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

三字经幼儿学朗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字经幼儿学朗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字经幼儿学朗读

第1篇: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

关键词:经典诵读; 文明礼仪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14-001

在几年的经典诵读课实践中,我幼儿园制定了详细的诵读计划,分年龄段运用他们实行文明礼仪教育,为了方便教学,让诵读成为特色,把诵读落实到实处,我们组织老师自编了诵读校本教材,教材包括:《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诗词十首》等重要内容。在不断的诵读中,幼儿学生们逐步感悟了中国文化经典的精深博大,里面既包含了优雅高尚的情怀,又有我国的民族精神,还有做人的道理。而且,我们还把经典文学译为幼儿的语言,在诵读中不断积累,不仅感受到了其中的美,更重要的是从中悟出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为成为一名文明的人做好了准备。

一、让幼儿在经典中受到熏陶,感悟文明

经典诵读带给幼儿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因为其中包含了多少年来人们的智慧,是智慧的结晶,他们对于我们伟大的民族形成一个文明的国家是功不可没的,经典朗读是精神境界的提升,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它对于幼儿的道德、品行、性情、气质等文明礼仪都会产生良好的作用,它对幼儿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也是在长时间中潜移默化的。比如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孩子们就会知道我们要养成一个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偷懒的少了,不完成作业的不见了。学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后,他们做事积极了,不论大小事,只要是好事都可以做,可以帮老师拾起地上的小纸片,可以帮小朋友把牙刷摆好等等。学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孩子们知道自己不能光想着自己,还要为别人着想,处处帮助别人。学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会知道妈妈对自己的爱是无限的,在以后的生活中,知道为妈妈做一些好的事情,帮妈妈刷碗、扫地,还为妈妈送上句句温暖的话。这些,都是我诵读经典后出现的可喜变化。

二、寻找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好习惯

1.经典诵读与文明竞赛相结合。我们在经典诵读的时候,还要力求与实践结合起来,把读落实到行动中去。比如规定孩子们每做一件好事就会给一个小红花或者大头贴,并且张贴在墙上,看谁争得多。

2.多解释,让幼儿懂得诵读与礼仪修养、行为规范的关系是什么。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诵读意义深刻,不易理解,这时,老师要用举例的形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给他们解释,更好的形成好的文明习惯。

3.把经典诵读的成果带回家。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我们在幼儿园学习的知识要运用在家庭里,让家长监督落实,在教学相长中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

4.把经典诵读在日常的班级评选中体现。可以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比赛,评出诵读优秀小组,也可以评出我是诵读好孩子,也可以评出文明之星等,拓展经典诵读的作用,丰富经典诵读含义。

三、经典诵读在文明礼仪上取得的成效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家长都是以他为中心,处处都是别人想着他,而他不需要想着别人,久而久之,幼儿的爱心没有了,没有一个帮助别人的好习惯,也不知道尊重别人的劳动。为了让幼儿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开发经典朗读,把其中的教育作用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从而形成无私奉献、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比如,我班学生诵读了《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融四岁,能让梨……如囊萤,如映雪……”老师提取其中的涵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孩子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并对照他们自己的生活,找出自己哪些做的不对,哪些做的好,应该怎么改正错误,发扬优点,做一个优秀的好孩子。另外,我们还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对幼儿进行经典诵读教育,形成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三字经大擂台”、“我是爱心小天使”等主题班队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文明的环境中成长。通过我们的经典诵读教育,家长对我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懂得了尊重家长,懂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懂得讲究卫生,喜欢帮助别人。对自己的事情都能做的井井有条,上课时能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喜欢与同伴一起交流玩耍。通过上面的一些活动,学生在学习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还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对幼儿的礼仪教育有很多种途径,而经典诵读同样在幼儿中可以起到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对幼儿形成优秀的行为习惯极为重要,我们幼儿老师应该认识到经典诵读在其中发挥的强大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把经典诵读坚持下去,让幼儿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蔡祖泉.诵读经典,文化育人——恩施市实验小学广泛开展“名言警句、经典诗词诵读”活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6)

[2]吴锡龙.开展文明礼仪特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2011(08)

第2篇: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诵读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30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天人合一”的唯物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气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开放理想,“和而不同,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德修行,“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境界等,处处闪烁着中华文化的思想光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这些凝聚在国学中的思想、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固本培元的奠基作用。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来实现“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目标。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说过:“少年人如朝阳,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十三岁以前是儿童学习、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经典诵读,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是一件功在当下、意泽千秋的大事。

