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急诊科医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诊科医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急诊科医生论文

第1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如全球10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上世纪70年代中为5个,现在则有20个)。世界各国对急诊医疗需求持续增加,对急诊科急性疾病的诊治水平期望也越来越高。一些急诊医学发展成熟的国家(如美国)已经实施急诊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标志着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将成为急诊科提高医疗质量的主力军,而其中的部分急诊专科医师对一些急诊医学亚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中毒学、小儿急诊、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虽然国际急诊医学界对急诊医学亚专业并没有被完全认可,但因其前景广阔,且富有挑战性,对年轻医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1994年美国加州LomaLinda大学最早开展国际急诊医学FellowshipTraining项目,此后哈佛大学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等7所大学急诊科相继开展国际急诊医学FellowshipTraining项目,向有志于从事国际急诊医学研究的急诊住院医师提供系统学习和参与国际合作的平台,同时也帮助其他国家培养急诊医学专业的进修医生[1]。在我国尽管存在许多问题和面临诸多困惑,但广大急诊医务工作者对急诊医学的发展充满信心。

100%受调查者对急诊医学发展充满信心,认为这是一个有前途的新兴学科,是反映医院医疗水平和医德医风的窗口。因为: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不但要求质量高、服务好,更要求快捷有效的服务。②随着社区医疗制度逐渐完善,很多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医疗机构能得到有效诊治,而危重病复杂疑难病必须送到大中医院就诊急诊科是当然的一线服务者。③现代医学进展使专业分化越来越细,许多专科医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日益专一化,有的仅是某病的专家,而患者是一个整体,且随着寿命延长,老年人常有多种慢性病同时存在,某种慢性病急性发作或在许多慢性病的基础上又得了新的急性病,这时各个系统的疾病相互交叉发生在一个病体上,决非单一专科医生所能解决,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医生对病人的病理生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期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2]。而这正是急诊科医生应该并有能力完成的。④交通事故伤和急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升高,中毒自杀等事件亦呈渐增趋势,以及地震水火灾建筑物倒塌飞机失事等意外灾害事故都是不可避免的需紧急救助的医疗重任。同时急诊是平时和战时均能应用的学科,这些因素决定了急诊医学是一个前景灿烂的新兴学科。

2急诊医学发展现状

尽管急诊医学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根据各国急诊医疗体系的成熟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不发达,发展中和成熟。通过阶段的划分有助于各国认识他们目前所处的阶段,以及今后优先发展的方向。不发达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许多急诊医疗体系不发达的国家(如一些非洲、东南亚和拉美国家)对急诊医疗服务的财政支持也非常匮乏。在这一阶段,急诊医学并不被承认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在急诊科工作的医生并不都认为他们是急诊医生。也没有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和住院医师培训项目,缺乏专门的急诊医生,从事急诊科临床工作和日常管理的医师很少受过急诊医学专业培训,急诊医疗系统中的其他元素也不完善,如院前患者运送(患者通常是坐私家车和出租车来急诊看病)。发展中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这一阶段,″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需要相应专科化的医生″这一观念得到国内多数医生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同,并形成急诊医学专业模式,如建立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和专业证书考试。急诊医学学术体系也开始发展,出版急诊医学专业杂志。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急诊的需求迅猛增长,促进了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医疗体系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院前急救人员已经具备基础生命支持等基本技能,几项重要指标(如医院内分诊、加强心脏生命支持、创伤处理等)也有明显提高。大多数急诊科有成熟的急诊管理体系。成熟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一个成熟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系统发展日趋完善,急诊医学领域得到明显的扩展。急诊医生开始发展急诊医学学术体系,如全国性的数据库,专业杂志和急诊医学亚专业(如院前急救、小儿急诊、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的研究。急诊医学专科医师资格考试也已完善。这一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急诊患者的处理(如患者的转运、多发性创伤的处理、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等)和急诊医学管理(如质量控制、同行评议、危险管理、费用-效益分析和促进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更加科学和合理[1]。

中国大陆急诊医学初探。现有急诊科模式:(1)依赖型:只有专职主任,个别固定医师和护士,工作主要依靠各专科医师完成。(2)支援型:有固定的医师和护士,能完成大部分工作,还需各专科经常性的支援。(3)自主型:急诊科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与各专科只是会诊和协作关系[2]。按照上述分类原则,根据2001年中华医学会对53所医院急诊科进行的调查显示:仅有3个急诊科为自主型,其余多为支援型和依赖型。表明急诊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很不平衡。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科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1)北京模式:急救中心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的病房及急诊,其本身也是一个医疗中心,下设急救站,120救护车将患者送到医院或接回急救中心;各医院仅设立急诊科,院前急救均由急救中心负责。但从去年起急救中心已不再设立病房和急诊,仅负责院前急救。(2)上海模式: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统一指挥,根据所在地区医院的急救半径,派救护车送往较近的医院进行抢救。(3)重庆模式:急救中心与医院合二为一,医院急诊科直接承担院前急救任务。(4)广州模式:由急救指挥中心根据医院所在位置由医院直接派救护车进行现场急救。我国大陆急诊医学虽发展时间尚短,但近年来发展较迅速。在院内急诊科的建设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型医院均建立较合理、规范的急诊科布局,并建立了具有特色的急诊监护病房,在新技术新项目的运用上已有了巨大提高。但就全国急诊医学普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急诊医学尚处于较落后状态,在很多方面须借鉴国外成熟的急诊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适合自身的急诊医学模式。急诊专科与通科医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急诊医疗属于通科医疗,急诊医师必须经过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专业急症医疗训练以及急诊医疗危重症抢救训练,从而对急诊患者进行初步认识、评价,处理及进一步处置安排。而中国急诊医疗(院内急诊)从一开始建立就实行分科急诊。

其原因在于:①先有急诊医师,后有急诊住院医师训练项目;②急诊住院医师训练项目还不规范;③急诊医师缺乏准确定位;④专科化进程迟于西方国家,从而在西方国家医疗专科化趋势逐渐减弱的同时,中国才进入专科化的高峰期。有别于西方国家医院急诊医疗流程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的急诊室(科),除抢救患者时急诊医生必须到抢救室工作外,其余均是模仿门诊医疗模式对待急诊患者,即让急诊患者围着急诊医生转。这就造成急诊患者流程与门诊患者流程混淆;在急诊患者中,按病情程度不同来区别配置急诊资源观念淡漠;“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工作理念淡漠;急诊护理与急诊医疗环节脱节。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通科急诊医师培训或是专科急诊医师培训项目决定了急诊医疗专业发展方向。完善的住院医师培养计划建立与实施是形成专业学科的基本条件。没有相当数量经过急诊医疗专业训练的急诊医师,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急诊医疗学科。建立特色急诊医疗建立通科急诊或事实上已形成的相对通科急诊,不应当拒绝建立自己的专业特色。即便在众多的急诊急症疾病中,选择某些急症或创伤作为发展重点与特色,对于科室与学科发展、一专多能、急症专病管理建设和科研与教学颇为有益。况且特色医疗是一个临床学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目前激烈的医疗竞争市场中也尤为重要。新技术、新项目在急诊医疗中的运用急诊医疗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其它专业成熟的新技术、新业务项目尚未能在急诊医疗中广泛开展。某些急症处置措施常常落后于其它专科对该急症处置1~2年,甚至更长,从而使急诊患者进入急诊医疗体系后不能获得与这家医院相适应的医疗处置质量。跟踪与引进其它专业新技术、新业务在急诊中的运用是急诊科刻不容缓的任务。急诊病历及其病历资料管理长期以来,国内急诊病历沿用门诊病历管理方式,相当多医院急诊病历随急诊患者在急诊科医疗活动的完成而被患者带走。急诊科乃至医院不能保存急诊病历,从而导致急诊医疗质量评定与监控困难。急诊医疗流行病学、急诊医疗管理与临床研究也缺乏基本临床数据与资料。因此,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急诊病历使用与管理系统实为必要。

