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语文时间范文

高考语文时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语文时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语文时间

第1篇:高考语文时间范文

梳理归纳语文基础知识,建立语文知识系统。一般在第一轮复习中,老师会结合复习资料专题以及课本给大家梳理归纳讲解每一个专题的每一个知识点。资料专题会将语文知识划分为几个板块,包括有词汇知识、标点知识、修辞知识、文言文知识、古诗文知识、现代文体知识、写作知识等。第一轮复习最为详细,相比二三轮所费的时间也更长。那么在第一轮的复习中,除了跟随老师的脚步,我们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文言文字词以及成语词汇摘录。准备一个笔记本,做好一轮复习中的一些摘录。对于文言文字词,高考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也就一百多来个,每天摘录并理解几个文言文虚词诗词的含义和用法,久而久之,你会觉得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会变得异常轻松。对于成语,我的建议是将大纲中的成语详细的分配每一天,例如小编那时候就是固定每天理解记忆五个成语,久而久之,一本看似难以记忆下来词汇大纲也就不在话下了。在这过程中将容易望文生义的词汇摘记下来(考试最喜欢考望文生义的词语了)。收集摘录好的文章段落。再准备一个笔记本,将从报刊上或者杂志上一些精美的文章段落,或者好的素材摘录裁剪在笔记本上。小编那时候也摘录了一个一个薄薄的小本子,考试之前拿出来翻看两遍。记得小编那时候好几次作文的素材都出自这本自制的小本子呢。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量。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顾名思义,边阅读边理解。要想提高阅读理解势必要增长自己的阅读量。在学校可以订购一些杂志,例如《青年文摘》、《读者》等等,也可以购买一些关于时事点评的杂志,不仅提高阅读量,还给作文素材找了一个来源口。并不赞成一次性就把杂志看完(虽然我知道这很难控制),每天在繁忙的作业之余看上十分钟左右最佳。

基于高考大纲进行专题训练。如果说第一轮的复习是进行详细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那么第二轮复习便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在这个阶段中,老师会针对每一个专题出大量的试题。例如古诗文鉴赏专题,老师会出十几道古诗文鉴赏的题目让你去完成。其目的是为了让你学会熟练的运用语文基础知识,顺便查漏补缺。除了跟随老师的脚步,你还得学会自己做好这几件事。发现自己的薄弱点在亦步亦趋跟随老师的进度的训练过程中,找出自己相对薄弱的专题,一个或者几个都行。然后自己从一些复习资料中找到你薄弱的专题的题目,然后规划一下,每天做一个这种类型的题目,并对着答案认真分析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你会惊喜的发现,再次面对这种题目的时候你回得心应手。错题笔记。对于各个专题自己做错的题目,不如裁剪下来几种在一个本子上。并注明每种题目的错因。比如说找病句的错题,可以在旁边分析出找错的原因等等。小编当时的错题本主要是围绕新课标卷的9道选择题。选择题是客观题,语文要想拿高分,那么客观题最好全对。小编当时高考的选择题是全对的,这一点,错题本功不可没。每周进行一次作文训练二轮复习是从高三下学期初开始,这个时候很有必要进行一下作文训练了。如果老师并没有全班组织训练的话,你不妨自己找老师讨论一下,自己训练,然后让老师评价。每一次的模拟考、月考的写作都要好好珍惜。

依据高考大纲进行高考语文实战训练。这一轮复习到来的时候,差不多还有一个月之久迎来高考。在这个阶段,老师一般会让学生做成套成套的卷子,然后逐个题目分析讲解。主要是为了查漏补缺的同时熟悉一下高考的形式。这个阶段,我们得做好以下几件事情。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面对成套成套的卷子时,应该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因为你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找出、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后补上这个漏洞。同样的,对于一些错题,依旧可以裁剪到错题本上。合理分配好时间,这里所指的时间是每个题目所要花费的时间,一堂语文考试一百五十分钟,太慢了肯定不行,太快了质量未必会好。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学会自己摸索如何分配时间。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高考语文时间范文

一、教师要有可为的思想

高考试题每年都力争出新,这是公认的。但是,年年都要出新,究竟能新到哪里去?新是相对的,稳定是绝对的。从这两年广东高考作文的阅卷情况来看,作文平均分没有提升上去,水平也没有提高多少,倒是学生的作文基础越来越走下坡路。这说明了我们不少教师在作文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过于追求文风的花哨,过于追求写作的技巧,内容空洞,堆砌材料,无病,假话空话连篇,完全背离了写作的正道。可以说取巧的作文训练是不可取的。

