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渔翁柳宗元范文

渔翁柳宗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翁柳宗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渔翁柳宗元

第1篇:渔翁柳宗元范文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诗。

这首诗之所以有名,是它具有高超的艺术。仅仅二十字,便勾勒出一幅精彩绝伦的图画,作者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深深包含其中,的确堪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梅尧臣)

但是,这首诗是不符合生活真实的。试看:千山万径,白雪茫茫,飞鸟绝迹,行人无踪;如此天寒地冻,令人望之而心惊,哪里还有什么垂钓的渔翁呢?青壮年恐怕都不耐其寒,何况还是一个“翁”。虽然,南方的江水冬天不结冰,但在这种情况下,照样会“冻的个寒江上鱼沉雁杳”。(明·王磐)况且,以打渔为生的人,最讲究捕鱼的季节性,冬天鱼不好动(在摄氏零度时呈休眠状态),其腹不饥,懒于进食(南方的鱼性如此),根本就不是垂钓的好机会,在冰封雪压的时候,那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这首诗虽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却符合艺术的真实。诗歌是文学作品,允许艺术创造,决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典型化的方法,把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拼在一起,创造出完整的诗的意境,以寄寓作者的思想。被称为“诗佛”的王维,在作画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创作出一幅含意深刻的《雪中芭蕉图》(原名《袁安卧雪图》),但其拼凑痕迹明明白白,一见便知。而柳宗元这首《江雪》诗,却是巧夺天工,照样是拼凑,却不露丝毫痕迹。

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拼凑的呢?

首先,还得了解柳宗元的住处:“寺之居,于是州为高。西序(东西墙谓之序)之西,属(连接)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于是凿西墉(高墙)以为户,户之外为轩(长廊),以临群木之杪(树枝末端),无所不瞩(注视)焉。”(柳宗元《永州龙兴寺西轩记》)从柳宗元对住处的描述可知,他“无所不瞩”之景,无疑就是雪后的诗中之景。

然后,我们再来试想:诗人于当年冬天到达永州之后,心情怅惘,思绪万千,人地两生,四顾茫然。实是亲朋无一字,形影吊寒温。虽时过境迁,亦不能忘其恨。一天,寒风微动,大雪飞扬。诗人起坐无聊,出户立轩远眺。只见天地一色,茫茫无际。远处的山岭,参差错落,犹如玉砌银堆。再看那江上,水波不动,寒流无声,仿若素娟撕开偌大的裂口。在水湾深处,几株古树下面,系着一叶扁舟。又四下一瞧,没有一个行人,也没有一只飞鸟,只有诗人孑然而立。

如果没有雪景,诗人就不会联想到冷峻严酷的政治处境;如果没有孤舟,诗人就不会联想到渔翁。本来,披蓑戴笠的渔翁,是微风细雨时的装着。诗人为了既要写出冷酷无情的现实,又要写出自己孤芳自赏、顶天立地的个性。于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一个平常的渔翁搬上船来。一幅极妙的大雪垂钓图便跃然纸上。

第2篇:渔翁柳宗元范文

1、柳宗元没有号。

2、柳宗元生于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3、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渔翁柳宗元范文

一、朗读,感受音韵之美

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读”占鳌头。书声琅琅是当下语文课堂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这读,是有层次地读,是有方法地读,是有意味地读。

一是新课伊始,要“疏通全诗”地读,其目标定位是读通读顺。比如,关注“径”“翁”等后鼻音,以及“踪”“蓑”等平舌音。读时还应注意字音的长短。

二是再次通读,抑扬顿挫地读。其目标定位是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有人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古诗的声韵即是审美的媒介,能传达出古诗特有的形式美特征。这首五言绝句,从语言形式上说,节奏鲜明,前两句是“二一二”式的、后两句是“二二一”式的停顿,再加上“平长仄短”,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节奏去诵读。