一、培养兴趣,使之爱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的开篇,就强调学习和交流重在“悦”和“乐”。阅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何来兴趣?兴趣应从喜欢开始,喜欢不喜欢,绝不是天生具有的。“你喜欢《三字经》吗?”对于连《三字经》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来说,问这样的问题多么可笑。开始喜欢诵读经典,只是表层的、感性的、最初的刺激,不能决定他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国学文化经典。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结合《三字经》的韵律和节奏,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在教师的诵读中感受到诵读的魅力。只有在教师的诵读中分享到诵读的愉悦,学生才会产生诵读的强烈动机,进而去尝试诵读。等到有了一定的诵读积累,得到别人的认可,他们对诵读的兴趣就会大增。当然,兴趣需要表扬、鼓励,更需要鞭策、督促。作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兴趣,维持兴趣,提高兴趣。这样,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对背《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一定会产生较强的长久的兴趣,从而养成习惯,终身受益就可能从此开始。

二、培养方法,使之会诵

背诵经典的方法很多,没有定式,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每个学生的年龄、经验、智力、家庭环境虽不尽相同,只要让学生读了、背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自己就会有自己的一套背诵技巧,而且还会变化运用。总之,学生会愈背愈顺、越背越快,无论怎么背都顺,到最后就能一大段一大段地背,过目不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经典诵读训练呢?不妨先看看朗读的三个基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第一是对读音的基本要求;第二是对文字的感悟,即对字词句篇的感悟;第三是对文字理解的程度。对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经过“三步六正”的逐步训练,即正音正读、正字正义、正心正行,相对应的具体步骤是:识字、朗读、直译理解、文化感悟、联系实际、知识积累。教有方,亦无法。国学课堂教学重在读。读的形式是多样的,齐读、独读、轮读、赛读,教师范读、引读,借助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等。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经典的字音,将它读正确、读流利。“读”字前面加一个“诵”字,意义肯定与单独一个“读”有着不同的意义。诵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熟读;背诵;述说”。经典的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也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要不断变化形式,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诵读的形式虽然很多,但最终目的是正心正行。比如,配乐读、配动画读、配视频读,摇头晃脑读、手舞足蹈读等,都是对经典的进一步认知、感悟,是导行的基础。诵读经典,关键在于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品味,最终是为了强记博闻、厚积薄发、开阔视野、丰富底蕴。

三、不求甚解,使之多诵

经典诵读兴趣有了,方法掌握了,还要坚持,让学生多诵。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说明学生语言思维的基点靠的是大量的阅读。“月映万川,一理万殊。”回顾中国的私塾教育,蒙童自进入私塾的第一天起,“子曰诗云”就不离口。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反复吟诵之后,他们能豁然开朗,最后能出口成章,写出文章也不会出现什么文法错误。

小学生精力充沛,这时是他们记忆的黄金时代。如果能系统地引导他们诵读一些国学经典,积累一定的语文基础,必然有助于将来对语文的融会贯通。也许有人会问,小小的年纪,脑袋能装得下那么多东西吗?答案是肯定的。脑科学家研究告诉我们,儿童的大脑就像一座空的数据库,而且十三岁前正是这个数据库开放的时间,就看身为教师的我们,往数据库中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如果是经典的、有价值、经久不衰的东西,他们肯定一辈子受用不尽。要知道一个孩子能够在头脑里面存放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孟子》《老子》,加上《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几十篇。这样一个知识模块,熟记于心,对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难估计的。日后,它们就会像长江黄河那样滔滔不绝,滋润孩子的一生,使他们的生命力蓬勃向上。教育就是这样简单,就是这样轻松愉快。

“孔孟之音日日熏,一笔一画学做人。梅兰竹菊真君子,琴棋书画养精神。”这是经典诵读的实质。作为教师要反复思考,如何教学才能使经典诵读深入持久。经典现在背下来,将来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终身受益,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经典诵读的目的。

第3篇: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

我两岁的时候,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啦,你们知道是谁教会我的吗?今天,我就向大家说一说我的经典启蒙老师——我的妈妈。

在我呀呀学语的时候,妈妈就经常带我去书店看书、买书,我的第一本书就是彩图版的《唐诗三百首》。书买来后,我只会看彩图,妈妈便在睡觉前教我朗读,不知不觉中我学会了很多古诗,并且认识了很多汉字。我还认识了七岁就能写诗的骆宾王、写了大量优美诗句的李白、让我知道粮食粒粒皆辛苦的李绅……

