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险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保险硕士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硕士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险硕士毕业论文

第1篇:保险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当前女性就业形势严峻,性别歧视已成为女性权益保护方面的瓶颈问题。本文基于就业性别歧视的现状,分析我国保护女性平等就业权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一些解决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就业、性别歧视、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就业队伍中,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一方面,这带来了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变革,女性的经济、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女性和男性在就业状况上仍存在显著差距,就业领域的各种歧视现象屡禁不止。如不能将其及时纳入法律规制的轨道,必将给女性劳动者带来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损害。为有效遏制并改善这种状况,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尤其是“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等相关措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但是要遏制就业歧视现象,营造女性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还需多方努力,特别是法律和政策层面相关措施的研究和出台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1 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的现状及保护其平等就业权的紧迫性

“性别歧视”是歧视的一种,指仅仅是基于性别因素而存在的不公平对待,包括工作种类和级别的歧视(职业性别隔离)、晋升的歧视、劳动报酬的歧视等等1。而“就业性别歧视”主要是针对女性就业者而言的,即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在女性求职者具备完成工作的相关知识、能力及技能的条件下设置就业门槛,或依据性别因素给予女性职工不同或者不公平待遇的行为。

目前,我国女性就业受歧视情况较为严重。除了一直以来广受关注的农村妇女、城镇下岗女工等因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因素遭受就业歧视之外,拥有高学历的女大学生也摆脱不了就业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遭遇,并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就业准入歧视、行业歧视、工作类别歧视、待遇歧视、女性特殊生理期的歧视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严重损害了女性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益和劳动积极性,长此以往,将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在倡导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文明社会,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并得到妥善解决。

2 我国保护女性平等就业权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立法方面,我国仅在《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通则》、《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中有些零散的规定,并没有专门立法或者系统的规定。而仅有的法律规定又呈现出过于原则、界定模糊、保护范围过窄、立法分散且各地差异大、积极保障措施不足、救济途径缺乏、监督体制不完善、惩罚力度小、执行困难等问题。与之相对的是,就业歧视现象层出不穷,侵犯劳动者基本权利的状况颇为严重。尤其是女性平等就业权的缺失愈发明显,在就业准入、职业待遇、特殊生理期等方面均存在歧视现象。但由于我国在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方面的立法现状,女性劳动者在遭受就业歧视时,常陷于救济不能的尴尬境地,很少有人会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反抗歧视;或者即便反抗,也往往投诉无门,没有相应的解决机构;再或者即使是也往往因为难以举证或没有具体法律条文保护而被法院驳回。某种程度上,法律在解决女性就业歧视的问题上成为了一纸空文。

3 解决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

首先,应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强化法律制裁措施,完善司法救济途径。其一,要制定一部系统、完整的《反就业歧视法》。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单独立一部《反就业歧视法》,对各种歧视现象进行系统的、详细的规定,运用积极的法律方式,限制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使法律从操作层面维护其所赋予劳动者的权利,让反抗性别歧视的维权行动得到具体的法律支撑。其二,强化法律制裁措施,严惩有歧视行为的用人单位,使用人单位为歧视行为所付出的成本高于不歧视女的成本。这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组织才能从根本上放弃歧视行为。同时,还要加大执法的力度,不要停留在规定上,而要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要设立反就业歧视专门机构,强化监督机制。目前,我国没有负责实施反就业歧视法律的专门机构。《就业促进法》规定了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的检查监督权,但是对这两个机构如何监督,程序如何没有明确规定。目前,就业性别歧视日益严重,相对于雇主,求职者总是处于弱势的地位,只有成立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才能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例如,我国劳动部门可设专门的保障救济办公室,劳动市场设监控窗口处理投诉,与妇联等广大民间妇女组织联手协作,使遭遇性别歧视的女性有正常的投诉渠道,歧视发生时有专职部门解决,而不是让女性劳动者求助无门。此外,还要加强执法的监督力度,完善一系列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及时有效地纠正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行为,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再次,需完善女性生育社会补偿的生育保障制度,将性别亏损的责任由社会承担。政府要改革旧的生育保障制度,通过社会统筹方式将女性特殊生理因素所产生的负担社会化分摊,使企业不致因招收女职工而带来效率和效益的损失。5目前,我国应在现行生育保险制度下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障覆盖面,取消户籍等条件的限制。北京市率先采取了实际行动,已于2012年元月起生育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即北京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都应当参加生育保险。一方面,用人单位覆盖范围扩大。将以前不能参加生育保险的单位、组织全部纳入覆盖范围,实现生育保险制度全覆盖;另一方面,人员范围扩大。凡是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均在参保之列,不再区分其是否具有本市常住户口。6这是巨大的进步,其他城市和地区也应陆续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最后,须努力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要消除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性别差异观念,建立以人为中心,以两性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先进性别文化,这是实现男女平等就业的根本。7倡导男女共同参与社会劳动、共同分担家庭责任,改变传统的性别分工定势,让男人介入妻子分娩过程的照料和喂养孩子、照管孩子的工作,改变把生育和护理孩子仅仅看作是女性责任的观念。使人们包括女性自己提高对女性社会价值的认识,促进男女两性健康和谐地共同发展,为女性就业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当然,作为女性群体自身也应该逐步从传统的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不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人格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社会化水平,从而为进入社会、参与合理的职业竞争储备足够的内在条件。

参考文献

1许姗姗:《妇女就业性别歧视与公共政策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知网,2005年,第6页.

2刘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湘潭大学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知网,2010年,第7页.

3栗娜, 王婷婷, 陈奇峰.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 2007(05).

第2篇:保险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随机过程 金融数学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17-02

《随机过程》是对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随机现象进行建模和分析的学科,在物理、生物、工程、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和管理等方面都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我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3年招生后,根据应用统计方向的需要,面相大学3年级学生开设《随机过程》课程,学时40学时;在2006年以后的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金融数学方向,《随机过程》作为金融数学方向主干课程,由54学时增加到目前的64学时,其中包含了6学时的数学实验;同时在课程结束后,设置了为期一周的36学时的《随机过程课程设计》,为加强学生运用金融数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对金融理论和实务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提供了保障。我校作为一般类本科院校,学生起点较低,如果过分强调抽象的理论知识,往往会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为了鼓励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定位为:1个目标、2个基础、3种能力、2项技术。即:以培养应用理科型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的数学基础与金融实物分析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数值计算与数据分析能力和应用程序设计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计算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具体的做法阐述如下:

一、努力为《随机过程》课程建设找好定位

《随机过程》是利用随机方法研究各种数学问题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特别在金融领域中面对的问题除了含静态的随机因素外,还含有动态的随机因素,作为概率论的动力学部分的《随机过程》恰好成为金融数学方向的主干课程。为后续学习《金融数学》、《保险精算》等课程的学习以及为备考精算师的学生打下基础。课程的知识及对应的学时如下表:

