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言文学弈范文

文言文学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言文学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言文学弈

第1篇:文言文学弈范文

文言文教学,要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教给学生有关古汉语词汇及语法方面的知识,“言”是不能忽视的。但文言文教学只着眼于词语的解释、文句的疏通,满足于把古代书面语译成现代汉语,而忽视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章法的鉴赏的实际语感的培养,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达不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代诗文,大多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的名篇。这些选文大多具有构思精妙、布局严谨、文笔简洁、用语准确等特点,在写作方面可作借鉴。如《核舟记》、《观潮》等,全文结构严谨,感情强烈,用词精准,堪称经典之作。讲授此文时,在消除文字障碍之后必须将上述内容讲清楚,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否则一味地讲授字、词、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那么,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预习习惯。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文言文对他们来说是陌生事物,这时候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是怎样的,便会对日后的学习产生影响。对学生提出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预习要求:学课文之前要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学会对照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专门准备一本记录课文疑难的笔记本……这样的方法坚持做下来,效果应该不错。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以读促“言”入“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作者的生平、生活、政治主张、写作背景等方面的介绍,结合有感情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情感、道德方面给予启迪。如《岳阳楼记》可以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受到精神的洗礼。

再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要求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文言文教法,力求把“言”“文”统一。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在课文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注意抓住课文中的文眼、中心句、关键句,通过对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等“言”的教学,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第2篇:文言文学弈范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是汉语言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用语。是在规定时间内,依据教学要求,使用规定的教材,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最终为达到某一教学效果而使用的语言。是汉语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工具,也是汉语言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同样,汉语言教学语言也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汉语言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的重任,要求汉语言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为人师表。因此,汉语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影响。这也决定了汉语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决定了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的特点,依据学科和教授对象不同:既要严谨规范有科学性、学科性和教育性,又要不乏幽默性、启发性、简明性和可接受性。恰当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但有利于学生轻松顺利地接受知识,还有利于汉语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并建立威信。

2汉语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一般具有的风格类型

汉语言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风格由一般语言、文学语言和态势语言三个要素决定,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创性。每个汉语言教师因个体在性格、知识和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那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汉语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风格类型一般有哪些?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发现,汉语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类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从制约汉语言文学教学语言的主客观因素来看,汉语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大体分为:质朴型、情感型、典雅型、通俗易懂型、机智幽默型等;按照姚鼐的分法,有优美型、阳刚壮美型和刚柔并济型;笼统地说,还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除了这些分类法,依照汉语言教师自身性格不同来分类,大体又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风格。一般性格活泼的汉语言教师所采用教学语言的风格是外向型,其特点是:声音洪亮、语速偏快、感情充沛、幽默风趣;性格偏于内向的汉语言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语言是内向型风格,其特征是:音调适中、语速较慢、庄重典雅、朴实无华。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一般来说,外向型教学风格,由于教师音调较高、语速较快、表情和肢体语言都较为丰富,所以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率较高。长期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学习的学生往往思维比较活跃,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因汉语言教师输送信息速度较快,信息量过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大脑来不及反应,造成知识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严重导致接受信息的障碍。教育的学生容易草率思考问题,不能细致周全掌握知识要点。内向型语言风格,教师往往音调较低、语速较慢、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单一或缺乏,但能细致周密教授每个知识点,学生容易接受消化全部知识,不容易出现积压和疏漏。教育出的学生往往思维周密,考虑问题周全。不利影响是学生长期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学习,因教师讲解较慢,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容易由兴奋转入抑制状态,学生会有瞌睡发困之感。可见,不同的语言风格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每种教学语言风格各有利弊。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语言风格,应根据学科不同、教授对象不同,进行灵活调整。高效艺术化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能帮助学生轻松顺利接受知识。

3实现汉语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方法和途径

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是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语言。一般具有规范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几个特征。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艺术化效果,应掌握如下方法和途径。

3.1实现汉语言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方法

(1)注意课堂语言的声调语速和韵律节奏。学科不同,内容不同,所采用的语速语调和韵律节奏也会不同。适中的语速语调和韵律节奏作用于学生,能引起学生共鸣。

(2)进入角色,带着感情讲课,充分发挥表情和手势等非语言因素的作用。在教学语言艺术化的课堂中,教师衣着整洁,面部表情和手势丰富,针对不同学科和内容,充满感情地运用丰富适当的词汇和语调进行讲解,一定也会感染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有助于学生轻松接受课堂知识。