妈妈不断地给我买书,渐渐地我也喜欢上了读书,我早晨起来看书,晚上睡觉之前也看书。每次我都看得津津有味,直到妈妈让我睡觉,我才恋恋不舍地把书放下。我从书中认识了许多小主人公: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美丽的白雪公主和可爱的七个小矮人、勤劳勇敢的灰姑娘和白马王子……

在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幼儿园里举行讲故事比赛。我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因为我对这个故事非常熟悉,所以我讲得绘声绘色,小朋友们都听入迷了,那次我得了一等奖。

这就是我的经典启蒙老师——我的妈妈。

第4篇: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和孩子们朝夕相处。我发现,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家庭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却衍生出了孩子们的种种陋习,如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只讲究吃穿,乱花钱……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但却苦于没有很好的方法来教育、引导他们。因为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大人都围着他转。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或训练他们。而新世纪新本文由收集整理一代课程改革与时俱进,反映了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不能再停留在备课、上课等方面。正在我彷徨无助的时候,自上而下掀起了学习经典文化的热潮,我们学校也及时启动了经典诵读活动。正如雨果所说的那样:“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以名著为伴,以经典为伴,行走在教书与读书之间,我如沐春风。

我是个很喜欢读书的人,虽然现在是各种传播媒体并存的时代,读书却仍是我最喜欢做的事。即便如此,以前对国学经典的了解,也只限于自己所学的那点历史和文学知识,觉得国学经典是让人顶礼膜拜的,从没想过有一天国学经典可以走进我们的校园。自从我校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后,才感觉到国学经典是教孩子如何做人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对孩子人格教育的缺憾。读这样的经典会使一个人受用终生。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老的经典文化被外国人当作宝贝研究学习,可是我们炎黄子孙却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了,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它是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行经典诵读活动,不但幼儿园的小朋友要读,小学生要读,大学生也要读。从幼儿园开始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在读经典的过程中,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得到了培养和改善。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或饮食,或坐者,长者先,幼者后……这些看似小事,不被大人重视的一些规矩,应从幼儿抓起,因为幼儿和少年时期正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教育就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国学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

初中生虽然已有了很强的自立意识,但他们的判断力仍然是有限的,他只会吸收不会选择。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如果这块领域我们不用经典去占领,那么广告、电视节目及电脑游戏就会伴随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孩子。他们中诸如浮躁、厌学、心理不健康,打架、抽烟、早恋、离家出走等现象会越来越多,那么,我们这些教育者将在孩子们制造的各种事端中疲于奔命,充当“消防员”的角色。

自学校开展诵读活动以来,我感觉到学生通过读经典,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了。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

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不仅如此,在其他方面也有了变化,有些学生记忆力明显增强,有的学生变得明白事理了,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了通过这些变化,使我对《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领悟更深刻。让孩子读经典就相当于孔子、老子这些大教育家帮助我们教育孩子。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就会更深刻,经典将伴随孩子的成长,它的精华会沁入孩子的内心,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让孩子知道怎么做一个真正的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偏不倚。

第5篇: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园本课程;课堂教学;开展活动

1 春雨润物细无声――融国学经典于校园文化

1.1 大环境

走进兆丰幼儿园,你会感受到浓厚的国学氛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蒙以养正”四个大字,走廊墙壁上用大幅的图画故事诠释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内容,期间穿插了图文并茂的励志故事;窗明几净的国学启蒙教室,真正让你感受到“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的意境;过道长廊装饰了一幅巨大的古朴的“弟子规”竹简画卷,正所谓:“入芳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1.2 小区域

走进教室,每个班中创设经典导读的墙面,布置独具匠心,主题鲜明;教师根据诵读内容自制教玩具、操作材料;琳琅满目的阅读书架,图文并茂的千古美文,一句句鼓舞人心的读书标语,营造了浓厚的国学氛围。“无声胜有声”,于细致无声中,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 未成曲调先有情――融国学经典于园本课程

2.1 课题依托

兆丰幼儿园申报了苏州市规划课题《幼儿园经典诵读实施策略的研究》和张家港市“十二五”规划协作课题“国学经典课程教学研究”。以课题为依托,拉开了“十二五”课题研究的序幕,并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使国学教育深入人心。

2.2 开设课程

把《弟子规》、《三字经》、《古诗》分别作为小、中、大年段国学课程内容,开设“经典阅读”特色活动。我们称为“两课”,即阅读课、体验课。阅读课;即国学小课,每周一课时固定教材、固定课时、固定老师,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组织引导幼儿诵读。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多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体验课。把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与生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每月的纪念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诵经典、讲经典、画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活动。

