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产品实训总结范文

电子产品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产品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产品实训总结

第1篇:电子产品实训总结范文

一、《电子产品系统设计》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现有的认知体系为基础,以培养具备技术指导、研发助理所具备的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时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技能组织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活动,精讲多练、务求实效。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围绕电子产品设计研发助理、电子产品生产一线技术支持等岗位的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岗位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定;根据企业需要以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将实际研发项目、典型产品案例及学生创新项目作为载体构建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建立过程化、标准化、开放式的教学评价。

二、《电子产品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按照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来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框架,用从而构建教学内容。要根据电子从业人员的典型岗位,提炼出其典型工作任务有硬件电路设计、测试方案制定、文件整理以及产品故障分析,结合校企合作,本课程中以典型、真实的电子产品为载体构建教学内容。根据电子产品的结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硬件电路、软硬件结合、软硬件结合,本课程选取了直流稳压电源、智能LED照明控制系统、方波信号合成器三个电子产品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其中直流稳压电源为校企合作单位康舒电子的主要产品之一,通过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加强学生电子产品系统设计的能力以及;智能LED照明控制系统为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培训项目,根据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在子任务的完成中,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特别是程序读写能力以及系统调试能力得到加强,并且学生按照大赛要求进行分组以及分工,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加强;方波合成电路的制作来自电子设计竞赛,这个项目主要以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为主,强化学生模电、数电等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序化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负责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项目间按照由简单到复杂进行编排,我们的学生普遍程序设计能力较弱,项目1为纯硬件电路,电路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成功率通常较高,提高学习积极性;项目2偏软件,注重程序编写和调试能力的培养;项目3是软硬件结合电路,偏硬件,注重软硬件的联合调试。按照电子产品设计与与制作过程对项目内的教学内容进行序化,即由方案分析、总体方案设计、各单元电路设计以及制作,系统统调。

三、《电子产品系统设计》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设计

本课程以学生主题,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按照电子产品设计的工作过程进行产品开发,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达到预定目标。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融小组讨论法、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法、演示法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到“我要学”。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中,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设计。教学过程如下:首先展示成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工作过程,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在计划阶段,主要任务为资料搜集整理以及方案分析;第二阶段为设计阶段,根据成员分工分别进行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以及文档整理,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第三阶段阶段为实施阶段,即系统联合调试阶段,主要任务是测试方案的制定、测试数据以及故障排除,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个阶段评价、总结以及现场清理,以小组为单位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分享设计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四、《电子产品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条件

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关注专业领域的新思想、新成果,并将这些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国家级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为依托,从理实一体化实训场所、校内生产性实训场所以及校外定岗实习三个层次保障课程的教学。

五、《电子产品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机制

第2篇:电子产品实训总结范文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我们以实践教学任务为载体,利用校内实训中心,实施生产型情境实践教学,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对实训基地进行设计。实训中心在岗位设置、生产方式、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方面完全按照现代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这样会增加企业生产一线的现场感,可以缩短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周期。2012年,实训中心引入了指纹考勤机来模拟企业对员工出勤的基本要求。每周的工程实训前,由参训班级的班长前来实训中心领取指纹考勤机,集中采集指纹,采集后,将指纹库下载到U盘上,再经U盘上传至考勤使用的考勤机。这样,每位参训的同学都经历一次采集过程,这不仅是企业文化的教育,同时也增加了模拟的真实感。经过几年的实践表明,其职业素质提升效果非常明显。

2优化实训项目

每周的职业素质训练由哪些实训项目构成?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实训项目?什么样的实训项目既能实现工程实训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又为参训学生喜闻乐见?在两次调研、学习淅江大学工程训练(金工)中心,同时借鉴其它高职实训中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从以“金工”为核心的实训项目设置上,逐步过渡到兼顾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的实训项目设置。“金工”为核心的实训项目,以机加工为核心,设置车工,钳工,刨工,铣工,焊工,铸造,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电脑组装与组网共8个实训项目,机加工单独或协同制作一件产品,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组装一台调频/调幅收音机,电脑组装与组网进行电脑常用故障排除、各类即插即用设备安装及网线制作。2012年,我们医学系护理专业为试点,尝试了兼顾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的实训项目: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与人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的协作意识;耐心、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等职业素质。为此,一周的职业素质训练由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电脑组装与组网三部分组成。其中,护理礼仪与形体训练实训项目重在培养提高参训学生与人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后两个实训项目培养耐心、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以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为例,实训的内容是把调频/调幅收音机散件按图纸的要求组装成一个电子产品,并具有相应的功能。整个装配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需要安装的电子元件较多,不少同学缺乏耐心,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而这些职业素质是护理专业必须具备的。有的同学焊接出来的电路版非常美观漂亮,调试的过程也非常顺利。在后期调试的过程中,实训指导教师对比学生的产品,总结原因,一个电子元件的极性装反了都可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训练总结中,不少同学都写到通过实训体会到了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的重要性,职业素质得到了很好的培育。2014年,在总结医学系实训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建筑工程专业又开设了电渣压力焊及钢筋处理实项目,针对政文系,外语系非机电类学生又开设了速录实训。训后从参训学生及系部的反映来看,都较好地实现了职业素质的培育。

