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外合作交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民族舞蹈;对外交流;英语;作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200-01
艺术文化的交流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增进理解的纽带和桥梁。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现今日益频繁的走出国门,把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之美、民族舞蹈之韵展现在世界艺术之林,在与不同国家进行舞蹈艺术鉴赏、民族舞蹈的展示及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让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悠久的、灿烂的民族舞蹈瑰宝的有所认知,进一步促进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在世界各国的发扬光大。其中,英语作为国际间第一交流语言,其地位和作用自然不言而明。在我国舞蹈教师和从事舞蹈表演的专业人才由于主客观原因,英语水平相对滞后,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不同程度的制约了民族舞蹈艺术魅力更好的发挥,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改善。
1民族舞蹈对外交流中的英语瓶颈
任何文化艺术的交流都是一个参照,比较,吸收和互补的过程。它必然要建立在对国外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基础之上,所以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前提。专业的舞蹈人员如果具备娴熟的外语技能,在文化交流时能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艺术的背景和弘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精髓;顺畅和谐的沟通能快速准确的了解对方,促进双方友好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的信任与友谊,共同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平台。而现实是舞蹈教师的专业技术和教学术水平较高,而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在国际比赛和对外交流中面临着沟通的尴尬。作为专业性较强的舞蹈领域,日常的翻译不能满足专业性较强的民族舞教学要求,一般外语翻译人员对舞蹈专业术语比较陌生,授课所翻译的意思往往达不到中文要表达的效果,难以做到准确无误,明白清楚地表达。去年有幸受加拿大曼尼托巴省长城艺术团的邀请,赴加拿大进行为期半年的文化舞蹈艺术交流,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为目的,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交流与推广到,让不同国籍的外国友人能更多的了解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由于自身英语水平不高,双方在语言表达方式存在的差异,往往是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授课内容,双方沟通难度较大,教学进度缓慢。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配有翻译,但翻译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舞蹈的培训,对舞蹈专业术语的翻译不能准确无误的将授课者的意图阐明,这样的授课效果,很难让国外的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接受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当我意识到这点时,我开始努力学习英文,在教学中尽量用英文表达,经过一段时间与学生的磨合,呈现出相较之前大相径庭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学生能完全清楚地掌握每个舞蹈动作的规格、要领、动作的关键点及不同舞段的风格变化,同时完成的舞蹈作品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浓厚兴趣,形成了学生与老师能交流、能互动的大课堂。
2民族舞蹈对外交流中英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目前,国内各大艺术院校所承接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越发频繁,很多专业艺术院校会定期派出民族民间舞教师到不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这是一个接纳与推广,教与学的过程,英语在相互的交流和切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当我们到达一个陌生的国家,面对一群跟自己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们,娴熟而准确的英语表达能力将会有助于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首先,要让人们了解从这个舞种背后所衍生出的地域性,时代性,当地的民风民俗,这一切都需要舞蹈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当向外方人员介绍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的背景文化时,除了介绍这个舞种本身的特点外,也需结合对方国家的相似的舞种来进行对比,这样更有利于让对方清楚地了解这个舞种。比如:当教授中国传统的藏族踢踏舞时,除了描述独特的地域性造就了传统藏族舞蹈的体态、动律外,也可将一些西方经典的踢踏舞种进行对比(如爱尔兰踢踏舞),这样的介绍能让不同国家的人们从两个不同的舞种中找到相同的动律规律,更加深入的理解舞蹈的文化内涵。但这一切都是以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为先决条件的。其次,在授课之前深入细致地了解当地文化背景,法律,了解当地教学模式,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被大众普遍接纳和采用,通过交流与当地的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会对今后的舞蹈教学与创新有所帮助,再次突显出英语技能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交流过程中,学生作为最直接的授课群体,怎样才能让她们在最短时间内接受和掌握教学的内容和目的,除了要求教师除了运用准确清楚的舞蹈肢体语言,还要以简洁明确的文字语言来表达出舞蹈动作的基本要领。回答学生在难以掌握舞蹈动作要领时的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在此时尤为重要,试问在国内的舞蹈教学都如此,那么当面临一群来至其他国家,完全不了解中国悠久历史背景,而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舞种的学生,熟练地外语表达能力就更为重要了。如果舞蹈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外语沟
通能力,既能够用外语清楚地表达,详细的阐述舞蹈专业领域中的规格要领,技术技巧的方法,舞蹈动律的运动过程,又能够生动形象的表达教学的内容,直接的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不同舞种的细节,让授课群体在短时间内理解与把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与学的过程能自如的
运用英语语言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良好的英语技能在推广与传播中国民族舞蹈的同时,准确的吸纳国外好的舞种与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更多地了解当地传统经典舞种。当我们的教师在国外推广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的同时,积极地去观摩,学习当地的传统艺术文化,和经典舞蹈保留剧目,将不同国家的各门类舞蹈艺术与中国传统舞蹈艺术进行比较鉴别和吸收,寻求出不同地域舞蹈艺术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这一切都要以具有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为基础的。积极的借鉴与学习,不但有利于舞蹈教师深入的了解由于地域性造就的舞蹈艺术差异性,更能够融会贯通的从舞蹈差异性中发现各门类舞蹈语汇的共通性,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中外办学 跨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of Colleg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ZHANG Jiqiao
(International Office,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undertakings, 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education and academi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ory proceed, for lack of current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exist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ropose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college; sino-foreign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毋容置疑,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是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办学质量,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发展。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近年来,虽然在教育部门的大力监管和高等学校的积极努力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一批示范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外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不明显、外方赢利性强、中外课程衔接困难、办学中的文化差异现象未引起重视等。
当前,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扩大,由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跨文化教育现象日益引起教育界和学界的重视。现阶段,在中外合作办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做好跨文化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1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差异
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规定,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项目的活动,适用本条例。显然易见,中外合作办学①是中外双方的合作教育,是由中外双方教师共同实施的教学活动,其教育教学对象是中国公民,其办学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存在,②外在为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现象。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 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作用的根本认识和观点。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教育现象从产生之初就孕育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这一点,从学者们对甲骨文的“教”和拉丁文的“教育”的字源学考察与比较中即可领略一二。③近代以来,随着意识形态的确立,中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已趋成形。虽然同为现代教育价值观,但中国的教育价值观与西方的教育价值观依然存在着质的差别,具体表现为教育目的、教育的人性观、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1.2 师生观
师生观方面,中国自古就有尊师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理念将家庭中的伦理关系延伸到教育领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等规定了教育的内涵和教师的职责,同时也塑造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绝对权威。时至今日,此师生观依然深刻影响着教育。而与此相反,在西方,教师仅具有相对的权威性。由英文单词“Education”的词源考察得知,西方的教育有“引导”、“导出”之意。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名言表明,在真理面前,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甚至可以挑战教师的权威。
1.3 知识观
自古以来,中外教育界的知识观即对待知识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传统观念上,知识是静态的。学生的任务就是获取知识。而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是毋庸置疑的。而在西方传统观念中,知识是动态的,是可以改变的。书中的知识不过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可以进行批判和反驳的。
1.4 教学方法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和影响下,从基础教育到中高等教育,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应试型的,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理解、记忆、运用相关知识,培养应试技巧,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应试能力。而西方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注重学生面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中西方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往往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的互不适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效果。
