育,没有关于孝认知方面的考题。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安排中,思想品德课一般一周1-3个课时。整体来看,宜昌城区初中生教育中偏重文化课的教育,孝认知的教导在初中生的教育中是片言只字、支离破碎的。
2、新时代的家庭现实状况造成了初中生孝认知的缺乏。
孩子从小依赖成性,只知索取,不知反哺。《孝敬》: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中,部分初中生没有孝的意识,就原因具体来说,两方面,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母长辈溺爱孩子,不放心孩子进入社会,有部分孩子也丧失了独立面对各种压力的能力,社会上存在啃老族的现象,对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长造成了负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依赖长辈的习惯,“等、靠、要”是孩子面对父母长辈的心理习惯。他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要求。毫无孝敬父母的意识。
3、劳务输出和旅游是宜昌快速发展的主要特色,对于初中生孝认知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二者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民的生活现状和心理状态,继而影响初中生的孝认知教育。
作为劳务输出的宜昌城区,初中生与父母聚少离多,感情疏远。宜昌城区有葛洲坝集团、清江能建等大型水利水电公司,他们员工多在外工作。宜昌旅游从业人员达25万人,他们起早贪黑,也经常在外。他们的儿女跟随爷爷奶奶者多。隔代教育本身存在一定问题,这部分家长的孩子与父母感情较为淡薄,性格捉摸不透,偏重个人感受。使得这部分初中生的孝认知较为薄弱。
三、提高初中生孝认知的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这个阶段是对他们进行孝认知教育的黄金时期。
1、在尊重初中生发展的心理特征基础上开展家庭教育
家长要更加关爱孩子,细心呵护他们的情感变化,支持理解他们,多和他们沟通,尊重他们的意见,使他们喜欢家长、尊敬家长、爱戴家长。这样,孝认知的传授就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了。
(1)家长创造一个和谐、健康、温暖的家庭氛围,建立一个亲密的亲子关系。
父母关系不和、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导致严重的亲子冲突等,这些会成为一种压力,使得初中生对家庭充满了忧虑,对父母长辈充满了种种矛盾、甚至害怕的心理。使得孩子充满孤独、压抑、郁闷等,甚至不相信父母,不愿意回家,孝认知的家庭教育就没有基础了。
青春期的孩子有种种困扰,使他们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们需要亲密的亲子关系。理解和不理解、疏离和亲密、融洽和不融洽的亲子关系,深深地触动和困扰着初中生的心灵和情感。在融洽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孝认知的教育容易进行。
(2)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多沟通、多联系。
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工作压力大,宜昌作为水利水电与旅游城市,一部分父母长年在外,有的出国在外甚至好几年。父母与孩子沟通少,与孩子老师沟通更少,这样不能了解孩子的困惑,不能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思想,不能帮忙孩子排除成长中的烦恼。
家长定期的抽出时间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精神生活、心理困惑,并给予合理的建议。与学校老师及时沟通,共同探讨,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家长在和孩子以及孩子老师的沟通中,可以及时
发现孩子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找到家长自己的不足,及时做出调整,更科学更合理的培养孩子。在沟通中,家长提出各种要求,并予以解释,孩子会更容易接收。
(3)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想法。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在放学期间,给孩子要足够充足的自我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发展他们自己的健康爱好,让他们身心愉悦。不需要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占用了他们的假期。忽视他们玩耍的天性,他们会觉得父母不体贴他们,不理解他们,让他们本来叛离的心愈加坚定,甚至讨厌父母,这样对孝认知的教育起到反面作用。
(4)以身示范,发挥榜样的力量。
