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能训练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09年,新的跆拳道竞赛规则颁布施行。其中,新规则对跆拳道得分分值进行了较大改动,由以前的击头得2分、击躯干得1分、重击致对手倒地加1分的分值,变化为现今的击头得3分、旋转性技术击躯干得2分、一般性技术击躯干得1分。同年,在跆拳道世界杯比赛中开始使用电子护具计分。在采用新规则和使用电子护具的情况下,跆拳道的技战术应用出现了变化。首先,新规则和电子护具的使用,使3分击头技术的得分次数、得分种类增加,创新击头技术大量涌现;其次,新规则和电子护具的使用使横踢的得分比例下降,前横踢技术的得分比例略有上升,2分技术中的旋转踢得分比例没受到新规则和电子护具的影响;再次,肋部失分次数最多,头部失分次数排第二位。但由于新规则规定击头得3分,因此,实际上头部失分要高于肋部失分。
显然,提高击头、前横踢技术和头部、肋部防守技术是关键。但是,要提高这些技术,则必须首先加强相关的体能训练。因此,本研究计划根据新规则和使用电子护具情况下的技战术变化特征,结合国内外常用技战术训练方法、手段,设计相应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2.主要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主要研究对象
针对提高击头、前横踢技术和头部、肋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和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2.2主要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网上检索相关跆拳道新规则和使用电子护具情况下的技战术变化特征及国内外常用提高技战术水平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2.2.2访谈法:通过对高水平的教练员访谈,结合国内外常用技战术训练方法、手段,设计、筛选一些针对提高击头、前横踢技术和头部、肋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2.2.3逻辑分析法:对调查结果结合专项理论知识进行逻辑分析,为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提供专业理论依据。
3.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1跆拳道运动的基本特征
跆拳道运动属搏击类运动项目,通过同场对抗,利用拳和脚进行搏击的一种运动形式。跆拳道运动项目中的“跆(TA)”指用下肢踩、踏、踢;“拳(KWON)”意为用拳击打;“道(DO)”是指方法与道理。跆拳道所有的技术,均是以自我防卫的本能为基础,并逐渐发展成为在防卫的前提下向对手发起攻击的技术。运动中无论进攻与防守、主动与被动、场上情况瞬息万变,“道”在对抗中自始至终主导着搏击者的行为与意念。跆拳道的运动方式、运动竞赛的规则、裁判方法、习练中的要求和各种礼仪规定,等等,其基本精神和要求,充分体现出该套拳道运动的深厚文化内涵与儒雅的东方文化魅力,使跆拳道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地普及与快速地发展。
3.1.1跆拳道运动项目特征
跆拳道在比赛中根据运动员的体重分为不同的级别。不同的比赛会有不同的体重级别设置,例如,奥运会和全运会的体重级别设置包括:男子:58公斤以下、58公斤~68公斤、68公斤~80公斤、80公斤以上,共4个级别;女子:49公斤以下、49公斤~57公斤、57公斤~67公斤、67公斤以上,共4个级别。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竞赛双方在12米×12米的垫子上,主要通过腿部各种踢摆技术并击中对方有效部位得分,最后以得分多者为胜方。跆拳道比赛的基本规则是:每一赛次均为3局,每局比赛时间为2分钟,局间休息l分钟。若终局仍是平分时,则进行加时赛,并以先得分者为胜方。得分的关键是动作的速度和力量及步法的配合,因此,跆拳道运动是一项对运动员技术、战术、体能要求都很高的运动项目。
从跆拳道运动比赛中的供能情况来分析,跆拳道运动主要是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混合供能的运动项目。作为优秀跆拳道的运动员,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ATP-CP系统和糖酵解功能系统的供能能力,以保证在比赛中具备优异的击打速度和力量,以及连续攻防的能力。其次,跆拳道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训练也不容忽视,它不仅能促使运动员在短暂的l分钟局间休息时间内尽可能地恢复体能,而且在一局比赛中能延缓运动员乳酸积累的速度和强度。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也是运动员赛后和训练后迅速恢复的基础。
3.1.2跆拳道运动员体能特征
根据目前对体能论述材料来看,体能一般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和心理几个方面。但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变化最明显的是身体素质。跆拳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特征是: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调配下,机体运动系统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的活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基本素质,还包括灵敏、协调、平衡等复合素质。由于跆拳道运动具有较高的竞技性和对抗性,因此对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综合多位学者的研究,一般认为跆拳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具有反应速度灵敏、动作速度敏捷,快速击打力量大,弹跳力强,站立时启动速度快,运动系统的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好等主要特征。
3.2针对提高击头、前横踢技术和头部、肋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3.2.1针对提高击头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3.2.1.1尽可能全面掌握各种击头技术
多掌握一种击头技术,就多一种得分手段。因此,在训练中应要求运动员尽可能全面掌握各种击头技术。在横踢、后横踢、后踢、后旋踢、下劈、摆踢、双飞踢、旋风踢、推踢、侧踢等各种击头技术练习中,不仅力求多掌握几种击头技术,而且要掌握分前后腿的踢击技术和旋转击头技术。在体能达到一定训练水平的情况下,还应掌握技术相近的击头技术之间的空中变换技术(比如,下劈改摆踢、横踢改下劈等)。
3.2.1.2努力提高击头技术的动作速度
通过某一种击头技术1-3次的反应、计时练习,努力提高击头技术的动作速度。必要时可将提膝、踢击或下劈进行动作分解,对分解动作进行1-3次的反应、计时练习。
3.2.1.3将击头技术作为体能训练的一种手段
通过某一种击头技术5-10次的反应、计时,进行连续的踢击练习,努力提高击头技术的动作速度和速度耐力。必要时可将提膝、踢击或下劈进行动作分解,对分解动作进行5-10次的反应、计时练习。这种练习不仅能提高击头技术的动作速度和速度耐力,而且能提高相应部位的肌肉力量。
3.2.1.4加强核心力量训练
击头技术的主要用力肌群是股四头肌、髂腰肌、腹肌和股二头肌,另外,旋转击头技术还要有较强的腰背力量和快速转体能力。因此,要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
重复次数较少的大负荷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绝对力量;重复次数较少的轻负荷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快速力量;重复次数较多的轻负荷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力量耐力。
另外,可通过原地或上步的转体练习、以旋转击头技术为练习手段的反应、计时练习,提高运动员的旋转动作速度。
3.2.2针对提高前横踢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提高前横踢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主要有:前腿重复提膝、单个或多次重复的前横踢练习。根据提高动作速度或提高动作速度耐力等不同训练目的,可采用1-3次或5-10次的空踢、踢脚靶、踢护具等不同练习方法。除把这些专项练习手段作为体能训练手段之外,也应加强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
3.2.3针对提高头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针对提高头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时,除了把步法躲闪、头部及上体躲闪、上格挡、内格挡、外格挡等专项技术动作作为体能训练手段之外,还应加强踝关节力量和上体的躲闪练习。建议在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中,多采用单摇和双摇得跳绳练习;多进行“拍背”游戏(即:两队员相对站立,用手拍击对方背部一次得1分,尽量不让对方拍击到自己的背部。在一定时间内得分多者为胜)。
3.2.4针对提高肋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针对提高肋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时,除了把前后侧移动的步法防守、下格挡、外格挡、内格挡等专项技术动作作为体能训练手段之外,还应加强踝关节力量。建议在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中,多采用单摇和双摇得跳绳练习。
[关键词]珠算 技能训练 实操 鉴定
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结构的不断优化,中职毕业生深受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欢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线的实用性及应用性人才,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术和应用能用力为培养重点。
珠算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课,是获取会计上岗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实操能力、思维能力和良好习惯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提高珠算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强化技能教学。
一、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技能训练
珠算教学目标应该与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结合起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既要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会计核算原理和方法,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中级财会人才。因此,珠算教学目标必须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明确珠算在培养人及财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是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拨珠的正确指法和规范化的数字书写习惯。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方法,理解珠算的算理、算法,形成熟练的珠算技能。三是使学生在珠算中掌握心算及计算技术,掌握速算以提高计算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综合能力。四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珠算普及工作、等级鉴定工作,以及珠算算理、算法、珠算史、珠算教育、算盘改进等研究的现状,为他们将来进行理论探讨、历史研究、功能发挥、工作改革等奠定基础。显而易见,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关键是珠算技能训练。教师要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技能训练之关键,提高教学效率。第一,掌握基本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珠算的基础知识概述、珠算技术模拟测验、规范化数字的读写方法的珠算基本加、减法,基本乘法、基本除法四个单元,通过这一阶段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数字的读写以及利用算盘进行四则运算基本方法。学生通过学习和刻苦练习,要求指法正确灵活,加、减法的准确性和速度有较明显的提高,要求学生能达到全国珠算技术普通五级以上水平。第二,巩固提高,形成熟练的珠算技能。包括差错检查法、四则运算速算方法,如二行并行计算、三行合并弃九、空盘前乘法、归商结合除算方法等,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运算方法的基础上,兼学一些行之有效的速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准确性和运算速度,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普通五级标准以上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精讲多练,讲效率、重实效。教师应选择一些国内外珠算技术最新成就介绍给学生。要善于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坚持正确第一,加快速度指导原则,从难、从严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好学风,精益求精的好品质。
二、开展实操活动,激发学生训练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趣的学。上课时,围绕要学习的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通过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求知的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从而对新知识、新问题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为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教学形象化,静态的思维材料动态化,同时,由于它能与课堂教学同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珠算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直观形象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不论从个位的确定、各手指如何拨,还是左右手的配合及握盘、握笔的姿势等方面都能清晰直观地展现,有利于学生对珠算的理解。学生学得轻松、明白,使学习过程兴趣盎然,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次,教学活动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引导,应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开放式、互动式的全新课堂模式。以练为主,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练习空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并注意教学方法多样化,呵护学生学习激情。教师指导练、同学对练、找对手练、游戏练、分组练等。让第一位学生都参加实操,在实操中完成教学任务,在活动教学中学,让学生积极的学。
