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诗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优势
(一)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管理存储方式优化的重要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档案存储方式都是以卷宗归档存储为主,馆藏数量巨大,查找不便,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不利于档案保管,更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就能有效节省档案存储空间,一张小小的芯片就能包容一整间屋子的卷宗内容,可以大大地提高信息存储量。
(二)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管理增加社会效益的有效来源。
企业档案管理的本质就是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资源的价值取决于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的效果则体现在档案开发的时效和利用的广度。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相比,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存储各种信息,更便于利用和开发,从而促进企业在生产、销售和提供服务等方面做得更为精细,促进企业与同行业或者相关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带来更广泛的社会效益。
(三)档案管理现代化对现代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们的社会信息瞬息万变,迅速掌握第一手市场信息,就能够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夯实基础、站稳脚步。因此,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就是一个利用现代最先进技术获取市场信息的过程,而其最终的结果则对当代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一)企业档案管理缺乏现代化管理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档案效益的隐蔽性和滞后性等原因,企业的档案管理仍然处于一种相对微弱状态。一些企业的档案现代化意识相当薄弱,对加强档案工作现代化的认识不足,许多企业的档案工作仍然采取传统的工作方法,加之企业领导层对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认识停留在老观念上,不承认它是一门应用管理学科,往往讲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使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排不上号、摆不上位,缺乏紧迫感。
(二)档案管理现代化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
进行现代化档案管理,档案工作标准化是必要条件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档案管理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档案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势必给档案网络化建设和资源共享带来隐患。
(三)档案管理现代化缺乏专业高素质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但当前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学历较低,业务素质不高,相当一部分档案人员是来自生产岗位的人员或一般科员,缺乏档案专业知识,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大中专毕业生从档人员少,档案专业毕业从档的更少,档案部门待遇低的状况普遍存在。
三、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思路与对策
(一)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促进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
要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档案管理者的思想认识,促使其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去看待新形势下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充分认识档案管理现代化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和迫切性。在法制思想建设上,要深入、持久的宣传和贯彻落实《档案法》。在市场经济思想层面上,要促使企业档案管理从业人员形成市场经济观念、法制观念、信息观念和全局观念,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挥档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轨道上来。发挥档案价值的应有作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本单位创造经济效益。
(二)通过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
档案的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在档案管理现代化中的重中之重。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严密的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的。信息时代,档案信息的共享与网络的沟通更依赖于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规范,如各种档案数据的交换、档案信息的传递、档案资料的共享等,都需要通过制定和建立各类档案管理标准,形成档案管理标准体系。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建立档案技术标准、档案保护标准及有关规章制度,实现管理工作事事有标准、件件有规范,达到全方位标准化。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档案管理现代的内容必须保证准确、及时和完备,方能不断拓宽档案工作的内容,为企业及其管理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指导依据。
(三)通过加强队伍建设,促进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
2.广电应对三网融合策略探讨励怡青
3.解析傲威系统在"豪门盛宴"节目中的应用夏力
4.索尼为您带来与众不同的3D世界现代电视技术 林亮辅
5.高质量高码率新介质——新一代高清摄录一体机HDC-1680李对峰
6.信息动态
7.三网融合内容集成播控平台规划与设计张大勇,吴正斌,蔡常军
8.走进《孔子》——后期特技管理与制作徐欣
9.电影《惊天动地》数字中间片工艺过程探析王淼
10.电影视觉特效的前期——全新电影视觉特效的前期拍摄理念和技巧刘松
11.数字电影影院管理系统(TMS)的设计杨雪培,张鑫
12.BIRTV2010嘉宾访谈录(三)
13.全新草谷更佳服务——访草谷公司亚太区副总裁AndrewSedek《现代电视技术》编辑部
14.面对三网融合与高标清同播的挑战——访东方盛行电子有限责任公司陈海卿
15.洞察3D叩问未来——记"索尼3D探源之旅"《现代电视技术》编辑部
16.中央电视台B-1高清转播车设计与实现(上)陈辰
17.摆脱传统脱机编辑手段——构建基于磁带采集和文件转码的混合脱机编辑工作流程刘羽
18.面向全台网环境的扬州电视台编播业务流程设计徐俭
19.泉州电视台卫星新闻采集系统设计林华淼
20.我国三网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丁颐,郑煊
21.荆门电视台3G新闻直播系统设计概述别业鹏,余彩云,贾云鑫
22.新形势下新媒体运营平台整合关键技术的探讨梁力强
23.响度技术在播出中的应用陈雨
24.电视节目声音制作的技术质量控制问题综述裘钰
25.如何布好演播室主持人出镜的效果光刘生远,韩奕伟
26.浅析基于条形码与计算机技术的电视台设备资产管理系统谢仁明,邓新力,邹娟娟
27.电视台技术项目管理实践与经验王洪涛,姜继伟
28.柳州电视台非编网络管理系统蒋婧,曹慧
29.网络电视流媒体监播系统设计陈敬添
30.DVCPRO录像机电路故障实例分析曾蓉,宋玮
31.佳能XF305在电影制作中的运用——著名摄影师刘勇宏谈应用袁旭稚
1.积极稳妥地发展IP电视《现代电视技术》编辑部
2.现代技术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强大引擎朱虹
3.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进三网融合——BIRTV2010主题报告王效杰