大家都知道学生能力形成的起始点是练习――一种反复进行的动作方式。作文教学自然要从学生的“练习”入手,指导学生的“练习”,使这个反复进行的动作方式科学高效,能够最优化地形成技能,进而形成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能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技能,掌握技能的过程是形成能力的条件之一。技能的形成只有通过练习达到。能力的形成过程之一应该包括这些环节:练习――技能――能力。因此,作文教学应把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梳理出来,排成序,然后通过练习一个个解决。配合上相关的选文组成单元,一个单元解决作文的一个重点问题,虽还是做综合作文,但作文指导、批改、评分、讲评都突出训练重点,符合单元重点要求的给高分,非训练重点的问题在以后的训练单元中去解决。这样就形成了以作文技能为中心,读写结合,选文服从技能训练的作文教学模式。

二、要有序列,统筹安排

高三作文教学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每次作文都应该有重点地训练一两项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作文训练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使他们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闪光点,找到写作的新动力,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针对学生的实际,笔者是这样构建训练序列的:

第一阶段:基础训练。主要内容是语段写作、议论文说理的方法、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分解论点的方法的训练等等。一般安排四到五次这样的专项训练,目的是夯实学生的作文基础,为学生快速提高写作能力创造条件。

第二阶段:结构技法的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快速搭建好文章的结构框架,训练运用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结构文章的能力,其中又以并列式为重点。每一种结构模式训练两次,总共是六次,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运用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减少因思考运用何种模式而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让学生把构思的主要精力放在审题立意和选用材料上,从而达到快速成文的目的。

第三阶段:审题立意的训练。训练学生快速审准题意的能力,训练的重点可放在话题作文上,分为一字型、一词型、句子型、观点型和寓意型等几大类别,加强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的审题训练,力求让学生的审题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一般进行五到六次针对审题的专项训练,达到不管拿到什么题目都能快速准确确立中心的目的。这个阶段依然不能放松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练习。

第四阶段:作文升格的训练。这个阶段是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训练后,学生的作文基本定型,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而安排的。主要是全面巩固前阶段训练过的内容,能使学生自觉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学会针对问题进行修改,掌握提升作文层次的方法,并对自己写作的薄弱环节进行补缺,力求使作文水平得到一次新的飞跃。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引导,重在心理调试,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三、以范文开路,微观指导

选文首先是自己学生的作文。选这样的作文既亲切又符合学生的实际,而且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或警策作用。为了挑选出合乎每一次训练重点的作文,需对每一位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选出优秀作文和病文。病文比较容易挑选,优秀作文需要仔细斟酌。为了激发更多学生的作文热情,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写作成功的乐趣,我们每一次都尽量挑选不同学生的优秀作文印发给全体学生,这样能激励更多的学生写好每一次作文,因为每一名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让老师看中,他们都使出浑身解数。

其次是非常标准的名家名篇,主要有《理想的阶梯》《说“勤”》《怀疑与学问》等等。这几篇文章确实是经典的议论文,很有学习和模仿的价值。比如《理想的阶梯》,我们觉得除了字数,这篇文章简直就是为高考议论文量身定做的。比如题目(简洁醒目)、语言(朴实无华)、材料(十分丰富)。文章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出色。它使用了中心论点加分论点的形式,使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选择名家名篇的文章,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名家的作品也并不总是高深莫测的,其实也是可以学的,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再次,选择高考和各地模拟考试中出现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新颖的立意、巧妙的构思、充盈的才气、酣畅淋漓的语言表达或许是我们的学生学不来的,但是文章的思路、结构、材料是完全可以通过模仿而习得的。比如2006年广东省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的光芒》的对照式结构,2007年广东省优秀作文《实现心中的理想》的并列式论证结构。这样的例子很多,每年各省涌现出来的大量的优秀作文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四、要体现对命题趋势的研究

“稳中求变,变中求稳”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中“稳”是命题的主流,从近六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情况来看,“稳”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关注现实,以生活现象为主题,重视社会的细节、潮流、内涵等。如2006年重庆题“走与停”、江西题“雨燕减肥”、北京题“北京的符号”等。其次,关注人生,以人生价值为主题,探讨生命的内涵。如2006年辽宁题“肩膀”、江苏题“人与路”、湖南题“谈意气”,广东题“雕琢心中的天使”等等。第三,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和创新精神的命题思想不变。其中社会的责任意识、传统的人生精神和人生的悲悯情怀是重点。