急诊护理现行的急诊护理工作主要限于急诊抢救患者、急诊观察患者以及急诊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然而上述急诊患者仅仅是急诊患者中的一部分,大部分急诊患者并没有急诊护士接触,没有护理干涉与评估。整体护理概念在急诊护士中比较模糊,整体护理在急诊科的实践更是滞后。由于急诊护理的滞后状态,直接或间接影响急诊整体医疗质量与服务质量。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急诊一体化医疗体系一体化的急诊医疗体系是包括院前急救中心(站)、医院急诊科和ICU或CCU或专科病房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医疗机构。在院前急救方面,我国各地区普遍还很落后,应借鉴法国、美国的长处,建立有效的急救通讯网络,使得急救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准确的位置。并且要加强院前急救的水平,急诊医师应介入到院前急救中去,尽可能在现场及转运途中平稳患者的病情,使抢救的成功率及速度能得到提高。此外,还应重视院前急救中心与医院急诊室的交流,使得救治过程更顺畅、严密。而医院急诊科的建设应借鉴香港的布局模式,即急诊布局ABC:A区为抢救区,送入A区的患者,不经挂号、分诊,即刻送到抢救室展开抢救;B区为危重病就诊区(分内外科就诊区),主要适用于不易搬动的危重病者;C区主要适用于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急诊患者即轻型患者就诊。而急诊科医师的培养则应专业化,即培养专业的急诊科医师,而非各专科医师的简单集合。关于急诊科医师的培养则应体现一专多能的特点,即每一名医师除了掌握急诊医学的全面知识,又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学有专长。在建设监护病房方面,考虑到我国就医的患者以老年人占多数,而这一部分病人通常患有多科疾病,不能收入专科病房治疗。这就需要急诊科建立一个可以收治此类患者的综合病房及监护病房,并且也可根据本医院的优势建立相应的监护病房。

第2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在北京市市属三甲医院领导公开选拔过程中,王宇从147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16年急诊科一线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全面参与北京市医改工作的重要经历,是他成功当选的有力条件。而今,他带着梦想走上新岗位,在更高层面上践行他的医者之梦。

在急诊科读懂从医真谛

王宇的从医生涯从做急诊科医生起步。1996年,首都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友谊医院,进入刚成立一年多的急诊科。“友谊医院是北京市数一数二的大医院,友谊医院急诊科又是北京第一批专业化、职业化急诊科室之一,很受重视。跟原来急诊没有独立科室,急诊医生都从各科医生中抽调而出不同的是,我们是第一批规范化急诊医学住院医师,我自己也觉得比较幸运。我们是抱着为急诊医学奉献的心态进入科室的。”当年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意气风发走进急诊科室,一干就是16年。

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感,是急诊一线生涯给王宇留下的深刻感受。“在急诊抢救中,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就是气管插管。友谊医院是由护士进行气管插管,后来我们自己学,先在模拟人身上练习,后来一个危重患者被推到你面前,我在实施抢救的过程中通过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手段,使他恢复过来,心里非常有成就感。就从这样的小事起步,掌握一项基本技能,而这项技能又用在了患者身上,自己的能力水平是逐渐提升的,从跟着老师到自己带学生,到成长为副主任医师到主任,一步一步走过来,对病人的理解也是不同层面升上来的,但是成就感始终在。”

16年,多少个风风火火、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的昼夜,多少次急救车载着患者闪着红灯呼啸而来,王宇至今回忆那种紧张、忙碌的状态依旧心怀感喟:“记得一次有五位急性中毒患者,前一家医院诊断不清,送到我们医院来了。那时我还是一名小住院医,发现这五位患者同时有中毒反应,内脏出血、颅内出血、脑水肿等症状全部出现。我只能一边不厌其烦地询问发病过程和病史,一边迅速作出判断,后来我确定这是非常复杂的发病过程:他们几个人到一个小餐馆吃饭,这家用了禁止销售的剧毒鼠药毒老鼠,猪吃了死鼠之后中毒死亡,饭店用死猪肉做菜,最终导致人中毒。那时还没有非常健全的中毒检测中心,我们只能到307医院,初步判断之后,我和一个小护士用急救车把患者送到那里,检测结果验证了我的判断。”令人意外地,王宇补充道,“那个小护士,后来成了我的妻子。”

当然不是每个故事都有如此浪漫的结尾,在急诊科王宇亲历太多危难险急、突发病症的救治,他还曾为电视剧《无限生机》做顾问,和友谊医院的同事一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剧本提供素材,给演员现身说法。

在急诊科,医生面对的往往是一群最焦虑的病人家属,紧要抢救的忙碌时刻,如何处理医患关系,也是急诊科医生的重要课题。而王宇的16年急诊生涯,从未被家属投诉过。“我为患者做胸部按压最长时间是好几个小时,因为家属不让放弃,我们就不能放弃,我个人并不抱怨,因为一个生命在一个家庭里的重要性,是无法言表的。这种时刻就不能像教科书上讲的‘30分钟没有心跳恢复就放弃’,要让家属慢慢接受这个结果。”危急的病人,焦急的家属,紧急的病情,分秒必争的状态,让王宇慢慢读懂了医生的职责,领悟了从医的真谛。

在公选中脱颖而出

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机会往往不期而遇。2012年5月,刚刚上任友谊医院医务部主任一个月的王宇,听到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拔三甲医院院长、副院长的消息。起初他并未多想,他说自己当时的想法很多:“我是个比较踏实的人,我愿意在一个岗位上做好。一方面因为太忙,友谊医院是北京市医改试点单位,作为医务部主任,我面临多项院内开创性工作的计划、设计和实施;作为在读博士生,我正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工作的忙碌,已经让他无暇顾及其他。另一方面,我心中隐隐觉得,这样的选拔,会不会已经有指定人选。”

犹豫之中,朋友的劝导启发了王宇,他也觉得自己长期在同一单位,还是应该了解其他单位的情况。“后来一想,报就报吧,去学习和见识一下。首先我认同公开选拔的机制,给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看看自己能到什么程度。”

幸好真正报名时已是11月,友谊医院医改已经进行一段时间,工作比较平稳了。但是出于责任心,王宇还是认真地跟院领导做了请示。“当时我们分管领导明确地不想让我走,他的担心我理解,我分管的事情多。当时医改还有很多措施没有实施,比如医联体的实施、急诊流程的改造等等都在我工作的范围之内。我离开可能工作会有断层,于是我说我就不去了。但就在当天交班会结束时,主管领导真诚地说,你还是应该参加。我必须支持你。大家都面临机会,换一个环境,再上一个层次,对你个人来讲是好事。我们执行院长、主管院长、院长兼书记,都非常支持我。”