2 跨文化教育:从实践到理论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由来已久。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人类交流合作的历史就是一部跨文化教育史。但跨文化教育实践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散到体系的过程。起初,跨文化教育的实践仅仅是自发的、无序的、不系统的。即使到了上世纪中叶,彼时世界范围内人员流动频繁以及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跨文化教育也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和独立的理论体系,仅仅外在为移民教育、外国留学生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等。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提出“跨文化教育”的概念,指出“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④自此,学术界关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不断走向自觉。一般认为,在两种或以上文化之间进行的教育就是跨文化教育。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跨文化教育涉及文化人类学、教育学、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心理学、传播学、民族学等学科。学者王军对与跨文化教育有关的理论流派进行了归纳和综述,包括文化变迁论、文化同化论、文化融合论、跨文化适应论、跨文化交流论、跨文化理解教育、多元文化论与多元文化教育。有的学者对跨文化教育的内涵、概念等进行了界定。如鲁子问认为,跨文化教育体现在跨文化知识的获得、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及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学术界对跨文化教育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上仍然不够深入。
3 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J大学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在校项目学生1000余人。笔者设计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教育调查问卷,抽取了J大学金融学专业办学项目1201班、环境工程专业办学项目1202班。同时,对项目的管理人员和部分任课教师进行了半开放型访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笔者发现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中存在着以下不足。
(1)跨文化教育意识薄弱。当前,在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着跨文化教育意识薄弱的现象。笔者在调查问卷中发现,85%的学生对跨文化教育基本知识缺乏,不具备基本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同时,较大比例的学生对跨文化教育的概念不清楚,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跨文化教育知识。同样作为实施跨文化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也不容乐观。
(2)跨文化教育知识缺乏。通过调查发现,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注重了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体现了中外双方课程和知识的优势互补。但遗憾的是,有关跨文化教育知识的课程设置较少或未设置。学生无法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获得跨文化教育知识,从而对跨文化教育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跨文化意识的培育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了。
(3)跨文化教育能力欠缺。在对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教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往往以普通学生的管理方法、方式和手段去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师也往往缺乏相应的跨文化教育能力。大多数被访人员对跨文化教育了解甚少,对如何在工作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缺乏意识和主动性。
4 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4.1 课程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充分考虑到跨文化课程的设置比例,尤其是中方合作院校应将跨文化课程纳入中外方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鼓励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发跨文化知识课程,推荐具备跨文化教育背景的教师承担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课程的教学。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对中外合作办学中跨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给予政策指导。例如,在审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时,可将有无跨文化课程设置作为是否批准办学的依据。
4.2 能力策略
跨文化能力是指个人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跨文化能力水平决定了对外方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普遍偏低,不利于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长远发展。在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中,应通过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外学术沙龙、赴国外短期访学等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使之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4.3 环境策略
校园文化环境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文化是多元的,而中外合作办学本身就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和碰撞。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校园文化更应该是多元开放的。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是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重要策略。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环境建设中,应构建起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以外来文化为辅助的一体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一体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下,既发挥中国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又注意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营造中外文化和谐共处的国际化校园环境。
4.4 管理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外大学合作实施的教育活动,其学生管理工作更应得到重视。而从管理的角度实施跨文化教育,实现跨文化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做好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有效选择。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增进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将跨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本研究系济南大学2012年教学研究立项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视野下的跨文化教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ZC12038,项目负责人:张继桥
注释
① 此处指的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不包括中等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以下同。
② 因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为主,外方合作院校基本上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此处的中外文化对比指中西文化对比。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导向;可持续发展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目标政策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教育领域里出现的新事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相继与美国高校合作举办学位班和成立研究中心,这些合作均属早期中外合作办学的先例。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逐渐增多,为规范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1995年1月,原国家教委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中外合作办学在此期间获得了一定的发展。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0条第3款规定:除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把WTO议定书的规则与协议等化为国内法规。2003年3月,我国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它的颁布实施,对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条例》,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细化了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条例》和《办法》的相继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对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促进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条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和地位,也强调了政府的政策导向。我国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其国家政策总目标在《条例》第一条做了明确表述:“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具体政策目标在《条例》第三条作了阐述:“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办法》第三条中也就具体政策目标作了表述:“国家鼓励中国教育机构与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可的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归纳起来,具体政策侧重以下三个方面:(1)合作伙伴:学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外国教育机构;(2)合作领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新兴和急需学科专业;(3)合作区域:中国各个地区,尤其要加大在西部、边远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力度。
二、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暂行规定》颁布后近十年间,特别是《条例》、《办法》颁布实施以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日益多样化,形成了一批高品质、有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有1000多个,覆盖了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10余倍。
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相对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及东部沿海省份,如: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广东等,西部地区发展迟缓,西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只有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西有中外合作办学本专科项目,其余7个省、自治区依旧空白,中外合作办学的地域分布东部和西部失衡。
从合作对象的国别和地区分布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科技先进且教育水平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有一半左右的国家参与中外合作办学,其中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四个英语国家的合作项目最多。
从合作办学的专业来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涉及的学科主要是应用文科,其中以经济和管理门类为主,工学门类专业所占比例小,但以计算机专业为主。投入少、见效快的所谓“短平快”专业成为合作办学的重点,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目标中强调的社会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专业没有成为重点选择对象,专业设置趋同严重,低水平重复。
在合作伙伴方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具有优势学科和专业的一般大学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为数不多,除国内著名高校有较高层次的合作外,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外方合作者均为不知名的非优质的教育机构,且合作层次较低。
从合作的类型来看,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岑建君将中外合作办学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标签型,没有实质性合作,不引进国外教材,也不引进国外师资,即使引进,也是国外高校派一个教师到中国十几所学校做巡回演讲而已;二是引进型,把国外的课程原封不动照搬过来,没有经过认真的分析消化,囫囵吞枣地教学;三是修补型,把课程引进以后根据自己的情况、特点进行适当的修补和增加;四是创新型,创新型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引进、嫁接、本土化和国际化。但目前我国鲜有此种合作类型。
从中外合作双方的国家政策来看,我国政府在《条例》中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收取的费用应当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教育部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坚持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原则。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目标的崇高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教育服务不是货物贸易,也不同于一般的服务贸易。”而作为主要外方合作伙伴的OECD国家政府的主导策略是促使教育成为一种出口产业,把教育视为一种增加收入的贸易。我国关于合作办学公益性事业的定位与OECD国家关于教育为出口产业的定位严重冲突。