第三,开展活动发挥学生能动性,让学生主动的学。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以后,定期举行一些比赛活动,会使他们兴趣盎然,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如师生竞赛,由一名学生出题,另一名学生和我一起进行珠算比赛,看谁算得快。为了能胜过我,学生自然会勤学苦练。采用全班比赛的方式,给学生发一张算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算对的题数多,分组选拔比赛等,并将比赛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珠算比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以等级鉴定为抓手,提高学生珠算水平
提高学生珠算水平,关键是训练。教师要及时提出训练目标及要求,才能保护学生经常练、主动练、积极练的积极性。财政部文件规定“凡担任会计员专业职务的人员对其珠算技能的考核,达到该标准普通五级的,即为珠算技能合格”。珠算技术等级鉴定考核是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珠算技术水平的客观标准。教师要以等级鉴定为抓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珠算技术等级鉴定的重要性,没有珠算定级证书就不能取得会计上岗证。使学生明确奋斗的目标,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和动力,使尽快获得等级证书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练好珠算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地挤出时间练习珠算技能,在体验到获得知识,在克服困难而得以成功的欢乐,在知识掌握过程中培养警业精神及良好的品质。
精心组织好等级考核,认真制定考核方案,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所得。经考核达到普通五级以上标准的,发给中国珠算协会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珠算技术等级证书”,并将已达到的等级逐次记入合格证,毕业时达到的珠算技术等级,记入本人学习档案,以促使学生常年不断练习,刻苦训练。使学生拥有较高的珠算技术水平,便于取得上岗证,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就实施电工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程教学进行探索。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技工教育相应地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课程 一体化 电工技能训练
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课程改革,是当前技工院校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笔者学校各专业也积极进行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对一体化教学取得几点认识和见解,现予以归纳,以期与同行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一、对电工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1.满足企业对技工院校毕业生的适用能力的要求
近年来,技工院校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定位,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出发点进行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笔者通过对机电相关企业的多方面了解以及对企业用人需求方面的调研分析,发现企业用人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方法以及学生对企业的适用能力即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对接企业用人需求,是技工院校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方法,实施工学一体化的电工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是培养电类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良策。课程设计应立足于工作任务导向,课程实施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累计完成多个电工技能训练任务。这样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工作方法能力,使之具有电工工作需要的综合技能,学生毕业工作后会拥有良好的适用能力。
2.满足技工院校学生的个性需求
众所周知,技工学校生源普遍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对理论学习不太感兴趣,对课堂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但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但对新事物、新观念却容易接受,适应能力强。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发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的优势得以发挥,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依据以上学生的特点,开发工学一体化课程来实施教学是有必要的。我们要从简单的工作任务入手,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工作任务难度,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来制订教学计划,让学生在“玩中做,做中学,学中乐”,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获得乐趣,让学生找到被认同感和学习成就感,树立信心,学会工作方法(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规范的工作习惯(学习习惯)。
二、实施电工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程的一些心得
1.注重电工技能训练相关知识的应用性原则
传统的电工教学,以传授电工原理性知识为主,缺乏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的应用性内容,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同时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对本门课程出现厌学情绪。而电工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程,选用的理论知识是在完成工作任务时必须用到的内容,这样就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例如电工学中的导体电阻的计算公式R=ρl/s。以前的班级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基本上是死记硬背;而对于实施工作任务导向一体化课程教学的班级,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完成电线布设任务中,用来选用电线的依据标准,需计算导线的截面积后选择电线,所以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必须记住公式R=ρl/s,从而根据s=ρl/R计算导线的截面积大小,以选用符合规格的导线,这就迫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当然专业性知识不仅指学生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包括被称之为隐性知识的经验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等。而这些隐性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的体验、经历才能获得。因此一体化课程的专业知识需要体现其应用性原则,让学生自己觉得切实有用。
2.注重学生电工技能操作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培养
在实施基于工作任务的电工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程时,教学实施过程应遵循完整行动导向模型工作任务的六个步骤: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例如,在实施卧室床头灯安装的工作任务中,教学过程主要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由教师提出任务要求,然后由学生分组根据要求,查找资料,准备器材,展开讨论,商议如何制订工作计划;由学生讨论制订完成该项工作的步骤计划,形成书面文字,各小组在展示板上进行张贴;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各自制订的工作任务计划,由其他小组或教师提出问题和异议,计划经修正并形成最终的工作方案;小组成员根据计划分工,按确定的方案去实施工作任务;根据工作分工,负责检查的小组成员对工作程序和安装布线质量参照制定的标准进行检查,随时纠正出现的不当之处;各小组完工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对各小组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评估。首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评,然后再由各组互评,最后教师进行总评,介绍同学们解决问题的一些好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一种开放、互动、创新的模式。在实施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工作任务的六步去实施完成,养成规范工作的良好习惯,严格按照既定的标准去检查评估工作任务,通过这样的课程使学生养成严守标准的习惯。
3.课程实施中逐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电工技能训练课程的内容对于刚开课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训练过程也很辛苦。为此可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一系列有趣、实用的小工作任务,来吸引学生广泛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在任务的开始实施阶段,需要教师轮流加入学生的各个小组中,引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制订工作计划,如何协助实施工作任务直至任务完成。在经过几个工作任务的学习后,教师要学会“悄悄”退出学生小组,以锻炼学生自主按步骤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甚至即使发现学生的工作中存在漏洞,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也可视而不见,让学生在失败中积累经验。一个失败的工作任务甚至可以拓展成一个典型案例,让学生们共同讨论解决。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弱化”老师的教。
4.实施电工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程更注重过程性评价
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电工类工作任务时,要淡化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即典型的“一门课程教到底,一个成绩定生死”的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不利于技能人才能力的培养,简单地以考试作为单一的评价方式。
例如在完成安装双控楼梯灯的工作任务时,可以把评价指标按工作任务的六步分别设定分值。收集相关电工施工标准作为考核依据项,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将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制订工作计划的情况作为考核依据项,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制定的电工工作任务施工方案,检查施工质量设为考核标准依据项等等,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能较好地锻炼学生工作的规范性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在评分过程中,可采用学生自评、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更体现出评价的开放性和客观性。
总之,采用电工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教师要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客观地评价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意义,摒弃偏见,自觉提高个人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授课能力,利用好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开展让学生感觉有用有趣的教学,培养企业需要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工分析 技能训练 实验操作
化工分析技能训练不仅仅是职能化工学校教学的重点,更是工作中的难点,因而有必要对其实际训练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要对相关的技能人员的技能方面进行提高,这就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进行经验总结,不断的改进技能训练的方式方法,进而全面提升化工分析技能训练中的质量和水平。对化工分析技能训练问题的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找到更为积极的应对策略对这些难题进行逐一攻克。