从笔试、面试,到后期考察、调剂岗位,四个关卡,紧张的四个月。王宇过关斩将,一路凯歌。回想起当时的过程,他语速变快了,似乎又回到当时的氛围中:“友谊医院的工作压力比较大,而且又在准备博士答辩,无暇顾及这件事。但是过了第一关之后我就觉得有一些希望,在147名考生我排名12,然后就准备面试,面试结果我是第8名,后来医院管理局又对我们进行考察,考察过后等了一个月,医管局正式宣布结果。”在王宇看来,整个过程非常严谨。“我其实在医管局有很多朋友,没有任何人透露更多内容,当然他们也会说往常是出什么题,这次可能什么是重点,因为医管局也要跟实际工作结合,和当前医改的大方向契合,因此出的题也大多关于医改工作考量、征求我们对医院管理的建议、思路、未来的想法之类。我很幸运,我在友谊医院全面参与了医改,我把我的工作写上就已经是很好的回答。”

“公开竞聘是对人的考验,面试的时候,我进去之前心跳肯定超过每分钟100下,开始答题时才能平静下来。第一排坐了9个主评委,后面每个医院派两名代表,再加上40多名辅助评委,我都没有仔细环视一圈,就开始答题了。我甚至不记得上次我心跳那么快是什么时候了。”

又是一番等待,2月5日宣布结果时,王宇才知道自己去同仁医院,出任副院长。

尘埃落定时,王宇踏上新征程。“正式公布之前没有任何消息。公选过程后来跟我也谈过几次,一方面我确实觉得公开选拔的方式是公平、公正的,是经得起历史考证的。同时,这次选拔我之所以能上,确实跟我们卫生医管局用人的指向性比较明确,比较注重实践、能力,比较重视对医改的认识和想法,还有执行力的贯彻。而且还看重竞聘者的多岗位锻炼,我正好都符合,所以就我个人来讲是幸运的。但是这也为未来年轻的想走管理岗位的个人提供了依据。我们年轻的干部想往上走,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个人价值,这条路可行。第一要踏踏实实进行医疗实践;第二要有一颗踏实服从组织安排的心,任何一种你认为困难的事情对你都是锻炼和考验;第三要从一个高度看待管理问题,自己有意识去学习。”

2月7日,王宇第一次参加同仁医院慰问检查。

春节长假结束第一个工作日,王宇正式以同仁医院副院长身份投入工作。原本以为会被分配管理后勤、信息等领域的他,最终接管了医疗管理工作。这么重要的核心部门放在一个新人手上,王宇说,他自己都很惊讶。

公开选拔,交流任命。现在王宇对干部选拔机制有了新的认识:“这个就是一种变化,原来大家好多都不能够被理解的,我这几个月的经历,第一很多人惊讶不已,他们觉得人才成长怎么这么快,跟原来不一样,不再是熬资历;第二是我没想到让我管医疗,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一个没有经验的新院长,这是多大的信任。大家不看年龄,只看你能力是否能够胜任。固有观念对人思想的束缚特别大。我觉得这次公开选拔破除了很多固有东西,比如年龄、资历、所谓管理分工的界限。”

为医院建立基础运行标准

从2月出任同仁医院副院长至今,三个月时间里王宇似乎并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同仁医疗管理工作的变化在点滴渐进之中。“从2009年国家医改方案出台到现在差不多三年时间。我个人充满信心。我觉得方案的理念体现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尽管现在有一些效果和机制还没能完全体现出来,但是这种观念和思想的提出本身就是进步。第二,我觉得这次医改比较好的就是重视了高效、安全、服务的理念。医患关系正从医生对患者单向实施治疗转向医患双向沟通,共同面对疾病。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我们医院角度出发,也不能提出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的目标。”

他倡导提升医护人员的人文情怀,首先从不说“生、冷、硬、顶”的话开始。出身急诊临床一线,王宇说他理解这些医护人员的压力,“那种环境让人笑确实很难,不是因为累,而是由于急,觉得那么多病人排队等着看病自己又能力有限不能帮助所有人。但是不论在怎样的焦虑情况下,你都不能抱怨,否则那患者更接受不了。有时耐心多解释一句,可能也就没那么多纠纷。”王宇讲起当年他带着两个医生出门诊,在北京爆发流感时一天看800个病人,他埋头开药时随口一句“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旁边患者听到马上组织后面的人等一等,请大夫先上个厕所、喝口水,稍事休息再看病。这个细节带来的温暖,他久久难忘,他相信医患关系不是天然的矛盾对立。

过去三个月,王宇在院内成立了医疗管理部门例会制度,把他管理的四个部门联合起来共同讨论问题。略有空闲,他就乐意多去听听其他部门同事的想法,在广泛倾听、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决定哪些问题需要马上解决,哪些要循序渐进地改善。“我的理想是一个医院有一套基础标准,那么不管换哪个领导都应该能正常运转。规范的流程不能变,不能因某一个个性化院长改变。我们一些医院欠缺的往往是这些东西。”

……

第3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急诊危重患者经过急诊科抢救、复苏、早期处理后,因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常需转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病房,途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对患者病情不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安全隐患,如呕吐物致呼吸道梗阻,突然心跳呼吸骤停,静脉输液管路、气管插管等各种管道脱出,氧气供给不足,内脏二次出血等。有文献报道,院内转运能增加重症患者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的危险[1]。因此,成功转运对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2009年8月至2011年3月我院急诊科共对156例危重患者实施院内转运。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56例中男92例、女64例,年龄3~76岁,颅脑损伤患者32例,脑血管意外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例,胸腹部外伤21例,刀砍伤患者8例,急性中毒11例,心力衰竭患者12例,慢性支气管炎、呼吸衰竭患者26例,其中院内转运需要机械通气支持者26例,需2个通路以上静脉输液者48例,15例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1例在转运过程中突发呼吸心搏骤停,4例在手术台上呼吸心搏骤停,2例在入院后1h内死亡。

2转运的目的

进行CT、X线片、急诊手术以及运送到病房进一步治疗。

3转运的要求

3.1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急诊护士与主管医生一起充分评估转运的可行性,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道管理、用药情况、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如果患者在转运前生命体征不平稳,而又必须转运的情况下,应有主管医生同往,并做好充分准备,如急救药品、仪器等。医护人员应将转运途中的风险告知家属,征得家属理解并签字同意,才能实施转运。

3.2转运人员的要求负责转运的护士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并具有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若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转运途中至少需要2名陪同人员,要求主管医生同往。

3.3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出科前由护士测量生命体征,做好患者的详细交接班,了解患者的病情,转运前10min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并交待需要的特殊准备,如呼吸机、监护仪、吸痰器等,确保接收科室做好充分准备。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各连接是否紧密,并妥善固定,防止管道扭曲滑脱,清空尿袋,检查各种转运中应用仪器蓄电池情况,保证电量充足。转运前清除患者气道内分泌物,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患者预先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备好人工呼吸气囊和便携式呼吸机。妥善约束烦躁患者,适当适用镇静剂。输液时最好选用静脉留置针。便携式氧气瓶给氧,并检查氧气装置是否通畅。尽量避免使用氧气枕供氧,因氧气枕的氧浓度与氧流量难以估计。根据不同的病种及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最好以整床转运,避免因搬运造成管道脱出,甚至加重病情。护士在转运准备过程中,保持有条不紊,动作熟练,并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及家属有安全感,安静地配合治疗和护理[2]。

