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考察材料范文

学生考察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考察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考察材料

第1篇:学生考察材料范文

关键词:历史材料;解题策略;解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材初中历史考试中广泛的被出题人所应用。这类体型有效的考察了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考量了学生对历史大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其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首先要对材料大致掌握知道材料的历史走向,其次要明确出题人的处理思路,再次要从材料中找到相关答案,最后将答案自行整理合理安排进行作答。这类体型可以充分的考察学生的能力。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策略

历史材料题一直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类体型是考试经常考察的项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体型。其作答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如果考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盲目作答,那就会大大增加题目的难度。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解题策略。

1.熟悉历史解析题材料

教师要给学生讲解科学合理的材料类方法,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材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按照问题类型大致可以将材料分为三个部分,译文、文言、白话。译文是出题人将原材料分析加工之后呈现给学生的题目样式。出题人在翻译这类材料时有意识的造成差异,答题的要点往往就存在在这些差异之中。文言材料难度大,出题人会精挑细选一些历史事件的文言记录版,有意识的删减有机的结合形成一道高难度的材料解析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有深厚的语文功底,理解能力强。即使学生自身对出题人给出的题目不了解,通过强大的理解能力也能给出相关答案。白话的材料便于学生阅读,其难度在于从材料中挖掘信息。

2.明确解析题阅读目的

出题人精心准备的每一则历史材料所考察的目的都是不同的,教师要认真分析整理出题人的考察方向给中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是学生能够独立的找出出题人的目的,并带着目的进行阅读[1]。在历史材料解析题中在材料的结尾往往会出现出题人的目的,也就是学生的答题方向。如根据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教师一定要强调明晰阅读目的的重要性。学生会因为忽视列问题的细节而丢失分数。

3.按顺序阅读明确思路

教师要对学生解决历史材料分析题提出明确的阅读顺序和解题思路。一般考试时考生答历史材料分析题都是先从阅读问题开始的。先读问题明确材料涉及的几个历史问题的大题范围,带着这种目的进行作答。在答题时按顺序阅读,先从客观分析材料的题开始作答,主观性强的问题放在最后完全阅读了一遍材料之后再作答。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紧紧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根据中心思想作答。

二、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教师在教授学生合理的解题策略之后,就要训练学生科学解题技巧。学生在将题中的答案信息完全提炼出来之后需要技巧性的答案。

1.紧靠教材层次分明作答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答历史材料解析题时一定要反复强调材料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的将材料重视起来,明确学生立足材料的答题意识。

不论出题人给出的材料是什么样的,材料都是以教材为最基本的落脚点。考试时学生作答也要以教材为基准在教材的基础上作答。学生要做到从材料中来回到教材中去。学生作答的最基本点事明确材料中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答题方向。只有观点准确了答案才能正确。学生在作答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在写答案时要明确的指出这项答案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有明确的答题方向让学生的答案一目了然。将一整道题分为多个小点进行作答,化繁为简,化整为零降低题目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抓分能力。

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在答题时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清楚的答题方案会让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有抓手,不至于漫无目的的作答。

2.多角度精炼作答

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技巧时一定要注重学生找准答题角度的培养,一定要养成学生多角度答题的习惯。出题人出题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不会按照单一的角度出题,这类题目本身考察的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答题一定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不要错过任何角度。答题按照时间顺序的从先到后、空间的从左到右、由表及里等顺序作答。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精炼答案的能力,在的答题时出题人所给的答题空间是有限的。如果考生的答案内容繁杂分点不明确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一定要学会详略得当的精简答案,得分点一定要突出尽量安排在一眼就会被人注意到的地方。学生在作答时一定要标注好序号,将重点内容尽量写在前面。

历史材料解析使整个历史考试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答题思想。让学生在见到这类题目时头脑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反应出相应的作答思路。教师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该种问题的答案不是写的越多就会得到越多的分数。解题时一定要明确出题人的意图,理清答题思路,找好答题角度,对从题中获取的信息进行与教材相结合的合理分析,最后分层精炼的作答。

参考文献:

[1]李华.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策略与技巧[J].新校园(阅读),2015

第2篇:学生考察材料范文

一、观察课

观察课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描述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获取丰富、具体的自然知识,达到培养他们观察、分 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目的。小学自然教材中,低年级的《看一看》、《你怎么知道》、《各种各样的叶》、 《蜗牛》、《金鱼》、《天气》和中年级的《怎样认识物体--水》、《植物的叶》、《植物的茎》、《太阳 和影子》、《青蛙和蟾蜍》等都属于观察课。