为了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诵读习惯,开展“一天四诵读”活动:①晨诵:将经典原文编辑到晨间韵律活动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趣味的律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诵读的内容。②午读:午饭后利用散步时段每天中午收听广播,由幼儿园广播站向孩子诵读寓意小故事或朗读经典诗文。孩子可跟读、跟背、跟唱。③晚诵:即放学前5分钟,师幼共读。④夜读:每天晚上回家,亲子共读。

3 含英咀华细细吟――融国学经典于课堂教学

3.1 创新方法,激发兴趣

对国学教学活动定位于16个字: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遵循现代教学原则,以“趣味式”植入学科课堂,采用“复习经典诗文――新课诵读――经典连接――明义导行――拓展运用”的基本模式进行国学课堂教学。从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着手,通过游戏体验法,图画展现法、故事引导法、歌唱表现法,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投入参与到教学活动。让孩子爱上国学课,并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读和背上,更多的是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通过创设“情景”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诠释国学经典的方式,使幼儿对每种经典的学习,能置身于特定的情景。根据这些情景激发幼儿探索和求知的兴趣,使幼儿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发的力量,真正走进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教育过程之中。

3.2 多样诵读,提高实效

幼儿园的国学课堂教学更多的离不开诵读,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把古老的经典演绎成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活性画面,如拍手诵读、画面跟读、器械配读、情景在线等。在实践中设计,总结了很多实用、简单的游戏,将经典诵读与游戏相融合:①跟读法;②对诵法;③默念法;④接龙法;⑤轮诵法;⑥学小古人法;⑦吟唱法;⑧节奏法。幼儿喜欢表演,喜欢展示自己,把国学经典与表演相结合,以唱歌、舞蹈的形式去表演能帮助幼儿很快记住所学的内容,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把《三字经》、《弟子规》编排成韵律操、器械操,让幼儿边做操边诵读,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幼儿学习国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 借得春风一树花――融国学经典于系列活动

4.1 诵读经典促成长

将经典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幼儿直面经典,感悟经典。举行了诵读经典比赛,讲国学小故事比赛,班级手抄报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次次声情并茂的诵读,一个个绘声绘色的故事,一张张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手抄报,展示出师幼学习国学的优秀成果。

4.2 悟领经典修身心

第6篇: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

记得在我5岁的时候,我才读幼儿园,当时我话还说不准,但是我却异常地喜欢“听”书。在那时,我常常吵着妈妈带我到书城里去选童话书,偶尔选一些诗文,回家天天晚上叫妈妈给我念书,我就静静地听,静静地听,慢慢地觉得“听”书很有意思,慢慢地觉得“听”书已经成为我的爱好,慢慢觉得“听”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晚上我没有“听”书,我就会整个晚上睡不着:一天,妈妈出去吃酒席,很晚才回来,我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我就找到了以前买的小人书和动画书,趴在床上看,就看着看着,一直等到妈妈午夜12点多才回来。妈妈见到我,惊叹道:“小宝宝,你怎么还没睡啊!”“妈妈妈妈,我睡不着!所以我看了一会儿小人书。”我带着笑容回答道。其实,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看了一会儿还是几小时,只记得当时看得很过瘾,看得很舒服。后来,妈妈把我的事在她单位里讲,现在是记不起来了,好像当时阿姨们都笑得不行,不知是夸我还是损我地说:“你呀!真行!”我当时还小,根本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只好跟着阿姨们傻呵呵地笑。

从此,我就更热爱读书了,现在长大了,小人书、童话书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阅读需求了。现在,我一到书城,就会直奔名著区,那琳琅满目的中外名著,可以让我废寝忘食;那优秀的散文杂诗,可以让我身心陶醉于其中。也许是阅读,让我的文化更有内涵,如果我要去看书,刚出家门,妈妈就会问:“小宝宝,你去哪儿啊?”我就会十分风趣地说:“我和书籍有个约会!”我和妈妈对看了一下,都会心地笑了。

后来爸爸看我喜欢读书,就给我买了一套400多元钱的“儿童经典诵读”,里面有《论语》、《大学中庸》、《老子》、《笠翁对韵》、《弟子规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等古文,伴随着光盘的朗读,我边念边背,虽然不懂什么意思,但是还是朗朗上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经常念叨着句话,因为这句话激励着我接着学习,因为这句话使我更加有坚持读书的信心,因为这句话会永远记在我的心头,勉励着我,读书,读书,再读书!