3.4转运途中的护理转运时抬起床栏或采用约束带交叉固定,保持安全合适的转运,意识障碍的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转运中避免剧烈震荡,保持头部在前,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注意观察患者胸廓起伏、神志、面色、有无躁动、气管插管与呼吸器的连接是否完好,各种引流管避免脱管、堵管,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情况,做好应急处理,生命体征异常及时处理,转运途中突然出现呼吸心搏骤停,立即就地抢救,同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做好转运中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及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救治等。(责任编辑:admin){本文仅供参考,如需定制或指导原创论文,请联系论文图书馆客服!}

3.5转运到目的地的护理到达目的地,护送人员与病房护士一起将患者搬至病床,做好交接,交接内容采用专门设计的转运记录卡,交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病情、检查项目、化验项目、过敏试验结果、输入药物情况、各种管

3.6转运到目的地的护理到达目的地,护送人员与病房护士一起将患者搬至病床,做好交接,交接内容采用专门设计的转运记录卡,交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病情、检查项目、化验项目、过敏试验结果、输入药物情况、各种管道在位情况、伤口情况、应用止血带情况、皮肤情况以及各种术前准备等,双方科室交接人员签名。

4小结

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转运前的正确评估,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是安全转运的保证。做好人员、器材、药品的充分准备,转运途中保持监护与抢救措施不间断,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做好应对措施,可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性和伤残性,为明确诊断,得到更有效的救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追踪法;优化急诊服务流程;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3.011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racer methodology in the optimization of emergency services. Methods 800 emergency patients whose disease were classified as grade 3 were chosen from May to December, 2013.The whole treatment process and data were tracked and collected. There were 400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from May to July, 2013, and it would be found the service problems by tracer methodology during their visit and routine emergency service. The other 400 patients were in experimental group who were serviced by the rect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service process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2013.The service efficiency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gistration time, waiting time, time of waiting for the examination, time of waiting for taking the medicine, time of waiting for treatment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all less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tracer methodology;optimization of emergency service process;application effect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人们对急诊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急诊服务流程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于急诊患者的护理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必须做到“快”字当头,必须争分夺秒,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温馨的护理服务[1]。为了探讨追踪法在优化急诊服务流程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3年5~12月病情分级为3级的800例急诊患者的整个就诊流程进行追踪观察,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12月病情分级为3级[2]的800例急诊患者的整个就诊流程进行追踪观察及收集数据。对照组为运用追踪法对2013年5~7月期间就诊、实施常规急诊服务流程的400例患者,其中男270例,女130例;年龄24~79岁,平均(56.5±0.8)岁;病程为1.0~6.1 h,平均(3.5±1.4)h;实验组为2013年10~12月实施整改优化服务流程后的400例患者,其中男240例,女160例;年龄40~66岁,平均(56.4±1.1)岁;病程为1.1~6.0 h,平均(3.4±1.3)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急诊服务流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服务流程:接诊挂号病情评估及分诊候诊就诊缴费检查、取药、处置、办理留观或入院等。

1.2.2追踪方法运用运用追踪法对对照组患者的整个就诊环节进行个案追踪,整个就诊流程指含挂号、候诊、缴费、检查、取药、治疗处置等环节,如缺少其中一环即中止追踪退出研究。追踪方法运用如下:①跟踪:跟踪患者就诊环节;②观察:密切观察医院相关窗口为患者提供服务,查找及消除潜在的风险;③测量:测量各个服务环节所需时间;④询问:询问患者就医感受,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对于出现异常者应该立即进行抢救[3]及采用问卷调查表收集患者满意度。一旦在某环节发现了问题,就转入系统追踪,从中找出问题是某个人的还是系统和组织的问题。通过个案追踪,发现患者到院后在就诊过程中的挂号时间、候诊时间、等候辅助检查时间、等候取药时间、等候治疗处置时间相对较长,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等候时间较长,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通过系统追踪,发现在整个系统上主要是挂号系统不完善、分诊程序复杂,收费、取药窗口少,排队缴费时间久,人员排班欠缺合理而导致问题存在。

1.2.3整改措施针对在急诊整个就诊环节中运用追踪法后发现的问题,通过多部门协调,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改善服务流程。流程改造如下:(1)挂号时间长:增加排号设备,使用二代身份证感应装置加快办理就诊卡速度,分诊系统电子化,取消手写分诊登记本。(2)候诊时间长:医院出台医师晋级前轮转急诊科等制度,增加急诊医生人力资源,保证高峰时段的病人就诊及处置。(3)等候辅助检查时间长:在急诊科同一楼层增加收费窗口,对急需处理的病人发放“急诊优先”标识,优先缴费、检查及处置;做好人员沟通培训,与辅助科室有效沟通病情,辅助科室接到急诊科的电话后,做好工作安排,由医护人员护送,优先对急诊病人进行检查;增加党员义工、志愿者服务,协助做好病人的送检查工作;增加平车、轮椅、软担架等基础设备。(4)等候取药时间长:增加取药窗口,相应科室对应相应取药窗口,同时在急诊科同一楼层设置急诊药房;(5)等候治疗处置时间长:针对科室工作特点,每班次上班人员工作细化,在APN排班的基础上增加卡班1(12∶00~15∶00,21∶00~次日00∶00)和卡班2(18∶00~次日01∶00),保证高峰时段的人力;完善电子系统,便于各种检验结果直接网上查询。

1.3统计学方法收集两组患者挂号时间、候诊时间、等候辅助检查时间、等候取药时间、等候治疗处置时间及诊疗服务满意度等数据,应用GraphPad Prism 5.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u)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实验组挂号时间、候诊时间、等候辅助检查时间、等候取药时间、等候治疗处置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追踪法的定义追踪方法学(tracer methodology,TM)是国际医院评审的一种常用方法,运用追踪方法学追踪检查与评价急诊患者在医疗体系中接受的医疗服务[4],是提高患者满意度,规避危险因素,促进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是优化急诊流程的起点,其包括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5]。个案追踪指通过对选定患者的追踪检查,评价护理流程、制度执行力及护理服务能力。系统追踪指各相关部门协同工作,围绕共同目标就医疗过程中的高风险项目,侧重组织系统功能实现过程中问题的发现与改进。运用这两种追踪方式进行护理质量追踪检查,可有效推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6]。

3.2追踪法在急诊工作中的联合运用急诊在医院中占据重要位置,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疾病类型比较多,患者病情也比较复杂,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其护理工作繁杂,护理安全存在着诸多隐患,优化急诊流程管理成为加强护理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7]。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引起医患纠纷[8]。因此,以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护理质量为目的的追踪法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中,通过将个案追踪与系统追踪相结合,评价人员对对照组的400名急诊患者进行个案追踪,发现患者在挂号、候诊、等候辅助检查、等候取药、等候治疗处置这些环节所需时间相对较长。针对这些环节的问题评价人员转入系统追踪,从中发现系统上存在挂号系统不完善、分诊程序复杂,收费、取药窗口少,排队缴费时间久,人员排班欠缺合理等问题。结合个案追踪及系统追踪发现的问题,组织召开医务部、医院办公室、急诊科、网络中心、收费中心及药剂科等多部门联合会议,各部门针对各部门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从而优化急诊工作流程。流程改造后,再对实验组400名急诊患者进行个案追踪,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挂号、候诊、等候辅助检查、等候取药以及等候治疗处置所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而患者对诊疗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3.3追踪法应用后达到的效果本研究表明,对急诊患者应用追踪方法学进行追踪,能够高效地查找或识别医院服务流程中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或危害患者、家属等人员潜在的风险问题,并有效地协调和改进。追踪法在急诊服务流程中的应用大大改善了急诊服务流程,利用追踪法为重塑急诊流程及完善医院的规章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它更加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更加强调患者安全以及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9]。同时,追踪法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不同就诊环节,大大提高服务效率和护理效果,能够将问题贯穿于追踪活动始终,更好地协助护士顺利完成医疗活动并进行有效的监测,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和优质的医疗质量,同时,追踪法实施过程中还能加强不同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体现了整个服务流程的无缝隙连接。另外,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利用换位思考的服务理念,更多地考虑患者的感受,注意对患者安全与隐私等方面进行保护,从而有效地降低医患纠纷。本研究结果也表明,追踪法的实施使患者在挂号、候诊、等候辅助检查、等候取药以及等候治疗等时间均明显缩短,而患者对整个诊疗期间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与相关研究[10]相似。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服务中实施追踪法效果理想,能够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晓红,陈蕾,张卫星.追踪方法学优化手术病人交接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8):6972.