4.中央电视台"十二五"期间的技术支撑和实现丁文华
5.立体电视广播的整体解决方案——Quantel(宽泰)立体电视录编播网络系统乐永升
6.现代电视技术 Chyron图形资产管理解决方案介绍GreyLennon
7.赢享三网——网络电视台建设之路毛烨
8.新草谷、新起点、新技术吴兵
9.浅析佳能全球首款便携式高清防抖镜头HJ15e×8.5BKRSE-V江口和哉
10.BIRTV2010嘉宾访谈录(二)
11.以严谨创新的专业精神为用户打造安全有效的应用系统——访安恒利(国际)有限公司副总裁冯隽尧先生王兰岚
12.中央电视台南非世界杯转播前场收录制作系统应用徐妍
13.甘肃广电总台10讯道数字转播车系统设计与构建王昂,王华强,毛锦侠
14.构建基于服务器的高清电视制作系统陈克新
15.播总控系统各种服务器的软件部署和应用以及应急处理方法王树全
16.浅析临沂市广播电视台8+2讯道高清转播车的建设沈
17.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现场直播方案的探讨徐勇,张昕
18.IT网络技术制播系统的融合牛睿,侯少卿,宫鸣宪
19.浅析辽宁电视台网络字幕系统陈万军
20.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及其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中的应用王强,郭晓强,解伟
21.高清数字微波传输技术介绍宋智军
22.一种地面无线新闻节目传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董楠
23.广电传媒受众呼叫中心技术平台建立与应用陈浩
24.SMG数字广播业务系统建设中的问题探讨与分析徐征宇,张申伟,黎烨华
25.新媒体技术应用模式及其关键技术陈爽文
26.高清音频有你更精彩刘金
27.浅谈体育赛事公共信号制作中A1的自我修养徐慧明
28.新闻频道演播室的布光设计李奇
29.多频道、多品牌字幕机综合应用案例分析及病毒隔离创新机制邹宗华,蒋进,唐晓晖,顾茵莉,何雁,李彬
30.素材迁移转码技术在备播系统中的实现肖航
31.时间信息在屏幕上的显示顾云,吴永生HtTp://
32.网络化高标清同播制播系统质量评价及控制(下)鲍思明
1.三网融合、高清、3D影视,从BIRTV2010看广电发展之路《现代电视技术》编辑部
2.在新一代电视技术发展峰会上的致词宋宜纯
3.在新一代电视技术发展峰会上的讲话王联
4.从愿景到实现——浅论三网融合政策下的电视台新业务鲁泳
5.网络电视台建设实践与思考——面向全球部署的虚拟数据中心建设模型冯勤
6.面向三网融合的新媒体互动平台许斌
7.信息动态
8.数字播出领域的响度控制ThomasLund,曲向辉
9.进阶媒资系统设计现代电视技术 王杰中
10.BIRTV2010嘉宾访谈录(一)
11.浅析2010南非世界杯3D观摩实验陈力
12.2010年南非世界杯转播信号传输介绍张大立
13.中央电视台2010南非世界杯转播节目制作情况浅析王珮,伍旸
14.网络化制播系统安全设计与实践(下)徐济众,李泽强
15.多业务并存制作网的设计与实现许修环
16.广播级户外景观摄像机系统的实现王振,丁鑫锋,杨林明
17.利用矩阵实现字幕机的网络化同步播出李正坚
18.厦门电视台总控的数字化改造林珠凤
19.3G,折叠空间的新闻利器——3G在电视直播领域的应用探讨旷文彬,陈诚
20.小型电视传输网络前端系统的方案设计王亚杰,李然
21.电影全数学化演进技术系统及发展战略研究刘达
22.评奖标准问题思考——从节目年度评奖看对电视声音制作的影响与发展李宁
23.电视台综艺演播室音频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王兰岚
24.合唱作品录音的解析孙长青
25.高清时代电视转播音频制作的变革张平
26.央视戏曲频道《青春戏苑》栏目包装创作心得赵衍雷,张宏涛
27.在基于DAB技术的交通诱导系统中实现车辆跟踪的设计韩忠,范成涛
28.由一起数字电视集播事故看前端机房用电安全杜申利,周宏
29.贵州电视台网络图书借阅系统的实现杨楠,黄学军
30.谈基层电视台的摄像机维修林宏
31.网络化高标清同播制播系统质量评价及控制(上)鲍思明
32.我谈电视李智勇
33.走进高清便携朝代——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影像信息消费产品市场企划部总经理山本敏彦专访高鸿
8.电视转播领域的网络音频发展趋势菲利普·朗沃
9.城市电视合建设网络电视的模式探讨傅峰春
10.当前广播电视技术业务发展及城市电视台的对策——在全国城市电视台技术协会第二十二届年会上的报告徐国银
11.M-Live3G直播系统的实现和应用薛英军,荆错
12.中央电视温哥华冬奥会高清转播实战经验——移动外场网络制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陈欣
13.3D原理及3D拍摄实践村田秀夫
14.索尼3D现场制作系统设计——新理念新挑战杜卉
15.巴可大屏幕在电视直播中的应用秦军
16.背景墙显示系统应用总结李力胜
17.新闻演播室制作和包装讨论会实录
18.现代电视技术 网络化制播系统安全设计与实践(上)徐济众,李泽强
1、iPod
iPod难道是在2001年发明的?其实,早在1979年,英国人凯恩・克拉默和好友詹姆斯・坎贝尔便提出发明一款烟盒大小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的想法。他们的发明被叫做“IXI System”,可将数字格式的音乐存储在一个芯片上。此外,他们还为播放器准备了显示屏和导航按钮。他们本可以凭借这一发明成为百万富翁,但最终未能如愿。IXI自身存在一个很大缺陷,只能存储3分半钟音乐,很难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而且在当时那个年代,几乎很少有人拥有电脑,下载音乐是个难题。
2、汽车
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在19世纪末或者20世纪初发明的。而实际上,法国发明家尼古拉斯-约瑟夫・古诺特早在1769年便制造出一辆蒸汽机汽车。这辆汽车能够搭载4吨重物,时速可达4千米。1771年,古诺特在测试中失去控制,驾车撞到一面砖墙上。不可否认,这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发明,但古诺特发明的汽车既慢又笨并且安全系数极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终结了古诺特改进汽车的希望,他在贫穷中了却一生。
3、热射线
2007年,美国军方公开了一项秘密武器,通过发射热射线使人产生火灼一般的感觉但不会造成致命伤害。早在公元前400年,磨光的表面便被用于聚焦光线。公元前212年,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用镜子反射阳光制造热射线,烧毁来袭的敌方战舰。很多科学家认为,这个故事不过是一个传说,但希腊工程师伊欧尼斯・萨卡斯用实验证明阿基米德的“死亡光线”具有可行性。实验中,他并没有使用巨大的镜子,而是选择50个真人大小的铜镜,将阳光反射到一艘小木船上,木船不久后便起火燃烧。
4、计算机
绝大多数人认为计算机是在20世纪40年明的,发明人是艾伦・图灵(也有说是康拉德・楚泽)。实际上,早在1833年前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就已初现雏形。1822年,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提出制造机械计算器的想法,用于计算多项式函数。后来,巴贝奇又计划研制一台能够编程处理所有数学问题的计算器,即所谓的“解析机”。最终版解析机能够读取穿孔卡上的程序和数据,可存储1000个数字,每个数字的小数位为50个,大约相当于20.7Kb。在1878年去世前,巴贝奇一直努力让自己的设计趋于完美,但遗憾的是,他最终只完成部分原型。
5、潜艇
如果问潜艇是何时发明的,绝大多数人会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或者1870年,在这一年,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预言了这项发明。而实际上,早在1580年,英国客栈老板威廉・伯恩就设计了一艘可潜入水下的船。1625年,世界上第一艘潜艇在荷兰人科尼利斯・德布雷手上诞生。这艘潜艇由12名桨手提供动力,可以潜水4.5米深。30年后,比利时人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作战潜艇。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也就是1776年,伊兹拉・李曾驾驶名为“海龟”的潜艇执行作战任务。“海龟”所携武器是一个钻孔机,用来在敌舰身上钻洞,而后将定时炸弹放入洞中。
6、视频游戏机
视频游戏机一般被认为是在1972年发明的。实际上,早在1948年,一名名叫小托马斯・戈德史密斯的大学物理学教授就为其“阴极射线管娱乐装置”这款原始的视频游戏机申请了专利。这个装置基于老式的军用雷达显示器,人们只能在屏幕上看到一个个点。在将外星人或者别的图片贴在屏幕上之后,一个原始的视频游戏就诞生了。由于成本过高加之缺少趣味性,当时只制造了少量原型。
7、自动门
世界上第一道自动门是美国人德・霍顿和卢・海维特在1954年发明的。而实际上,古希腊时期的一名数学家、工程师兼发明家希罗就已发明了自动门。希罗一生发明无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早期蒸汽机――汽转球。当时的自动门被用于宗教仪式,相当于一种原始的特效。当时的自动门机关就像是一个捕鼠陷阱,但它的功能不是抓老鼠,而是让公众觉得是上帝的呼吸打开了他们面前的门。
8、火焰喷射器
