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德育范文

中小学德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德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德育

第1篇:中小学德育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实践;衔接性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129-02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衔接分析

1. 中小学德育的实践性内容逐渐得到丰富

首先,小学到中学的德育内容应该有效衔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所以学校要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来进行德育内容总体方向的规划。对学生进行德育实践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所以从小学到中学的德育教学内容一定要渐渐地、有规律性地增加内容深度;其次,要制定符合各个阶段学生个性化和特点的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的德育教学内容体系,例如,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也比较活泼好动,尽量不要进行一些死板的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来制定德育教学内容,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并且在生活的基础上渐渐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思想渗透,保持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兴趣;再次,德育的难度应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及知识层次来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小学到中学的德育教学内容逐渐向实践性和探知性的方向发展,学生的思维不仅得到了发散性的拓展,并且渐渐地生活化了;最后,学校要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基础,逐渐使中小学德育内容向基础性、开放性的方向发展。

2. 中小学德育价值认识得到深化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主要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能力及正确价值观进行培养。首先,学校要在德育实践的探索和经验积累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教育从家庭走向了学校,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所以学校在进行德育之前要深入了解学生在入学前的思想感情及价值观,并联系家长帮助学生形成尊敬父母、尊敬老师、遵守纪律的良好心态和习惯,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了解家庭之外的学校和社会的正确价值观的判断标准,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其次,从小学到中学的德育的内容衔接上,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个性对自己未来人生进行有序规划,在充分了解真正价值的基础上可以为个人发展的方向有所认识,将来为社会和国家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3. 中小学生德育事实渗透需要实现

对于中小学生的德育不应该只讲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一定要在德育实践的教育内容中渗透社会上或者生活中的事实案例,这是切实实现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从课本接触到生活的必要教学阶段。所谓的实施教育就是指对学生日常生活礼仪规范及生活习惯的教育,使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关注国家时事政治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去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的判断,抵制不良生活习惯的诱惑,使学生可以对现实生活和周围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悟。另外,由于实事教育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及时性,所以学校在进行此项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来适当调整教学的侧重点,例如,在小学阶段应该进行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荣誉感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的习惯。对于中学德育实践的教学内容就要更加全面化、多元化,因为中学生具有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拓展知识面可以完善德育知识体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中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例如,万某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其父母常年在外工作,没有时间教育和照顾他,只好长时间住宿在学校,放假后与亲戚居住在一起,于是养成了内向和固执的性格,并且与同学相处不太融洽,常常不完成作业,老师若是不喊他起来回答问题,从不主动回答,上n注意力不集中,时常做小动作,基础不扎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长时间不熟悉生字,所以自己掌握的生字比较少,其次是学习不够认真,前面认识正确的字后面却出现错误,并且不会及时改正,父母也没有耐心去教导。所以教师要重视该方面的问题,利用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帮助万某重新跟上学习的进度。

三、中小学德育手段的衔接分析

1. 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

由于中小学德育实践手段的衔接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所以中小学的德育应该重视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一方面,小学德育应该以知识教育为主,因为小学生应该先形成自己的德育思想体系,对德育实践有深入的了解才可以进行实践;另一方面,中学德育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例如,让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去附近的养老院或孤儿院体验生活。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采取德育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手段,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实际问题,从而对道德实践进行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好习惯,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并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开阔视野创造有利的环境。

2. 多媒体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结合

21世纪是网络时代,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所以在中小学德育教学中也应该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可以把德育教学的内容从抽象的理论生动地表现在学生面前,这就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比较重视知识教育,更应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果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教师用传统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就是有必要的了。因为传统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德育的基本内容和知识,所以在如今的德育实践内容上一定要使多媒体教育和传统教育现结合,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更顺利地进行德育实践的教学。

3. 个性化教学和集体教学的结合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所以在进行德育实践教学的时候也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中小学生的德育中也要注重集体合作,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化优势融入集体。因为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化优势,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合作的成就感,这也是学校进行德育内容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

根据本文对德育实践教学的分析和论述,可以发现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加上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提升了自我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所以为了满足素质教育实践的发展要求,学校在这一阶段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引导,并合理规划出有层次、有条理的德育实践教学方案。小学到中学德育实践的衔接一定要在注重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的同时掌握教育内容的变化,并要掌握、有规律性、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一定要根据历年来教育实践的经验来总结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对教育实践手段和方法进行创新,使小学到中学的德育实践可以有效衔接,增强中小学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丽萍.培育公共精神:推进德育有效衔接的着力点[J].湖北社会科学,2012,(5).