三是层层推进,声隋并茂地读。其目标定位是了解诗意,读诗达意;体J晤诗情,读诗传情;品味诗韵,读诗升华。古诗的文字是作者思想、情感、心灵之载体。每次朗读的推进都是一种隋感的递进:了解诗的内容之后读诗,引出的是意象美;了解作者的情感之后读诗,体悟的是意蕴之美;了解诗的深意之后读诗,品赏的是内涵之美。这几个层次的朗读,都要忌讳一味地追求读的形式,而应有层次地推进,反复吟咏。

二、想象,感悟意境之美

诗中有画:《江雪》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作,是一幅意境深远、构图独特的泼墨写意山水画。远景:千山万岭,白雪皑皑;千道万径,琼冰玉雪;人踪鸟影,杳然不见;近处:茫茫江面,一舟静卧,一翁披蓑戴笠,凝神端坐,执竿垂钓。这画面中,天地间一片洁白,远景其实是飘缈的,为的是突出这近景:一江、一舟、一翁、一钓。渔翁沉醉于冰天雪地,专注而忘情,立身天地,融心江钓!

画中有诗:我们要在充满意境的画面中,品味诗句,理解诗意。教学中,教师可问:诗题既然是“江雪”,这诗中哪里有“雪”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边找雪,边巧妙疏通每句诗的意思,从而领会诗的前三句只字未提雪却见雪纷飞――这“雪”隐在这“绝”、这“灭”、这“蓑笠”中的高妙写法。教师引领着学生与诗人同行,读读诗,品品雪,在慢读浙懂的过程中,这幅奇绝的画面就渐人心间了。

三、推敲,体会意蕴之美

推敲品味,就是收获鲜活的语言。“诗无达诂”,斟词酌句地品析古诗的精妙,不是架空分析和就诗论诗的误区,而需要知人论世、具体分析,引领学生深入到作者所处的时代。

其一是品味诗情。大雪寂寥,百里沧桑,这是前两句诗创设的情境;孤翁独守,寒江独钓,意蕴非常丰富。这里可带领学生质疑:天气这么冷,老渔翁为何却在独自垂钓?你有什么想要问问他的?然后让学生猜猜:为什么天寒地冻了渔翁还垂钓?接着,教师适时补充柳宗元被贬永州、孤独无友、痛失母亲、疾病缠身的悲情遭遇。学生自然能够感受到作者真实而独特的情感。一个“寒”字,是柳公经历一件件伤心事后心中的寒冷、悲伤;一份“独”情,是柳公千万孤独却坚毅不屈的清高孤傲。

其二是品味诗眼。《江雪》一诗,后人解读的意蕴更为丰富。因为它构思的巧妙之处,不仅在于以巧夺天工之笔描绘画面,而且奇以藏头逆尾的八字,巧妙嵌入字里行间,有人说这“千万孤独,雪翁尽失”就揭示了作者吟诗的主旨。如果这饱含千思万绪的情怀用一个字来概括,非“孤”无以言说,这便是我们解读此诗的“诗眼”和关键处。这个“孤”的背后,值得我们去解读:一是政治形势的冷峻、险恶;二是作者情感忧伤、孤愤;三是作者对抗浊流的孤傲人格操守。

四、表达,感悟情思之美

欧阳修认为:写作的捷径,是“勤读”“多为”而“自工”。在《江雪》的执教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两次表达式的书写,结合“知人论世”的具体分析,深入到作者内心深处,深入到文字内涵中去,展现诗歌艺术的多义性与朦胧性。

一是以文作画,白描奇景。第一次,安排在熟读古诗后,让学生找“雪”,在找“雪”的过程中,巧妙地将奇景展开。了解大意之后,教师可创设情境。音乐的渲染,诗意地描述:“这皑皑白雪在天地间尽情地下呀,下呀……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轻轻闭上眼睛,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教师可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江雪》,然后,请学生睁开眼睛,拿起笔,将自己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二是以笔叙情,直抒情怀。第二次写,安排在学生理解诗意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诗文放在文化背景下阅读,带着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这背景,有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也有作者的生平。教师可补充柳宗元的生平资料,以让学生补充认知。此时,让学生将作者内心的感受倾注笔端即可。