《随机过程》课程学时为64学时,其中有6节实验环节,同时在课程结束后,设置了为期一周的的《随机过程课程设计》。通过学习《随机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在金融领域中应用随机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对《随机过程》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改革,为《随机过程》课程建设找好定位,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和加强数学基础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逻辑推理、思维严谨性有较大影响的随机分析、遍历性、时间序列模型等讲深、讲透,使学生熟练掌握其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切实的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2.尽可能多地将《随机过程》发展中若干重要思想有机地融合于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学习《随机过程》原理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启迪,并加以应用。在应用中结合金融数学方向的实际问题,如马尔科夫链的信用卡账户行为变化预测中的应用;时间序列的线性模型在股票价格预测中的应用;复合泊松过程在汽车保险业务中的应用等金融实例培养和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3.强调概率与随机过程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多采用比较法,例举法讲解随机过程的理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4.在实验课和课程设计指导实践过程中,理论指导实践,以扩大学生应用范围,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设计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Matlab软件加强学生数据处理和金融分析的能力,为金融数学专业学生把随机过程的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提供了平台。

二、《随机过程》课程教学中的改革实践

1.加强教学内容建设。由于《随机过程》课程理论性强,数学知识要求较高,因此该课程在本科学生中开设,有相当的难度,在几年的教学中曾使用过三本参考教材,在此基础上在《随机过程》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自制了适合我校学生的具有大量实例的《随机过程》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并传到课程的网站供学生参考,向学生开放。对学生学习与掌握随机过程知识大有帮助。而且该课程组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这支队伍由中青年教师组成,研究方向大部分为随机数学方向的硕士毕业生,学术水平高,数学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充满新鲜活力,这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课堂教学采用电子课件与黑板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及启发式,演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教学效果很好,达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一般类工科院校的数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功底薄弱,《随机过程》课程理论性强,若过分强调数学的严谨性,往往使大部分学生对抽象的理论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在强调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加强应用能力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基于这样的目的,《随机过程》从最初的只有理论教学到增设实验学时和课程设计,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明确了应用方向,使学生学习起来有兴趣。其中:

(1)6学时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利用MATLAB编程对马尔科夫链的平稳分布计算;利用MATLAB对时间序列线性模型识别,描绘出自相关函数和偏相关函数图形;利用MATLAB对时间序列线性模型参数估计及预报及误差分析等。实验课程采用指导教师为学生讲解基本理论的应用,并交代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的思路,学生利用任课教师自制的实验指导书,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实验结果,最后形成实验报告上交,实验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10%。

(2)一周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采用提交设计任务书,提出设计思想,教师指导,最后形成8000字以上的课程设计论文上交,最后再逐一进行答辩,并进行程序运行和检验。教师拟出课程设计的题目(每个题目选作学生不能超过3人,且实际问题的背景不同)及要求,如:设计题目1:平稳时间序列的AR(p)模型的应用;设计要求:通过某一金融衍生品实际问题和一组时间序列的数据,求出自相关函数和偏相关函数,画图判别平稳时间序列符合AR(p)模型,由参数估计求出AR(p)模型,并讨论模型的优劣。设计题目2:马尔科夫链的平稳分布的应用;设计要求:用实例分析马尔科夫链模型:通过用数学软件对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计算出状态转移概率(状态不能少于4个),解方程求得平稳分布。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程序求出,附相关程序)。

通过上述做法,使学生对《随机过程》课程从理论到实际有了深入理解,不但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了教学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缩短了学生从掌握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开设创造性、综合性的开放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多学生在这门课的课程设计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最后完成了毕业论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随机过程》课程的考试改革:改革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考核+期中考核+实验考核+期末考核这种“数学知识+能力”的考核方式。改革期中、期末考试试题,考题重实际,考核多样化,考核重能力。目前我校金融数学方向的随机过程课程的试题库已全部完成。考试采用理论考核与实际能力(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的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及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法是把期末成绩分解为四部分:平时成绩占20%(平时的表现10%,作业10%),实验课成绩10%(实验报告),期中考试占20%,期末理论考试50%。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轻视平时学习,期末复习突击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教学内容能循序渐进地被学生掌握,促进了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的积极性。

实验考核分两部分:实验课堂的表现是否能当场运行结果;实验报告中基本实验和创新实验的设计是否有新意。改变了学生只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动手能力培养的心理状态,也使学生对常用数学软件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期中和期末考试:在《随机过程》课程考试题库中抽题,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使考试更加真实地检验学生对“三基”的全面掌握程度。

三、结束语

多年来《随机过程》课程建设团队开展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随机过程》课程被评为校优秀课;2012年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基础上编写出版实验验指导书《数学实验》;2013年正式出版《随机过程》自编教材,教材通过“引出问题,启发思路,重点分析”的方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的考试改革:每年都有15%的毕业生在《随机过程》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分析,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毕业论文的成绩均在良以上;应用数学专业学生近五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奖项15项;学生通过考取证券分析师证等在金融行业就业率逐年提高。目前《随机过程》课程建设团队正在为校精品课建设努力。这对探索金融数学方向《随机过程》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金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高教学会“十二五”教科研重点规划课题:HGJXHB1110863]

参考文献:

1.刘次华.随机过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吕芳,王振辉.关于《应用随机过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

3.张承煜,杨建波.《随机过程》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12)

4.方兆本,缪柏其.随机过程[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天宝,程卫东.“随机过程”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

第3篇:保险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博洛尼亚进程;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

一、德国高校学制改革的背景

德国普通大学的学制与众不同,学生经过4—6年的学习后,获得的第一级学位便是硕士,即Diplom或Magister。Diplom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指写字板,罗马人用来表示签过名或盖过章的文书。中世纪以后,人们已不太使用这个词,取而代之用Charta、Pagina、Literae等词来表示这种文书。17世纪该词被重新启用,但意指官方的历史文书,后来此义在德语中逐渐为Urkunde所取代,而Diplom的含义也随之局限于完成学业后所获得的文凭。Magister一词的词义则另有渊源。欧洲古时有所谓的“septem artes liberales”,即“七艺”之说。它包括语法、辩证法、雄辩术、几何、算术、天文/星象学和艺术。这七大自由技艺涵盖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中世纪人们认为塑造一个自由的人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科专业的最初分类。Magister/Magister Artium(M. A.)的学位称号正源于这一思想,意指“科学的(教学)大师”。但它并不局限于艺术领域,人们把这个称号用于诸如语文,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

如今两种学位都有了其固定的意义和用法。在综合型大学(Universitaet),语言、文化、法律和部分经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学历文凭是Magister/Magister Artium硕士(M.A.),理科、工科、经济学和社会学某些专业的学历文凭则为Diplom硕士;在应用技术型大学(Fachhochschule),获得的学位是应用科学Diplom(FH)硕士;另外,考取教师、律师、医生和药剂师等资格的则授予“国家考试(Staatsexamen)证书”;艺术和音乐院校的学历文凭为Magister硕士或Meister大师证书。以上文凭均具有同等就业资格。