三、关于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合作办学按既定方针健康发展
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目前引进的资源良莠不齐,与国家在这方面提供信息的不对称也有关系。世界一流大学都为大家熟知,但二流三流大学中有哪些可以作为优质资源的专业、学科,却不为大家所知。政府有提供正确信息的职能和义务,应公布主要国家的大学排名、专业排名情况,引导国内高校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正如教育部在《意见》中指出的:“要加强学科专业的规划和政策引导。研究制定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指导目录,明确国家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的学科和专业。”引导国内高校在国内新兴、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就必须制定具体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国外教育机构与西部地区高校合作办学。
(二)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合作办学的互利共赢
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相关的法规政策,处理好我国教育公益性和国外教育产业化之间的矛盾。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对民办学校的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的相关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并明确规定,条例规定适用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但中外合作办学者不得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结余中取得回报。《办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结余,应当继续用于项目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政策规划处处长徐永吉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中外合作办学属于以商业存在方式提供的教育服务,中国对此种教育服务的国民待遇未作承诺。但考虑到国民待遇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之一,从长远发展来看对中外合作办学和民办教育应当做到法制和管理上的统一。”因此,应逐渐对违背WTO基本原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修改和完善,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亦应适时、适当考虑中外合作办学者的办学效益,以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确保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科专业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是否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可以理解为“在国际上知名的院校;一般院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一般院校的非知名的、但却是国内急需的学科和专业;国内急需、具有先进性和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国外教育机构的办学特色和成功的管理经验;具有先进性和特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或者考评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培养的先进经验等。”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教育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上述界定,为我们理解和判断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借鉴。
在引进国外教育资源时,国内教育机构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是否与地方经济和市场的需求相吻合?教育资源的引进是否与学校的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相适应?外方合作伙伴是否在引进学科和专业上具备优势?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中,自身定位和目标选择非常重要,只有选准外方合作伙伴、合作的学科专业适应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中外合作办学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哄而上、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的专业设置只能是短期行为,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相违背,有碍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四)开展实质性合作,促进高等教育改革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无论是办学思路还是具体操作层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虽然一些学校都把“国际化”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中,但是在具体的合作办学活动中却缺乏战略眼光,办学定位于其他办学活动的延展和补充,甚至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委托给“继续教育学院”或“成人教育学院”负责。由于缺乏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不少学校成为促销国外低质、劣质教育资源的平台,一些学校放宽了入学资格要求,很多学校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当成创收的手段,收取高额学费,造成“只要有钱就能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不良影响。由于办学理念存在问题,办学定位不准,导致“将近一半的中外合作项目缺乏实质性的内容”[1]。
虽然国家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积极倡导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并于2003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从教育战略的角度把中外合作办学纳入国家教育事业的范畴,但要让高职院校的全体工作人员把条例当作一种自觉认识和行为,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认识,并坚持不懈地努力。“中外合作办学要有更大的发展,就要敢于解放思想,通过教育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加大中外合作办学的改革力度。”[2]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目标是结合市场定位,培养能够讲外语、适应国际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但是很多高职学生入学起点低,学习能力弱,综合素质差,导致这一办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改革和创新十分必要。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保障不够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盲目追求合作办学数量,而忽视质量,大量重复引进一些浅层次的外方项目,导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越来越多,项目质量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3]。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外教、外方课程等要素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并没有严格执行。与国外合作交流的大学层次偏低,且专业分布不均匀,专业设置过于集中在国际贸易、工商管理之类的商科,农工产业的专业较少。这就造成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整体层次不高,很多学校的特色专业无法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相结合。
(二)合作办学项目招生困难,办学经费不足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费均高于普通专业,是普通专业学费的2~3倍,导致报考学生少。同时,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不仅学习能力低,而且也很难管理。这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以致招生日益困难。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与国际接轨并融入到全球教育资源体系的新时期。然而,政府资金投入有限,造成一些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无法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无法进行中外教师的互相交流与互换,办学经费短缺成为抑制高职院校教育规模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师资队伍自身的问题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质量造成严重的损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由于部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很难把先进的技术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比较落后,造成学生在高职院校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却由于实践技能差,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声誉。
学生素质问题。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低,自我约束能力差。而且很多学生外语学习很吃力,语言不过关,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最后因外语不合格,无法去国外学习或不能适应国外的语言教学。综合看,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整体素质低,学习能力弱,学习态度不端,毕业生竞争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合作办学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及课程设置问题。虽然全国高职院校都在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办学特色的问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重复、资源不能共享,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背离的情况比较多。在课程设置方面,尚未建全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还需进一步调整。依然存在直接采用国外教材,没有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吸收,中外双方课程设置不能相融的情况。
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改革的对策
(一)规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秩序,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办学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生存和发展、实现办学目的的关键[5]。应把教育教学质量当作生命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清理整顿不规范办学行为,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护广大学生利益。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严格审批程序,慎重选择国外合作院校,从国外教育机构的资质、学科专业的社会适用性、教育资源的优质性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批。从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资质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几个方面对国外的教育机构进行核查,选择那些质量可靠、信誉良好且有诚意的国外教育机构作为合作办学对象。
要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基本原则,排除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中的消极因素,从而确保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纠正和抵制单纯从经济利益出发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错误做法。严格按照国家和政府规定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任何学校不得设立名目多收费、乱收费。成立监管部门,对中外合作办学全程进行监督。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完善办学质量评估机制。
(二)大胆尝试教育输出,多渠道筹集资金
招收留学生既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对海外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很多留学生均认为中国是经济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也让中国高职教育赢得了声誉,尤其在东南亚、非洲、拉美等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更是拥有颇高的认同度。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凭借自身实力,打造中国特有的优势学科专业,加大与国际接轨的力度,加强对外宣传,吸引外国留学生来我国交流与就读,实现我国高职教育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
我 国高职院校要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注意积累和学习国外教育机构的经验及策略,制定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开拓海外教育市场的计划。改变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充当跟随者和消费者角色的局面,争取在国际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专业、课程等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整体教学质量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对双方学校的师资配备有严格的要求,高水平的师资是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当培养一支具有良好英语水平、广博专业知识以及国外工作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同时,也应当加强中外双方合作学校之间的合作,让真正一线的中方教师能够有机会到外方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和培训。