五、拓展,延伸文化之美

这首诗,传递的是一种特殊情怀。古代的士大夫因儒家思想的浸润,根深蒂固地想要有一番大作为,一心想要忠君为民,他们有满腔热忱与抱负,而柳宗元也不例外。所以,这个“钓”,钓什么?钓的是一份不屈、一份希望、一份孤独、一份清傲。这渔翁文化背后的意蕴深远得很。钓春者飘逸,钓夏者潇洒,钓秋者成熟,钓冬者坚毅。此时,教师再适当补充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渔翁向往、渔翁情结、渔翁咏叹,多元地理解古韵中的渔翁文化,便是有意义地拓展延伸。

第4篇:渔翁柳宗元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学习;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84-02

一首古诗的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本节课试图以:想象诗景—体会诗情—感悟诗意,为学生展现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体会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1.想象诗景。教学古诗时,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品味玩索、深挖细抠,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使学生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认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体会诗情。引导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方能体会作者借诗中寒江独钓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3.感悟诗意。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一、抄写古诗,读通诗句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江雪》这首诗,学生跟着老师把诗工整地抄写在本子上。《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初读古诗,读真确、流利。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感。(同时课件出示划出的节奏)《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设计意图:看似简单,却很实用,学生在抄写中不仅接触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写字的训练,真正落实新课标关于“要在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习写字”的要求。

二、预设话题,想象画面

1.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哪一首诗的内容类似?(课件同时出示《江雪》、《渔歌子》)对比读:一二组读《江雪》,三四组读《渔歌子》,边读边想想,从这两首诗词描写的内容上看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点呢?

2.同学们,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我们学过的《渔歌子》这首词描写的画面上都有哪些景?如果要把《江雪》这首诗也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又不能画些什么?为什么?(学生边议老师在黑板上边画)该画的内容:皑皑雪山、小路、江面、渔船、渔船上垂钓的老人。不该画的内容:鸟、行走的人及足迹。设计意图:联系旧知,对比学习,是本节课的特点,这一步不仅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走进本诗描写的意境。第二步让学生议“如果要把《江雪》这首诗也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又不能画些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覆盖了全诗,而且创设了阅读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

三、创设话题,开启思维

1.这首诗和画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把诗横着读读,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果老师把前两行的最后一个字“绝、灭”去掉那是怎样的景象?加上这两个字呢?(孤独、寂静、寒冷、空旷……)这是怎样的孤独呢?再竖着读读,(千万孤独)把这四个字变换顺序还可以怎样读?(万千孤独,孤独千万……)

3.张志和在桃花流水中钓鱼,他钓的是一份怎样的心情?同样是钓鱼,但柳宗元却是在冰天雪地中钓鱼,此时的他一个人在空旷冰冷的河水中钓鱼是多么的孤独。张志和在春天的斜风细雨中钓鱼是不须归,我们把这句诗改一改用到这首诗中你认为该怎样说?(__________不须归。)横线上可以填上哪些词语?(千里冰封、冰天雪地、白雪皑皑……)你认为他该不该归?

4.同学们,读到此时,在你的眼里,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垂钓的老翁是个怎样的人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通过诗的内容和画面感受冰雪给渔翁带来的寒冷和内心的孤独,特别是两次有创意的读:一是横着减字读,在对比中理解;一是竖着读、变序读“千万孤独”四个字独具匠心,让学生真正走进柳宗元孤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巧用《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达到学诗用诗的目的。