3充分利用实训前的动员教育

淮南联合大学实训中心自2007年就一直坚持在每周的职业素质训练开始前对参训学生进行动员教育。实训动员教育紧紧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为什么要开设职业素质训练?它主要由哪些实训项目组成?在实训过程中如何着力培育职业素质?我们首先强调,每位同学要完成在思想意识上的转变,即:从高职学生转变为现代企业的员工。每天“上、下”班应进行指纹考勤,应着工作服,女员工应扎头发戴帽子,注意每天“上、下”班的时间等等与职业相关的行为。参训学生进入现场后,要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各实训项目涉及的各项操作的安全操作规程等。

4结语

第3篇:电子产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汽车电子产品加装改装》 工学结合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9-185-02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汽车后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也打破了我国传统洗车、打蜡、贴膜、加装普通座套等汽车售后服务的原有观念。汽车影音导航加装、智能钥匙一键启动系统加装、汽车音响改装等是当前汽车用户普遍选择的汽车改装服务。随着汽车的普及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加追求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娱乐性等,从而必然掀起汽车电子产品的加装改装的热潮。汽车电子产品的加装改装是对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行业,目前国内改装方面的专业人士相对比较匮乏,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汽车改装行业发展。为促使汽车改装行业正规化良好地发展,职业院校培养汽车电子加装改装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1 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汽车电子产品加装改装》工学结合课程是根据汽车改装行业汽车电子产品加改装岗位“汽车电子产品加装改装”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确立转换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也是我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完成汽车电子产品加装改装具体工作任务,即能根据车型结构和车主要求制定汽车电子产品配置方案,能为客户进行个性化设计,能熟练掌握加装改装工艺和方法,并能熟练进行各种功能的汽车电子产品安装施工操作。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较强的职业能力与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参加实际工作和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2.1 课程设计的理念

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首先校企合作共同研讨,根据职业行动领域选择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注重与实际工作的衔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体现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其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基于工学结合组织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与工作一体化,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另外实时跟踪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资源,构建课程网站平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满足社会服务需要,注重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2.2 课程设计的思路

以“汽车电子产品加装改装”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构建学习情境,根据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性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工学交替,设计实施方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职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每个学习情境中,按照完整行动模式来组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实际车载电子产品和实际车辆进行实训教学,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结合,教学场所与实训地点相结合,实现“教、学、做”合一。

3 课程目标设计

3.1 能力目标

能根据车主要求和车型结构进行系统方案配置和个性化设计;能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加装、改装专用工具;能识读汽车电路图及装配说明图;能对汽车电子产品线束进行合理布设,并正确接线;能完成汽车电子产品安装、调试和维护工作;能对汽车电子产品加装、改装常见故障进行排除;能按标准和规范对车载电子产品进行性能检测;能对工作过程进行检查、总结和评价。

3.2 知识目标

熟悉汽车电子产品的功能及工作原理;熟悉汽车电子产品加装改装的安全法规及要求;掌握汽车电子产品安装工艺;掌握汽车电子产品安装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汽车电子产品安装布线与接线方法。

3.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操作习惯;培养学生有较好的组织协调和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科学规划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客户意识。

4 课程载体设计

《汽车电子产品加装改装》工学结合课程的载体选择满足以下要求:

依据汽车电子产品加装改装实际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满足学习内容真实性的要求;能满足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能满足实际教学要求需要,满足学习内容典型性的要求;通过学习情境的学习,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能实现职业技能的迁移,满足学习内容可迁移性的要求。同时针对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汽车电子产品加装改装服务的需求,本课程选择汽车电子产品的功能为载体设计学习环境,依据工作任务复杂度的增加来构建出四个技能依次递进的学习情境。