[2]Ng CJ,Ycn ZS,Tsai JC,et al.Validation of the 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a new computerized fivelevel triage system[J].Emerg Med J,2011,28(12):10261031.

[3]杜云红,李捷,王莉.追踪方法学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26):161,170.

[4]姚峥,王香平.门急诊管理现状探析[J].中国医院,2014,18(2):46.

[5]张宗久.中国医院评审实务[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3.

[6]董军,刘亚平,周亚春.追踪方法学在医院评审中护理管理的策划与实例分析[J].中国医院,2012,16(3):1114.

[7]柯蕾,严光.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2006,10(12):1720.

[8]李玲玲,杜春玲,王学梅,等.追踪方法学在内科个案护理查房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052.

[9]Soo RA,Kawaguchi T,Loh M,et al.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s.Tracer methodology:tips and strategies for continuous systems improvement[M].4th edition.Department of Publications of Joint Commission Resources,Oakbrook Terrace,Illinois,USA,2011:132135.

[10]王耀磊,陈虎,陈晓红,等.追踪方法学在医院评审中的应用及案例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1):1922.

(收稿日期:2015-12-22修回日期:2016-06-20)

编者・读者・作者

医学科研论文讨论部分撰写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讨论是论文的重要主体部分,是作者对所进行的研究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评价其意义。

主要内容:

1.回顾研究的主要目的或假设,并探讨所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原来的期望,如果不是,为什么?

2.概述最重要的结果,并指出其是否能支持先前的假设,以及与其他研究的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是,为什么?

3.对结果提出说明、解释或猜测,根据这些结果,能得出何种结论或推论?

4.指出研究的限制以及这些限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并建议进一步的研究题目或方向;

5.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支持或反驳相关领域中现有的理论、对现有理论的修正)和实际应用。

注意事项:

1.应强调指出研究获得的重要结果和结论,不要重复引言和结果部分内容;

2.应说明研究的价值和局限性,如有其他相关研究,应阐述其间的关联;

第5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急诊科为综合性急救专科,由院前急救、抢救室、急诊观察室、清创缝合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输液室组成,在编护士33人,年龄20~41岁,平均26.4岁。学历:本科10人,专科21人,中专2人。工作年限:<5年18人,5~10年9人,>10年6人。职称:主管护师3人,护师14人,护士16人。

1.2方法

1.2.1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

由于一个团队中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差异,因此建设团队精神的首要任务就是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统一。目标的一致性,是团队建设的基石。目标的确立为团队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一个杰出的团队精神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共同的愿望与目标。目标在未实现时,作为一种期望,它激励着每一位护士为达到目的而不断付出努力。本科的团队目标是:“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同时兼顾医护自身的身心需求,建立和谐团结的急诊科。在临床工作中,贯彻医院护理核心价值观,让每位护士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鼓励护士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团体事务,鼓励护士的进取心、注意发现优点,因人而异,帮助其设定自我实现的进步目标,从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保证医疗安全,达到科室、患者双赢的效果。

1.2.2实施护理质量分层管理

根据急诊管理区域特点,科内人员梯队结构、每位护士个人特点,通过新老搭配、团队互动、以老带新等方式,将整体工作目标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实行护理质量分层目标管理。在管理方面科室根据急诊工作范畴及管理区域情况,分为急诊抢救组、留观护理组、重症护理组、门急诊输液组,每组设立一名护理组长由N5级护士承担,科内护士每人隶属于一个责任小组。组长负责本专科业务培训和操作培训,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组织学习,护士在完成个人各项工作目标的同时,积极参加与所属小组的质量管理,从而形成科室“人人都是质量控制员,个个都当护理管理者”的群体意识氛围,在各项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培养团队成员对组织强烈的归属感、一体性和责任感。

1.2.3培养护士积极向上的团队进取精神

因为人才结构应呈正三角形金字塔式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才最稳定。所以,先进的护理文化和护理团队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本科根据医院护理部培训计划与科室实际结合,制订了专科业务学习及操作培训、考核计划,利用每周2~3次的晨间提问,培养护士自觉学习的行为习惯;每月1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护理操作技能培训课,培养护士不断更新、强化巩固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每月1次(质量讲评会、护理教学查房、护理质量反馈分析、护理病历讨论)等内涵学习,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作出好的分析,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行为习惯。每季度1次的科研论文讨论会,培养护士积极思考、主动钻研的创新能力。每年安排1~2位优秀人员外出学习和进修,回科后,要把学到的经验、知识与大家分享,取长补短,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

1.2.4开展团队技能训练

急诊护理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突发事件多、应急问题多、因此团队协作精神在急救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情景急救模拟演练,可以考察到护士对护理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会使低年资护士认识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刺激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知识技能水平。科室开展“批量病员抢救预案”演练比赛,通过甲、乙、丙、丁护士的分工配合模拟,使护士领悟到行动一致、配合密切的重要性。在平时学习活动中表现突出者,及时给予表扬奖励,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名护理人员都有不甘掉队的紧迫感。同时,在能力培养上各有侧重,积极促进个人发展。动手能力强的护士鼓励其参加科内及院内外的操作演示和比赛活动;富于表演力的护士支持其参加各类演讲比赛、文艺汇演、才艺展示活动;善于表达沟通的护士推荐其参加科普知识讲座、院外义诊、社区培训等公益活动。急诊工作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团队技能训练活动,使团队成员深刻感受集体力量的魅力,自觉摒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作风,以利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一个个平台的成功搭建,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科室形成了“人人尊重知识、人人争做人才”的学习氛围。

1.2.5落实规章制度,细化工作流程

规章制度的落实需要通过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将这种服务的理念更加的平常化和日常化,以制度的强制性来保护先进的理念得以落实,做到有理可查。科室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科室工作开展情况,制订科室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如急诊预检分诊工作流程、抢救患者病种流程、责任制护理工作流程、危重患者转运流程等采取发动大家全员参与,建立各工作流程,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对原有的已不适用的各班工作程序进行改造。由于工作流程是大家结合工作实际共同制订出来的,是人性化的特点,因此,护士在实施中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证了护理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1.2.6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位专家说过,团队精神一是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二是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的默契源于团队成员间的了解和熟悉。而彼此之间的了解和熟悉又是以共同生活为基础,这就形成了团队精神的必要条件。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可能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也很难做到相互宽容、乐于奉献。护士长要经常与护士进行交流谈心,并给护士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每年组织春游、秋游、小型聚会,组织文艺演出或岗位练兵等让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护士与领导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在有效的沟通交流中积极采纳各项有利于科室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使护士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作用,使护理队伍成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2结果