促进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发展。中方应加强与外方合作,努力学习外方的先进经验,结合中方课程设置的特点,实现中方课程与外方课程的有效接轨,按国外成熟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设置课程,引进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开展新兴专业、急需专业的合作项目。课程的国际化既能给那些没有去国外留学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也能提高课程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这也是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提升的最好体现。
对于合作项目,高职院校应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建立学校—家庭—学生会的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提[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高管理效率,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困惑,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思想负担。通过海外学习、海外实习、校际交流、互访、举办国际文化大赛等途径,积极促进各种形式的学生国际交流。同时也要积极开辟国内资源,充分利用外籍教师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在国内就能接触并利用国外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3]李剑平.高职合作办学别有名无实[N].中国青年报,2003-08-06.
[2]顾美玲.关于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9-64.
[4]冯发明.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6):33-34.
[5]陈晓芬,周燕.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刍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0-81.
>> 成人高等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探讨 酒店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衔接途径探讨 以就业为导向的内蒙古旅游酒店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对策探讨 实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策略探讨 加拿大高等教育办学特色 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 试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视野下的中外合作办学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的思考 将校企合作办学作为优化职业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经营战略 中外合作办学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模式整合与创新 本科以上层次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 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环境分析 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几点建议 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探究 提升办学层次:加快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原则探讨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海外经历办学模式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04-06-02.
[2]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
[3]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4]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编.中国教育国际论坛[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实践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逐渐开展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并开始尝试多种教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对中外优秀的高校教育资源进行分享利用,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下,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我们可以将国外优秀的书籍和英文教材引入我国,同时还可以引进优秀的外籍教师,使学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感受到外国的先进文化和原汁原味的英语[1]。
一、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英语教材比较陈旧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中使用的英语教材比较落后,其中的很多内容严重脱离了现在的实际生活,无法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无法跟国外的实际状况接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变革和优化。英语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参考和工具,如果不能及时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更新,势必引起英语教学质量的下降,使“中外合作办学”难以有效开展,因此,英语教材比较陈旧是应当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重要问题。
2、中外教师的合作不够默契
国外的教师往往将学生当做教育的中心,提倡学生自我学习,然后在此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模式下,很多国外教师将国外的教学方法直接移植到了我国的英语课堂上,使我国的学生难以适应。我国的英语教师对于英语文化的理解远远不及国外教师理解的那样深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英语文化真正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此外,中外教师的合作不够默契使得各自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因此非常严重地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大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也日益个性化,因此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然而在目前的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依然采用比较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对于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的差距视而不见,对存在明显个性差异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日益突出。
二、优化“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措施
1、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所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差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2]。具体来说,就是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学生对于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的感觉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更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因此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我们可以对英语教学课堂上的桌椅进行调整恶化布置,使学生围绕在一起,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看到彼此,老师站在学生中间进行教学,这样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轻松和自由,教师也不再居于高高在上的领导地位,在这样状态下,非常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其次,我国的英语教师要联系国外的教师一起多开一些座谈会,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意愿,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入的贯彻实施。
2、充分调动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在英语课堂上采用中外教师相互配合的方式来开展英语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3]。然而仅仅采用中外教师相互配合的方式来开展英语的教学活动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首先,适当加大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英语是一门语言学问,在一定的语境环境下能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较大的提高,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在教授基础英语知识的同时,要放映一些健康向上的外文歌曲和外文影片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教师在课程的设计方面也要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各种个性化的需求,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网络教室,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知识水平自主选择学习资料,自己进行测验,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只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管理,长期以往,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3、革新英语成绩的评估标准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的主要考核标准是四级考试和六级考试。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用四六级的分数来对学生的英语成绩进行评估和考核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因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无法通过试卷上的分数来完全展现。因此我们必须要革新英语成绩的评估标准,将评估和考核的重点转移到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上来,将阶段性的评价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对学生的英语成绩进行全面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将学生的英语成绩和平时的出勤、课堂表现、论文写作和课外活动等进行挂钩,按后按照不同的比例权重进行打分,这样就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来,从而可以享受整个的英语学习过程,而不是在临近期末测试的时候去突击英语知识。总而言之,“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模式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革新英语成绩的评估标准,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对英语学习过程的全程参与。
4、积极加强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想要真正优化“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模式,必须要积极加强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使二者能够默契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我们引进“中外合作办学”理念和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我们有必要采用积极的措施,加强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事物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与我国的教育实践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首先,我国的英语教师要本着学习和锻炼的态度主动和国外的教师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生动的教学方式,并积极锻炼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其次,我国的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英语学生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向国外的教师进行说明,督促外教师对其具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真正适应我国教学的实践。除此之外,中外教师要在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围绕着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而不理创新,不断奋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近年来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学模式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英语教材比较陈旧、中外教师的合作不够默契以及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等等。因此,我们应当在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革新英语成绩的评估标准,积极加强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努力优化“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振国,苗敕.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求知导刊,2014,11:9-10.