一、优化实验步骤
实验环节进行仔细的研究,对实验步骤进行优化。化工技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训练,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能够对某个分析实验进行有效、准确且规范的解决。但是还是经常会出现下列情况:一些人在训练过程中,所进行的实验消耗的时间过长,甚至有的人这次的实验完成速度虽然较快,但是在下次进行重复实验时,步骤又很仓促,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通过对一些人的实际训练情况来看,一些人在实验操作中较为随意,对实验步骤的安排往往不够明确,很多人对于同一个实验却有很多不同的步骤安排。另外,在同一个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重复性的操作步骤,这就消耗了较多的额外实验时间。
在一个较为完成的化工分析技能训练的实验中,是由很多和独立操作的步骤和环节所产生的,因此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应该要根据实验操作之前所结合的实验仪器以及内容对实验环节进行思考,同时还要设计出较为合理的实验步骤,这样就能够减少那些重复且不必要的实验步骤,进而节省实验的时间。例如在对酸式滴管进行洗涤时,应该要将铬酸洗液导入到滴管中,无需借助于小烧杯还浪费时间;又例如对移液管的洗涤主要分为酸洗、自来水洗以及蒸馏水洗这三个步骤,只有后两个步骤需要借助于小烧杯。在对移液管进行洗涤之前,只要用自来水清洗小烧杯就可以,不需要对整个洗涤过程全部完成。而且在对小烧杯的后期洗涤过程也可以与对移液管的洗涤过程共同进行,这样就能够避免重复性的操作。
另外,还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各个步骤所重合的时间,对实验的训练过程进行优化。例如对于容量瓶以及其它玻璃仪器进行清洗的时候,就可以同时进行,在实验之前进行的检漏操作也可以两项进行共同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节省一半。
二、降低实验误差
对实验中的剂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以降低实验误差的产生。在进行滴定分析实验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加入缓冲溶液、指示剂以及蒸馏水等相关的试剂但是很多人在进行实际实验的过程当中,对加入试剂剂量的把握不够强,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试剂的剂量,就导致实验的误差增大,大大的降低了实验的精密度,也就更不用说实验的准确度了。例如在滴定实验中,加入了过多的蒸馏水就会产生终点变色且不够敏锐的现象。
在具体的实际实验训练当中,因为较大的碳酸钠在溶解的过程当中经常有结团,因此其溶解的速度也较慢,很多人为了能够加快其溶解就会不断的加入蒸馏水,也导致其容积的溶解量过多;还有些时候导致加入溶剂的时候超过了其规定的刻度线,也会导致其溶解实验的失败。所以,为了能够尽量的避免出现实验错误,就需要不断对实验溶剂剂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降低实验可能出现的失误。
三、规范实验操作
在进行化工分析技能训练过程中,经常会有些人不能够很好的按照规定的实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实验也不够认真仔细,操作过程略显马虎,仅仅的走形式、走过长,甚至在一些实验中,缺少一定的实验步骤,最终导致后期的实验操作进行的也不够顺利。因此一定要对这些人员的错误想法以及不规范的操作进行纠正。在化工分析技能训练的实验中,严格按照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例如在进行实验之前一定要首先对所有的仪器进行检查,很多学生在技能训练中为了能够尽快完成,而根本忽视了事前的检查和准备工作,导致其操作的失误。总有些人认为,实验前的检查工作对整个实验的结果影响不大,往往可以忽略这个步骤,争取更充裕的时间用在其他的操作步骤上。这样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实验之前的检查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因为:首先,有些实验仪器可能是破损的,提前的检查,能够避免在操作中出现错误而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也是实验操作中应该要养成的良好的实验习惯;其次,如果真的有一起损坏,还要对损坏的仪器情况进行判定,要是实验人员损坏的,就可能被看作是实验室股。因此在进行化工分析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规范的操作,认真执行每一个操作环节,不能有懈怠情绪和想法。
四、塑造心理素质
要对实验环境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不断的提升实验人员的心理素质。在进行化工分析技能训练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日常的操作实验过程中,一些人的操作还没有较为明显的错误,但是一旦有正规的实验操作的情况,就会频繁出现较大的错误和失误,甚至可能出现脑中一片空白的情况。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实验人员的心理素质还不够,因此在日常的实验操作训练中,也要加强对这些人心理方面的辅导,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积极营造出较为紧张的氛围,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暗示。在较为紧张的环境氛围中,实际训练的内容要从简单到困难,对其进行细分,并对两方面进行配合,逐渐帮助这些人体验种种较为特殊的氛围和情况,进而建立起足够的信心,并且克服较为紧张的心理。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还应该对实验人员操作规范以及稳定性进行关注,有些人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的操作速度快,就会产生毛躁情绪,心里就开始着急,从而忘了日常实验中的良好习惯,导致失败情况的发生,这样一直不够鉴定且缺乏自信的行为要进行早日的发现和杜绝。
五、小结
在进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较多、较复杂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探索,对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找到更好、更完善的策略加以解决,进而提升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技能训练 分层 分类 一体化 语文教育专业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合格的专业化小学语文教师。合格、专业化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要达到这些要求,学生除了系统地学习语文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接受全面的职业技能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直接影响他们对未来教师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的就业影响深远。
一、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
纵观师范教育近些年实施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的技能包括教师基本技能、教学基本技能、教育管理基本技能。结合语文教师岗位特点,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的最主要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三大块。语言表达实际上包含口语和书面语两方面。口语表达训练可细化为普通话听说训练、朗读吟诵训练、演讲交谈论辩训练、教学教育口语训练。书面表达训练包括写作训练、书写训练等内容。
教学设计作为教学工作蓝图,是顺利实施教学、确保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的一项训练就是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时下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样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语文课堂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语文课堂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正因为课件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学生要掌握课件制作这项能力,就必须接受系统学习和训练。
教学实施能力是最后环节训练,实际上是语言表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能力的综合。这个环节的训练必须结合真实教学情境,亲身体验、反复模拟、深入反思、不断改进,这样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将来才能轻松上阵,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
二、教师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
高职高专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抓好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如何推动师范生职业技能发展呢?学校应依据学生的整体素质,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语文教育专业分层、分类、一体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分类别指技能训练包括语言表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三大类。分层次指教学技能按学期分项进行。第一层次(第一、二学期)进行三字、一话、一读、一讲专项训练,“三字”即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一话”即普通话,“一读”即朗读,“一讲”即演讲;第二个层次(第三、四学期)进行一制作、一设计、一说、一实践专项训练,“一制作”即语文课件制作,“一设计”即语文教学设计,“一说”即说课活动,“一实践”即教学实践。一体化指三大类中每个层次专项训练都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这个核心进行。
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施
构建训练体系,实施技能训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依托相关课程,实施训练。
各专项训练要落实到位,应以教学计划中开设的一门(或两门)相关课程为依托,进行课堂训练,再向课外延伸。第一学年专项训练中“三字”训练是依托“书法”基础课开展的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训练;“一话”是依托专业基础课“普通话语音”、“现代汉语”开展的普通话训练;“一读”是依托“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课程开展的古诗词、散文名篇诵读训练,既能掌握朗读技巧,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一讲”是依托“教师口语”课开展的演讲训练,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第二学年专项训练:“一制作”指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展的语文课件制作训练,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制作工具,依据小学课本内容选题并进行设计。“一设计”、“一说”、“一实践”三者都依托“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课堂模拟”课程开展,通过大量教学设计训练和说课活动,反复评议、修改再进行课堂模拟,实施教学训练。
2.开展第二课堂,巩固训练。
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应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设置第二课堂,并以此为主载体,建立与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相关的兴趣小组,举办拓展类知识讲座,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为补充,进一步巩固各层次训练内容。课内训练由各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外训练由班主任和高年级相关课程教师督促检查。第二课堂围绕语文教师基本功开展演讲、朗读、三笔字等每日一练活动。包括钢笔、毛笔、粉笔字三字训练、普通话训练、演讲训练等模块。其中“三字”训练主要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汉字为基本内容。对师范生加强书写汉字技能训练,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书写习惯,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书写行为,这是一个相当繁难的任务。普通话训练除了需要对《普通话实训教程》进行学习外,还要选择一些美文、诗歌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部分篇章,在教师指导下,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结合技能考核,强化训练。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通过课堂和课外两条线进行,训练水平、效果如何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核。系部应成立教师技能培训考核小组,负责培训,依据每学期训练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学期考核。由于技能培训与考核覆盖面广,项目多,就会营造以考促学的良好氛围,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同时,通过考核,教学技能培养延伸、渗透到师范生大学三年的成长全过程,为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素质和水平提供保证。第一学年以教师基本功“过关”训练为主,抓好普通话、书写、朗读、演讲的考核;第二学年以教学常规“入门”训练为主,掌握和熟悉教学各环节的常规,重点抓好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模拟上课的“达标”,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通过校内、校外老师的双重指导,接受最大强度训练,实现教师职业技能毕业的最终考核。