19世纪初,德国著名学者威廉·洪堡首次提出高校教学与科研统一和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几乎一直是高级优质教育的同义词,成为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许多国家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和科技、文教事业的需要,不断对高教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之日臻完善,形成了欧洲各国教育体制各有特点、不尽相同的格局。如德国和奥地利的学制相似,没有学士文凭,大学生获得的第一个文凭即硕士,所花时间平均长达6年;法国的情况大致为学士学习3年,继续攻读硕士则还需1年;意大利取得学士学位需要4—6年,而同等文凭在瑞士只要3—4年即可获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英美高教体制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在国际上日益体现出其高效实用的优越性。该体制将大学的全套学习过程按程度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3个阶段,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职场的需求灵活地选择希望攻读的学位,便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而以“硕士—博士”两段培养制传统为主体的德国高等教育,相形之下则越来越暴露出学习时间过长、滞校学生过多等缺点,人为地拉大了培养与就业在时间上的距离,也日益加重了高校的负担。加之由于学制与国际惯例不相兼容,给学分、学历的换算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也削弱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吸引力,使德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影响。

在不断深化的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由于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别所产生的不和谐现象日渐突出,这不仅影响到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形象,也有碍于欧洲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知识与科技的交流。1999年6月19日欧洲29国教育部长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举行联席会议,会议签署了联合声明(后称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zess),旨在建立欧洲统一的高等教育区域(Europaeischer Hochschulraum),促进欧洲高校学制的统一和国际化的早日形成。在2003年于柏林召开的有关该议题的后续会议上,已增至40个成员的博洛尼亚计划参与国就实施该计划的进程取得一致意见,拟定在2010年前全面实行分阶段的“学士—硕士(Bachelor—Master)”学位制。迄今为止,参加这一计划的国家已达45个*。德国则从1998年起,开始对高校的学位制度逐步进行改革,引进国际通用的学士和硕士课程并实行欧洲学分转换制ECTS,其目的是与国际接轨。

二、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的政策与现状

1.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的政策

2002年8月德国在高校框架法里,以增补条款的形式从法律上制定了推行“学士—硕士”两阶段高等教育培养体制的规定。为保证新设学士和硕士学位的质量,德国专门设立了一个学位认证委员会(Akkreditierungsrat),2005年更名为德国高校专业认证基金会(Stiftung zur Akkreditierung von Studiengaengen in Deutschland),它属于欧洲高等教育认证联盟(ECA)和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ENQA)的成员。该机构并不直接对高校的专业进行认证,其任务只是制定认证标准和批准各认证机构,以此来调控对德国高校新学位制学科资质的审核评定,规范高校的学位体制。

按照新规定,学士是大学授予的第一级具有从业资格的学位,学士学习最短3年,最长4年,学生在学士阶段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掌握相关的职业基本资格技能。学士阶段的学习不区分理论或应用方向。硕士则是大学授予的第二级具有从业资格的学位,硕士阶段的学习为一至两年,以传授较深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为目的,此阶段的学习则分理论和应用方向。这样,两阶段的学习承上启下,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学生只有获得学士学位,才能够攻读硕士学位。而获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既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硕士学位,对学士阶段的学习进行加深或拓宽,也可以改变专业方向,另择新的学科学习。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学士加硕士的规定学习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当然,假设学生在一所学校经4年学习后获得学士学位,转学到另外一所高校学习2年获得硕士学位,总的学习时间虽然超过5年,仍属于许可范围。无论以何种方式取得硕士学位,也不论学习的时限和就读大学的种类,改革后的硕士文凭都被视为等值,其持有者亦具有同等从业资格。

新学制的建立,要求大学的课程设置作出相应的调整。新建的学士和硕士专业,根据专业学习的要求,设定不同的课程板块,使大课讲座、小班练习、专题讨论和实习等教学活动得到相对独立的安排,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来相对自由地选课。另外,专业课程的设置还须与ECTS挂钩,以便于大学成绩的累计和换算。一般来说,学士毕业时须修满180个学分,而学至硕士毕业的总学分不得低于300个学分。以波鸿—鲁尔大学为例,其所有的学科都已按专题划分为不同的板块,各板块都定有总分,每个板块包括不止一种教学活动(如大课、讨论课、练习课、实习等),课程时间最长可达3个学期。不同专业自行规定学生必修板块的种类和数量。学分的多少取决于每门专业和专业板块学习内容的比重,每学期大约30个学分。这样,学生在学士阶段的学习累积可达180个学分,再加上两年硕士学习的120个学分,可以完成获取硕士学位所要求的300个学分的指标。据计算,一个学分的分值大约相当于30个学时的工作量,照此推算,平均每星期课程约为35至40个学时。即,

180学分×30学时/学分=5400学时

5400学时÷3学年=1800学时/年

1800学时/年÷46星期/年=39.13学时/星期

当然,这些学时不仅包括课堂的教学时间,而且课前预习和课外作业,图书馆查阅资料以及考试的时间均计算在内。学生顺利通过一个板块的考试后,可获得注明“合格”(gut geschrieben)并附有具体分数的成绩单。

改革后的新学士和硕士学位(Bachelor/Bakkalaureus,Master/Magister)与原有的学位如何等值对应,是一个人们普遍关心且极为敏感的话题。德国学位制改革虽然暂时允许部分新老学位在同一专业并存共生,但两种学位体制却不容混淆,两类学位亦不可被同时授予。实行新的学位体制并不意味着原有的学位体制贬值,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士学位(Bachelor)相当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硕士学位(Diplom FH);硕士学位(Master)相当于综合型大学和同等水平大学的硕士学位(Magister/ Diplom)。

此外,德国学位制改革对学位的称渭有了较严格的规定,新的学士学位(英语:Bachelor/德语,Bakkalaureus)和硕士学位(英语:Master/德语:Magister)的称谓分为文科学士/硕士(Bachelor/Mas ter of Arts)、理科学士/硕士(Bachelor/Master of Science)、工科学士/硕士(Bachelor/Master of Engineering)和法律学士/硕士(Bachelor/Master of Laws)等;工程学、经济学以及一些跨学科专业的学位称谓要看具体的专业学习侧重点而定;关于学位、学位课程以及从业资格的详细信息,应在学位证书的补充说明部分里(Diploma Supplement)加以注解。需要强调的是,学位称谓应采用同一语言,英语和德语不能混合使用。例如:理科学士一般称 Bachelor of Science,也可以称Bakkalaureus der Wissenschaft,但却不能说Bachelor der Wissenschaft或Bakkalaureus of Science。

2.德国学位制改革的成效

尽管德国大学的传统学位制与改革所要求的学位制有诸多差异,但近年来,德国大学学士学位与硕土学位方面的专业课程数目增长很快,显示了这一改革的强劲势头,其发展趋势和份额比重可以从表1、表2中略见一斑。

表1

德国学位制改革以来新增专业的发展趋势

由表1看出,改革初期的2000年德国大学新增专业数只有183个,可短短3年后猛增至1072个,而2006年更是达到了3797个,占据德国高校专业总数的33.9%。在这些新增专业中,超过半数的专业是全新的设置,其余的部分则是在原有专业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目前大学入学新生人数的1/10,选报了新学制的专业,并且现有高校毕业生中1/10的人是怀揣新式学位证书走出学校大门的。