(3)运用修辞方法,让课堂教学语言生动起来。语言艺术离不开修辞,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巧妙地运用比喻、排比和拟人等修辞方法进行知识的讲解,能引发学生联想和思考,使得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善于引用诗句名言,使教学语言文学化。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引用古诗文和名言警句,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大胆穿插幽默段子、笑话和小故事的娱乐手法,使得课堂真正充满艺术魅力。但要注意分寸,不可过多,否则会适得其反。

3.2实现汉语言教学语言艺术化的途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要使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就需要汉语言教师像演员一样在平时多练基本功。

(1)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来源于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和对知识的透彻理解。教师深入钻研,吃透教材,自会思路清晰,逻辑分明,语言贴切。

(2)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艺术化的教学语言,离不开教师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也离不开教师阅历的丰富和知识的广博。还要多增加自己的情趣,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才能把自己的高雅情绪传染给学生。

(3)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如果一个教师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课堂教学中就不会有高度认真的态度和饱满的感情,也就不会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能轻松运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有浓厚的教学兴趣和对学生的爱。

第3篇:文言文学弈范文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文言文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动起来,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呢?作为一线教师,经过几年的探索、琢磨,笔者总结出了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一、预习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学生愿意读,也喜欢读。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朗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疏通文义;同时也要探索作者行文意图,掌握文章理路,做到灵活记诵。

二、文言翻译

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词句。学生朗读时觉得明白了课文的意思,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有许多地方很不顺手,一些难词,难句的障碍横亘在面前。他们被逼迫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小组讨论,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咀嚼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诸如文言文的词法、句法老师这时不必肢解,不必讲授了。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请教的学习习惯。

笔译之后,让学生分段分层说说翻译的内容,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校正,最后教师给予点拨。

教师点拨时,应注意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出现的疏漏之处,订正时要让其掌握规律性,如单音词变为双音词,补出省略的句子成份,调好句子的语序,强调古今词义的不同等;告诉学生能直译尽量直译,但并不是所有句子都能直译,直译不通要意译。 三、分析感悟

教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的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异,一般说来,对那些属于议论性的文章,可按照论述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要分析论点,特别是中心论点。属于记叙性的文章,可按照叙述的时间先后或空间变换进行分析,一般要重点分析人物和事件。对文学作品,或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进行分析,或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便可进一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择要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对文章进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论,一定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有所悟。

四、拓展延伸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中学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其艺术性、思想性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其中的思想情操,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耿化,把这些内容渗透在文言文的教学之中。

五、实践巩固

素质教育反对搞题海战术,因此设计练习要精简、要抓重点、抓考纲,既做到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效的反馈,又能举一反三,巩固双基。

六、理解背诵

第4篇:文言文学弈范文

1.1语言都是这个国家文化的代表

语言是文化的精髓,要想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连接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象征这个时代的语言。因此,一个合格的译者,在进行英语转换翻译的时候,就必须先要熟知这个国家当时的时代背景。将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文化视角转换的过程,因而英语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它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转换。

1.2每一部文学作品,有它诞生的特殊的时代背景

从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影子,有人说文学作品是时代的精华。文学作品将这个时代最有特色最深刻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给世人。读者在读的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是那个时代。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英语翻译是,我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作品中的话直白的翻译过来,真正的译者需要做到的是把这部文学作品的文化翻译过来。我们翻译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翻译而翻译,而是为了这部文学作品的文化,因此我们翻译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而是这部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翻译就是为了学习他国的优秀的文化。汉语文学和英语文学都是国家的文化象征,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诠释文化。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将英语转化成汉语,他所需要的是译者透视英语文学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学的视角转换。