复式班的观察课教学,一般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动:明确观察目的,提示观察方法和观察重点。教学开始由教师告诉学生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 ,然后出示小黑板说明观察的步骤和方法并指明观察重点。如上九义教材第四册《蜗牛》一课时,观察方法应 是:①观察蜗牛身体上长着什么?②仔细地看蜗牛各部分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观察重点)③用手摸一摸 蜗牛各部分有什么感觉?④蜗牛怎样爬?⑤蜗牛吃什么?(用菜叶、树叶、食物等分别试一试。)

(二)静:学生分组或个人独立观察。这一步骤要给学生比较长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和板书的要 求认真地进行观察。

(三)动:1.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详细、具体地描述出来,交流观察印象。2.教 师小结。突出重点,系统小结,讲解通过观察应该明确的问题。3.布置作业,提出进一步观察的问题或自学 要求。

(四)静:自动作业,把观察后的结论抄写在作业本或观察记录本上。

二、实验课

实验课是以简单科学实验为主的自然课,它一般是先通过师生的实验,反复再现某种现象,同时进行观察 ,从中发现问题,引起讨论和研究,然后概括结论,最后又用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在亲自实验过程中获取知 识。在小学低年级自然教材中《磁铁游戏》、《沉和浮》、《影子》、《镜子》等和中年级自然教材中《怎样 认识物体--空气》、《热胀冷缩》、《物体的运动》、《人的消化》、《磁铁》等课,都属于实验课型。

复式班自然实验课的教学,一般有这样几个环节。

(一)动:明确实验目的,讲解演示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开始实验前,教师应详细告诉学生本 堂课要做什么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尤其要交待清楚是观察某种现象,还是验证某种假设。

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二册《沉和浮》一课实验前,教师要告诉学生实验时要把各种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 中,放一个,观察一个,记录一个,不能把一堆东西一下子全放入水中。

(二)静:学生分组实验。

(三)动: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2.用讨论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3.教师小结,讲解通过实 验应该明确什么问题,肯定学生实验的成果或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实验。

三、技能训练课

技能训练课是让学生在课内外实践活动中亲自动手,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各种技能的一种课型 。在小学自然教材中,属于技能训练课型的有:《种大蒜》、《种花》、《叶画》、《各种各样的种子》、《 制作叶的标本》、《种向日葵》、《养蚕》等课。

在小学阶段,技能训练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栽培、饲养、制作等技能。在复式班可把低、中年级相近的教学 内容统一组合在一节中采用合--分--合的结构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以高带 低的作用。如低年级《叶画》和中年级《制作叶的标本》这两课就可以安排在同一节课,其教学程序可以这样 安排:

(一)合动(4分钟):教师展示做好的叶的标本和叶画,激发学习兴趣并提示中年级学生注意制作标本 的程序。

(二)分(15分钟+15分钟):低年级先“动”后“静”。“动”时教师示范拼叶画的方法和要求, “静”时让学生用采集来的叶拼摆叶画并用胶水贴在纸上。

中年级:先“静”后“动”。“静”时学生用压制好的叶按要求制作标本。“动”时教师予以检查和指导 。

(三)合动(10分钟):各年级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评价作品;教师总结,并选出优秀作品 给予鼓励。

这类课型还可以和另一个年级的语文或数学课搭配,利用学生有较长实际操作的自动作业时间,去突破另 一个年级的教学重点。

四、科学考察课

考察是人们为着一定的目的,到自然界中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科学考察课就是以此为主 要教学方法的课型。其基本教学模式是:现场考察--取样分析--共同研究--作出结论。小学自然教材中 ,《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怎样认识物体--土壤》、《水·土·植物· 人》、《空气的污染和保护》、《土壤的保护和改良》等课都属于这类课型。

这类课型的教学因需到室外考察取样,在复式班较好的做法之一,就是把各年级有关的教学内容统一在一 起进行,也可结合春游、秋游或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上考察课,应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一)做好考察前准备。使学生明确考察目的,向学生传授考察的方法,提出考察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二)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考察,认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又要指导 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实事求是地进行考察,使他们通过考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学到实地考察的本领 。