[2] 胡力.小学分层递进德育体系构建研究――以湖南大学子弟小学为例[D].长沙:湖南大学,2012,(10).

第2篇:中小学德育范文

1.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与建设(1)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学校比较重视德育队伍建设,通过建立提升专业化程度的相关制度来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但对新任职班主任岗前培训力度不够,没有严格把关,更多的是指派。(2)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黑龙江省60%的学校都能够构建自己学校的特色文化,围绕核心理念开展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德育模式。在对“您所在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是如何开展的,有哪些特色做法”调查发现,黑龙江省60%的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开展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载体,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校训校风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学校环境文化;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如佳木斯三中的学校文化均围绕目标教育开展;鸡东红星小学的办学理念是阳光教育,努力办规范自由的教育,让学生在灿烂阳光下自由呼吸,既赋学校内涵发展以阳光;赋教师主体价值以阳光;赋学生生命成长以阳光,并启动了阅读工程:既阅读自然、阅读书籍、阅读社会,从而培养学生自立于社会的能力,让每一朵鲜花共享阳光,以阳光文化成就教育的阳光。(3)学校德育制度建设。学校都有比较完善的德育制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但有些制度制定没有尊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没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丧失主动性,积极性。(4)家校共建德育网络建设。较好地建立了德育育人网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2.教师培训教师培训的内容要针对不同的需求来设计;教师培训的形式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深化。

二、黑龙江省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德育实效性不高,“重智轻德”现象仍然普遍一是德育目标空泛,过大过虚,可操作性差;二德育方法陈旧,重认知轻养成;三是学生评价,更多的关注智育,忽视学生道德品质成长;四是德育与家庭学校背离的状态难以形成育人合力;五学校德育更多的是走形式,并不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是从上级或教育部门布置的任务出发,看重的只是德育的政治价值。因此,德育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很难形成德育实效。

2.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一是部分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表层,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成长;二是德育脱离生活,成为纯粹的“学校德育”,德育教育与实践活动脱离,导致学生很难有震撼心灵的教育实践;三是过于依赖制度的强制性,在德育工作中往往偏离正确的工作原则和方法,不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出发,正面教育,启发引导。

3.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作用发挥不大班会、团队会作用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不注重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没有达到全员育人的德育效果。

4.班主任培训特别是新任职班主任岗前培训力度不够学校虽然有自己的校本培训制度,为德育队伍建设、专业成长搭桥铺路,但是对新任职班主任更多的是指派,没有严把入口关。

5.家校共建活动需进一步加强虽然大部分学校开展了家校共建活动,但有些学校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仍然有1/4的学校没有开展。

6.教师培训形式需要进一步深化和调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传统的研培形式的有效性越来越低如“教学论坛”,而这些形式我们还在延用;已经优化创新的培训形式,还没有更加深入进去,没有将培训的主体教师这一宝贵的资源充分地利用。

三、应对措施

1.提高认识,更新理念,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黑龙江省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创设适合学生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等方面不断进行自主建构,让德育成为生活德育,走进学生的内心。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1)加强德育队伍专业化和梯队培养。(2)强化班主任科研意识,培养研究型班主任,整体提高班主任素质。(3)建立科学的岗位培训与聘用机制,加强岗前培训,竞聘上岗,加强班主任考核工作,保证班主任队伍的质量。(4)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激励班主任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

3.创新德育形式,充分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提高学校德育管理水平(1)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班主任技能训练,提高班会、团队会的策划、组织、实施能力。(2)广泛开展学科德育渗透,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等形成德育渗透的有效教学方法,让德育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达到全员德育,时时德育。(3)建立“研培超市”,提供“菜单式”服务。组织专家讲师团下基层学校,为学校提供更加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引领。(4)制定人性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学校德育制度,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挥主体个性。(5)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4.全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积极整合三方教育力量,让学校教育走进家庭,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教育效能,形成和谐一致的教育环境。