2.中外文学作品背后文化存在的差异文化的差异

首先体现在一个国家的语言艺术上,语言的不同见证了文化的差异。文学作品是语言的精髓,是时代的缩影。文化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地域文化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地域文化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中外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写照,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认知。比如在进行汉语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在诗词方面就显得太过于直白,中国诗词的精髓是英语远远无法超越的境界,当然在进行讲英语翻译成汉语的时候我们也要关注其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更深层次的透视文学作品的延伸力。其次引起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不同国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发展历程,因此文学作品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受特殊的社会因素的影响文学作品呈现不同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最为突出。中外文学作品都有其精彩之处,再将英语的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的时候需要注意英语的表达习惯。比如在汉语中我们大多使用第一人称,以“人”做主语,而英语中主要是物做主语,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主语的转换才能体会到语言的延伸力。有些汉语是直白的将英语翻译了过来。如,可乐,汉堡。这也是考虑到英语的文化色彩。

3.透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语言艺术文化

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首先体现在语言艺术方面,语言翻译的实质就是文化的之间的交流借鉴和促进学习。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国家的文化内涵,借鉴他国先进的优秀的文化艺术。语言是一门艺术,翻译也是一门艺术。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它的文化角度转换的技巧,将英语的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翻译传达出来,因此要注意的是要把这部文学作品的精髓也就是它的神传达出来。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是指将他的整部作品的内容整体概括出来,侠义的是透过作品中人物行为动作的细节将作品的精神传达出来,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在翻译中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将文学作品的精神烘托刻画出来。每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语言特色,它所代表的是这个时代的风格,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透视这个时代的整体艺术风格。

4.结语

第5篇:文言文学弈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 读 预习

现在的青少年能信口就是流行歌曲,却把《诗经》、《论语》背得磕磕绊绊;能眉飞色舞地特谈"星闻星语",却对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置若罔闻;能把洋节过得轰轰烈烈,却不能说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真让人慨叹:语文教育怎么了?文言文教学怎么了?那么,如何让文言文穿越千年历史的尘埃,如何让文言文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发挥到极致,已经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话题。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而在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教师往往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缺少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在学生看来"味同嚼蜡"。近年来,语文教学届日益认识到文言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是读,有效地读是为了让学生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领悟文本的内容。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敢于泛读、领读,有效指导学生的读,而且要指导有方。

首先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文本。这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新课标对此有明确的要求。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不重视这一点,课堂上学生就像书记员一样拼命记下老师讲的内容,根本不去思考(满堂灌也使得学生无暇思考),不看注释,更不用说查检工具书了。久而久之,便纵容了学生惰性的滋长。其次,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些典型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最后也是最主要的是保证学生自学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体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兴趣,在于交给方法,在于引导过程,决不可越俎代庖替代学生的阅读过程。 文言文阅读应该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学生自己去感受。周振甫先生曾说:"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如何达到 "立体"的效果昵?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大量的熟读、背诵,让学生 "入乎其内",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学会摇头晃脑地尽情朗读,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筛选出课文的相关信息,从而达到"立体"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要给予提示,明确要求,或给学生交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要么来一点有趣的"引子",讲个相关或相似的文言故事等等。这样的课前提示,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给学生自读文言文创设一定的条件;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给予提示之后,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要求。如要识字解意,要熟读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初译出来,并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在要求中还应体现大纲、教材、单元和课文的要求,做到从整体出发,从大处着眼,文道统一。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的效果,绝不能放任自流。

三、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进行质疑、点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多方面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学生也可以互相提问,互相答问,以求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请教师回答。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请学生给予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会带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实在回答不上来,教师可以给予正确答案,让学生牢记,以便对以后的文章的学习起到帮助的作用。针对文章内容深浅度的不同,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在学生无疑处设疑,让学生思考,回答,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他们的思维力。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容量古诗文信息,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已走进语文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将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三峡》多媒体课件能让同学们直观感受三峡风光的秀丽与壮美,使同学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爱莲说》课件可让同学们通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外在形象,感受作者高洁傲岸、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品质;《荔枝图序》课件可让同学们直观了解"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瓤肉莹白如冰雪"等具体形象。

五、帮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第6篇:文言文学弈范文

我在教学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诵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对此感悟深刻。

学习这篇文言课文,要先大致了解一下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意思,为诵读做好准备。

诵读,当然首先是要读准每个字音,看注释、查字典,务必要把每个字的音读正确。“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其中的“”字不认识,不能想当然地读成“shī”,要查字典或注释,读准“yì”这个字音。遇到多音字,要弄清楚在这篇文章中,在这句话中读什么音。“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这句话中的“长”要读“cháng”,不认真就会读错。遇到难字、冷僻字,就更要用心了。读准每个字音,看似简单,真正做到绝非易事。需要我们具有认真的学习态度,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字音读准了,还要多读几遍,牢固地记住。