通过在团队护理工作中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统一,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实施护理质量分层目标管理,培养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开展团队技能训练,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等措施,满足了护士爱及归属的需要,强化了护士的团队责任感、进取精神、协作精神,促进护士的个人发展,同时提高了护理团队的整体综合素质,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3讨论

3.1团队精神内涵

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团队协同工作的精神。如果说个人工作能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纵向动力,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则是横向动力。团队精神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急诊这个高风险的护理专科,急诊护士必须昼夜不断地为病情和需求千差万别的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常常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快速作出反应,共同协作和密切配合。某一环节或某一个人的工作出现偏差,就可能影响整体工作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团队精神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管理者只有从实际出发,把建设过硬的护理团队精神作为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才能更好地统一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素质的护士的思想和行为,使护理单元这个团队充满活力,自觉肩负起工作和责任,为一个共同的护理目标而努力。

3.2培养良好职业素养有利于护士个人的发展

培养护士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个人修养、正确的价值观,要做到语言统一规范、服装统一规范、礼仪统一规范、规章制度统一规范,要将这些逐一组织落实。作为护理团队核心力量的护士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护士长应正确引导、严格管理。在语言的统一方面,本科要求每位护士均使用普通话与患者交流,在服装统一方面,不仅要求统一着装,而且统一佩戴发结;在礼仪统一方面护理部多次请专业教师和礼仪大师为全院职工进行礼仪培训,规范文明礼貌用语;在规章制度统一方面,本院职工人手一册院制度汇编。护士不仅是卫生领域的卫士,而且最贴近患者,要求更应严格、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地执行制度和技术规范是起码的要求。因此,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团队精神建立的基础。

3.3团队凝聚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团队精神的构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团队精神的核心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及共为一体,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宽容、和谐相处;二是团队精神的凝聚力,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每个团队成员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团队当中的一份子,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系在一起;三是团队精神的精髓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尽心尽力及全方位的投入。急诊科护理队伍团结一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了患者的好评和医生的好评与肯定。急诊是当今社会医疗纠纷一触即发的敏感部位,但在近两年优质的护理服务开展以来,患者满意度稳步上升,纠纷投诉率明显降低,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3.4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团队配合

沟通是团队精神的直接表现形式,沟通带来理解,理解产生信任,信任促进合作,护士之间要保持经常性的沟通。护士长要经常与护士进行交心谈心,并给护士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如本科每月组织护理病历讨论、教学查房,每年组织春游、秋游、小型聚会,组织文艺演出或岗位练兵等让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护士与领导进行感情上的沟通,鼓励护士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并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使护理队伍成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3.5提高团队协调能力有利于护理组织效能实施

第6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工作满意度;护士;研究;文献分析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其所在工作环境中各个方面的一种积极的、主观的评价,即个体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的程度…,护士工作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理的质量、人员的流失,甚至护理专业的发展。国外自1940年起就开始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开始注意到护士的流失率,将流失率当作护士工作满意度的一个衡量指标,70年代后,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多种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也致力于具体环境里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包括对急诊科护士、助产士、ICU护士、康复护士和社区护士等的研究。但对聘用制护士(俗称合同护士)的满意度则关注较少。

为了解我国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现状,笔者收集我国1997—2065年有关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的论文25篇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国内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对策,并提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主要是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和重庆维普科技期刊网3个光盘检索系统检索1997 2005年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

1.2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就测量工具、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影响因素、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1997—2005年护士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工具:见表1

表1结果示,国内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是根据基础理论或参考大量文献自行设计的问卷,且未经信、效度验证,而信、效度是衡量测验客观性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测验的客观性又是决定一个测验能否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59.3%的研究结果是值得我们质疑的;而使用的标准化的量表也大多是引用国外的,有14.8%的研究论文是直接根据国外量表设计问卷的,由于国内、外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医疗保健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直接引用国外量表易导致问卷内容不符我国国情;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尚未研制出一套标准的、可被推广应用研究的护士工作满意度测量工具,这方面的研究急待拓展。

2.2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2.2.1研究对象:76%是集中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24%是关于精神科、保健科及社区护士的研究,其中仅有2篇是关于保健科及社区护士的,说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管理者对社区护士工作满意度还不够重视;绝大多数针对女性护士,极少数针对男性护士,说明目前护士群体中仍以女性为主体,再者男性护士还没有广泛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得对男性护士的关注极少;仅有8%的研究是主要针对聘用制护士(即合同护士),92%的研究则主要针对在编护士,说明管理层还没有意识到合同护士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度对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其他如年龄、职称、学历及工作年限等均是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各个层次。

2.2.2抽样方法:其中24%的论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选取研究对象,而76%的论文均未明确说明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说明绝大多数研究均未严格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抽样,因此所抽取的样本缺乏代表性。

3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绝大多数均采用SPSS软件的不同版本进行分析处理。

4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工资及福利待遇;②个人及专业发展机会;③工作负荷及排班;④家庭/I作的平衡;⑤管理方式及工作自主权;⑥工作被称赞和认可;⑦社会、专业上交流交往机会;⑧与共事者(医生、护士、管理者)及患者的关系;⑨工作环境和条件;⑩工作/职业本身。其他如工作年限、年龄、学历、科室、班次及从事护理工作的目的等也会对护士工作满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统计结果见表2。

表2示,护士工作满意度水平最低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上四个方面,说明目前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还比较低而护士的工作量又比较大,尤其是合同护士,因此表现为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心理严重不平衡,挫伤工作的积极性;护理职业的高风险性、经常担心出现差错事故及人身安全问题等工作/职业本身的特点也是导致护士工作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急诊科及精神科护士,说明我国目前护理管理体制还很不完善,还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对护士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及满足她们低层次的需求;护士对个人及专业发展机会的满意度低,说明医院、护理学院及学术团体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太少,晋升机会也不多,而且由于工作量大、时间紧、缺乏经济支持,护士也很少有机会参加护理科研工作和撰写护理科研文章。

此外,28%的研究认为管理方式与护士工作满意度之间是显著相关的,说明研究者已经意识到管理方式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的重要影响,提倡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应用现代管理理论,以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5对策

关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对策研究,缺乏干预性研究,多数属于推测性对策。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奖金报酬分配方面:应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按工作质量、效率、职责合理分配,做到奖罚分明。②帮助护士实现自我:管理层应大力开展护理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使护士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发展,使她们能顺利提职、晋升,实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③培养护士的自我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完成紧张工作后善于调整自我心理,如进行自我放松,召开讨论会等,使护士的心理压力有机会释放,以保持心理平衡。④合理配置,减轻护士的工作负荷: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根据工作情况及护士的能力、特点合理配置人员,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采取弹性排班,兼顾护士的个体需要,使工作与个人需要的矛盾降至最低;⑥对护理管理者的启示:护理管理者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直接影响到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团体的凝聚力。护理管理者应该把握现代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通过积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并按管理规律实施护理领导,以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士气和护理工作质量。

第7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工作的跨度――是一种历练

刘主任是朝阳医院综合科的主任,科室的人把这个科室称为干部医疗科或老年内科,因为主要患者是老年人。由于专家门诊是对市民都开放的,所以每天病人很多,而对刘主任慕名而来的更是数不胜数。

刘主任1983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在中国平朔露天煤炭医院内科工作,一直到1994年,期间在北大医院进行了一年心血管专业的学习。或许十多年的内科工作成就了她作为一名内科医生温和细心和耐心的气质,亦或者是她本身这样温和的气质使她的内科工作做得如此优秀。在大内科的十多年,刘主任已经能对内科多种疾病做出诊治,特别是心血管方面更是表现突出。