4.组织技能竞赛,拓展训练。
调动学生投入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技能,增强他们走向小学讲台的信心,除了依靠课内、课外训练、技能考核之外,还应该经常开展学生技能展示与竞赛活动,如粉笔字大赛、钢笔字大赛、板书设计大赛、演讲与朗诵大赛、辩论赛、教学设计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说课大赛、模拟教学大赛等,以赛促学,助力、拓展技能训练。
总之,技能训练体系训练项目多,时间跨度大,且内容时有交叉,要使训练实现预期目标,必须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整个训练循序渐进、科学有序,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突出,收到实效。构建课内学与课外练、校内学与校外训,主体培养与个体发展、讲练考赛相结合的多元化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语教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计划、大纲和评价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新民.构建语文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05.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高职高专 职业能力 英语教育 教学技能
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为“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教学实习”,除了“教学实习”,其他三个方面都偏重于理论,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鲜有涉及[1]。对于加强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原国家教委师范司于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有明确的要求[2]。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3]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理念,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目标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1]。这个标准明确了师范生的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并举,强调了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因此,师范生的课程教学应理论结合实践,以教学能力为线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的重要技能之一,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基本保证[4]。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以培养小学英语教师为主要目的,要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必须增加实践机会。“英语教学技能”课程开设的目的为促使课堂教学结合实践基地的实训,实现课程内外一体化,让学生实践和体验英语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的英语教学能力。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
1.以培养高职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为主线,课程教学和实践基地训练紧密结合,构建课程内外实训一体化的模式。
2.该模式的有效实施,有助于提高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从而提高其职业能力,培养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
一、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协助)和引领,并利用必要的学习媒介和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5]。也就是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在与他人交往中、社会互动中构建知识和技能。因此,本研究提倡课程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与实训基地充分合作,探索课程内外一体化的改革,以构建学生的英语教学技能。
(二)教学技能的构成。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技能有大量的研究。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克别夫・特尼认为“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系列教学行为”[6]。莫里逊和马肯尼亚认为教学技能是“为了达到教学上规定的某些目标所采取的极为常见、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方式”[7]。国内学者李克东认为,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8]。旬渊则指出教学技能是由可观察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各种外显性的行为表现与教师原有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理解、对教学情境的把握、对教学行为的选择等认知活动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9]。
1994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2]指出,教学技能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编制教学软件、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研究等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因此,教学技能训练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的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媒体使用技能、组织课外活动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
本课题根据以上研究,并结合《国家英语课程标准》(2011)[10]对小学英语教学中“说说、唱唱、演演”的要求及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提出英语教学技能课程重点训练高职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对此,该课程设计了五大教学能力的训练:英语儿童歌谣演唱和套用能力、英语游戏设计能力、英语教案设计能力、英语课堂教学能力和英语说课能力。
二、调研阳江地区小学英语师资质量,定位专业职业能力
(一)调研的时间和目的。
1.前期调研
2011年5~7月,通过专业调研了解小学英语教师岗位发展现状和用人单位对我院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和要求;了解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状况,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调整等改革提供借鉴思路和参考依据。
2.后期调研
2014年8~9月,设计用人单位问卷和毕业生问卷,调查经过该研究培训的毕业生的教学能力。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
主要采用文献法、德尔菲法(Delphi)和问卷调查三种调研方法。
1.文献法
主要为两个方面资料的查询,一是通过阳江市各县、区教育局查询我市目前小学英语师资的素质水平情况;二是研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英语课程标准》等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相关文件,梳理出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要求对应教师素质的要求。
2.德尔菲法(Delphi)
为了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本课题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收集专家意见。受访专家共12位,他们分别是来自阳江市县区教育局的英语教研员、国家级和省级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等。专家们均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和研究,具有英语本科学历和小学高级至副高的职称,对该工作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熟悉、理解本课题所涉及的内容。通过专家意见收集,课程组了解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和使用情况,同时预测培训师范生英语教学能力模式的有效性。
3.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根据施行模式和内容设计用人单位问卷和毕业生问卷,进行后期调研,了解课程内外一体化训练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效果。
(三)前期调研的结果和分析。
1.根据调研了解到国家英语新课标实施十年后,突出的英语师资的质量问题仍然制约着阳江市英语教学的均衡发展,全市小学英语转岗教师仍占英语教师总数的1/3。在访谈调查过程中,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反映转岗教师的教学质量普遍不尽如人意,而且当年很多老师转岗教英语并非他们自愿。特别是经济落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农村小学,合格的英语师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因此,在教师队伍中,需要补充经过严格训练的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替换部分现有的英语教师岗位。
2.受访的专家共12位,他们一致认为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除了专业基础知识过关,教学技能也要扎实。专家们反映,由于缺乏足够的英语教学技能训练,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教学中出现诸多的问题,其中91.67%的专家认为毕业生分析小学英语教材能力需要提高;75%的专家认为毕业生把握不准英语教学的重点难点;83.33%的认为毕业生缺乏灵活的教学方法;91.67%的专家认为毕业生的课堂组织教学能力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低;91.67%的专家认为毕业生需提高说课能力等。同时,毕业生走上教学岗位后需要很长的工作适应期才能适应小学英语教学,严重地削弱了他们的职业能力。
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的缺陷,反映专业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过于注重理论教学,教学实践的比例太少。
(2)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简单的模仿,真实的工作实践条件少,体现不出“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要求,难以培养真正的教学能力。
(3)评价方法单一,以笔试为主,不能实现过程评价,难以考察学生的教学能力。
(4)实训安排不合理,难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等。
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滞留在教师讲授、学生学的层面,缺乏学生做的过程。此外,没有紧密相连的实训基地,难以安排更多真实的实践工作。
调研结果表明,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缺失,弱化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达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要培养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实训,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有效地构建学生的职业能力。
受访的专家认为下列课内课外模块训练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英语教学技能:(见表1和表2)
表1 专家对课内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英语教学技能各个训练模块的认可程度
表2 专家对课外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英语教学能力各个实训项目的认可程度
专家们认为,师范生要提高专业水平,教育见习应多听英语课堂教学,多看小学优秀教学视频,进行课堂模拟,互相进行试教、互相点评,并在课外实训项目中不懈地摸索与钻研来提高教学技能。因此,课程内外一体化对训练师范生的英语教学技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对准职业能力的需要构建课程内外一体化的模式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培训学生的教学能力。
根据调研结果,《英语教学技能》课程在内容上由理论加实践组成,主要由以下五个个模块构成:
1.儿童英语歌谣教学与套用模块。
主要训练学生熟练演唱小学阶段的英语儿童歌谣,并根据教学内容套编歌谣,灵活应用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效活跃小学英语课堂气氛,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如歌谣Oldmac Donald,在教完动物单词后,可用这首歌做复习巩固,也可用在课前做warm-up(热身)活动,还可用于lead-in(导入)。例如:Today we’ll go to old Macdonald’s farm.Guess, what animals can we see? 教师还可根据所教授的内容变换歌词,如把新学的单词和句型套入学生熟悉的旋律中,用来巩固所学的内容。
2.英语游戏设计模块。