作为家长,给孩子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再忙也要给自己的长辈定时联系、定时探望、过年过节全家团聚,在物质上要让老人无忧,在精神上也要让老人开心,老人过世的,要带孩子在各种节日去扫墓、拜祭,经常挂念老人的好。宜昌是个旅游城市,隔段时间带老人、小孩一起去周边的景点转一转,细心照顾老人、呵护老人、体贴老人,家长在行、神、情各方面做一个孝子。给孩子的孝认知教育是最有效的。
2、以培养有德馨的初中生为目标的学校教育
根据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关系分析,初中阶段是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因此学校教育是孝认知教育的重要渠道,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在对初中的孝认知教育主要坚持一内一外、内外结合、动静相宜的指导方针。内就是课堂上,外就是课外活动,通过课内渗透以告知,课外延伸以强化。为了孝认知的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开展,学校成立初中生孝文化知识推广中心,学校领导、班级班主任、优秀学生代表为该机构的成员。负责各项孝认知的教育事项如期开展,监督各项落实,并开发新的课程或活动更好的进行孝认知的教育,与校外各种机构联系推进孝认知教育的规模化、常态化。
(1)学科安排要与孝文化知识紧密相连。
初中阶段,学校可以通过语文、思想品德、音乐、英语课来传授孝文化知识。多种课程,都可以每周有一个课时以孝为主题,比如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老师就可以结合文章对学生进行孝认知教育。比如音乐课,定期选取一个歌颂父母的、缅怀父母的歌曲。比如英语课,用英语描述对妈妈的爱,掌握孝的英语单词、用法等,通过这种有孝主题的专业课,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传授了孝道。
(2)定期开展孝认知的主题活动。与报社、电视台合作开展一定影响力的孝认知活动。诸如看电影《暖春》、《孝女彩金》、《幸福的泪》、《二十四孝》,孝子孝女评选活动,宣传板设计、制作等。在校内进行孝主题的名家散文、诗文名句、文学典故展览或比赛或讲座,还有诵读比赛、讲故事、表演小品、演讲、记父母生日等方式。
(3)科学设计,营造“孝”的氛围。贴宣传画、孝心墙、雕塑、小路的命名、教学楼的命名等都与“孝”的故事、人物紧密相连,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孝心的世界。
3、以营造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为目标的政府引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对父母的孝推广到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恩和亲爱,以此营造和谐安稳的社会环境。
(1)举办大型的活动“宜昌孝子”“宜昌孝女”评选活动,“孝文化月”等宣传月,每年政府在“三峡旅游节”活动中办一个关于孝主题的活动,树立宜昌推广孝文化的形象。
(2)建立孝道、孝认知的传播平台,比如专门杂志、户外公益广告、编制新时期孝的书籍等。
(3)通过法律法规、舆论引导加大力度惩罚不孝子女。
(4)通过电视媒体宣传引导家长如何和谐共处,为提高初中生孝认知营造良好小环境。
有了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学校教育的系统强化,政府营造孝心的环境,初中生的孝认知教育将获得健康发展,一个有健全孝认知的初中生将茁壮成长。(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宜昌市改革开发三十年年鉴》,
[2]《宜昌辉煌60年》
[3]《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2012修订版,民族出版社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姜诗,汉代广汉人,即今天的四川德阳。“涌泉跃鲤”的故事,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中》。据说,赤眉军经过姜诗的住地,不仅不侵犯他,而且赠送他米和肉。姜诗后来出任江阳令,卒于任上。
姜诗夫妻二人的孝行对现代人也很有启示:
一、除了儿子孝顺外,还有媳妇的孝顺问题。当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像他家那样,儿子是孝子,媳妇也孝顺。正如诗句说:“子能知事母,妇更孝于姑。”这个故事点醒世人,儿子孝顺尤为重要,因为会影响到他的妻子。如果儿子自己都不孝顺父母,那么很可能妻子也步其后尘了。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媳妇很贤惠,自己孝敬公公婆婆,从而感应并改变了丈夫对父母的不孝敬。
二、有时老父母有特殊的嗜好,对子女提出了一些难办到的事情,比如“好饮江水”、“更嗜鱼脍”,但是孝子还是应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三、“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等自然是不科学的,但是社会中至诚之孝也会产生其他的“感应”,比如让下一代“感应”孝道,比如会给周边的家庭带来感应,使之家庭和谐――这不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回报吗?