第3篇:中小学德育范文

论文摘 要: 德育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较为重要的功能,然而这一点却经常被中小学音乐教师甚至学校所忽视。本文从音乐课程设置、音乐实践活动和学校音乐氛围营造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的途径。   

  

在中小学教育中,音乐学科除了具有与其他学科所共有的认知及教育功能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还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课程要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潜心研究教育理论,大胆进行教育实践,深入挖掘音乐课程资源,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我对此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安排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它们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那些历史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表现中华民族的自强自尊、乐观向上的信念的优秀音乐作品,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及促进学生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是非常有利的。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展现了抗日必胜的光明前景。这部融交响性、写实性于一体的气势磅礴的大合唱,既有中华民族的英勇气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群众性的特点。中学课本所选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段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歌曲,其快速大跳的动机与逐级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游击队员们为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而战斗的英雄形象。这样的优秀作品,无论是演唱还是欣赏,都给人无穷的力量,收获激情的体验。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人的心灵接受美和艺术的效率远远胜过接受一个不喜欢的单调的说教。音乐课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听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着眼于情感体验,并指导学生学唱、背唱其中优秀的主题及段落。学生的感性材料积累多了,逐渐有了自己的鉴别能力,自然会被优秀的民族音乐所吸引,继而自觉领会、挖掘其中的内涵,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成为学生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有力支撑。  

二、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集体活动如合唱、合奏、音乐游戏等,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体会到只有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把活动开展好。这样,将思想教育融于音乐训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集体主义教育,而且提高了音乐能力。例如在合唱教学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多听优秀的合唱作品,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让学生分小组练习不同声部的旋律,熟练后再集体协作合唱,理解合唱的要领,要求每位学生在声音状态、力度变化、口型和呼吸、起声、收韵等方面都尽量一致,各声部声音要均匀,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活动。在学校的拉歌比赛中,学生忘情地歌唱,在齐唱班歌的时候自信而骄傲,大大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意识得到了提高。  

    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求每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而这种动力又来源于学生对美妙音乐的憧憬和向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引导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艺术作品而团结协作,从而使每位学生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三、充分利用音乐资源,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充满艺术文化氛围的教育环境,可以使人身心愉悦,成为广大师生共有的精神财富和沟通情感的桥梁。恰当利用音乐资源,有利于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例如,早晨,清新、纯净的乐曲(如《校园的早晨》、《朝景》等)陪伴师生走进校园,可以使新的一天充满活力;午休时,抒情、徐缓的音乐(如《美丽的梦神》、《摇篮曲》等)可以为学生的梦境增添浪漫的气息,提高睡眠质量;写字课上,典雅、古朴的乐曲(如《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隐隐响起,会使学生有一个恬淡的心境。“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身心愉悦,定能由美生爱,激发热爱学校、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感。  

当然,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还不仅仅体现在以上几点,它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使学生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音乐教师要通过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尊重学生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人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意发挥音乐课的德育功能,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中小学德育范文

关 键 词 德育评价;相对性与绝对性;动态性与静态性;多样性与综合性

作者简介 项久雨,武汉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过程,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品行培养的过程。中小学德育的本质是教会孩子自己做出道德选择,作为一项塑造学生心灵的系统工程,必然需要科学的评价作为其信息反馈的手段。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德育评价是对德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德育活动显现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德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具体来说,它是根据一定的德育价值观或德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德育标准、德育过程和德育功能等的价值判断,是为提高德育质量和德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思考德育评价,必须面对德育的困惑。在现实中,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然而实效性却难以达到社会预期。劣质的德育评价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盲目地确定评价体系。久而久之,缺乏科学评价的德育会严重伤害学生,导致德育实效的低迷。究其原因,无非是由于对德育评价的特征把握不够,从而导致了事倍功半的结果。因此,探讨德育评价的时代特征,深刻反思当前的德育评价工作,有利于为新时期的中小学德育寻找新的生长点。

一、德育评价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由于信息社会的多样性发展,其选择性加大,加上受西方道德相对主义影响,中小学德育在冲破过去一律化的模式之后,相对性日益彰显,甚至在有些地方发生了德育评价的绝对性被忽视,相对性居于主导地位的倾向,德育评价呈现无序状态,出现了思想认识分散、价值取向各异等现象,德育评价难以发挥作用。