5 学习情境及学习任务的设计

《汽车电子产品加装改装》工学结合课程设计了四个学习情境,分别是:汽车照明电子产品的加装改装、汽车安全电子产品的加装改装、汽车影音电子产品的加装改装、车联网电子产品的加装改装。四个情境的设计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根据汽车电子产品加装改装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学习内容的整合和序化遵循从初学者到有能力者的职业成长规律。每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是按照完整行动模式进行,每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手把手半松手放开手”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学习情境一“汽车照明电子产品加装改装”设计了一个学习任务,即汽车氙气灯装;学习情境二“汽车安全电子产品的加装改装”设计三个学习任务,即倒车雷达加装、防盗器加装、智能钥匙一键启动加装;学习情境三“汽车影音电子产品的加装改装”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即:汽车DVD导航加装、汽车音响改装;学习情境四“车联网电子产品的加装改装”设计了一个学习任务,即车载电脑的加装。通过学习情境一的学习主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工作方法,即学习工作;通过学习情境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熟悉工作过程,即学会工作;通过学习情境三的学习使学生收集体会工作技巧,从而理解工作,到学习情境四使学生真正实践并形成工作经验并掌握工作方法。

6 课程考核设计

本课程的考核改变了以往传统课程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水平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占70%,水平型考核占30%。过程性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每个学习情境中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首先在学生自评与互评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工单填写、工作过程进行考评。水平性考核由学校统一组织期末考试,水平性考核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同时兼顾环保知识、企业服务标准和工艺规范等社会知识的考核。

7 课程设计的特色与创新

通过与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开发设计课程、共同实施课程、共同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实施方案等建设工作;部分学习内容由企业人员现场实训教学,按企业的要求指导学生工作,营造真实工作情境,使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自觉规范工作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基于工作过程,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基于工学结合组织课程教学,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完成有机融合,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 ,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结合,教学场所与实训地点相结合,真正达到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教学效果。

总之,开发设计汽车电子产品加装改装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笔者深刻感受到,从课程理念角度看,一体化课程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从课程目标看,一体化课程注重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目标;从课程内容看,一体化课程基本上是从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性工作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方法和职业素养;从实施过程看,一体化课程注重实践理论并行。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4篇:电子产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电子工艺 PROTEL软件 PCB板 SMT技术

电子工艺技能包括传统手工电子产品制作和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电子产品制作两大类。我校自1999年开始招收电子、电气专业的高职学生,至今已有10届毕业生。现有多名毕业生工作在电子行业的企业中,而且人才市场上很多企业对此具备电子工艺技能的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他们到企业后能很快担当起专业和技术管理工作。电子工艺实训作为重要的实训内容,对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很强的动手能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结这几年来教学改革,特别是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电子工艺实习中焊接技术训练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以前的实习时间安排为两周,除了其他课题训练,焊接训练只有三四天的时间,很多学生手工焊接技术只达到一般水平,为了实现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的目的,只有狠抓基础技能训练,将以前的电子工艺实习由两周改为三周,加长焊接技术训练时间,在训练内容上进行了调整,每人进行完基础焊接训练后,增加了一些焊接训练考核,并结合每年的学院科技艺术节,学生自己设计艺术图形后参加焊接比赛,比赛成绩由作品艺术性和焊接工艺两部分组成,评出奖项。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电子工艺技能训练方面的积极性,效果很好。

2 通过参加大赛促进教学,检验教学效果

力求以职业技能大赛引领实践教学。自2009年以来,我校非常重视组织和参加省市各级大赛。学院每年通过选拔选手参加山东省和淄博市组织的各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2009年、2010年和2013年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嵌入式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大赛”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3 将课程设计与电子工艺实训相结合,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3.1 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以往的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路》之后进行,与电子工艺实训是无任何关系的,教师出设计课题,学生进行设计。很多学生认为电子课程设计没有什么用,经常出现互相抄袭的现象。为调动同学们设计的积极性,我们将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将电子课程设计与电子工艺实训相结合,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进行课程设计,然后紧接着进行电子工艺实习,要求学生将设计的内容能通过实习后做出成品,这样就能大大调动了学生课程设计和电子实习的积极性。从课程设计开始同学们就积极选课题,设计完成后,再利用所学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rotel和印制板快速制作系统制作出印刷板图,然后焊接安装、调试。经过三个年级的教学试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2 与理论课程相结合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在“交流-交流变流电路”一章中讲解交流可控整流电路时,同学们对理解晶闸管的交流可控整流原理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选用了“调光台灯电路的制作”内容,此电路具有电路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同学们在电子工艺实训中,经过自己设计、制作PCB板,安装、焊接,调试等工序,不但掌握了晶闸管的交流可控整流原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引进先进实习设备工艺,使电子实训更趋向专业化