诵读,要把文章中的句子读“通”,读“顺”,不能把句子读“破”。假如有人这样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开头:“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就是把句子读“破”了。为什么会读成这样呢?句子的大概意思没有弄懂。如果弄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漂亮”,自然就会读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或者读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这样读,就是把句子读“通”,读“顺”了。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加入了标点,一句话的起止位置很清楚,短句子可以一气呵成,长句子可以分成若干个短句,练习读“通”、读“顺”。把句子读“通”,读“顺”,是诵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一句一句地把意思疏通,一句一句地出声音读;意思明白得越透彻,诵读的语气、语调拿捏提越有分寸;语气、语调拿捏得越是恰到好处,把句意表达得就越是明白、透彻。疏通句意的时候,要弄懂重要的特别是对理解句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的含义,要能够把每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假如你和同桌,你“翻译”一句,他诵读一句;他“翻译”一句,你诵读一句,效果一定特别好。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句子,为读通读懂全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7篇:文言文学弈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 学习 兴趣

文言文在高中课本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每册课本六个单元中。有两个单元文言文,占三分之一的比例,但实际教学的课时量远远超过了三分之一。高考试卷中。文言文的考查分值也一般在二十分以上,比例也是相当大的,可见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现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面临这样一种局面: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不遗余力地讲解,而学生却“昏昏欲睡”,或茫然不知所从,很少有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究其原因,大概主要是为了应试,教师过多地注重字词的释义、用法,句的翻译、倒装等等,将文言文的教学变成了古汉语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学生对文章整体美感的认识,忽略了对学生关于文言文的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教师的“苦讲”与学生了无兴趣的“苦学”,必然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当务之急。

古人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还有言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觉得兴趣也是最好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就会自主地去学,甚至去思、去钻,这比教师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教学中,我尝试了这样几种方法:

1 运用典故、成语故事等导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虽然是高中学生,但他们对故事的兴趣还是非常浓厚的,尤其是一些古代的名人轶事。在文章的导入中,恰当地运用跟文章作者或内容有关的典故或者是成语故事,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阅读兴趣。如讲庄子的文章时,可引入庄子的寓言,或者是庄子洒脱为人、淡泊处世的一些故事,像“妻死,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周贷粟、庄周辞官不就的典故等等,让学生从中了解庄子的处世态度和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这样,有了足够的“蓄势”,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就大大地提高了。

2 运用美读法,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读中感受到文章的美。我们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历代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忽略了“读”的环节,那就太有点浪费了。在课堂上,通过读,可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默读,把握语气、节奏、感情等,然后让他们充分展示。读得好的,报以热烈的掌声,并让其他同学去揣摩、模仿,读得不够好的,大家分析原因,鼓励再读。这实际也是一个朗读竞赛,这样的竞赛学生会很自然、很乐意去参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会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也能感受到文章的美来,从而对文本产生兴趣。

3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不要只顾字词的释义和句的翻译,对于一些叙事性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应该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在对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把握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如《侍坐》一文,内容短小,可以让学生分组反复表演。我印象很深的是学生在表演时对孔子“哂”的情态的把握与争论。子路“率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后,“夫子哂之”,这一“哂”到底有哪些含义?怎样表演才合适?好多学生都争着表演这一“哂”,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最后通过讨论,明确了“哂”的含义:微笑中有善意的批评。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但绝不是不相信子路才能的批评。明确了这一点,学生的表演就更生动了。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去体会孔子作为老师的修养,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形象,加深对儒家“礼治”、“仁政”思想的理解。而且在这样的课堂表演中,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所收获。