德育评价的绝对性,是指德育评价标准的绝对性,这种绝对性标准就是普遍适用的统一标准和原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德育准则与要求,是不能用其他的原则和要求来代替的。检查、评价德育工作,首先要用这一普遍性、统一性的准则和要求进行衡量。德育评价的绝对性,主要体现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二是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就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言,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的评价标准,是适用于一切工作的,也同样适用于中小学德育评价工作,它是检验、评价德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学校德育活动,都要用这个标准进行衡量和评价,而不能用其他标准来替代这一标准。这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无条件遵循的评价标准,是评价标准的绝对性表现。就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而言,德育工作要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个目标是统一的,是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这种要求和准则具有普遍性和统一性,因而也具有绝对性。

德育评价的相对性,是指德育评价标准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标准就是在当前形势下,评价标准表现出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德育要求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德育评价标准,不能只有一个标准,而应是多个标准,这种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就是相对性的表现。在运用统一的标准对德育进行评价时,也决不会只是一个尺度、一个模式,它也同样表现出多样性,如达到标准的程度不同、实现标准的条件不同、满足标准的侧重面不同等。因此,统一的标准在运用于不同的评价对象时,往往千差万别、各有特色,而不会是完全相同的。这种运用统一标准进行评价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多样性也是相对性的表现。

德育评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辩证统一于德育评价的标准和原则之中,同时显示评价标准和原则的两种不同性质。评价的绝对性,讲的是社会主义德育价值的根本标准和根本原则,在评价中具有无条件性、不可改变性,它决定着评价的根本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它也规定着各种评价的性质,起着制约作用。否定评价的绝对性,就是否定社会主义德育评价标准的质的规定性,即否定德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时代性,容易步入德育评价的相对主义漩涡。评价的相对性,就是要以评价的根本标准和根本原则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层次、多样性地开展评价。评价的相对性客观反映了学生思想道德的不平衡和德育水平的差异性,它丰富着评价的绝对性,影响着评价绝对性作用的范围与程度。否定评价的相对性,就是否定思想道德的层次性和德育的多样性,即否定德育从实际出发的客观性与针对性,造成德育的一律化和模式化,进而导致德育评价的绝对主义。

二、德育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与静态性

第5篇:中小学德育范文

关键字:中小学;德育;实效性

1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德育实效性问题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是学校德育改革的难点。为更有效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有时要对德育实效的概念、判断及主要影响因素等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以指导德育的实践[1]。

1.1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概念

学校德育实效是指道德教育在学校中的实际效果。它即指学校德育预期目标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是指学生对预期目标的接纳程度。它的价值判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最佳的标准和依据应从学校德育目标出发。若学校德育目标与它所达到的程度相一致,那么其实效性和接纳度都成正比,也就是说,学校德育是具有实效性的,只是高低程度有所差别。这种目标与接纳度和达到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反映,它是要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成分,由量变达到质变,并使学生的表现言行一致。

1.2德育实效性的判断标准

近年来尽管研究者们对德育实效性做出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性,即德育的实效性离不开德育目标[2]。德育实效性的优劣并不是一种随心而论的主观判断,在确定时,一定要有客观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实效性的价值归属才具有可信性。然而,德育实效性的判读依据有哪些,我们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学校德育目标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学校德育的预期目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的。⑴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⑵是否适应学生思想品德,个人素质的发展需要。⑶是否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水平相适应。

第二,学校德育实效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及反复性。在德育显现度、空间度、时间度方面,其潜在实效、长实效、远期实效的特殊性使得我们无法准确把握,需要我们经过漫长的时间来研究。有时,德育效果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被激发并显示出来,在检测中很难判断;由于学校教育内部多种因素和学校教育外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学校德育效果也受到的影响;由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处于一个动态的、反复的过程,影响了德育效果的判断。因此,判断德育实效应以现实为依据,以学生的内化过程为着眼点,决不能以短期效果来衡量。

2.我国中小学生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自建国以来,在全体教育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的德育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德育的发展和研究并对西方先进的道德理论加以引进和借鉴;颁布了一系列的德育通知和实施办法,是道德教育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的道路。但同时,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缺乏实施力,总体效率不高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陈旧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教育的认识程度模糊所引起的。