1995年1月,刘主任调到北京朝阳医院的急诊科,主要从事内科危重病(EICU)的诊疗工作,之后她很快掌握了气管插管及呼吸机的临床使用、深静脉穿刺置管、血液净化等急救技术,成功地抢救了许多重症患者,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医生和进修医生。刘主任说她对下级医生要求比较严格,包括对他们专业技能和病历书写水平的提高,查房时经常提醒下级医生要换位思考以牢固树立爱伤观念和高度的责任心。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8年多的时间里,她常常晚上八、九点以后才能下班,周末还要去查房,她说这么做心里踏实。2003年初SARS肆虐,刘主任主动要求参加了地坛医院一例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治疗的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她说之所以要求参战是因为她能胜任这份任务。参加患者抢救的日子里,她不仅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和给于治疗,还组织护士一起为患者洗头、擦身、泡脚和按摩身体,由于她及时发现了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并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使得患者避免了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最后这个危重病人转危为安了。对于急诊的经历,她说,急诊确实是锻炼人的地方,不仅要求对许多领域知识的了解,还要求快速果断地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些年来刘主任已经能游刃有余的处理大内科中的危重病例,并且几年的急诊经历也练就了她能综合辩证地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

综合的治疗――辩证而兼顾

因为有大内科与危重病救治的积淀,在老年内科的刘淼冰主任表现突出,曾数次被评为院级、首都医科大学校级及北京市级优秀工作者,2007年她所带领的综合科被评为院先进科室,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三八红旗先进个人。

当我们谈到糖尿病时,刘主任说,2002年全国大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6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约15%,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加速,糖尿病的患病率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说糖尿病已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同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继癌症、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之后的主要死亡原因。老年科的医生责任重大,因该在糖尿病的防治和健康教育方面做出成绩。她说,她每天救治的病人中绝大多数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病,而其中1/3~1/2的患者又合并糖尿病,由于受老年人脏器功能普遍衰退、代谢率减低及个体化等因素的影响,在治疗用药方面相对复杂,需要倍加谨慎和考虑周全。在刘主任的治疗理念中,对一个多种疾病于一身的患者,根据其疾病的轻重缓急,给于药物联合治疗的综合效果一定是正作用相加、副作用相减、以较少的剂量与品种换取最大的临床获益。她强调合并有糖尿病的心脑血管病患者血糖的控制非常重要,但对老年人却不能太苛刻,尤其对于高龄老人。为避免低血糖发生的危险,空腹血糖控制在5~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6~10 mmol/L就可以。诊治中要关注无症状的低血糖及夜间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尤其是服用长效磺脲类降糖药)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采访中,她还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成功救治患者的案例和发表的科研论文,言谈举止中无不显示她对病人精益求精及高尚的职业情操。

医者应大爱 ―― 一视同仁

采访之前看过患者对刘主任的评价,都说她人很好,态度温和,耐心、细致,能综合病人的各方面信息做出正确诊断,是一位值得尊敬和信任的好大夫。如此多患者的信任和夸奖,刘主任自己却并没有把它当成一种炫耀。她说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敬业精神,还应该有“付出”的职业情操,可以说他们面对的是“生命的呼唤”!病人带着问题和希望来,就尽可能不让患者再带着疑问与失望走。出门诊时经常有患者要求加号,但她从来不会区别对待,因此经常加班加点,中午很晚才吃饭。她认为当大夫,悬壶济世是本分。

采访时刘主任手机响起,她说是一个患者打来的。我有些意外,她说手机里有一些是患者的电话,因为病情的缘故,她要定期随访,有时候为了使病人及时反馈治疗后的变化,她把电话也留给病人,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病例又不能住院治疗的患者。刘主任有一个笔记本,是专门记录诊治过的特殊病例的,上边记录了病人的联系方式、治疗前的情况、诊治方案及治疗后的反应等等,她说,这样做一方面对病人负责,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提供依据。

早听说刘主任查房时询问患者病史特别细。当我们采访她时,她说对病情复杂的患者,医生反复详细的病史询问对准确、及时的判断疾病非常重要,她也经常要求下级医生练好这项基本功。

采访的前一天她刚从外地参加学术交流和病例研讨会回来。她说平时医疗、教学工作都很忙,还要做一些科研工作。尽管如此,她依然对工作显示着饱满的热情与认真。

第8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救病案;归档;利用

1急救病案的建档和利用

1.1急救病案的建档

1.1.1 原则及时完整准确、专人收集、专职档案员督查。院前急救档案(是指120急救医生在现场急救时书写的院前急救病例)的齐全程度直接影响到急救工作利用的效果,因此,首先从管理上保证档案的完整齐全,做好急救病案的收集、归纳、整理、分类、鉴定,确保急救病案的保存价值。其次,科室明确由专人负责院前急救档案资料的管理,负责督促检查日常档案资料形成及积累和整理,将所有的院前急救病案编号并将编号输入计算机,为日后的院前急救归档和利用工作打好基础。

1.1.2 确定对象和任务医生每日要完成急救日报表的填写并及时输入计算机以及院前急救病案的书写。日报表清楚地表明每日运行情况、反应急救动态、救护车出救起、止点以及药品、器械使用情况。院前急救病案反映出诊时间、到达现场时间、送达医院时间、病史采集、初步体格检查、初步诊断和急救经过,病人家属签字及医院接诊医生的签字。

1.1.3 核查和反馈日报表由值班医生当日下班前填写完成,专人收集上报、输入电脑汇总。急救病案也是当日交急救科存档,漏写要给予扣分处罚。确保病案能在第一时间,准确、完整地被收集起来。

急救病案的建档采用计算机网络化录入和管理,克服了人工录入和管理上的缺点,比如滞后、费时、费事、易改动失真等问题。

1.2急救病案的利用

1.2.1 为急救管理者提供日常管理的参考依据通过对日报表和急救病案的动态变化分析研究,一是可以了解病种、发病人数、急救量、急救时间的频率公布随季节变化的初步规律,便于管理者随时调整急救力量、调整好班次,补充抢救药品、添置新的抢救器材,更好地满足急救需要,提高急救质量;二是可以通过媒体等宣传工具向广大市民及时随季节变化出现的疾病谱的特点,提醒市民做好相关的预防保健及其它的应对措施,为市民提供健康教育;三是可以能够为市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急诊科、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部门提供相关疾病

1.2.2 为社会提供法律依据120急救的最大特点是快速反应。120急救人员往往是在伤病发生的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作为最初的目击者可以掌握第一手较为详实的可靠的资料。交通警察、法律工作者,甚至伤病者家属等经常查阅急救日报表和急救病案,因为它往往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伤病时间、现场情况、抢救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比如受伤者在现场时已陷入休克状态,经过120急救后休克已纠正,若到医院了解病人情况往往得不到真实情况。因此,急救病案可以提供法律依据。

1.2.3 可以为科研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或示范教材为了探讨急救规律、总结急救经验、提高急救水平,往往需要收集相关的急救病案作为研究资料,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经常就专题科研查阅资料。比如院前急救超早期溶栓的观察、院外心肺复苏新技术的引进,长途转运危重病人的经验探讨,大批量交通事故伤的救治等(比如:论文《一起17例交通事故伤的急救救援体会》[1]等就是从急救病案中选取第一手资料总结撰写出来的)。