学院近几年来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校内实训条件,近几年电子工艺实训室新上了线路板制作机、返修台、转印机、视频钻等先进设备,为教学创造了更好地条件。

毋庸置疑,以高可靠、高性能、高集成、微型化、轻型化为特点的电子产品,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电子产品的集成化和微型化是当代电子科学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这一切归因于元器件安装工艺的改革。表面贴装技术(SMT),是实现电子产品微型化和集成化的关键。学院为了提高电子实习的水平,学校在考察了此技术的可行性后,从清华大学教学仪器厂购买了一套SMT表面贴装实习系统和一套印制板快速制作系统。通过SMT实习使学生了解了SMT的特点,熟悉了它的基本工艺过程,在较短的几天时间内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并利用该系统亲手完成了FM收音机的制作。被同学们称赞为“复杂设备简单化,神秘工艺表面化”。通过实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了此项技术。

5 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进行校内电子工艺实习改革的同时,我们从01级开始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到清华大学电子实习基地进行三个月实习,许多同学因成绩优异被清华大学教学仪器厂录用。其他同学也被各大电子企业录用。

通过几年来以上几各方面的不断改革,使学生的专业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使我们的毕业学生更加贴近当前用人市场,由于这几年来电子工艺的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就要求我们教学要紧跟专业发展,实时更新知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要实时更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我们今后仍应继续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更多更好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电子产品实训总结范文

对专业职业岗位群和其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行动能力进行分析是开发工作系统化课程的首要任务。通过对企业和毕业生进行调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调试、设备维护、品质管理、生产管理、电子产品维修和工程安装等岗位(群)上。电子产品设计、生产是其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整的工作过程,对工作过程进行相应的行动领域分析,根据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整合的理念和模拟电子电路、电子技能训练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将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任务,设置若干个具有典型功能且相对完整的电子产品生产、设计的学习情境,将课程知识有机地嵌入到学习情境中,把模拟电子电路、电子技能训练课程整合重构成模拟电子电路制作与调试。

二、学习情景设计

学习领域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的,设计学习情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根据模拟电子电路、电子技能训练的教学目标要求,按照职业成长和学习认知规律,将学习情景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按照产品设计生产的工作过程排序,根据电子产品设计生产所涉及到的工作过程,按元器件识别及焊接技术、基本单元电路、综合实训三个层次递进重构,以七个典型的产品制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见右表。

三、教学实施及效果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项目过程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明确任务制订计划方案决策项目实施检查控制评价反馈这六步完整的“行动”过程,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自主学习,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在个人没法完成任务时,首先寻求小组成员的帮助,营造了一个互帮、互学的学习工作环境,较好地掌握了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方法和手工锡焊方法,能正确使用万用表和常用的电子工具,按时完成焊装、检测和调试电路的任务。

2.小组协作学习和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小组(团队)协作的方式学习与企业的班组工作方式相似。教师通过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与评估工作完成情况,让学生了解系统的工作方法,培养了学生统筹安排和计划协调能力;在小组工作中,培养学生纪律观念、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在陈述小组工作计划和展示工作成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解决问题、评价和总结回顾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总结分析能力;在小组自我管理过程中,加强了学生时间管理、过程控制、质量检查、安全生产的意识,提高了小组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6篇:电子产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子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个人发展

教育学生应着眼于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现代人的思想,掌握现代人的本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因此教学绝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必须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科系统性、逻辑性和简约性较强,缺点是学生很难理解专业的内涵和作用。基础教育的学科系统化课程采用的是“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规律,而中职教育应着眼于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和学生发展,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规律,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基于工作过程,实践系统化教学。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了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以讲述三极管放大电路为例,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来安排教学内容:按三极管放大电路扬声器的整体电路的作用及应用三极管的放大特性三极管概念(外形、结构、分类)。讲解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对放大电路有直接的感观认识,对将来学习理论知识起到促进作用。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学习电子电路先从实验开始,避开抽象问题,提高了的学习兴趣,培养了的动手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电子技术专业实践系统化教学模式。