[2]蒋勇.多管齐下科学提升语言交际能力――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08:231-232.
[关键词]中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困境出路
[作者简介]王道勋(1979- ),男,河南睢县人,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学和教育学。(河南郑州45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GLX28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52-02
中外合作办学在培养模式、教育理念、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为国内高校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也日益显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学科基地建设等合作,促进人才加速向中原经济区内集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在高素质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上责无旁贷。在推进中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发挥其对于本地发展的推进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加强研究,总结经验,规范办学,加快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消化吸收先进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推动中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一、中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三大矛盾
(一)生源质量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在实现“不出国的留学”,但在中部地区,由于学生水平与其他同层次的学生相比,有明显的差距,教学要求与学生水平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在中部地区并未彰显,反而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一些矛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激化。
(二)国外优质资源“引进”与“消化吸收”之间的矛盾
中部地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相关政策和法规也逐步完善,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不高,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来华授课的比例也偏低,因此办学质量难以保证。省情、校情是中外合作办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引进的教育资源最终要在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中成长,外来的教育资源必须有个本地化的过程,经过吸收、消化,方能呈现强大活力。
(三)公益性原则与营利性动机之间的矛盾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以高收费著称。由于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合作办学在公益性原则与营利性动机之间矛盾突出,导致办学成本难以“阳光核算”以及经济收益“隐性化”等问题,这是制约中部地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中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出路设想
(一)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指导办公室
针对不同情况,派出专家组分批调研。下设省级或校级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所,针对“生源质量与培养目标失调”等现象,开展中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化办学专题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坚定落实,是中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的保障。应试行“合作办学示范单位”挂牌制度,即在中部地区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中,由单位自主申报,对入围单位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在此基础上,逐步打造品牌项目,提升中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形象。规范审批制度,限制低水平的合作办学发展,对那些达不到合作办学要求的,坚决不予通过复核。加强宏观调控,根据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等特点进行合作项目布局。
(二)建设外籍专家人才库
实现资源共享,筹备省级外方人才中介机构,着力提高各合作办学单位引进外国教育优质资源的比例和质量。
1.制订科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计划。坚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统筹学校教研实际及学科发展,制订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明确学科专业、学术水平、教学能力等要求;加强对引进人才的管理,构建科学的人才考评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成长激励,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形成人才引进与使用的长效机制。
2.强化引进优质师资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外籍教师是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人才资源的重点。根据《条例》规定,中外合作双方必须提供各自优质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以及各方内部的协调能力等。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条例,加强监督,要求外方合作学校保质保量地选派优秀师资承担教学任务,严格教师准入制度,确保基本素质和水平,开展相关培训,并制定标准,加强对教师的考核。
3.消化吸收,建构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合作办学成功的核心之一在于引进国内急需的,具有国际水平的课程和教材。当前合作办学引进的并非都是优质的、先进的资源体系,必须批判性地加以选择、消化、吸收。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历来重视系统性和专业性。为使中部地区高校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办学要求,合作办学主体应在课程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开设关于我国宪法法律、公民道德、国情省情以及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内容;二是选用国际先进的教材,创新教学模式,聘请外国优秀专家学者来本校讲学;三是在相关专业、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及时补充国外最前沿的学术成果、研究思想等。
4.加强学科建设,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引进力度。要结合本校实际加强学科建设,开发特色专业。既要考虑短期效益,开设见效快的应用性专业,更要遵循教育规律,重视教育本质,开设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合作办学主体应跟踪世界科技前沿,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只有教学内容体系先进、充实,才能紧跟时代,切实提高中部地区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水平。
5.建立一套合理的资格认证和质量认证体系。中外合作办学要保证质量、取得应有的成效,国际质量认证必不可少,但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认证是非常复杂的。高等教育体制各要素在不同国家体制下有着不同的特征,各国对教育质量的定义有所不同,质量评估的方法也有各自的特色,因此评估指标也不可能一致。虽然如此,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功能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可以找出可比较的质量因素,从个性中找出共性,建立我们自己的完善的质量体系,包括办学过程的规范、教学质量的评估、管理体制的完善等,进而在国际教育中得到认可。
(三)学习国内发达地区合作办学的有益经验
加大与国内发达地区合作办学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尝试省际合作办学的交换生制度,激励中部地区部分优秀学生跨校学习,省际学分互转、学历互认,实现名校资源共享,从而带动中部地区合作办学的发展。加强交流,激发各合作办学单位的活力和积极性,方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探索各合作办学单位预提合作交流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并且参与交流和培训的人员中,普通教职工必须达到60%以上。
(四)探索合作办学新机制
1.创新内部管理,激发合作办学活力。完善合作办学理事会、董事会和联合管理委员会制度,明确各方职责,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透明度。依法办学,维护教育,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端正合作办学的指导思想,坚持公益性原则,自觉抵制将中外合作办学当作学校创收手段的错误认识和做法。进一步改变主管部门与合作办学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指导作用,完善行政审批程序,为合作办学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2.加强质量管理。质量观念是质量管理最重要的问题。只有首先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念,才能开展相应的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从而逐渐形成相应的管理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目前,社会需要的多是技能型人才,合作办学主要集中在社会紧缺的各类应用型专业。要确保办学主体的社会地位,就必须实现学生的预期目标。一是充分发挥合作办学的优势。通过系统的教学训练,强化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更好地熟悉国际通行准则和国际交流方式。通过便捷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二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真实的实践能力,使其更快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和社会竞争。三是加强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增强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适应更高层次的发展,如开拓精神、能承担风险的心理素质和经受挫折的意志品质。