【关键词】孝文化 感恩教育 中小学生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60-0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对中华儿女的品格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不断的提炼,孝文化中的糟粕不断被剔除,留下来的文化精华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塑造高尚的品格,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了孝文化对于塑造学生品质,培养其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意义,利用孝文化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已经成为相关教育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 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文化自古有之,作为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涉及社会的所有阶层,为人子女最重要的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家人。尊敬老人、孝敬长辈、承智耀亲都是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子女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还要在立业等方面多遵从父母的意见,袭承祖志,光宗耀祖。
自近代以来,中国孝文化经过了不断的扬弃,不断剔除其中的文化糟粕,使子女在尊敬孝顺父母的同时,养成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对事物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判断。当今社会,孝文化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孝文化讲究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父母应该身体力行为儿女做出表率,儿女必须要孝顺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与心理情感。
二 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发展现状
所谓感恩,就是要感激别人给予自己的恩德,孝文化体系下的感恩是指为人子女一定要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和教化之恩。中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有限,他们的思想观念尚不成熟,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品德培养与教化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并不成功,其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学校虽然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长期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常会忽略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更不用谈教会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教师对于感恩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也与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方法不足有关。很多中小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都是通过解读书本故事这一形式,感恩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只是将这些课本内容当作一种硬性的学习任务,很难真正了解并学会感恩。感恩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中,更应该将其转化为一种实际行动,使感恩这种心理情怀变得更加真实。
除上述原因之外,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付出,以及家庭感恩氛围的缺失也是造成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情怀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物质生活越加丰富,父母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一切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家中的长辈更是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料。对于感恩父母这一环节,很多家长虽然赞同,但是认为孩子还没有长大,他们照顾子女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部分孩子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必须的,他们只懂得享受父母为其带来的便利条件和物质,对父母的辛苦付出却一无所知,失去了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也不懂得如何奉献和分享。虽然近年来,学校和家庭越发重视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但仍有部分中小学生对父母缺乏感恩。
很多学校非常注重创新感恩教育的具体形式,通过为学生和家长布置交流沟通任务、举办演讲比赛、召开班会等形式进行感恩教育。但是由于并未构建起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缺乏潜移默化的教育,导致这些感恩活动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效果。而且学会感恩,对父母有感恩意识并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一项硬性标准,虽然在进行考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涉及对父母的感恩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并未设立起一种关于感恩父母的具体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只懂得理论,但是却不具备将感恩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三 孝文化影响下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每个人一生都应掌握的生活哲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值得人们欣赏和感激,只有心怀感恩,才能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感恩的对象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作为子女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对父母的感恩,只有学会感恩父母,才能塑造更加高尚的品格。为了实现对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感恩环境,创建一种充满孝文化的校园环境,比如张贴宣传画报、出黑板报,组织学生进行孝文化故事比赛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等。这样一来,在学校就会形成一种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孝顺父母、感恩生活的重要意义,并充分学习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实现对父母的感恩。
其次,学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应该进一步提升。教师是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学习并模仿。因此,让教师担当起感恩父母的表率是非常必要的。相关教育研究者曾提出,“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在言语中渗透关于孝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父母养育之恩的伟大,让他们学会感恩。同时,教师应该整合与孝文化和感恩教育相关的教育资源,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其中蕴含的孝文化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很多学校都在不断尝试与努力,对相关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比如,某中小学开展的情景体验教学,让学生组织班会或是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角色的表演,让学生对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相关活动,比如“给妈妈洗脚”,在活动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不仅加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也使子女对父母的辛劳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同时,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要注重家庭环境对学生品质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对于世界的观点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因此,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的感恩情怀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注重对子女进行教化,要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所享受的优越物质条件并非凭空而来,要让他们对父母的辛苦付出有深入的了解,让他们对父母的养育恩情充满感激。家长应该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形成一种亲密无间并且知心交心的平等关系。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用中国传统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的重要方式。只有懂得孝顺、懂得感恩,学生才有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才能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振君、苏亮亮.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8)
[2]邵珠玲.感恩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1)
[3]马祥甸.美韩感恩文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感恩教育的启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乌鸦自从那块肉被狡猾的狐狸抢走以后,每次衔回食物,都非常小心。他一直观察周围的动物,想找个机会教训一下狐狸。
这天,乌鸦又叼着一块肉到枝头上休息。狐狸正好在树下睡觉。它被乌鸦摇动树枝的声音吵醒了,狐狸的嘴又像抹了蜜一样甜:“乌鸦小姐,你叼着那么大一块肉飞来飞去,一定非常累,让我来帮你拿一会儿,行吗?”