德国学位制改革的进度,在不同类型的大学和不同的学科领域里不尽相同。22%的综合型大学的新增专业已经得到了认证,而在音乐艺术院校和应用科学型大学里,通过认证的比例分别为14.7%和32.3%。同时,国际交流机会较多的学科因受外来影响较大,改革的速度也相对较快。以2005年的统计为例,工程学科的新增专业已占据47.8%的比例,法学、经济和社会学科也不相上下,比例高达47.6%,数理和医药卫生新增专业所占的份额分别为35.9%和34.1%,而语言文化类学科的新增专业比例只有21.1%,新学位制的波及范围最小要属音乐、艺术类专业,在这些传统学科中,新增专业数仅占11.7%。 此外,新增专业非常重视与国际接轨。据不完全统计,约60%的新增专业课程都属国际合作项目,在1/5的新增专业中包含了一段固定的国外学习时间。超过80%的新增专业已完全采用板块组合教学,近90%的新增专业采用ECTS学分制来评定成绩并进行相应的考试。

三、市场反应与就业前景

按照新学制,学生经过3—4年时间的学习即可获得学士学位,随即进入职业生涯。获得学位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情况至今尚无具体的统计数据。然而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了解就业市场对新学制的反应。德国经济研究所曾对672家企业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雇主究竟如何看待已走上工作岗位的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雇主对获得学士学位毕业生的认可程度

从表2可知可见,只有近30%的雇主愿意把获学士学位的毕业生看作是高校毕业生,而大多数雇主则将其与高级专业技师划等号,或者不能确定这类人究竟应与何种教育水平等值,这势必影响职场对这类毕业生的雇用态度。同一调查还得出了以下统计数字,如表3所示。

表3

企业对新学制毕业生的雇用意向

由表3可知,大部分企业愿意雇用学制改革后的学士和硕士毕业生,相比之下,学士比硕士更受欢迎一些。一方面是由于雇用学士可以比雇用硕士节省工资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工作相对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因而希望雇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学士经过3—4年的大学学习,已经打下了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一定的相关职业技能和方法,比硕士毕业生有更大的知识扩展和实际能力培养的空间。而许多企业内部制定有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的规划,因此,它们并不担心学士毕业生的业务水平。

另外,上述数据还反映出了一种倾向,即企业的规模越大,就越愿意接受新学士和硕士毕业生。这是因为,大企业的运作常常是跨国经营的,雇用来自各国的拥有国际通用学位、适应性强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增强企业的活力,彰显其国际特色。在学位体制改革中,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努力争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希望它们向拥有新学位的毕业生敞开大门。大部分新增的学士和硕士专业与就业市场建立了直接联系,其中2/3的专业积极吸引潜在雇主参与到教学和科研项目中来,80%的专业还为学生创造了在企业实习和做毕业论文的机会。随着企业对“学士—硕士”两阶段大学学制认可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更多的学士和硕士毕业生能够找到直接通往职场的道路。此间,德国有包括安联保险公司、德雷斯顿银行、巴斯夫、宝马、联邦铁路、德国电信在内的40多家大型企业共同发起了“欢迎学士”的倡议活动,表达了支持这一新生事物的积极态度。该倡议书指出,学士毕业生将获得进入职场的机会,他们会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培训为毕业生创造在专业上发展和职位上晋升的可能性。尽管如此,中小企业还是一块软肋,从表3中不难看出,中小企业雇用新的学士和硕士毕业生的意愿与大型企业有一定的差距。对此,石勒苏益格—赫尔施太因州教育部长乌特·埃德西克—拉夫说:“我们已经获得了强大伙伴的支持……然而我们还需要说服中小企业。”

四、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之是与非

任何改革都具有两面性,德国的此番学位制改革触及了其故步自封、引以为豪的高教传统,改制伊始,便成为朝野辩论的问题、学界研讨的中心和大众关注的焦点,从而引得众说纷纭。

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贯彻了“知识无国界”的观点,顺应了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引进新型的两段式学位制,将有利于扩大德国与世界上其他采用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学位制度的国家交流,极大地方便了德国学生和学者出国学习进修,同时也使德国高校的大门向世界开放得更宽。

按原有的学位体制,德国学生获得第一个大学文凭(硕士Magister/Diplom或国家考试证书Staatsexamen)时的平均年龄为27.5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英国23岁,美国24岁,法国26岁)。由于原有的学位制对学期数上限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少大学生的注册学期数接近甚至超过20个学期,一小部分人成了“职业大学生”。按分两段教育的新学位体制,学士是第一个具有从业资格的学位,学生经过3—4年的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可以自由选择今后的发展道路。他们既可以直接进入职场,投身于工作实践,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从理论上讲,一方面能提高高校的毛入学率,减少中途肄业人数;另一方面也可以缩短每个学生的平均在校时间,相对减轻高校的财政负担。同时,与原有硕士学位专业人满为患的情况相比,人数相对较少的新学士和硕士专业可以对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业辅导。此外,鉴于新学制专业的国际性,其毕业生更能畅通无阻地在国内外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加之学生的平均毕业年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德国学子的竞争力和可塑性。

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的举措也顺应了大部分企业的要求。许多雇主早就提出过高校学位制度改革的倡议,并始终支持有关政策的实施。现代的企业不仅希望员工具有优秀的专业能力,而且对其自身的可塑性、适应能力、创新精神、知识面,人品和情商等方面的素质亦有全面的要求。在这些方面,学士毕业生并不逊于硕士毕业生,而其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完全可以从实践中学来,且立竿见影,收效更快。因此对雇主来说,新学制的推广普及,为德国企业创造了更多吸收国外新生力量的可能性,从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才招聘的空间。正如参加“欢迎学士”行动倡议的德国企业在声明中指出的:“长期以来德国企业就希望高等教育进行改革,高教学制应更为贴近实际,缩短学习年限,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并改进在国际上的可比性。学士和硕士学位制度的改革,使全面满足以上要求成为可能,而不会影响专业教育的质量。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对此予以支持。”

然而,在传统意识浓厚、改革事业举步维艰的德国,学位体制的改革也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遭遇到不少反对之声。尤其是新增的学士学位由于学制较短,引来众多非议,同时,人们对毕业生不甚明朗的就业前景也持有疑虑,但首当其冲的还是新学制的质量保证。由于德国高等教育长期奉行威廉·洪堡的精英教育理念,将大学看成一个进行科研和高等级教育的场所,而不是为劳动市场大批量生产低级就业人员的工厂,故德国的大学始终注重教育的档次,不愿屈尊俯就,降低级别,以适应大众的要求。因此,不少人担心改革后的学科和专业质量得不到保证,缩短学制会造成高等教育的泛滥,学制的改革充其量只是将学位换了个标签,害怕这一措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可能直接导致德国这一经济大国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下降。比如,在原有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工程硕士Dipl.-Ing.(FH)是否可以被学士取代的问题上,保守派就持有明确的反对意见。因为德国素以优秀的工科传统引以为豪,而改革政策将学士学位等同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硕士学位Diplom(FH),这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工程学者们的自尊,人们对此学位的含金量是否真能与昔日被视为德国品牌的“工程硕士”相提并论,心中无数。专家坦言,传统的硕士(Diplom)水平不是三四年大学学习就能企及的,一个仅有些皮毛知识的学士远不具备在工程学科领域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工程科研的能力,所以改革不应冒砸掉自己多年打造出来的品牌的风险。