第一,德育价值取向偏颇,对德育的基础性和渐进性的关系处理不当。传统的德育教育主要侧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判断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做接受德育知识的传声筒和应声器[3],不注重学生理性地思考,只让他们一味的盲从。当道德规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发生矛盾时,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而不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去感受和体验,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影响了德育的内在效果,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

第二,德育过于功利化,忽视了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和发展性。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个人良好品格,为人在社会中良好的生存奠定基础。然而,道德教育在实际生活中仍存在着忽视德育和搞形式主义的倾向。一方面,德育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升学考试中往往被忽略,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家长更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品格的培养,许多学校亦是如此,因而导致德育与智育出现非常严重的分离。另一方面,德育在实践中,由于教育工作者对其认识缺乏正确的理解,错误的把德育过程看做为一种教学的过程,他们只像讲语文知识一样,把它灌输给学生,而不让学生思考和选择,这是导致德育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第三,德育定位不准确,忽视了德育的整体性、实践性和生活性。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整体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应当以积极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单纯的学校道德教育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不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引导作用[4]。

3加强德育实效性的方法

为了解决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遵循的方法是:①加强德育的基础性,把学生当做德育的主体,并与基本道德规范统一。②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实现从约束性德育到发展性德育的根本转变。③构建全面的中小学德育网络,实现由封闭到开放的德育转变。④德育要树立正确的序列观、层次观,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4结语

德育实效性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困难的任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想要提高,就必须从根本上克服思维惯性的分割,改变思维方式,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有针对性的实施德育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04)

[2] 吕俊甫.发展心理与教育——全人发展与全人教育[M].台湾:商务印书馆,2012(06)

第6篇:中小学德育范文

     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

     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 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 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 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 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 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 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 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义务教育九年,23门学科7792 课时,高中三年,12门学科2513课时,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 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 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 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 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 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 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 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小学所有必修课20门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 内容和特点(详见《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 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 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文科类,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 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理科类,包括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和理化生的综合型课程“理科”,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技艺类,包括体育与保健、唱游与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职业导向和计算机,这些学科的 德育都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其德育内除共同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外,在思想、品德、 行为等教育方面又各具特色。 

    (2)学科德育的实施 

    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 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 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 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 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 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 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     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有关于加强德育、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各学科 教师的教学来实施,而对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最有发言权的则是学生。为此,我们于6月底、7月初在 10所小学(一师附小、二师附小、虹口区三中心、复兴东路第三小学、长宁区实验小学、江宁路小学、青浦县 实验小学、金山县实验小学、控江路第二小学、曲阳路第四小学)作了1000份学生问卷调查;在11所中学(大 同中学、育才中学、曹杨二中、向明中学、松江二中、梅陇中学、娄山中学、尚文中学、罗店中学、青浦中学 、下沙中学)作了1006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各项德育内容在各科教学中的体现。调查问卷显示,在小 学各类课程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显性课程,学生认为是最直接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其次为小学社会 学科、小学语文学科,而学科之间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不平衡性也不同程度地在调查中得到进一步了解。中学学 科德育的问卷调查则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各学科德育的特点和实际。详细请见《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汇总表 。从调查问卷的汇总表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一)思想政治课在20个德目中,除“审美能力”占40%,其余都在 50%以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占到90%,显示出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并为学生所公认。(二) 语文和历史是学生所接受德育内容最广泛的学科,地理相对次之。(三)音乐、美术学科在德育方面审美教育 和情操熏冶最为突出,而体育学科在爱集体、团结互助和顽强意志锻炼方面的教育作用就比较显著。(四)纵 向看,在理想志向、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尊重事实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等四个方面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等方面则为文科、特别是理科所共有。(五)职业导向、中学社会、综合理科等三门课 程,由于试点的学校不多,尚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和说明问题。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课改方案中加强德育的指 导思想,课程教材在实施学科德育任务方面的要求,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而学科 德育渗透所具有不同的学科个性和侧重,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

     实施学科德育渗透的成效

     一、不少学校的领导重视并组织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专题研究,取得可喜成果。例如虹口区教育局总 结了该校学科德育渗透的三条经验:一是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二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三是结合课堂和 学生实际的随机渗透。南市区尚文中学。对初中各门学科的教材,逐课排出了德育点,并印发给全体教师,使 学科德育扎扎实实地进行。青浦县青浦中学组织各科教师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发挥新教材德育功能的做法,各科 都总结出各具特色的经验。