第8篇:文言文学弈范文

处于小学的学生本身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而且他们的理解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上都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这些共同的因素决定了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引导学习工作。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提问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并且,课堂的提问实质上依然是教师的知识传授。同时,又能够在师生的交流中完成彼此之间的情感交互,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当然,这种价值的最终实现需要借助于教师在提问中所使用的语言艺术。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问能够完成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对于小学生来讲,其课堂的注意力本就容易分散,而数学课程又是令学生头疼的一门科目。因而,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上更容易出现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课堂的提问显然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形式之下,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学习效率也会提高,从而慢慢进入数学学习的正常轨道之上。而一旦学生能够以正常的心态进入学习的状态,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也会被激发出来。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其次,提高学生的活动热情。课堂本身是具有很强的严肃性的。这种严肃性虽然能够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视。但是同样,过于单调的氛围却让学生慢慢进入数学学习的疲软状态。而课堂提问却能够召唤学生进入良性活动的状态中来。而且,当这种互动具备了稳定性之后,学生会形成提问或者询问的习惯,并慢慢促使他们在数学的学习中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活动,也必然会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这对于帮助小学生解决人际交往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最后,提问能够维持课堂的正常秩序。在小学课堂中,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在面对他们所不喜欢甚至不适应的数学课堂中,很容易出现开小差和交头接耳的现象。而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安排提问的环节,看似令一学生措手不及,实际上却也是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仅数学课堂的秩序得到正常的维护,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的价值,也要真正理解提问的语言艺术内涵,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提问效用的最大化发挥,也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明确目的,确定提问顺序

相关研究证明,教师在提问环节如果能够完成连续的提问,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如果问题得以以有序地方式进行有效提问,那么就能够使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另一方面,连续的提问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同时也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更深层次的互动。由此可见,教师如果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提问顺序,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要真正完成这一具有完整意义的连续提问,教师就必须注重两大问题:问题的重点以及问题的层次。换句话说,教师必须完成一个具备目的性的,有核心的连续发问。当然,这一核心问题的存在价值并不是让学生形成客观的记忆,而是帮助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回忆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认真的态度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同时要保证问题求解的有序性。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核心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并能够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和讨论欲望的目的。把握问题切入点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环节时,应当准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的节奏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而要达到这种精确把握,教师可以丰富设计问题的方法。

其一,设计生活情境问题。例如,在学习《加减法》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体育课上,小明发现自己的前面有6个人,而自己的后面有4个人,那么请问小明所在的这一竖排一共有几个人?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同样以设置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的规律。具体的情境内容如下:“有学生a、b一同去看望教师c,(a+b)*c,然后这两个学生分别同教师握手可以得到:ac+bc,那么请问教师c握两次手的做法正确吗?如果学生a先伸手,教师c却先于学生b握手,即结果是a+bc,那么请问教师的这种做法对吗?结果很显然,在后一个情境当中,教师c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并用式子表示出来。对于初学乘法分配律的小学生来讲,其意义和结果都是很难掌握的,但是通过教师对这一式子进行情境的加工设置之后,很显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分配的“内涵”。由此可见,在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又在学生理解范围之内的情境问题设置,不仅能够简化教师讲解的任务,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形成完整的认识。

其二,以教材知识为切入重点。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陷入了提问的误区,在这种误区之内,教师过于频繁地向学生发出提问,不仅让学生产生过度的紧张而形成排斥心理,同时可能因为问题过多和过杂,让学生对于章节内容的学习形不成主次印象,造成课堂的无重点。而且,高密度的提问,会造成教师成为课堂的完全主导,而学生却成为被动的回答,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学生的思维势必受到激发的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好问题的提问数量。尤其是,在知识日益增长的今天,教师必须有一个问题提问的标准。而这一标准实际上就是教材。教师可以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掌握到的重点。这样教师才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丰富问题特性 任何一个问题的设置都必须具备鲜明的特点,这既是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语言艺术的要求,同时也是让学生对问题印象深刻的必然。因此,教师要想提升问题的效能,就应当丰富所设置问题的特性。一般来讲,问题可以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其一,聚焦性。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够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重新聚焦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陈述,以告诉学生他们的回答不正确的原因。例如,在学习《质数与合数》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四个相同的正方形能够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当学生回答是一个时,教师也可以继续深入解释,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的这一个长方形其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对此,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们只能是一个长为4宽为1的长方形?而不是边长都为2的正方形?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之后,教师就可以继续重复问出这一个问题。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了。

第9篇:文言文学弈范文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翻译1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翻译2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虽有嘉肴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其此之谓乎!

【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河中石兽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

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niè),石又再转(zhuan)。转(zhuan)转(zhua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diān);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就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

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翻译3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看了“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翻译”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