我与书籍有个约会,这个约会平常而又特别,这约会温馨而又浪漫,这约会枯燥而又有味。

第7篇: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 口语能力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学前教育得到空前重视,各中职学校纷纷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旨在为学前教育培养千万名幼儿教师。然而,由于师资、设备、课程设置的相对滞后,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毕业生口语能力还十分薄弱,有相当部分的毕业学生因为口头表达能力限制,无法自如地将所学的技能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因此,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加强学生口语能力训练就显得尤为迫切。我在多年的师范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把握本学科课程特性,把口语交际的训练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快速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一、在听话和说话课中强化普通话语音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师范生要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必须先学好普通话。由于受母语方言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发音障碍,一些学校虽然把普通话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缺乏有经验的专业师资,未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普通话水平达标率并不高。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理论方面做过有益的探讨。比如,在教学中先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然后帮助学生区分母语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掌握发音规律,纠正方言发音,正确练习,同时鼓励学生从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字词(如“您好”、“谢谢”、“请问”等)入手,待掌握以后再逐渐扩大学习范围,以此让学生看到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如,在训练过程中鼓励学生不怕嘲笑,持之以恒;要求学生每天注意倾听、模仿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包括模仿电视台、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发音及身边普通话说得较好的老师和同学的发音。我注意到,这些做法对学生学习普通话有一定的益处,但单纯的语音训练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找一些喜闻乐见的朗读材料给学生训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语音面貌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口把口”的教学则是最有效的正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尝试了以下几个训练法:

(一)相似分组教学法。教师把语音面貌相似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学生发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口把口”教学,以此强化普通话“正音”。

(二)“结对子”教学法。将不同语音面貌的两名学生结成一对一的练习“对子”,互相纠正,取长补短。

(三)分组活动教学法。将一个教学班分成若干个练习小组,平常一起听广播、看电视,进行练习对话,教师不定期抽查各小组练习成果,促进成员语音面貌的整体提高。

(四)情境营造教学法。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场所和举办各种活动,在校园里营造人人讲普通话、处处讲普通话的语言学习环境,以此促使学生时时学讲普通话、处处都讲普通话的学习氛围。

二、在阅读和写作课中夯实言语能力的基础

实践表明,技能形成的关键在于知识的积累。同样地,一个人言语能力的形成,也是以一定的语文知识为基础的。调查发现,大部分中职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正确把握表达方式与方法,容易出现卡壳、词不达意、“不懂怎么说”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缘故。阅读和写作是师范学校语文学科的重要课程,它不但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具有适应今后实际工作需要的阅读、写作、文学欣赏等能力的重任,而且是为听话、说话能力打基础。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阅读和写作既是基础课,又是掌握职业技能的专业课。

(一)加强朗读。我国语文传统教学十分注重课文的朗读。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唤起美感、引发兴趣、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最有效的途径。现今中师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从内容来看,诗歌以其感情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练、音韵和谐,容易被青年学生所接受,可以作为学生训练朗读的首选之作;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绘景状物,都在表达某种思想情感,切合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体验,应指导学生多读。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此外,朗读一些打油诗、绕口令和三字经、弟子规,不但可以提高用气发声的能力,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兴趣,调剂朗读内容,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十分有利。

(二)注重对话交流。对话交流是学习语言最便捷有效的方法。我在阅读和写作的常规教学中多次作过这样的尝试:一是展示个人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教师所布置的与课程有关的日记、周记、读书心得、作文片断、QQ心情,让其他同学评论并提出修改意见。二是读新闻、讲故事。每晚自修之前,由若干名学生轮流上讲台,面向全体同学讲自己最近听到、看到的新闻或故事、消息,全班同学对新闻、故事本身和上台的同学加以评论。三是展示学习心得。在单元训练中让学生复述其他学科的学习经历与心得体会,让其他学生进行评议。这些方式不但能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课堂,对口语训练十分有效。

三、在幼儿文学课中丰富教师口语表达方式

幼儿文学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幼儿教育需要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和改编、创作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可以说,幼儿文学课就是为了促成师范生尽早形成具有幼儿特色的语感而开设的。根据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淡化理论,采取大量的朗诵、仿写、模拟、表演等方式进行教学。