第3篇:学生考察材料范文

由于该课程设计的内容非常多,而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机械基础较为薄弱,在讲授本课的同时有可能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点,以便帮助学生的理解,这便使原本紧张的课时安排变得更加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授课内容需要适当,分清主次,注重一些实用内容的讲解,而对一些比较虚的公式以及一些概念可以进行简单讲解,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如力学部分可以多安排一些课时,而对于相对容易的内容,如材料与焊接部分,可以采用课堂讲解并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授课,从而进行合理授课。

2授课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2.1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提高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黑板板书为主,教师可以通过手语、眼神等肢体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向学生传达知识[4]。这种授课方法较为人性化,教师可以在黑板按步骤有条理地向学生演示,条理清晰,步骤分明,易于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不仅可以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达,还可以用图片以及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加以教师的讲解可以达到以视觉和听觉双重途径传送知识的效果。但是传统的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也都有各自的缺点,传统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效率低,有时候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往往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掌控不好课堂气氛,容易形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则容易造成信息量大,学生承受不了,理论公式演示步骤快,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肢体语言不够丰富,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少,不够人性化。化工机械基础这门课本身既有大量的公式推导等理论内容,又有机械传动和容器设备的实际工程内容,因而可以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发挥这两种教学方法各自的特长。如在讲授到构件受力分析以及及变形形式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形的形状以及受力情况,在讲授容器设备和机械传动时,可以运用实物图片向学生展示,将传统讲课的二维图形变为动态的三维图形,全方位地展示设备和零部件的结构;运用视频播放让学生理解设备的运作以及工作原理。对于重要的公式推导则可以通过黑板板书,放慢教学步骤,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记笔记的时间。

2.2以实例或项目为题加强学生理解

根据化工机械基础的授课目的和主要任务,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工程中一些实例的讲解,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对于做过有关该课程项目的教师,可以安排出一定的时间,结合具体项目讲解课程中有关知识点,从项目的任务、设计思路、所解决的相关问题、设计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项目的实施情况等,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有计划分步逐渐地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考察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3.1平时考察与考试相辅相成

由于化工机械基础的内容较多,前后内容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一旦学生对前边力学知识的掌握不够,必然会影响到后边容器设计计算,而材料和焊接不熟悉,则会导致学生在材料选择和容器设计方面出现困难,因此,为打好基础必须加大对学生的平时考察,让学生踏踏实实地掌握知识,避免吃不透掌握不准的现象发生。平时考察的方法可以由课堂上或课堂下的练习题以及知识点的分组讨论等与平时有关该的课程任务组成,同时将该部分的考察作为期末总成绩的30%计入,让学生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

3.2考试多样化侧重有所不同

对于化工机械基础这样一门知识点非常多的课程,很难用一张卷子将大部分知识点考察到,因而需要对考试形式加以改变。可以将考试分为期中期末考试两次,期中考试着重对前边所学知识的考察,而期末考试着重考察课程的后半部分知识点,做到期中、期末考试侧重点各有不同,从而考察整个课程的知识点,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根据考察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考试形式分为开、闭卷相结合的方式,使考试多样化,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后立即遗忘的现象出现,而且还可以增加试卷命题的自由度,大胆地出现过去考试试卷中不敢出现的需要应用复杂公式,计算所需的重要知识点也可以出现在考卷中,扩展考查范围;将过去对有限的知识点考查,转化到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全面素质考查上来,而且考试结果也将变得更加真实可信,最后达到对学生课程掌握考查的目的。

4结语

第4篇:学生考察材料范文

听力是英语四项语言技能之一,也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一项技能。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听力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本部分对听力测试现状的分析以三年级3B调研试卷为例,该试卷为牛津小学英语3B调研试卷—Unit1,2,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试卷总分100分,听力部分占50分,可见听力在小学英语教学测试中是相当重要的。

1.辨音考查

1)听辨字母。听写字母是三年级3A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标准发音的听力训练,也是最基础的考察内容。具体就是考察26个字母的书写规范和发音。

2) 听辨单词。识别和理解单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辨音能力,小学英语听力测试的重点就在于此。

辨音考查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能够识别有区别意义特征的语音。在设计辨音题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设计。

1)由于小学英语特别是低年级阶段,学生掌握的单词量有限,辨音练习中所能提供的听力材料较少,多为考察同类单词的词义辨析:辨义、辨形。

例如:听录音,选出你所听到的单词,将其序号填入括号中。

( )1. A . daughter B. brother C . son

( )2. A . aunt B. uncle  C . sister

( )3. A . stapler B. crayon C . pencil

2)测试中注重考察相似的单词辨别:辨音、辨义。

例如 :听录音,选出你所听到的单词,将其序号填入括号中。

( )1. A . tape B. tap C . table (音似 形似 )

( )2. A . camera  B. computer  C . clock ( 音似 )

3)把单词放进句子中测试,加大难度

例如:听录音,选出你所听到的句子。

( )A . Is this your brother ? B. Is this your father ?