在“变”的方面,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作文命题的多元化已成定局。二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形式开始相互渗透融合。三是作文评分标准将更加严格,首次出现错别字错一个扣一分的新规定。

为了在作文教学中体现教师对命题趋势的研究,我们将研究的结果转化为具体的作文题,同时力求让作文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有激发功能,既让人人有话可说,又让优秀的学生能脱颖而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完卷。第二,题目既要有广阔的写作空间,又要有一定的限制。第三,有新颖性,使学生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更难以照搬现成作文。

五、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练好书写基本功

字是一个人的第二外表,写字教育能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刻苦顽强的品质,养成高雅乐观的情趣。尤其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实行无纸化阅卷后,因为卷面原因造成不必要的失分,甚至得0分屡见不鲜,所以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不能忽视。进入高三后,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购买一本字帖,书写内容是关于高中必背的古诗文,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备考时每天“偷闲”练上十几分钟。长期坚持,不但能把字写好,而且能把该背的书背下来,可谓一箭双雕。

良好的作文习惯还包括:阅读习惯,观察体验生活的习惯,日记练笔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联想与想象的习惯,口头作文的习惯,先想再写的习惯,快速行文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评判作品的习惯。这些习惯,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

第3篇:高考语文时间范文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问题式教学 实施过程 相关思考

实施问题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发散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问题式学习还能培养其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只有广泛阅读、筛选、提取有用的信息,才能解决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就为他们今后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问题式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促使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逐步改善学习方法。

一、问题式教学实施过程

问题式教学是以提出问题为开始、解决问题为终点来展开教学的,操作过程包括以下几步。

1.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提出问题。首先要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然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情境要在创设问题时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等实际情况,采取多媒体等形式,配合音乐,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用英语英语进行对话交流。创设问题情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2.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根据情境,将学生分组,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资料收集的方法。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确定探究的问题,也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相关的问题有一个逐渐深入认识的过程,还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分析问题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可以集思广益,使组员之间交流讨论各自的观点,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形成大家都认同的解决方法和结果。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学生每个环节的参与和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共同协作和生动活泼的展示探究成果的形式,使得问题式教学效果最大化,并培养学生的问题式学习习惯和能力。

4.最后的总结

在解决问题之后,教师首先应及时进行总结评价。评价可以由教师进行,也可以由学生互评。总结可以对每个小组的探究成果给予等级评价,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具体的建议,适当地反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包括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在小组的收集讨论活动中做了哪些,自己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对问题解决是否满意,以及对问题探究过程的看法和建议。最后教师对问题探究过程进行总体的小结,引导学生在理性上认识问题式学习的所得,达到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

二、问题式教学的思考

1.问题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积极参与,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合作能力的发展。在高中的学习压力和考试压力下,学生基础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重要的方面。问题式教学要求较高,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要使问题式教学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教师就要提高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学校就要完善教学设施。

2.教材是目前教学和学习的主要来源,教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主要的话题、题材和范例,但是教材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因为教材的内容是比较稳定的,而且篇幅是有限的,相对于创新的问题式教学方式,以及学生提出的无限的问题,教材的内容不够广泛。因此,教师在实施问题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问题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及其协调性,将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3.评价应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也要接受学生的评价和建议,这也是实施问题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既是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与改进教学的手段,又是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检验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的重要方法。而评价具有比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因此,在问题式教学中,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就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地整合,从而更客观、更公正地激励学生。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式学习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出发,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培养和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同时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家海.“问题链”式教学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第4篇:高考语文时间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对人的尊重,对人文力量的肯定,对人格完善的追求。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密切关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传播和创造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职业技术必须把人文素质修养作为高职学生成才的重要目标予以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普及和深化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感悟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解决“应当怎样”的问题,强调“以人为本”,要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成人格、气质和修养。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在教育的功利倾向和实用主义影响下,我国虽然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传统,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脱离的问题却比较严重,造成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缺乏,道德意识与道德修养欠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理轻文”、“重智轻德”的倾向;处理事情,思考问题往往从本位主义出发,以我为中心,团队意识欠缺,个人经常“游离”于集体之外。高职学生民族文化缺乏,对科学常识知之甚少。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让“弘扬人性,提高人才素质,完善人格”的高职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和谐,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说明和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怎样度过这些人类最重要的课题,也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学生的立身之本;掌握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教育的本质是改造人的本能和开发人的潜能的统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训代替不了人格的塑造。现代社会要求创新人才必须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人文知识是精神世界的知识。人文文化背景愈宽厚,人的融会贯通能力愈强,创新能力愈强。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和选择教育的价值,要塑造品学兼优的高职学生,必须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崇高目的,强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强化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科学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相统一的特点。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开启智力;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凝聚力量和激发活力;有助于形象思维,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提高人文修养。在新的形势下,人文精神将产生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储备和道德素养等,都是先进的人文文化精心塑造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和文明形象。教育首先是一项道德养成事业,如果我们只注重智育的开发,忽视品德塑造和人文素质教育,不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注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有可能是有智商而没有智慧,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有文化而没有教养,这是十分危险的,必须引起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视。