火焰喷射器是1901年由德国人理查德・菲德勒发明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人发明了。能够连续喷射的火焰喷射器。这种可怕而残忍的武器摧毁了德军的心理防线。实际上,古希腊人早在公元7世纪就已发明了火焰喷射器。公元672年左右,一名叙利亚工匠发明了后来被称之为“希腊火”的烯烧剂,这种烯烧剂被用于海战和陆战,以烧毁敌船和烧杀敌方士兵。“希腊火”遇水不灭,能够在水面上燃烧,与凝固汽油有些类似。
9、电池
世界上第一块电池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在1800年发明的。在这一发明问世前9年,意大利解剖学家及物理学家鲁依吉・加尔瓦尼发现了“生物电”现象。实际上,世界上第一块电池是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发明的。1938年,德国考古学家威廉・康尼格发现了著名的“巴格达电池”(黏土罐),其顶部有个沥青塞子,位于钢管内的一根铁棒从中间穿过。对“巴格达电池”复制品进行的测试显示,如果将醋等酸性物质放入罐中,便可产生0.8~2伏特电流。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当时的人使用电流镀银,现在的伊拉克人仍沿用这种方法。
一、信息技术引发了地理学的革命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地理学的革命,促进了研究地理事象、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的理论与方法的革新,推动了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全球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现代地理学研究充分运用了遥感、电子地图、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推动了地理学研究的革新,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果。
遥感技术基于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筑CAD,建立虚拟城市和数字化城市,实现了三维和多时相的城市漫游、查询分析和可视化,增强了人们获取高分辨率和近实时数据的能力。地理信息系统提高了人们处理、分析和再现地理数据的能力,让我们能够迅速、精确地捕捉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发生的细微变化,进一步重视人类活动与地球的相互关系,极大地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地理学家通过对地球监测获得地理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开拓了地理学研究领域,刷新了人们对地理环境变化的重新认识。
GPS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在空间定位技术方面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全球定位系统工具和在线地图等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广泛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商业、交通、旅游、汽车导航等行业。
大数据、云计算、模型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分析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强大支持和动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获得、储存、分析海量信息提供了保证,对海量信息的量化分析,对地理过程和地理事象的模型分析,为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了能够反映客观事实的科学依据。
二、信息技术拓展了地理学的领域
现代地理学诞生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科学家的跨学科研究为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对于不断塑造地球变化的环境的物质流、能量流、人口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的分析,是由经济学家、生物学家、流行病学家、地质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努力完成的。
系统论、方法论、信息论等基础理论与方法为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现代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应用于许多领域。在人类学、生态学、地缘政治学、环境科学、流行病学、保育生态学、区域经济学、城乡规划、区域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现代地理学与相关学科交叉渗透与相互融合,超越了传统地理学的界限,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与相关学科的结合不但提高了研究能力,提升了研究水平,也拓宽了学科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地球信息科学”“数字地球”等新的边缘学科。
跨学科的研究群体运用现代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全面深入地研究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全球化和人口动态等课题,现代地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在宏观规划、环境治理、政策制定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日益发挥着中心作用。
地理学正在逐步向信息技术的地理学转变,信息技术的地理学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持越来越重要,其贡献也越来越大,地理学的观点与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已经制定了地理扫盲计划,指出其他行业和学科有必要借鉴地理学成果,以提高其他方法无法取得的科学洞察力。
三、信息技术推动地理学的应用
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成为现代地理学的技术基础。现代地理学具备了信息化的显著特征,有助于现代地理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人与地球关系及其规律的深入研究。更加致力于研究解决全球问题,更加注重研究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
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生态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综合分析和预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许多问题,如: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灾害预测与防御等。
2015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放了《江西全面启动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报道,江西省上饶市国土资源局使用的“一张图”管理系统引起广泛关注。地理信息系统叠加了该地区的高清影像遥感数据、土地报批数据和卫星执法疑似斑图,可准确、快速地判断土地是否存在违法建设问题。
这一科学判断的实现依靠的是MapGIS提供的数据和技术支撑。MapGIS提供了一站式行业资源地理信息服务,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协同决策,广泛应用于国土、地矿、市政、气象、公安、地灾、水利、通信、农业、林业等多个行业。
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农业,把农业发展成为节水、优质、高产的绿色产业。农民在网络终端的影像图中查看农作物生长状态,通过GIS作技术分析,在车载GPS和电子地图指引下,实施农田作业,精确地使用农药、化肥和水,避免土地、粮食和种子的污染,实现真正的绿色农业。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将容纳海量信息,进行大量数据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基础设施规划和方案,并为之提供后续的服务。用于一带一路、两洋铁路的规划、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城市与港口的开发,并为城市规划、市政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安全、金融保险、旅游出行、生活娱乐等提供服务,保障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济南水务集团在全国供水行业率先为供水管网巡检员配置手持PDA终端,实现了地下供水管网设施“了如指掌”,将管网相关的卫星地图截取、绘制,制成了这个图片集。