这个句子的考察是单词“brother”和“father”的意思辨析。

( )2. A . Who’s she ? B. Who’s he ?

比句子的考察是单词“he”和“she”的 音、形的辨析。

2.看图听录音,做出判断

由于这套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丰富的插图来满足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听力测试也结合此特点设计了测试。

1)看图听录音,根据所听内容圈出对应的图片。

Question:apple

2)看图听录音,做出判断,对的写 “T”,错的写“F”。

1. Question : watch 2. Question : telephone

这两种与图形有关的听力题,难度逐渐加大。由于低年级的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有效期较短,容易走神,这类题可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情感目标就是培养他们的意志力。

二、对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应对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以下是笔者在对以上听力教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在实践中听力教学的体会,对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1.课前充分做好准备。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最好能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听力材料,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也要满足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本来普通的听力训练变得鲜活起来,使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将听力材料配上动画,让学生视听结合。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也能使课堂教学情景化;既能达到优化听力教学过程,也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合理安排课堂内容。调查资料显示,学生最佳听课时间是前30分钟。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较弱,容易走神并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15~20分钟左右,保持有意注意单位有效期较短。教师在训练听力时应以快速、高效为原则,并且在指导学生静心听的同时,要求学生对单词发音、句子语音、语调进行观察。

3.合理使用体态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全身心地投入,要有激情,尽量和学生一起活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其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例如,教授“Stand up” “Sit down”时,可以用手语或肢体语言来表示(手语向上是起立,手语向下是坐下)。在评价学生时,教师可以大胆使用流行的词语”如“Cool , Brilliant , Excellent ,Well done ”等。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快乐地学习。

4.及时反馈所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让学生多听教师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而且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交际的主要场合,当中有许多听的机会 。因此,在个别同学发言时,教师必须明确要求,让学生养成听同学发言,找发音错误并纠正的习惯。

第5篇:学生考察材料范文

一、师生互助,从生活入手,寻找有结构的科学探究资源

首先,把握探究性资源的选择方向。探究资源的生活性是保证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基础。材料的选择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是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二是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三是会加大教师、学生准备探究材料的工作量。而从周围常见的材料入手,易于引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且这些材料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从这些材料入手,同时也给学生一种启示:只要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事物中。其次,让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材料的获取过程。目前,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材料多数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坐享其成”,这样做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有教师就曾对此提出“有的材料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的建议,为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入手,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使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成为认识身边自然事物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把从生活中搜集到的材料按照科学教材编排的体系,分为声、光、电、磁、生命科学类,不光参加搜集的学生可以拿来使用,还可以为下一年级学生的实践探究提供方便,最终达到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科学老师对学生获取探究材料的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物体上,还包括对环境的考察、对资料的占有等多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我校科学组的教师能够结合每学期的教学内容,提前做好统筹安排,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进行调查、访问,为科学课教学做准备。六年级“环境和我们”单元包括垃圾的污染和利用、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等系列内容,学科组以“运河”为主题,发放告家长书,号召家长们在双休日带领孩子去认识运河,了解运河水的污染现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为的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能够从实际行动做起,减少丢弃,还大地清洁。为了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一生,学校特别聘请中国著名蝴蝶专家张松奎老师,为学生作蝴蝶知识讲座,并手把手教学生制作蝴蝶标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配合中年级的科学教学,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科组在学校的角落开辟了种植园,由科学老师指导学生亲手种下种子(如鸡冠花、扁豆、番茄的种子),并连续用一个学期(春季学期)的时间来观察植物的一生,直观性强,教学效果好。科学组还组织了“寻找秋叶的足迹”系列活动(叶贴画叶标本制作比赛、我为校园植物做名片、我为小树穿花衣),让学生对植物有进一步的认识,拓展了科学课的学习空间。有些科学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很难完成,科学组的老师就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让学生把在学校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迁移到课堂外甚至是自己家里,如在教学《制作一个生态瓶》、《绿豆种子的发芽》等课时,大部分学生家长都能够积极配合,帮助学生寻找水生植物,建立生态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寻找科学实践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佳策略