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探析

1.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意识,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融合。高职学校要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必须把文化素质教育放在基础的平台上加强和建设,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核心地位来抓,注重理论和知行学习,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其目的是以培养高职学生全面素质为主线,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充分体现当今高职教育的新使命。科学教育应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要加强全人教育、通识教育,注重人格的整体发展,坚持互补性、渗透性、主体性、内化性的原则。在具体办学过程中,要以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导,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己任,不断营造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氛围,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与融合。

2.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实现人文气质和科学精神合壁,促使学生追求自我完善,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高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要向综合化发展,多增加一些人文科学课程,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提供条件,在学校内形成文理渗透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尽可能达到文理交融。完善学科布局结构,不仅要考虑物质建设的需要,而且要考虑文化建设的需要和精神食粮的创造。通过“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注重将道德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实践的有机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胸怀大志,同时又要力戒浮躁、淡泊名利;要教育学生敢于创新,善于脱颖而出,善于同各方面协作。

3.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高职院校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抓住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重要任务不放松。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对学生性情的陶冶、气质的培养。坚持按精品原则规划校园建设,着力提高等高职业技术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的文化含量和美学品位。通过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陶冶来形成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在新的形势下,在教学课堂之外开展一些人文讲坛、科学讲座等专题性的学术讲座,高度重视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文艺活动和各种学术沙龙,通过优化学术环境,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这样一种氛围,要形成团结、合作、和谐的良好气氛;同时,要优化高职学校的管理环境和服务环境,教师要善待学生,作学生的表率和引路人,学校的管理应是一切为了学生,要不断改善教学设施及配套的后勤管理设施,以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

第5篇:高考语文时间范文

在这一年来的教学工作中,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实际,设计教学。

由于是第一次担任高三语文教学工作,缺乏上高三的经验,所教的又是理科班学生(他们在心理上有重理轻文的倾向),困难和压力确实很大。但是面对考验,逃避和悲观都不是正确的态度,惟有迎难而上,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强化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逐步形成能力,才是应取的办法。因此,围绕着如何搞好教学,我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首先,调查了解,掌握学生情况。我对所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全面了解,掌握他们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针对他们学习积极性较差、语文知识基础也较差的实际,初步明确了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就是要从“双差”的前提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目标,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进而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素质。我的整个教学工作都围绕这一立足点,持续不断地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其次,学习业务,重视信息沟通。尽快熟悉和掌握教学业务,提高教学水平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我在教学工作中,除了自己抓紧学习有关业务知识,还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特别是老教师学习(尤其是何宗华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从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讲授到复习考试的合理安排等教学环节,认真吸取他人的有益的教学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此外,我还特别注意对教学考试信息的收集整理,使有用的信息为我所用,增强复习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信息的沟通往来,对于开阔视野,了解情况,取长补短,提高水平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耳目闭塞,甘作井底之蛙,对教学是不利的。学校在信息往来方面也为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收集了各省市交流的考试信息和题目,供教师参考使用。对交流得来的各类信息和题目,我都十分注意分析鉴别,并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题型和题目给学生练习,进行强化训练。再次,方式灵活,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成效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引起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如果通过教学方式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灌输,那么又怎么会激发和形成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呢?学生一旦觉得语文学得一点味道都没有,可以说,语文教学真的是失败了。因此,怎么样通过教学引起和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和爱好,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于是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启发教学法,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我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于语文课,从“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实践证明,我所尝试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成功的,很多原先不喜欢学语文、语文成绩很差的学生,特别是视学语文为畏途的理科学生逐渐转变为对语文有兴趣、下功夫,从而在会考和高考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突出重点,补缺补差。