现代苏南模式:苏南发展模式与时俱进的转型与升华
苏南发展模式_的第一次转型与升华出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苏南率先挣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创立了闻名遐迩的“苏南模式”即改革推动型区域发展模式,促进苏南率先实现了总体小康。
苏南发展模式的第二次转型与升华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苏南模式演进为“新苏南模式”即开放拉动型区域发展模式,促进苏南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
苏南发展模式的再一次转型与升华启动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期。2007年,苏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成功实现,准备开启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冲刺的新征程。而攀登新目标需要寻求新的动力源泉,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于是新苏南模式如何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又提上了议事日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受阻,同时世界已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前夜,这些既对新苏南模式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苏南发展模式的第三次转型带来了机遇。到2010年前后,苏南发展模式再一次转型的路数已逐渐清晰。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江苏发展新阶段的紧迫任务和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无锡作为当年苏南模式的发祥地,这一次又要争做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苏州也提出在第三次经济转型中努力争当先行军和排头兵,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无论从国内外宏观层面的变化来看,还是从苏南推进基本现代化的实际需要来看,苏南发展模式再一次转型已大势所趋,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呼之欲出。我们可以把这种发展模式称之为“现代苏南模式”,它与苏南迈向现代化的新阶段相适应,是一种显著融入现展理念的创新驱动型区域发展模式。
现代苏南模式:核心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社会”
现代苏南模式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标志,率先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目前苏南已处于工业化的后期并向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过渡,在苏南未来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将成为关键推动力量,科技创新将成为苏南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由于新苏南模式多年的运作,开放拉动累积效应的充分显现,目前苏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已经大大缩短,甚至已接近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说明苏南已经具备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低的实力。但苏南要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关键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占据制高点。
现代苏南模式还以构建和谐而又充满创新活力的新苏南为目标,率先大力建设创新型社会,从而实现创新型经济与创新型社会的耦合发展。如果说创新型经济主要强调科技与经济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那么创新型社会则主要强调整个社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精神,强调每个社会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型社会是一种充满创新活力的社会形态。建设创新型社会,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创新型经济和建设创新型社会,人才是关键,而教育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江苏是教育大省,苏南高校云集,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必将有利于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此外,苏南已在率先构筑较高的创新平台,必定有利于吸引和积聚大量创新型人才;苏南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实力雄厚,更有利于实现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和建设创新型社会还有赖于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现代苏南模式:有力推进苏南率先走向现代化
以发展创新型经济和建设创新型社会为核心的现代苏南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将嵌入苏南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推进苏南率先实现现代化。
一是有力推进“物质资本积累”向“知识资本积累”提升。发达国家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一般要占到资产总值的50%-70%,苏南地区要提高知识资本的积累,首先,应注重无形资产的积淀,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组织管理、营销技能和商誉等。其次,应注重人才优势的积聚。知识资本的积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广泛积聚和充分利用高素质人才,发挥各类专家、英才、大师、行家里手的优势,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最后,应注重知识资本产权制度的构建。企业中知识资本产权所有者一般包括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他们既是企业的产权主体,又是投资主体,应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共享企业利润,为此要构建和完善知识资本产权和物质资本产权平等联合的产权制度。
二是有力推进“工业立市”向“服务兴市”提升。苏南人均GDP已超过一万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门槛,加快实现“工业兴市”向“服务兴市”提升,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形态,已成为苏南发展之必然。苏南应充分利用江苏客观存在的三元梯度结构和长三角范围内的广阔空间,加快“退二进三”,将大量传统制造业向苏中、苏北以及其他地区转移,在保留和再建高科技含量及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把发展重点放在服务业上,促使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以此为苏中、苏北等地区的制造业提供功能完善的高水准服务,同时也使自身的产业结构获得大幅度的优化升级,使新的经济增长点得以快速培育,并促使层次较高的就业岗位大量增加。
三是有力推进“扩大开放”向“深化开放”提升。苏南从扩大开放向深化开放提升,首先应从利用和保持比较优势转向培育和增强竞争优势,着重提升自身的异质性核心技术,形成科学管理体制,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并增强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其次应迅速跟上全球产品内分工的潮流,寻求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手段,尤其是应抓住产品生产中的研发、服务环节,放大苏南服务外包的品牌效应,不断扬弃目前“世界加31)-”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快向“世界办公室”的发展模式跃迁。再次,应从主要注重“引进来”转向在高层次“引进来”的同时大步“走出去”。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境外投资进行海外战略布局,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提升对外合作的层次。