以电子工艺实践教学为例,应利用电子工艺实践来带动相关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分层次、有明确的综合课题目标且最大限度地接近生产实际。

(一)课程的培养目标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在电子产品的生产、调试、维修等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根据行动导向学习理论的基本要求,课程内容的排序首先要根据有关的电子产品在设计生产中的各个工作过程进行相应的行动领域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该项目的学习领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最后形成教学项目。

1、行动领域分析

一个复杂的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一般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而每一个组成部分类似于一个简单的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

2、学习领域的确定

改革之后,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学习领域可以是一个简单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作的工作过程系统。但这一系统要经过教学处理,要符合中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的过程。

(1)作为学习领域的工作过程系统的确定

根据教学的要求,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的工作过程分析中所涉及到的工作过程,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完全符合学习领域要求的,如电路模板制作,在学习领域中应保留;一类是超出学生认识水平的,如从确定设计方案、产品功能要求到原理图设计、产品采购,可进行教学处理,如产品采购可转化为由学生自己完成电路元件购买,确定设计方案可换成明确工作过程系统的任务计划;第三类是超出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如生产排期、入仓出货等,属于其他类型专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范畴,仅作了解即可。

(2)作为学习领域的工作过程的排序

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技能应按照产品设计生产的工作过程排序,不能按学科系统排序,同时要符合学生知识技能建构的顺序。

四、整合教学内容,实现项目教学。

在电子专业教学过程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电子产品为目的的任务。下面以手工表面贴装(SMT)FM收音机这一项目课程为例介绍。

(一)项目任务要求

1、印刷电路板:元器件贴装位置无误。

2、FM收音机:成功调试出至少3个电台。

(二)、项目教学过程

1、将学生分成每3人一组,布置任务,明确要求。

2、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SMT工艺流程:

3、介绍系统配置及功能,包括手动丝网印刷机。

(三)进行实际操作

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一块印刷电路板的表面贴装,并组装调试FM收音机。教师现场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四)质量检查和总结

教师对每一件FM调频收音机进行测试,对质量较好和较差的收音机进行讲评。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实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

本教学课程的导向是:促使学生主动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不断自我学习和提高,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五、建立创新实验室,激发无限潜能。

创新实验室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这里,教师的职能应由讲授变为建议、指导、鼓励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激发学生无限潜能。

下面以PCB,SMT电子工艺创新能力实训为例具体介绍。

系统配置:计算机、激光打印机、转印机、腐蚀桶、高速视频钻、转印纸、合金钻头

PCB板工艺制作流程:设计电路打印双面纸剪切电路板双图形转移腐蚀钻孔抛光涂助焊剂

创新实训过程:

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电脑软件自主设计应用电路。

2、自己制作PCB板,并焊接元器件。

3、安装、调试。

4、老师检查,指导。

为了培养合格,适用的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应当在专业课程建设上下功夫,尝试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综合性课程,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得到成果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问题,学会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使他们的职业能力在这个完整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彻素质教育最好的课堂,也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源泉,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职业教育中,尤其在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应当实践系统化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师自主成长―基于名师成长案例的分析/徐世贵编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

第7篇:电子产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电子技术应用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83-01

随着电子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要,中国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有电子技术应用这个专业。但是在近几年,虽然电子企业对一线员工需求巨大,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人数却在急剧减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在校所学技能不适应电子企业相关就业岗位,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使企业成本增加,中职院校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劳动强度大、流动性大等特点决定了电子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和品质,中职毕业生年轻有梦想,总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不愿长久待在一个岗位或一个企业。

据了解,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面向电子企业,适应岗位为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且我们注意到,几乎所有企业都喜欢既懂技能又懂管理、专业知识面广、一专多能且具有一定社交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专业人才。在企业内很多人都担任着不同的工作角色,打破了原有“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用人模式,倡导“一个萝卜几个坑”,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综合素质方面,现在的企业对人才从思想素质到职业道德及人文素质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重庆在近些年不断引进沿海先进企业入驻,对电子专业毕业生需求极大,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和适应区域经济,满足社会急需,我校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进行了改革调整,建立了一个科学、完善、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更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