四、借助资料,走进内心

1.诗人心中的寒冷、孤独仅仅是自然界的暴风雪给他带来的吗?还有其他原因让他感到那么寒冷和孤独吗?自由读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目睹了恶势力横行霸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31岁当上了皇帝身边的大官,但他觉得老百姓在层层官吏的欺压下过得太苦了。于是,柳宗元挺身而出,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百姓说话,替百姓伸冤,进行政治革新。这大大打击了那些当权者,革新只进行了半年时间便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当时的永州十分荒僻、人烟稀少。他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暂时寄主在寺庙中。由于生活艰苦,不到半年,他的老母便离开了人世,心爱的女儿也夭折了。他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杳无音讯。那些恨透了他的当权者们仍不肯放过他,千方百计地打击报复,造谣陷害,想彻底把他击垮。环境的恶劣、精神上的打击、当权者迫害,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百病缠身,竟到了走路膝盖直发抖的程度。尽管这样,他还是写下了《江雪》这首诗。

2.学生自由回答。

3.再次问学生:读了这段资料,你现在知道柳宗元为什么在这冰天雪地中不回去了吗?

4.在这样的暴风雪面前,柳宗元始终没有退缩,所以从那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依然独钓的蓑笠翁身上,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柳宗元?设计意图:要真正了解柳宗元,走近他孤独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为什么“独钓寒江雪”,必须借助插入他的背景资料,这一资料可谓是运用得及时,恰到好处。

五、增设话题,链接读写

蓑笠翁无言的独钓,包含了柳宗元的千言万语。假如你就是柳宗元,你有话要对谁说?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本子上。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个性化读写的设计。这个读写训练是一个多解性话题,不仅促使学生完成角色转换,而且给了学生尽情发挥的天地,引领学生以特定的视角去写出个性。

六、展示书法,增进了解

柳宗元不但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有名的书法家。老师给大家展示几种书法字体。如果柳宗元要把他自己写的这首诗题写在这幅画上,你认为他会用哪种字体书写?现在老师就用草书把他的这首诗题写在这幅画上。(老师现场用粉笔在简笔画的旁边用草书书写本诗,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丰富和魅力)。设计意图:古诗与书法总是联系在一起,在这里适当增加了让学生了解书法这一步,目的是适当延伸,拓展知识,增加审美情趣,并用教师的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

七、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古代诗人中一位钓鱼的名人,他们是古代诗人中最有名的两大钓鱼高手,一起再来读读他们的这两首诗词。

第5篇:渔翁柳宗元范文

此句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江雪》,其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

其原文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文赏析: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渔翁柳宗元范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如下: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第7篇:渔翁柳宗元范文

关键词:美;自然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187-01

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深深吸引了我,初识此画是在初中,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大片的白,如此自然的白。在画中没有画一滴水,只有一位老翁独驾一叶扁舟,呈现眼前的是一片白茫茫、无边无际的水面。画中以简洁的手笔,描绘出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画卷。让我联想起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位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韵,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可谓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用“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来形容这画面正是再合适不过了。画中清冷静寂的湖面上,停一叶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独自垂钓,对岸山势险峻,天空阴沉,将雪山反衬得更为鲜明。近处挺劲的青松被积雪覆盖,迎风傲立,枯树低枝,颇具生机。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特有的笔意。画面上的色调单纯,点以赭石、花青与墨色相间。一派寒气,作品凝重而又充满生气,营造静寂、萧寒的气氛。

我们可以在这冰天雪地之中看到画中的自然美,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画中的雪景浑然天成,让人深感大自然的魅力。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清晰的反映了作者心灵的孤独与内心的清冷。自然的美,美与不美不完全取决于主体,也不完全取决于对象。自然美作为美的对象,其自身总要有美的属性,要包含美的要素,同时还要有主体对它的一个艺术性的欣赏。你所喜欢的对象本身必须具有美的要素,但是你之所以认为其是美的,那是因为这个对象是已经艺术化了的自然美,已被赋予了理想的美点。美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画中,这就是画中的自然美。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的自然美无处不在。它有无限的生机,它是生生不息的万物,它是一种永恒的生命感。“天地与我合一,万物与我同生”,这种“合一”感、“同生”感从生命的根部触及了美感的源头,是自然审美的特性所在。