四是有力推进“城乡统筹”向“城乡融合”提升。现代苏南模式从城乡统筹提升为城乡融合,将进一步推进苏南城乡的深度一体化。这种城乡融合将主要体现在苏南城乡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公共资源融为一体,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意味着无论是生活在城市中心,还是生活在郊外乡村的居民,都是过着一种近乎相同的现代化生活。公共资源融为一体意味着城乡全体居民都能共享包括基础设施、基本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在内的公共资源,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则意味着将逐步形成一种以城市田园化、城乡生态化为特征的“田园诗”般的现代绿色生产和生活环境。
以室内设计为例,最初的空间形态构成,总是从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入手,因为再复杂的内部空间,也是由最基本的空间形态构成的。在诸多的思路发展要素中,相似的联想是启发空间形象构思的重要方面:象征相似以两者的主要特征为启发依据;直接相似在平行因素和效果之间进行比较;自然相似以自然中结构的、物理的、控制的要素进行类比;有机相似从植物或动物的形态和行为中得到启示;文化相似则是人在社会中文化观念的相互启迪。
关键词:室内设计;理念;实践;方法
面对一个设计项目就如同站在旅行的出发点,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目标一致,但哪条路最优,却要经过缜密的选择。选择是对纷繁客观事物的提炼、优化。合理的选择是任何科学决策的基础。选择的失误往往导致失败的结果。人脑最基本的活动体现于选择的思维,这种选择的思维活动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人的生理行为:行走坐卧、穿衣吃饭,无不体现于大脑受外界信号刺激形成的选择。人的社会行为:学习劳作经商科研无不经历各种选择的考验。选择是通过不同客观事物优势的对比来实现。这种对比优选的思维过程,成为人判断客观事物的基本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依据判断对象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思维参照系,设计概念构思的确立显然也要依据这样一种思维模式。
可见培养以形象思维作为主导模式的设计方法,以综合多元的思维渠道进入概念设计,以图形分析的思维方式贯穿于设计的每个阶段,以对比优选的思维过程确立最终的设计结果,应该是科学的艺术设计之道。
1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家虽然可以讲授设计的方法课程,却未必胜任设计师的工作,而设计师经过实践的积累则有可能成为理论家。这里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同时也是认识论的本质问题。设计师的工作属于创造性的思维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基于实践而始于问题。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在他的《实践论》中用哲学语言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来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来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来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这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公式,成为解释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经典公式。实际上每一个成功的设计师无一不是这个公式的实践者。
2 掌握图形思维的方法
2.1 图形分析的思维方式
感性的形象思维更多的依赖于人脑对于可视形象或图形的空间想像,这种对形象敏锐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是进行设计思维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种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设计者本身建立科学的图形分析思维方式。所谓图形分析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指借助于各种工具绘制不同类型的形象图形,并对其进行设计分析的思维过程。以室内设计的整个过程举例来讲,几乎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绘图。概念设计阶段的构思草图:包括空间形象的透视与立面图、功能分析的坐标线根图;方案设计阶段的图纸;包括室内平面与立面图、空间透视与轴测图;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图纸;包括装修的剖立面图;表现构造的节点图等等。可见离开图纸进行设计是几乎不可能的。
养成图形分析的思维方式,无论在设计的什么阶段,设计者都要习惯于用笔将自己一闪即逝的想法落实于纸面。而不断的图形绘制过程中,又会触发新的灵感。这是一种大脑思维形象化的外在延伸,完全是一种个人的辅助思维形式,优秀的设计往往就是诞生在这种看似纷乱的草图当中。不少初学者喜欢用口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这样是很难被人理解的。在艺术设计的领域,图形是专业沟通的最佳语汇,因此,掌握图形分析的思维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2.2 对比优选的思维过程
选择是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的提炼优化,合理的选择是任何科学决策的基础,选择的失误往往导致失败的结果。人脑最基本的活动体现于选择的思维,这种选择的思维活动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人的生理行为,行走坐卧穿衣吃饭无不体现于大脑受外界信号刺激形成的选择。人的社会行为,学习劳作经商科研无不经历各种选择的考验。选择是通过不同客观事物优劣的对比来实现,这种对比优选的思维过程成为人判断客观事物的基本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依据判断对象的不同,显现出不同的参照系。
就艺术设计而言,选择的思维过程体现于多元图形的对比优选。可以说对比优选的思维过程是建立在综合多元的思维渠道以及图形分析的思维方式之上。
没有前者作为对比的基础,后者选择的结果也不可能选到最优。一般的选择思维过程是综合各类客观信息后的主观决定。通常是一个经验的选择推理过程,形象在这种逻辑的推理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辅助决策作用,但远不如在室内设计对比优选的思维过程中那样重要。可以说对比优选的思维决策,在艺术设计的领域主要依据可视形象的作用。
在概念设计的阶段,通过对多个具像图形空间形象的对比优选决定设计发展的方向。通过抽象几何线平面图形的对比优选决定设计的使用功能。在方案设计的阶段,通过对正投影制图绘制不同平面图的对比优选决定最终的空间形象。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通过对不同材料构造的对比优选决定合适的搭配比例与结构;通过对不同比例节点图的对比优选决定适宜的材料截面尺度。
对比优选的思维过程依赖于图形绘制信息的反馈,一个概念或是一个方案的诞生必须靠多种形象的对比,因此作为设计者在构思的阶段不要在一张纸上用橡皮反复涂改,而要学会使用半透明的拷贝纸,不停地拷贝修改自己的想法,每一个想法都要切实地落实于纸面,不要随意扔掉任何一张看似纷乱的草图,积累、对比、优选;好的方案就可能产生。
3 从视觉思考到图解思考
室内设计图形思维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从视觉思考到图解思考的过程。空间视觉的艺术形象设计从来就是室内设计的重要内容,而视觉思考又是艺术形象构思的主要方面。视觉思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出自心理学领域对创造性的研究。这是一种通过消除思考与感觉行为之间的人为隔阂的方法,人对事物认识的思考过程包括信息的接受、贮存和处理程序,这是个感受、知觉、记忆、思考、学习的过程。认识感觉的方法即是意识和感觉的统一。创造力的产生实际上正是意识和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
图解思考的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过程,这种图解思考的过程可以看作自我交谈,在交谈中作者与设计草图相互交流。交流过程涉及纸面的速写形象、眼、脑和手,这是一个图解思考的循环过程,通过眼、脑、手和速写四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在从纸面到眼睛,再到大脑,然后返回纸面的信息循环中,通过对交流循环的信息进行添加、消减、变化。从而选择理想的构思。在这种图解思考中,信息通过循环的次数越多,变化的机遇也就越多,提供选择的可能性越丰富,最后的构思自然也就越完善。