根据生产企业对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我校总结出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2)掌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和技能,了解其发展动态、相关的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3)掌握电子元件的规格、标准检测方法和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工具的使用能力。(4)掌握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5)有一定的电子电路图阅读能力和电子装配、制作能力。(6)取得中级维修电工、中级电子产品装配工、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从业资格证书。(7)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8)熟练使用手工焊接工具,具备手工焊接、拆焊的能力。(9)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结构和培养对象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成长要求综合考虑,本专对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与改革。

第一,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多参加技能竞赛。中职生对于理论课的兴趣不大,而动手能力也不高,对元器件测试、焊接、组装能力不强。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尽量提高学生兴趣,开展“理实一体化”授课,通过实训教学和技能竞赛,使学生掌握电子元器件的测量方法、印制电路板的制作方法、电路焊接与装配技术,为学习专业课和完成电子产品制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加强EDA实践和单片机应用技能实训。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实用性较强,是电子专业学生必备的技术,应以实用性为出发点,增加实践机会,利用实际设计进行训练。另外,现代电子行业对单片机应用与开发人才的需求较多,可增加单片机应用与设计实训学时,以实用设计为主,加大实践力度,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就业需求。

第三,开设电子产品营销课程。在未来的发展中,电子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服务将是电子行业就业的一大方向。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开设的课程和训练比较薄弱,对学生进行有关电子产品营销、维护等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也能拓宽就业门路。

第四,增加不同方向的选修课。本专业毕业生普遍反映毕业后从事岗位比较单一,为能体现电子行业就业的多方向性,满足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可增加选修课,如楼宇智能安装与调试、给排水系统、机电一体化、制冷与空调等。

第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多证书”教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中职院校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旨在突出学生的技能教学,和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毕业即上岗,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勤劳致富。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如果企业能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在激烈竞争中就能占据更大优势。现代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与企业的用人理念、人才需求相适应,更新职教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一大批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合格的初、中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桂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第8篇:电子产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子竞赛;促进;改革;训练;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75-02

在经济高速增长、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里,职业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学校必须培养一批又一批能与社会迅速接轨的高素质、复合型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不断进行改革来适应社会的变化,更好地为社会各行各业“量身打造”合适的人才。

一、电子竞赛促进电子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教学改革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个重要目标,整合课程体系,建立起“理论、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新教学模式。考虑竞赛需要、学生易出现的调试及电路分析问题,进行课程改革时将单片机、电子CAD课程提前一学期开设,加强单元电路的模块化分析及工程调试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组织中,参考电子竞赛培训的经验,兼顾学生兴趣,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选做合适的实验项目,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获得电子竞赛奖项及成绩优秀的学生中,他们在平常实验课的学习中都有良好表现,具有思想活跃、勤于动手的特点,并且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活动,完成课外科技作品制作。

二、以电子竞赛为契机,改进基础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过程既是学生验证实验原理的过程,又是启迪思维、探索新知的过程。因此,以电子竞赛为契机,改革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探索出“精讲――质疑――评析”的新模式。

1.精讲。扼要概述实验的基本原理,教会学生使用仪器,精心导引一种研究方法,重点解决一类实际问题。

2.质疑。实验过程中,教师精心辅导,适时对学生进行质疑,由实验数据质疑,弄清数据、波形的来龙去脉;由实验现象质疑,对观察的现象求本索源;由实验方法质疑,领悟科学研究的异曲同工。

3.评析。根据质疑情况,结合实验报告进行综述和评价,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有利于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经验、增长见识。

三、总结电子竞赛项目训练机制,强化课堂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操作的综合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是电子竞赛的另一目的。电子竞赛命题以电子电路应用设计为主要内容。学生在一般的基础实验课程中,并没有建立专业实训的系统概念,为此开设了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这门综合性实践课。课程模式是先进行专题讲座,并按照电子竞赛的模式公布一些综合性题目供学生选择,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提交学结报告。

电子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应该在教学中把触摸屏、液晶显示技术、数码通信等新技术引入教学,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子产品的制作过程。从选项、立项、方案论证、电路设计、电路实现、装配调试、系统测试,到总结报告、文档整理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并付诸实现。完成由单元设计向系统设计的过渡,掌握现代化仪器设备在产品装配中的应用。