德国大学目前处于新旧学位体制并行的过渡阶段,由于资源有限,时间仓促,新学位制的专业在课程设计上难免会部分地延续和因袭旧体制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学生和用人单位觉得新的学位课程缺乏新意,从而丧失对其的信心。

再者,国际舆论对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亦持有异议。比如大部分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专家学者认为,不应承认德国的学士学位,因为他们本国的学士学习一般为四年,在德国三年就可以学士毕业,其文凭的含金量难以与欧美其他国家对等。而在德国国内,由于不同机构的互相牵扯和官僚主义,也出现了学位称呼混淆的问题。按照改革政策,新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只能授予高校毕业生,但德国工商会(IHK)授予旅游函授班毕业生的学位也叫学士 (Bachelor of Tourism),其培训中心打出的招生广告上甚至还开出了工商管理硕士班(Master of Business Management)。而实际上他们的文凭只相当于专业技师(Fachwirt)或师傅(Meister)的职称,这也给新学位制的名声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另外,对于实行学制改革的专业来说,不同高校相同专业的内容改革后应该如何统一,学校之间怎样取得共识,还有待研讨。同时,对学习板块的定义和具体的划分,各板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考试的设计等,目前尚无十分清楚明确的规定。

针对这些问题,德国联邦教科部认为,引进分两阶段的大学学习模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一举措反映了欧洲诸国对“大一统”教育的强烈愿望,也符合德国教育进一步深入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方针和政策。采用新学制,绝不是与德国优秀的高等教育传统决裂。相反,在“学士—硕士”两阶段的学制下,只要对课程合理布局,精心设计教学大纲,学生的学习目的会更加明确,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达到高一级的教育水平。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甚至建议,允许特别优秀的学士跳过硕士阶段,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总之,德国高校学制改革不仅是更换学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改进学习内容,优化学习方法,面向未来,使德国的高等教育永远走在世界的前列。

五、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之于中国留学生

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对中国学生来说亦有积极的意义。改革后的德国大学学制由于新增了学士学位,使得中德两国高校体制更趋接近。中德两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自1999年开始,就高等教育学位学历相互承认问题进行磋商,双方专家对对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确认:两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可以直接或在通过资格考核后进入对方国家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或攻读高一层次的学位课程,其学分及学习或毕业成绩可以连续计算。2002年中德双方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互相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此协定于2004年1月7日生效。按照协定,中国现行学位制度中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分别相当于德国高校学位制改革后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与其一样分别同德国原有硕士Magister或Diplom和Diplom(FH)学位拥有相互对应的关系,两国高校相应的学习阶段和成绩也大都享有对等待遇。中德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学历等值,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两国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进入对方国家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学习和深造,以取得更高学位。和以前相比,中国学生申请留学德国也省去了在学位对等和认证方面的诸多麻烦。

六、结语

欧洲不少高校学位体制与博洛尼亚计划大同小异,相形之下,德国的学位制改革触及了该国高教体系的核心,可谓“伤筋动骨”。可以想象,倘若其效果日后一旦有违初衷或不甚理想,保守派的批评指责必定会纷至沓来,大兴问罪之师。然而,作为欧洲统一“发动机”的德国深知,旨在推进高教学制改革的博洛尼亚进程有助于从深度和广度上推进欧洲一体化的继续发展,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直接促进欧洲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和文教事业的进一步融合,所以这一发展方向是不可逆转的。现在,欧洲各国大学要求2010年全面实行新学位制的时间表已进入倒计时,而历来独立自主意识颇强的德国各州高教主管部门,能否在今后3年时间里顺利完成这一高教学制上的“统一大业”,还有待于各方的努力。勿庸置疑,拥有辉煌历史、雄厚实力和丰富经验的德国高教事业,在不断探索、稳步实施的基础上,一定会在维护保持优秀传统品质的前提下,顺利地完成新旧学位制的过渡,走出一条既能与国际体系兼容又不失本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来。

注释:

第4篇:保险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会    被害人     精神抚慰。

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恢复性司法理念的产生,各国对于被害人开始直接而全面的保护。首先,建立了国家补偿制度,对于那些因犯罪行为而受重伤或者死亡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予以金钱补偿;其次,建立了相应的被害人援助制度,从提供法律建议、心理慰藉、经济援助等方面保护被害人;再次,刑事诉讼当中也注重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增加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参与权。其中,对于被害人在受侵害后的社会救助与抚慰尚付阙如,亟待一套完备的体系帮助被害人更好的恢复。

一、社会对被害人救助的作用。

社会对被害人的救助主要体现在避免被害人受到“二次侵害”。二次侵害是指“被害人遭受犯罪侵害是第一次被害,犯罪之后由于社会的歧视、忽视以及在刑事司法过程中因为不当刑事司法行为所遭受的侵害是第二次被害。”i在现实生活中,被害人通常通过刑事诉讼程序惩治罪犯,获得经济赔偿,但其却不能因此得到彻底解脱,被害人常常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封闭心理倾向,强迫自己与社会生活分离。精神病心理学家桑德拉·布鲁姆在其《避难所的建造》一书中指出:尚未治愈的精神创伤易于被激发。如果没有对精神创伤加以妥善的处置,在经历此创伤的人、家庭甚至其后代的生活中,这些精神创伤都会被激发ii。精神创伤不仅是被害人的核心经历,而且也是许多加害人的经历。许多暴力事件的发生,实际上是先前经历了精神创伤而该创伤又没有加以妥善地对待,由此重新被激发。因此,恢复精神创伤对被害人来说是重要的。

国家对被害人的救助主要表现在职权性、物质补偿性、条件性。首先、国家的任何行为都是依职权所作出的,该行为具有合法性无疑但欠缺合理性。对于已经受到伤害的被害人更需要社会中有爱心的群体给予温和的、恰当的帮助与救济。其次,国家对被害人的抚慰与救济是以惩罚犯罪、给予被害人补偿金实现的,而对于被害人精神上的伤口却无法安抚,也无法帮助其更快的恢复与融入。在此,社会的功能则能更好的体现,特别是在帮助被害人弥补精神创伤、融入社会方面。最后,国家对任何救助行为都有严格的规定,符合一定条件和标准方能作出,也就是说,有很多被害人会因为救助标准的不合理而得不到救助。因为有的被害人虽然遭受的犯罪侵害较轻,但造成的伤害却很重,由于国家的严格规定,不能法外施恩。

因此,从上看出我们绝不能忽视社会对被害人恢复方面的作用,它是国家这个主体无法替代的,在救助方面具有人性化、温和化、全面化的特点。

二、构建被害人社会救助保障体系。

《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以来,对犯罪人社区矫正已经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社会的矫正与救助作用得到认可。建立对被害人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已经势在必行。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被害人服务机构。我国尚无被害人援助机构,考虑到我国目前庞大的被害人队伍,这类机构很有建立的必要。同时这些机构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社会团体、民间组织iii。可以根据受侵害的犯罪种类不同,组建不同的服务机构,例如性犯罪被害人服务机构、未成年人被害人服务机构以及被拐卖妇女儿童亲属的服务机构等。