一、立足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唐得圆老师担任学校三至六年级所有班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每周有十三个课时的教学任务。虽然教学任务繁重,但她一直坚持着“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一理念,立足课堂,问课堂要效率,认真从事着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她坚持贯彻“轻负高质”的教学思路;在课堂外,她鼓励、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她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更要让学生用好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的学科,经常有各级各类的学生作品比赛,学生能否在竞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和他们的基础是否扎实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她在平时教学中每一课都不放松,坚持抓学生的基本功。然而,光有扎实的基本功还是远远不够的,她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充分利用早晨、午间休息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培养了一批有特长的竞赛学生。近年来在她与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分别在**区科技节和**市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她还获得**市小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指导奖”。
二、以研促教,增强科研能力
唐老师除了兢兢业业做好教学工作以外还坚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业务水平;坚持“以研促教”的理念,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思想指导她的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由她撰写论文、案例,制作的课件多次在省、市、区获奖。论文《生活即教育“玩”亦即教育》获**省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论文二等奖;《小学信息技术(logo程序设计)辅导初探》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年会论文一等奖,**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评比一等奖;《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获**区第22届中、小、幼学科教学专题研究论文三等奖。案例《将信息技术融入其它学科、融入生活》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案例评比一等奖,**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案例评比三等奖。课件《图形拼组》获**区第十一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获二等奖;《我是什么》获**区第十二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获三等奖。由她负责的课题《基于小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logo语言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区的立项课题。
三、服务为本,做好网管工作
作为学校唯一的信息技术老师,网管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唐老师的肩上。网管工作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十分强,唐老师从一个毫无经验的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成长为学校不可或缺的网管,其中付出了无数的汗水,放弃了无数的休息时间。从制作网线到网络布局、从网站的建设到防火墙的设置,她都虚心好学,亲历亲为。
学校的学生机房已经使用了足足七年时间了,但她仍然还在使用;在节省了学校经费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她维护的时间。机房里所有的计算机都已经更换过电池,电脑出现小故障她也尽量自己解决,遇到难以解决的硬件损坏问题才请专业的维修单位维修。
从经济转型升级和政府公共财政的视角探索江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创新路径
从指标体系出发,江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点难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居民收入提升的难度大;二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障碍多;三是社会保障的任务重。具体来看,实施过程中的大多数指标难点都是与上述三点高度相关,比如“居民住房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指标与居民收入关系密切;“社会发展”指标基本都与政府供给社会保障水平相关;“企业自主品牌的比重”、“服务业比重”等指标主要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以创新路径解决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难点,关键是在宏观理念和思路上紧紧围绕两点:一是要坚决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政府决策应该更加体现公共财政的理念。这是因为江苏在产业升级问题上有所突破,实现产业链逐步向附加值高的部分攀升,将大大有利于生态和环境保护,也必将有利于居民收入的提高;在经济转型的基础上,政府支出向公共财政倾斜,必将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
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营造企业创新的内生激励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以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是毋庸置疑的命题,关键是到底如何实现自主创新?江苏外向型经济为什么能全国领先,关键是江苏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已经让企业选择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成为符合自身利益的最优选择。秉承同样的逻辑,江苏要在自主创新方面实现领先,政府部门应该像过去发展“外向型”经济那样,通过一系列的战略措施,使得“自主创新”成为企业的最优选择。
要有倒逼机制。倒逼机制的目的是提高粗犷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对成本,如果不将资源、污染、能源的因素有效纳入到企业成本因素之内,那么实施自主研发的企业很可能反而无法与这些粗犷型的企业竞争,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失灵。所以说加大环保、劳资等方面的管制执行尺度,强化对高耗能、高污染等产业的倒逼机制,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方面。
重新审视产学研合作的目的和机理。产学研合作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政府的政策目的是使得企业和科研人员双方,都具有内生动力从事产学研合作,而不是政府拉郎配。推行有效的产学研联盟,需要冲破阻力、打破各种制度,其关键是在省级层面上扭转对科研人员的考评体系。可以将省委省政府对江苏高校的支持与其产学研成效挂钩,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对科研人员的考评体系。同时,在对科研人员的激励表彰举措上,也应以产学研的成效为主要考核标准。