主要训练学生设计各种英语教学游戏,如词汇教学游戏、对话教学游戏、课外英语活动游戏等,有效强化教学效果。例如词汇教学可以设计拍蚊子的游戏来巩固新教的几个词汇:老师把刚教的几个词汇卡贴在黑板上,老师读,叫到黑板前的几个学生拿拍子拍一下正确的单词,达到巩固音形一致的效果。
3.英语教案设计模块。
主要让学生分析小学教材,了解小学英语教案的基本结构,突出重点难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理解教案的写作基本原则,训练学生设计小学各年级各种课型(词汇、对话、阅读教学等课型)的授课教案。在每一种课例教案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用具分析和教学过程设计。
4.英语课堂教学模拟模块。
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小学各年级各种课型(词汇、对话、阅读灯等课型)的模拟授课训练,培养学生组织小学各年级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能力,包括导入、提问、评价、调控、多媒体应用、指导活动、组织教学等能力。
5.说课模块。
让学生了解说课的含义、特点、意义和原则,了解说课对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出的要求;并掌握英语说课讲稿的要素及撰写方法以及英语说课策略。通过说课训练,提高学生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通过儿童英语歌谣教学与套用、英语游戏设计、英语教案设计、英语课堂教学模拟和说课五个模块的训练,学生能熟练设计小学各年级各种课型的授课教案和说课稿,独立组织小学各年级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学生还会根据教学内容套编歌谣,设计教学游戏,创设课堂和校园英语学习环境,添加小学英语教学活力。因为各个模块的训练都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合作展开的,每次作业,都是先通过小组练习,然后小组派代表到班里汇报比赛(每次代表是不同人),每一模块的评价都采用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形式,充分培训了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
(二)结合实训基地,精心设计课程内外一体化实践模式。
人类的认知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发展到实践,社会实践是认知的目的、基础和检验其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社会建构主义也认为,知识的发展不仅仅通过信息的积累,更是通过在个体参与的实践共同体中交流、分享、共同构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师发展观认为,教师的学习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过程,在与他人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审视自己的知识、教学观念,重塑对教学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培养教师职业角色[11]。总之,课程内学的内容,是课外实践的基础;课外实践的反馈信息,促使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
因此,本研究结合《英语教学技能》课程的课内教学展开,在学院的精品课程平台上建设了网络课程平台(http://221.5.51.173/solver/classView.do?classKey=2344068&menuNavKey=2344068),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上传优秀的资源和小组在微格教室的授课训练录像、教案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平台互相观摩,互相点评。根据斯金纳的理论,“信息即时反馈”是一项重要的微格教学步骤,它包括“录像重放―自我分析―评价讨论”三个环节[12]。通过指导老师及同学的反馈评价,使授课的师范生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达到学生自我监控、师生共同监控的双保险,从而提高教学技能及培训效率。
同时,该课程的设计以教学能力为线索,利用我院的附属学校的教师资源、兼职教师资源和实习单位的教师资源,实行“双导师制”,施行课内实操和课外实训一体化,施行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见表3)。
表3 课程内外一体化实训施行表
备注: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于1998年,是广东省一级学校,有44个教学班,学生2339人。
学生入学的第一至第五学期,进行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夯实理论、专业知识,也为教学技能训练打好基础。为了更好地培训学生的教学技能,从入学的第三学期一直到毕业,我们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进行课程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模式,课内模拟与课外见习/教育实习相结合、优秀生实习与全体学生顶岗实习相结合、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等。
第三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我院附属学校见习,初步感知从一年级到七年级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等能力。第四学期开始外语教学理论学习,理性认识小学英语教学,同时开始选拔该年级优秀学生轮流在课外担任附属学校的助理班主任和助理英语教师,协助班主任和英语教师开展课外辅导、课件制作、家访等工作。在这一学年内(第四、五学期)采用轮换的方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这样的实践机会。第五学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在微格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包括英语歌谣、英语游戏设计、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和说课等,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同时先安排部分优秀生实习,具体的做法是:优秀学生先到实训基地实习或到农村小学支教两周后回校以班为单位进行实习经验交流,《英语教学技能》课程的指导老师将已有实习经验的学生分到班里各个模拟教学实训小组,带动其他同学进行模拟教学训练。接着系里组织该年级的学生举行课堂教学技能比赛,以赛促学,同时选拔学生参加省级教学技能比赛,促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第六学期采用两种实习形式全面铺开整个年级的顶岗实习,做到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参加集中实习的学生主要安排到我院附属学校和校外实训基地,并安排校内外指导老师进行到位的指导。分散实习的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在学院和系的协助下自主联系实习单位,主要由实习单位指导老师指导,学院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则通过走访、电话、电邮等形式进行跟踪指导。
由于建有网络课程平台,学生不仅在校内校外都随时可以利用,毕业后也可以通过平台查找需要的教学资源或者展示自己的优秀课例、教案等,为师范生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为下一届学生的实习前教育提供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打下结实的基础。这正符合David Kolb的体验学习理论:体验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的,学习需要反思和内化,学习最好的结果是产生行动的方案,并将方案化为一个个小的实施细节加以落实[13]。
通过课程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模式设计和实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论和实践的应用无缝结合在课堂模拟教学和真实的小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在师生的共同评价中,学生不断地反思调整,逐步具有组织教学活动的英语教学能力,达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的要求。
(三)评价体系的改革,完善课程内外一体化的效果。
1.创新评价体系
为了有效地检验课程训练模块的效果,本研究改革教学考核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探索考试形式“岗位任务化”,即把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与学生的职业岗位任务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准确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英语教学技能》课程成立学习小组,要求学生根据小学英语教学内容(训练模块)设计游戏、编写英语儿童歌谣、设计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和说课等。每一模块的评价都采用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建立和生成对教学的深刻的自我认知意识和能力,缩短课堂模拟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之间的差距。
2.后期的调研结果分析
2014年10月,课题组在2012、2013、2014届毕业生(参加过课程内外一体化所有项目的毕业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49份(回收率81.67%)。毕业生认为课程内外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对小学英语教学有帮助,该课程的评价体系能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其中毕业生认为非常有帮助的,教学内容在实习中可以马上使用的课内教学模块中英语教案设计占93.88%(46/49);英语课堂模拟教学占100%(49/49);认为有帮助的英语儿童歌谣教学与套用占71.43%(35/49)、英语游戏设计占79.59%(39/49)和说课占93.88%(46/49)。
毕业生认为非常有帮助的课外实训项目为到实训基地实习(2周)或顶岗置换,支教(2周)占97.96%(48/49)、教学技能比赛占93.88%(46/49)、顶岗实习占95.92%(47/49)。毕业生认为这些实训项目能快速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其他实训项目也被毕业生认为有助于提高教学技能,教育见习占75.51%(37/49)、附小教师的教学助理占100%(49/49)、网络教学平台占65.31%(32/49)等。
2013年课题组于附属学校当教学助理的调研学生中被附属学校的领导教师认为胜任助理工作、非常有帮助的占92.57%;同一年顶岗支教的农村小学领导和教师的调研学生中被认为支教学生胜任小学英语教师工作的占100%;因教学优秀被支教学校推荐上校级或区级公开课的学生占93.75%。
所以,本课题根据阳江地区小学英语教育人才的需求,紧扣小学英语教师的岗位特点,探索具备开放、互动、课程内外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模式,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可以有效构建师范生的英语教学技能。
四、结语
课程教学改革要立足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加大实践,才能有效构建学生的职业能力。《英语教学技能》课程教学中以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为线索,把该课程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模块,紧密联系实训基地开展课外实训项目,探索并实践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的实践体系,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一体化的模式,较好地弥补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的教学现象,有效地训练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构建其职业岗位能力,使其毕业后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英语教学,成为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实现以最短的时间从入职的“适应期”过渡到“成长期”,以最快的速度成为教学能手。同时该课程网站可以为全国的小学英语教师提供教学技能学习平台,提高其职业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需要深入研究提高毕业生的认同率,而网络教学平台的材料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可会,谢幼如.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优质案例库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
[2]原国家教委师范司.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S].1994: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2011]6号.
[4]刘宗南.微格教学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26.
[5]牛义,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工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0.
[6]胡淑珍,陈钧.教学技能: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丛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7][日]井上光泽.教师的实践能力与课堂教学[J].高教研究:中日教师教育交流专辑,1998:1-3.
[8]李克东.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89.
[9]旬渊.教师教学技能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25-33.
[11]邓晓芳,刘芝花.试论职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同伴录像在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中的有效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10.