(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组织师生自制教具。由于当前教材改革的速度快,而且各地使用的版本不统一,科学实验室的仪器与教材不配套,不能够满足教学所需,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创造资源,其中自制教学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科学组的教师在学期初根据教材内容,列出本学期需要进行的实验,然后对照实验室已有的实验器材,列出清单,对于没有的器材,教师就和学生一起提前自制。我校的科学组现在已经积累了包括塑料瓶、岩石、贝壳等几个系列的自制教具,有效地提高了科学课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研究活动。我校地处城郊,距京杭大运河直线距离仅1000米;学校西面有占地11平方公里的三台山森林公园,植物300余种,野生的动物100多种;再向西3000米即是烟波浩渺的骆马湖,水产资源丰富;距学校2000米的工业园区,厂房林立。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都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第6篇:学生考察材料范文

关键词:高考 复习 路径 体会

“高考”,这是个让人恐惧又向往的词语。恐惧,因为它太折磨人,折磨学生、老师、家长,为它吃不好睡不香,为它魂牵梦萦;向往,因为过了这座“独木桥”,就得到了通往理想之路的通行证。因此,高考的复习被放在了一定的高度。

一、调整好学生心态

在正式复习之前,就必须给学生讲清高考在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意义——不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道路,但它是丰富知识、加强自身素养最好最方便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目前参与社会相对公平的道路。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辅导,注意“和谐”师生关系,从而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减缓考试的心理压力。

二、找到有效的学习路径

1、对教材大纲要有新认识

从过去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有两点影响了我们对教材大纲的信任:一是考察的知识突破了大纲的“考试范围”,或者是考了课本中的小字内容;二是部分试题较偏,与课本中的知识没有什么联系。因此在复习中一定要摒弃两种倾向:一是完全依据大纲进行复习而不知变通;二是完全抛开大纲而自己“另起炉灶”。

2、复习要有新思路

(1)历史复习的基本要求是“依据大纲、立足课本、狠抓主干、全面复习”。

(2)为了复习好历史以便在考场上拿高分,仅有常规的做法是不够的。复习思路可以进行如下尝试:从政治史观、革命史观转向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渗透新课程理念,重建具有现代化色彩的知识体系。

(3)从局限于课本向拓展知识面转变。读熟课本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在考试中,学生面对新材料往往不知所措,原因在于学生平时阅读量不够,接触新材料少,因此对新材料“过敏”。学生在复习中应该有意识地结合课本,寻找一些阅读材料。如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是高考命题热点,但课本中介绍的仅是最基本的知识,复习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寻找这样一些阅读材料:体现儒家思想的名言,儒家思想在欧洲的传播,儒家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等。

(4)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近几年高考历史都有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如2010年考察了“五德”,因此在复习中要注重人文史地、文化遗产、人与自然、人文综合的复习。

(5)从平面复习向立体复习转变,即不仅要梳理要点,而且要建立专题,在复习中重建知识体系,如政治专题、经济专题、思想文化专题、国际关系专题、改革专题。

三、方法要有新突破

1、落实基础知识

结合近三年的高考题,可把考点分为已考考点和未考考点。进行这样的区分是为了让学生在复习中有所侧重,即对未考考点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复习。

2、培养思维能力

要多角度思考与生成知识。课本中的观点,基本上是已成定论的或者是主流观点。实际上,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国内外有不少人在研究,因而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对同一历史事件出现不同的看法;在主流观点之外,有其他不同的观点;对已成定论的历史观点,有人提出了新看法。

3、培养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做材料型题要与依据材料设计问题并重。对于培养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大家都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效果并不理想,这说明仅从做题中培养能力的效果是有限的。

除了做题之外,我们可以立足课本,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根据课本中的某则或某几则材料设计几个问题,并给出答案,然后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做,一可以让学生熟悉各种形式的材料;二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能力;四可以学习如何组织答案、规范表达。

四、在高三的下学期,所练试题一定要求精求新,不能搞“题海战术”

一般而言,所练试题要有三种“气息”:学科气息、时代气息、生活气息。

1、学科气息。试题要有历史学科特色。历史学科的特色就是史出、史论一致;体现在试题上,就是通过材料考察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因此必须让材料型试题成为试题的主体,而且材料的类型要多样化。