3.创新学生管理。合作办学教育对象的现状,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在学生管理方面,需要秉持“宽进严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性化的服务意识融入严格、有序的管理工作。设立一套严密的学业预警和指导制度,搭设互动的家长信息平台。平台即时更新学生的成绩、出勤、班主任评语、教师评语等信息,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建立与学院的直线沟通渠道。学业预警和指导制度,即按学期检查和预警学生学业情况,将学有阻碍的学生分流出来,进行有效的单独指导和督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三、中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合作办学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中外合作办学在促进中部地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初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丰富了教育供给,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创新了办学机制,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拓展了融资渠道,改善了办学条件;拓宽了人才培养途径,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同时,要从维护我国的教育利益高度,防范发达国家的教育倾销。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中国发展急需的大批高质量人才、开展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上下功夫,高度重视办学过程中违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不利于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双刃剑”。在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让中外合作办学切实起到促进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二)自主办学与试点评估的关系
中外合作办学评估试点有两个目标:一是实现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进一步强化改革开放的意识,坚持以改革的方式、开放的心态、积极的行动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和良性发展;二是实事求是,注重效益,在保证评估效果的同时,减少工作的形式化,节约各方面资源,务求实效。因此,高校合作办学主体要正确认识合作办学试点评估的意义,以评促建,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部地区应不断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既要拥有自己的独特理念、完善的质量管理和评估体系,也要对外国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吸收。只有这样,中外合作办学才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促进中部地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原经济区建设集聚人才。
[参考文献]
[1]谭贞.中外合作办学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影响[J].决策探索,2008(9).
[2]杜丽.中澳合作办学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7).
关键词: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
0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已发展30余年,其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教育模式,逐渐在我国原有的教育体系内起步发展,成为继民办教育、公办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教育形式。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全国各大省份来说,算是起步较早的省份,1995年哈尔滨恒星外国语学院与英国南岸大学合作成立独立设置的办学机构,1996年东北农业大学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国立工业大学联合培养本科学生项目作为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迈出的第一步,拉开了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序幕。目前,根据中国教育部官方公布数据,黑龙江省共计批准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76个,与18个国家开展了涵盖专科、本科、专升本、本硕连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学生项目。黑龙江省由于其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处于中国的东北角,与之相毗邻的国家有俄罗斯、韩国、日本等,所以很多黑龙江省高校利用这个优势,与上述几个国家率先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内容的持续扩展,不少高校也陆续与欧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办学的专业已经达到了80多个,涵盖了文、理、工、经、管、教育、史、法、医等学科门类。
随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地不断开展,开展语言培训、技能培训的周边教育形式也如雨后春笋陆续开展,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会教育形式。近几年,黑龙江省不断加大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力度,举办中国国际教育展并召开中外院校交流与合作研讨会,拿出高层次的诚意,推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原有的“2+2”、“3+1”等双校园模式上,创新性地提出“4+0”合作办学模式,也就是将国外的师资、教材、教学模式完全引进来,让学生在国内完成留学过程,毕业后颁发国外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着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本土化,此举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原原本本引进,实现国际教育的本土化落地,为当地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教育形式,改变了我国原有的教育格局和形态,特别是和高等教育学校结合之后,改变了中国对于教育的理念想法。目前,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普遍的办学方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外合作办学并非都得到大家的称赞,社会上良莠不齐的办学机构比比皆是,关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负面新闻时常听闻。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盛极而衰的规律,所以,我们应该审慎地看待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危机四伏的格局,破除障碍,重新前行。
1黑龙江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从起步到现在,由于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一直处于摸索前行的阶段。再加上黑龙江省开展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几个学校和学院相互之间办学背景,专业设置,学科优势等方面各不相同,学校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定位也不一样,所以,一直以来,黑龙江省的各大高校都是各自为战,没有综合性统一的规划,有些高校就陷入了困境之中,难以实现突破,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其实,中外合作办学对于我们来说,是将西方教育的资源、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外合作办学虽然有着中式的外衣,但是实质上仍旧是西式的。这是两种教育制度的碰撞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出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都是正常的,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勇敢面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突破式发展。
1.1中外合作办学生源基础弱,合作办学质量不高
建国之后,我国的教育形式主要以公立教育为主,国家主导教育建设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定式,在原有的观念中,到国外留学往往代表着学生综合素质高,成绩优秀等内容,所以,当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开始兴起的时候,生源还是十分充足,人们大多对这项教育形式表示认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生源的充足保障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生源的知识基础性较弱,导致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逐渐失去了方向。大多数参加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都是因为高考成绩不够优秀,不能选择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高校,才退而求其次选择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入门知名高校的心愿。可是,往往该类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即使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降低了准入门槛,但是进入项目后,中外合作办学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并没有降低,尤其是对语言的要求更是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还要高。这就产生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要求高和学生基础水平差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1.2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缺乏统一性,制度不健全