促进人才为代表的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提升江苏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将江苏的科教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这有赖于通过制度设计实现释放科技人员和科技资源的潜能,发挥小城市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人才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长期来看,需要缩小大中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在现阶段,可以以各个省辖市的新区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为载体,实施人才工程,给予一定的人才优惠政策,促进各类人才落户,满足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带动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全面正确看待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可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之一,可能能够起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但是,不同的新兴产业门类涵盖了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不能够以发展新兴产业的规模替代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应当看到,新兴产业当中很多部分,包括新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新材料、新医药(比如原料药)等行业,其实具有显著的传统加工行业的特征,同样具有高能耗乃至高污染的弊端,却在经济特性上表现为高产值。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新兴产业或者新兴产业的所有产业链环节,都可以表现出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看待一个产业是否对结构调整起到积极作用,不能简单以是否属于“六大”新兴产业为标准,而要看技术壁垒、产品附加值等方面。我们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上需要以更加科学的态度进行区分,使其对结构调整真正起到有益作用。
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市场环境下,形成的只是产业表面的繁荣。比如,很多地区通过企业间的竞相模仿衍生形成了产业集群,但这种集群经济只是低水平、同质化的集群,表现为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就是“价格战”。合理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就是为创新者创造财富效应,使得成功的创新能够真正为企业带来利益,这样企业才能够有内生动力实施自主研发。
公共财政的目标需要改变以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江苏的经济基础和财政基础在全国是属于比较扎实的,我们应当在公共财政改革上有所突破。以真正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着力提升人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福利水平。
真正改变以增长为目标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方式。改变以增长速度考评地方政绩标准,切实从数量化的高增长向质量化的高效率转变,加快使我省的环境功能从“增长促进系统”向“创新支持系统”的转变。如果对广大领导干部不能以发展的质量内涵进行绩效考核,那么对各级政府来说,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应当将科学的政绩考核方式与总书记提出的“注重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专业化、规范化、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把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作为干部任用的最重要准则,将在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上有思路、有实绩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来。
既要注重“民生投入”,也要提升“福利支出”。既往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根深蒂固,这也部分体现在财政理念上。据统计,2010年国家民生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3。但是,直接用于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方面的支出占1/3;其他为农林水利、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科学技术等方面,这些支出合计也占1/3。不过,在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统计中,类似交通运输、农业、能源乃至邮政等开支,是明确列在“经济事务开支”这个栏目下的。这些国家的福利型开支,主要是指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按此标准,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60%。我国与发达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公共财政的着力点会有差异。但并不妨碍江苏在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征程中,明确提出“增进城乡居民福利”,将大幅度提升“福利型支出”水平作为公共财政的主要目标之一。加大福利型投入力度,可以增强对城乡居民的保障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同时,既可以直接增加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也可以增强民众的消费信心,扩大消费水平,有利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战略。
一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
本校该课程的教师在对传统的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根据具体的要求,提出新的教学方式,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贯彻。但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还是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教与学本末倒置
一切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教师不是教学的引导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中,原本应该有的双向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单向的,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跟在后面学习。这就导致学生亦步亦趋,最后摧毁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二)师生关系不协调
1 师生关系过于紧张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以严厉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不能沟通,导致了师生之间在心灵上的相互封闭。
2 学生不够重视
对于师范生来说,他们的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很难与实际相联系。而课堂上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又过于难,很难掌握好这些技术。作为一门公共课,由于以上的难题,更加导致师范生对本门课程不重视。
(三)教学过程封闭
1 教学内容统一化
本课程选用的是陈琳主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材。对于不同专业学科的师范生,并没有针对性,都一视同仁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
2 课时安排固定化