第7篇:中小学德育范文

一、从细小处入手,创设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模式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开始,要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确实,优秀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让学生从幼年开始,就在优秀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中成长。从目前的教育实际来看,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学校教育,延长教育半径,努力做到三个最佳结合。

1.学校教育结合主流文化

学校教育应永远处于德育工作的中坚地位,在德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逐年提高,时时处处要体现主流文化的脉动。要求学校在进行德育时,着眼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个教育活动都能从教育实践中把握时代特点,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2.社会教育结合社会实践

德育工作仅靠学校远远不够,德育工作离开了社会大舞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日常的社会教育中,只有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让德育工作产生最大效能。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寻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于德育的社区化和基地化。为开好德育社会实践课,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建立固定的活动课程基地,使德育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我们与民乐县消防大队、武警中队等单位建立联谊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开展活动,共同担负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活动基地的选定,为每一个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践活动搭建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陆续开展了绿色军训、逃生演练、社会小调查、社区服务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德育工作校内有场所,社区有环境,校外有基地,社会全帮扶,从社会的热点入手,化大为小,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分解、落实,逐一加以解决,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教育,特别是支持青少年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让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和着力点。

3.家庭教育结合传统美德

德育工作离开了家庭,就会沦为空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是做好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最佳选择,离开了家庭的德育就会形成短板效应。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先后开展了“世纪小孝星”“感恩母亲节”等系列活动,表达对父母、师长的尊敬和挚爱;利用假期开展“小鬼当家”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朝霞情系夕阳红”活动为契机,开展了“爱老敬老,孝心感恩”活动。各班成立了“爱心服务小分队”,与周围社区和附近村庄的孤寡老人结成爱心帮扶对子,每周定期上门服务,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重阳节带领孩子们走进敬老院、老年公寓,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懂得尊老和爱老。这些活动尊重和激励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从传统美德教育入手,鼓励家长的创造精神,积极主动地探讨亲子教育、亲情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受到广大家长的好评,达到家长配合、学生自愿、全社会受益的目的。

二、从细节处落实,锻造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特色

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德育工作更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创树品牌,只有创新才能形成特色,而品牌和特色正是源于细节的积累和褒扬。要尊重一线教师的首创精神,鼓励在德育工作中根据校际实际,创新活动方式和内容,紧贴学习和生活实际,编排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不求整齐划一,更不搞一刀切。

1.创新促发展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模式,在尊重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不雷同,不抄袭,可以大胆引进先进经验,让德育工作紧跟时展步伐,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不上纲上线,但形式新、方法活,既喜闻乐见,又注重实际,这需要一线教师付出大量的劳动,要求教育管理者尊重并且激励德育工作者的劳动,多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让创新成为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

2.开放办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要实现“三个面向”,更要融通古今,博采众长,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的社会化,广泛争取社会上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德育工作提供一切可能。要将德育工作引入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不同层面加大对德育的重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向德育倾斜。要细化德育的考核工作,在加大德育工作在现代教育中的比重的基础上,适当细化考核细则,淡化条条框框,灵活验收要求,对一线教育工作者加大尊重和激励力度,激励基层多出经验,多出精品。我校在德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家长助教进课堂”等活动。充分发挥每位家长的特长,聘请不同行业的家长为校外辅导员,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开放的讲台,搭建了全新的教学实践平台,进一步拓展教育的渠道,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实现开放办教育。

3.品牌促推广

第8篇:中小学德育范文

1. 注重应试教育,忽略素质教育 国家虽然三令五申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但由于多年来形成以分数衡量学校质量高低的错误理念,使得许多学校比的不忽视素质教育而着力抓学生的成绩,因而也就淡化了素质教育。

2. 新的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就业率越来越差,即使大学生毕业也很难找到工作,因而也就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读书兴趣,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学生自律性差,家长又不愿意严格管束,使学生越来越难以管理,又加之教育法中的诸多条款,学生在家在校为所欲为,严重的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是素质教育难以真正实施。

3. 网吧的普及,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但是由于管理的不到位,网络为某些唯利是图的老板提供了赚钱的机会,他们根本不管什么年龄限制,都可以进去,只要你上瘾,就不怕没钱赚,这样中学生的上网率高得令人吃惊,好多集沉溺于网吧而不能自拔,耽误了学业和前程。若不加以制止,势必危害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发展。