(一)即兴表演。选择适合幼儿容易接受的儿歌、童话、寓言、生活故事、图画故事、戏剧等作为活动内容,然后采取相应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如儿歌,先让学生熟读成背,然后进行即兴表演。一般由扮演老师的学生讲授演练,再让扮演幼儿的学生跟老师读一遍,最后合读,在朗读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要有相应的体态语言。

(二)模拟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具或道具,让一名学生充当“教师”,其他学生充当“小朋友”,进行幼儿园模拟教学,同时设计一个以鼓励“幼儿”为主的评价,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三)作品交流。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最后,我都会当场给学生一个素材,要学生立即编成一首儿歌、童谣或一则故事,然后分组交流,或公开朗读,或即兴表演,或模拟教学。

(四)设计态势语。态势语又称为体态语,它是利用身体的动作传递信息的非自然的无声语言。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指出:“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和动作。”由于态势语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起着有声语言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在幼儿园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幼儿文学因其题材与对象的特性,常常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向“读者”(幼儿)呈现,这时如果能够通过适当的态势语表达,往往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大胆设计适合自己的体态语,反复训练,使得学生逐渐克服了羞怯心理,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实践表明,以上几种教学方式在幼儿文学教学中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表达欲望,提高表达技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四、在幼儿园语言活动指导课中培养语言活动的组织能力与教学能力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理论性强、需要大量口语实践训练为基础的专业课程,它是对师范生口语能力的总结,更是学生自身语言能力升华为工作语言的重要桥梁。教师可以“模拟教学活动”、实训活动、实践活动、参与校园活动等方式展开教学。

(一)模拟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景。中师语文教材有许多儿童题材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幼儿语言活动的方式进行模拟教学。如在幼儿文学课中进行儿歌、故事、幼儿戏剧等模拟教学训练。训练开始之前,教师指导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活动方式,教案可分为课题、班级、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后记等六个内容。训练活动时,学生轮流扮演“老师”和“小朋友”。每名学生都有当“老师”的机会和当“小朋友”的机会。

(二)模拟幼儿社交与游戏活动场面。根据幼儿生活场所,如家庭、公交车上、幼儿园、公园、商场、亲戚家等,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组,各人分别扮演虚拟场所里的人物,包括不同年龄层次的大人,不同性别的幼儿,开展日常用语对话、猜谜语、唱儿歌等活动,各位组员轮流充当各个角色,每名学生都有轮流充当“大人”的机会,也都有更多充当“幼儿”的机会。实践表明,模拟教学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加强实训、实践活动中的语言指导。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到幼儿园进行的见习、实训、参与社会实践等活动,也是训练师范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多接触现实中的幼儿、家长和老师,跟他们交流,实地体验幼儿教师工作过程中的语言活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训练口语表达。

(四)引导学生参与其他学科自主学习与校园活动。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学科、各学习、生活场所的共同协调。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心理学课程的自主学习中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在德育课加强必要的思维实践训练,在职业活动指导课中进行职业交际语言训练,在日常教学中锻炼胆量、积累话题和表达欲望,还可以通过营造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展现空间,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其“动口”能力远比“动手”能力重要得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课程特性,在语文教学中将口语训练内容分解并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把口语交际的训练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既紧紧扣住教学内容,又时时不忘口语交际训练。唯有这样,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才能在有限的课时里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俊荣.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几个环节[J].凯里学院学报,2008,VOL26,(1).

第8篇: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教导幼儿学会报恩,塑造幼儿高尚的品德。但是,当前幼儿园感恩教育也存在一些欠缺,如教育目标不明显,感恩教育不深刻,教育方法单一等。本文将简析在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系统论述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欠缺,从设计目标明确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升华感恩教育的层次,实现感恩教育方法多样化等方面来举例浅谈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感恩是一种崇高的美德,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大量讴歌“感恩”的作品和佳句,如“结草衔环”的故事,《三字经》所歌颂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诗经・木瓜》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和《诗经・大雅・抑》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孟郊笔下的《游子吟》和《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崇高信仰等。加强幼儿感恩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传递真善美、塑造幼儿爱心的起点。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教导幼儿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爱同学、报效祖国、热爱家乡、维护集体。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可以让幼儿快乐体验美好的情感,满足幼儿的审美需要和心灵需要,让幼儿享受和感知亲情、师生情和友情,认知生活中的真善美,理解感恩,学会关爱和报恩,从而完善幼儿的人格素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除此之外,感恩是一种道德规范,在这种道德约束下,施恩、感恩和报恩三种因素之间能够相互贯通,以此营造和谐的桥梁,构建精神文明,创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全面实现和谐社会。