乌鸦早就想到狐狸会骗它,所以它一声不吭,使劲把头扭到一边。
“我曾听过你的故事。”狐狸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我听过乌鸦喝水,你把石头放进杯子里,真聪明啊!还有你孝顺父母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乌鸦听了这么多赞美的话,慢慢把头扭回来。想继续听狐狸讲的赞美话。它把想报的仇忘得一干二净。
狐狸见乌鸦心动,继续说:“还有,你们还是森林清洁工,能把垃圾清得一尘不染。”
一、故事牵引,效仿孝行
1.故事引领,明道理
开始我们组织学生先收集古今中外的孝子故事,许多故事来源于古代经典作品。通过自己了解自己品读,开展“孝心到永远——讲故事比赛”主题班会,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一个个行孝的典范感化学生的孝心。当讲到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故事时,我们不禁会想,动物都能做到孝顺父母,更何况是人呢?孩子们在一个个故事中明白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懂得了我们从小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关爱长辈的好少年。除了收集孝子故事,也可以寻找身边的孝与不孝的事例,并收集旁人对事例中主人公的评价,这样事例中主人公的行为就能对学生进行正负强化,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做出正确的行孝行为。
2.明理后要导行
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平时和父母说话语气要亲切,态度要恭敬;听从父母的教导和正确的意见,不顶嘴,不发脾气;上学时要跟父母说再见,平时出入家庭要跟父母打招呼,外出要告诉父母地点时间;吃饭要等父母一起吃,好菜要请父母先吃,中高年级学生要为父母盛饭;父母不舒服的时候要主动问候,生病时要为他们端水送饭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孝敬父母的根植于学生幼小心灵以后,我们又进一步教育学生将这份孝心升华到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爱人类。
二、小事入手,强化孝行
现在的父母为了子女更专心于学业上的竞争,包揽了一切家务,以至于大多数学生高分低能,自理能力弱,有些学生习惯于父母对自己的悉心照顾,却很少关心整日为自己操劳的父母。为了促使学生将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转变为关心父母的道德行为,让“孝”与“敬”能真正落到实处,针对这点,我在班级中开展“孝敬父母,从小做起”系列活动,如召开“祝爸爸妈妈生日快乐”,在专项训练中,班级每月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低年级从“早饭自己吃,看谁进步大”、“自己穿衣”、“自己洗红领巾”到“会给父母端饭”;中年级从“自己整理学习用品”、“自己洗涮餐具”、“爱护学习用品”、到“会整理自己的床铺”;高年级从“会收拾自己的房间”、“会帮父母购物”、“会做简易的饭菜”到“不顶撞父母与父母讲道理”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新学期开学时,一些家长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变得懂事了,在家里没事找事干,有事抢着干。
三、多彩活动,彰显孝道
1.创编童谣
针对孩子们喜欢童谣的特性,我们在讲解关于孝道方面的论语时,通过编童谣的方式呈现,孩子们不仅感兴趣,而且还能从童谣里懂得更多孝文化。正可谓是一举两得。
如听了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后,出示《羊羔与 乌鸦》童谣:
羊羔跪乳
乌鸦反哺
妈妈,妈妈,羊羔“咩咩”叫什么?