教师都是按部就班地按着相同教学进度表进行教学。本校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们通过对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确定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2学时;第二章文字、图形、图像媒体及技术,6学时(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第三章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6学时(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第四章动画媒体及其技术,6学时(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第五章视频媒体及其技术,6学时(讲授4学时、实验2学时);第六章媒体及其技术,4学时(讲授2学时、实验2学时);第七章多媒体教学环境及教学设计与评价,2学时。
(四)教学方法滞后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实践教学主要采用的是练习法进行的一边讲一边练习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效率相对比较高,但任课教师并没有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具体的专业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五)评价方式单一
评价方法简单化。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由平时成绩(10%)、实践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60%)三部分构成。我们可以从最终的成绩比例看出,本课程的成绩向理论知识内容为主的期末考试成绩倾斜,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平时表现没有足够的重视。
二 后现代课程观
多尔从生物学、物理学、哲学等理论中寻找灵感,对传统的以“泰勒模式”为典型的课程模式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后现代课程是生成的,并不是预先界定的;是不确定的,但却是有界限的。因此,多尔建构出后现代课程的“4R”标准,即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cursion)、严密性(rigor)。
(一)丰富性
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功能性或多重解释。他认为,学校中传授的主要学术性学科都有它们自身的历史背景、基本词汇和最终词汇,因此每门学科都以自己的方式显示丰富性。这种丰富性能创造各种领域以进行合作的、对话性质的探索。[1]
(二)回归性
它是指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反思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的方式。[2]把这种回归性反思视为过程,提倡回归性的课程,并指出回归性课程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每个终点就是一个新的起点, 每个起点来自于前一个终点。因此,这种课程自然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三)关联性
联系的概念对后现代转变性课程在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方面和文化方面。[3]前者可以称为是课程中的联系,后者则可以称为是除课程以外的联系。
(四)严密性
严密性是多尔“4R”标准中最重要的,它汲取了对现代主义来说是陌生的成分,即解释性与不确定性。其作用在于避免转变性课程滑入“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4]多尔强调不要过早或最终以一种观点的正确而结束课程,而是要将所有的观点投入多种组合之中。
三 “4R”: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的思维框架
从后现代课程观的“4R”标准出发,我们可以推演或者映射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的思维框架,使其作为教师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启示或引导。
(一)丰富性:开发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统一成一个标准,忽视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和差异性。首先,该门课程教学内容应具有动态性,随着时间与空间的移动,整个时代都在变化,更何况是一门课程;其次,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专业性质来规划具体的教学内容;最后,对于课程本身来说,具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因此也应该要以自己的方式来丰富性地解释。
(二)回归性:破除传统教师主导,建构新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在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里,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地对话,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舍弃目前课堂里普遍出现的教师是权威、主导者、主动者的情况,而应该是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本课程教学中,首先,教师是要当好主导者,将学生面对的具体实际的疑惑进行讨论,并且不要急于做出结论,而要加以引导,诱发学生找到真正的答案;其次,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当中,本身也是学习的主体,从教学中吸取经验,进行教学反思,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学生在教师的教,教师又在学生的学习反馈中得到经验,循环往复,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有新起点,不断地有新终点,回归于整个课程内容的学习,共同得到成长。
(三)关联性:重新有机地整合教与学的关系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关联性,它包含教育方面和文化方面的内容。教育方面即是课程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而文化方面则为课程教学内容以外的知识。传统的课堂一般只教授了教育方面的内容,很少会关联到文化方面的知识点。因此,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说:要让学生学习课本中、教学大纲中既定的知识点,教师还要搜集大量的与本门课程相关的具体实际的材料、案例教授给以学生。重新有机地整合教与学的内容,不再单单只学习课本内容。
(四)严密性:探索新的评价方法
后现代课程观,把课程的评价解释为转变性的协调,课程是开放的、转变性的系统。这个系统本质上是流动的,处于动态的相互用作用调和之中。因此,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区分”,而在于“成为共同情境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显然,这样的评价不仅仅具有筛选的功能,而且更具有激励与改进的功能。也就是说,本门课程的教学要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必须要具有严密性,因为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具有动态性的现代教育理论思想及现代教育技术,要培养优秀的职前教师,但单靠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任课教师、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以形成合力才能提高本门课程的有效性。在严密的同时,让同学、教师进行考察批评并对自己的作为做出反应。
综上所述,多尔后现代课程观4R标准对传统的课程观提出挑战,其课程理念给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必然需要新的理论来导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教育技术课堂。但是,对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它,吸收其合理的符合本门课程具体情况的一面,摒弃其不符合本课程的方面,从而更好地推进课程的改革工作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2][3][4]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25,228,180.
[5]殷娟娟,杜侦.后现代课程观4R理论视域下的创新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
[6]李玲英.后现代课程观视域下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价值取向探讨[J].课程改革,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