其次,提供特殊的医疗服务。由于社会中存在对犯罪事件的反感,使得无论是被害人还是犯罪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受歧视现象,因此被害人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同情和应有的治疗或在医药费用上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样不但被害人的伤情得不到有效治疗,其心理还会受到进一步的创伤。因此,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待被害人应比一般的病人要重视。

再次,提供有效的经济援助。被害人受害之后,由于突然遭受巨大的财产损失或因治疗身体遭受重大损伤而支付巨额医疗费,往往在经济上会遇到困难,虽然被害人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被告人赔偿和国家赔偿,但由于具有滞后性且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我们应通过保险赔偿、社会援助、社会捐助等途径对其给予适当的经济援助。这类经济援助是非常必要的,是社会救助对国家救助的必要补充。因为国家只有在判处被告人有罪后才能启动附带民事诉讼和国家赔偿,而在之前的一段诉讼关键时期却得不到物质补偿,这是很大的漏洞。

同时,应为被害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应当在被害人受害之后及时向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消除和缓解被害人所受的心理损害,被害人的亲友、邻居、同事、刑事司法人员、医疗人员和其他人员及新闻媒体应对被害人的被害经历表示理解与同情

,不能对其进行歧视,而应向其提供感情上的支持。尽量发挥社区的矫正、修复功能,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修复被害人的损失。

最后,尊重被害人的人格。应对司法人员、医疗保健人员、自愿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其他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受害者心理健康的需要,对受害者不应抱有轻蔑甚至是指责的态度。对涉及被害人隐私的案件不应传播,并限制新闻媒体公开报道。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力量为被害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包括生活、就业等方面,以促进被害人人格尊严的恢复,使其重归社会。

应当指出的是,社会对被害人的保障体系并不能代替国家对被害人的救助制度,国家仍然是主导。只有国家以其强制力为保障,才能实现惩罚犯罪、追索赔偿金,即“矫正的正义”。而且社会救助体系应当形成与国家救助制度相配套的补充体系,互通有无、信息共享,从而营造一个包容、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孝福著。《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运行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冯卫国著。《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陈彬,李昌林。论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j].政法论坛,2008年4月。

注释。

1参见刘会平,《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10月。

第5篇:保险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小说;动画;营销因素

一、网络小说动画化的内涵及演进

网络小说动画化,即将网络小说作为动画的原材料,为动画提供剧本、题材等基础且重要的内容,将网络小说这一文字的载体转化为动画,将文字转化为动感画面,使得网络小说产业链进一步延长,也为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条可能之路。

网络小说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渐渐已形成鼎盛之势,逐步成为中国第一大小说群。目前,网络小说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两点:1、依托于小说网站。现在,中国网络小说的数量和读者群都在急速膨胀中,从5亿网民这个数字中就可以窥见一斑。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晋江文学城三家原创文学网站每日平均页面浏览量就接近4亿。2、不甘寂寞的论坛。几大小说网站是主流,是领头羊,但是,各大小说论坛、BBS也不甘寂寞。派派小说,非凡电子书等论坛对网络小说进行转载并提供下载,来提高人气,但是已经很少出现原创作品。

相较于网络小说市场的基奠,我国的动画的发展则异常缓慢。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动画作品在国际上捧回了一座座奖杯。改革开放以后,皮影动画、剪纸动画和水墨动画等特色动画形式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动漫产业的发展。然而,进入90年代末,我国动画则显得后劲不足,动画题材陈旧,僵硬说教,动画形象不够新颖;期间,我国也引进不少国外动画作品,才清楚的认识到差距。但是随着国家的重视,资金的投入,国产动画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在最新出炉的“十二五规划”和“文化体制改革”中,国产动画的发展被提上了日程。

现在,随着多部网络小说被改编,网络小说的产业链正在被延长。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小说《失恋33天》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被搬上荧幕;作者“李可”的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则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话剧,票房和收视率一路飘红。被改编成漫画和网络游戏――小说《鬼吹灯》《诛仙》被改编成同名漫画;在晋江文学城上,网游小说就有3550部。2010年,盛大文学公布了其网络小说改编网页游戏计划,第一批推出的作品共计21款,其中包括《九鼎记》、《猎国》等作品。然而,我国的网络小说动画化的进程几经波折。经典网络小说《悟空传》经过了9年酝酿,将以电影版动画的形式上映,但是预告片中标明2011年底上映,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处于“难产”中。

二、我国网络小说动画化的营销因素分析

ACGMN互动是指A(anime动画)、C(comic漫画)、G(game游戏)、M(move电影)和N(novel小说)这五者之间的相互改编,即一种原创作品经过再次创作和改编,用另外一种或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成为一种新的动漫作品或产品。这里的游戏指的是网络游戏,小说更大程度上是指的是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的主要读者是青少年,其风格轻松愉快,以娱乐性为主,文风由于受到动漫文化的影响,叙述手法与动画漫画语言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再加上小说中的漫画风格的插图,使得网络小说成为最适合改编为漫画或动画的对象。但就目前的网络小说发展状况来看,它已和漫画、电影、游戏产生互动,且效果显著。而唯独没有与动画发生联系。

(一)内容为王。网络小说获得改编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内容。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它的故事情节就是它的必胜法宝。如在日本,完成于1987年的《银河英雄传说》,出版20余年来,仅在日本已经销售达1512万册,平均每8个日本人就拥有一册,堪称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迹。《银河英雄传说》在广大动漫爱好者中间有着非常广泛的知名度,而其作者田中芳树也凭借这部10卷本的长篇小说获得了日本科幻文学最高奖项“星云奖”。时至今日,《银河英雄传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小说、漫画、动画、电影、游戏、同人创作等诸多内涵的庞大文化集成体。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小说都适合动画化。而有一些网络小说只能进行动漫化,不能进行真人化。文字与面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字进入人脑后,人可以对它进行各种尽善尽美的具现化,但具现化的内容又会因人的知识构成和阅历而各不相同;画面进入人脑后就是直观的印象呈现。如果进行真人化,则会在取景、成本、演员等方面困难重重,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为止的真人化网络小说几乎没有涉及玄幻、仙侠武侠、悬疑和科幻等题材,都是拍摄的都市情感剧和穿越时空剧。

现在的中国动画就跟电影一样,要通过审核,而致使很多题材不能拍,即使拍了也不能播。2009年就召开了大型新闻会的《鬼吹灯》拍摄之所以被搁浅,是因为该片涉及太多神怪玄学内容,题材相对敏感因而难以在电影局立项。