[12]江晶晶.英语微格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机械组装;编程调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37-04
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10届,笔者作为参赛队的教练,已连续7届指导学生参与其中,并取得较好成绩。通过历年来省级竞赛的前期训练和后期参赛过程,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希望与同行交流。本文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为蓝本,通过参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案例,来具体分析训练过程中的策略。
一、机械组装
(一)施工准备不充分
学生在装配之前对组装过程中所需的零配件没有做好充足的储备,对可编程控制器、触摸屏和按钮模块也没有做好维护。
第一种情况:在训练中学生总自以为是地认为装配时所有配件都是齐全的,但往往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少螺丝螺母、少垫片的情况却经常会出现,如事先未重视,自己没有充分备料,往往会为了一个螺丝四处寻找,从而耽误时间。
第二种情况:在每次训练前一天晚上就应将PLC模块、变频器模块、按钮模块维护好。学生经常会在训练中发现装线时模块上接插端口由于长期使用松动,造成插线接触不良没有信号的问题,如果在训练中再去紧固模块端子将是非常麻烦的工作。
第三种情况:在装配开始之前,学生应根据安装图纸将散乱的机械配件按类整理摆放好,该用什么配件找什么配件,而且在施工前应将部件上需要套配的螺丝螺母都安装好,否则也会耽误一定的时间。
总结:根据施工前准备工作的具体要求,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二)图纸分析不到位
学生在组装前,没有充分理解、分析装配图,存在盲目施工的现象
第一种情况:有的图纸要求在安装时将黑色塑料端盖的厚度计算到安装尺寸中,但学生往往会走马观花般看图纸,习惯性地不考虑黑色塑料端盖的尺寸就装配,造成安装尺寸(除高度尺寸)全错。
第二种情况:在安装时学生对于图纸殊尺寸熟悉程度不够,如在安装转盘电机时要求高度为152mm,其实题目就是要求学生在安装时将转盘电机高度放到最低(正好是152mm),但如果在平时训练中没有记忆特定的尺寸,学生并不知道152mm就是转盘电机最低高度,以至于在实际组装中习惯性地先安装皮带机高度,然后再安装调整转盘电机高度,造成装不到152mm,不得不再次返工。
第三种情况:在安装要求较高的图纸中,气缸上的磁性开关和节流阀的安装朝向都是一目了然的,如在安装前没有留意观察,会造成图中磁性开关要求在推手气缸正上方垂直安装,而学生却将磁性开关安装在推手气缸侧面等类似的错误。
总结:图纸分析要到位,在初期基础训练中应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图纸安装的要求,并在平时将机械部件的特定尺寸进行整理并记忆。
(三)装机顺序不合理
学生对于装机过程有认识上的误区,长期的训练甚至会使学生产生自负的心态,认为不论按照什么顺序装,都可以完成快速装配。
第一种情况:在组装机械手部件时,训练中要求学生在组装过程中就将机械手四维度上的限位传感器一并装好,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先组装机械手部件,甚至在机械手固定在台面上之后再一个一个地安装传感器,这样的装配安排无形中会增加安装难度,装配时间也会被拉长。
第二种情况:在安装过程中,学生会惯性思维,总认为应当先将所有部件都装配到位后再接线,所以每次都会在接线、接气管前就将触摸屏安装到位,但实际施工中,由于触摸屏安装位置往往会对电路和气路的装接走向存在干扰,因此,先安装的触摸屏就显得碍手碍脚。
第三种情况:机械组装中如果学生没有按照科学有效的安装顺序来装配,则在整个装配过程中就会为了安装某个部件频繁来回走动,这种不必要的走动在拉长装配时间的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自己的心态。
总结: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多思考、多积累,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装配套路,并要让学生习惯于按照科学合理的步骤,严谨地进行安装。
(四)使用工具不规范
学生往往不会严格按照要求去使用工具,而是根据现有工具的情况,用什么工具顺手就用那个工具。
第一种情况:学生在安装机械手限位挡板上的限位螺丝、缓冲器以及左右限位传感器时,应使用扳手固定螺母,但学生会图方便,用尖嘴钳来扳螺母,造成螺母损伤的同时也导致螺母固定不牢固。
第二种情况:在组装评分表中要求绑扎带切割不能留余太长,必须小于1mm且不割手,学生在使用一般斜口钳或者剪刀时很难一次将绑扎带剪到位,必须返工。但如果使用专门用来剪电子元件管脚的斜口钳就可以一次剪到位。
总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一套称心如意的工具往往能够事半功倍,研究机械安装过程并搜索整理出一套适合的工具,在平时的训练中熟练使用会对训练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装配过程不细致
学生在装配时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对于配合度要求较高、安装难度比较大的尺寸往往装不到位。
第一种情况:在组装机械部件时,已明确要求学生将图纸上组装尺寸在台面上和皮带机上测量标记好再进行安装,但学生在施工中会认为尺寸事先标注在台面上会浪费时间,所以装哪个部件就量哪个部件的安装尺寸,导致组装尺寸会出现累计误差。
第二种情况:接线端子所接号码管整齐、大小一致,导线号码管标号方向一致,在平时训练中如未提出严格要求,则学生在实际施工中就会有得过且过,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总结:教师学生一起认真研究机械组装评分表,平时的每一次安装都将评分细项落实并严格安装评分表给学生评分,从严要求学生规范组装行为,在训练中不断改正组装过程中的缺陷,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精细化的组装工艺。
(六)故障分析不准确
学生在组装完成进行调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故障,在排除过程中并不是都能快速准确地查到故障点并加以排除。
第一种情况:在调试过程中最常见的故障是传感器没有信号,对于这类故障学生一般都能顺利排查出故障,学生更多的是根据经验在排除故障。但经验并不稳妥,当经验没有起到作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大费周折才能排除故障。如传感器电缆线串联电阻断开、传感器电缆线冷压端子处断线、插线本身榷系裙收喜⒉蝗菀滓谎鄯⑾郑一旦出现类似故障,就需要学生根据电路原理采用万用表测量的方法,“顺藤摸瓜”来排除故障。
总结:教师要将电气原理图进行详细讲解,促使学生理解电气原理,在平时训练中增加专项排障训练,严格要求学生在采用万用表测量法排除故障的同时不断积累排障的经验。
二、程序调试
(一)分析题意不细致
学生在分析题意时有偏差,造成编写的程序不能完全满足控制要求。
第一种情况:学生在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或者是文字描述有玄机的题目时,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如在没有吃透题意的情况下就动手编程,直接后果就是不能达到题目要求,或者编程走了弯路,简单的变复杂。
第二种情况:学生在阅读题目时有求快的心态,尤其是在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往往稍微冷静一点就能看懂的文字内容却一眼带过。如指示灯未按要求进行闪烁,触摸屏在特定情况下未有报警信息提示,机械手点一次按钮动一个动作做成机械手自动连续动作等问题都是这样造成的。
总结:在平时训练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基础训练阶段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将题目分析清楚,看完整个题目再开始写程序,切不可看一点做一点或者看个大概就开始编程。在平时教师要注重多收集各地比赛题目,看到比练到的更多,学生对分析题目的把握能力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程序逻辑不合理
学生在编程前所做思考不够充分,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上有偏差。
第一种情况:在机电一体化这个项目的编程过程中,对于金白黑物料的分辨是关键的一步,不同的装机类型再结合不同的题意要求有时会使物料分辨有多种方法可供学生在编程中选择,在训练中如不能选择最可靠的方法对物料进行分辨,很容易造成在程序中将物料种类分辨错误,导致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物料的处理出错。
第二种情况:学生在平时训练中所编程序的逻辑性不是特别强,程序在调试中出现问题的几率比较高。编写程序是建立在理论思维上的,调试程序才是真实的,程序的调试量能够说明学生在逻辑思维上的能力,同时程序的调试量小也是训练中能按时完工的保证。
总结:教师应当在学生做完题目后严格按照评分表给予打分,找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完善程序再调试。如果当时训练情况不理想,教师应当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分析程序,帮助学生理清逻辑思路后,要求学生重新做该题。学生也必须每天认真归纳总结编程心得体会。
(三)程序调试不够快
目前,技能大赛在机械组装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负责组装的学生完成组装过程的时间也被拉长,相对来说减少了负责编程的学生编程调试时间。
举例:①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已经做过单料、多料、连续放料等各种类型的程序,在训练中极少出现学生现有编程能力解决不了的题目,但考虑到组装时间被拉长的因素,而学生编程调试能力并未有显著提高的前提下,在规定的4个小时的时间内调试完成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理论基础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平时师生多交流,互相讨论,互相启发思路,一起探究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人机界面难求快
分析目前技能大赛的出题趋势,触摸屏不但制作量大而且难度在不断提高,学生在编程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来做触摸屏的。
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对于触摸屏的制作有功底,完成人机界面制作要求没有问题,但由于触摸屏制作量的加大,触摸屏上要求实现的功能也不断在加深而且触摸屏与PLC程序的配合度要求也已大幅度提高,所以学生在制作界面,触摸屏控件对应PLC控件的设置以及触摸屏结合PLC进行系统调试的总体时间被拉长。因而平时做题要紧跟大赛趋势,教师要结合现有题目研究设计增加触摸屏制作量,增大触摸屏难度再让学生进行练习。