就部分学生而言,语文学习基础比较差是事实,但相对来说,不少学生的一些科目学得还比较好,只是存在着“瘸腿”现象。个别科目非常差,以致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语文就是不少学生较差的科目之一,尤其是在理科班学生中,很多学生往往就是因为语文一科没有学好,以致拉了后腿,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对于这些为数不少的学生来说,只要语文成绩上去了,学习面貌马上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因此我感到这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抓住的重点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我针对这种“瘸腿”现象,及时对这一部分学生采取补缺补差的办法,着力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如对这两个理科班中的部分学生重理轻文,把精力都放在理科学习上,对语文满不在乎,满足于及格就行、差点也没关系的思想态度,我分别就其长远的分析和考试的要求等方面帮助其认清这种思想态度的偏颇和不利因素,促其警醒,痛下苦功。同时采取动态跟踪,随时帮助的办法,紧紧抓住不放,每次测验,我都在考试一结束,马上给这些学生当面批改,寻找错误的原因,并让其一一改正。自习课时,也经常督促他们拿语文练习来看来做。这些学生毕竟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进步很快就显现出来。这时再适时地加以鼓励和表扬,更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在会考和高考之前,我又及时作了考前动员,结合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考试目标,这些目标既有一定高度,同时又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即是切实可行的目标,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期望又充满信心。结果在会考和高考中,这些学生的语文成绩基本上都达到了预期目标,终于较好地解决了“瘸腿”现象。转贴于

三、教授方法,训练能力。

第6篇:高考语文时间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以“积极推进、重点突破、兼顾各方、逐步到位”为基本思路。尊重学生发展,注重语文教学规律和创新,以语文教学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优化教学过程,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将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将过程与方法相结合、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高中语文的育人功能。

一、传统和创新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所要求的语文教学方法不是单纯地追求“新”,教师要明确教师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有效地将传统和创新教学教学方法相结合,既充分传承传统教学中大方得体的教态,又要富有创造性地、幽默诙谐地讲授内容,将高中语文读、背、写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到教学中。既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精彩,又要注意课后的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体现自主合作的教学精神。

读,侧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作为语言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段落大意,并通过文字分析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教师积极培养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选择优秀读本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背,是学生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再认再现能力的考核。能够将平日素材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是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背诵名篇的要求的体现。

写,强调学生的识记和运用能力。教师让学生将所学做好笔记,做好课文的分析,做好心得体会的记录,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坚持每周3篇,体现学生的生活感悟。

二、课本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新课标要求高中教学要利用现代媒体和教学手段,这是改革的必然和发展趋势。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高中语文课本的内容,将文字具体化,使学生对课本的内容更为深刻地直观理解。将课本知识与现代教学相结合,摒弃因偏重一方而影响教学效果的做法。通过情境设置,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需要自觉地调整心态和学习策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三、考试成绩与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

新课标要求对高中语文的教学评价要将结果和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过程性的评价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效果,注重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注重学生价值取向的培养,将学生的成绩与课堂表现、课后学习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和客体的互动与整合。在评价过程中,要理解和掌握评价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肯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最终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改教学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反思,注重方法,培养能力,构建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新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应用,将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刚.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实施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1(10).

[2]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第7篇:高考语文时间范文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注】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词人看似写山和月,其实是借它们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上片写青山“招不来”,又写青山唤我到溪边和它一起居住,再结合词后的注释②,青山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下片写明月,“在天高处”,并且还夜夜听读屈原的《离骚》,结合屈原的形象,明月的特点也就很清楚了。

答案: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词人想象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词人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笋皮。③帙:包书的布套。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这是一首咏竹诗,诗人要借“竹”言志,所以对“竹”的形象给以着力描绘,要准确把握其形象特点,必须关注分析这些描写其形象的诗句。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宜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答案:前三联描写出清新秀雅的新竹形象。它是新出嫩竹,颜色翠绿,竹影阴凉;雨洗后更加洁净,风吹过香气怡人。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①,卷雾出山楹②。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解析:分析“风”的形象,应由诗歌中对风的描写和评价入手,诗人言风“凉”,使“林壑清”为“涧户”“驱烟”,为“山楹”“卷雾”,日落山水静寂之时,又吹响松涛,让人们欣赏美妙的乐章,不辞劳苦地工作。尽管人们看不到它的踪迹,但它的一举一动都满含对人间百姓的深情厚意。所以诗人称其“有情”。

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张 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一是从炼字角度,对“出”的理解,有助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二是从表现手法看,动静结合,而浓烈的画面感,又使得此句充满强烈的动感,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三是从拟人手法切入,使得山峰形象生动传神,表现作者高洁独立的人格。