(二)受众优先。让受众先行,才能把握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然而,我国的动画却是“为儿童服务”。我国动画产品大部分的定位是儿童,忽略了青少年和青年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这个市场才是动画产业的消费主力军。但是这一代人是小时看着国产动画长大,青春期看国外动画,他们对动画的鉴赏能力远远高于其他群体,而且他们对国产动画经历了由喜欢――失望――绝望的心理过程;网络小说粉丝对所爱作品的想象也是无边无际,如果改编不如意,就会挨批。而这两个群体在很大部分上是重叠的。所以要想讨好他们,仅仅靠一般的创意和制作完全不能引起关注。

其次,改变受众收看习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动画爱好者已经习惯在网络上观看动画片,包括动画大片。一来,电视上播出的不爱看,二来,电影院上映的可以网上下载。这样,我国的动画市场就不能健康的发展。

所幸,网络小说的兴起,形成一批忠实的读者。现在,网络小说可以在各类电子移动终端上阅读。而且网络小说改编往往会使读者兴奋。网络小说动画化可以使动画借助网络小说原有的人气来推波助澜,给力造势。这样,网络小说与动画的良性互动就有助于动画市场的慢慢形成。

其实,动画不仅是小孩子爱看,青少年、成年人、甚至是中年人都爱看。如果划分出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看的动画,则使动画人在动画题材上实现巨大的创新,再加上动画播放时间的改动,符合不同年龄段人的作息播放时间,那么动画会有一个不错的发展。

(三)渠道探索。在日本和欧美,小说已经成为动画业界一支强大的力量,小说――动画――衍生产品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产业链模式。而我国在该类作品出于“零”的状态下,在渠道模式上也在探索。

1、遵循传统,稳扎稳打。虽说我国“动画为儿童服务”的观念很是陈旧。但是,在陈旧观念的框架下,也开出绚丽的花朵。动画《喜洋洋与灰太狼》先在电视上播出TV版,积聚大量人气,然后“试水”电影院,获得高票房和口碑,并在网络上有大量相关视频,而后进行衍生产品的营销,进而赚取丰厚的利润。当然,这类渠道和促销经过多年多国的尝试,是最保险的方法。只要在电视上获得高收视率,那后面几个环节实施起来就相对容易。

2、大胆创新、敢于尝试。2011年的暑假上映的《魁拔――十万火急》令人称奇,被不少人誉为“良心之作”。该作的制作水平一流,赢得不少对国产动画忧心受众的好评。但是该作的票房却一般,约300万元。不过,动画《魁拔》的海外放映权卖了约2780万元。造成这种不痛不痒的结果不得不与该作的营销方式有关。在没有受众基础的前提下,贸然上映剧场版,不得不惨淡收场。然而这部动画的营销方式很是大胆,是第一部在没有大肆宣传下就上映剧场版的国产动画。据北京青青树动画制作公司介绍,《魁拔》还有3部剧场版和52集的电视TV版等着播映。今年,《魁拔》剧场版第二弹会如期上映。

3、改编电影,同样精彩。

《失恋33天》改编自鲍鲸鲸的同名人气网络小说,是中国内地首部为光棍节定制的“治愈系”爱情电影。故事用亲切又不失幽默的方式讲述女主角黄小仙从遭遇失恋到走出心理阴霾的33天。上映4天票房成功突破亿元大关,首周票房更是达到1.89亿,夺得当周票房冠军,成为了年度票房市场的最大“黑马”,同时也是中小成本最卖座的国产电影。

(四)内部革新。最新的《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动画片年产量突破26万分钟,远远超过日本和美国。数字繁荣的背后,却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除喜羊羊外,我们几乎拿不出有影响力的动漫形象和品牌。“质”与“量”呈反比列发展。这种现象与日本正好相反。自2009年来,日本动漫的产量呈下降趋势,但是日本动漫在全世界的影响却日渐升温。2010年,更是与阿拉伯国家签订协议,免费输出日本动漫,影响力可见一斑。

1、严厉政策呵护。现在全国各地的动漫扶持政策大致相同,基本按照制作动画的分钟数对动画企业进行扶持。动画必须要在电视台播出才能获得扶持资金。一些冲着扶持资金而来的动漫企业,作品粗制滥造,然后千方百计将作品送到电视台播出。所以,抄袭、山寨事件的发生就不足为奇。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完善政策,进行鉴定“抄袭、山寨”的标准;改变扶持导向,对扶持的标准引入竞争化;另外,还需要知识产权的相关保护,真正让精品原创动画走向市场。

2、提高版权费。国内,有一个奇怪的现状:动画的版权销售很难实现。除央视外,其他各级电视台买进动画片的价格非常低,每分钟仅几十到几百元,有的甚至没有片酬,动画公司只有靠政府的扶持资金生存。所以,可以尝试用行政力量来提高版权费,恢复动画公司的创作热情,而后,逐步引入市场,真正实现优胜劣汰,更多的精品动画才有望面市。

3、改变思路。在动漫政策的扶持下,一些动画公司已失去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做的动画符合政治标准,都是“给领导看的”动画,完全忽略市场标准,这是动画产业畸形发展又一内因。所以,要把目光投向市场,动画是做给“所有人”看的,否则受众不会买账,电视台也不会买单。2012年6月1日上映《戚继光英雄传》遭到了网友的炮轰。该动画斥资1200万打造,质量确实flash水平。而网上流传着大学生作的预告片“3D版”。这一“3D版本”的制作耗时仅为3天,而制作经费是:泡面一箱,咖啡若干袋,AD钙奶4支,A4纸半包。影评人“多多”说,“这无疑给了劣质动画和1200万一个响亮的耳光。” 而思路的改变也可以使的一些走精品动画的公司免受挤压,逐步实现良性发展。

三、结语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青少年和青年都喜欢日本动画,不喜欢看国产动画。那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现象?那又是什么原因《功夫熊猫》能在国内如此火爆?根本原因还是国产动画技不如人。剧情不如人、技术不如人、人物不如人、资金不如人。与网络小说的结合能够较好的弥补剧情、人物等问题,但动画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则需要更大的投入。如果技术上不能做出符合作者、读者心中的场景,那这部网络小说的动画化无疑是失败的。现在的青年人看多了各种技术特效片,这无疑对动画制作人是一大考验。所以,在技术相对过关、资金到位的情况下,网络小说的加盟则会让动画擦出创新的火花。(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陈少峰 以动漫产业链为视角的ACGMN互动研究[J] 硕士毕业论文 2009

[2]黄鸣奋 泛动画产业研究刍议[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3]任国强 靳卫杰 我国动漫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第6篇:保险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研究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广义上讲“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2001年7月4日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它包括两大类: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我国的中间业务等同于广义上的表外业务。中间业务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的时候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出现,即并不直接以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参与,这是中间业务同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最根本的区别。至今,中间业务已经成为与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了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注。

中间业务在国际金融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80%则来自于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城市商业银行走过了10多年的路程,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一员,但是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这一比例不足3%。因此加快发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势在必行。

一、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中国银监会的2010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数量达到147家,共有从业人员20.66万名;农村商业银行85家,从业人员9.67万名;农村合作银行223家,从业人员8.11万名;农信社2646家,从业人员55.09万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769家,营业网点19.6万个,从业人员299.1万人。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比较晚,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的比重比较底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一般在20%左右,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要达到30%~40%左右。银监会统计数据标明,截止2009年末,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76.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不良贷款率远远低于34.23%的历史最高水平,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降”的态势;截至2011年底,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为99845亿元,同比增长27.1%,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例为9.0%,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这一比例不足3%,但客观地说,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情况普遍不理想。