(五)程序输入不够稳
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运用键盘输入程序的速度已经很快,在快速输入程序的过程中经常会输入错误指令。
学生在平时训练中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时思考实时编程的能力,但在做题目时如果盲目求快就会造成输入错误指令的问题,如在西门子S7-200 PLC程序输入过程中时间继电器T5写成T15,中间继电器M100.0写成M10.0,计数器C5写成C6等等类似错误,这类问题将会给后面程序调试过程增加潜在难度。
如果学生出现打错指令的问题,自己是会认识到错误的,也会很懊悔,此时教师如果一味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教师应该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学生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急于求成,打错指令也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应当循循善诱的教导学生,告诉学生物极必反的道理,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要想清楚了再输入,切不可手比眼快。
(六)心理状态易浮躁
学生在训练中不能被比赛之外的人和事所影响,要保持好自己的心态,要实施调控。
在比赛中,学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对手的不论装机速度还是编程调试速度都比自己快,或者题目不仅量大而且难度也大,自己感觉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学生的心理起伏较大,如果沉不住气,就会打乱自己的节奏,出现类似编程不实时保存、编程输入错误指令、编程思路逻辑混乱等问题。
因而,平时要注意学生心态的磨练,在训练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在学校要经常内部比赛,选拔出最优秀的选手,另外还要分阶段多进行针对不同训练重点的测试并严格控制测试时间,根据评分表详细打分。平时教师和学生要多沟通,面对学生的心理难题,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老师遇到这种紧张环境会如何调整心态。要告诉学生,你的对手就是你自己,要和过去的自己去比,这样你才能变得更好。
以上内容从机械组装、程序调试两个方面分析了在技能竞赛中参赛选手常出现的问题并辅以案例分析。能够把针对性的训练策略运用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就会在此基础上应用自如。让学生学得明白,练得有效,比得优异,需要教师去总结,所以训练策略的总结和应用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 篮球 运动员 体能 原则
篮球运动是我国群众基础最好、开展最普及、国民最关注的运动项目之一。篮球是中学体育中的三大球之一,由于它所具有的健身性与娱乐性,受到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在中学校园中许多学校纷纷组建篮球校队,是重要的培养篮球后备储备人才的资源,优良的体能是充分发挥篮球技战术的基础,体能是由人体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身体素质(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柔韧等)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悬垂和支撑等)两部分组成。优良的体能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根本保证,体能水平是球队技术风格、战术作风、精神面貌、战术配合的物质基础。著名的美国中锋运动员张伯伦,他身高214cm,100米速度是10.7秒;人人皆知的篮球巨星乔丹原地跳起1.2米高,在罚篮线起跳扣篮。一个跳不高、跑不快、不灵活的篮球运动员怎能取得好的成绩。在中学期间是培养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最佳时期,体育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期为培养优秀的篮球运动员打下基础。对中学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训练的效果取决于运动的强度、持续的时间与频率。小的刺激不能引起运动员机体的变化;过强的刺激,不仅不利于体能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会损害身体。这要教师正确的安排运动强度与量(练习的距离,时间、次数)与引起中学生运动员机体变化(心率、血压、肺活量等等)的关系,询问学生的本体感受,例如,出现胸闷、呕吐、头晕、夜间休息状况、肌肉疼痛状况、小便颜色等等,根据学生的状况安排接下来的运动强度与负荷,教会学生自我控制与检验负荷,学会恢复与放松。
2.应遵循区别对待原则。体能训练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学生运动员存在个体差异,在中学生体能训练是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个篮球队安排统一的训练的量与强度。要有针对性,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有个体差异。即使是相同年龄也有个体差异。需要把全队、分组和个别指导的体能训练方式结合起来,做到既集中施教,又区别对待。
3.体能训练要注重系统性、计划性原则。体能训练不能搞突击,不能一劳永逸。这在许多学校出现,当有比赛任务时,临时组队训练。但是,当没有比赛任务,学校可能没有训练,没有计划,或者也是学生随便玩玩。为了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教师应该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全年和多年体能训练。体能素质是长期的重复练习中逐渐发展和提高的。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的敏感期,制订多年有计划、系统的训练计划,以年为单位,不断改变训练手段与方法,形成一年比一年提高的体能训练计划。
4.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篮球体能训练误区常常将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混为一谈。中学生体能训练应该以一般体能训练为主,专项体能训练为辅。中学生应加强一般体能训练,但是不能将中学生体能训练成年化,因为一般体能是专项体能的基础,当一般体能达到一定基础就要加强专项体能训练。使一般体能向专项体能过渡,不能将篮球体能训练简单的“田径化”。例如,在训练篮球弹跳能力时,许多老师一般采用杠铃蹲起等方法,单纯的这种训练方法虽然学生跳起摸高很高,但是学生弹跳的速度与连续起跳的能力却不高。篮球运动员不仅仅要求有弹跳的高度还要有弹跳的速度与连续起跳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争抢篮板、封盖、投篮等方面发挥水平,篮球运动的弹跳需要有弹跳的力量与速度,这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还要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充分发展学生髋、膝、踝关节的爆发力。采用多种方式锻炼,如多级跳、单足跳、蛙跳、障碍跳、台阶跳、跳深跳,等等。在发展学生大肌肉群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小肌肉群,这样才能符合篮球弹跳的要求。合理进行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转化,改变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常年不变的理念。多样化的体能训练不仅丰富训练内容,使运动员不感觉到枯燥,给运动员有新鲜的体验,同时不同的体能训练方法将使学生的体能全面发展。
5.体能训练的“健康性”原则。所谓“健康性”就是不能给中学生由于体能训练带来伤害,应从几个方面考虑:(1)尽量避免中学生在运动训练中出现的伤病,例如,在体能训练中由于负荷过大,出现过度疲劳现象,或者是准备活动不充分;没有做好保护等出现引起中学生运动员身体上的伤病。(2)体能训练过早“成人化”,所谓的“成人化”就是教师为了尽早地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没有按照中学生身体发育的规律,例如,在学生身体发育的敏感期,盲目地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强调单一素质的提高,错过了素质的敏感发展期;过早地进行大负荷的训练,造成学生产生恐惧、退却等的心理。对中学生的体能训练应该是多年系统训练,在每个阶段对中学生运动员如何训练,如何恢复,如何比赛,如何衔接将是教师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6.中学生体能训练的全面性原则。就是在中学生体能训练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身体各个部位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的情绪、情感、品质、良好的社会行为、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谐发展。例如,在对中学生进行一次体能训练中在进行学生下肢训练,同时也安排上肢训练,在发展大肌肉群的同时发展小肌肉群,使学生的身体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和道德意志品质,在当前篮球比赛中日益激烈,比赛不仅是比篮球技能同时也比心理,在逆境中的承受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对手会制造各种引起你心理、情绪发生变化的情境,在球队水平相当时,球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就成为取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日常体能训练中注重培养球员在面临难以忍受的疲劳感时,保持稳定心理状态、如何宣泄不良的情绪,培养意志力、合作精神。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个性,完善人格。
总之,中学生体能训练应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篮球运动制胜规律,科学地、系统地、有计划地制订体能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2001,(3).