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 熟

孔平仲

第8篇:高考语文时间范文

一、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率。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学习成效不高的问题,逐步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的现象。其次,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静为动,将教学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生动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研读课标,钻研教材,把握要求,注重反思

课标体现的是教学目标,教材是载体,是参考,是范例。所以,老师首先要研读学段目标,认真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到将教材烂熟于心,对导学过程胸有成竹。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打造高效课堂之关键。课后反思是包括值得继续发扬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好课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课堂上提高效率。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最后,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不能相同。

四、认真研究并设计好课堂提问

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能引导他们快乐地学习,能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问的方式必须有效

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思维开阔。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

3.问题要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课堂中所提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

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课堂节奏把握的好坏是一堂课是否高效的关键。课堂上,有的教师给学生提出了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效果很差。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看起来热热闹闹,学习效果不甚了了!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做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做,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六、积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增强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当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我们广大教师所喜用。

“合作学习”把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地位会更加突出。

七、优化练习内容,巩固知识,拓展积累

每节课后,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可以使学生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更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环境的因素等。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认真备课,创新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师生、生生多向的,多面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这样高效课堂才能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第9篇:高考语文时间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 人文素质 思考与实践

0 引言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件,如北京演艺职业学校的辱师事件,四川地震中“张雅辱骂灾区”事件,观看《南京!南京!》两名90后学生电影院被逐事件,杭州胡斌飙车撞死人事件,不禁让我们发问:“我们的青少年怎么了?”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这些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对尊严的践踏,缺少人性的良知,缺少人文素养。我国中职生大多是15~20岁的青少年,由于许多中职学校急功近利,忽视对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使得有些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差,这是值得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和思考的问题。以下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1.1 文化水平偏低,人文知识缺乏

大多数中职学生入学成绩较差,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入学后,由于思想认识偏差,这就导致文化素质低下。再加上大多数学生重技能,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使得相当部分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美学知识缺乏。

1.2 文字功底薄弱,表达能力不强

不少学生因以前语文没学好,所以听说读写能力不强,这就造成了字写不好,话不会说,句不会断,文章不会写,经常发现学生写的请假条,思想汇报,工作总结等应用文,多是格式不对,条理不清,词不达意,错字连篇。面试时,学生不知如何表达。

1.3 自卑心理严重,承挫能力脆弱

大部分学生因有失败的经历,心里有阴影。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承挫能力脆弱。在学习、实习过程中,稍有不顺,很容易就会心灰意冷,毫无斗志,甚至破罐子破碎。有的则长期抑郁,导致患上抑郁症,甚至发展到精神分裂症,造成个人、家庭的悲剧。

1.4 理想信念缺乏,人文素养缺失

很多学生认为读中职意味着理想的破灭,今后只求“学一套技术,找一碗饭吃”。因此出现了专业课认真对待,文化课敷衍了事的现象。由于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导致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没有进取之心和成才之志,抱着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心态。

2 提高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2.1 符合时代的要求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劳动者是“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的人才”。技术含量低,简单重复的职业越来越被技术含量高、综合创新的职业所替代。时代要求现代劳动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还要有科学思维方式、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挫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出的学生要会选择,会创造,会合作,会抗挫,具有现代人格的人。只有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2.2 符合中职学校办学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获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技能,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学生不应该只是个“工具人”,还应该是个“社会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2.3 符合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大多中职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终身的过程,这不仅要求中职毕业生具有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及审美能力,积极进取的心态;竞争与合作的意识意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心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知道如何发展职业技能,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如何为社会做贡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3 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3.1 转变师生观念,重新认识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重视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即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基础课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形成服务,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准备。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3.2 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开设人文选修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综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要进行课程改革。中职学校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在遵循教学循序渐进规律,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人文选修课,人文选修课可以包括哲学、文学、艺术、法律等。例如“社交礼仪”、“心理健康”、“诗词赏析”、“论语心得”、“美学艺术鉴赏”、“创造与创业”等,全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每学期选择1~2门,实行走班上课。课程的教材由任课教师自定,也可以自编。这样有利于拓宽人文视野,陶冶情操,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激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校刊等阵地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学校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和业余党团校的作用,充分挖掘和施展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大赛,校运会,美化教室宿舍比赛,征文比赛等等,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体验到美,产生美的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校风,学风,校园精神的形成。

3.4 丰富教师人文知识,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人文素养的培育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业务过硬,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再次,通过有效的管理监督,强化教师学习的效果。最后,要求教师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总之,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既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训练,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才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人才。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