四、以电子设计竞赛为导向,加强技术素质训练实验环节

职校生的技术素质关系到日后工作的成就。电子竞赛已成为教学改革实践的载体,竞赛所倡导的“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素质的训练精神”已成为电子专业的共识。因此,以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竞赛为导向,应加强技术素质训练性实验。在电子实习课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安装一台万能表、一部超外差式调幅收音机、一台功放机、对讲机和单片机系统,辅导学生识别、检测电子元器件,掌握电子产品的焊接技术和安装工艺,测试和分析相关的性能参数,在实习报告中要求学生运用Protel设计绘制产品的电原理图和印制电路图,利用现成的电路板翻抄成原理图,使学生系统掌握电子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要领。

五、以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竞赛为动力,提高技能综合素质

电子竞赛已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推进器。根据对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能力的观察,结合对参加电子竞赛学生的选拔,挑选出对电路、电子技术和电子CAD有浓厚兴趣且学有所长的学生,提出一些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择设计方案,绘制电路原理图,选择电子元器件,安装、调试电子设备,撰写设计报告,拟定设备性能指标和使用说明书等,把无形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有形的电子类实用产品。完成由知识到能力,再由能力到素质的跨越,让学生学习产品生产的基本程序,培养自学与独立制作能力。

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通常代表学科发展的方向。吸纳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使学生在校内步入科技前沿,这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举措。教师在承担课题时,让部分优秀学生参与资料搜集、方案选择、计算机绘图等工作,既加快了科研进度,又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熏陶。

以电子竞赛活动为依托,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与广东省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方向不谋而合,应充分运用电子竞赛培训机制及项目管理经验,解决当前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邵群,黄.数字电子技术项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路勇.电子电路实验及仿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彤.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9篇:电子产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蓝牙 智能小车 主干课程

一、概述

1.信息化对课程设置改革需求

中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历经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课改方案并取得相当成效;如今在“互联网+”、“工业4.0”等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再次对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1]。

在此轮社会洪流的核心技术当中,少不了蓝牙技术、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安装系统、APK等技术,而“智能手机蓝牙控制小车”虽然是个玩具小车,但其中包括上述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智能手机蓝牙控制小车”是当前信息时代核心技术的微缩版。

2.实训项目到项目课程的转变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以“智能手机蓝牙控制小车”制作为“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课程的一个实训项目,项目的开展是购买小车散装套件进行装配与调试,在一个实训周内完成。在2013至2014学年将“智能手机蓝牙控制小车”实训项目,转化为一门综合性项目课程――《蓝牙智能小车项目课程》;转化后课程内容包含四个模块26项目,120课时,涵盖电子线路、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蓝牙技术、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安卓系统、APK软件制作等课程内容,是一门综合性的项目课程,内容属于当今的技术前沿。

针对2014届年和2015届学生,笔者所在校首先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与教学过程中,以《蓝牙智能小车项目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实施项目教学两学年效果显著;而后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施1学年,效果同样明显。学生完成课程项目后,可以用自己的小车作品和手机进行循迹、壁障、竞速等赛车游戏。经定性综合评价这两专业的教学效果,认为本课程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等各方面有显著成效。

二、课程实践

将《蓝牙智能小车项目课程》作为主干课程的实践过程,是经过对企业单位、学生、家长、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调查后,制定出课程教学大纲,然后编制校本教材和组织教学资源与实施教学同步进行,笔者略去过程,重点讲述课程大纲中部分内容和教学实施效果,以阐明为什么本课程在中职电类专业中有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全国示范性设置化资源建设共建共享计划(二期)”同时进行,按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指导性文件,采用“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课程教学大纲标准进行编写,并报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备案。课程教学大纲共分为“课程适用专业及层次”、“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课程学时安排”、“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实验实训安排”、“考核评价方式”、“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大纲编写依据与说明”、“参与编写人员”11个部分[3][4]。

(1)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目标设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职业素养目标、安全目标四项。主线是由蓝牙技术入手,熟悉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蓝牙传输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智能处理技术、Android操作系统、APK制作等基本概念,通过项目制作实例,以蓝牙智能小车的设计、制作、安装、编程为具体内容,讲解蓝牙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制作智能控制小车的操作实训,回顾并加深PCB制作、单片机技术应用、电子产品装配工艺等前面课程应用技能,从而奠定必要的综合性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后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2)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

本课程项目前导知识有电子线路基础、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计算机基础、Protel电路设计基础、单片机基础等。