爸爸,爸爸,那些小乌鸦,
它在叫“妈妈”。
一会飞上,一会飞下,
羊羔跪着吃奶,
它们在忙什么?
这是为什么?
爸妈老了,飞不动了,
感谢妈妈用奶水,
小乌鸦捉来虫子,
喂爸爸,喂妈妈。
当然还有很多如《妈妈妈妈我爱你》、《长大后我当宇航员》、《孝心到永远》等,也可以让孩子们学了论语之后自己创编童谣,并在班里展示。朴实感人的童谣,激起孩子们的孝心。
2.开展丰富多彩的“孝心”主题班会
在校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孝心”主题班会,相继开展了“秀秀两封信”、“今天我当家”、“我给爸妈过生日”“班级孝星”等孝心主题活动,加强学生的孝心体验,彰显孝道。
就拿“两封信”活动来说,“两封信”活动即学生先给爸妈写一封信,表达对他们的爱,写出平时不愿说出的心里话、悄悄话。然后,爸妈共同给学生写一封信,提出殷切希望。许多家长在收到孩子给自己精心制作的祝福卡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们一遍遍地读着孩子的信,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是父母看到孩子已经懂事的欣慰与自豪。不久,一封封包含着无限深情和期望的信也来到学生的手中,有的爸妈在信中写道:“你的成长和进步,使我们忘记了辛劳,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你的祝福,使我们想起了自己的节日。你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有用的人,这就是对爸妈的最好回报。”通过活动,在班队课上“秀秀两封信”,让大家都来感受父母与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激起孩子内心的共鸣。
3.布置“孝心”作业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争做陶星式的好少年》。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语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孝”,其实就是爱心的表现,陶星也曾说过“一个不爱父母的人,肯定不会爱祖国,爱朋友;一个对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不能指望他对社会能作出多大的贡献。”
17岁,正是花季少年需要父母遮风挡雨的年龄,而湖南省岳阳县三中高二学生陶星,却承担了该由一个大人来承担的责任。陶星14岁时,身患癌症的父亲去世,留下一个患有羊癫疯?只有婴儿般智力的聋哑母亲和两万元债务。此后的三年里,照顾母亲的重任就压在他身上,这位坚强乐观的“90后”阳光少年,便开始了带着母亲求学的生活。
尽管生活充满艰辛,但陶星从未向命运低过头。他也从未以照顾母亲为借口耽误过自己的学业。因为他觉得,只要妈妈还活着,就是他最大的动力,再苦再累也要熬过去。“妈妈啊,这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不会丢下您!”这是他发自内心的真情呼喊。
自从陶星的父亲去世后,凡是家长该为一两岁孩子做的事,陶星全为母亲做了。陶星说“在家里,妈妈是孩子,我是大人。”陶星初三时的老师回忆说,每当她在课堂上讲到孝道和做人时,陶星总是听得最认真,学习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他常常热泪盈眶。
“百善孝为先”。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处不充满“孝道”的身影,时时不忘给父辈问问安,吃饭时给父母盛碗饭,在家时帮助整理点家务,甚至当父母在外忙了一天时,能帮他们揉一下肩,捶一下腿等等,这都体现了我们对长辈?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孝心?爱心和感恩的心。
1.教材分析
歌曲《我的祖国》是表现20世纪50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的插曲。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描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发扬革命英雄注意精神,英勇战胜敌人的故事。
这首歌是影片中战士们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时演唱的歌曲。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优美抒情,第二乐段壮丽宏伟,是一首明朗的颂歌。"美丽的祖国""英雄的祖国""强大的祖国"从各个侧面歌颂了祖国,"辽阔的土地"古老的土地""温暖的土地"则从地域、历史、现实三个视角歌颂了祖国,言简意赅,实是不可多得的精品,这首歌曲被选为"20世纪华人经典"。歌曲音域较宽,气势宏伟,虽然不是一首儿童歌曲,但学生完全可以理解,甚至还可以学唱其中的一些片断,因此将它作为欣赏曲目是很合适的。
2.学习者特征分析
班级共有33名学生,相对于一班,这些学生大多是来自于各个村屯,不是那么的娇生惯养,非常活泼,自由奔放,相对于流行歌曲,网络歌曲来讲,红色歌曲深受他们喜爱,乐于接受,特别是对于领唱、合唱这样的演唱形式,他们很喜欢,当听到这类题材的歌曲的时候,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精神振作。每次课前的红歌演唱,他们都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比如,歌唱祖国,大中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