二、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SWOT分析

为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市场环境和未来发展模式,必须深刻研究城市商业的发展形势,在对城市商业银行优势(Strengh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因素进行动态分析中,即用SWOT分析法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形势进行研究。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

1.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隶属于地方政府是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共同点,城市商业银行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同样也受着政府的干预。城市商业银行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监管部门的监管指导下,始终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牢牢把握“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镇居民”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质效发展为核心,强调效益立行和资产强行,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防控、市场营销、绩效评价、资源配置四大长效体系,实现了自身业务与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

2.管理容易,应对力灵活。城市商业银行机构较小,人员较少,管理扁平化,管理链条较短,高度灵活、决策快速,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相对较为容易,而且能够更容易、更灵活地调整,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3.经营策略创新。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在经营策略上有所创新,走特色化道路,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客户,把大企业客户集中到总行营业部办理,并且对不同的商体客户进行不同的分类,建立相应的企业特色支行、城市居民客户支行、农户客户支行专门服务对应的特色客户,摸索探讨行之有效的服务操作模式,使每家支行都成为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机构。

4.中间业务投入低,风险小,较为灵活。中间业务主要是依托银行自身在技术、人才、信息、机构和设备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几乎不占用较多的银行资金,为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和佣金,所以中间业务的投入低,风险小,较为灵活。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劣势

1.经营风险高。城市商业银行脱胎于城市信用合作社,与地方具有根深蒂固的联系,对地方政府依赖性较强,因此具有一些固定的缺陷,经营风险一般高于大中型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只集中于小部分地区,因此资产组合缺乏分散性,客户集中度和贷款集中度较高,此外经营地域的集中式的城市商业银行对临沂的经济发展以及支柱产业的波动较为敏感。

2.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资产质量存在隐患。城市商业银行虽然能够通过风险定价来追求合理的风险调整后的回报,但中小企业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弱,城市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较高,从而对资本金要求较高。

3.网点和分支机构相对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存在的沉淀效应明显弱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较大。中间业务量占总收入的比重较低,品种和收入相对单一,自身创新动力不足。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比较小,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少,缺乏规模经济效应。

4.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对中间业务的重视不够。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只占较小的比重,对中间业务的重视远远地低于对资产负债的重视,把它置于次要地位,经常服务于存贷款业务。甚至有些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几乎不开展中间业务,甚至把中间业务作为一种优惠顾客的手段。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机会

1.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具有较强地方的金融机构所在的城市,渗透率远远高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分享到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金融资产配置日益多样化,人民对银行传统的需要呈现出下降趋势,增加了对传统金融服务以外的其他金融服务的需求。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对现有的资源进行补充、重组和充分利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金融消费者的需求。

2.城市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目标客户群体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这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发展速度最快的部分,为城市商业银行获取较高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创造了条件。

3.城市商业银行和当地政府以及企业保持良好地政银、政企关系。熟悉当地的政治经济形势,具备贴近企业的信息优势,管理机制灵活,激励机制日趋市场化,能够不管扩大在当地的市场份额。

4.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金融产品也逐渐的网络化,电子银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手段。

(四)城市商业银行的威胁

和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威胁和劣势。

1.品牌不突出。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是城市银行和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相比,品牌和声誉认同度较低。

2.网点覆盖率较低。由于较长时间收到监管政策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只在较少的城市有分行,相比国有银行而言规模不大。

3.专业人员匮乏,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可能会在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中小城市,所以很多专业人员不愿意到城市商业银行就业,多以目前很多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从业人员数量较少,人员结构也不合理,高素质专业人员明显缺乏。从业人员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不高,而且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不能为银行和员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员工对此类业务缺乏一定的积极性。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具体策略

一是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不高,没有竞争力。而且,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相比,网店资源也比较落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更应该重视电子化建设,包括大力发展电子支付系统,加大与网上银行用户的互动,大规模拓展新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银行间的竞争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科技的进步、技术的领先将使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去的优势。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要打破过去传统的概念和运作方式,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逐步实现中间业务自动化、综合管理信息化和客户服务全面化。城市商业银行要结合所服务的特定的地方金融市场,加强利用信息科技的能力,促进业务经营及管理的创新。围绕提高区域市场需求响应的快速性、决策信息的高效性以及科技管理模式的合理性,进行产品、服务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将信息技术与特定顾客服务、风险控制系统、综合经营管理等建设有效相结合,为实现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二是加快实现中间业务经营的多元化,目前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丰富,据统计,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所使用过的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万种,如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范围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等,它们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及资本市场业务。与经历中间业务创新浪潮后的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相比,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仍以传统的结算、汇兑、收付等业务品种为主,咨询类、代客理财等新兴、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品种较少,金融衍生类工具基本空白。要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进行中间业务的产品创新,丰富中间业务的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范围显的狭窄,因此我国要加快新业务的市场和产品的开发。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人才和客户优势积极发展非股票交易的综合化银行业务,开发诸如代保管有价单证、首饰、贵重物品,投融资顾问,代办理财,代办租赁电话银行等及其他满足市民需求的中间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和与资本市场有关的综合化银行业务;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从专业化走向多元化、全能化,从分业经营走向综合经营。

三是依靠于地方政府是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共同点,城市商业银行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同样也受着政府的干预。中间业务的发展不仅是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新的发展契机,而且还是城市商业银行现代化的标志,是金融理论创新的具体表现。因此推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需要中间业务作为必要的催化剂,而中间业务的长远发展也离不开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法律支持,方政府的支持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有效监管是文件发展的保证。地方政府在临商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职责是为临商银行发展壮大创造良好地内外部环境,在内部帮助其化解风险,在外部帮助其壮大实力;规范政府自身在内的经济主体,避免各种变异行为,避免对临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各种干预。

四是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跨业务条线的,既有公司业务的中间业务,也有零售业务、小企业业务和资金业务的中间业务。在专业化经营的条件下,如何协调和统一银行整体中间业务的发展使城市商业银行要解决的问题。为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统一的中间业务统筹协调机构,统一制定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和新产品开发战略,开展中间业务统筹协调工作。在中间业务的绩效考核和利益分配方面,中间业务收入要在中间业务统筹协调机构和所属业务条线管理部门之间进行双边计价,提高相关部门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此外,城市商业银行还要健全中间业务风险内控和监管制度,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稽核和监督,坚持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简历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防范中间业务操作风险,加强中间业务的培训,提高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梦觉.曾小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3):17-18.

[2]王新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06届硕士毕业论文,12.

[3]陆跃祥.唐洋军《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4]R.D.Ireland,M.A.Hitt&D.Vaidyanath.2002.Alliance management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28:413-446.

[5]基于SWOT分析下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研究.[D].彭一,苏州大学.

[6]陆登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及市场定位[J].战略研究,2007.

[7]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8]李志成: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