中外合作办学这一教育模式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各大高校和地方就是本着边干边学的想法起步的,有些高校一些基本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还没准备好就开始招生,把学生招到学校之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有的在学生出国之前,没有进行过针对性的培训,到国外之后,难以适应当地的生活和学习;有的学校专业设置混乱,自身的优势专业没有发挥出来,先将容易出成绩,投入成本低的专业设置成中外合作办学方式,就更别提在一开始就有一个整体规划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了,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和部门去统一管理这一办学教育模式,所以,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是比较零散的。
1.3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缺乏服务学生的意识
我国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以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主要目的,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我国也在不断地放开教育创办,民办教育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办教育的大前提还是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为主要内容。与我国情况不一样的是,在西方国家,教育大多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遵循商业管理的模式,具有商业属性。很多与黑龙江省开展高校合作办学的高等院校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在这种模式下,办学者与学生之间,就像是客户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但是,黑龙江省的高校大多为公办性质,学校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即使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也是这样,不能按照西方学校的体系模式,为学生服务,定位不够准确,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有时让学生有“拿钱买学分”的感慨,学校不能合理地去解决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中外联合办学的发展。
1.4合作渠道不够宽,形式单一
从国家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平台的数据上可以看到,目前黑龙江省高校合作办学的国家大多集中在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少数几个国家,开展合作的范围渠道不够宽,除了这几个国家之外,还有很多国家的高校具有专业特色和优势,应放眼世界,充分调研,拓宽合作渠道;另外,在专业设置上,重复建设,偏科建设现象比较明显。大多数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均覆盖了计算机、经济管理、金融学等专业,但是对于工程技术、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数量较少,这些专业的人才是黑龙江省较为缺乏的;选择合作对象不够谨慎,对合作对象没有做充分的了解和调查,有时一个学校同时与多个同类型、同层次的外方高校进行合作,签订协议合同等不够规范和统一,外方的合作院校层次较低,纵观整个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几乎没有全球知名高校。
2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对策建议
如何突破现在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瓶颈,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内涵建设,提高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
每一种教育都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更应该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和先遣队,针对目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无法得到社会和家长认可的情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该痛定思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让社会看到实际效果,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在社会上的口碑和地位。目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生源上处于劣势,部分家庭条件优越,但是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进入到中外合作办学中来,学校应该加强自身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完善管理服务,树立自己的学校口碑。针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设定基础夯实班,通过半年或者一年的学习,筑牢学生学习的基础,尤其是语言基础,增强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灌输学校宽进严出的办学思路,让学生做好准备,明确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多种途径、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保障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水平的基础之一,黑龙江省高校要开放思路,邀请国外高水平的教师到国内进行讲课,开设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保证学生在国内期间能够提前感受到国外教学的气氛和条件,吸收前沿专业知识,中方教师可全程参与外教授课过程,适时搭建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增加学术交流机会,进而真正达到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优秀学生的目标,改善中外合作办学在社会上的地位。
2.2强化政策监督,做好中外合作办学统一规划,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蓬勃发展表明这种办学模式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其存在的合理和价值。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教学方法,教育模式,这就难免与国内传统的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冲突。例如:中外合作办学往往采取的是宽进严出的政策,这和我国传统高校中,统一制定学生培养计划,统一进行培养,相同的毕业条件有较大的不同,但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依托传统高校的管理,在管理制度上,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应该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独立的管理制度,发挥其特色优势,在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坚持我国既定的教育方针,符合我国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需要的同时,体现出中外合作办学的自和独立性,中外合作办学让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先进教学方法手段原原本本落地。另外,要在政策上,完善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监督,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也要实现优胜劣汰,充分支持优质的办学项目继续可持续的发展,对于损害学生利益,破坏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进步的,给予坚决取缔,从而形成良性的办学氛围。还要结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强化对国外学历学位的认证体系建设,严格认证各类合作办学文凭,把学生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取得的毕业证、学位证纳入高等学历电子注册体系,为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具有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
2.3拓宽合作渠道,提高办学层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加快,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外国学生开始向往中国文化,学习汉语。黑龙江省地处中国的边缘,与多个国家接壤,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到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来,积极拓宽合作渠道,寻求广泛的国际联系,增加与黑龙江省高校合作的国外知名高校的比例。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专科、专升本、本科合作办学模式,同时探索性发展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合作办学形式。
3结束语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依托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基础发展起来的,随着其发展的不断加快,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起步早,发展迅速,也同样遇到了生源基础差,办学质量不高,办学层次不高的各种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突破发展瓶颈,提高办学内在质量,强化政策支持,拓宽合作渠道,从而使黑龙江省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新.解读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平等与效率的视角[J].高教管理,2007(4):39-41.
[2]赵素波.我国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2):154-156.
[3]罗志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海外学院中加项目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6):89-93.
[4]李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过程中纠纷的防范与处理[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90-93.
[5]张星谕.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5,7(4).
[6]李凤堂,王秀梅.天津市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5).
[7]王乃静,等.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6).