3.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熟悉词曲作者以及原唱,以及歌曲创作背景等,并能够背唱歌曲主旋律;清楚乐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进一步感受领唱合唱这样的演唱形式对于表现主题音乐的作用。
3.2 过程与方法:以识音识词,感乐感美,知学知用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网络影音、图片多角度、多维度挖掘学生主体潜能,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快乐成长为音乐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用赏识激励期待的方式调动、评价每个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产生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让学生通过视听、演唱、表现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孝顺父母情感,树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信心。
4.教学目标
4.1 知识与技能:熟悉词曲作者以及原唱,以及歌曲创作背景等,并能够背唱歌曲主旋律;清楚乐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进一步感受领唱合唱这样的演唱形式对于表现主题音乐的作用。
4.2 过程与方法:以识音识词,感乐感美,知学知用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网络影音、图片多角度、多维度挖掘学生主体潜能,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快乐成长为音乐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用赏识激励期待的方式调动、评价每个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产生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让学生通过视听、演唱、表现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孝顺父母情感,树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信心。
5.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感受音乐"为理念,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疏导、指导、辅导的作用,通过识音识词,视觉导入法;感乐感美,情感教学法;记谱记律,学唱法;才能展示法;多媒体展示法。
尽最大努力发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让他们快乐成长。
6.教学过程
6.1 识音识词,记谱记律,激情导入:
(1)同学们,有一首影视歌曲,在电影没有公映的时候,它就已经被人所传唱了,而且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截至目前已经被中国人传唱了五十多年,这首歌曲是一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用一周的时间创作出来的,这首歌曲的词作家、曲作家、还有原唱通过这部影片,这首歌曲结成了情深意切,情意浓浓的友谊,在纪念歌曲的曲作者逝世一周年的大型音乐会上,当歌唱家再次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为什么现场的人是那么的充满激动,掌声是那么的滂湃?台上台下为什么一片沸腾呢?你们知道这部电影名字是什么吗?这首歌曲是什么吗?这首歌曲曲作者词作者是谁?这位动情演唱的歌唱家又是谁嘛?想听想看这个视频吗?
(2)欣赏电影主题歌曲《我的祖国》
A、同学们结合视频回答相关问题(上甘岭;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歌唱家郭兰英)
(3)出示歌谱.
(4)首先熟悉一下这首歌谱相关乐理知识
几拍子 演唱形式 两个乐段
(5)聆听学唱主旋律《我的祖国》
(6)观看"我的祖国"视频:
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通过网络影音及图片,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聆听接触《我的祖国》,通过回答问题,主要考察学生视听能力。让这首歌曲在学生心中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音乐是听觉艺术,很多歌曲不是刻意的去教唱而记住的,潜移默化的视听情景的创设,这首歌曲的主要旋律会悄然声息的走进学生的。
6.2 感乐感美,视听学唱,情感升华。
(7)结合《我的祖国》主题歌曲视频引导指导学生进一步对作品进行理解,感受两个乐段所展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孝顺父母的教育。
(8)《我的祖国》创作背后的故事:并随着音乐小声哼唱。观看视频:
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任何一部欣赏歌曲,都会有其创作背后的故事,通过视听,学生会身临其境的多角度、多维度去感知、理解作品,比教师的介绍要生动直观。
6.3 知学知用,歌词改编,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