二、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欠缺

1.教育目标不明显

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幼儿园感恩教育目标并不明确,教育方向较为模糊。大多数幼儿园在实施感恩教育时,没有引导幼儿认知感恩的内涵,部分教师只注重让幼儿关心和理解自己的父母,没有扩大感恩教育的覆盖面。

2.感恩教育不深刻

2015年,苏州市某幼儿教师反映当前的幼儿园感恩教育不是特别深刻,过于表层化和形式化,感恩教育活动只停留在感恩节来临之际,缺乏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不利于实现幼儿感恩教育的目标。

3.教育方法单一

目前,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方法还比较单一,没有融合贴近幼儿生活的因素,基本是教师用语言告诉幼儿要感恩父母、教师、同学、班集体和祖国,未能从多种角度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导致幼儿对“感恩”缺乏足够的认知。

三、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1.O计目标明确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全面开展幼儿园感恩教育活动,教师理应为幼儿设计目标明确的感恩主题活动,让幼儿认知感恩的内涵,体验幸福,,学会报恩。某幼儿园曾经为幼儿设计了一期名为“幸福宝贝”的感恩主题活动,教师先用投影仪为幼儿展示了“亲子照”、“师生合照”、“兄弟姐妹”、“幼儿园的小朋友”等多幅精美的幻灯片,接着提问幼儿“你为什么会感到幸福”,有的幼儿回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爱我,所以我很幸福”,有的幼儿说:“每天来到幼儿园,老师都会教我画画,我很幸福”,也有幼儿回答:“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就很幸福”,教师最后告诉幼儿不仅要享受幸福,而且要学会感恩幸福,创造幸福,教导幼儿感恩自己的亲人、教师和朋友。这个案例说明教师理应为幼儿设计目标较为明确的感恩活动,让幼儿认知感恩方向。教师可以将“感恩亲情”、“尊师爱生”和“关爱小伙伴”作为感恩教育的主题活动,以此有效扩大感恩教育空间,提升教育质量。

2.升华感恩教育的层次

教师应注意将感恩教育全面贯穿于幼儿教育系统中,不断升华感恩教育的层次,让幼儿更为深刻地认知感恩、学会感恩。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一段“日常感恩”教育视频,例如:妈妈带着小朋友乘公交,陌生的阿姨给小朋友让座,妈妈让小朋友给阿姨说“谢谢”;早上,小朋友玲玲刚来到幼儿园,另一个小朋友递给她一个苹果,玲玲很高兴,把自己的饼干分给其他小朋友吃。看完视频以后,教师可以告诉幼儿给阿姨说“谢谢”的小朋友和玲玲都是懂得感恩的好孩子。这样有助于教导幼儿感恩社会,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3.实现感恩教育方法多样化

教师理应注重推崇感恩教育多样化,在幼儿绘本阅读、英语、音乐、儿歌、美术、游戏等多个教学领域中融合感恩教育因素,让幼儿阅读关于感恩的绘本故事,学习《感恩的心》,朗读儿歌,指导幼儿创作以“感恩”为主题的绘画,为幼儿组织“感恩”游戏,从而全面提高幼儿园感恩教育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幼儿园感恩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目标不明显,感恩教育不深刻,教育方法单一等缺陷,因此,幼儿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设计目标明确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升华感恩教育的层次,实现感恩教育方法多样化,以此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教导幼儿学会知恩图报。

参考文献:

[1]李彦霖.运用儿歌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研究[J].西南大学,2012,(09).

[2]刘萌.幼儿感恩教育及对策研究――以兰州市D幼儿园某大版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2013,(05).

第9篇:三字经幼儿学朗读范文

关键词:犹太人 教育体制 创造力 创造心理

世界上的犹太人总共有1200万左右,仅占世界总人口数的3%[1]。但是,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中,每十个领导性的人物中就有一个是犹太人或犹太后裔。由此可见,犹太人的创造力以及其创造出的贡献是远远超出其人口比例的,而这个神秘的民族独特的教育体制则是其无限创造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学校教育

1.1从背诵开始的幼儿教育

犹太人的孩子从3岁开始会被教授并开始学习希伯来语的罗马字,然后,他们会从记忆简单的文字开始,一直到可以诵读祈祷文[2]。犹太人认为,如果不能培养出一个好的记忆力,今后就没有办法学习其他事物。在犹太人对幼儿的教育中,认为在接受能力非常强的幼儿阶段,记住的事情一生都不会忘记,孩子是否优秀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不同。犹太人之所以优秀,与他们超群的记忆力也是分不开的。