[8]王文斌.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 办学团队 建设
[作者简介]周熠(1983- ),女,浙江东阳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高职国际化专项研究“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际协研GZ2012-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浙江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2012年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43-02
近十几年来,在国家和社会的鼎力支持以及中外企业的积极捐资助学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办学模式到全方位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在当前这一社会经济结构大转型的新时期,高职教育正以其特殊的育人及办学模式,在新型工业化建设、城乡劳动力转移以及社会紧缺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在国际上,很少有国家使用这一专业术语,即使有也与我们所阐释的含义不尽相同。“高等职业教育”其实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从总体上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应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部分。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高职教育在办学模式探索、专业学科建设以及日常运营管理等许多方面,与西方先进的“职业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设置与社会及市场相脱节,导致学生所学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第二,生源数量下滑且质量较差,这与我国众多大学的扩招政策以及传统观念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都息息相关。第三,教师数量不足且素质有待提高。当前,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中缺乏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专门培养制度,使得许多高职教师直接取自大学本科毕业生,而由于大学扩招导致学生素质下降又反过来作用于高职教育,进而产生了“恶性循环”。第四,专业设置不合理,学习实训场地不足,使得学生无法学到市场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五,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现象是所有上述原因所导致的恶果。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上的许多先进技术、管理模式以及高素质人才都慢慢被引进来。与此同时,在与国外逐步扩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我们也学到许多宝贵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运用到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实际当中。而高职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与创新。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以及众多中外企业的捐资合作下,各地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中外办学的新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几种主要的办学模式:
1.兼容式办学模式。兼容式办学模式是指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将中方和外方的两套教学模式实施兼容,这种模式还可以细分为“2+1”型和“3+0”型两种。前者是指在学制三年的前提下,前两年在境内学习,第三年赴境外学习;后者是指三年学习均在境内。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模式,毕业时均能获取由双方院校颁发的文凭。两种模式均通过全面引进国外学校的先进教学模式,来培养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其优点在于既能让学生接受国外较为系统完善、质量更高的职业教育,同时又减轻了全程到国外留学所承担的巨大经济压力。
2.平行式办学模式。平行式办学模式是指学校同时采用中外双方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双方均承认对方所开设的课程及所授学分;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得到双方共同授予的毕业证书。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情况,选修国内外课程且可出国留学。
3.自由式办学模式。自由式办学模式是一种中外双方在教学资源、经验交流和学生实训学习上互通有无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中外双方均可聘请对方的优秀教师来己方学校讲学授课,或者派遣己方老师到对方学校进修;此外,双方学生还可到到对方学校进行学习或实习实训。这一模式可在运作成本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中外双方的教育教学优势,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教育产出的最大化。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无论是从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学科专业规划和实训管理及质量来看,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教育的中外办学模式也还存在许多不足。
1.办学主体不明。虽然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体制和管理机制都在不断发展完善,但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办学宗旨、软硬件水平和教学教学质量存在着较大偏见,以及对本科文凭尤其是国外本科文凭的迫切渴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与国外相关高校进行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偏离了“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职业人才”的发展方向。
2.办学模式的运作困难。上文所提到的“3+0”型办学模式是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联合办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模式,这主要是由于其为期三年的学习和实训都在国内完成,从而避免了高昂的出国费用。但如此一来,学生仅能通过学校设置的仿西式教学课程来学习知识技能,而丧失了亲身体验国外先进教学水平和高质量实训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学生出现“不中不洋”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与国际相脱节的技能水平。
而对于“2+1”型的办学模式而言,其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高额的出国留学费用。以到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德国留学一年为例,若包括先期在国内的语言学习考试和出国手续审批等费用,在慕尼黑等大城市就读一年需要至少10万元人民币,而在弗赖堡等小城市一年也需要近8万元人民币。第二,语言能力不达标。这是限制高职高专学生出国的一大“拦路虎”。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招生体系和对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社会偏见,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外语的掌握程度尤为低下,而出国留学对语言要求又很高。这使得许多即使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也很难出国深造。
3.合作办学模式运作成本较高。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新型的跨国教育模式。其跨国教育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外师资队伍的交流,这通常包括直接聘请外国教师和派遣国内教师出国进修;第二,课程和教材引进,这主要包括学科专业建设的经验交流和西方优秀教材的引进编译。第三,学生的外语能力培训,这不仅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有较高要求,同时对本就不好的生源来说更是挑战,而这也是实际运作中最困难的一部分。
这三部分的建设是整个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和前提。然而,每一部分的建设都是一项不小的开支。例如,在上海聘请一位全职外教每月需2万元人民币,派遣一名教师出国学习每年至少需要8万元人民币,组织学生出国实训每人每年至少需要6万元人民币,这些都不是小数目。此外,购买具有国外知识产权的原版教材并组织人员编译改写更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
四、办学团队的建设思路
1.正确选择国外合作院校。合作院校的综合实力是合作办学成败的关键,尤其是教育质量的高低。在选择国外合作院校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主观原因而选择,应该联系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选择。既不能一味地追求合作方的知名度,也不能饥不择食,随意与办学质量不高的国外院校合作。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国外合作院校是确保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如何对国外院校进行评估与论证又是其中的关键。首先可以通过国外院校的官方网站对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以及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解与对比,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合作双方的契合点,重要的是必须分析清楚合作方的优劣势以及自身可以吸收借鉴的地方,达到合作办学的目的,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2.设计与落实好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部分,不仅是双方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学方法与教学计划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更是双方合作办学的优势资源的体现。这些都可以从双方的每个专业特色与优势中得以体现。人才培养计划可以说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总体规划,通过精心设计人才培养计划,结合自身情况,借鉴合作方的成功经验,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并真正落实,达到双方办学、教学优势的真正融合,对培养怎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才有准确的定位。
3.增强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球化社会,如何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激励的竞争中具有自己的优势,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的。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必然会引进一定的国外原版教材、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力量,这便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国际化环境,学生可以利用与外国交流的机会,学习了解更多的国际文化、国际条例以及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念等。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办事特色,学习其优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起点,重视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4.充分利用合作资源,力争达到“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资源丰富性,可以通过资源的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扩大合作的内涵,不断加深各方面的交流,通过教材、师资、学生等各方面的交流,真正达到合作办学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开阔视野的机会,例如海外实习、国外就业等。充分利用好合作资源,真正从办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办学条件等各方面有所进步,培养出更为全面的新世纪人才。
5.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天地。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要面对就业问题。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开阔了教学的视野,扩宽了学生的知识,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应积极与各种企业合作。高职院校所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训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的需求并感受到社会激烈的竞争;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平台,将学生领出课堂,把课本中的知识真正的转化到应用之中,成为具有真正实力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晓虹.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2]李传彬.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问题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