《寒江独钓图》中也蕴含着艺术美,美的艺术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深根植于生活之中。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形象,也就没有艺术形象的美。艺术形象的美,归根结底只不过是生活的反映艺术美的几个基本特征:直观性。艺术美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直观性。《寒江独钓图》蕴含丰富的艺术美,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当我欣赏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的时候,可以直接看到一位老翁,孤独地在钓鱼。特别是在那大雪纷飞中,除了表现出老翁的孤独以外,还卓越地表现出天空的清冷。那种寒、冷、孤独感清晰地表现出来了。

画中还创造了清冷的艺术境界。联想柳宗元《江雪》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画家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独自坐在小舟上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隐隐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孤傲的个性特征。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啊!马远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描,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U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

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画家心情意绪的写照。体现那深远的意境之美,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画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有人说,老翁钓的是雪不是鱼;也有人说,既不是钓鱼,也不是钓雪,根本就没有蓑笠翁垂钓,只不过是马远主观想象之画;又有人说,南方的寒江仍然有鱼可钓。王鼎均则认为,“寒江独钓”代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江上纵可钓鱼,此翁志岂在鱼?江上纵可钓雪,此翁志岂在雪?

表面上看,《寒江独钓图》可当作超然物外的静物画来读,甚至与陶渊明、王维的山水诗有相似之处。然而,诗境是心境的体现。因而,它不管是否有钓渔诗,还是表现画家心境的藏头诗,是苦闷与抗争的矛盾诗。将《寒江独钓图》中的老翁“寒、冷、孤、独”的苦闷悄然而出,越看越沉重。这是一个清幽静谧、空灵、澄清的意象世界,《寒江独钓图》在空静的气氛中,体验人生的意趣。

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同样也体现了“空灵”的意象世界。“空灵”作为审美形态,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静。作品中这种“空灵”静谧的意象世界,幽深清远的意象世界,体现了“禅宗”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

第8篇:渔翁柳宗元范文

一、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内容的概括

例:阅读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其思想内容。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答案示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自伤怀才不遇,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推荐及做官从政的心情(作者的思想感情)。诗的前四句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象征了兴旺发达的开元盛世;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入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和希望张丞相引荐的期望(具体内容的概括)。

二、形象=形象+形象特点(概括词语+具体诗句分析例证)+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阅读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赏析其艺术形象。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答案示例: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梅花的形象(形象)。“寂寞”“愁”“争”将“梅”人格化(形象特点),“无意苦争春”写梅的不流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梅花至死不变的本色,全诗看似写梅,实则写人(具体诗句分析例证)。这正是诗人不随波逐流,至死不改其志的具体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意境=客观景物营造的氛围+具体景物的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赏析柳宗元的《江雪》的意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案示例: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远离世俗、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氛围)。前两句中,“千山”“万径”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广阔无边的背景,“绝”“灭”又营造了一个异常静谧的气氛。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间是如此的纯洁寂静,一尘不染;渔翁的生活是如此的清苦,渔翁的性格是如此的孤傲(具体诗句的分析)。这也是作者自己孤高自傲感情的真实写照(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艺术特色=主要表达技巧+具体诗句分析例证+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阅读杜甫的《绝句》(其二),赏析其艺术特色。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案示例:这首诗采用了衬托的手法(主要表达技巧)。前两句描写春光的美好,以江碧衬鸟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红,青红互为衬托。清新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但这美好的景色不但不能引起诗人的游玩兴致,反而勾起诗人对漂泊的伤感:岁月荏苒,归期遥遥(具体诗句分析)。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用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的深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语言=主要语言特点+具体诗句例证+效果

例:赏析杜甫《登高》的语言特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9篇:渔翁柳宗元范文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 (2003年赤峰统考)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三、从分析形象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2002年包头市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四、从运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高考出题者常常在运用典故处置疑。

例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运用典故的艺术。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表现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

五、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精选范文推荐