[2]徐跃杰,王兵.篮球科学与训练方法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
关键词: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体能训练
1.国内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体能训练执行问题
1.1体能训练重视性问题
国内的教练更注重于传统武术的训练方式,着重提高武术技能,对于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却不花费精力。这无疑是丢西瓜捡芝麻,武术技能是非常需要体能支撑的,只有充沛的体能才能发挥出各种武术技能从而赢得比赛。传统武术重在修心,重视技能的掌握。而竞技武术,动作繁多,对身体负荷极大,重视成绩及动作的标准度。教练应该充分理解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区别,从而重视起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知道高水平的竞技武术运动员的技术层次基本持平,往往最后比的是哪方体能好,能坚持下来。体能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的体能提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充分理解了体能的重要性,并坚持训练体能,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水滴石穿,贵在坚持。所以,运动员们应该意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严格执行训练要求并坚持下去,才能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1.2体能训练缺乏场地和器械问题
在体能训练时,必须要有训练空间及多种器械来提高身体素质。竞技武术运动,不但要求力量过关,同样对于肌肉耐力也是一种考验。锻炼肌肉耐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长跑,所以体能训练时训练场地是必备的。而且肌肉很容易形成记忆,它会记住你的训练方式、训练量和完成动作需要的力量,导致肌肉适应训练量,不能深度刺激肌肉生长,这种肌肉俗称“死肌肉”,它的灵活性、爆发力不足。如果训练方式单一,那么肌肉就会形成肌肉记忆,使肌肉的灵活度下降。这时就需要用不同的器械来训练,锻炼一个部位要用三到四种不同的器械和训练动作才能有效地刺激肌肉,使肌肉爆发力得到提升,并且不会形成肌肉记忆。所以,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在体能训练时训练空间和器械一定要充足。
1.3体能训练平衡问题
大部分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为了追求赛场上的观赏性,主要训练高难度动作,诸如720度转体旋风腿、腾空摆莲腿、空中刹车等。这些动作观赏性极高,但是难度极大,在施展这些招数时,身体的每一块肌肉都会随之调动,很考验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及肌肉核心力量。很多运动员盲目练习这些高难度招数,却因为身体素质达不到要求导致动作变形甚至身体受到损伤。万丈高楼平地起,武术本就是从基础上延伸出各种组合套路,所以注重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武术名家赵长军在分享武术经验时说他当初加入国家队时也是眼高手低,但是由于身体平衡性很差,在比赛中屡次碰壁,吸取教训之后,苦练基本功。他的肩和胯很硬,导致动作不美观,改变这些只能通过硬搬,俩个人一人抓住一个脚,把腿慢慢靠向墙,疼的有时候十几分钟腿都收不回来,但是取得的效果很明显,最终也是成功击败李连杰夺得冠军。所以,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在体能训练时应该多练,打好高难度动作的基础。
2.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体能训练计划的问题
2.1体能训练计划缺少系统性
武术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能作为武术的支撑,同样需要长期、系统的训练。体能训练计划是体能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系统化的体能训练计划能够更好地训练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的体能,同时这些计划也是青少年武术运动员的目标,能让之更有动力的训练。系统性的训练计划能够帮助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规划自己的时间,提高训练积极性。在制定训练计划之前应该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通过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综合数据分析,6-14岁锻炼力量、灵敏度、协调能力、爆发力和柔韧性能取得更好地效果,12-18岁更为适合训练速度和耐力。根据这些数据,能够制定一个详细的系统化的训练计划,使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付出的汗水能够取得最大化的效果。所以,制定一份系统系的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体能训练计划能提升训练效果。
2.2体能训练计划缺少科学性
训练计划不能盲目制定,青少年的身体正处于发育时期,当然这同时也是身体素质提升的最佳时间。但是一切训练计划要科学、合理,在提升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不影响其身体发育,过刚则易折,武术技能的掌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能的提升也是漫长的。如果过度训练,对青少年的膝盖会产生很大的负荷,容易引发滑膜炎和骨质增生甚至造成肌肉溶解。竞技武术运动由于训练不当造成身体损伤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轻则承受一些疼痛,重则使运动员失去上场的机会,而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能够有效地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进而能够安全的提高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竞技武术的宗旨是尚武、竞技、健身、防身、养生、休闲、娱乐,切不可因为竞技武术的竞技性而背离了竞技武术的宗旨。科学地制定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体能训练计划能让运动员们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不会造成身体的负荷,保障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身体的健康。
2.3体能训练计划中饮食问题
饮食会影响人体健康,当然也曾影响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和训练状况。国际上许多运动员都有专门的运动营养专家为其制定饮食,就是因为饮食对体能训练有着很严重的影响,如果饮食不合理,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在训练之后可能会恢复不好,并且体型也会改变。训练时影视摄取量要考虑身体的需求,特别要考虑足够碳水化合物的补充,以维持肌肉内苷糖的储存。当体内肌肉肝糖含量被用光时,便会出现“撞墙”现象,即肌肉呈现疼痛、发烫、疲倦和无力的感受,因此运动能力便会严重的受到限制,所以在大量运动之后,应摄取较多碳水化合物,帮助训练后肌肉肝糖含量的恢复。当然训练之外并不需要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否则这些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会影响运动员的灵敏度。不断地训练才会让身体对高负荷适应,当适应之后才能不断突破,因此要更注重训练时的饮食问题,只有正确的饮食才能给身体带来正确的补充来适应。所以,体能训练计划中应询问运动营养专家制定一份合理的饮食计划。
3.对于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策略
3.1针对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专项技术特点训练
武术讲究,动若猛虎,不动如山。武术是靠内劲发力,内劲发力始于腰,寄于足,达于稍,运用全身与地面的协调性产生爆发力。虚步、窜、蹦、腾、挪、闪、躲、踢都是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在比赛中要经常使用的动作,这些动作的发力中枢都是在腰部,其次由腿部发力。就是说用腰将力量传导到身体四肢,犹如甩鞭子一样充满爆发性和灵活性,这样发出的力量具有刚柔并济、力道充足、能收能放的特点。所以,在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应将腰部和腿部训练的比重调大,进行针对性训练。只有当腰腿力量上升后,整体的爆发力与灵活度才能得到大幅的提升,而且注重腿部训练会使运动员的底盘更加沉稳,在对抗中不易露出破绽,从而和对手长时间对抗。所以,在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体能训练时应结合其专项技术特点来训练。
3.2结合青少年武术运动员体型特点训练柔韧性
当我们观赏青少年竞技武术比赛时,可以看到运动员们的动作十分流畅,既标准又美观,这些都需要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具有十分好的柔韧性,如果柔韧性不够这些动作就会产生停滞感。例如踢腿抱脚直立和十字平衡动作,如果肩关节和胯的柔韧性不够,落地后就会无法使后腿举起,不能保持上下腿垂直。腾空转体旋风腿接高鞭腿,这个组合动作非常考验胯部的柔韧性,如果柔韧性不够,转体旋风腿后高鞭腿的动作就会变形而且力道不足。对于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来讲,提升身体的柔韧性是必须的,只有柔韧性够了才能改进动作技术、提高运动水平,从而在比赛中不会扣分。而且提升柔韧性可以防止肌肉、韧带、关节损伤。所以,在运动员体能训练时,也要结合运动员的体型特点来制定提升柔韧性的训练方法。
3.3重视其他身体素质的训练
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在对抗时,不单单只是肌肉力量的对抗,同样也考验运动员们的协调能力、灵敏度和耐力。竞技武术的动作大开大合,每个动作都要求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完美协调身体各个部位。运动员的协调能力是武术动作标准的基础,如果协调能力不足,会导致动作不标准从而失分。当我们观赏竞技武术比赛时,可以看到运动员脚步灵活,能收能放,虚实结合,训练灵敏度能够提升身体反应速度,增大躲闪对手打击的几率。同时竞技武术是一个有氧与无氧结合的运动,比赛中会使运动员的肌肉产生大量乳酸,如果身体对于乳酸的分解能力不够,就会显露疲态,导致身体协调能力和灵敏度下降,影响水平的发挥。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在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挺能训练时应加强其他身体素质的训练。
4.总结
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是青少年竞技武术中施展各种套路的基础。体能训练有助于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体能的提高,是竞技武术训练中必不可缺的环节,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及饮食有助于竞技武术运动员更有动力地进行体能训练并使身体能及时得到恢复。重视体能训练能使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固然在比赛中各种组合动作是高效的得分点,但如果没有相应的体能,竞技武术的各种高难度动作也只是无源之水,必会枯竭。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竞技武术运动员体能训练,为中华武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兴,对竞技运动中体能训练若干问题的认识[J].上海体育学报,1998,(2):30-33.
[2]王东亮,赵鸿博.现代大学生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指导[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3]熊亚兵.新规则实施下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力量与速度训练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