1.2脑力激荡的精英教育

犹太学校原则上采用的是精英教育的思想,但这并不是我们中国所说的“尖子班”,而是将学生编制成小班进行授课。由于年级的人数很少,老师可以对每一名学生都给予充分的关注,而学生也可以做到亲密无间,亲如一家。而在一般的班级中,20几名学生会配备一名老师和一名助教,授课的进度也不是一刀切,而是会根据各人的能力改编教材,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3]。个人能力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但老师们能够做到让所有学生的成绩都保持在中等水平之上。

犹太人的教育认为,为了让头脑时刻保持新鲜,掌握富于变化和弹性的思考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不能只在教室里接受量产化的教育。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有机的收集和组合知识,那学生只在教室里听老师的讲义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完整的人格,那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当今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缺陷。

1.3实用性的大学教育

犹太人在教育方面有重视实用性的倾向。所谓教育,并不是给他们充填观念方面的知识,而是教授给他们实际生活当中能够运用的知识。换句话说,教育的结果,必须是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所以,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能够独立的行动,把每个人都训练成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

在选择大学时,犹太人并不把这所大学能否让人将来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作为一个大的问题加以考虑,而是把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怎样去做、学校有没有开设能够实现自己这些想法的讲座作为选择大学的重要标准。

只有爱好才会变得精通,因为只有由于爱好而掌握的知识,才能成为支撑一个人一生的智慧的技术。

2 家庭教育

2.1父母首先进行学习

犹太人通常是通过学校和家庭紧密协作,一起来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在犹太人的世界里,父亲有教育儿子的责任,而母亲则有教育女儿的责任,学校虽然作为教育机关,却不付有这种责任。这与中国古代《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在犹太人信仰的《圣经》之中,要求孩子尊敬自己的父母,但同时反过来,父母必须做到能够让孩子尊重自己。在犹太人对教育的认识中,教育绝不仅限于知识层面,它同时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在这种关系上产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识。由此可知,在犹太人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中,父母首先进行学习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2.2能力与学问并重

犹太民族是一个对教育怀有极大热情的民族。在犹太人的家庭里,父母们会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父母基本不会教训孩子。这种做法看起来像是在放任孩子,可是犹太人的子女在大学毕业后都能积极的生活,以实际行动分担社会责任,并且都成为了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优秀人才。在犹太人眼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是最好的,无论一个人有多少学问,如果没有实际工作能力的话,一切努力也都会白费。

能力和学问并重是犹太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道理。没有学问的能力是缺乏情趣的,没有能力的学问是没有意义的。

3 犹太人教师

犹太人有一句很著名的教育名言“美食由食者的口味决定”。相同的菜谱采用不同的做菜方法,感觉又都是新鲜的,就又能全部消化了。同样,相同的学习内容,如果偶尔能换换老师,调剂一下味道,就会勾起学生的“食欲”,让学生重新积极的学习起来。而学生是否能够快乐的学习,也取决于教授者是否下了足够的功夫[4]。《塔木德经》中曾这样鞭策教育者:“如果课程让学生觉得毫无趣味,那是因为教师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

犹太人非常重视学问,但是也并不是说只要是学者就都得去尊敬。虚的知识无论知道多少也都是没有用的,因此,对现实中的问题能解决到什么程度,是犹太人衡量一个学者的标准。在犹太人眼中,在只懂得理论的老师门下学习,学生不能获得知识,也不能开阔视野。对于这样的老师,学生是应该早早的放弃,而如果被学生拒绝,老师也应该去学习了。只有阅读各方面的书籍,懂得自己专业以外知识的人才算是英才,才算是一位称职的老师[5]。

4 学习精神

犹太人将学习称作“重复”。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通过不断的听、说、读的练习,最终达到将全文内容背诵下来的效果。这种韧性普遍的存在于犹太人的学习精神中。犹太人早礼拜的祈祷文有150页左右,如果每天早上都反复朗读,谁都可以记住。一旦记忆容量变大了,大脑就有能力不断的储存新的信息[5]。

有句犹太谚语说,“没有资本并不是问题;没有创造性才是问题。”在犹太人的生活中,创造性是他们财富的来源,也是犹太民族得以振兴的根本,而犹太人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体制也正是其创造力最大程度得以发挥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杭瑞勋: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j],家庭教育, 1998 (10)

[2]徐新:论欧洲历史上对犹太人的驱逐[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02)

[3]石涵月: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j],世界民族, 2004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