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要想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校要把德育教育落实在实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素质教育,但由于衡量的标尺没有变化,素质教育流于形式,要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以学校为统帅,将各种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发挥其他任课教师的作用,从孩子的教育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经典著作,多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了解一些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多参观一些德育教育基地,对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国家应加大打击力度,严惩违法乱纪的网吧老板。 网络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发展。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严重的威胁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此,国家应严惩非法经营的网吧老板,加大打击力度,同时,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使非法的网吧老板如同过街老鼠。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的成长。

第9篇:中小学德育范文

关键词:美育;中小学德育;功能;实施

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着诸多困难。从美育的本质和德育功能角度揭示美育工作的道德教育价值,既有助于为学校德育探寻到新的出路,也有利于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使美育在现代社会发挥其作用。并就如何关注学校美育,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提出一些建议。

一、当前美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全面教育的美育工作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受应试教育的挤压导致美育被边缘化,二是美育功能的功利化导致美育的育人目标被忽视。一些中小学校往往因师资缺乏,而难以进行应有的审美教育,学校社会都比较重视智育,智育被强化了,德育、美育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出现了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坐没坐相、站没站样、衣冠不整、乱丢杂物、举止粗野、不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懂得宽容谦让……这种种现象都反映出我们有些学生素质偏低,审美意识淡薄,审美修养缺乏,他们非常需要引导和教育。然而多数学校对审美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对美育的探讨研究相当缺乏:有些学校将美育课上成单纯的一两门艺术选修课,或把美育降低到简单的课外文娱活动的地位,美育实际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审美教育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和解决。这将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而且还将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美育的道德教育功能

1.弘扬人文精神,促成人们选择和成就道德信念。

弘扬人文精神,使道德教育出自于道德本身的魅力,这会为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带来新的生机。美育作为一种生命教育,它一方面立足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复杂关系中,给了人们充分的探寻道德价值信念的空间和自主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美育以特殊的非强制性的方式引导和开发人性中善的、美的素质,使人们追求美,趋向善。这样,道德教育目标自然可成。

2.通过审美活动的自我观照,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现代人最基本、最主要的素质。人生态度集中反映人们对待自己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和环境的关系的原则。

美育以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为中介,通过审美活动引导人们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审美活动过程不仅是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也是自我观照的过程。在对自然美景、天然奇观的审美活动中,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在对社会生活美的欣赏中,为人的“善”和崇高而赞叹;在对艺术作品提炼和升华的“美”与“丑”的对比鉴赏中,心灵为之震撼,美丑、善恶自然可辨。在审美活动中观照自我,让美的事物以无声的方式传递给人们“美”的规律和“善”的法则,以这种方式获得的道德是永恒的。

三、美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育思想,把审美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

美育虽然不直接追求知识的目标,但可以提高人的观察能力,丰富想象力,开发人的大脑(主要是右脑),促进智能的发展;美育与德育不同,但能以长补短;美育还能让人们在体育锻炼中获得美的享受,促进身心健康;美育也能让人用审美的眼光发现劳动中的美。总之,美育应立足于人与自然和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中,使学生在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同时,净化人的心灵,增进知识技能,开发智力,发展人的潜能,使之在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往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不突出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体制束缚的结果,如今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应该突出美育的地位,强化美育的功能,把审美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

2.将美育落实到学校教育全过程,构筑一个美的校园生态环境。

(1)应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校园自然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能对人的思想产生潜在的影响。构筑美丽的校园,让学生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获得心情的释放和轻松,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与联系,从而由心底涌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这是任何单一的说教难以达到的境界。

(2)课程设置中增加美育课程与美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要打破以往音乐、舞蹈、绘画的传统的范围,也要包括手工、建筑等,形式要多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或组建各类艺术团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以适当引导。同时重要的是要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正确的“美”的理念和对待“美”的态度。

(3)将“美”的理念引进学校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中。教师要做到着装美、语言美、行为美,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做好榜样;在学校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每个生命个体,体现人人平等;在后勤服务中体验人性的善良,感受人情的温暖。

通过对美育本质及其德育功能的探寻,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功能的正确发挥对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令人惊喜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关注学校美育的开展,以促使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李百灵;如何才能把美育落到实处[N];中国文化报;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