2、时代气息。试题要渗透以史为鉴的教育功能,要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

第7篇:学生考察材料范文

一、早作打算,因地制宜,准备教学需要的材料

科学课中有很多教学需要的材料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和常见的,学生通过留心观察和注意收集就能得到。对于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我在学期初就公布好本期所需的实验材料和做实验的具体时间,并分组布置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培养学生做到每见一件生活中的废弃物就想一想这个物品在科学试验中有什么用处,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在需要实验时只要让个小组长把本组积累的实验材料收集一下就可以做实验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节约习惯,又让学生对本册的实验和观察课目的做充分的了解。对于那些学校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采取的办法是:对教学中需要的材料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能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而且当地易得的材料做替代和补充。如:用农村常见的蚕蛹替代蝴蝶蛹学习观察“蝴蝶羽化的过程”;用常见的铜钥匙,铝钥匙,铁钥匙代替铜片,铝片,铁片做“导体和绝缘体实验”;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等等。以便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科学事物。通过这些做法,既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科学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周边空闲土地,建设科学试验基地

农村科学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实践场所。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全校有一部分学生吃住在校,在学校有充足的课外时间,而学校学生公寓后就有一大片空地,于是我就带领学生动手把空地开辟成“科学小菜园”,里面种上大葱,青椒、西红柿、豆角,韭菜等一些时令蔬菜,我在指导学生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而成熟的蔬菜送给学校食堂,又能节约食堂的开支,丰富学生的饭菜。

科学小菜园是学生进行栽培、等学习活动的基地,新课标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从而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有了科学小菜园,我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科学小菜园中直接参与种植、栽培等实践活动,并可以在科学实验基地进行嫁接、扦插、土壤的认识和分析、植物的成长等教学,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科学小菜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科学小菜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进行培植种上大葱,青椒、西红柿、豆角,韭菜等时鲜蔬菜作物,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进行室外教学

农村有独一无二的大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科学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土壤等等,我就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如:我校附近有一个化工厂,我就带领学生到该厂附近调查周围的河水污染情况,并与该厂上游的水质进行对比,当学生看到原本清澈的河水由于化工厂排放的废水而变得浑浊不堪,并带有刺鼻的异味时,学生们震惊了都争抢着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个工厂太害人了,把小鱼小虾都毒死了!”“这个化工厂一定毒害附近住的人”“一定要把这个厂关了”等等。这样直接与大自然接触,与社会接触,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还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科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科学面貌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此外,我还能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的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

第8篇:学生考察材料范文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为教学提供丰富材料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东与福建省接壤,南与广东省相邻,西与湖南省相邻,北与吉安、抚州市毗连。地处东经113°5′至116°38′,北纬24°29′至27°09′。赣州市地处南岭、武夷、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带,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3%,因而耕地少。赣州市在区位上既是东南沿海的腹地,又是内地连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前沿地带,具有明显的东进西出、南接北承。赣州市矿产资源以有色、稀有金属矿为主,素有“世界钨都”和“稀有金属不稀有”之称。钨已探明的储量占世界第一,稀土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二。拥有四大旅游品牌:“红色故都”“客家摇篮”“南国宋城”“东江源头”。拥有安远三百山、大余梅关古驿道、龙南九连山、宁都翠微峰等自然景观,有章贡区宋城古城墙、郁孤台、文庙、通天岩等历史文化景点。

以上这些,就为乡土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材料。通过讲述乡土资源名胜古迹的独特优势,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认识,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特点

乡土地理作为小区域地理,有其特性和共性,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应从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出发,才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才能实现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教学途径的实践性。这是乡土地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开展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际,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

二是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去考察,走进社会展开调查。这是教学形式上的开放,使学生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三是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在乡土地理学习中,既强调学习的综合性,也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三、乡土地理知识如何融入地理教学

1.教师要熟悉本地的地理

熟悉当地的地理,是教师能按课程标准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必备的基础条件,因为对本地的地理不熟悉的教师,是不可能很好地教好乡土地理的。赣州市近年来通过教师支教和异地交流,有不少的地理教师是“外乡”人士,要教好当地的乡土地理就必须尽快地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将自己融入当地的社会中去。要熟悉当地的地理,应尽可能地搜集本地的有关地理资料,如赣州的山川地貌特点、风景名胜古迹等各方面的资料。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志,以及近期的有关当地建设的新闻报道,甚至包括乡土文学、乡土历史方面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对当地的认识。这样,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就可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兴趣和热情。