我们应用计算机管理院前急救病历体会到优于以往的管理方法,对病案的管理更加简单、方便、快捷,病案的使用也比以往更全面[2]。

2调度记录的建档和利用

2.1调度记录的建档

调度员在第一时间详尽记录调度起始时间、车辆到达现场时间、回到分站的时间、伤病种类、空车原因等都在60秒内输入电脑、自动归档,且事后不能修改。避免了过去手工抄写不但费时费力,查询起来很不方便,且更严重的是资料容易丢失和被修改。

2.2调度记录的利用

2.2.1 调度记录可以反映急救运行的日常状态,为急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按照就近、功能性和病人自愿三个原则,合理调度分站的车辆、分配急救资源。根据调度记录,凡是急救反应时间在10分钟以上的地点,可以作为建立急救分站的硬性依据。在预期时间内到达急救现场的案例,要详细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如故意拖延要按站规站纪加重处罚;路况不熟悉的要在培训和指导下尽快适应新的道路交通状况;凡车辆原因要及时检测和修理;凡驾车技术问题要离岗培训或辞退。

2.2.2 作为维护急救中心合法权益的客观依据,也是维护伤病员知情权的重要证据。许多情况,比如车祸、伤者或目击者由于急迫心情或紧张心理,往往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常常夸大急救时间。准确可查的调度记录可以准确反映急救时间,从而化解纠纷或投诉。再比如,有些伤病员当时休克了,但经过急救人员的全力抢救,休克症状已经缓解,到大医院急诊科时伤情鉴定的等级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没有急救病案的及时记录,受伤害者(伤病员)的权力将受到损害,肇事者或罪犯只得到从轻处罚,逃脱了应得的惩罚。

2.2.3 通过对调度记录的分析研究,比如对急救单程的时间分析,特别是在高频率出诊的情况下,借助于调度记录可以科学调配救护车辆、增加出诊次数。比如:在GPS定位系统的导引下,调度记录的内容更加宽泛,包括是否在岗、急救药品器械准确是否完备以及在配合电子地理地图(GIS)的使用,指导救护车行驶在最省时、最合理的路线上。缩短急救运行时间、进一步提高急救效率。

调度工作是急救中心日常工作的中枢,急救运行的掌控部门,集调配急救力量、急救协作、急救指挥于一体,因此调度记录的建档和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领导,制定制度,加强管理,对急救人员进行岗位教育、医德教育、业务培训,为科学、规范、高效的急救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市级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档案的整理、归档,以及进一步搞好急救档案的开发与利用。通过计算机网络对日常急救过程中的急救病案、调度记录资料以及人事情况的文档整理归档,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建立和利用的基础。急救信息资源通过上述原本离散的、多元的、异构的、分散的信息资源通过逻辑的或理论的方式组织为一个整体,使之有利于管理、利用和服务[3]。我国院前急救事业起步较晚,发展得还不够成熟,各地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档案的建立和利用的特点和优势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发掘,本文在院前急救档案的建立、开发和利用的规范化、科学化、简便化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毕强,等.一起17例交通事故伤的急救救援体会[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1):1047-1048.

第9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1.1课题设计实施阶段如前所述,我校近十年来注重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注意到临床实践与创新思维的结合。研究生课题的实施,培养其实际的动手能力、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中所涉及的实验方法,有些可能是在基础课程学习中已经学习掌握的,但是,随着医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在这个阶段还可能需要重新学习。反复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这一阶段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在细胞培养试验中,学生在预实验的结果非常理想,可是,随着实验的进行经常会遇到诸如:细菌污染、真菌污染,甚至于原因不清的细胞死亡等等。这种时候,医学生不仅仅学会向善于这方面技术的老师、学长请教,而且更要学会怎么利用现有的知识以及网络资源来解决面临的难题,换言之,也就是要学会采用各种方式向各方求助,以期最终解决难题,顺利完成课题设计。

1.2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这一阶段,要求研究生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熟练运用目前常用的医学统计学软件。依据实验结果获得的实验数据,经过缜密的思维,通过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精确的统计学分析,最终获得科学、可信的结论。这样的研究论文在这一领域才具有真正的科学价值。这一阶段,由于很多医学生专业的限制,存在一定的难度,学会求助解决问题,切忌蒙混过关,涂改结果。

1.3撰写、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整理、撰写、发表,是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它不仅要求研究生查阅大量的文献,归纳、总结相关研究背景,同时,对实验结果和结论,结合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合理、客观、严谨、科学的解读,是对其思维逻辑性的训练。最后,要完成好这一步,还需要研究生具有一定的文字、绘图等等基本的写作功底,才能达到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图文并茂等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也是对其科研论文书写的基本训练。

2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医学是一种注重实践的科学,面对的是形形人群,表现各异的疾病状态,因此,这一现状,也要求医学研究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才能够独立解决临床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疑难、复杂问题,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尤其是心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的研究生更需要快速、准确的判断。近年来,由于师资力量的减弱,临床技能的培训工作明显下滑。大多数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主要充当了“书记员”的工作,却很少有基本技能培训的机会。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有较长的临床技能培养时间来提升其实际临床工作能力,需要改善我们的师资环境,提供给医学生们更多的机会来参与实践,期望医学生毕业之时,能够达到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病人的能力,能够胜任将来所要面对的工作,挽救更多的生命。心血管内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病种繁多,危急重症、疑难杂症多,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要求心血管内科医生具备快速、准确诊断、处理急危重症的能力。对于心血管内科研究生,由于其专业学科内容复杂,涉及多个学科,比如:放射科、CT室、数字减影、超声室、心电图室、动态心电图室、介入室以及其他相关的学科,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目的明确、计划合理、注重实践、教学相长等。首先,目的是将其培养成一个可以独立处理心内科常见疾病、急、危重疾病的合格医生;其次,保证充足的临床实践的时间。需要保证其至少有1年的时间去接受系统的临床工作的培训,培养独立处理医疗问题的能力,并且进行临床工作经验积累。最后,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改进。导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CBL(case-basedlearning,CBL)、网络数据学习(E-learning)以及循证医学等多种方法[6-8]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技能。同时,心内科研究生还需要在心内科相关功能科室轮转:心电图室、心脏电生理室、心脏导管室、心脏超声室。熟悉心血管疾病在相关领域中的基础知识,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在心内科临床学习中,积极参与临床工作,比如门诊,病房值班,在这一过程中,直接面对工作中的问题,独立思考,对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建立导师组培养模式指导研究生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大量的庞杂信息的出现,没有哪一位导师可以做到“有问必答”。因此,借鉴美国的“学科本位制”、德国的“导师本位制”及研究型大学科学院的“学校本位制”,如果将具有不同特长的导师们联合起来,形成研究生导师组,这样以来导师之间各有所长,可以充分发挥各位导师的特长,而对于研究生本人则不论在临床,还是科研方面都将会得到最大的收益[9]。因此,改革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组成模式,充分发挥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导师组的优势,使研究生能够从多位导师获益,进而拓展了知识,增强了更新的知识能力。开展教学系列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导师的教学水平。导师不仅应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PBL、CBL、网络数据以及循证医学,发挥导师的导向功能,改变以往的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探索问题。另外,通过在临床教学实践中,间接的病例复习、典型病案讨论等方式指导,使研究生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逐渐积累临床经验,以期最终能够独立工作。最后,新知识的传播也是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学术研究交流活动以及研究平台的建立是影响导师带教能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