内容主要由射频技术、蓝牙智能小车制作、Android系统应用与开发和AppInventor应用开发等四个模块26个项目组成。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射频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掌握蓝牙智能控制小车的电源模块、驱动模块、测速模块、主控模块、循迹模块、壁障模块、蓝牙模块的电路设计及PCB板开发,初步掌握蓝牙智能控制小车各模块的程序编写与控制方法,初步掌握蓝牙智能控制小车机械控制的设计与安装,初步掌握蓝牙智能控制小车的整车设计、程序编写与控制;初步掌握Android系统的原理与开发方法,初步实现基于AppInventor开发环境的蓝牙智能控制小车的APK软件的开发。

主要特点是课程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而教师只是发挥指导作用,学生小车作品完成后,可以用自己的小车作品进行循迹、壁障、竞速等赛车游戏。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技术类、电子制造类专业的专业实训项目,其中融合物联网基础、通讯与传输技术、传感技术、电路设计与装配工艺、软件编程技术等知识内容,均为当前“工业4.0”之中的关键技术与技能。

(3)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互联网+”、“工业4.0”已经全面渗透到生产、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其中以智能控制为主要终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对提高生产力、改进生产技术工艺、服务经济产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2]。本课程项目以当前无线通讯技术发展为出发点,介绍射频技术在电子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功能,利用安卓智能手机通过智能化控制的蓝牙小车设计与制作为具体项目,全面分析基于单片机环境下的智能控制产品的设计、制作与实现,从具体实例剖析入手,深入浅出阐述智能控制产品的设计思路、研发过程和智能控制方法,对于电子专业的智能化和融入物联网应用提供较好的实例支撑,为电子专业的高新技术教学和智能化产品设计及研发提供了较好的实例,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2.实施效果定性研究

(1)定性研究之必要性

笔者所在学校采用2+1模式,学生经过本课程项目和其他几门同时授课的课程及岗位技能考证后便参加职业体验。对项目课程的实施效果采用定性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其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专业技能的提高、社会的评价等较难定量统计;其二,本项目课程实施前,相关课程如电子线路基础、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计算机基础、Protel电路设计基础、单片机技术应用等课程已经结束,学生即便有了重新认识和掌握,但原各科成绩已不可改变;其三,本课程为新课程,考核成绩与其他的项目课程虽然有一定的可比性,但因其本身是综合性课程的特点,拿来与其他特定课程对比也不尽合理;其四,若以“无线电装接工”岗位技能考证做比对也无太多意义,因为以往考证通过率都是比较高。

所以,为了考察该课程实施效果,笔者采用对往届学生能力的回顾分析、走访家长和用人单位、观察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和技能的提升等方法,用非量化的手段定性地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此获得实施效果总结。

(2)实施效果总结

笔者以两届数十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提升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收集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总结出以下两点。

第一,学生兴趣与家长支持。项目式的教学,相对普通课程本身就较具优势,加上本课程能够开展赛车活动,学习主动性明显上升,不少学生能够提早完成全部课程内容,而后自发组织竞速、壁障、循迹等各式各样的比赛,再从竞赛中改进工艺、优化程序、增加APK功能等;也常有学生为了达到让自己的小车作品胜人一筹,翻找出以前单片机、Protel等教材自发补课。而且家长见到孩子行为上的变化,无不感到欣慰和大力支持。

第二,岗位实践能力提升,企业用人单位肯定。2014届的学生,通过本项目课程的磨炼,下到电子或信息企业后,获得关键技术岗位的人数明显较往年增加,更有甚者在工资待遇方面比多年的老员工还高;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学生的团队精神、工作主动性与实践技能等各方面都获得肯定。

三、结语

经过两个学年度的教学实践,《蓝牙智能小车项目课程》作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主干课程,有效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且在制定大纲之时,依据教育部相关标准进行建设,不仅高标准严要求,而且兼顾考虑不同的学习类型和学历层次,本项目课程同样适用于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

由于中职专业教学的特点,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都能在这智能小车中找到缩影,因此《蓝牙智能小车项目课程》完全适合作为中职电类专业主干课程。

笔者认为,作为一门项目课程,《蓝牙智能小车项目课程》从电子线路到蓝牙技术、从装配与调试工艺到Protel电路设计、从单片机C语言编程到安卓系统的APK软件制作、从传感技术到物联网知识,涵盖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融合软件和硬件的设计与制作,践行了项目教学和寓教于乐的赛车游戏,这是电类专业一门课程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值得广大职业学校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2]刘宏杰.统一认识扎实推进共建共享建设教育部职成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