2.学生要做好实践的知识准备

乡土地理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走出课堂,在课外进行观测、观察、参观、调查等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地理实践。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性很强,既要具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把地理知识运用于观察乡土地理事物的能力,因而对参加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也要求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和良好的地理素质,才可能在实践考察中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因此,在实践前,学生要认真准备好考察或调查提纲,如考察或调查的目的要求,考察涉及的知识内容及考察所需的工具,考察或调查记录所需的表格等,才能使实践活动顺利完成。

3.乡土地理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乡情国情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乡情教育是最生动具体的国情教育,是国情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基础。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实际,穿行乡情和国情教育,使乡土地理教学与国情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还要充分利用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亲身获得的丰富的乡土材料,使地理教学充满活力和朝气。

二是课内课外教学形式相结合的原则。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认识和应用。乡土地理教学需要走出课堂,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然而,课堂教学也是乡土地理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不仅乡土地理教学要课内外教学形式相结合,在进行观测、观察、参观、调查等课外教学活动时,也需要利用课堂教学做知识准备和方法的训练等。

第9篇:学生考察材料范文

关键词:英语专业;考试改革;过程性考核

高校英语专业这么多年以来,对学生的评估方式一直是以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构成,两者比重通常为3:7,甚至是2:8。长久以来,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这样一个概念:期末考试是唯一需要重视的,因而忽视了平时的学习。而英语专业本身不同于其他专业,它需要更多平时的锻炼和积累。因此,从期末结果性考察转向平时过程性考察成为了本次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探索过程中,英语写作、英语泛读、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英美概况、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这几门课程被选定为考试改革的试点课程。

一、加大过程性考核

英语写作、英语泛读、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这几门课程的考核,在我校历年来都是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它们在期末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为3:7。改革后,增加了过程性考核,则总成绩构成变为:平时成绩×30%+(过程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80%)×70%。

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即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考勤占三分之一,主要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虽然最终只占总成绩的10%,但如果学生无故旷课三次以上,将没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作业占三分之一,主要记录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课堂表现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是否认真投入地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也占三分之一。

2.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的设计初衷在于,将本学期的所学的内容进行分解,让学生们在平时完成,以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

英语写作课。本课程在我校英语专业的第三、第四和第五个学期开设,每学期共写五篇。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语泛读课。本课程在我校英语专业的第一至第四个学期开设,前两学期写摘要,后两学期写读书报告,每学期五篇。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美文学课的过程性考核形式是写一部英、美文学作品的读书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字,每学期一次。本课程的考核偏重文学赏析和评论。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汉翻译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形式是长篇翻译。每学期一次,译文字数至少为1500字。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批阅并集中反馈给学生。

3.期末考试

以上课程均有期末闭卷考试。过程性考核偏向于综合能力的考察,而期末考试则偏向于细节能力的考察。课程内所学的所有知识内容都在考察范围之内。试卷的设计有机结合课内外知识内容,并融合主客观题型,全面地考察学生。

二、改革考试形式

英美概况、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这三门课程的改革形式有所不同,结合课程的特点,在期末总成绩构成上仍然是由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并各占30%和70%。

英美概况课。旧有的期末考试以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但知识量过大,很难掌握,学生也很难有积极性。改革后,每个学生在学期中,根据课本所学内容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并写成书面材料。在期末时,进行脱稿自述,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书面材料成绩+自述成绩+回答问题成绩,一起构成期末考试成绩。

英语口语和英语语音课。传统方式是由每位代课教师测试自己的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不重视考试。改革后,由口语考官在学期末进行统一组织测试,口语考官是由其他两至三名教师构成。

三、执行情况和效果分析

所有任课教师都统一思想,认真执行考试改革方案,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学生的所有考核、考试材料也都一一备案。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不仅能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更加清楚英语学习的理念,不再只重视期末考试,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

在改革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首先,改革后的考试考核方式虽然更全面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工作负担,因此也需要学校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其次,对过程的监管力度倍增,加大了过程性考核比重,丰富了考试形式,也对教学监管人员及教学辅助人员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要全院系统地同步推进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翠芳,腾志军.浅析普通高校考试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